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文

2024-10-27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文(精选12篇)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文 篇1

教育科研方法在今天的教育界可谓备受推崇,这也是由经验到科学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我认为教育科研方法在我国的教育界中还存在这么一个普遍问题:“贫富”差距悬殊。这样的“财富”集中在少数教育高层或者高校研究者手中,大多数一线教师对此知之甚少。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里我仅从我们一线教师自身的角度,谈谈我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的几点个人的思考。

首先是意识问题,很多教师没有科研意识,认为自己的职责只是教书育人,至于教什么样的书、育什么样的人那不是我们决定的事。其次是素质问题,有些教师即使有科研意识,认为自己应该做一些教育研究,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比较多的一线教师都缺乏相关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感觉自己无从下手。最后就是知行不一,即使有一部分教师有了意识、读了理论,但是在最后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很多,让人气馁。

针对以上的几个问题,我个人在自己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采取过以下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处处留心,强化意识

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一线教师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具有“主人翁”意识,有自己的思想、见解。现在全国各地大力倡导的“教师行动性研究”就是一个有力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多读学科前沿杂志,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多与同事商讨,相互鼓励,相互督促,形成意识氛围。过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在一些教学过程中会潜意识地将之与教育科研相结合,产生某些思考。

二、多读多想,自学成才

对于很多一线教师来说,他们自身的工作量已经很大了,很难专门辟出时间来深入学习某一理论。但所谓“功夫在平时”,学校本身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完全可以利用零碎时间给自己“补养”。就我自身经验而言,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直接阅读教育科研的理论专著是有比较大的困难的。我一开始就选择了某教授推荐的一本理论专著,他说这是国内现今最容易理解的一本专著了,可是我读来还是一头雾水,难以理解。后来我就寻找了很多实际运用的案例,从案例中探究理论,效果非常好。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我们常常和自己的学生讲,自己却忽视了它。很多理论不是我们读不懂,而是我们没花时间、没动脑子去读、去思考。

三、知行结合,内化科研

“光说不练假把式”,有了意识,读了理论,接下来就要想如何实践了。关于这一点,我想结合我这几年的高中英语教学生涯作稍微详细的阐述。

1. 明确目标,量力而行

教育科研听起来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其实不然。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接触到的更多的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学生群体的日常学习生活。我们要做的不是寻找什么普遍规律,而是寻找一些适用于我们所教导的这群学生的一些“特殊”规律。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以偏概全,总是给自己定一个宏大的目标,最后却又总是因为种种不可操作性使我们的努力“流产”。

2. 自我丰富,自给自足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要想做好一些工作,首先就得取得学生的支持。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独立倾向,他们的爱憎是有明显的社会倾向的。如何使他们爱我们呢?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首先要爱他们。爱他们有两方面:一是我们“想”爱他们,二是我们“能”爱他们。第一点我就不多说了,第二点很重要,这个“能”字是双向的,是要我们花心思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做到让你的英语课堂被学生喜爱甚至推崇。至于怎么做到,那就是小标题所说的——自我丰富,自给自足。

3. 注重积累,水滴石穿

我想绝大多数英语教师应该都有我这种感受:几乎每一届都会有那么几个学生是怎么教都教不好的,或者说是怎么教都达不到理想中的效果的。这样的情况我们每年甚至每天都在遭遇着。我观察过我周围的同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这种事情的,结果千篇一律:多抄写、多谈话、请家长。谈的也无非就是读不好英语会影响一生之类的话。可是效果如何呢?我想大家应该都有亲身体会,我就不多说了。我来谈谈自己是如何处理这些学生的:我也与他们谈话,但不是谈英语对他们的人生影响,我只是随性地和他们闲聊;我也与家长沟通,但不是“请家长”,只是借助一些特定的时机与他们有目的地沟通;最重要的是我会做记录,如观察记录、谈话记录、自我感受、分析比较。一个两个你不会在意,两三届学生记录下来,你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英语学不好的学生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共同点。当然,我所做的这些离科研还远,但是仅仅这些就已经让我获益良多了。

以上就是我对教育科研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些浅见,勤于思考,善于操作,持之以恒,必见成效。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文 篇2

而钢琴课又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课,在学生应必备的基本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 所以,学好这门课,兴趣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但如何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及练琴的兴趣,是摆在所有从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师面前的难题。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练琴的兴趣。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钢琴存在的困难

(一)客观因素

众所周知,钢琴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一般情况下,钢琴教学都是从娃娃抓起,学习者还要具备很好的音乐素养,再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水平。而高职学生接受钢琴培训时,已经是成年人了。骨骼全部长成,柔软性、灵活性较差。尤其是她们大多数是零基础,有的甚至五音不全。起初,由于新鲜,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学习热情,学习一段时间后,由于自身的条件、不刻苦以及有些教师教学方法的不科学,使一些学生掉队,甚至放弃这门课的学习,最终导致她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钢琴教师一定要不断思考如何能够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努力探索如何把她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不仅是紧迫的,也是非常关键的.。

(二)设备不完善

学前教育专业是师范类院校非常重要的专业。而对于我们这种工科类的高职高专院校,想申报这门课统招专业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生源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学院在重视程度上远不及其它工科专业,在硬件的投资上也相对很少。琴房严重不足,琴房的配备与学生的数量不符,再加上有些院校琴点安排不合理,导致学生抢琴、占琴情况的发生,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就不爱练琴了。以我院为例,开始创办这个专业,从开始的没有琴房到建起了只有一台钢琴、十几台电子琴的琴房,再到正式建立拥有几个独立琴室的专业琴房,共用将近5年的时间,这无疑给钢琴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教学方式的局限

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普遍毕业于正规的音乐院校,从小接受系统的音乐训练,钢琴课都是一对一教学。而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一般采用的都是集体授课的方法,即20几名学生同时上课。要钢琴教师对一些毫无基础的成年人进行教学,难度是非常大的。再加上每个人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集体授课会给一些接受能力慢的同学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以至于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培养学生学习钢琴课兴趣的有效方法

通过5年的高职教学,笔者通过总结并借鉴他人的经验,认为下面一些方法行之有效。

(一)通过多种方法带领学生进入音乐的海洋。

教师可以采用播放钢琴大师演奏光碟、播放音乐会视频、教师示奏的办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模仿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

(二)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

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方法,教师更多的应该成为一名引导者,引领学生走进这门艺术,发自内心喜欢这门课,而不是为了教而教、学而学。笔者对这点有深刻的体会。每次上课时,都以平等的地位、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间,拉近和她们的距离,与她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教师应该多启发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有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自己去理解、探索、表现音乐。让学生自己找出学习的重点难点,把握住学习的主动权,增强他们学习的乐趣,进而激发他们学好钢琴的积极性。

(三)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由于是集体授课,就会有照顾不周的可能。所以,笔者把每组再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组长。这些组长一定是学习能力强、掌握知识扎实的尖子生。这样即使教师不在,她们也会代替老师监督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完成课上所学知识。这样,基础差、学习吃力的学生也不会掉队,有效减少了弃学情况的发生。为了激励大家的上进心,每学期我都会重新组织竞选组长,因为有些同学会表现出入门较慢,一旦入门会出现突飞猛进的进步,让她们担任组长的职务,能够使她们信心倍增,进而把她们的热情传递给其他的同学。

(四)、A、B组上课

有些高等音乐学院或者音乐系的专业课经常会采用这种方式授课,A、B组即快慢组,学习优异者可以进快组,差些的就只能进慢组。学生会心甘情愿的接受,因为她们都是有基础并通过正规专业课考试的。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她们大部分都是没有基础的,如果采用快慢组的模式,会给进慢组的同学造成心理负担,产生抵触心理。对她们实行的A、B组授课,目的是方便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同学知识讲授得更加深入,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同学,讲解起来更加耐心、细致。同时,也为了避免互相干扰,影响教学进度。总之,是以同学们都能够掌握知识为宗旨。通过这种教学尝试,同学们学得更加有劲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

钢琴的学习是很辛苦而且枯燥的,学生在学习中也容易产生疲倦的心理,甚至抗拒练习。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直观教学辅助材料,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轻松很多,笔者在教学中就经常给学生欣赏钢琴演奏家的演奏视频或音乐碟,让她们体会钢琴旋律的美妙,听着那跳动的音符、声波,学生都跃跃欲试,希望有一天也能弹出悠扬的琴声。毫无疑义,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实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必须立足于专业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的创新实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应诗真《钢琴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 版

