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医学院论文

2024-07-24

地方医学院论文(精选12篇)

地方医学院论文 篇1

摘要:目的:了解地方医学院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成效, 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认同度、支持度, 为新一轮的改革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对中药学专业在校生、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 分析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成效、支持度、认同度。结果:大部分在校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方剂学教学改革的认同度、接受度较高;学生与用人单位希望教学能更重视实践, 突出中药学专业特色。结论:地方医学院方剂学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但仍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方剂学,教学改革

一、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湖南省某地方医学院2013、2014级中药学专业120 名在校生; 该医学院中药学专业往届120 名毕业生 ( 其中医院药房40 名、零售药店40 名、药品研发与管理20 名、其他领域20 名) ; 用人单位 ( 医院、药店、药品生产企业等) 主管60 名。

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针对调查对象分别设计了三份调查问卷, 包括 《湖南省某医学院在校生对方剂学教学改革的调查与建议》《湖南省某医学院往届毕业生岗位及对方剂学改革的调查与建议》 《用人单位认同度及对方剂学教学改革的调查与建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0 份: 120份在校生问卷, 有效问卷112 份; 100份往届毕业生问卷, 有效问卷91 份;60 份用人单位主管问卷, 有效问卷59份。总有效问卷262 份。

3. 统计方法

对有效问卷进行分类整理, 将调查结果输入Excel表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二、结果分析

1. 在校生问卷和结果分析

在校生对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及对教改的建议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成效。同时, 在校生的建议也是新一轮教改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对112 份有效问卷的统计, 结果如下。

( 1) 方剂学教学改革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度 ( 表1) 。

( 2) 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喜欢程度 ( 表2) 。

( 3) 在校生对方剂学教学改革的建议。①教学内容方面: 尽管大多数在校学生表示当前方剂学教学改革让他们更喜欢方剂学这一课程, 但是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对教材的满意度并不高, 他们希望继续改革。他们提出: 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偏差, 过分强调了如化学、药理分析等科目, 忽视了中医经典与古文知识, 传统中医药课程偏少。希望开设中医古籍相关的课程。此外, 学生希望通过方剂学的学习, 掌握基本的中药组方原理及中药配伍意义;希望能补充现代方剂的研究进展, 完善方剂学教学内容。[1]②在实践教学方面:有超过90%的学生希望方剂学教学能更重视实用性知识的教授, 只有个别学生希望获得更多理论性知识。这可能与当前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向有关。据调查八成的中药学专业学生最终进了药房与药品生产企业, 这些岗位要求侧重方剂学技能, 而非遣药组方能力。[2]学生们希望掌握更多的实用性技能, 包括指导患者选用非处方中成药的能力 (37.5%) 、把握临床处方的能力 (32.1%) 、与医生交流用药情况的能力 (25.9%) 等。因此, 今后对方剂学教学的改革应充分重视这一调查结果。毋庸置疑, 指导、建议患者和医生用药是一名药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重视实用性技能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让学生学以致用。③专业特色建设方面:57.1%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方剂学教学改革未能突出中药学专业的专业特色。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希望更加重视中药学知识, 而非中医学知识, 这反映了在校学生中药学专业的特色。

2. 毕业生问卷结果分析

所调查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来自中药相关岗位, 都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因而能有效地检验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的实用性与合理性, 因此他们问卷同样非常重要。在100 份调查问卷中, 收到有效问卷91 份, 统计结果如下。

( 1) 毕业生工作现状。统计结果见表3, 从表3 可看出, 现在的工作与他们工作前期待的职位基本一致, 差别较小。

( 2) 毕业生对方剂学的兴趣。相比较于在校生, 毕业生对方剂学教学改革的兴趣有大幅下降, 但他们普遍承认方剂学知识在工作中有重要作用, 超过半数的调查者未来可能继续学习方剂学知识。这一调查结果说明方剂学知识是很实用的, 医学院校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有必要增加方剂学教学课时, 让学生掌握更系统的方剂学知识。

( 3) 对方剂学教学改革的建议。①有96. 7% 的毕业生希望方剂学教学能更重视实用性知识的教授, 只有个别毕业生更看重理论性知识。毕业生认为重要的实用能力依次为: 指导患者选用非处方中成药的能力 ( 46. 1% ) 、把握临床处方能力 ( 23. 1% ) 、与医生交流用药情况的能力 ( 19. 8% ) 、其他能力 ( 11. 0% ) 。这一结果与在校生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②毕业生在 “中医学和中药学知识哪种更应重视”的问题上与在校生存在差异, 毕业生认为中药、中医两个学科联系十分紧密, 在方剂学知识结构中中药、中医同等重要。中医理论是中药研究的基石, 在建设中药特色专业的同时不能忽视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作用。③毕业生同样认为加强方剂学教学的实用性很重要, 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应当增加临床指导患者用药的案例分析、增加常用非处方药组方讲解、方剂不良反应的介绍等教学内容。

3. 用人单位调查结果分析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能反映社会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其结果对更好地指导地方医学院校中药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

( 1) 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要求。调查结果显示: 用人单位对中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为药师型人才 ( 66. 1% ) 、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技术人才 ( 20. 3% ) 。这些单位对湖南省某医学院中药学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满意度较高, 这说明方剂学教学改革已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 2) 对方剂学教学改革的建议。用人单位对中药学专业的人才需求以药师型人才为主, 希望医学院校中药专业方剂学教学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实用性的知识, 培养实用型人才。

三、结论

方剂学是中医、中药、临床等应用学科中药的桥梁, 是中医药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当前我国医学院系方剂学教学仍基本采用“以培养处方能力为主”的中药学教学模式[3]。但是从目前中药学专业学生就业岗位来看, 药师及药品推介、新药研发等中医药领域的实用型人才是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的, 因而, 方剂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对中医药行业的相关实践能力而非仅仅是处方能力。近年来, 学院为了培养中医药行业的实用型人才, 对方剂学教学进行了改革, 改革主要涉及教学方法、教学测评等方面。从整个调查结果来看, 大多数在校生认为方剂学教学改革对其学习有帮助, 喜欢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得到了绝大多数调查对象的认同和支持, 教学改革的成效明显, 说明改革是有效的、可行的。但是, 方剂学的教学目标应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方向学生的知识需求为努力方向, 这需要一个全新的课程建设过程, 从教材的编写、培养目标的明确等各个环节上都应体现专业化, 真正满足学生及社会的需求。本次问卷分别调查了中药学专业在校生、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方剂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发现目前方剂学教学改革仍存在较大的可提升空间。综合来看, 一是希望中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要忽视中医经典与古文知识, 希望开设中医古籍相关的课程;二是希望通过方剂学的学习, 掌握基本的中药组方原理及中药配伍意义;希望能补充现代方剂的研究进展, 完善方剂学教学内容;三是希望重视实用性技能的培养, 增加临床指导患者用药的案例分析, 增加常用非处方药组方讲解、方剂不良反应的介绍等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廖慧玲, 寇俊闯, 王全, 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的教学与学习[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23) :114.

[2]王璞, 王亚旭, 王嘉伦, 等.中药学专业方剂学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和分析[J].中医教育, 2015, 34 (2) :18—20.

[3]王璞, 邢丹, 黄新峰.基于中药学通用人才培养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3 (17) :9—10.

