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方院校

2024-05-14

西部地方院校(共10篇)

西部地方院校 篇1

西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大多是近几年由专科升格为本科的高校。这些高校在当地都是办学时间较长、同类专科院校中具有一定办学水平、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或基础教育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的高职高专。升本后, 此类院校在办学基础与实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存在着:办学定位模糊, 缺乏办本科院校的经验, 师资力量层次低, 各专业师资力量不均衡[1] , 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员少, 教育教学质量不高, 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低, 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2] 等问题。为此, 必须深入探讨西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新思路。

一、明确办学定位, 突出办学特色

西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合理定位是办学特色的基础。国外国内地方院校不乏特色立校的佼佼者, 比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美国加州通过制定高等教育总体规划, 规范了各个层次高校的办学行为, 促进了高校的合理定位并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国内的景德镇专修学院并非“大综合”学校, 他们把学校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澳大利亚的TAFE NSW主动适应现代职场和雇主需求, 完全根据市场需要设置课程, 注重对学生在行业组织中工作的实际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的融会贯通和国际触角, 使毕业学生拥有大学学历和职业培训证书, 在国内、国际职场上全部就业。办学特色是高校的个性, 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核心和重点;办学特色是高校灵魂的表现, 往往与高校的名气紧密联系在一起, 成为高校被社会认可的基本标志, 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往往表现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因此, 西部新建不同类型的本科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 突出办学特色, 理清发展思路, 科学合理地确定办学目标和发展战略, 着力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推动科研创新

西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好学科专业建设, 有了学科, 就能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要构筑和凝练学科方向, 使学科结构更加合理, 重点更加突出, 特色更加鲜明, 既要重视和提升专科时期已经形成的传统优势学科, 又要培育和发展未来优势学科;要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合理与否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上, 专业设置一般要考虑是否符合专业划分的原则、有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有稳定的就业去向、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规模效益、学科支撑、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与基本的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因素;要注重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这是专业建设的难点, 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要主动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及时修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标准, 精心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不断创新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不断丰富专业建设的内涵, 培育具有一定地方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品牌专业, 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品牌。

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代表了学科的实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推动现有学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调动科研的积极性, 增强实效性, 发掘自身潜力, 积极争取各类重大科研项目, 在必要的情况下, 实行相关学科联合攻关, 以不断提高学科的科研水平, 进而提高学科的核心竞争力[3] 。

三、提高教学质量, 提升办学水平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质量提高的关键是教学质量的提高, 提高教学质量, 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提升, 也涉及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教学质量上去了, 学生成才了, 当地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就会得到满足。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因此, 学校领导的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的方针, 学校的资源要更多地向教学一线倾斜, 特别要提高本科教学经费比例, 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等环节, 从而在学校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爱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当然, 提高教学质量, 还要注重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注重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手段等等。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师资水平

要通过明确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要下大力气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通过脱产进修、学历教育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让他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特别是要下决心恢复过去一直坚持的青年教师要从事助教工作制度, 使青年教师通过为教授、副教授的主讲课程进行辅导, 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积累教学经验, 提升教书育人水平;要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尽快建立完善以教学管理和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体系, 完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的教学质量监督职责和作用, 积极开展督教、督学、督建、督查、督管活动, 坚持以教学例会制度、教学质量责任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教风联络员制度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坚持校领导、教务处和院、系、部、中心领导与各教研室负责人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制度, 强化各院 (系) 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坚持稳定、培养、引进, 以稳定、培养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步伐, 加快校级教学团队的建设步伐, 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 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 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 通过创建教学团队, 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 开发教学资源, 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 进而整合一批资源, 汇聚一支队伍, 形成一个团队。此外, 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坚持“以教学带科研, 以科研促教学”的原则, 一方面教师要以教学为中心, 狠抓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奠定学校本科教育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 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积极创造条件, 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科研工作, 把形成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 为本科教学提供理论支撑。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工作, 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为学校发展积累后劲, 增强竞争实力以充分体现科研支撑教学的作用。

因此, 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要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 以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与学术梯队建设为重点, 转换用人机制, 优化队伍结构, 建立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机制, 努力建设一支队伍稳定、结构合理、整体素质良好、富于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 为创建西部地区有鲜明地方特色, 办学水平较高的综合性大学提供有力保证[3] 。

五、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管理规范化建设

首先, 要以学校综合改革为契机, 深化和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充分发挥各学院 (中心) 在教学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进一步增强各教学单位的工作主动性, 使他们在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生工作、招生就业等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权, 以充分实现权、责、利的高度统一。

其次, 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了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它是保证党对高校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维护高校稳定, 实现科学决策的有力保障。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必须处理好党政之间的权力运行关系, 坚持和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议事规则、“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程序等重要制度, 明确各种会议的功能定位, 分清决策层次, 规范决策程序, 要不断探索完善“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党委集体决策、行政组织实施、个人分工负责、相互协调一致”的工作规范, 创新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再次, 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 还要积极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 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要更加有效地发挥党代会、教代会在不同层面的民主监督和参与作用, 积极发挥各类学术组织在重大决策过程中的咨询参谋作用, 推进党务公开、校务公开, 疏通党员和群众民主参与管理的渠道, 特别是要在决策前和执行过程中注意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 尊重教师在学术问题上的表达权和决定权, 彰显学术权力, 规范行政权力。

参考文献

[1]张英杰.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及教学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

[2]魏慧.新建本科院校管理模式改革[J].新西部, 2009, (14) .

[3][4]张晓舟.西北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加快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河西学院学报, 2004, (3) .

西部地方院校 篇2

摘要: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在西部地方院校担任班导师的经历,提出了当好大一新生班导师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西部地方高校 大一新生 班导师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专职辅导员的任务越来越重,很多事情顾不过来。而让专业课教师来担任班导师,在政治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做具体的指导,是全国高校的趋势。大一新生刚从中学来到大学,普遍新奇、迷茫,面临很多诱惑,迫切需要正确的引导。而西部地方高校的生源有不少来自经济不太富裕的家庭,或者父母在外地打工,从小对子女疏于教育。笔者结合自己在西部地方院校担任班导师的经历,谈几点看法。

一、尽快了解班上的学生

在第一次见面前仔细阅读学生的档案材料,对每个学生有印象,包括籍贯、家庭背景、高考分数等。第一次见面让学生介绍自己,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充分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各方面的交流,如果学生愿意,可以加入他们的QQ群,全方位地了解他们的动态。还可以多跟学生交流,了解他们所关注、欣赏的流行文化。

二、帮助贫困生

西部地方院校的生源中,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较大。在迅速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后,结合班上学生的意见,帮助满足条件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或者学校内的一些勤工俭学岗位,消除贫困学生经济上的顾虑。同时,来自经济基础较差的家庭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这也是需要加以引导的。

三、引导学生生活上适应大学

在上大学前,部分学生被家长呵护备至,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常识,包括洗衣服、收拾房间、生活费管理等。作为班导师,可以在开班会的时候做一些经验介绍,也可以把一些有关生活常识的文章发到学生的QQ群里。良好和谐的宿舍生活是高效完成学习和其他活动的基础,但很多学生第一次住集体宿舍,和舍友之间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情发生矛盾,班导师要引导学生检查自己是否有某些常见的让舍友不舒服的坏习惯,例如,很晚还在宿舍大声说话,衣服晾了很久不收,侵犯别人隐私、不讲卫生等等。某些学生性格上有缺陷,比较偏执,如果班导师本人不能有效地提供帮助,可以让学院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帮忙。有些外地的学生不是很适应当地的生活,也是需要特别关注的。让本地学生在班会上介绍一本地的一些特点,帮助外地学生缩短适应期。

四、加强学风建设

学习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但是很多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或许是相信了高中教师的那句话:辛苦这三年,大学就轻松了。有些学生沉溺于游戏无法自拔;有些学生因为恋爱耽误了学习;有些学生就是单纯地觉得学习没什么用,混一张文凭就行了;有些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是很清晰。本人采取的措施是邀请已经毕业的校友或大四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给学弟学妹做报告,让大一的学生明白所学的专业能找什么样的工作,需要培养哪些能力。另外也结合本人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庆市科委基础与前沿项目,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人吸纳了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带动了全班的积极性。表现出明显厌学情绪的学生,要及时干预,避免带坏全班的风气。例如,本人所带班上就有一位学生,自己不爱学习,还喜欢去嘲笑那些天天去上自习的学生。

