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建学院论文(精选9篇)
河南城建学院论文 篇1
一、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要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已大势所趋。已逐渐开始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理解、动手和创造能力, 增强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适应性和主动性。显然, 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正规教学活动, 诸如听课、实验、作业、期中期末考试、外出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等, 已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因此, 开辟第二课堂便成了越来越紧迫的任务。
二、调研目的和意义
(一) 目的
通过调研了解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了解程度;河南城建学院学生以何种方式参与第二课堂;对河南城建学院第二课堂的更好开展有什么好的想法和建议;以便其更好地开展更有意义的活动。
(二) 意义
1、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利补充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 有时可能会脱离实际, 需要进行较多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尤其是工科高校。我们发现, 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 一方面对课堂上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轻松地找到具体的模型, 直观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老师授课的困难, 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达到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和巩固知识之目的。
2、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式。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看。首先, 第二课堂活动改变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在第二课堂中, 教师可以因材施教,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其次, 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再由老师提出, 而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 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这样, 学习就成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探索式学习。
3、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4、造就合格的全面人才。第二课堂涉及面广, 内容丰富, 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讲话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 使他们具备合格人才的全部素质, 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调研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了非概率抽样中的定额抽样, 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但以问卷调查为主。在河南城建学院校园内对学院的部分在校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965份, 通过筛选和逻辑校验, 排除各种情况的废卷, 共得到有效问卷1541份, 有效率为78.42%, 基本符合问卷统计的一般标准, 保证了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和代表性。走访65人。座谈共100人, 在一定范围内对其他调研方面的完善和补充。调查结果采用统计分析、理论分析等多角度结合的分析方法。
(一) 样本概况
样本整体中, 男生占69.3%, 女生占30.7%, 样本整体男女符合河南城建学院实际比例;大一占41.5%, 大二占35.4%, 大三占18.9%, 大四占4.2%;在专业分布方面, 人文社科类占15.6%, 理工科类占84.4%。
(二) 样本分析
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在对河南城建学院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了解程度上, 不了解的占39.1%, 基本了解的占54.1%, 非常了解的占6.8%。
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呈枣核型分布, 即处于两极 (长期参加和几乎不参加) 的学生所占比例均比较小 (总计25%左右) , 而偶尔参加 (38.7%) 和经常参加 (37.3%) 的学生占据了绝大多数 (75%以上) 。
对之前参与第二课堂的哪些活动上:社会实践的占30.0%;各类文体活动的占36.2%;创新设计型实验的占8.8%;其他活动的占32.2%。
从参与原因来看, 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动因呈多元化状态。其中“通过活动提升自己多方面素质”所占比例最大, 占47.9%, 其次是“通过活动结识很多朋友, 扩大交际面”占34.3%;“培养兴趣、愉悦身心”占29.3%;“打发空余时间、娱乐”占14.6%。而“没什么考虑, 随大流”所占的比例则相对较小, 只占5.4%。
在参与方式上, 通过社团参与的比重最大, 占36.8%, 接着通过班级组织参与课外活动, 占34.2%, 其次是社团活动和个人自发行为, 两者总比例接近50%。此外, 党团组织也是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较为常见的渠道。
在参与时间上, 在周六周日参与的所占比重最大, 占51.3%;在周一到周五课余时间参与的比重也不小, 占30.5%;而在节假日参与的最少, 占18.2%。
在第二课堂的规划上, 有13.1%的受调查者中认为自己对参加活动培养能力有明确的规划, 有47.7%的同学在这方面不是很明确, 这反映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在这方面缺乏认识。其余29.9%的同学具有加强指导其个人规划的需求, 这是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可以进一步加强工作的领域。其余的少部分同学则没想过, 无所谓。
对于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上, 选择“完善了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最多, 占43.6%。选择“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扩充了自己的人际关系”选项的同学数量基本相当, 都在30%左右。
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关系上。以第一课堂为主, 第二课堂为辅协调共同发展的比重最多, 占50.1%;在保证学习的前提下参与第二课堂的活动占37.0%;以学业为重, 基本不参与占8.1%;只要参与到自己喜欢的第二课堂活动中, 即使学习差点也无所谓的占4.8%。
在学校组织方面约48.0%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在发展校园组织方面现存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有计划、专业化的指导;另外各有约64.2%的受访者认为是学生组织资源不够、学校与学生组织之间交流不足和骨干培养缺乏连续性, 有约9.0%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应当放权学生组织自主发展。
在对学校关于第二课堂的评价上:有13.2%的人认为做得很好;39.5%的人认为总体来说还可以;认为人需努力的占39.0%;不做评价的占8.2%。
这一结果是我们学校第二课堂的整体情况体现。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也了解到了河南城建学院第二课堂整体情况和发展现状, 也知道了我们以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四、结果分析
第一, 按照文科和理科的学科因素进行分析。很多情况文理学科基本相同, 但有的方面有明显差别。在“之前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上, 文科在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所占的相对比例要高一些, 而理科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的相对比例较少;从参与原因来看, 文科生“通过活动结识很多朋友, 扩大交际面”所占的比例较高, 而对于理科生“通过活动提升自己多方面素质”的作战比例较高;在第二课堂的规划上, 文科生“有加强规划的需求”的比例最高, 理科生对第二课堂“没有明确规划”的比例最高;对于“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上文科生各方面基本比例差比不大, 但对于理科生“完善各方面能力和开阔视野”的比例较高;文理科之间的对比也反映了文理科学生在对待第二课堂和参与第二课堂上的不同, 这也为以后河南城建学院更好的, 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活动提供了依据。
第二, 按照兴奋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文科男生在之前参与的创新设计型实验的比例较女生要高一些。在参与原因上, 文科男生“培养兴趣, 愉悦身心”的较文科女生要高一些, 而在“打发时间和娱乐”方面文科女生要比文科男生要高一些。在是否经常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上, 男生“不是很经常”的比例要比女生高出一些。在关于第二课堂的规划上, 文科男生“有加强自己规划的需求”的比例要高出女生一些。
通过这些比较细致地对比, 我们发现河南城建学院在文理科和男生女生在对待第二课堂和参与第二课堂的不同之处, 男生动手操作的要比女生稍微强一点, 但是相对于其他一些高校, 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在参加原因上女生趋向于消遣, 男生则趋向于兴趣的培养和身心的愉悦;在是否经常参与上, 河南城建学院普遍都是“偶尔和不是很经常”, 这也反映了河南城建学院的第二课堂活动还没有达到普遍性。在处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关系上, 河南城建学院同学基本上都能理性对待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对学校的第二课堂的监管工作和政策的评价上, 认为学校做的“还可以的和仍需努力”的占大部分, 这说明河南城建学院在第二课堂方面得到了同学了认可, 但有的地方还是可能做的不到位, 仍需要努力。
五、结论与对策研究
(一) 结论
1、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对参与第二课堂有强烈的需求意识, 但对于河南城建学院第二课堂活动了解不够, 对自己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没有明确的规划。所以偶尔参与和几乎不参与的学生占了一定的比例。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黄金时期, 也是成才的关键时期。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 面对社会的需求和竞争压力, 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在勤奋刻苦学习的同时, 也应该更好的寻求拓展素质、全面发展的途径以便更好的完善自我, 丰富自我。
2、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主体意识较强, 价值取向差异较大。河南城建学院学生的主体意识日趋明显, 表现出更强的参与意愿和获得群体认可的期望。从参与原因来看, 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参与第二课堂首先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参与, 都希望参与第二课堂能对自己各方面能有一个更好的完善, 各方面素质能有所提高。从参与形式上, 参与者并不希望第二课堂成为“组织者的游戏”或“精英的舞台”。不少同学提出希望增强第二课堂互动性, 扩大参与面, 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等。同时, 在选择参加第二课堂的考虑因素时, 多数的同学表示将首先考虑这项活动是不是对自己有意义, 是不是有更大的自由度。这表明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这种多元化趋势是在基本认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 以追求自我实现为共同目标的多元化。
3、学生对第二课堂组织的选择更加自由, 参加第二课堂的方式多样。从调查情况看, 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对第二课堂组织的选择趋于多元化, 这反映目前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在参加第二课堂时有比较大的选择自由, 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参与第二课堂。同时, 大多数同学认为, 无论选择哪一种渠道, 都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河南城建学院, 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和结交更多的朋友, 强调应该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参加第二课堂, 这也反映了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选择更自由。调查还发现, 网络在河南城建学院学生的第二课堂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大部分同学认为网络适应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进一步促进了同学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能帮助广大学生了解各种第二课堂信息。
(二) 问题分析
1、参与和不参与第二课堂的学生形成两个群体, 第二课堂的参与度有待提高。从调查情况看, 有将近一半的受访学生较少参加第二课堂, 这和河南城建学院第二课堂的目标是差距比较远的。目前河南城建学院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一部分学生骨干和一些社团组织的,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还有很多同学没有积极参与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参与程度依然有待提高。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促进两个群体相互交流, 使更多同学参与第二课堂, 切实增强第二课堂在广大学生中的影响力, 成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问题。
2、同学们对第二课堂的要求呈现多元特征, 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进一步完善。从调查情况看, 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希望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对第二课堂有不同要求, 希望第二课堂进一步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新情况, 从组织、宣传到内容、形式等方面都不断进行创新, 更加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 贴近生活。
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资金比较缺乏, 第二课堂的物质条件有待加强。资金是第二课堂组织自身建设和活动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统计资料显示, 目前, 河南城建学院第二课堂组织的资金来源途径有多种来源, 主要是学校院系拨款、企业基金赞助和参与学生自筹是主要途径。这说明, 河南城建学院第二课堂组织在解决资金问题方面颇有成效, 基本摆脱了单一依赖拨款的被动方式, 积极主动地通过外联、自筹、节俭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同时, 大多数同学希望学校充分保证第二课堂的经费, 并科学引导和规范企业赞助, 为第二课堂开展提供有利物质条件。
