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医学医学院校

2024-09-11

地方性医学医学院校(共11篇)

地方性医学医学院校 篇1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 发展蓬勃而迅速, 为地方性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启发与契机。临床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和职业技术院校的大部分专业课程具有相同的学科特点和社会期望。本文在客观分析我国地方性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根据我校近几年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经验, 审慎地提出引入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元素, 希望能为地方性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提供改革思路和发展策略。

1 客观自评, 合理定位, 突出地方特色

1.1 存在的问题

地方性医学院校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为地方培养合格医药卫生技术人才的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目前, 国内地方性医学院校管理运行体制多样, 层次不齐, 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部分甚至缺乏临床医学本科培养的经验, 缺乏综合性大学管理模式下临床医学培养经验。许多地方性医学院校在新的形势下对自身实际、发展环境、发展趋势等认识不足, 容易受到综合性大学总体发展水平和培养理念的影响, 甚至受到理、工、文等其他学科的影响, 缺乏客观自评和调查分析, 没有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需要, 定位不清。在临床医学教育方面, 表现为培养理念和发展思路不清晰, 培养目标不明确[1], 专业方向单一, 没有各自特色和专业倾向, 重复培养和不均衡培养, 院校之间出现了不必要的竞争, 发展不协调, 不利于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总体良好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1.2 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各级地方性医学院校应该汲取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把握时代需要和国家政策, 积极开展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策略研究。必须从学校性质、管理运行机制、自身师资力量、办学水平、所处地区、学生来源和去向、临床医学专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客观自评,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定位。作为地方性医学院校,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倾向于“培养多元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有别于部属院校的“研究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 必须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 真正紧贴当地实际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需要, 突出地方特色和 (或) 民族特色, 这是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保持发展优势和获得支持的首要保证[2,3]。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定位, 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临床医学教育的投资积极性, 弥补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教育投入不足, 又可以促使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更积极更主动地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和医疗水平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整办学方向。有利于建立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 避免临床医学教育与地方医疗卫生事业需求相脱节[3], 也有利于地方性临床医学院校自身培养特色的形成, 避免和部属院校以及其他地方性医学院校竞争, 更有利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总体上良好发展格局的形成。

2 以市场为主导, 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 彰显时代特色

2.1 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属于“计划模式”, 人才培养成本较低, 有一定优势。但是在招生人数、招生地区、学制、专业方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发展就业等方面缺乏客观调查分析, 考评机制不合理, 缺乏监督机制。随着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 部分医学院校引入了市场调查和学生就业理念, 但是受传统模式的影响, 大部分院校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 目前已经造成了学校培养和市场需求不平衡、省市地区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不平衡、专业方向之间不平衡等现象, 影响了毕业生的合理就业, 影响了临床医学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和快速发展。地方性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如何适应我国各地区新形势下医疗卫生事业实际发展需要, 一直以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2.2 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的特点[4], 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活力, 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肯定与认可。众所周知, 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作为一所高校主要培养什么类型的学生, 主要从事什么专业的学科研究和主要提供什么样的社会服务, 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来确定[5]。针对这个问题, 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 作为发展规划课题和教学研究课题设立科研基金, 经常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到卫生行政单位、人才市场、用人单位、教学基层、街道社区进行调研, 充分听取各层次单位和个人对学校临床医学教育的意见与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科发展优势, 本着以“学生和就业为中心”的原则, 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造就一批“医德高尚、基础知识扎实、临床技能突出、适应能力强、有一定创新精神”, 有志服务于各级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各级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 在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人数、招生地区、学制、专业方向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 要根据地方需要、学校实际、发展趋势, 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彰显时代特色。可以这样说, 学生就业是地方性高校存在的基础, 特色则是地方性高校快速发展的保证。

3 革新教学方式, 构建新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

3.1 存在的问题

综合性大学的管理模式为地方性医学院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生存空间与环境, 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6]。但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 许多地方性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 临床医学本科生实施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尚处起步阶段, 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照搬套用, 没有成功的实施经验可以借鉴[6]。有学者通过调研, 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学生对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效果并不认同, 收益不大[7]。主要表现为部分导师对职责不清楚, 导致带教过程方向不明确;部分学生对导师制认识不充分, 把导师的指导当成负担, 以至于师生沟通不良;导师的指导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完全一致;导师带教人数过多, 师生双方都不够主动, 见面时间间隔太长;导师责、权、利不均衡, 导师的积极性偏低, 缺乏完善的导师绩效评价体系[7]。更有甚者, 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 由于各种原因, 医学院校的教学方式被其他文科、理科、工科院校所“同化”, 忽视了临床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 放弃了“严进严出”的考核标准, 导致毕业生“高分低能”, 甚至“低分低能”, 无形之中延长了毕业生的临床培养周期, 增加了人才培养成本, 造成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不满。

3.2 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无论是从职业教育、中国传统医学还是从科学发现来看, 师徒制都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而师徒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手把手”教学、个体化教学、现场和实物教学[8]。临床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 应用性较强, 十分适合“师徒式”教学, 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为“师徒式”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 临床医学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专业越分越细, 这就对导师制和师徒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性医学院校要牢记培养目标和定位, 以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线,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 以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基础,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 淡化课程意识, 适当进行课程整合或重组,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和时间浪费。引入职业技术教育元素和师徒制教学, 完善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 构建新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新型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对学生在思想生活、专业选课、学年规划、临床思维培养、临床技能培训、学位论文、科研方法、考研和就业等方面全方位指导和“师徒”式教学。加强制度建设, 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关系, 提高本科生导师的待遇。尽量选择责任心强、临床和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 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 在不同专业的导师内作“双向选择”。例如, 妇幼医学方向的学生主要倾向于由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作导师, 以此类推。集体授课的基础上, 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 采取分散式、个体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导师和学生分别填写指导记录和学习记录, 开展双向评价。学院加强监管, 定期检查和考评, 列入教师和学生年度考核指标, 采取奖惩制度, 年终总结, 不断完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允许老师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 鼓励老师尽量采用现场和实物教学, 利用教学模型、病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医院见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临床意识, 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鼓励老师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争取做到边学边消化、现场掌握, 毕业后就能上岗, 快速承担临床医疗工作。

4 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4.1 存在的问题

地方性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普遍存在重科研而轻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形式而轻实效、重医学专业教育而轻医学人文教育、重传统道德而轻职业态度和价值的现象[1,9,10], 对临床医学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造成了不良影响, 学生毕业后无法快速承担临床医疗工作, 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和医疗环境的变化。所以,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而言, 纳入综合性大学的管理模式, 既是机遇, 更是挑战。另外, 教学医院选择标准不严, 缺乏制度建设和有力监管, 教学医院普遍存在重医疗而轻教学的现象, 见习实习流于形式。其三, 由于医患关系紧张、患者法律意识增强以及医院的自我保护意识等, 限制了学生实习期间自主操作的机会。这些综合因素造成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下降, 与临床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格格不入, 地方性医学院校教管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4.2 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临床医学既具有自然属性, 又具有社会属性, 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地方性医学院校既要抢抓机遇,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又要积极规避其他学科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任何时期和任何环境下都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和高要求培养目标, 时刻牢记医学的神圣性和临床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学校既要注重专业教育, 重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培养, 又不能忽视医学人文教育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医疗环境的变化, 能够熟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尤其是医患关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高低主要取决于临床实习、见习效果的好坏, 院校教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见习和实习, 不要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通过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附属医院、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平台。学校在加强教学医院的建设的同时, 同时加强对教学医院的监管, 确保教学医院坚决贯彻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严格按照各科实习大纲的要求, 重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培养, 加强出科考核的监管。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前提下, 适当增加学生自主操作的机会, 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的“三基”培训。例如内科实习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定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开医嘱、常见诊疗技术等。外科实习必须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定量的治疗操作和常见手术, 包括清创、换药、包扎、止血、缝合、拆线、穿脱隔离衣、无菌技术等。加强临床教师的培训培养和继续再教育工作, 建立一支医、教、研、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尤其应该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 重视临床医生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加强制度建设, 提高带教医生待遇, 奖惩分明, 吸引更多的德高医精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

综上所述, 面对新形势, 地方性医学院校应该根据临床医学的学科特点, 适当引入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元素, 客观自评, 合理定位, 突出地方特色, 以市场为主导, 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 彰显时代特色, 不断革新教学方式, 构建新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 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多元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佟凤芝, 刘希龙, 刘明开, 等.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9, 3 (3) :17-23.

[2]肖纯凌.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9 (9) :33-34.

[3]姚华英.立足海峡西岸建设构建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福建高教研究, 2009, 5 (5) :34-36.

[4]纪望平, 周清华.中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及其走向[J].理论纵横, 2007, 6 (5) :26-27.

[5]陈小虎, 屈华昌, 邵渡.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2 (2) :58-60.

[6]王健, 孙琳.学分制下医学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3 (1) :97-100.

[7]戴琴, 张翠华, 周厚秀.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1 (1) :27-29.

[8]张卫民.职业教育呼唤师徒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8, 2 (2) :13-15.

[9]吴云, 戴洁, 王松灵.国内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4 (4) :27-35.

[10]毛兰芝, 王亚峰.医学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9 (9) :19-20.

