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商业化论文(精选10篇)
科研商业化论文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科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明显,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75%以上都是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的。以日本为例, 日本素来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 为尽量缩短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进工厂的时间, 日本政府一方面设立一些特殊机构, 在科研成果和企业间牵线搭桥;另一方面, 还制定了各项政策和法律, 鼓励企业开发应用新科技成果。
近年来, 我国政府日益认识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都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尽管如此, 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仍然与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 而且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二、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 科研成果产业化环境不完善
在我国, 尽管已经开始重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问题, 但由于以前的一些固有的观念很难转变, 科研成果产业化仍然是举步维艰。除了观念的问题外, 宏观投资的不足, 政府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大环境的支持力度不够, 也成了阻碍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瓶颈。而且, 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地域性比较明显, 东部地区更加重视,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次之, 各个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这就造成了一定的不平衡, 甚至是人才的流失。
(二) 科研成果产业化投入有限
一方面, 由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经费有限、人员不足, 导致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人员的积极性调动不够。而另一方面, 在部分研究院所, 由于经费的困扰, 只是为了吃饱饭而抓那些眼前能见效的项目, 而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需要长期投资的项目, 缺乏资金投入, 技术储备不足, 科技后劲不足, 这势必影响后期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另外, 由于目前企业普遍效益较低, 即使有的企业有科技投入意识, 但缺乏足够的资金, 大大降低了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虽然对新技术的需求期望值较高, 但苦于企业缺乏资金、技术、人才, 使高新技术难以在这里得到转化与推广。
(三) 科研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较弱
目前普遍存在着成果买卖双方信息不灵, 沟通渠道不通的问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许多科技成果无人知晓, 企业接受方需要的成果却不知到哪里去寻找。金桥没搭起, 科技成果的全面转化与推广难以实现。可以看到, 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也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一个制约因素, 必须从此入手,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经验, 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加以重视。
三、科研成果产业化对策
(一) 更新观念, 营造有利的环境
首先, 我国的政府机构及一些相关单位要更新观念, 从思想上重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性, 大力的推行一些有利于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措施等。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从制度上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其次, 要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现代企业具有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 畅通的市场网络和高效的主体功能, 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与现代企业的结合, 科研优势和主体功能的有机衔接, 可以大大缩短成果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的周期。最后, 政府要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的宏观指导。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技术政策, 发布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指南, 让全社会尤其是企业明确一个阶段内的可用技术、淘汰技术、可替代技术、限制技术、提倡技术、重点推广技术等等, 帮助企业制定规划, 组织实施。
(二) 加大投入, 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
在我国推广经费只有研究开发经费的1/300,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开源节流, 加大科技投入, 更要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的投入, 努力做到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应考虑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贷款机制, 每年从技术改造费内划出2%-4%的贷款, 金融部门另行挤出一部分贷款, 重点安排和支持与产业、产品结构相适应的科技转化项目。企业可以提取产品销售额的2%-5%的资金, 用于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各级政府在每年的科技三项费用中可以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 用于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拿出一定的贴息资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条件具备时, 建立高新技术风险基金, 对因采用国内外高新技术造成企业经济损失的可给予补偿。尽量吸引外资和社会闲散资金, 通过各种渠道, 筹措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资金。总体上要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投入体系,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三) 大力支持中介环节
可以通过建立技术市场, 充分发挥中间环节的桥梁、纽带作用。要大力扶植和培育技术市场, 建立重点的上规模的固定市场。制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 使其真正成为开放、竞争、有序、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市场, 这将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提高转化率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成果化服务行业, 加强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中介支持, 在科研工作者与企业间建立一个桥梁和纽带, 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四、结束语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既是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 也是激活高新技术产业化源头的需要, 更是形成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战略举措。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是各级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 更是中国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实现中国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使之协调发展, 达到推动经济, 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小钦, 施永红.影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因素及对策研究[J].教育导刊, 2006.
[2]孙维兰.在科技产业化中构建和发展人才梯队[J].天津科技, 2005.
[3]周宇华, 王健, 李志勇.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障碍因子分析[J], 科学学研究, 2005.
科研商业化论文 篇2
石良镇黄城集小学——路秀芹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水平是构成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部分,这三方面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方式很多,如培训学习、开展教研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等等,在这里,我想谈的是怎样在教科研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育科研,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在“研—做—思—提升”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素质。
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才能积累广博的知识。教书多年,肯定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不过是沧海一粟,因此只有不断学习,研究,参加研讨会,与同行交流,阅读学术期刊,从网上接受新信息,然后调整自己的教学,才能保证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就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自上而下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验,这次改革是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它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走进新课程,热情参与教学改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就要运用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吸取经验教训,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
开展教育科研,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从“教书匠”向“名教师”到“教育家”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学校的做法是:
(1)实施了“富脑”工程。每学期一开学,学校推荐教师读书科目,教师制定读书计划,每学年至少要写20000字的读书笔记或教学心得,坚持开展“七个一”活动,即每天一次教学后记、每周一篇教学随笔、每月读一本教学专业书籍、每学期获奖或发表一篇论文、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每年获一次表彰、每人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十分重视科研理论学习,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等方法,对广大教师进行科研理论培训,广大教师通过学习,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初步具备了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