提高幼师专业钢琴课教学效率的方法初探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2-11-2609:02:00 ]作者:群 郑玉香,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学习兴趣的探讨,职业时空20第12期

职教科研思维方法的创新 篇3

一、职教科研思维创新之根在创意。创意是在研究过程中有所触动而生成的创新意念、创造意向。1.职教科研创意是整体性的思维创新。一个核心创意犹如一个思想的生长点、母体的受精卵,虽然微不足道,却充满活性和张力,能够生成宏大的研究成果,影响整个研究的创新质量。科研创意可以使整个研究的思维进程成为燃烧思想、释放智慧的创造过程。2.职教科研创意是生发思想、激活思维的酵母。创意使人们对研究成果充满成功预期。这种预期以一种强大的内驱力,让人们在研究过程中始终保持研究的兴致、创新的亢奋和思维的热度,成为生发思想、激活创造的思维援手。相反,如果没有创意,心无灵犀,整个研究过程必然意兴索然、思维枯涩,笔无文采。别说创新,就连一般的质量也难以达及。3.职教科研创意催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持续亢奋的不懈思考,往往会使人们进入“凌云健笔意纵横”的灵感状态,这时虽不敢说有“惊神泣鬼”之效,但起码也会使意之所逮、文之所成,达到自身能力所及的最高境界,收获自己的满意之作甚至得意之作。与此相反,若无创意,无论语言上如何用功,终究掩盖不了凡庸和俗套。所以职教科研思维创新一定要注意捕获珍贵的创意,若无创意,不要草率动笔,以免费时耗力制造出一些连自己都看不上的“滥竽”之品、垃圾之作。

二、重视写作过程中的发杈思维。发杈思维是在思维高度活跃的状态下,充分裂变、发散,逸出原有的写作轨道,而生成的分枝性的思维及产出的别具启迪意义的思想。重视发杈效应,是基于以下原因和功能考虑。1.从思维的特性讲,思维是飘逸不群、流动不拘的,没有定规和框束。它们是流动的风,变幻的云,无形的气。尤其是写作的高潮期,“思风发于胸臆”,更是任意东西,不可羁缚。所以思维在写作过程中是流驰不居、变幻无定的。2.从思维的类别看,写作过程中既有围绕主题而展开的定向思维,也有偏离思维主线、主题规制,旁逸斜出而产生的伴生思维。这种伴生的发杈思维虽然与当下完成的课题关系不大,但并不代表它就是完成主要科研任务的“下脚料”,恰恰相反,这其中会蕴藏许多独具学术价值的思想、观点等,值得深度开发。3.从结构制约看,发杈思维是资源再生利用的深化升级。一如前述,在一个主题既定的科研进程中,会形成许多好的分论点或学术思想,这些吉光片羽的思想或论点由于受到文章格局和主题表现的限制,并不适合充分展开,只能在局部的结构框架内“委曲求全”、偶露“真容”,这时如果我们写完这篇文章后“见好就收”,就会使已经思考预热、又独具学术价值的思想因未曾得到充分扩展而白白流失。正确的做法是,一定要珍视和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将其从局部结构的框束下解放出来,上升到整体观照层面,进行深度开发与再造,这样既深化了研究,又丰富了科研成果。如首届“苏派”职教高层论坛,我提交了一篇“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课程的本土化超越”的主论文,但在写的过程中,由于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成语的启发,又另辟蹊径,节外生枝,写出了《他山之石,如何攻玉》和《他山之石,攻玉?他山之玉,攻石》两篇相关的文章,深化和丰富了自己的研究和思考。4.从发杈效应的功能看,经常进行科研写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和感悟:发杈思维是科研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搞科研不能守株待兔,消极等待别人给自己‘派活儿’,也不能临时抓瞎,逮着什么算什么。”也有的人苦苦寻觅,“好不容易抓住一个题目,做完了便又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所以要使科研具有可持续性,就必须重视对发杈思维的开发和利用。比如在发杈中,我们受其启发,能够形成新的研究意向和选题,能够孳生新的写作文题和研究路径。这样就不需要找米下锅,形成科研断档,所以当我们追求科研的持续跟进和自身科研能力不断提高的目标时,千万不要荒废和虚掷了发杈思维提供给我们的隐性资源。

三、掌握科研思维创新的具体方法。职教科研思维创新,主要体现在思维方法的创新上。这种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迁移性思维。迁移性思维是指从其他学科或多样途径获得灵感或启迪,转而运用到本学科领域或本研究课题之上的转换性思维能力。例如,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研讨班讲话中,有一句话:“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无心的人听过就算了;有心的人可能琢磨琢磨,觉得讲得还不错,随后也忘了;真正懂科研和具有迁移性思维意识的人,可能就会根据自己研究需要,对其作一些转换性处理,将其转化为滋养自身的“健力宝”。如教学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人事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这就是迁移性思维方法或科研技巧。科研创新非常之难,局限于本领域或“此山中”,很难有所创新突破,很难“识得庐山真面目”。你必须有思维支援意识、理论嫁接意识、跨界思维意识,围绕你的课题多方汲取营养、吸收侧向信息,要科学“杂交”和适度“套种”,做好转化利用工作才能出新。古人讲好的比喻的标准是“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即两个用来比喻的事物相差很远、很大,但你却把它合得肝胆相连、天衣无缝,这就是好。相差很远的胡越之物,别人都没有发现它们的联系,你发现了,而且巧妙联结,这就是创新。所以科研创新的秘诀还在于要跳出来,用别样思维、别样眼光多看、多想,然后加以有机组合、熔铸才行。

迁移性思维既有章句之间的小来西,如上举例,更重要的还有篇章之间演绎成文的大迁移,就更可贵、更有价值了。比如姜大源先生在许多不同场合都用过“空对空”、“空对地”、“地对空”的比喻来说明高职课程实施的问题。我受其启发,写成了《空对空?空对地?地对空》的文章。再如,姜大源先生提出“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的观点,我由此生发,写出了《职业教育的跨界品格》文章。

2.跟踪性思维。职教科研思维不是一蹴而就、浅尝辄止的,必须要有持续性,倡导跟踪性思维。跟踪性思维是指对所研究的问题咬住不放,持续思考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科研思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思维,它是由科研的性质和要求所决定的。科研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成果要求达到创新层面,这样的特点和境界,你不深入持久的思考,哪能出好东西。跟踪性思维讲究一要集中深入,二要持久专注。集中深入要求长期关注某一研究方向,深入思考,久久为功。科研成果不是地上的积水,掬手可得,而是深埋于厚土和坚石下的甘泉,不深入钻探,休想获得。集中思考要求不要分散其能量,而要锁定研究对象,瞄准“攻关”目标,聚焦打击方向,“像放大镜把太阳能集中到一个点上那样,引燃纸屑”。持久专注是指在研究过程中要有定力和韧性,不要遇难遽返。研究的过程难免会遇到思维“短路”、想不出来或想得不好的情况,这时不要放弃。一定要扭住不放、持续思考,这样才能“憋”出有质量的思维成果。如果浅思辄止、动辄放弃,就很难出精品力作,甚至还会产生很多“半拉子”工程文章。

3.配套性思维。配套性思维是指将我们看到的有价值的语言、观念等,配置成系统性的研究素材的过程。在研究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可资借鉴的好东西,它可能只是一个词、一个单一的观点,这种孤立的亮点如果运用到文章中去,往往并不足以完整地说明问题,或者说得并不充分到位。这时,我们就要有整合配套的思维意识,将其配成合用的或可用的优质素材。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抱团取暖”这个词,但我觉得还不够,又配上了“借梯登高”另一半。再如,我看到一篇讲产学研的小文章,里面有一个词多接“地气”,觉得不错,就想把它转换到科研的话语系统中去,变成“高职科研要多接地气,与实践相结合”,但这话只讲了一半,还有负面的脱离实际的情形没有讲,我就琢磨,少什么?少悬“半空”或少吊“半空”,这样配成双,到用的时候就方便了。还有观点的配套就更有价值了。如我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学习情境特点的研究,就是经由不懈的思考而提炼配套成了三个系统的观点:学习情境是数量集成的,学习情境是难度分层的,学习情境是范例筛选的,这样到写文章时就水到渠成了。