地方医学院论文 篇2

(一)举办者的办学指导思想是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关键。

独立学院一般都适用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独立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往往取决于董事会,甚至是董事长个人。松田学院董事长马云珍先生实施专家治校的思想直接推动了松田学院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

(二)苦练“内功”是提升独立学院服务地方能力和水平的基点。

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教师、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松田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切实提高办学水平才获得社会认可的。

(三)主动出击是目前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唯一出路。

独立学院相对“年轻”,服务地方的能力有限,“等靠要”是没有出路的,要有一股闯的劲头。松田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主动联系政府、企业,以点带面、由弱到强,靠的就是一股闯劲儿。

四、关于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实现形式的思考

尽管独立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地方院校、重点大学相比,差距依然十分明显。因此,研究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实现形式,借鉴著名大学和国外的高校服务社会的形式就相当必要。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实现形式上,独立学院还存在形式单一,内涵有限等方面的问题。而一些著名大学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经验、模式都值得独立学院学习和借鉴。如有的学校加强了图书馆、物业、后勤、实验室等一系列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功能的开发,这些都是独立学院可以做,应该做,也能做好的方面,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大力挖掘这些方面的服务功能。

(二)广修栈道,打通“关节”。

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主要障碍是中间环节受阻。这要求独立学院要多渠道地联系社会。学院可充分利用中介组织,通过中介组织把学院服务的能力介绍给社会,弥补教师与社会打交道能力不足的缺陷。如可把学生动员起来,特别是一些企业家子女,让这些学生充当学院与企业之间的“红娘”,必将大大缩小学院与企业的距离,节约学院开展服务的成本。

(三)广结善缘,请佛诵经。

在服务社会方面,独立学院的起步较晚,经验有限。广结善缘,就是要求独立学院要与政府、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的关系,积极寻求支持。请佛诵经,就是要聘请政府、企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增进政府、企业对学院的了解、认同,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院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中间开花,服务“零距离”。

中间开花,就是在企业集中区域建立服务公司,让企业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资讯服务,实现服务“零距离”。

总之,独立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尚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只要增强意识、苦练内功、坚定方向,独立学院服务社会的功能一定可以厚积薄发、大有作为。

[本文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0Y84)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吕祖善.高校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 实现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1).

[2]李源潮.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J].求是,,(4).

[3]徐铜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地方医学院论文 篇3

【摘 要】介绍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从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升临床能力、开设卓越医师班、组建优秀导师团队、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方面提出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地方医学院校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 地方医学院校 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071-02

现阶段,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建力度加大。作为地方医学院校,担负着直接为基层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就是坚定不移地立足地方医学院校办学定位,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医学基础厚实,临床实践能力强,专业思想稳定,能够适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扎根基层工作的医学人才。基于此,探索地方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关于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由教育部、卫生部决定共同实施的。它根据我国国情,遵循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制定医学人才的培养标准,支持不同类型医学院校参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以试点高校的改革为重点,力争取得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根据区域教育、卫生规划,确定若干所地方医学院校和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开展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推动高等医学院校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面向基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的是形成一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的示范性改革成果,带动其他医学院校深化改革,提高医疗卫生质量。为加快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下发《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为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指明了方向。同年12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审批,发布《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的通知》,批准了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桂林医学院申报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获批立项,成为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也是广西获批的两个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之一。本文试以桂林医学院为例,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地方医学院校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做一探索,以促进我国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在我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框架下,地方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构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五年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地方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一)改革课程体系

根据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围绕《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从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内容着手,实现三个渗透:人格养成与科学教育渗透,医学人文与方法渗透以及基础与临床渗透。实现学生早期学习阶段职业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临床思维、团队协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优化课程结构,采取双语教学或全英教学、导师制管理、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与国内外院校沟通与交流的机会;体现“强外语、重人文、早临床、重科研、全程导师制”等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

合理设置临床医学课程。开设与医学相关的人文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实现基础与临床整合、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克服传统课程体系造成的“基础与临床割裂、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机械被动接受知识、主动学习和探索未知的积极性欠缺”等弊端,以通识教育、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实践训练贯穿整个医学教育过程。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在运作中动态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品德,教育功能是教学内容不能替代的。教学方法一旦形成后,基本是相当稳定的,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境地,对于更多更好地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互联网科技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长,更新空前加快,载有教学信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现代教学媒体的多样化,要求教学应着力发展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国内外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改革创新出一系列以问题为基础、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教学方法的内容,而且可以促进教学方法向更高层次、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对于医学生,实施以问题为基础的PBL教学法,可以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引导探究为主,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团队精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PBL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小班授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讲解重点难点;同时发挥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帮助,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思想素养的提高。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能够使有效的教学方法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运用。当然,教学方法本身具有很大的相对性,而且各类方法相互联系,紧密配合,发挥整体作用,要善于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依据教学目的与任务的不弄有所侧重而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只能是以某种方法为主。

(三)提升临床能力

临床能力是医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从世界范围看,国外发达国家医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基本上有一套成熟的培养模式。如何加强并提升临床能力,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一直是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目的是提升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使医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与临床实践结合,锻炼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改变以往“教师进行讲授,学生聆听;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观察”的这种脱离实际的局面,以实训为主,增强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通过多种临床实践教育方式,让学生早期接触病人,更早和更多地接触到临床。如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做导医等见习实践,耳濡目染,体验医护人员的工作性质,体验医学的社会价值,潜移默化职业道德教育;遴选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强的优秀导师,适时指导临床学生的科室见习,以小讲座的形式加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使理论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强化实习科室的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疾病的诊治规律等,培养临床医师的素养。

(四)开设卓越医师班

作为试点,桂林医学院开设了卓越医师班,强调卓越医师班要成为学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载体,作为学校强调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践以及实现精英教育的有益尝试。卓越医师班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经验,以职业道德教育和临床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研究建立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五年制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包括课程体系、教育方式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并进行探索实践。这就为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培养模式提供了经验,制定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地方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教学方案。

(五)组建优秀导师团队

在临床科室选拔早期接触临床活动带教导师;完善带教导师的遴选和相关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早期接触临床活动效果。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把科研放在首位,以科研带动教学;结合实际,调动优质教学资源,发挥学校特色,发掘学生优势,培养拔尖人才,也是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培养精英人才的重要培养模式,同时培养医学生互相学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水平。

(六)充分利用“互联网+”

在当今中国进入“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医学信息教学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医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搭建电子化服务平台:以问题为中心,建设具有教、学兼备及互动交流等功能的临床课程及临床实践共享系统;以问题为中心,建设注重问题解决的师生交流平台。再者,创新学习资源,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微课、翻转课堂、混合课堂等,有效帮助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实现学习方式创新。

总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个观念、模式、制度的整体变革过程,不是靠单纯的行政推动就能实现,需要创设相关条件,形成驱动和保障。我们相信只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一定会探索出有效地适应地方医学发展的五年制医学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将共同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N].中国教育报,2012-05-28

[2]马静,岳毅刚,杜振宗.试论卓越计划下提升医学生临床能力的途径[J].西北医学教育,2014(3)

地方医学院论文 篇4

一、作为文化来讲, 首先应该是传承, 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

九江学院艺术学院首开江西省高校与地方联姻, 共同保护、传承九江本土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保护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九江学院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一个重点, 也是艺术学院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一大亮点。在校领导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艺术学院先后成立了“青阳腔戏曲艺术中心”、“天艺旅游工艺品研究中心”、“瑞昌剪纸研究中心”等科研开发机构, 开展对九江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服务于九江市文化艺术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等工作, 在省内外有着很大的影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学院自觉担当起保护、传承和研究的重任。2007年6月9日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 学校与湖口县政府签订了保护传承青阳腔戏曲艺术合作协议, 成立了“青阳腔戏曲艺术中心”和“青阳腔戏曲艺术教学实践基地”, 并经常请青阳腔戏曲民间老艺人进校传授技艺;2008年6月14日, 学校与瑞昌市签订了“瑞昌剪纸”合作协议, 并在“瑞昌剪纸”最富盛名的瑞昌市夏畈镇成立了“瑞昌剪纸教学实践基地”;2009年6月12日, 九江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开馆。2010年6月11日,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江学院研究基地”正式落户艺术学院, 这是目前江西省唯一的一个研究基地。2010年6月, 学院组织、承办了“2010中国·九江青阳腔学术研讨会”;2010年9月, 中央电视台11频道《长江戏话》栏目组对我校的“青阳腔进校园”进行了专题拍摄。2011年6月11日, 九江市“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在学校正式启动;7月6日, 由国家广电总局人事司副司长张宏率领的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检查组来到学校, 检查指导“非遗”传承保护工作, 并参观了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对学校在“非遗”传承保护上所做的工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至此, 学院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 已成功将湖口青阳腔、湖口草龙、瑞昌剪纸、瑞昌竹编、星子金星砚、星子西河戏、九江山歌、修水全丰花灯、武宁打鼓歌和采茶戏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 走出一条高校与地方“联姻”、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新路。

