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024-09-28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共8篇)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1

第一章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教学要求】能陈述教育科研的基本特征;能理解学前教育研究的含义;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科研的原则。

【教学重点】教育研究的定义及科学原则,学前教育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教育研究的科学原则及各自内容,学前教育研究的意义,学前教育研究的功能。【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研究的本质与特征

一、教育研究的本质

1、科学研究是指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探究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以获取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其核心是知识的拓展和问题的解决。

2、教育研究就是人们在教育科学理论和其他相关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教育领域内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

3、教育研究的科学研究遵循的原则 客观性、教育性、伦理性、实用性、可行性、准确性、发展性。

二、学前教育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

1、学前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学前教育通常是指针对0-6岁幼儿所实施的教育。根据教育场所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托儿所教育(3岁前)和幼儿园教育(3-6岁)等。不论广义或狭义,学前教育研究都可以被理解为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学理论和其他相关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讨该年龄阶段教育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揭示其规律,进而有效的改善和体改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实践过程。

2、学前教育研究的特殊性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内容的结合性、研究类别的结合性。3研究内容的结合性包括: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评价研究相结合、课程开发研究与教师发展研究相结合

第二节 学前教育研究的功能

1、描述:学前教育研究可以对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最为贴切的描述,由此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有关学前教育历史和现状的各种知识,认识学前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进展和问题,从而评价学前教育的实施效果和反思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等。

描述性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量或观察工具的使用。

1.1、以《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教育行为》为例,对描述性功能进行分析P7

2、预测:依据早先的X时间内所获取的信息,对某一现象将在Y时间内发生作出预测的能力。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根据一个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表现预测其小学阶段的学习发展,可以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预测几年内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重点区域。2.1、以“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为例,对预测性功能进行分析P9

3、解释:思考并合理说明某一教育现象的原因、本质及规律等。如果一个研究者能准确合理的解释某一教育现象,这无疑意味着该研究者能够描述这一现象、预测其进展或结果,并懂得如何使其改进完善。

3.1以《纲要》为例,对解释性功能进行分析P11

4、改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改进不良现状,使学前教育发展向理想的目标不断靠近并无限接近。

4.1以“佩里学前教育方案”为例对改进性功能进行分析P12

第二章 学前教育研究的范式和理论建构

【教学要求】能陈述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内容以及他们的不同。

【教学重点】了解研究范式的四种类型,四个主要研究方式,进行研究的基本操作程序 【教学难点】质性研究的应用,常用的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方式,及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研究的范式与知识观

范式:主要包括一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科共同体所持有的共同理念,在共同体内公认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框架及理论视角。简而言之,范式就是用以观察和理解研究问题的模型和框架

一、实证主义范式与知识观

1、实证主义者认为,社会与自然界没有本质区别。社会如同自然界一样,可以被客观描述,也可以被逻辑而理性的研究。实证主义持可知论观点。

2、实证主义四大特征:

第一,以事实为依据,以观察为手段。

第二,具有可重复性,在实证性研究中,如果某两项研究的步骤和逻辑相同,那么其研究结果也应该是相同或是类似。

第三,具有可积累性,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要经过一代代研究者的努力、在数据,资料以及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已有结论的不断验证和反思而使某一研究领域内的理论得到提升,获得新的发展。

第四,可证伪性,我们没办法归纳到一类事物中的所有个体,但是这一逻辑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举出一个反例来证明原命题不成立。

二、解释主义范式与知识观

1、解释主义试图解释人们是如何理解他们周围的环境的,解释主义主张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并非是镜像似的被动的反映与接收,人能主动地认识和解释世界。

2、现实世界的真相并不是客观的存在于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认识,现实世界的具体意义使人们主观建构的,而且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平等的建构有关现实世界的具体意义。

3、我们并不是简单的接收特定的社会和物质环境,每个人都在不断地用社会共建、共享的某个文化框架来解释我们周边的环境。另外我们对社会的解释反过来也会影响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的行为表现。

4、对于解释主义来说,社会就是一个动态的意义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不断地创造并再创造者社会的意义。我们的社会不只是等待解释的社会,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解释着我们的社会。

三、结构主义范式与知识观

1、结构主义的前提假设是:一切事物无论表面怎样杂乱无章,其内部必然隐藏着某种“结构”,日常生活中的“结构”是客观的,通过观察能够感知到的经验层面的属性。而结构主义所说的“结构”则是抽象的和内在的,接近于事物的普遍本质。“结构”是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的组合

2、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认为,世界不是有事物组成的,而是由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的;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那些关系;在任何既定情境中,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任何部分只能在整体中获得意义。

3、结构主义范式之中,有一个非长突出的特点,就是看重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结构主义关注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而非事物本身。同时,结构主义认为,世界的结构性不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而是人类心智的产物,是人脑结构化潜能对外部混沌世界的一种“整理”和“安排”。

4、结构主义范式四个特征:第一,结构主义最明显特征是他提倡一种“整体论的观点”。第二,结构主义倾向于考虑不变的东西而不是暂时易变的东西。第三,他反对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喜欢根据直接观察到的实体来说明事物;而结构主义认为“结构”是远在观察到的现象表层之下的比较深层次的实在。

5、在结构主义中,结构系统是动态平衡的,这取决于两种机制:第一,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复杂的内部组成部分的作用下,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第二,变化遵循的规律是不变的。所以结构的变化又不会是漫无边际不可控的,这可以保障整个系统持久地存在。

四、后结构主义范式与知识观

1、后结构主义范式特点:首先,后结构主义的首要特征是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其次后结构主义是历史的回归。

2、后结构主义认为世界在根本上是不确定的,这与实证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观点很大不同。对后结构主义者而言,世界远非是封闭的,类别清晰地,充满着确定性的,等待着科学家的探索和发现。在他们眼中世界变动不居,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只能是暂时性的理解。

第二节 研究路径与研究方式

一、量性与质性研究路径

1、量性研究是这样一种路径:“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

2、质性研究则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是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活动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3、量性研究以实证主义范式为基础,以演绎推理为逻辑框架,以理论检验模式来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以非价值介入的客观中立的态度来最大限度的减少研究者对研究的干扰,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4、质性研究以人文主义范式为基础,以归纳推理为逻辑框架,通过建构理论来深入的理解社会现象,并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问等搜集有关资料并得出解释。

5、质性研究的价值介入性比较强,与量性研究相反,质性研究非常注重研究者对自身研究的主观诠释,通过搜集到的资料对研究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由此可见定性研究扮演着“理论发现者”的角色,而定量研究则是“证明人”。二、四种研究方式

1、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通常将社会研究的具体方式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其中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量性研究方式,实地研究则属于质性研究。

2、文献研究是以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文献是指能够承载有关研究对象的信息材料。

2.1、文献分析法优点:第一,文献研究的费用相对较低,而且比较节省时间。第二,研究对象对研究者的无反应性。第三,超时空性。第四,可以做深入的纵向分析。按时间顺序梳理文献资料可以帮助研究者梳理一个事件纵向发展的历史过程。

2.2、文献分析法不足:第一,文献的质量难以保证。第二,对文献的依赖性强。第三,很难保证研究的信度。

3、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形式。

3.1、实地研究包含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两种类型。参与观察是研究者浸泡在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中,通过各种感官来获取相应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作出诠释。个案研究是选取全体研究对象中的一个个按作为重点观察,并对其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这个个案,不一定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集团”,如一个村落、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3.2、实地研究是一种质性研究,这意味着它并不仅仅是搜集材料,它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通过分析所收集的材料,对研究对象作出理论上的解释,因此,可以说实地研究是一个“理论发明者”

3.3、实地研究的优越之处:首先,效度高。其次,实地研究的灵活性大。

不足:第一,实地研究背负着伦理的拷问。第二,虽然效度高,但是信度很低。第三,耗时较长,而且影响到研究对象。

4、实验研究是一种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实验研究的实施,必须通过精心的实验设计、严密的控制和对变量的操作来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推断。4.1、自变量是通过自身变化而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变量,实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4.2、前侧与后侧分别是指在实验前后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在实验进行之前对因变量进行的测量称为前测,之后称为后测,通过实验前后两测对因变量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从而找到所给出的刺激使因变量发生了何种变化。