(2)重视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校的老师们无论是谁,只要外出听课,回来后都要把自己所学、所感、所获向全体老师汇报,让教师们带着问题与困惑走出去,带着启迪与思考而归来。这样,不但使走出去的教师得到了提高,而且也使没有走出去的教师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受到了启迪,使“走出去”的效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3)加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模式研讨活动,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的教法与学法的研究。在研讨中,我们力求使新课程导引下的课堂成为“演讲席”、“创造室”、“阅览室”,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大平台,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我们的课堂逐步向生命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本的课堂发展。
绿A:生物科研背书的专业化营销 篇3
以护肤品为例,过去我们以为抗老产品是“妈妈辈”的专利,而现在一些护肤品品牌已经开始教育消费者:女人从25岁就应该预防衰老。商家甚至细分出针对25岁以下目标消费者的早期抗衰老产品线,将目标受众的年龄层扩大到年轻消费者。
除了外部保养,很多人相信内在的调养更重要。于是,市场上各种口服维E、花青素、葡萄籽等以抗氧化为主要功能的保健品受到青睐。男人同样怕老,但比起女人爱“面子”,男人更希望保持年轻的身材和青春的活力,因此更倾向于口服保健品。暂且不论其中一些厂家过度使用营销手段,这些抗衰老产品热销,客观而真实地表明了消费者的旺盛需求,而且这种需求具有长期性、可持续性。
云南绿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A公司)敏锐地把握住了这种市场需求。作为一家专业从事生物健康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高科技企业,绿A公司经过15年积淀,依托云南独有的资源,置身于微藻应用技术前沿,是中国微藻行业的领导企业。如今,基于强大的科研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绿A公司与日本DIC和美国Cyanotech并称世界螺旋藻三大巨头。
9月10日,绿A公司宣布,历时6年,投入上亿元,进行了数千次科研实践,终于在抗衰老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正式发布其自主研发的“红A阿斯达”产品。据悉,“红A阿斯达”是国内第一个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天然虾青素产品,并具备抗氧化、缓解视疲劳两项保健功能。“红A阿斯达”的有效成分天然虾青素是国际公认的超强抗氧化物质,抗氧化力是β-胡萝卜素的10倍、花青素(OPC)的60倍、天然维生素E的550倍。
抗氧化是延缓衰老的关键。原亚洲自由基研究会主席、衰老与抗衰老委员会副主任赵保路认为,“人体内过多氧化自由基所积聚的毒性作用,正是人衰老的根本原因”,而“红A阿斯达”含有的高纯度天然虾青素,恰恰具备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功效。
说起来虾青素功效神奇,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它并不陌生。中国人熟知的雅诗兰黛、欧莱雅、曼秀雷敦、DHC、高丝等著名化妆品品牌,都已推出添加了天然虾青素的化妆品。而据绿A公司总经理杨志红介绍,目前尽管市场上有多种抗氧化产品,然而与每粒胶囊含有10-12mg抗氧化因子的“红A阿斯达”相比,任何一款抗氧化产品都无法比。她充满信心地表示,“红A阿斯达”的抗氧化、抗衰老效果数倍于目前任何一种高档化妆品。
另一方面,老龄化社会来临也为“红A阿斯达”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专家预测,中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是衰老性疾病将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而天然虾青素的抗氧化、抗衰老功效有助于缓解衰老性疾病,这使得“红A阿斯达”的目标客户不再局限于追求青春永驻的女性消费者,而是扩大到希望健康长寿的老年消费人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A阿斯达”采用国际领先的超临界萃取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的提取率和稳定性,打破了美日技术壁垒,增强了绿A公司在国际抗氧化产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红A阿斯达”是少数几个能够穿透人体血脑屏障的抗衰老产品之一,其上市后必须尽快开拓国内抗衰老市场,教育消费者,加深消费者对天然虾青素的认知,让他们了解“红A阿斯达”出色的抗氧化、抗衰老、缓解疲劳等功效,最终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
科研商业化论文 篇4
1. 完善网络体系。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校科研网络体系,建立以校长室为龙头、教科室为主导、教研组和课题组为主体的组织体系,开展科学研究,负责整体实验计划的实施、监控等工作。学校领导成员人人参与研究,每人分抓一个课题,分担一个课题组长,教科室负责各实验课题的监控,组织论证,指导评估。
2. 规范研究管理。
按照国省市县四级课题建立研究网络,抓好对新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同时,在实验课题的研讨中,为确保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做好两项工作:a.是实验过程的控制,保证实验过程按实验设计要求分步、有序、定时进行;b.是有重点地、客观地收集实验资料,观测反应变量,为因果推论提供必要的手段和数据。为了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一方面要重点完善并落实实验各项制度,一方面要重点建立课改激励机制,设立科研、课改专项奖励基金,对课改实验、课题研究先进小组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强化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1. 校本教研,着力打造科研型教师群体
“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是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学校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工作,开展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着力打造团结协作,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奋发有为的科研型教师群体。
(1) 走进书刊。学校倡导各年级组、教研组争创学习型组织,教师争做学习型人才。教师每人每年至少订一种业务报刊,每学期至少读1本教育理论专著,每周至少进一次阅览室和电子备课室,不断学习,汲取营养。人人备有业务摘抄笔记本,每学期完成学习笔记5000字以上,广取它山之石,用以攻玉。 (2) 专家引领。经常邀请教育专家、名教师,市、县教研员来学校讲学、讲课。几年来,学校教师先后去杭州、上海、徐州等地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薛法根、孙双金的课堂教学,特邀特级教师高万同、杨新富等来校讲课讲学……教师们在亲近大师中感悟了教育教学的艺术、教育书人的真谛。通过专题讲座、课堂观摩、现场指导,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3) 协同作战。以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为单位,组建教研科研群体,常年开展“每周一课”活动,集体备课、轮流上课、共同听课、集体评课,既融入个人学习、实践与反思,又融入了集体的智慧,促进了课堂质量的整体提高。 (4沙龙反思。每月举办一次教学沙龙,教学反思活动,老师们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说困惑、谈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释疑解惑,畅所欲言。 (5) 开展赛课。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骨干教师带头上示范课、研究课,从严要求,率先垂范;青年教师上汇报课,展示自我,不断进步:全体教师一人一课,人人达标,力争优质。
2. 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1) 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科研水平。我们始终将课题研究与课改实验中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新课程中的新理念需要教师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去诠释。我们一是狠抓集体备课,深钻教材,研究教法,探索学法,对课题研究提供论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狠抓“每周一课”的研究活动,让教师立足课堂,互听互评,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三是每周四为“课改日”,以校长为组长的课改指导小组全体成员深入课堂听课,与一线教师共同切磋,让实验教师通过这一平台研教材,说设计,议教学,话反思,解困惑,感受课改的实验价值。这样的活动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群体科研能力,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学校课堂教学正向研究化发展,教师正向科研型转化,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学注重情趣化、情境化,课堂更开放,更具有活力,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近几年的课改实验,学校实验年级承担了各级各类公开教学百余节,涉及语文、数学、思品、英语、艺术、体育、科学等各学科,有数百篇课改论文在省级以上范围发表、获奖。 (2) 推广实验成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a.积极、有效推广课改研究成果。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校在推广应用课改成果的工作上,注重抓住科研成果中最有效,实践中最需要的成份学习与研究,采取最合适的方式推广应用。如每月一次的“课改论坛”、“读书沙龙”、“课改专辑”,每学期的“一次学术交流”、“一次汇报观摩”、“一次论文汇编”,通过写经验总结、检测报告、论文等情报载体进行推广,提高教师自身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b.放大课题研究成果,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自“十五”以来,学校先后在县级以上正式立项15个课题及子课题。各课题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老师人人参与研究,学校从人、财、物上给予全力支持,每学期颁发一次教科研成果奖,每学年表彰一批教科研先进个人。近几年来,学校教科研工作成绩喜人。2003年第6期《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第6期《成才导报》对学校科研推动课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评价,老师围绕课题研究专项论文在报刊杂志发表,国家级18篇、省级56篇、市级6篇,论文获奖省级以上数百篇。2005年张俊老师主持的“自主阅读”课题获市“十五”课题成果三等奖。“十一五”期间学校被确立为市、县教科研实验基地、教科研样本校,被评为“十五”教科研先进单位、2005年度县课改实验示范校、2006年度县课改特色学校、2009年被评为“扬州市优秀教育科研样本校”。
科研商业化论文 篇5
1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给图书馆工作的流程和服务的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图书馆单纯的借还式被动服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要想得到长远性发展,图书馆必须从单纯的仓储式单位向信息领航者转变。因此,随着民办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性逐步体现,从文献服务形式、技术操作能力和专业化服务模式等各方面向馆员提出了更高层次、更专业化的要求,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1.1 能够提供快速便捷的文献服务,提升图书馆现代化服务水平
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年轻的新一代读者已经习惯了这种快捷的获得信息的模式,传统的报纸、杂志等获得信息的传媒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视频资源、多媒体、电子会议、网络搜索工具等等多样化的知识载体方式充斥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新生的知识载体均体现了一种快速便捷的优势,读者足不出户,动一下手指就可以搜索到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民办高校教师结构不合理,除了部分退休返聘的老教授之外,大部分为年轻的助教和讲师。当前的人事聘任制度决定了老教授相比较年轻教师来讲,缺少科研的主动性,年轻教师成为了民办高校科研团队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这些新时代的读者对于文献的多样化需求,民办高校图书馆不可能固守着传统的纸质文献载体,改变馆藏资源的单一化模式,向多元化文献服务发展势在必行。作为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不熟悉这些文献形式的使用方法和作用,就无法向读者进行推荐和参考咨询,
