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智能体系结构研究论文

2024-08-27

商业智能体系结构研究论文(共12篇)

商业智能体系结构研究论文 篇1

1 概述

兵力智能体模拟的是实际兵力的作战行为, 智能性是兵力智能体实体行为的最显著特征, 一个自然的想法是将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应用到兵力智能体建模领域。作战仿真描述的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 其中包含许多的作战实体, 这些实体并非完全独立而是成建制行动, 单个智能Agent难以描述作战各方的兵力组织结构、指挥控制、通信和协同等复杂行为。使用多Agent系统 (MAS) 更能体现作战过程中人类的社会智能以及团体行为, 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更加适合开放、动态的作战环境。MAS主要研究一组自治的智能Agent之间智能行为的协调, 它们如何协调自身的知识、目标、技巧和规划, 联合起来采取行动或求解问题。基于多Agent的兵力智能体建模方法基于组织的观点描述作战实体的兵力组织结构和控制关系, 并且通过Agent之间的交互模拟综合战场环境中兵力实体的指挥控制、通信、协同等复杂的作战行为。

2 兵力多智能体的行为分类及其体系结构

结合战术与战斗使命空间的研究, 可以知道战斗实体行为是具有一定层次性的, 每层的战斗行为又有不同的表现和特性, 行为关系如图1所示。即我们的研究将兵力智能体的行为分为物理行为、高级行为和智能行为三个层次进行描述。

2.1 兵力智能体的物理行为模型。

兵力智能体的物理行为, 反映的是实体的行为能力, 与其遂行的战斗样式和完成的战斗任务无关, 是实体的基本动作, 体现的是实体的技术层次、操作层面的行为方式。如坦克这一战斗智能实体, 其战斗动作主要有机动、射击、防护、侦察等, 是其本身的特性, 与有没有战斗发生没有关系。因此, 基本动作建模的主要任务是说明和描述其动作机理与主要影响因素。基本动作模型主要包括机动、射击、防护、侦察等模型。每个模型都有自己的子模型, 如物理效应模型、动力学模型等。建立了作战实体的基本动作模型, 在作战模拟系统中就能较客观地模拟智能体的物理行为。当然, 这只是为作战模拟与作战辅助决策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主要战斗突击力量的任何进攻、防御战斗都是由机动、射击、防护和侦察 (搜索) 等基本行动构成的, 它们不同的使用时机、地点和兵力的组合, 使它具有了千姿百态的具体表现。如果再进一步, 从军事经验出发可以发现, 上述基本动作不仅仅适用于和装甲步兵, 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兵种分队的攻防行动。所不同的只是机动时乘载的工具有所区别;进行侦察时装备的观察器材不同;射击时武器的威力和防护力不同而已。只要将这些不同适当加以描述, 就可以抽象出适用于合成军队各个兵种分队攻防战斗行动的基础构件:机动、射击、防护和侦察等。

2.2 兵力智能体的高级行为模型。

兵力智能体的高级行为, 即反映的是兵力智能体战术行动模型, 是在基本动作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一些战术规则, 能对战场环境和战术背景进行一定的自主决策和自动响应, 使其具有了一定的智能性 (主要体现在战术规则的运用上) 。高级行为是智能体物理行为按照一定比例关系组成的具有明确意图和战术目标的行动过程, 是最小行为单元, 一般都会有明确的战术规则和逻辑上的流程。在进行战术行动建模时, 要重点明确其内在机制和根本动因, 以及描述其军事规则。战术行动模型主要包括:战术机动模型、攻击行动模型、抗击行动模型、战术防护模型、地域地区与阵地的利用和控制模型、保障性行动模型等。它们也都是由许多具体的子模型所组成。例如, 战术机动模型体系, 是由机动能力计算模型、机动路线规划模型、机动速度确定模型、机动队形选择模型、机动时间计算模型等组成;攻击行动模型体系, 是由敌威胁分析模型、战术侦察模型、目标选择模型、火力计算模型、火力分配模型、火力计划模型、火力运用效果计算模型等组成。

战术行动模型体系的建立, 其本身能够自主地运用一定的战术规则, 不仅提高了模型本身的层次, 也改变了人机交互的内容, 提高了模型的运用层次。具体来说, 战术行动模型能够支持战术运用、战斗方案模推演、战术方案的论证、作战指挥决策训练等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当然, 战术行动模型只是运用了战术上的一些规则, 其本身还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作战指挥决策的模拟与仿真, 但已经为指挥决策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3 兵力智能体的智能行为模型。

兵力智能体的智能行为, 反映的是作战兵力智能体替代该层次指挥员进行相关决策问题的智能化处理, 即指挥决策。理想的指挥决策行为既要能够准确地描述指挥决策的内容、组织形式及实施方式, 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准确地描述“智能的”指挥实体和作战实体进行“思维”的内容、模式和内在机制。指挥决策模型不仅涉及到指挥决策相关要素 (如作战方向、兵力部署等作战决策内容) , 还要能进行或支持态势评估、战术行动规划、战斗结果的推理以及战术行动方案的优化等作战决策应用与职能。作战决策模型体系不仅包括作战任务目标的确定与分解模型、作战方向的选择与确定模型、作战行动规则模型、兵力部署模型等作战决策相关要素的模型体系, 还包括战术计算、态势评估、作战方案的生成、作战方案的推演、作战方案的评估与论证、作战方案优化与选择等作战决策职能模型体系等。指挥决策模型只能进行作战决策的辅助支持, 指挥决策模型的建立并不能完全取代指挥者, 只能模拟指挥者的部分决策思维。当然, 对于作战决策中一些结构化较好的决策问题, 或较低层次的实体行动也可能会由模型本身自动响应来完成。

结束语

总之, 兵力多智能体的行为建模是一个复杂的建模活动, 对于兵力职能题物理行为、高级行为和职能行为的区分和建模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 只有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仿真系统的实践中去, 才能更好的推动兵力多智能体建模和仿真的研究。

摘要:从兵力智能体入手, 具体分析了兵力多智能体的物理行为模型、高级行为模型和智能及其体系结构, 为构建兵力多智能体行为模型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兵力智能体MAS,Agent,行为模型,结构

参考文献

[1]尹全军.基于多Agent的计算机生成兵力建模与仿真[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2]廖守亿.复杂系统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及应用[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

[3]杨克巍.半自治作战agent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

[4]迟妍.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作战模型研究[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

[5]郭齐胜, 杨立功等.计算机生成兵力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10.

[6]孙少斌, 张仁友, 基于智能体技术的兵力智能体行为模拟研究[J].火力与指挥控制, 2009 (3) .

商业智能体系结构研究论文 篇2

所谓商业经济效益,正是指在人们进行的商业经营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占用的社会劳动力,所实现的商品价值和商品使用价值之间的比较。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商业经济部门也在扩大覆盖范围。消费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每天都必不可少的部分,于是便出现了商业,商业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消费观,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商业部门需要一个能够更直观地体现效益的方法,因此出现了商业经济效益指标这个新名词。科学的商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明确建立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同时还要去考核商业的活动因素和社会影响,这样建立的商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才能更加准确、及时、系统、全面地反映商业经营成果。本文主要阐述了对商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认识和探究。

关键词:商业;经济效益;指标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体系研究 篇3

一、贷款定价的基本理论

贷款利率是银行让渡资金使用权所收取的相应报酬,产生于借贷活动,来源于借款者的利润(收入)。贷款定价就是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资金成本、贷款费用、贷款风险和赢利目标,结合借贷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客户合作关系等因素,综合确定贷款利率。

古典利率理论、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贷款定价的基本依据,其核心观点是:在借贷市场上,利率的高低由资金供给方和需求方共同决定,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利率。J·E·Stingltz、A·Weiss关于信贷配给现象的解释提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使银行的预期收益并不是单调曲线,当利率达到一定水平以后,银行的预期收益将下降。这一理论向我们揭示,贷款风险也是影响贷款利率的根本因素之一。

从宏观角度分析,除借贷资金供求外,影响利率水平的还有以下因素:一国一定时期的平均利润率决定了利率水平的上限;通货膨胀会给借贷资金带来损失,需要根据预期通货膨胀率相应提高利率水平;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会导致利率下降,反之亦然;国际利率水平及其变动趋势对本国利率水平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利率具有历史继承性,在调整利率时,历史利率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从微观角度分析,贷款利率(P)由资金成本(C1)、风险成本(C2)、交易成本(贷款费用C3)、机会成本(无风险利率C4)、银行贷款的目标收益率(R1)、借款人拟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R2)等多因素决定,建立如下贷款定价与决策的基本模型:

(1)P≥C1+C2+C3

(2)P≥R1

(3)P≥C4

(4)P≤R2

贷款利率(P)在满足上述四个不等式的条件下,根据贷款的供求状况和借贷双方的地位,最终通过谈判决定。贷款定价满足了以上条件,信用风险和经营费用才能得到充分的补偿,预期的赢利目标才能得到保障。

二、西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主要模式

西方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的经营实践和探索,先后推出了很多贷款定价方法和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成本加成贷款定价法(Cost-Plus Loan Pricing):认为任何贷款的利率都应包括以下四部分:筹集可放贷资金的成本、非资金性经营成本、贷款的风险溢价和银行预期利润水平,即:贷款利率=资金成本+非资金性经营成本+风险成本+目标利润。采用这种定价方法的基本条件:一是商业银行能够精确测算经营成本并分配到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客户;二是能充分估计出贷款的违约风险、期限风险及其他相关风险,以确定每一笔贷款的风险成本。成本加成定价法的优点在于使银行清楚办理贷款的各项成本,有利于确保其目标利润的实现。其缺点在于仅从银行自身角度出发给贷款定价,忽略了客户需求、同业竞争、市场利率水平变化等因素,且没有考虑不同客户给银行带来的不同贡献,可能因价格偏高而在信贷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二)价格先导定价方法(Price Leadership Loan Pricing):首先选择某种基准利率,然后针对贷款风险程度的不同确定风险溢价,根据基准利率和风险溢价来确定该笔贷款的实际利率,即:贷款利率=基准利率+风险溢价点数。采用这种定价方法的基本条件:一是有可供商业银行选择的基准利率,一般认为是银行对最值得信赖的客户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时所能给予的最低利率(也称优惠利率)。随着货币市场的发展,同业拆借利率(如LIOBR)、CD利率、国库券利率等成为基准利率的选择对象;二是银行要准确测算出贷款的违约风险,以确定在基准利率之上的加点数。价格先导定价法的优点在于,一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只需选择合适的基准利率,即可根据风险溢价计算贷款定价;二是以市场利率水平为出发点,结合贷款风险程度来制定贷款价格,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其缺点在于,一是没有考虑商业银行贷款的实际成本,若一家银行的贷款成本超过了基准利率,则通过该方法制定的贷款价格会使银行不能获得目标利润甚至亏损;二是没有考虑客户与银行的全面关系和综合贡献,制定的价格对一些存款、结算量较大的客户和需竞争的客户而言没有竞争力,为此西方商业银行又推出了对价格先导定价的修正方法——低于基准利率定价(below-prime pricing)。