4.3、对相同对象进行先后两次相同的测验,在后测时,实验对象可能会因前测和实验时的经验不同而表现不出真实的实验效果。为了消除前测对后测的影响,需要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就是接受刺激的一组,控制组就是不接受刺激的一组,为他们分别做前测,然后实验组接受刺激,控制组不接受刺激,然后分别后测,比较可发现刺激到底发挥了多大的影响。4.4、罗森塔尔效应是指老师对学生和学生对自己的期待会使学生表现得更好。

霍桑效应是指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成绩或是业绩提高的现象 双盲实验的施受双方都不知道谁是真正接受刺激的实验组。

4.5、实验研究的优点:首先,实验研究的最大优点就是其严密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赋予了实验研究课重复验证的特点,这样经过重复检验的结论会让人深信不疑。其次,相对于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实验研究相对比较省时省力,而且要是实验结果不理想,再进行一次实验也相对比较容易。最后,实验研究非常适用于探究因果关系,能够解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4.6、实验研究的不足:他最大的不足在于实验环境的人为设臵性,因为实验对其环境进行了高度的控制,环境相对比较简单,而真实地社会环境远比实验环境复杂得多,有很多变量是不可控的,会对得出正确的因果关系造成干扰,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结果不一定适用于真实地社会环境。

5、调查研究是指“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是问卷的方法,系统的、直接的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5.1、调查研究方式的特点:第一,调查研究并不搜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他只搜集和分析所选定的研究总体的样本的信息。样本是研究者在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的,认为能够代表研究对象整体情况的那一部分研究对象。第二,调查研究主要以来问卷和结构式访谈搜集资料。这样可以得到大量的量化资料便于日后统计分析。

5.2、调查研究的优点:首先,调查研究能够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得出有关整体的结论,研究者可以通过调查结果快速的掌握某一整体的情况并形成对某事的态度。其次,调查研究能够描述大样本的特征。最后,标准化的问卷和结构式访谈便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

5.3、调查研究的不足:标准化的问卷和结构式的访谈虽然便于以后的分析,但是,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者给出的答案选项极大地限制了调查对象的回答,也许他们有更多的想法,但是却收集不到。另外,在调查比较复杂的议题时,极易出现搜集到的信息简单化、片面化、肤浅化的现象,调查研究无法像实地研究那样能挖掘研究对象内心深层次的感悟。而且调查研究也无法保证问卷或是访谈所的材料的真实性,也就是说问卷的答案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回答者的真实想法,研究者是不知道的。第三节 逻辑体系与理论建构

一、归纳逻辑与理论建构

1、广义的理论是指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范畴的体系或命题的集合,是关于特定领域或对象的系统化知识。不管是何种理论,其建构有两种逻辑:归纳和演绎。

2、归纳逻辑是指“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二、演绎逻辑与理论建构

1、演绎逻辑是指从一般到个别从一个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另一个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2、在演绎的逻辑模型中,特定的命题,即研究人员提出的假设来自于一般性的原理或常识。”

3、演绎和归纳这两种逻辑方法,相互独立而并不相互排斥,通常两种方法会同时用于解决同一问题。运用演绎逻辑的主要目的是检验现有的理论,运用归纳逻辑则旨在发现各种经验规律,用以构建新的理论。

第三章 学前教育研究的伦理

【教学要求】了解研究过程中的相应的法规以及道德,知道什么是抄袭,以及引用他人文献时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明确与被试合作过程中要注意的五个方面,知道针对研究对象的保护法规,学会引用文献资料。

【教学难点】知道研究过程中的学术诚信,在引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内容以及格式。【教学内容】

第一节 真对研究对象的保护法规

一、政府的有关法规

1、《纽伦堡法典》中有两条涉及研究对象保护问题:“(研究)须取得受试者知情且出于自愿同意”和“研究设计必须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并能为人类带来利益(利大于弊)”此后《纽伦堡法典》成为要求任何研究者都必须尊重被研究者的“自愿参与”和“知情同意”。

2、美国为了促使法律规章得以实施,要求任何由美国政府部门提供基金进行研究的机构都要设立审核委员会。委员会的人员有责任就研究中提出的道德问题进行调查。

3、《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其中有一条“以人为本”涉及研究对象保护:“人文社会科学应将体现人性、尊重人格、保障人权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增进全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进步和幸福作为终极目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既要考虑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又要尊重人的个性发展。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尊重被试

1、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尤其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人格的尊严和平等是高于一切的。因此,尊重被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应该遵循的第一伦理原则。尊重被试就是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要负责维护尊重被试享有各种人身权利,包括不参与协作权、知情权、保密权等。

2、案例分析调查留守儿童现状 P50

二、知情同意

1、知情同意是指研究人员要让研究对象知晓研究的目的,研究可能存在的危险,研究人员的基本情况等有关该研究的信息,并在这个基础上获得研究对象的同意。

2、知情同意保护研究对象党的两项权利:一是知情权,让研究对象清楚研究目的、设计、风险等信息;二是自愿参与权,研究对象必须是在清楚研究设计之后自主决定参与研究。

3、在教育科学研究中,遵循知情同意一班有三个步骤:信息、理解、自愿。信息主要包括研究目的是什么,研究的发起者是谁,怎样进行研究,需要多长时间等。理解:研究者的表达习惯和艰深的专业术语等问题可能会导致潜在研究对象的不理解研究信息。这就需要研究者了解潜在对象的理解能力和语言习惯,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传递研究信息。

4、研究者应通过宣传、说理、鼓励等积极方式来赢得研究对象的合作,研究对象应该是在没有顾虑,非常情愿的情况下参与到研究中来。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的自由不受限制,他们可以自愿选择继续参与实验或是退出研究。

三、隐私保护

1、匿名是指研究者无法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判断出提供资料的个人身份,匿名不仅仅是对研究对象的保护,更主要的是当研究结果公开的时候,研究对象不会因为他提供研究信息而被认出来。

2、隐私是指外界无法探析某一特定对象所提供的资料。

3、保密,研究对象就敏感问题提出信息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一些麻烦,这是研究者应该严格的对研究对象的姓名、身份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加以保密,保密的意义首先有利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研究关系,避免给被研究者的工作、学习、生活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其次有利于消除被研究者的顾虑,向研究者提供真实的信息资料,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四、不欺骗

1、不欺骗原则是指研究者必须诚实、真诚的对待研究对象,尽可能不采用欺骗方式的研究设计,除非不用欺骗方式的设计无法取得研究结果。但是即便采用了欺骗,研究者一定要在研究结束后向研究对象解释、说明研究设计的目的和过程。

2、对于是否应该在研究中采用欺骗还存在争论,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有一些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方式是为了实现研究目的,对研究对象欺骗是善意的,并在研究结束后会向研究对象澄清一切,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3案例分析:幼儿园期望效应 P55

五、文化平等

1、不可避免的研究对象在性别、民族、文化背景、经济地位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我们在研究中应该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研究中收集到的数据资料也应该公正的评估处理,不能因为研究者的喜好,或为了证明研究目的而隐瞒或消除某些资料。

2、在态度方面,可能会因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文化、教育、经济等差异而造成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不适当态度。第三节 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

一、研究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是指研究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处理要符合基本学术规范和伦理原则。

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第一,研究者要警惕研究是否会对研究对象造成不利影响。研究者应该意识到一些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研究者没有权力毫无禁忌地刺探研究对象的所有方面,研究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不能压倒其他社会伦理道德。

第二,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的一切调查研究都要获得知情同意。知情同意不仅是研究应该遵守的基本伦理准则,也是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条件。第三,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研究对象的利益。保护研究对象的利益主要指为了避免对研究对象造成伤害,要为研究对象享有一切权利提供便利。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出现矛盾主要是因为双方利益的冲突,因此从道义来讲研究者应该把研究对象的权益放在第一位加以保护。