二、良好社会文化的形成需要社会舆论、知识精英的引导。

大学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集体, 应该在主流价值观的形成、道德伦理的提高、高雅文化的弘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大学也应该更重视自身文化的建设。高等教育对个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方面, 更体现在对学生精神、文化、素质发展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文化建设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不仅表现在教师师德风范、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 还包括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为此, 艺术学院在工作中深化主题, 创新载体, 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 如组织学生党员在九江98抗洪广场举行“弘扬伟大抗洪精神, 我为党旗添光彩”主题实践活动, 重温入党誓词, 为学生党员授牌, 使学生党员“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参观98抗洪图片展, 观看98抗洪宣传片, 深刻感受“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不怕困难, 顽强拼搏, 坚忍不拔, 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在八里湖新区的九江城市展示馆, 师生们相继参观了“历史九江”、“区位交通”、“奋起赶超”、“未来九江”等展厅, 全面了解九江的历史风貌和城市规划, 对八里湖新区及九江的发展前景充满了期待, 切身感受到近年来九江市的变化发展, 了解九江市的美好未来, 为自觉投身于九江城市建设而发奋学习。组织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代表冒着绵绵细雨前往中国革命秋收起义策源地——修水县, 举行“高举红旗看发展, 立足本职当标杆”党员主题实践活动, 使广大党员师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 加强党性修养, 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表率性, 努力发挥“一个党员, 一面旗帜”的标杆作用。组织学生党员和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爱心服务;开展“红旗飘飘”红歌演唱比赛和九江学院校歌传唱活动;组织全院师生为灾区和患病学生捐款献爱心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 受到广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好评;赢得上市企业支持, 设立“超日伙伴·爱心”奖助学金, 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三、大学文化建设是理论问题, 更是实践问题。

要进一步发挥学校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作用, 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 如学校开展的“百博挂百企”, 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中心、沿江产业开发研究中心、青阳腔戏曲艺术中心、天艺旅游工艺品研究中心、瑞昌剪纸研究中心等科研开发机构, 着力培养大批高素质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能力, 通过“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江学院研究基地”、九江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校史馆、音乐厅、濂溪讲坛等文化传播阵地, 探索多种模式、联动协作、资源互补、形成合力的文化建设体制机制, 切实发挥大学文化对社会先进文化的建树及引领作用。

摘要:大学是现代社会最高的教育机构, 同时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心, 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大学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 在地方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中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文化传承创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网2011.4..

[2]、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07)

[3]、李建坡.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23) .

地方医学院论文 篇5

进入新世纪以后,与医学相关的学科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人类疾病也发生了一定改变,并且在高科技的带动下,传统的医学模式逐渐朝着“预防保健、综合治疗”的现代化医学服务模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显得十分重要。临床医师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主体,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在进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时,必须中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影响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

(一)医学教育本身的社会性

对于医学,其本身研究的就是疾病和健康,医学的服务对象就是社会中的人,而对于人类健康,除了受生物学自然发展规律的影响外,还深受社会因素的影响,鉴于此,医学不仅具有自然性,还具备社会性的特点,医学不仅仅是关系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对于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加专业、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从而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受医学教育本身社会性的影响,在进行临床医学人才教育时,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临床知识教学,还需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政治形势教育、人生观教育、医学伦理学教育、医学法学教育等,这样才能培养出临床医学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良好的临床医学人才。

(二)教育内容的复杂性

医学的是一门对人体进行研究的科学,其本身具有多种结构和功能,由于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医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存在,近年来在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生物医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使得医学、临床都有了惊人的进展,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及信息的激烈增长下,使得高等医学教育内容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现代医学和社会的发展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人们逐步认识到身体健康不仅和自然、疾病有关系,还与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系,这也使得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等各学科有了紧密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医学人才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更加复杂,从而对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造成一定影响。

(三)临床医学教育的实践性

强实践性也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研究医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预防疾病,保证人的身体健康,提高人的寿命,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医学人才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真正的实现学到的医学知识、医疗技术的价值。对此,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时,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虽然设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及临床教学基地,但是由于临床学习的学生比较多,而学校的临床教学基地比较少,从而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造成一定影响。

三、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环境下,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不仅要具有深厚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实际服务能力,并且要具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时,要在培养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要从以往的“知识型”人才转变成“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及教学内容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及蕴含的教学内容,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在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应该仅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社会需求,因材施教,遵守医学教育规律,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在新环境下,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应该适当的增加自然科学、医学综合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等,从而为全面型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三)改革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只能被动的听教师讲解知识,无法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获取,这就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鉴于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积极主动的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改革临床教学

在临床教学中,实践教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改革临床教学体系,要适当的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或者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在理论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中传授理论知识,从而全方位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总结

在新环境下,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培养全面型、应用型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对此,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及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临床教学,全方位促进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具体实践出发,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对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摸索和实践,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对国内教学科研探索和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华贞,战海艳,邓卫红.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物经济学,(10):15-17.

[2]苏菁.中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4):21-22.

[3]孙钰,郑葵阳,刘莹.地方院校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02):50-51.

地方医学院论文 篇6

关键词 地方医学院校 药学专业 人才培养 特色建设

目前,综合性大学药学院及部分教育部直属医药院校如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四川大学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关于如何转变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较多。①但是,对于地方医学院校创办的第3类②药学院系,关于如何利用自身在医学方面的优势,改变现有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鲜有报道。华北煤炭医学院药学系以国家高等教育方针为指导,结合办学定位,着眼于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突出地方医学院校办学特色,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特色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良好成效。

1 确立适应岗位技术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华北煤炭医学院药学系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核心,以专业认证标准为金标准,以提高岗位胜任力为目标,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主线,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应用技能训练,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和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拓宽学生的人文和社科管理知识,确立按学生的专业理论满足学科发展需求,专业技能适应岗位技术需求相结合的药师型、制药工程型、营销管理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拓展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药学人才培养从传统单一的校内培养向学校医院、研究所、企业联盟培养人才新模式转变。健全学校、院系、基地、教研室、导师五层式分级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药学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整体推动力。

2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特色建设

创新教育需要创新教育体系,创新及创新教育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呼唤、也是社会的需要。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改革课程体系。③各种、各类课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实现的需要,在满足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前提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课程群,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我们为了实现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建设。

教学课程体系的优化:利用医学院校的优势,加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实践。通过“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特点,设置药师型人才模式、制药工程型人才模式、营销管理型人才模式三个专业方向课程组。

实践技能训练的合理设置:基本技能训练实验—药学综合实验—药师型、制药工程型、营销管理型三种人才模式的技能训练。利用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资源,设置与专业课程组相匹配的实践课程,有利于药师型人才模式和营销管理型人才模式的培养。利用与地方医药企业的合作,提供药学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制药工程型人才模式的培养。

利用课程体系和技能训练的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通过融合相关课程、删减雷同教学内容、减少必修课并增加选修课等形式,制订出以能力为主线,切合本校实际的课程体系;通过与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地方医药企业的合作,挖掘药学系自身的潜力,建立起药师型、制药工程型、营销管理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平台;采用导师制的方式,学生从大二开始进入课题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3 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我们建立了适应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为目标,以重个性、重过程、重培养为原则,改变以往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单一考核方式,把出勤情况、平时的作业、课堂问答、实验操作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均按一定比例计入到课程总成绩中,考试方式采取写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现场技能操作和试卷等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对新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的检测,我们采用书面考试、知识竞赛、科技活动竞赛、实习评价、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形式,了解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药学相关知识、适应社会需求方面的影响。再者,我们系成立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和教学督导组,组建督导专家组,深入课堂听课督导,同时负责具体落实学校教学管理方案,执行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我系教学工作全过程进行指导、督促、评价和反馈。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新任教师的培养 篇7