(三)客户赢利分析模式(Customer Profitability Analysis Loan Pricing):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综合考虑客户与本行的整体关系,首先设定一个目标利润,然后比较银行为该客户提供服务的总成本、总收入及银行的目标利润,以此来衡量定价水平,即:贷款利率=银行的目标利润率+(为该客户提供的所有服务的总成本-为该客户提供所有服务中除贷款利息以外的其他收入)÷贷款额。客户赢利分析法的优点在于,一是它不是仅就一笔贷款本身来确定其价格,而是从银行与客户的全部往来关系中寻找最优贷款价格,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二是通过差别定价,既可吸引和保留为银行带来较高利润的优质客户,又能识别对银行贡献较低的客户,通过提高贷款定价来保证银行的整体赢利水平。采用这种定价方法,要能够准确测算为每个客户提供服务的总成本和总收入,这对商业银行的成本和收益核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西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是建立在以下条件基础之上的:一是高度成熟、发达的金融市场。具有统一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完备的市场工具,广泛的市场参与和充分竞争,自由的市场机制,发达的交易手段,完善的金融数据服务和先进的信息系统支持,形成了权威的市场基准利率(无风险利率),为银行贷款定价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二是弹性的、灵活的利率管理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市场手段引导利率,利率市场化程度很高,商业银行具有充分的贷款定价自主权。三西方商业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和技术、经验的积累,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成本核算、财务管理、风险计量方法和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具备了贷款定价的内部条件。

三、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内外部条件分析

从西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实践看,采用何种定价方法取决于银行在贷款定价时的约束条件,包括所在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各商业银行自身的财务、资金、风险等内部管理体制。

(一)外部环境

1、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先后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放开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推进贷款利率的市场化,逐步放开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简化贷款基准利率档次;引导金融机构提高贷款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周小川,2005)

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为信用风险计量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对贷款定价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逐步实施,内部评级法(IRB)将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主流模式。在内部评级法下,贷款的风险特征主要有四个构成因素:借款人违约概率(PD)、债项特定违约损失率(LGD)、债项的违约敞口(EAD)、债项的期限(M)。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可以衡量特定债项的预期损失(EL),并据此确定信用风险的价差补偿,为银行科学计量风险成本,合理确定贷款价格提供支持。

3、我国金融市场目前尚难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权威性的基准利率。

基准利率是银行贷款定价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基准利率应能够充分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具备较强的传导性和广泛的影响力。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情况看,国债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再贴现利率等尚不能完全发挥基准利率的功能。2007年,中央银行推出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简称Shibor),Shibor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基准利率,还需要经受市场的检验,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市场参与者的态度。

(二)内部条件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体系逐步完善,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建立起集中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初步具备了贷款定价的基础条件。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系统内资金统一市场尚未完全形成,不能提供权威性的内部资金价格;二是财务管理尚不能将成本费用细分,难以归集不同客户、不同信贷产品的经营成本;三是风险量化技术欠缺,没有建立起对违约风险的定量测算系统,难以提供准确的风险成本数据。四是信息支持体系有待完善。如仍没有达到实时提供全行的资产负债结构、金融产品价格等经营信息,缺乏对贷款违约数据的长期收集和分析。五是缺少熟悉金融产品定价的专业人才和实际操作经验。

四、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体系

(一)选择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方法

借鉴西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商业银行资金、财务、风险等内部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可采用成本加收益法。基本公式为:

贷款价格=基本贷款利率+调整值

=(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预期收益)+(综合贡献调整值+市场竞争调整值)

资金成本可用银行资金营运的平均收益率计算获得,代表本行资金运用的机会成本,资金成本率=∑(相应期限各种资金交易额×交易利率)/∑相应期限各种资金交易额;经营成本是银行办理贷款所支付的成本费用,将经营成本按贷款利息收入占经营收入的比例分摊至公司客户贷款,然后以公司客户贷款余额进行分摊,得到每单位贷款的经营成本,即:公司客户单位贷款的经营成本=(公司客户贷款利息收入÷收入合计)×经营成本÷公司客户贷款余额;风险成本是指贷款违约后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在内部评级法实施后,使用对应行业、信用等级客户的违约率(PD)、对应贷款产品、贷款方式的违约损失率(LGD)和风险敞口(EAD)计算预期损失(风险成本),即预期损失(EL)=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敞口(EAD);预期收益是指银行经营管理单位贷款应取得的目标利润,可以根据既定的最低资本回报率和贷款的资本金支持率来确定:预期收益=贷款的资本金支持率×最低资本回报率,其中资本金支持率=资本÷总资产,最低资本回报率通常由银行董事会决定;客户综合贡献调整值是在考虑客户对银行历史综合贡献的基础上对贷款定价进行修正,在计算客户对银行的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贡献的基础上确定;市场竞争调整值在对市场利率和同业报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以保证贷款定价具有市场竞争力。

(二)完善贷款定价的支持体系

贷款定价是涵盖全面成本测量、信用风险评价、客户综合贡献评价及银行发展战略实施等内容的系统工程,应重点完善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合理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通过核算部门间资金成本,对各种资金来源进行分析,根据资金的边际成本率在银行各部门之间分配资金,有效地引导银行资金的流量和流向。二是建立以内部评价法为核心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积累风险计量所需历史数据,包括客户评级基础数据、评级历史及级别迁移、违约数据及违约清偿记录等一系列数据;建立两维的信贷风险评级体系,即以违约概率(PD)为核心的客户评级和以违约损失率(LGD)为核心的债项评级;实现风险级别细分,在贷款定价中更准确地反映出风险差别。三是建立“四分一体”的财务核算体系,通过推行全面成本管理,科学、合理地将银行营运成本分摊到机构、部门、产品和客户,真实评价客户综合贡献和产品赢利能力。四是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完善信息系统。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设成本核算、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高度集成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为贷款定价提供科学、高效的系统平台。五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建立以赢利性为核心的信贷业务考核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引导信贷营销、管理人员重视贷款定价和客户的综合贡献,充分发挥贷款定价体系的功能,实现信贷业务赢利最大化目标。

商业智能体系结构研究论文 篇4

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 经过了信息时代开始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更加的国际化, 在教育研究方面表现出越来越多的技术化和专业化。现在的高等教育研究越来越多的使用到互联网和数据库, 这就是研究技术化的集中体现。一些大学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基于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开展各项事务, 比如学生注册选课系统、交费系统、工资系统、财务系统等, 这对于高等教育研究来说是前进的一大步。而且在大学管理的很多个领域都可以应用到这些理论和模式, 比如规划研究、学生事务的研究、财政状况的研究、教师事务的研究等。这也是目前美国院校研究所涵盖的六个主要研究内容。

我国的商业智能技术要远远的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与此有关的一些研究报告显示, 在2006年, 世界上的商业智能系统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140亿美元。这个商业智能系统在国外被应用的比较广, 而且很成功, 比如借助了商业智能系统的cadbury巧克力公司, 它的市场份额就在很短的时间内提升了2%等, 还有很多这样成功的应用商业智能系统的案例。

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包括档案、人事考勤等在内的行政管理类;二是包括教务系统、就业管理、新生入学管理等在内的教学教辅类;三是包括水电缴费、上机管理、门禁管理、校园网缴费在内的一卡通应用类。并且这每个系统之间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它们的结构、分布情况都是不一样的, 这无疑会给信息的整理工作带来很多的挑战。如果高校的领导想整体的了解一下高校的状况, 没有的一个直接的途径, 必须先进入每个系统, 然后再通过手工整理每个系统中的信息和数据, 最后汇总起来才可以。所以, 现在很多的高校开始把各种应用系统整合在一起, 建立一种统一的信息门户, 实行单点登录, 只有这样, 数据的整合工作才能变得方便和快捷。

总之, 虽然采用商业智能技术对高校的信息整合工作很有益处, 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的普及面还不是很广, 甚至一些高校还仅仅处在起步阶段。所以以高等教育院校积极的普及这种商业智能系统, 为更多的用户提供决策支持。

2 项目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和研发目标

2.1 研究内容

2.1.1 学生事物的研究

按系部或二级学院按班级对学生个人全部信息, 学生每学期所选课程, 学生每学期各门功课考试成绩。

2.1.2 教师事物的研究

按系部或二级学院对教师个人信息, 教师工资和课时费, 教师每学期所上的课程, 课程名称和课时, 教师每年的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

2.2 关键技术

2.2.1 数据仓库建立

数据仓库实际上是一个“以大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附加在这个数据库系统之上地、存储了从企业所有业务数据库中获取的综合数据的、并能利用这些综合数据为用户提供经过处理后的有用信息的应用系统”, 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库。

ETL (Extraction Transformation Loading) 就是抽取、清洗、转换、装载, 是数据仓库在实现过程中, 将数据由数据源系统并向数据仓库系统加载的主要过程。ETL过程关系勤数据地质量,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是数据整合的解决方案, 也是建立数据仓库系统的关键一环。用户从数据源抽取出所需的数据以后, 经过对数据清洗, 最终按照预先定义好的数据仓库的模型, 将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去。

2.2.2 联机分析处理

1993年关系数据库之父 (EECodd) 首先提出了联机分析处理 (onLine Analytieal Processing, o LAp) , 这是一种能够为准确定义多维模型、操纵多维立方体提供技术基础。这项技术是孕育用户分析大型数据库对数据包含信息深入洞察的技术。OLAP具有汇总、合并和聚集的功能, 它还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信息, 它是一种分析技术。但是在采用OLAP的工具的时候需要其他分析工具的辅助, 它虽然支持多维分析和决策, 也可以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但只是靠OLAP是不能的。

2.2.3 数据挖掘

通过分析和分类大量的历史和存储数据, 可以发现有效的数据模式与关系的过程就是数据挖掘 (Data Mining, DM) , 其中还包括过去和预测未来趋势的有用信息。数据挖掘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交叉性学科, 包括机器学习、数理统计、神经网络、数据库、模式识别、粗糙集、模糊数学等相关技术, 同时它也是一种发掘型的工具、是一种决策支持的过程。数据挖掘可以做到联机分析处理所不能做到的工作, 它可以发现复杂精细的答案。

