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城市

2024-05-21

西部城市(通用11篇)

西部城市 篇1

1 西部城市燃气企业概况、目前发展现状

我国西部人口约占全国城市人口的7.12%, 天然气能源生产约占全国的63.2%, 天然气能源消耗约占全国的19.1%:面对如此巨大的能源与消费倒挂显现, 西部城市燃气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如何?据调查统计我国西部城市燃气企业目前合计有85家, 城市燃气企业以3大类型为主:第一大类型以政府背景为代表的燃气企业, 例如:陕西省天然气股份公司、陕西省天然气集团:第二大类型以国企背景为代表的燃气企业, 例如:中石油昆仑能源、新疆新捷、华润燃气集团:第三大类型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燃气企业, 例如:中国燃气集团、港华燃气集团、陕西玉祥燃气、宁夏哈纳斯、新疆广汇、重庆金地燃气集团等。

由于西部城市燃气企业自身发展类型不一, 面临实际情况不同、各自资金实力的差异, 导致西部城市燃气企业面对未来选择发展方向模式不同, 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分为以下三大发展趋势:第一类以占据省会城市、二线城市为主, 有充足资金来源、具有一定政府、国企发展背景, 未来发展以城市居民、商业加气站、加注站为主的服务型燃气企业。代表企业: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石油昆仑能源:第二类是以占据三四线城市为主、进入地区时间靠后、自身实力、资金有限民营企业, 主要发展以居民、工业、商业、点对点供应工业为主的服务型燃气企业。代表企业:华润燃气集团、中燃燃气、港华燃气集团、重庆金地燃气集团、陕西玉祥燃气:第三类是以占据气源产地为主, 进行能源二次深加工, 主要为城市燃气企业、商业加气站提供能源服务为主的服务型燃气企业。代表企业:宁夏哈纳斯、新疆广汇、新疆新捷、陕西省天燃气集团。

2 西部城市燃气企业未来发展几类趋势预测

西部城市燃气企业面对未来经济多元化化发展, 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及能源服务竞争激烈化的深刻变革, 西部城市燃气企业也在不断根据未来经济发展的变化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伴随着互联网不断的延伸化发展, 国家提出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 互联网日益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工业发展、商业发展等各个领域, 影响比较广泛:随着能源服务型型企业的延伸化、多元化发展, 西部城市燃气企业未来发展模式将发生多种变化, 以下就西部城市燃气企业在目前三大类企业模式下未来发展的方向趋势做以下预测:第一类以占据省会城市、二线城市为主, 有充足资金来源、对规模化发展有自己长远规划的大型、跨区域、集团化燃气企业, 他们未来发展以城市居民、商业加气站、加注站为主的服务型燃气企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与时俱进的燃气企业发起二次创业。结合燃气企业在用户资源、渠道覆盖、服务团队方面的独特优势, 以社区生活综合服务平台模式, 向燃气用户及广大消费者提供智能化的增值服务。例如:中国燃气集团已经参照国外燃气企业发展模式并率先推广和实施自己的手机APP中燃慧生活服务平台, 中燃慧生活是中国燃气打造的一站式智能生活服务平台, 让燃气缴费更省更方便, 同时给您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在线订气与缴费充值、燃气报数、报装报修都可以在这里轻松完成。这里还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美食、特产, 高性价比正品家具家电燃气具, 正在以更丰富的内容连接千万人的生活和消费。这样会进一步提升燃气企业自身社会品牌和竞争优势, 提高自身社会价值和增加企业收益。同时此类燃气服务企业也已经开始利用自身占据地理位置发展分布式能源项目。一般而言, 天然气发电时的能量利用率仅为40%, 剩余60%的能量转化为500℃的高温蒸汽和200℃的热能。“普通供能方法浪费了这60%的能量, 而分布式能源系统可将天然气的能量利用率提高到90%以上。例如:近日, 西安国际港务区分布式能源站项目获得了西安市发改委批复。该项目是陕西省首个核准批复的区域式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该项目由陕西燃气集团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项目总投资5.96亿元, 规划装机容量为90 MW级 (2套32 MW级轻型燃机+2台双压余热锅炉+2×12 MW级的蒸汽轮机联合循环机组) , 用地面积3.12公顷。项目建成投产后, 年可供电39 700万k W·h, 年可供热103万吉焦;年节约标煤约23.42万t, 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8.58万t, 二氧化硫1470 t, 氮氧化物950 t。同时对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治污减霾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为区域内医院、学校、商业和居民住宅等用户提供供热、供电和供冷配套服务, 大幅提升西安国际港务区综合功能配套水平。此项目的实施为燃气企业发展开拓一条新的模式。

第二类是以占据三四线城市为主、进入服务地区时间靠后、自身实力、资金有限小规模燃气企业, 主要发展以居民、工业、商业、点对点供应工业为主的服务型燃气企业。此类企业依据自身区位发展, 需结合片区内国家重大项目实施发展分布式能源, 给重大项目提供能源多重化使用价值, 使企业价值提升、效益最大, 使项目双方达到共赢。同时该类企业也在改变区域内居民的能源使用习惯, 培养新的能源使用习惯和方式, 例如冬季居民供暖, 结合国家提倡的使用清洁能源, 利用国家提供专项补助, 将煤锅炉改为燃气锅炉, 并推广使用燃气壁挂炉, 由此可以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改变当地气候环境, 为未来此类西部城市燃气企业开拓新的燃气发展道路。

第三类是以占据气源产地为主, 进行能源二次深加工, 主要为城市燃气企业、商业加气站提供能源服务为主的服务型燃气企业。这类企业利用自身占据燃气气源产地、气源价格低的优势。引入重大项目, 进行燃气发电并网、并给当地城市居民、企业供暖、供热、供电, 同时也发展LNG液化工厂, 进行能源运输贸易。例如:宁夏哈纳斯新能源集团率先和欧洲西门子合作在宁夏建立并已经投产运行占地面积250亩, 年产80万t液化天然气, 总投资19.5亿元, LNG项目储罐容积达5万方的LNG液化工厂, 该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陆上生产技术、生产设备最先进和单体最大的LNG工厂, 此工厂建设能辐射周围1300 km的区域范围, 同时带动区域内第三方物流项目的发展, 该项目投产为周围偏远地区燃气管道目前无法铺设到的城市燃气气化提供了基础能源保证, 使当地城市燃气企业的发展加快步伐, 为片区环境改变, 交通清洁能源的发展, 能源企业发展提供能源支撑, 也为当地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证, 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保证。同时该企业也利用区域自然条件优势积极加入和布局当地新能源发电项目。

3 结语

综合以上, 西部城市燃气企业未来发展, 必须结合当地自然、人口、经济、城市发展等因素, 以及自身周围占据能源优势来统筹发展。同时要开拓发展思路, 转变企业固有发展模式, 结合区域发展优势, 自然资源的优势条件, 开辟、选择、发展新的企业发展道路:同时结合目前互联网“+”、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 为西部城市燃气企业未来发展, 自身品牌提升、社会效益最大化而努力奋斗。

摘要:我国天然气能源消费中, 西部地区生产量占全国的63.2%, 能源消耗量占全国19.1%, 中东部地区生产量占全国36.8%, 能源消耗占全国的80.2%, 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与消耗存在巨大的差异, 甚至出现能源与消费倒挂现象:西部城市燃气企业未来面对如此巨大的地区能源消耗与生产差异, 应如何发展?该文结合实际工作, 探讨西部城市燃气企业未来发发展趋势。

关键词:西部燃气企业概况,现状,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刘自伟.新疆石油管理局燃气公司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J].城市燃气, 2004 (11) :29-30.

[2]蒋余芸.城市燃气企业品牌建设涂浅析[J].商情, 2013 (37) : (4) .

西部城市 篇2

建国50年来,持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显著的改善,各城市的经济、社会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多种原因,中西部城市发展同沿海城市发展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把握西部大开发机遇,认真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合作,对于国家富强、社会稳定、民族振兴,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地区和城市间的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城市体系,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经济规模的壮大,从1978年到1997年,全国城市增加了475个,是1978年全国城市总数的2.5倍。东部地区(沿海城市主要分布区)发展速度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在新设置的城市中,有近一半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使我国地区间城市数的排位由中、东、西,转变为东、中、西,仅广东、山东西省增加的城市数就超过了西部地区9个省、自治区同期新增城市的总和。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全国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12个,东部就有6个,人口在50~200万的大中城市75个,东部地区就占了36个,而西部地区小城市占该地区城市数量的67%,其比重均超过东、中部地区的54.7%和53.8%。1996年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土地面积只占全国城市的26%,人口占全国城市的51%,却提供了占全国城市64.2%的国内生产总值、70%的总产值、61.6%的工业利税总额、63.4%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2%的邮电业务总量。当年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个城市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01.3亿元,中地区是47.5亿元,西部地区是42.5亿

元。中西部地区平均城市经济规模分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44.4%和42%。

在城市经济效益方面,人均GDP,中西部地区只是东部沿海地区的60.8%和56.1%。工业产值,中部地区城市只是东部沿海地区的50%,西部地区城市还不到东部沿海地区的40%。人均工业利税、百元固定资产原值也有较大差距。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是中部地区沿海城市的3,8倍,是西部地区城市的近8倍。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经济在本地区中占78%~81%,中部西地区城市经济占60%~67%,而西

部地区城市只有54%~67%。

东部与中西部城市差距还表现在城市居民经济状况与社会生活方面。1996年城市职工平均工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是7494元,中部地区城市是5268元,西部地区城市是5817元。中西部地区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分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的70%和78.5%。此外,在人均储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明显地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而在公共医疗卫生方面,中西部地区城市高于东部沿海城市。

在寻找差距中,我们注意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城市差距,最突出的是工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城市人均工业总产值的差距大于人均GDP的差距,这反映了不同地区城市是处于不同的工业化阶段,缩小地区城市间差距更重要的是缩小工业发展水平的差距。不仅在我国、就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曾出现过地区经济差距,这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增长,区域差距逐渐扩大,而后趋于稳定,进入成熟阶段,差距逐渐缩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还较落后,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距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经济社

会现象,我们正视这个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差距呢?除了各地区城市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不同外,还有:一是国家宏观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的重点由内地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在投资重点、项目安排、财政金融、外经外贸、物资以及劳动工资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沿海城市中产生了我国首批经济特区城市、开放城市、开放地区城市,也成为了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二是形成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沿海城市是国家投资、吸引外资最多的城市,也是民间资本最活跃、最发达的城市。大量的资本投入,对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三是城市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国内外技术、资金、人才积聚于沿海城市,促进了东部沿海城市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转换、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升级。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沿海城市较先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建立了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物资等各类市场,使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和重组,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物资的聚合,更增强了沿海城市的竞争力。沿海城市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竞争意识,这些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当我们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时,应当吸取沿海城市改革开放的定员经验,不断加强东部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的合作与协

调,以求共同发展。

二、合作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我国中西部城市与沿海城市走出一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共同发展”的新路子,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城市间缩小差距要靠合作与发展,不仅要注重中西部城市经济的发展,也要不断发展沿海城市的经济。沿海城市发展了,才能进一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利用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持和带动中西部城市的经济发展,而绝不能削足适履,放慢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中西部城市发展了,才能起到与沿海城市产业互补,资源互补的作用,使沿海城市的发展更具有后劲。只要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

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间合作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这些基础和条件主要为:

第一、各地区城市都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沿海城市处于经济发达地区,在资金、人才、科技、信息和产业高度化上有着较大优势,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而中西部城市则处于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是重要的农产品及其他工业原料、能源的生产基地和集散地,蕴藏着较大的开发潜力;一些产业如旅游业、重工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有一大批资金技术密集的大型工业企业和项目,有着广阔的消费品市场,等等。正是各地区城市都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才形成特色经济,为各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又由于特色经济的发展,使各城市能够积极参与竞争,并吸引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各地区城市间的合作,可取长补短,资源互补,交流经验,联合开发,通过加强城市经济的互补性,将比较优

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大大促进各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二,各地区城市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强。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各地区城市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实力有了较大增强,改革开放为城市间的合作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物资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资金、信息、人才、物资流动渠道通畅,城市经济市场化的障碍基本消除,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正在形成,这为城市间合作奠定了

基础。

第三,各地区城市经济转向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东部沿海城市正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中西部城市正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各地区城市经济转向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许多跨地区跨城市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开始形成,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沿海城市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中西部城市发展经济,这种趋势发展不断推动着城市间的深入的、广泛的交往,各自从长

远利益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

第四,党和国家鼓励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的合作,支持不发达地区的发展。长期以来,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上大力扶持中西部城市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经济建设,还组织全国经济发达城市对口支援中西部城市建设。国家从政策到资金。从优势资源开发到科技人才培养,从产业发展到项目引进各个方面,都对各地区城市间合作予以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更是加大沿海城市与中四部城市合作、发展力度的良

好机遇。

三、对策选择

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相联系的重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面向新世纪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加强沿海城市与中西

部城市的合作,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现极为重要.为此应当考虑:

第一,做好经济发展合作规划。制订经济发展合作规划,应把国家政策和总体要求同本地区、本市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认真分析本地区本市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内在潜力以及外部因素。从而确定一个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互补互济、各展所长的合作发展战略规划。规划应杨长避短,发挥优势,不必搞同一个模式,用同一个套路,开发同一个产业,生产同一个产品、要走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选择重点开发项目。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做好规划,抓住重点项目,形成优势产业。就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扣社会效益,促进