五、指导学习方法

与中学的课程相比,大学的课程知识点多,教师讲课快,每门课时少,如果还沿用中学的学习方法,可能就会跟不上。第一次跟学生见面就要告诉学生,大学要培养自学的能力,并介绍一些认知心理学的规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思维导图将人大脑本身的放射性思维图形化,可以帮助学生归纳知识结构,激发大脑潜能。大学阶段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但是很多学生没有掌握记忆的规律,记忆效率较低。以记单词为例,每天早上集中花1个小时来记忆,就不如分成早上20分钟,下午20分钟,晚上20分钟。告诉学生遗忘曲线的规律,学习的知识要及时复习,而且复习间隔的时间要先短后长。结合记忆规律,可以采用卡片袋循环记忆法:制作7个卡片袋(信封即可),分别写上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天。例如,星期一记忆的知识,当天及时复习之后,把要点写在卡片上,放在星期二的袋子里。星期二复习之后,放在星期四的袋子里。星期四复习之后,放在星期天的袋子里。星期天复习之后,留在星期天的袋子里,等着下一个星期天再复习。如果下个星期能记住的东西,就可以拿出循环系统,每个月集中复习一下。如果不能记住,就继续保留在卡片袋循环系统里。

六、引导学生高效管理时间

很多大一的学生都告诉我时间不够用,尤其是那些热心参加学校各种活动的学生。一方面,我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告诉学生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另一方面,请部分学生在班会的时候,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时间管理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强调和训练,班上的学生大多数都能够自觉地做时间计划,并把要做的事情写在坐标体系里:坐标的横轴代表重要性,纵轴代表紧迫性。每做完一件事情,就删掉它。刚开始大家都喜欢先做紧迫的事情,现在逐渐明白,重要非紧迫的事情一定要舍得投入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非常紧迫的事情逐渐减少。刚上大学时,很多学生整天都把手机QQ挂着,一有消息,马上就要去看,去回复,非常影响做事情的效率,经过多次的强调,现在很多学生也养成了定时打开即时通讯软件的习惯,而不是一直开着。其他的一些时间管理技巧,我在班上也多次强调,例如,做事情要限定一个期限,尝试使用手机上的时间管理软件,一段时间总结一下在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善于请人帮忙,懂得说“不”。

总的来说,通过班导师积极的引导,可以让学生顺利渡过迷茫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四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重庆理工大学教改项目2013YB06

西部地方院校 篇3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区, 面积540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56%;人口2.85亿, 占全国23%。据统计, 截止到2009年, 我国西部高校483所, 其中地方本科院校约占97%。这些地方院校, 已成为我国西部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地。然而, 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规模偏小, 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因此, 研究和探索西部地方院校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不仅关系到西部大开发能否成功实施, 也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竞争力概念分析

大学竞争力是指一所大学与其他大学之间在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人员素质、科学研究、办学特色、文化传统、社会公信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并能在持续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其中人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管理水平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保障、创新是核心竞争力持久的动力。

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分析, 可以将大学竞争力分为领先竞争力、特色竞争力、学术竞争力、教学竞争力等。领先竞争力的表现形式是多学科、多层次、高质量的办学模式。领先竞争力的理念适用于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支撑辐射作用、得到国家鼎力支持的大学。特色竞争力是追求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特点和教育风格, 举全校教育资源集中建设最能代表并形成自身优势的项目, 力求在某一学科、专业、项目形成突破。学术竞争力着力于新理论、新思想、新假说、新方法的创立, 致力于学术研究的独树一帜与有所突破。教学竞争力着重教学过程的严谨与规范, 强调课程实用性与技能的培养, 在稳健与务实中努力实现厚积薄发。教学竞争力适用于那些规模不大但对市场需求敏感、实力不强但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大学。以大学竞争力来细分教育市场, 有利于引导大学进行正确的目标定位、层次定位和教育服务定位,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水平与利用效率[1]。

二、西部地方院校大学竞争力分析

大学竞争力是指大学在各方面与其他大学的比较优势, 西部地方院校要摆脱当今的困境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 在办学理念上要紧密结合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创办新兴学科、设置新兴专业。

1. 西部地区拥有丰厚的天然资源。

西部地区虽然在经济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它的资源非常丰富, 是中国资源开发的大宝库。依托这些资源, 集中人、财、物资源对与之相关的学科专业进行建设, 就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起来。如西北和西南各省都有如镍、铬、锡等金属富矿, 内蒙古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稀土总储量的96%;中国西南地区水力资源占全国一半;中国西部是世界屋脊, 又是大漠戈壁分布最大的地区, 冰川、冻土、溶洞、奇峰, 应有尽有, 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西部地方院校可以在这些相关学科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集中力量突破重点, 发挥优势, 办出特色。

2. 西部地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有大量的古文化遗址。如在中国西部出土的众多帝王将相和名人墓葬表明了西部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精华所在地。我国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在西部云南、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古等省份, 这些省份充分体现了我国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交融的民族特色。西部的文化底蕴则有利于西部地方院校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教育, 如研究和总结西部的民族历史、文化、旅游等内容。

3. 西部地区拥有便捷的国际交流。

西部地区有一个重要的地缘特点就是毗邻中亚、西亚和南亚的一些国家。如, 新疆与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等5国接壤, 新疆和西藏又与印度、阿富汗等国接壤, 而云南省则紧靠缅甸、泰国、越南。这样的边境特点有利于西部在广阔的范围内向中亚、西亚和南亚各国开放, 这为西部地方院校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学术交流和应用领域的联系创造了条件, 在某些学科领域进行突破是完全有可能的。此外,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中国西部地区与中亚、西亚、南亚国家在文化、经贸上的长足发展与特色贸易也需要大量的技术和人才, 这也成为西部地方院校高等教育发展的独特优势[2]。

三、西部地方院校提升大学竞争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 西部地区高校在提升大学竞争力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 经费严重短缺, 办学条件较差。

西部地区大部分属于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落后, 教育经费融资、投资机制不健全, 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单一, 自身持续发展的需要远不能满足。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 这种矛盾更加突出。西部地区大多数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 不仅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质量, 而且也使得西部地区高校和其他地区高校的差距越拉越大。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7年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西部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其中西部地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7%, 而四川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9%, 仅为北京1/7;西部地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 而四川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 仅为北京1/10;西部高校生均拥有教学用房、教学设备、实验室面积等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东部差距更大。经费短缺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西部地方院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后勤保障等不能满足在校学生的正常生活。

2. 学科领军人物奇缺, 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西部地方院校由于其自然环境、交通信息、生活条件较差, 特别是学校的综合实力较弱, 使得西部地方院校学科领军人物奇缺。同时, 西部地区的收入低、待遇差等原因又致使高水平人才流失严重, 进一步导致其自身造血功能弱化, 从而制约了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表2中可以看出高水平的学科领军人物主要集中在东部及沿海地区高校, 西部地区12省市高校的院士数之和仅为北京的1/4, 而西部省份高校院士数又主要集中在部属院校中, 西部地方院校院士数占西部高校院士数的比例不到1/5。特别是随着东西部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西部地区人才流失的速度在加快, 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流失更加严重。

3. 学科发展水平不高,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和高水平人才的严重不足及历史和文化传统等原因, 西部地区地方院校的办学水平普遍较低, 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科建设定位不准。一些地方院校认为学科建设是为研究生教育服务, 专业建设才是为本科生教育服务, 而地方院校更应注重专业建设, 从而忽视了学科建设, 导致西部地方院校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从表3可以看出, 西部12省市的全国重点学科之和还不到北京市的20%, 而在西部的重点学科又集中在部属院校中, 西部地方院校的全国重点学科仅为西部省份高校的1/3;西部12省市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之和也只有北京市的50%, 西部地方院校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仅为西部省份高校重点实验室的1/4。同时, 西部地方院校的学科建设发展呈自由、散漫状态, 没有稳定、凝练的研究方向, 基础相对薄弱, 学科实力不强, 布局结构不尽合理, 发展不均衡, 特色不显著, 优势不明显, 学科团队尚未形成, 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力, 学术队伍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3]。

4. 西部地方院校数量较少, 不能满足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西部地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56.8%, 人口占20.23%, GDP占14%。而甘肃、新疆、宁夏、青海、西藏5省区的高校之和仅为江苏省的74.5% (见表4) , 西部院校又主要集中在四川和陕西两省, 其高校之和占西部省市高校数的30%。因此, 西部高校不仅数量少且分布极不均衡。而西部地方院校又是西部大开发的主力军, 西部地方院校占西部院校的97%, 甘肃、新疆、宁夏、青海4省区除省会城市外, 绝大多数地级市、县级市都没有大专以上层次的教育与科研开发机构, 致使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 大量人才外流。同时, 西部大开发也因缺少足够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的依托, 不仅地方的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很难调动起来,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高等教育地位和作用也正在削弱[4], 致使西部高等教育跟不上西部大开发的步伐, 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实施的一个瓶颈。

四、西部地方院校发展战略

根据以上对西部地方院校大学竞争力和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结合西部大开发和西部地方经济和社会需要, 西部地方院校应坚持合理定位, 以教育质量为基础, 以学科发展为关键, 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以办学特色为动力, 大力提升地方院校的大学竞争力。