数据挖掘能够作为一种依据, 利用预定的规则, 它可以帮助挖掘和分析数据库和数据仓库中的已有数据, 然后识别与抽取出隐含的模式和有趣的知识, 决策者在决策时往往会参考此项数据。从数据中发现模式是数据挖掘的目的, 模式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被分成两大类:预测型 (Predictive) 模式、描述型 (Deseriptive) 模式。

2.3 研发目标

在高等院校的校园网站上, 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 可以直接抽取原始数据, 生成相关的数据报表或者是数据分析图。

项目将采用商业智能将高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转化为知识, 帮助学校高层领导做出一些重要决策。

3 技术方案及创新点

3.1 技术方案

本项目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商业智能理论分析, 商业智能活动图如图1所示, 商业智能架构图如图2所示。实现商业智能的步骤是建立数据仓库、根据主题建立数学模型, 数据挖掘及产生数据分析结果。

(1) 在进行商业智能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前, 需要先进行需求分析。

(2) 在数据仓库设计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分析不同用户的主题时, 应该先分析同类数据源和异类数据源的不同, 并对用户的需求进行一个充分的掌握;建立面向主题的数据仓库时, 应选择Microsoft SQLServer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海量的数据可能会对数据仓库的应用和性能带来一定的影响, 这时可以采取分区表技术解决。

(3) 设计ETL程序包应该以SQLServer2005的5515服务为基础, 然后创建一个中间数据库, 对多个业务系统数据源进行抽取、清洗、转换、加载, 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考虑到ETL程序包的执行效率优化的问题。

(4) 研究相关的OLAM相应理论, 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 利用SQLserver2005的SSAS服务, 创建了面对主题的多维分析模型, 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以s QL server2005数据挖掘的流程为指导, 在多维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了挖掘模型, 面对探讨的问题, 讨论了基于Mierosofts QLserver2005的决策树算法, 实现了基于OLAM技术的各类指标的查询、分析与挖掘。

(5) 要想展现数据的多样化, 那么系统前端数据展现平台应该采用SQLServer2005 Reportserviees。

3.2 创新点

(1) 提出将商业智能应用于高校信息系统。目前商业智能系统已经随着高校校园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各应用系统的数据是分布的、异构的、彼此独立的, 信息不能互通。本项目研究有效解决各种应用系统的数据整合问题。

(2) 本项目提出了以数据仓库技术为核心、以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为手段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它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用户的需求, 最终形在报表和统计分析图, 也可以用于指导学校高层领导的重要决策。

摘要: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竞争地日趋激烈, 大学的管理和决策变的更加错综复杂。如何从成千上万地数据中迅速快捷的提炼和挖掘出有用地信息和知识;如何通过纵横向比较研究认识了解和预测高校地发展优势、遇到的问题;如何增强应对社会经济, 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市场发展变化地敏感能力;如何构建强大集数据储存、集成、挖掘、分析和报表为一体的知识信息系统是当前院校研究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商业智能,高校智能,可行性,体系

参考文献

[1]蒋萌.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探索[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 2009 (01) .

[2]刘小波, 陈志民, 叶志婵, 刘华日.无线网络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计算机 (专业版) , 2010 (04) .

商业智能体系结构研究论文 篇5

来源:大公国际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影响最为显著的一项是内部评级法的推出。针对零售资产,新资本协议从内部评级法的设计、运作、风险量化、公司治理以及评级使用等方面提出了若干要求,本文集中围绕风险划分、风险量化和评级使用三方面的要求,讨论实施零售资产内部评级的理念、方法等核心技术问题。

一、内部评级法与商业银行零售业务

(一)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特征

商业银行零售信贷业务的主要特征是:第一,数量庞大,单笔金额小,单笔管理成本高;第二,客户单笔风险大,信息分散,管理难度高;第三,业务审批要求效率高,决策必须迅速果断。这些特征决定了银行要对零售风险实行量化管理与集约化管理。零售业务信贷风险管理决策流程一般包含以下工作环节:客户群识别、营销、申请、新客户审批、客户行为监控、预警措施、定价、给予的产品、信用额度、催收措施、资产风险划分以及核销等。目前,国际上先进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经营模式实现了规模化和集约化;管理决策实现了系统化和自动化;信息数据处理实现了集中化;风险管理实现了模型化和智能化。

(二)内部评级法对零售风险暴露的基本要求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零售内部评级法是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最佳实践的总结,代表了现代零售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的前提是,满足新资本协议的最低要求,并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才可以根据自己对风险参数的估计决定特定风险暴露资本要求。零售内部评级法的核心就是要求银行实现对零售业务风险的准确量化,对零售风险暴露内部评级体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合理的风险划分体系。银行首先须将全部零售资产划分到特定的“零售资产池(pool of retail exposures)”。风险划分的标准应具有合理性、一致性。风险划分的过程应能够有意义地区分风险,能够使“零售资产池”汇集足够多的同质(homogenous)贷款。风险划分的结果——“零售资产池”要具有稳定性,并避免集中性风险。

二是建立精确的风险量化体系。商业银行选择风险因素时,可以采用统计模型、专家判断或综合使用两种方法。银行要有能力准确、一致地计量每个“零售资产池”的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和违约风险暴露(EAD)。

三是建立合理的评级应用体系。风险划分和风险量化以及对违约和损失的估计要在信贷审批、风险管理、资本管理和公司治理等领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每笔零售贷款,银行都必须将其划分到一个特定“零售资产池”中,这一风险划分过程须作为贷款审批的一个环节。

(三)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自2000年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个人按揭、消费信贷、信用卡为主导的零售业务产品体系。从管理体制上,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基本形成,构建了前、中、后台相互制衡、彼此独立、职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流程,个人信贷风险监测、控制和处置体系逐步建立。但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由于零售业务起步较晚、数据积累时间不足等原因,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一是零售业务贷款决策主要以人工主观判断为主,尚未实现标准化和自动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评分模型建设落后,审批和回收等工作均采取“逐户逐笔”的方式,内部流程较长,经营成本相对较高,业务效率较低。此外,风险评价主要依靠专家经验,采用人工判定的方式,影响信贷决策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公正性,且无法实现业务的自动化处理。二是零售业务没有进行贷款池划分,不能计算各贷款池的风险要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按照零售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对风险类别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按照业务风险特征的同质性进行分类管理。还不能计算零售业务贷款池的PD、LGD 和EAD 等基本风险要素,各个贷款池的风险度量还处于空白。三是在评级结果验证和评级应用等方面还比较落后,尚未成为信贷审批、产品定价、市场营销、绩效考核的主要手段。

如何提升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关键在于提高零售风险量化水平和实现零售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和标准化。零售内部评级法的核心就是要求银行实现对零售业务风险的准确量化。因此,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推动零售业务内部评级法建设,按照新资本协议零售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借鉴国际先进银行最佳实践,结合我国零售业务的特点,建设满足我国零售业务需要的信用评分模型体系,实现零售业务管理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提高零售业务风险管理水平。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零售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对于信用卡产品,银行可以根据申请、行为评分的分段,以及逾期行为等借款人风险特征进行风险划分。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特点,改进信用评分卡模型设计技术、量化风险,成为国内商业银行实施巴塞尔协议零售内部评级法的起点。

二、信用评分模型简介

(一)信用评分卡

个人信用评分就是通过分析汇总借款人的各个信用信息而得出的经过量化的信用等级。个人信用评分也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利用所获得的信用申请人的信息,进行风险预测的一种方法和技术。它是把数学和统计模式用于个人信贷发放决策,对个人履行各种承诺的能力和信誉程度进行全面评价,确定信用等级和信贷限额的一种方法。其功能是以个人的信贷申请书和征信报告等资料为基础信息,对该申请人的信贷风险程度进行分析,并得到数字量化的结果作为贷款决策的依据,从而使信贷决策自动化、科学化。从本质上讲,个人信用评分是一种对个人信用的一种定量化描述,用客观的方式预测信用行为。它具有减少坏帐,促进决策标准化、业务自动化以及快速高效的优点。

(二)信用评分卡优势

零售信用评分模型具备以下优势:一是客观性,评分模型是根据大量数据提炼出来的预测信息和行为模式制定的,反映了银行客户信用表现的普遍规律;二是一致性,评分模型可以保证银行决策的一致性;三是准确性,评分模型依据先进的统计学技术,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出客户信用表现的概率;四是全面性,评分模型一般是由代表各个信息维度的预测变量组成,比较全面地评估了客户未来的信用表现;五是效率性,信用评分模型可以在系统内实现自动化处理,决策迅速,更适用于数量巨大的零售业务。信用评分模型的使用,将有利于银行提高决策效率,坏账率明显减少,收益增加。

(三)信用评分卡分类

信用评分技术可用来评估对某贷款申请人发放贷款的风险。其原理是通过对已有的贷款历史数据进行各种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以使信用评分能够充分体现客户基础特征对拖欠和违约行为的影响。

信用评分卡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申请信用评分卡、行为信用评分卡和催收信用评分卡,分别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信用风险控制。

1.申请信用评分卡

申请信用评分卡专门用于对新申请客户的信用评估。它通过申请人填写的有关身份资料,即可快速、有效地辨别和划分客户的优劣,防范信用不良的客户申办信用卡,提高持卡人的信用水平,实现信用卡业务风险的事前防范。

2.行为信用评分卡

行为信用评分卡是通过对持卡人还款行为的监控和预测,实现评估客户风险的目的。行为信用评分卡可用于信用额度的自动监控和调整、授权以及对坏账的预测。

3.催收信用评分卡

催收信用评分卡是申请评分卡和行为信用评分卡的补充,特别是在持卡客户产生逾期贷款或坏账的情况下建立的。催收信用评分卡应用于预测和评估对某一笔坏账所采取的措施的有效性,诸如客户对电话、信函、上门和司法催收的反应的可能性。这样,发卡行可以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针对不同的拖欠客户采取不同的催收措施。

三、零售客户评分卡设计流程

2008年大公进行一汽财务内部评级体系建设项目,在项目中对轿车和卡车客户建立了个人信用评分卡。这些客户评分卡为“申请人信用评分”,它可用于帮助信贷审批人员做出是否批准新申请人贷款的决策,并有助于提高审贷人员的审批效率。通过使用评分卡对贷款申请人进行综合评分,公司审贷人员可较快地了解贷款申请者的整体信用水平。