一帮助新任教师过好“三关”,缩短工作不适应期

新教师从学校毕业分到高校从事医学教育教学工作,面临新的工作环境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一时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压力比较大。搞好新任教师的培养工作,要尽快帮助新教师过好三道“关卡”。

“角色关”,即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向一名大学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要过好这一关,重要的是让新任教师尽快熟悉教师职业的特点,首先应帮助新教师认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明确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次要帮助新任教师深入学习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明确大学教育的目的,规律,过程,内容。再次就是要使新任教师了解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及时调整心态,做好教书育人的思想准备,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缩短不适应期,尽快进入到教师角色。

“师德关”。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因此,与其它行业的职业道德相比较,教师职业道德在内容上更加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和全面性的特点,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对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而言,过好“师德关”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三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开展师德教育,组织新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的相关政策和规则,掌握学校关于教师方面的基本要求,使教师懂得依法履行教师义务,增强师德教育中的刚性因素。二是营造师德建设良好氛围,通过演讲会,座谈会,读书会,开展争优创先活动等形式,创设一个宽松,向上的环境,增强凝聚力,激发新教师的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新教师乐业、敬业思想和创新精神。三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弘扬高尚师德。通过开展向优秀教师学习、向先进典型感人事迹的学习,可使新教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明确努力方向和前进目标。请优秀教师、师德模范与新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经验交流,可使新教师注重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激励和鞭策新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教学关”。分配到高校从事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毕业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但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师范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于如何组织教学知之甚少。过好“教学关”,首先要帮助新教师抓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开展教学所应具备的功力,对一名大学教师而言,基本功的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三字一话”的范畴,理解教学大纲、分析教材、编写教案、组织课堂教学、运用教学语言、进行板书设计、绘画板图、使用常规教具等,都是基本功内容的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对教师基本功要求越来越高,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熟悉使用一门外语,开展双语教学,都是一名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要求。其次要帮助新教师熟悉学校教育工作,掌握教书育人的基本方法,尽快熟悉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各教学环节及讲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教学常规,熟悉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点,掌握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教学方法。

二为新任教师拟定三个目标,指明成长方向

新任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渐进过程。新教师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能胜任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学教师,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性阶段———进入教师角色,独立阶段———成为合格教师,创造性阶段———能胜任教师工作。为此要根据新任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促进新教师尽快成长。

第一层培养的目标是“入门”。新任教师进校后,见习一年期满,转正定级,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尽快进入教师这个角色,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初步具备有适应大学教学需要的教育、教学能力,熟悉教学常规和教学环节,弄清各项常规教学要求之间的关系。掌握所教的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能博采众长,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资历高教师的指导下,担任一门专业课部分章节的教学任务,教学上达到“站稳讲台”,能够满足学校对教师工作成效的一般要求。

第二层培养的目标是“合格”。新任教师工作2~3年内,要求能够独立开展教学活动,基本掌握专业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和说课、听课、评课的一般特点。掌握大纲和教材,正确讲授一门专业课,能较好地把握所授知识的深度,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教学基本功底扎实,熟悉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专业课CAI课件。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明确,能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具备一名大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

第三层培养的目标是“胜任”。在合格的基础上加大对新教师的培养力度,3~5年内使新教师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和特色,会讲授一门以上专业课,会上各种课型,并根据学生和专业特点组织教学。掌握说课、听课和评课的一般技巧,具备课堂教学机智和技巧,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会熟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和辅导,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够尝试开展双语教学。善于学习研究,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在专业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对新任教师实行“三制”,加速成长步伐

对新工作青年教师实行“三制”,即岗前培训制度,导师配备制和教学考评制是加快新任教师成长步伐,促进新教师早日胜任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行之有效的办法。

“岗前培训制”。新任教师刚刚加入教师行业,对如何开展大学课程的教学,怎样遵守教师职业道德都还比较陌生。通过岗前培训,集中新教师学习《高等教育法》、《大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高等学校教师道德规范》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可使新教师获得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能较快地了解并掌握大学教师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新教师步入教师行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明确医学院校教师所要遵守的基本的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三是初步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的教书育人的方法,为今后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导师配备制”。新任教师从大学毕业到大学教书,教什么,怎么教,教学工作应该做到哪些方面,这些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实践自己摸索,但可能需要漫长的过程,实行导师制,给新工作的青年教师配备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和业务上的传、帮、带,是新教师迅速成长的捷径。一方面指导教师可以帮助新任教师开展一些最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培养他们从事教学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手把手直接指导新任教师备课、上课,给新教师上示范课,传授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并经常性的督促指导,可以使新教师少走弯路,缩短岗位不适应期,更快地过好教学关。同时,新任教师通过拜师学艺,也可从中学习到指导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范、教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促进自己进步。

“教学考评制”。学校对新任教师定期实施教学考评制,最根本的就是以评促进,以评促改,发现不足,及时改进。考评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表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业务能力、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考核的主要目的是看新任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培养,是否能履行教师职责,能否胜任大学教学工作。对新任教师进行教学业务的考核评估,考评侧重于教学思想认识,课堂教学基本功,教师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方法运用,驾驭教材能力,课堂教学效益等方面是否达到要求,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基本规范,是否达到专业学科教学一般的要求。教学考评的过程是一个促进、提高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把新任教师磨练成为具备深厚的学术修养、为人师表的风范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具有独立性的大学教师。

地方医学院论文 篇8

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

(一)地方高校应坚持正确的办学思想方针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其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该校基本性质、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及模式和责任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指针。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方针不仅有着历史的传承性,同时又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有着时代性,因此办学理念不仅需要稳定,同时需要与时俱进,形成系统而科学的观念体系,以规范和引导学校的发展。同时办学理念也对学校校风、学风等校园氛围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在学校发展中首先需要重视办学理念问题。

高校办学理念既存共性,也有着自身的个性和不同之处。高校是社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地,是科技文化继承和发扬发展的孕育地,承担着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对办学理念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决定作用,主要集中在办大学的目的和功用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所有高校的办学理念,集中体现在开展人才培养,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求实创新、学术自由等。当然,社会的结构层次和对人才类型的不同需求,决定了高等教育是有层次的,教育类别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由于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尽管层次不同的高校其发展定位存在差异,但都具备一定的发展空间,都可以做出不同层次的“一流”的教育水平。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全国各地通过“专升本”合并组建了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优化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更多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权利,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地方高校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盲目发展、照搬照抄、模仿重点大学等问题,使得学校的办学缺乏特色,造成资源的重复和浪费。许多地方高校在规模不断上升、人数成倍增加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办学目标不明,办学定位不准,发展方向模糊不清,导致盲目贪大求全,缺乏特色和活力。

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地方高校应该将自身的发展和其紧密相连,不能脱离当地经济发展而走独木桥。地方高校只有树立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互动,才会赢得发展的内在动力。如荷兰的特文特大学,在学校办学之初就将自己的学校定位为地方,坚持“问题即机会”的特色办学理念,注重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在15年发展历程中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2001年,该校教育质量在荷兰排名第一,在欧洲排名第六。特文特大学的跨越式发展表明:独特的办学理念和超常规战略,通过服务获得发展支持,以贡献求得学校发展,是跨越式发展的核心;突出应用研究,在社会服务中打造高水平的应用学科和充满活力的社会学科,是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二)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

讨论学校的办学定位,重要的就是要关注将学校建设成为什么样的大学以及如何展开这一核心问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高等教育给予了很高的期望。要实现小康社会的远大目标,就必须重视高等教育,加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做好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在发展中实现文化传承和发展,为实现现代化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地方高校占有很大的比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0%以上。地方高校还有着重要的社会职能,其办学理念应该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改革发展目标,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必要高素质人才;要密切联系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个性化设计,促进教学科研的有效发展,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提高地方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水平;加强区域文化挖掘和整理,成为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

