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特色院校(共12篇)
地方特色院校 篇1
中医药学是我国几千年来医学和文化积淀的瑰宝, 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医疗和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历史上,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通过对外交流传播, 其对世界医疗和健康也作出了瞩目的贡献。近年来,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 中医崇尚的回归自然、整体治疗临床优势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1]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医感兴趣, 并希望来到神秘中医的发源地———中国学习中医。
目前可招收留学生的中医院校日益增加, 面对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 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 巩固并扩大留学生规模, 继续拓展留学生教育, 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是我国中医类高等院校必须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学校综合实力
扩大留学生规模, 首先需要提升学校软实力, 发挥专业学科优势, 建立一套适合留学生的中医教学体系, 从而吸引留学生的目光。留学生的学习目的、教育背景与中国学生有很大差异, 我们应从留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出发, 突出主干课程地位的同时, 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加大课间实习时间, 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大多数留学生将回到本国就业, 特色英文授课项目的开设则有利于实现留学生和中医教学的无障碍衔接, 使其更快适应在中国的学习, 并在回国后的就业过程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教学水平与教学成果是一所学校最核心也最具说服力的一项指标。[2]教学水平的高低是留学生选择学校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教学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因此,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增强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应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的机会, 定期选派教师出国深造, 接触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二、提高留学生管理和服务质量
良好的后勤服务能显著提升学校形象, 给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也是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客观体现。高素质的留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服务保障, 而留学生的口碑也是学校对外进行招生宣传的有力支持。例如, 大部分留学生刚来华学习时, 语言障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的困难, 因此建立班主任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由班主任来引导学生, 学生有困难可以直接联系班主任, 这对初来乍到的留学生来讲可以很大程度上克服他们的心理障碍, 从而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留学生管理人员应树立服务意识, 处理好角色转换问题, 管理和服务双管齐下, 从而提高留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质量。
三、整合资源, 拓展招生途径
在以上工作有力的保障下, 学校还应重视对外宣传, 努力拓展招生渠道。学校的网站是对外宣传的窗口, 是加大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纽带, 所以高校一方面需要加强网站建设力度, 完善、丰富学校招生网站。另一方面, 充分调动本校留学生的积极性, 以老带新。在校生在学校有学习和生活的经历, 同时他们对自己国家的学生需求及留学市场也比较了解, 学校应合理利用这部分留学生资源开展招生工作, 结合自身品牌教育特色,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留学生活动, 在在校生群体中建立良好口碑, 让其在回国期间利用人脉宣传学校相关信息。
我们应理论结合实际, 积极应对, 结合各校自身特色, 采用新思路、新方法, 以国际化视野、高水平教育、人性化管理开展留学生招生工作, 逐步扩大规模, 提高层次, 实现留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司富春, 宋雪洁.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中医研究, 2012, 25 (6) :5—7.
[2]宋洁.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的新思考[J].青年文学家, 2013, (11) :85.
地方特色院校 篇2
[关键词]吉首大学 学科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 办学特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办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与压力,培育自身办学特色是摆在地方本科院校面前紧迫的现实问题。
特色就是个性的体现,特色不是上面封的,不是专家设的,特色必须是由内涵生发出来的,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渐形成的。
地方本科院校在考虑特色定位和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从现有的条件和实力开始,要和客观环境、社会需要、当地的文化相适应,这是一所高校生存发展不可逾越的规律。
在特色培育中,它是高等学校建设的核心,具有龙头地位,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
一、学科建设的内涵与理念
学科建设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几乎涵盖了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
从内涵上说,学科是科学领域的分支,科学学之下的概念。
延伸到人文科学,也就是人文科学领域的学科,相应地,也有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工程技术科学领域的学科,等等。
学科是人类在认识世界而形成知识的过程中对同类知识进行的系统化集合,它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索,是根据不同研究对象或对象属性,对自然、工程、社会、人文等进行的一种划分,并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而不断被分解、派生出新的学科的。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共有13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
学科门类下设一级学科,若干个一级学科组成一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若干个二级学科组成一个一级学科;有些二级学科下设三级学科,若干个三级学科组成一个二级学科。
学科建设通常是在二级学科上考虑的,有时也延伸到三级甚至更深的层次。
当前,科学知识高度综合,在学科建设时尤其要注重学科与学科的交叉与跨越。
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建设的方针、指导思想;(2)学科规模和学科布局;(3)学科建设发展的水平、层次和目标;(4)学科特色的凝练与重点学科的形成;(5)学术梯队的构建与壮大;(6)高水平科研课题与成果的支撑;(7)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的启动与衔接管理;(8)实验设备、图书信息及其他条件的建设;(9)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环境及信息渠道建设;(10)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管理机制等。
有时候,人们在提到学科建设的时候往往提到专业建设,说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确实有很多交叉的地方。
在二级学科的设置中,有些直接就是专业设置,比如文学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一个二级学科,同时也是一个专业门类。
学科与专业密不可分,有时将“学科专业”一起使用。
但两者毕竟性质有别,也有许多不相交的内容。
专业以学科为基础,专业建设总与一定的学科建设有关。
而学科建设的相对独立性更为显著,比如专业建设中包括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中包含了技术开发,这都是二者不相同的内容。
专业不是某一级学科,它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专业是指向职业的。
学科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而形成的“树状分支结构”,是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
所以专业是变动不居的,而学科则具有相对稳定性。
学科并不自然产生专业,但是成熟的学科建设容易产生专业,学科建设为专业教学内容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为专业教学提供尽可能先进的实验手段,提供智慧与成果以对教学产生各种启示,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学科建设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学术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优良的实验设施等多方面来支撑专业建设,从而使相关专业从学科发展和学术人员日益提高的学术水平中受益,保持专业建设的先进水平。
二、学科建设与科研、教学关系辨析
(一)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良性发展
大学中的学科最初只是为培养人才设立的,19世纪洪堡提出大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思想,使大学中的学科同时承担了教学和科研两项职能。
具体的科学研究活动都是在某一或某几个学科领域进行的。
因此学科建设的水平往往就反映在教学与科研水平之中。
一所大学的科学研究的水平与特色都主要体现在学科上,学科建设成为大学的极为重要的任务。
科学研究是在具体的学科上展开的,学术水平、科学研究水平,其实是看学科水平,学科水平是大学学术水平的基本标志。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全方面地开展科学研究不但是本身的一种职能,也是院校学科水平的一种体现。
湖南吉首大学地处偏远山区,但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近年来,吉首大学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加大了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承担了一批重大科研课题。
这些课题绝大多数都是围绕边区经济文化建设实际问题开展的应用性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开发研究成果,促进了区域资源开发利用。
但由于人才短缺的限制,学校难以及时针对地方多样化需求搞科研,不易取得地方的信任,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也有利益和制度障碍,政府搭建的合作平台达不到可操作的程度,研究成果几乎难以转化为地方生产力。
据此可以看出,产学研合作的关键在于学科建设。
通过科技服务和兴办科技产业,学科建设可获取经费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
(二)以育人为旨归,通过学科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如果只讲科研,大学就会沦为单纯的科研院所。
从大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推动了大学学科的发展。
但是这容易导致这样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只有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大学才注重学科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只要搞好本科生教学就是本分了。
其实这是片面的,地方本科院校要在办学中强化教学与学科建设的联系。
学科建设上了台阶,才能涌现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
教师的学术水平提高了,会在科研中发现一些问题,从而带动教学。
这样,教师们不会再局限于教科书上照本宣科,而是在研究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学科建设支撑专业教学,学科建设的成果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能转化成具有本土性、本校性的特定课程资源。
学生在学校所习得的文化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也主要通过课程来提升,利用学科建设成果可以开设出特定的课程。
比如吉首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就孕育出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
地方本科院校特色培育最终要落实到特色人才的培养上,特色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特色课程的开设,学科建设的成果为特色课程开设提供资源,保障课程的生命与活力。