大公采用了目前国际流行的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信用评分卡设计。针对一汽财务公司业务和客户的特点,大公设计了最适合公司情况的开发流程,分为8个步骤:业务目标确定、数据抽样、数据质量检验、数据转换、数据挖掘及建模、验证模型、模型应用和模型跟踪与反馈。

(一)业务目标确定

信用评分的目的是利用现有的样本数据建立模型,利用此模型对未来申请人的信用行为进行预测,从而区分出好客户和坏客户。

在建立评分模型时,需要一组已有的客户样本,既要知道该组客户的特征,同时也需要了解他们的信用表现。

根据巴塞尔协议对违约定义及公司对客户管理需要,对好坏客户进行定义。

(二)选择最佳的数据源,抽取样本

模型的质量由数据的质量决定。在信用评分卡模型的开发中,数据是框架或信息库,模型质量与底层的数据密切相关。从数据的来源上看,可以分为内部数据源或外部数据源。内部数据源是指业务活动产生的数据,如申请人的申请表、审批材料等。外部数据包括征信系统的数据。

根据业务问题和对数据库的理解,在收集到的数据基础上采用抽样的方法,筛选出构建信用评分所需的数据。抽样可以解决数据量过大的问题,使分析更具效率,但是必须要把握好目标群体的特性,避免抽样时产生偏差。

(三)数据质量检验

数据准备是评分模型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无论模型的复杂程度如何,数据质量是项目成功的关键。好的数据和有效的技术一样,决定着模型的结果。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合并,并创建最终的数据集。对建立评分模型所用的数据集,进行检查,以发现错误、异常和缺失值,这是数据准备过程中一项耗时、乏味的工作,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

(四)分析、选择和转换变量

有了可靠的数据之后,根据建模需要,还应该对数据做相应的转换。工作内容包括多个数据库表之间的匹配整合,变量的构造与派生,对缺失、异常变量进行处理。通过数据转换过程,一方面将数据库格式的信息构造为数据挖掘需要格式,另一方面要根据业务专家的经验,产生预测能力强的变量,为评分的准确性打下坚实基础。在准备对最终模型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些简单的技术来减少变量的数量,这样可以排除那些预测能力低或无预测能力的变量,从而使创建的模型更加有效。

(五)数据挖掘及建模

建立模型可采用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统计方法与非统计方法两种。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判别分析法、回归法、逻辑回归法、分类树法等;非统计方法有神经网络法、线性规划法等。

1.决策树模型

决策树也是数据挖掘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数据挖掘过程中,决策树用作一个分类的工具去解决大量的分类问题,决策树使用树型结构描述知识,树的构建称为树归纳,这个过程用一套预分类的例子来发展一个决策,一旦这样的树被引入,它就被用在预言模式中,把新的记录分类到预先规定的种类,当需要考虑许多复杂的信息时,决策树是作决策的极好工具,它提供有效结构以选择决策和评估决策的后果。

与神经网络、多元统计判别分析等分类方法相比,速度快、精度高、生成模式简单易用。利用决策树可以将客户按照各种特征进行分类,并计算不同类型客户的违约概率。

另一方面还可以分析变量的相对重要性。

决策树的最顶端为根结点、最底端为叶子。每个结点都标示出了结点数据量及好坏客户的占比情况。以图2第二层左端结点为例,数据中共有430人居住面积属于第2或第3组。在430个客户中共有305人为好客户,占比达70.9%。

通过对决策树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影响客户信用状况的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

2.利用逻辑回归模型建立个人信用评分卡

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采用逻辑回归法来创建信用评分模型。逻辑回归技术具有功能强大、直观、对过度适应数据的风险低等特点。逻辑回归技术是在数据中找到一条误差最小化的线性路径的一种理想技术,并且其结果可直接产生评分卡,在模式实行上的成本较低、时间短。

(1)逻辑回归模型

逻辑回归模型是非线性模型的一种,其主要应用于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的情况,如违约/不违约,发病/未发病等。由于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因此逻辑回归模型在模型假设条件、估计方法以及回归系数的解释等方面与传统多元回归模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图2 决策树例图

(2)模型假设

假设客户违约发生的概率为P,取值范围在0-1之间。由于建立模型时因变量P与自变量 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因此需要对因变量进行相应变换。

图3 违约概率P与自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通过对违约事件P进行logit转换(即P ln(P/(1-P)),表示为logitP),可使logitP的取值范围在(-∞,+∞)之间,同时使其与自变量线性相关。从而逻辑回归模型可表示为:logitP=α+β1X1+…βnXn,其中因变量P可由求出。

(3)模型系数的解释。逻辑回归系数可以被解释为对应自变量一个单位的变化所导致的因变量上的变化。逻辑回归模型的系数为正表示为在其它自变量一定的条件下,对数发生比(即logitP)随相应自变量的增加而增加。同理,逻辑回归模型的系数为负表示为在其它自变量一定的条件下,对数发生比(即logitP)随相应自变量的增加而减少。

(4)利用逻辑回归模型产生评分卡

逻辑回归模型是在定量的基础上解释客户基础特征与违约对数发生比之间的关系。因此,通过对逻辑回归模型的系数进行一系列变换,可获得评分卡各指标特征项的分值。

3.新建个人信用评分卡的特点

(1)采用科学的数据挖掘理论为依据。

指标设计、数据分析、模型建立检验过程等几个方面更加科学、准确;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只有对好坏客户区分能力明显的变量才进入模型。

(2)在指标设计上,新评分卡指标更加精简。

评分卡只包含10个指标。去除了婚姻、户口性质、最高学历、居住性质、居住面积、产权、资产、单位性质、职务、行业等各特征项的违约比率相近的指标以及在模型中不显著的指标。

(六)模型验证

建立好申请评分卡以后还需要对其表现进行一系列的度量,也就是说对评分卡区分好、坏客户的能力进行检验。验证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如果模型验证的效果不佳,可能是由于数据问题、变量匹配差或建模技术造成的。验证模型有很多种方法,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有方法。

1.保留样本法

保留样本法是一种常用的信用评分模型检验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建立信用评分模型时将样本随机地分为两部分——建模数据和测试数据,并利用测试数据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的方法。

2.分离度的度量

——Kolmogorov-Smirnov(K-S)检验

K-S检验是检验模型区分好坏客户能力的方法之一。一个好的信用评分卡可以通过分值区分好坏客户,也就是说坏客户的得分较低好客户的得分较高。K-S统计量可表示为好客户分数累计百分比与坏客户分数累计百分比之差的最大值。K-S统计量的检验需配合好坏客户分数累计分布曲线进行分析。

3.R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

与K-S统计量不同,ROC曲线是利用好、坏客户分数分布的全部信息对评分卡区分能力进行评价。ROC曲线描述了当分数值发生变化时,评分卡的分类特性。图中对角线(绿色直线)代表了随机分类的情况。ROC曲线向左上角弯曲的越多,表示评分卡区分能力越好。相应的ROC曲线越接近对角线(也即越接近随机分类情况),表明评分卡区分能力越弱。

图4是新建立的信用评分卡与公司原有评分卡的对比,新的ROC曲线向左上角弯曲的更多,表明新评分卡区分能力优于原有信用评分卡。

(七)模型应用

在模型经过验证后,必须将模型产生的结果写入日常使用的决策系统中,作为未来决策的参考。在该阶段,IT部门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熟悉业务、风险管理及统计方法的人员的配合也很重要。此外,必须编写相关文档及进行人员培训。这样,在系统测试时有助于评估系统运作是否与先前设定的目标一致,也能降低未来使用时对于评分的误解或误用。

(八)模型跟踪与反馈

评分模型的预测能力会因时间不同而有变化,通过定期及持续性的模型监控,可以确认模型的预测能力是否仍在合理范围内。若模型的预测能力与发展模型时有了显著的差异,则必须调整评分模型的结果或重新建构新的评分模型。

商业智能体系结构研究论文 篇6

一、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在当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要努力推进信贷产业投向的转型,积极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市场机会。要投向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减少传统粗放型产业信贷投入。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各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

1、调整信贷结构是商业银行参与产业体系调整的必然趋势。

市场经济是一双无形的手,商业银行作为信贷资源配置主体,对经济资源配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银行的信贷结构与经济结构存在着密切的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的关系。银行信贷结构是经济结构的反映,经济结构中的问题必然会在银行信贷结构里得到解答,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也会对国民经济布局和经济结构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持续提高,反映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质量的信贷结构也总是表现为不断地从低层次结构向高层次结构的变化。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战略性结构调整时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升级周期缩短、企业竞争明显加剧,使得银行业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一方面,调整期间出现的新兴产业给信贷结构调整提供了机会和实际价值;另一方面,作为结构调整微观主体的企业在调整中也向商业银行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各商业银行必须积极主动地发挥调节功能和核心作用,引导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以信贷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进而实现自身的最大效益。

2、调整信贷结构是商业银行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商业银行经营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追逐利润是经营管理的本质所在。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银行经营必须直接面向市场,始终秉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目前,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渠道还是依靠贷款,这就要求必须按照商业化原则运行,通过调整优化贷款结构,使信贷结构实现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最佳组合。因此,必须在贷款结构的优化上做文章,将信贷资金向优势产业、优良客户倾斜,为信贷资金获利找到可靠的载体,通过有效投入获得最佳效益。信贷资产与朝阳产业、优质客户结合的程度,不仅关系着银行的经营效益,更关系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按照市场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贷款结构,才能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有稳定的利润来源和牢固的经营基础,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调整信贷结构是银行改善资产质量、防范信贷风险的迫切要求。

目前部分商业银行仍有偏高不良贷款占比,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仍然隐含着潜在的风险。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是指通过信贷政策的调整来指令或引导信贷业务的投向结构的变化,改变原有的、内在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实现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再配置,是信贷资源分布和信贷资产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目前我国不少商业银行受制于传统惯性,优良客户数量和贷款比重仍然偏低,信贷市场虽然规模很大,但是结构上仍不平衡,优质客户从总体而言仍相对有限。各家金融机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商业银行之间,都在争夺这一小部分优质客户。今后,非银行金融机构也会加入竞争。因此,必须通过超前谋划,通过优化信贷结构,从源头上堵住不良贷款的发生,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措施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彻底屏弃盲目追求信贷规模的做法, 始终坚持量质并举的经营思路,重视和加强信贷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深化和完善相关的信贷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资本消耗低、风险收益高、资产质量优、充满竞争活力又可持续的信贷结构。