地方要办出特色,要首先进行自身定位,找准办学方向,不能一味地追求大而全,模仿重点高校,要结合当地特色形成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在地方高校发展中,地方政府也要做好政策支持和配合工作,在坚持办好地方高校的同时,高度重视地方高校的经费投入,在地方高校招生政策、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扶持,以更好地推动地方高校提高办学质量,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服务。

地方高校要办出特色,要重视地方特色,依托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重点突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特色。地方高校要顺应当地社会发展需求,在专业学科设置方面进行灵活调整,优化专业和层次设置,丰富专业门类,要坚持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针,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源源不断的人才需求。同时,地方政府也应进行积极的政策指导和相关的资源配置,帮助地方高校进行合理定位,避免学校建设的同质化,合理设置和配置资源,建设地方特色,以在不同层次和领域创办一流的高等教育。

三、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实践路径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湖北文理学院与众多设在地市州的高等院校一样,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开展地方高校建设的最早成果之一。该校坚持教育面向地方和基层,坚持服务湖北辐射全国的教学理念,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建设专业学科,为地方培养特色高级人才

学校根据襄阳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坚持以工科为主、文理集合的基础上,重视学科应用,实现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下,确定工学、理学、人文学科为主要学科门类,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先做大做强工科,构建以工学为龙头,应用学科为主导,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同时坚持非均衡、差异化、开放式的学科发展战略,努力形成与其他高校互补的学科发展态势;坚持做大做强工科,开展校校、校所、校企、校地合作共建,构建“政、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学科建设机制。

学校努力打造服务襄阳地方发展的优势特色学科:一是服务襄阳汽车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汽车与机械工程学科。二是服务襄阳食品深加工和化工产业发展,着力打造食品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三是服务襄阳地域文化特色,着力打造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四是服务襄阳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打造政治学学科。

(二)发挥高新技术创新优势,为地方提供高新技术支持

学校坚持科学研究,服务学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科技合作和协同创新,通过开放、合作、共建,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和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

在队伍建设上,结合当地历史传统文化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加强科研力量培养,培养技术科研领军人才,带动科研水平的提高;在科研方向上,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支柱产业、特色文化、重大科技和社会需求为主攻方向,以项目为中心,平台为支撑,凝练科研方向,形成优势特色研究领域;在平台建设上,按照合作、共享、双赢的思路,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大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建设力度,做好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建设,建设人文社科基地,积极培育国家(部、委)科研平台生长点,构建国家、省、校(企)三级科研平台体系;在科研管理上,采取切实具体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研政策,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学校加强校地、校企合作,着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一是面向襄阳支柱产业,积极与襄阳汽车骨干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例如,与东风襄樊旅行车等公司开展专用汽车的市场需求调研和新产品联合设计研发,设计出专用小学生系列校车,申报专利8项,已累计销售500多台,创造产值10800万元,创造利税1620万元。二是根据襄阳特色产业需求开展合作研究。例如,结合襄阳市特色环保产品———聚氨酯MDI系列环保型固化剂的技术需求,与襄樊精信汇明化工公司开展合作,获得3项发明专利授权,已批量生产5400多吨,产值1.1亿左右。三是开展襄阳历史文化研究,在三国历史文化研究、宋玉研究、孟浩然研究、米芾研究、释道安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学校已有200多项研究成果被襄阳市相关政府部门采用或转化,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开展的专项课题研究有181项,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2011年达到2028万元。

(三)发挥智力聚集优势,为地方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学校围绕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战略,尤其是“两圈一带”“一主两副”等发展策略,促进全校师生和科研人员积极投入重点课题的研究,通过开展有前瞻性的课题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

为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学校设立了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当地经济和文化产业研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汉江研究院积极参与襄阳市政协组织的调研活动,先后执笔撰写了系列调研报告:《新襄阳城市人文精神研究》《关于加快推进襄宜南一体化发展的建议》《绿色襄阳发展战略研究》《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对策研究》《襄阳市主要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等。学校与樊城区政府、襄城区政府、谷城县政府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不断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学校为了更好地贯彻和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引导师生带着理论走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课题和理论难题的解答工作,组织全校师生和科研人员进行“三下乡”活动,也就是进入企业、进入农村、进入社区。教师运用丰富的理论、专业的思维、广泛的信息以及研究成果,结合企业生产优化生产工艺、推动科技转化、开展联合攻关;促进教师围绕社区和乡村发展需要,开展教育服务、创新发展思路、推进文化繁荣,切实解决生产和管理一线的实际问题。学校通过开展“三进”活动,不断推动师生深入社会实践,深入企业发展一线,深入社会发展的最基层,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的真实需求,及时动态掌握社会一线实践需求,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以跟上襄阳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线。

(四)深入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引领襄阳文化发展

学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服务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学校开展地方文化研究,积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如结合襄阳地域文化开展三国历史文化教育等,并出版了《三国政治制度剖析》等多项文化成果。同时,重视当地历史名人如孟浩然、释道安等研究,结集出版《道安著作译注》等书籍,为弘扬襄阳历史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敖四.就业竞争力导向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9):31-32.

[2]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思路与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11(3):7-8.

地方医学院论文 篇9

1 构建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评估体系的意义

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评价体系, 开展基地评价, 能够改变临床教学中领导重视不够, 临床教师投入不够的现状[4];能够缓解重理论、轻实践;重医术、轻医德的矛盾;能够较好的帮助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卫生部门实现对社会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总的说来, 一套科学合理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评价体系, 是开展基地教学评价工作的基础, 有着导向、调控、检测的重大作用[5]。

2 构建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评估体系的依据

构建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评估体系主要依据《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MER)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 (试行) 、《普通高等医学教育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等文件中对临床教学基地的要求, 参考国内其他省市临床教学基地标准, 结合河南省省情以及新乡医学院的实际情况, 制定《新乡医学院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评估标准》。

3 构建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评估体系的原则

科学、合理、适用的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评估标准的确定是保证有效评价的基础, 也是使评价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在制定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评估标准的过程中, 遵循四项原则。

3.1 客观性原则。

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中, 充分考虑到在实地评价的过程中, 抽调的评估专家与临床教学基地中的从业人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校友、同学、同行等等。从测量的标准和方法上, 应该符合客观实际, 不能掺杂个人感情和主观臆断。

3.2 指导性原则。

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中,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评估, 带有目的性的制定评估标准, 希望通过完成标准而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状态, 或者使评价者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比如, 为了解决实习生的住宿问题, 将学生住宿设为核心指标, 不达标者评估不合格[6]。

3.3 可测性原则。

为了使在实地评估的过程中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在指标体系中充分考虑到如何查、查什么。设定详细的检查方法, 并使各末级指标可以直接量化的尽可能量化, 明确结论, 力求价值判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4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中, 充分考虑近年来医院高速发展, 在一些教学条件上短期内出现的欠缺, 结合医院实际情况,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最客观的反映医院的实际教学状况[7]。

4 新乡医学院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

新乡医学院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评估体系中包括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效果等3项一级指标以及医学等级、床位数、师资队伍、医技科室、教学设施、教学组织建设、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9项二级指标以及31项三级指标, 每项三级指标都有明确的观测点和评分标准, 该评分实行百分制, 60分为合格, 指定教学用房、住宿条件、带教情况、教学查房、日常考核等5项三级指标为核心指标, 任一条核心指标不达标者评估结果为不合格。

为了使评分更为客观, 该标准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量化, 将每一项指标的标准设置了A级标准 (该项分值的满分) 与c级标准 (该项分值满分*0.6) , 介于二者之间者按照B级标准给分 (该项分值满分*0.8) , 例如医院等级一项为2分, 三级甲等医院为A级, 即得分2分, 二级甲等医院为C级得分为2*0.6, 即1.2分, 某些医院被地方政府规划为三级医院, 但近年来因达标上等工作尚未启动, 按照B级标准给分, 即2*0.8=1.6分。

4.1 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包括医院等级 (2分) 、床位数 (2分) 、师资队伍 (4分) 、医技科室 (1分) 、教学设施 (11分) 等5项二级指标, 共20分。