1. 合理的定位是提升大学竞争力的前提。

西部地方院校大多数属于教学型大学, 少部分高校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从层次上看, 西部地方院校有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生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西部地方院校, 应该结合西部大开发和地方经济的实际需求, 定位为以本、专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 坚持大众化教育发展方向, 跳出传统高校重理论、轻基础, 重研究、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5]。西部地方院校应立足西部、服务西部, 培养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广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在服务西部经济的过程中, 西部地方院校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从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为西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 教育质量是提升大学竞争力的基础。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 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西部地方院校应从加强内涵建设入手, 全面实施质量强校发展战略, 以国家正在实施的“质量工程”项目为契机, 建立全面的内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向以注重质量效益为特征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6,7]。

3. 学科建设是提升大学竞争力的关键。

西部地方院校应从西部和当地的社会经济实际需求出发, 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调整和加强优势学科建设, 对于与地方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 应加大建设力度, 将其办好办强, 并作为学校发展的龙头学科, 带动学校其他学科的发展[5]。在充分发挥自身长处和优势的基础上, 着力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特色学科一经确立, 就要以此为重点, 集中力量进行建设, 将特色变为优势, 并以此为突破口, 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 由此促进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的提升[8]。

4. 师资队伍是提升大学竞争力的核心。

师资力量是大学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核心资源。要办好一所大学首先必须拥有一批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严谨治学且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为此, 西部地方院校不仅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而且要遵循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与学校的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完善人才评估机制, 着重绩效管理。

5. 制度创新是提升大学竞争力的保障。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进行教育制度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也是地方院校提升竞争力的保障。一是体制改革, 扩大二级院系对人、财、物等教学资源支配方面的自主权, 激发教学基层实体的教育管理活力。二是确立教学中心地位,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制, 创新教学机制, 激发教学活力。三是人事制度改革, 淡化身份, 强化岗位, 建立绩效管理制度, 激活师生工作活力[5]。四是管理创新, 制定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适应西部地方院校特点的教育管理制度, 从行政治校到学术治校转变, 减少科层管理, 精简机构, 减少低水平重复性的管理活动, 加强过程管理和细节管理, 使西部地方院校的管理活动为提高其竞争力提供制度保障。

6. 办学特色是提升大学竞争力的动力。

鲜明的办学特色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 是在明确的办学方针的指引下不断建设的结果。因此, 要提升西部地方院校的竞争力, 必须强化和发展办学特色, 从学校和地方实际情况出发, 进一步思考和明确办学特色建设的思路[9]。

由于我国西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特色, 为西部地方院校构建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等都是西部地方院校形成自身独特优势和办学特色的宝贵资源。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宝库为中国地方院校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和雄厚的基础。如被称为“国际显学”的藏学、摩梭文化、敦煌吐鲁番学等, 其载体大都在西部地区。西部地方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天时地利的条件, 加强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方面的建设和研究, 形成自己独特的学科特色。第二, 国家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方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西部大开发把调整经济产业结构, 着力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的重点。这就对西部地方院校学科专业结构等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方面要坚持发挥自身的优势, 形成特色;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新的经济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的学科专业、适当调整规模比例,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新的优势和特色[10]。

摘要:我国西部地方院校大学竞争力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办学经费短缺, 学科领军人物奇缺, 学科发展水平不高, 西部地方院校数量较少等问题。高等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力量。从西部地方院校的学校定位、教育质量、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制度保障、办学特色等方面提出了西部地方院校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西部地方院校,大学竞争力,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张智, 宗明华.大学竞争力的内涵、指标与构筑[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5 (03) .

[2]谢沁岑, 马继刚.西部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 2007 (05) .

[3]王嘉毅.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01) .

[4]苗润才, 龙云, 冯东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 (07) .

[5]林晓新.基于大学竞争力的地方新建高校发展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24) .

[6]张建初.论“教育强省”视野下的地方高校发展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24) .

[7]何慧星, 门卫华, 江鸽平.注重内涵提升质量实现西部地方高校新跨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1) .

[8]姜振家, 刘恩贤.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发展战略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4 (11) .

[9]李辉生.地方高校凝练办学特色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7) .

西部地方院校 篇4

关键词:西部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 人才队伍建设

1 概述

国外师范院校人力资源战略与其转型紧密结合,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提出新的挑战,特别是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重心逐步从数量扩展向质量提高转型,教师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利的一面,于是,世界各国开始探索新的教师教育模式,单一的封闭的教师培养体系逐渐被打破,教师教育朝着多样化、灵活化、综合化的方向转型,呈现出高学历化、多层次化、师范性与学术性相整合的发展趋势[1-7]。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ehenkron,1904-1978)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这里讲的后发优势,通常指落后的优势或落后的好处等。美国学者列维发展了后发优势理论,使得后发优势理论更加系统化和具体化[8]。1989年,阿伯拉莫维茨(Abram) 在列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后发优势理论[9]。已有学者运用后发优势理论分析我国重点大学的学科建设[10],但作者未见学者研究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后发优势”理论对本文的研究有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后发优势理论讨论分析了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基本概念界定

本文所指的“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是指设在西部省会以下城市,主要面向本省、本地区招生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大学传统的人才队伍是指“三支队伍”,即“师资队伍,干部队伍和服务队伍”。但随着后勤社会化,服务队伍逐步走向社会化,已经不是大学人才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师资队伍又可细分为教学人员、科研人员、教学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等专业技术人才;干部队伍可分为行政管理干部、党群学工干部,还可细分为学校领导班子,中层领导干部队伍,处级后备干部以及辅导员队伍等。本文所指的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队伍是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党政人才队伍,其中党政人才队伍包括学校领导班子,处级干部队伍及后备干部队伍以及辅导员队伍。

本文所指的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是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组织人事部门在充分掌握国内外人才发展变化的整体趋势,了解兄弟院校的人才队伍及其变动情况,清楚本校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和人员结构的基础上,围绕未来发展需求,拟定今后若干年改善人才队伍素质的有效方案,制定相应政策,并努力贯彻落实的管理工作。

3 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态势良好,我国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也奋起直追,希望迎头赶上重点大学和东部沿海高校,于是,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抢夺人才现象司空见惯。可喜的是,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盲目引进人才的趋势正在逐渐改变,但客观的讲,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引进热,使用冷”的不协调现象。为了升格,达到教育部评估指标,也为了适应扩招引起的师资匮乏,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轰轰烈烈引进人才。但与人才引进时大张旗鼓、不惜重金相比,一些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人才引进后,就万事大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对人才的使用和进一步管理置若罔闻。二是“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不能统筹兼顾,相得益彰。一些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只重视“刚性引进”,将档案、工资关系、户口等一股脑引进,一些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只重视不转人事关系的“柔性引进”,还美其名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事实上是装点门面,挂名充数。一些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号称拥有多少院士,多少长江学者,其实只是空的,这些人不会为学校做任何具体的事,最多象征性做两场科研报告,对学校长远发展意义不大。三是引进时的“假、大、空”和对人才无有效的考核机制并存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领导,好大喜功,追求轰动效应,使用各种手段,名义上引进多少院士、多少长江学者,其实根本就是挂名或者为了挖人才,不惜承诺优厚的待遇,但引进后,由于种种原因,却无法兑现。另外,引进人才后,没有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一些所谓的人才有机可趁,无所事事。四是引进人才“急于求成”与“引进局面一片混乱”并存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为了教育部的评估,一年之内,疯狂进人,数以百计,产生了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4 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4.1 人才队伍建设理念有误。目前,通用的两个办学理念是:一,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的办学宗旨。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是发展趋势,所有高校一律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它们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统筹兼顾,全方位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各类人才的需求,既要有一批技术拔尖人才,攀登科学高峰,也同样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地方一般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要坚持一个理念,不论出身,不论学历,只要对学院的人才培养有利的都是人才。

4.2 社会环境导致高校定位拔高。一方面,国家的评估指标和标准单一,评价模式和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分类指导势在必行。然而,在现阶段,这个评价导向对学生家长产生巨大影响,他们选择高校主要看牌子,看名气,看博士点数量,看院士数量,看名教授数量。同时,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也是优先选择名校学生,西部地方一般院校处于“靠边站”的地位。另外,国家对重点大学,特别是“211/985”高校的投入占整个高等教育的投入比重大,这导致绝大多数地方一般院校渴望挤进这个圈子,分一杯羹。而且,这些重点大学还具有大量的隐性资源,在重点学科审批、学位点授予、教学团队申报、特色专业申报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得到国家的拨款就超过10多个亿,复旦大学也得到超过10多个亿的拨款,这对西部地方一般院校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于是,在各种利益和诱惑的驱动下,各地方高校纷纷升级,争取硕士点、博士点、国内知名大学、国际知名大学,一路奔波,乐此不疲。于是,西部地方一般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另一个严重误区:只盯着重点大学引进人才,而忽视了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挖掘他们的发展潜力。

4.3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劳动分工的影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于是,大多数人不倾向于学习一般性的劳动技能,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战场,一些考生失败了,但他们一而再,甚至再而三去补习,也要上重点大学,上高职院校学一般性的劳动技能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相当多的高校校长片面认为,学校能上层次,自己就有政绩,在同僚中有面子,上对得起领导,下对得起老师。

虽然这些问题是挑战,但是,只要对症下药,就可以变“危”为“机”,这就是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周作宇.美国终身教授制的变迁与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 2001,3:106-109.

