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革命论文(精选6篇)
商业革命论文 篇1
改革开放, 给商业企业带来了挑战更带来了更多机遇;金融危机, 危机四伏, 但也有机遇多多。机遇总是与挑战相伴, 在突破瓶颈后出现, 关键是稍纵即逝的机遇, 抓住了吗?抓准了吗?抓好了就能集聚辐射放大效应, 做大品牌, 关键就在通路革命, 路通了, 人脉、地脉通了, 人缘地缘活了, 通路革命走出一个新天地。
通路革命:特色连锁走遍全国
上海人在全国二三线城市旅游惊喜发现, 这里居然也有上海名店古今内衣商店, 如同老乡见老乡, 别样心情格外亲。古今内衣正是在在走红全国中做强品牌影响力。
从1995年古今公司在上海江湾地区开出了第一家直营连锁店, 到2004年9月, 古今连锁店开到世界屋脊——拉萨。连锁遍及全国除港澳台外的各省市, 古今内衣公司用了不到10年时间。
从1989年, 古今的店招申请注册为“古今牌”产品商标, 到2009年获中国驰名商标, 古今内衣公司用了不到20年时间。
在发展全国连锁中, 古今开拓了古今特色连锁之路:一是由批发客户转为加盟连锁.连锁再开连锁, 连锁向各地大商场渗透, 开设古今专柜等多种形式。二是采用成立区域办事处的形式, 加强在当地拓展市场的力度。
2007年以现代连锁走向全国。在全国各地已设立17个办事处, 12个区域代理, 拥有1047家独立门店、店中店营销服务网络。2009年, 实施连锁市场细分化, 一是做大做强第二、三级市场的广阔领域, 二是巩固中端销售群体, 拓了展高端销费市场;三是与加盟连锁企业求同存异, 共建和谐, 共谋发展。三管齐下, 在危机中寻找商机, 做强连锁。使全国营销网点总数达1278家, 比2008年底净增网点102家。
品牌市场细分化, 满足需求多样化, 公司细分市场, 成立古今、尚十六、代理品牌三个品牌部, 完善品牌化管理的模式;去年产上市了73款新产品, 新品开发率达到30%以上。加大对“尚十六”少女品牌在全国市场的推广力度, 进驻本市63家直营店, 并积极向全国营销网点铺开, 完成年销售额达9277万元, 同比上升了87%。公司高端品牌“美慕莎”的上市工作也正在积极的筹备之中, 今年已开发确认39款“美慕莎”产品, 并已申请注册“美慕莎”中英文商标。
品牌管理信息化, 品牌文化形象化, 公司实施“七个统一”的规范管理, 加强了对区域代理、加盟连锁企业的巡访, 一年出动358人次, 历经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对365家加盟连锁企业和办事处进行了巡访督导, 累计巡访率达到30.3%;回收连锁客户满意率调查问卷333份, 满意率为97.2%。在巡访中, 做好经营策划、商品定位、形象设计、货品调配和技能培训等营销服务工作, 有1717人次的加盟连锁企业员工参加了培训。对本市71家直营门店、店中店POS收银系统和21家办事处ERP进、销、存的系统安装使用, 完善了公司本部、配送中心、各地办事处、本市直营门店的进、销、存数据联网的实时共享。提升了企业综合管理的能级。2009年实现全国销售额突破9个亿, 实现利润总额9355万元, 同比增长10.04%, 净资产收益率为80.79%
通路革命:让品牌落地生根
今年5月, 星巴克将在世博园区开出3门店。从2000年星巴克在淮海路开出第一家门店, 到如今在上海开出星巴克门点115家, 辐射到长三角门店共176家。说起星巴克十年来, 每年门店以两位数增幅稳步发展的秘诀, 星巴克上海总部即上海统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冠宏自豪地说, 星巴克经营不只是一杯咖啡, 而是一种人性文化。
员工:合作伙伴星巴克把员工称为合作伙伴, 店兴我兴, 公司与伙伴, 一起分享公司的成功, 并建立员工和公司之间的利益共同点。企业始终创造一种快乐工作环境, 员工与公司管理层相互尊重, 对员工培训舍得投入, 每人投人600美元的培训, 以咖啡知识、生产过程、不同产地风味及与顾客互动、星巴克体验企业文化培训;尊重员工, 有思想多倾听沟通, 有失误不责怪多帮助, 有投诉善疏导, 有进步就鼓励, 有好建议善采纳, 公司干部及员工都有一种激励卡, 对发现员工点滴成绩及时写出三言两语在公示栏激励, 让员工很有成就感。
顾客:真诚朋友星巴克把顾客称为真诚朋友, 服务始于真诚沟通开始, 让人体验星巴克从承诺制作一杯完美的饮品开始。为此星巴克招聘员工优先录用富有激情品质真诚的人, 由员工传递热情与快乐。星巴克的服务处处热情洋溢, 员工会记住顾客, 记住顾客姓氏、对咖啡需求, 爱什么口味, 用什么杯子, 并将一个员工记住的每一位顾客告诉其他员工, 使顾客进门店就遇见老朋友。
门店:第三空间星巴克著名的广告语“我不在办公室, 就在星巴克;我不在星巴克, 就在到星巴克去的路上。”成功地诠释出星巴克有在单位与家之间“第三生活空间”悠闲、舒适和浪漫的意境。创造一种港湾, 远离外界纷扰, 调节生活节奏, 与朋友悠闲相聚。很多人的一天是从星巴克开始的, 上班的路上, 先去星巴克喝一杯咖啡, 吃一块蛋糕。下班后不急着回家, 而在星巴克放松自己。
品牌:落地生根变文化差异为文化相融。从2000年星巴克在淮海路开出第一家门店, 不仅经营咖啡, 还创新推出西式中秋月饼。2010年又开始卖茶了, 其中就有浓郁中式特色的白牡丹茶、碧螺春绿茶、东方美人乌龙茶, 也有充满异域风情的甘菊花草茶、印度红茶、英式红茶、伯爵红茶, 还有年轻人喜爱的英式红茶拿铁和伯爵红茶拿铁。总经理谢冠宏说, 一个成功品牌就在它的本土化, 我希望大家把星巴克不只是看作美国品牌, 而还看作是阿拉上海品牌。
星巴克连锁经营的复制过程中, 依赖的是企业与政府、与员工、与顾客合作伙伴之间“人与人”的关系。
通路革命:连锁终端+代理分销+联合平台
最近“新光数码”2010至2013年发展规划出炉, 2009年实现销售1.85亿元, 同比翻番。规划2013年实现年销售6亿元规模。将成为中国数码相机最强运行商。
“新光数码”源于淮海路百年老店“新光光学仪器商店”, 上世纪90年代末在淮海路结构调整中离开淮海路, 经过了“水土不服”的阵痛期, 痛定思痛, 重塑金身, 凭借淮海路百年老店影响力, 凭借加盟益民商业股份增资重组, 增强了造血功能, 与星光摄影城做相机市场错位, 开始了“通路的革命”,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创新经营模式:搭建联合经营平台汇集优势。
2006年开始连锁经营, 当年开出网点26个, 实现销售1890万元。2007年开始连锁经销与渠道代理、品牌代理, 连锁网点达43个, 销售上升到4931万元。2008年稳步上升, 连锁网点达55个, 销售上升到6815万元。2009年开拓了连锁终端+代理分销+联合平台的新模式, 连锁网点上升到201个, 总代理宾得相机 (南中国) 辐射14省2市, 联合电子商务、电视购物, 实现1.85亿元销售额。