第四,做好保密工作。为了能让研究对象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在研究开始之前研究者有必要向研究对象解释这些信息的用处以及承诺做好匿名和保密.工作。因为要让研究对象放下防备与研究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研究者必须要让研究对象觉得安全放心,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五,持有平等态度。研究者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觉得与研究对象有什么不同。研究者应明确自己在研究中的位臵不是居高临下,应该把自己看作研究情景中的一分子,与研究对象的不同仅仅是因为在研究中的分工不同,研究对象提供信息数据,研究者分析信息数据,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共同认识和解决某个问题或现象。另外,研究者也不能因为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喜好而不公正地对待不同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歧视或不公正对待是最容易激发矛盾的,因此研究者确立平等的态度是建立与研究对象良好关系的前提。

3、与学校管理者(单位)的关系

教育研究为了获得合法性并能够顺利地开展,必须得到相关单位的许可和支持。由于教育研究通常需要到学校实际情景中做研究,因此获得研究对象所在学校的管理者(单位)的允许是必须的。另外,教育科学研究者多数是高校教师或一线教师,为了让自己的研究项目得以开展,此研究课题需要获得研究者所在学校的批准。因此,也就是说科学研究者要处理好与两方面的学校管理者(单位)的关系。之所以会涉及两方面的管理者,主要是因为一个研究课题跟他们都发生了利益关系。第一,采取正常的办事渠道。

第二,研究方案需经过两方面学校管理者的审核。第三,研究中各自承担的责任和获得的利益要明确。第四,研究成果发表时需要经管理者同意并根据实际情况署名

二、研究过程中的学术诚信

1、学术诚信包括两个方面:引注的规范和数据资料处理的规范

引注包括引用和注释,引用是指转述或直接陈述他人的观点内容,注释是针对应用的内容所作出的注解,以此来说明引用内容的出处。

2、在撰写学术著作时,必然会借鉴和转述别人著作的观点内容,如果在借鉴和转述别人观点内容时不说明出处误把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这就是学术剽窃。

3、学术引用的伦理;学术引用应体现学术独立和学者尊严,引用必须尊重作者原意,不可断章取义,引用观点应尽可能追溯到相关论点的原倡者,写作者应该注意便于别人核对引文,应尽可能保持原貌,如有删减必须加以明确注明,引用应以必要为限,引用已经发表或出版修订的作品应以修订版为依据,引用未发表的作品须征得作者或相关著作权人的同意,引用应伴以明显的标识,以避免读者误会,引用须以注释形式标注真实出处,并提供与文献相关的准确信息。

4、规范收集数据资料的关键是真实的展现数据和资料,在收集数据资料过程中出现不符合学术诚实的突出情况是捏造研究数据和资料,向别人借用实验结果。在研究过程中不要为了让数据资料成为证明研究问题的有力证据而自己篡改编造数据资料。更不能根本没有做实验或调查而把别人的数据拿过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将数据做一些改动就直接使用。

第四章 基本过程

【教学要求】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过程,如何选题及拟定研究计划,学会论文的基本格式 【教学重点】学会论文写作的基本过程以及毕业论文和期刊论文的基本格式。【教学难点】学会选定题目,会写文献综述,能够自主拟定研究计划。【教学内容】 第一节 操作程序

一、选择与确定研究问题

1、研究问题的来源,研究者的兴趣将成为研究问题的最好来源,研究者可以思考我对那些专业理论或现实问题感兴趣?为什么我会对这些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还与那些理论、现实问题相关?这些问题背后是否存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研究者还可以从发现、解答社会问题中确定研究题目。

2、研究者选题还要考虑研究价值和研究者个人能力。研究价值主要是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即该研究是否能够构建新的理论或者完善充实现有理论,是否对解决某些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个人能力问题是指研究者本人为完成研究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以及个人精力、经费等其他辅助条件。研究者的个人能力是完成研究的基本条件。

3、研究题目的表述,研究题目应准确得体,并能准确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当反应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能使用笼统的、泛指性很强的词语和华丽不实的辞藻。题目应简明,使读者印象鲜明,便于记忆和引用。题目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字符、代号等。题目所用的词语必须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以便为检索提供特定的实用信息。

二、拟定研究计划

1、文献综述,即在阅读与研究相关的大量文献后,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价。主要工作是两项一是总结已有研究,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二是对这些研究进行分析评价,如值得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2、文献的主要来源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类文献、网络资源。如果需要阐述比较系统、全面的资料,可以从书籍类文献检索。但从写作到书籍出版需要较长时间,这可能导致书籍类文献较为缺乏时效性。报刊类文献更新速度快,如需新观点、新视角的资料可从这类文献中检索。教育档案类文献一般根据年代、会议召开时间为坐标轴整理当时的教育政策、理论观点。互联网资源需要研究者注意甄别这些资料的真实与质量。

3、筛选文献方法,目标文献是期刊文章的话,阅读摘要和结论部分是快速过滤无关文献的好方法,因为这两个部分简要概括了一项研究最重要的主干内容,如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书籍类的课先浏览目录对书的内容有大致了解之后可以阅读前言和第一章内容。除了对检索文献与后续研究的相关性进行辨别之外研究者还必须判断和分析文献的内容、结论的科学性、并决定是否有继续阅读的必要。

4、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文献综述不是简单罗列前人研究的观点和结论,更要注意总结这些研究之间的关系。第二,文献综述除了介绍文献结论之外,还需要描述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这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的判断结论的可靠性。最后,文献综述是为研究者的后续研究做准备的,应具体说明这些文献与后续研究之间的关系。

5、研究目的是指研究者从事某项研究的动机、愿望、和期望,这些目的可能因研究这个人的生活背景、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以及所研究的现象不同而有所不同。

6、研究意义是指研究结果对有关人员、事情或社会机构的作用。主要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部分要求研究者具体陈述研究结论对充实、完善现有理论的作用;现实意义部分要求研究者阐述研究结论有助于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7、在选择研究方法的过程中,研究者应明确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因为这些优势与局限性可帮助研究者了解哪些研究资料适合用何种方法来获得,某一研究方法在搜集资料方面的盲点可由哪些其他方法补充完成。换而言之,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选择某一种研究方法作为整项研究的主要方法,此外也许选择其他方法作为补充。第二节 论文写作

一、学位论文写作

1、学位论文是我国高等院校学生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重要条件。

2、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要概括。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总结并重点介绍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3、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用以表示全文主体内容信息的词或词组,数量为3—8个。

4、正文部分 第一章 导论:研究课题概述,研究的意义,研究假设、问题、目标或目的。第二章 文献综述:前期研究与观点综述,知识现状的全是性概要。第三章 研究方法:研究设计,样本抽取与研究对象人身保护程序,测量,其他程序,时间线。第四章 研究发现:统计程序综述,对每一假设、问题、目标或目的的结果的描述,补充分析。第五章 论述:对各结果的诠释,研究的局限性,对未来研究的启示意义,对实践的意义。

5、参考文献是指论文作者阅读过的、对文献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分两种:一种是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另一种是作者虽然没有在文中引用,但在研究过程中受到这些文献的启发。参考文献按其在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其他没有引用的文献列于其后。

6、附录是论文主体的补充主要包括:比正文更详细的理论根据、研究方法和技术要点;由于篇幅过长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宜写入正文的;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但对本专业同行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某些重要的演示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统计表等;

7、致谢 研究者很难仅仅依靠一己之力完成复杂的研究工作。在进行研究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研究者可能接受了来自老师、同学、家人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致谢部分便是为研究者提供感谢的机会。

二、期刊论文的写作

1、署名:如果论文由多人合作完成,那么在署名中应将这些合作者列出,署名顺序按作者在论文撰写中的作用由重要向不重要排列。一般来说,署名排序越靠前,对论文撰写的贡献就越大。

2、通讯地址:一般为作者的工作、学习单位,假如单位所属省、市和邮政编码。

第五章 抽样

【教学要求】学会常用的抽样方法,了解质性研究、量性研究的区别以及具体抽样方法和理论。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总体效度、目的抽样、样本规模和抽样误差,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分类及方法。

【教学难点】熟悉质性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样本抽取的时候样本容量的控制以及如何减少样本误差。【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抽样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样本

