西部山区

2024-09-10

西部山区(共11篇)

西部山区 篇1

2016年4月21日,笔者走进河南省安阳县西部山区,大片大片的太阳能发电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该县相关负责同志告诉笔者,从2015年开始,他们就确立了“借光发展”战略,将光伏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产业。

安阳县西部山区属太行山余脉,自然光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是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理想区域。2015年以来,安阳县围绕光伏发电产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项目纷纷落地。

截至目前,全县共签约光伏发电项目8个,总投资60亿元,其中投资超过10亿元的重大项目就有5个。

西部山区 篇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西部贫困山区紫阳县来说,由于南水北调重要水涵养区域,在2200多平方公里、拥有35万人口的农业大县,一无工业经济支撑,二无农村经济产业链带动,三分耕地七分大山现状,实行了工业限制发展的情况下,要完成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是紫阳县一份高难度的答卷。但是紫阳最大优势是富硒资源,蓝天白云下的青山绿水、交通便捷优势来补短板。倾力开发富硒食品、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小镇来带动农村富硒特色小吃,以游促增、以吃拉动农产品消费,完成脱贫摘帽工作。

第一,紫阳县固有的资源优势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端,汉江上游,因道教南派创始人张伯端(道号“紫阳真人”)曾在此修行悟道而得名,意为“紫气东来,阳光普照”,是全国唯一以道教名号命名的县。属国定贫困县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重点县。是全国两大高硒区之一,属南水北调重要水源涵养地,中国最清洁的河流汉江纵贯全境,出境断面水质达国家Ⅱ类标准,被誉为“硒谷之史”。南有巴山屏障,北有秦岭阻隔,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是天然休闲度假胜地,有“汉江画廊”美誉。这里川腔秦韵交乳,茶文化、道教文化、民歌文化、汉水文化融汇,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闻名的“民歌之乡”。紫阳富硒茶久负盛名,始于商周,兴于盛唐,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素有“贡茶之乡”美誉。交通便捷,襄渝铁路、包茂高速穿境而过,已融入西安、重庆、武汉半日经济圈。

第二,坚强的组织保障、强力推动政策措施,彰显为民情怀

紫阳县把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县当前首要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摆在统揽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严格督查问责,提高考核权重,实行“一票否决”,并制定出台《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年初召开了脱贫攻坚工作动员会,成立了县指挥部、镇工作团、村工作队三级脱贫攻坚工作机构,抽调200余名干部驻村抓脱贫攻坚,干部驻村包抓、部门精准帮扶的工作机制步入常态化,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首战,坚持“县负总责、部门联动、乡镇主体、村为重点、工作到组、扶贫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紧扣精准施策,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坚持因村施策,因人施策,按照对象精准、底数精细、措施精确的要求,形成到户到人的具体方案,分类落实移民搬迁、产业发展、劳务技能、教育扶贫、健康卫生、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举措:县财政安排2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亿元,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将所有项目、资金向脱贫攻坚集中。组织实施日常督查、季度抽查、半年巡查,对各镇和部门脱贫攻坚工作实行常态化督查;创新考核机制,提高脱贫攻坚在年度目标考核中的分值权重,并实行“一票否决”;对工作不力、未完成年度脱贫任务或弄虚作假的将予以最严格的问责。

第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县财力薄弱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链乏力。目前脱贫着力点零散,只是解决一时燃眉之急,不可持续。根据省、市下达给该县30个贫困村、1.29万贫困人口的年度脱贫目标任务,笔者进村入户实地了解目前精准扶贫情况,发现大多数扶贫工作队策略是发动贫困户分散粗放搞养殖,动员有条件的搬迁到村集中安置点。对购买村集中安置房的贫困户,按政策每户补助5万元,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完善交通、水电、医疗、娱乐、社会保障等公共设施建设。搬得起贫困户到安置点后一时新鲜过后,粗放零散养殖基地都失去,年龄大了打工无人要,成天无所事事,每天起床要吃要喝得花钱,水电通讯养老医保缴费得花钱,日常生活所需产能自给无从谈起。搬不起的贫困户因缺钱缺劳力,养鸡养羊养猪一年一吃一喝年光族的粗放零散扶贫,当年脱贫二年返贫现象极为普遍。

二是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无支柱产业扶贫带动,完成中央下达脱贫摘帽时限,任务非常艰巨。如紫阳县200多个行政村虽然基本通水泥路,但大多数坡徒弯急路面狭窄,货车通行困难,即使有支柱农产品,外运困难较大。加之没有规模产业链、没有储藏保鲜保质设施,无销售渠道,任何农作物种多了无销路就会烂掉,因此大多农户种植玉米、土豆、红暑等零散少的低产值、低效益的作物,就连蔬菜也很少有人种,农民自给蔬菜都要去超市购买外地菜。目前,抓农产品种植规模、抓农村产业经济链、抓农产品销售才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

三是贫困人口素质偏低,缺乏致富领头人。目前,大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但基本上未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普遍从事苦、累、重、脏且收入低的工种。留在农村的多数都是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小孩,劳动力少,再加上不敢干、怕失败、等人带的想法导致扶贫推进慢。

四是贫困农民主体意识薄弱,“小农”意识不同程度地存在。贫困村大多数村民对扶贫产业还持观望态度,不作为,不积极,很大一部分村民“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被动等待帮扶的现象比较突出。

五是扶贫产业规模小,结构单一。现有的扶贫产业大多都是以户为单位实施,没有地方特色产业链,扶持的力度没有放在规模产业链上,没有扶贫产业结构可持续的发展思路。

第四,脱贫攻坚思路与对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增收的基础和关键。

一是围绕青山绿水为中心、倾力打造汉江特色游,促进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的深度融合。紫阳县要以生态资源为依托,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着力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的产业精准上下功夫。沿汉江两岸打造景点步行观光游,如选择森林茂密山峰建造休闲亭、富硒饮食农庄、茶艺民歌表演等,做大旅游产业,带动农户发展。

二是做大做强生态种植围绕旅游产业循环发展。探索绿色产业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生态扶贫,政府要筹措资金捆绑使用,重点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特色劳务(民间艺术表演打造旅游特色)、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每个镇开发2至3处各具特色旅游观光景点,每个村5至10个农家乐,着重发挥企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的带头示范作用,引领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全县根据各镇地域特色,统一布局,大力实施“茶园品茶观光”,如向阳镇合垭村魔芋包安置点;发展“休闲补硒农庄”,如双安镇是紫阳县富硒地带中心区域。汉王镇、洞河镇、焕古镇可全力打造“橘园下摘橘品茶棋牌娱乐休闲”金秋产业链工程。全面推行以县建公司,镇建合作社,村建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捆绑式”产业扶贫。提高贫困群众组织化程度,提升扶贫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让贫困户更多参与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和服务,确保持续增值收益。

三是大力发展森林景点及生态养殖产业。海拔较高,山大人稀的乡镇要利用森林资源着力打造山寨版吃住游一体化特色景点旅游,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研发富硒牛肉、羊肉、鸡肉、猪肉干进超市进景点,努力形成“县有龙头企业、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主业”的长效扶贫增收机制,使生态旅游生态养殖产业成为贫困县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如界岭镇、联合镇、东木镇木王村、燎原村等可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生态旅游招览外地游客,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政府+金融+保险+公司+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的整村推进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在产业链上脱贫致富。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互联网让“万山阻隔”变成“近在咫尺”,成为贫困县各个乡镇提高开放度、融入大市场的一次重要机遇。要让“互联网+”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因此,通过构建互联网+产业平台,让社会便捷地了解贫困山区县生态资源、特色资源、优势资源,帮助解决好当地特色农产品难卖等问题,实现产销无缝对接,有效解决贫困农户持续增收难题。

西部山区 篇3

实践与探索

关坝村是一个生态价值重大的社区,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老百姓对所处环境和资源有高度的依赖性和灵敏性,已经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意识。关坝村又是典型的贫困山区村落,社区居民立足本地和依靠当地资源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村民获取收入的途径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经济分化严重。

——政府推动实施的大规模生态工程项目补偿。在关坝村实施的生态工程项目补偿主要包括退耕还林补偿和集体公益林补偿。退耕还林补偿即依据退耕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生活费)补偿。然而,目前的这种补偿标准并未考虑农民丧失发展机会的补偿,补偿标准偏低。关坝村境内共有1113亩耕地退耕还林,退耕还林补贴户均1500元,在关坝村村民的日常收入中占据不小的比重。关于集体公益林补偿政策,四川集体所有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达到15元/亩·年,和集体所有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一致。然而,由于集体公益林管理的复杂性,涉及林业部门、财政部门、村集体等多个主体,其管护责任在地方的划分仍不尽清晰,这使得中央财政资金在很多地方沦为“撒胡椒面式”的补偿资金,成为纯粹意义上的补偿,而缺少对公益林管护的约束能力。于关坝村村民而言,他们能拿到的补偿资金仅是公益林中集体林部分,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补偿。

可见,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在“公仆人”的行为动机下,推动实施大规模生态工程项目,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的居民进行基础性补偿,以达到供给生态环境公共物品与维护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对于社区居民而言,生存需要与行政压力是迫使其放弃利用资源权利的主要动机。但由于放弃发展权利换来的仅是维持其基本生活的基础性补偿资金,社区所在地保护者保护动力不足,保护成效差强人意。

——以NGO为纽带链接的外部市场直接或间接补偿。1.“平武水基金”综合性捐赠项目。“平武水基金”是平武县生物多样性与水资源保护基金的简称,主要用于平武县境内的环境保护公益事业。平武林业局推荐关坝村成功地申请到8万元的综合性赠款项目,内容包括3个方面:支持当地养蜂产业,购买新式蜂箱和组织养蜂培训;组织村民开展非系统性的大熊猫栖息地巡护;补贴更换家庭太阳能设备以节约薪柴采集量。这个项目初步建立了社区保护与发展的有机联系的框架。但由于补偿资金为外部直接拨款捐赠,项目中开展的无论是与生态保护还是与社区发展相关的活动也是应外部要求而开展的,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若外来资金中断,保护活动未必可持续。因而,传统的靠脉冲式的项目投入去购买保护行动和成效的方法在这里行不通。那么,在生态保护项目中如何保障保护行动和成效持续?这为后期“熊猫蜂蜜”项目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2.“熊猫蜂蜜”项目。社区保护行动的持续性问题必然涉及到保护资金的持续问题,那么资金应由谁来提供?资金如何持续?这个正是“熊猫蜂蜜”项目试图回答的问题。为了回应以上问题,山水公司想到了利用社区已有资源开发自然产品反补保护,以形成持续的资金来源, 同时通过生态产品的推广与销售传递生态价值,引导社会大众参与并通过溢价购买生态产品对社区保护行动进行补偿。“熊猫蜂蜜”项目就是按照以上思路形成。

熊猫蜂蜜供应地的建立和维续,是为了保护秦岭及横断山脉大熊猫栖息地上缤纷多姿的动植物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为了向当地村民提供除外出务工、打猎、挖药材等以外的选择,探索美好生活与生态系统平衡共存的可能性。综上,“熊猫蜂蜜”项目是社会公众参与社区生态补偿的有益探索,一方面解决了类似于关坝村的传统农村所面临的保护与发展的难题,另一方面借助市场的力量来保障社区生态补偿,实现持续的保护动力,最终形成生态、经济、社会三方共赢的局面。