1.2 具有先进、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促进图书馆的内涵发展
民办高校普遍非常重视硬件建设,大多数民办高校拥有非常现代化的图书馆,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日常的工作从流通、阅览到编目、采购、典藏都在计算机上完成,这对馆员的技术操作能力要求大大提高。民办高校的图书馆不再是过去的“收容所”,没有对现代化技术的掌握能力就无法胜任现代化的图书馆馆员工作。拥有一支优秀的技术支持力量,民办高校图书馆更有优势,也能更快地向“教学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1.3 能够提供人性化的专业内容服务,拓展图书馆服务模式
目前很多的民办高校图书馆主要的服务集中在图书外借和阅览室开放,对阅读指导、新书通报、文献检索、情报汇总等服务开展的不够,使图书馆的职能作用受到很大限制[2]。随着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教师对专业知识的需求,要求图书馆馆员能够针对于教师研究方向和教学专业摘要在熟悉图书馆学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够与教师交流对话,提供高质量的文献服务。
2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专业化发展现状
然而,相对于目前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专业馆员的发展,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2.1 思想意识形态落后
民办高校经过学历教学、专科教学、本科教学的发展历程,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图书馆长期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在很多民办高校,图书馆处在“存储图书的物流仓库”、“退休人员的收容所”的地位,学校人事制度中对于馆员发展的不重视,馆员们受到长期的“看管员”角色的影响,意识中缺乏职称晋升、评优、专业技术的概念,很多的馆员处于“得过且过”的散漫状态中。“大锅饭”的管理模式使得馆员缺少学习动力、上进心,不能适应学校质量内涵发展的新形式。
2.2 专业化水平不高
受民办高校人事制度的影响,很多的民办高校将图书馆岗位定位于“易替代”岗位,认为图书馆工作属于低技术含量、简单易学的工作。因此,在人才引进和人员分配上,很多的低学历、低水平的人员被分配到图书馆从事图书管理工作。再加上学校对馆员的激励政策缺乏,很多的馆员对于继续教育缺乏兴趣,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到图书馆后,因为整体人才环境和工作环境无法满足其个人价值的体现,流动性较大,这种种原因造成民办高校图书馆馆员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
2.3 专业化发展渠道单一
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篇6
一、人本管理, 营造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2004年, 我校在奉节县率先提出设置教科室。伴随新课改的深入, 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课改呼唤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教师必然是研究型教师, 研究型教师必须有其存在和成长的土壤。因此, 教科室的应运而生, 为教育科研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 我们营造宽松的环境, 让教师的思想获得解放, 创新热情得以迸发。学校管理致力于和谐愉悦的人际环境, 催人向上的教学环境, 宽松求真的学术环境, 自律自强的管理环境建设, 使整个校园弥漫着人文关怀。我们出炉了教育科研管理办法与措施, 加大了教科研的投入, 挤出经费鼓励教师科研出成果。使学校掌握住教育科研管理的主动权。
二、强化领导, 树立科研兴校的战略思想
1、教育科研列入计划。
教育要发展, 科研要先行。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推动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制定了长期教育科研规划, 每年都把教育科研列入当年的学校工作计划, 并以行事历的形式分发到各办公室, 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工作。我们的教研本着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要求全体教师把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搞科研, 用科研促教学, 确立科研兴校意识。全校教师通过学科教研组这一平台, 把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进行研究, 继而解决问题, 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为保证教研工作统管、分管、协管到位,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实行挂靠教研组, 分管年级组 (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总负责人, 教科室主任、教务处主任、主任级顾问第二责任人, 各教研组长为第三负责人) 。实行推门听课制度。通过参与教研活动, 听课评课, 紧扣教研课题, 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评出研究课题, 指出教改方向。做到解决问题课题化, 教研教改规范化。
2、打造教育科研骨干队伍。
(1) 培养教师的科研兴趣。一个学校要重视和组织好教育科研工作, 联系实际认真开展教育科研工作, 让教师看到科研的优越性, 对教师在科研中的点滴成绩要及时地表彰鼓励, 使之做出有利于鼓励的积极归因, 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欢快, 建立起自信心, 以引发其更积极, 更主动的后继行为。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我校教育科研起步晚, 只有少数教师积极投身其中, 他们的潜心研究成果, 他们的成长进步印证了教育科研在促进教师发展中的作用, 打破了教育科研的神秘感, 加上学校的高度认可, 丰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 大大激发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信心和勇气 (每年用于科研成果奖近2万元) 。 (2) 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人的行为动机是由内驱力和外部诱因共同作用产生的。搞教育科研可以先由那些高自我效能感及有兴趣的老师先做起来, 学校组织及时给予报偿, 使教师在精神上或物质上有所收益, 让其他教师看到其优越性。在外部诱因下, 从而产生内在的需求志愿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 这样可以达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有可能, 那么学校的兴盛就是指日可待的了。因此, 我们采取教研组长竞争上岗、年级组长精心遴选, 让部分教师脱颖而出, 对他们优先安排外出培训, 创造机会接触高层次的专家、学者, 开拓视野, 增长见识, 沟通联系, 逐步形成了学校教育科研的骨干队伍, 使之发挥出骨干引领的作用, 带动全体教师都参与教育科研之中, 形成了“科科有课题, 人人有专题, 个个搞研究”的格局。
3、精心筛选研究课题。
在教育科研起步之时, 我们一方面推进科研的发展, 一方面以课题研究为主, 通过课题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学术氛围的形成,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我县县情, 丰富的名胜古迹, 深厚的文化底蕴, 淳朴的民风民俗;结合我校的校情, 悠久的学校历史, 发展壮大的校园, 我们开展了《以诗城文化为核心的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 老师们投入相当的热情去研究课题, 收集资料, 整理材料, 形成书稿, 投入教学, 现在课题已结题, 校本教材《滟滪草》很受学生喜爱, 并一直在使用。课题教师也很有成就感。如今, 我们结合教学实际, 把握课改精髓, 开展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实践与探索》, 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促进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在课题实验中感受到快乐。这一课题关注学生的成长, 贴近教学实际, 本身就是教师应敢于直面的问题, 且涉面窄、周期短、理论要求低更能引发教师的研究兴趣, 更适合教师研究的需要, 更有利于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三、搭建平台, 推动校本教研, 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
1、教学理念培训。
教材培训会:每学期初, 学校开展教材培训, 结合课标要求, 就教学目标的定位, 教学方法的建议, 教材的解读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让教师教学有的放矢。
读书笔记展示:为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 推动书香校园建设, 转变教师的观念。学校出资为每人提供一册教育教学方面的订书, 要求教师每月写读书笔记, 年级内交流心得体会, 期末检查展示教师读书笔记。
新课程理念培训会:对教师进行内容为“新课程通识培训读本”“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践与反思”“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实践与问题分析”“新课程下教师心理素质”“优秀课堂教学”“十一五”课题规划与学校教育科研的理论培训。
举办专题讲座会:每学期, 分管教学的校长, 教科、教务主任结合外出学习, 针对教研组的实际情况, 开办专题讲座。
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每学期末召开教师论坛, 由骨干教师, 先进班级体教师就教育教学先经验做交流。
通过以上活动, 使教师从教学理念、教育科研、课程评价、教师发展、管理创新等方面作了积极地努力和探索, 以期达到理念先行, 骨干引领,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作用。
2、新课程实践。
(1) 三年来, 学校先后多次外派教师参加全国、省、市新课程报告会、优质课听课等大型学术交流活动达50人次, 全员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教材培训会, 学校教师积极在全县教师培训会上发言、执教公开课;各教研组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合理嫁接名校经验,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促进名校经验内化。 (2) 搭建“平台”, 展示教师科研成果。多次组织了全校规模的教学研讨课的观摩课、汇报课、优质课、公开课、青年能手竞赛课和说课竞赛活动, 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身科研成果和教学能力的舞台;要求教师将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体会及时整理、总结、撰写论文, 利用各种途径对外推荐发表。学校局域网成为教师交流的主阵地。组织开展了“教学开放日”活动, 集体备课活动等。 (3) 促进教科研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注重学科梯队建设, 让新进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工作, 首先对他们进行随堂听课, 安排他们参加市县级公开课听课活动;深入领会课堂实质, 提高教案实用水平, 兼容并蓄, 内涵发展, 展示自我。2006年秋组织了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 优质课竞赛活动;2007年春举办了说课比赛, 观摩课, 汇报课;2007年秋季举办了“空对空讲课竞赛”;每一学年度教师的“三课活动”等扎实开展。
4、坚持“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针。
为实现城乡均衡统筹发展, 我校主动与广厦小学、九树小学开展联谊活动, 并积极发动创设“小学开放型合作、一体化发展组织”, 开展了五校联谊活动。同时, 积极争取优质教育支援, 我校是重庆沙坪坝区对口扶贫支援学校, 2007年10月份, 沙区教师进修学院专家到我校集体诊断式视导, 给我校教师带来先进的理念。
5、大力奖励论文撰写。
2002年至今, 教师在市级以上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 参加市县级论文评选获奖200人次。学校拿出10余元对教师进行奖励。
6、革新备课教案, 培养教师的反思力。
要求教师每节课后都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 这堂课的闪光点在什么地方, 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做好分析纪录, 即教学后记;每两周总结一次教学中的得失, 写一篇反思纪录;每半学期在总结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事件的基础上, 写一篇叙事研究。
7、
出版教科研册子, 把教师获奖论文编纂成册, 在校园内推广。学校校刊每期一册。通过写作, 促进了教师学习由阅读型学习、实践型学习、研究型学习向写作型学习的转变, 发挥出了促读、促思、促选择、促创新的综合功能,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选择 篇7