[2]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3-177.

[3]虞丽娟.美国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86-90.

[4]李长华.美国高校教师管理的新变化及原因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2,6:54-58.

[5]周晶晶,张霞珍.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探究及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6:17-19.

[6]陈永明.当代日本师范教育[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1-16.

[7]Naney M.Sheenan & J.Donald Wilson,From normal School to the University to the College of Teaeher:Teaehe rEdueation in British Columbia in the 20 century.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ehing,VOI.20,No.l,1994.

[8]明方忠.国内外后发优势理论回顾及述评[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2:89-93.

[9]施培公.后发优势一模仿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0]黄琪.基于后发优势理论的我国重点大学学科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4):88-89.

科研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KJ30427)。

西部地方院校 篇5

1 更新临床毕业实习管理理念

在考研、就业与实习时间的冲突下, 临床毕业实习严重受到影响, 学生为了考研、就业而淡化实习、实习走过场, 导致教师带教积极性严重受挫, 致使“学生不学, 教师不教”的局面普遍存在, 特别是在实习后期[1]。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统筹考研、实习、就业, 不断更新实践教学观念, 建立新的临床毕业实习模式。在满足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基本培养要求前提下, 以较为灵活的选择实习方式[2,3], 针对不同的要求, 设计出不同层次实习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以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

2 分阶段实习, 严格临床毕业实习管理

科学安排实习内容, 将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按时间先后将实习分为两个阶段。

基础阶段 (1月-10月) :学生必须完成内 (传) 、外、妇、儿科实习任务, 取得规定的成绩, 方可出科。此期间学生不能以任何理由缺习、旷工;不允许任何学生以任何借口调换实习基地, 否则, 除给予严肃的处理外, 还将按实习考核进行考核。

巩固阶段 (11月-12月) :此期为复习考研、双选会等考试和择业时期, 学生思想极不稳定, 学校采取灵活政策:对完成基础阶段实习、取得规定成绩的学生, 在完善手续情况下允许参加复习考研、双选会、面试等, 但明确管理权限仍在所实习的医院, 安全责任在本人和家长;对不参加复习考研、双选会、面试等的学生允许选择其他专科实习或再次强化内 (传) 、外、妇、儿科中任意科室的实习。对没能完成基础阶段实习、未取得规定成绩的学生, 按规定继续实习, 不能请假以取得最低规定实习成绩。

3 人性化毕业实习安排

在安排毕业实习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我院系先以调研的方式设计出调查方案, 内容:①你认为哪家基地医院最适合自己?②第二个愿意到的基地是哪家医院?③为了保证学院的基地建设, 你认为是否每个医院均应该派学生去实习?④如果不能满足你的志愿时, 可否理解?根据以上调查结果,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特长, 在尽量满足学生的志愿情况下安排实习。经过实践, 总结归纳了几种安排实习的模式:①实习与个人意愿相结合模式, 即自己选择基地, 以外省学生为多;②实习与科研相结合模式:对少部分有创新潜力、欲专攻研究的学生, 可采用该模式, 安排到附属医院实习, 跟随导师边实习边做科研, 采取临床和科研能力两不误的培养方式。③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模式:对于大部分学生, 采取该模式, 培养其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之毕业分配到工作岗位后, 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

4 严格毕业实习培训, 保证毕业实习计划落实

4.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开展实习前培训

调查研究发现, 有些学生对自己专业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 到了实习阶段仍很茫然。因此需不断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这是提高实习质量的前提条件和思想保障。

西部地区医疗资源现状教育。我校地处西部, 是省属高等医学院校, 由于扩招, 临床教学基地的数量明显不足, 教师教学意识淡薄, 教学水平不高是临床教学中的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较为落后, 医疗水平参差不齐是事实;但是这并不是降低毕业实习要求的理由, 反而更应该是强化临床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所在。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将就业于西部医院, 必须练就不依靠先进的仪器就能全面、正确诊治疾病的本领。因此, 结合西部地区医疗资源丰富, 病源广、病种多的显著特点, 要教育学生勤于学习, 善于学习, 主动学习;教育实习队只要带教队长勤于组织、善于组织, 积极组织, 学生就有极大的机会观看很多病种、诊治很多病人、从事很多的操作、上很多的手术, 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

积极开展的实习前技能培训。①在实习前两周, 对每个实习基地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讲解基地医院的概况、优势学科、优势专业、管理组织等。②建立实习队, 培训实习队委、小组长、党团支部书记、支委等, 介绍有关实习队管理中如何提高团队生产实习能力的技巧。③培训诊断学基础知识:问诊、查体、病历书写、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等基本技能;培训外科洗手、消毒、铺巾、切开、缝合、打结、换药、折线等基本技术。④培训《实习生手册》和《学生守则》主要内容, 以通过此内容建立各实习队的各项规章制度, 让学生事事有章可循, 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实习环境,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4.2 规范实习带教队伍, 强化基地医院建设

为保证毕业实习计划落实, 让实习质量得到保障, 必须建立一支规范化、专业化、优质化的带教队伍;此外, 临床医学生是以诊疗疾病为主, 最终成为合格的临床大夫为绝大多数学生的职业意愿, 因此强化基地医院建设亦极其重要。学院规定各基地医院凡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高级职称的医师可申报我院的兼职教师。目前, 我院临床教学基地总数达57所医院。其中, 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26所, 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有11所, 专科性三级甲等医院有9所。附属医院 (含非直属附属医院) 达到15所, 其中直属附属医院有3所, 非直属附属医院有12所;临床教学基地编制床位总数为29, 932张, 实际开放床位总数达38, 082张, 生均管床数达1∶8, 均超过了教育部、卫生部的规定。教师队伍实力雄厚, 聘有基地医院兼职教师1, 683名;兼职和联合硕士研究生导师有110名;基地医院拥有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才259人, 各基地医院拥有省级或卫生厅重点专科有37个。临床医学生主要是临床医学系院即我院附属医院的学生, 为能更好的培养学生, 附属医院的教师经常与教学医院、带教教师保持良好沟通, 做到各环节、各级人员责任明确;定期召开由各实习基地领导和带教教师参加的年度临床教学基地工作会议, 总结和交流实习带教经验;通过基地医院骨干教师培训, 临床巡回教学等相互磋商, 互相促进, 转变临床教师的教学理念, 提高临床教师教学水平, 为培养合格的临床毕业实习生提供了重要保证。

5 建立实习监控体系, 保证实习质量

严格管理是实习质量的保证, 由于实习基地分布全省16个地市州, 还有部分省外基地, 导致直接管理的难度较大。在实践和探索中, 我们建立了分管院长-医 (科) 教科-教研室“三层次”教学管理体系, 在运行中积极推行“三结合”实习管理模式, 即带习队长、学生干部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学院定期和不定期的到实习医院检查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习情况, 组织专家到基地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等;建立积极反馈机制, 落实实习队长、实习队月汇报, 学生队长、带教教师随时汇报制度;定期执行基地医院间评查和教学督导专家评查制度;定期召开学生和教师座谈会, 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适当调整实习方案。同时, 我们建立了严密的实习带教制度, 切实加强学生、学校、实习基地三者的联系。要求带教教师以临床实景为基础, 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榜样, 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情操、严谨的临床逻辑思维、谦虚的工作作风、灵活的沟通技巧, 从而全面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了实习带教教师的积极性, 我们实行每3年一次的“优秀带教教师”评选活动, 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实习监控体系, 保证了临床毕业实习质量。

6 建立实习考核体系

过程考核。创建科学合理的出科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体系的规范, 能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实习成果。临床轮转的成绩评定办法:每个科室轮转结束后, 学生需提交一份自我总结、填写实习成绩手册、提交一份完整病例、进行出科考试。出科考试分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两部分, 技能考核又分床旁考核和操作考核两块。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报告、实习期间表现、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进行评价打分。

终结性考核。所有实习科室出科考试合格学生, 获得进行终结性考核资格, 在毕业前参加学校集中举行的客观结构化多站式临床技能考核, 10站考核, 平均成绩大于60分, 且至少6站合格, 通过终结性技能考试, 准许毕业。

7 毕业后毕业生质量调研

我校毕业生历来以学生的基础知识牢、临床技能精、外语水平高、科研素质高、作风严谨踏实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经跟踪调查, 用人单位对我校近3届毕业生满意率为92.9%, 其中“三基考核”平均成绩89分;据卫生部医学信息中心统计, 2008年, 1, 555名泸州医学院学生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为70.29%,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 参加考试的16门课程中15门课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6门课程平均得分比全国平均分数超过12分。表明我院学生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临床疾病诊治能力较强, 但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模式仍有进一步改革的必要。

参考文献

[1]王南平, 肖长义, 刘先哲, 等.改革临床实习模式保证医学人才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6) :13-14.