学科建设不仅要重视在学科发展前沿上的突破,更加要重视吸收和综合本学科已有的学术成果,尽快地转化为教学的优质资源,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科建设不只是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学科建设是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三、学科建设特色培育思路
(一)培养学科带头人,加强学术梯队建设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高水平的师资、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
而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区位劣势,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大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力度,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形成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梯队。
学校要积极营造科研氛围,激发广大教师进行科研,投身于学科建设。
要注重学科团队建设,树立团队意识,改变学科建设中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现象。
要营造优质的学术文化和制度文化,尊重学术自由,提升学科的龙头地位。
比如,吉首大学制定了《吉首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吉首大学重点学科经费管理办法》、《吉首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吉首大学学科建设目标评估细则》、《吉首大学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学科建设的地位。
(二)着力调整学科结构,发展特色优势学科
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学科结构严重不合理,人才培养、科技成果的质量和针对性不够,服务社会的贡献能力不强等症状。
究其原因,主要是盲目追求学科门类齐全,片面追求学科规模扩大,没有根据自身的性质、层次、类型、传统等确定重复学科不同的功能和发展方向定位,人才培养趋同化、集中化。
比如,吉首大学有除军事学之外的十一大学科,但是高水平的学科比较缺乏,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不高,尤其工科等应用学科势力单薄,导致工科专业及其他应用性学科专业比例严重偏低,与学校综合性大学的功能要求不相适应。
特色优势学科数量偏少,分布不合理,与提升学科整体水平的目标不相适应。
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挖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建设优势学科,大力调整学科结构,整合有限资源。
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鼓励教师进行本学科以及跨学科研究,为人才培养提供教师资源、基地和教学内容。
只有在加强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在学科势力整体提高的情况下才能形成特色学科。
吉首大学按照学校“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认真制定学科专业调整方案,加快调整力度,积极探索学科专业建设质量考核办法与预警机制,抢抓新机遇,力争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博士培养试点单位,形成以文理为基础,以工医管类学科专业为主体,其他新兴学科为补充的学科体系。
地方特色院校 篇3
[关键词]创业教育 实践平台 地方院校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1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举措”。因此,搭建高校特色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制定新型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整合创业教育资源,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全新尝试,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全新突破,也是高校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构建创业教育特色实践平台,发挥创业示范基地的功能使命
广西首个创业示范基地实践平台——梧州学院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总建设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开设了科技创新、创业发展、领导沟通、社会伦理、展览启迪和公共服务支持等六个板块,主要的使命是扶持大学生创业、催生小企业。创业基地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期间的突出困难,为入驻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降低初创期的经营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凡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在校大学生申请立项,由立项牵头人填写《梧州学院创业项目申报书》,并且通过创业项目评审小组评议商定后方可入驻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为项目提供创业法律咨询、创业心理支持、创业工商、税务、金融、财务、技术、人力支持、企业股权转让、创业纠纷调解十项支持,提供创业项目发展所需的指导和帮助。
二、运用实践平台运行机制,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从做中学”到“从学中做”,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做法如下:1.课程教学: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学》、《创业管理学》、《创业实训》、《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项目研究与管理》、《大学生创新实践学》、《领导与沟通能力》等课程,形成创业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状况,以课程讲授、学术报告、讲座等多种形式举行,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奠定了基础。2.模拟训练: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广泛开展社会角色体验、创业计划模拟、团队发展模拟、项目运行模拟等训练活动,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的认知与理解程度。3.实践体验:组织学生以个体或团队的方式进行企业见习、项目研究、创业实习、团队组织、活动策划和公益活动等,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实际参与和运行控制能力。4.实际行动:主要包括组织学生进行企业策划与运作、公关行动组织与开发、大型项目的研究与实施、社会团队的发起与管理、社会活动的创新与运行等实际性、实体性的行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掌握专业工作方式方法,培养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以“微型企业”为载体,强化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创办微型企业是学生创造事业、创意人生的预演与浓缩,检验了其创业实践能力。支持学生举办微型企业,可以为大学生解决创业初期面临的规模小、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等等问题,是弥补高校人才培养综合环节缺失,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有机互动的有效方式。梧州学院在自治区教育厅、梧州市政府、梧州市工商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创业发展区创办了梧州市大学生微型企业园,实现了创业教育从知识传授和模拟实践的传统方式向全真实战、真枪实干,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的根本转变。以“微型企业”为载体,引导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学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对自己的知识、能力进行综合、整合与集成,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推动全院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实践。截止到2012年6月,这个实践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已经有大学生在工商局登记注册并核发营业执照的微型企业25家,培育了微型企业雏形34家。如华泽创意开发的软件产品已经远销欧美等国家;蜂巢多媒体动漫设计公司Li Liang为开发商制作iphone游戏“小鬼连连看”,为英国启助集团设计iphone手机游戏UI,为中国中铁一局制作架桥机演示动画等项目。创业实践平台培养了一批创业精英,在创业发展区微型企业的相关部门工作的学生超过450名,参与中心项目的学生超过600人,参与中心管理的学生达200多名,受中心教育辐射和传播影响的学生超过3000多名。
四、整合优化资源,学业与创业相得益彰
我院与梧州市工商管理局、中国移动广西公司梧州分公司联合举办的“创业与发展”校企项目对接。微型企业牵头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挥牵头作用,与学院通力配合,在创业优惠政策、创业措施、工商营业执照和资金扶持方面给予相应的培训和政策扶持。另外,中国移动广西公司梧州分公司与梧州学院合作成立了“移动应用商场”。“移动应用商场”是“百万青年创业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百万青年创业的进一步实施,利用移动业务的开发和应用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机会,整合创业所需的各种资源,实现校企合作与互助。
此外,梧州学院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运营与管理,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创业团队,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与特长。直接参与创业的项目成员共600多名,主要经营范围包括舞蹈培训、舞美设计、教育中介与咨询服务、旅游项目开发、网络营销、信息中介、生态养殖与营销、摄影制作、动漫开发、平面广告设计、电脑代购与维修、手工艺品制作、服饰设计与销售、文化品牌策划等。如仁民公设广告工作室设计的“神冠杯”第二届广西高校教职工羽毛球锦标赛标识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广西高校教职工羽毛球锦标赛永久性标识;异元素服饰销售中心为梧州市团市委制作“我为城建出份力”志愿者服装;冬行映像摄影工作室成功制作了第七届梧州国际宝石节宝石设计加工技能比赛颁奖晚会以及第二届广西高校教职工羽毛球锦标赛开闭幕式视频录像。借助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这个平台,学生们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尝试,实现了学业与创业的有机结合,学以致用。
五、与市场无缝对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创业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与市场进行无缝对接,大力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缩短与社会的差距,正视就业形势,提高就业技能,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梧州学院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顺应形势改革,支持创业,促进创业,服务创业,优化创业环境,为学生搭建就业创业实践平台,打造阵地服务体系。如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拓展服务项目和范围,以梧州市的大中小学、机关企事业单位为服务对象,有大型文体节庆策划、房地产开发、旅游产品开发和景区开发策划、网络销售和信息服务、企业形象设计、家教服务等销售服务内容,涉及全国多个省市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这些创业团队的月营业收入在数千元至1万元左右,有的团队创业至今营业额已超过10万元,如E佳电脑服务中心今年以来的营业额达约35万元。创业团队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了顾客的满意和信赖。同时,参与微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和人才组合优势,就业意识、创业意识和就业竞争力都有明显增强,技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梧州学院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以创业教育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将知识学习、自我管理、社会适应、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融为一体,突破了知识传授和模拟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使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包尔泉,袁朝武,张群力.打造大学生就业力途径探索[J]. 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4).
[2] 何军峰,黄红球.当代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力问题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5).
[3] 木志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4] 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2009,(2).
[5] 沈强,郑志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联动机制研究[J].大学教育,2012,(4):74.