基金项目:滁州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院级重点项目“职教科研水平与能力提高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yjz-2011-01。

教育科研常用的几种方法 篇4

一、教育实验法

1.什么是实验法。

实验法是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或某些教育内容、方法的有效性的综合性研究活动。

2.教育实验的特点。

教育实验是“人与人的对话”,复杂性远远超过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活动,尤其是教育行为与教育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且教育外部环境对教育活动的干扰也极难控制,因而很难达到自然科学实验所要求的精确度。因此,一般认为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实验,而不是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封闭式”的实验。所以实验法既要遵循自然科学实验的一般规律,但又不能照抄照搬科学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

3.教育实验法的实施。

教育实验法的实施要经过以下六个过程:确定研究课题、提出实验假说、设计实验方案、控制实验变量、评价实验效度、形成实验报告。(第一个过程前面的文章已经论及,下面仅论述后五个过程)

(1)提出实验假说。教育实验假说所假定的是关于某类教育行为在某些人为控制的条件下,与某类道德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实验假说的特点是用描述性的语言对实验结果作“假定有效性的描述”。例如,我区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子课题“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的实践模式研究” (以下简称“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课题”),提出的实验假设是:“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是可以促进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的,即,通过学习反思、专业引领、教育实践、个案分析、评价激励“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在实验中的实施,促进班主任专业素养的发展,培养一支反思型、研究型、策略型、智慧型班主任队伍。 “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是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设计实验方案。教育实验方案一般包括实验总体方案、实验工作执行计划和评价方案。实验总体方案是对整个实验工作的整体规划,也是实验工作计划和评价方案制定的依据。实验总体方案包括以下内容:课题提出,理论假说,实验对象、实验工具的选择,变量控制,实施步骤,保障机制,预期效果。实验工作执行计划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指导思想,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目标,步骤及阶段要求,组织保证。评价方案是对本次课题研究效果的评估。评价方案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制定,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教育水平,学校教育工作的效果等。

(3)控制实验变量。教育实验的变量包括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的, 呈献给被试的刺激变量。因变量是在自变量作用下可能产生的结果。无关变量是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而对实验有干扰作用的因素。例如,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课题,由区课题指导组提出的学习反思、专业引领、教育实践、个案分析、评价激励“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和《河西区中小学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手册》就是自变量。班主任专业素养发展的水平,包括班主任专业思想、班主任专业技能、 班主任知识等,就是因变量。学校整体的工作氛围等因素就是无关变量。

(4)评价实验效度。实验效度的评价应从实验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两个方面进行。教育实验评价实验的内在效度的方法是采用前测后测数据对比的评价法,证明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自变量刺激的结果。评价外在效度的方法,教育实验主要运用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学校进行重复性实验, 将实验数据进行对比,证明实验的可行性,可推广的价值。这种方法有助于完善实验方案,增进实验效益。

(5)撰写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是教育实验研究的最后一个步骤。实验报告体现着课题研究的水平和价值,因此要重视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题目、实验基本情况、变量分析、结果与分析、实验展望。

二、教育叙事研究法

1.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价值和意义。

2.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1)教师可以作为教育叙事研究的主体,同时教育叙事研究也为教师真正参与教育研究提供了平台,教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也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

(2)教育叙事研究的对象就是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

(3)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宽泛,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育活动范围有多宽,叙事研究的领域就有多广, 教师的工作有多少种类,其叙事研究的主题就有多少种类型。

(4)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易于教师掌握。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自己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在反思中深化对问题或事件的认识,在反思中探寻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并以叙述、讲故事的方式将其表达。

3.教育叙事研究法的实施。

有学者把叙事研究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现场”,第二个阶段是从“现场”到 “现场文本”,第三个阶段是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

笔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法的实施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明确叙事研究对象(课题),制定叙事研究计划,置身叙事研究现场,积累叙事资料,撰写叙事研究报告。对第一、第二阶段不再赘述,重点对后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置身叙事研究现场阶段。研究者要对所要叙事研究的人或事件亲身经历、体验,将自己置身在研究对象中,通过与研究对象的近距离接触,与研究对象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对话关系,来掌握研究对象的比较全面的、真实的研究信息,并通过这些真实的信息探寻到研究对象背后的各种影响因素。

积累叙事资料阶段。此阶段要对叙事现场所见、 所闻、所思、所想的点点滴滴及时地记录总结,储备研究资料。记录的形式可以是研究访谈、日记、书信、 谈话、现场笔记和来自现场的其他故事、口述史、照片、回忆录、自传和传记的撰写、文献分析等。

撰写叙事研究报告阶段。撰写叙事研究报告是叙事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叙事研究报告是主要运用记叙、议论、说明的方法,发掘或揭示叙事故事里面深层次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

叙事研究报告中既要有细致翔实的故事性描述,又要有基于事实的深刻分析;既力图创设出一种真实情境,把真实的教育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又要在众多具体的偶然多变的情境中去透析叙事中各种人物或事件的种种关系,解析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使教育生活故事焕发出理性的光辉和智慧的魅力,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价值和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从教育实践出发,从校园生活出发,从真实教育事实出发,从自然教育情境出发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的显著特征在于“实”,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实事、实情、实境和实际过程所作的记录、观察和探究,增强教育研究实效,因此, 在教育科研中提倡运用该方法。

三、教育行动研究法

1.什么是教育行动研究法?

教育行动研究是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根本目的,以 “对行动进行研究,以研究促进行动”为基本方法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法。

2.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1)行动研究是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共同开展的研究。干部、教师也是教育科研的主体,从事行动研究和运用研究成果的人员就是学校的实际工作人员。

(2)研究的课题是实际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行动研究的环境是自然状况下的学校教育环境,是真实的动态工作环境。

(4)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实际问题, 改进实际工作,提高行动质量。

(5)行动研究的价值评估重在研究的实际效果上,突出了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3.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

教育行动研究一般经过以下六个过程:发现问题,确定课题,制定计划,实施行动,效果评价,撰写研究报告。教育行动研究特别强调从学校的工作实际出发,去寻找、发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将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将工作的重点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其他五个方面的过程与其他方法相似,不再重复叙述。

教育行动研究法在我区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 “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教育体系”实验和“十二五”和谐教育的研究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运用。区课题指导组带领实验学校,边研究边行动,边行动边研究;在行动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将工作中的难题、问题确立为研究课题。35所实验学校结合学校的实际工作,分别确定了自己的研究子项课题。可见,教育行动研究法解决了“工作”与 “研究”、“实践”与“理论”、“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脱节,实现了实验研究和实践工作的统一。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文 篇5

填空10分,选择2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24分,计算10分,论述16分

1.知道样本、大样本、小样本

2.知道检索文献的方式

3.知道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分类

4.知道抽样的分类

5.知道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

6.知道对文献资料鉴别的内容

7.知道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的类型

8.知道变量的分类

9.理解基础研究、应用研究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10.理解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

11.理解强度抽样、最大差异抽样、关键个案抽样、同质性抽样的概念

12.理解操作型定义的设计方式

13.理解一般性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

14.理解文献的分类

15.理解教育文献法的局限

16.理解搜集文献的方法

17.理解研究指标设计应该注意的事项

18.理解观察法的分类

19.理解教育调查法的基本调查途径

20.理解调查问卷中问题题目的类型

21.理解信度、效度、内在效度、外在效度、内在信度、外在信度

21.知道教育经验总结法、无关变量、概念的操作定定义、概念的语义性定义、个案研究法、文献综述、质的研究、抽样、追踪法、引言的概念。

22.掌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原则、研究指标设计应遵循的程序、个案研究法的特点、选题应该注意的问题、定性分析的主要方法、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层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23.知道分类随机抽样的计算方法

24.知道并理解问卷编制应该注意的事项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文 篇6

[关键词]教育科研;均衡发展;调研思考

为了真实地了解我区教育科研的现状,分析其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找准改进对策,进一步提升我区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使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对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采取了听汇报、调查、座谈等多种方式,针对“十三五”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总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全区拥有中小学校20所,幼儿园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青少年活动中心1所。其中初级中学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小学12 所(农村小学8所)。在编教师1433人,在校学生13276人。