4、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 要进一步加强第二课堂中的学术科研活动。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作为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载体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调查显示, 河南城建学院的课外学术科研活动基本和少有学生参与。因此, 必须进一步促进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结合, 加强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巩固、补充和延伸作用。
(三) 对策分析
1、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和支持, 为活动的健康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涉及学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大力协同、密切配合。学校要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指导, 加大投入, 整体规划, 统一部署, 为第二课堂提供有力保障。要进一步加强对第二课堂的指导, 合理确定教学、科研、学工等部门在第二课堂管理指导方面的职能和关系, 努力构建适应第二课堂特点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加对第二课堂经费投入, 探索建立第二课堂发展基金, 为第二课堂提供有利物质条件;进一步做好对第二课堂的规划和扶持, 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有重点地扶持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推动第二课堂稳步发展;健全第二课堂激励机制, 将学生课外活动与学生评优、奖学金评定, 先进班集体评选, 以及各类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和指导老师以奖励。
2、充分发挥院团委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整合第二课堂的组织和资源, 构筑规范协调的学生课外活动工作体系。第二课堂这种学生群众性活动, 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随意性较强, 组织性不够严密。因此, 必须进一步加强规划, 有效协调各类第二课堂组织, 增强第二课堂组织的工作能力;注意和课堂教学、科研项目的衔接与融合, 使同学们自觉地实现学习书本知识和科技文化创新的结合;积极联合外界力量, 寻求外部资源, 开辟新阵地, 助推校园和社会的双向互动。要充分发挥精品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 激发广大同学的活动热情与创作激情, 提高参与度与覆盖度。
3、以学生为本, 不断创新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二课堂具有自愿性、广泛性、灵活性、创造性的特点, 必须以学生为本, 重视学生群体的主导意识, 切合学生的需求, 放手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 让缤纷多彩的活动竞相开展;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注意追踪大学生思想状况和社会生活的热点, 使活动真正满足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 真正符合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既要重视参与者在人际交往、能力锻炼、社会实践、学术科研上的实际目的, 又要重视参与者在发展个性、蕴籍感情、闲暇愉悦、人文关怀上的需要, 形成自发参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活动氛围。根据学生在年龄、专业、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上的特点, 以认识、普及、参与、提高为主线, 不断创新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
4、以河南城建学院青年志愿者为主要力量, 有效充实第二课堂的内容。志愿服务本身是一项提高思想修养, 弘扬高尚品德的活动, 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所认同。调查表明, 河南城建学院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较高, 对志愿活动的评价也很高。要充分凝聚和发扬志愿者精神, 以志愿服务为锻炼平台, 提升第二课堂的整体质量, 以志愿精神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5、利用网络平台, 拓展第二课堂的领域。在当今信息时代,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和信息技术早已进入学生日常生活当中, 成为广大青年学子沟通交流、获取信息和丰富生活的便利工具, 也已成为第二课堂不可或缺的运行载体和支撑手段。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广阔平台, 开创传统第二课堂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新方式。针对部分同学反映的活动资讯无法获得的情况, 可以尝试建立相关网站或网页, 以此为媒介, 开辟第二课堂信息传递的新途径, 使内容能第一时间传送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要使活动内容和形式与新型媒体互动性、同步性、及时性的特点相兼容, 让每个参与者体会到互动式参与的乐趣。
通过这次调研, 我们较为详细地了解了河南城建学院同学参与第二课堂的有关情况, 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河南城建学院在第二课堂方面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出更为有效的措施去加以改善, 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 也需要各系部和每位同学的紧密配合, 使第二课堂活动能够真正在河南城建学院蓬勃健康发展起来, 为河南城建学院学子锻炼自我, 提升自我提供有力的平台。
河南城建学院论文 篇2
院学组 [2009]19号
★
关于印发《河南城建学院深入学习实践
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方案》的通知
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
《河南城建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方案》已经院党委会研究通过,现予印发。请按照整改落实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要求、主要措施和责任分工,共同做好整改工作。各有关单位要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切实抓好落实。
附件:河南城建学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方案
河南城建学院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二○○九年七月三十日 主题词:党的建设 科学发展观 整改落实 方案 通知 抄报:河南省省管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 河南城建学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9年7月30日印 附件
河南城建学院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方案
在前一阶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领导班子按照省委和省管高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的部署和要求,紧密联系实际,围绕“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城建特色,培养合格人才”这一主题,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撰写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总结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查摆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剖析了问题的根源,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院党委认真研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进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我院又好又快发展,加快高水平城建大学的建设进程。
二、基本原则
通过整改落实,解决好阻碍我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解决好广大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达到“党 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对于当前能解决的问题,立即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向全体师生通报;对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要认真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争取在2009年底前完成;对于受客观条件限制,暂不具备解决条件,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要着手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三、整改措施
(一)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和完善适应学校科学发展的运行机制
1.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学校行政、学术、服务三大系统运行机制。
2.遵循层级管理、权责利相统一、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探索完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激发办学活力。
3.深入推进以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引领的教学、科研、后勤、物资、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改革,切实做好学校规章制度“废、改、立”梳理工作。
4.科学调整管理机构设置,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责任领导:李德平、孔留安、张莉蓉、王召东、陈丙义、杨留栓、张坤书
责任单位:工会、院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后勤 管理处、后勤服务中心、物资设备处、财务处
完成时限:基本制度建设及机构调整在2009年底之前完成,长期建设。
(二)构建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提高育人质量
1.开展调研论证,制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方案,开展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立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完善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科技创新氛围,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4.按照“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学校、中心、系部齐抓共管服务就业”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职责,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制度。
责任领导:张莉蓉、王召东、陈丙义
责任单位:教务处、院团委、学生处、招生就业处、信息中心 完成时限:2009年7月-2010年7月,基本制度建设在2009年底之前完成。
(三)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1.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激励力度,在住房、待遇、家属就 业、科研启动经费、科研平台建设以及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予以重点倾斜。
2.加强科研实验条件建设。加大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力度,建立若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支重点实验室专职管理队伍,加强重点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3.设立科研机构作为对外科技合作和社会服务的平台,组建科技开发公司,使之成为产学研结合的载体,为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创造便利条件。
4.修订完善科研工作管理制度,实行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业绩量化管理,对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的教学科研人员予以奖励,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重大项目的人员加大奖励力度,充分调动系部和个人的科研积极性。
责任领导:孔留安、陈丙义、杨留栓
责任单位:科研处、学科办、人事处、教务处
完成时限:2009年7月-2010年12月,基本制度建设在2009年底之前完成。
(四)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1.改进人才遴选、引进、培养和使用各环节上的制度和方法,增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动性、科学性、创造性和实效性,集聚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的领军人才。
2.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和教学比赛,加强对新引进青年教师的培养、管理、考核和使用,为青年人才能很快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障。3.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深化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环境,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4.建立健全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和惩处机制,规范学术行为,引导学术自律,从源头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责任领导:孔留安、陈丙义、杨留栓 责任单位: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
完成时限:基本制度建设在2009年底之前完成,长期建设。
(五)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提升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 1.修订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严格学习要求,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2.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健全和落实岗前、诫勉谈话制度。牢固树立党政共同负责的意识,增强学院的决策执行能力和工作合力
3.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校领导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和有效途径。坚持定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帮助基层单位和师生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履行一岗多责的要求,既抓好分管的业务工作,又全面履行党风廉政、安全稳定的责任。
责任领导:李德平、孔留安、张莉蓉、王召东、陈丙义、杨留栓、张坤书 责任单位:纪委、院办公室、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 整改时限:2009年7月-2009年12月。