地方特色院校 篇4
和国家高等院校相比, 地方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无论是教育经费、地理位置等客观方面, 还是从办学思想、学校定位等主观方面都远远不如国家高等院校, 造成地方院校在高等教育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发展困难、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等系列尴尬问题的出现[2]。在严峻的生存压力面前, 学者们和广大地方院校管理者开始了反思, “以质量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3], “构建特色学科方向, 特色学科梯队, 特色学科研究, 特色人才培养和特色条件保障”[1], 等, 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呼声。事实上, 在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的条件下, 学校发展特色建设的过程, 就是学校寻找比较优势、发掘比较优势、围绕比较优势优化整合教育资源的过程。本文将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对地方院校发展特色的必要性和发展模式等相关问题作些浅显地梳理。
一、比较优势理论简述
比较优势理论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将不同国家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 认为在某种产品上所花成本绝对的低就称之为具有“绝对优势”。只要有这种绝对成本优势, 就应该发展这种产品的专业生产, 并出口换回自己在生产上不占绝对优势的产品, 贸易双方都从交易中获益[4]。
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 中, 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 李嘉图所确定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倘若专门生产自己相对优势较大的产品, 并通过国际贸易换取自己不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就能获得利益[5]。李嘉图的理论实际上说明在单一要素经济中, 生产率的差异造成比较优势, 而比较优势决定了生产模式。
赫克歇尔·俄林把地域分工和贸易理论向前推进了一步, 创立了资源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认为, 一国在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和廉价要素的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因而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 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了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以获得比较利益[6]。因此, 各地能生产出价格相对低的商品, 则具有相对优势。
总之, 正是各生产单位对资源的占有、分配和利用等情况的差别, 造成了比较优势的产生。而比较优势的差别直接导致了生产物品的专业化 (即所谓“社会分工”) 和贸易的产生。这种专业化的结果是, 当每个人都能够专门地从事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时, 生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率, 从而整个社会可创造物质财富总量与其整体经济福利便会有所增加。专业化所带来的总产量增量, 就是贸易的好处。那么, 贸易的进行, 也就由此变得顺理成章。同时, 更多可分享的总产量本身, 同样促进着专业化决策的发展。比较优势的原理本来是国际贸易学中的重要概念, 但我们可以发现, 比较优势原则或机会成本原则不仅适合贸易分析, 而且适合于一切利用稀缺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 比较优势理论同样是适用的。
二、地方院校发展特色化的必要性
地方院校全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中, 尽管为数不少, 但由于其自身的诸多劣势, 导致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地位轻微, 份量不足, 二是在自我发展道路上举步维艰, 步履维艰, 也就是说, 地方院校每发展一步或实现一个目标总要比国家高校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地方院校劣势表现在很多方而, 究其主要层面有以下几点: (1 ) 历史短。地方院校大多是“文革”后期新成立的院校, 相对讲, 其办学历史较短, 较之“文革”前乃至解放前开办的高校而言, 缺乏学校各方面建设的积累, 包括思想、风格、声望和学科特色, 显得先天不足。 (2 ) 教学型。由于后起, 大多是适应地方人才培养的格局需求而建立,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低下, 科学研究能力欠缺, 基本上都是教学型高校。 ( 3 ) 资源缺。地方院校与国家高校相比在整体教育资源分割份额很少, 突出的表现在所拨经费匮乏、人才资源缺乏且非良性流动, 加上交通不便等区位条件, 造成信息短缺, 基础设施落后, 图书资料不足。 (4 ) 实力差。由于多种不同层面上的落差悬殊位置, 致使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科研诸多方而实力较差, 无法与“211”大学、重点大学抗衡[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等教育系统内的竞争是一种普遍规律, 是市场经济框架下高校发展的动力, 它们能否取得优势地位主要靠其竞争力。然而竞争力的强弱, 取决于谁拥有竞争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拥有竞争力, 竞争力取决于学校竞争优势, 而竞争优势主要靠学校的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而学校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显现出来的就是学校特色。由此可见, 学校追求特色化, 就是追求竞争力;追求竞争力, 就必需发展特色;学校拥有特色, 就拥有竞争力, 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如果说国家高校多靠绝对优势形成竞争力的话, 对于地方院校而言, 靠什么形成竞争力呢?显然只能多靠比较优势了。一般来讲, 地方院校与国家高校提供的是一种教育服务, 其直接产出是学生知识、能力的增进, 素质的提高。这种直接产出需要学校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同时, 任何学校所拥有的办学资源是有限的, 特别是地方院校尤其如此。如前所述, 地方院校在资金投入、师资队伍、办学传统等方面与重点院校相比是没有绝对优势的。但是, 从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看出, 任何学校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即便是办学条件最差的学校也可以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 创建自己的学校特色。与国家高校相比, 地方院校在办学历史、管理归属等方面与所在地域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 对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情况更为了解, 因此要注意利用好比较优势原理, 根据地方经济建设、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 确定专业;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的实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而集中有限资源, 瞄准地方的特殊需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而有所突破, 形成特色, 靠自身的特色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取得主动。
地方院校特色化是以自身的优势为竞争优势, 从而使潜在的竞争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竞争力的过程。可以说, 特色化的过程也正是竞争力形成的过程。强调“异峰突起, 出奇制胜, 办出特色”, 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有限的资源一旦用于学校某方面特色的创建, 就不能再用于创建其它特色。由于不同学校所拥有的不同资源数量和质量是有差异的, 每个学校在选择创建学校特色过程中, 就面临着如何寻找本校的比较成本优势。由此可见, 比较优势理论为高校特色化指明了方向。
三、基于比较优势的地方院校发展特色模式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 地方院校发展特色的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重视边缘学科, 开辟学术处女地, 集中优势资源在学科建设的某些点上形成突破, 形成学科建设的亮点。从学校实力来看, 地方院校的基础条件、资金力量、学术队伍的力量、科研技术设备、学科结构体系等都不及国家重点高等学校, 如果也跟随国际上学术研究的热点学科、学科的发展前沿, 想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是不太现实的, 并且也将导致重复建设, 浪费大量资源, 失去自己的特色与优势。而新兴的边缘学科则处于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交点上, 具有旺盛的生长力和众多的生长点及广阔前景, 因此地方高校可以抓住有利时机根据自身的条件开拓创新, 逐渐形成本校的特色学科。1998-2000年间,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连续三年获得了三个诺贝尔奖, 究其原因就是它没有盲目跟随, 而是极有前瞻性的选择了当时的冷门专业高分子材料导体或有机材料导体, 他们集中利用有限的资源和单薄的设备将这个专业做到了世界最好, 打开了地方院校的名校之路。地方高校在发展特色学科上若剑走偏锋, 需对该学科进行全面考察,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二是以社会需要为导向, 结合地方特色, 发挥区域优势。社会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始动力, 它为科学的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与大量新课题。事实上,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对高校人才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地方高校应当立足实际, 以当地经济特点为突破口, 积极设置面向与当地支柱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相关特色学科, 将区域资源, 特别是将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利用好。该种特色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具有很强区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的区域文化。区域自然资源在很多时候具有不可替代性, 因此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例如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 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陶瓷学院, 便是立足于景德镇的千年文化上, 建成以陶瓷工程和美术工艺为龙头专业的重点学科, 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非常重要影响。而利用好地域文化资源, 不仅可以突出地方高校的特点, 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还可以促进地域特色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 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7]。山东省的曲阜师范大学扎根孔孟桑梓之地, 汲取传统文化精华, 利用孔子文化的区域文化优势创立孔子文化学院, 作为为宣扬孔子文化的翘楚, 成为了山东省的重点学科, 享誉国内外。
三是继承传统优势学科, 发挥自身优势, 勇于开拓创新。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史, 学校的发展过程就是学校特色形成的沉淀过程。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处于领先水平, 这就给了地方院校发展传统优势学科的空间。地方高等院校的传统学科通常是过去特定社会和经济条件下衍生的产物, 是因历史、地域、传统所形成的一种特色和优势, 是地方高等院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但是传统优势学科也容易造成地方高校的固步自封, 因此地方院校在学校内部挖掘相对优势的特色学科的同时, 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前提下, 应对传统学科进行调整重组、改造提升, 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 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 以加快特色学科的建设步伐, 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8]。
四是人才强校战略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关键。梅贻崎先生曾说“大学之所以言大, 是因为大师比大楼更重要”。一个大师级的老师便是学校的一面招牌, 有时一两个学科顶尖人物就能将整个学科带起来。通常情况下, 大师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校的学术贡献上, 更是体现在其本身的吸引力上, 由此带来的人才良性循环将让高校受益无穷。马克思说:一个工业天才所创造的价值, 足以抵一个城市的全部教育费用。由此可见人才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 人才强校是时代的要求, 是竞争的选择。知识经济社会的竞争, 首先是人才的竞争, 学校的发展也得益于高素质人才的聚集。股神巴菲特名言“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而地方院校要在发展中想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该学习马克吐温建议的“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然后小心的看好他”。地方院校由于资金匮乏, 历史短浅, 发展前景不明朗等劣势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竞争力明显不足, 在有限的条件下, 地方院校要想要拔尖, 就必须打破平均主义的方式。正如特曼所主张的“学术顶尖”构想:如果有9万美圆在手, 与其平均发给5个教授, 每人得1.8万美圆, 不如把3万美圆支付其中的一名佼佼者, 而让其他人得1.5万美圆[9]。
五是把握宏观社会及高等教育的整体形势和发展趋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社会环境下, 对人才的要求及标准不相同。随着我国入世, 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国内人才瓶颈的问题便突显出来, 在未来十年里中国的发展中急需企业管理人员 、软件开发人员 、动漫企划人员 、高新科技研究人员、生物学专家、历史研究人员等, 如果地方高校能对这些人才缺口进行细致的考察, 科学的设置特色专业并取得突破, 必然能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优势学科。
四、结论
随着我国采取多种形式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包括量的增长, 也体现在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然带来高等教育的特色化, 地方院校要想在这次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脱颖而出, 应该从主客观的角度审视自身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在客观方面地方院校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要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产业发展的结构和水平, 明确市场需求和服务对象;从主观方面地方院校要分析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所处的地位和功能, 突出比较优势学科, 重点建设龙头专业, 建立一个学科带头人多, 科研人员少;团队攻坚多, 单兵作战少;高层次成果多, 低水平重复少;研究基础多, 随机选题少的高水平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吴毅.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途径与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2 (6) :71-75.
[2]王京.地方高等学校特色学科建设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7.
[3]朱琨.优化学校资源创建学校特色——用比较优势理论看学校特色创建[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 :113-115.
[4]彼得.斯拉法.李嘉图著作和通信集 (第一卷)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5]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6]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223.