二、“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工作概述

在“十二五”期间,教育科研课题立项共计121项。已经结题59项(国家级9项、省级9项、市级41项);正在进行申报结题71项(国家级6项、市级5项、区级51项)。

1.教育科研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1)有10所学校的“一把手”参加了全国教育论坛,在实际工作中引领指导科研工作。(2)课题研究比较扎实,教师的科研水平及素养有明显的提高,并获得多项省、市、区级的科研成果奖项。(3)部分学校分别编辑出版了“特色办学历程集、校园文化感悟集、校刊、校本教材”等科研成果。二十九中学由长春出版社出版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和《“精品课”教学设计》。艺术实验学校由银河出版社出版了《享受教育》。

2.教育科研工作主要经验。(1)二十九中学开展了教育科研进课堂教学活动,以“学科共研”为依托,构建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健康体魄、健康心里、健康品行”三个方面的评价体系,成功的召开了吉林地区现场会,推广健康教育的理念。(2)艺术实验学校在“享受教育”的办学思想指引下,践行“五大行动”和“五大主题”,统领学校工作。丰富了一线教育研究者的教育生命,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向上的发展,使学校工作有了整体升位。(3)一实验小学以 “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为教师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为指针,构建“活力校园建设项目”。现在学校尝试的“体验式团体教育模式”,已初具规模。

3.教育科研工作研究特色。(1)领导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能够科学统筹,合理安排,形成合力,达到了科研促教研的效果。(2)部分学校都积极开展名师讲座沙龙活动,定期出版科研工作校刊,丰富了以科普知识为主线的校园文化。(3)通过校本四期工程课题研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的同时,也拓宽了教师学科学习和运用领域,有效整合了学科知识。

三、“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研究的状况和需求

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沃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为进一步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进一步帮助每位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我们认真做了如下的调查:

1.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1)职业倦怠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由于我区35岁以上任课教师偏多,这些教师从教十年以上,自认为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已经满足于教学需要,加之长时期的重复工作和受大环境影响,产生“职业懈怠”的心理,从而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可能。部分教师对专业发展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教育理想不鲜明。教师工作后很疲惫,不愿再动脑思考问题,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2)教师本体缺少及时的自我反思。原因有二:一是忙于日常教学和事物性工作,无暇反省;二是教师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对自己已有的知识比较满足,没有迫切想充电的欲望。教师本身缺少积极进取的强烈动机,学习欲望不强烈,自主学习、自我反省意识比较薄弱。(3)教师群体缺少有效的学习交流和专业引领。多数教师认为目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合作伙伴和合作氛围,缺乏理论支撑,理论学习机会少。多数教师对教研员、学校领导及同事听自己课,未持高兴态度,教学中缺少问题意识。

2.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1)大部分教师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共同的愿景都普遍趋向于由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由骨干教师到教学名师,再到专家型、研究型教师这样一个基本定位。希望能及时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更好實现人生价值,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2)希望能保证充足的教研活动时间,支持教学骨干的培训学习;定期开展评选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的活动,组织业务竞赛;积极邀请专家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讲座,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为中青年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3)大部分教师认为当前最需要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实践操作的能力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能力”,应加强科研意识和方法的培训。(4)绝大多数教师希望加大对任课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力度,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增强对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了解、掌握和运用。推进“班班通”建设进程。(5)加大经费支持,采取一定措施,激发教师提升专业发展的动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十三五”期间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1.如何打造科研工作的区域化特色,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2.如何构建校本科研文化,提高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3.如何提高师生阅读力,开展拓展性阅读,打造“书香”文化?

4.如何以“学科共研”为依托,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构建健康课堂模式?

5.如何提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意识和教育科研理论素养的问题,增加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的机会?

6.如何解决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与教学脱节,缺少针对性、实效性及可操作性,教育科研成果不显著,实用性不强?

五、存在的问题

1.教育科研意识淡薄,缺乏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有些教师不懂得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不会撰写课题实验方案,即使能写,也是经验性的描述占大多数,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2.需要进一步将教育理论与课堂相结合,更好的指导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与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量有冲突。众所周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很大。除上好课外,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家访、课后辅导等,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教师对教育科研力不从心的原因。

3.部分教师选择科研课题时盲目性较大,未能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课题研究留于形式。很多教师的研究仅仅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发表文章也只是为了晋升评职称,把“科研”当成了装点门面的装饰物,至于这些成果能否转化为教学效果,就更无人问津了。

六、主要对策与建议

1.提高认识,增强科研兴教的意识。领导和教师应形成共识,没有学术性意识的领导,不是开拓性的领导;仅仅会教课而不会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营造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拓展教育科研发展的空间,构建教育平台,为青年教师的持续发展服务。因此,要树立四种新的教育科研观念: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和科研兴才。

2.加强对全区教育科研的调研指导工作。要结合教育科研部们深入基层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与指导工作的契机。及时发现基层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排疑解惑。对在调研中发现的共性问题,通过培训会议或撰写调研报告的形式认真加以总结分析,从而不断推进我区教育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

3.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措施到位,经费到位,改变口头上重视,行为上忽视的状况,努力营造一个教育科研工作的大气候和大氛围。要强化教育科研管理,制定一系列教育科研工作奖励措施,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安心于教育科研工作,保持教研队伍的稳定。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文 篇7

关键词:体育研究,体育科研,科研方法,运用,新特点

1 体育科研方法在体育科研中的作用

1.1 能够合理支配科学仪器

在体育科学快速发展的同时, 相关科学仪器开始广泛运用在体育科研中, 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体育仪器和应用水平更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这些体育科学仪器已开始成为体育科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想要在体育科研中使科学仪器职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离不开科研方法的支持和指导, 体育科研方法是合理支配科学仪器的重要手段。

1.2 能够为体育科研指明方向

体育科研是一项系统的工作, 想要熟练的对体育知识进行系统运用, 便离不开科研方法的指导。体育科研方法能帮助研究人员更好驾驭体育知识, 为体育研究指明方向[1]。体育科研中如想要对已获得的体育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加工, 便需要运用到相关体育科研方法。因此, 只有熟练掌握科研方法, 才能够运用各种体育知识进行有效的体育科研, 可以说体育科研方法是体育科研开展的基础。

2 当前体育科研方法现状

2.1 方法论基础薄弱

体育科研方法对于体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是当今体育科研的需要, 影响着着体育研究质量和效率。体育科研根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不同, 需要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随着体育科研的不断深入, 体育科研方法分类越来越细化, 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但当前体育科研尚未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独有的研究方法, 科研方法多移植自其他学科, 很少有属于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 更极少出现体育科学方法向外延伸或渗透的情况[2]。

2.2 数学统计方法运用混乱

近些年, 体育科研存在的显著特点是过于强调定量化, 刻意运用数字去表现研究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在体育科研中一些人片面认为研究中统计数据越多, 研究成功越好、越可靠。但实际上从多数研究成果来看这些数学方法运用仍然停留在数理统计水平, 采用简单的百分比、平均数比较方式, 并没有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深入分析。并且统计方法与研究实际情况是否配套, 统计数据是否真实有效, 却很少受到关注。由于科研经费缺乏, 科研人员很少亲自采集数据, 所以统计数据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数据质量偏低。想要促进体育科研的进一步发展, 体育科研人员必须清醒的意识到, 数字虽能够使研究更精确, 但也容易使人产生误导, 如在数据有效性难以得到保障的情况下, 甚至会导致研究成果错误的出现[3]。因此, 在体育科研中应合理运用数学, 数学并非万能, 它有着一定适用范围。统计数学运用中必须要结合研究实际情况, 以实现能够反应体育研究体育发展。

3 体育科研发展的趋势

3.1 数字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

数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有着成熟的理论依据, 能够很好的融入其他科学, 为其提供支撑。数学能够全方位、高精度、快速严谨的反应信息, 数学所展示出的渗透能力不容小觑, 数学已渗透到体育科学中。虽然当前体育科学研究数学统计方法运用混乱问题突出。但不难看出体育科研数学化是现代体育科研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学是体育科研的重要工具, 数学与体育科学的相互作用, 对于直观反应体育科学特征和现象有着很大帮助。由于体育科研对象具有一定复杂性, 数学精密计算的辅助必不可少, 体育科研需要数学方法。

3.2 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当前体育科研方法处于一种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阶段, 是由多因素、多序列组成的整体复杂结构。这些科研方法的融入, 必然会把体育科研推向多元化发展方向, 这即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另一方面,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 现代化技术融入体育科研中也是当前体育科研发展的必然。体育科研在不久的将来将逐渐走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阶段。