1、降低资本消耗,根据风险收益水平,适时调节信贷资源在不同客户、行业、区域、产品的配置系数。

商业银行要密切关注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科学地鉴别和支持传统产业中有市场、永久性的行业,继续加大对发展前景好、研发能力强、经营可持续的相关企业及行业的信贷投放;要积极拓展非生产领域的信贷市场,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等领域的信贷业务;要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提高消费信贷在信贷总量中的占比。同时还要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投放,严禁对环保不合格企业贷款,对其中的存量贷款则要坚决压缩退出,降低其转型、转产、转制等带来的信贷风险损失。以江苏省吴江市经济开发区为例,该区隶属于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名的吴江市,2010年成为国家级开发区。由于吴江经济开发区是以往一直是以电子制造产品产业为主,当地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几乎都是投向电子信息产业。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开发区内从事电子信息相关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给当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也带来了相当的影响。在危机严重时期,所在区域的商业银行的信贷客户生产骤降到正常水平一半以下,潜在风险迅速显现。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波及更为严重。由于前期该类企业综合回报率高,各家商业银行信贷投入较多集中在大的企业,一旦出现一、二家大企业的信贷风险,所涉及金额和危害往往更大。相反,一些行业前景看好、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所受到的影响较小。如为苹果公司生产液晶面板的瑞仪光电及生产电池组的顺达电子等企业,生产产量不降反升;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一线手机代工商华冠也订单稳定。相反,辖内一些产品升级迟缓的企业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这说明在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并不是要摒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加大投入那些具有科技含量高、升级改造能力强的企业,适时降低或退出一些科技水平一般、劳动密集型、二、三线的代工企业,做到择优退劣、结构调优。

2、调整与完善信贷政策、产品体系,积极有序地推进信贷业务创新。

金融产品和服务是商业银行服务客户的重要载体,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最优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和价值之源。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与之配套的信贷服务及产品,这就需要各家商业银行依托市场和客户需求配套完善和创新产品。信贷产品创新与企业产品创新一样,是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所在,必须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客户的需求搞创新,才能拿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能更好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对信贷规模及产品的需求。要努力形成具有多元化、有特色,契合区域、产业、客户特点的信贷政策、产品体系,积极开发信贷组合产品、中短期融资产品、供应链融资产品、网络融资产品、结构性融资产品、银团贷款、并购贷款和债权收购、贷款转让以及非融资保函等信贷产品,满足业务发展和市场拓展需要。以江苏省吴江市经济开发区为例,该区目前具有“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现代服务业”六大特色产业集群。该区作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成员单位和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电子产品自我配套率达到90%以上,主要生产电脑主机及外设、光电子、微电子、网络通讯产品、电子元器件以及五金模具和塑胶射出等配套产品,全区电子产业的产值年销售额达到850亿元人民币。而装备制造业聚集与引进,极大地优化了开发区的产业结构,提升了机械产业整体实力,快速推动开发区向制造业强区迈进;而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相关企业的相继入驻,给开发区优化产业结构、加速更新换代、推进信贷业务创新注入了新的生机。如开发区的装备制造业,5年内总产值预计将达300-500亿元,尽管前期投入较多,但产值高、产业链清晰特征十分明显,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强弱的象征。为此,各家商业银行要抓住国家及开发区大力发展制造业的锲机,积极运用项目贷款,融资租赁、开证通等多种信贷工具,投入到符合产业规划、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中去,既支持了开发区经济产业规划建设,也能提高改善自身的信贷结构,提高综合收益率。对该区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及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服务,则要前瞻思维、科学决策,既要看到其蕴含的巨大的发展机遇,又要审慎对待国家产业政策、规划、市场前景及适应性问题,着力加大对清洁能源、绿色能源、环保材料、低碳材料的生产企业中去,适度退出和归避到一些过度重复投资或者过度投入的产业和企业。对生物医药等产业,要以科创园为载体,加强与开发区经发局等职能部门的联系与沟通,灵活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融资等多种信贷手段,积极参与有政府背景的高、精、尖科创扶持项目,同时要加强与国内风险基金、券商等的对接工作,为科技型企业未来IPO早作参与准备。对现代化服务业的信贷支持中,要依托出口加工区等平台,摸清物流链条,进行资金等配套支持。另外,要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地运用好开证通,保理、国内信用证、信保、融资租赁等信贷组合工具,通过银团贷款、发债发券等介入重点大型项目或优质企业,灵活运用票据贴现、押汇贷款、对外担保等方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出口拳头产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质押贷款,支持高新技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3、加强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建立完善的考核及约束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积极性。

人是第一生产力。信贷从业人员是商业银行在现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信贷业务的直接参与者,也是能否取得信贷结构调整成功的关键所在。为此,各商业银行要深化贯彻“人本”理念,重点加强信贷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的素质建设,增强客户经理链式营销和全产品营销技能;要积极开展前中后台信贷人员组团培训、交叉培训和岗位轮换交流,提升前中后台信贷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要增强信贷人员自我学习能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不断适应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在推进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实践中不断锤炼提高。另外要有效制定和落实科学、合理的产品和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一切力量永葆制度的创新性、持续性和经营活力。 (作者单位: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商业智能体系结构研究论文 篇7

关键词:土木工程,智能结构体系,现状与发展

一般来说, 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的使用寿命少说几十年, 甚至有使用上百年的。但是, 近几年来, 地震灾害不断, 对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 为了解决这个困境, 我们要大力发展土木工程智能结构体系, 它能够有效地降低自然灾害的影响。虽然最近我国土木工程智能结构的研究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但是因其起步较晚, 还是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所以, 加强智能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当前建筑学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本文从土木工程智能结构的原件及材料构成入手, 详细分析了在土木工程中对智能材料的具体应用, 进而对今后智能结构研究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 希望能为广大的同行们带来一点启示。

1 土木工程智能结构的原件及材料构成

1.1 土木工程智能结构的系统组成

土木工程智能结构体系由信号处理器、传感器和控制器3 个部分组成。在该系统中, 传感器和信号驱动元件的稳定性能都比较好, 他们二者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工作。如果发现该智能结构体系中存在危险, 那么传感器会立即开始工作, 利用外部传输系统将这些不安全的信息传送到控制器中。控制器一旦接收到信号后就立刻被激活开始进行工作, 促使建筑工程做好减震的准备。与此同时, 建筑物本身配备了适应装置而具有传导性。当建筑物受到地震等灾害的侵袭时, 这个适应装置就可以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来调整建筑物的结构, 从而达到安全性的目的。

1.2 土木工程智能材料的组成

土木工程智能结构的材料一般来说由以下两大类构成。第一, 形状记忆材料、电 (磁) 流变体材料、电致磁致伸缩材料、功能凝胶等等。这些材料用于智能结构系统中的控制器材料, 因为这些材料可根据温度、电磁场的变化来改变自身的形状、结构、尺寸、频率、位置或刚性, 所以这些材料对于环境的改变损害较小。第二, 主要包括光导纤维、应变合金、愈合材料等特种传感器材料。这些材料用于智能结构系统中的传感器材料。

2 在土木工程中对智能材料的具体应用

2.1 应用形状记忆合金

由于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回复力十分高, 因此可以利用该特性研制出被动耗能控制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进行土木工程结构的被动耗能抗震控制。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耗能器感受到建筑结构的层间变形, 从而达到消耗地震能量的目的。

2.2 应用电 (磁) 流变体

应用电 (磁) 流变体主要是进行结构振动控制, 目前利用该材料已经研发出了多种减振控制器, 对土木工程结构进行振动控制。在建筑结构中使用减振控制器可以显著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与扭转, 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

2.3 应用压电材料

如今, 利用压电材料主要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的噪声主动控制、静变形控制、自适应修复、健康监测、安全评定以及抗震抗风等方面[1]。这其中在建筑结构中利用压电堆技术可以有助于建筑物主动进行抗震控制,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控制效果。

2.4 应用磁致伸缩材料

磁致伸缩材料的主要应用范围在于驱动器的制造方面, 该研究目前还在主动隔振有效性试验中。虽然试验取得了有效的控制效果, 但是还仅仅对实验室阶段的小型结构有效。如果想要应用于大型土木工程结构中, 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研究。

2.5 应用光导纤维

光导纤维材料是地震响应主动控制中传感器的主要制造材料, 有利于土木工程结构的健康诊断。其工作原理是在传统的混凝土中埋入光纤作为传感元件进行结构强度、损伤、变形、振动等方面的自动诊断、监测及控制, 形成具有智能功能的混凝土结构, 从而达到建筑结构的自检测和自修复的目的。

2.6 应用愈合材料

在混凝土结构中加入愈合材料, 有利于建筑物在受到损伤后能够进行快速的修复, 是解决土木工程结构中混凝土材料损伤的最佳途径。然而, 该项技术还处于研究阶段,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

3 智能结构的关键性问题和研究建议

3.1 提高智能传感技术

智能传感技术是整个智能体系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技术, 利用适当的材料可以明显的提高传感元件的敏感性和稳定性, 对于整个建筑结构体系的实时检测功能有着巨大的帮助和作用。除此之外, 提高智能传感技术还要充分结合如电磁学、仿真学等多门学科, 综合多门学科的特点及优点, 可以从整理上来提高传感技术[2]。

3.2 推广智能驱动技术

智能驱动技术主要用于土木工程结构形状的控制及修复上。这项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如果出现外界条件的改变时, 驱动元件可以改变自身结构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从而保证建筑物结构的稳定性。今后我们可以多从智能结构本身出发, 利用该技术在第一时间内自动的改变外界环境对于结构整体的影响。

3.3 发展智能控制集成技术

智能控制集成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化处理模式, 通过高效的内部集成系统对各个部件进行集中、综合的管理, 这也将成为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3.4 提高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

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是整个智能体系的重要辅助成分, 他们相当于整个体系的桥梁, 一旦出现问题, 那么会产生巨大的影响[3]。因此对于如何同时进行数据传输也将成为一个重点研究的对象。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土木工程智能结构体系可以说是目前该行业中较为热门的研究重点, 该体系如今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个工程之中。对于智能结构体系的研究, 能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然而, 随着科学进步, 不断有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 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技术来武装自己, 结合智能材料的优点, 实事求是的开展结构设计, 大力推动土木工程智能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富维信, 张志新, 卢木林, 刘建国, 张晓琪.智能材料结构系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现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2 (13) :21-24.