地方性医学医学院校 篇2

[摘 要]在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背景下,专业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直接影响着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我们从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地方性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设置原则及我校做法,地方性医学院校公共卫生创新型教育模式三方面进行探索,旨在为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设置和教育模式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设置;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101-03

高等教育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石是专业,是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很重要体现,专业设置方面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关系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两大重要职能的实现。专业结构调整及专业的设置是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社会职业的重大改变、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的变化,都直接影响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专业的设置。我国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遵循其原有的规律及我国社会行业发展的要求和原则进行改革及创新。尤其是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及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怎样进行专业设置和怎样创新教学模式等问题,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我国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

当前,有关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理论及实践研究的文献并不多,并且存在着研究欠缺系统化和规模化,在所研究的视角、内容和方法以及对我国专业设置质和量关系的研究方面等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高等医学院校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贴近,社会发展越来越大地影响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但是,我国当前专业设置与我国经济发展,与我国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的文献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教育学领域,缺乏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现状的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新增了许多专业种类,稀释了我国医学类专业的教育资源。虽然有的高等医学院校已经看到了我国部分专业就业市场需求与我国本校专业设置实际情况并不相符,但是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因素,专业设置方面“质与量”的问题,依然很难有真正解决的方法。目前全国有84所院校开办公共卫生本科教育,但专业单一,主要为预防医学专业,招生数量不断攀升,如预防医学专业招生量从2000年的2675人,到2010年招生6565人,10年间增加2.5倍。经过十多年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我国本科专业的设置虽然不断的完善,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盲目性太大,都热衷于开设社会上比较热门的专业。如把目光集中在能够创造效益的专业上,热衷于开办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等投入相对少又热门的管理学、理学类专业。专业设置缺乏必要的专业论证和行业人才需求分析,造成了极大资源浪费和人才市场供大于求。

二、地方性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设置原则及我校做法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新岗位、新技术不断涌现,需不断进行专业革新,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保健要求的提高以及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社会对食品安全、营养卫生、卫生检验与检疫、生物统计等专业的需求将大为增加。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为了满足我国社会对医学人才方面不断增长的需要,顺应我国高校扩大招生的大方向,适当地调整了专业设置并加强了相应的专业建设。公共卫生本科专业设置,与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大大拓宽专业分布的学科面,专业设置的总量也大幅度提高。因此,紧跟着我国市场需求,我校公共卫生的专业设置进行了积极调整,新增了生物统计学、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质量与安全三个新专业,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

我们根据地方产业结构的需求,通过加强人才需求的市场调研、专家论证,确定了专业发展规划,彰显专业特色,积极发展新兴、交叉专业或专业方向,以就业为导向原则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这要求医学专业设置要考虑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避免专业设置过窄、过宽及过细。同时,要积极综合考虑到,专业办学条件、公共卫生学院学科专业发展定位规划及我国专业人才的社会供需情况等,针对我国学院现有的传统专业,要在课程内容上进行创新,加强与我国新技术的相结合,使我国人才培养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对覆盖面较宽的专业,如预防医学专业,我们设立了环境与职业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国境卫生检疫等专业方向,拓宽专业口径,帮助学生就业。

为保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的公共卫生各专业定位和自身的学科优势,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专业设置,把握学科的和谐发展。例如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是我校重点学科,学科优势明显,具备设立新专业条件。为此,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论证、审核,同意申报统计学专业(生物统计方向),于2011年获得教育部批准招生。未来,我们在加强对我国院校公共卫生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指导及进行监督的同时,建立健全我国专业预警退出的机制,将逐渐把专业录取率、就业率、毕业薪资、职能匹配度等作为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的量化指标。

三、创新型教育模式探索

当代公共卫生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1)以公共卫生学院为基础的毕业后教育。这是在大学毕业后进行的,学生主要来自具有多年卫生工作经验的医科护理、牙科以及兽医院校的毕业生,还有理工科及文科院校的毕业生。据调查报告,在美国公共卫生专业的受培训者,来自医学院校的毕业生约占40%左右,行政管理人员及医院管理人员、研究人员、教师及检验师等占60%左右。欧洲各个国家的公共卫生学院,也安排学位课程,但是,大多着重于中短期的进修教育。例如德国、英国学制大约在6~12个月。(2)以苏联为代表的,目标是培养普通公共卫生医师以及进行基础水平的公共卫生教育。(3)以培养全科医生为目标的社区定向公共卫生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国外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为招生对象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实用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评估的科学化。这也提示我国公共卫生教学改革的条件与方向必须作出改变,在加强内涵建设的同时,加大国际化教学力度,做好对市场需求的认识与课程设计的有机结合,知识技能传播与职业精神培养的有机结合,提高自主经营与加强外部管理的有机结合,打牢核心能力与扩展对外合作的有机结合。为此,创新公共卫生教育模式,必须明确几个核心问题。第一,中国的公共卫生建设急需什么?第二,现代科学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在哪里?第三,地方性医学院校公共卫生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条件?这也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当前,中国公共卫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心理健康问题、社会抚养问题、环境支持问题),双重疾病负担(新发和死灰复燃传染病、慢性病、伤害),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被动吸烟),健康的公平性(城乡卫生差异、重治轻防)。行为和环境等错综复杂的原因,身体、精神、经济等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以及人群对健康需求的持续增加,这些都需要跨部门协同策略,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解决,以建立一个公平、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卫生体系。国际上公共卫生研究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已发生变化,表现为大队列、基因组学、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为此公共卫生专业设置及教育模式应与之相适应,以更好满足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

中国对公共卫生的主要需求也促使公共卫生教育模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1)通过研究老龄化问题,解决健康老龄、健康与发展关系,要求公共卫生教育模式由原来的在校教育转变为持续教育,由单一的专业技能教育向培养社会工作者转变;(2)通过加强慢性病的社会决定因素和干预研究,弄清楚慢性病发生原因及相应预防措施,要求在公共卫生教育中增加行为改变和沟通技巧内容,培养跨部门领导者;(3)通过对行为科学和自理与非正式护理的研究,探索残疾发生原因与机制,增加相应课程,从单一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向集教育者、健康管理者等于一身的综合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转变。

课程改革是创新公共卫生教育模式的核心。随着我国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于公共卫生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以前,传染病控制是公共卫生的目标,控制影响传染病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是实践的重点。因此,公共卫生教育是建立在细菌学、生物化学及环境卫生的基础上,公共卫生人员培训的主要课程:细菌学、公共卫生学、公共卫生立法、食品和水。当各种流行病及传染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了以后,开始进入注重个人卫生时期,重点转移到流行病学的研究及实践中,包括:伤残、低能及各种退行性疾病等。这时公共卫生人员主要起卫生管理者的作用,教育中不仅讲授传统性课程,也着重讲授公共卫生的原理和公共卫生管理。随着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相互渗透,以及诊疗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预防和医疗的紧密结合。为使公共卫生实践与公共卫生教育在改变中相适应,各个公共卫生学院每年都要对于原有专业课程进行评估评价,动态管理课程,每年均增设或淘汰一些课程。

随着公共卫生教育的发展,不管课程如何改变,必须重点注意的是:(1)对全民加强公共卫生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医学生的专业教育,以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2)开发公共卫生领域的交叉课程,如预防医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交叉,发展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3)增设一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如卫生经济学、健康教育课程;(4)逐步建立适合地方医学院校实际情况的课程体系,强调选用同本校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教材;(5)鼓励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进行主动学习,多进行现场实践,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对于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本科专业设置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为更好适应卫生事业改革的需求,对专业的学科属性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同时,在教育模式的创新上,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以保持专业教育的可持续性,更好地与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及经济发展相适应,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杨莉,郑艳燕,陈智平,张新花.欠发达地区医学院校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1):37-40.

[2] 陈凌玉,张玲芝.老年护理人才及专业设置需求调查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2014(8):845-848.

[3] 赵倩,韩可,邓砚.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研究[J].广西医学,2014(3):406-408.

[4] 陈佳龙.新时期医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教育模式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4(6):1065-1066,1076.