各地的经济发展。

落实经济发展合作规划,要立足于各城市的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首先,切实抓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以城市道路、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建设和污染治理工程开路,创造良好的开发基础和城市生态环境;其次,要合理安排资源项目和配置资源,以资源开发带动产业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特别是具有本地优势和特色的加工业,以及那些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互补的产业,发展既能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又能占领市场的产品生产;再次,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要优先做好科技教育,包括民族教育工作,培养人才,提高劳动

者的素质。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有过“非均衡发展战略”、“梯度推移战略”、“点轴发展战略”及“发展做”理论的选择和争论,各有道理。我们挥其所长。选择实现各地区城市协调发展的战略,遵从“因地制宜、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强调各城市在充分发挥其优势基础上的共同发展,既要看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山东到西的“梯度差”。也应看到自然资源由西到东的“反梯度差”,还应注意决定生产力布局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民族关系、国防安全、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明确各城市的发展重点,搞好各城市间的合理分工与协作。

第二,建立起良好的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化程度越高,经济就越发达,城市经济发展就越快。因此,要实现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的合作与发展,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加快经济运行主体的改革步伐,加大中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市场地发展的速度,这是加强谷地城市间合作,缩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差别的重要途径。通过各类市场,如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信息与服务市场、物资市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物资的合理流动,尤其是沿海城市的优势资源向中西部城市流动,参与这些城市的产业开发。合作开发资源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是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资源,而是以市场需要作为资源开发的第一选择,在开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中,始终瞄准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提高资源的开发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市场经济中,要加快经济运行主体的改革步伐。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为了使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能够密切协作,真正做到自愿、互利,就必须依靠市场机制,依靠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让它们积极参与各地区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要实现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造,使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中西部城市的工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中西部城市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培养企业竞争优势,通过企业竞争优势实现城市经济优势。通过加快财税、投资、价格、金融和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城市的合作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

各地区城市间的合作,必然促进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建立,发挥出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到的基础作用,为此,建议制定《统一市场法》,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成,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和城市间自由流动;制定《公平竞争法》,使各区域和城市的合作与竞争有序化;制定《反垄断法》,消除各区域和城市间的行政壁垒和资源、商品封锁,并以续济利益为纽带,加快各地区城市间的合作与发展。

第三,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缩小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各地区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应

当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实施区域政策和产业政策。在中西部城市选择某些资源条件、工业基础、技术水平好的,有一定竞争力并能够占领市场的产业或项目为重点,联合进行开发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

点,以带动其他产业或项目的发展。

――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城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加中西部城市的外商、外资流入量,推动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开展。优先在中西部城市安排资源开发项目,不仅引导国内外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城市转移,也一定引导资金技术密集

型产业向中西部城市转移。

――实施优惠政策。通过各种优惠政策的实施。鼓励沿海城市和中西部城市的对口支援和协作,或为城市间合作项目提供相关的公共物品和社会服务,包括提供基本设施建设服务、科技服务、法律服务、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安全服务等行政的和经济的服务;或通过收入分配中的转移支付,采取财政补助与协作、税收等手段影响经济部门对各合作项目的资源配置;或为中西部城市培养、引进各类急需人才,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从而加大沿海城市对中西部城市的扶持力度。这样做了,就能促进各地区城市间的合作与发展,使全国真正统一的市场形成;城市间经济结构合理,产业层次提高;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的生活水平、就业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文化教育及其他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城市化水

平提高综合实力增强。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当形成这样的共识:国家的发展是在各地区城市经济普遍的发展中得到实现的,沿海城市要大力支持中西部城市发展,各地区城市的经济发展

谁也离不开谁。

逐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城市间合作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这些作用主要有王:一是通过财政手段来参与城市间合作,进行收入再分配。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城市政府的运作本质就是城市财政收支过程,通过收入分配中的转移支付,采取财政补助与协作等形式,加强各地区城市间的对口支援和协助,特别是加大沿海城市对中西部城市的扶持力度。二是进行资源配置。直接的资源配置是政府为城市向合作项目提供相关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包括提供基本设施建设服务;行政的和经济的服务等),间接的资源配置则是政府通过补贴、税收等手段影响经济部门对各合作项目的资源配置,优先在中西部城市安排资源开发项目,不仅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城市转移,也引导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城市转移。三是提供社会服务。各城市为经济合作提供各项良好的社会服务,如科技服务、法律服务、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安全

西部城市外贸竞争力发展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西部;城市外贸竞争力;对策研究

对外贸易是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推动力,其发展一直受到各国、各地区的极度重视。对我国来说,随着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已成为一项战略性任务。而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已愈来愈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就最终落脚到如何提高我国城市外贸竞争力上。

一、城市外贸竞争力的研究意义

2007年,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司突破以往常规的汇总方法,以2001年为研究起点出台了《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排行榜》。报告首次依据行政区划的范围将研究的对象延伸至推动中国外贸快速发展的各个城市。通过对海关进出口数据进行汇总,选择了200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排名前100位的城市,作为外贸竞争力的评价对象。在报告中通过比较研究,能够清晰地看出全国各主要城市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外贸竞争领域的此消彼长。2008年、2009年中国海关又相继出台了《2007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和《2008-2009: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自皮书》。

将城市的外贸竞争力作為独立的课题进行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它不同于以往的城市竞争力排名研究。在内涵上,它体现的意义更为丰富。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在世界货物贸易上的地位将进一步加强。国内相当数量的城市拥有对内吸收、对外输出产品的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经济背景、地方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城市及其外延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外贸模式,城市外贸竞争力的提出不仅为评价和比较我国主要城市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而且为各地方政府分析和评判当地城市在对外贸易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提供一定的理论指标,同时,也为认清城市外贸现状、揭示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寻找合理的贸易发展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总之,城市外贸竞争力研究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侧重于对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分析,对完善城市的竞争力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是一个城市在国际化过程中必须关注的一个话题。

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并不是越大越好,越快越好,如果过分追求单纯的“大进大出”,往往是以牺牲宝贵资源及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内部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良好的效益才是城市成长的根本。

二、西部城市外贸竞争力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以高度集约化、高度流动性、高度渗透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到了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西部一些城市的外贸跨越式发展就是一个重要亮点。随着国家若干关于西部开发开放政策的出台,以及贸易兴边战略在西部沿边城市的贯彻执行,西部城市发展外贸的政策大门已经敞开。西部各城市正在城市发展的原动力推动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地域、区域经济互补的优势,积极寻找有前景的经贸合作领域,采取了有效措施积极发展城市和区域贸易,势头良好,中国西部城市外贸竞争力正悄然崛起。

根据对海关总署统计司统计数据编制的《2007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2008-2009: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白皮书》比较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西部城市的外贸竞争力有了快速发展,西部地区城市外贸竞争力的排名状况变化较大。如重庆市、包头市、西安市、成都市等均是2007年、2008"2009年两次位于城市外贸竞争力百强榜上。西安市排名上浮38个位次,变动也比较明显。兰州市、广安市、达州市、呼和浩特市曾落选2007年城市外贸竞争力百强榜,2008-2009荣登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百强榜,成为2008-2009年城市外贸竞争力百强榜上的新秀。在这两次评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重庆市一直位于前30名,处于西部地区城市领头羊的位置。

从分项竞争力来看,在变差优势指标前30强中,西部新秀城市一入围就位居前列,如四川广安、内蒙古通辽、陕西的商洛和安康,其中陕西商洛出口增长明显,2008年外贸出口增速达到241.7%;甘肃金昌市的金川集团有限公司以33亿美元的进出口业绩,夺得了全国企业平均进出口规模的头把交椅。从综合竞争力来看,西北和西南地区的上榜城市数量最少,分别为5座和9座;上榜率分别为12.2%和20%。两处的对外贸易先天不足,尚无明显的外贸中心城市出现。即便是外贸相对发达的重庆、成都也只能独善其身,分列百强榜第27位和第53位,其辐射作用还不明显。此外,即使是在西部省区内部,发展也极不平衡,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无一城市入选过外贸百强城市。

整体规模和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单一,这些因素决定了西部地区在结构、效益、发展等分项竞争力上均不占优势。但西部地区正逐步摆脱相对封闭的经济模式,其土地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地方政策倾斜等有利因素,也为东部企业、跨国公司向西转移提供了便利,因此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承接了不少企业和投资。这些转变为西部城市注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也使西部地区迅速成为中国最具外贸潜力的地区。例如“5·12”震后重建工作的稳步推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西部相关产业发展。其典型表现是,2008年四川进出口保持52.8%的高速增长,比当年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5个百分点。

三、影响西部提升城市外贸竞争力的不利因素

虽然“十一五”期间西部城市的外贸竞争力有了快速发展,但其外贸与经济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西部城市规模偏小、经济总量偏低、产业结构单一,决定了西部省区在贸易结构、效益、发展的分项竞争力不足。具体说来,西部城市发展外贸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贸易结构较为单一和脆弱,对自然资源依赖严重

西部地区一些外贸产品几乎完全依赖本地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基于资源开采加工的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的比重占工业生产的比重在45%左右,青海、新疆、甘肃、西藏、内蒙古、宁夏等省份则超过50%,而且资源利用粗放,成为全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大部分西部城市贸易增长方式粗放、产品种类单一,产品附加值低,使该地区承受外部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再加上近两年来政府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限制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使许多对本地自然资源严重依赖的西部城市出口规模大幅下降,变差水平转优为劣。

2.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不强

在大部分西部城市的产业结构中,初级产品和低技术密集度产品居主导地位,这些产品的迂回度低,在带动其他行业发展方面外溢功能较弱,使贸易对本地经济的拉动力度较小。尽管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已在逐步改善之中,但其吸引和利用外资的能力还很薄弱,产业内部缺乏领军企业,无法加强整体的“群居效应”。此次2008-2009百强排行榜上,西部城市无一进入外贸发展竞争力前20名,绝大多数城市的投资进口设备价值和大企业数量远低于上榜百强城市的平均水平。整体来看,西部城市整体外贸竞争力提升缓慢,甚至出现下降。

3.外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对出口企业的吸引力

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西部城市的工业体系、城市基建、能源、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相比开发较早的东部地区,整体水平落后,产业规模小,物流起步晚,市场容量有限,西部有9座城市尚未建立诸如保税区、加工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支持促贸的相关基础设施,导致对出口企业缺少吸引力,迄今为止还未出现年出口企业数量突破千家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开展,还弱化了西部城市的区位优势、自然和人力资源优势等。

四、推动西部提升城市外贸竞争力的有利因素

1.国家有利政策是西部城市发展外贸的制度保障

国家颁布并实施的若干关于西部开发开放的政策为各个时期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具体政策指导,也进一步消除了西部城市发展外贸的制度障碍,使得当地政府和企业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城市外贸,带动城市整体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在西部地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西部城市发展解决了制度上的障碍和实际发展过程中资金、人才、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有利且明确的政策增强了外商到西部投资的信心,使外商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西部城市。同时西部各省、市政府也积极制定了有利于发展外贸的地方性法规政策,对当地城市外贸发展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2.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是西部城市发展外贸的有利条件

西部地区在自然资源、低成本劳动力和市场潜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西部大部分城市工业化程度较低,大都处在与其所富有的自然资源相关的产业初级阶段,如包头的钢铁产业、新疆的油气产业、棉纺织产业等。与东部城市相比,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加工贸易方面条件较好,可挖掘的潜在市场很大,发展经济和提高收入的空间也十分广阔。可以说,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是西部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

3.西部边境城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其独享边贸之利

边贸的快速发展在西部城市外贸竞争力的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国家实施贸易兴边政策以来,西部边境城市的外贸竞争力迅速上升。随着我国周边国家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贸易环境的改善为西部边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双边经贸合作也开始向纵深方向发展:由边境小额贸易单一形式向多种贸易方式并行转变,资源型产品的长期主导地位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倾斜,由初期的纯贸易行为发展到投资建厂,涉及范围包括石油、纺织、机电、建材、食品加工等众多领域。同时,参与边境贸易的城市范围在逐渐扩大,内蒙古、新疆等省区目前已逐步形成出口先导的边贸经济新格局。随着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西部边境城市的边贸产业会有更大的发展。

4.承接东部地区转移产业,利用后发优势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西部地区较东部发达地区落后是客观事实,因此西部城市可以利用东部地区转移来的产业,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提升外贸竞争力。同时,虽然西部城市是经济上的落后者,但在引进新技术、使用新技术提高生产率,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方面,西部城市反而拥有独有的后发优势。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丰富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适当延长产业链,对资源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升产业高度,是西部城市增强外贸竞争力的关键。

五、对策及建议

在全球瞩目的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加强西部地区城市外贸竞争力研究,既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评价西部地区城市的现状和发展潜力,制定恰当的竞争与合作战略,形成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又有助于西部城市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以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聚集促进城市发展,从而使城市成为拉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西部外贸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基础设施是吸引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硬环境。无论对于沿海省市,还是西部省市,基础设施对于外贸增长都具有重要作用,西部各地政府应当把基础设施的投入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领域。当前,基础设施对于西部省市外贸增长和整体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正处于“上升期”,闪此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应当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科学管理有效促进西部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吸引外资和促进外贸发展创造条件。

2.抓住产业转移机遇,提高西部贸易结构优化升级能力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市场广阔、劳动力比较富余,在我国加工贸易东出西移的大趋势下,有选择地吸引一些符合当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产业转移项目,对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带动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利用政策扶持,鼓励和吸引外资的注入,充分利用FDI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从“引资”向“引产业”转变,使产业集群植根,形成区域竞争力。