1、总体通常是与构成它的要素相关的,一般是指构成它的所有要素的集合。在调查研究中,最常见的总体是由社会中某些人或一定类型的群体组成的,这些个人或一定类型的群体就是组成总体的要素。要素是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分析的基础,通常是指个人或一定类型的群体,而样本就是指用一定的方法从总体中抽选出来的一部分要素的集合。概而言之,样本就是在研究中为研究者提供信息的那个群体。

二、目标总体和可抽样总体

1、目标总体就是研究者感兴趣或者想要研究的总体。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一总体是很难得到的,因此,研究者能够概化的那个总体就是可抽样总体,也就是说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可以推广或者应用的总体,也有研究者称之为可获得总体。目标总体是研究者的理想选择,而可抽样总体则是研究者的现实选择。

三、概率抽样和费概率抽样

1、概率抽样通过碎计划的操作来抽选样本,使得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相同的被选为样本的机会。这样的抽样方法能避免抽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2、费概率抽样是指不依据概率理论而选取研究样本的方法的总称。在非概率抽样中,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中进入样本的机会是不同的,研究者会根据需要或者特殊目的来抽选少数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作为样本。由于每个个体进入样本的概率是不同的,而且研究者的主观意志会影响样本的选择,所以无法说明样本是否重现了总体的结构特征,用样本来推断总体的情况也是不可信的。

3、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案例P95 第二节 抽样的概率理论

一、量性研究

1、量性研究 研究者通常是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样本的选择是为了代表更大的总体,研究者关注的是总体,而非偶然抽取的样本,他们也更关心研究结果推广或应用到总体之中的程度。

案例:研究者想了解家长如何看待幼儿园收费问题。

研究者当然想调查全国每一位幼儿家长,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也许研究者智能设计一个仅有1000位幼儿家长的调查问卷。

2、强调总体效度

总体效度是指一项研究所获得的结果能被推广或应用到研究样本所属的总体之中的程度。可以说总体效度是判断和评价研究有效性的标准之一。

过去总体效度主要应用于实验性的量性科学研究中,比如测验某一种水稻品种的产量。但是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总体效度也同样应用于其他量性研究的抽样逻辑上,比如测量人类某一个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为了得到一个好的总体效度,研究者必须从确定的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以保证能将研究结果推广或应用到更多的总体中。

这就要求在取样的过程中,随机抽样的样本必须足够大,以避免和减少样本和总体之间可能产生误差的概率。

案例:假设太原市大约有40000名中学教师,他们大部分学历是大学本科,你从该总体中随机抽取了50位教师作为一个样本,你也许会偶然得到他们大部分学历是专科毕业的样本。但是,如果你抽取1000位教师的样本,得到的学历情况肯定会比50位教师组成的样本中得到的学历情况更接近总体。

当然也不是样本越大越好,在综合考虑时间、精力、财力的情况下,相对来说大样本具有更好的总体效度。至于样本规模后面将会详细讨论。

二、质性研究

案例:研究者想对一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做一次质性研究,研究这可能会观察这位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研究这位幼儿教师的教案、教学笔记和反思笔记,对这位幼儿教师进行访谈等等。

在这一研究中研究者基本上只对他选定的作为个案的样本感兴趣,他研究这名幼儿教师是期望从中挖掘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能触动其他幼儿教师的东西,研究者并不期望能将从这位幼儿教师身上发现的结果推广到更大的幼儿教师总体中去,那样也将是毫无意义的。目的抽样:研究者选择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案例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样本的取样是很少的,有时候会选择一个案例作为样本,研究者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作为样本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总体效度,而只是为了对所研究对象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案例:研究者想了解幼儿园新教师的实践知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其在幼儿园新教师的成长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如果研究者决定采取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这就需要目的抽样,从幼儿园新老师中选择一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假设研究者初步锁定几所幼儿园的几位新入职幼儿教师,当研究这进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时,他需要考虑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对于这项研究的参与态度,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兑与研究的配合程度。如果某位幼儿教师比较矜持、不善交流和沟通,总是被动的参与研究,那么研究者可能放弃说服他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到研究中来。相反如果以为幼儿教师性格积极外向,渴望参加并愿意接受研究者所提出的要求,这位幼儿教师就会被选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样本。同样,假如研究者认为还有必要选取以为从事幼儿教育多年的“老教师”参与到研究中,与新老师形成对话,研究者也可以依据目的抽样法,选取一位“老教师”作为研究的样本。

总的来说,目的抽样是非概率抽样,是质性研究中的一种抽样方式,与量性研究中的概率抽样是不同的,他不是为了得到总体效度而设计的,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对研究样本的深入理解。

三、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一)样本规模: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样本规模 样本规模也称样本容量,是指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量。

在非概率抽样中,样本规模一般很小,一个或几个样本就可以满足研究所需的样本量。概率抽样中多大的样本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

统计学中样本通常以30为界,30及其以上的个案就是大样本,30以下的个案称为小样本。但是对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抽样来说30个个案样本通常是不够充分的。

总的来说,在随机抽样的情况下去,样本容量越大,他就越有可能代表总体,但这并不是说样本容量越大越好,因为样本容量的大小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代表性,而且与调查的人力物力息息相关。容量太小的样本会削弱研究的代表性和研究效果,而容量太大的样本则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但增加工作量,而且会影响研究的顺利完成。因此,在样本的确定上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总之 合理的样本容量应该是研究者在合适的时间、精力、财力的耗费下能够获得尽可能大的样本。在一般的教育科学研究中,实际上并不会要求很高的精确度,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研究者一般是根据经验来确定样本容量大小 以下是供参考的样本容量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依据经验确定的样本规模,其精确程度是需要考量的。

(二)抽样误差和抽样偏差

抽样误差是指样本统计值与总体的参数之间存在的误差。由于样本的性质和规模与总体的性质和规模是存在差异的,这样在用样本的统计值去推算总体的参数值时会有偏差,这时抽样误差就产生了。

案例:假如我们从总体2000名的5岁幼儿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00的随机样本,并以此样本来测量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如果测试的平均水平是108,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总体的平均水平正好是108呢?这是不行的,但我们可以相信总体的平均水平在108左右。

在总体的平均分和样本的平均分之间存在的偏差就是抽样误差。100枚硬币同时落在地上正面朝上的不一定刚好是50个

在随机抽样中,由于随机波动原因,抽样误差是一个变动量,而随着随机样本容量的增大,作为变动量的抽样误差是会逐渐减少的。

在抽样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误抄、数据登录差错、计算错误、违规操作等人为原因而产生误差,但这种误差并非抽样误差

一般来说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存在误差大小的问题,而抽样偏差是可以避免的。

抽样偏差是指所抽取样本不能代表其所要代表的总体的情况,这时抽样偏差就出现了。案例:我们想从总体为2000名的5岁幼儿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00的随机样本来测量幼儿智力发展水平,假如我们抽取的300名幼儿都是男孩或者都是女孩,最终测试的平均水平是108,那么这样的样本是否能代表总体的情况呢?当然不行,因为其抽样存在偏差,这样的样本顶多只能说是能代表一部分男孩或女孩的平均智力发展水平。

总的来说 抽样偏差是一种歪曲,是在选取和形成样本的过程中引起的,由于抽样偏差所产生的样本对总体来说是不具有代表性的。第三节 概率抽样

一、简单随机抽样

1、概率抽样是以概率理论为依据来选取研究样本的方法的总称。概率抽样是通过随机化的操作来抽选样本,使得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 被选为样本。

2、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样,是其他抽样方法的基础。在抽样中通过一定的程序在总体中抽取一组样本,要使总体中所有个体都有同等而独立的机会被选为样本的成员。所谓“同等”就是每个个体被选中的机会都是一样的,所谓“独立”则是指每一个个体被选为样本时不会对其他个体的选入产生影响。

3、简单随机抽样的优点是,在总体和样本足够大时研究所的数据在统计公式决定的误差范围内能够被推广或应用到更多的总体中去而且随机抽样的方式也能够保证样本的公平性和代表性。

4、简单随机抽样是理想的概率抽样类型,简单易行,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也能很好的推断总体,并且有相应的抽样规则。但是如果总体容量太大时这种抽样方法就比较费时费力费钱。