地方性医学医学院校 篇3

1 更新临床毕业实习管理理念

在考研、就业与实习时间的冲突下, 临床毕业实习严重受到影响, 学生为了考研、就业而淡化实习、实习走过场, 导致教师带教积极性严重受挫, 致使“学生不学, 教师不教”的局面普遍存在, 特别是在实习后期[1]。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统筹考研、实习、就业, 不断更新实践教学观念, 建立新的临床毕业实习模式。在满足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基本培养要求前提下, 以较为灵活的选择实习方式[2,3], 针对不同的要求, 设计出不同层次实习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以适应社会人才的需求。

2 分阶段实习, 严格临床毕业实习管理

科学安排实习内容, 将临床医学毕业实习按时间先后将实习分为两个阶段。

基础阶段 (1月-10月) :学生必须完成内 (传) 、外、妇、儿科实习任务, 取得规定的成绩, 方可出科。此期间学生不能以任何理由缺习、旷工;不允许任何学生以任何借口调换实习基地, 否则, 除给予严肃的处理外, 还将按实习考核进行考核。

巩固阶段 (11月-12月) :此期为复习考研、双选会等考试和择业时期, 学生思想极不稳定, 学校采取灵活政策:对完成基础阶段实习、取得规定成绩的学生, 在完善手续情况下允许参加复习考研、双选会、面试等, 但明确管理权限仍在所实习的医院, 安全责任在本人和家长;对不参加复习考研、双选会、面试等的学生允许选择其他专科实习或再次强化内 (传) 、外、妇、儿科中任意科室的实习。对没能完成基础阶段实习、未取得规定成绩的学生, 按规定继续实习, 不能请假以取得最低规定实习成绩。

3 人性化毕业实习安排

在安排毕业实习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我院系先以调研的方式设计出调查方案, 内容:①你认为哪家基地医院最适合自己?②第二个愿意到的基地是哪家医院?③为了保证学院的基地建设, 你认为是否每个医院均应该派学生去实习?④如果不能满足你的志愿时, 可否理解?根据以上调查结果,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特长, 在尽量满足学生的志愿情况下安排实习。经过实践, 总结归纳了几种安排实习的模式:①实习与个人意愿相结合模式, 即自己选择基地, 以外省学生为多;②实习与科研相结合模式:对少部分有创新潜力、欲专攻研究的学生, 可采用该模式, 安排到附属医院实习, 跟随导师边实习边做科研, 采取临床和科研能力两不误的培养方式。③实习与就业相结合模式:对于大部分学生, 采取该模式, 培养其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之毕业分配到工作岗位后, 能迅速进入工作角色。

4 严格毕业实习培训, 保证毕业实习计划落实

4.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开展实习前培训

调查研究发现, 有些学生对自己专业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 到了实习阶段仍很茫然。因此需不断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这是提高实习质量的前提条件和思想保障。

西部地区医疗资源现状教育。我校地处西部, 是省属高等医学院校, 由于扩招, 临床教学基地的数量明显不足, 教师教学意识淡薄, 教学水平不高是临床教学中的不足;医疗卫生条件较为落后, 医疗水平参差不齐是事实;但是这并不是降低毕业实习要求的理由, 反而更应该是强化临床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所在。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将就业于西部医院, 必须练就不依靠先进的仪器就能全面、正确诊治疾病的本领。因此, 结合西部地区医疗资源丰富, 病源广、病种多的显著特点, 要教育学生勤于学习, 善于学习, 主动学习;教育实习队只要带教队长勤于组织、善于组织, 积极组织, 学生就有极大的机会观看很多病种、诊治很多病人、从事很多的操作、上很多的手术, 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

积极开展的实习前技能培训。①在实习前两周, 对每个实习基地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讲解基地医院的概况、优势学科、优势专业、管理组织等。②建立实习队, 培训实习队委、小组长、党团支部书记、支委等, 介绍有关实习队管理中如何提高团队生产实习能力的技巧。③培训诊断学基础知识:问诊、查体、病历书写、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骨髓穿刺等基本技能;培训外科洗手、消毒、铺巾、切开、缝合、打结、换药、折线等基本技术。④培训《实习生手册》和《学生守则》主要内容, 以通过此内容建立各实习队的各项规章制度, 让学生事事有章可循, 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实习环境,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4.2 规范实习带教队伍, 强化基地医院建设

为保证毕业实习计划落实, 让实习质量得到保障, 必须建立一支规范化、专业化、优质化的带教队伍;此外, 临床医学生是以诊疗疾病为主, 最终成为合格的临床大夫为绝大多数学生的职业意愿, 因此强化基地医院建设亦极其重要。学院规定各基地医院凡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高级职称的医师可申报我院的兼职教师。目前, 我院临床教学基地总数达57所医院。其中, 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有26所, 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有11所, 专科性三级甲等医院有9所。附属医院 (含非直属附属医院) 达到15所, 其中直属附属医院有3所, 非直属附属医院有12所;临床教学基地编制床位总数为29, 932张, 实际开放床位总数达38, 082张, 生均管床数达1∶8, 均超过了教育部、卫生部的规定。教师队伍实力雄厚, 聘有基地医院兼职教师1, 683名;兼职和联合硕士研究生导师有110名;基地医院拥有省、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才259人, 各基地医院拥有省级或卫生厅重点专科有37个。临床医学生主要是临床医学系院即我院附属医院的学生, 为能更好的培养学生, 附属医院的教师经常与教学医院、带教教师保持良好沟通, 做到各环节、各级人员责任明确;定期召开由各实习基地领导和带教教师参加的年度临床教学基地工作会议, 总结和交流实习带教经验;通过基地医院骨干教师培训, 临床巡回教学等相互磋商, 互相促进, 转变临床教师的教学理念, 提高临床教师教学水平, 为培养合格的临床毕业实习生提供了重要保证。

5 建立实习监控体系, 保证实习质量

严格管理是实习质量的保证, 由于实习基地分布全省16个地市州, 还有部分省外基地, 导致直接管理的难度较大。在实践和探索中, 我们建立了分管院长-医 (科) 教科-教研室“三层次”教学管理体系, 在运行中积极推行“三结合”实习管理模式, 即带习队长、学生干部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学院定期和不定期的到实习医院检查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习情况, 组织专家到基地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等;建立积极反馈机制, 落实实习队长、实习队月汇报, 学生队长、带教教师随时汇报制度;定期执行基地医院间评查和教学督导专家评查制度;定期召开学生和教师座谈会, 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适当调整实习方案。同时, 我们建立了严密的实习带教制度, 切实加强学生、学校、实习基地三者的联系。要求带教教师以临床实景为基础, 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榜样, 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情操、严谨的临床逻辑思维、谦虚的工作作风、灵活的沟通技巧, 从而全面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了实习带教教师的积极性, 我们实行每3年一次的“优秀带教教师”评选活动, 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实习监控体系, 保证了临床毕业实习质量。

6 建立实习考核体系

过程考核。创建科学合理的出科考核评价体系:考核体系的规范, 能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实习成果。临床轮转的成绩评定办法:每个科室轮转结束后, 学生需提交一份自我总结、填写实习成绩手册、提交一份完整病例、进行出科考试。出科考试分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两部分, 技能考核又分床旁考核和操作考核两块。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报告、实习期间表现、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进行评价打分。

终结性考核。所有实习科室出科考试合格学生, 获得进行终结性考核资格, 在毕业前参加学校集中举行的客观结构化多站式临床技能考核, 10站考核, 平均成绩大于60分, 且至少6站合格, 通过终结性技能考试, 准许毕业。

7 毕业后毕业生质量调研

我校毕业生历来以学生的基础知识牢、临床技能精、外语水平高、科研素质高、作风严谨踏实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经跟踪调查, 用人单位对我校近3届毕业生满意率为92.9%, 其中“三基考核”平均成绩89分;据卫生部医学信息中心统计, 2008年, 1, 555名泸州医学院学生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为70.29%,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 参加考试的16门课程中15门课程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6门课程平均得分比全国平均分数超过12分。表明我院学生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临床疾病诊治能力较强, 但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模式仍有进一步改革的必要。

参考文献

[1]王南平, 肖长义, 刘先哲, 等.改革临床实习模式保证医学人才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6) :13-14.

[2]何新荣, 王益玲, 黄合婷.高效校扩招大环境下分散实习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11) :50-51.

地方性医学医学院校 篇4

(适用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

学,预防医学本科)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2012年3月

目 录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20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化学

所属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护理学,预防医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5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医学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学科。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及分子病等阐明生命现象。

医学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影像、检验、麻醉等五年制专业和药学四年制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目标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医学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其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童坦军 李刚.生物化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蛋白质的分类。

8.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Anfinsen实验,分子病。9.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构象改变和疾病。

10.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胶体性质,蛋白质变性与复性、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11.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透析及超滤法,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电泳,层析,超速离心。

12.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掌握】:

蛋白质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了解】: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原理。【难点】:

模体,结构域,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蛋白质各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第三节

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R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六节

核酸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第三章

第一节

生物催化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 第四节

酶促反应的机制 第五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第六节

调节酶 第七节

酶活性的测定 第八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第九节

其他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 第十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全酶,金属酶,辅酶,辅基,维生素与辅酶,维生素的分类及其与辅酶的关系,常见辅酶的结构与功能,辅酶的作用,金属离子的作用。

2.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3.酶促反应的特点:高效性,高度特异性,可调节性。

4.酶促反应机制:活化能,诱导契合假说,邻近效应、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5.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曼氏方程,Km、Vmax测定法。6.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7.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8.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

9.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种类、区别及动力学特点。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糖的生理功能。

2.糖的消化吸收:特定载体转运的、主动耗能的过程。3.糖代谢的概况。

4.糖酵解的概念,反应过程及能量生成,糖酵解的调节和生理意义。

5.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有氧氧化的调节,巴斯德效应。

6.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调节和生理意义。

7.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的合成代谢,UDPG是活性葡萄糖供体以及合成过程;糖原的分解代谢过程;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磷酸化酶、糖原合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重点是它们各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后的活性改变)。

8.糖异生途径:概念及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糖异生的调节和生理意义。9.乳酸循环:循环过程及生理意义。10.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1.血糖水平的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各自对血糖的影响。