[2]何新荣, 王益玲, 黄合婷.高效校扩招大环境下分散实习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11) :50-51.

西部地方院校 篇6

一、服务地方是西部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共生发展的需要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与发展, 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基础,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是实现自我提升的需要。

(一) 服务地方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为省市共建高校, 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级城市 (有一半以上是所在城市唯一的本科院校) , 生源主要来自本省或本地区, 毕业生主要面向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一线工作岗位, 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西部新建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组织的联系密切, 比较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在地方建设中能起到更直接的作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为了加快地方发展, 增强区域竞争能力、创新能力, 也非常希望能从本地高校便捷地获得人才、技术和知识支持。

(二) 服务地方是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内在需求,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舞台。首先, 现在越来越多的的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立足地方, 为地方服务”, 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其次,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专业基本上都是服务区域地方特色经济、支柱产业的结果;第三,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资源紧缺, 办学经费紧张, 地方政府在政策、财力、科研项目等方面的支持是它们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第四, 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为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实习、科研、就业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西部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一) 服务意识不强, 服务观念滞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更好更全面地服务社会, 才能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 高校处于主导定位, 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型教育管理体制和传统行政主导型办学模式的影响,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习惯于封闭办学, 缺乏面向市场、服务市场经济的头脑和竞争合作的观念, 思想不够解放, 没有充分认识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战略意义, 对于通过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 直接服务社会, 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与大胆实践, 在考核评价体系上论文导向过重, 轻视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这导致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的一些科技人员习惯于把研究局限在自己熟悉的领域, 热衷于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申报成果、晋升职称等, 并没有从深层次考虑自己的研究成果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将起到的实际作用, 因此他们的科研活动不能很好地贴近市场需求, 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

(二) 专业设置雷同, 服务滞后社会需求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大多不能随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调整, 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雷同、滞后现象。部分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片面、极端地追求学科齐全, 引发严重的专业设置雷同和重复建设现象, 并且部分新增设的专业往往都是它们的弱势专业;大多数西部新建本科院校未能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和技术的状况提前设置相应专业, 培养相关人才;部分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甚至存在不顾市场需求“因人设课”现象。这些都导致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在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专业技术人才方面针对性不强, 不能很好地服务地方, 履行好社会服务职能。

(三) 研发能力薄弱, 服务能力不强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 属于教学型大学,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 科研工作所占比重低。与传统老牌本科院校和研究性大学相比,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能力薄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近年来, 虽然各个西部新建本科院校都比较重视科研工作, 但仍然很少有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方面能够达到“为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地方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个人提供再学习机会”的高度。

(四) 服务机制不完善, 服务效果不好

许多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在学校的组织架构方面, 未能按照将社会服务作为高校核心职能的要求建立科学的组织机构, 学校服务地方的工作没有牵头领导、没有专门负责的部门、也没有专人负责, 这不仅导致它们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往往是单兵作战难以形成合力, 而且会导致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之间宣传不足、交流减少、沟通不畅, 地方政府、企业对学校了解减少、认可度也会降低。许多西部新建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的制度建设方面不完善, 如缺乏对社会服务活动的有效激励机制、政策导向模糊、分配制度不配套等, 这都影响它们服务地方的效果。

三、对西部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一)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是高校肩负的光荣使命, 也是高校发展的源泉。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要进一步更新观念, 树立“得地方者, 得发展”的主体意识, 强化服务地方的发展意识, 站在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西部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意义, 坚定不移地走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之路, 走出“象牙塔”, 立足地方, 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进行正确的前瞻分析和机会把握;服务地方, 与地方共建互为依托、协同发展的互动平台, 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人才。为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主动、全方位服务地方。

(二) 优化专业设置, 打造优势特色专业

专业设置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专业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对高等学校办学规模、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要根据地方区位优势和产业布局设置专业, 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要对学校专业建设进行整体规划, 尽可能满足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 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 特色学科对接区位优势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的思路, 大力建设优势和特色专业, 打造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品 (下转第59页) (上接第57页) 牌。

(三) 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培养区域创新人才

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高校和政府、企业紧密合作,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互利双赢。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要从学校自身情况和地方实际出发, 把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使学校的发展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学校要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构建教学、科研、产业融为一体的模式, 共同建立研究基地、研发中心, 积极参与地方急需的科技攻关、项目研发等, 实现研发活动的区域合作, 逐步将学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促进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建立开放式、多功能、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协调发展。

(四)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加强制度保障

西部新建本科院校要本着以服务求支持、以实践求发展的理念, 加快服务地方的体制、机制建设, 逐步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一是要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 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和专家组成的服务地方领导小组, 建立相应机构 (如地方合作处) , 统筹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主动寻求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同建立合作的领导和办事机构, 通过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确定合作方式, 制定科学的规划与实施计划, 建立稳固有效的服务与支持关系。二是要建立健全服务地方的基本制度, 为服务地方的各项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尤其要加强项目管理, 完善激励机制, 鼓励教职员工深入社会生产、生活的第一线, 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三是要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 使科研成果真正变成地方的生产力, 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 努力解决地方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西部地方院校 篇7

1.地方理工院校办学历史悠久, 学科门类齐全, 师资力量雄厚, 在理工科专业的拓展与竞争以及人才能力培养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色与专业优势。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有文化、懂技术和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地方理工院校在工业生产技术和工业人才培养方面无疑有着明显的优势, 可以培养和培训新农村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资源。

3.地方理工院校具有积极主动开展实践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 拓展技术的办学特色,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持。

二、西部地方理工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西南科技大学是以教育部确定的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地区14所高校之一。[1]学校在服务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积极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 送文化下乡, 送科技下乡, 送人才下乡。西南科技大学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 利用假期时间组织“三下乡”活动, 推动当地新农村的建设。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对口优势, 深入绵阳市游仙区农村开展科技服务活动, 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如园艺、农学专业学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查, 生命科学学院为该区开辟“科技之音”农村广播站, 为当地农民传授致富经验。另外, 学校启动“爱启航”服务项目与绵阳涪城区有关部门进行合作, 开展“西部农村中小学生暑期素质拓展”以及“山乡有情一路有影”义务流动电影院等项目, 以实际行动支持新农村建设。[2]

2.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 积极帮助地方企业, 发展农村经济。盐亭县是西南科技大学定点科技扶贫县。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积极帮助当地政府进行灾后重建, 为了推进该县农业产业化进程, 学校与企业共同打造生猪种养场与柏梓生猪生态家园示范片、毛公生态养殖场、黄溪白鹅产业示范带等10多个特色农业产品示范区;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5.12”大地震以来共培训6 897人次。[3]同时, 学校设立重点帮扶企业, 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2009年3月, 学校帮助四川金和新型建材公司完成300吨/年建筑氟碳涂料生产线设计、安装、产品试生产和生产人员技术培训等。

3.以农学学科为依托, 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西南科技大学以农学学科为依托, 开展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建立了水稻品种产业化协作组, 大力推广学校选育的水稻品种, 已经形成了水稻品种产业化体系。2006年10月, 四川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 在汉源县九襄镇大庄村九社, 对西南科技大学选育的杂交水稻B优827和杂交水稻红优2009、B优0301进行了现场考察验收。结果显示, 产量均打破了四川水稻高产纪录。验收专家组认为, 西南科技大学选育的水稻品种增产效果明显, 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据报道, 西南科技大学已培育出31个杂交水稻品种, 每年的推广面积可达500万亩以上。[4]杂交水稻培育与产业化不仅提升了学校品牌, 更重要的实现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三、西部地方理工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1.积极投身农村教育事业, 培养农村专业化高技能的实用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需要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以及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方面科技人员和农业科技推广专家, 为西部地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而西部地方理工院校为当地工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无形之中给地方人才提供了后备资源, 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管理培训, 如举办各个层次的新农村建设研修班、培训班;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远程教育, 以专题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2.努力做好自身教学科研工作,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西部地方理工院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不仅要树立服务观念, 不断增强为地方建设服务的实力。为此, 学校首先应该做好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 努力提高办学质量, 成为当地乃至周边区域具有影响力的高校科研基地。换言之, 西部地方高校必须在发挥好“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这两项重要功能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在具体发展道路上, 紧密结合地方特别是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特征, 办好自身有特色的强势学科。这样才能在有效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一席之地, 谋求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

3.扶持乡镇企业工业生产, 发展农村经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理解成为“造新房、刷新墙、修广场”式的“新村运动”, 片面强调“村容整洁”, 这种观念显然是片面的。要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行新农村建设, 就必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 在农村实施生态工业化战略, 以工促农、以工富农, 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许多地方理工院校拥有食品加工、材料化学、能源开采、矿物加工以及企业管理等相关专业, 可以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 为乡镇工业企业在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木材加工、资源回收利用等方面提供人才和技术扶持。

摘要:本文以西南科技大学服务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为例, 针对性地提出了西部地区地方理工院校通过投身农村教育事业, 为农村培养专业化高技能的实用人才;扶持乡镇企业生产, 发展农村经济;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等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关键词:地方理工院校,西南科技大学,新农村建设,西部

参考文献

[1]西南科技大学学校简介[EB/OL].http://www.swust.edu.cn/s/2/t/512/p/10/c/832/d/842/list.htm

[2]西南科技大学“爱启航”大学生社会服务团纪实[EB/OL].http://gsgl.cdu.edu.cn/2009/show.aspx?id=3580&cid=39, 2009-08-11.