[7]闫丽霞, 王振华.论区域资源与地方高校的特色化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 2007, (3) .
[8]娄玉珍.大学优势及特色学科成长模式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 2006.
当前地方院校美术教育专业1 篇5
723000 陕西汉中 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李大庆(0***)
师范美术教育或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在推进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美术教育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专业已成为高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基于这样的观念与发展美术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对地方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发展策略进行探讨,无疑是颇具现实价值的。
一、从教学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情况,必须引起重视。
1、目前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包括地方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普遍存在一种“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良学风,不仅学校投入理论的教学力量远远不够,学生也没有给理论学习以足够的重视。相当部分美术教师不研究教育科学,以成为画家为追求目标,他们自然喜欢传授专业技法,而不喜欢担任较为枯燥的理论课。学生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自然重视专业课、技法课,而不喜欢上文化课、理论课、教育类课程。对于一个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论思维尤其重要。因为理论和艺术家的思想紧密相连,而要具备理论思维的能力,就要拥有全面的文化素质和开拓的、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多方面的修养,尤其是人文基础,而这正是当前艺术院校学生所普遍欠缺的。也有一些院校似乎重视艺术理论的教学,但那些理论往往套用传统的文艺理论模式,而脱离了视觉这一根本。比如,许多美术理论课的教师都是由中文系的教师兼任的,他们的理论与所举例证也大都是从文学书籍中借用的。由于这种理论忽视了视觉心理的作用,未能从视觉图式的内在规律去把握问题的实质,而是习惯地从文学的角度,泛泛谈论“艺术”与“修养”,因此,他对视觉艺术研究的切入点总是显得不得要领和隔靴挠痒。
2、艺术院校对文化课的忽视。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先天不足”,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事实上,从历代艺术大家成功的经验可知,真正的艺术需要文化底蕴的滋养,而不仅仅是技艺的支撑,但现在院校重“技”而轻“文”。另外,院校只对外语和计算机有达标的硬线,而对汉语言文学却不做要求,学生为了拿到学位证,成天学习外语和计算机,而不学专业,母语也就成了“外语”。对于语言不敏感和外语基础差的学生,学了几年,外语仍过不了,如果能够多分出些时间来钻研专业,无疑收获会更大些。
3、在校学生要过多的考虑“出路”、“生存”等“现实问题”,认为学到技术,获得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就是学习美术专业的最大意义,而认为美学、哲学、艺术理论等人文基础课程与专业的关系不大。因而大多数学生平时阅读书籍主要求“实用”,由于他们在文化课上的“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营养不良”,所以不可避免地就导致了一种普遍的“偏食”现象,而这种现象又与过去那种专业分科过细的专业教育观念是紧密相联的。
4、地方院校美术专业的扩招,势必造成学科建设与师资力量、教学资源调配之间的矛盾。为解决师资问题,院校一般采取如下两种较为常见的策略:(1)、大量吸收应届毕业生。由于缺少一个知识沉淀周期和没能习惯于“教”与“学”之间角色的转换,应届毕业生想把所学知识化成体系,不是件容易的事。等到对教学过程熟悉了,几年已经过去了。何况还不能排除引进的“人才”是“伪劣产品”。(2)、外聘教师。外聘教师既可以促进师资资源共享,又免除一切后顾之忧。外聘教师上课,往往是一学期的几十个课时集中在几天内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能有多大的成效就不得而知了。5
二、对当前地方院校和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并力求在改革中得到解决,这里我们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当代美术教育要加强人文基础课程建设
中国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仰赖于人文基础课程的加强与建设,人文基础是当前艺术院校学生所普遍欠缺的。教育的目标不是赶时髦,而是培养完善的人格。因此,教育不能短视,不能只顾当代社会与眼前利益。错误地认为教育应当以社会需要、社会潮流为导向,这样学校就会有经济效益,学生毕业后可以顺利地找到一份工作,这是不利于艺术学科建设的。我们应该以学术研究的姿态和热情,重建和完善一批具有人文精神的、广义上的基础性学科,尤其是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比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修养,并且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文基础的重要性。高师在学科构建上基本涵盖了文学、数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综合性大学就更是多科性,这在教育资源上的优势是美院根本无法比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如不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实在是最大的浪费。
2、改革课程结构,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与学生发展的合理要求
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1)、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当然,这种大众教育并不排除少数精英培养,但少数精英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提高大众教育水平的基础上。为此,课程结构的改革还应考虑增设一些选修性的相关课程,这些课程既可以是专业类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综合类的,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与学生发展的合理要求。强化“厚基础,宽口径”、“淡化(小)专业,强化课堂”的发展方向,对原有专业课程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对单门课程进行革新性重构,全面推进学分制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建设措施。同时课程要有灵活性,把必修课的标准定在大多数学生能接受的水准上,为不同的学生设置各种选修课,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2)、在课程编制上,过去以学科系统为依据,现在强调要以社会实际为依据。除了学科课程外,强调设置实践性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教学方法、评价制度也要相应地改革。高师美术教育专业评价学生质量往往与美院学生的绘画水平作直接的比较,培养的参照标准是美院的标准,显然不符合“新时期美术教师是一个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组织者,是美术教育的探索者”的专业化要求。
3、重视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育
数字媒体对艺术教育的影响已经非常广泛并将继续进行下去。一方面,我们继续从事传统的艺术教育;另一方面,数字媒体对我们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生在使用数字媒体后会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更好的艺术创作,在设计和摄影这两门学科里能深刻地感受到数字媒体的重要性。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把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顷刻间变为形象的画面,还可以使教师的板书更加清晰并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可以把多层次、多方位的思维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互联网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同时形式更加生动、范围更加广泛,效率更加高。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当代美术教学将会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
地方特色院校 篇6
关键词 地方医学院校 药学专业 人才培养 特色建设
目前,综合性大学药学院及部分教育部直属医药院校如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四川大学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关于如何转变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较多。①但是,对于地方医学院校创办的第3类②药学院系,关于如何利用自身在医学方面的优势,改变现有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鲜有报道。华北煤炭医学院药学系以国家高等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办学定位,着眼于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突出地方医学院校办学特色,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特色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良好成效。
1 确立适应岗位技术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华北煤炭医学院药学系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核心,以专业认证标准为金标准,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目标,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主线,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应用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拓宽学生的人文和社科管理知识,确立按学生的专业理论满足学科发展需求,专业技能适应岗位技术需求相结合的药师型、制药工程型、营销管理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拓展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药学人才培养从传统单一的校内培养向学校医院、研究所、企业联盟培养人才新模式转变。健全学校、院系、基地、教研室、导师五层式分级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药学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整体推动力。
2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特色建设
创新教育需要创新教育体系,创新及创新教育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的需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革课程体系。③各种、各类课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实现的需要,在满足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前提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课程群,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我们为了实现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建设。
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加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特点,设置药师型人才模式、制药工程型人才模式、营销管理型人才模式三个专业方向课程组。
实践技能训练的合理设置:基本技能训练实验—药学综合实验—药师型、制药工程型、营销管理型三种人才模式的技能训练。利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资源,设置与专业课程组相匹配的实践课程,有利于药师型人才模式和营销管理型人才模式的培养。利用与地方医药企业的合作,提供药学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制药工程型人才模式的培养。
利用课程体系和技能训练的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通过融合相关课程、删减雷同教学内容、减少必修课并增加选修课等形式,制订出以能力为主线,切合本校实际的课程体系;通过与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地方医药企业的合作,挖掘药学系自身的潜力,建立起药师型、制药工程型、营销管理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平台;采用导师制的方式,学生从大二开始进入课题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3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我们建立了适应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为目标,以重个性、重过程、重培养为原则,改变以往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单一考核方式,把出勤情况、平时的作业、课堂问答、实验操作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均按一定比例计入到课程总成绩中,考试方式采取写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现场技能操作和试卷等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对新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的检测,我们采用书面考试、知识竞赛、科技活动竞赛、实习评价、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形式,了解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药学相关知识、适应社会需求方面的影响。再者,我们系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和教学督导组,组建督导专家组,深入课堂听课督导,同时负责具体落实学校教学管理方案,执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我系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指导、督促、评价和反馈。
地方特色院校 篇7
笔者浏览了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间上海外国大学创办的《外语界》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外语教学与研究》这两大外语类核心期刊,发现其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学习方法、教材编写、测试等方面的研究所占篇幅最多。而且都很据规律性。研究过此方面的专家如胡壮麟(2004)、刘润清(2002,2003)、张绍杰(2003)、戴炜栋(2001)、崔岭(2005)、贾国栋(2006)、蔡基刚(2002,2003,2005,2007,2010)等。鉴于此方面讨论的呼声,笔者结合实际情况,从师资力量、教师工作量、教师科研、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及使用等四个方面客观展示了陕西一所地方师范类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真实画面。以期为全国的大学英语改革提供一个视角窗口。
1 师资力量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夏纪梅在2000年到2001年期间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部分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展开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76份,被调查的人中硕士学位的人只占22.9%。另外根据梅德明对44所大学、447份有效问卷的调查,62.25%的教师教龄低于5年,60.88%的是助教,65%的是大学本科。然而笔者本次就陕西一所地方师范类院校的调查显示:以2010年至2011学年第一学期学期为例,承担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总数为58人,其中教授0人,占0%;副教授11人,占19%;讲师18人,占31%;助教26人,占45%;见习3人,占5%;硕士学历17人,占29%;本科学历41人,占71%。43%教师教龄低于5年。可见,陕西这所地方师范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质量等同或者略高于夏和梅的调查,即国家平均水平。
2 教师工作量