二、分层抽样

1、分层抽样是指在抽样之前将总体按照不同的性质或者特征分为不同的子总体,这些性质相同的子总体就是层,然后从每一层中分别抽取子样本,将子样本和在一起就构成了总体样本。与简单随机抽样相比分层抽样能够提供代表性,同时可能减少抽样误差,其原因在于从通知总体中抽取样本比从异质总体中抽取样本产生的误差要小。

2、分层抽样是要确保总体中同质的次级子总体会被抽出适当数量的个体作为样本,而不是直接随意的在总体中抽取样本。

3、该如何划分?划分多少层?从理论上来说,用一分层的理想变量是目标变量,也就是研究者想要测量或者精确描述的变量,但在实际调查中,目标变量通常是未知或者不明确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只能根据与目标变量最相关的辅助变量进行分层。

4、对于抽样层次数量的划分,理论上是分层越多越好,因为层次越多层内的个体性质就越相似,但在实践中由于样本数量、研究经费以及研究者时间和精力限制,分层数量是比较有限的。

5、比例分层抽样就是按照分属各层的子总体在总体中所占比例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大的层所抽取的子样本就大一些,而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小的层所抽取的子样本就小一些。

6、非比例抽样,由于总体中有的层所包含要素数量太少,如果按比例分层抽样的方法,则这些层的样本量会很小,不便于了解各个层次的情况,也无法进行统计分析,这时就需要采取非比例抽样的方法,加大该层的样本量,从而对子总体进行更好的研究和比较。加权处理,也就是对于那些较大概率入样的单位赋予一个较小的权重,而对那些较小概率入样的单位赋予一个较大的权重,从而保证以样本推断总体时不会出现偏差。

三、系统抽样

1、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具体做法是:

第一,将总体中所有个体按照顺序排列起来并给个体编上号码。

第二,计算出抽样间距,抽样间距是指两个被选中的个体间的标准距离。其方法是以总体容量初一样本容量。

第三,在最开始的K个个体中,用完全随机的方法抽取一个个体作为样本,记下这个个体的编号假设其为X,这个X就是随机抽取样本的起点。

第四,在总体中,从X开始,每间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作为样本,即陆续抽取的个体分别为X,X+K,X+2K……..X+(n-1)K.最后,将这些抽取的个体集合起来,就成了研究所要求的样本容量。

四、整群抽样

1、整群抽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若干个群体,然后以一定的方式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群,只要该群被选中,则该群的所有个体进入随后的子群体,这些子群体合起来构成了总体的样本。

2、在整群抽样中,群体的划分原则是:群体内各单位的异质性高,群体间同质性高。如果在整群抽样中,子群体之间的差异显著,而每个子群体内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小,那么这种情况下抽取的几个子群体显然是没有代表性的,不能有效推断总体。

3、整群抽样还分为等规模整群抽样和不等规模整群抽样,在实际研究中,经常会碰到不等规模整群抽样的情况,即总体内各群大小不一,面对这种情况,要避免抽样偏差的产生,可以采取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第四节 非概率抽样的

一、目的抽样

1、目的抽样就是研究者选择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案例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目的抽样是质性研究的通常采用的抽样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目的抽样并不遵循概率理论进行抽样,但并不是说这样的抽样是随意的,抽样单元的选择是以事先确定的准则为依据的。也就是说,研究者在抽样之前必须对抽样单元的特征有深刻的了解,需要这些单元提供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信息。

2、全面抽样是指样本中包括所有具备特定特质的个体的抽样方法,适合于样本容量较小时使用。

3、方便抽样也叫偶遇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以自己方便的形式在一定的时间、情境和环境中偶然遇到或接触到的人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

4、最大差异抽样是指抽取那些能解释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的最大差异的个体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这种抽样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选择的过程,主要是选择那些特征差异较大的个体作为样本。最大差异抽样也叫配额抽样,因为在调查中总是将具有不同属性或者特征的个体分成不同的类或层,然后按照“定额”在不同的类中抽样。

5、极端案例抽样是指抽取那些具有显著特征的个体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在进行极端案例抽样的时候,还可以从连续体的两端选择极端案例,以便更好地进行比较和分析。注意,极端案例抽样的研究结果一般只在有限范围内具有解释性,人们可能会因为样本是极端案例而怀疑其结论,但是这种抽样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常常会很有启发性。

6、典型案例抽样

典型案例抽样是指抽取那些具有典型特征的个体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所抽取的个体通常被认为是研究现象的典型或者占据总体的大多数

7、滚雪球式抽样是指在调查开始时先从几个被访者开始,然后通过被访者介绍更多的人来参与访谈和调查,从而使赝本的范围不断扩大。这种抽样方式所选取的样本代表性差,容易产生偏差,通常会在探索性研究的阶段运用。

二、机会抽样

1、机会抽样是指研究者从先前 案例的研究中所获得的发现来指导对下一个案例的选择。在运用这种抽样方法的过程中,先前的案例研究为后来的案例选择提供了机会,使之成为一个相关的信息链条。

2、在研究中先前的研究发现对研究者的意义重大,它会影响研究者对下一个案例的选择甚至会改变研究者选择下一个案例的研究设计。

第六章 观察法

【教学要求】掌握观察法的含义以及应用范围,观察法的信效度考察,以及调高信效度的方法。【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观察法的定义,以及操作程序,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依据自己的研究情况来选用。

【教学难点】时间取样法、叙事记录法、事件取样法的意义和各自的优缺点。【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一、观察法的含义

1、研究者需要利用观察获取研究资料,并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因此在观察之前,研究者必须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内容,即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也要按照科学研究规范所观察的行为、现象进行记录;观察结束后,研究者还需利用科学统计的方法分析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

2、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对目标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

二、观察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意义

1、与访谈法、问卷法需要幼儿按照要求回答问题不同,在观察法中,研究者要观察的就是幼儿在自然状态的行为表现,并不对幼儿的行为做出特殊的有别于常态的要求。更适合心智尚未发展完善的幼儿。

2、观察法记录的不仅仅是被观察者的目标行为,而且要对被观察者所处的环境、目标行为从起因到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考察。这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更加准确的解析幼儿的行为。

3、观察法相对于其他方法操作较为简单,适合幼儿教师应用。幼儿教师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用观察法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也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幼儿。

三、观察法的信效度

1、观察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影响信效度,这些因素主要来自于样本的选择、观察者的个人素质、被观察者因素三方面。首先在样本选择方面一下情况会影响研究的信效度:(1)选择的样本不能代表总体的全部特征;(2)样本具有不稳定性,观察者没有认识到人群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从而无法比较当前样本与以前样本(3)数据不具有代表性,观察者没有考虑到样本之间的地理和地区差异。

2、观察者个人素质影响信效度的几种情况:(1)观察者将非人的期望、价值观和兴趣带入观察中,一方面可能会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产生影响或诱导,另一方面使观察记录和对目标行为的评价有失客观。(2)随着时间的延长,观察者因疲劳等因素而改变原来的行为判断标准,降低了研究的信度;(3)技术错误:观察者由于缺乏观察技巧,而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出现错记、漏记等问题。

3、观察者效应是指被观察者由于观察者的出现,而表现出有别于自然状态的行为。

4、观察法的信度,观察者信度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标准关联观察者的信度、观察者间的信度、观察者内部信度。

4.1标准关联观察者信度是指普通观察者的记录与专业观察者的记录达到一致的程度。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播放一段录音或者录音材料,由专家观察者和一般观察者分别对其进行记录,这样既可以让一般观察者在对比中改进学习,也可以通过此方法测量二者的一致性。应该在正式观察开始前就对标准关联观察者的信度进行确认,而且还应在正式的观察开始前就对标准关联观察者的信度进行确认,而且还应该在正式的观察过程中也不断对其进行测查,这会使资料收集更加准确。

4.2观察者间信度是在有两个及两个以上观察者的研究中,考量所有观察者记录的一致性。观察者间的信度与标准关联观察者的信度不同在于,后者更关注普通观察者与专家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也就是新手或普通观察者是否专业;而前者则强调所有观察者记录相符的程度,这不仅指新手与专家记录的一致性,也包括对新手之间、专家之间记录的相符程度的考察。对观察者间的信度的计算可以通过以下这个公式来完成:

观察者间的信度=观察着记录相同行为的数量/(观察者记录相同行为的数量+不同行为的数量)

信度一般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信度越接近100%,观察记录的可靠性也就越高 4.3观察者内部信度是指观察者在记录过程中的一致性,观察者内部信度考察的是,观察者本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进行观察时,是否遵守同样的标准、使用同样的记录方式。观察者内部信度对研究至关重要,他直接说明选用的观察者是否可靠。考察方法与前面谈到的基本相同,给观察者播放一段录像材料,并要求对其记录;几天后,重放同一录像,要求观察者重新记录。然后可以按照上面的公式进行计算,测查两次记录的相符程度。

5、提高信度的方法

(1)在正式观察之前,对需要观察的行为进行严格、详细、准确的定义,使每个观察者都清晰地了解要观察的目标行为的特征,并能够与其他相似行为进行区分

(2)要设计制定观察规则和标准,尽量对观察的每个细小步骤都提出规范化要求,这样至少可以避免因程序化问题导致信度降低。(3)要对观察者进行选拔和培训。

(4)单词观察的时间不要过长,长时间的观察会使观察者出现疲劳等问题而影响记录的准确、客观。

6、观察法的效度,影响观察效度的两个主要因素:结果的代表性和概括性。代表性是指我们在某一情境下、某一时间段内观察到的被试的行为,是否具有稳定性,是否在其他情境、其他时间也会出现。概括性是指根据观察到的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应该能对其做出全面、整体的了解。

7、确保观察法的效度可采取措施:第一,尽量覆盖行为可能出现的时间段。对某个对象的某个行为也要反复进行观察,避免偶然性。第二,通过一些措施和手段减少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影响,控制“观察者效应”。第二节 观察法的程序操作

一、确定、定义目标行为

1、定义目标行为可遵循以下步骤:第一,尽可能用明确、清晰地语言定义目标行为。第二,列举目标行为的具体表现,检视其是否涵盖在定义之中;另外,也要列举那些相似但不在观察范围内的行为,检视其是否被排出在定义之外。第三,进行预观察,预观察也就是真正观察开始之前的练习观察,在预观察中通过实践练习再次检查定义是否准确。

二、确定观察类型

1、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严格设计观察过程,观察法可以分为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有结构观察是指,研究者在观察开始前要对观察对象、记录标准、观察时间、目标行为等问题进行周密的计划与安排,所有观察者都要严格遵守上述要求进行观察和记录。

无结构观察则相对宽松,但并不是毫无准备,观察者事先要拟定一个观察提纲,其内容应包括:希望通过观察了解哪些情况,为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观察哪些行为,观察的对象大致有哪些,在何时何地进行观察更易有收获。

2、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观察者活动,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在非参与观察中,观察者臵身于被观察者活动之外,只作为旁观者进行记录。其优点在于观察者能够冷静和客观的看待、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但在某些研究中,如果观察者不能深入被观察者的生活,可能很难理解被观察者的行为,观察也就更像是实况记录,而不是能够得出准确结论的科学研究。

参与观察观察者直接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有时更像是被观察者中的一员。参与观察能够使观察者更好地理解被观察者,但在观察过程中可能很难避免加入主管情感,有失客观。

3、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根据研究者是否控制被观察者所处的环境,可以把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中,研究者不能对被观察者所处的环境有任何认为的控制和干预,必须在自然情境中等待目标行为出现。实验观察中,研究者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方法改变原有情境或创造一个新情境来激发被观察者的某种行为。实验观察比自然观察更能控制研究情境。对于那些在自然情境中很少发生的行为,或者研究者希望了解不同刺激变量对被观察者行为的影响,实验观察是比较好的选择。

三、记录观察内容

1、叙事记录法是以客观的立场,用日常语言描述记录观察内容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儿童的社会技能和交流技能、儿童群体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儿童语父母的互动情况等问题。

1.1日记描述法观察者每天或隔几天记录一次,并且整个观察研究需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一般来说数月以上。

1.2逸事记录法与日记描述法基本相同都是使用描述性语言记录被观察的行为表现。在逸事记录法中研究者只记录自己感兴趣的、与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行为事件。

1.3、叙事记录法的优点(1)能够提供对观察对象及其所处环境有整体、全面的印象。在日记描述法中,在长期的跟踪观察过程中对被观察者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2)简便易行 缺点是:(1)不适合活的量性数据。(2)很难确保研究效度。(3)由于此种记录方法使被观察者数目受限,因此,观察结果的普遍性也很有限,旺旺只适用于被观察者本人,而缺乏普适性。叙事记录法一般应用于质性研究中。

2、抽样法一般以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的取样单位是时间——选取特定的时间段进行观察,需要注意的是目标行为必须是外显、可观察到的。事件取样法是指在观察过程中,只要目标行为出现便进行记录的方法。记录的内容可以仅仅是目标行为发生的次数,也可以详细记录从发生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适合于那些有明确起止时间的行为。

3、等级评定法是在观察结束时在一个事先制定好的量表或行为核查表上,按照等级对行为进行评定。在评价目标行为的整体性以及对印象进行量化方面比较有效。

第七章 问卷法

【教学要求】掌握问卷法的含义以及应用范围,问卷法的信效度考察,以及提高信效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问卷法的定义,以及操作程序,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依据自己的研究情况来选用。

【教学难点】问卷设计有哪几种形式,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提高问卷的回收率。【教学内容】 第一节、问卷法概述

一、问卷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意义

1、问卷法是一种以问卷作为工具和手段来进行资料收集的调查方法。

二、问卷法的信效度

1、问卷法所收集到的资料不是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获得的,也不是研究者通过亲身实验和实践得到的,而是研究者以问卷作为工具盒中介从被调查对象那里获取的,问卷治疗的高低直接影响调查资料的精确性和准确性。问卷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代表了信度和效度。

2、问卷法的信度是指在相同或者类似的条件下,用同样的方法或者技术对同一对象重复施测后,活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主要指的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越高代表信度越高反则,信度越低。

3、提高信度的方法有以下三种重测发、复本法、对分法

4、问卷法的效度是指测量方法或者技术能够测量出他所要测量的概念或特质的准确性程度。效度主要指的是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效度越高说明测量结果越能反应其测量对象的真正特征和内涵,反之测量的效度较低,则说明是无效的测量或者测量不具有效度。

5、内在效度是指研究资料和研究结果的有效性程度,反应的是问卷的内在效度,即问卷的题目或指标对于概念和问题测量的有效性程度。

6、外在效度反映的是问卷的外在有效性,是指问卷在具有内在有效性的情况下,其是否适用于其他的时间、地点、情境和群体,也就是说它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是问卷准确性和有效性的保证,他们是密切相关的,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前提和基础,外在效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在效度的有效性程度。

三、问卷法的优缺点

1、优点:方便实用、省时省力、花费少,具有良好的匿名性收集资料相对客观,搜集的信息多,收效大,资料便于处理和分析。

2、缺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容易流于肤浅,不够灵活,难以保证回收率,难以保证填答质量。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确定调查目标

1、确定研究的“时间框架”,即确定你调查和研究的时间段

2、确定研究的“空间位臵”,即确定你调查和研究的地理位臵。

3、确定你研究的性质,即确定你的调查和研究是描述性的、解释性的还是探索性的。

4、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即确定你调查和研究的范围是针对总体还是针对不同的群体

5、确定研究的议题,即确定你调查和研究需要解答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抽样

1、抽样的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如果在这方面不注意,很可能将问卷派发给那些无法提供研究者所需资料的人群,从而影响研究的进行。我们在进行抽样的时候,要尽量选择那些认为问卷内容对他们来说比较重要的人群作为研究的样本。

三、设计问卷

1、卷首语设计,卷首语实际上是一种宣传和说服,通过对研究目的和问卷情况的介绍,使被调查者认识到此项调查研究的意义,打消他们的疑惑和顾虑,使他们愿意接受调查。卷首语的语气要谦虚、诚恳、平易近人。

2、问卷的设计

2.1提问的原则:问题要简短、问题要清楚、避免使用行话、俚语、和简写,避免使用超过被调查者能力的问题,避免双重问题,避免否定性问题,避免带有倾向性的语言和问题,避免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