通路革命, 老字号走上了市场拓展快车道, 一年一个样, 年年大变样。在2009至2013年5年中, 将做大做活做好通路, 扩大品牌总代理抢占先机、以做宽渠道、做强终端、拓展电子商务、电视购物等联合平台, 做精“品牌形象”, 提升集散功能和辐射能力, 让老字号“新光光学”以新时代“新光数码”新形象, 成为中国数码相机最强运行商。
通路革命:第一是店铺选址, 第二是员工配房
上海餐饮业的服务人员大多来自外来务工人员, 这是公开的秘密, 然而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包吃、包住、包工钱中, 人性化的管理是丰裕餐饮成功鲜为人知的秘密。
丰裕餐饮成功开出连锁店75家, 成功秘密:第一是店铺选址, 第二是员工配房。网点选址在白领集聚区、校园集中区、中高档居住区, 员工配住房, 突出就近安排, 宽畅舒适, 设施保障, 让外来务工人员在丰裕餐饮的共建共荣中有一个得到归属的“大家庭”。
丰裕餐饮外来务工人员之家, 人均7平方, 房内设双层床, 不仅煤、卫设施齐全, 洗刷沐浴方便, 而且配有电视机、空调机、洗衣机、生活自理方便, 精神生活充实。讲点军事生活要求, 床被折叠如军营一样, 还请来钟点工定时专门清洁房间, 让外来务工人员工作之余, 居家生活有一个安全、卫生、洁净的环境, 选有室长对伙伴更多关心。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乐于在这样的空间中打电脑、看电视、听MP3。
有怎样的店铺选址, 就配怎样的员工住房。千方百计, 为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一个优美休息生活环境, 让外来务工人员工作中为消费者营造良好的消费的心境。丰裕餐饮公司, 不惜为外来务工人员买成套商品房, 还出高价租赁了高档地段网点的住宅房, 甚至腾出公司的办公用房, 到如今有存量备用房, 供日后发展新网点录用外来务工人员包住之用。
丰裕餐饮公司对外来务工人员与本企业老职工一视同仁, 同工同吃, 同活动, 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去北京青岛等地旅游, 一些外来务工人员生病后, 由店长陪同去医院治病, 还报销医药费。
通路革命:做大商业街品牌影响力
品牌做大, 不只在连锁的简单复制, 而是把资源变产品, 做大品牌影响力, 集聚新业态, 辐射多领域, 淮海商业集团开拓新路, 以“立足淮海路, 创新淮海路;走出淮海路, 传播淮海路”为己任, 抓住现代交通建设、城市转型发展、新农村城镇发展的契机, 积极向外拓展, 将国内外著名品牌组团孵化新业态, 放大淮海路的品牌效应。
机场商业:在浦东、虹桥一期、无锡硕放等机场商业经营的基础上, 日前, 又在虹桥机场二期西航站楼开出经营面积1500平方米, 20家商业零售、餐饮的品牌特色店。4月底, 还将在杭州萧山机场开出520平方米零售商业和150平方米餐饮。
轨道交通商业:在上海南站、无锡站等已开出轨道交通商业的基础上, 实施市内轨道交通商业布点, 目前已签约地铁10号线沿线4000余平方米的商业配套, 将于今年4月底开业。同时今年还将触角延伸到长三角铁路站点商业去布局。
空港城商业:在浦东机场的周边川沙新城开出商业面积达48, 449平方米“东海岸商业中心”, 这是集餐饮、零售、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区域型一站式购物中心, 目前已完成80%商业招商, 将于世博会期间开业。
古镇旅游餐饮:随着上海休闲旅游景区的拓展, 集团与浦东召稼楼古镇开发公司合作, 在召稼楼古镇开出5000平方米餐饮商铺, 近期将首批开业的有耳熟能详的洁而精、沧浪亭、味香斋、品芳、盛兴、佬湘楼、老人和、老大昌等特色店, 四如春、和合、永茂昌、乐添兴、江夏、瘦西湖等品牌也将在世博会期间陆续登场。
社区商业:集团鼓励企业合理使用动迁补偿款, 采用“拆一补一”做法, 在新建小区和社区商业购买商铺, 2009年分别在虹口区平型关路“嘉利生活广场”和周浦地区购置商铺, 将淮海路特色商店开到区外, 扩大、做大淮海路品牌。
世博商业:集团在“世博园区公共区域特许产品零售商”中标后, 选址在中国馆斜对面开设世博特许商品专卖旗舰店, 还将在欧洲馆、亚洲馆区域沿线开出5家世博特许商品专卖连锁店, 营业面积达1044平方米。另外, “中华老字号”沧浪亭餐饮, 以供应中式便餐为主, 并提供外卖服务, 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通路革命:让淮海路华丽转身
上海2010世博会前, 路易威顿、卡地亚、杰尼亚、蒂凡尼、蔻驰等世界大牌旗舰店群闪亮在淮海路, 这不仅是淮海路调结构转方式带来的淮海路华丽转身, 也是世界大牌商业业态通路革命带来淮海路的华丽转身。
尽管在这以前上海早已出现路易威顿、卡地亚、杰尼亚、寇驰等世界大牌的专卖店, 但规模不大, 有点小打小闹, 原因就在业态通路未到位。按中国进入WTO的时间表, 直到2004年底中国的零售业才对外全面开放, 按这一时间分界线, 2004年底前进入中国的世界大牌的专卖店都是代理商品牌, 2004年底后进入中国的世界大牌的专卖店, 才有可能是世界大牌集团的自营店、直销店, 才有可能将该大牌的品牌文化、品牌运作、品牌维护等全方位地演绎。
从2005年起拥有19个世界顶级品牌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集团历峰集团进入中国, 在深入的市场调研后, 2008年在淮海路796号的双子别墅开出了集团下两大品牌的最新业态, 即江诗丹顿之家、登喜路之家, 双子别墅也改名为历峰双墅。一花引来百花开, 一时间世界大牌集团运行商也纷之踏来, 内行看门道, 看到了上海奢侈品品牌的热地在淮海路, 看到了淮海路东西方文化交融一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底蕴。在看到了江诗丹顿之家、登喜路之家在淮海路健康运行, 比预期效果更好后, 表示也愿意在淮海路开出旗舰店。
2009年正当世界金融危机, 首当其冲的是奢侈品大牌, 在这时候奢侈品大牌投资拓展更谨慎, 特别是五年、八年规划开设的旗舰店选址加倍谨慎, 但金融危机时正是奢侈品大牌洗牌时, 该收缩地收缩, 该拓展地拓展。在中国渐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 在上海召开2010世博会之时, 一批奢侈品大牌毅然决策, 将旗舰店开在世博园毗邻的上海国际时尚商业街淮海路, 并按国际惯例, 就象麦当劳附近开出肯特基一样, 在路易威顿旗舰店附近开出了卡地亚旗舰店, 历峰集团更是一发不可收, 与796号的历峰别墅江诗丹顿之家、登喜路之家相连, 在国泰公寓的东段八间门店开出八大世界名表长廊。
通路革命, 使奢侈品大牌从走进国际大都市知名百货商厦、知名销品茂开专卖店, 到独立开出上规模、上品位的旗舰店, 与上海国际时尚商业街对接, 共同打造国际购物天堂。
传统商业革命才刚刚开始 篇2