3.大力发展深加工行业,促进西部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资源、能源丰富,但是这些资源、能源大部分都是非可再生的,而且开发资源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等严重后果。依靠出口大量的低附加值资源、能源产品,虽然在短期之内可以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却使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于有限的资源,不具备长远的发展能力和后劲。所以,西部地区应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资源、能源深加工行业,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业高度,逐步形成一个从资源开发到粗加工再到深加工的产业链,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4,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提高产品外贸竞争力

市场竞争中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西部提升外贸竞争力的关键是要培育出有技术进步支撑、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目前西部已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基本建立起了资源性比重较高的比较优势产业,如天然气开采、水电建设、有色矿产的开采和冶炼、机电、生物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的利用等等。今后,西部要加快运用先进技术改造这些产业的步伐,以增加产品技术含量为宗旨,进行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同时,利用国内外和西部部分地区的技术力量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优势产业的高级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贸易结构升级,获得对外贸易的规模经济收益。

5.培育具有较强贸易辐射力的经济增长极

西部地区土地辽阔,除四川省、陕西省关中地区等地人口比较密集外,大多数地区人口都比较稀疏,城市比较少,城市规模也比较小,对区域经济的带動能力不强。针对西部地区这种情况,应该把现有区域中心城市做大做强,以避免资源分散化和企业成本的上升。应通过周密论证和科学规划,选择环境好、有资源禀赋优势、交通便捷的城市进行重点发展,将其培育成为产业集中度高、经济实力强、承载人口多、带动能力强的经济增长极;可以把这些城市作为发展的重点,通过政策、资金的支持,并直接进行规划指导,使其迅速成为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

6.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外贸

西部城市 篇4

四川省宜宾市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 处于国家“五纵七横”交通规划中南北干线与长江东西轴线的交汇点, 是国家规划的长江六大重要枢纽港之一和金沙江滚动开发的依托城市, 目前已初步形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五合一”运输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宜宾历来商贾云集、商贸兴旺, 自古就有搬不完的云南昭通填不满的叙府叙府即宜宾) ”之说, 宜宾市提出的商贸企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将成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支撑平台。

一、西部城市商贸企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现状

(一) 商业内贸企业发展的总体规模

改革开放30年来,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 我国许多国有商业内贸企业的原有计划经济体制, 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无情冲击;加上多年来政府长期重工轻商、抓大放小, 对商业企业缺乏信贷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关心和支持, 任其自生自灭。以宜宾市为例, 宜宾原有国有商业企业和大中型集体企业, 或改制转型, 或因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大部分陆陆续续停产停业, 而乘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宜宾的民营商业企业如宜宾本地土生土长的宜宾燕君贸易、宜宾绿源食品、宜宾市智溢酒业等企业, 凭借其灵活的用人机制、敏锐的市场嗅觉、创新的经营方式等优势, 得以不断成长和发展, 至今已全面取代传统国有商业企业的市场地位。

为获取商业内贸企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第一手资料, 对宜宾市部分上规模商业内贸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分析: (1) 2005年至2007年三年间, 宜宾市商业内贸流通企业从事批发零售的企业法人个数只增加了5个, 其中零售企业增加了7个, 反过来, 从事批发的贸易企业三年间不增, 反而减少了2个。 (2) 批发零售贸易业从业人数, 不管是批发的还是零售的, 三年间也是不增反降! (3) 三年间我市的商业内贸流通企业的批发零售贸易量, 不论是批发额或是零售额, 不论是购进的或是售出的, 都呈上升态势。其中, 库存额占销售额的比例约15%。

(二) 西部城市商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问题概略

物流配送作为联系连锁商业各经营环节的纽带, 对商业企业的正常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 西部城市商业内贸企业, 尤其是民营商企, 在创业初期都没有大型仓储设施, 一般采取即购即销、勤进快销的经营策略。这种经营策略的优点是投入资金少、积压商品少, 缺点是货物在途时间长、反应速度慢、运行成本高。随着商业企业从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转变, 随着企业规模化、标准化、连锁化经营, 以及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有条件的商业企业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 实现连锁经营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同步运作。

一般而言, 西部城市商业内贸企业能形成市场一定规模的不多, 宜宾市2007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商业内贸企业只有10多家, 其中销售额最大的商业流通企业四川省烟草公司宜宾分公司, 其年销售额也只有141 500万元。受观念、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诸多因素限制, 大部分西部城市商业内贸企业都没有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更谈不上开展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业务。部分企业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 (许多实为传统意义上的仓库) , 主要为自身经营服务, 一般采取租用原国有商业企业使用多年的仓库用地, 而且大多规模较偏小, 房屋建筑陈旧, 租金偏高, 基础设施薄弱, 配套功能不齐, 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相当低, 同时经常受到宜宾市城区交通瓶颈的制约。

由于西部城市商业内贸企业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上的滞后, 许多企业对商品的上货量 (样机) 、库存数销售量滞热销情况等要素不能及时准确反映, 对门店需求变化反应不灵敏, 没有达到有效利用资源, 提高配送效率, 降低运行成本, 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甚至不同程度影响企业管理者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

值得一提的是, 部分连锁商业企业利用上游供货厂商的物流配送服务, 完成商品的采购、运输、验收入库等工序, 这种配送模式优势明显、好处多多, 实质上应用的是“另类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即由连锁企业向上游厂商下定单, 上游厂商根据定货量配送商品, 送抵连锁企业指定仓库, 连锁企业验收合格后入库, 完成整个采购程序。其中商品的包装、运输、装卸搬运、在途安全等均由上游厂商负责, 从而降低了连锁企业的采购成本, 规避了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毁风险。当然这种另类的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也存在不足, 主要是上游厂商的成品仓库或中转仓库设在全国各地, 配送到宜宾距离遥远, 商品在途时间短则几天, 长则十几天甚至一个月, 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 容易错过销售高峰, 减少企业销售收入, 甚至造成商品积压, 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实际困难。

根据笔者调研, 目前宜宾市现有第三方物流的开展基本上只能提供代运, 或者小规模代储服务, 还不具备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大规模集结、吞吐货物的能力, 无法提供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商品运输、储存保管、分拣、装卸搬运、配载、包装、流通加工、商品检验与养护, 以及计算机单证处理、信息传递、电子结算等系统化、网络信息化服务, 更不能提供贸易、展示、货运代理、报关检验、物流方案设计等一系列延伸服务。

二、西部城市商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个案剖析

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地区相比, 我国西部城市的许多商业内贸企业, 特别是一些零售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明显滞后, 这里例举的这是其中的部分个案。

1.配送成本相比较高。由于西部许多城市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和设计改造, 没有通盘考虑一个城市相应的物流配套设施, 使得后期的企业使用成本增加。譬如一个大型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 首先应该是考虑交通便利, 不管20吨、30吨、50吨的大卡车都能进出通畅、装卸货方便, 但是受各种道路交通管制等方面的影响, 许多城市规划的商品交易批发市场, 如宜宾市的金发市场、西郊批发市场等, 大型货物运输配送车辆无法通行, 只能在城郊停车场装卸商品再由小型货车进行转运这样无形就给商企增加了物流成本;此外货物配送到宜宾市属10个区县时, 特别时往一些离宜宾城区较远的县城如高县、筠连、兴文等配送货物时, 途径收费站收取的过路费、养路费、罚款等, 也让商企的物流配送成本大幅上升, 导致一些商企甚至放弃偏远市场, 值得深思。

2.物流配送效率低、周转慢。我国西部地区许多地方, 物流配送路况弯道多、道路崎岖、运距长、运行时间长, 成为制约提高送货效率、减少周转次数的瓶颈。以宜宾为例, 整个宜宾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环境, 市境内海拔500-2 000米的中低山地占46.6%, 丘陵占45.3%, 平坝仅占8.1%, 造成全市10个区县的道路路况不一, 县域公路路面质量差, 对送货车辆的损坏极大, 并且很大程度上延长了送货时间。

3.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相对滞后。据笔者调研, 宜宾市商业内贸企业还没有一家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现代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对一个商企的物流配送效能发挥是至关重要的, 有了它, 商企可以直接和厂商建立供货关系, 不须经过中间经销商, 从而降低商品采购成本;此外商企向厂家进货时, 可以一次性大批量购进, 增加了商企同厂商谈判的砝码, 也可以将进货成本压到最低。特别是当市场出现物价波动时 (如天灾人祸、节假日等因素影响) , 可以充分利用物流中心存储的商品, 有效控制物价的波动, 稳定市场的供应。这次汶川大地震, 宜宾市的粮食市场、石油成品油市场供应等, 都印证了这种效果!正因为宜宾没有一家商企拥有像样的物流配送中心, 使得城市商品物流配送管理体系混乱, 小商小贩比比皆是, 增加了批发环节, 增加了消费者的消费成本。

4.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我国西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建设工作一直比较滞后, 导致现有的商业零售企业如宜宾的成商宜宾商场、家和超市等企业, 普遍存在经营面积小、覆盖面小, 没有建立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5.物流配送装备相对落后。如中石油宜宾分公司油库发油设施无法满足出库需要, 装卸油品的速度慢, 罐车等待时间过长, 致使配送效率不高。再如宜宾市最大的粮食流通内贸企业———宜宾黄桷庄粮油集团, 其原粮基本上是采用散储包运, 成品粮主要是包存包运, 粮食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程度低, 劳动强度大, 离实现粮食现代物流的“四散化 (散运、散储、散装、散卸) ”要求还相距甚远!宜宾的卷烟分拣装备目前也没有完全实现10个区县的自动分拣, 只有四个县由分拣线直接分拣到户, 其他区县仍旧采取由储配部大货配送后交各个送货组送货员现配现送到户的模式, 导致送货效率的下降。

6.西部城市商企物流配送专业人才匮乏。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既懂物流管理又知物流技术应用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 需要大批中低端物流业务操作型人员与管理人员, 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 我国西部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哪家商企如果忽视这一点, 就只能在传统储运低效高成本的模式上运行, 想进行企业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建议对策

1.“重工不轻商”。西部城市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大力发展工业项目、努力创造GDP产值的同时, 也把城市商业企业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 把“重商活商”落实到具体的措施方法当中, 从认识观念、政策措施、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支持商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加快制定“城市商业内贸企业物流发展规划”。笔者认为, 城市商业零售批发消费市场的需求是推动整个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 是引导不同产业链健康发展的火车头!

2.逐步分层次、分阶段、扎实有效地推进西部城市商业内贸企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一方面, 对于众多的中小型商业内贸企业, 可以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 通过选址论证建立2-3个大型的、社会化的、规范有序的商业物流配送中心, 其选址要求交通便利、装卸货方便、大型卡车能直接开进、各种物资能最快捷地到达目的地, 最大限度地提高物流效能, 降低配送成本, 增加物资商品的周转率。另一方面, 对一些大型骨干商业内贸企业 (如宜宾的燕君家电、绿源超市、宜宾烟草、宜宾粮油等商业内贸企业) , 可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和监督, 提供优惠政策扶持, 加快企业自身商业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这些大型商企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 将对城市整个物流配送体系起到一个强力支撑的龙头作用, 通过其成功运作, 逐步达到降低物流配送成本, 提高商企市场竞争力的目标。

3.提供金融物流运作相关支持。商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初期, 确实会遇到融资渠道不畅的尴尬境地, 这在国内西部二级城市尤其如此。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鼓励、引导、扶持本地民营商企、中小型商企按照市场规律, 结合城市商业内贸的实际, 对符合发展规划的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和信贷支持, 在土地出让、税收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 为企业解决融资难担保难问题拓宽筹资渠道确保建设资金落实到位。

4.加快推进城区商业网点规划建设。针对我国西部城市城区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 规划建设部门和商业管理部门要从道路交通、人气积聚、市场引导等方面, 进一步优化调整现有商业网点布局, 对新列入城市商业规划建设的城区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五金市场、企业或行业的物流配送中心等等, 逐个项目进行统一梳理、剖析和问题落实, 努力培育上规模、有前景的本土商企零售网点, 引进国内外商业连锁巨头, 覆盖周边市场, 切实改变商企物流配送体系运行环境。

5.强化物流配送程序管理, 优化商品配送体系结构。对于交通道路状况差异大、配送运距长、周转次数低、物流运输成本偏高的实际问题。可通过合理调剂配送量, 严格配送流程管理, 严格运输成本定额管理, 采取不绕道不迂回运输、单车多货物配送 (如一车双油品、一车多卷烟订单等) 、配送线路优化、货物装车优化等方式优化物流配送体系结构, 避免和减少重复运输、迂回运输、对流运输等不合理运输方式, 在配送车辆优化调度上打破本地区的行政区域限制, 收缩配送里程, 降低物流配送成本。

6.推行物流配送的系统化管理。现代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功能环节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商品检验养护、信息处理等, 一环扣一环, 如果仅仅从局部入手就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由于历史上、观念上、利益上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目前许多企业, 尤其是西部一些企业, 其物流业务管理部门的组织架构是非常不合理的, 企业的物流业务管理分属不同部门来管理, 这就要求要求商企决策者要有现代物流的系统化意识。

7.加快商企物流配送体系信息化网络建设。据笔者调研, 西部许多商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非常落后的, 许多企业内网建设 (如OA系统、ERP系统、MIS系统等) 、外网建设 (企业网站、EC交易平台等) 都没有起步或刚刚起步, 企业信息化网络的软硬件开发购置、企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引进等, 都还没有摆上议事日程或才开始。笔者认为, 城市商业内贸企业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当前亟需加强商企信息网络的建设, 以信息化带动企业管理规范化、自动化、程序化管理。通过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 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和交换、信息输出和共享等方面, 逐步采用条码技术、FRID技术、GPS/GIS/S-ID技术、GSM/GPRS技术等, 开发应用信息通讯、智能调控、货物跟踪、存储管理等软件, 为商业企业提供物流管理信息服务对商品行情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 充分发挥信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引导作用, 为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8.逐步推行物流配送体系的标准化建设。物流标准化工作是一个基础性工作, 是物流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的前提和基础, 其简单又繁杂, 推广起来任务艰巨却又意义重大。商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除了做好管理、优化流程、成本核算外, 还需要做好物流标准化工作。如卷烟物流标准化重点在托盘作业、配送一体化 (包装、笼车、运输车) 、标识、信息分类标准、编码标准、电子单证及信息交换平台标准、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安全管理等方面实现标准化。只有不断完善物流标准, 建立一套与现代物流体系相适应的物流体系, 才能有效地推动物流管理的科学化, 优化物流作业流程, 促进物流各个环节的衔接, 有效地降低物流费用, 发挥现代物流在商企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城市商业内贸企业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实现城市商品流通“货畅其流、货储其位”、实现企业物流高效低成本运行管理的需要和保障。我国西部商业内贸企业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与东部相比, 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其市场需求培育和整合是城市经济发展、产业链稳固延伸的源动力, 当地政府、企业、社会都要重视、关心支持商业内贸企业的发展, 做到“重工又重商, 两手都要硬”, 切实为本地商业内贸企业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提供有力的内部支撑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叶心梅.上海商贸配送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8 (1) :80-81

[2]吴新燕.无锡地区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总体构想[J].云南财贸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1 (3) :79-81.