2.2问题的形式: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

3、问题的数量一般以调查者能在30分钟内完成为宜,问题过多,问卷过长会使被调查者在填答问卷时产生厌烦情绪或为难情绪,往往对后面的或者比较重要的问题敷衍了事,从而影响问卷的质量和回收率。

4、问题的序列:前一个问题的出现可能会影响被调查者对后面问题的回答,如果被调查者已经被问及对某些事情的总体看法或者态度,那么在后面被问及有关事情的具体方面时,他们会尽量和前面的回答保持一致,上下文情境也会影响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

5、一般问卷问题的排列:先易后难,即将简单易答的问题放在前面,将复杂难答的问题放在后面;先一般后特殊,即在调查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先问一般性的问题,然后问一些比较敏感或者特殊的问题;先客观后主观,即先问客观的或事实性的问题,后问主观性的问题;将可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将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紧张,戒备或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将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结尾部分;涉及个人背景或特征性资料的问题一般放在后面,但有时也可以放在开头。

6、答案的设计

设计原则:答案的分类必须具有有穷性,也就是说答案应该包括所有可能的回答;答案的分类必须具有互斥性,即答案之间要互相排斥,不能重叠。答案的形式:填空式、选择式

四、问卷调查的实施方式及优缺点

1、实施方式:邮寄和自填问卷、电话访问问卷、当面访问问卷、电子调查问卷 第三节 问卷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一、问卷资料的收集

1、预测问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客观检验法,另一种是主观评价法。客观检验法的做法是将问卷初稿打印若干份,然后进行随机调查,对象无需具有代表性。我们主要检查和分析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回收率、有效回收率、分析未回答的问题、分析填答错误。第二种是主观评价法是指将问卷送给专家评审。

2、问卷回收率是指回收问卷的数量所占派发问卷数量的比例。要进行分析和撰写报告,问卷的回收率至少要50%才是足够的,要至少达到60%的回收率才算是好的,而达到70%就非常好了。调查一类专业人群,最低的回收率认为是70%。

二、问卷资料的分析

1、问卷资料的完整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问卷资料总体的完整性,即检查问卷调查的样本和回收率是否达到了研究和调查的要求。第二,单份问卷的完整性,即检查每份问卷的填答是否完整无缺。

2、问卷资料的真实性包括第一,资料来源的真实性,即检查问卷资料的填答是否为所要调查的对象。第二,资料内容的真实性,即检查被调查者提供的资料是否符合事实和逻辑、是否反映了本人的真实情况、资料中的数据是否准确。

3、问卷的统一性主要是指问卷填答方式的统一和一致。第一,要检查问卷填答方式是否统一和一致,是否符合填答要求。第二,要检查计量单位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即对同一指标的数字要用统一的度量单位。

4、质性资料的分析,质性研究通常是归纳性的,研究者是从调查而不是假设入手,以此来寻求解释模式并自下而上的发展理论,研究者也很少能在研究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资料分析的具体情况。与量性资料不同,质性资料分析很少出现标准化的情况,也很难建立在数学分析的基础上。

第八章 访谈法

【教学要求】掌握访谈法的含义以及应用范围,访谈法的信效度考察,以及提高信效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访谈法的定义,以及操作程序,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依据自己的研究情况来选用。

【教学难点】访谈法有哪几种形式,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合适的实施访谈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访谈法概述

一、访谈法的含义及特点

1、访谈法的核心要素:首先,访谈法是以口头谈话形式进行的;其次,访谈过程中,基本通过访问者提问、被访者针对问题进行回答来收集资料;最后访谈法所收集的资料一般为奔放这的个人观点,是被访者以自己的视角、观点表述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的看法。

2、访谈法定义:访谈法即访问者以口头谈话的形式,询问被访者相关问题,并从被访者的回答中获取所需信息,研究资料的方法。

3、访谈与平时生活中谈话的区别(1)日常谈话轻松随意,谈话双方有感而发,即兴谈论。而访谈法要求访问者在进行访谈之前设计访谈提纲,即考虑访谈的目的、内容等。(2)日常谈话的双方互问互答,信息交流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而访谈法中信息交流通常是单向的,即主要由访问者发问、被访者回答。(3)日常谈话结束后,双方的此次交流也宣告结束;但在访谈法中访谈结束后,研究人员要对访谈过程进行量性或质性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4、与观察法相比:访谈法一方面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观察法的效果,另一方面访谈法也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加深对被访者的了解,获取深度信息,这是观察法无法达到的效果。

5、与问卷法相比:访谈法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问卷调查,即二者都是通过提问收集被调查者的答案来进行研究,只不过访谈法是将问卷中的书面问题转化为口头提问。与问卷法相比访谈法的成功率更高,其次访谈法更具灵活性,能够收集深度信息。

6、访谈法局限性:第一,访谈法比较耗费精力。第二,访谈法对访问者有更高的要求。第三,访谈法的受访对象数量有局限性。

二、访谈法的信效度

1、影响访谈信效度的因素来源于被访者和访问者两个方面。访问者因素有:被访者的态度,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记忆力,对时间的解释,被访者的语言特点、情绪、个人喜好,价值观等;访问者的因素有:访问者的技术和风格,个人的好恶和价值观,对被访者的理解能力,对物理环境的注意、选择性知觉和期望,记录技巧等。

2、提高访谈信效度的方法第一,在访谈前制定访谈计划和访谈提纲。第二,与被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被访者呈现放松、自然的状态,这有助于进行深度访谈。第三,访问者要关注、反思自己的访谈方式和技巧,并及时作出调整。第四,采用一定的策略验证被访者叙述内容的真实性。第二节 访谈法的操作程序

一、制定访谈计划

1、首先明确访谈目标,即通过访谈获取那些信息。其次,思考访谈法对得出研究结论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最后,设计访谈的进程,制定时间表。

二、选择访谈对象

1、以下几种人排除在外熟人、朋友、领导或下属。排出初次拒绝参加访谈的人和特别积极参加访谈的人。

2、访谈要得到监护人、管理者的许可

三、确定访谈形式

1、根据研究者对访谈内容的控制程度,访谈法分为三种类型:封闭式访谈、开放式访谈和半开放式访谈。封闭式访谈是指由访问者控制和把握整个访谈过程。开放式访谈以被访者诉说为主,访问者只是鼓励和激发访谈对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半开放式访谈中访问者对访谈有一定的控制,并事先设计访谈提纲,但访谈提纲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的进行调整。

2、根据单次访谈中被访者的人数,可将访谈分为个别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个别访谈在一位访问者和一位被访者之间进行,是一对一的访谈。焦点团体访谈是在多个访问者和被访者之间进行,不同的研究内容、研究设计对参加访谈的人数要求各有不同。

3、根据被访者的访谈次数,访谈法可分为一次性访谈和多次访谈。一次访谈多为结构式访谈,即在访谈前设计访谈问题,而且访谈过程中多采用封闭式问题,收集资料也多为事实性材料。多次访谈多采用“三轮式访谈”的方法,分层次、逐次深入的方式进行。

4、根据访问者与被访者的接触方式,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直接访谈即访谈双方面对面进行访谈,访问者可以通过对方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的记录,活的更详细的资料。间接访谈双方通过电话和网络等通信手段完成。当访谈双方因距离遥远或时间有限等问题难以进行直接访谈时便可选取此种方法完成访谈。

5、根据访谈的正是程度,可分为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正式访谈就是双方事先约定好时间、地点,并且访问者在访问前要制定访谈计划和访谈提纲,在访谈过程中双方就在提纲范围内进行交谈。非正式访谈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访谈双方并没有事先约定访谈时间地点,甚至很可能是巧遇;在访谈内容方面也没有事先安排,往往是访谈双方兴致所致,侃侃而谈。

四、明确访谈提纲

1、如果是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访谈、非正式访谈之类的质性研究,那么访谈提纲相当于访谈内容的提示性材料,只要粗线条地列出问题要点就可以。如果是封闭式访谈之类的量性研究,访谈提纲要更为细致和严谨。研究者不仅要列出所提问题、提问顺序以及访问者的开场白和结束语,而且要尽量推测被访者的回答以及针对不同回答的后续提问。