据全国大学英语指导委员会统计,目前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130,另据研究者称,有的大学师生比约为1:222。大多院校教师周课时量保持在16到18学时。笔者本次调查显示:2010年至2011年学年第一学期该地方师范类院校教师人均授课周学时为13.37,但大部分讲师、助教的人均周课时量都高于16学时,有的教师周课时量甚至达到24学时。师生比例为1:145.7。可见这一陕西地方师范类院校的调查结果更突出了师生严重失调,教师超负荷工作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近年来的连续扩招更是让教师们忙碌不堪。超负荷运转使得教师身心疲惫,无暇顾科研及创新。
3 教师科研
大学教师的职责要求大学教师不仅要培养高等人才,也应该引导着科学研究的方向。据笔者对该校的调查:完全没有撰写过科学研究论文和不知如何写的人有15人,占26%;完全没有编写过教材和不知道如何编写的有55人,占95%;完全没有参加过更没有主持过教学科研项目的有40人,占69%;不知道如何申请也不会写课题论证的有45人,占77%;未采用过量化研究方法的有48人,占83%。这一结果恰好佐证了“中国外语教师总体上本来就有训练不足的弱点,公外教师尤其如此(周流溪,2003)”这一论点。鉴于上面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部分年轻教师所写论文均为教学经验总结,不能从理论的层面高瞻远瞩,宏观指导。但笔者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有进修、提高、搞科研的愿望。然而这一愿望只是停留在愿望的层面,未能付诸实践。原因如下:其一,由于工作强度高使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从事科研;其二,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教师也没有外出进修的机会。鉴于这一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周流溪(2003)教授指出:“在暂时无法外出进修的情况下,单位内部是否能考虑采取稍为灵活一点的工作安排呢?可以考虑:若某人已连续几年满工作量甚至超过工作量,而他现在又有一个自我进修或科研的计划,那么就不妨审查其计划,在一段时间内减少一点工作量,使他得以实现其计划中的近期目标”。还望地方师范类院校灵活掌握政策,给教师提高空间。毕竟外语是终身学习,要提高学生水平,教师自身也要不断提高。
4 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及使用
该校大学英语总学分为16学分。从大学一年级到二年级四个学期逐步完成一级到四级的学习。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开设在基础阶段即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四个学期。该校对大一新生采取了每周6学时,大二学生每周4学时的方案。这些学时涵盖大学英语读写,听力,泛读,综合训练等教程的统一教学。本科学生所使用大学英语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一至四册;专科学生使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教材内容都很新颖,充实。然部分教材对学生来说只是一种摆设。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为例,教师课堂以读写教程为主,根本无暇顾及听说教程、泛读教程以及综合训练。地方师范类院校大部分生源来源于农村,相对贫穷,很多学生没有电脑,对于听说教程,虽然很好,很适合学生,碟片内容生动形象,可是学生无法投入使用。全校语音实验室又极为有限,不能满足全校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正常使用。所以,除了读写教程以外,其它教程就变成了学生用钱买来的舍不得扔掉又无法使用的“垃圾”或“废纸”。
5 结语
地方特色院校 篇8
关键词:市域资源,高职院校,特色建设
1 地方高职院校现状分析
一般来说,地方高职院校是指具有明显地区性质的高校,如湖南的永州职院、郴州职院、常德职院、岳阳职院、邵阳职院等。截止2007年底,我国共有高职院校1 169所,而地方高职院校又占高职院校总数的50%以上,全国大部分地、市一级区域内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地方性是这类学校的典型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些院校一般位于某一地区(市),当地政府是主要管理部门和投资主体;第二,招生来源有明显的地区指向性,学生主要源于当地;第三,学生毕业主要在当地就业,学校承担为本地区(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任务。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地方高职院校具有如下一些困难与劣势:第一,生源受限,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第二,上级拨款少,学校自身“造血”功能差,学费收取难,办学经费明显不足;第三,学校名气不大,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不太信任,毕业生竞争力不强,特别是一些地方高职院校盲目攀高,在专业设置方面照搬本科院校“大而全”的模式,办学没有自己的特色。
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与本科院校相比,与省会大城市的学校相比,地方高职院校又具有如下显著优势:
第一,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联系紧密。地方高职院校的投资主体为当地政府,招生主要源于当地,这些都是学校与当地政府、社会各界、行业企业天然的联系。学校可充分利用这种互动关系,打破地方高校与市域之间不太来往的“屏障”和关起门来办学的做法。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为市域地区的发展培养专门的合格人才,开拓自己的办学发展空间。
第二,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业建设、服务方向方面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我国区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多类型的。地方高职院校比普通本科院校和大学更具有灵活机动性,学科专业设置更加市场化,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培养本地区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地方高职院校因处在某一地区市域内而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地方高职院校通过依托市域内的地理自然资源,特别是有市域特色的资源,可以培育市域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层次与水平。
2 市域资源在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化建设中的意义与作用
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才能办出特色呢?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地方高职院校应当立足实际,将市域资源,特别是将具有市域特色的资源利用好。
市域特色资源,是指在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一种资源禀赋优势。相对于别的市域,它又是一种稀缺的特殊资源优势[1]。这当然是一个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定义,可以将这个定义进行推广,凡是具有市域、地方独特方式或特点的东西,都可以归纳为特色资源的范畴。市域特色资源不仅仅包括原本意义上的自然矿产,手艺、产品、文化都可以看作是市域特色资源,包括市域特色文化资源、自然特色资源、经济特色资源和人力特色资源。
市域特色资源在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化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利用好市域特色文化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市域特色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市域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独有的人文精神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具有很强的市域性、传统性和独特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市域资源。例如,利用好湖南永州的柳宗元文化,江永女书文化等名扬世界的市域文化资源开展学科专业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竞争力,还可以在国内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2)利用好市域自然资源可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因为市域自然资源也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独特性。一旦学科专业建立,就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它不仅有利于地方政府增加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科专业方面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例如,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湖南永州的好山、好水、好风景及紧靠广西桂林风景区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办了地方导游、旅游管理等专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研究方向,提高了学校和学生的竞争力。
3)利用好市域经济资源和当地的支柱产业办学,不仅能为当地经济服务,而且还可形成自身特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能更好更快地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例如,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湖南永州长丰汽车集团(全国知名企业)等市域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开展“订单”办学搞“产学研”结合,培养出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企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级技工型人才,满足了当地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4)利用好市域人力资源这一市域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可使地方高职学院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招生计划的制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和设计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因为当地各界的成功人士、公司企业里面的骨干分子、农村中劳动致富的典型,都是办学可资利用的宝贵人力资源。他们大多数都是地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都是在校学生的榜样。他们的创业经历、专业技术以及现身说法,都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3 如何利用市域资源进行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化建设
地方高职院校的特色化建设包括科学应用研究、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四个方面,市域资源在这些方面都可以有很大用武之地[2]。
3.1 在科学应用研究方面,立足市域资源,走出奇制胜之路
地方高职院校应当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利用开发着手,走出校门,关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为地方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对地方发展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和拉动作用,达到学校与地方共同发展的目的。例如在工业经济领域,地方高职院校可以按照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地方资源,在应用研究上大做文章。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参与到社会进步、科技开发、产业升级的研究进程中来,将研究领域锁定在两方面:一是研究地方传统的产业如何实现升级换代,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研究如何提高地方新型的龙头支柱产业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开发出一批高新技术先导项目。
3.2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立足市域资源,走创新发展之路
地方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市域资源和经济结构。因此,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应当树立“你无我有、你有我强、你强我特”的思想。调整专业布局和布点,减少专业设置和低水平的重复,提升传统产业,新设与市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地区市域的文化、自然、经济、人力资源都可以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建设特色学科专业的重要教育资源。利用市域资源建设的学科专业具有一种不可替代性,它不仅可以促进市域文化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地方政府增加对高校的投入,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毕业生在本地区的就业,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科专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扩大地方高职院校的影响力。例如利用当地地理区位、环境资源不同的资源优势作用,可以创造地方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发展的潜在优势。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的高职院校可根据靠近海洋和港口的便利条件,在课程的安排上,多开设一些与海洋生态、资源有关的专业课程;中西部地区经济虽然相对落后,但其自然特色资源丰富,则可以考虑开设一些与本地特色资源技术开发有关的课程。如茂密的森林,是林业和生物学专业天然的实验室;偏远的农郊,是农业专业的天然果蔬基地;多条江河的水利资源,正好是发展水电类专业的潜在优势;连绵的高山和丘陵,也可以成为路桥专业和汽车专业进行特有教学、实训、科研的最佳场地。
3.3 在人才培养方面,立足市域资源,走互动应用之路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体现应用性。地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和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等方面可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使之更加科学合理,从而培养出切实需要的人才。其主要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另外,学校还可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大批农民工返乡及下岗工人再就业的严峻就业形势,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短训班,为推动地方终身教育的发展,为建设新农村发挥职教骨干作用。
对于与地方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地方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当地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采用企业中的骨干分子现场作业等校企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利用当地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提供仿真的成长平台,让学生在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过程中快速成长,从而缩短人才适应实践的预备过渡期,做到“零距离”上岗,使得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真正体现出应用性较强的特色属性。
3.4 在服务方向方面,立足市域资源,走服务地方之路
由于地方高职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地政府给予的支持力度,决定了办学特色化建设必须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3]。在为地方提供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方面,地方高职院校与当地产业部门之间,在教育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与生产经营过程之间应当建立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为地方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企业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服务,促进市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以服务地方为自己的重要使命,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参与到社会进步、科技开发的进程当中来,为提高本地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宋霓娜.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分析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20):80-81.