3.其他机构生态补偿项目。“熊猫蜂蜜”的营销与宣传,建立了公众与社区保护的直接且直观的联系,进一步拉近了城市公众与生态保护的距离,也推动和孵化了一批NGO组织成为在地保护的中间力量。山水公司搭建的社区生态补偿平台成功地吸引了更多其他机构的关注,他们带着外部资源在关坝村开展着各式各样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补偿,如壹基金的农民田间学校项目、旅游卫视碳中和项目、汇丰长江上游水源林地保护项目等等。

可见,以NGO为代表的环保联盟在社区生态补偿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间接外部市场的纽带。这些组织以生态环境效益为目标,在不同的生态补偿领域,利用各自专门知识和渠道搭建社区与市场(社会公众)联系的平台,推动公众直接或间接参与保护行动。因此,从关坝村的实践探索可以看出,以NGO作为纽带链接的外部市场直接或间接补偿具体包括社区能力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补偿两个阶段。社区能力建设补偿主要由怀有公益环保之心的NGO作为纽带,以与环保有关的能力建设项目为手段,调动社区居民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性和主体性,提升社区保护与发展能力。产业结构调整补偿阶段,这个阶段是在社区能力建设后,以挖掘社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选择替代生计,完成社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社区自我保护、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良心循环。

思考与建议

关坝村的生态补偿是循序渐进、有序进行的。政府推动实施的大规模生态工程项目补偿属于基本补偿阶段,基础性补偿仅仅能维持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始终存在补偿标准过低等问题。但如今,社区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温饱问题,社区所表现的经济分化、空心化等现象进一步说明其需求是多元的,那么生态补偿也应是多元的。以NGO为纽带链接的外部市场直接或间接补偿包含社区能力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两个阶段,这里主要注重社区参与性与社区主体能力建设,并试图解决社区保护行动与生计发展的矛盾问题。关坝村在探索实践进一步论证生态补偿是包括社区、社会大众、NGO组织等多元参与的,但在参与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始终是参与社区生态补偿的主体,主体自身能力建设是补偿项目有序进行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社区生态补偿中的“多元参与”并非“一哄而上”,是需要“领头羊”搭建平台,建立社区与外部市场之间的纽带的一个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后,受偿地区的社会经济系统逐渐进入良性循环,此时,为保证生态服务的持续供给,还需要继续支付生态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费用,这也是关坝村目前应该考虑与担忧的问题,即外界支持与关注的持久性问题。

因此,西部贫困山区应践行绿色、共享、协调发展理念,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体系,创新社区生态补偿方式,建立多元参与的社区生态补偿投入机制,加大对活跃在生态保护领域的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的大力扶持,普及生态教育,让更多公民意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休戚相关,在此基础上合理引导公民在生态补偿事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生态补偿机制的落脚点在社区,政府在政策制定上要合理评估社区的重要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要极力发挥社区的作用,鼓励社区公众的参与,将参与式方法融入到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提高社区公众的自我保护、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以此应对外部环境冲击与不确定性。

西部山区 篇4

一、科学开展校情SWOT分析

金山小学是一所典型的西部农村山区小学,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金佛山腹地。学校1200余名学生,生均使用面积约有6米2,生均1. 5米2的泥土操场经常尘土飞扬,教学辅助用房极其缺乏, 没有单设的功能室和先进的设施设备,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3岁,音乐、体育、科技等学科专职教师严重缺乏。学生90% 来自农村,40% 来自高山、高寒地方,50% 属于全留守或半留守儿童,30% 属于贫困儿童; 70% 的家长属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教育观念落后,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的习惯养成, 培养艺术修养,促进能力提高。但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相当迫切,片面追求语数成绩,60% 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觉有压力,差生、特差生约占10% 。山区学校经费紧张,日常办公勉强可以维持,用于课程改革的经费严重不足。

这样的起点,多数领导和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困难重重,压力巨大,和上海、江浙一带的学校相比,如同实际距离一样遥不可及,害怕收不到场、合不拢口。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刻不容缓,校本课程必须开发,困难变成了责任,压力变成了渴望。

二、提炼特色教育理念和课程哲学

学校教育思想是校本课程的实际指导,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我校经过多次考察、认真研究、反复论证,提出颇具特色的“春笋教育”笋竹文化特色,确立“天天向上节节高”的核心价值观,提出“乡土根、民族茎、全球眼”三大层次培养目标,建立以下课程哲学。

课程即生活。关注生活,尊重环境,构建适合的课程。提供多样化课程资源,丰富童年生活,培养学生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启智、宏德、健康、向美的多种学习经历,促进艺术熏陶与技能训练,具有感恩向善、热爱自己、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的思想品德,逐步形成“乡土根”。

课程即经验。关注生命,尊重差异,构建选择的课程。注重知识积累与思维训练,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行为规范、习惯养成、运动练习、诚信交往的过程,初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怀,逐渐茁壮“民族茎”。

课程即成长。关注生长,尊重个性,构建自主的课程。改变教学形式, 拓展学生视野,拓宽学习空间,引导实践与创新,体验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热心公益事务,形成社会态度,初步具有“全球眼”。

这样的课程哲学帮助教师用理性的眼光认识、反思教育,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为课程开发的创造空间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三、三“因”举措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必须充分利用社区、学校课程资源,体现本校的教育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特点。我校通过对学生需求、家长需求、学校需求进行科学而综合的评估和分析,对地方教育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以面向每一个学生,发展科技、人文、艺术、体育等特长为方向,以地方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乡土体育文化资源三大着力点为开发途径,不断发展,不断充实。

1.因地制宜,彰地方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

成功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学校形成比较稳定的、鲜明的个性风格。我们在深入了解金山镇区域特点和细致分析学校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发现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山打闹”,并把它作为校本课程的重点和亮点进行开发打造。

“金佛山打闹”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和极高艺术价值,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它历史悠久,起源于盛唐时期,原是地主阶级为压榨当地群众劳动价值而采取的手段,后来逐步演变成为劳动人民在播种、栽秧、除草、收割、采笋等劳作期间,为消除疲劳、促进生产、庆贺丰收而进行的嬉闹活动。但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消失,几近失传,后经过当地文化站的收集整理,使得这种原生态的、纯地方的文化在2010年成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内容丰富,采用平声和尖声的唱腔,以说唱、对白、盘歌、盘鼓、对唱的表现形式,配以铜锣、皮鼓的打击节奏,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即兴创编内容演唱。

“金山打闹”就是得天独厚的校本课程资源,值得研究和挖掘、传承和发扬,这是让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生动内容,是让学生艺术萌芽、个性成长的肥沃土壤,对民族多元文化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弘扬有着深远意义。我们收集“金山打闹”纸质、音像资源,深入山乡僻野走访多位尚在人世的非遗传承人,反复调研论证形成“金山打闹”校本课程方案,2014年上期正式启动这一校本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开课任教,选拔优秀学生成立“金山打闹”表演团,并逐步探索独唱、合唱、表演唱、集体舞蹈的表演形式,逐步创编符合时代特点歌唱内容。

2.因循传承,扬历史传统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根据学校条件、家庭条件、学生特点,我们开发了竹韵诗词、传统诗词经典、童诗童谣、陶笛( 民族音乐) 、 校园剧等课程。我们采用分年段、分层次的形式,选修与必修相结合,自主选择与优秀选拔相结合,基础掌握与特长培养相结合,成立“笋娃”话剧社、 陶笛乐团、合唱团、诗歌社。

“竹竿舞”原是黎族、佤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特有的舞蹈,又称为“跳柴”,被外国游客赞作“世界罕见的健身舞”。它不受场地器材限制,能提高学生身体的灵敏性、协调性和节奏感,在愉快的气氛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舞动中体验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与本土融入度愈高的校本课程愈具生命力,更容易形成特色。金山小学四面环山,遍地竹林,尤以方竹盛名,所产方竹笋畅销海内外,笋竹与当地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凸显“春笋教育”特色,我们着力开发与笋竹文化有关的校本课程。“竹竿舞”在2014年上期成为我校校本课程,我们采用分班教学的形式学习基本节奏和动作,再进行花样练习,2014年下期融入大课间活动,成立“竹竿舞”表演社团,明快的律动给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继“竹竿舞”课程之后,我们还开发了竹编、竹雕、竹蹴鞠、竹节绳、竹类种植和研究等校本课程。

3.因陋就简,变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为校本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浓厚的土壤和亲和力,具有竞争性、健身性、文化娱乐性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淳朴的民族精神内涵,能使参与者达到心里和生理的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促进了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我们立足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动作要领和方法,发展空间感知能力, 体验传统文化快乐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有条件达到的项目设置课程,开发了跳皮筋、翻花绳、踢毽子、六子棋、象棋、竹蹴鞠等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今后,我们还将逐步增设滚铁环、扔沙包、斗鸡等课程。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些体育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兼具独特的风格,寓民族精神内核于健身、趣味、娱乐之中,学生获得了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快乐感,个个乐此不疲。

西部山区 篇5

2007-09-01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赵静特

发布时间:2006-11-5 18:31:47

原出处:彝族人网

摘要: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较低、办学规模小、效益低。学校布置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教育投入不足,自我造血功能差、学校管理差、教学质量低、社会、学校学习教育的环境较乱、较差、“普初”工作的推进和巩固难,扫盲工作困难;

对策:强化依法治学、集中教育投资,形成县乡村三级文化中心、完善内部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采取分类教学。

关键词:

强化依法治学 入学率

办学规模

教育资源

教育环境

教育投资

教育体制

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分类教学

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工作由于受到历史的、自然的、经济的多种因素制约,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中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低,办学规模呈滑坡趋势。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必将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成为西部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瓶颈。四川省布拖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定贫困县,平均海拔2000多米,又是一个高寒山区县,在西部贫困县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就以布拖县为例,浅析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较低。据调查小学入学率达94.3%,其中女童入学率为87.2%;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9.6%;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入学率为32.8%;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0.6%。小学辍学率为6.9%,初中辍学率为9.7%,小学毕业生升初中比例为61.2%。2005年,小学6年保留率为45.5%(没有考虑中途转学到县外就读因素),初中3年保留率为76.5%(没有考虑中途转学到县外就读因素)。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受历史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有相当多的群众, 甚至部份干部对文化教育的作用重视不够, 认识不清。尤其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致使女童入学率更低,初中流失的学生中多数为适龄女童。二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群众居住分散,增加了学生读书的困难。三是部份党政领导干部对教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教育工作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没有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没有将教育工作列入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四是全县各乡镇没有制定有利于学龄儿童入学的优惠条件、办法,在《乡规民约》、《村规民约》中没有列入有关教育方面的条款,如对不支持学龄儿童入学的家庭可采取哪些强制性的惩罚措施。五是现行教材理论性强、实用性差,教学中存在着围着考试这个指挥棒转的现象。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严重脱节。学生所学知识生活中用得上的太少,教育投资回报率太低。挫伤了群众对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使群众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认为读书所起的作用不大, 甚至读了书的学生不愿、不会劳动了。在发展家庭经济,脱贫致富方面,读不读书区别不大,甚至吃亏。

2、办学规模小、效益低。学校布置不合理,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全县现有幼儿园1所(另有3所学校附设学前班),小学167所,中学4所(其中:高完中1所、单设初级中学1所、附设初级中学2所),教师进修校1所,教育科研机构1个。