4 体育科研方法运用的新特点

4.1 积极融合其他科学研究方法

当前体育科研方法主要来自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 通过前文分析不能看出多数理论和科研方法借鉴了其他科学研究方法。一些方法完全是通过吸取其他科学研究方法的精华, 不断丰富最终演变而来。但正因体育科学不断吸取其他科目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才能够如此迅速的发展起来, 并走向多元化发展阶段。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是研究方法相互渗透的结果。体育科学作为新兴的学科, 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科研方法体系和科研方法, 加强对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无可厚非。例如:在体育管理学研究中便融入了经济学与行政学等研究方法。

4.2 系统方法日趋重要

系统方法主要指: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等。引进系统方法是对静止孤立地研究体育科学的一种改造。系统方法是源自系统理论的科研方法, 该方法研究中讲求事物间相关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规律。系统方法在体育科研中的融入, 提高了体育科研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把体育看作系统形式, 进行研究, 观察体育发展的整体规律, 将体育和现实生活以及社会联系起来, 形成一种动态的研究模式。系统方法研究体育更符合现代体育发展的大趋势。

5 结束语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 体育科研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体育科研方法的不断丰富的同时, 对体育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研人员必须一专多能, 既要具备专业体育知识, 更要掌握其他科学研究技能。体育科研方法的发展, 改变着体育科研的形式和方向。体育对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积极推动体育科研事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周墨菁.浅析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体育研究现状[J].湖北商务学院, 2012, 13 (11) :119-124.

[2]李志搏.体育科研成果对于我国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J].江苏电子商务学院, 2011, 11 (14) :132-136.

医院科研档案分类管理方法的探讨 篇8

因此, 随着科研工作的发展, 科研档案的积累会越来越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已成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档案不仅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卫生行业中成为评估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

但是科研档案纷繁复杂, 如何合理的界定科研档案的范围, 做好科研档案的分类工作, 科学、系统、有效的管理科研档案, 充分挖掘科研档案的信息, 实现科研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一、科研档案范围的选定

科研档案众多, 要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就必须挑选那些有价值的材料存档。科研档案根据其进程,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课题立项阶段:有关部门的课题批准立项文件, 课题立项合同;课题实施阶段:开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等材料, 研究实验阶段中的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项目进展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等;课题鉴定阶段:课题鉴定申请表、课题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论文、专著、科研投资情况、课题鉴定证书、会议鉴定流程、照片等;课题报奖阶段:报奖申报书 (纸质版、电子版) , 获奖文件 (公告) 、获奖证书等。

二、对科研档案几种分类方法的探讨

科研档案的分类, 就是根据内容特大和形成原因, 把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的科研档案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层次, 形成具有一定从属和平行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科研档案管理系统。档案部门对科研档案的全而整理或对原有档案的进一步整理, 都是从对科研档案的分类开始的。

要管理好科研档案, 就要对科研档案进行细化区分, 我们在科研档案的整理, 入档还要做进一步分明别类才能处理好:

(一) 按照课题级别进行分类

我院制定的分级标准如下: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技计划项目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卫生部科研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人口计生委项目、全国统计科研计划项目、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省科技攻关计划、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等;地厅级科技计划项目包括省高校科技计划、省高校社科计划、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省保健医学科研项目、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省计划生育科研项目、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

这也是我院科研档案分类的重要依据, 实践证明, 根据课题级别建档管理, 是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方法。

(二) 按照课题的进度分类

从课题立项开始, 按照每项课题的进展, 跟踪收集各项课题的相关材料, 建立科研档案。在此过程中, 我们力争做到“四同步”, 即下达科研计划任务与提出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科研文件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登记、评审科技成果与档案部门出具科研课题归档情况的材料同步[3]。

在课题立项、实施、鉴定、报奖的各个阶段, 课题负责人都应将相应需要入档的材料准备齐全, 并且在各个阶段完成以后, 准时向科研科移交有关材料, 建立相关档案, 避免课题结束后, 课题负责人又以各种事由推诿, 拒交有关材料, 影响科研档案的完整性。

(三) 立项和自选课题分类

除了立项课题以外, 每年还有大批自选课题的档案需要整理。这部分课题与立项课题的管理存在一些不同, 由于不是立项课题, 对此类课题档案的管理, 主要体现在坚定前的材料审查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近年来迫于职称晋升的压力, 自选课题鉴定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 且鉴定后多以申报市级奖励为主, 所以, 很多自选课题质量不高, 多为重复和简单研究, 甚至出现了还未出现成果, 就已鉴定的现象。所以, 医院专家委员会要对课题的内容和各项指标进行重点审查, 合格后才能同意其组织鉴定。在这一阶段, 专家委员会的审查意见表, 不但关系到自选课题能否鉴定, 而且也成为档案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以职称系列分类

主系列和辅助系列医院由多重人员组成, 相应的职称系列也有很多种。一般情况下, 医、护、药、技四种职称系列为医院的主系列, 而档案、工程、统计、图书等系列则是医院的辅助系列, 通常情况下的科研档案管理多以临床即主系列为主, 而辅助系列由于职称晋升多以考试或考评结合为主, 其科研热情相对较低, 课题立项、鉴定、报奖较少, 科研档案的管理相对容易。正是由于数量少, 对这部分档案的管理往往不是很严格, 容易发生丢失现象, 所以, 应该特别重视辅助系列人员科研档案的管理。同时, 此种分类方法可结合对临床各专业如内外妇儿等科研档案的管理进行。

(五) 以是否完成或结转分类

每项课题都有完成期限, 但是由于课题负责人出国、退休, 或者其他不可知的因素, 有很少一部分课题会逾期未完成, 这部分课题中, 有的由于时间久远, 已不能对其组织成果水平鉴定, 只能结题。另一部分个别的尚有突出研究成果, 一定的论文或产生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也可以参加鉴定。这部分课题, , 其科研档案是不完整的, 其材料的归档过程时间持续比较长, 需要单独存放, 待其结题或鉴定, 档案完整后再重新归档。

(六) 以是否建立信息化管理分类

传统的科研档案管理方法多以纸张式的保存, 管理人员首先要对这些科研资料进行整理、分类, 工作任务繁重, 而且如果想了解有关科研档案的信息, 就等必须亲自去科研部门查询, 程序繁琐, 耽搁时间。而信息化管理利用网络平台, 不仅查询形式多样, 而且大大缩短了了解信息的时间, 减少了信息传递的距离, 解决了信息传递的滞后性, 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最新的科研进展情况。

利用信息化技术, 将科研档案实现“四化”, 即科研项目管理数据化、科研资料管理标签化、资料信息整理标准化、科研档案交接、查阅记录的信息化, 逐步将积累的科研档案以上述标准分类后, 实现信息化。由于受到档案管理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信息化软硬件, 历年科研档案众多等因素的影响, 科研档案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可以以档案是否已信息化进行分类查询管理。

上述分类方法并非孤立静止, 可以相互结合运用到科研档案的管理中去。比如课题级别管理可与其进度、是否结题等结合管理, 这样可以做到大中有小, 小中有细, 真正实现科研档案的立体式管理。

三、档案分类管理的意义

要做好科研档案的归类, 就必须首先了解其分类。科研档案材料来源广泛, 名目繁多, 内容多样, 形式各异, 要提高档案质量和管理水平, 对档案内容进行科学分类, 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档案的整理, 档案整理后有章可循, 能够使档案的归类、排列、编目等工作环节的顺利进行;

2.有利于提高档案质量, 分类管理可以使档案管理条理化和系统化, 从而形成有条不紊的有机整体;

3.有利于档案查阅利用, 分类管理可以使档案材料纲目清楚, 查阅方便, 科学组合, 规范明了, 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4.有利于突出重点, 防止遗漏, 比如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未结题的课题, 其档案长期处于搁置状态, 时间一长, 档案管理人员出现更替, 对其的管理未免不出现疏漏, 而导致其档案遗失, 而实行分类管理, 则可以对其单独存放, 使其不混同于一般科研档案, 有效的避免遗失现象的出现。

四、信息化管理是科研档案管理的趋势

所谓档案管理信息化, 就是档案资料用计算机进行收集、筛选和通过不同层次的加工, 使之转化成为计算机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利用的过程。系统化的科研档案管理是保证科研顺利进行的基础, 是科研管理信息化及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目前, 档案的分类管理的对象主要是纸质材料,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单纯对纸质材料的管理已不能满足档案管理的需要, 为更好的发挥档案的作用, 进一步挖掘档案中的重要信息, 需要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档案信息化管理可以及时掌握科研工作的动态, 实现更多信息的共享;充分发挥网络的潜能, 提高查阅效率, 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加工时间, 提高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还可以节省人力物力, 减轻劳动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

医院科研档案的分类管理, 能大幅度提升管理效率, 方便科研档案的查询, 有利于增强科研实力和成果共享。逐步实现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 将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服务, 有助于提升医院的科研水平和档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邱珊珊.医院科技档案管理初探[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9 (6) :371, 374.