(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建设高水平城建大学提供坚强保证
1.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工作指导机制,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创新活动,运用创新活动成果指导工作。
2.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加强策划,精心选题,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宣传媒体,及时报道我院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高水平城建大学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3.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加强党风廉政工作制度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地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的宗旨教育、党性党纪党风教育和廉洁自律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道德防线,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4.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资助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责任领导:李德平、孔留安、张莉蓉、王召东、陈丙义 责任单位:纪委、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招生就业处
整改时限:基本制度建设在2009年底之前完成,长期建设。
(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1.紧密联系学校实际,扎实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把增强干部队伍思想素质与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信念、强化宗旨、改进作风、推进工作。
2.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培养培训机制,采取离岗培训和在职学习相结合,有计划、分类型、有选择地对干部进行经常性的培养和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科学管理能力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力。
3.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严格遵循德才兼备标准和群众公认原则,着力探索和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
4.按照“评价科学、激励有力、监督到位、操作简便”的原则,逐步完善科学的干部考评、监督机制,重点把握好一年一度的个人述职、述廉与群众评议这几个方面。
责任领导:李德平、孔留安、张莉蓉 责任单位:纪委、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
整改时限:基本制度建设在2009年底之前完成,长期建设。
(八)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着力解决师生员工关注的主要问题 1.采取各种措施,努力筹措资金,积极开展开源节流、节能减排等活动,为改善教职工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提供财力保证。
2.创造条件,解决部分教职工住房、集中供热、教工住宅楼修缮等问题。
3.按照上级有关政策,加强领导,积极推进校办企业规范化工作,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校特点的经营形式。4.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切实为师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安全、优质、方便、快捷的服务,为学校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责任领导:孔留安、王召东、陈丙义、张坤书
责任单位:财务处、院办公室、人事处、后勤管理处、后勤服务中心、保卫处、物资设备处、基建处、校医院、信息中心
整改时限:基本制度建设在2009年底之前完成,长期建设。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突出科学性
坚持时间服从质量、形式服从效果,既要把握好进度和节奏,更要注重质量和效果;既要防止走过场,又要防止出偏差。责任领导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集体研究和讨论,结合分工认真抓好责任单位的整改落实工作。各责任单位要切实履行责任,把整改落实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每项整改任务都要分解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完成时间,加强督查督办,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整改落实方案落实到位。
(二)围绕重点,突出实践性
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真正转变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动力。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好整改落实工作与日常工 作的关系,以整改落实推动日常工作,在日常工作中促进整改落实,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三)讲究方法,突出群众性
河南城建学院论文 篇3
“管理学科工科化”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所谓“管理学科工科化”就是在管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借鉴相应工程类学科的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 将工程类的教学内容 (如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制图技术等) 吸收到土地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中, 工管结合, 使学生不仅掌握管理学科的理论, 又具备工程学科的技能。
河南城建学院立足以工科为主的发展基础, 依托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学科背景, 在参考兄弟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按照“管理学科工科化”的教学思路于2007年创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为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进行了有益探索。
1 河南城建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河南城建学院授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工学学位。工科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因此, 河南城建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土地资源管理业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四年深入系统的学习, 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 土地资源管理、测绘、制图、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具备土地管理、地籍测量等方面的专业素质。毕业生能在国土资源、城建、农业、房地产开发管理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与土地评估工作。该专业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外, 还要求学生具有土地利用规划设计、土地整理、土地测绘、土地估价等基本技能, 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 河南城建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2.1 课程体系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改革应体现以下特征:一是侧重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二是课程体系改革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三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四是强化基础, 加强技能培养, 拓宽专业口径, 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优化时, 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 体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属性。课题体系中应包括管理学、土地管理、土地行政学等课程。 (2) 紧密联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 加强土地管理新技术及专业技能的培养, 重视测量、3S技术、制图、土地规划技术、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估价等应用性课程。 (3) 兼顾老课程的更新和新课程的开设, 不断完善学科体系, 体现土地科学发展新趋势。 (4) 完善课程实践、专业集中实践、科研实践、毕业实践等多元化的实践体系, 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育。
2.2 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2.2.1 课题体系优化设计思路。
当前, 我国大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结构被设计为“公共基础课+基础专业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选修课”的分段组合模式。由于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涉及面广、分支众多的学科体系, 为了避免知识的重复、交叉和缺失, 可以进一步将课题体系划分为若干模块, 提炼出每一模块下的主干课程, 构建课程体系——课程模块——主干课程为主线的三级课程综合体系。其基本思路是: (1) 促进课程体系与外部环境的有机耦合。所谓外部环境, 是课程体系设置时应考虑学院的培养目标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河南城建学院地处以煤炭资源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平顶山市。这些外部环境决定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工程性和应用性。 (2) 促进课程体系内部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优化组合。课程体系优化的重点是内部结构的优化。所谓内部结构, 是不同课程模块的设置及其组合配置。课程模块是由内容或功能相似的课程组合而成的。由于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两重性, 因此, 对土地资源管理课程模块的设计应体现资源性和资产性。
2.2.2 课题体系设计。
河南城建学院按照外语、计算机应用4年不间断的教学要求, 以“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为指导, 课程体系设计呈现“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 (限选课+任选课) +公共选修课+科技创新活动”组合模式。
该设计模式不仅遵循了本科教育课题体系设计的基本规律, 同时凸显了学院特色和区域特色。公共基础课中, 不仅设置了政治系列、大学英语、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还设置了大学物理, 以体现其工科性特征。专业课则通过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限选课三种形式设置相应课程。在这三种形式之上, 根据社会需求将专业主干课分为土地测绘类、土地工程类和土地管理经济类三个方向, 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 在专业限选课中可以选修三个不同方向的其他课程。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则主要通过学院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形式, 达到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2.2.3 课程模块设计。
按照学科性质相近、对课程体系所起作用的不同, 将课程体系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课程模块。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管理院长 (系主任) 联谊会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提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模块、资源模块、经济模块、管理模块、技术模块等。按照土地测绘、土地工程、土地管理经济三个研究方向, 河南城建学院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划分为公共基础模块、资源模块、管理模块、经济模块、技术模块、应用模块、选修模块共7个模块 (见图1) 。学生根据自身情趣爱好, 在选修模块中, 可以选择土地测绘方向、土地工程方向、土地管理经济方向的相关课程, 拓宽就业领域和就业渠道。
2.2.4 主干课程设计。
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在全国没有统一的标准, 不同学科背景院校的主干课程设置差异较大。在客观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在管理学科工科化视阈下, 河南城建学院依托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学科背景及平顶山市煤炭城市的地方特色, 其主干课程的设置应坚持凸显地方特色、注重学生技术和能力培养、反映土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原则 (见表1) 。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专业发展趋势, 在主干课程的基础上, 根据土地测绘、土地工程、土地管理经济三个不同的方向, 学生可以分别选修不同的专业课程。在选修时, 原则上一个学生只选择一个专业方向, 这样不仅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同时有利于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为学院实现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具体选修课程见表2。
3 结语
如何科学设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为学术界所争论。为此, 我们必须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求, 不断优化课题体系, 丰富课程内容, 建设既有其他高校相同专业所具有的共性, 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简而言之, 河南城建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既要遵从差异化、市场化和前瞻化的发展导向, 同时要考虑专业体系建设的稳定性和创新性, 依托学院测绘、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背景及已有的文理教育体系, 逐步凝练出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反馈等环节进行探索, 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掌握测绘、土地数据处理和工程技术能力、具备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高素质土地资源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荣宝,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思路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0 (7) :162-164.