[3]石代伦, 杨桂红, 楼旭荣.商业物流的现状调研和对策思考[J].物流科技, 2006, 29 (7) :1-5.

[4]王雪峰.我国商业物流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 2008 (19) :48-50.

[5]宜宾年鉴编辑委员会.宜宾年鉴2007[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6]宜宾市人民政府.宜宾年鉴2006[M].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6.

城市情报/城市趣闻 篇5

美女

■昂贵之美

英国模特凯特·摩斯的纯金塑像于2008年10月4日至2009年1月25日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塑像名为“魅女”,由纯金铸成,重50千克,价值280万美元,是由英国著名艺术家马克·奎恩创作的。

A solid gold sculpture of British supermodel Kate Moss worth 2.8 million US dollars was unveiled in London. The 50 kilograms work was created by the famous artist Marc Quinn.

■韵味之美

南京夫子庙小学在夫子庙大成殿内举办了一年级新生的入学典礼。一年级新生们穿上传统的服装,举行中国最传统的开笔礼。新生们手持《论语》,齐声朗读三字经,极具中国传统韵味。

Nanjing Fuzi Miao (Confucius Temple) Primary school held an entrance ceremony for the new students in Dacheng Palace, Confucius Temple. The students wore traditional dress.

■狂放之美

美国流行天后麦当娜于日前展开她的世界巡回演唱会的演出。在英国的演出中,麦当娜跨坐马鞍上,在舞台上空盘旋展现舞技、背着十字架唱歌;而在柏林的演出中,麦当娜选择在奥林匹克体育馆举行。当日她的造型酷美,黑色酷装,质感吉他,银色个性礼帽。50岁的麦当娜在舞台上依旧性感狂放。

Madonna started her world tour recently. She was dressed up in a style that was very cool and beautiful—black clothes, wonderful guitar, and characteristic silver bowler hat, making Madonna, who is already 50 look sexy and crazy on the stage.

■奥运之美

最近,2008第三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首场中外名师时装展演在大连拉开帷幕。由意大利国际著名品牌GATTINONI时装设计师在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设计完成的“奥运之礼”因具有浓厚的北京奥运风情获得好评。

Recently, 2008 the first fashion show of the world famous designers of the 3rd China (Dalian) International Clothing & Textile Exposition was held in Dalian. “Present for Olympics” designed by the famous Italian designer won high praise.

■典雅之美

北京2008年残奥会圣火采集暨火炬接力启动仪式在天坛公园祈年殿南广场隆重举行。来自山东青岛的圣火采集使者姜馨田身着长裙,在祈年殿前伸出双臂,上仰及天,下俯为地,表达对天地无限的尊崇;又展开双臂拥抱阳光,将最美好的祝愿献给人间。北京2008年残奥会火炬接力分为“中华文明”和“时代风采”两条线路,前往11个省区市的11个城市同时传递。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Beijing 2008 Paralympic Games flame collection and torch relay was held in south square, Hall of Prayer for Good Harvest at Beijing's Temple. Jiang Xintian, the flame collector wore a long skirt, opened her arms to hold the sunshine, and gave her best wishes to the world.

城市趣闻

比赛

■最有趣

不久前,在美国宾州马纳扬克镇举行了一场创意十足的红牛肥皂箱车比赛,参赛者将车子打扮成各种奇怪的造型,在没有动力的情形下滑下坡道。这种肥皂箱车比赛相当受欢迎。

Recently, the Red Bull Soapbox Race was held in Manayunk. The racers crafted outrageous human-powered carts to race against the clock in a downhill sprint to the finish line.

■最考验

别开生面的北美背媳妇大赛在滑雪胜地美国缅因州开锣,主办方准备了别出心裁的奖品。冠军夫妻将获得相当于妻子体重的啤酒,和等于妻子体重数五倍的现金。

The Annual North American Wife Carrying Contest was held at Sunday River Ski Resort in Bethel, Maine. The winners could receive the wife's weight in beer and five times the wife's weight in cash.

■最幸福

不久前,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举办了疯狂新娘爬冻蛋糕比赛。准新娘们的最终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爬上巨型结婚蛋糕的顶部拿到花束,获胜的新娘子赢得2.5万美元的奖金。最终来自纽约州的准新娘获胜。

The Bridezillas Cake Eating Contest was held in Times Square, New York. The winner could get 25,000 US Dollars. At last, a bride-to-be from the State of New York won the contest.

■最艰难

2008年8月25日,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聚集在英国小镇拉努蒂德韦尔斯参加世界沼泽潜水大赛。这项比赛在一条1.2米深的水渠中进行,参赛选手脚穿脚蹼,用通气管呼吸。比赛用时最短的选手获得“世界沼泽潜水冠军”的头衔。

On August 25, 2008, competito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participated in the World Bog Snorkelling Championship in a small town of Britain. The competitors passed through a 1.2-meter-deep water channel. They wore flippers and breathed with snorkels.

■最浪漫

探戈有一种狂野、张扬而性感的美,最原始的探戈起源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现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正在举办一场世界探戈舞大赛,在当地的街道和酒吧都可以看到人们翩翩起舞的身姿。最初跳探戈的男子大抵都是要系带短刀或者匕首的,而探戈特有的左顾右盼就是为了防止情敌的突然出现,这种说法应该是最为浪漫的。

西部城市 篇6

1.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一词最早来源于法国的社会学家布迪厄,是他在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进行非经济学解读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泛指任何与文化及文化活动有关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它不像经济资本那样可以进行量化操作,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发挥着与金钱和物质财富等经济资本相同的作用。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从概念上来说该是文化资本的一个派生,我们可以通过对城市的认知过程来理解它。当人们到达一个陌生的环境,总会形成一种“第一感觉”,比如苏杭的儒雅、北京的磅礴、上海的洋气、哈尔滨的浪漫,这些形容词会随着人们走进这个城市而走入人们的脑海。产生这些感觉的来源有很多,但其中最直接也最能表明一个城市特色的就是城市的“建筑文化”。作为承载城市历史的物态表征,城市的建筑文化体现着多元的价值,如: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功能价值等等。由于诸多价值的并存,使得建筑文化具有作为资本经营的潜质。当我们把建筑作为文化资本来看待时,城市的建筑文化资本的特质就会凸现出来。在商品经济极为活跃的今天,城市的任一文化现象都被直接或间接的转化为文化消费的对象,城市的建筑文化当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城市建筑的文化属性转换成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也就成为可能。

2.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与历史建筑保护

不论什么年代、何种风格的建筑,都是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一部分,并且各具价值。一般来说,年代久远的建筑拥有的价值是因为其自身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历史文化的积淀,其中也不乏在建筑风格、建筑类型等方面上具有独特性等原因。相对于钢筋混凝土构建的现代建筑,历史建筑总能令人回想起一个拥有精湛技艺与个性特征的时代。而这些特征在现代工业化的建造手段与建造系统中都已消失殆尽,所以人们对那些手工生产的、经历了历史沧桑的、由自然材料建造的建筑有一种本能的认同感,不仅希望能对其进行保护,还希望能修复与挖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除此之外,一些历史建筑由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缘故,还包含着深厚的人文价值内涵,因此历史建筑本身所具备的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就显得格外厚重。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其实就是保护城市的建筑历史文化资本。

由于建筑年限、风格与功能的不同,历史建筑呈现出的价值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影响力的大小也各不相同。历史建筑的价值越高,它作为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就越高,对于城市历史街区风貌的影响力也就越大。但一个城市历史街区场所的景观效应,应当是众多历史建筑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某些个别历史建筑的“杰作”,即使它最具代表性。所以,仅仅简单地对单体建筑、构筑物和历史遗迹进行保护的策略是有局限性的。这种“盆景式”的保护,具有再高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单栋历史建筑其价值也很难发挥出来,只能导致建筑文脉消失殆尽,建筑文化资本的价值无法实现。因此,强调对于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强调更多地关注历史建筑群、关注城市历史街道的景观形态,是保护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价值最可取的对策,也是被实践证明最为有效地途径。

3. 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经营与城市历史街区复兴

城市的历史街区泛指重点保护地段,主要关注的是那些保留了历史完整性和内聚关联性的街区。城市的历史街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及历史建筑群体,因此它必然拥有更高的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价值。不仅如此,城市的历史街区还因其整体性与关联性而具有其他特征,如:建筑环境多样性、建筑功能多样性、建筑文化多样性和经济与商业价值等等。但由于疏于整治,历史街区大多破败不堪,使得其蕴含的城市文化资本价值往往无法全面展现,而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视而不见。在一些历史城市的发展建设进程中,常常会出现拆掉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新建假古董的怪事。所以妥善处理好有价值的历史街区,使之得以复兴,已成为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应该看到,尽管历史街区具有较高的文化资本价值,但如果把城市的历史街区仅仅当成文物,不加以积极的保护性改造利用,任其继续衰落下去,使其作为文化资本的经营不能得以实现,那么它的文化资本价值作用也就无从谈起。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历史街区急需改造的压力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城市的历史街区复兴是通过经济的发展为历史街区的保护、维护和改善提供财政支持得以完成的。无论是政府的政策干预或者市场运作的方式,都可以在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本经营中寻找到历史街区复兴的理想途径。由于历史街区的性质不同,经营的方式亦应有所差别。城市历史街区在其功能形态和物质环境上往往会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要使历史街区在建筑文化价值复兴和突显的同时,使其在功能上也能融入城市新的发展需求。历史街区的复兴就是在城市发展经济所导致的变革与城市历史文脉延续需求对物质环境所作出的限制之间寻求平衡。历史街区的复兴相对于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结构机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在城市历史文化氛围当中的影响面十分广大。所以搞好城市历史街区的复兴改造,深挖其内在的深厚文化价值,将其作为城市最为重要的文化资本之一,通过合理的经营,就可以在城市建筑文化的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最大化

为了使城市的建筑文化资本得以最大化,许多城市都在规划和设计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从而探索并验证出了一些各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径。其中作用比较突出的当属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织补理论,虽然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但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方面的功效却十分卓著。

1. 城市触媒理论—由点及面

城市触媒(City Catalytic)概念的提出,源于美国学者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先生于1988年编著的《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所谓的城市触媒,可以是某一功能区、某一单独建筑或公共空间,也可以仅仅是一系列的实体。它在不失去其本身性质的同时,却能促使城市构造持续与渐进发展,粘合整个建筑群落各个功能空间并刺激与引导后续开发,在城市发展与改造过程中,具有连锁反应的潜力。

城市触媒的切入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小范围的街区与大范围的城市框架。对于街区来说,在全面修复的同时,可以对某些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触媒放大,这样不仅使街区主次分明,并且为后续发展留下充分空间。街区的触媒在性质上分为两部分—功能性与实体性。在视觉范畴,城市触媒的实体性很直接。人们在选择触媒点时,注重的大都是建造风格与建造年代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或实体空间,最终放大的是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审美价值与历史价值。但如果只注重实体性,那我们保存下来的将仅是脆弱和近乎荒废的空间形式。站在历史街区复兴的角度,如果想让历史街区不仅是开敞的露天博物馆,还可以充满活力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功能性必不可少。这种功能触媒是伴随实体触媒展开的,寻觅有价值的触媒点,用新的功能替换老的功能等方式进行更新,或保留现有的功能但是使它的运作更为有效或更有利。在宏观上,这属于“功能重组”或“功能多样化”。从大范围的城市框架来说,历史街区只是其组成部分,城市触媒点的对应范围也随之扩大了。对应城市范围内的触媒,更多的应是关注群体建筑与城市区域的价值,如区域综合功能、街区整体建筑风格等,应从宏观的角度对这些价值加以评估,找到有利和有潜质的触媒点加以活化,使其由点及面的促进城市发展。总之,城市历史建筑或者历史街区的文化资本价值越高,其作为城市更新触媒点的作用就越强,效果就越明显。