[2]杜吉泽,于京波.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与特色[J].教育与职业,2007(27):11-12.
地方特色院校 篇9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也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对于经济尚不发达的我国来说, 办好普通高等教育已属不易, 办好成人高等教育更加困难。成人高等教育失去了独立主体的资格, 成为配角或陪衬, 成为“边缘教育”或“补充教育”。近年来成人高等教育数量不断扩大, 然而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没有得到均衡的发展。国家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不断扩大的成人高等教育经费需求与政府投入教育的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 这已制约了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在基础设备设施方面, 教室、实验室等设施以及教学仪器、图书资料等设备老化, 无法满足成人高等教育数量增加的要求;最严重的问题是, 高校扩招使得原本紧张的师资配置处于更严峻的状态。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基本上是依托普通高教的教师力量, 教师的数量和质量跟不上学生数量的需求。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在成人院校面对广大急需更新知识的成人的学习要求, 现今有限的成人教育资源只能通过严格考试、正规办学等普教形式实施办学, 无力考虑成人特点和实际需要。由于经济基础薄弱, 成人的学习目的尚是为了谋生, 办学者的办学目的主要是为了经济效益, 教师的教学目的则是为了获得报酬, 改善生活, 成人院校的特色发展根本就无从谈起。
二、教育政策导向偏差
1987年2月, 原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函授教育暂行工作条例》中规定“本、专科函授毕业生必须达到高等学校同层次、同类专业毕业生的相应水平”。1980年8月,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中又规定, “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教育和夜大学, 要参照全日制高等学校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保证毕业生达到相当于全日制高等学校同类专业的水平”, “在没有通用的函授、夜大学教材之前, 可选用全日制高等学校的教材”。在此之后的10多年里既没有出台“同层次”、“保证毕业生达到相当于全日制高等学校同类专业的水平”的相应的考核标准, 也少有必需的函授、夜大学教材面世。各成人高校 (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 在参照全日制高等学校相关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多了“照”, 少了“参”, 甚至只照不参, 导致成人高等教育把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照搬、教材照用等等, 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日渐趋同。即使原国家教委1996年专门对普通高校举办的函、夜大学的评估所制定的评估体系中, 对受评的3大项目中14个要素66个评估, 所用考核标准也是普通高等教育痕迹明显, 缺少突出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内容。
上述成人高教政策与普通高校成教特色缺失现象有一定联系, 然而我们却不能由此断言, 政府政策导向必然导致普通高校成教特色缺失现象的出现, 因为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政府在坚持成人高等教育应具有与全日制高等教育大体相当的基本规格标准的同时, 亦提出了不能忽视成人高等教育的特色问题。1992年8月召开的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对包括函授、夜大学在内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规格标准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衡量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 是在保证国家高等教育应有质量规格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使其培养的学生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在生产、工作实践上充分发挥作用。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以专科为主, 以招收在职、从业人员为主, 根据需要开办第二专业学历教育, 试办以专科为起点的本科教育”。“要贯彻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紧密结合生产和工作实际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的制定和编写要注意针对性、实用性和职业性, 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可是, 十年过去了, 政府的上述纠偏措施在普通高校似乎收效不大, 成教特色缺失现象仍然十分普遍。显然, 在这十年中, 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成人高等教育的一系列政策不是引起成教特色缺失现象的唯一因素。①
三、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自1996年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以来, 地方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进一步规范, 形成了教育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三级管理体系。目前, 随着社会的转型, 成人高等教育原有的政府统一管理、适度放权的管理体制是有一定科学性的, 但是现实中的“放权”是否做到了“适度”呢?现实情况是, 大部分地方成人高校的资金投入、招生计划、教材编制等虽有差别, 基本上还是在同一个层次上变化, 未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全省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现状来突出各个办学单位的办学特色。其次, 地方院校对成人高等教育制定的政策不够灵活, 权力过于集中, 从而呈现出教育管理体制与现代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最后, 在一些省市, 由于政府过度放权, 导致省政府对地方成人高等教育应尽职责的淡化、政府职能作用的虚化、政府调控能力的弱化, 使成人高等教育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以解决, 许多配套的改革思想和新举措迟迟不能到位, 造成成人高等教育的混乱局面。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和经费缺乏, 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自发”的阶段, 从而导致地方成人院校在发展目标定位等方面出现偏颇, 办学丧失特色。
四、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某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 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特质与风貌,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它具有广泛的弥散性,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传统文化强大的惯性与社会裹挟力对大学办学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 不仅对办学者有影响力, 而且对求学者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分析当前我国地方成人院校特色发展问题存在的根源, 就不得不追溯到传统文化。
当前, 森严的等级观念、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文化, 都影响到地方成人院校特色发展的方方面面。首先, 地方成人院校管理者缺少个性, 他们习惯于按部就班、照章办事, 产生严重的体制依赖, 久违于探索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理念与独到的办学主张。可以这么说, 地方成人院校的亦步亦趋,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者的平庸所导致的。其次, 受传统文化中的群体价值影响, 地方成人院校之间喜欢“随大流”, 不大善于苦心经营、独辟蹊径。再次, 由于文化里的面子观念原因, 成人院校毕业的学生往往低人一等, 迫于压力成教学生往往会向普教靠拢, 而不顾及自身的特殊性。与此同时, 我国现行的人才评价标准和社会用人机制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 人为地规定高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 人为地对各类高校毕业生做出等级和身份评价, 而不是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 对人才质量做出市场评价。“学历本位”还设有向“能力本位”转变, 仍然以“学历”作为评价“能力”的标准。这也使得各地方成人院校一门心思经营“学历”, 相互之间模仿之风越演越烈, 导致地方成人院校办学模式的统一性而缺乏办学特色。
五、学校自身急功近利
学校的急功近利在不同类别的学校有不同的表现, 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就地方高校而言, 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在扩大而地位却在降低, 因为普通高校中重点大学研究生教育规模在明显扩大, 一些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全日制本科招生一增再增, 然而成人教育论层次, 以专科主体的办学层次并未给本科学校带来荣誉;论经费收入与全日制教育相比又“小巫见大巫”, 因为普招生收取学费之后, 还有国家财政拨款, 而成教学生仅有学费收入, 并且大部分专业学费标准并没有普教生的高, 函授的情况也是如此, 成人高等教育失去了以往被学校视作“活力”的经济支柱。于是, 难免出现对成教办学投入、教育管理、教学改革、质量声誉、队伍建设等考虑甚少, 或口头上重视, 实际上忽视, 规划排不上、工作列不进, 各校对成人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少, 使成人高等教育根本无法开展配套建设与发展。在不得已共享普招生资源同时, 什么都向普教靠拢, 用异化来适应形势的变化。尤其在地方成人院校, 为了生存并谋求一定经济利益, 只好拼命去抓生源, 维持和扩大办学规模, 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和突出特色心有余而力不足, 教学计划借用或压缩普通高等教育相同或类似专业的, 对大多数聘请来的老师尤其是普通高校来的老师, 其教随其所欲。考试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同一试卷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 倒是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了“同层次、同水平”的办学要求。②
摘要:目前地方成人院校在特色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 问题的根源在于:办学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政策导向偏差、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传统文化根深蒂固以及学校自身急功近利。
关键词:地方成人院校,特色发展,存在问题,根源
注释
1文锦.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特色缺失及原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5, (5) :4-5.