[3]盐亭县着力推进灾后新农村建设[EB/OL].http://www.mianyang.gov.cn/yanting/yanting/650770146155036672/20080903/332345.html, 2008-09-03.

西部地方院校 篇8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各级各类高校根据不同的教育任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和教育评价等基本要素[1]。人才培养模式受两方面的影响和制约:①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进行专业设置以及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设置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协调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多要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换言之,高校应着眼于适用型人才的培养,所谓适用型人才即强调人才的“可雇佣性”,即使毕业生具备可雇佣的素质与能力。这客观上要求转变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社会相关性[2]。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预测,到2020年,中国物流专业毕业人才可以达到基本供求平衡[3]。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设置情况看,截至2011年共有342所高校开设该专业,而且因当前物流管理人才需求旺盛,开设该专业的高校还将保持不断增加的态势。但是从就业情况看,目前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却不尽如人意。随着时间推移,高校之间竞争加剧,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难问题将表现得更加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才培养定位出了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物流管理人才”和“如何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这两个环节出了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值得地方本科院校加以特别关注。关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当前更多研究着眼于从学校层面和学科层面的定位。为实现面向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浙江万里学院创建了理论、实践和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4]。吴忠权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能力和学生的发展潜质等因素[5]。潘懋元认为介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之间的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既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又有一定的发展后劲[6]。沈双生和赵建玲认为地方大学必须突出地方性大学的办学特色,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特点,构建人才培养体系[7]。赵普指出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高等财经院校形象塑造、学校品牌建设和学校文化的建设具有导向功能[8]。而马庆国认为决定一门学科人才的培养问题涉及两方面:①学科的定位问题,学科定位是相应人才培养的基础;②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有一些社会岗位与之大体对应[9]。上述研究主要从大学层面和学科层面对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展开研究,比较宏观。而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来实现大学及学科层面的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为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金春雨和沙影对高等财经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10]。为使物流管理毕业生为社会所接受,倪玲霖指出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可实行校企联合,提出了校企实验室共建、建立实验实训基地、请企业管理者给学生做讲座等具体举措[11]。而王亮和李世珣通过物流管理人才核心专业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及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探讨了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12]。这些研究主要从学生视角探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如何培养的问题,但这些研究对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自身培养和提高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知识的整合提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可雇佣性的问题没有涉及。另外,由于地域不同,社会经济环境会不同;大学类型不同,学科实力和办学条件也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为此本研究将研究对象仅限于西部地方财经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将研究内容限定在专业管理专业目标如何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如何提高其可雇佣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有一定代表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具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2西部地方财经院校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内蒙古12个省、市和自治区。根据网大2011中国财经类大学排行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49所财经大学,其中西部地区占了20.41%,包括西南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学院、山西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西安财经学院、新疆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学院、兰州商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广西财经学院10所高校。在这10所高校中,除了新疆财经大学、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开设物流管理专科外,其他8所高校均开设有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这些高校将物流管理专业分别设在工商管理学院、商务学院、商务策划学院、商学院和管理学院。通过分析发现,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8所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途径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2.1 人才培养目标

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提法各异,但都着眼于复合型人才或专门人才培养。具体表现为: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即在物流管理领域从事规划、管理和信息化工作并具备较强的物流实际操作能力,或从事全过程的策划、管理和物流信息化,或从事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的高级复合型人才。②专门人才的培养,即具有较强的物流运营管理、项目策划及一定物流规划与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能从事现代企业的物流系统策划、营销和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物流业务营运和物流事务管理,适应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物流管理专业业务工作和相邻专业业务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

2.2 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对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13]。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主要通过知识和能力来体现:①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方面主要包括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统计学、商务和营销学、计算机网络等多方面的其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②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这方面主要包括熟悉我国有关现代物流的方针政策与法规,了解国际现代物流的惯例和规则,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备现代物流管理方面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精通各种运输、仓储、配送业务与技术,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具备物流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物流市场研究、物流信息管理、企业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配送管理、采购与库存管理、运输与包装管理等工作。③综合能力。这方面能力体现为具有职业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开拓进取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3 人才培养途径

除了常规的课程讲授外,各高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地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具体包括:①加大实习和实践环节。比如开展企业认知实习与生产实习,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专业实践,并在培养方案中对实习、实践环节的比重做明确规定。②积极筹建物流实验室和大量开设专业课程实验。通过物流实验室的构建可以为学生全面掌握物流作业流程和从事物流管理提供一个平台,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物流作业的整体认识。同时,为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倡导设计与专业理论知识相配套的课程实验,特别综合实验。

3西部地方财经院校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基于对西部地方财经院校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我们注意到以下问题。

3.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复合型人才或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法都没有错,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复合型人才”从工作内容的角度强调学生可以从事多方面的物流管理工作,而不是单一某方面专门人才的培养;“专门人才”着眼于强调学生未来从事与物流管理领域相关的工作,而不是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但在培养人才的层次上,有的高校明确提出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或高级专门人才,而有的高校没有提及培养层次。如果仅从工作内容的角度,高职高专的学生同样可以从事多方面的工作,显然仅从培养目标难以体现出本科学生与高职生的差异。另外,从西部地方财经院校的办学定位来讲,除了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外,其他部分地方财经院校均为省属高校或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因此,各高校的人才培养需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着眼于应用型或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3.2 人才培养规格欠具体

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各高校都罗列出学生应当了解、熟悉和掌握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应当具备的各种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通过考试或其他考核方式来评定。但是,在培养规格中,如何体现出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是高级复合型人才或高级专门人才,或者说在人才培养规格中如何体现出“高级人才”所特有的属性,比如要求本科毕业生国家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考试。但现实情况是,西部财经类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总体不高,因此很多高校只要通过校内四级,便可授予学士学位。换言之,对西部地方财经高校而言,如何突出的“高级人才”固有的特性值得深思。

3.3 人才培养方式较单一

从教学手段看,为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通常综合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手段。同时,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各高校都大力提高实验或实践教学学时的比重,特别是实验教学学时的比重,改变理论教学学时占绝对优势的现状。但是,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它们都与现实运作有一定差距,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客观上需要学生真切地体验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这是物流管理专业有较强实践要求的体现。然而,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企业用人日趋市场化,各高校在实践环节存在诸多困难,比如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意愿不强、学校实习经费有限不能在经济上给予企业相应的补偿。另外,学生外出实习使各高校的潜在风险加大,为减少风险,各高校都在努力建设实验室或实训室,力求将企业的实际业务通过软件或硬件来模拟,试图让学生在一个近似真实的环境下认识物流、感知物流。不管怎样,校内培养环节所占比重过大,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学生参与实际运作中,不仅在于了解和掌握企业的实际运作流程,还要学会协调和处理好许多周边环境的关系,特别是与人沟通的能力,这些均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所不能提供的。

3.4 教学内容过于标准化

目前高校在教材的选用上都有严格规定,要求是国家级规划教材、精品课程教材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授课内容的正确性、权威性和前瞻性。但是,对于一本普遍适用或应用范围较广的教材,如何将其与现实情境相结合或者说将教学内容本地化,这对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从西部物流管理本科高校专业课的设置看,很大部分课程是基于职能环节开设的。比如采购与仓储管理、运输与配送、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或基于业务组织开设了第三方物流、国际物流等课程,这些课程对于了解物流业务实际运作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如何通过课程设置体现各高校的办学特色,这值得高度关注。否则,尽管各高校处于不同地理区域,但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或特色,将难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用人要求。

4推进西部地方财经院校物流管理本科适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和措施

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为使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更好地满足企业及社会的用人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可雇佣性,需加强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4.1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对于地方财经类高校而言,应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其办学宗旨。因此,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应用型为主,既需避开学术型、研究型和综合性高校“重学术轻技术”的人才培养偏向,也需避开高职高专的“重技术轻学术”的人才培养偏向。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高素质”的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努力培养出具有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坚持“能力教育本位”,坚持“既适应现在又适应未来”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满足就业需要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2 细化人才培养规格