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生产力
每个高校和科研机构都希望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加以推广应用, 产生经济效益;企业也希望获得有价值的科技成果, 通过生产服务过程产生效益。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一目标难以实现。这就造成, 一方面是很多项目在等待转化, 另一方面是有大量空闲资金在等待着项目, 科技创新资源的浪费十分严重。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较低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 成为我国科学和经济事业高速发展的“瓶颈”。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生产力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部门的科技成果向应用部门输出并与之进行交换的过程, 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科技成果可以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产品结构的变化和新兴产业的诞生。
1、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意义
高校科学研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体现出以下特点:重学术、轻应用;科研与经济脱节;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利益机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传统的高校科研体系中, 教师申请立项、政府拨款、课题研究、学术性论文产出、专家论证, 构成了独立于社会环境的封闭式系统, 企业资金与社会支持难以参与。
要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就是要让科研理论走出实验室, 进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 最终实现产业化。在这个过程中, 科研成果以知识产权的新身份参与到商业化运作中, 与资本、市场相结合, 承担风险, 创造价值。
2、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市场预测确定科研目标、科技成果的产生、科技成果的转移和科技成果的使用四个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渐进的过程, 只有完成了这四个阶段, 才能达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 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机构、企业、市场等各要素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 发挥不同的作用。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支撑, 构成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资金在所有环节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 科技成果转化必然是一个在规范管理下的经济利益驱动的运转系统。如果缺少了经济利益这只无形的手, 科研与商业之间只能隔河相望。用资金作杠杆, 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运用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宏观调控手段, 发挥高校科研优势, 充分利用社会服务的资源配置作用才能使这一复杂的系统高效率运转, 推动产学研结合, 使科技、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需选取合适的模式
根据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过程和高校与环境的互动融合程度,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从产权形态上可分为两类:合作型态和非合作型态。合作型态包括技术转移、技术合作, 共建经济实体等模式;非合作模式包括自建经济实体和自建大学科技园等模式。
1、技术转移模式
技术转移是早期高校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主要模式。高校研发所获得的专利技术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社会转移, 是科学技术成果变成现实生产力并实现其经济价值的根本途径,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加速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扩大和规范技术转移, 我国相继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技术市场, 形成了技术市场网络, 建立了以《技术合同法》、《成果转化法》为核心的一系列与行政法规相配套的技术市场法律体系。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企业能利用高校的创新成果弥补企业内部技术资源不足或技术资源的结构性缺陷, 利用资金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 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缺点在于高校与企业的互动融合程度较低, 不利于高校对企业技术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发, 同时企业也无法分享创新过程的信息, 不利于企业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
2、技术合作模式
技术合作是高校与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等。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产学研结合, 并把它作为“九五”期间的技术创新工程。近十年来, 产学研的结合有了很大的发展, 不少的技术创新成果就是技术合作成功的例证。
技术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技术合作是一种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 高校和企业能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 这种需求和资源结构的互补性能够产生比单一资源单独使用更大的效率, 在合作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资源的配置也更加合理;二是通过技术合作对资源集中使用能有效地控制资源的投入规模, 减少了由于单个单位因资源不足或资源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创新滞后, 因而能够缩短创新时间;三是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创新过程, 能有效地分担创新的技术风险和财务风险等。
3、共建经济实体模式
这种模式是大学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中与其他组织合作的最高级、最紧密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有:高校提供技术、文化等软件条件, 企业提供资金、设备、场地等硬件条件;作为合作一方的高校对共建的经济实体有自己可接受的管理方式和思考;明确了各方的责、权、利的关系。在上世纪的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 我国高校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的, 而且这种方式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企业。
这种共建经济实体的模式, 是高校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环境作用较大的一种模式, 与技术转移相比, 这种模式会给高校带来更多的制约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 同时也能使高校获得更大的创收效益。
4、自建经济实体模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 我国一些拥有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的高校纷纷开始利用自己的专利技术创办经济实体, 如北京大学创办的北大方正、清华大学创办的清华同方、南开大学创办的南开戈德等。这些自建的经济实体由于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 同时高校不断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使这些校办企业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很多都成为了国内同行业中的领先者。
近年, 高校财力的增强、政府政策的宽松和支持, 使得高校有可能自建经济实体。这种发展是在高校自有技术成熟、政府政策宽松、高校财务增强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种自建经济实体里, 大学能更自由和更灵活地执行其自身的管理思想和组织文化, 同时还可以达到自己培养更适应社会需要人才的目的。这种模式为高校与环境互动和融合的最高形式———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该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主要集中在能充分发挥高校技术优势的高技术行业, 如信息技术、新材料、软件等, 由于起点高, 技术先进, 许多高技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二是发展不平衡, 在创办经济实体的全国400多所高校中, 销售收入前十位的校办企业, 销售收入占全部校办企业收入的70%;占创办企业高校不足10%的36所高校, 其校办企业销售收入占全部高校企业销售收入的90%;其余90%的高校企业仅占10%;其中北大和清华两校校办企业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高校校办企业销售收入的45%。可见, 高校企业的集中度非常明显, 几所著名的高校占有相对的优势。三是培育了一批科技企业家。与在其他类型企业中成长的企业家不同, 在高校企业中成长的企业家具有更高的科学素养和技术前瞻眼光, 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宝贵的人才。众多高校大型科技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等过去都是高校的教师, 他们通过创办企业得到实际锻炼, 既是具有商业头脑的科学家, 又是具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
5、自建大学科技园模式
目前, 高校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个更为成功的模式就是其利用自身的优势自建科技园区, 大学科技园利用其所具有研发人才、研发机构、研发场地、实验设备建立研发基地, 吸引社会资金、企业及人才到园区创业, 同时利用科技园把大学的科研成果与社会的优势资源紧密结合起来, 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我国科技部、教育部于2001年开始在国家层面上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近年来, 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迅猛异常, 促进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功能与定位日趋成熟, 运作模式也逐步形成特色。
从理论上来看, 大学科技园的产生是高校参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高水平。这种组织形式的出现, 给高校最合理和最高效配置其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培养卓越人才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和最有效的组织结构。这种形式承载了高校促进社会发展、为社会服务的使命, 实现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 因此科技园的产生, 是对高校功能的延伸和拓展。
以上是对我国高校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可选模式的描述, 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高校功能的转变。只要我们能够正视差距, 抓住机遇, 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并选择合适的产业化模式, 尽快建立起符合科技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 着力解决高校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技术源头、市场开发、政策保证、资金投入等关键要素上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就能加速高校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推进。
参考文献
[1]高杰、周敬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23) .