地方特色院校 篇10
关键词:应用化学,专业特色,改革
应用化学的概念起源于19世纪中叶,是随着现代化学与其它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日益深入而产生的[1]。1987年,国家教委对全国理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在化学学科中增设了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环境化学、食品化学等应用性和边缘交叉学科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迄今我国已开设应用化学专业的高校有300余所,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发展最快的理工科专业之一[2]。
目前,除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少数院校的应用化学专业有30年以上的办学经验外[3],全国大多数院校的应用化学专业均始建于2000年前后,发展时间仅有10年左右,很多院校的应用化学专业都存在着诸如办学定位不准确、专业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因而用人单位对应用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虽总体评价良好但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一些不足[4]。
咸阳师范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设立于2003年,是继化学教育专业以后化学系开办的第二个本科专业,属非师范类理科专业,目前已经向社会输送了8届毕业生,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普遍较高。但从2010年起,应用化学专业的本科招生出现了生源明显萎缩的现象,经深入分析后认为,我院应用化学专业办学特色不够鲜明,专业方向设置与社会需求稍有脱节是招生不利的主要原因。本文即是围绕该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总结,并提出了几项改革建议。
1调研内容
1. 1专业特色
截止2014年,陕西省共有16所高等院校开设有应用化学专业,其办学各有特色,但总的来讲,均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扩大学生就业为导向,依托原有强势学科来体现专业特色,例如: 陕西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特色是培养以轻化工助剂为背景的理工复合型人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偏重生物资源化学、精细有机合成、环境化学等领域人才的培养; 西安科技大学结合其几十年来形成的地矿学科特色,融入能源化工、 煤化工、石油化工、矿山开采等领域的化学问题,并在此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时,强调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将学生就业领域推广到材料电化学表面改性、电化学分析测量、新型功能材料开发、化学智能仪器的研究开发等工作。
对于咸阳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应该思考的问题就是,我们学院的强势学科是什么? 应用化学的办学特色如何体现? 又该如何体现专业为地方经济服务?
1. 2学生就业取向分析
对2009 - 2014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如下规律: 1去相关化工企业工作的学生比例最大,约占总人数61% ~ 66% ; 2学生考研比例较高,基本维持在15% ~ 20% 之间; 3学生进入地方各类中小学及培训学校任教的比例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09届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从事教学工作的占该专业总人数2. 5% ,2012届则增加到了8. 33% ,2014届更是接近12% 。
1. 3专业方向设置
应用化学专业建立之初,开设的专业方向有两个: 精细化学品及食品分析,经过几年试运行后,于2010年将食品分析方向换为了能源化工方向,并相应开设了煤化工基础、石油化学、化工设备基础、煤气净化技术等专业方向课。
1. 4实践教学
应用化学属理工结合专业,对实践环节要求较高,在培养计划制定时,对实践环节的课时安排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强: 除过四大基础化学课开设的常规实验予以保证外,在大部分专业方向课程中亦安排了约1 /3总课时的课内包含实验,此外, 又有为期2 ~ 3天的认识实习以及为期1 ~ 2周的生产实习。
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比如, 受制于经费投入、场地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目前仍未开设金工实习; 制图室及仿真软件实验室尚在筹建中; 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亦面临开发难、巩固更难的困境。
1. 5毕业生问卷调查
为充分了解学生对应用化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的真实想法,客观评价目前运行体系的效果,特选取2007届至2012届毕业生25人进行问卷调查,为保证选取学生具有普遍代表性,选取人员的组成结构为: 在化工企业工作的, 15人,占总人数60% ; 考取研究生的,5人,占总人数20% ; 在地方中小学或补习学校任教的,3人,占12% ; 从事工作性质与本专业无关的,2人,占8% 。问题设置如表1所示。
经对回收问卷的统计,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但有些课程仍需补充,如,80% 毕业生认为Auto CAD制图对工厂工作很重要,应该保证开设; 此外,在中小学或补习学校任教的学生一致认为有必要以选修课的方式给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开设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
( 2) 实践环节。92% 毕业生认为实践环节需要加强,主要建议有: 1在校期间对大型仪器( 红外光谱、激光粒度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热失重分析仪、示差扫描量热仪等) 动手操作机会太少,应在实验中加入相应的大型仪器操作训练单元; 2研究性实验开设不足,建议从大二开始就以创新性实验等形式将学生分给具有指导科研课题能力的教师,让学生较早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 3认为可供实习的企业太少,实习时间较短,基本没有能融入生产,建议选取对口大中型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适当延长实习时间。
2改革建议
2. 1特色建设
借鉴其它院校的办学特点以及我院学生就业的取向,应用化学专业的特色建设应在两个方面上着手,一方面是依托现有名牌专业———化学教育专业的雄厚师资,在加强四大基础化学课程教育的同时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提供教师相关技能培训, 力争毕业生均能取得初高中教学教师资格证,为学生日后就业选择多开辟一条途径,彰显师范类院校特色; 另一方面是必须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专业建设的导向,在目前陕西省大力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以及2015年在陕北姬塬发现了我国第一个亿吨级大型致密油田———新安边油田的大背景下,大力加强能源化工专业方向的建设及宣传力度,为本省数十家能源企业提供对口人才。如此,方能使该专业既符合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理论与实践并重,走理工兼顾之路的办学指导方针,又能合理利用自身优势,在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
2. 2课程设置改革
根据学生就业特点,应适当调整培养方案及课程结构,适度加强技能型课程的比重,削减内容重复课程,体现专业特色。比如,对Auto CAD制图、有机波谱分析、有机合成等应用型课程应着重保证开课率,必要时可将该类课程由选修课改为必修课; 同时,以选修课的方式给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增加一些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方面的课程,如教育学原理、教学方法论等。
2. 3实践环节
据有关文献报道,目前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以及学生缺乏主动实践的意识和习惯等问题[5],而师范类院校则更容易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6],针对此问题,应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
( 1) 更新实验教学体系,重组实验教学内容。
为使有限的实验课时能发挥更大的效能,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将整个基础化学实验以及专业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与更新,遵循教学认知规律,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新体系,依学生年级次序及知识层次有序开展。
( 2) 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教学,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积极性,在保证基础实验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以小实验、小科研、小生产的方式参与实践教学,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逐步实现开放自主式教学。同时,系部可让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科研课题以及学生兴趣和生产实践,提出创新性实验题目,供学生选择,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就开始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从而使学生可以获得多层次的科研训练。此外,应逐步建立学院的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在对学生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可适度开放大型仪器使用权。
( 3) 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
根据专业特点,应本着就近、对口、互利的原则,寻找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地方化工企业作为学生见习或实习基地同时,也应加快建设本校化工仿真实验室,建设虚拟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化工工艺仿真实验教学,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场景中安全高效的开展教、学、练、考,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费用,避免了操作实际设备可能带来的危险,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3结语
在全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只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坚持基本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根据学校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因地制宜确定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方向,侧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现有制约应用化学专业健康发展的问题通过专业综合改革加以解决,办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专
技工院校班级特色文化研究 篇11
【关键词】班级特色;书香班级;文化底蕴
一、建设班级“硬文化”,为班级特色文化作铺垫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教室是班级文化根源的一个重要场所,只要好好发挥,可以好好地为班级文化服务。我通过有效的运用课室空间资源,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创设具有教育性、文化性、特色性且安全性的“硬文化”环境,对于刺激学生的理性思维,活跃学生的神经,融合师生的情感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
(一)彻底整治班级卫生、公区卫生和宿舍卫生。本人当班主任后,坚决杜绝卫生的“脏乱差”。因为我认为,一个有特色文化的班级,环境是敲门砖。没有舒适有爱的环境,谈不上特色班级。首先,建立卫生签到表,每次同学开始搞卫生都必须签到,搞完由卫生委员检查没问题后,也要在签到表是签离岗。这样实现卫生同学自主管理,务求达到“班主任在不在一个样”的境界。关于宿舍卫生,举办宿舍美化大赛,培养学生们的主人翁精神,倡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建一个和谐的宿舍。让同学们意识到宿舍就是自己的第二个家,必须把里面每一个人当自己的家人看待,努力创建文明、健康、高雅、洁净的宿舍环境。活动也让每一个住宿生体验到了自己DIY的乐趣,倡导了环保的概念,让大家体现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重视课室环境的布置。本班共70人,课室小而且人多易造成思维的压抑,所以我在讲台和入门口右侧放了绿色植物,一是可以增加课室氧气,让大家时刻呼吸新鲜空气,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可以活跃班级的文化气氛,让大家时刻保持愉悦的心情。另外,课室的黑板报应经常更换,由学生自己排版、策划,锻炼同学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最后,课室张贴了一些最近很流行的钻石画,是由同学们亲自制作的,用了不少的心思,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体验浓郁的现代华美气息。