[2]袁春、钱铭杰、周伟等,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 2007, 1:123-125.
[3]黄义忠、谭荣建、白云芳,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探讨[J].地矿测绘, 2007, , 2 (1) :46-49.
[4]吴壮金、严志强、廖赤眉,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与实现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7 (1) :20-25.
河南城建学院文艺节目策划书 篇4
本次晚会以“肩负时代使命,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以“弘扬先进文化,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融科技、文化、艺术于一体,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于其中,倡导和建设有利于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繁荣和发展,加强青年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广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二、活动时间:11月下旬 三、活动地点:行政楼报告厅
四、活动对象:河南城建学院全体学生 五、活动安排
(一)活动准备
1、召开学生会干事会议,确定比赛流程。 2、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分工部署。 3、由各班组队参加比赛。
4、确定场地、租借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 (二)活动开展
1、以海报、横幅、广播等形式对活动进行宣传。 2、邀请系领导、辅导员出席并对此次活动进行点评。 (三)活动总结
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吸取经验,在下次活动中力求完善。
六、相关规定
(一)参赛方式
以宿舍为单位,各系部参与数不少于本系宿舍的百分之三十(三)比赛流程 (二)参赛流程
一次选拔 两次彩排 时间待定 (四)评分规则
备注:每个节目满分10分。其中表演状态2分;节目形式丰富,内容取材2分;表演艺术水平2分;节目背景设计1分;节目时间控制1分;节目整体感觉2分。评委席由校委会及艺术教师组成,取平均分为该节目最后得分。
(五)奖励设置
本次晚会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以激发大家对校园文艺表演的兴趣。 七.剧务安排: 八、经费预算
九、前期的宣传动作:
1、制作3张宣传海报。海报分别贴在食堂,教学楼等地 2、制作1条宣传横幅挂在校园的交通要道
3、广播站每天定点宣传。
4、以学生会名义组织各班班长开会进行通知。
工商管理系文工团
河南城建学院论文 篇5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由于西方思想的渗入和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少数青年教师失去价值取向, 把金钱、利益和荣誉作为工作的原动力, 缺乏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有的青年教师对本职工作没有热情, 不把重心放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而是把精力用在了社会兼职和商业活动上。 有的青年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 “上课只灌输, 下课即走人”, 课堂上对学生上课迟到、睡觉、玩手机甚至旷课现象视而不见, 课下对学生疏于交流和指导。 另外, 由于某些独立学院在制定评估考核时重绩轻德, 使得青年教师只顾在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和行政职务上的晋升, 不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
学院坚持强化政策导向, 始终把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抓, 多角度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品德教育。
1.提高认识, 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 加强组织建设。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精神, 不断加强青年教师中的组织建设, 积极培养、发展优秀的青年教师加入中国共产党, 让他们成为青年教师的思想先锋。 在师德建设过程中, 学院充分认识到既要对广大教师严要求, 又要尊重他们的职业特点, 把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学院的发展战略之中, 渗透到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之中, 结合到青年教师的教科研工作之中。二是建章立制, 形成长效机制。学院出台了《教师道德行为准则》、《师德建设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 旨在通过规范教师品德言行, 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的师资队伍。 同时, 在教师考核、评奖、岗位聘用及职务晋升过程中, 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将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 三是强化学习, 构建培训体系。 首先, 在新教师岗前培训过程中, 进行师德师风教育, 通过教书育人模范事迹, 激发新进青年教师的爱岗敬业意识。 其次, 在教师年度培训活动中, 定期开展以师德师风为主题的学习、研讨, 帮助教师扎实师德观念。 再次, 充分发挥党校培训主阵地作用, 每年组织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省委、市委党校政治理论学习班, 使青年教师充分了解国情, 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基本路线。
2.注重考核评估, 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学院建立了师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了科学的监督和评估的师德建设工作。 在年度考核中, 充分体现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廉洁自律、品行端正、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敬业爱生, 为人师表等内容。 将教师的师德考核结果归入人事档案永久保存, 并作为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进修访学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作为评估、检查、总结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和教师队伍管理的重要依据。 对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予以警告、记过处分, 对情节严重的教师, 两年内不得晋升职务, 不得参加评先评优;对影响恶劣者解除劳动关系。 学院建立了师德问题报告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和评估制度, 将师德建设作为学院各系部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
3.表彰先进, 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学院出台了“师德标兵”评选办法, 在全院树立了一批师德师风过硬的先进个人和师德师风建设突出的先进集体。 学院通过校园电台、校报、网络、宣传栏等媒介和师德师风建设摄影展览、征文、演讲等活动, 大力宣传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 号召广大教职工向他们学习, 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完善培养机制, 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
1.开展多样化的岗前培训。
学院为建筑类工科院校, 因为学科的特殊性, 所以每年引进的青年教师多是非师范院校毕业, 他们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的专业知识, 不熟悉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规范。 所以, 学院每年都会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外的岗前培训。
在校外培训上, 主要是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师法》等国家法规及高等院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 使青年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遵守应有的法律法规和行为准则。 并要求青年教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上岗培训, 认真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学校现代教育技术 》等课程, 通过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让青年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在校内培训上, 青年教师入职培训是学院人事处的常规工作。 培训中, 人事处长亲自为青年教师介绍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三风”精神和规章制度, 让新教师了解学院并尽快融入学院。与此同时, 组织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工作处等职能部门分别就教学管理、科研成果、学生服务等方面进行指导, 使青年教师树立主人翁意识, 提高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院还通过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进行讲座, 向青年教师传授教育教学方面的先进经验。 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观摩示范课、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法、教态, 要求对青年教师苦练基本功, 在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时对教师的板书、教案、课件、普通话等进行评比。 学院还根据教师个人能力, 借助职业分析测试, 为青年教师制订有针对性个性化事业发展支持计划, 使青年教师看到职业前景, 提高工作动力。
2.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学院实行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方案, 为每位青年教师指定了一位德高望重、业务突出的教师为导师, 对青年教师进行了专门指导。导师要和所指导的青年教师签订培养责任书, 为其制定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 从教态、教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及教学进度的把握等方面给予指导, 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带领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科研活动, 使青年教师参与实际的科学研究, 将理论转化成生产力, 提高科研水平。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情况, 导师要写出指导记录和期末总结, 青年教师也要撰写培养心得和业绩汇报。
3.开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学院出台了《中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管理办法》, 为青年教师拓展实践平台, 鼓励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 积累实际操作技能和经验, 对参加实践的青年教师在待遇上有所倾斜, 对实践期间不履职、 实践效果不佳者予以批评。 通过实践锻炼, 使青年教师的动手能力、专业视野和组织纪律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提高了双师素质。
学院还鼓励并要求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执业 (职业) 资格的培训和考试, 根据青年教师的专业特点, 组织青年教师统一报名, 集中培训, 并承担相应的费用。
三、优化青年教师成长环境
1.完善制度体系, 建立保障机制。
对于独立学院而言, 稳定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是学院办学的主体, 是发展各项工作的支柱, 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就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 学院领导积极应对, 坚持“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理念。 先后出台了针对稳定教师队伍各项办法, 如《青年教师在职读博暂行办法》、《青年教师学习进修暂行规定》、《校内工资改革及调整分配办法》、《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
2.建立“竞争、激励、退出”机制, 激励青年教师成长。
通过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体制改革, 完善考核办法, 形成能够“激励优秀人才、约束平庸人员、退出不合格人员”的灵活用人机制。
学院不断完善“四定”方案, 实行科学设岗、依岗选拔, 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岗位聘任制度, 淡化身份, 强化履职能力。 实行任期考核, 强化岗位管理, 对不能完成任期目标的人员,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员, 不把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的人员, 实施降级降薪、高职低聘、转岗、辞退等退出措施, 形成能上能下的校内人员流动机制。 分配上侧重实绩和贡献, 向关键岗位和高层次人才倾斜, 建立科学的校内分配体系, 加大对业绩成果者的奖励力度。
3.加强青年教师生活关怀, 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在市场经济时代, 青年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很大, 学院各级党组织积极主动地融入到青年教师中, 深入了解他们的工作、 生活情况。 并制定了有关青年教师生活帮困计划, 拿出一定的资金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 为解决青年教师住房困难问题, 学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 及时发放住房补贴。 学院连续提高青年教师工资和各项津贴, 使得他们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学院还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身心健康。 工会每年安排青年教师进行体检, 定期举办青年教师座谈会、健康知识讲座和各类文体活动, 使青年教师学会调整情绪, 积极面对挫折。 此外, 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 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和和谐的工作环境, 助青年教师改善人际关系。
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的新鲜血液, 是独立学院发展的有生力量, 独立学院要充分发挥办学的灵活性和用人机制的优势, 不断加强青年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办学水平,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璐.独立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4.2.