全县现有13个幼儿(学前班)教学班,在园(班)幼儿548人;小学57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538人;初中2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60人;高中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9人。

全县现有各类公办教师935人,其中:学前教育教师29名,小学教师742人(包括扫盲、成人教育教师30人),另外现有小学代课教师达306人,初中教师133人,高中教师18人,成人中等教育和教育科研教师13人。

全县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35所,2005年培训学员7200人,劳务输出培训学员6450人,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5.68%,扫盲脱盲人员巩固率达96%,农技培训面达33%。

全县开办中小学一类模式双语教学学校3所、5个教学班、165名学生;开办二类模式双语教学学校46所、365个教学班、11198名学生。

全县有34所学校开办了寄宿制班,有寄宿制学生5480人,其中重点寄宿制学生1680人。

从全县在岗公办教师总数计算,人均负担学生21.8人。其中小学人均负担24.98人,初中8.72人,高中8.28人。与正常要求初中人均负担学生16人相比,差距较大。如果算上代课代职教师,这一结果会更低。另外,布拖县还有一师一校近30所。由于学校(主要是村小)分散偏僻,教师、教学设备,教室、场地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社会经济效益较差,造成较大浪费。仅代课代职教师每年代课费近16万元。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布置不合理,县城和区中心校教师超编,而乡(镇)、特别是村小教师严重不足。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受山区地理条件限制、群众居住分散;二是办学思想指导有误,教育发展总体上没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统筹规划。教育资金投入分散,过分强调村村建学校,解决小学生就近入学问题。造成村小过多,学校规模小、多数学校不象样子;学校分散且分布不合理;三是学校管理不健全,尤其对学生安全管理、生活管理不正规,导致学生家长不放心,对学生寄宿制学校生活不支持;四是教育资金短缺、对学校正规化建设和学生宿舍修建投入少,无力承担更多的学生寄宿。

3、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跟不上教育发展的需要。部分学校缺教室、缺课桌,正常教学秩序受影响;村点校办学条件差,绝大部分学校校舍都是土木结构,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除了教师和课桌外,基本一无所有;乡级及以上学校危房多,达7361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就有5281平方米(其中布拖中学存在C级生活用房1200平方米、D级教学辅助用房1500平方米;特木里小学存在C级生活用房880平方米,D级教学用房1000平方米,D级生活服务用房2060平方米);各级学校设备简陋,缺乏起码的教学用具、图书和文体器材;寄宿制学生生活用房严重不足,普遍存在借宿情况,不利于统一管理;县村小大部分校舍破旧,设备紧缺,经费困难,长期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很不适应教书育人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经济落后、财力有限,还存在办学只靠政府的陈旧观念,争取社会资金较少;二是部份领导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识不足,认为教育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难以体现政绩;三是各学校没有校办企业、农场,没有经济创收来源。

4、“两支队伍”建设和教育内部管理面临较多问题,“两基”巩固和推进“普九”面临巨大压力。

教育干部管理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虽然有较大改善,工作积极有极大提高,但管理理念、方式、方法有待更新和改进。

教师队伍量少质弱,教师编制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较大差距。

村级学校代课教师比例大,全县小学有近一半的教学班由代课教师代课,学生家长对绝大部分代课教师不信任,对教学成绩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对学生入学、巩固造成极大的冲击。

当前位置:第1页

请选择>>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赵静特

发布时间:2006-11-5 18:31:47

原出处:彝族人网

小学生流失量大,全县小学流失率达6.9%,巩固下滑的势头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治标的措施还有待加强。

女生比例低,在校生中,小学女生比例仅有27.6%。

高年级学生流失严重,从2003年“普初”验收至今,全县小学高年级共减少学生1800名,其中绝大部分是寄宿制学生。

上课率低,与要求相差很远,抽查部分乡村学校的上课率最高的有90.7%,最低的仅53%,平均只有73.4%。

5、学校管理差、教学质量低、社会、学校学习教育的环境较乱、较差。其主要原因有:一是许多学校偏僻、不便管理、监督,教学工作随意性大,特别是村小的学校管理缺少科学手段和方法。二是由于贫困县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困难、教师福利待遇较差,积极性不高;三是社会尊师重教风气差、校风、学风较差;四是对学生管理力度不够,一方面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少,简单粗暴地惩罚多;另一方面对有恶习的学生不敢管,甚至有“迁就了坏学生、吓跑了好学生”的现象,学生外流现象严重;五是部份教师素质差,责任心不强,不能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使当地群众意见较大,六是招生制度和毕业就业制度改革也对部分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6、“普初”工作的推进和巩固难,扫盲工作困难。据统计,布拖县的文盲、半文盲有 64000 余人,占人口总数的49.2%,每年新增文盲700余人,复盲 3300人;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份领导对此项工作产生畏难情绪,认为人力物力投入多,见效差;二是不断有新文盲出现。三是扫盲经费短缺,要彻底消灭文盲每年需投入扫盲经费20万元;四是部份群众,尤其是年轻妇女受落后思想的影响,不愿参加学习,即使学习也只是走走形式,致使扫盲工作不易开展,扫盲成果巩固难。

二、对策及建议

从总体情况看,贫困地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领导重视不够,缺少信心和决心,措施不得力;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对文化教育作用认识不够;教育投入不足,争取社会资金少;学校分散,布置不合理,办学指导思想背离教育规律,办学规律效益差;学校管理差,教学方式单一;入学率、巩固率低;文盲、半文盲多,扫盲工作难度大。为此,我们一方面以“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为契机,针对现状和困难,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教育改革力度,调整思路,解放思想,大刀阔斧地开展扶贫教育、实体教育、创新教育等,以教育发展人才为目标,以教育促经济,努力增加教育的实用性,服务于社会生产;提高教育投入回报率,增加群众对教育的热情、提高积极性;鼓励群众对教育的参与和支持,提高当地群众整体文化水平;全面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使人民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其主要措施有: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依法治教,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县乡主要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应该认识到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要树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最终取决于教育发展水平和劳动者素质高低”的观念。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切实担负起对教育工作所负的职责;加强对《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宣传,大力提倡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从各方面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努力改善教师生活条件,每年为教师办几件实事、好事。各工委乡(镇)党委必须将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负责实施和管理。特别是要对当地学生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切实负起责任;制定完善有利于当地教育发展的《乡规民约》,特别写进强制学龄儿童入学的条款等措施,像抓计划生育一样抓教育,使之法律化、合理化,并严格执行。各工委,乡(镇)要对教育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制定实施细则,分类量化教育工作的各项指标,层层落实任务,签订责任书,实行年终考核。各工委、乡(镇)应成立教育学会,业务上由县教育局具体指导,各工委、乡(镇)党委书记任会长,区、乡中心校长任副会长,动员全社会办学力量,支持当地教育;同时,要把教育工作作为各工委,乡(镇)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制定出具体的奖惩措施,对教育工作任务完成得好、工作成绩突出的要予以表彰奖励;对未完成任务、教育事业长期落后的要限期整改,并追究责任,对有关人员进行组织处理;对当地教师和群众普遍反映对教育工作漠不关心的领导干部,要给予警告,记过或撤职处分。

2、完善内部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职业化的技术教育;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一是抓好以“四制”改革为核心的学校内部管理。即“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教学目标责任制”、“结构工资制”;二是抓好教师“五项”基本技能培训,学历培训及教材、教法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三是抓好教育科研、优化课堂结构、掀起教改高潮,向科研要质量;四是各校必须因地制宜,创办特色学校,努力抓学生劳动技能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吃苦精神。五是农村学校必须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证上课时数;六是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安全、健康、科学、国防等教育,举办多种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让学生“乐不思蜀”;七是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五讲”“四美”教育,形式生动活泼,不要说教;八是抓好学生常规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真正做到“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让学生成才,树文明校风”,充分发挥学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建设阵地作用。

3、采取分类教学,不同收费的办法。针对家庭情况,学生学习及学生兴趣,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实际情况,由学校,家长及学生协商(主要是初中以上学生),采取不同收费,分类教学方法进行管理教学。

(一)、收费不同。A类学生收费低。主要是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或虽经济条件好,但只希望读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家庭);或学生成绩不理想,兴趣在其他方面;B类学生收费高。主要是对经济条件允许,读完小学后要继续升学、读初中、高中、上大学;或家庭困难,但本人条件好,成绩优秀,有继续深造读书的愿望。(对后一种情况,由本人写申请,当地政府予以适当补助,以保证该学生正常读书,接受良好教育)。

(二)、A、B两类学生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一是教材不尽相同,A类学生所用教材,一方面包括现行教材,但教学中以生活、生产实际运用为目的,强调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学校、教师要有选择性教授有关内容,侧重点不在考试,而在所学知识能否适用于社会,并化为技能;另一方面学校、教师根据本县,本乡实际,传授在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方面所需知识,强化技能培训,如现代养殖和种植技术等;二是对A类学生要注意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先进生活方式和科学观念,民族文化、歌舞表演等;三是A类学生应有一半时间用于劳动实验,在学校农场把所学知识尽快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使用,并定期举办学生成果展;四是B类学生则按现行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学习。但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五是A、B两类学生考试内容、深浅要求和方式不同,A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测试和书面成绩应各占一半。

(三)、教学方法不同。A、B两类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不再死记硬背,教师由灌输转为引导,所学知识技能以理解运用为主相同外,A类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各阶段,除必学的科目外(不包括英语),其余大部份科目由学生和家长自己选择,或由教师建议。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师喜好或自身特长,或根据教师建议,选择不同课程和教师。教师的课是固定的,学生的课不固定,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有时可能在一起上课,听同一个教师授课。

浅析西部贫困山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赵静特

发布时间:2006-11-5 18:31:47

原出处:彝族人网

B类学生则按现行教学方式,但不同班级的学生有可能在一起上课,学生根据自己对教师喜好选择教师上课。B类教学同一年级必须至少保证两个班,课程安排一样,如上语文时,要由两个教师在两个班同时进行,教学进度也应保持一样,以便学生选择。

(四)、实行不同收费和分类教学的好处在于:一是保证困难家庭学龄儿童上学,提高入学率、巩固率;二是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群众对教育参与的积极性;三是促进教师教学的改进,增强教师责任心;四是有利于加强学校管理、减少教师花费在学生不守纪律等方面的精力。提高教学质量。

(五)、不同收费和分类教学目标:A、B两类学生入学率提高;B类学生升学率逐年提高;A类学生完成普初毕业后在各行各业有一定生存能力,较快适应社会,在脱贫致富奔小康有更多的技能和办法,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根本改变。

4、集中教育投资,形成县区乡三级文化中心。由于贫困山区地理条件的限制,群众居住分散,学校布置也较分散、偏僻。但分散办学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学校规模小,偏僻,不易管理、监督,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易损坏,造成浪费;二是不易留住较好人才,即使留下来的教师也不安心教学;聘请的代课教师、一方面教育水平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占去大量教育经费;三是各村小教学管理不正规,教学随意性较大;四是没有教育文化氛围,不利于孩子的培养教育。

为了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针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较慢,管理水平低,县城和区中心校教师超编,村小教师严重不足等现状,希望今后集中有限的教育投资,加大群众对教育的投工投劳,以县城,各区乡(镇)为中心,形成县、区、乡(镇)文化教育中心,以化解各种现存的问题。其中关键在搞好学校管理,尤其是学生安全,生活管理和寄宿校舍的修建;同时,各乡(镇)党委,政府对群众做好动员宣传,制定好送子女入学的奖惩措施,让群众高高兴兴,放放心心把子女送到县城及区、乡中心校读书,接受教育。