除了强调学生应当了解、熟悉和掌握的学科知识、专业知识以及应当具备的各种能力外,还应从企业和社会用人的角度对人才培养规格进行细化,比如为了更好地反映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要求学生至少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测试和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同时,为更全面反映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时,至少获得助理物流师、全国注册采购师资格认证、ITC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资格认证中的一项认证,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更全面与物流行业接轨,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从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3 丰富人才培养方式

为培养应用型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除了强化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外,应加大实习实践教学的力度,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物流业务的运作。然而,很多高校在实习实践环节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学校开展实习实践的初衷是实现学生在干中学,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对接的机会。但是,如果仅让企业扮演教师的角色来教育学生而不能给企业带来实质性的好处,这样的实习在企业很难持续。为此,必须找到一种校企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比如顶岗实习。事实上,受过专业教育的学生与一般意义的学徒不同,企业的许多工作学生都能做,在实习期间他们能切实地推动企业工作的开展,节省企业的用工成本。其次,学生作为外来人,将会用全新的眼光审视企业,容易发现企业生产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这将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员工的自我完善。再次,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为企业考察和选拔人才提供契机。反过来,通过顶岗实习,学校不仅可以省掉一笔不菲的实习经费,还真正实现了干中学的初衷,真正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4 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西部地方院校 篇9

【摘 要】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给西部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了发展,同时也使西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弊端暴露出来。西部高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普遍低下,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本文结合《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对学生英语水平、师资、教师知识结构及教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如何改进西部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些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西部高职英语 弊端 应用能力 建议

随着我国加入WTO,西部大开发的加速,西部地区涉外企业的增加以及企业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西部地区对各种职业技术人才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西部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普遍偏低,难以满足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分析西部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普遍偏低的原因,并探讨改进西部高职英语教学的措施,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一、 西部高职院校学生英语能力低下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1. 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与其他类型的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语言基本功相对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他们中有从普通高中经国家统一高考升上来的普高生,也有三校生(即职高生、中专生、技校生)。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动力和信心不足,部分学生甚至放弃英语学习,特别是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受民族语言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学习外语时遇到的发音及语法等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这些均对高职学生学习英语造成了障碍。

2. 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据调查,一些西部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缺乏学习英语的方法和策略,课堂上太过依赖老师,课外也不懂得怎样加强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还有一些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英语学习的效果还是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之外,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二)英语师资不充足,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高职院校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很多院校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这种现象更突出,在英语学科方面更是缺乏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大多数英语教师缺乏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学上仍采用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随着社会对专业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专业英语课。这就需要配备专业英语教师,但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大部分是从师范专业毕业,在从事公共英语教学方面具有优势,而在教授专业英语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有些学校往往外聘教师讲授专业英语课。这极易引起监控和管理上的困难,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这些种种因素致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低下,难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三)英语教材针对性不强

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英语教材种类也越来越多。但这些英语教材存在诸多方面的不足。首先,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不适应现代的生活节奏。其次,一些教材缺乏实用性,内容死板,缺乏趣味性,脱离学生生活,也难以满足学生对专业发展的特殊需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很多教材难度相对过大。例如,目前很多院校采用的《希望英语》(外研社)、《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大连理工出版社)这两套教材,虽然在编写时已很大程度上革除了以往教材的弊端,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培养,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来说较弱,许多英语教师在使用后反映教材难度大,不适应西部高职院校学生的水平。还有很多教材理论知识过多,没有突出交际性原则或者连贯性差,内容的安排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

二、 对策

(一)实施分层或隐性分层教学

由于高职学生来源复杂,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如果按传统专业编班的方式进行英语教学,常常是基础好的“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吃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对英语失去兴趣,教师也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次教学。如果学校难以提供条件进行分层次教学,那么,教师则可以尝试隐性分层教学。所谓隐性分层教学,是指在同一班级中通过分组的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和水平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的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发挥潜能,获得最大的发展。不过这要求教师做到“三个熟悉”:一是熟悉教学课标; 二是熟悉英语教材,因为教材是贯彻、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据;三是熟悉学生,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目标的层次性是由学生的层次性决定的,只有熟悉学生,才能约定教学目标的起点和教学目标的层次。

(二)加快一专多能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素质

学院方面可以提高待遇,聘用更多优秀的有实践经验的英语教学人才,同时对外聘教师加强管理,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由于高职教育与一般的本科院校不同,高职英语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外,还应具有适合本专业要求的专业知识。也就是说,教师既要有基础英语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其他专业英语知识,并具有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对此,学院应注重对一专多能型教师的培养。对于在职教师,可以采用攻读学位、进修、短期培训、业余自学等途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位水平;在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鼓励其去企业、其他院校参观调研或定期派教师去企业学习或从企业聘请专业人员到学院担任培训课程教师,以加强英语教师的专业技能。平时英语教师也可以去听专业老师的课,以便熟悉专业知识并针对学生的专业有倾向性地展开教学。总之,应尽快完成教师向职业技术教育方向的转轨,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人才。

(三)优化教学方法和创新英语教学手段

当前,西部高职英语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守旧性和盲目性,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因此,英语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亟待进行。一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而非考试。教师应转变以过级率来检验教学效果的偏颇观念,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方向上,应针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使之学以致用、用有所长。二是改变传统师生角色模式, 建立一种新型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应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使英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四是应加大基础投入,多利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改变英语教学。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使之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五)选用或自编合理的高职高专教材

教材是反映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必须围绕实用性的原则,以语言能力应用为目标,能够将语言学习规律与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相结合,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师应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用英语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听说领先,听力和口语相互配合,使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过程中加强语感,达到准确和流利;同时能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的特点,注重将打基础和学以致用相结合,课文不宜过长,生词难词不宜过多。由此,才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微观的外语环境,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院校及专业的情况进行教材编写,在教材的编写上,应注重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的职业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教材的设计应以增加大量的学生毕业后将接触的相关实践工作为素材,突出交际性原则,教材的内容要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交互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六)改革测试制度,建立完善的高职英语能力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普遍重阅读、翻译,轻听力和口语,高职学生中“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的现象较严重。要改变这一现象,应从改变测试制度入手,在强调语言交际功能的基础上加以检验,进一步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在测试中注重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测试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多样化,注重能力与素质,注重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察,还可考虑将口语纳入测试内容,使接受测试的学生能够通过考试全面了解自己的英语能力和水平,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

三、 结论

目前社会需要的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型人才,而是新型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英语作为复合型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更应该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西部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及时发现并解决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抓住机遇加强英语教学的改革,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的、具有英语特长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龙炳文.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4(4)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朱凌云.浅谈高职英语教学[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3)

[4]刘晶.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 [J].辽宁高职学报,2006(2)

[5]王黎.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3)

[6]蒋曙,程东英. 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与测评体系之我见[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6(11)

【作者简介】庞 琳(1979- ),女,广东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西部地方院校 篇10

自1999年国家实行高考扩招以后, 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飞跃式发展,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在教育规模和毛入学率等方面的迅速扩张, 高校的债务问题也日趋严重。高校负债经营已很普遍, 据审计署披露, 到2010年底, 全国共有1164所地方所属的普通高校有地方政府性债务, 金额近2635亿元。可以看出债务已经是制约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 尤其是西部地方高校。首先西部本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西部政府的经济实力与东部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西部的高校相对于东部来说偿还债务显得更加困难。其次, 中央财政拨出的高等教育经费主要关注211、985高校或者是省部支持的重点大学, 然而西部地区高校中211、985高校很少, 所以西部地区高校难以分羹。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 西部地方高校的债务问题的解决显得更加困难。从另一方面来说西部本身经济发展就不平衡, 科技水平也相对较低, 所以应当通过高校来促进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但是债务问题的严重导致西部高校很难专注于其本身的责任与目的, 所以如何解决西部地区高校的债务问题更需要我们去深思。

西部地区高校的债务问题日趋严重, 建立一个风险监控模型对债务进行实时监控显得尤为重要。导致债务风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因素的重要性也是随着改变的, 需要一个动态的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控。然而高效债务问题是个敏感问题, 其债务的相关信息不容易获得, 信息相对匮乏, 又需要对其进行实时动态监控, 所以选择了动态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高校的债务风险进行监控。

二、风险动态监控模型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债务风险动态监控模型的核心, 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决定了模型是否有效, 如果指标体系不科学, 那么模型很难准确与科学。风险动态监控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是针对西部地区高校的情况来构建一个相对全面的体系。构建指标体系的几个原则为:一是系统性原则。地方高校债务风险的产生和演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因此在指标体系选择和构建上应坚持系统性原则。二是相关性原则。指标必须要和风险水平相关, 其大小必须能够反映债务风险的大小。三是动态性原则。指标体系要通过现时情况以及以前几个期间的数据反映债务风险未来的走向。四是可行性原则。数据可以取得或者可以通过调查取得。五是结构性原则。指预警指标体系应能够反映出资产及其结构、负债及其结构、收入及其结构以及支出及其结构等。