[2]王菲, 李晓贵.土木工程中智能材料所起到的作用研究[J].科技论坛, 2011 (11) :32-33.

商业智能体系结构研究论文 篇8

一、基于概念的语义智能搜索的特点

所谓概念, 是关于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组对象、事件或符号的知识。它可能是具体的, 也可能是抽象地刻画、定义了一对象类的特征, 通过描述元素表达出来。同一个概念可以用多个抽象元素来表达, 这些描述元素在此概念的约束下构成了同义关系, 它们在意义上可以等同。

要做到智能搜索, 还必须考虑知识库和信息库结合的问题。要使两个核心库有机结合就要做到三点:语义分析、知识管理、知识检索。

二、基于概念的语义智能搜索模型的体系结构

基于概念的语义搜索引擎在建立索引和检索过程中, 所有工作都是建立在其概念层次之上的。语义智能搜索模型的基本框架如图所示。

语义智能搜索模型的基本工作原理是:搜索器首先将用户提交的查询送到语义模型中进行词义分析和扩展, 然后将分析扩展后的查询关键词提交给索引器查找相应的数据 (这里要求数据索引能够实现与语义模型间的映射) , 接下来搜索器还要对索引库返回的数据结果进行排序, 最后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1. 概念层次

概念层次 (或称语义模型) 是一个带标识的有向图, 其中, 节点表示概念, 有向边指明所联接的概念节点之间的某种关系。概念的不同层次表明其抽象的程度不同, 层次越高概括性越强, 包含的下位概念可能就越多。上位概念由一组下位概念组成, 上位概念常常是下位概念的抽象、概括或整体表示;下位概念往往是上位概念的属性、特征或说明, 是对上位概念的补充和细化, 用于描述自己的独有属性, 同时继承上位概念的属性。

2. Robot

Robot (机器人) 的主要功能就是利用网页中的超文本链在因特网中漫游、发现和搜集信息。系统中维护一个超链队列, 其中包含一些起始URL。Robot从这些URL出发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策略对Web进行遍历, 下载相应的页面, 并从中抽取出新的超文本链加入到队列中。上述过程不断重复, 直到队列为空。

3. 索引器

索引器从Robot抓回的主页中抽取主题词, 对其赋予不同的权值, 以表明这些主题词同网页内容的相关度, 并从文档的标记项中抽取相应的项目建立索引。其工作过程如下:

(1) 索引器对网页中的文本信息进行提取, 建立相应文档。

(2) 根据普通词典和主题词典, 按照正向最大匹配算法进行分词、抽词, 形成关键词, 确定关键词的分类标识。

(3) 对关键词按照词频、词的位置等因素进行加权、排序并建立索引, 形成倒排索引, 存入索引库中。

4. 搜索器

搜索器响应用户的检索请示, 并用用户输入的检索词在建立的倒排索引库中进行查询, 然后做相关性排序, 再将排序结果反馈给用户。

以同义关系为例, 当用户输入关键词后, 首先按照普通词典对其进行标注, 然后根据主题词典对其各种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最后, 根据索引库检索出相应结果, 提交给用户。这些同义词拥有同样的标识, 也就是搜索器所得到的分类标识。接下来搜索器在倒排索引库中按此标识进行检索, 即可将所有同义词所对应的URL检索出来反馈给用户。

三、小结

本文首先提出研究并开发智能化搜索模式的意义。研究语义Web中概念的意义及知识体系。最后, 设计出基于概念的语义智能搜索模型的体系结构, 详述概念层次, Robot, 索引器, 搜索器的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1]Nick Crofts, Martin Doerr, Tony Gill, Stephen Stead, Matthew Stiff:Definition of the CIDOC Conceptual Reference Model[R].ICOM/CIDOC CRM Special Interest Group, Version3.4.930th November2003

[2]郭鸣李善平董金祥付相君:基于本体论及语义网的产品信息模型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工学版) , 第38卷第1期, 2004年1月

气田智能化建设应用体系研究 篇9

关键词:气田,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体系

1 引言

苏里格气田较为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及生产特点给安全生产和管理造成了诸多困难,对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和建设,苏里格气田的开发生产逐步实现了数字化,但如何将现有的生产监控信息用于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生产的自动优化、气藏管理的自动分析,充分发挥数字化在气田开发生产过程中的辅助决策作用,真正实现“让数据说话”、“听数字指挥”,成为苏里格气田智能化建设及管理的重点。

目前,苏里格气田已建立了数字化气井、数字化集气站和数字化管理平台,气井数据经自动采集后传输至集气站,集气站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至数字化管理平台,由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再根据分析结果,向集气站和气井发送远程控制指令,对气井和集气站实施远程控制。

2 气田智能化应用体系研究

以实现井站生产智能控制、生产组织智能管理、气田开发智能分析为目标,从前端、中端、后端三个层面实现气田智能化管理,其智能化应用体系架构如图1 所示。

前端智能化是通过优化智能开关井技术,提升场站数据分析及控制能力,完善气区工艺运行系统及公共环境监控措施,实现气井生产智能控制、场站运行自主管理、气区一体化监控。中端智能化是以数据二次应用为重点,建立以生产运行指挥与安全预警为核心的智能化管理平台,通过对实时数据的计算分析,实现生产运行自动预警、业务流程自动跟踪与受控。后端智能化则是以趋势分析研究为重点,搭建气田开发技术分析专家库,利用海量的历史数据实现气井生产各项技术数据的自动计算与统计分析,为生产指挥及气藏研究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实现气田最终采收率与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3.1 前端智能化

3.1.1 智能化气井

智能化气井包括数据采集智能判断、生产智能控制、安全防范智能管理三方面。通过RTU、智能仪表、控制机构、视频设备等数据的自动分析,实现气井有效数据主动筛选、条件控制智能判断、安全防护自主管理的运行要求,由人工监测转变为自主管理。

(1) 气井生产控制智能化:建立单井电磁阀智能运行数据模型分析生产规律,可根据现场实际需求,对控制模式进行实时更新和完善,为间开井的高效管理提供有效方法和手段。

(2) 气井数据采集智能化:增加仪表异常值判断,增加数据存储功能,扩展监测端口,开发单井蓄电池监测模块,对单井电容电量进行检测,实现单井供电提前预警,确保单井通讯不间断。

(3) 井口安防智能化:开发了气井井口图像智能拍照功能,实现井场闯入触发拍照、存储并主动回传告警信息。

3.1.2 智能化集气站

完善生产运行数据的分析功能,实现生产异常信息自动提示,并对无人值守站的环境、视频安防进行有效监控,由人为监控转为系统自主联控和动态预警。

(1) 集气站生产预警智能化:建立集气站数据诊断模型,随着场站工况运行环境的变化,系统自动对生产状态做出判断,将要注意的事项及下一步操作流程自动呈现在监控人员面前,实现工作流程的自动分析提示。

(2) 集气站安全防范智能化:集气站增加温度、声音、火焰监测装置,并根据环境情况向相关人员提出预警措施,进一步提升无人值守区域安全防范能力。

3.1.3 智能化气区

通过分析管网压差、温度等数据信息,对生产区域进行环境监控并自主提示,辅助组织生产、冬防保温、防洪防汛等工作的开展,实现全厂管网运行管理。通过各站干管、气区集气支线综合监控,实现管网与集气站运行联动控制。另外,在路口监控和车牌识别的基础上,整合GPRS监控系统,实现车辆运行、道路状况及自然环境的一体化管理。智能化气区架构见图2。

3.2 中端智能化

基于实时生产数据,根据生产需求对关键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处理,从工艺运行、业务管理及“动状态”管理三个方面进行智能化研究。

3.2.1 系统运行智能诊断

建立完善的实时数据分析模型、生产运行诊断及自控系统运行诊断专家库,按照设定的时间自动对各项数据进行分离和诊断,并对故障进行分析评价,达到自控系统和生产运行的自动诊断、提示、预警的目的。

3.2.2 生产调度指令系统

结合两级平台实际业务交叉需求,实现工作任务和调度指令自动统计、自动分配、动态跟踪、闭环管理。建立完整的任务跟踪落实反馈的闭环结构,每周、每月自动统计近期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建立业务程序规范数据库及任务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一、二级平台联动操作,任务显示界面实时刷新,实现两级调度指令的无缝对接。

3.2.3“动态”集中受控管理

(1) 设备动态运行监控:设置各类设备重点参数运行范围,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报警并自动提示,同时对每项报警进行故障分析,提出故障产生原因及有效措施建议。

(2) 车辆动态监控:完善车辆运行动态资料及道路状况的收集和集成,实现车辆运行状态及时显示、超速报警、危险点提示及日志查询等功能,同时可根据每日车辆运行状态,为车辆调度提供调派建议。

(3) 污水罐动态监测:转变传统单一的污水液位监测,增加油水体积的动态预警功能,根据油水位分别计算出对应的油水体积,并设置报警限值。

3.3 后端智能化

将数据分析计算与气田开发技术相结合,搭建气田开发技术分析专家库,为技术管理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有效指导气田开发工作。

3.3.1 设备管理智能分析

通过对设备运行故障、备品配件消耗等信息的统计分析,形成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库,建立全厂设备电子档案,自动生成各类分析结果。自动计算每台设备的故障率,实现设备运行故障分析。记录每台设备的备件消耗数量,形成备件使用台账,分析统计每台设备每年运行维护成本。

3.3.2 工艺运行智能分析

将井、站及管网运行数据与工艺技术相结合,通过自动计算分析、工艺措施自动优选,具备排水采气措施优选、管网输送能力校核及药剂加注量自动优化等功能,实现气田工艺运行的智能化分析。

(1) 排水采气分析功能:将每项排水采气措施应用范围及积液井判断条件内嵌至数据库,根据生产报表系统自动筛选积液井,并根据不同的生产状态,自动选择相适应的排水采气措施。系统通过对单井生产数据的计算分析,自动生成排水采气工作制度,并建立排水采气动态分析库,对实施排水采气后气井的生产能力、压力变化情况进行跟踪统计分析,便于指导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2) 管网运行分析功能:通过对上下游压差及管线输送能力的分析计算,实现清管作业自动提示。根据集气支线输送气量、管径、管线上下游压力、温度等参数的监测分析,自动计算出每条集气支线在冬季运行中每天的甲醇注入量。自动校核干管输送能力,对已接近或达到最大输送能力的干管实现自动提示,为管网技术改造提供指导意见。

3.3.3 生产动态智能分析

通过对各类生产指标的计算、对比和分析,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类型的气井中寻找生产规律,从而制定优化气井各类生产指标及技术措施。

(1) 实现气井生产状态自动分析:实现产量运行及压力运行分析两项功能,将实时数据库与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进行对接,实现不同统计方式下每口气井生产状态的自动分析。

(2) 实现气井生产指标的自动分析:在开井时率实现自动计算的基础上,增加对计算结果的分析统计,自动呈现气井非正常关井的数量、井号及原因;增加对问题井处置措施的分析提示;同时实现气井压降速率计算功能,自动生成每口单井压降速率,与开发指标进行自动对比,判断每口单井是否在计划稳产期内,实现对气井合理开发的智能预测。

(3) 生产管理指标的优化分析:实现气井精细管理模块中的间歇生产井功能,建立间歇井生产管理专家库,自动筛选间歇井,并根据每口间歇井生产特点,通过专家库进行分类对比,自动生成间歇井生产制度。

(4) 区块及单井产量预测:在气井精细管理模块中新增区块产能预测及单井最终产能预测两项功能,根据区块所辖单井开关井时间、开关井数、日产气量等基础数据的分析计算,实现对区块产量及单井最终产气量的预测及发布。

4 结语

苏里格气田智能化采用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提升了智能化应用效果。智能化是数字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将为企业带来的不只是人工成本的减少、劳动强度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生产效率、安全生产及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生产管控流程的优化和企业组织架构的变革。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移动应用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应用将在油气田生产建设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扩展、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晓富.三相电动执行机构智能控制器的设计[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2(02):39-40,43.