12.血糖水平异常:高血糖及糖尿症,低血糖。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途径及催化所需的酶,特别是关键酶和主要的调节因素以及各通路的生理意义。【掌握】:

肝糖原合成、分解的途径及关键酶;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乳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血糖的来源、去路。【了解】:

糖的吸收方式是通过主动转运过程。【难点】:

三羧酸循环流速的调控;各糖代谢途径的调节。

第五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概述

磷脂酶A1、A2、B1、B2、C、D分别作用。

11.鞘磷脂的代谢:1)鞘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2)鞘磷脂的代谢。12.胆固醇的结构、分布及生理功能。

13.胆固醇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原料:乙酰CoA、能量及供氢物质。3)合成基本过程: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合成的基本过程、甲羟戊酸、鲨烯等重要中间产物。4)胆固醇合成的调节:饥饿和饱食、胆固醇及激素分别的调节。14.胆固醇的转化:1)转化成胆汁酸;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3)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脂肪酸分解与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酶及β氧化的全过程;酮体的概念、生成过程、生理意义及关键酶;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合成原料及合成的关键步骤、关键酶;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生成部位及功能。【掌握】:

三酰甘油的合成过程;甘油磷脂的种类。【了解】: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脂肪酸的分类与命名;不饱和脂酸以及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和脂肪酸碳链的增长方式;胆固醇合成的过程、调节、分布、生理功能,以及胆固醇的转化;甘油磷脂的代谢。【难点】: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磷脂的代谢;各种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线粒体的氧化体系 第三节

ATP的生成、利用和储存 第四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三节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第四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第五节

氨的代谢

第六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氮平衡;

2.蛋白质的需要量及营养价值; 3.氨基酸的生理功能和来源; 4.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5.蛋白质在胃肠的消化与氨基酸的吸收; 6.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7.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8.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9.α-酮酸的代谢; 10.体内氨的来源与转运; 11.氨的代谢途径与尿素的生成; 12.个别氨基酸代谢与一碳单位的代谢。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包括转氨基和脱氨基作用及体内尿素的生成。【掌握】:

蛋白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途径;氨基酸的代谢概况。【了解】:

体内氨的来源和氨的转运;个别氨基酸的代谢。【一般了解】: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作用;α-酮酸的代谢。

1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调节 第三节

代谢调节障碍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物质代谢的特点; 2.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4.激素的调节与生长因子; 5.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6.代谢调节障碍。基本要求: 【掌握】: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包括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了解】:

糖、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能量代谢;酶量调节、激素调节、整体调节。【一般了解】:

物质代谢的特点与相互联系。【难点】:

酶水平的代谢调节。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的复制 第二节

DNA的修复合成 第三节

逆转录作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3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转录体系 第二节

转录过程

第三节

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第四节

RNA的复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模板与酶:大肠杆菌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不对称转录。

2.转录的过程(RNA合成的三阶段):起始阶段及启动子,链的延长,链的终止及终止因子。

3.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1)信使RNA的加工:不均一核RNA(hnRNA),剪接酶,小核RNA(snRNA);(2)转运RNA加工;(3)核蛋白体RNA的加工。4.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复制。基本要求: 【掌握】:

不对称转录、模板链和编码链;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亚基组成;转录的主要步骤;转录后加工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过程的异同。【了解】: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RNA病毒遗传信息的复制特点;RNA合成的抑制剂。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体系

5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合成体系;遗传密码的特点;翻译后的加工;蛋白质合成与医学的关系(分子病的概念,抗生素与蛋白质生物合成)。【掌握】:

遗传密码表的用法;翻译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终止过程。【了解】:

原核、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异同。

第十八掌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

第三节

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血液的化学成分,非蛋白氮和血清尿素氮的概念及意义,血液的基本功能。

2.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特性,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3.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功能;红细胞的代谢特点。【掌握】:

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了解】:

7【难点】: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第二十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第一节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四节

必需微量元素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2.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3.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维生素B6、泛酸、叶酸、维生素B12、生物素、硫辛酸和维生素C。

4.必需微量元素:铁、碘、铜、锌、钴、锰、硒、氟、铬、钼。基本要求: 【掌握】:

维生素的功能与生物学作用,即与酶的关系。【了解】:

维生素的概念、分类。【一般了解】:

微量元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实验一

分光光度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制作标准曲线 2.计算未知液的浓度 基本要求:

在掌握分光光度法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定量测定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实验二

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盐析

2.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 3.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 4.加热沉淀蛋白质 5.酒精沉淀蛋白质 基本要求:

加深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8-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一)DNA的提取

(二)DNA含量的测定 1.标准曲线的制定 2.样品的测定 3.DNA含量的计算 基本要求:

了解并具体掌握动物肝脏DNA提取及二苯胺显色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六

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磷酸苯二钠在碱性磷酸酶作用下的酶促反应 2.终止反应 3.比色测定 4.计算该酶的Km值 基本要求:

1.了解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了解米孟方程、Km值的物理意义及双倒数作图求Km值的方法。

3实验九

肌糖原的酵解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8-10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处死动物和制备肌肉糜 2.肌肉糜的糖酵解 基本要求:

1.学习检定糖酵解作用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酵解作用在糖代谢过程中的地位及生理意义。3.了解有关组织代谢实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实验十

乳酸脱氢酶及辅酶Ⅰ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辅酶I(NAD+)的制备 2.乳酸脱氢酶酶蛋白的提取 3.定性测定 基本要求:

1.了解全酶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的功能。2.学习和掌握测定乳酸脱氧酶及辅酶I的方法。

52.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核苷酸 1)RNA的碱水解 2)点样 3)电泳 4)结果处理 基本要求:

学习和掌握从酵母中提制RNA的原理和方法,以加深对核酸性质的认识。学习核糖核酸碱水解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核糖核苷酸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十三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测定 2.计算 基本要求:

1.掌握转氨基反应并了解转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2.熟悉血清转氨酶测定的原理及方法。

实验十四

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地方性医学医学院校 篇5

关键词 地方医学院校 药学专业 人才培养 特色建设

目前,综合性大学药学院及部分教育部直属医药院校如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四川大学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关于如何转变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较多。①但是,对于地方医学院校创办的第3类②药学院系,关于如何利用自身在医学方面的优势,改变现有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鲜有报道。华北煤炭医学院药学系以国家高等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办学定位,着眼于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突出地方医学院校办学特色,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特色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良好成效。

1 确立适应岗位技术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华北煤炭医学院药学系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核心,以专业认证标准为金标准,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目标,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主线,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应用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拓宽学生的人文和社科管理知识,确立按学生的专业理论满足学科发展需求,专业技能适应岗位技术需求相结合的药师型、制药工程型、营销管理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拓展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药学人才培养从传统单一的校内培养向学校医院、研究所、企业联盟培养人才新模式转变。健全学校、院系、基地、教研室、导师五层式分级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药学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整体推动力。

2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特色建设

创新教育需要创新教育体系,创新及创新教育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的需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革课程体系。③各种、各类课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实现的需要,在满足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前提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课程群,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我们为了实现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建设。

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加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特点,设置药师型人才模式、制药工程型人才模式、营销管理型人才模式三个专业方向课程组。

实践技能训练的合理设置:基本技能训练实验—药学综合实验—药师型、制药工程型、营销管理型三种人才模式的技能训练。利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资源,设置与专业课程组相匹配的实践课程,有利于药师型人才模式和营销管理型人才模式的培养。利用与地方医药企业的合作,提供药学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制药工程型人才模式的培养。

利用课程体系和技能训练的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通过融合相关课程、删减雷同教学内容、减少必修课并增加选修课等形式,制订出以能力为主线,切合本校实际的课程体系;通过与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地方医药企业的合作,挖掘药学系自身的潜力,建立起药师型、制药工程型、营销管理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平台;采用导师制的方式,学生从大二开始进入课题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3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我们建立了适应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为目标,以重个性、重过程、重培养为原则,改变以往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单一考核方式,把出勤情况、平时的作业、课堂问答、实验操作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均按一定比例计入到课程总成绩中,考试方式采取写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现场技能操作和试卷等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对新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的检测,我们采用书面考试、知识竞赛、科技活动竞赛、实习评价、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形式,了解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药学相关知识、适应社会需求方面的影响。再者,我们系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和教学督导组,组建督导专家组,深入课堂听课督导,同时负责具体落实学校教学管理方案,执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我系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指导、督促、评价和反馈。

地方性医学医学院校 篇6

1 滨州医学院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背景

1.1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本土化发展的趋势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 GMER) , 是由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IIME) 针对教学效果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基本标准, 旨在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它对教学过程不做规定, 尊重各个国家之间的差异, 承认各医学院校医学教育的多样性, 允许各校按自己的需要增加要求和内容。《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制定, 体现了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要求, 同时也关照了医学教育的本土化发展, 为世界各国在医学教育标准方面的互认搭建了一个国际平台, 并逐渐为世界各国所认可、采纳。而我国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可避免的被纳入国际医学教育的坐标体系中, 主动靠近甚至超越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是提升我国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必然要求。为了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接轨, 国内的医学教育专家王德炳等做了中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学制学位改革研究, 并公开发表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加快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本土化发展的进程, 修订符合国际国内医学教育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1.2 中国医学教育认证的要求