根据以上原则以及西部地方高校自身的特点选取了以下几个指标来反映高校负债风险:

k1: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100%, 它反映的是高校的短期偿债能力, 越高则说明其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但也不能过高, 一般情况认为k1为2时较为理想。

k2: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100%, 它是高校偿债能力的一个总体反映, 在某些情况下会认为低于0.5时较为理想。

k3:学校偿债率= (当年还本付息总额/总经费收入) *100%, 它表示的是到期偿还本金和利息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标准在10%至20%之间。

k4:经费收入支出率= (本年度经费总支出/本年度经费总收入) *100%, 如果这项指标越大则表示财务运转越困难, 这一比率小于1, 越小越好。

k5:招生计划现金比率= (本学期招生实际收费金额/本学期招生应收费金额) *100%, 它反映高校的运营能力, 小于1表明招生计划未能完成, 或者是学生欠费严重。一般情况下为1或者大于1。

k6:收入负债比率= (负债/总收入) *100%, 收入负债比率反映了高校每当有一元资金的收入时需要投入多少负债资金作为保障, 它反映出高校在只考虑收入情况卜的刚性偿债能力, 这一比率越小越好。

对于众多高校债务风险模型, 都较多考虑财务因素指标, 而忽略非财务因素指标, 财务指标与高校贷款控制额度直接相关, 但是政策性因素等内外部环境对高校贷款风险也有重要的影响, 所以在财务风险模型的构建中不应忽视非财务因素。因此在通过财务指标体系对财务风险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 有必要对高校面临的内外环境进行一个评价。

本文根据其对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以及综合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因素, 选出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控要素, 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进行量化转换, 形成对应的四个非财务指标, 加入动态监控模型当中。即外部风险因素, k7, k8;内部风险因素, k9, k10。

k7:政府信用, 指标表示其财政拨款是否能够正常到位, 如果能够按时足额拨付为1, 如有拖欠或者挪用等情况则为0。

k8:政策风险, 指标表示银行对学校的放贷政策的影响程度或者银行贷款利息对债务偿还的影响, 如果一些政策导致高校债务风险严重则为0, 如果导致债务风险一般则为0.5, 如果无风险则为1。

k9:高校风险控制能力, 它主要表现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在高校中发挥的作用, 如果在选项中选择“发挥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则赋值为1, 如果是“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但作用不大”, 则赋值为0.5, 如果是“基本流于形式”则为0。

k10:经济责任制度, 它表现为学校的经济责任制度实施情况, 如果学校的经济“很好”则为1, 如果是“较好”为0.75, “一般”为0.5, “较差”为0.25, “差”为0。

三、高校债务风险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生物、生态、社会、经济等许多系统一般是按照其所属领域的范围来命名的, 但灰色系统却是按照颜色命名。用“黑”表示信息未知, 用“白”表示信息完全明确, 用“灰”表示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相应的, 信息完全明确的系统称为白色系统, 信息未知的系统称为黑色系统, 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

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 它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认识。

对于高校财务的统计数据十分有限, 而且现有数据灰度较大, 也没有什么典型的分布规律, 所以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往往难以奏效。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它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 而且计算量小, 十分方便, 更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 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 反之越小。灰色系统关联分析实质上是关联系数的分析, 对本文是求同一高校不同时期的指标序列与最佳指标组成的理想序列之间的关联系数, 由关联系数得出来关联度, 按照关联度的大小进行排序, 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用某高校m个会计期间的n个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x (k1) , x (k2) , …x (kn) , 来分别描述着m个期间的财务状况, 则第i个期间的指标序列为xi={xi (k1) , xi (k2) , …, xi (kn) }i=1, 2, …m;

对于本文来说这些指标不是统一的越大越好或者是越小越好, 所以最佳指标的构建不能使用统一标准。对于最佳指标序列中某些财务指标有标准值的, 比如k1流动比率标准值为2, k2资产负债率的标准值为0.5, 以标准值作为最佳财务指标值;还有一些财务指标是越大越好或者越小越好, 这些指标取这m个期间指标序列中对应的最大或者最小值作为最佳财务指标。对于非财务指标, 由于赋值的原因, 选择的最佳指标值均为1.

由此可以得到灰色指标的样本空间

然后分别求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 本文要求的m个时期的序列与最佳指标序列X0的关联度, 所以只需求灰色绝对关联度就可以了。

第一步, 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 且在数量上归一化。由于系统中各因素的量纲不一定相同, 且有时相差悬殊, 这样的数据很难进行比较, 例如本文中有些指标是越大越好, 有些是越小越好, 有些在一定的区间为最佳, 因此需要对原始数据消除量纲, 转化为可比较的数据序列。原始数据的变换一般有初值化变换, 均值化变换和标准化变换三种方法。在本文中使用区间值归一化算子对其进行无量纲归一化处理。

第二步, 差序列, 无量纲归一化后的数据组成的样本空间如下:

第三步, 两级最大的差和最小的差:

第四步, 关联系数:

ε为分辨系数, 根据相关文献中的取值以及自身的性质, 取其为0.5。

第五步, 确定关联度:

由于最佳指标序列X0是指高校的一个较满意的财务状况, 它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的会计期间, 而各个期间与理想会计期间关联度的大小γ0i则表示各个期间与理想期间的关联程度。关联程度越大, 其余理想期间的财务状况越相似, 其财务风险越小, 相反, 如果关联程度越小的话, 就需要财务风险控制。确定出关联度以后, 可以对关联度进行排序, 关联度值越大表示其关联程度就越大, 通过分析关联度的大小, 对分析财务状况有很大的帮助。

四、实证分析

本文以西部某地区高校为研究对象, 采用高校2006、2007、2008、2009年的财务相关数据, 对高校财务指标进行计算分析。相关数据如表1。

根据前文中最佳指标序列的确定方法, 可以得出最佳指标序列X0= (2, 0.5, 0.187, 0.55, 1.34, 5.3, 1, 1, 1, 1) 。前文已经提到, 一般情况下当流动比率K1=2和资产负债率K2=0.5时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学校偿债率、经费收入支出率和收入负债率是越小越好的指标, 招生计划现金比率是越大越好的指标, 根据表格数据k3取值0.187, k4取值0.55, k6取值5.3, k5取值1.34。对于非财务指标, 由于赋值的缘故, 都取1作为最佳指标数值。由此可得出样本空间:

第一步, 对样本空间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 因为各个指标的标准不同, 所以要对其进行处理, 让其在数量上归一化。

前文已经假设k1的最佳标准为2, k2的最佳标准为0.5。

可得Xi1 (k1) = (1, 0, 0.14, 0.16, 0.25) T, (这里V取值为2) 。

Xi1 (k2) = (1, 0, 0.44, 0.68, 0.88) T, (这里V取值为0.5) 。

同理, 越小越好指标k3=0.187, k4=0.55, k6=0.55。

可根据公式:

同理, 越大越好指标k5=1.34

可根据公式:

对于非财务数据, 由于是赋值, 本身就比较规律, 所以不用无量纲化, 其数量上比较归一化。由此可以得归一化之后的样本空间

第二步, 差序列。由公式△i (kl) =X01 (kl) -Xi1 (kl) i=1, 2, 3, 4

第三步, 求两级最大的差和最小差:

第四步, 求关联系数:

第五步, 求灰色关联度, 即求各个时期的财务状况与理想时期的最佳财务状况之间的关联程度。

由此可以得出关联排序

根据以上结果知:4年高校财务的满意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09, 07, 08, 06。指标数据中可以看出2009年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对最佳指标序列都比较接近, 说明相对于其他年份, 该高校财务状况已经逐渐好转, 这是因为宏观以及微观的环境都朝着有利于解决高校债务的方向发展。所以未来的发展可以在2009年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改进, 比如2009年的流动比率虽然相对前几年是在逐渐上升的, 但是相对标准仍然是较低的, 以至于流动资产仍然不足, 短期偿债能力较弱, 学校应当采取有利措施, 增强其短期偿债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加大控制风险的能力, 进一步落实经济责任制度, 从而降低高校债务的风险。2006年的财务风险是这4年中最大的, 从指标中可以看出该校偿债能力较弱, 负债比重很大, 而且学校此时的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基本流于形式, 经济责任制度实施情况也较差。2007年财务状况要比2008年好一些, 从财务数据中可以看出2007年的学校偿债率、招生现金比率相对于2008年更接近最佳指标, 说明学校的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要比2008年好, 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2007年相对于2008年超额完成了学校的招生计划, 以至于其运营能力比2008年强而负债的压力相对于2008年要小。

五、结论

本文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增加非财务指标构建具有动态效果的高校债务风险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一方面, 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增加非财务因素, 模型更能反映高校的财务现状;另一方面, 灰色关联理论解决了高校财务数据难以获得的现实问题, 并且能对高校的债务状况实施动态监控, 达到良好的监控效果。该模型的建立可以为高校债务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香水的包装设计下一篇:构想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