这是危言耸听吗?至少芮祥麟不这么认为。这位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的首席技术官,是IT行业少有的真正从商业视角思考IT如何改变传统商业的技术专家之一。他还曾担任过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中国研究院总裁。
“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社会化网络等新技术的兴起和演变,已经并将继续极大地改变传统商业,这一过程不可逆转,而且比以往任何颠覆性的创新技术的影响力更大。”芮祥麟告诉《商业价值》,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商业都将处于深度调整中。
《商业价值》记者采访了芮祥麟,与他就商业世界的互联网化以及传统商业正在发生的革命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Q 这么多年来,IT和互联网一直在影响着商业世界,为什么说这场IT和互联网驱动的对传统商业的革命才刚刚开始呢?
A 加拿大摇滚歌手戴夫·卡罗尔因为吉他被美联航摔坏被拒赔,上传歌曲投诉美联航导致美联航股价10天暴跌了10%。如果放在10年前,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现在,消费者的影响力因为数字化、社交化与移动化的快速发展而倍增。消费者已经变化了,这就要求企业不可能还按照延续了数十年的传统商业模式与消费者打交道。
实际上,从人类发明计算机开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IT行业一直处在B2B的时代。直到互联网出现,B2C开始成为主流,并一直持续到现在。在这些年,大部分的创新一直都是由企业带动的,这个时期的创新以纵向的开创性创新为主,企业以技术上的进步吸引消费者。
但是,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让B2C模式逐渐丧失竞争力,一个全新的C2B的时代正在来临。在C2B的时代,创新开始转向由消费者带动,以极致化和填充性的横向创新为主。企业需要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以个性化的商业模式来吸引客户。
消费者在数字世界的所有行为接触点痕迹,都可以通过新一代IT手段精确分析,并作为改善产品服务模式的直接数据,实现C2B的反向驱动,进而改变企业的组织变革模式。这在传统商业的时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在C2B的时代,消费者比以往能量更大了,企业也会比任何时代都更加了解消费者,这完全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时代。
客户体验一直对企业的盈利产生影响,但只有在主流消费人群的行为痕迹广泛暴露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智能手机时,通过多个接触点的数据分析来了解客户行为才成为可能,有了这些数字痕迹,企业管理者可以依赖“客户真实体验”的数据,利用新一代IT,结合大数据的社会化分析,接触点体验管理,统一客户视图,实时建议等平台手段来服务客户,追踪客户,不断改善组织形态。以新一代技术支撑的客户体验管理成为改善运营商等服务企业运营效率的关键手段。未来,消费者个性化的差异,以及商业模式的改变,将是对所有传统商业的挑战。
Q 在这场商业世界互联网化的革命中,IT能力对企业来说会变得更加重要,这是否也意味着IT供应商的新蓝海?
A 是这样的。对大部分IT企业来说,大家重新进入了一个蓝海。比如文思海辉,我们把自己定位成企业的智能者。因为在生产过剩的时代,一切都会以消费者为中心,这就要求企业变成一家智慧型的企业,我们希望扮演智慧赋能的角色,帮助企业完成这方面的转型。
谈到企业的IT能力,确实会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总的来说,企业有三方面的IT能力最为重要: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应用。这三者其实是三位一体,需要将三者放在一起来看。
大数据和云计算是完美的结合,将繁杂的大数据计算在云中完成,直接反馈给客户结果。所以未来的趋势应该是计算和处理都在云上进行,显示能力以及终端客户的互动都将通过移动设备完成。需要指出的是,移动设备会成为终端的主流,PC逐渐没落。但是PC也不会彻底消失,就像在20世纪80年代如日中天的Unix一样,最终变得非常窄众。
Q 你谈到了云计算,如果将IT行业看成传统商业的一部分,那么云计算似乎就是传统IT行业的掘墓人,你怎么看待IT行业正在发生的这场云计算革命?
A 云计算确实已经谈了好多年了。毫无疑问,云计算会彻底改变传统软件公司,因为软件交付的模式正在发生彻底改变。作为传统商业革命的一部分,IT行业因云计算而起的革命才刚刚开始。全国各地建设了为数众多的云计算中心,目前最缺的仍然是SaaS模式的应用。国内还找不到比较普及的、盈利的SaaS应用,这是云计算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另一方面,实际上国内很多已经建成的云计算中心根本就没有长久生存的条件。比如有些二三线城市的云计算中心提出要为欧美市场提供外包服务,实则根本不具备这样的现实条件。因为国内的网络出口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这是那些二三线城市无法逾越的瓶颈。其实云计算中心“大跃进”的现状,也可以为其他行业的传统商业提供转型路上的反面教材——在这场传统商业的革命中,企业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就如传统零售,为了对抗电子商务的冲击,一夜之间宣布全部转向线上销售模式了,这样仓促行事有可能被淘汰得更快。
nlc202309022052
我觉得云计算中心的成败,不在于圈了几千亩地建了多大的云计算中心,IaaS和PaaS在未来一定是越来越集中。我们应该大力发展SaaS,只有找到盈利模式的SaaS应用越来越多,云计算才会真正发展起来。
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正在让B2C模式逐渐丧失竞争力,一个全新的C2B的时代正在来临。在C2B的时代,创新开始转向由消费者带动,企业更需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以个性化的商业模式来吸引客户。
Q 在这场传统商业的革命中,大数据是与商业联系最紧密的技术,不过这两年的实践来看,企业似乎很难找到大数据的落点,难道是我们的企业在普遍走弯路了吗?