实践证明,优美的课室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正能量的影响,给他们增添了学习和生活的乐趣,为思想减压,把教室建设成一个“愉悦的场所”,给学生一种高尚的特色文化视角。
二、建设班级“软文化”,为班级特色文化赋内涵
有了好的 “硬文化”,只是给我们班做了一件好看的衣裳,班级真正的文化底蕴体现还要看班级“软文化”环境的建设上。班级的“软文化”是整个班级文化环境的核心所在,也是最能体现我们班个性的,所以班级文化的优劣最终将取决于班级“软文化”环境是否健康。
在校园里,技校生往往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在课堂上有些学生从来没有带笔和笔记本,更不用说会看一些能使他们学会做人的课外书。因此,除了单纯地教专业课程之外,我们老师还应当给学生提供浓郁的读书写字的校园氛围。为了创造特色班级文化,以“练出一手好字,阅读优秀文章,讲一个好故事”为目标,让学生在班级中培养“爱写字、爱读书、爱分享”的习惯。实践证明,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建“读书吧”。把教室讲台右方建设成学生读书后交流讨论的场所。学生在这里可以放声朗诵美文佳作,可以热烈地与老师和同伴争辩讨论,可以无拘无束地交流读书心得。另外,本班共有五个专业,通过“读书吧”可以实现各专业知识的共融,通过不同的专业知识交流中慢慢锻炼同学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思辨能力。
(二)创办“图书角”,图书由学生自己提供,每位为班级贡献图书的同学可以加操行分五分,贡献杂志的加三分,内容必须是健康向上。总负责人:CEO(班主任);活动负责领导:总经理(李紫茵)、纪律负责领导:副总经理(卢开笋)、人事部主管(陈育民)。所有同学借阅书籍必须不能涂改,不能损坏图书,阅读完必须放回原处,养成爱好图书的习惯。以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资源共享,并让学生在充分尊重与信任的环境中,感受尊重,体验成长。另外大家可以利用晚修时间,通过图书角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晚习修内容,活跃思维。
(三)开展“好故事,齐分享”活动。通过学生自发组织的形式,由总经理统一安排,利用班会课组织同学进行“好故事,齐分享”活动。促进同学积极阅读好文章,锻炼学生口才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促进班内同学间的了解和团结。
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学生慢慢体会阅读的喜悦,从而体现乐学。让每一位学生都想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好故事实践活动中,与老师对话,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开拓广阔的视野。
开展和建设书香特色班级能让他们更深切地体会到读书中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乐趣,能积极去对待学习生活。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为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书籍是了解世界的窗口。除了建设“书香”班级,我们的还有班歌、班徽、班口号等特色“软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把所有人团结在一起,让大家心目中充满无限的爱。
三、班级特色文化的意义和功能
文化,是精神文明以为导向的融汇和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通过这样的“硬文化”和“软文化”建设,本班的特色文化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次结构分别得到提高和锻炼。从而达到“软硬”的双赢局面。除此之外,还收到了以下的特殊效果:第一,整合。同学们通过共享文化,使大家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第二,导向。同学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种行为在对方看来是适宜的、可以引起积极回应的,并倾向于选择有效的行动。这样班风就会越发越纯正。第三,维持秩序。班级特色文化的形成和确立,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所以,在不知不觉中,使班级违纪情况越来越少,大家一心向上,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整个班级呈现一个良性发展的局面,給同学们的心智发展带来重要的震撼。
“播下一种文化,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愿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都经营好自己班的班级文化,使特色文化之花绚丽绽放。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新华出版社,2010
[2]潘存禄,《谈新课改背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考试周刊,2012年89期
地方特色院校 篇12
一、进行分级教学,以“动态思维”促教学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有着其必要性和优越性,那么怎样进行科学地分级呢?宗旨是:必须严格地按教学大纲分级,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入校时进行一次入校英语考试,是哪一级就归哪一级。级别可分为A、B或A、B、C三个等级, 本科一个层次,专科一个层次。如果能进行分级教学,将有效地进行因“才”施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及竞争意识。对于各级期末考试,按大纲控制试题难易度。历年来, 那些已过三级或四级的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就觉得无所适从,因此开设一些更高级的课程辅导,如辅导学生参加口语过级考试,或是为参加更高级的英语考试,如TOFEL、 GRE、IELTS、PE等很有必要。而根据学生不同的程度及目标,最后一年的英语教学又可以分为EGAP教学(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ES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通过这种形式,给学生传授一些领域知识的发展动态,如金融、信息、网络、生物工程、高新科技动态,使学生思维与社会发展同步,通晓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英语实际运行方面的能力,从而也培养了他们的外向型综合素质,而为成社会发展及现实所需的既懂一定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实用型人才。再者,由于教材与进度统一,为全校执行统一试题,集体阅卷,提供了可行性。既能了解教学效果,又能通过统一考试进行教学情况分析,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师资力量的分配,取决于教学效果的高低
历年来,大学英语教师都承担着繁重而单调的教学任务。通过大学英语分级教学,能使教学教育有专长,即可分为精读、泛读、听力、写作等几门课程来教,这样每位教师即能在自己所教领域进行学术研究,又能避免资源缺乏。因为分级教学之后,全院班级的人数及规模、时间都可进行统一安排,并进行教研室一级组织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它在组织集体备课、教学法研究、教材研究、教学情况分析、观摩教学课程考试等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这种形式而促进教师业务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鉴于以上情况,因此,至少规定每个月进行一次教师集体备课,并要求每次集体课时,教师之间能彼此传递的知识与信息。
三、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传统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宗旨。在外语教学中,通常包括认知法、听说法、语法翻译法、视听法以及近年流行的功能法语言学和交际教学法,由于现在正是由应试教育转入应用能力教育的过渡期,因而,现时的外语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则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督促者、组织者和评估者,以各种方式开发学生潜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笔记、复习、晨读。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如单词巧记、 听力、阅读、写作技巧及提高口语水平技艺等。3.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要适当放松对学生的控制,指导、帮助学生制定计划,协助学生选材、设问,并参加学生组织的讨论。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能动性。为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诸如英语角、英语晚会、英语小报、写作、演讲、知识竞赛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实施和实际很接近的模拟情景教学,通过图文、声情、视听一体的场景,实现信息交互集成,共同从多个角度刺激学生大脑,加深他们的理解与记忆,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语言模仿和应用能力。
四、充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着重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系统工程的表现,那么究竟怎样实施,才能行之有效呢,具体分听、说、读、写,可采取以下措施。
1.听力教学方面:以著名逆向英语学习专家龚德隆教授之观点,听,重在反复。当然听可分为泛听、精听。泛听能起到培养语感、熟悉语言环境之功能,诸如平时听VCD、 收音机、无线电台发射系统播放等,而精听则是要辅以材料及做记录的听力,笔者认为后者更加重要。除了听,听力课教师的主要目的是不以学生听懂材料内容为主,还要讲究技巧,并传授文章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
2.口语教学方面:从语言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口语教学不完全是被动接受语言的心里过程,即使是在阅读过程中,也要经过认识、理解、解释、推断、评价等一系列与作者交流过程。因此,为了达到学生说的能力,有必要让学生对文章的观点进行剖析、对比、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畅所欲言的能力,当然课堂前几分钟的值日报告或问答形式都是可取的。
3.阅读教学方面:现代语言学理论强调做好篇章教学和实际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句子水平教学和篇章水平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精读、泛读和快速阅读之间的关系,强调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和社会背景知识的教学, 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4.写作教学方面:在语言能力培养中,写的能力非常重要,写作能力是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到交际能力的升华,具体写的方式:初级阶段通过单句翻译和造句训练,使学生在词法、句法、拼写和过渡句用法几个重要方面打下较坚定的基础;中级阶段侧重段落的写作和写作技能训练,教师在阅读课上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并具结合阅读文章和写作范文讲解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方式和手段,要求学生每周或每两周写一篇作文,实行目标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地方本科院校外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全面提高学校的外语教学质量不仅仅是外语系或大学外语教师之事,而应全校都来关心,齐抓共管,只有学校创造了一种多维立体式的外语教学环境,将学生置于外语学习的海洋,促使他们在海洋中学会游泳,诸如发动学校学生会等的支持配合,开展第二课堂,组织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讲座、英语演讲比赛、多种英语竞赛等多渠道创造积极的英语学习环境,形成自己独特的英语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
创造自身的学科品牌。以品牌立校,科研强校的思想促进地方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
摘要:在高等院校中,有重点院校和普通院之分及生源之差异,而大学英语这个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全球意义的交际工具,其差异不仅表现在英语知识的掌握上,还表现在英语之间的运用能力及范围之上。那么针对普通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怎样来确定自己院校的英语教学政策和教学规划,充分体现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特色,是衡量大学英语教学成败之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