[2]铁锐.浅谈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之友,2010(06):40-41.

[3]程澜,罗建.智能化工业以太网故障诊断体系研究[J].航空计算技术,2012(04):31、33.

[4]穆铁奎,马建格.智能化钻井技术分析与发展趋势[J].电子测试,2013(05):107-108.

[5]谢贤平,韩孟微.矿井通风信息化和智能化研究[J].云南冶金,2012(05):47-49.

[6]杨威.衢州电网智能化探索[D].浙江:浙江大学,2012.

[7]李国英,侯珂.数字油田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2(22):36,38.

[8]蔺胜利,滑晓辉,单鸿飞.玛河气田智能建设试点设想[J].中国信息界,2012(12):40-41.

智能功率模块封装结构的应用研究 篇10

伴随科技的快速进步, 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家电和低功率工业等领域中, 传统的功率模块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产品成本、大小和性能的要求了, 功率目标逐渐走向了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将对智能功率模块的结构特点、封装、发展现状和趋势做简要描述。

1 智能功率模块的特点和发展现状

智能功率模块 (IPM或SPM) 就是将高性能的IGBT管芯和栅极驱动电路以及快速保护电路组等使用绝缘塑封进行封装的模块。智能功率模块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 功耗低、效率高, 还具有优异的运行稳定性。在家电和低功率工业品领域中, 客户对整体电源控制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求产品的设计时间、生产周期、成本等方面在确保其正常运行和空间合理安排的情况下, 能够控制在很好的范围内。所以, 功率器件厂家的重点就是对核心技术开发研究, 需要致力于实现客户的高标准要求, 同时, 这种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功率器件厂家带来良好的口碑和显著的广告效果, 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2 智能功率模块封装结构的趋势与应用

2.1 智能功率模块封装的结构与应用

目前智能功率模块普遍使用在家电和低功耗电子产品中, 因此其应该具备高集成度、高性能和可靠的稳定性。提高集成度可以使模块元件更紧凑、体积更小, 更好地适应产品设计的要求。IPM设计的最突出特点是能够利用模块上原有的绝缘材料使模块可以与产品电机壳的金属部件直接接触, 而分立元件解决方案就很难做到, 因此, IPM设计为电机和驱动子系统的一体化设计提供了基础条件。IPM的发展方向分为高功率和低功率两方面。在低功率端 (200 W以下) , MOSFET可以替代IGBT, 原因是其工作环境对热性能的较低要求, 所以可以使用完全封装方法, 也就是无绝缘散热装置;高功率端方面, 为满足高功率带来的热能现象, 可以推广DBC结构, 该种结构良好的导热性能可以代替传统的引线框架结构。

2.2 常用的智能功率模块封装材料

散热是智能模块在封装设计时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模块的设计功率要和绝缘材料的性能形成良好的循环效果, 以预防模块过热导致产品运行异常。对于IPM产品, 主要从设计功率和使用环境方面考虑, 一般使用IMS和DBC两种绝缘基板:IMS主要由印刷电路板和金属 (常用铝) 组成。其制作过程与普通的印刷电路板差不多, 导热方面与铜质引线框架效果相近, 还可以让不同芯片和元器件贴装在一起, 成本低廉, 制作简单, 通常运用在低功率产品中。DBC基板将铜直接附着在陶瓷片上, 同时为了贴装多种不同的功率芯片, 可以设计为不同的形状。DBC基板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绝缘性, 能够满足高功率产品的要求, 但是其制作复杂、成本较高, 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DBC基板的推广。

2.3 智能功率模块封装结构设计趋势探讨

21世纪伴随科技的快速发展, 电子电力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 功率半导体器件的研究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 随着人们对于产品性能、体积及安全稳定性要求的不断提高, 智能功率模块封装结构最终走向了以高频化、大功率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等为目标的研究方向。在低功率领域智能化模块封装结构的研究方面, 制作流程、成品数量、合格率, 成本控制等问题一致是科研人员研究的重点, 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始终都要以智能功率模块的设计为出发点, 充分考虑到器件性能、稳定性和研发成本等条件的要求。此外, 随着人们对产品性能要求不断提高, 模块集成度也需要不断进步。但是不能为了集成而集成, 这样就把模块的研究开发带进了死胡同, 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受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解决其研发和制造成本问题。目前, 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以现有的研究设计为基础, 改变其互联方式和提高集成度。

改变互联方式就是通过使用Flip chip方式和机械式触点压合方式实现连接, 同时考虑其使用环境的不同而设计的具备针对性的互联方式。为了提高集成度, 可以使用印刷电路板将全部外围电路内所有的控制芯片、电子元件、传感器等预先进行集成贴装, 提升产品的质量。

3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用电器等已成为每家每户的必备物品, 而伴随人们对其性能的要求, 生产厂家对智能功率模块的开发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功率模块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经历了分离器件、功率集成器件, 再到目前的智能集成化为一体, 已取得显著的进步。

摘要:随着消费品市场与工业市场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可以获取到整体电源控制方案, 智能功率模块就是在这一背景上诞生的, 研发智能功率模块封装结构可以有效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主要针对智能功率模块封装结构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智能功率模块,封装结构,应用

参考文献

[1]曾文彬, 颜骥, 任亚东, 等.IGCT晶片的封装结构设计[J].大功率变流技术, 2015 (6) .

[2]Thomas Stockmeier.功率模块的封装和“一体化”封装——一针对可再生能源和电动交通工具[J].电源世界, 2009 (3) .

商业智能体系结构研究论文 篇11

摘 要:标准化和精益管理作为当前国际通行的、主流的管理模式和有效工具,被广泛运用于行政、经济、建筑、营销、服务、文化等各个领域,是衡量一个组织或企业管理甚至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精益管理;背景;困境;建设

作为特殊机制体制下的烟草商业企业,推行标准化和精益管理,这既是顺应时代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趋势,也是行业谋求创新发展、对标对接国际一流的现实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才有向国际先进和一流企业看齐的资格和资本,才能实现在新的平台上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行业发展背景

就当前行业发展而言,面临着增长速度回落、工商库存增加、结构空间变窄、需求拐点逼近四大难题,以往依靠增加销量或提升结构的粗放式外延发展已难以为继,必须眼光向内,从内部管理、运营着手,走出一条质量提高、价值提升、技术进步、成本节约的内生发展道路。国家局、省局先后下发《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全面推进烟草行业商业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国烟科〔2013〕409号)、《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推进企业精益管理的意见》(国烟运〔2013〕316号)、《湖南省烟草专卖局办公室关于印发全省烟草商业系统推行精益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湘烟办综〔2014〕7号)等文件,对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精益管理工作进行层层部署安排,明确了工作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其实质就是紧紧围绕“三大课题”、提升“五个形象”,着眼内部深度挖潜,不断提升烟草商业企业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的具体手段,借此实现“管理创一流”,持续推动内生发展。这既是立足当前,助推现阶段内生发展的科学选择;更是着眼长远,转变发展思路和突破口、谋求烟草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科学选择。

二、面临的困境

娄底作为纯销区,在整体上也面临着销量逼近拐点、结构空间变窄、企业和社会库存增加、增长速度回落等难题,具体体现为:严格规范还未完全落实到位,卷烟非法流通还一定程度存在、专卖打私打假形势严峻,培育品牌的市场适应度、落地消费和落户销售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零售户的方式方法、服务质量有待改进,客户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上存在管理无效、管理失效、管理错位、多头管理的情况,人员素质能力与企业发展要求、实际工作需求不尽相符、人岗不匹配的问题客观存在,创新氛围不浓、动力不足、效果不显,等等,这系列问题,既有普遍性共性的,也有特殊性个性的,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存在的,是束缚娄烟发展、阻碍经济质量提升、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需要我们从内部找原因、从细处想办法、从实处做工作。推进标准化和精益管理,是从根本上解决好上述问题的具体手段,我们能确保各项工作都按照标准化、规范化操作,各项工作都不断创新、精益求精,其实质就是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就是变原有粗放式外延增长为集约式内生增长,就是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构建基于标准化的精益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思想上高度重视,搭好台。标准化建设和精益管理是烟草行业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要进一步加深认识、统一思想,要将标准化建设和精益管理作为提升自身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执行力、激发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实力、谋求创新发展的有利契机,按照工作要求不折不扣抓好实施,以主人翁的心态支持、主动推进工作,为工作开展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为这两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行动上协调统一,把准调。标准化建设和精益管理都是系统性、持续性、循环推进的长期工程,涵盖烟草经营管理各个业务领域和环节流程,需要全员联动、协调配合,对号入座,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切实承担并完成好分工任务,形成“思路统一、步调一致、协调配合、全面推进”的工作格局。

三是工作上明确原则,示好范。标准化是为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因此,在制定标准上要以标准规范企业行为,以规范促进企业发展;严格执行标准,争创行业一流,坚持优质服务,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铸就品质,以标准促进发展,以标准化提升企业生产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完善标准体系,科学规范工作秩序。