[2]于广云.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12.
河南城建学院论文 篇6
校园心理剧是一种以类似话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的知识, 传播心理健康理念, 为学生提供一种发现、思考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自2013 年开始, 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提高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能力, 于每年5 月定期举办心理剧比赛。校园心理剧内容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爱情、亲情等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 正确地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 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二、校园心理剧开展的实际情况
在2015-2016 学年第一学期, 为了了解我院学生关于校园心理剧的相关问题, 心理辅导站面向全院学生进行经济与管理学院校园心理剧问卷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500 份, 回收有效问卷461 份, 有效问卷率为92.2%。
在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学生群体中, 女生占总人数的74%, 其中会计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完成调查问卷所占比例较其他专业明显数量多。有96.6%的学生表示会在心理剧活动过程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及想法。同时, 为了更好地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 我们在问卷中就学生开展校园心理剧所需的各类资源及指导方面进行了调查, 在心理健康常识专业指导、表演指导、剧本写作指导、经费支持、场地支持等方面中, 学生表示更需要心理健康常识专业指导来开展整个心理剧。最后, 在调查问卷当中, 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 将会积极参与校园心理剧活动。这些数据将有利于我们贴合学生实际举行校园心理剧活动, 大大提高校园心理剧活动对学生群体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三、校园心理剧的活动影响
我院自从2013 年举办校园心理剧以来, 在学生当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这两年来举办心理剧活动的主要内容有:“阳光心灵, 和谐校园”和“我爱我, 心花绽放”。此外, 在2014 年10 月通过由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会送达的荣誉证书中获悉, 由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 年5 月份选送的两部参赛作品《脱下面具》、My Friend分别获得广东省高校大学生第五届心理剧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这不仅表明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较为扎实, 同时还体现了各学院既能够按照学校工作要求扎实开展好常规性工作, 又能够结合学院的工作开展特色活动。
四、校园心理剧的发展思路
1.加大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宣传力度, 根据实际情况与兄弟学院联合开展活动, 以求将校园心理剧从院级活动提升为校级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 通过心理剧的编剧和表演等,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宣传方式上我们将采取线上线下同时开展的方式, 首先在整个学院内进行“地毯式”的宣传, 将活动的宗旨、参与方式以及流程、评比标准和表彰内容一一传达给班级学生。在宣传方面的工作结束后, 我们及时将活动时间及活动地点通知到参赛者, 做好参赛者和承办方的接洽工作, 保障活动的顺利进行。
2.在心理剧比赛活动过程中, 以学生表演为主, 辅以其他活动形式, 使得主题生动形象, 将“大学生活挫折”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根据比赛内容主题性质的不同, 将活动分为学习问题、生活问题、感情问题、求职问题等模块, 每个模块都选取相应比赛队伍进行演绎。活动主题的多元化、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使得校园心理剧的开展更具吸引性及可开展性, 同时也给大学生指引了新的方向。
3.宣传方式上重点利用自媒体方式进行宣传, 扩大活动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除此之外, 我们将为每届举办心理剧比赛活动中的优秀的队伍进行专场拍摄, 制作成DV作为留念, 也借此作为日后心理剧活动的参考与借鉴。
摘要:通过对校园心理剧的研究, 分析此项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更对校园心理剧的发展思路提出一些意见,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影响,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河南城建学院论文 篇7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又有其特殊性,它既有普通高等教育的属性,又有职业院校的特殊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百万计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明确的办学宗旨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应突出职业特色,要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这就要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最终能达到职业教育的目的。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承担着双重任务: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因此其文化内涵也必然是教育文化与职业文化二者的融合,同时具有与企业联系密切,具有行业和地域特色的特征。所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可以定义为:“存在于高职院校特定区域内,伴随其发展历程逐渐形成的以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为内涵,以高职校园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通过继承和创造而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
1. 价值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来自于师生员工创造,又引领着师生员工行为,指引大学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大学文化最重要的功能。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会引导学校的个体成员为实现学校的发展而积极学习,努力工作,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陶冶师生员工的情操,净化师生员工的思想,把个人行为引导到学校规定的目标上来。
2. 认知教育
校园文化与其他组织文化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它的教育功能,而高职院校最有效、最能贴近学生的教育力量就是它的校园文化影响,这种影响和作用是其他课堂教学和教师的说教所不能替代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旦形成,可以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陶冶学生的品格情操。
二、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环境。
1. 校园环境显著改善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设美丽校园,努力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经过几年的发展,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不断完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育人环境更加优良。
2. 制度建设逐步规范
扎实加强制度建设,编制学校规章制度文本,初步建设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与制度文化。健全和完善了学生组织规范、行为规范和各类管理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了制度文化的育人作用。
3. 学风建设稳步提升
积极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不断健全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实行严格管理和关爱学生相融通的管理模式,制定一系列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强化日常管理,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严格校纪校规,严肃考风考纪,学生遵守校纪校规自觉性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稳步上升。
4. 校园活动丰富多彩
围绕学校育人中心工作,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科技节、社团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基本形成了校院二级文化活动体系。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各单位的沟通、协调也有待加强,二级学院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待进一步发挥。
2. 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还需加强
在全国有影响力与辐射力的文化品牌还没有,先进文化对社会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把学校打造成为地方文化名片的意识还需进一步增强。
3. 校园行为文化引导不够
校园行为文化内涵不够,特别在从行为文化层面上去引导、倡导广大师生自觉履行职责、塑造良好个人形象,营造良好校风等显得欠缺。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以培植校园文化品牌为目标,以习惯养成教育为抓手,实现师生文明素质的显著提升,使校园文化成为教育、激励全校师生和促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育人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具体实现五个一目标。
(一)一种精神
凝练“精神”,形成对教职工有激励作用,对学生有陶冶作用,对社会有引领和示范作用,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
(二)一项品牌
培育志愿服务品牌,打造“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提升”项目,形成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一个习惯
推进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以学生行为习惯为重点内容,科学设置养成教育内容,转换养成教育的视角,把学生习惯养成做成有特色育人项目。
(四)一批景观
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传统,做好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分步实施,建设一批有人文意蕴、品味高雅和教育意义的景观景点,以建筑为核心的主体文化景观基本建成。
(五)一套网络
打造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智慧校园网络环境,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方便快捷、随需而动的校园信息化服务。
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主要路径
(一)实施大学精神培育弘扬工程
通过系列举措,使学校精神渗透到学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真正体现其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1. 总结提炼学校精神
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上形成的学校精神,组织全校师生讨论学习,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工作指南和自觉行动。通过设立专门研究课题,召开多层次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不断提炼形成具有学校特色,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对师生具有高度亲和力、吸引力的学校精神。
2. 加强校史资料挖掘整理
对学校历史进行充分挖掘整理,校史馆管理实行动态化、常态化,充分体现学校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具有丰富内涵与精神意蕴的成果,传颂具有思想启迪与教育价值的育才故事。围绕学校精神,征集优秀师生员工案例,编辑出版《校园文化精神读本》等学校优良传统的图书,作为对大学生教育的必读教材。
3. 强化榜样示范作用
教职工重点开展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职业道德与师德建设;通过评模创优等活动,以身边人激励身边人,使之成为学校师生行为的楷模,让大学的“课上课下”,师生的一言一行都弥散着校训、校风的规约。积极宣传学校改革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以及取得优异成绩的校友先进事迹,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及广大校友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 规范各类典礼仪式活动