[2]高洪英.浅谈科技档案如何分类[J].中国科技博览, 2012 (3) :287.

[3]陈珍, 袁军, 李晓玲, 黄爱龙.对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体会[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10, 23 (2) :135-136.

[4]李俊霖, 张林, 郭梁, 曾昭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1 (6) :602—604.

[5]张丽.浅谈在档案管理领域的计算机技术应用[J].信息技术, 2010 (11) :68-69.

科研院所人员考核优化方法研究 篇9

一、明确岗位职责

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对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与要素进行归纳, 主要有七个部分, 第一, 所承担的科研及试验任务以及担当的设计师角色与完成情况;第二, 所承担的专题研究论证情况;第三, 个人专业技术发展情况, 主要为接受培训、再教育、发表论文、专业资格认证考试成绩等;第四, 协作与沟通情况, 主要为团队意识、团队合作等;第五, 考勤、遵章守纪、质量、安全、保密以及计划生育等情况;第六, 所从事的兼岗情况, 主要为部门内的党务、团务、工会、质量工作、安全工作、保密工作等兼岗工作情况;第七, 领导安排的其他任务。同时根据员工每项工作在该员工岗位业绩的价值贡献的重要度设置每项职责的分值权重。

二、考核调节系数

在重复性劳动岗位, 岗位业绩的价值贡献考核主要是考核员工的工作质量与工作完成情况, 依据员工年底工作汇总, 可以很好地对其情况进行分值评判, 但是在科研单位, 如果单纯从工作质量和工作完成情况来判断科研人员贡献大小, 必然失衡, 因为科研单位追求的是创造性劳动带来的价值, 同时也需要科研人员更多的劳动付出, 因此科研人员岗位业绩的价值贡献还有另外两个相互关联的量:工作质量与工作量、工作完成情况与工作难度。创造性劳动多的人可能在职责完成上要面临更多的挑战, 而付出劳动多的人可能要在工作质量上面临更多的挑战, 因此如何很好地凸显创造性劳动和“多劳多得”在考核中的地位, 我们提出了两个优化调节系数, 即工作难度系数θ与工作量系数σ, 取值范围均为0.9~1, 由各部门主管领导根据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进行设置。

基本公式:Z=A×θ×σ

(其中, 考评综合得分为Z、岗位业绩的价值贡献为A, 工作难度系数为θ, 工作量系数为σ。)

优化系数的科学性比较, 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为某部门提取的考核数据, 表二为优化前后的考核排名。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经过系数优化以后, 排名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一批从事创造性劳动或者劳动难度大的和付出劳动多的科研人员排名得到了提前, 而一些工作难度低和工作量少的科研人员排名相应靠后, 主任设计师A2承担了一项具有国内开拓性质的课题, 难度极大, 同时也需要国内相关单位配合, 因为某配套单位原因, 未能及时提供配套件, 影响了项目进度, 所以岗位业绩分数很低, 排名非常靠后, 但是这个课题需要突破多个关键技术, 而该主任设计师为此做出了很大贡献, 因此单纯从岗位业绩分数很难对其工作过程进行评价, 如果单纯从工作完成情况来评价, 必然会打击该主任设计师的积极性, 所以通过工作难度和工作量两项系数的调节, 该主任设计师排名明显靠前, 更好地体现了对该主任设计师创造性劳动和多劳多得的尊重, 从而更清晰地量化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状态, 建立了一种劳动导向, 促进科研人员积极拓展创造性劳动, 多劳多得。

三、考核反馈

考核优化后, 按照创造价值和贡献大小对工作给予合理、科学评价, 为培训及激励提供了客观依据, 成为企业分配制度的基础, 从而搭建起了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清晰坐标系:根据评价指标中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行为倾向等模块的自我及组织测评, 帮助其从潜能方面正确审视自己的优、弱势职业能力分析以及职业兴趣、价值观、行为风格等方面认识自己, 使其能够更客观地创造适宜的环境加速学习和行为的改变, 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浅议医学科研中的逻辑方法 篇10

1 逻辑方法在医学科研中的作用

多项性及多层次的逻辑方法, 在医学科学的发现及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1 创新

在医学科研中, 不管是创新性医学科研立项, 还是已取得的重大医学成果, 最开始都是建立在一个个医学假说的基础上, 没有医学假说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性成果。它是医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例如,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澳大利亚科学家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研究的“幽门螺旋杆菌”, 就是沃伦在1979年提出的胃黏膜中存在着一种细菌与慢性胃炎等疾病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猜想后, 2人经历了20多年的反复推演和验证终于证实了幽门螺旋杆菌是导致人类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溃疡的致病菌。从而树立了胃病研究历史上的里程碑。医学历史上的任何一门医学的创新过程, 其实就是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整个过程都是通过假说的验证来完成的。

1.2 准确论证思想

任何医学科学理论, 都是以严密的逻辑形式表达和陈述的, 而不是原理和事实的简单堆砌和混合。医学科研工作者运用一定的逻辑手段, 对某个领域传统所积累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和组建, 使之成为逻辑严密的有内在连贯性的科学理论系统, 就构成某一医学领域的理论体系。例如生理学、病理学、病因学等一系列理论思想, 无一不是以严密的逻辑形式来表达和论证的, 使之成为逻辑严密的医学科学系统。

1.3 驳斥谬误和揭露诡辩的作用

任何医学科学研究者,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都随时会遇见谬误。而有些谬误是出自医学上的权威, 为了坚持和捍卫真理, 就要运用逻辑工具同形形色色的谬误与诡辩作斗争, 要揭露、批评和驳斥错误观点。例如盖仑的血液运动“潮汐说”, 维萨里对盖仑的的质疑;塞尔维特发现肺循环;哈维提出血液循环理论;马尔皮基发现毛细血管等对血液循环理论都是在经历了一个一个医学家运用逻辑工具进行一系列的批判思维来最终完善的。

2 医学科学研究中逻辑方法的基本特征

2.1 思维具有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 科学者通过思维可以从许多个别事物的各种各样的属性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艾滋病患者有许多属性, 如身高、相貌、体重、年龄等, 但这些都不是患者的本质属性, 患者的本质属性是危害生命、广泛传播, 应该从根本上医治、加强预防、控制病源的漫延。这一本质属性, 就是人们通过思维, 从许多艾滋病患者的各种属性中概括出来的。

2.2 思维过程的严密性

思维结论的科学与准确并不是逻辑思维的唯一价值取向, 它更关注推导过程的有效性和严密性。比如, 有位发烧病人到内科就诊, 接诊医生根据其发烧、头痛、干咳等症状, 诊断为感冒, 并进行治疗, 经过两天的治疗患者病情未见好转, 且病情加重, 出现了呼吸困难症状, 这才发现是误诊。原来, 病人患的是禽流感, 因为感冒症状与禽流感 (H5N1) 相似, 致使内科医生做出误诊。这位医生为何做出错误的诊断, 是因为他作了如下推理“如果病人患的是感冒, 那么他会出现发烧、头痛、干咳等症状;现在病人出现上述症状, 所以, 病人患的是感冒”[2]。这个推理从逻辑形式来分析属于充分条件假设命题推理过程, 但这一论证过程不符合有效推理形式, 是无效推理, 正是由于推导过程不严密, 违反了逻辑规则, 犯有逻辑错误, 所以, 虽然结论是正确的, 但该证明依然是无效的。