(1) 医院等级:主要观测医院综合实力。 (2) 床位数:包含医院核定床位数、内外妇儿床位数等两项三级指标, 该指标主要观测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 以及科室设置是否齐全, 内外妇儿的开放床位数占全院总床位数的比例。 (3) 师资队伍:包含本科毕业医师数、高级职称医师数、直接带教教师学历水平等3项三级指标, 主要观测医院整体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包括学历层次、职称层次等。 (4) 医技科室:主要观测医院辅助科室是否齐全, 设备是否完善, 医技带教人员的职称层次。 (5) 教学设施:教学设施是教学条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 分值占到整个教学条件分值的一半以上 (11分) , 包括教学用房、图书阅览室、学生住宿条件、文体活动场所、电教仪器设备等5项三级指标。针对目前医院大规模扩张、占用教学设施较为常见, 甚至在某些高等医学院校的直属附属医院都出现了将示教室改为病房的情况, 而且一些地方的教学医院不能提供实习生住宿, 出现了实习生自己在医院外自行租住民房的情况, 为学生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为了逐渐改变这种局面, 该评估标准将教学用房、学生住宿条件设定为核心指标, 如果该指标不能达到C级要求, 一票否决, 即不能成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

4.2 教学状态。

教学状态包括教学组织建设 (7分) 、教学基本建设 (10分) 、教学过程 (21分) , 共38分。

(1) 教学组织建设:包含分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教研室及教学秘书配备、对教学人员的考核等4项三级指标。 (2) 教学基本建设:包括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工作条例、教学档案管理、医学教育研究情况、医德医风建设等5项三级指标, 其中教学计划实施为教学基本建设中的重点, 占5分, 主要是了解到目前一些地方的临床教学基地, 不能按照学校教学大纲安排科室, 并随意延长或者缩短在某些科室的实习时间。 (3) 教学过程:包括带教情况、教学查房、医疗文书的修改、典型病例的收集与讨论、临床专题讲座、学生分管床位数等6项三级指标。在地方的临床教学基地中, 真正的临床带教及正规的教学查房有着严重的不足, 有许多带教老师不知道教学查房为何物, 只是在自己医疗查房的时候让实习生跟着, 随机问几个问题就认为是教学查房。为了加强过程管理, 使临床教学基地在各个教学环节达到教学要求, 培养合格本科医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一二级指标中, 将带教情况、教学查房列为核心指标, 要求严格按照学校教学大纲进行带教, 并有合格的教学查房。

4.3 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中包含的二级指标只有1个, 共42分, 分为日常考核、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评审组现场考核、学生完成大纲规定操作项目的情况等4项三级指标。为了强化过程管理, 解决实习生准备考研而忽视临床实习的状况, 指标体系中将日常考核列为核心指标, 要求必须有出科理论、技能考核及出科鉴定, 并有教学档案可查。为了加强实习生临床基本功的训练, 随机抽取实习生进行临床技能测试, 测试按照《新乡医学院本科实习生临床基本技能考核标准》进行, 评审组现场测试占分值较高, 为30分。这促使各临床教学基地重视技能培养, 保证临床教学的质量。

5 在实测中发现的问题

为了建立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新乡医学院按照《新乡医学院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评估标准》于2009年、2013年两次对河南省内40所综合性临床教学基地进行了教学评估[8]。为了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先要求参加评估的临床教学基地进行自评, 在实习生进入半年之后, 学校派遣专家组进入基地, 进行实地评测, 对于不合格的基地, 给予整改期限, 如果经过整改仍未能达到要求, 学校将取消其临床教学基地资格。在两次教学评估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指标存在一些问题, 尚不能客观反映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状况,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学条件中学生住宿条件为核心指标, 医院也提供了一些宿舍, 但条件不够好, 与学校中的学生宿舍有差距, 这就致使一部分学生并不在提供的宿舍居住, 达不到统一管理的目的。 (2) 教学状态中的教学管理条例, 此项三级指标的内涵为各项教学规章制度齐全, 并有落实, 主要观测医院的教学工作是否有规可依、有规必依。但在实际评测过程中, 规章制度都非常齐全, 但是否落到了实处, 如何监督教学管理条例的落实情况, 还需继续探讨。 (3) 教学效果中的学生完成大纲规定的操作项目情况, 这一项三级指标的检查主要是通过检查实习鉴定表的填写,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教师在实习结束统一补填的情况, 甚至出现代为填写的情况。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如何更客观的观察到学生在每一个科室的实际情况, 还需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 对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基地进行教学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在实践中要结合当前所面临的形势, 不断改进调整, 使各项指标更合理、考核更有效, 才能保证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9]。

摘要: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临床教学基地建设是重中之中, 如何评价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水平, 是地方高等医学院校的难点和重点。建立客观有效的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是加强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临床教学基地,教学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左国庆, 王羽, 宋家虎, 等.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确保医学人才培养质量[J].重庆医学, 2010, 2, 39 (4) :499-500.

[2]宋文芳, 肖慧欣, 林东红, 等.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12:53-54.

[3]骆永忠.适时修订评审标准, 促进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J].新疆中医药, 2011, 29 (1) :64-65.

[4]谷新忠, 南凯, 彭伟, 等.对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河北医药, 2012, 34 (4) :605-607.

[5]樊国康, 王林.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内涵建设[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8, 23 (5) :525-527.

[6]线福华, 陈娥, 蒋健民, 等.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 2005, 1:43-45.

[7]许劲松, 沈胜娟, 戴伯军.军医大学非直属临床医学院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 2006, 13 (3) :241-242.

[8]白国强, 郭跃伟.地方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评估的探索与思考[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3, 30 (2) :158-160.

地方医学院论文 篇10

一、师资队伍建设

保山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现有教职工34人。其中教授1人, 副教授6人, 讲师19人, 助教9人。结合各专业转型发展需求, 美术与设计学院需要加大力度培养应用型教师, 一方面学校要采取措施增强师资力量, 创造条件让教师更多地走向社会,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优化师资结构, 制定计划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 或者邀请富有经验的知名校友到学校开设讲座或者授课。

二、专业学科建设

美术与设计学院共有六个教研室:国画教研室、油画教研室、版画教研室、环境设计教研室、视觉传达教研室、产品教研室;在校学生人数653名;美术与设计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重点, 全面优化学科结构, 大力促进学科发展。各专业结合自身专业实力和办学特色, 突出学科本身以应用为主的优势, 取得了科研和教学上的长足进步。美术与设计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建立以提高创设计能力、绘画能力及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模式。具体有以下方面的改革

1) 在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的进行调整, 尤其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专业的调整幅度稍大。加大实践课时量, 应用型人才是现代社会所需的, 在制定美术与设计专业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思想、专业培养目标。要以“交叉性”原则, 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 强调课程之间的科学性。在教学中, 我们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

2) 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2016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模块化教学, 以专业课程为中心, 建立“课程模块化”, 如产品设计专业分为:项目设计实践模块、传统工艺模块、技术创新模块、兴趣拓展模块及独立实践教学环节。每个课程相互链接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面, 去集中解决遇到的设计问题。课程模块之间又相互链接, 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点进行前后贯穿。

3) 开设专业选修课程, 设置好美术、设计各专业选修课程, 让选修课程更好地辅助学生专业课学习。不断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提高他们的专业修养。最后, 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学科, 让学生在学科中将“课程模块”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

三、实训教学模式与基地建设

根据转型专业培养的特点, 各专业积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其中包括:刺绣工作室、木工工作室、印染工作室、缝纫与制版工作、刺绣工作室、商品包装工作室、动画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等;校外目前已经和10余家校企共建实践培养基地, 为专业转型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基地建设