2. 旧城织补理论—碎片连接

旧城织补是城市设计领域的另一概念,是把旧城内各个点周边的城市设计作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采用统一的设计指导思想,贯彻“历史复现”的主题,通过调动城市设计手段减弱建设拆迁对旧城造成的影响,恢复旧城原有良好的城市风貌。

旧城织补可分为两个大方向,即实体织补与非实体织补。

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理念,街区从城市结构整体上说属于平面二维概念,当人们进入街区之后才会有三维的视觉体会。因此实体织补可分为两种方式,即二维平面织补与三维立体织补。二维平面织补是站在城市规划的角度上,对城市进行统筹的碎片整合。它可以通过区域织补、街道织补和肌理结构织补等来实现,力求在大视角下对城市因历史变迁而造成的新老记忆混淆、断裂等现象进行修复。三维立体织补针对的是城市街道景观进行视觉上的织补,大多是站在城市视角以街区或群体建筑为目标,可分为立面织补和街道景观要素织补等,目的是为了修复因年代久远且疏于管理造成的空间视觉不连续现象。

与实体织补相对的是非实体织补,它注重的是对城市实体空间的功能属性进行织补,可分为区域功能织补、文化记忆织补等。非实体织补不像实体织补那么直接,其可操作性也没有非实体织补那么强。因为原有的功能与文化等不一定适合现有环境的发展,所以对原有功能的置换与对其的后期连接是十分有挑战性的。

三、案例印证—哈尔滨历史街区的复兴

城市触媒理论与旧城织补理论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方面的应用很广泛,成功案例也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历史街区复兴的案例进行分析,解读这两个理论在城市历史街区复兴中的利用,以及其是如何使城市建筑文化资本得以更好经营的。

1. 哈尔滨道里老城区商圈的发展

哈尔滨的道里老城区是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核心。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讲,道里区是由索非亚教堂商圈与中央大街商圈两大触媒点刺激成长,并由经纬街、西十二道街、通江街等纵横交错的街道织补完善的。但从历史街区的角度看,这两大商圈各自也拥有自己的触媒点与织补方式,活化自身的内部街区。

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最早期的标志性建筑,随着教堂艺术价值的展现,它的建筑文化资本也随之得到了充分的经营。索非亚教堂商圈就是以索非亚教堂为触媒点发展起来的。在空间形式上,在索非亚教堂沿轴线处开辟出了广场,并且有意识地对广场周边的建筑进行立面织补,使得这里形成以索非亚教堂为核心的欧式建筑群。在功能上,因为教堂的宗教功能已经淡化,在这样的一个市中心、商业气氛十分浓厚的地方,索非亚教堂被置换了一个新的功能,即对哈尔滨历史的展示功能,形成了一个与实体触媒点相结合的功能触媒点。索非亚历史博物馆与其地下的哈尔滨城市建设馆一起成为了哈尔滨城市文化展示中心地。这一定位与周围商业环境相结合,奠定了索非亚教堂商圈在道里区的经济文化地位(图1,图2)。

中央大街是早期国际商业都市哈尔滨的缩影,是欧式建筑的集中展现地。中央大街从历史街区自身来说,更多体现的是旧城织补的结果。因为它是呈街道型、带状的历史保护区,多年来对其的修复改造一直致力于对其立面及建筑空间的织补,从而使历史街区的空间实体记忆尽可能的完整。中央大街从19世纪开始就被赋予商住一体的功能,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居住功能已经慢慢退化,商业中心的价值被确立起来。随着多年的发展,中央大街保留了许多原有的老字号,也置换了许多新的商业功能。从功能织补的角度来说,它致力于在保持原功能的同时对新功能加以织补,力求形成一个商业功能集中有序的历史街区。从现状看来,不论是从实体上还是从功能上,对中央大街辅街的织补力度是不够的,这使得主街的承载力没有更好地向辅街处发散,其文化资本的价值及其影响力大打了折扣。

索非亚和中央大街两个历史街区都是以其独特的城市建筑文化资本作为两个触媒点触动着周围的商圈发展。这种由点及面的形式辐射度是有限的,需要将其织补连接起来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而“西十二道街”就是这些纽带之一。西十二道街是一条历史老街,两侧商铺林立,经过多年的演化,其外立面已经进行了修补,功能也进行了全新的定位。它就像一条记忆线一样织补着两个商圈,不仅是建筑形式的延续面,也好似功能上的延伸体。它的连接像人体的一条经络,使得两个穴位间的血气顺畅,激发了两个触媒点的潜能,让道里商圈不仅更“火”而且更“活”。同时,道里尚志大街历史建筑的修复,对于将中央大街商圈和索非亚教堂商圈织补成一个整体以及道里历史街区的整体复兴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图3)。

当然,现在的道里商圈并非发展的全部,它完全可以发挥更大的活力。在道里的通江街上,近年恢复了一些老的建筑,如犹太老会堂(图4)、犹太新会堂(图5)和犹太学校(图6)等等。但是因为与中央大街相垂直的辅街并没有将中央大街所承载的影响力向外延伸,所以通江街上的老建筑群并没有发挥其自身的价值。如果中央大街的辅街也可以发展起来,犹太会堂等建筑所在的通江街区将被激活,历史建筑文化能继续延伸,街区的历史风貌将全面的展现,建筑文化资本会得到更大化的利用,这时的道里区才真正的“活”了。

2.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区的复兴

道外区一直是哈尔滨历史建筑保存最为集中的历史城区之一,但因为使用过度、疏于整治,承载力和活力已经严重下降,所以对道外区城市历史风貌区的改造建设可谓是意义非凡的。历史风貌区在道外区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振兴繁荣将直接带动整个道外区的历史建筑文化复兴和随之而来的商业上的复兴。

道外传统商市风貌区的复兴主要是指靖宇大街和南北二、三、四道街。从整个城区的角度来讲,它们像触媒点一样带动整个历史城区发展,可谓是一荣俱荣,因此对其的复兴显得格外重要。从街区自身角度来说,由于道外区是以整体片区的形式存在,保持相对完好,因此其复兴更多体现的亦是城市织补的运用。其中最为典型的手段是立面织补。立面织补不仅将街区的外立面修补连接,并且对街区内院的建筑立面也进行了修复改造,总体上体现依旧修旧的原则,使街区在不丧失原有活力的同时恢复原有风貌。街区在修复立面的同时也进行了功能织补,在设计过程中计划在保留如仁和永、范记永、三八旅社等老字号的同时将餐饮、娱乐、休闲和商住等新的功能织补进去,使这一地区形成“传统百货区”“专特商业区”和“中小规模零售商业区”等六个风格各异的特色街区。当这个风貌区建设完成以后,整个道外区将会被这股力量推动得更加繁荣(图7~图10)。

四、小结

城市是复杂的、精致的、美妙的、深刻的,它包含万千元素,并将人纳入其中,让人可以自由穿梭。它是建筑、景观、街道等事物的载体,并通过它们反映着其背后深远的文化内涵与经济人文特色。正如丘吉尔所说的“人塑造建筑,建筑塑造人”。人们建造的城市也缔造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城市建筑文化资本像城市的名片一样,在受众心中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感。而历史街区是承载城市建筑文化资本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经营是当代城市复兴和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

城市地标·城市客厅 篇7

有学者指出:“当代城市的经济实力取决于它是否能吸引高素质和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一个伟大的城市由它丰富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表演而闻名于世”,这一点在今天的城市经济竞争和发展中显得更为重要。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提高了城市竞争力,也加大了城市对文化设施的需求。自1998年上海大剧院建成和1999年国家大剧院破土动工以后,我国掀起了演艺建筑的建设高潮,一些省会级的中心城市乃至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都在兴建大剧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建成或正在施工的市级(1)以上演艺建筑项目共有30多个(图1)。

作为城市的文化明珠、旧城开发的催化剂和新城开发的旗帜,演艺建筑往往被要求担负起城市地标的职责。因此,负责其建设的城市开发部门和建筑师们也自然会在其外观效果上颇费心血。几乎每个大型演艺建筑的设计构思或概念都和外形的视觉效果有关。如国家大剧院的概念是“湖上仙阁”、上海大剧院是“水晶宫殿”、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是“白玉兰”、东莞大剧院是“舞裙”、广州歌剧院是“珠江石砾”、杭州大剧院是“一弯明月”、重庆大剧院取意为“孤帆远影”、无锡大剧院形似“蜻蜓”、合肥大剧院如同一颗“湖畔明珠”、河南艺术中心五个金色的圆球是“中原传统乐器的变形”等。为完成这些造型,建筑师们往往采用一个巨大的、满足造型需要的壳体来覆盖几个厅堂,虽然实现了所追求的视觉效果,可是有时却缺乏足够的理性(图2)。

我国剧院研究学者卢向东在其《中国现代剧场的演进》一书中,这样评论:“目前流行的剧场设计方式之一,是在剧场的外面再罩上一个与剧场的功能无关的外壳,追求视觉效果。……然后,为这个外罩赋予一个意义,通常会被设计师赋予诗意、传统等一类说法,成为建筑师向业主进行游说的重要手段……这样的做法同样不利于剧场的经营管理。可以利用的空间不多,但实际空间很大,能源的消耗必然也很大。不少剧场,尤其是南方炎热地区的剧场,一年四季恐怕都要开空调。”

作为大型公建项目,演艺建筑在运营时的能源消耗非常可观。因为其核心空间—观众厅区域多为一个封闭的盒子,自然需要解决空调和照明的问题,而且先进的舞台设备、可变座席等机械设备在运行时也需要消耗大量用电,所以观众厅内部的空调、设备用电以及照明的费用一直居高不下。为了实现其地标角色,给演艺建筑覆盖一个外壳,对于巨大公共空间的能耗问题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正是这些问题,导致国内某些演艺建筑出现“建得起,养不起”的局面。比如,国内某艺术中心,外形晶莹剔透,全部采用玻璃幕墙,可是每天的能耗费用是9万元。有学者对2003~2005年国内建成的剧院进行了调查,发现实际业务用房面积比例分别为54.02%、45.29%、52.25%,仅为剧院总面积的一半或不到一半,而剧院的主要面积被装饰豪华的公共大厅和会议接待场所占据。同时这种能耗的加大会直接导致每场演出费用的增高,因为即使只使用一个观众厅,所有公共空间的空调也都要开启。由于我国目前修建的基本上是出租型剧场,致使很多本地的艺术团体因无法支付高昂的场地租用费,而不能使用新建的演艺设施。有学者指出,中国新建演艺设施“空巢化”严重。

二、演艺建筑成为城市客厅需解决的问题

回顾近十年中外演艺建筑的发展历程,不是只有中国注重地标效应,国外新建的演艺建筑,也往往会注重建筑的标志性(图3)。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演艺建筑常常被看作是给城市沉闷社区注入新鲜活力的契机,它们不仅是城市艺术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会让某地区变得更有吸引力和更加激动人心,因此其视觉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荷兰知名的剧院建筑师格雷纳·万·古尔(Greiner Van Goor)这样谈到:“美丽是一个建筑赢得声誉的重要方式,也常常是首要的,有时是唯一的衡量建筑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演艺建筑最注重的还是建筑的外形……从建筑的期刊、书和网络中看到的21世纪各种剧院和音乐厅,它们大多采用吸引眼球的造型,如宝石、球形、塔和雕塑等等。”荷兰联合设计工作室(UN Studio)的首席建筑师本·范·伯克尔(Ben Van Berkel)认为“很多人不愿意去剧院,是因为那些剧院看起来不够吸引人”。

演艺建筑追求视觉效果,也许无可厚非。那么如何解决其巨大壳体下,空间的大而无当所造成的浪费,如何解决其能耗问题所带来的运营压力,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对比近十年国外演艺建筑的修建情况,不难发现虽然其造型争奇斗艳,有50%的项目采用了大屋顶覆盖的多厅模式,不过其巨大屋顶覆盖下的公共空间的功能配置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今的演艺建筑已经不只是单纯的演出场所,那种“门厅+观众厅+后台”的传统模式,已转化为教育中心、博物馆、餐厅、酒吧、书店、商场、办公楼、研究机构以及演艺设施的复合体。功能复合化,丰富并充实了公共空间,这种联合开发的商业手段不仅可以降低演艺建筑的运营费用,也可让演艺建筑承担更多的城市功能,真正成为集会的场所和公众享受城市生活的“客厅”。英国建筑师福斯特曾指出:“在21世纪,什么是歌剧院的本质,我们如何能创造出一个适用于将来剧院的模式?”他认为要重塑常规的歌剧院类型,开放它层层关闭的部分,创造出一个透明的、欢迎式的系列空间,使其不仅仅成为表演文化的圣地,也成为一个非歌剧院观众的目的地。

于2001年12月建成的美国费城金梅尔表演艺术中心(Kimmel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是由英国著名建筑师维诺里设计。他把自己的设计描述为“一个装着两颗宝石的玻璃珠宝盒”。珠宝盒是一个90m×50m的由玻璃拱顶界定的联合广场,里面的两颗宝石是2 500座的威瑞森音乐厅(Verizon Hall)和650座的拉尔曼剧场(Perelman Theatre)。在设计过程中,维诺里一直在追求建筑的亲和力,避免新建演艺中心显得高高在上。因此,维诺里用高耸的玻璃拱形屋顶来界定联合广场。这是一种优雅的解决方式,连接了城市的高层和低层区域,弱化了建筑轮廓对街景的影响,成功地将演艺建筑融入已有的城市景观中。在考虑到建筑对街道边界的界定时,维诺里这样解释他的概念:“城市的结构流入了这个复合体的核心—联合广场,有效地创造出一种有顶的室外空间,模糊了城市和建筑的区别。来此的人们可以欣赏免费的表演、广场景观,为音乐会的观众和游客创造一种激动人心的民主体验(图4,图5)。”