[2]丁同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J].江苏高教, 2003 (4) .
[3]李庆祝、彭光铭、关铃、骆宏华:高校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现状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 1994 (4) .
[4]康敏:关于推进高校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研究[J].山西科技, 2011 (4) .
[5]王喜媛、叶明、许权利: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4) .
[6]杨铁军、顾孟迪: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模式、影响因素及优化对策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6 (5) .
科研商业化论文 篇8
伴随着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任务繁重, 多数高校在二级学院或者院系设置了科研秘书岗位, 对广大科研人员的申报项目、科研档案、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管理。科研秘书是科研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处管理人员与科研秘书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统一整体, 工作上各有侧重, 缺一不可。加强科研秘书队伍建设是强化院系科研管理职能的重要途径。
一高校科研秘书承担的任务及作用
高校的科研管理离不开基层院系的科研管理。在基层院系的管理中, 除了院系分学术委员会及分管领导, 院系科研秘书直接承担了大量的科研管理工作, 是科研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及保障。
1. 联结、协调作用
首先, 科研秘书是重要的中介和桥梁, 在学校科研处与院系之间起着重要的联结作用。无论是项目申报、成果登记、档案管理, 还是科研业绩考核等工作, 学校科研处都要通过院系来开展, 尤其要通过科研秘书来传达及布置。而在实际工作中, 院系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也由科研秘书向学校科研处进行反映和协调处理。科研秘书在上令下行, 下情上达中起着联结和协调作用。
2. 基层管理组织作用
院系的科研秘书承担了具体的科研管理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起着组织和管理作用。由于科研秘书与科研人员有直接的接触, 了解较多, 在项目申报、成果报奖等时候可以积极动员, 合理建议, 使科研管理工作更加事半功倍地进行。科研秘书更加了解所在院系的学科特色, 能够以更专业的角度开展管理服务工作。
二科研秘书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科研秘书在科研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员配置, 学校重视程度等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 科研秘书的队伍建设往往还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 队伍不稳定, 人员流动性大。科研管理的具体工作繁琐, 工作量大, 再加上人员晋升制度, 薪酬待遇等问题的影响, 科研秘书这个岗位的人员流动性大, 频繁变换。
第二, 对业务不熟悉。科研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工作, 需要许多专业的知识。比如, 项目申报书的形式审查, 就需要了解很多项目管理的知识, 如项目成员的搭配是否合理, 职称是否符合要求, 经费分配是否符合规定等。还有如科研成果登记审核的时候, 如何审查刊物的合法性。在人员经常变换的情况下, 新上任的科研秘书往往对专业的科研管理知识了解不多, 便只能简单地将材料上交, 没有起到应有的管理审查作用。
第三, 责任心不够强, 对工作职责的理解不到位。许多学校的科研秘书是由教学秘书或者办公室人员兼任, 有的学校是由教师兼任, 所以他们的任务繁重, 无暇将科研管理工作细致到位地完成。有的本着得过且过的态度, 只是简单地传递材料。许多科研秘书上任之后, 没有机会接受相关的培训, 对于岗位职责是什么, 应该学习什么相关的知识并不清楚, 难以真正实施科研管理职能。
三科研秘书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基层的管理人员。科研秘书作为基层管理的主力军, 探索如何有效地建设科研秘书队伍, 使之高效地实施科研管理职能, 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试图从科研管理专业化的角度探索这一问题。
在美、德、英、法等国家, 专业现象已经被关注了一百多年。在当今社会里, 专业化的工作是一种发展方向。依据专业化发展的理论, 高校科研人员专业化的标准包含如下内容:一套与理论系统知识相联系的专业技术;具备客观的服务态度;自律性强;组织制度健全。专业化的发展理论对于科研秘书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从制度上进行建设
第一, 建立科研秘书的管理制度。队伍结构方面, 从学历上应以本科以上为主;从学科背景上, 应以管理为主, 兼以信息技术、统计、档案管理等多个学科相结合。这样的队伍结构, 能较好地保证科研秘书的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统计分析能力及科研档案管理能力等。
第二, 建立科研秘书的考核制度。科研秘书的考核应区别于一般的行政人员考核, 应从专业化科研管理的角度进行考核。如从项目管理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科研档案管理能力等方面予以规范。促使科研秘书逐步提高科研项目组织管理能力, 成为掌握科技发展和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专业科研管理人员。
2. 加强针对科研秘书的培训和培养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科研管理队伍, 必须注重对科研秘书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 详细内容如下:
第一, 必须明确科研秘书在实际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并进行培训。
首先, 科研管理工作中需要科研秘书具备一定的现代管理能力。包括组织与协调能力、分析与判断能力、社交与公关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档案管理能力等。
其次,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还需要科研秘书具备信息技术知识, 能够运用信息技术, 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目前在各级各类的项目申报中, 对于选题的把关越来越严格。作为科研秘书, 如果在审查申报书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了解到该选题目前的研究情况, 以及是否已有相关课题立项, 则能够给科研人员以客观的建议。
最后, 科研秘书还需具备一定的政策知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必须依据国家的各项科技法规政策。在审查科研人员的项目申报书时, 科研秘书必须熟练掌握有关的政策及相关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等的管理办法。
第二,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地支持科研秘书进行继续教育, 选择与科研管理相关的方向进行学历教育, 增长专业知识, 开阔视野。
3. 对科研秘书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
科研秘书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科研事业的存在是科研管理存在的根本和前提。应该增强科研秘书的服务意识, 热爱本职工作, 为科研人员、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中做到热情、耐心、细心。科研管理工作非常细碎, 任务繁重, 只有具备强烈的服务意识和认真负责、敬业的态度, 才能更好地开展科研管理工作。
由于科研工作往往涉及知识产权、专利等问题。保密意识及自律性是科研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科研秘书作为管理人员参与到科研工作中, 必须时刻做好保密工作, 才能保护好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 避免因此而产生的纠纷。
4. 为科研秘书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平台
一个专业走向成熟, 则会在社会上建立专业化的组织。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建立了高校科研管理专业组织。如美国大学技术管理者协会、加拿大大学科研管理者协会等。专业的组织对于科研管理人员提高专业水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可以增进科研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 共同解决碰到的问题。在科研秘书队伍建设方面, 可以利用这些专业组织的网站和刊物, 增强科研秘书对于科研管理工作的了解, 吸收科研管理经验,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另外, 现代网络技术也为科研管理人员的交流提供了许多便利。高校与高校之间、高校内部之间, 都可以建立QQ群等。在群讨论中可以提出问题, 寻求解决办法;可以分享经验, 帮助新进人员;可以将好的资料进行共享和下载, 为科研秘书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培养平台。
四结束语
科研秘书是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队伍建设情况, 管理能力高低将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科研管理工作。学校要重视科研秘书队伍建设, 从制度、培训等各个方面出发, 促使科研秘书增强服务意识, 增加专业知识, 提高业务技能, 实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袁淑影、刘志会.普通高校如何加强科研秘书队伍建设[J].华章, 2010 (29) [1]袁淑影、刘志会.普通高校如何加强科研秘书队伍建设[J].华章, 2010 (29)