医学教育是为了培养从事医疗卫生保健的专门人才, 为了保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我国的有效运行, 确保育人质量, 国内已经形成了《中国医学教育认证办法》 (试行) , 认证工作也已逐步展开。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形成符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1.3 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我校在教学评估之后着力加强内涵建设,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 通过研究学习GMER, 对照我校现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分析认为存在的问题是:培养目标滞后, 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人文素质、交流沟通技能、信息素质等现代素养重视不够,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法单一。为此, 需要制定一套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符合学校内涵建设大局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1.4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实践诉求

医学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的专业教育, “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 医学的崇高使命决定了对医务人员道德品质的特殊要求。它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牢牢掌握现代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 能在临床实践中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 而且要求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医学专业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这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社会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医学人才培养方案。

2 滨州医学院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可行性分析

领导重视。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学质量, 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12345”的发展战略, 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 尤其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来, 学校着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继续推进内涵建设, 学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问题, 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指明了方向。

教学管理体制到位。2007年学校深化内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形成了由分管教学校领导负责、教务处牵头、学院管理的校 (院) 两级教学管理体制, 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理顺了教学管理关系。

具有优良的教学传统。长期以来, 我校传承了青岛医学院的优良教学传统, 积淀了严谨、求实、创新的教育理念, 重视对学生进行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 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更新了教育观念, 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了思想基础。

具有优良的教学条件与充足的教学资源。目前, 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8亿元,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9, 000余万元;图书馆藏书为188万册;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 非直属附属医院8所, 教学医院、实践教学医院60余所;学校现有教师648人, 其中教授为85人, 副教授为220人, 博士、硕士学位人员为358人;2008年上半年学校建设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引进了2, 500多门网络课程, 拟在3年内自建200门网络课程。教学条件建设和资源建设为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奠定了师资和物质基础。

3 滨州医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

作为医学专业人员, 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 有吃苦奉献的精神, 还要有精湛的医术, 即德才兼备。而当前医学教育实践中, 医学专业学生的基础与临床脱节, 学历与能力脱节, 临床技能、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 人文精神缺失, 科研意识不足。因此, 医学院校要提高教育质量, 保证人才培养, 必须在实践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3.1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整体思路

针对我校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 结合《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和学校实际情况, 以专业认证为导向,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形成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即新的培养方案要以培养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为基本方针。

3.2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我校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是明晰“三个统一”, 加强“两大培养”, 突出“一项技能”。

明晰“三个统一”的育人理念。即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的统一, 使学生既具有宽厚的基本理论、知识基础, 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上, 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使学生既懂得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科学态度, 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加强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培养。医学不仅是科学, 更是人学, 直接关乎人的生命权与发展权。培养具有“仁心妙术”的医学专业人才是医学教育之鹄的。改变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院校的尴尬境地, 推进医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比翼双飞”亦是此次修订的一个着力点。

加强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解决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而操作能力薄弱的矛盾, 在基础阶段 (从入学教育开始) 通过参观医院、参加医务劳动和社区医疗实践等途径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了解临床;在桥梁课程和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接触临床机会, 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修订后的培养方案特点及与现行培养方案相比的主要变化

培养目标由“单一”到“三维”。在培养目标上, 新的培养方案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学生毕业时能够在上级医师的指导和监督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掌握科学的方法, 具备终生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的扎实基础和能力。” 其具体目标分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反映了人才培养目标取向的变化, 即由原先强调临床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单一维度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职业素质及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三维目标, 在目标制定上更为具体与细化。

课程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的设置到课程群的搭建。课程设置上, 现行教学计划中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限选课, 课程门类较少, 开设质量不高, 新方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 压缩必修课, 扩大选修课, 并搭建了多类课程群。

为加强学生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操作基本技能及医患沟通能力的学习, 新增设临床医学导论、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OSCE考核、社交礼仪、人际沟通等内容, 保证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并通过参观医院、参加医务劳动和社区医疗实践等途径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 培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 使学习内容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增加了相关的人文、社会类选修课, 开展与医学有关的法律、法规等专题讲座;针对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开设循证医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等课程, 并通过名师讲坛、撰写文献综述训练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科研意识。新的课程群的搭建从多方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此次修订, 充分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引导, 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改革;强化了后期教学管理, 增加了临床见习、实习的时间, 构建了完整的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毕业时增加了临床毕业技能的考核, 加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②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课程设置的变化体现了知识观的变革。适应“生物”医学模式到“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 用整体的知识观和动态的知识观来看待知识, 将组织胚胎学和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实验整合为形态实验学, 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整合为机能实验学, 使教学内容相对优化, 更接近医学教育的学习规律。③注重学生终身能力的培养。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体现了“以人为本”、“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并根据医学教育的性质, 积极探索PBL、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改革,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思考能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4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后续工作

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不是“纸上谈兵”, 最终要运用于实践教学中。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运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系列的配套改革。如:根据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制定工作;制定新增课程的师资建设计划;教材选用工作;制订更加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 使实验、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各个教学环节得到时间和效果上的保障,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等。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势在必行, 但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谨慎为之。

摘要:以医学教育新标准为背景, 审视滨州医学院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分析修订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整体思路, 并进一步阐述了新修订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地方院校,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2002 (2) :1-5.

[2]易露茜.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推动医学教改革创新[J].医学教育, 2004 (5) :3-5.

[3]欧阳若芸, 蒋云生.从“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谈临床教育的改革[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22) :153-155.

地方性医学医学院校 篇7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的逐渐升温, 为了体现“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适应性, 扶持优势专业, 提高办学效益”的原则, 各高校不断地优化专业结构。一些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力图改变原来的单一学科造成的招生生源不足, 学科发展受阻, 竞争力下降的局面, 纷纷以医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为生长点, 积极发展近医或非医专业, 逐步向多学科综合性院校趋势发展。以新乡医学院为例, 除医学外, 学校还有理学、文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其他地方医学院校也是在以医学学科为主的基础上逐渐开展多学科教育, 形成多学科、多维发展的格局。

1 我国医学教育专业设置的历史回顾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共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学科专业调整。第一次自1982年开始, 历时5年, 于1987年完成了各科类本科专业目录的全面修订, 专业种数为671种;第二次调整于1993年完成, 并于当年颁布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专业种数为504种;第三次调整于1998年完成, 专业种数由504种调整到249种[1]。

我国开始有计划地按专业培养人才始于1952年。到1953年初, 全国高校共设置专业215种, 其中医科为4种。1955年增设了儿科医学专业, 并将牙医学改名为口腔医学专业, 医科专业数共5种。1956年增设了中医专业, 医科专业数共6种。在此阶段, 各专业的修业年限得到了调整, 除口腔医学、药学专业为4年外, 其余专业均为5年[2]。

1958-1962年间, 医科专业数从8种增至19种类。这一阶段, 医科专业数发展较快, 主要表现为药学类专业数的增加 (如新增药化、化学药物制造工业、抗菌素制造工业、制药工艺等) 和中医类专业数的增加 (如新增中药、正骨、针灸等专业) 。1963年9月, 国务院批转了国家计委、教育部《关于修订 (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和 (高等学校绝密、机密专业目录) 的报告》, 增列了一些国家建设所需要的新专业, 调整了一些专业的业务范围, 归并了一些过窄的专业, 统一了专业名称, 对部分专业称呼进行了订正。在《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中, 医科专业共10种, 即医学、卫生学、儿科学、口腔医学、中医、药学、中药、药物化学、护理、医学检验。1964年, 增设了蒙医学专业。1965年, 全国实际设置医药本科专业11种, 共布点103个[2]。

十年动乱期间,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及专业设置均处于混乱状态。直到1977年, 全国普通高等医药院校才开始恢复招收正式本科学生, 从此高等医学教育才逐步走上正轨。1978年, 全国普通高等医药本科专业设置共20种, 在1963年《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中设置的10种医科专业的基础上, 新增加了五官科学、煤矿医学、卫生检验、毒理学、针灸推拿伤科、药理学、药剂学、化学制药、抗菌素制造、化学等专业。各专业布点共180个。到1986年, 医科专业数增至48种, 专业布点总数共333个[2]。

1986年, 为尽快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制定科学、规范的专业目录, 国家教委组织了大规模的医药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工作。1987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共分为10大类57种, 其中试办专业10种[2]。此次专业目录修订, 合并了一些相近的专业, 增设了一些新专业, 统一了各专业名称, 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 规范了各专业学制。

1989年, 为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适应性, 国家教委组织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 并于1993年7月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专业目录》。此次专业调整幅度较小, 基本上仍沿袭1987年的专业目录框架。该《专业目录》共设9大类, 37种专业。但此次修订的专业目录, 从某种程度上并没有减少各专业总的布点数, 专业种类减少的幅度也不够大, 仍然存在医药教育本科专业面不够宽、毕业生社会适应性不够强等问题。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教育的发展趋势, 改变高等学校存在的本科专业划分过细, 专业范围过窄等状况, 从1997年4月开始, 教育部全面组织对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修订工作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 在立项研究、分科类调查论证、总体优化配置、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形成了新的专业目录。在1998年颁布的最新《专业目录》中, 医科专业共8大类, 16种专业 (不含分布到其他科类中的专业) 。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是历次《专业目录》修订中对医科专业设置调整幅度最大的一次, 基本上体现了我国医药卫生专门人才的类型需求, 专业面得到了拓宽, 医科毕业生的适应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2]