四是效果上注重实绩,唱好戏。将标准化建设、精益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对标、管理创新、基层创优、法制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以全面提升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为主线,注重各块工作的融合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结合、功能相辅的企业管理系统,避免多头行动、重复作业、自相矛盾的情况。在具体工作中,立足一个“实”字,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服务”的原则,做到方案实、措施实、落实实、考核实、改进实,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挥干部员工主动性、创造力,实现内部主导、服务中心、效果实在。实现以管理上水平为主抓手、突破口,向管理要活力、要效益、要发展,为走出质量提高、价值提升、技术进步、成本节约的内生发展道路奠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鲍英松,基于精益生产理论的卷烟生产模式研究《贵州大学》 2009年

[2]高红花,基于精益生产的标准作业研究《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07年03期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研究 篇12

(一) 公司治理的内涵

公司治理概念一般泛指公司管理与激励约束的方法。本文经过查阅相关资料认为:公司治理是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 涉及指挥、控制、激励等方面的内容即借以处理企业内部各种合约的一种制度。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两种, 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只包括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主要有产权结构、资本结构、制衡机制 (即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的相互监督和制衡) 、激励机制、信息披露制度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产权结构、制衡机制和激励机制。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包括:充分竞争的市场 (包括产品市场、股票市场、经理人市场等) 、法律环境、宏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

从图中可以看出, 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对公司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 产权结构、内部制衡机制、激励机制是最重要的。制衡机制中, 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监事会是基本模式。管理者, 其能否发挥好这个职能, 主要与董事会的独立性人员多少、董事会的组成、董事会的组织结构有关。外部董事的数量越来越多使得董事会的独立性更加强。外部董事行使对股东利益的保护和对CEO的监督成立专门的委员会, 如监督委员会、薪水委员会等。公司对员工的激励分为隐性激励和显性激励两种。内部激励机制中的工资、奖金、福利等报酬计划;外部治理结构中的因素, 如竞争的经理人市场, 都可以激励在职经理努力工作。

(二) 银行治理的涵义

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相比较, 商业银行的委托代理关系更为复杂, 这里主要涉及到了四个方面:存款人和银行、股东和银行、贷款人和银行以及监管者与银行。这四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银行的公司治理除了要解决一般公司所面临的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外, 同时还必须处理好存款人、贷款人和监管者与银行的关系。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更为复杂化, 难度系数更大。从这个意义上看, 银行治理更应该接受广义的公司治理定义。因此, 国际上一般对银行公司治理的定义是: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治理商务和业务的方式, 涉及银行管理层、董事会、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一套关系, 影响银行制定公司目标 (包括对所有者的经济回报) 、掌控日常经营、考虑相关者的利益、将公司活动行为与银行安全稳健经营的期望联结起来, 并遵循相关法律规章、保护存款人利益等行为和活动。

二、银行公司治理的主要模式

世界各国商业银行治理的方式不尽相同, 实践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模式:一种是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以外部市场为基础的公司治理模式, 简称市场型治理结构 (The Anglo-American Model) ;一种是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 以大股东掌握控制权的治理模式, 称为管理型治理结构 (The Franco-German Model) 。

(一) 英美银行治理结构模式—市场型银行治理结构模式

英美银行治理结构模式 (The Anglo-American Model) 又叫市场型治理结构模式, 它是指主要通过市场中的并购、托管等股权流动形式以及破产、清算等债权流动形式实现对银行经营者的控制与监督。它适合于股权结构分散的商业银行, 股权与债权的高度分散使得单个股东和债权人对银行经理层的监督和控制能力有限, 因而必须借助资本市场实施监控与监督。市场型银行治理结构的实施前提是该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环境, 发达的资本市场和运作有效的“经理市场”, 在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中, 对银行董事、行长、高层管理者的激励、监督、约束机制主要依靠外部市场进行。

其特点是:公开披露业绩和未来预测的实质性信息, 如果管理不善, 股东们主要利用兼并收购等市场化重组方式更换管理人。具体而言:一是约束机制市场化。如果银行经营管理不好, 业绩差, 股价就会产生波动, 股东大会就有可能通过“用手投票”的方式来决定是否信任现有的银行管理层和董事会。二是利益相关者受到法律保障。由于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保障, 在市场型银行治理结构的国家特别注意维护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尤其是保护小股东的利益和存款人的利益。三是通过董事会形成制衡机制。董事会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司设立单层董事会;非执行董事和执行董事共同参与, 以外部董事居多;董事会整体负责公司业务和经营管理, 公司管理层在发展中作用很小;董事会不仅要向银行的股东负责, 还要向存款人、政府监督部门负责, 董事会与股东、政府之间形成制衡关系。四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挑选和激励管理层。银行董事和行长以及其它高级管理人员是从银行家经理市场上选择的。如果执行官员经营不努力或侵害银行利益, 便会被董事会解雇。同时强调银行的董事会及其薪酬委员会应制定一个合适的管理人员薪酬标准, 以吸引并保留合格的管理人员, 并建立一个“以业绩论工资”的制度。五是具有严格、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大量分散的股东及时了解银行经营管理信息, 保障了股东的知情权。

(二) 德日银行治理结构模式—关系型银行治理结构模式

德日银行治理结构模式 (The Franco-German Model) 又叫关系型银行治理结构模式, 它是指监督、决策和执行均出自银行内部。主要由大股东组成的董事会直接监督并约束经理层。

该种银行治理模式的特点主要为:一是控制权内生于集团内部。银行的控制权由大股东和债权人控制, 以及企业法人机构与银行机构之间的交叉持股, 从而在集团内部形成了统一的利益相关整体。二是制衡机制相对较弱。公司设立双层董事会结构, 既监督董事会和管理董事会, 其中监事会代表股东大会监督董事会, 并任免董事会的成员;董事会成员主要由管理层人士担任或至少一半是雇员代表;由董事会组成公司执行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与日常管理, 在实际中真正发挥决策作用的是由经营专家组成的董事会, 但这类银行的治理结构主要是由股东选派自己的代表参加董事会, 由董事会再选择经理层, 属于股东直接管理型。三是经理的选择内部化。一般而言, 由于这类银行由股东直接控制, 股东直接参与经营管理, 因此, 董事和行长人选主要从内部选拔, 一般不从外部银行家市场上选拔。比如, 日本银行高层执行人员大都是在内部缓慢地晋升起来的, 一旦被解雇, 则很难被再次重用。四是信息披露不及时, 由于银行是在大股东的控制下, 银行和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就不可避免, 从而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比较高。尤其是在日本, 大公司和大银行都属于一个产业集团, 集团内部的关联贷款严重, 由于没能及时披露有关信息, 致使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越来越高。

三、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与优化途径

(一)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1、委托—代理问题仍然存在

商业银行产权是不明晰的, 经过多次改革国有银行的产权关系却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仍然未能对银行的经营者产生自觉而充分的责任约束。具体而言, 这里涉及到国有产权的不可分性和非排他性。国有银行产权的不可分性是指国有银行产权属于全民, 但却不能分解、量化到每一个人, 没有哪一个人或法人能够合法占有国有银行的剩余财产和控制权。由此产生了商业银行内部委托代理问题。

2、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信息披露失真、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披露方式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凸显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机制问题。尤其是信息真实性问题, 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不仅是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 而且是所有国内外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资本市场接连出现一系列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的事件, 甚至被认为市场体系最为完善的美国也发生了“安然事件”、“安达信事件, 和“世通事件”, 而且中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发达, 资本市场起步更晚。目前证监会要求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应聘请有商业银行审计经验的、具有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 按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其依据中国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和制度编制的法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3、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一直以来, 我国对金融机构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班子的职责, 对董事长、行长的职责不够明确, 并且过度依赖于外部规制, 缺乏对企业内部规制的诱导;首先, 由于内部人员控制问题, 银行的管理人员可以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固有的信息不对称, 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其次, 虽然商业银行已进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 但如同企业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一样, 商业银行仍未建立起完全适应于市场经济的法人治理结构, 所以内控机制建设刚刚起步, 而且效果一般;最后, 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是实现有效金融规制的基础, 而二者的弱化和不足却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低效率均衡。

(二) 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优化途径

1、加强商业银行的董事会建设

董事会处于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地位, 但商业银行同许多工商企业一样, 面临着董事会功能弱化的问题。而银行公司治理效率如何, 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取决于董事会作用的发挥。因此, 健全银行内部权力机构, 加强董事会的监控和决策功能、保证其独立性, 是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的当务之急。要合理分配董事会成员结构, 特别是内、外部董事成员的结构, 尤其要加大外部董事的比例。为防止“一股独大”现象的可能出现, 可以考虑对第一大股东委派董事的人数加以限制, 如按出资比例确定各出资人所占的董事人数, 但第一大股东的董事人数最多不应超过一半, 或仅次于第一大股东的其它股东所委派董事人数之和与大股东人数相当。在董事产生的办法与程序方面, 也可采用累积投票制等方式, 加大中小股东所推荐董事入选的可能性。在专业性方面, 要考虑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年龄构成, 尤其要注重成员的会计与财务能力、商业判断能力、管理能力、行业知识、市场研究、战略规划等方面知识结构的配置要求, 而不再仅仅是资产的代表者。

2、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我国银行业在管理层报酬激励机制方面存在 (下转第42页) (上接第67页) 报酬结构单一、报酬与经营绩效不对称等问题。因此,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的重点应该是以建立薪酬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机制为原则, 在逐步实现市场化的高级管理层实行与其业绩相挂钩的多维激励机制。在业绩评价与薪酬确定方面, 由董事会所属薪酬委员会通过公开、公正的评价标准和程序负责安排和执行, 并向股东大会做出说明。在激励方式的选择方面, 除了薪酬收入和风险收入之外, 还可经股东大会批准实行职业责任保险制度, 也可推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3、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制度

总体来看, 我国银行信息披露与国际一般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当务之急是要不断加强我国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并根据我国银行稳健经营程度, 逐步引进国外商业银行通行的做法, 循序渐进地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建设。加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建设, 尤其要加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建设, 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信用制度和诚信问责机制, 从源头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奠定制度性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伟, 黄桂田.银行改革:产权结构还是市场结构[J].经济研究, 2002, (8)

[2]戴秋生, 周翔.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优化的降碍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金触家, 2004. (6)

[3]朱堰徽, 肖辉.试论国有商业银行有效公司治理的途径[J].上海金融, 2006, (9)

[4]王伟, 刘协力.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探究[J].经济师, 2007, (3)

上一篇:河南城建学院论文下一篇:图书馆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