[2]马国强、陈惠龄、薛令娟.浅谈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秘书的职能定位与素质要求[J].科教文汇, 2011 (4) [2]马国强、陈惠龄、薛令娟.浅谈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秘书的职能定位与素质要求[J].科教文汇, 2011 (4)
[3]郑咏梅.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个体专业化新探[J].社会科学家, 2010 (12) [3]郑咏梅.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个体专业化新探[J].社会科学家, 2010 (12)
[4]杨荣昌.浅论高校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 [4]杨荣昌.浅论高校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
科研商业化论文 篇9
2010年, 上海市科委将预制装配式住宅的开发研究作为本市重大科研项目之一, 配套1000万科研资金, 由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牵头组织实施。近年来本市针对设计、施工、建筑节能以及示范工程应用等开展一系列研究, 有关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本市多项试点工程。目前, 本市正在进一步开展有关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和剪力墙结构设计、构件制备和施工等方面的科研、标准和工程试点, 旨在形成本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
围绕住宅产业化发展主题, 我站依据职能在政策研究、科研项目、工程建设标准、造价定额、相关技术研究等领域展开了以下工作。
一、政策研究
为配合住宅产业化发展, 上海市目前已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若干意见》 (沪府办发[2011]33号) 和《关于本市鼓励装配整体式住宅项目建设的暂行办法》 (沪建交联[2011]286号) 等适用于本市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
二、科研项目
上海市科委的《上海市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科研课题,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预制混凝土住宅体系开发;预制混凝土住宅建筑设计关键技术研究;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研究;预制混凝土构件制备关键技术问题研究;预制混凝土结构体系施工与验收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工业化住宅性能评定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住宅产业化发展政策研究;示范工程应用研究等8个方面。目前, 我站正与同济大学、市建科院、市房科院、建工集团、城建集团等子课题承担单位密切合作, 深入施工、生产现场并对远大、中南、宝业、万科等业内知名企业进行了考察, 与相关专家进行技术交流, 了解和掌握了国内住宅产业化发展动态。建工集团和城建集团至2012年, 将建成共计10万平方米的装配整体式保障性住房, 根据课题进度计划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
三、标准工程建设
2010年本市出台了《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工程建设规范。实施以来, 在引领和规范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的设计、生产环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 为提升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施工质量, 保证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质量, 进一步完善该标准体系, 我站已将《装配整体式住宅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保障性住宅标准套型图集》、《混凝土预制装配式住宅构造节点图集》等3项标准 (标准设计) 列入2011年度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编制计划, 现相关编制工作也已启动, 预计可在2012年度完成编制任务。
四、造价定额编制
在我市现行的工程定额体系中,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定额尚属空白, 我站现已完成了该结构定额编制的前期调研工作, 经过比选相关施工方案和汇总分析, 初步确定了编制定额子目的数量、名称、计量单位和计算规则。下一步工作主要围绕选取典型工程, 现场勘察, 了解施工顺序, 确定拟编定额的工作内容, 工程所需材料、机械名称, 人工工种和收集工料、机械的消耗量展开。预计年内完成编制并发布“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配套定额” (暂行规定) , 给业主及施工单位提供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参考造价依据。
五、相关技术研究
科研商业化论文 篇10
在美国, 为科研项目提供资助的联邦部门一般由其总监察长办公室或研究诚信办公室等专门机构负责对科研不端行为举报的调查处理工作, 并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调查处理工作制度和机制。而我国许多部门和单位的调查处理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 调查人员大多缺乏调查相关的经验, 从而不利于保证调查工作质量。
本文通过简单比较我国和美国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工作制度和体系, 分析我国调查处理工作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挑战, 进而提出完善调查处理工作机制和提高调查质量方面的一些对策。
1 我国和美国调查处理制度和体系的异同
1.1 调查机构和人员
1.1.1 我国的情况。
根据公开的资料, 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是我国最大的专门负责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工作的机构, 由19名成员组成[1]。科技部、教育部等虽然也有专门的科研诚信或学风建设机构, 但科技部一般由各科技计划主持机关负责调查处理工作, 有时项目主持机关也要求承担项目过程管理职能的单位或项目承担单位组织调查。教育部则要求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举报进行调查处理。
从教育科研机构的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规定中可以看出, 负责调查工作的包括科研处、科技处、社科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和院系以及研究室等, 因而很多部门的人员都可能参与调查工作。
1.1.2 美国的情况。
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 (以下简称卫生部) 研究诚信办公室 (ORI) 据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科研诚信建设机构, 有30名工作人员, 年度预算900万美元[2]。在美国同样有影响的调查处理机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总监察长办公室 (NSF-OIG) , 其工作人员包括22位调查人员和38位审计人员, 其中调查人员包括具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注册会计师、律师和刑侦人员[3]。
美国大学负责调查工作的一般是科研诚信官员 (RIO) 或由其率领的团队, 也可能是其他管理人员。RIO的基本职责包括完善机构的管理规定、确保这些规定得到遵守以及促进营造有利于遏制科研不端行为的环境。其具体工作包括协助制定调查处理举报的政策和程序, 建立工作网络, 确定标准操作流程, 协助组成专家调查组, 在扣押物证、与当事人面谈等方面给予指导, 撰写或协助专家组撰写调查报告, 整理调查处理工作案卷等[4]。
1.2 调查工作的制度规范
1.2.1 我国的情况。
我国目前没有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统一定义。在有关政府部门、科研资助机构和科研机构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中, 通常会体现其管理职能方面的特点, 如分别对学术研究、资助项目管理和教学活动等各有侧重。有学者曾对我国32所“985”高校的40个涉及学术规范和学术不端行为调查处理问题的文件进行分析, 发现其中共列出122项科研不端行为表现[5]。
近年来, 教育部先后发布《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要求在学风建设机构、学术规范制度和不端行为查处机制方面“三落实、三公开”, 促进高校完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但目前在教育科研机构的相关调查处理规定中仍存在许多不足, 如对证据的获得与采信、调查报告中须包括的内容以及处理申诉的方式规定得不够细致, 从而可能影响对复杂案件的调查处理。
1.2.2美国的情况。