A 可以说,大数据是连接C2B的纽带,帮助传统商业完成从B2C向C2B的转变。
对于大数据来说,前两年其实一直处于技术铺垫和成熟的过程,这一点从大数据提供商的宣传中就能看出来。关于大数据的宣传,供应商普遍以技术为主,比如内存计算多快等。为什么?这恰恰说明前几年的大数据还处在以技术为核心的纵向创新阶段,尚未进入与具体商业结合的横向创新。大数据的真正普及,我觉得可能还需要两年时间,那时候企业客户会看到大数据的更多真正的价值。
大数据应用的突破口是那些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行业,比如银行、航空、零售、公共事业和快消品等。在营销、消费者行为分析、差异化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大数据都大有可为。相反,在传统的企业信息化时代扮演中流砥柱的那些B2B的制造企业,在大数据的应用上其实迫切性没有那么大。
Q 比尔·盖茨曾经讲银行业是21世纪的恐龙,为了不成为恐龙,银行业在近两年确实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作为传统商业的典型代表,银行业的变化可能最具有普遍性,你觉得银行业在未来会怎么变?
A 在未来10年,中国的银行业确实会面临非常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金融脱媒化正在进行时,传统中介地位受到挑战,表现在企业的融资渠道正变得多样化,银行不再是唯一渠道,政策也在引导企业直接融资,以及持续改善的企业投融资环境;第二、混业经营、异业竞争。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是银行业最可怕的竞争对手其实不是同行,而是支付宝等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公司。一些第三方支付公司已不再满足支付网关的定位,不断开拓新的支付清结算服务,如车险理赔、基金代销、授信业务等。第三、利率市场化改革,使银行产品竞争加剧,客户黏性降低。
在过去,银行的IT系统普遍比较保守,内部创新周期特别长,且IT系统的建设以业务为中心,以支撑业务流程为己任。现在,银行的IT建设正在从以业务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这恰恰符合C2B的潮流。从外部客户的视角重新规划内部流程,我觉得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移动银行的建设。
在过去,移动银行大都是对银行现有流程和服务的延伸,新一代的移动银行应该是使用新技术拓展银行渠道及用户连接。通过电子渠道整合平台,支持跨渠道协同服务、渠道服务组合和渠道服务流程控制,实现业务人员深度参与定制的成熟的多渠道交易风险监控,实现统一的多渠道接入和认证,以及流量控制。
同时,银行还应该将自身能力向产业链上下游延展,支持产业联盟,实现混业经营。在完善金融工厂,建立和完善“小而快”的产品创新机制的基础上,将银行IT系统与某个产业链或某个区域内核心企业的IT系统互动,在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链中,借助IT技术实现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完美融合,消除了企业和银行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并依托物流,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提升企业的资金运转效率。银行业还应该建立端到端的大数据平台,为企业内部、同业联盟及用户提供数据服务,从资金中介、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服务,向信息中介服务演进。
商业革命论文 篇3
本文对新商业革命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以及新商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程度来分析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进一步探讨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商业革命形势下,企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壮大,从被整合者发展成为系统集成者,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乃至屹立于国际经济舞台,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分析。
(一)关于“新商业革命”的论述
“新商业革命”的理论是剑桥大学商学院的终身教授彼德·诺兰提出的。诺兰教授认为,现代国际商业新格局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特征:一是在跨国公司重组并购浪潮中所形成的高度产业集中;二是由核心公司,或者说是“系统集成者”对其所在价值链进行“系统集成”的管理,对产业链进行整合。价值链的运作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面计划性的、协调有序的活动;三是在系统集成过程中形成的对价值链各个层面的巨大的集约压力,即所谓的“瀑布效应”。给系统集成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级供应商受迫进行并购,而这种压力又传递给下流产业,使诸多产业形成高度集中。
这种“瀑布效应”就引起了全球很多的工业都出现了大量的集中。如果我们在看一个公司的时候,不把它看作一个法人所拥有的实体,而来考虑它所能够统合资源的范围,那就会发现,在全球化的时代,公司的规模是巨大的。这种核心的系统集合者之间的相互沟通是很深入的,我们就可以说,在这个时代,一个公司的所有者和它的控制者之间的界线模糊化了。
信息革命一直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它改变了资本、物品的流动,也改变了我们的最终消费,它使得全球通讯的成本降低,也改变了核心公司和它的供应商链的关系,这种信息革命同时还使得全球很多的服务产业都得以升级转换,包括银行、零售和电讯。与此同时,世界的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使商品的流动变得十分便利,原料和半成品的运输成本和运输周期大大降低,使生产过程的不同国别、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构成一个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步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时代,国际贸易额也随之激增,经济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增加,这就是所谓的国际贸易的第三次国际分工。图1展示了在新商业革命出现前后国际分工的特点:新商业革命前,发达国家拥有资本和技术的优势,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然后把成品销往发展中国家赚取高额利润,这称为“垂直型”的国际分工形式;新商业革命后,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以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生产,形成“水平型”的国际分工格局。
国际分工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和工业、科技革命而不断发展过来的,先后出现了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以产品内分工三次大的国际分工。所谓行业间分工,是指以产品为界限,如机械与服装的分工;产业内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供销不同环节之间的分工,如耐克鞋生产的技术环节、生产环节、营销环节的分工;产品内分工是指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进行,是以生产要素为界限的分工,如波音飞机的生产,其零配件由世界各国的分厂负责供应。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新自由贸易主义的兴起,促进国际贸易进一步分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并通过并购、收购等手段把触角伸向世界各个角落。跨国公司组织、协调各国的分公司利用各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最终产品的生产是通过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来完成的,这使得公司内贸易量占国际贸易相当的比重,因此这种贸易又称为公司内贸易。换句话说,一个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虽然属于一个公司内部进行的,但是其分工已经超出了国界,产品生产的国别界限开始模糊不清。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新商业革命”的时代。
(二)新商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冲击与机遇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已毫无疑问地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国际分工和垂直专业化生产的进一步深化,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间品贸易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中国的加工贸易占我国总贸易比重不断提高,这反映了我国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占据了主要的作用。