2.3 思维结论的科学性

逻辑思维是将各种前提条件集中起来, 以形成科学结论, 所以, 逻辑思维的结论, 是有事实依据和科学理论依据的, 是正确、科学的。例如:对鲨鱼的研究, 鲨鱼有极强的免疫力, 它们从不生病, 也不会得癌症。医学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他们从鲨鱼中撮出一种物质, 制成药丸, 用来治疗患有肿瘤的一组野兔;同时, 以患有肿瘤的另一组野兔为对照物, 只喂给其他营养品。3星期后, 肿瘤的生长受到了抑制;而那些对照组的野兔, 其肿瘤周围的血管明显增多, 肿瘤的生长没有受到抑制。由此得出结论鲨鱼鳍的提取物质有明显的抗癌作用。这个结论是无懈可击的, 是千真万确的。

3 医学科研的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是达到医学科研思维的途径、手段。医学科研中的逻辑方法, 也就是医学科研思维的基本规律和思维形式。

3.1 医学科研的思维规律

医学科研的思维规律是医学科研工作者在医学科研过程中, 尤其是在科研成果完成时, 要运用概念, 作出判断, 进行推理和论证, 它是在运用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时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准则, 它包括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进程中, 每一种思维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仅就概念而言,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任何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具有确定性, 不能随意变换。否则就会出现混乱。例如“病”这一概念, 在同一思维中, 如果它反映的是生理上的疾病, 那么就应当始终反映生理上疾病, 不能中途变换成反映一种思想上的“病”的另外一种概念。

不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两个互相否定的思维不能同真, 必有一假。仅就判断而言, 不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作出的判断不能既肯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 又否定某事物具有这种属性。例如对同一患者, 既断定“是食物中毒”又同时断定“不是食物中毒”, 这两个判断是不能同真的, 其中必有一假。不矛盾律要求医学科研中要保持思维具有一贯性和不矛盾性。

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假, 必有一真, 对互相否定的思想要作出明确的断定, 即确认其中之一为真, 不能确认全都为假, 也不能含糊其辞不作断定, 也就是要求思想具有明确性。例如“张三患了艾滋病”和“张三没患艾滋病”是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 它们不能同假, 其中必有一真, 因此对二者不能同时否定, 也不能不置可否。

充足理由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一个思维被断定为真, 必须有充足的理由。例如“某患者, 感到上腹和脐周围连续胀痛并伴有恶心、低热, 来医院就诊, 医生只听其主诉, 未作其它检查, 并据问诊, 开了治疗胃疼的药。次日患者症状加重, 腹痛转至右下腹, 呈持续性, 渐有阵发性疼痛并呕吐, 又来复诊, 医生继续给他开服胃药, 并注射止痛药, 但病情继续加重。后转院确诊为化脓性阑尾炎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 随即手术治疗, 转危为安”[3]。此医生仅仅根据病人主诉就做出处理, 从逻辑上说就是违反充足理由律, 没有做充分的分析和检测, 就做出诊断, 从而造成误诊或漏诊。

医学科研思维中既要遵守思维的确定性、一贯性、明确性, 又要保证思维的论证性。如果违反这些逻辑基本规律, 思维就会出现混乱, 无法正确地认识科研对象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3.2 医学科研思维形式

医学科研中是以概念、判断、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 所以科研过程一定要注意概念的清晰性、判断的准确性, 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推理的有效性、严密性。因为它是验证和组建科研成果成功的关键所在, 必须准确运用逻辑方法这门工具。逻辑方法很多, 但科研运用最多、最广的要属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回溯推理了。这几种推理方法经常交替使用, 或者是套用。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由普通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形式。例如:“如果是心脏病, 那么就会出现肺门血管增粗, 肺纹理和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突出, 该患者经体检发现肺门血管增粗, 肺纹理增多, 左心缘第二弓突出, 为肺血增多、肺动脉段突出的表现。所以是心脏病”。此诊断就是运用了假言推理。

在医学科研中, 演绎推理的应用非常之广。众所周知《内经》的六经辨证是根据三阴三阳的自然哲学概念推衍外感病的发病与转变特点, 脱离人体发病的具体情况, 就是运用演绎推理得出的, 这一理论的形成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归纳推理。所谓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有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概率、统计推理;探求因果联系推理。例如1895年, 英国医生罗斯为寻找传播疟原虫的媒介物, 来到疟疾猖獗的印度。它调查了几个最严重的地区, 就是蚊子特别多。他认为蚊子是媒介物, 经过反复试验, 最终证实了自己的推论。此研究用的就是求同法。

归纳法在医学科研中, 每一步研究都离不开的一种方法。如《伤寒论》六经辨证模式的提出, 就是运用归纳推理的逻辑方法, 通过考察各种伤寒类疾病的发病和转变、转归而作出的一般规律的结论。同样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 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例如医学科研者习惯在大猩猩上做医学实验, 如果在大猩猩身上取得成功的实验, 然后就要在人体上做实验。理由就是猩猩具有和人一样的属性。类比推理是医学科研工作者发现和发明的重要工具, 也是论证思想的重要工具。

回溯推理。回溯推理是由关于某个已知事实的判断推出可导致该判断成立的理由的推理。例如“如果患者是患了重感冒, 那么他就会发烧, 所以, 发烧的患者可能患了重感冒”[4]。这个可能的诊断就是运用回溯推理作出的。回溯推理在假说的形成和验证中具有重要作用。

逻辑方法是从具体科学研究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一系列思维方法。在医学科学研究活动中, 虽然各门科学所研究的内容不同, 但都是由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的知识体系, 每一个科学家尽管所从事的具体科学研究对象各异, 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分析、综合、演绎、归纳、证明与反驳等逻辑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正确运用逻辑方法, 可从已知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 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 发现新的科学理论。科学发现可以始于逻辑方法, 也可以始于非逻辑方法, 但科学发现的最后完成, 则依赖于逻辑方法。学习、掌握逻辑方法, 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进行思维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帮助理解医学深邃的奥义, 进行医学理论体系的整理研究, 并养成缜密严谨的科研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216.

[2]梁慧敏, 张永利, 赵玥.医学问题解决法的逻辑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2) :6.

[3]黄永柏, 岳长红.形式逻辑[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69.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文 篇11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科研质量;内外因素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科研能力的提高。高校外语教师总体素质较高,有接触国外最新教学思想和理念的优势,但比起其他专业教师,其研究成果比较微薄,笔者以为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考虑,着手改革,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外语教师所面临的困境

1.外语专业性不强

外语是工具还是学科的争论由来已久,外语教师主要任务是教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一旦学生获得了这样的技能,教师的使命似乎已经完成。其实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外语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专业发展的基石,必须发展外语的专业特征,像其他科学一样看待,既要有理论更要有实践应用。尤其在高等教育阶段,外语教师要转换视角,要把外语和专业知识、教学理论相结合,探讨专业外语教学的新方法。

2.研究方法的单一

高校的英语教师基本都受过研究生的训练,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比如定性研究或者定量研究,或者描述或者实验,搜集资料数据论证提出的假设。有些研究与教学脱节,实验的痕迹太浓;有些研究打着“叙事研究”或者“行动研究”的旗号,实质上依然是教学经验之谈。掌握适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外语教师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3.研究过程的忽视

阅读许多研究报告,较多的篇幅用来介绍研究背景和讨论研究意义,真正的研究过程却谈得很少,让人不禁对其研究产生了怀疑,这样的研究让人无法检验其信度。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真实的,研究者有必要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作详细的报告,不是仅仅靠前后的分数对比就能说明实验的效果的。

4.研究成果难以推广

许多高等学校每年都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科研发表任务,许多教师只有写文章应付,至于研究成果有没有意义,能不能推广似乎不在考虑的范围。即使花不少钱资助的项目也只是为了发表,其推广价值实在有限。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的想法不能改变当前的现状,所作的研究不能推广,研究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二、促进科研水平的外部条件

1.加强与学生的联系

外语教育研究是应用型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高校的外语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的特征和他们的需要,脱离学生的研究必然是空洞的。在这一方面,高校教师应该向中小学教师学习,应该多和学生在一起,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也能从中找到研究的方向。

2.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

“文人相轻”在高校教师群体表现得尤为明显。教师之间的接触不多,同事之间的合作很少,更不要谈一起做研究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倡导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一起做研究,分享彼此的成功和成果。合作研究可以带动年轻教师加入研究的队伍中,可以完成一个人无法完成的研究。“伙伴合作”作为教师群体发展的一种行动模式,其创新点在于同时达成激发教师学习动机和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目标(徐国梁,2010)。

3.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高校外语教师比其他教师更应该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基础教育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的外语教学发展,学生的外语能力普遍有了提高。高校外语教师如果还用以前的标准要求学生就已经过时了,许多中小学教师已经尝试在课堂上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学英语教师更应该有新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4.创造和谐的研究氛围