和美国金梅尔演艺中心相类似,由福斯特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英国塞奇(Sage)音乐厅(2004年建成)的设计目标就是要打造具有包容性和全面可达(accessible for all)的公共建筑。在完整而流动的屋顶下,覆盖了三个独立的表演空间、舞台的后台部分、音乐教育中心、娱乐室、办公室以及室内广场。这个巨大的建筑并不介意是否有一个气派的入口,它的成功归功于多样化内部活动和一个容纳多样活动的、像飞机库一样的公共大厅。

塞奇音乐厅的室内广场是一个每天开放16个小时的“城市空间”(Urban Room),提供咖啡厅、酒吧、商店、售票厅,音乐信息中心和非正式表演空间。后台内部的接待区被缩小,广场的咖啡厅小巧且紧凑,建筑师有意识地让表演者尽可能地和观众、学生以及喜爱音乐的孩子混在一起,增加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此外,室内广场也是介于建筑西侧的泰恩桥(Swing Bridge)和东侧的千禧桥之间的步行通道,不看表演的人们也会穿过这个大厅。负责该项目的艺术家凯特斯德里设计了彩带玻璃拦板,进一步强化该路线。彩带玻璃拦板从建筑室外延伸进来,穿过室内广场,出现在广场另一侧。轻松的音乐氛围与横跨泰恩河的壮观景色相配合,使室内广场不仅成为观众和音乐学校的休息室,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城市中最好的社交场所之一(图6~图10)。

从上文的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满足造型需要的巨大壳体下所界定的不再只有表演空间,还有音乐学校、酒吧、餐厅、商店、甚至城市的人行通道以及可观看风景的地方。城市生活走进了演艺建筑,这里向所有人开放。这种复合化的突出优势是:让一般只有晚上才被使用的演艺设施,在白天也充满活力。除了观众厅需要持票进入,人们可以随意到达其他公共区域。与此同时,这种复合化也可以分担演艺建筑公共空间高昂的运营费用。美国贾菲·霍顿(Jaffe Holden)声学公司的首席顾问拉塞尔·库珀(Russell Cooper)在强调使用声学技术手段来实现演艺建筑功能复合化时指出:“除了华盛顿,纽约和洛杉矶的剧院,其他众多城市的剧院,如果只用于单一的演出功能,那维持它运营的费用将会是天文数字”。库珀认为,就像运动场可以转化为零售和娱乐场所一样,演艺建筑复合体的趋势将会继续。

三、让满足视觉需求的造型成为理性的、技术的形体

虽然通过设置其他商业设施或教育设施来实现演艺建筑的功能复合化,可以分担演艺建筑的公共空间的能耗,但这并不是降低能耗的根本之道。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环境工程师主张在演艺建筑的公共空间中采用“消极环境技术”,通过合理安排平面布局,巧妙设置遮阳系统,利用地源新风技术、混用模式的通风系统等设计手段,制造出一个仿生的生态环境,实现公共空间不使用或少使用空调设施。

在英国塞奇(Sage)音乐厅项目中,建筑师和环境工程师莫特·麦克唐纳(Mott Mac Donald)密切合作,追求综合的环境策略。由于英国塞奇(Sage)音乐厅所在的盖茨黑德市属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为了降低建筑能耗,莫特.麦克唐纳的设计顾问采用了混用模式的通风系统:风道模式+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2),代替空调设备来满足所有房间的需要。建筑布局顺应了当地西南方的主导风向,为教育中心和室内广场提供了自然通风;室内广场放置在建筑北侧,避免太阳辐射得热,因此可取消大厅的人工制冷;公共空间的制热由复合模式的制热和通风系统组成;采用地板辐射热来制热并在建筑内采用大量的砖砌体,这些砖砌体也能充当蓄热器—在白天被蓄热,而在晚上慢慢释放热能,给广场空间提供辐射供暖(Radiant Heating)。

塞奇音乐厅中的观众厅是唯一使用人工通风的地方,冷风通过大型管道进入,管道内设有消声器,减少空气流动的噪音。空气流动的速度非常慢仅仅为0.5m/s,通过烟囱效应上升到天花板并排出,然后再次被系统循环。

其他的可持续设计还包括主要空调机房的废热回收(Heat Recovery)、热绝缘程度高的建筑材料和低耗能照明灯具的运用。塞奇音乐厅可谓当前最好的生态建筑实践,其每年的耗能可减少40%(图11)。

著名英国建筑师迈克尔·威尔福(Michael Wilford)也非常注重生态设计,他认为“近年来,很多新建建筑的失败在于没能从其场地的多样性文化以及表达中体现对技术和气候的尊重”。在新加坡滨海国家艺术中心(Esplanade 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Center,2002年建成)的设计中,他试图利用生态措施让建筑形态、细部与当地气候实现完美的结合。

新加坡距赤道仅134km,为热带雨林气候,常年高温且全年降雨。所以建筑师迈克尔·威尔福希望表演中心和热带气候相适应,又希望演艺中心设置透明且开放的门厅,即使在白天也从外部可视,真正成为社会交流的场所。然而如果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就意味着无法和本地的热带气候相适应。那么如何设计一个闪闪发光的玻璃建筑,并让它远离太阳和热的影响就成为整个设计的难点。

建筑师威尔福和建筑立面设计咨询公司“工作室一”(Atelier One)及“工作室十”(Atelier Ten)合作,在平面设想的基础上发展立面。他们从分析土著建筑和当地动植物的特点入手,研究演艺中心表皮的基本功能。这个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表皮的首要功能是作为一种温度规则,其原则是利用“消极环境技术”(Passive Environmental Techniques)来制造一个缓冲区或仿生的温度环境,能够在全空调与剧场的密封环境之间调节温度,甚至改变外部环境的温度。

每年太阳运动是固定的,因此建筑师们设计了一个双曲索撑网壳(Doubly-curved grid shell)的屋顶系统,内侧为玻璃幕墙,外侧是三角形的铝制遮阳罩。引人注目的三角形铝制遮阳罩可以根据太阳入射角度和不同位置,决定大厅开启或封闭情况。在水平面上,为防止直射光的入射,玻璃幕墙被遮阳罩完全遮挡。而在垂直面上,三角形铝制遮阳罩呈鸟嘴状,在减小来自低处的漫反射光(Low Incident Light)的同时,使人在大厅内,可欣赏到远处滨海的景观。这种创新的遮阳系统,通过减少太阳能的辐射来降低演艺中心的能源消耗,并在过滤光线的同时允许一定阳光进入大厅,给室内空间带来生机和活力。幕墙系统上的太阳遮光板,使建筑外型奇特突出,宛若两颗大“榴莲”,很多人都称它为榴莲艺术中心(图12~图15)。

再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坦佩艺术中心(Tempe Arts Center,2007年建成),虽然其建造模式也采用了“穿外套”的方式,但壳体是对场地条件、当地景观的有效对应策略(图16)。该艺术中心处于3.2km之外的国际空港飞机的飞行路径上,大概每隔两分钟就有一架飞机飞过。同时用地紧邻交通繁忙的铁路和高速路,附近太阳魔鬼体育场(Sun Devil Stadium)的球迷们燃放焰火和欢呼声也能间歇地传来,因此噪声是这个艺术中心在设计时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建筑采取“房中房”(Building-withina-building)的概念服务于这样一个声学功能,有效隔绝噪音。将600座的镜框式剧场、200座的黑箱剧院和多功能厅分开设置,并用混凝土墙和金属铜板的外墙包裹。为了隔绝外部的噪音和夏日的高温,也同时呼应亚利桑那州的景观,设计团队在这个复合体上放置了一个16顶点的多面壳体,抽象地再现了山峦起伏,体现出沙漠城市的精神。屋顶至高点距地30m,由剧场高塔舞台所伸出的一系列金属柱子支持着,柱子底端是橡胶垫层,以防止因飞机飞过造成的空气震动传入表演空间(图17)。

四、结语

20世纪60~70年代,建筑师广泛接受功能主义至上的方式,希望建筑形态能非常真实地反映舞台、观众厅和前厅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符合今天的美学需要。面对今天数字化音频、视频产品的竞争,MP3、DVD、IPOD的大行其道,演艺建筑为了吸引观众,需要重视“地标性”,其外形也变得越来越新颖独特。不过,演艺建筑仅有一个独特的外形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功能的复合化,让其融入城市结构,成为真正的城市客厅,让不看歌剧、不听音乐会的观众也能走进演艺建筑。特别是,用于满足演艺建筑造型需要的壳体,应符合生态策略和建筑声学要求。演艺建筑“外套”不再只是个单纯的视觉壳体,也是一个声学的、生态的、技术的壳体。

总之,演艺建筑作为城市明珠,应该是城市地标,更应该是城市客厅,要对所有人开放。演艺建筑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文化殿堂,而应像艺术家茱蒂·卡特所说:“无论人们社会阶层高低,贫穷或富有,都可以聚集到这里,用最好的音乐和华丽的歌剧来丰富自己的灵魂。”只有这样,演艺建筑才真正融入了城市结构,担负起旧城改造的催化剂或新区开发旗帜的重要职责。

图片来源

图1~图3:笔者绘制或整理

图4,图5:M i c h a e l H a m m o n d,P e r f o r m i n g Architecture:Opera house,Theaters and Concert Hall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ndon.New York:Merrell Publishers Limited,2006:45、42

图6,图8,图9:http://www.fosterandpartners.com

图7,图11:Ian Appleton,Buildings for the Performing Arts:A Design and Development Guide,Second edition,Architectural Press,

2008:249,中文注释:笔者

图12:http://www.esplanade.com/

图13~图15:http://www.atelier ten.com

图16~图17:Jenna M.Mcknight,Barton Myers Associates and Architekton unite nine local arts groups under one dramatic roof,Architectural Record 2008 Jan:109、110

参考文献

[1]卢向东.中国现代剧场的演进—从大舞台到大剧院.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260

[2]刘梦羽.大剧院:“盛宴”还是“灾难”?.中国报道,2008(11):92

[3]Hilde de Haan,De Spiegel:Theatre architecture as a mirror of experience,Amsterdam:Architectura&Natura Press,2007:77

[4]David Sokol,UNStudio shocks a quiet Duth city to life with the crystalline form and electric colors of the Agora Theater,Architectural Record,2008(5):209

[5]程翌,当代演艺建筑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9

[6]Michael Hammond,Performing Architecture:Opera house,Theaters and Concert Hall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ndon.New York:Merrell Publishers Limited,2006:44,204

[7]Norman Foster,Sage Gateshead,GA,86:94~107

[8]Sara Hart,Performing Arts Complexes are Evolving Form Shoebox Venues into Multipurpose Arenas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part of the acoustic strategy where functions compete,Architecture Record,2003(10):143~148

[9]莫特.麦克唐纳工程咨询公司(Mott.MacDonald):http://www.mottmac.com/

[10]Michael Hammond,Performing Architecture:Opera house,Theaters and Concert Hall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London.New York:Merrell Publishers Limited,2006:65

[11]Jenna M.Mcknight,Barton Myers Associates and Architekton unite nine local arts groups under one dramatic roof,Architectural Record,2008Jan:108~113

西部城市 篇8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将为培育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法律意识提供物质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由于工业发展, 污染物排放增加, 导致环境质量的恶化。然后随着收人水平的提高, 居民对于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迅速增长, 这种要求形成社会舆论, 通过新闻媒介等舆论工具的作用形成对政府政策的影响, 促使排污企业或对污染物加以治理或停产搬迁, 从而使环境质量得以改善。

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提高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水平必须将经济建设作为基础工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环境法律意识特别受到社会总体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社会里, 人们最为关注的是衣食住行问题, 而且往往把向大自然的无限制的索取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这也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生存的第一前提也就是历史的第一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 第一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就说明, 与生存意识相比, 环境法律意识是居于第二位的, 其产生与发展是以生存需要的满足为前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 “贫穷是最大的污染”“一个以贫穷为特点的世界, 将永远摆脱不了生态和其他的灾难。”贫穷地区人们的环境意识必然让位于生存意识。只有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 感到他们的生存更有安全感时, 他们才能够更多地关注自己一般性的生活质量, 对环境舒适和清洁的愿望值才越来越大, 这一点己被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所证实。

2003年中国人均GDP为1090美元, 西部地区甚至更低。由于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的差异, 总体上说西部地区公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高, 对环境的清洁度和舒适性的期望值也比较低, 这必然影响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经济的发展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将是一个空前的考验, 西部地区将面临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解决西部地区公众的基本生存问题, 进而使其更多地关注生活质量。可以说, 提高西部地区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水平,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提高西部地区公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是最根本的前提。

2 开展分层次教育以培育环境法律意识

2.1 面向决策层———政府官员对决策层的环境法律教育是重

点也是难点, 应组织法律和环境等学科的专家以定期举办讲座或短期培训班的形式实施,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培养他们的环境法律意识和决策水平, 避免出现经济“短视”现象, 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教育应包括如下内容:

2.1.1 环境知识教育:

不但要认识当前己显露出的环境问题, 还要认识到潜在的环境问题, 不但要发现环境问题的症状, 还要明白造成环境问题的真正原因, 了解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2.1.2 环境责任意识教育:

不但要认识到当地的环境问题, 还要认识到区域性的、国家的、甚至是国际性的环境问题;在制定发展计划时, 明确考虑到环境问题, 不但要认识到决策可能对环境的短期影响, 更要认识可能的长远影响;决策不但要对当代人负责, 还要为后代负责;官员的“政绩”必须有环境的“业绩”。

2.1.3 环境法律、法规教育:

结合国际、国内有关案例, 让他们掌握国内外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培养他们的环境法律意识, 自觉应对国际竞争和绿色壁垒。

2.1.4 可持续发展教育:

按照新发展观的要求进行决策与管理, 让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不要超过它们的再生能力;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不要超过发现其替代品的速度;环境污染的程度控制在环境的自净能力范围之内;不可逆的环境污染程度不要超过建设新环境的速度。要摒弃片面的发展观, 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逐步推进生态建设, 最终实现“循环经济”。

2.2 面向前沿层———企业主管和工程师采取培训班、讲座、科技推广等形式, 内容包括:

(1) 环境法律、法规教育:掌握国际、国内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绿色标签制度的要求, 使他们在决策与生产中具有“环境前瞻性”,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主动应对“绿色壁垒”, 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2) 环境知识教育:对于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和表现方式有基本的了解, 能够预测企业的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的威胁及避免的方式。 (3) 可持续发展教育:提高决策与管理水平, 采用环保节能的工艺和原料, 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4) 环保技术教育:环保科技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

2.3 面向储备层———高校的大学生大学生毕业后会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各级决策层或成为政策的执行者。

高素质的人才需要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水平, 同时还应成为环保理念的宣传者和辐射源。因此, 对于大学生的环境教育应坚持普及性与专业性教育并重。

2.3.1 普及性教育第一, 发动西部地区的大学生, 开展环境法律宣传。

第二, 提倡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寒、暑假, 组织环保服务队, 到社区普及环境知识。第三, 提倡大学生, 利用假期在自己的家乡进行环保法律宣传, 发放宣传材料, 唤醒城市居民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第四, 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 利用所学知识开展环境法律宣传, 到中小学讲授有关课程, 使他们不但是环境法律教育的受教者, 同时成为环境法律教育的施教者。

2.3.2 专业性教育对本科生开设环境法律教育选修课程, 定期

举办环境知识讲座, 让更多的学生掌握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 了解世界环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配合课程的进度积极推动学生的环保实践, 如: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和环保企业、鼓励学生协助教师解决企业环境问题。

对研究生开展专业性环境法律教育。开设面向全校研究生的《环境法学》、《可持续发展引论》等环境法律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 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环境法律教育;定期举办学术讲座, 将国内外环境学科的动态和前沿科技介绍给广大同学, 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和国内外合作, 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和学术能力。

2.4 面向监督层———城市居民面向西部城市居民开展广泛而

深入的环境法律宣传, 使他们树立环境参与意识、环境监督意识、环境维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

(1) 在居民区建立环境法律教育基地, 以发放宣传材料、演出文艺节目和利用宣传栏进行图片展等形式普及环境法律知识, 营造浓郁的环保氛围。 (2) 鼓励市民保护环境从日常生活做起。如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箱, 垃圾分类箱;节水、节电, 不用一次性筷子等;讲解绿色消费知识和环境法基本知识, 培养绿色消费意识。 (3) 普及环境法律知识, 提高环境监督意识和维权意识, 关注企业对城市的污染, 了解农药和化肥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等。

3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以营造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状况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落实及其成果的反映, 它屏弃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动, 倡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 并主动开展生态建设, 实现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

3.1 建设符合西部地区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

3.1.1 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实, 中国早就有了自己的“生态文化”。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 就规定春天不准砍伐树木, 夏天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三千年前的周朝, 根据气候节令, 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鸟、捕鱼、砍伐树木、烧荒的时间。中国历朝历代, 皆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与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环境文化惊人地吻合。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中国道家的“道法自然”以及中国佛家提出的“佛性”为万物之本原的思想无一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中国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2个在西部地区有分布。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也有着环境文化的深厚底蕴。蒙古族有许多习俗和忌禁中包含着浓重的生态意识, 如不掘地、不污染水源、不乱砍树木, 按季节、有计划地狩猎, 每次搬迁之前必须把驻地清扫干净等历史上约定俗成的行为圈。藏族传统的环境意识贯穿在日常生活始终, 因此, 藏人倍加尊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进而使藏区成为人类最后一块“净土”。除了蒙古族和藏族以外, 西部还有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思想, 这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开展环境法律教育的重要基础。

3.1.2 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全过程生态文

明认为,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要使人类的物质财富持续增长, 就必须改变传统工业的生产方式, 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这就是循环经济。

西部地区经济和工农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 掠夺式的生产方式使西部地区的资源和环境遭受着空前的考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应大力开发符合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清洁生产技术, 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不仅要让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 更要使科学技术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服务。同时, 积极向全社会宣传循环经济, 倡导消费者选购绿色产品, 培育循环经济产品市场, 使绿色消费成为社会时尚。

3.2 加强环境道德和法制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需要通过相应的法律和道德来实现。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看待“德”, 是将自然法则视为我们自觉行为的准则;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看待“法”, 就要坚决维护自然法则不受侵害。法律与道德对于生态文明如鸟之双翼, 缺一不可。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防备犯罪行为于前;法律是道德的保障, 惩罚犯罪行为于后。西部地区民风淳朴, 市场利益驱动的冲击还比较弱, 这为加强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西部地区法治和德治的建设将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使我们能在一个更高层次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当然, 环境法律意识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目前, 西部地区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还很不发达, 教育水平也比较低, 在解决温饱为第一需求的情况下, 要提高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水平是相当困难的。这一切都为环境法律意识的培育增加了困难, 因此, 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水平会在短期内明显提高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但是, 应该看到, 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提高公众环境法律意识水平对于推进环保事业的重要意义, 正在下大力推动环境教育事业, 同时, 关于环境法律意识和环境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另外, 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也将为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法律意识的培育提供强大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要我们切实加强公众环境法律意识的培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西部地区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水平必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为实现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提高西部城市地区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过程, 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这一工程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供公众环境法律意识的物质基础, 通过对公众开展分层次的环境教育培育公众的环境法律意志,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以营造社会氛围, 构筑培育西部地区公众环境法律意识的完整体系。

关键词:西部城市地区,公民环境法律意识,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一4卷.

[2]武青艳, 影响我国公众环境意识水平提高的因素分析,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年第5期.

[3]李玉梅, 陈国裕.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学习时报.2007年第418期.

[4]潘岳.环境文化与民族复兴.中国经济信息.2003 (21) .

[5]贺其叶勒图.蒙古民族游牧经济与传统生态环境意识.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 (4) .

西部城市 篇9

1.1、研究对象

以湖南西部的城市农民工体育参与现状为研究对象, 从湖南西部所在的三个城市 (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怀化市以及张家界市) 每个城市随机抽取一个社区 (红旗门区、鹤城区、永定区) 的1200名青年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769人, 女性为431人。

1.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分别在图书馆查阅了相关的书籍、期刊共70余篇, 并从与体育相关的国内网站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2) 问卷调查法:在调查的三个区每区发放400份问卷, 共发放问卷1200份, 回收问卷972份, 男性619份, 女性353份, 回收率为81%。其中有效问卷892份, 男性597份, 女性295份, 有效率91%。

(3) 数理统计法:采用软件, 对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区域农民工性别、民族、年龄、受教育程度的特征以及职业与单位性质构成

通过对调查资料统计后发现, 男性597名, 占66.9%, 女性295名, 占49.4%, 男性平均年龄39.7岁, 女性平均年龄27.1岁, 其中土家族261人、苗族207人、瑶族98人、侗族67人、白族39人, 其他少数民族96人、汉族124人;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具有大专 (职专) 文化程度的有29人 (占3.2%) , 高中 (职高) 文化程度的有212人 (占39.58%) , 初中文化的有535人 (占59.9%) , 小学及文盲的有116人 (占13.0%) ;同时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 (占41.9%) 、娱乐与饮食业 (占21.3%) 、商业 (占17.1%) 等。

结果显示:调查区域中的农民工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比例, 民族以土家族、苗族居多, 具有高中 (大专) 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占27.1%, 整体文化程度不高, 因此, 可能对于这一群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及其价值观念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比例明显高于汉族比例, 调查区域的农民工大多来源于周边农村, 这为城镇化建设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2.2、湖南西部城市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现状及特征

(1) 锻炼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80.6%的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减肥健美, 由此看来城市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重点在于强身健体, 目的非常明确。

(2) 城市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

在所调查的人员当中84.1%的人表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愿意参与体育锻炼, 这说明城市农民工能认识到体育锻炼有益身心健康, 同时在工作压力相对较小的情况下, 大部分能够安排一定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

(3) 城市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次数和强度

通过对表2、表3、表4的综合比较, 结果显示城市农民工无论是在体育活动参与的频率还是在时间上和强度上都严重缺乏。

(4) 城市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场所

调查中发现, 城市农民工大多选择在附近的广场、公园以及居住地进行体育锻炼 (占61.8%) , 而在收费体育设施进行体育锻炼的很少 (仅占6.1%) , 由此可见城市农民工在参与体育锻炼中主要选择免费的公共体育场所以及社区、学校的体育设施, 这与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水平与体育消费观念有很大关系, 同时这也是健身参与者所处的文化教育程度、社会环境、经济地位等的综合映射。

(5) 城市农民工体育活动参与的项目

从表5我们可以分析出, 调查对象的体育健身活动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具有很明显的特征, 以技术简单、容易实施、不需要专门设施和场地、不花钱、运动方式单一等特点为主。同时湖南西部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 一些少数民族农民工们掌握和承继着他们民族的体育传统项目运动技能, 比如健身苗鼓和摆手舞、舞龙舞狮、打陀螺等深受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喜爱。

(6) 城市农民工体育锻炼形式

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发现, 湖南西部城市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是与朋友同乡一起, 其次是自由选择的个人锻炼。从中可以看出, 湖南西部的城市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大多都是自发的, 表明他们有较强的体育锻炼意识, 但是, 他们的交际圈依然局限在朋友和老乡。

(7) 体育消费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 湖南西部城市农民工在体育锻炼方面的消费很低, 主要集中在体育服饰和体育彩票两个方面, 一是农民工本身日常生活的需要, 但不一定是为参加体育锻炼;二是对富足生活憧憬的心理因素等方面所致, 农民工大多抱着能突然中奖发财的希望。对于农民工来说体育健身消费是一种额外的附加消费并非生活必须消费, 因此会受到他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影响。

3、影响湖南西部城市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从图2显示, 湖南西部城市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情况不理想, 影响城市农民工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体育场所、器材的缺乏、收入低下、及缺少空余时间等, 三项累计达90.8%, 还有就是缺少体育健身指导和组织、对体育没兴趣、没有锻炼伙伴、家庭负担过重等其它原因。可见, 影响湖南西部城市农民工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场地器材的缺乏、收入低下、及缺少余暇时间等。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 湖南西部城市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重点在于强身健体, 目的非常明确;84.1%的人表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愿意参与体育锻炼, 但是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农民工无论是在体育锻炼参与的时间上还是在频率和强度上都严重缺乏。

(2) 湖南西部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活动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具有很明显的特征, 以技术简单、容易实施、不需要专门设施和场地、不花钱、运动方式单一等特点为主。

4.2 建议

(1)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大力发展社区体育, 增加免费体育场所和设施, 着重提高城市农民工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兴趣,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整合社区资源、完善对城市农民工的各种社会保障;

(2) 农民工成立自己的体育组织, 建立基层体育竞赛制度, 根据湖南西部各地的经济条件、地理位置、文化背景、民族传统等为依据, 设置运动项目、设定比赛规模与频率, 办出有地方特色的农民工体育竞赛, 并且形成传统, 发挥竞赛对湖南西部农民工基层组织和个人的调节和激励作用, 以此提高湖南西部农民工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持续性。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 对湖南省西部地区城市农民工体育参与现状进行了调研, 从农民工在体育锻炼目的、体育锻炼的内容、体育锻炼的时间、体育锻炼的场所以及体育消费的流向等方面的现状和特征, 进一步分析影响湖南西部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 建设性的提出改善当前农民工体育锻炼窘迫现状的途径, 以期为湖南省西部城市农民工体育锻炼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湖南西部,城市,农民工,体育参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西部城市 篇10

当子默宣布她已定居毕节,立足于这个并不十分有名而且貌似不发达的三线甚至是四线城市时,朋友们大多觉得不可思议,在别人眼中,子默绝对算得上是在北京发展得不错的精英白领,怎么也突然“逃离”了呢?