5、加大寄宿制管理力度

2004——2005学年我县完成寄宿制发展计划,全县有34所学校开办了寄宿制班,有寄宿制学生5480人,其中重点寄宿制学生1680人。拖觉中心校、西溪河中心校、沙洛中心校寄宿制规模进一步发展,为了加强对全县寄宿制经费的管理,加大了《布拖县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管理使用的办法》的执行力度,寄宿制经费都按要求及时拨付,各校建立了寄宿制学生档案,据实填写了《布拖县寄宿制学生基本情况卡》并按月公布经费开支情况,深入到各寄宿制学校开展了内部审计。根据《凉山州寄宿制中小学校管理办法》,我局连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各校食品卫生安全的检查,各校加强了对寄宿制学生学习、生活、纪律、劳动、卫生、安全等方面的管理,生活管理员、事务长、炊事员的工作职责更加明确,管理办法日趋完善。大部分寄宿制学校伙食堂都申领了《卫生许可证》,大部分炊事员都参加了体检,取得了《健康证明》,使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都能得到基本的保障,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以较好发展,基本做到了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寄宿制办学效益有所提高。

6、认真落实好国家“两免一补”

一是建立健全实施“两免一补”的有关管理制度措施,根据省州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布拖县关于“两免一补”经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严格杂费的管理、审计制度;二是严格“两免一补”对象的审查监控,确保贫困农村学生能享受国家补助,使贫困学生能在国家的帮助下完成学业,今年共为全县14925名农村贫困中小学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免除了杂费;三是加大“两免一补”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学生和家长明白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关怀,提高了群众的办学积极性;

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定期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全县及各乡(镇)大力宣传教育,逐步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大力提倡教育优先,树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观念。

2、制定全县群众投工投劳的措施办法,无条件为教育服务,逐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

3、在救济款发放上应优先照顾到有子女入学的困难家庭,最好把救济款发放到上学的学生手中,解决学生生活困难。

4、扶贫首先是教育扶贫,将部分扶贫资金应集中到学校,“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促进乡(镇)文化、卫生建设,形成乡(镇)经济文化中心。

5、A类教学的假期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如气候,农忙等情况做相应调整,但总课时不应少于国家教委的有关规定,以利于学生养殖、种植等试验教学。

6、将机关的电视等有利于教学的器材、设备无偿捐赠给所包乡、并做适当的集中和调剂、进行分配。

7、结合A类教学实际、定期抽调农、林、牧、水电等农口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培训学生,传授基本的、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8、将县、区、乡(镇)党校及农民学校集中在县城学校及区、乡中心校,集中资金的使用,既可培训乡(镇)干部,也可办扫盲班,提高各种资金的使用率。

9、加强农村教育附加费、职工教育附加费、城市教育附加费管理使用。每年要从农村教育附加费中拨出一定经费作为寄宿制学生学习、生活补贴。

西部山区 篇6

[关键词] 山区林业 可持续发展 措施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湖北西部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涵义

林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湖北西部山区而言具有更现实的意义,既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早日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又要保护好现有的珍稀物种,不能以牺牲下一代的幸福为代价,[1]要保护好森林资源的同时,又要加以合理的利用,要有自己的山区特色。

2.湖北西部山区林业的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湖北西部山区林业发展也大致经历类似的发展历程,相比较其他地区,湖北西部山区有其独特的地方,湖北西部山区多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地形复杂,北有大巴山作屏障,未直接受到第四纪冰川的破坏,成为第四纪植物的“避难所”,稀有珍贵树种丰富而集中加上地处湖北西南边陲,交通闭塞,经济文化不发达,森林资源开发较晚,森林受到人为破坏相对较少,众多珍、稀、古、大、奇树名木得以保存至今。以恩施州为例:据调查,全州现有100年以上古树名木共2 726株,其中属国家一级(500年以上)200株;国家二级(300~499年)465株;国家三级(100~299年)2 057株;名木4株;古树群19处。已知的古树名木2 726株,分属53科、103属、170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4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珙桐、秃杉3种,二级保护的有伯乐树、蓖子三尖东木莲、光叶珙桐等23种,三级保护的有秦岭杉、金钱槭、红豆树、黄杉等23种。总的来说,湖北西部山区对森林保护还是很重视的,例如,恩施市2000年10月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涉及全市17个乡(镇)、办,8个国有林场。通过采取 “造、封、管、停、分”的综合措施,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4万亩,封山育林39.6万亩;森林管护面积每年保持在257万亩;累计少采伐木材8.5万立方米;1398名森工企业富余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但是,另一方面,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湖北西部山区森林的受到的威胁还是比较严重,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许多农民的还在非法砍伐树木作为燃料。例如,冬季非法烧炭取暖等,对森林有巨大的破坏作用。[2]

2.2对树木的非法买卖不止,农民在经济的诱惑下砍树。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湖北西部发展很快。以恩施州为例,全州200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7亿元,增长12.8%,增幅比年度计划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度高1.3个百分点。经济的增长带来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应对木材的需求也增加很快。

2.3由于绿化的要求,对树木的要求,特别是对珍稀古树的需求,在飞速增长,珍稀古树的价格也在飞涨,以银杏树为例银杏直径40公分实生苗每棵 18000-21000元,而银杏直径50公分实生苗每棵 28000-32000元,对珍稀古树的破坏也时有发生。

2.4经费短缺,受经济等条件的制约,对林业相关部门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紧缺,林业科技研发能力不强,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森林执法、检疫、防灾等工作也难以落到实处。

2.5外来物种入侵使林业资源受到威胁。据调查统计,湖北省现有外来入侵物种51种,其中动物l3种,植物38种,危害最大的是豚草、凤眼莲、空心莲子草和紫茎泽兰。2010年12月4日,恩施星斗山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监测人员历时二个月圆满完成了外来入侵物种调查。通过此次调查,就发现星斗山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6种。

2.6森林资源整体质量不高,例如,恩施州1702万亩的森林中,中、幼林占86%,森林亩平蓄积2.67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5.65立方米/亩的平均水平。

3.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在农村大力推广新型燃料的使用。

大力推广沼气的应用。在这方面湖北西部山区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以恩施州推广沼气的使用为例,全州已累计建设沼气池30万口,占适宜地区农户的42%,高于全国10.6%的平均水平。恩施州在沼气池建设的投入大,质量高,获得了巨大的效益,恩施沼气建设已显示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生态效益分析,沼气建设使农村人畜粪便等被闲置废弃的农业资源得到综合利用,长期以柴草为燃料的生活习惯得到根本改变,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2000年以来,恩施州森林覆盖率由64%提高到67%,森林活立木总蓄积达4500万立方米。从经济效益分析,按每口沼气池年产气300立方米,每立方米按单价1.2元计算,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亿元左右,每口沼气池沼液沼渣综合利用节约化肥、农药费用一年按100元计算,可节约生产费用2900万元。因此,类似这方面的工作需要继续加强,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巨大的建池量和惊人的发展速度,带来的管理压力。技术干部不但要负责新建池的规划、放线、施工,还要负责旧池管护使用中出现的各种故障的排除和综合利用技术的指导、培训等工作;用户缺乏沼气池运行管理的知识,无法保证正常、持续地用上并用好沼气;对灶具等沼气配套设备的自查、保养、维修能力较弱;一些农户对沼气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认识不足;沼气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冬季沼气产量受到限制。

大力推广太阳能的使用,相比较而言,这方面的工作就显得比较滞后,但我认为还是应当大力发展太阳能,在农村聚居区,很多情况下仅沼气的使用并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太阳能可以作为有效的补充,据测算,每台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吸收热量供应的生活热水,相当于214公斤标准煤、163立方米天然气、1748度电产生的热量,可带来几百上千元的经济效益。一台普通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寿命按10-15年算,节约费用1-1.5万元,[3]一般两三年时间便可收回成本。而且现在发展太阳能也面临着机遇。但是,农户普遍对太阳能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认识不足。

以水资源开发为主的发展能源产业。以恩施州为例:隔河岩、高坝州的两大水电站的建成,将为恩施州的经济建设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抓好现有水电企业的经营管理,加快招水电站的建设,抓紧开展各项水电工作,积极发展以水资源为主的能源产业,这将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在旅游和经济上有可观的效益。[4]

作好这些工作,可以切实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减少对林木的需求。

3.2改变开发森林的模式,改变落后的利用森林方式。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3.2.1大力发展湖北西部森林旅游。以恩施州为例,随着沪渝高速公路恩施段开通,2010年上半年,全州接待游客417.52万人次,同比增长80.8%。利用湖北西部山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将湖北西部建成纳凉避暑、康体休闲的理想之地;让农民在生态旅游中切实得到比卖树更多更长远的实惠,让他们明白,境内众多生物资源,秀丽的自然风光,各具特色的山、水、洞等均为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从而,让农民自觉的爱惜树木,特别是珍稀树木的爱护。[5]

3.2.2实现木材加工企业的规模化,加快林木的综合利用。丰富的林木资源,为湖北西部山区的木材加工企业提供了有力的原材料保障,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浪费现象,客观上增加了对树木的需求,随着国家对森林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湖北西部山区的林产工业面临结构调整和木材产品向精、细、深加工方向转变。作为林业管理部门应当对木材加工企业要严格审批,打击非法的木材加工企业,减少木材非法流通的渠道。对已有的木材加工企业要加强管理,对收购、经营和加工木材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木材加工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原料来源、购销、加工登记台帐制度,并签订责任书,责任落实到人。明确企业的权利和业务,谁用树谁也应当栽树。作为木材加工企业,应当向科技要效益,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减少对树木的破坏。[6]

3.2.3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木材的非法买卖。

严格执行森林法,加强森林保护和管理。以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为核心,加强林木采伐管理工作,在服务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的前提下,有效地遏制各木材经营加工点存在的木材来源不合法的现象。对非法的木材加工企业,必须严厉的取缔。加强乡镇林业管理站执法能力。及时处理违法案件,加强执法效果。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增强执法手段,对非法破坏林木的现象严厉打击。广泛深入宣传森林法律法规。提高领导干部法制观念,依法施政,改变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林业生态保护的错误观念。

3.2.4加强种苗检疫和引种工作, 阻断有害生物的传播和蔓延,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外来有害生物的传入, 由于一时无天敌等制约因素, 往往形成暴发性灾害, 因此, 必须把加强引种和种苗检疫工作作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安全的首要工作来抓。当前, 许多地方的检疫部门人员不足,技术参差不齐, 检疫工作并没有完全到位, 而林业工程建设种苗需求量大, 种苗流通大, 客观上增加了各类危险性病虫的传播和蔓延机会, 造成有害生物入侵, 因此,把好种苗检疫关, 及时扑灭疫情, 避免有害生物的传入和传出, 是各地各部门, 尤其是森林病虫害检疫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检疫部门提高责任心和使命感, 积极主动开展引种和种苗产地检疫、调入复检, 杜绝危险性病虫的传入传出, , 切实为林业生产建设保驾护航。

3.2.5大力推广植树造林,按照可持续和近自然林业理念经营森林。提高人造林的质量,构建健康、稳定、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 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森林生态系统生物越多样, 结构越复杂, 功能越完整, 根据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定律, 系统就会趋于稳定, 抗干扰能力就强, 既使一旦受害, 生态系统也有较多冗余和反馈机制来修补, 能迅速自我调节和恢复, 使之长期保持动态平衡。在水平分布上要形成针阔混交,在垂直分布上要形成乔灌草结合。不仅如此,天然林也要依据其主导功能开展经营,采取必要的人工干预措施,促进林木正常生长,调整林分结构。

4.结果与讨论

以上措施要想得到落实,必须要有资金的支持,要增加各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 应尽快落实地方配套资金, 对于一些特别贫困、地方财政确实无法配套的地区,应因地制宜, 制定相应的特殊政策,尽快研究和探索集体、个人齐抓共防、共同投入的机制, 广开资金渠道。要积极争取国际援助。总的来说,要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民素质的提高,经济实力的提升,法制的完备,相信经过所有人的努力,湖北西部山区会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森林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施昆山, 关百钧, 魏宝麟。 21 世纪世界林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模式 J 。 世界林业研究, 1997 (3) : 2~3.