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2000年发布了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联邦政策, 因此各部门现在已采用统一的科研不端行为定义, 其中界定的科研不端行为包括伪造、篡改和剽窃 (FFP) 。美国卫生部ORI为促使教育科研机构在对涉及公共卫生署 (PHS) 资助项目的科研不端行为举报进行调查时采用比较完善的制度, 采取了许多措施, 如通过网站和培训活动介绍ORI的调查处理程序, 发布《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举报样本政策》, 并要求所有接受PHS资助的机构制定并执行符合PHS相关法规的科研不端行为处理程序[6]。ORI还规定, 在必要时可要求相关机构提交其处理程序备查, 并按要求作出必要的更新和修订。目前接受PHS资助的有超过5000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研究机构[2], ORI的规定对这些机构都会产生直接影响。
1.3 调查工作的质量保障措施
1.3.1 我国的情况。
在我国教育科研机构的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程序中, 大多缺乏关于调查质量方面的要求或指标。例如, 有的程序规定由专门委员会负责调查, 但对调查取证、询问当事人和专家鉴定等关键环节的做法并没有详细规定。如果前期调查不充分或不完备, 显然将难以保证调查处理工作的严谨性。此外, 调查机构一般根据专门委员会的结论作出处理决定。如果出现申诉也可能仍由专门委员会组织复核, 因此在调查、裁定和处理申诉各阶段之间缺乏必要的制衡与监督。有的科研资助机构在责成项目承担单位进行调查时, 也会组织独立的调查, 或对项目承担单位的调查结果进行复核, 并有可能要求其重新组织调查。但也有的科研资助机构由于对调查程序和调查报告的内容和格式等并无统一要求, 因而往往默认项目承担单位的调查结果, 对调查过程和调查报告中的缺陷一般也不予深究。
1.3.2 美国的情况。
美国总监察长廉效委员会2011年11月发布了《调查工作的质量标准》, 其中规定了调查人员的资格条件、调查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等方面的一般标准以及在调查的计划、实施、报告和信息管理方面的质量标准。[7]在美国卫生部ORI《样本政策》中, 也对调查处理程序、各环节需要把握的政策和原则、调查报告内容和调查工作时限等提出明确要求[8]。在ORI举办的新任科研诚信官员培训班中, 还为学员提供了举报登记表的填写、紧急案件的调查、案件的鉴别分类、预防和处理打击报复行为、扣押证据、诚实或恶意举报的判断、期刊撤稿以及行政处罚措施的落实等方面的标准操作规程[4]。
美国为了保证调查工作的质量和公正性, 强调内部调查、裁定、处理申诉等环节应相对独立。美国卫生部ORI和NSF-OIG为了保证教育科研机构的调查工作质量, 会对其调查结果进行复核, 并决定接受其调查结果、要求其进行补充调查或自行展开新的调查。
1.4 调查工作能力建设
1.4.1 我国的情况。
调查机构的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工作能力, 既取决于其定位和所被赋予的权限, 也取决于其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技能和能够获得的外部支撑。由于我国没有涉及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工作的专门的法律法规, 因此调查机构一般难以采取扣押证据、传唤证人等强制措施,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调查能力, 因为如果当事人或相关单位、人员不配合调查, 调查机构一般难以有效应对。另一方面, 目前我国尚没有推动完善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工作制度和机制的权威机构, 有关部门和机构也很少就举报案件调查处理工作进行协调与交流。尽管管理部门、科研资助部门在需要时能够获得科技社团、期刊编辑部和反剽窃软件开发企业对调查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但大多数调查机构除了聘请外部专家参与调查外, 通常并不寻求或难以获得来自外部的其他支撑, 如对案件调查工作的咨询和对调查人员的培训。
1.4.2 美国的情况。
美国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工作已被纳入正常的行政、司法调查体系, 因而调查机构可以有效地开展工作, 而且司法机关在必要时会主动介入涉及违法行为的调查。美国卫生部ORI明确表示, 可从多方面为调查机构提供专业和技术方面的援助, 包括提供政策和法律问题的咨询, 协助对扣押证据的保存、清点分类和提出分析计划, 就图像处理和数据统计分析技术提供咨询和帮助, 协助通知或求助于其他组织机构等[9]。ORI还致力于对剽窃、图像改动检测与鉴定等问题的研究, 并在其网站上就调查处理工作相关的政策、程序和操作等方面问题提供指导。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 美国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工作体系已做到比较规范化, 其主要特点, 一是调查处理工作有法律法规和制度上的保障, 二是安排专业人员或有经验的人员进行调查, 并重视对他们的培训和支撑;三是在调查处理程序中包括明确的操作规程和对调查质量的要求;四是在不同阶段或层次有对调查工作的监督。
2 我国调查工作实践中的主要挑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的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工作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 如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调查处理政策和程序存在缺失, 对调查处理工作还缺乏制度上的监督。笔者认为, 由于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是长期而持续的工作, 当前解决调查机构和人员、调查处理过程方面的具体问题相对来说更为直接和简单易行。下面主要分析我国有关部门和单位在调查处理工作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1 调查处理工作主体相关的问题
由于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 如果负责案件调查处理工作的管理人员或专门委员会成员没有经过一定的培训或实践锻炼, 则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履行其职能。
2.1.1 主观意识问题。
人们对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和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往往有不同认识。例如, 有人认为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与考核评价制度和科研环境不完善有关, 因此对在某些人员中出现的问题不应苛责, 对责任人以批评教育为主;也有人认为无论科研不端行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都应当对其“零容忍”。如果调查人员对科研诚信问题的基本认识存在分歧, 在调查工作中难免会受到个人观念或指导思想的影响, 甚至影响对案件的全面调查和客观判断。调查人员只有深刻了解调查处理工作的原则、政策程序和调查人员的责任, 才有可能在调查中采取符合统一规范的做法。
2.1.2 调查能力和经验问题。
如果负责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工作的人员不固定, 则难以保证他们都能接受必要的培训与实践锻炼。临时调查人员可能由于缺乏相关经验, 在遇到一些复杂问题时难以保证调查工作有效进行和保证调查结果的公正性。例如, 有的调查处理人员可能对某些学术规范并不完全了解, 因此当面对一些对错边界模糊的行为时, 难以判断其性质或问题的严重程度, 从而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判断或受其他专家的影响, 使调查结果受调查组或专门委员会人员组成情况等偶然因素的影响。
2.1.3 调查人员的道德责任。
在我国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规定中, 大多只有关于调查组或专门委员会责任和义务方面的一般规定。由于以调查组或专门委员会形式进行的调查最后通常采用投票决定方式, 因此调查结论是否公正不必由集体中的个别成员负责。在实践中, 一些调查人员可能出于某些原因不能做到客观公正;有的专门委员会对明显的剽窃问题也无法得出适当的结论, 甚至为被举报人开脱责任[10]。
2.2 调查工作支撑方面的问题
2.2.1 对调查工作规律性的认识还不够。
在实践中, 有关部门和单位对科研不端行为可能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 包括由专家组或专门委员会集体调查, 由管理人员进行调查或委托律师调查, 由各方面人员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安排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当面对质等。由于缺乏对调查处理工作经验的交流, 大多数单位从对少数案例的调查处理工作中, 很难系统总结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因此, 在实践中可能不端面临新的问题, 例如现有调查工作程序中的规定, 并不一定适合对所有类型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
2.2.2 调查处理政策和程序不够明确。
由于有些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程序中的规定不够明确, 且没有对调查人员的相关指南, 从而在调查工作实践中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或偏差。例如, 有的调查机构对于项目申报过程中涉嫌科研不端行为的举报, 会因相关项目没有被批准立项而不予调查, 也有的调查机构如果遇到被举报人在调查期间辞职的情况, 便不再继续深入调查。但从执行有关规定和遏制科研不端行为的角度, 对项目申报未成功者或在调查期间离职者存在的问题, 都应当进行调查并得出结论, 并在相关科技信用信息系统中给予完整的记录。
2.2.3 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
目前, 我国许多学者围绕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制度、方法等开展了相关研究, 但由于他们与调查机构大多缺乏直接的沟通, 其研究成果往往并没有受到关注。另一方面, 也有一些在调查处理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还很少有人进行系统的研究, 如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方式, 对各类科研不端行为的判定标准, 以及如何确定适当的处罚措施。
2.3 调查处理过程不够透明