逃离城市,像小鸟出笼

子默当初从悉尼大学毕业后,错过了国内的招聘高峰,花了3个多月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子默想着还是“先就业再择业”,于是依靠优秀的英语能力,去了一家著名英语学校当起了讲师,并很快成为了主讲。这下可好了,每天要上8~10个小时的课,除了过年之外,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我几乎没有社交生活,课程也都差不多,循环讲,每天连续说话8小时以上,感觉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子默说。可作为新人,她也只能服从安排,这一服从就是两年时间,期间子默还患上了慢性咽喉炎。

为了上班方便,子默和男朋友在离中关村不远的地方租了间小屋,每月要4000多元,当然子默的努力还是得到了回报,玩命般地工作使她的月薪达到平均15000元,由于海归的身份,单位还帮助她办理了北京户口。尽管待遇不差,子默却并不感觉幸福,身边朋友挺多,但没时间在一起玩,别人休息的时候自己还要工作。从事广告行业的男朋友也经常加班到半夜,收入却只有每月4000多元,还不够交房租。疲惫的生活令二人看不到未来,终生去意。“北京房价那么高,难道要花300多万买个鸟笼一样的房子?不如趁年轻的时候为自己活一活。”子默说。

与很多一线城市的“逃离者”不同,子默和男朋友并没有想着去其他城市再找一份工作,而是打算去小城市创业,这种“逃离”虽然有些无奈,但却能把被动变为主动,或多或少掌握自己的命运。子默想得很明白:“在这里工作得再好也是为别人工作,同样的劳动强度不如为自己工作。”

最终子默根据自身的优势,决定从事英语教育行业,三、四线城市的教育培训行业比较不成熟,投入成本也低,有30万~40万就能启动。最后她决定去小城市寻找机会,于是看中了男朋友的老家毕节。

生活并不轻松,但充满希望

子默对换个环境重新开始事业的转变毫无恐惧,用她的话说,是打探好了才行动的,心里有底。当然她也想到了后路:“最坏的情况是创业失败钱花光,大不了回北京接着讲课,对我来说是一样的。”

幸运的是,创业的情况和当初判断的基本一样,过程还算顺利。毕节市虽然不大,但并不缺乏对英语培训的需求,虽是小地方,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意识却很强,然而本地市场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想做,但真正好的没有几个,有海归背景的英语培训学校在北京根本不算什么,这里却只有我们一家。收入比之前预想的也要好很多。”子默说。

和以前相比,子默的生活节奏缓慢了不少,课程主要集中在周末,平时则略微清闲,不过当上了校长,不仅要讲课,学校大事小事也十分繁杂。“来这里大半年,感觉进步不少,人不能讲一辈子课,应该全面锻炼能力。”子默真正的工作时间多数是在节假日,这段时间她的辛苦程度并不亚于从前,但心情与从前完全不同。“自己的事业,辛苦也很有价值。”她说。

大城市·小城市 篇11

兼职机会、竞争意识、熟悉当地的人文环境, 这三点可以说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存在, 关键是你是否认识到并且是否为我所用。一个职业目标清晰的大学生, 即使身处偏远地区的非名校, 仍然能够抓住一切机会为未来的就业增加筹码, 并在毕业后能够得到知名企业的青睐。相反, 一个每天混日子的名校大学生, 毕业后仍难逃脱待业的命运。职业规划专家程社明说过, 在职业规划的道路上, 重要的不是你所处的位置, 而是你下一步迈出的方向。然而, 认为大城市能提高人的生存本领, 与这位网友不谋而合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于是, 不仅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很多人热衷于去大城市, 就是毕业求职也希望能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为了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学子们在毕业前1年左右, 就开始奔走于全国就业热点城市和周边城市参加人才招聘会、笔试、面试, 现在每年有近1000万的各类大学生流动在全国各大城市之间求职。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针对全国2008届毕业生作的《2007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分析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 在首选就业地区中, 北京、上海、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广州深圳排在前三位, 分别为31%、15%、24%和17%。据《报告》, 东部沿海地区是毕业生在求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遇阻时, 最佳的备选地。同时, 中部大中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也是许多大学生求职的备选。对学子们来说, 求职就意味着走出去, 到大城市的广阔天地中去, 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然而, 相对于这几大城市的当地毕业生来说, 跋山涉水而来的外地大学生, 要克服住宿难、饮食难、地域歧视、安全无保障、求职无门等困境, 高昂的就业成本, 成为他们游走于城市之间的巨大代价。大学生为什么对大城市这么情有独钟, 痴心不改?

大城市情结

为什么要选择大城市?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大学生, 他们的回答虽然不尽相同, 但是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记者:你为什么留在北京?

小王:因为机会多。大公司都在北京。我跳槽也好跳呀。

小刘:因为工资高。我想多挣点钱把助学贷款还上, 接济一下家里。妹妹还要上学呢。

小李:我学的这专业, 回我们县城根本找不到工作, 那里也不重视人才, 好一点的单位还要托关系, 不好进呢。在大城市, 竞争至少是公平一点。

小张:我本科、研究生一直在北京上学, 同学、朋友、老师、熟人, 基本都在北京, 我不在这里的话, 还要再白手起家, 从零开始积累人脉。

小高:我看重这个城市的户口。我想等我有了孩子, 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 从小全面发展, 而不是只会考试。高考的时候, 竞争可以不那么激烈。

小方:我本来不想留北京的, 可是学校这边还有课, 还要有论文答辩, 很多事情, 我走不开, 所以, 白白丧失了回家乡的机会。

小李:我想趁年轻多学点东西, 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看得出来, 除了因为城市户籍政策和学校教育体制的原因导致大学生被动选择大城市以外, 通常都是主动选择。大学生看重大城市有较多的发展机会、良好的人才政策、良好的创业环境等, 这与《报告》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调查中, 大学生几乎有一半人选择了“有较大的发展机会”。同时, 我们也看到, 生活条件、良好的人才政策以及创业环境也是大学生选择这些城市的主要原因。相对于绝大部分毕业生而言, 创业是一个少数人的出路。但从许多大学生选择这一选项, 也说明了创业意识已经在许多大学生心里生根发芽。此外, 一线城市走在经济发展的前端, 最先接触先进的技术、管理知识, 能够紧跟或超越时代发展的步伐, 这就督促大学生要多多学习专业知识、电脑操作、网络知识、外语等, 以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因此, 对于积极上进的大学生而言, 他们选择大城市也是因为他们认为在这里个人成长更快, 能够获得更强的职场竞争力。据《报告》显示, 东部沿海地区是毕业生在求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型城市遇阻时, 最佳的备选地。同时, 中部大中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也是许多大学生求职的备选。中小城市一般都是大学生最无奈的选择, 并且一有机会, 还是会蠢蠢欲动, 向大城市进军。但是, 大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 高消费、快节奏、强压力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会大大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 减少幸福指数, 而这是这些大学生在大城市找到工作以后才感受到的, 有的人会继续忍受, 甘当卡奴、房奴、车奴, 有的人会激流勇退, 还有的人选择奋斗, 有了一定物质基础和事业基础后转移到中小城市发展。相信, 随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开展, 以及各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各区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地方城市尤其是经济落后城市的人才政策和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 大学生在求职时扎堆大城市的情况会有所缓解。

城市对职业选择的影响体现在哪里?首先, 个人希望从事的行业在这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国家的宏观政策和对某个区域的定位决定了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核心, 比如国家实施开发开放天津滨海新区战略, 要将天津打造成北方金融中心, 那么想要投身金融业的就可以选择来这里发展, 从事媒体行业的不妨到文化中心——北京, 或者电视传媒老大——长沙或者报业先驱广州、深圳来发展, 你希望从事的行业最好是这个城市的重点发展行业或者潜力行业。其次, 你的个性和价值观与这个城市文化相融的程度。在省会或者其他中等城市, 生活节奏较慢, 消费水平较低, 同时又有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潜力, 同时, 这样的城市保留了更多的城市韵味, 城市文化比较突出, 套用一句流行的话, 是宜居型城市。所以, 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 选择一种适合的生活方式, 然后再考虑选择哪个城市, 或许比跟着别人的选择更为明智。你是什么样的个性, 喜欢充满挑战和压力的生活, 还是喜欢过安稳平淡的日子, 前者可以选择到大城市施展拳脚, 后者可以到中小城市搭建自己的安乐窝。

基层就业尚未成主流

“机会多, 工资高, 比较熟悉”, 很多大学生选择在大学所在城市就业, 他们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甚至有不少人患上了“城市依赖症”。其症状是, 宁近城一寸, 不下乡一丈;宁在城里苦熬, 不去乡下领薪;宁在城里漂泊混生, 也不到乡村干点实事;宁在城里做“黑人” (无房子、无工作、无户口) , 也不回原籍寻找出路……这种“病症”早已有之, 比如早先上海等大城市出现的宁上中专不考大学;后来出现毕业了还赖在母校附近的漂泊一族;近几年则集中表现为在城市就不了业就转去考研, 或者低工资、零工资就业也不肯转向较小城镇等等。有人认为“城市依赖症”的症结在于, 根本不是依赖城市, 而是依赖城市养尊处优、奢侈享乐的生活:几年大学读下来, 真本事没学多少, 吃饭店、穿名牌、用高档都习惯了, 肯德基、KTV、网吧离不了了, 睡懒觉、谈恋爱、夜生活都学会了……小城镇、乡村没有这个条件, 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一下子“断奶”, 他们无法生活下去。简单片面地指责大学生怕吃苦、贪图享受是不公正的。我们的教育是以城市为本位的教育, 书本上的知识、思想、价值观都是以城市为本位的。纵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他们所接受的依然是城市生存的技能培训, 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农村, 担心英雄无用武之地, 自己学的在那里用不上。

随着就业压力的日渐增大, 大学生城市就业预期工资水平根据现实情况不断下降和职位竞争越来越激烈, 大学生就业观念逐步转变, “城市依赖症”这一症状大大减轻。根据《报告》显示, 80%的大学生可以接受到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这一方面说明, 基层就业已经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作为一种选择。大众化就业时期, 基层就业必将会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不过, 依然有2 0%的大学生不接受到基层就业。对于这个问题, 我们认为, 引导是关键, 但更重要的是需要逐步完善基层就业的相关配套政策, 让基层能够成为有极大吸引力的就业点。那么, 在8 0%接受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中, 主动接受的又占到百分之几呢?

裴晓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2007届硕士毕业生, 曾获得北航“冯如杯”科技作品竞赛、天文知识竞赛、飞行器设计竞赛、国防教育定向越野竞赛等多种奖项, 在2007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又获得国防科工委优秀硕士研究生、校级优秀硕士论文、研究生振兴国防奖学金、院级优秀硕士论文四项全奖。2007年的这个春天, 当身边众多的同龄人在就业的门槛前茫然无措时, 裴晓强没有丝毫的犹豫与彷徨, 他将自己的简历只投给了兰州航天科技集团510所, 让自己的青春在西部闪光。在被问及是否会在兰州工作出一定的成绩就回到北京时, 裴晓强这样回答:“我愿意在兰州工作一辈子。”在他看来, 很多人选择工作, 仅仅是为了一个大城市的户口, 一份优厚的工资, 而忽略了生活中很多更重要的东西, “这样反而得不偿失”。裴晓强将自己比作一颗黄豆, 在北京可能最多被磨成豆浆, 而剩下的豆渣就无用武之地了, 而放在西部, 他就可以尽其所用, 剩下的豆渣也会当成肥料, 带来新的成果, 甚至带来比原来更大的效益。

像裴晓强这样主动选择到基层就业并且愿意扎根基层就业的大学生还不占主流。为什么不愿意去基层?听听大学生是怎么说的。“大学四年花费多, 去基层经济压力太大。”“精神空虚, 在基层找不到精神家园。条件苦点我倒不怕, 就怕找不到沟通的对象, 精神上寂寞是最可怕的。”“要结婚生子, 我在基层怎安家?”除了经济压力、精神需求等问题之外, 大学生对到基层就业还有一些现实的生活顾虑。“我今年23岁, 要谈恋爱、结婚、生子, 要养家、买房、赡养老人, 这些生活问题都要考虑。下去几年, 人生的几件大事就都耽误了。几年后再回到城里来, 恐怕连找对象都难了。”大学生对到基层工作有种种顾虑并不难理解, 这涉及到户口迁移、工资标准、人事代理、公务员考录、研究生考试等许多具体问题。当前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越来越丰富, 在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同时, 不仅要让大学生下得去, 还要留得住, 要乐意在基层就业, 安心在基层就业, 努力解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后在生活和个人发展上的后顾之忧。

从大学生个人来说, 基层就业并不一定意味着牺牲和奉献。相对于大城市人才济济, 基层人才匮乏, 有才华者容易脱颖而出, 容易做出成绩, 如果你要从事的行业是该地的龙头产业或者重点产业, 那么你能够获得更大的成长。比如志愿投身航天事业的裴晓强, 回到现在看来条件相对较差, 资源相对匮乏但却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西部城市——兰州而言, 真的是如鱼得水, 那片热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职业规划助你理性选择

选择去哪个城市就业, 要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要考虑自己向往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考虑自己的特长和才干的最大化发挥, 还要考虑事业和家庭的平衡。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晓燕老师说,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大城市所提供的信息、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多, 尤其是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 控制着经济命脉, 相对来说, 提供的可发展空间大, 但随之也使人的心变浮躁了。身处大城市的人们, 总是盯着更高的目标, 而不愿意去把握每一个小的机会。而在大城市中, 人只是沧海一粟, 何时才能成为浪尖上的一点水呢?因此, 在选择工作城市时, 应当考虑自己的志向和追求是什么, 到能够提供这种发展空间的地方去, 从基层, 从小事着手。归结到澄清自己的价值观上, 如果是注重生活的人, 到生活节奏相对较慢的小城市, 会有安逸稳定的生活。而有志于干大事的人, 不应在毕业后陷入享乐之中, 要把吃苦、耐劳和清贫作为谋求更大发展的动力。在基本生存条件得以保证的前提下, 一段时间的吃苦, 将是未来获得更大发展机会的基础。

每个大学生毕业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融入某个特定的行业。一线城市虽然行业更加齐全, 基础设施、人才环境也处于明显的优势, 但不可能在任何行业都能为从业者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一个立志要在某个特定行业发展的毕业生来说, 首要的不是考虑去一线城市、中小城市还是农村基层, 而是要考虑对于这个行业而言, 最适合去哪个地方就业。

上一篇:有线电视发展下一篇:规范和描述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