制定学校重大礼仪活动的程序和礼仪,学校各种学术活动、文化艺术活动、庆典仪式等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办好重大节庆、纪念日活动,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优秀师生表彰、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科技文化节、校运会开(闭)幕式等办成具有文化内涵的活动,激励师生珍视荣誉,加深对学校的感情。
5. 进一步加强校友会建设
进一步加强校友会建设,完善校友联系机制和工作网络,建成较为完善的校友网和信息互动、展示平台,积极营造校友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校友参加校友活动,凝聚校友力量。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业历程与成就,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二)实施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工程
不断创新,精心打造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提升项目,使之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和具有学校特色的服务品牌。
1. 打造“互联网+志愿服务”平台
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结合学校特色,大力推进“互联网+志愿服务”,构建起数据共享、渠道畅通、高效便捷的运行平台,为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提供宽阔便利的平台。开发运行志愿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志愿者、志愿组织、志愿服务基地数据库,实现在线实名注册、项目发布、在线培训等系列功能。通过系统可以对志愿服务工时进行公示,接受监督。积极推进开发志愿服务微信公众号、APP软件,在手机上实现志愿者注册、项目发布与报名、工时记录、志愿回馈印证等多项功能,方便广大学生参与和监督各项志愿服务。
2. 大力倡导微志愿服务
充分整合当前QQ群、微信群,创新实施微心愿、微团队、微载体、微公益活动,构建“学生骨干走在前、普通学生齐参与”的志愿服务格局。通过征集、走访、设置“心愿墙(树)”等形式,广泛征集“微心愿”,根据志愿组织自身的能力和掌握的资源,实实在在帮助解决问题。组建“微团队”,根据服务种类等情况的不同,组建“文艺志愿服务队”、平安志愿服务队、环保志愿服务队、文明礼仪巡逻队、禁烟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校园美化环境、扶贫帮困、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服务队已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创新“微载体”,摄制“微影片”,用镜头记录学生志愿服务的点点滴滴,创编“微作品”,鼓励学生开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文艺微作品,进行大力宣传推广。
3. 成立志愿服务培训中心
建立志愿服务培训中心对志愿者骨干进行公益性全方位培训,开设志愿服务培训课,让党员志愿者组成草根宣讲团,让他们走上讲台,用自己的话、身边的事,谈自己的体会,营造人人是老师、人人受教育的学习氛围,用接地气的方式开展宣讲志愿服务活动。
4. 成立学校爱心基金会
以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助人为乐、弘扬人道主义为宗旨,发扬“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成立城建爱心基金会活动,倡导每人捐助10元零花钱,通过大爱义演、义买等活动,依靠全校师生力量,帮助贫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使校园形成互助互爱浓厚氛围。
5. 开展以倡导文明为主题的校园学习生活志愿服务
紧紧围绕实践育人提升展开,把志愿者活动与争当文明学生、创建文明学风、建设文明校园紧密相连,开展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系列活动。开展争当文明学生活动,志愿者们倡导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不穿奇装异服,不剪怪发,不穿背心、拖鞋在学校里行走,树立文明学生典型,提升学生文明修养;开展美化校园活动,志愿者们开展“爱我校园,举手之劳”主题校园活动,倡导美化校园环境,消除校园小广告,清除课桌文化,对教室、图书馆、宿舍楼进行布置美化,为文明校园建设奉献力量。
(三)实施校园活动精品建设工程
1. 积极培育校园文化活动精品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各项活动。坚持“以品牌化求品位、以系列化上层次、以大众化促繁荣”的校园文化活动思路,紧抓“品牌化、系列化、大众化”的运作模式,弘扬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加强大学生校园十大文化品牌活动建设,即: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科技节、社团文化节、大学生读书节、体育运动节、学生会主席直选、文艺展演、志愿服务、两晨两晚、创新创业等。加强品牌活动师生共建机制,要求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每年至少面向学生作一次学术报告,或参与指导一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2. 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的指导
充分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建立校、院分层管理体系,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自身兴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发展趋势,组建丰富多彩的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体现校园文化的多元化、生命力和参与度;鼓励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深入学生生活,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为学生社团工作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重点建设高水平文工团、高水平体育团,使成为同类院校有影响力的队伍。
3.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
构建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大力开辟哲学、文学、艺术、法律等人文必选课程,定期举办人文大讲堂等,不断完善学生人格。按照《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全面推进校企文化有效融合
加强跨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职业精神融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围绕学生职业素养组织第二课堂,利用教学楼走廊、教室墙面设计专业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让广大学生零距离地接触企业文化,培养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职业意识。
(四)实施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工程
1. 创新体制机制
建立科学养成教育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创新,整合校内资源,构建教务、学工、党建组织合力推进的机制。建立家长委员会,实行家、校联动机制。通过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机制,使养成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2. 完善制度规矩
养成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制约。向广大学生征集《学生日常行为礼仪规范》《“十要”文明公约》《“十不”行为规范》《文明离校公约》等,组织学生代表讨论,形成制度。加大对校规校纪反复宣传,并通过设立“大学生文明行为指导员”和“大学生文明行为宣传员”反复检查并落实,促使高职学生养成自觉性,形成规范、正确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3. 创新评价标准
完善课堂教学实时评价、实践教学状态评价、顶岗实习过程评价、人才培养社会评价等养成教育成效评价机制。实施动态评估,积极倡导以人性化的评价方式对待学生,建构个体的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融为一体的评估模式,重点运用赏识教育,积极探索“个性化评语”评价办法,让学生、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家长共同参与写评语,建立起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评价体系,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五)实施校园景观文化建设工程
1. 合理规划和建造校园景观
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做好校园人文景观工程建设,构建以“建筑文化”为核心的主题景观文化体系,重点建设好荟萃经典建筑浮雕和建筑名人雕塑,中外各种风格的建筑文明成果和建筑名人风采。在荔香湖畔建设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的楼台亭阁,在校园内绿化区设置一些教育名言石刻或碑刻,使之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丰富学校建筑物文化建设。
2. 完善学校建筑物及校内道路、景观的规划、命名和指示牌、标志牌的设计与改建
加强楼宇文化建设,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必要的设计和布置,凸显不同的文化特色。利用毕业生离校、校庆等契机,举办系列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在校园形成一批以校友捐建的人文景观。
3. 加强学校二级机构文化建设
各二级院要根据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要求,本着突出特色、有机协调的发展理念,以专业文化建设为基础,加强自身形象设计和宣传,建设和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院(系)文化。职能的办公场所根据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要求,加强文化建设,从形式到内容体现出办学内涵、部门特色。
(六)实施智慧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以现有的数字化校园为基础,打造智慧化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校园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提供随时随地、随需而动的校园信息化服务。
1. 提升学校信息化基础信息服务
实现校园网络总带宽达到20 Gbps,人均带宽达到20 Mbps,实现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免费无线热点覆盖率达到50%,为后续各种应用服务提供网络支撑服务;不断完善硬件支持平台的建设,计划新增服务器60台,新增存储空间60T,实现云计算服务平台和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的建设,提升学校信息化运营维护效率,提供高效、稳定、灵活的基础信息服务。
2. 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一体化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开放式立体化教学互动平台、网络仿真实训平台、4G实景课堂平台等应用系统,提供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体系化、优质化、一体化,建立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
3. 打造开放式信息化校园环境
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建设移动学习平台(云学堂)、微信学习平台、个性化的移动端APP等系统,为学生打造开放式的信息化学习与生活环境,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移动学习校园。
4. 实现校园教育管理的信息化
建设和深化改造针对学生、教师、学校经费资产及办学条件等一批核心校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核心数据的全终端(PC桌面端、移动终端、智能终端)展示;增强工作流平台的业务支持能力,深化校务流程的再造与创新;深化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功能,打造智能分析与辅助决策平台等,全面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
5. 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络安全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的投入,引进专业的安全设备和信息安全管理工具,在技术上做好基础的安全保障;在不断扩展师生们获取信息渠道的同时,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引导大家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进一步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双管齐下,共同推进整个校园网络文化趋向健康、安全、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丽颖.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王益峰.浅探当前的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3]童学敏.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分析[N].光明日报,2010-12-22.