2 一些地方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比较

截止2007年, 地方医学综合院校 (不包括独立院校) 共有 56 个, 地方中医类院校 (不包括独立院校) 共有 23 个, 各类地方院校均根据市场需求对医学相关专业和非医学专业进行了设置, 尤其是非医学类专业的开设已经达到了 45门, 其中开设比较多的是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英语、汉语等专业, 还有一些专业仅有1-2个院校开设, 如俄语、电子商务、日语等。

56 所地方医学院校中, 大部分医学院校是以目录内专业为主的, 专业开设最多的是泰山医学院和温州医学院 (见表1) ;非医学专业开设比重较大的院校有温州医学院、潍坊医学院、泰山医学院、滨州医学院、广东药学院, 均达到了该校开设专业总数的 50%以上 (见表2) ;医学相关专业设置比重较大的有首都医科大学、承德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等 7 个高校, 均达到了该校开设专业总数 20%以上 (见表3) 。23 所地方中医类院校中, 大部分院校如成都中医药大学, 开设专业达 20门以上;医学相关专业开设的比例均较少;非医学专业开设比重相对较大的院校有辽宁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等。

数据来源:教育部《2007全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大全》

3 地方医学院校专业设置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目前,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日益发展及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提高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质量、卫生服务水平及医学科学研究的能力等, 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首要任务。调整专业设置, 加强专业建设成为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医学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发展过程中, 积极转变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加大对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力度, 体现出了“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适应性, 扶持优势专业, 提高办学效益”的原则。与此同时却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如:缺乏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专业管理机制;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重点专业不明显, 综合实力不强;热门专业布点不少, 但办学水平不高等等。

优化调整我国高等医药教育的专业结构, 既要体现出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教育特点, 也要体现高等教育的专业性教育特征。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在调整专业结构, 加强专业建设的过程中, 要在认真分析评价自身实力和优势的基础上, 合理地设置专业 (包括专业方向) , 并将专业结构调整工作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结合起来, 优化课程体系, 重组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应充分认识课程改革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以专业内涵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突出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 确保新设专业的办学水平。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要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 努力培育和形成自身的品牌、特色专业, 并依据自身的优势设置专业, 在有优势且师资又较强的学科门类上多设一些专业, 从而形成专业结构上的优化布局。

摘要: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的逐渐升温, 为了体现“拓宽专业口径, 增强适应性, 扶持优势专业, 提高办学效益”的原则, 各高校不断地优化专业结构。一些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力图改变原来的单一学科造成的招生生源不足, 学科发展受阻, 竞争力下降的局面, 纷纷以医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为生长点, 积极发展近医或非医专业, 逐步向多学科综合性院校趋势发展, 形成多学科、多维发展的格局。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历史,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宾齐.农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10) :64-67.

地方性医学医学院校 篇8

一、问卷编制与实施

以某地方院校252名教师青年教师(40周岁以下)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青年教师发展现状调查问卷》,对教师的“对专业发展现状”、“对职业规划现状”、“对职业心理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回收问卷17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74份,有效率为69.05%。

二、调查结果

1.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意向调查。

调查发现,93.7%受调查的青年教师都有专业发展的意向,但不同学位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意愿程度存在显著差别。硕士、学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大多有意愿或较强意愿提高自身学历水平。博士层次的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的愿望呈现两个极端:或强烈渴望继续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或完全无意继续学习以提高自身水平。

2. 青年教师职业规划现状调查。

该校大部分青年教师对未来3~5年都有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阶段目标,但高达71.3%的教师对自身未来发展仅有粗略规划,只有1/5左右的教师有明确详细的规划,还有6.9%的受调查青年教师对自身未来发展完全没有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该校青年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依次是:职称晋升、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能力提高和学生成长。对评职称最苦恼的问题是科研能力不足,其次是没有时间科研。高校教师应当树立教学为要、科研为基的观念,但现实却是科研是教师与教师之间唯一具有价值的评比条件,是教师晋升职称的依据,而教学却摆在一个极其不显眼的位置,因而学生的成长逐渐被教师遗忘。

3. 青年教师职业心理调查。

调查表明,该校青年教师并不认可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观点,仅有0.6%的受调查者是因为教师社会地位高而从教的。原因可能是:一是青年教师多处在家庭、事业的建立初期,人脉与社会关系仍欠缺,普遍压力较大,社会优越感并未真切体现;二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收入决定社会地位。教师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一员无形中接受了这一标准,目前教师收入相对较低,所以对于自身的社会定位就降低了。

根据单因素方差检验,P=0.01(<0.05),各教龄组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总体存在显著差异。教龄低于3年的青年教师的主观幸福感相对较强。教龄在6~10年的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最低,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师的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强。

三、讨论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看,地方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自主性,没有明确的自身未来职业规划,不同教龄的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存在差别,大部分青年教师背负着“科研压力大”、“购房还贷任务重”、“经济收入低”三座大山,学校的支持与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青年教师和谐发展。

1. 加强青年教师师德教育。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指出,要“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师德教育不仅是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开始的第一课,对于其职业认同感、心灵归属感和未来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直接决定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否开展好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从而发挥高校的功能,顺利实现学校发展目标。[2]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考核、评价、监督和保障等机制;广大青年教师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为人师表,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言传身教,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自身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设立教学发展中心。

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地方高校应尽快在校内设立独立建制、层次分明的教学发展中心,一方面,建立健全机构。学校和院、系、教研室均相应地建立教学发展中心。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侧重宏观管理,为各学院教学发展中心提供经费保障,系、教研室教学发展中心重点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另一方面,中心可以开展分类别和多样化的教学发展活动。如为教师提供关于教学研究的阅读材料,为教师提供个别咨询,为院系制定教学改进战略提供支持与帮助,开展新教师适应、教学发展研讨、良师传教、教师教学技术发展培训会等材料。[3]

3. 建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

专业学习社群是以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使教师承诺共同的理念与目标,并承担责任、相互支持、共享经验、协同学习的组织。主动学习、自主实践、分享合作是其本质特征。在专业学习社群中,青年教师扮演了“学生”和“教师”双重角色,通过协作学习、教学反思等活动,与社群其他个体共同学习和分享实践,提高了自身发展水平;使自身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参与者,实际上就是自身专业自主的生长与发展。[4]

参考文献

[1]韩柳洁.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困境挣扎在科研和生存压力中[N].人民政协报, 2012-12-24.

[2]王海文.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11) .

[3]国际教育发展联盟会议文集[C].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学质量保障高级研讨会, 北京, 2009.

地方性医学医学院校 篇9

1 造成研究生科研诚信危机的原因分析

1.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医学科研投入资金大幅增加, 人们对科研产出的预期增大, 不良社会风气和浮躁心态作祟, 导致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时有发生[2]。许多地方医学院校单位对研究生的优秀考核主要是考评发表论文数、论文的影响因子数、获得奖项数等。基本上是以硬性指标指标为准, 并据此与奖学金等挂钩, 同时, 这些指标也是用人单位录取人才时的重要衡量标准。这样的评价体系极易诱使一部分人通过低成本的作假获取更大的收益, 超越伦理底线弄虚作假。

1.2 教育制度的问题。

近年来, 国内高校各种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穷, 抄袭现象大有泛滥之势。学术造假对学校、社会均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 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的品质很难不受影响。医学研究生是医学科研工作中重要的主力军。很多学校规定, 研究生在校期间需要在核心期刊发表1~2篇论文才能满足申请答辩的资格, 有的院校甚至把申请学位的条件“一刀切”的规定为必须发表SCI论文。为了完成这些硬性指标, 有些研究生在完成课题和撰写论文时, 千方百计拼凑论文, 多发论文, 快发论文, 一稿多投, 甚至背弃基本的科研道德。也许, 在制定这些制度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动力, 敦促研究生努力学习, 提高效率, 认认真真的完成科研课题, 但这一规定是一把“双刃剑”, 有的学生因为基础差或者动手能力不强, 不能完成这些指标, 最后不得不丧失科研诚信, 编撰数据和结果, 甚至花钱从市场上购买论文。

1.3 科研平台的限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科研平台的高低决定着科研成果的大小。没有经费, 缺少相应设备, 技术条件不成熟等先天的不足在地方医学院校中是非常现实的问题。研究生导师因工作原因科研关注有限, 招生数量多, 许多师生关系都是有名无实, 部分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和经费短缺。科研活动条件、经费承担和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的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

1.4 监管机制的缺失

医学科研的跟踪机制是指对取得医学科研项目的经费、进程、阶段等进行跟踪和监督的机制实质上也是一种过程监督机制。重课题的申请立项, 轻课题的研究结题。跟踪机制不完善也为医疗科研学术腐败和学术造假提供了的活动空间。许多地方医学院校的科研诚信教育几乎处于宣传教育阶段, 许多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对科学精神、科研规范、科研道德不甚了解。