[2] 李俊峰,时珠丽,王仲颖.欧盟可再生能源的新对策及对我国的启示。可再生能源2007(6):2。[3] 张朝昌,厉彦忠,陈曦等。太阳能制冷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制冷与空调,2003,2:1~5.

[4] 贾若祥, 侯晓丽 , 刘毅。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四川省水电资源开发研究,2005,5:439~442.

[5] 刘小龙。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天地——生态旅游。 农业。生态经济。2001,8:30~33.

西部山区 篇7

一、西部偏远山区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的区域特殊性

客观而言,基层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在不同地域都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在一定程度而言,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的相关问题在全国各个地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从我国现行农村贫困对象的瞄准机制来看,可以分为区域瞄准和人口瞄准两种形式。〔2〕本文认为,西部偏远山区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选取西部偏远山区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区域特殊性选择的现实考量。

首先,西部地区贫困覆盖面大,集中连片特困现象突出。西部地区(12省市区)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71.4%;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中有375个县位于西部,占全国总数的63.34%;目前全国划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12个就位于或横跨西部各省区。1其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导致连片特困地区矛盾更加突 出。据国家统 计局贫困 监测数据,2001年至2009年,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例从61%增加到66%,民族地区八省从34%增加到40.4%,贵州、云南、甘肃从29%增加到41%。2最后,西部偏远山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等原因,广大农民知识贫困较为严重。导致广大农民知识贫困的直接原因在于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缺失。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是西部偏远山区广大农民获取有益信息,提升素质的基本保证。但是,偏远山区辍学现象较为严重,新时期“读书无用论”也进一步制约了西部地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仅就广西省而言,2011年广西义务教育巩固率仅为86%;高中阶段教育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广西2011年高中毛入学率仅为74%,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3由此可见,西部偏远山区是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分析的代表性区域。

二、西部偏远山区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贫困对象瞄准是指在农村扶贫工作过程中选择扶贫对象和因扶贫对象的确定而实施的资金和资源投放过程。〔3〕也就是说,贫困对象瞄准首要在于公正准确地选择贫困对象,其次是根据选择的贫困对象进行相关资源调度和帮扶工作。因此,贫困对象瞄准工作是一切扶贫工作的基础和根本着力点。总体而言,随着中国扶贫攻坚工作的全面推进,中国广大农村的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但是,当前西部偏远山区贫困农村扶贫工作仍然困难重重。通过相关调研和访谈,西部偏远山区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中依然面临着较多的现实问题。

1.问题之一:“瞄准”错靶,贫困个体选择中的舞弊现象

当前,在农村贫 困对象 “瞄准”过程中,县、乡、村及相关职能部门客观上仍然起到了主导作用。较多农村依然没有打破自上而下的科层权利对扶贫项目的主导。特别是在西部偏远山区农村,部分乡、村干部本身就是当地权势力量的代表人物,他们放不下官架子,做不了贫困者的贴心人,把宝贵的扶贫资源当作私有财产一样随意配置。同时,在现行的乡村治理结构之下,国家扶贫资源变成了乡村精英寻求其合法性的工具。村委会一般采取两种不合理方法处理:一是给亲戚朋友留下一部分,同时也给贫困户。二是通过轮流的方式享受外部资源。村委会如此进行资源配置不但削弱了扶贫资源的覆盖面和覆盖度,也消弱了扶贫资源原本的初衷。实际上,真正的贫困对象根本没有参与此项政策的机会,贫困对象作为主体参与者、过程执行者和最终受益人的地位也根本没有实现。因而,在部分偏远落后山区存在的问题是除了非常明显的一些贫困对象被 “瞄准”之外,其他哪些人被 “瞄准”了也仅仅是一些乡村干部知晓。部分干部家属与关系户顺势混淆其中,造成了宝贵的扶贫资源白白流失。

造成西部偏远山区农村贫困对象 “瞄准”错靶,出现部分干部家属与关系户混淆其中的舞弊现象,主要是由于乡村干部和贫困对象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不对称性。这些乡村干部在达成契约后采取虚报、瞒报非贫困人员等行为损害了真正的贫困者利益,这也是部分乡村干部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因而,在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下,农村贫困对象瞄准面临较高的道德风险,在区域瞄准和个体性瞄准等层面容易产生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从而导致农村贫困对象瞄准精度不高甚至完全错靶的情况。〔4〕

2.问题之二:“瞄准”偏差,贫困地区选择中的造假现象

当前西部部分偏远落后山区的一些县、乡、村为了获取宝贵的扶贫资源仍然存在一定的造假现象。新华社2006年曾报道在中国西部的陕西省,经济5强县中居然有4个县是 “贫困县”的怪现象;而在与之相邻的内蒙古自治区,当地经济实力 “第一县”竟然也戴着 “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帽子。4在这种境况下,真正的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对象可能因此失去了扶贫机会,或者把本身是绝对贫困对象等同于一般贫困对象,把临时贫困对象等同于长期贫困对象等。另外,2013年底,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对19个贫困县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报告也显示,几乎所有的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跑冒滴漏或者一定的造假问题。5在贫困乡、村的选择中,由于经济动机的存在,贫困对象 “瞄准”中造假现象也是不同程度的存在。

究其根源,贫困对象“瞄准”过程中造假现象的存在都是源于追求利益的冲动。在利我与利他的现实选择下,如果信息不公开,每个个体出于自利的原始冲动,都有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趋向。在具体扶贫工作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较为突出。一些非贫困县、乡、村会驱逐贫困县、乡、村,一些新贫困县、乡、村会驱逐旧贫困县、乡、村,一些非贫困户会驱逐贫困户。因而,这种“驱逐”必然伴随不同的县、乡、村为了获得扶贫资源采取不同程度的造假行为。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信息公开不够以及扶贫资源被不同层级的政府和地方利益关系绑架是其根本原因所在。同时,中国政府机构长期以来形成的组织惯性,导致了在扶贫资源配置过程中同样会存在传统配置方式上的路径依赖和制度依赖。这种传统资源配置方式的路径和制度必然导致跑冒滴漏等问题的出现,必然导致贫困对象瞄准工作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并且这种问题在较短时间之内没有办法得到良好的矫正,除非采取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引入社会力量或者加大监管力度等。

3.问题之三:“瞄准”脱靶,不同贫困对象分类持续帮扶不够

西部偏远山区贫困对象类别不同,不同的贫困对象具体情况各异。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等不同原因,部分农村家庭只是相对贫困或者短期贫困,但是个别贫困家庭始终处于绝对贫困的境地之中。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准确甄别相对贫困、短期贫困和绝对贫困等不同状况,在贫困农村对象“瞄准”过程中分类帮扶尤为重要。在当前的贫困对象“瞄准”中,存在贫困对象“轮流坐庄”的现象。部分乡、村干部往往采取的是每年换人的方式进行帮扶,在具体操作中往往会出现绝对贫困等同于相对贫困,一般贫困混淆于相对贫困等相关问题,缺乏分类指导、分类帮扶的相关计划和举措。

这类问题出现的根源在于农村贫困对象 “瞄准”过程的程序不够公开,制度设计缺乏或者制度执行乏力所致。1971年,汤森德首先注意到了制度与贫困的关系,他认为贫困的原因不仅在于资源短缺,还在于分 配不公和 相对剥脱。〔5〕贫困对象“瞄准”脱靶,不同贫困 对象分类 持续帮扶 不够,本身就是缺乏制度设计下的分配不公和资源的相对剥脱造成。在西部偏远山区贫困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经常存在 “事后瞄准”之类的违反制度和程序的情况发生,部分贫困对象在失去帮扶机会之后,村、乡干部往往会再上门做工作,表示来年积极争取,这种状况往往会错过贫困对象帮扶的最佳时机。

三、加强西部偏远山区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机制设计,切实推进反贫困工作

1.构建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的“民主选穷”机制

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的 “民主选穷 “机制首要在于制度建设的规范化设计。只有通过建立规范化的制度设计,从软环境上做好宏观部署,才能从全局上统筹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同时,构建 “民主选穷”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参与 “民主选穷”选举者的范围问题。在机制设计上,首先要通过上门调研,摸清情况,客观分析贫困对象家庭的 具体情况。在这个环节,村干部一般都比较了解各个贫困对象的家庭状况。因此,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真正贫困对象 “瞄准”不到,乡干部要参与或抽查相关的贫困瞄准对象。这个阶段,要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村委会对于贫困户的识别、致贫原因的分析应该是非常有效的。其次,通过村社的村民代表分层次进行酝酿,推选出部分贫困瞄准对象名单。最后,村委会、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在一定范围内进行 “民主选穷”,集体评议、认真比较之后推出贫困对象,同时进行公示上报。简言之,通过构建 “民主选穷” 机制,其目的在 于通过制 度设计,竭力避免偏远山区农村贫困对象 “瞄准”工作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诸多问题。当然, “民主选穷”机制存在的现实问题在于推行此项制度存在必然的制度成本。在较多的西部偏远落后山区,乡村精英缺乏民主治村、民主管理意识,习惯于采取传统乡村治理方式,按照贫困对象的具体表现,根据个人喜恶进行贫困对象瞄准,这的确背离了农村扶贫基金的基本要求。因而,如何确保西部偏远农村“民主选穷”机制得以实施,关键还需在于积极提升村民基本文化素质,提升村民参与村级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大村务公开和外在监督才行。

2.构建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参与主体公平博弈机制

传统贫困对象瞄准工作的参与主体比较单一,仅仅是乡、村干部前期参与和贫困瞄准对象事后参与两个层面。因此,构建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参与主体公平博弈机制,首先需要确保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构建一个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乡村代表以及贫困户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平博弈机制,根据一定的制度设计和相关要求进行平等而全面的沟通之后再进行贫困对象瞄准,这才会避免贫困 对象瞄准 工作出现 “瞄准” 错靶、“瞄准”偏差和 “瞄准”脱靶等。其次,理清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的权责关系。在参与贫困对象瞄准过程中,哪些参与主体提供基本资料,哪些参与主体进行资料核实,哪些主体 进行具体 “瞄准”,哪些主体进行经费帮扶,在贫困对象瞄准工作的公平博弈机制中进行具体明确。在此基础上,尽力打破基层政权之间盘根错节的权力和利益纠葛。通过主体性重建,使贫困者在扶贫决策、扶贫过程与扶贫参与中能够充分表达其所是、所为、所愿和所信,成为扶贫项目的决策者、执行者、参与者和最终受益人。〔6〕这也是构建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参与主体公平博弈机制的真正出发点所在。