当前是一个变革的时代,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以及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全球经济也逐步形成网络化的经济,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集团积极整合全球的资源进行贸易,许多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成为跨国集团在全球化中的一颗“棋子”。在这种新商业革命环境下,我国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产业集约最显而易见的部分是拥有强大技术或品牌的著名公司,它们是价值链的“系统集成者”或“组织头脑”,这是中国企业最缺乏的;二是系统集成者层面的产业高度集中只是看得见的“冰山”部分,而在水下部分的变化就是其价值链其余部分,系统集成者对世界资源进行了高度整合、集约;三是由于“瀑布效应”的作用,产业集约也在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部分中快速地进行着,全球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部分也正被源于发达国家的公司所占领。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源整合潮流中,处于被整合或远缘化的境地,如出现后者的情况,企业将难以发展和生存。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波特认为,企业可以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低层次的竞争优势是一种“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低成本竞争优势的来源通常有如下几个方面:特殊的资源优势(较低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其它竞争者使用较低的成本也能够取得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发展规模经济。当今的世界经济已经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期,国际生产要素的交换日益频繁,每个国家都逐步纳入这个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全球网络中,这使得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只有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企业和产业才能够拥有最大的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剩余,国家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积累资本,进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与发达国家不断接近,最终达到获得高层次竞争优势和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目的。”[4]那么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在哪里呢?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成本会比较高,而劳动力成本很低。因此发展中国家在“新商业革命”变革中获得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如中国在近30年来就是利用这一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林毅夫还认为:“我们要发挥比较优势,以自己现实的要素禀赋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引进外资与我国劳动力要素相结合,成为世界工厂,是必然的现实的选择,也是我们的发展机遇。”然而,这种低层次的竞争优势不可能永远存在的,既不利于企业发展成为产业的“集成者”,也不利于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
当今世界,要么我们去整合别人,要么就成为别人整合的一部分。中国在现阶段仍处于发展进程之中,其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水平还很低,许多产业尚不足以成为全球的整合者,只能成为某些跨国集团产业链中被整合的一个节点。因此,当我们在被整合的过程中,注重学习和创新,不断提高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人均资本装备水平,把握好产业发展的战略等要素,变挑战为机遇。
(三)中国企业的后发优势与发展策略
所谓后发优势,通常是指后发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也就是说,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在国际竞争中面临许多不利局面,但先发国家或先发地区的发展示范作用下,不利条件反而成为有利条件。后发优势的内容一般主要包含技术和制度两个方面,技术性后发优势蕴藏在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的技术落差中,它表现为后发国家从先发国家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并经模仿、消化、吸收和改进提高所带来的利益。制度性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向先发国家的制度学习,即效仿和借鉴各种先进制度并经本土化改进所产生的效益和益处。技术学习与制度学习是互动的,技术进步会引发制度学习,而制度革新又会激发新的技术进步。
在先发国家中,其研发水平是前沿的、领先的,他们必须通过不断探索新技术、新领域来保持先进,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投入非常大。然而,新技术发明风险是非常大的。研究表明,95%的研发项目没有产生任何结果,只有5%的项目最后成为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如果发展中国家也用自己发明的方式来取得技术创新,那么也必须和发达国家一样花同样高的成本和面对同样的风险,这是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承受的,但可以通过技术模仿、引进的方法来获得技术创新,所花费成本与自我研发的成本低得多,总的来说,购买的成本大约相当新技术发明成本的1/3。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和发达国家的这个差距,进行快速技术变迁。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容。
加入WTO的中国,经济领域更加开放,按照诺兰教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分析,“瀑布效应”越来越明显,处于价值链下游企业面临的技术进步、竞争压力和风险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对本国优势进行很好的分析,才能应对在新的国际贸易条件下的竞争。笔者认为,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我国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不仅有成本低廉的劳动力,还有大量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他们将是中国创新产业的中坚力度;二是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人口众多,收入水平迅速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使得大量的跨国集团纷纷进入中国,建立外资或合资企业,间接对中国进口,这实际上中国的生产要素被世界整合、被集约化的过程;三是本土企业不断壮大发展,加入了世界的竞争行列,从原来的进口竞争部门逐渐发展成为出口部门,如电子技术、汽车行业、航天航空等,也在尝试着成为行业的“系统集成者”,开始整合国内的产业链,有的还已经走出国门,建立跨国公司;四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进步和中国企业的成长。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学习借鉴,中国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进一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笔者经过对国际贸易新格局和我国资源亶赋的分析,对我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如何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提出了以下的策略建议:
1. 企业应加大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与应用,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
中国大部分的企业仍然只拥有较低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制度,这种差距越大,后发优势的作用就越明显。实际上,后发优势战略就是通过学习过程来实现的。学习活动虽然要付出成本,但这种成本和创新成本相比是大大地降低了。由后发优势而促成的学习能低成本和短时间促使经济压缩性成长或追赶式发展。因此,不断地引进新的技术和制度,通过吸收、融合、改进,就可以形成很大的生产力,但是这种自主创新只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改进,不会产业质的飞跃,因而只能作为一种追赶的手段。
2. 企业应注重对行业内的整合,以及产品价值链的整合,把企业做大做强。