美术与设计学院各专业基础教学设施建设还处于建设阶段, 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在目前的阶段进行应用转型, 对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美术学都是一大挑战。修订了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 相对全面转型, 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未来还要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美术与设计学院与保山壹玖捌叁装饰公司、腾越工艺品厂、保山市高黎贡山书画院、清虚斋、艺海轩红木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之外, 继续与意向部分实训基地进行洽谈, 促成签约。在合作过程中, 切实探索实训教学模式创新, 着重研究“实训课程教学秩序管理”、“实训与课堂教学冲突协调机制”等问题, 并制定相关暂行管理办法。

2、扎实做好各专业各实训室

1) 存在问题:各专业将陆续购置实验设备打造属于自己的“实践教学基地”, 引进专职的实验室管理员进行管理, 做到有人管, 管得好, 不闲置, 创价值。结合各专业教学课程, 优化实训室管理制度, 强化实践教育, 更好的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机制。

2) 搭建校内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1) 完善校内艺术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完善画室、工作室设施, 加强艺术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二是充分发挥艺术学院现有和曾有的教学质量工程的作用, 做好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②拓展校外实践实训基地

美术与设计学院积极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 挖掘、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 广泛开辟实习基地, 建立起与地方兄弟院校、中小学校、企业、事业、公司、媒体等单位的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保山市本土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开展教学, 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直接服务保山文化经济建设, 形成双赢互动的产学研生态链。

四、促科研工作建设

加强科研教研工作, 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 教师方面:我院教师科研工作进步显著, 自2009年获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项, 获准各级课题立项3项, 其中校级2项, 厅级重点1项;教材、专著5部;校级以上获奖10余项。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服务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作品及教材4部;创作作品30余件, 参加国内外各类画展10余次。

2) 学生方面:目前, 美术与设计学院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共有9项, 创新创业项目给学生和指导教师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今后也将积级申报, 认真把项目做实做好。另外, 我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豆伴手作”项目, 参加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金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铜奖, 取得很好的成绩。

五、加强对外交流

结合专业转型, 积极配合学校做好美术与设计学院中小学教师国培项目工作, 安排美术专业学生到各中小学顶岗实习;分别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我院调研。同时也聘请知名专家、工艺大师进课堂指导教学, 分别从“产、学、研”等方面给予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学、学术指导, 参观各专业实训室, 提出很多建设性建议。

六、结语

地方医学院论文 篇11

摘要:地方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的热点之一,其发展应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想使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升,高校必须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的改进和创新。面对这些问题,本文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考核内容和培养类型结构等问题。本文将根据玉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2016JGB338);2015年玉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能力发展研究专项课题立项项目“教师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15JSJYZD01)。

G642.0 论文编号JS-92037

Abstract: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s one of the hot spots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ts development should expand the scale of application and compound personnel training, and adapt to the needs of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mak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to improve their tal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be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the innovation of positive. Faced with these problems, the new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hould actively think the training target,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examination content and the training type structure of teacher education specialit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us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speciality; talent cultivations mode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开展本科教育历史比较短位于中小城市的省属高校,其大多数由专科院校生个后成为本科院校。新世纪以来,广西省高等教育确保了发展阶段性目标得以如期实现,迎来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诞生。其作为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的快速发展。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质上就是未来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地方高校要根据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师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逐步形成能够引领和适应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专业素质。目前许多学者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1-2]。本人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由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感组成。其中专业知识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教师专业能力。专业情感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基础,无论多么优秀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感,也都很难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专业能力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二)专業课程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方式方法等短期内难以提高,师资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调查中发现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现行的教学计划未从整体上考虑课程体系的整合性,内容的渐进性和逻辑性,往往根据各学校的师资情况自行设课,导致课程开设重复严重,未体现新建本科院校的特色[3]。目前许多地方本科院校仍沿袭传统教师培养模式,突出表现为缺乏实践导向、实践性教学不足、灌输式教学、教学管理制度[4-5]。

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忽视学生综合性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按学科专业教学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单纯强调学生对学科领域知识的系统掌握,而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师资培养体系的封闭性带来课程结构体系的僵化和滞后,导致培养口径过窄、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欠缺。未充分体现本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三)考核内容和培养类型结构

教育专业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是实践教学能力的训练,是解决教师教育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不重视教师教育的专业性,深奥的理论课和缺乏实践价值的知识课过多,教育实践的机会少;培养实际需要的实践知识和能力的课太少,导致课程结构比例失调。现代科技知识在进入课程、进入教材、进入课堂上的速度总是很慢。致使该专业学生缺乏教师教育专业所特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人才培养规格趋于普通化,缺乏专业特色。

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高校应该将实践性教学纳入教学考核内容中。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的需求,以适当的课时比例分配普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相关学院应将实践性教学的成绩和学生的学分挂钩。

二、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提出的建议

(一)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加“能力型”

我校根据新的教师教育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基本要求,融合行业企业和地方行政部门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立足自身办学定位、服务面向,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制订学校教师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學校层面出台《教师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建构以就业为导向的三大平台、三大模块的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教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将对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纳入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例构建了基于高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优质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卓越教师平台。2012 年小学教育专业被学校确定为“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该实验班立足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卓越小学教师。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我们以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师范性”为导向,坚持“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重视实践教学、夯实从师技能。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三个维度,建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建构了“一根主线、三个层次、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以小学教育卓越班的实验成效辐射整个小学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建设,也取了显著成效。基地学校作为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训平台,每年接受学生式的实践与实训达到300人次,实践导师坚持为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中进行针对性指导,至今为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中获得自治区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有6人,二等奖7人次。2014 年小学教育专业毕业 生146人,年底就业率为 99.32%;2015 年有毕业生128人,截至9月30日,就业率为 96.09%。近三年来,超过80%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共有11名毕业生考上了研究生。

(二)改革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师教育专业改革的重点,直接决定了教师教育专业的质量。按照“全体覆盖、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面向全体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公共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面向有进一步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程包,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面向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开设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各类实践活动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

加强教育课程改革,重点资助建设一批优质创新创业课程。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同时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管理办法,鼓励学生选修校外优质创新创业课程。在教材建设中优先资助有行业企业人员参编的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重点教材。

(三)改革考核内容和教育专业培养类型结构调整

我校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和本科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项目中,改革考核内容和教育专业培养类型,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灵活多样、开放式的考核方式。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和项目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时鼓励教师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我校将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完善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重点支持1-2个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区建设,在教学改革项目中重点资助2-3个专业开展创新创业类综合改革。

参考文献:

[1]颜晓燕.加强内涵建设 突显专业特色[J].赤峰学院学报, 2010, (1).

[2]罗玉莲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探析[J].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 (11).

[3] 邓银成, 陈友华. 地方高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 孝感学院学报, 2012 04:96-100.

[4] 张勇军.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 潘懋元,周群英. 应用型人才培养呼唤知行体系教材[N].中国教育报,2010-4-19(5).

地方医学院论文 篇12

1 客观自评, 合理定位, 突出地方特色

1.1 存在的问题

地方性医学院校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为地方培养合格医药卫生技术人才的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目前, 国内地方性医学院校管理运行体制多样, 层次不齐, 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部分甚至缺乏临床医学本科培养的经验, 缺乏综合性大学管理模式下临床医学培养经验。许多地方性医学院校在新的形势下对自身实际、发展环境、发展趋势等认识不足, 容易受到综合性大学总体发展水平和培养理念的影响, 甚至受到理、工、文等其他学科的影响, 缺乏客观自评和调查分析, 没有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需要, 定位不清。在临床医学教育方面, 表现为培养理念和发展思路不清晰, 培养目标不明确[1], 专业方向单一, 没有各自特色和专业倾向, 重复培养和不均衡培养, 院校之间出现了不必要的竞争, 发展不协调, 不利于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总体良好发展格局的形成和国际竞争的需要。