3.构建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的动态调整机制

西部偏远山区落后农村贫困产生的原因是多元的,各种原因导致了该地区目前依然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值得提出的是,诸如四川东西部山区曾经是革命老区,这块革命老区曾经为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这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该地区社会财富积累的速度。因此,在进行该地区的农村扶贫瞄准工作之时,首先要客观分析这些农村贫困的经济社会根源,充分考虑改变落后山区农民被动“瞄准”扶贫为主动 “瞄准”进行自我扶贫,培养这些落后山区农民自身发家致富的能力。其次,通过建卡存档,实时进行动态调整,针对性的进行分类帮扶。及时将暂时贫困对象或短期贫困对象通过学习培训等能力提升方式转化为非贫困户。这类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和更新能力很强,具有较强的帮扶预期性和自我发家致富的渴望。只要采取较为及时有力的帮扶举措,贫困对象一定会在较短时间内改变自身贫困的状况。针对病残孤寡等严重贫困家庭必须精准 “瞄准”,及时通过建卡存档、长期追踪,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方式进行帮扶。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保障其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础上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7〕这既是落后山区扶贫工作的关键着力点,更是符合偏远落后山区农村扶贫工作的人性化举措。

4.构建农村贫困对象瞄准工作的常态化、多元化的监督检查机制

西部山区 篇8

1 因地制宜, 选准突破口

农业和农业技术都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每一项农业技术都只能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推广, 在任何一个地区都适应, 都能取得较好技术效果的技术, 在立体农业特征极为明显的西部山区是很少见的。因此, 作为西部山区农村, 在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 选择当前生产中迫切需要的、群众易于接受的技术作为推广突破口, 取得实效后再逐步试验、示范其他的农业科技成果, 做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协调发展。

2 重视试验示范

一项新的农业技术成果进入西部山区农村后, 首先要进行试验, 然后在扩大示范和推广, 切忌一哄而起, 以提高技术推广的主动性, 减少盲目性。一个县、市或者是一个乡、镇, 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 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进行示范, 其作用:一方面进一步验证技术成果在当地的增产增收效果, 另一方面为农民群众做出样子, 使农民群众看到技术应用的效果后跟着学、跟着做, 产生辐射效应[1]。作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西部山区农村, 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起步阶段, 应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建设一些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供群众参观学习, 不断扩大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

3 注重宣传和技术培训

一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之初, 它是不被应用者所掌握的, 需要农业技术推广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工具和媒体, 大力宣传, 特别是在当地试验成功并且具有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 更需要大力宣传。既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 也可在当地农民群众居住密集的地方或者集市办宣传专栏、黑板报、宣传车等, 使农民群众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面向农民的技术培训;在示范推广之初先培训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及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 然后再逐步展开, 不断深入到村、组的农民群众。培训的形式, 既可以举办培训班, 请省、地、县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和研究工作的中高级专家授课[2], 也可采取召开现场会、小组群众会, 进行面对面的讲解, 只有向群众讲清楚道理, 他们才会主动应用农业科技。

4 充分发挥农业职能部门的作用

乡镇农业职能部门是国家设在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单位, 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门的农业科技人员肩负着收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的任务[3], 他们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使用和组织指挥对农业发展十分重要。使用得当、指挥得好, 农业科技的发展就快, 使用不当、指挥不力, 农业科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 要取得成效也是不可能的。因此, 建议西部山区农村, 从农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出发, 认真使用好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 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创造开展本专业工作所必需的工作条件, 在生活上关心他们, 在工作上支持他们, 努力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 强化行政领导、技术干部和农民群众相结合, 政、技、物相结合, 农业科技的推广才能取得成效, 农业才能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5 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推广

农业的发展没有粮食不行, 但是只抓粮食, 农民虽然可以解决温饱, 却难以富裕。在西部山区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 认真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 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方针非常重要。一方面依靠大力推广粮食增产的新技术、新成果, 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当地的农业资源, 以资源为依托,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支撑, 按照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4], 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积极组织科技力量, 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的名、特、优、新农产品, 使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地方特色, 防止产业趋同, 要寻找市场空白, 使开发的农产品在地方及其省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摘要:从选准突破口、试验示范、宣传和技术培训、发挥农业职能部门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推广等方面总结了西部山区农村农业技术推广持续发展措施, 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措施,西部山区

参考文献

[1]戴聪, 佘宇平.云南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与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7 (3) :16-19.

[2]窦铁岭, 张笑归, 王铁征.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1 (1) :65-67.

[3]柴天祥.农业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J].耕作与栽培, 2002 (5) :54-55.

西部山区 篇9

关停矿山、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培育发展替代产业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到目前阶段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这一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对加快北京市空间结构调整、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和推进世界城市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部地区关停矿山替代产业发展基础

1、拥有充足的土地资源和多样的生态旅游资源

土地资源方面, 门头沟、房山和丰台河西地区关停矿山后腾出了较多的土地资源, 截至2010年4月底, 西部地区共关停矿山212493亩, 其中经过生态修复的土地面积23735亩, 还包括山区村民搬迁腾出的土地。矿山关停后腾退出的土地资源空间为西部矿区培育替代产业、加快区域经济产业转型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有利条件。同时, 关停矿区及周边地区经过生态修复后, 投资环境得到了优化, 也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增收致富打好了坚实基础。生态资源方面, 西部关停矿区大多地处山区丘陵地带, 地貌复杂, 气候温和, 生物种类多样, 生态资源丰富, 适合发展优质蔬菜、特色水果、特种禽畜等特种种植业和特种养殖业。旅游资源方面, 房山区和门头沟都是京郊著名的旅游区县, 历史文化悠久, 自然风光秀美, 拥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点 (见表1) 。区域内的关停矿区可以由周边的旅游景点带动发展旅游相关产业, 如房山区河北镇关停矿区可以依托附近的石花洞国家风景名胜区和水果种植园, 打造包括观光休闲、养生度假、特色餐饮住宿等旅游及周边产业, 不仅可以实现产业转型, 也可以为当地居民解决就业难题。关停矿区也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和原有设施, 开展矿山遗址旅游和科普教育。

(注:资料来源:北京市旅游局网站。)

2、具备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交通基础设施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关停矿区所在的房山、门头沟和丰台河西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规模。其中房山区2010年区公路总里程达到了2670.262公里, 公路网密度达到了1.32公里/平方公里, 为关停矿区的发展提供了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和消费客流等支撑。另外, 可将房山、门头沟和丰台河西地区的一系列交通主干道 (如107、108、109国道、京石高速、五环路、六环路和多条轨道交通) 与北京市核心区和河北省相连接, 使之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如丰台区河西地区在原有的京石高速和107国道这两条进入中心城区的快速通道的基础上, 又打通了梅市口路西延、京良路、丰良路、六圈路西延、京周公路等5条跨河交通通道, 大大提高了河西地区与中心城区的连接紧密程度。现有的和即将完工的交通基础设施对加速关停矿区未来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提高了区域产业建设, 为吸引投资和消费群体提供了通道。

3、替代产业已形成一定的基础

房山、门头沟和丰台河西地区在关停矿区依托各自优势, 因地制宜地发展培育了生态旅游、矿山遗址旅游、特色林果种植和特色养殖等生态友好型替代产业。如房山北部山区大安山的巷道蘑菇、有机黑木耳, 南窖的“九九桃王”和黄金 (芩) 茶, 霞云岭的核桃, 史家营的长白山野猪养殖, 河北镇的柴鸡、玫瑰种植园和玫瑰精油深加工项目等各具特色, 且在北京消费市场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丰台河西地区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门头沟的石龙经济开发区和房山的良乡、燕房组团的投资规模逐步扩大, 生产能力高, 亦将引导关停矿区的产业转型, 拉动替代产业的发展。此外, 因关矿而失去工作的农民也能够在生态友好型替代产业中重新就业, 同时享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4、获得政府重视和政策支持

西部地区的矿山关停和生态修复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并得到了区县政府的积极落实。在2010年初召开的北京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 “首钢搬迁、矿山关停后开发替代产业,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议案被列为三项重要议案之一, 支持西部地区关停矿区的发展是议案的重要部分。北京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关停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北京市山区关停废弃矿山植被恢复规划 (2007—2010) 》、《北京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008—2015年) 》和一系列政策法规指导并细化关停矿区的生态修复和人员安置工作。北京市大力实施矿山环境治理项目, 到2007年底, 北京市获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批准的项目共28个, 批复资金总额达7380万元。其中, 市政府支持的一批西部地区重点矿山修复工程也已经完成, 如房山区南窑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门头沟区潭柘寺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和丰台区长辛店镇大灰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等, 在西部地区关停矿区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关停矿山替代产业培育与发展思路

1、替代产业发展原则

(1) 契合资源特点与优势条件。西部现有的生态环境薄弱, 水资源匮乏, 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不能满足需要, 培养和引进大量高素质人才尚需要一定时间。因此, 发展替代产业要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举, 重视发展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的产业, 促进农民就业, 要重点发展低水耗、低能耗、无污染的绿色产业。

(2) 符合区域功能定位的要求。城市发展新区是北京发展制造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 也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在北京市18个区县中, 房山区被列为城市发展新区之一, 并和门头沟一起被列为北京西部生态涵养发展区。新的区县功能定位要求房山和门头沟要以工业强区支撑经济重心, 以结构调整拉动经济重心, 以非公有制发展促成经济重心, 通过替代产业发展, 依托新城增强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和人口承载功能, 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极。

(3) 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西部地区当前以资源型产业为主, 产出多是初级产品, 产品附加值低, 造成的污染使生态修复和重建的投资要远远高于当年从产品销售中所获得的利润, 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很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 选择和发展替代产业要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要促进地区经济由过去的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变为集约型、内涵式发展。

(4) 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资源型产业曾一度是西部山区乡镇的经济支柱, 是农民就业、谋生的主要途径。随着煤矿和非煤矿山的大幅关闭, 失去传统支柱产业的西部乡镇需要将山区人口大量外迁, 并逐步引导其向新城和小城镇转移。城镇大量吸纳山区剩余劳动力并解决其安置、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山区合理利用关停矿山和搬迁腾退的土地发展新兴替代产业, 支持山区经济发展。由此可见, 关停矿山平稳过渡发展是一个城乡共建的过程。此外, 关停矿山替代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应有利于城乡经济的相互融合, 以发挥城乡各自的比较优势, 互利合作, 统筹发展。

2、替代产业发展思路

(1) 强化旅游休闲业的主导地位。根据不同矿区的地理特色和周边环境优势, 结合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 未来西部矿区旅游休闲产业要重点打造的四大发展领域:一是自然风光游。通过对矿山的植被恢复和封山育林的建设, 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再塑自然景观, 整合周边的山峰、河流、湖泊、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资源, 连片打造生态旅游景区, 如门头沟妙峰山附近的废弃矿山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后结合妙峰山共同打造成山岳生态旅游景区, 房山霞云岭、史家营等乡镇利用废弃矿山打造森林公园。二是商务休闲游。围绕一些矿山相邻的商务会所或特色庄园整合资源, 发展集会议培训、商务休闲、后台服务、拓展体验等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游。如青龙湖附近的采石场通过生态修复, 依托青龙湖和国际红酒城, 打造高端商务休闲旅游区。三是工业旅游。依托矿山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采矿遗留的矿业设施, 打造矿山博览园或融特色地貌与矿山遗址为一体的旅游观光区。如北沟地区的河北镇李各庄矿山依托石花洞国家风景名胜区, 打造一处溶洞与矿山巧妙结合的溶洞矿山博览园, 主要包括溶洞地质观光、矿业科普教育等。四是乡村体验游。西部山区具有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的天然优势, 利用这些资源优势, 以重点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为核心, 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民俗项目、开发土特产品、兴办民俗小院为重点, 发展民俗旅游村, 配套建设农业观光园。