除了教学工作外,高校教师必须通过做课题,搞科学研究提高理论修养和教学能力,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为了评职称写文章,为了拿经费做课题,这样只会出现浮躁空洞的文章。因此,高等学校一定要给教师创造宽松的研究氛围,让教师有时间有空间进行科研工作,在科研评定中公正客观,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

三、提高科研能力的内部因素

1.加强教育学和课程理论的学习

语言教学中长期存在“重语言、轻教育”的倾向,导致语言教学游离在教育主流之外,语言教学课程理论发展不完备,语言教学人员教育学养缺失等问题(刘炜,2010)。高校的外语教师应该抓紧时间学习各种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课程理论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而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者。

2.参与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课堂的中心是学生,教师是教学的灵魂,教师要善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开展科学研究。首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寻找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采用行动研究法或者实验法开展教学研究,搜集各种数据,检验各种假设,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3.形成课题研究和系统研究

当前教师研究的一个薄弱点是比较分散,缺少长期系统的研究。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教师可以用课题的形式,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利用较多的资源,完整的进行专项的研究,这样研究的推广性更大,研究价值容易实现。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专注于某个方面做深入研究。

外语教育教学研究从经验走向实证,目前又兴起了微观的行动研究;研究者从描述走向干预,走向叙事,将微观和宏观整合,无论名称如何变化,高校外语教师必须从教育为学生服务,教师为教学服务出发,站在哲学的高度去审视外语教育这门年轻又古老的学科,加入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队伍中去。

【参考文献】

[1]刘炜. 2010, 重语言,轻教育:探究ELT与普通教育研究及课程理论之隔离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4期.

[2]徐国梁.2010,伙伴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路基 《上海教育科研》第12期.

[3]赵庆红、徐锦芬.2011 新世纪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外语界》第1期.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论文 篇12

随着世界新军事理念变革的逐步深入和国内军事装备建设的持续发展, 多种高精尖武器系统的科研生产任务逐步增加, 各大高校利用自身学术优势, 承担了部分大型复杂武器系统或分系统的预先研究、研发以及小批量生产任务, 在我国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与企业的科研力量相比, 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企业或专职科研机构无法企及的优势, 如财务风险小、拥有众多专业人才和相对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等。但是, 高校的国防科研体系中也存在诸多矛盾, 如管理体制相对松散, 质量保证体系不严谨等。

2 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难点

GJB9001B-2009标准的主体是企事业单位, 高校的科研工作不同于企业和专职科研机构, 高校国防科研管理与GJB9001B-2009的结合尚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与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过程管理、资源整合以及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方面。

2.1 资源整合难度大

大学教育具有较强的综合型, 学习科目多, 资源覆盖面广, 大部分人员、设施分布于在其所属的各类二级机构, 少数跨校联合的科研项目涉及到的学科和科研人员更加宽泛。因此在GJB9001B-2009标准范围内整合自身有效的资源优势, 建立符合自身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成为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资源整合对于国防科研的质量保障体系来说是顶层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2 组织机构设置

高校的最高管理者往往由校长担任, 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作为管理者代表, 从组织结构来说, 往下是负责人、财、物的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 具体的项目组则分布在各院系。科研项目由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 职能部门和各二级院系更多承担的是服务职能, 在管理方面与企业的科研生产有着明显不同, 这些对于贯彻GJB9001相关标准来说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

2.3 过程管理繁琐

科研项目的立项、检查、经费管理、成果管理一直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点内容, 项目组主要从事科研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因此, 科研项目的质量等级主要取决于项目研发者的质量观念。企业对科研项目的监管都很严谨, 但是现阶段高校的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严谨的程度远不及企业的质量监管水平。受“重申报、轻过程”思想观念的束缚, 高校科研项目工作往往不重视管理流程, 质量管理相对滞后, 质量管理体系如空中楼阁浮于形式, 缺少实质的行动。

2.4 人力因素复杂

能者多劳是高校在科研工作者的一大特点, 在众多高校中, 一般由具有专业水准的高素质的科研工作者承担大部分科研工作和教学任务。国防科研的任务节点紧, 质量要求精细, 全程可追溯, 对保密要求相当严格。鉴于此, 当前高校从事国防项目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笼络高精尖人才参与国防项目的研究。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也是现阶段高校科研的一大特色, 但这也增加了科研成员的不稳定性。

2.5 科研任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高校的科研工作不同于企业单一的科研生产的特点是其科研方向和工作任务复杂多样。高校可以从多个方向着手进行多个领域科研项目的研究, 如科研项目的类别就涵盖了基础研究、原理样机研制和应用研究等多个专业类别, 广泛的研究领域也意味着在确保质量控制的前提下要承担更为繁重的科研任务。

3 提高高校国防科研质量的措施

高校与企业在科研方面各具特色, 根据其不同特点, 结合高校现实条件, 在深刻领会研究目的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质量管理的方法途径, 维护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为进一步推进质量管理在高校科研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笔者着重强调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3.1 设立质量管理机构, 明确质量管理职责, 建立质量管理相关法规

教学与科研实践齐抓并举是高校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校管理者首先要落实工作场所, 配备科技人员。对于科研机构的设置以及人员设施的配备, 高校应该体现出不同于企业等社会科研机构特点。高校自身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特殊性决定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只能独辟蹊径, 切不可全部效仿企业或研究机构, 甚至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管理经验。高校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只能根据自身实际, 通过不断的摸索、尝试逐步完善。加强军工及其背景工程项目的管理, 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研发质量, 做好保密工作。在质量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 基于高校实际, 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同时将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流程体现在管理制度上。

3.2 广泛培养质量管理骨干, 以点带面, 全面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运行

高校推行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科研生产模式, 这就决定其无法对质量管理和保密工作投入足够的人力。高校可以利用教、研结合的优势, 培养通晓科研与质量管理的人才。准确把握科研课题的研究现状, 通过“点带面”的形式实施质量管理, 使校内科研成员深刻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和方法途径, 促使科研人员广泛参与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工作, 逐步总结出管理规律, 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质量管理的方针、政策得以有效实施。

3.3 重点借鉴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 实施科研项目分类质量管理

国军标GJB9001B-2009以等同采用国标为基础, 增设了军品的特殊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多个科研领域, 同时能满足多个专业领域科研产品的质量管理标准, 但是由于类别的差异, 每一类科研产品也都其具体的质量控制要求和侧重点, 因此必须根据具体的管理要求分类管理高校所承担的基础研究、预研、应用研究、产品研制和型号小批量生产等项目, 在不影响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突出重点, 缩减流程;根据质量管理办法来管理应用基础类研究项目, 坚持质量管理中的应有节点, 可重点对文档化要求且适当简略。

3.4 优化重组资源, 局部实现科研生产过程集中管控

高校中资源均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高校的科研专业琳琅满目, 各专业领域之间一般跨度较大, 研制过程差异很大, 均采用小批量生产模式生产科研产品, 即使是实物产品形式的工程研制项目, 也只是进行样机生产或新产品试制, 多方参与管理、资源重复投入的情况屡有发生。为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资源管理”对人员、基础设施、科研设备、工作环境等的规定, 对批生产任务和产品试制、样机生产的项目, 尽量将科研资源专用、通用, 进行集中管控。

4 结束语

当前, 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国防科研管理中的应用, 以及国防科研质量管理监控体系的构件方面的研究尚未成熟, 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究。如果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现行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将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而得以优化, 并有望突破管理瓶颈, 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国防科研力量作为当前国内科研界的一部分, 必将为推进我国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高校科研管理者应该正视管理中的不足, 不断强化自身优势, 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大胆探索, 积极尝试, 切实推进高校国防科研管理实现科学化、现代化, 为高校服务国防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摘要:作者分析了当前高校参与国防科研项目的现状, 以及高校国防科研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难点。建立质量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科研环境及体制的变化, 满足各类科研用户的需求, 提高科研项目完成质量, 增强学校科研竞争力, 从而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高校科研,国防项目,质量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志生, 刘维亭, 孟庆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薄弱环节的分析与改进[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12) :135-136.

[2]刘征, 吕世峰, 刘珩.高校在科研中引入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分析[J].科教文汇, 2009 (10) :68.

上一篇:幼儿习得英语下一篇:微课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