2.3.1 有些调查处理工作因各种原因难以有效进行。
由于科研不端行为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对某些类型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和技巧, 同时在确定处理处罚措施方面有时也要考虑一定的平衡, 因此一些部门和单位对某些举报还一直没有调查处理结果。目前, 对于剽窃等比较容易识别的科研不端行为, 在学术界和有些调查组专家中尚且时常出现一些分歧, 对于造假、篡改数据等行为, 需要采用物证检验、原始数据比对, 甚至重复试验等调查手段, 调查工作的难度无疑更大。这些问题都可能影响调查工作的有效进行, 或使调查处理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2.3.2 对调查处理结果缺乏适当的监督机制。
我国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工作可能受到缺乏规范的做法、获取证据等方面的技术困难、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等多种因素的困扰, 从而导致调查工作不够全面、完整和及时, 或有意无意地回避一些问题。由于调查机构一般不会透露调查相关的细节或证据, 这样的问题通常不会被外界所知晓。但如果调查工作存在缺陷, 调查处理结果一般不会令举报人或知情人满意, 甚至引起媒体和公众的质疑。尽管有些科研资助机构或调查机构的上级部门会复核相关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结果、接受申诉或直接组织调查, 但实质性的调查一般仍离不开原来调查机构的参与或配合。如果调查机构采取消极的态度或缺乏适当的能力, 仍将难以保证最终调查处理工作的质量。
3 促进调查处理工作的专业化
笔者认为,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 最关键的措施是推动调查工作的专业化。此处所称的“专业化”, 参考了“专业精神”概念的特点, 即 (1) 采用一些严格的且只有经过必要培训才能掌握的方法和做法, 使专业人员与外行有明显的区别; (2) 掌握特定分支领域的知识; (3) 在本专业成员之间存在特殊的关系; (4) 对本专业以外的人员承担受托的责任; (5) 本专业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治, 保证其成员符合一定的标准, 以及违反这些标准的行为会得到适当的处理[11]。具体地说, “专业化”并不仅指有关人员掌握相关的政策、知识和技能以及获得相应的资质或地位, 还包括以下一些内涵:一是调查处理人员要有强烈的维护科研诚信的责任意识, 即专业思想;二是遵循调查处理工作的专业标准和规范, 对委托开展调查工作的机构负责, 并接受外部监督;三是调查人员形成一定的专业认同, 并在同行和相关研究人员之间开展交流与配合。为此, 应当促进形成专业调查人员群体, 明确对调查方法和调查质量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以及加强对调查工作的保障和监督。
3.1 建立调查处理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机构
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工作涉及法律法规、政策和程序、调查技术、对特殊问题的处理、监督保证等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 牵涉到政府部门、科研资助机构、教育科研机构、科技社团和学术期刊等调查工作主体。尽管不同部门和单位的调查处理工作有其不同特点, 但调查工作的指导思想、目的、方法和手段、质量标准等基本相同。因此, 有必要建立权威机构进行调查处理方面工作的统筹协调, 如由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委员会, 或建立类似英国研究诚信办公室 (UKRIO) 的咨询机构, UKRIO的活动包括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指南, 在推动普及最佳研究行为和应对科研不端行为方面为用人单位、科研人员和公众提供其所需要的专业支持, 并强调服务的适当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避免增加服务对象的负担[12]。通过促进形成调查工作人员的“共同体”, 完善相关制度规范, 并加强工作中的配合, 将可以更好地应对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工作中的各种新的问题和挑战。
3.2 由专门人员负责调查处理工作
国外有学者指出, 一般青年科技人员不愿参与涉及对同事或同行进行处分的活动, 担心影响自己的专业发展[13]。由专门人员或专业人员负责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工作, 可以使他们从本职工作或专业角度更加重视这项工作, 增强责任感, 并有利于他们熟悉相关政策和程序, 掌握必要的技能, 以及积累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美国大学的科研诚信专员 (RIO) 在这方面发挥和很大的作用。美国卫生部ORI主任戴维·莱特 (David Wright) 博士, 在其2012年任现职前便长期担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RIO。我国在安排专门人员负责科研诚信工作方面已经有了好的开端, 如除了管理部门和科学组织成立的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机构, 有的大学也建立了专门的学术诚信办公室[14]。值得注意的是, 今后负责裁定是否存在科研不端行为和决定对责任人处罚措施的管理者也应当相对固定, 或经过必要的学习和培训, 以使他们明确认识和很好地把握学术规范和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的政策。
3.3 加强调查机构和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有针对性地组织调查人员进行相关研讨、培训和交流活动, 共同探讨如何改进和完善调查制度方法和手段。目前, 国际上围绕调查处理工作已经有一些方面的交流。例如, 国际出版道德委员会 (COPE) 近年来每季度组织一次期刊编辑的专题论坛, 探讨如何妥善处理论文发表相关的科研不端行为案例。2012年12月, 21世纪国际大学联盟 (Universitas 21) 在香港组织召开“处理科研不端行为研讨会”, 与会大学交流了调查处理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 并探讨了设立专门机构或职位、监督管理和使相关工作达到适当标准等问题[15]。在国内, 教育科研机构、学术期刊与同方知网和万方数据等企业在反剽窃软件的应用等方面已有比较广泛的互动, 但要从整体上推动对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工作, 还需要权威部门进行协调和推动, 明确政策、统一标准和规范以及完善调查处理工作机制。
3.4 适当公布调查处理结果
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 既是为了给科研不端行为责任人以应得的处罚和维护科学记录的准确性, 也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教育。目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等都及时公布对一些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结果, 有时隐去当事人的某些个人信息。调查机构适当公布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结果, 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 包括使调查处理工作接受外界的监督, 促进科学界和社会公众树立对有关部门和单位严肃查处科研不端行为的信心;使其他机构借鉴调查处理科研不端行为案件的经验, 以及纠正不恰当的名誉分配和修正错误的科学记录。因此, 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 公布对比较严重的科研不端行为案件的调查处理结果。而通过介绍和分析对某些科研不端行为典型案例的调查处理过程, 必要时隐去所涉及的人员姓名等细节, 还可以帮助从事调查处理工作的人员今后更有效地应对一些复杂的案件。
4 结语
我国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工作目前仍主要采取“各自为战”的方式, 在工作中分别摸索和改进政策、程序、方法和技术手段, 而且负责调查处理工作的人员往往并不固定。由于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工作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这种调查方式不利于保证调查工作质量和加强调查机构的调查工作能力建设。从长远考虑, 我国需要建立健全预防和遏制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法规, 将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而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之前, 有关部门和单位仍可以采取许多措施, 加强和改进调查处理工作。
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显然还不成其为一个职业, 但要真正做好这方面工作, 特别是妥善解决当前调查机构共同面临的缺乏标准和规范、缺乏人员培训和缺乏相互沟通等问题, 以及解决不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 需要促进调查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包括提高调查人员的思想意识和业务素质、规范调查处理工作政策和程序, 加强调查人员间的沟通, 并实现工作中的相互支持与配合。
摘要:通过对我国与美国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工作体系中调查机构与调查人员、政策和程序、质量保障措施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比较, 揭示我国在举报案件调查工作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 进而从推动调查工作“专业化”的角度提出促进完善我国调查处理工作机制的对策, 并通过国内外一些现有做法说明这些措施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