(2) 打造山区特色农业发展优势区。一是设施农业。在浅山区重点发展规模型设施种植业, 种植特色蔬菜瓜果, 在山区可以利用闲置的矿山设施发展食用菌栽培等特色产业。二是特色林果业。利用西部山区现有的果树资源, 通过加强科技管理和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提高果树产业水平, 同时完成林果园的标准化建设, 扩大观光采摘园规模。根据西部山区现有的林果业基础, 重点发展以优质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 发展以京白梨、葡萄、苹果、樱桃、杏为主的水果产业。三是特色种养殖业。因地制宜选择特色品种, 引导和鼓励农户进入特色种养殖行业。在深山区可以重点发展观赏和经济效益的花卉和中草药;在浅山区可以建设特养基地养殖野猪、鹿、柴鸡、蜜蜂、鸽子等, 形成产业效应。

(3) 提升都市型工业发展水平和能量。依托西部山区特色林果业和特色种养殖业的发展, 将果品、花卉和农副产品就地进行深加工, 开发出具有更高附加值和地方特色的食品和饮料等产品, 培育发展食品饮料加工制造行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形成食品加工与原材料基地建设相结合的现代食品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积极开发冷冻食品、方便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等时尚产品;重点发展生物工程类别的食品、乳制品、保健功能食品、果汁饮品。如北沟地区的河北镇、佛子庄乡地域的玫瑰采摘基地的玫瑰花可以深度开发成玫瑰纯露、玫瑰蜡、玫瑰精油等一系列产品, 另外深山区的中草药基地可以就地将中草药加工成保健饮品。

三、加快推进矿区替代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大关停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力度

(1) 加快实施裸露矿山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在废弃矿山裸露山体上, 加大山体的综合治理力度, 培育稳定的植物群落, 同时加强矿山植被恢复治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促进西部矿区裸露矿山尽快实现乔木灌草的基本覆盖。大力实施矿山的生态修复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 重点推进门头沟“一线三沟”区域的一批生态修复项目, 使该区域全部沟峪内旅游通道可视范围内的裸露山体得到治理恢复, 同时在大石河两岸 (108国道两侧) 可视范围内, 规划种植桃树、杏树、梨树、适宜经济作物及各种绿色植物和鲜花, 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河中有水、水中有鱼、鸟语花香”的沿岸风景, 提升山区的旅游环境品质。

(2) 大力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针对矿山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 应加大植树造林工程, 采取种植植物和覆盖以及实施废弃矿区封场等措施, 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风化扬尘等。此外, 采取修筑排水沟、防渗漏处理以及灌浆等工程措施对采矿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强无害化处理力度, 逐步消除矿山开采的环境污染影响。

(3) 强化对关停矿山植被恢复后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坚持生态治理和生态管护并举的原则, 强化对矿山植被恢复后的生态管护工作, 保证生态修复取得实效, 防止违规滥采现象的出现。

2、创新生态修复的组织模式

(1) 大量吸引社会资本, 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矿山的生态修复。通过土地租赁承包等形式, 吸纳社会资金进入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重建, 构建起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组织体系。同时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 调动社会力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对已征用的矿山塌陷地进行治理修复的企业或个人十年内免交国土使用费;利用未征用的塌陷地从事粮食生产的给予财政补贴;直接投资入股参与生态修复的按其投资比例享受未来开发收益分配等。

(2) 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矿山生态修复的配套机制。政府各部门应做好为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的服务工作, 加强沟通和协调, 形成工作联动机制。同时充分发挥相关基金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并制定生态修复资金筹集机制、生态修复矿山的开发利用机制、生态修复主体的收益分配机制等, 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矿山生态建设, 确保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3) 努力探索生态修复和发展生态产业结合的发展路径。积极推动“生态修复+产业开发”双赢模式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发挥现实效能, 使矿山在发展生态产业的同时加快生态治理。生态环境的改善助力生态产业顺利发展, 积极发展生态产业, 为生态修复工程增添持续的动力。

3、加快山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

(1) 加大山区基础设施投资, 完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一是实施村级道路的升级改造, 增加山区的道路网密度和连接中心城区的快速通道。二是建设区域内主要道路与六环路、108国道、109国道的连接线, 优化道路网体系, 促进主干道和支线的有效衔接, 同时进一步规范西部山区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标准。三是完善主要景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对景区周边主要道路、登山路进行加宽, 修建步行路, 提升道路的通畅性, 修建大型停车场, 增加停车位, 缓解旅游高峰期停车难的问题。四是推进对大型村的集中供水、供热、供电设施, 排水管道、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增强山区替代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能力。五是增加矿区、景区等的污水、废气、垃圾回收处理设施以及公共卫生设施, 为区域绿色发展创造有利配套环境。

(2) 提高山区的商业、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的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加大建设服务山区发展的便民商业设施、商业功能设施、结构设施和配套设施, 为新兴产业引进提供有力的配套支撑。二是加大对山区教育、医疗卫生、文体设施的投入力度, 为实现矿山关停后山区群众社会保障和有效安置创造积极条件。

4、打造替代产业发展的示范基地

(1) 增强政府对替代产业发展的定位引导。立足区域功能定位, 顺应区域功能深化提升的发展要求, 政府应从战略全局出发, 着眼长远发展, 明确对矿山替代产业的发展定位, 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引导替代产业发展面向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

(2) 提升示范基地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一是推动高端要素向示范基地流动和集聚, 培育优势高端产业, 凸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二是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拉动示范基地做大做强。三是建立与替代产业发展相配套的投融资和人才引进机制, 为大力争取国资、吸引外资、激活民资、引进高端人才创造优越有利的条件。

(3) 搭建完备便捷的公共服务平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原则, 全力推进示范区公共研发、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信息网络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全面促进示范基地的生产效率和效能的提升。

5、加快建设三大重点矿区, 推动一批替代产业项目落地

(1) 依托大石河流域的生态资源和滨河水景, 打造生态休闲旅游带。大石河两岸不仅拥有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 而且文化底蕴深厚, 因此, 可依托大石河流域北沟地区的森林公园、岩溶洞穴、矿山沟谷、水域景观等生态资源、土地资源和山区现有种养殖基地, 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山区特色种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制造业等替代产业。在大石河北沟的上游地段, 蒲洼、霞云岭、史家营可通过加快沟域河道治理以及矿山生态修复, 充分发挥深山区的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和山体秀美的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中草药种植及加工业、休闲养生业和生态旅游业等, 重点建设百花山、圣莲山、白草畔风景名胜区以及霞云岭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区。在大石河北沟的中游地段, 佛子庄、南窖、河北应依托本地区空旷的沟峪和水域空间、奇特的地质地貌以及地方乡土风情, 重点发展山区特色种养殖及加工业、民俗风情旅游、溶洞矿山旅游等产业, 以石花洞、银狐洞沿线为重点, 加快其周边环境整治, 建设中国矿山博览园、河北万亩玫瑰园、南窖水峪民俗旅游村等旅游项目, 使该地区成为集溶洞地质观光、山地休闲、工业遗产利用功能为一体的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特色休闲旅游区。在大石河北沟的下游地段, 青龙湖应围绕青龙湖滨湖公园、国际红酒城、青龙湖企业庄园、青龙湖休闲商务花园、高端山地住宅等内容, 加快建设青龙湖休闲度假城, 以低碳高端产业为主, 建设葡萄酒庄园产业带, 带动高端旅游、后台服务、商务会展等新兴友好产业发展, 不断提升青龙湖的品牌影响力和文化品质内涵, 使之朝着国际文化都会不断迈进。

(2) 加快门头沟“一线三沟”区域沟峪经济发展, 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产业项目, 凸显示范作用。一是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抓手, 加快赵家台沟峪的观光休闲旅游业发展。借势潭柘寺, 挖掘赵家台沟峪的古村落文化, 大力发展古村落观光旅游, 建设独具文化特色的古村落观光旅游区;依托沟峪的农业基础和生态条件, 推进山区特色种养殖业和旅游观光的融合发展, 打造较大规模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加快废弃矿山的植被恢复, 营造绿色生态环境, 同时大力建设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 不断提升赵家台沟峪的休闲旅游度假质量和层级。二是依托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 增强北岭沟峪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示范带头作用。以“国家生态修复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为依托, 将示范基地建设成为具有综合竞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集成的国家生态创新高地和北京市山区发展研究的试验区, 并逐步起到示范、辐射作用。通过对“1所6园” (即山区发展研究所、新型产业示范园、生态修复示范园、旅游发展示范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生态涵养示范园、新型能源示范园) 的建设, 展示各种与山区建设相关的新型技术, 开发有利于山区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型产业, 探索山区发展新模式。三是借力“数字低碳生态城”项目, 加速妙峰山低碳生态沟峪建设。按照数字低碳生态城建设理念, 利用低碳、天然的形式, 着力构建独特运行的能源、人居环境、交通、信息、产业等九大系统, 同时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生态型工业和生态型农业, 使妙峰山的自然景观、特色农业和沟峪山体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

(3) 积极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助推丰台河西地区驶入转型发展的快车道。坚持生态优先、高端发展的理念, 加大河西地区推介力度, 拓展投融资平台, 着眼全球吸引先进项目资本进驻, 同时不断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改善区域发展的支撑条件, 保证大项目进得来, 落得下, 并为大项目的顺利落地做好服务工作。当前, 河西要重点推进中关村丰台科技园区西区、长辛店生态城、2013年国际园林博览会、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以及青龙湖国际文化会都的建设, 做好规划设计和管理服务工作, 确保项目建设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

参考文献

[1]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山区协调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 [Z].

[2]北京市房山区、门头沟区、丰台区政府:西部地区议案办理提供资料 (2010) [Z].

[3]黑岚、李晓莉:北京西部区域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规划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 (3) .

[4]刘文成、李平生:京西地区发展矿山替代产业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08 (69) .

[5]钱静、王秀清等:京郊西部山区产业替代的难点和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07 (3) .

[6]高冉、赵健等:北京西山地质旅游资源开发[J].资源与产业, 2011 (1) .

[7]韩凤芹、李成威等: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 2009 (71) .