经济学家马歇尔教授把企业的发展比喻成“森林中的树木”,森林中的许多小树,通过物竞天择,只有少数的树木长成参天大树,当生长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会死去,新的大树又会成长起来,周而复始。从20世纪的80年代盛行的企业兼并之风,许多跨国公司发展成为“航空母舰”,到如今一些跨国公司在金融危机中轰然倒下,我们似乎从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发展实证中看出一些端倪。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仅仅是是一颗“小树”,如果不参与到世界的整合之中,就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挤死”。因此企业必须注重对对产品价值链的上下游的进行整合,把企业做大做强。
3. 企业应加快创新机制的创立和研发,加快产业升级和提高核心竞争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必须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这不仅是在技术层面的创新,更重要的是从传统产业向现代高新产业的创新,商业革命和发展理念方向的创新。创新是充满着风险的,但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企业缺少资金、技术和管理,于是采取拿来主义。最具典型的是汽车业的“以市场换技术”,结果市场给了人家,技术却没学来。这陷入了典型的后发技术优势理论陷阱。不进行自主创新,只奉行拿来主义,就等于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就永远要跟在人家后面。如资源短缺、国土狭小的日本,发展到今天的水平,靠的是技术领先。
4. 企业采取“蓝海战略”,拓展发展的新领域,提供更加个性化产品,独树一帜。
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竞争,还是创新与创意的竞争。企业必须加强创新与创意的发展,开发个性化产品,使产品更具生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利润率。如果我们把整个市场想象成海洋,这个海洋由红色海洋和蓝色海洋组成,红海代表现今存在的所有产业,这是我们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则代表当今还不存在的产业,这就是未知的市场空间。所谓“蓝海战略”(Blue Ocean Strategy),蓝海战略其实就是企业超越传统产业竞争、开创全新的市场的企业战略。“红海”是竞争极端激烈的市场,但“蓝海”也不是一个没有竞争的领域,而是一个通过差异化手段得到的崭新的市场领域,在这里,企业凭借其创新能力获得更快的增长和更高的利润。
5. 企业应注重向发达国家的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
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属于全球性的竞争;右边是营销,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当前制造产生的利润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发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如图2所示)。施先生的这一理论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影响十分深远,许多企业都遵循这理规律来指导企业经营的。但是日本的佐佐木元认为,由于中国企业不能对企业生产进行合理管理,特别在制造业,造成在管理成本、现金流成本、物流成本等方面的大量浪费,使得本来应该属于利用生产成本低来获得低利润的制造业,适得其反。因此,中国企业放弃粗放型的生产模式,走精益化生产道路,创造更多企业利润,才能向两边高附加值产业的方向发展。
6. 企业应把握时机,迎接挑战,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企业应积极迎接挑战,参与国际的竞争,融入全球化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之中,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当前的国际竞争十分激烈,在国际分工中站稳脚跟是关键,然后才能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济,才能提高本国的贸易地位。如果今天我们没有参与整合之中,明天我们就被边缘化,错失良机。不过在被整合地过程中要保持慎重,适当保留某些关键产业和经济领域,对某些价值链中的核心部分要实行保护政策,不能完全相信自由贸易的鼓吹,盲目地开放,正如发达国家在整合我们的同时,也是保留着他们的核心技术,只把某些低技术的生产环节外包或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因此,我们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在引入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的同时,应注意加强保护好我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注意保护我国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经济领域,否则当这些领域一旦被抢先占领之后,就会导致我国相关行业发展受制于人。
(四)结论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资源配置和效益得到进一步优化,国际分工显现新的发展方向,产业价值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整合、扩展和延伸。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处于系统的集成者的地位,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深入认识当前的商业革命的特点,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如何在国际竞争中趋利避害,在竞争中发展、在竞争中崛起。
摘要:科技发展使经济全球化的速度与深度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分工呈现新的特点,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中国企业在具有“新商业革命”特征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必须认清形势,把握机遇,采取适当的发展策略,在开放经济的竞争中崛起。
关键词:国际分工,商业革命,中国企业,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诺兰,刘春行,张瑾.全球商业革命、瀑布效应以及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J].新华文摘,2006,(11).
[2]张二震,马野青.国际贸易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
信用革命:三不敢的商业赊销 篇4
岁末年初,多项拉动内需的政策接连出台,带动了市场的繁荣。相对于其他政策,商业赊销尽管一直在提倡和引导,却始终难以广泛推广。原因何在?
理论界通常给出的解释是:由于信用体系的缺失,政府不敢推、企业不敢做、老百姓不敢要。而笔者认为,不必等到信用体系完备以后再推行商业赊销,恰恰相反,推行商业赊销有助于信用体系的建设。
政府:信用风险可以分担
商业赊销是商业企业发起的,以促进销售为目的的,先提货后分期或一次性还款的一种信用销售方式。也就是说,老百姓可以先不掏一分钱,就拿走想要的商品,然后再分几期或者按照其他约定方式进行还款。
2008年11月26日,商务部下发关于做好扩大消费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7项措施促进消费,呼吁扩大赊购赊销,促进信用消费。但是后续配套的实施细则至今没有推出,表现出一种慎重的和负责的态度。
为什么不马上启动呢?我们都对美国透支消费造成的后果心有余悸。已经爆发的次级债危机,初步显现的信用卡危机,让我们几乎到了谈信用色变的地步。
更何况,商业赊销相对于消费信贷来说,虽然在消费者端没有明显不同,但是在发起方存在显著差别。消费信贷的发起方是银行,有着一整套的控制风险的操作规定和管理办法。而我们的商业企业,在控制风险方面的经验会差一些。
不过,笔者认为,只要措施得当,商业赊销的这个劣势,反而可能成为优势。因为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风险的出口或者消化风险的能力。
首先,由于管理水平不同,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商业赊销的坏账率的确高于银行贷款的坏账率,但是这不等于说商业赊销的风险更高。因为银行的主要收益是利差和手续费,毛利率是以1%的倍数计算,而商业企业的毛利率,由于行业的特点,是以10%的倍数计算的。因此商业企业天然具有比银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假如坏账同样高到10%,那么银行由于利润率低,将造成亏损,而对于商业企业来说,这10%坏账,仅仅相当于打九折销售。
其次,不论消费信贷还是商业赊销,其使用者都是最终消费者,而商业企业更贴近和了解最终消费者。所以商业企业在判断消费者信用和控制风险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比如说,目前的大型百货商场,都有一整套客户管理系统。一个大型百货商场的会员人数规模,一般在10万到30万人不等,其中长期稳定的客户,能够达到3万到5万人。对这些客户进行商业赊销,其风险本身就小于银行对社会广泛发行贷记卡的风险。
当然,无论如何,商业赊销的风险都是存在的。中国的信用消费,不能走美国的路,而是要发挥信用消费的指向性这一特点,搜集规模需求,降低商业企业和全社会的成本。
企业:折扣再多也能赚钱
可能有人会问,在目前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商业企业的经营已经遇到了困难,不敢做商业赊销,至少积极性没有家电下乡高。因为赊销所占用的流动资金是企业自己的钱,产生了财务费用及利息成本。如果应收账款过大将导致企业为了维持经营弥补拖欠不得不过度贷款或融资。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让商业企业再损失部分利润来分担信用风险,企业是不是更加不敢做了?