2 研究生科研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方院校科研资源有限, 有的研究生导师经费短缺, 在研究过程中, 不允许失败, 现在的期刊喜欢发表阳性的结果, 阴性结果往往被杂志拘稿, 为了文章, 铤而走险。医学院校里的临床专业学生, 因为临床工作任务重, 没有时间做实验, 为了毕业, 借助于论文编辑公司,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 论文买卖已经不再是新鲜事, 论文可以明码标价, 俨然成为一种商品。近年来, 研究生招生扩招现象严重, 特别是在职研究生数量的迅猛发展, 使得在职研究生的科研诚信问题成为重灾区。

3 加强对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 我们应该注意四个方面

3.1 重视学术道德教育

开设《科研诚信》教育的课程, 学习相关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规定了科技人员要遵守科研诚信, 尊重知识产权, 了解国家设立的监督管理机制, 学术诚信档案制度等[3]。医学研究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需要坚持伦理原则, 对受试者进行有效保护, 尊重实验动物福利要求,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科研诚信规范。

3.2 医学科研监督机制的完善和执行

医学科研方案设计、立项申请、开展研究、论文发表、奖励申报等各环节提出诚信行为规范要求, 加强对科研诚信建设的领导、组织和管理, 加强对科研人员培训, 建立健全机构内部科研诚信监管制度。贯穿开题、中期报告、最后的答辩整个研究过程中, 不定期的抽查实验报告及记录, 落到实处, 真抓实干, 把科研不端的土壤彻底清除。同时对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按照制定的相关法规和制度, 严查严办。

3.3 导师应做诚信的典范

研究生导师是对学生实施科研诚信教育的关键主导者, 其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严谨的科学态度, 高尚的科学精神, 去教育引导学生, 才能使科研诚信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化。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要严格, 经费、科研诚信、学术水平、指导学生的时间等多个方面应综合分析, 限制导师招收学生的数量, 有些情况下可以实行双导师制, 确保指导学生的时间保证。同时, 积极借鉴国外将诚信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的优秀做法。建立以导师为指导的科研小组, 在实验研究中, 导师既不能越俎代庖, 也不能不放羊式管理。

3.4 改革研究生毕业标准。

当前许多地方医学院校对研究生毕业的要求与现实严重脱离, 规定必须达到规定数量的文章才能答辩, 达到规定数量的文章甚至是SCI研究生才能拿学位证书等等, 各学科一刀切, 不注意学科间的不同特点。因此适度调整医学科研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医学研究生形成诚信的风气大有益处。我们的领导决策也看到了科研诚信的现实问题, 正在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医学院研究生学位划分为科学学位与临床学位, 不同类型的研究生的毕业的要求不一样, 临床学位研究生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执业医师考试为主要毕业考核目标。

4 小结

诚然, 研究生自身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淡薄, 缺乏理想, 缺乏信念, 这该是造成研究生诚信危机的内因。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养成诚信的好习惯。高等医学院校具有培养医学人才、进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责任, 高校更是提高思想修养的地方, 而思想修养是否也可以用论文数量来进行计量?过分倚重科研、论文的考核体系将是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教学考核管理的退化。2014年9月, 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式发布《医学科研诚信和相关行为规范》, 以加强卫生计生领域的医学科研诚信行为规范和监督体系建设。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近日召开的医学科研诚信建设专家研讨会上, 《规范》的出台为医学科研诚信划出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S

摘要:科研诚信是研究人员具备的基本科研素质。近年来, 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中科研不端行为时常发生, 而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 因此, 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地方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诚信问题出现的原因、表现形式及解决策略等方面探讨当下加强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关键词:科研诚信,研究生教育,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彭志红, 唐波, 汪荣泉, 等.浅谈医学研究生科研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医学教育探索[J].2010, 9 (1) :137-139.

[2]胡泽保, 杜润秋.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与科研诚信问题[J].科研管理, 2008 (29) :66-68.

地方性医学医学院校 篇10

[摘要]实践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针对教学型地方医学院校,建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德育实践教学、人文素质实践教育的系统性、渐进式的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教学型 地方院校 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甘庆华(1971- ),女,广西兴业人,桂林医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罗伟生(1959-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临床、教学管理。(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教改“十一五”第四批资助项目“新时期地方医学院校大学生素质养成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A02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128-02

一、实践教学体系确立的依据

实践教学是教学型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学型教育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划分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而备受人们注意的。大学可分成培养拔尖人才的研究型大学与培养专门人才的教学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是一种应用型教育,主要培养行业、产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地方医学院校即属于这一类型。

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不仅是诊断、医疗、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恢复、维护和增强人们身心健康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从医学的对象来看,其对象是人。人是非常复杂的,由于人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乃至人的性格、气质的不同,决定了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诊断、处理上各有不同,即疾病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及治疗也应因人而异。理论教学只是教共性的医学知识,一般疾病的病因、表现、诊断、治疗规律,而具体针对不同病人不同诊治必须要有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因此,实践能力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极其重要内容。

可见对于教学型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应用性、地方性、专门性特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桂林医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作为培养高级专门医学人才为主的教学型地方医学院校,其人才培养应是面向地方经济需要和地方卫生事业需要,因此,整个办学定位为: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医学院校;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学科专业定位:以医学学科为主,积极发展相关学科,向文、理、法、管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广西,服务地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医学卫生人才。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办学定位,我院按照系统性、渐进性、学生为主的原则,注意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医学卫生人才”为中心,主要有专业实践教学、德育实践教学、人文素质实践教学三大块内容。

1.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践—应用综合实践—创新实践三大层次,是一种由基础—提高—创新关系的金字塔形的渐进过程。基础实践教学是金字塔的最底层,打基础阶段,包括理论课中配置的实验、上机,以及早期接触临床实践等,是一种认知教学。具体内容有:一是数理化生等自然科学课程实验,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科学思维,让学生初步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二是外语、计算机、文献检索等工具性课程实验,培养学生科研外语能力和信息素质,奠定科研必要的基础;三是人体解剖、生物化学等医学基础科学课程实验,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实验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等;四是早期接触临床实践和临床见习。早期接触临床是安排医学生到各级医院观摩学习,了解临床工作的性质和医疗服务系统的现状,增强医学感性认识和医德意识;临床见习是指学生在临床课阶段,在教师或临床有经验的科室人员带领下,穿插分组进入医院科室,进行现场床边见习教学,使学生边学理论边有计划地接触患者、观察病情及临床操作,增强医学感性认识和爱伤观念,提高临床观察能力和临床理论的理解能力。

应用综合实践教学属于提高阶段,包括综合性实验教学、实习与实训等,是一种应用教学。通过第一阶段的打基础,这一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巩固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根据实验内容的相近性,开出综合性实验,以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有专业技能的强化训练和临床实习,如临床医学专业的技能强化训练、预防医学实习和毕业实习;护理学专业的护理技能实训和毕业实习;药学专业的实验操作技能训练等。其中专业技能强化训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技术操作的综合训练,包括模拟临床的动物手术实验、同学间互相操作的练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专业操作技术能力;临床实习,是指在教师或带教者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到现场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内容有内、外、科、儿等各科的实习,是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是整个专业知识的运用和训练,是学科上的综合训练。

创新实践教学是金字塔的最顶层,包括设计性实验、毕业实习(设计)等,是一种创新教学。设计性实验是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实践知识和能力,自己选择实验的项目,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和老师同学们的共同探讨后,选择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自己动手完成整个实验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毕业实习(设计)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或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科研课题作为毕业实习(设计)课题来研究。

另外,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是第一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是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重要内容的教学。如组织学生进行社区卫生调查,“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医疗卫生的情况,而且有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用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举行科学和学术活动、各专业技能操作竞赛,组织学生科技兴趣协会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和演讲,让学生了解学科最新学术动态,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2.德育实践教学。要造就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德高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德育实践教学是重要教育环节。具体内容包括第一课堂中理论课配置的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主要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为主,包括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历史名人、当代伟人的故里,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名胜古迹和其他重要纪念地等,让学生了解革命光荣传统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利用假期进行社区、农村等社会调查,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了解中国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如农村改革、科教兴国、人口问题、环境保护等问题;组织学生经常深入社区为居民开展义诊、健康咨询、献爱心活动等。

通过一系列德育实践教学,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同时,充分体验了生活,培养了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加强了对卫生事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人文素质实践教学,主要以第二课堂为依托进行。医生直接的服务对象是人,而且是有病痛的人,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但要懂得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了解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为此,我们加强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人文素质实践教学,以促进学生医学专业教育、医学职业道德、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如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像大学生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手抄报比赛、才艺演出等。

三、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

为保障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必须完善教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构建科学严格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完善教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的依托。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对于实现实践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首先,实验室是校内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的主要基地,也是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基地。我院注重实验室建设,现有6个实验教学中心,下设37个实验室、1个SPF级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实行校院(系)二级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结构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功能齐全、设置完善的实验机构体系。

我院还组建临床综合实验中心,建立网络实验室,建成现代化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配置有“高级综合模拟病人系统”(ECS)等一批与国际接轨的智能化教学设备,为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提供了良好教学条件。同时,建立临床教学多媒体资源库,收集各临床学科的声像材料和典型病例资料,以有效地实现临床医学形象化教学。