西部山区 篇10

“小震大灾”现象国外并不鲜见。1960年2月29日, 摩洛哥旅游胜地阿加蒂尔市发生5.9级地震, 4.8万人, 城市的1/4的人在地震中丧生, 城市顷刻成为一片废墟, 全市80%以上的建筑瞬间损毁, 数万只老鼠在大街上乱窜, 四处起火, 震后巨大海啸冲上陆地300 m, 岸边的一切被冲得一干二净。19 99年1月2 5日晚, 哥伦比亚发生5.7级地震, 死亡1185人, 下落不明700人以上, 伤者4 7 5 0多人, 约2 5万人无家可归, 建筑物约60%被破坏。199 9年9月7日中午, 希腊雅典发生5.9级地震, 雅典至少有5.3万栋建筑物被损坏, 死亡143人, 伤1600人, 约5万人失掉家园, 估计直接经济损失6.55亿美元。19 99年7月2 2日, 孟加拉南部发生4.2级地震, 伤亡206人。

我国近几年也出现过多次“小震大灾”现象。在西部的岩溶 (喀斯特) 山区更加明显。我国西部岩溶山区, 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和四川省。主要特点是地表以碳酸盐岩 (灰岩和白云岩) 为主, 地形切割强裂, 山坡陡峻, 沟壑陡峭, 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少, 岩石裸露, 石漠化现象严重, 土地贫瘠, 交通不发达, 经济不发达。在这样的区域, 更容易形成“小震大灾”现象, 近几年就发生过多次。2010年1月17日, 在贵州省贞丰、关岭和镇宁3县交界处发生Ms3.4级地震, 地震诱发岩崩, 导致6人死亡9人受伤[1]。2009年9月9日,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猫洞乡可处村附近发生Ms1.3级地震, 震中有震感, 当地居民同时听见地下发出沉闷响声, 地震造成可处村南侧陡峭的老鹰坡发生岩崩 (滚石) , 这之后老鹰坡经常有岩石向山下滚落, 岩崩对可处村300多户1000多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012年9月7日, 在云南省彝良县和贵州省威宁县交界发生5.7级地震, 57 min后又发生了一次5.6级地震。地震造成81人死亡, 150多人受伤, 70多万人受灾, 需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0多万人, 损毁房屋约45万间, 直接经济损失40多亿。本文综合分析我国西部岩溶山区容易出现“小震大灾”现象的原因。

1 原因分析

地震灾害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 可以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考虑。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震级、震中距离、震源深度、地震发生时间、地震类型和地理、地质、场地环境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居民住宅、工业建筑、各类公共设施、生命线工程等建筑物, 城市、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人们的知识水平、抗灾意识、应变能力、科学管理水平, 震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等。

1.1 自然因素

在我国西部的岩溶山区, 地貌、岩石类型、岩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形成滑坡、岩崩、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在中等强度以下地震作用下, 地震次生灾害是造成这些地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

这些地区90%以上为山地、高原、丘陵等, 这种类型的地貌, 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形成滑坡、岩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岩溶分布区主要岩石由灰岩和白云岩组成, 这类岩石物理性质比较脆、硬度相对较大, 在外力作用下容易断裂破碎, 这些裂隙发育的破碎的岩石在地震作用下, 很容易形成岩崩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岩层结构也是导致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在岩溶分布区, 以相对较硬的灰岩和白云岩为主, 但也有页岩、泥岩和煤层等相对较软的岩石。垂向上这两类岩层往往相间分布, 构成软硬相间的岩层结构。由于差异风化, 软岩层往往形成凹入的负地貌, 硬岩层形成陡崖或悬崖等, 在地震作用下, 裂隙发育或者比较破碎的较硬的岩层在重力作用下, 就会发生岩崩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岩溶分布区, 大气降水较丰富, 这种软硬相间的岩层结构, 在雨水的浸泡下相对较软的岩层就会变得松软, 在地震作用诱发下, 软岩层很容易沿软硬岩层接触面或断裂面下滑, 形成滑坡或泥石流。

这些地区发生的地震大多震源比较浅, 以震源深度10 km左右的地震为主。相同级别的地震, 震源越浅破坏性越大。

1.2 人为因素

在岩溶山区, 容易形成“小震大灾”的主要人为因素是建筑物的抗震程度、人口分布等。

我国西部岩溶山区, 大多是贫穷落后地区。这些地区的房屋, 基本上达不到抗震要求, 土坯房占很大比例。因此, 在地震作用下, 很容易损毁。

地震的震动和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 如果发生在没有人员居住或没有建设工程的地区, 造成的损失很少或没有。地震发生在居民越多、建设工程越多的地区, 造成的灾害就可能越大。岩溶山区, 平均人口密度不大, 但分布很不均匀。居民大多集中在易受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一般居民沿河流两岸分布, 这些河流由灰岩和白云岩组成的河谷两侧往往很陡峭、组成岩石多有破碎。沿河流两侧, 很多房屋建筑在陡崖或悬崖下面。2012年9月7日云贵交界5.7级地震重灾区洛泽河就是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 往往在陡崖下面有相对较平的地方, 那里的易分化的软岩层形成一些耕地, 较平的地区可以修建房屋, 村民也就集中在这些地方生活。在很小的地震作用下, 陡峭的悬崖就可能发生岩崩、滑坡等地质灾害, 危及居民生活和生命, 形成“小震大灾”。贵州省普定县猫洞乡可处村的地震此生地质灾害就是这种情况。

2 结论

我国西部岩溶山区容易出现“小震大灾”现象。主要原因是: (1) 即使在中等强度以下地震作用下, 这些地区都可能形成岩崩、滑坡、泥石流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2) 在岩溶山区,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是形成“小震大灾”的主要因素。 (3) 容易形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山地、高原、丘陵地貌;软硬相间岩层的岩层结构;相对坚硬的裂隙发育的容易破碎的灰岩和白云岩的岩石组成;居民多集中分布在易受次生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 (4) 我国西部岩溶山区, 房屋建筑很多达不到抗震要求。

参考文献

西部山区 篇11

遥感找矿信息与化探找矿信息都是根据地表层的地质体或地质现象的特性而获得的, 通过对不同性状、不同形式的物理量和化学量表现出来的与找矿有关的地质信息的处理来对矿产进行定位预测。将两种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 并综合成矿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 对信息进行优化选择, 从而实现两者的互补, 提供找矿效率。

多元地学找矿信息 (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 之间, 存在着套合和耦合两种不同的空间相关关系。套合是指个元素信息间仅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但成因关系不明确;耦合是指个元素在空间及成因方面均有相关性。在研究综合地质异常与成矿的关系时合理的区分套合和耦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 在进行遥感与地物化信息的综合研究时, 一方面要研究异常间的套合关系,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要研究其耦合关系, 尤其对于遥感与地物化数据综合分析模型建立过程中, 首先要明确数据间是套合关系还是耦合关系, 为进一步判断提供基础。

数据或信息的融合是多元地学数据综合分析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多种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及综合判断, 生成满足应用需求的综合信息。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在可见光到中红外波段范围内的遥感器可接受的波段内, 有些矿物或化学组分具有特征的吸收 (或反射) 谱带, 说明了遥感对于地球化学信息有一定的响应。同时, 在多数情况下, 这种响应不是单矿物或单元素, 而是包括土壤和植物在内的多种矿物、多元素的综合信息。这也能够充分的说明, 在机理上遥感信息与地球化学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通过不同的数据也能够表现出两者的相关性。因此, 通过一定的数学分析手段能够对遥感和地物化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作出正确的识别和判断。

综合地质异常分析及定量研究属于空间分析问题, GIS正是处理空间数据的非常有效的工具, 它能以很高的速度处理空间数据和各种特征信息, 并把不同类型的数据合成为一种单个的分析。同时在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多元数据综合处理及找矿信息优选时, 要必须紧密结合对研究区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 根据各类地学找矿信息的不同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空间分析方法来研究它们之间的空间套合和耦合关系。在此, 针对遥感与化探信息的综合处理, 本文主要应用基于套合的彩色图像合成技术、基于数据层融合的彩色空间变换和二维相关编码技术等, 进行套合和耦合处理分析, 从而得到所需要的矿产信息。

二、工程应用分析

1. 工程背景

以青海省两兰 (乌兰—都兰) 地区山区为研究对象, 研究区处于柴北缘火山弧裂陷构造带、东昆仑北构造带及鄂拉山构造带三者交汇部位。构造活动强烈, 构造演化及构造类型复杂多样。该区属柴北缘铅锌银金多金属成矿带东段, 成矿地质条件复杂, 极具找矿潜力。

2. 遥感与化探信息综合处理技术应用

(1) 基于套合关系的综合处理应用

1) 技术思路。基于套合的遥感与化探信息综合模型, 能够采用合适的数据变换方法将实型的化探数据转换成图像数据, 从而使得化探信息与遥感图像在空间和量纲上均保持一致, 便于综合处理。其主要技术方法有彩色图像合成技术、图像算术模型等, 一般采用彩色图像合成技术对基于套合的遥感与化探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彩色图像合成技术是根据一定的变量筛选原则, 针对不同的应用要求选取三个变量进行彩色合成。比如, 选择一个 (或两个) 遥感变量 (含原始波段和派生变量) 与两个 (或一个) 化探变量 (含元素或派生变量) 进行彩色合成, 得到一幅彩色合成图像。

2) 方法实现。遥感数据与化探数据在格式上有较大的不同, 前者为栅格格式而后者为矢量格式, 因此, 在分析前应首先将研究区域的化探数据转化为栅格格式, 通过累加运算的方法, 再将其转化为灰度图像, 图1能够很好的反映出铁化蚀变异常与化探组合异常的空间套合关系, 很好地指示了铜铅锌等多金属矿化的存在, 其中红色为铁化蚀变异常区, 绿色为Cu-Pb-Zn-Ag异常, 蓝色为Cr-Ni-Co异常, 其它为异常合成色。

3. 基于数据层的融合处理应用

(1) 彩色空间的变换

1) 技术思路。将化探数据图像进行归一化处理, 同时为使得合成的图像获得最佳的信息量, 应对波段进行合理的选择;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合理的使用芒塞尔彩色空间变换能够有效的提取出受到背景干扰的有用信息;在图像处理中可以采用HIS变化来提取发生蚀变的矿物信息。

2) 方法实现。首先剔除偏差较高的信息值, 再通过地理坐标配准、插值放大和统一量纲等手段, 把化探数据经数据转换后作为遥感图像等价的图像层对待, 而对于区域内铁化和泥化蚀变遥感信息的最佳变量图像, 则按化探数据范围进行掩膜处理, 使二者的数据范围相同, 便于数据的融合处理, 如图2所示, 其中红色点反映了铜铅锌多金属矿化区及其矿化区中的矿床, 这种综合异常在较大程度上是多金属矿化的表征。

(2) 二维相关编码

1) 技术思路。二维相关编码彩色图像是一种以图像方式直接反应二维变量统计相关关系空间分布的有效手段。根据相关要求, 通过对多元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得到一幅彩色相关图像。

2) 方法实现。对于化探数据的转换, 以及与遥感数据的地理配准、统一量纲等, 均按IHS彩色空间变换的方法进行处理。然后选取相关的蚀变遥感信息的最佳变量图像进行二维相关编码, 最终形成一幅彩色相关图像, 如图3所示。

三、结语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完善, 遥感技术正在朝着更加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遥感与地球化学勘察以及地球物理等学科的结合从而形成新的综合性的找矿方法已逐渐成为现代找矿的主流, 通过对山区遥感与化探信息综合找矿定位预测方法的深入研究, 为浓缩找矿目标地, 加快地质勘查提供坚实的基础, 对于我国矿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要:西部山区通过对遥感与化探信息综合找矿定位方法的研究分析, 运用基于套合的彩色图像合成技术、基于数据层融合的彩色空间变换和二维相关编码技术等, 从而得到所需要的矿产信息, 提高我国的找矿精度, 为找矿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上一篇:用户信息检测系统下一篇:环状混合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