不是这样的。
首先,商业企业确实在经营上遇到了一定困难,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商业和服务业行业,是目前整个实体经济中,现金流状况最好的一个行业。而且商业企业在此前若干年,都取得了比较好的业绩和利润,完全有能力提供一定量的商业赊销。
其次,现在我们商业企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现金流的问题,而是如何想办法,让更多消费者来买更多的商品。这才是商业企业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在买方市场环境中,在内需持续乏力的条件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利润并没有硬损失。商业企业的折扣是对特定人群的确定需求的回报,并不是让利。让利是普惠的,而折扣则是针对老客户或者大客户的特殊价格政策。让利直接减少了商业企业的利润,而折扣本身是符合自身内在的价值规律和价格体系,不见得也不应该使商业利润受到影响。
众所周知,商品的价格本身就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包括出厂价、批发价、零售价在内的价格体系。除非是不应该以批发价卖出的情况,否则我们不能说企业将产品用批发价卖出去就亏了。
对于绝大多数商业企业来说,买1件商品还是买10000件,肯定在价格上是有差别的。所谓“一件也批发”,其实只是宣传上的一种误导。如果对任何一个人都能够以“批发价”来购买,“批发价”实际上就是零售价了。如果买得更多,还会有“批发价的批发价”。
商业赊销,就是可以利用其记名功能,把零散的需求搜集起来,变成规模需求,反向配置给供给方。商业企业对这样的需求是应该打折的。如果以计提风险资本金的方式,作为抵抗风险的手段,本质上就是相当于打折销售。
假如商品能够确定地销售出去,并且覆盖掉信用风险,维持比较低的坏账率。商业企业怎么会不敢做商业赊销呢?高兴还来不及呢。
百姓:重奖之下必有消费
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支付形式仍然是现金交易,商业信用销售不足20%,信用消费程度最好的上海地区也只达到48%,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美国企业的赊销比例高达90%以上,信用消费占总消费额的2/3左右,日本信用消费也占总消费额的1/3以上。
根据国际经验,银行卡支付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GDP增长0.5个至0.8个百分点。那么,如果我们充分挖掘信用消费的潜力,将其在消费者零售总额中的占比提升60个百分点,将拉动GDP增长3到4.8个百分点,以2007年GDP总量25.7万亿元计算,将拉动GDP增长0.77万亿元到1.24万亿元。
我们当然希望能够立刻实现如此显著的拉动效应,但启动最终消费者普遍选择信用消费,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一个近乎老生常谈的解释是,中国老百姓有着过日子“量入为出”的消费传统,尤其在社保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就算可以先提货后还款,老百姓也不敢选择透支消费。
不过笔者认为,老百姓不积极进行信用消费的原因,不是不敢,而是不愿意。
2003年,国内信用卡市场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也担心过老百姓可能不敢进行信用消费。但是最终的结果,跟我们预先的想象,并不完全一致。央行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末,信用卡期末信贷总额8910.47亿元,为2006年同期的3.5倍。加入银联网络的发卡机构已达223家,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172889.69万张,其中,信用卡发卡量增速继续加快, 借记卡占比继续降低。
当然,话说回来,虽然信用卡的发卡量增速在加快,但是从绝对数量的角度看,还是不如借记卡的数量。借记卡发卡量与信用卡发卡量之间的比例约为12.15:1,老百姓的确没有普遍选择信用消费。
笔者对此的理解是,与社保体制的完善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最大的可能是,老百姓消费的动力还不够。也就是说如果商业赊销如同消费券一样,是有奖励的,消费者就愿意选择它了。
打消了上述三个不敢之后,商业赊销不再有后顾之忧,将成为扩大内需、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
商业革命论文 篇5
1 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的变革
1.1 从数据样本到全数据
长久以来, 人们对商业数据的分析依赖于科学的取样和调查, 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和技术对数据样本进行处理, 并且尝试利用各种方法试图增加抽样调查的精确性, 有的调查甚至精确到95%以上。但是这种取样本身就有着非常多的固有局限性, 比如数据样本存在误差、数据样本的以偏概全、调查数据存在时间的滞后性等。而如今, 数据处理技术发展迅猛, 样本数据已经逐渐走向末路, 当人们可以通过感应器、手机、网站点击掌握海量数据时, 那么数据取样的意义瞬间瓦解。谷歌的流感趋势预测不是基于对个别城市的随机取样分析, 而是分析了整个美国几十亿条互联网检索记录。当人们开始通过网络掌握全体消费者网络行为的时候, 局部的数据调查还有什么存在意义?
1.2 从数据精准到数据混杂
小数据时代由于搜集的数据信息较少, 因此为了保证数据样本的有效性人们必须尽可能抽取精准的数据, 因为细微的误差就会使全体数据分析谬以千里。所以, 需要运用各种方法, 耗时耗力以确保数据样本尽量接近精准, 而这种思维方式将在大数据时代被逐渐抛弃, 这是划时代的转变。大数据时代为了获得快速的信息和掌握事情的发展趋势, 人们无法确认每一个数据都是有效的, 在数据的取样中难免会出现垃圾数据, 数据噪声。大数据更强调数据的完整性和混杂性, 以使数据调查更接近真相。
1.3 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
大数据时代人们可以更有效、更快捷地分析事情, 并能预测未来。人们不需要知道飞机票的购买价格是如何变化的, 但却可以通过Farecast大数据公司的相关关系分析出何时购买机票是最划算的。人们不需要知道甲型流感为什么会传播, 但是可以通过对互联网大数据的分析得知病毒在何时何地传播, 从而预防控制一场突如其来的流行病。大数据时代的分析工具和思路帮助人们扩展新视野并且做有用的预测, 通过探求“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 探索事物的相关关系而不局限于因果关系, 在未来可能会改变人类探索世界的方法。
2 大数据时代营销理念的变革
2.1 从消费者信息数据库到消费者行为数据库
以往的数据库营销就是企业通过收集和积累消费者的大量信息, 定位消费者的基本属性,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家庭情况等, 经过系统分析预测消费者的购买力和购买的可能性, 从而利用这些信息给产品精确定位, 有针对性地制作营销信息, 以达到说服消费者去购买产品的目的。
当今大数据时代, 消费者数据库不仅仅是占有消费者基本信息的数据库, 也不是对消费者行为抽样调查的信息库, 而是通过海量大数据得出消费者的真实行为, 提供了精准的消费者行为数据, 从而准确定位消费群体, 判断消费者态度, 预测消费者的购买周期、划分忠实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有利于企业推送更加精准的营销信息, 避免错误的判断和误差带来的营销战略上的损失。阿里巴巴开启了中国的大数据营销时代, 其多年来对大数据的积累和追踪搜集, 形成了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淘宝商城在2013年“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全天交易额350个亿创造了中国网络营销的销售神话, 震惊全世界, 这得益于其对大数据的分析全面精准, 提供了真实的消费者行为数据。
2.2 从“眼球经济”到“指尖经济”
21世纪初是“眼球经济”的年代, 信息量爆炸, 广告界中流传一个有趣的“抽水马桶现象”, 黄金时段电视剧插播广告的时段, 用水量是平常的几倍。足以证明广告信息要想赢得消费者的关注, 必须要先争取消费者的注意力, 赢得了消费者的眼球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苹果公司发明i Phone智能手机、i Pad平板电脑, 改变了媒介生存现状, 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媒体格局重新洗牌。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浏览网页、刷微博、玩微信、看视频、打游戏、网络购物等上网方式的改变, 颠覆了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也重塑了商业形态, 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机。“指尖经济”显示了其巨大的体量与几乎无边的发展潜能。
大数据时代, 品牌营销的重点从引起注意转移到赢得关注和分享体验。日本电通公司提出的AISAS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消费者的这种“指尖经济”。AISAS模型:引起关注A (Attention) , 激发兴趣I (Interest) , 自主搜索S (Search) , 购买行动A (Action) , 分享体验S (Share) 。消费者会把自己对产品、对服务、对购买和使用过程中的感觉通过网络分享给他人。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不仅完成对产品信息的搜索过程, 更乐于分享消费的体验和成果。消费者不再是信息的接受者, 而成为网络节点, 用户碎片化, 信息消费不再只关注大空间而转为关注微空间。企业要善于引导消费者的行为, 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制造现场新闻, 制造口碑效应, 营造消费者互动参与的话题, 有的甚至零成本投入却获得了无法估量的受益。