[4]方少文.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J].硅谷,2008(17).
河南城建学院论文 篇8
2011年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发布实施七周年。《意见》明确指出:“要结合大学生实际, 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 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这对于辅导员, 特别是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管理、基础文明教育、助学奖贷、学生党团建设、就业指导和健康教育等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民办高职院校的特殊环境中, 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水平更是迫在眉睫。
1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
2010年10月,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学生处对5000多名2010级新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 发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是良好的, 不过, 发现新时期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如下:
1.1 政治觉悟表象上良好, 深刻认识不足
问卷分析表明, 被调查学生政治倾向表面上总体较好, 但是实际上认识还不够深刻。对于“你周围的同学经常议论的中心话题是”一题的回答, 85.62豫的同学主要是了解演艺界明星、体育明星、社会丑闻、新鲜事件、突发事件等, 而对于我国经济领域、政治体制、文化事业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话题, 却只有12.46豫的同学有所关注。显然, 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话题不够关心, 政治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受到推崇
大学是一个人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从总体上说,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人生追求、价值观念上功利主义色彩较重, 这种倾向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从导向上及时给予纠正。
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
1.3 职业生涯规划模糊
民办高职院校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灵活度高, 专业的应用性较强, 因而办学成熟、成功的高职院校, 毕业生就业形势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当前大多民办高职院校进校新生的情况令人担忧, 他们对于未来职业目标定位大多较为模糊, 对前途缺乏信心, 需要辅导员这一人生导师角色加以引导。
1.4 颓废消极现象严峻, 基础文明缺失
反映到日常行为上, 部分学生不思进取, 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 造成学习上的不够努力, 自我管理 (自律、自省、自强) 水平有待提高。因此, 民办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基础文明教育和职业引导亟待加强。
结合调查结果, 发现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令人堪忧, 特别本来生源来源就多样性、层次性、复杂性的民办高职院校, 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本来大多数就不如本科院校学生, 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及时进行有效地教育, 诸多学习动机尚不明确的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难以健康全面地发展。现阶段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而辅导员工作科学化, 正是应对挑战此挑战和要求的利剑。
2 辅导员科学化工作的含义与延伸
“科学”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层含义:淤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于合乎科学的。在辅导员科学化工作中, 尊重客观规律、信息高效化、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应该其中的题中之义。民办高职院校的环境更加特殊, 学生的构成更是复杂, 因此, 尊重客观规律、信息高效化、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更应该是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指南针。
2.1 尊重客观规律——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基础
科学化的要求首先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因此,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要想取得成功也必须要尊重教育、管理、人的成长成才等规律, 主动学习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尊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地去解决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2 高效化与信息化———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目标
科学化的另一层含义是信息高效化, 即更快、更好、更省地实现既定目标。尊重客观规律是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基础, 信息高效化是科学化的目标, 这是科学化的基本含义, 但若要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还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原则。
2.3 以人为本和统筹兼顾——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精髓
辅导员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这要求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关爱和尊重学生, 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健康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灌注爱和人本主义关怀。
3 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高的途径与方法
3.1 政策给力, 学校支持
政策给力, 学校支持, 为辅导员的工作科学化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近年来, 中央相继出台了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纲领性文件, 表明了中央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者 (辅导员) 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这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有力保障和指导作用。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肯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地位,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更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在的学校落实贯穿才能使思想政治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才能使辅导员的科学化工作生根发芽有良好的“土壤”。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的辅导员, 一方面有“朝不保夕”的职业岗位忧虑, 一方面又有工作压力, 更需要学校给予关怀。广州城建职业为例, 笔者认为民办高职院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1 加强辅导员队伍科学化的建设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化的辅导员队伍需要完善三个方面的机制。学校应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科学地制定选聘条件和程序, 把好辅导员队伍的入口关。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 通过广泛的渠道发布招聘启事, 遴选人员进行资格审查、笔试、面试、民主评议等环节选拔辅导员, 提高辅导员选拔的“门槛”, 选拔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优秀青年担任辅导员。
3.1.2 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
即结合学校实际, 制定辅导员培养规划, 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全方位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广州城建职业在辅导员培训中包括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外出考察等。
3.1.3 强化激励机制
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曾经提出:对辅导员实行党政管理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管理, 对辅导员实行行政职级晋升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双线晋升”政策。在民办高职学校的具体环境中,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根据自身实际, 制定了辅导员等级评定、辅导员月度考核、辅导员转岗、辅导员晋升、中层干部竞聘、辅导员挂职锻炼等制度, 极大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与自信心, 为辅导员工作科学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保障。
3.2 找准定位, 转变观念, 苦练内功, 提高科学化工作
内涵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繁琐而紧张, “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两眼一闭, 提高警惕”。但正因为如此, 辅导员才更应该找准自身定位, 转变思维观念, 加强学习, 钻研工作, 这样才能使自己站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人生导师的高度去审视自身工作, 从而提高自身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3.2.1 提高认识, 认清形势, 找准定位
辅导员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纽带, 辅导员工作兼具教育和管理两重性。辅导员在高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是高校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力量。辅导员只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重要性, 才能增强自我责任意识, 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辅导员提高自身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一个先决条件。在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民办高职院校, 90后的学生与80后的学生在思想认识、处世原则、人生态度等方面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更需要辅导员了解学生的特点, 并准确地定位自己要发挥的角色。因此, 辅导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研究社会新变化、学生新情况, 更新自身工作思路和方法,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做到与时俱进。这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 也是一个工作方法问题, 是辅导员不断提高自身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3.2.2 转变观念, 提高科学化的工作意识与能力
辅导员工作是个充满快乐的工作。辅导员首先应该抛弃患得患失的观念, 以“干一行爱一行, 干一行专一行”的职业精神积极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其次, 辅导员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工作兴趣, 将辅导员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相结合、与自己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与自己的发展目标相结合, 爱自己的岗位, 爱自己的工作, 爱自己的学生。再次, 辅导员应该在兴趣的指引下, 增强自身创新意识, 开拓自身工作的新局面。这样, 辅导员才能进一步提高自身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赢得学生及专任教师的尊重与理解, 找到自身发展的出路。
3.2.3 苦练内功, 提高技能, 掌握科学化的工作能力和技巧
首先, 要加强学习, 提高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 通过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或者自学, 掌握最先进的理论知识, 才能使自己立于时代潮流。其次, 掌握科学化的工作技能, 包括工作理念的科学化、工作技巧科学化, 工作工具的科学化 (网络化) 。再次, 提高学生工作的科研水平。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者大都是毕业不久的本科生, 对工作的总结与研究都有待提高, 对工作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 需要刻苦钻研本职工作, 为个人的提升和科学化地开展大学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系统化的理论基础。
但是, 辅导员工作科学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不断总结形成经验并不断运用到一线学生工作中的过程。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中, 必须通过辅导员工作科学化的过程, 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贺衡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2) .
[2]刘芳.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途径[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4) .