其次,各专业都努力建立一大批校外实践基地。目前,我院的临床专业建立了一批稳定、合格的临床教学基地,药学等其他专业在大型企业、卫生部门、药品监督及医药公司也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基地。

2.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管理规章制度是保障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我院制定了《桂林医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规范实验室开放管理,对开放形式、经费、劳务报酬和学生学习成果等作了明确规定,调动了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室的开放,保障了实验、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热情。还制定了《桂林医学院毕业实习管理暂行条例》《桂林医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学院关于临床实习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临床教学工作规范》《实习巡回检查制度》等临床实习教学管理制度和临床实习出科考试、毕业考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编制了规范、科学的实习大纲,对实习目的、要求、内容、组织领导、带教教师、成绩评定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形成有章可依的管理规范、科学的管理。

3.构建科学严格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学一贯追求的目标。只有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才能更好地反馈教学信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我院建立了严格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探体系。在实验教学方面:以《桂林医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办法》等教学文件为指导,制定各专业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对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准备、实验规范、实验指导、实验报告与考核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在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制定完善的毕业实习大纲和毕业实习考核手册,以及《桂林医学院毕业实习管理暂行条例》《桂林医学院毕业论文格式要求》《桂林医学院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暂行办法》《桂林医学院毕业论文管理条例》等文件。对毕业论文的选题、答辩,指导教师的资格认定、指导工作量,论文格式、评分标准、归档、保存期限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与要求,规范实践教学质量标准。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构建完善的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全面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德平.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7(4).

[2]田水泉,张铁牛.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5).

地方性医学医学院校 篇11

1 外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所谓“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教育质量保证的相关主体 (国家、政府、社会、高校) , 通过运用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控制、质量审计、质量认证、质量评估等手段所进行的教学质量持续促进活动[1], 包括高等教育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所谓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指高校外部为了对学校教育质量实施连续有效的质量监控所建立的监控体系, 由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门机构组成[2]。

自1990年, 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发展很快。从1993年到2003年, 我国已有170多所高等学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 有80多所高等学校申请参加了优秀教学工作学校评估。2001年, 教育部又对全国25所本科院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的试点工作。2004年2月, 教育部在《2003年-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实行以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 从而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些措施, 在促进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积累了经验, 达到了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我校在接受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活动中, 始终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 将“重在建设”落实在实际行动中。2006年, 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结论;经认真讨论、审议, 将接下来的年度依次确定为教评整改年、教育质量年、专业建设年、基本建设年、教学改革年、教学内涵年,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建设与改革, 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 在我校开办的12个本科专业中, 有5个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或省级品牌专业。通过毕业生质量调查反馈, 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

2 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必然要求高校发挥主动能动性, 加强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我校结合办学实际, 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分为一个目标、一套标准、四个系统。一个目标, 即明确一个培养目标”一套标准, 即建立一套完整的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四个系统, 即教育质量保障的指挥系统、督导系统、信息系统、激励系统, 确保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

2.1 明确一个培养目标

我校是一所办在地方的医学院校, 根据学校办学实际, 确定的人才培养类型为技术应用型, 围绕这一人才培养定位, 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立足湖北, 面向全国, 重点辐射中西部地区, 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医学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 熟练的卫生服务技能、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及医疗卫生服务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2.2 建立一套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为使教育质量监控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见习实习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考试及毕业论文、学生学习等质量标准, 并制定了配套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教学质量标准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学质量标准也随之提升, 以满足学校教学工作不断进步的需要。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使教师明确了自己工作的质量和要求, 使学生明确其学习任务及努力方向, 也为教学质量检查、质量分析和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自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以来, 各教学单位均能按照质量标准的内涵要求规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如各专业负责人能够按照专业建设评估标准, 积极地推进专业建设工作,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同时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监控, 为社会培养合格、急需的医疗人才;各课程建设负责人, 均能按照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积极创建精品课程;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 多媒体课件声、像、图并茂, 教学效果良好;教师教科研水平大大提高, 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得到极大加强。

2.3 建立教育质量保障系统

指挥系统:

指挥系统在四个系统中起统领作用, 目前已建立了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教务处作为教学管理职能部门, 代表学校负责教学质量日常监控、专项教学督导等工作, 负责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教学工作委员会由教学管理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负责人和长期从事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有丰富教学工作经验的学术专家及学生代表组成, 下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委员会、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考试指导委员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委员会等八个业务委员会。其中, 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委员会对学校各级各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进行监督、指导和咨询, 向校党政负责, 由分管教学副校长委托教务处进行管理。

各学院成立了二级学院层面的教学督导组, 组长由学院院长担任, 成员由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及教学办工作人员组成, 负责对本学院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秩序、教学运行等进行监控, 提供教学、教学管理等的咨询与指导, 及时向学校教务处反馈本学院的各种教学信息, 提出改进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本学院教学督导组的日常工作, 制定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 总结、反馈教学督导组的意见与建议, 据此督促相关教研室及教师进行整改。

学院下辖的教研室, 作为教学组织的基层单位, 负责本教研室的常规教学管理工作, 组织开展本教研室的教学评价, 如组织所属教师认真开展各种教学法活动, 包括集体备课、试预讲、教学研讨、试卷分析、互听课等, 指导青年教师成长, 确保提高教研室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督导系统:

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委员会对学校各级各类教学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咨询, 代表教务处对日常教学活动进行督导。

一是期初、期中、期末三段式常规教学检查制度。期初教学检查主要以保障教学条件、落实教学计划、解决教学困难为目的, 由校领导、教务处、校教学督导专家组成检查组, 对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的准备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期中教学检查以专项督导为主题, 结合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对重点教学工作进行督导;期末教学检查以监测考风考纪为重点, 学校和学院成立考风、考纪巡视组, 及时检查、相互反馈。

二是听课评课制度。根据学校规定, 我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课堂、深入教学一线进行随机听课, 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教学督导专家根据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计划随机抽检教师课堂授课情况, 每周听课1-2次, 课后将听课意见反馈给授课教师, 按月进行听课小结, 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跟进, 督促相关学院及教师认真整改。

三是学生评价教师制度。我校建立了学生网络评价教师系统, 学生以自愿参加的方式对授课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评价, 教务处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反馈给相关学院。对学评教末位教师采取学校、学院两级诊断性听课制度, 帮助其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四是教学督导专家、教师、学生座谈会制度。每学期分别组织召开教学督导专家、教师、学生教学工作座谈会, 对反映的问题及提出的意见、建议, 进行汇总、整理后, 通过教学工作会或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学院或教研室, 限期整改。

五是巡回教学制度。为提高实习医院教师的临床带教能力和带教水平, 学校定期组织专家赴各实习 (教学) 医院, 对学生实习的重点科室进行教学查房、实践技能抽查等, 加强了对实习生的管理, 密切了与实习医院的联系, 规范了实习医院的管理, 取得了良好效果。

信息系统:

各学院教学办公室在学院党政的领导下, 负责全院的教学组织及管理工作, 落实教务处下达的各项教学任务, 在业务上接受教务处的指导。同时, 结合本学院教学工作实际, 组织引导教研室积极开展教学、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协调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等。为提高工作质量, 教学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并通过以下方式做好教师与学生反馈:

一是教学办工作人员参加学校定期召开的教学联席会、校级教学督导专家听课意见反馈会等教学工作会议, 会上准确记录, 会后及时传达会议精神, 做到信息畅通。

二是定期组织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 认真听取教师、学生对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 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后, 用于反思教学、改进教学。

三是教师、学生利用教务网络管理平台, 提出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 教务处和学院教学办公室均可对所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以此为依据改进教学管理。

四是通过学生信息员, 了解学院教学工作状态, 对学生信息员反映的教学问题及时调查、核实, 要求相关教研室或教师积极整改;对于学院内部教学管理问题认真改进, 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及时反馈, 获得学校的支持。

激励系统:

为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 我校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提升教师素质, 努力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一是实施“优秀学术青年骨干支持工程”和“学术创新团队扶持工程”。建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选拔机制, 以开放的姿态、优惠的政策, 采取“全面规划、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建设发展策略, 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一代学科、学术带头人。同时, 选拔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精心锻造一支稳定的“教学-科研双强型”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 迅速提升学校的人才竞争力。

二是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和“优秀教学团队扶持工程”。以课程改革为依托, 以不同的教学模块组成教学团队, 每个教学团队由一名带头人和若干名教师组成。以团队的形式负责相应教学模块的课程规划、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及年青教师的培养。通过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在全校营造敬业爱岗、争先创优、勤奋学习、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提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乐于奉献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三是积极推进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实施。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 完善我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度, 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 使教师树立合同观念和绩效观念, 增强广大教师的职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履行岗位职责的意识。

四是进一步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教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制定以业绩为核心, 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发挥考核对师资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考核评价方式和指标要有利于创新和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实行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政策, 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 高薪聘用优秀拔尖人才, 实现一流人才出一流业绩享一流报酬, 采取非常措施, 奖励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拔尖人才。

通过以上实践, 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技能扎实过硬, 与病患交流沟通良好, 受到用人到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熊玲, 扶雄, 李忠, 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0 (3) :51-54.

上一篇: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审计下一篇:坚持造就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