2.3 从消费者到生活者
“生活者发想”是一种市场方法论, 它不是总关注消费者心理, 而是关注生活者的“发想”, 去观察生活者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 去研究时代在为生活者创造什么, 市场又该如何释放生活者多样性的未来生活。企业要站在生活者的角度, 把营销看成是对消费者的洞察, 深入实际生活, 跟生活者一起思考, 挖掘生活者的需求, 为其提供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这些都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的。
中国的小米手机就是典型的利用生活者营销模式成功的商业案例。小米手机的双核、大容量电池、大屏等卖点乃至品牌传播方式都是基于对生活者的深入研究, 从预订到发售受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美国的《纸牌屋》的收视热潮源于Netflix通过大数据对流行趋势的预测。通过对用户行为的挖掘, 从生活者角度出发, 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像以前一样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收看电视剧, 而是“攒”起来, 直到整季剧情全部播放完毕之后, 选择方便的时间、地点和设备上一次性观看。Netflix运用大数据的分析, 比生活者自己还要清楚自己的喜好, 确保了《纸牌屋》在数字上获得完全的胜算。
3 大数据时代营销方法的变革
3.1 用户创造内容
消费者掌握的信息甚至比企业要多, 并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深谙社会化营销传播之道。无数案例证明了消费者往往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 用仅不到140个字的微博, 或是几个字的文配图的微信就可以把一个品牌从天堂拉到地狱, 或是将一名不文的产品变成家喻户晓的品牌。2013年9月9日, 微博上发起的“与土豪做朋友”以及“为土豪写诗”活动, 将“土豪”这个词汇由备受唾弃的贬义词变成了令消费者引以为豪的褒义词, 不仅颠覆了消费者的价值观导向, 更制造了苹果5S的“土豪金”效应。中国另一个精彩案例“野兽派花店”, 没有实体店也没有淘宝店, 只是通过微博营销吸引了数十万的粉丝, 甚至许多明星名流都是他的常客。这种营销不是将传统媒体广告照搬到社会化媒体, 而是通过与消费者对话, 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这是新思维带来的新营销方法的变革。消费者获取信息的路径和方式改变了, 所有的媒体都需要重新思考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内容产品、生产内容的方式、传递内容给消费者的方式和与受众的关系。
3.2 用户产生媒体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制造不再出现在编辑部里, 而是随时随地出现在新闻现场, 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客户端将一个正在发生的新闻及时上传分享, 并且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因为无数用户都会在第一时间进行监督并毫不留情地戳穿谎言, 这保证了新闻的快速性和可靠性。一个著名的Twitter击败《纽约时报》的经典案例足以证实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即时性和共享性。2009年美国东部时间1月15日下午三时许, 一位名叫manolantern的网民在网络上发布了一则信息, 主要内容为“我刚看到一架飞机坠入了曼哈顿附近的哈德逊河中”。这则网络信息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并引发评议, 比《纽约时报》网络版发布前早了15分钟, 比发布纸质版早了15小时。
3.3 媒体跨界融合
媒体跨界融合是国际传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业模式, 简言之, 就是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 资源共享, 集中处理, 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 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2013年8月《南方都市报》上演“小三大战原配”广告连载, 是强生旗下的化妆品品牌韩后 (Hanhoo) 策划的媒体融合全案, 将富有争议的纸媒内容引到社会化媒体, 营造氛围, 通过“搞一搞”话题引发热议, 同时播放电视媒体广告, 吸引了消费者乃至媒体的关注。这种媒体融合不是广告在不同媒体上的简单重复, 而是将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融合, 这种新型整合作业模式已逐渐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
摘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的影响是深刻的, 不仅改变了传播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媒体使用习惯, 甚至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在大数据时代, 营销架构在数据的基础之上, 企业把对数据的挖掘、处理和分析能力转化为商业价值。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从思维方式、营销理念和营销方法上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大数据营销将成为未来的营销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数据,营销,变革
参考文献
[1]刘东明.大数据时代, 社会化营销成掘金引擎[J].中国广告, 2012 (8) .
[2][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3]李震.基于AISAS模式的社会化媒体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2 (7) .
[4]赵一鹤.大数据时代的营销策略:快、准、稳[J].广告人, 2012 (8) .
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 篇6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01
定价:58.00
How-old如何引爆了朋友圈的全民脑洞狂欢?
Uber是打车软件,还是入口?
为什么“自拍”会成为一个产业?
美团如何成为电影票房冠军的幕后推手?
……
商业进入了新物种时代,超级平台之后,PC时代以降,IoT(万物互联)崛起之时,到底什么是新的入口?一系列的颠覆使我们开始正视移动互联时代的品类创造方法,一场孕育已久的场景革命正在发生。
场景时代已经来临,传统商业模式的品牌、营销、渠道、设计、研发、市场、公关、销售和连接方式正被场景重新塑造。移动互联时代的个性化在商业上正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社群化与场景化特征。传统产业在场景时代的转型不只是打造简单的互联网平台,也不是销售所谓的极致单品,而是需要真正具备互联网能力的团队,以带动线下、线上渠道,跟用户形成连接,并生成匹配目标人群需求的产品逻辑。
《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就为我们描绘了正在发生的商业革命和支撑场景的四大要素,通过构建场景的“四即”方法论(产品即场景、分享即获取、跨界即连接、流行即流量),展现了场景在商业中的应用价值。未来的生活图谱将由场景定义,未来的商业生态也由场景搭建。
有优惠券、有活动入口、视频音频链接和场景推荐。这不是本硬生生的广告书,而是在用近似于流行手绘的手法、接近于完整的年轻生活方式来洞察,新物种时代商业媒介的存活之道。
作为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的吴声,先后具有在凡客诚品、京东商城、乐蜂网等电子商务企业担任高管、顾问的经历,也曾参与创办互联网社群罗辑思维,运用场景思维策划多起互联网商业案例。因此,书中许多经典案例可以被描绘的如此栩栩如生。可以说,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篇很长的微信文案。这个长文案本身就是一次阅读场景的冒险,期待你的好奇心。
【商业革命论文】推荐阅读:
革命叙事论文06-16
数字家庭革命论文05-22
辛亥革命100周年论文09-11
《革命之路》之内核探寻论文06-02
简单生活的宁静革命论文05-20
慕课带来的教学革命论文09-20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品论文09-23
教育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论文07-08
近代史论文之辛亥革命01-03
商业机制论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