河南城建学院论文 篇9
关键词:校园信息化,工作流,工作流组件,校务管理
1信息化校园建设的政策分析
2010年7月8日 , 中共中央国务院制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通过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 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发展任务,2012年3月教育部又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技 [2012]5号)文件, 文件从总体战略、发展任务、行动计划、保障措施等四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为进一步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其中,对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即建立电子校务平台,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推动学校管理规范化与校务公开,支持学校服务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提升管理效率与决策水平,提高办学效益,支撑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展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范围和提升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水平。此外,还确定了2020年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该框架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广泛应用的主要维度: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情况、信息化对学校管理决策的支持情况、师生对学校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的满意度。
2012年9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建设教育资源和管理两大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保障。
2014年3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2014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和核心目标。不断深入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做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的应用与服务;加快国家教育科学决策服务系统建设。建设完善一批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日常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的信息系统,实现学生、教师、办学条件等主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服务,制定出台教育基础数据管理办法。
关于教育信息政策的演变是不断深入、层层递进、一脉相承的,也是全体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学校组织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科学依据。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在首期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中,时刻以国家政策、文件精神为主要指导思想,以“三通两平台”为建设标准,高效推进项目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阶段性成果。
2我校信息化建设背景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信息化建设始于2006年,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很落后。当时,学校成立网络中心,主要负责校园网络的管理,与省内同类院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007年,广东省教育厅通过不断完善、反复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广东省高等学校“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参考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从信息化建设机制和管理体制、基础实施状况、网络基本应用状况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划。依据《标准》指导意见,学校网络中心逐步引进相关技术人才,并更名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此时,工作职责范围开始拓展到学校的各种信息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运维以及信息化建设规划等方面。为了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厅的教学评估核查,学校于2008年2月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并确立了相应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和管理制度。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学校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提高学校管理服务的信息化列入了重要建设任务。学校原有的行政办公、办文、办会和办事管理服务都是走的人工审批流程,即将具体的事务通过手工填写或打印报告单,分别到各部门找负责人审批签字,最后将完成所有审批流程的纸质报告单报送相关部门存档。这种传统的办公模式在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进程中逐步暴露出低效率、高成本的问题。譬如:办理审批手续受时空限制非常突出、事后查阅历史档案极其不便;频繁地打印文档,需要耗费大量的纸张、油墨或碳粉,也加速了打印机的折旧损坏;纸质文档归档存储,需要配备大量的文件柜和物理存放空间,并需要设置相应的档案管理岗位等。2012年5月学校办公室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的通知(广州城建 [2012]36号)”文件,郑重声明“除报上级文档和存档要求外,一般业务尽量在网上进行,争取一年内实现行政业务无纸化办公”。因此,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2012至2013年间, 学校领导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技术人员多次到同类院校进行考察、调研,学习他们信息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完成学校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的编制。同时,还聘请包括省教育厅教育信息化专家在内的多位高校信息化专家对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进行论证,最终确立了信息化建设分期实施的方案。
3工作流组件平台理念
工作流组件平台是基于组件化业务基础平台的理念, 业务组件是一个可以独立运行的系统或模块,目的是以方便业务组件独立升级和减少组件之间不必要的交互为基本原则,通过一定程度的分离,实现软件重用。如果业务组件是共用的,是其它业务组件需要重用的,称之为公共业务组件,所有的公共组件组成企业架构中技术架构的公共服务平台。
工作流组件平台管理功能主要包含:代办任务管理、 流程自定义、流程引擎等功能,主要实现对代办任务的统一管理、流程的管理。流程管理主要实现流程和业务的分离,并实现办公用的灵活流程、业务用的固定流程。工作流组件平台流程建模工具及表单建模工具可以直接在线上完成,提供统一流程处理、流程统一监控及分析。业务应用系统中通过集成工作流组件可以大大加快业务应用系统在流程方面的开发速度,增强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并能为业务系统带来快速的功能提升。这不仅简化了流程构建功能,还大大地方便流程审批人员,通过统一的流程处理入口就可以把各个业务系统提交的流程申请进行集中办理。
4工作流组件技术架构
工作流组件平台的核心工作流引擎本身是按照“引擎 + 框架 + 插件”的设计思想来对整个流程引擎进行设计和开发而成的,工作流组件流程引擎基于框架的思想进行设计和开发,在此框架之上再内置了各种功能插件来完善和增强流程引擎的功能。同样地,遵循工作流引擎的相关技术规范,企业自己的IT开发人员也可以自主开发相应的引擎插件来迎合企业自身的个性化流程的需求,打造一个适合于各企业内部特点的业务流程引擎。
先进的三内核引擎设计架构驱动引擎是流程流转的动力源泉,协调规则引擎和安全引擎的运作。规则引擎实现了将流程中的业务逻辑从业务流程中分离出来,业务逻辑成为一个共用件在多个流程中进行调用和执行安全引擎对系统的操作进行监控,并实时将用户权限和操作需求权限进行匹配,但发现异常时进行预警。
5工作流组价的集成方式
5.1以工作流组件平台为中心集成
以工作流组件平台为审批中心,用工作流组件平台去集成业务系统,并把工作流组件平台的界面作为链接集成到另一个业务系统中,数据通过工作流的规则把业务系统的数据抽取到工作流的表单中进行审批,审批完成后将结果回写到业务系统的数据库表中。流程图例如下:
这种集成方式的优点是统一采用工作流组件平台里的流程建模工具和表单建模工具,流程建模工具和表单建模工具都是一个基于WEB的可视化建模工具,业务人员通过拖、拉、拽的方式即可以进行流程设计,可以非常快速的设计出学校所需要的复杂业务流程。集成图例如下:
5.2以业务为核心的系统集成
以业务应用系统为中心集成工作流组件平台,流程引擎对于用户不可见,其优点是操作体验性与业务应用系统保持一致性,数据在业务系统中更好操作和管理,应用开发人员可以使用自己熟悉的开发语言进行集成和表单开发,业务系统与工作流引擎具有高度的集成性。但缺点也比较明显,工作流组件平台与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调用都是通过Web Service方式,其调用工作量大,代码工作量也比较大。
6工作流组件推广及应用
用户体验是评判产品研发性能优劣的重要指标。将办公流程变为全校师生的工作习惯是需要长期的过程。同时, 也要通过前期的测试、运行、调整、培训、反馈等工作以进一步优化流程和推广使用。
总结我校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推广使用不应严格的划分时间界限。在采用原型法进行系统开发时,需求调研阶段已经开始对各业务部门进行培训,通过持续性的沟通、 多次意见反馈和需求差异调整,最终形成了具体的需求规范。同样,由于需求主要来自于各业务部门,因此所开发的产品功能与实际业务流程相符,减少了使用中的感知压力。
在项目规划与启动阶段,校园信息化工作已经渗透到了学校各业务部门、各业务管理环节,但除了业务需求的主要参与人员外,多数工作人员对工作流的使用还是生知, 因此制定了许多推广使用的策略。一是制定推广计划以及工作实施制度。二是阶段性分析推广成果和成败因素并汇报领导小组决策调整计划和方法。三是制定长期的组织培训计划,面向教员、学员、管理者等各种群体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四是利用系统的关联性,业务数据的环环相扣来推动系统使用,如绩效考核系统、综合数据查询系统的使用来推动。五是通过项目组回访跟踪,推动工作流程优化、 功能改善等。
围绕着需求调研、上线试运行、培训、反馈、调整、回访、 再调整等阶段,不断的深入沟通,让业务部门真正理解系统,推动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将校园信息化项目建好、用好、 管好。
随着工作流平台应用需求日益增大,半年的时间里已经设计并成熟上线的申请流程数量达到30多个,有效地解决了各业务部门日常办公的需求,同时针对业务量较大的流程专门设计了统计分析功能,如车辆申请流程、教学场地申请流程、请假申请流程等,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感知和使用频率,用户一旦用上就离不开了。目前的工作流平台拥有很好的编程接口,经过长时间的熟悉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当前已经具备在上面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作为项目的建设方,更加了解学校的需求,如开发了办公费用统计、办公电话维护管理、考勤数据统计接口、流程结果统计等功能,成为办公系统推广使用的润滑剂,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参与建设显得十分重要。
因为参与了,所以了解到了更多基础技术,结合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工作流平台独立于OA办公系统而单独建设,利用工作流平台的强大数据接口,实现与各业务系统进行数据的实时对接,让工作流平台服务于所有应用系统,有效的降低各个应用系统开发复杂流程的工作量,再结合数据共享中心, 将大大地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率。
【河南城建学院论文】推荐阅读:
河南城建学院学生手册08-12
河南城建学院心理学与生活结课论文06-06
河南城建学院基础工程09-01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11-06
清晨去城建学院看垂柳散文10-22
城建投资公司论文10-17
城建档案与档案管理论文06-30
河南工程学院家庭07-03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简介08-28
河南警察学院运动会简讯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