1.2 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各级地方性医学院校应该汲取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把握时代需要和国家政策, 积极开展新形势下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策略研究。必须从学校性质、管理运行机制、自身师资力量、办学水平、所处地区、学生来源和去向、临床医学专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客观自评,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定位。作为地方性医学院校,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倾向于“培养多元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有别于部属院校的“研究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 必须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 真正紧贴当地实际的医疗、预防、保健和康复等需要, 突出地方特色和 (或) 民族特色, 这是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保持发展优势和获得支持的首要保证[2,3]。有了清晰的认识和定位, 可以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临床医学教育的投资积极性, 弥补综合性大学临床医学教育投入不足, 又可以促使地方高等医学院校更积极更主动地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和医疗水平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调整办学方向。有利于建立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 避免临床医学教育与地方医疗卫生事业需求相脱节[3], 也有利于地方性临床医学院校自身培养特色的形成, 避免和部属院校以及其他地方性医学院校竞争, 更有利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总体上良好发展格局的形成。

2 以市场为主导, 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 彰显时代特色

2.1 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属于“计划模式”, 人才培养成本较低, 有一定优势。但是在招生人数、招生地区、学制、专业方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发展就业等方面缺乏客观调查分析, 考评机制不合理, 缺乏监督机制。随着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 部分医学院校引入了市场调查和学生就业理念, 但是受传统模式的影响, 大部分院校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 目前已经造成了学校培养和市场需求不平衡、省市地区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不平衡、专业方向之间不平衡等现象, 影响了毕业生的合理就业, 影响了临床医学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和快速发展。地方性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教育如何适应我国各地区新形势下医疗卫生事业实际发展需要, 一直以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2.2 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的特点[4], 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活力, 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肯定与认可。众所周知, 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作为一所高校主要培养什么类型的学生, 主要从事什么专业的学科研究和主要提供什么样的社会服务, 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来确定[5]。针对这个问题, 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 作为发展规划课题和教学研究课题设立科研基金, 经常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到卫生行政单位、人才市场、用人单位、教学基层、街道社区进行调研, 充分听取各层次单位和个人对学校临床医学教育的意见与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科发展优势, 本着以“学生和就业为中心”的原则, 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造就一批“医德高尚、基础知识扎实、临床技能突出、适应能力强、有一定创新精神”, 有志服务于各级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各级地方性高等医学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以市场为主导、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 在临床医学专业招生人数、招生地区、学制、专业方向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 要根据地方需要、学校实际、发展趋势, 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彰显时代特色。可以这样说, 学生就业是地方性高校存在的基础, 特色则是地方性高校快速发展的保证。

3 革新教学方式, 构建新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

3.1 存在的问题

综合性大学的管理模式为地方性医学院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生存空间与环境, 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6]。但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 许多地方性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 临床医学本科生实施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尚处起步阶段, 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照搬套用, 没有成功的实施经验可以借鉴[6]。有学者通过调研, 我国绝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 学生对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效果并不认同, 收益不大[7]。主要表现为部分导师对职责不清楚, 导致带教过程方向不明确;部分学生对导师制认识不充分, 把导师的指导当成负担, 以至于师生沟通不良;导师的指导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完全一致;导师带教人数过多, 师生双方都不够主动, 见面时间间隔太长;导师责、权、利不均衡, 导师的积极性偏低, 缺乏完善的导师绩效评价体系[7]。更有甚者, 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 由于各种原因, 医学院校的教学方式被其他文科、理科、工科院校所“同化”, 忽视了临床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 放弃了“严进严出”的考核标准, 导致毕业生“高分低能”, 甚至“低分低能”, 无形之中延长了毕业生的临床培养周期, 增加了人才培养成本, 造成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不满。

3.2 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无论是从职业教育、中国传统医学还是从科学发现来看, 师徒制都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而师徒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手把手”教学、个体化教学、现场和实物教学[8]。临床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 应用性较强, 十分适合“师徒式”教学, 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为“师徒式”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 临床医学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专业越分越细, 这就对导师制和师徒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性医学院校要牢记培养目标和定位, 以学生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线,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原则, 以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基础, 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 淡化课程意识, 适当进行课程整合或重组, 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和时间浪费。引入职业技术教育元素和师徒制教学, 完善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 构建新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新型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导师对学生在思想生活、专业选课、学年规划、临床思维培养、临床技能培训、学位论文、科研方法、考研和就业等方面全方位指导和“师徒”式教学。加强制度建设, 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关系, 提高本科生导师的待遇。尽量选择责任心强、临床和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 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 在不同专业的导师内作“双向选择”。例如, 妇幼医学方向的学生主要倾向于由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作导师, 以此类推。集体授课的基础上, 在不同导师的指导下, 采取分散式、个体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导师和学生分别填写指导记录和学习记录, 开展双向评价。学院加强监管, 定期检查和考评, 列入教师和学生年度考核指标, 采取奖惩制度, 年终总结, 不断完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允许老师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 鼓励老师尽量采用现场和实物教学, 利用教学模型、病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医院见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临床意识, 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鼓励老师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争取做到边学边消化、现场掌握, 毕业后就能上岗, 快速承担临床医疗工作。

4 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4.1 存在的问题

地方性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后普遍存在重科研而轻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形式而轻实效、重医学专业教育而轻医学人文教育、重传统道德而轻职业态度和价值的现象[1,9,10], 对临床医学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造成了不良影响, 学生毕业后无法快速承担临床医疗工作, 无法适应社会环境和医疗环境的变化。所以,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而言, 纳入综合性大学的管理模式, 既是机遇, 更是挑战。另外, 教学医院选择标准不严, 缺乏制度建设和有力监管, 教学医院普遍存在重医疗而轻教学的现象, 见习实习流于形式。其三, 由于医患关系紧张、患者法律意识增强以及医院的自我保护意识等, 限制了学生实习期间自主操作的机会。这些综合因素造成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下降, 与临床医学教育的客观规律格格不入, 地方性医学院校教管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4.2 改革思路与发展策略

临床医学既具有自然属性, 又具有社会属性, 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地方性医学院校既要抢抓机遇,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又要积极规避其他学科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任何时期和任何环境下都必须始终坚持高标准和高要求培养目标, 时刻牢记医学的神圣性和临床医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学校既要注重专业教育, 重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培养, 又不能忽视医学人文教育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和医疗环境的变化, 能够熟练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尤其是医患关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高低主要取决于临床实习、见习效果的好坏, 院校教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见习和实习, 不要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通过加强临床技能培训中心、附属医院、实习基地的建设, 为学生见习、实习提供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平台。学校在加强教学医院的建设的同时, 同时加强对教学医院的监管, 确保教学医院坚决贯彻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严格按照各科实习大纲的要求, 重视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培养, 加强出科考核的监管。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前提下, 适当增加学生自主操作的机会, 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的“三基”培训。例如内科实习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定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开医嘱、常见诊疗技术等。外科实习必须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定量的治疗操作和常见手术, 包括清创、换药、包扎、止血、缝合、拆线、穿脱隔离衣、无菌技术等。加强临床教师的培训培养和继续再教育工作, 建立一支医、教、研、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尤其应该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法, 重视临床医生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加强制度建设, 提高带教医生待遇, 奖惩分明, 吸引更多的德高医精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

综上所述, 面对新形势, 地方性医学院校应该根据临床医学的学科特点, 适当引入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元素, 客观自评, 合理定位, 突出地方特色, 以市场为主导, 以就业为第一价值取向, 彰显时代特色, 不断革新教学方式, 构建新型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导师制, 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多元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佟凤芝, 刘希龙, 刘明开, 等.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理论) , 2009, 3 (3) :17-23.

[2]肖纯凌.地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9 (9) :33-34.

[3]姚华英.立足海峡西岸建设构建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福建高教研究, 2009, 5 (5) :34-36.

[4]纪望平, 周清华.中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及其走向[J].理论纵横, 2007, 6 (5) :26-27.

[5]陈小虎, 屈华昌, 邵渡.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2 (2) :58-60.

[6]王健, 孙琳.学分制下医学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3 (1) :97-100.

[7]戴琴, 张翠华, 周厚秀.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1 (1) :27-29.

[8]张卫民.职业教育呼唤师徒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8, 2 (2) :13-15.

[9]吴云, 戴洁, 王松灵.国内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4 (4) :27-35.

上一篇:热点、亮点与立足点下一篇:安全课德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