2、无论是质性研究还是量性研究中,访谈提纲都是对访谈过程的前臵预测,在真正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还是需要访问者具备一种开放、随机应变的心态面对被访者的回答。

五、实施访谈

1、首先确定访谈时间、地点,其次准备开场语,第三提问,四、追问,五、倾听,六、呼应,七、记录访谈内容。

八、结束访谈。

六、整理分析访谈资料 第三节 针对儿童的访谈

一、访谈儿童的伦理问题

1、知情同意,一方面访问者要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向儿童介绍研究的意图和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访问者还要明确的告诉儿童,他们有拒绝参加、退出访谈的权利。

2、保密原则,访谈正式开始之前,访问者就要向被访者表明访谈内容保密,首先,研究信息不具有特权,要服从法院等政法部门的传唤,其次,如果访谈过程中访问者听到虐待儿童的信息,那么必须主动报案。

3、平等对待儿童,访谈者一方面要善于观察儿童的不安和焦虑,并用恰当的方法避免伤害儿童;另一方面,不可强制、威胁儿童完成访谈,如果访谈遭到儿童的拒绝和抵触,应立即中止访谈。

二、访谈儿童的特殊技巧

1、主义访谈的节奏和时间

2、简化问题、简化对儿童的要求

3、使用具体的参照物、道具、提示帮助儿童回答问题

三、访谈儿童的注意事项

1、访谈儿童的信度与效度保障。访谈儿童的信度很难测量,但研究的效度可以通过“三角互证”的方法得到保证,访谈者可以通过观察儿童,访谈儿童的同伴、父母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将其与儿童的回答作对比,研究的效度与资料的符合程度成正比。

2、访谈过程中多表扬,避免批评。访谈过程中,表扬和鼓励可以更好地引导儿童回答问题,尤其是年龄偏小的被访儿童更需要表扬和鼓励。访问者要注意应表扬的是儿童付出的努力,而不是他们回答的内容,以避免对儿童产生诱导。

第九章 内容分析法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分析的含义以及应用范围,内容分析法的信效度考察,以及提高信效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以及操作程序,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依据自己的研究情况来选用。

【教学难点】内容分析法有哪几种形式,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合适的实施内容分析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概述

一、内容分析法起源追溯

1、所谓内容分析法,它最早是由社会科学家借用自然科学的量性分析方法对历史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发展而来。

2、内容分析法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诞生于传播学领域的、以研究人类传播的信息内容为主并对其进行系统、客观和量化描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3、内容分析法起源可追溯到二战美国组织了一项名为“战士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出乎意料的获取许多德国军政机密情报。4、1952年美国学者纳德.贝雷尔森的《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问世,该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传播学中的地位得以确认。

二、内容分析法的含义及特点

1、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为:一种运用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给予质性研究的量化分析研究方法,它以明显的传播内容如文献资料等中蕴含的直观、显性的教育信息为研究对象,将其转化为量性的数据资料,并以此为素材进行客观而系统的量化描述和分析,得到与之相关的潜在内容,然后对研究事实作出判断,形成研究结论。

2、内容分析法的特点:

2.1客观性:第一,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内容分析是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等研究对象出发,研究者按照设计好的计划和程序进行研究,其分析结果不能带有任何个人的主观态度和偏好,不能因研究者个人的性格和偏见等影响研究结论,就是说,同样的内容素材在被不同研究者分析时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相同的。第二,研究过程的客观性。在研究过程中每一步骤的进行都必须基于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秩序,也就是说同一个研究者重复研究,其结论应该是相同的,即使不同的研究者,如果完全遵循相同的程序和规则分析相同的资料,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2.2直观性,是指使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的时候研究对象必须是直观明白显现的,是研究者能察觉、发现的,而不是内容的含义或深层解释等。至于那些含糊不清、存在歧义或多重含义的内容,人们不易对其形成统一认识和进行客观计量,因而不在内容分析的对象之列。2.3系统性,是指按照标准程序对内容进行分析,内容或信息类目的选择取舍有一套一以贯之的标准和法则,以防研究者在选取资料时偏向于只把支持自己观点或假设前提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第一,选取分析的内容应当遵循明确且始终一致的规则,分析样本的选择要符合一定程序,总体中每个单元类目必须享有均等的接受分析的机会。第二,对于被分析内容的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

2.4定量性,是指分析内容可按规则对制定的类目与分析单元加以计量,比较符号文字出现的次数,用数字或图表的方式表述内容分析的结果。

2.5描述性,是指内容分析结果表述的特征。在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量化处理后,内容分析的结果通常表现为大量数据、表格、图式的列举、比较与分析。

3、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比较,文献法主要是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内容分析法既是一种主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它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的量性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

4、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和局限

4.1优势:客观可靠、不受时空限制、经济性、可重复性、非介入性是指一种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研究社会行为的方法。

4.2局限性:受材料限制大、分析的内容本身有可能不客观、前期工作具有主观性

三、内容分析法的量性与质性

1、量性分析是指用较规范的方法读取相关的信息资料的内容,把信息资料上的文字、非量化的信息转化为量性的数据,构建一定的类目系统编码研究内容,并以此来分析内容的某些特征,使研究结果具备可靠地准确性。由于量性分析发存在着难以客服的局限和不足,如其结论往往只有描述而缺乏详细深入的解释,因此在内容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中应将量性与质性的分析有效结合,从而一方面避免按部就班的计算数据而不能提出深刻到位的见地,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只使用质性方法导致的天马行空的解释却得不出客观可信的结论。

四、内容分析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1、内容分析法的适用对象一般满足如下要求:能重复操作、能被人的感官体验、意义明显、可以直接理解。

2、内容分析法的应用:(1)、势分析,内容分析法可以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内容资料作比较,把这些不同内容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发生变化的因素,从而可以判断这一对象在某一类问题上的发展倾向。(2)、征分析,是指通过对同一对象的不同问题的资料内容进行内容分析,找出其中相同的因素,从而得出这个对象的特征。(3)、比较分析,是指对同一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来自不同对象的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对比,从而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

3、在学前教育中应用内容分析法,充分发挥研究者文献资料积累的优势及其较高水平的研究意识和内容处理与分析能力,一方面可以紧跟教育热点,更好地为研究课题服务,成为研究者的“资料库”,另一方面可以为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特征意向和比较分析研究提供必要依据。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的设计与实施

一、内容分析法的设计与实施步骤

1、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抽取样本,选择分析单元,确定类目系统,建立量化系统,信度分析,统计分析数据资料。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

1、案例一: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游戏”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2、该案例的内容分析法运用的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提出研究问题。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中,关于游戏的研究现状如何?研究本身有什么样的特点?呈现出哪些显著地发展趋势?进而,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有哪些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第二,确定研究范围和抽样。该研究的范围为:以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1996——2006年273篇学位论文为样本,从中确立以游戏为研究选题的学位论文23篇。第三,具体的内容分析和统计分析 第四,得出结论并分析

3、案例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学论的进展——基于教学目标研究的内容分析

4、该研究的过程: 第一,提出研究问题。第二,确定研究范围。第三,抽样。第四,选择分析单元。第五,确定类目系统和编码 第六,资料处理。第七,研究结果与讨论。

三、国内内容分析研究有待改进的问题

1、首先,计算机技术,内容分析软件在国外内容分析实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之下国内分析的规模要小的多,而且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及其有限,中文内容分析法软件仍未出现。

2、其次,国外内容分析法研究项目规模普遍比较大,通常由一个研究小组根据项目管理方案共同完成。而国内使用该方法进行的研究不多,规模有限,主要由个人完成。

3、最后,国外内容分析法应用侧重文本理解即质性分析,并总结规则规律以便编程构建统计框架,而由计算机完成的量性统计作为辅助手段用来提供证明假设的数据;而国内应用该方法的重点在于类目设计,再由研究者主观判断并计数,最后用数字说明问题,检验假设。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2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内涵

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从词义学的角度可分别就“教育”“科学”和“研究”三个词考察。“教育”是对象, 是基点, 其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关于人的发展的教育, “科学”和“研究”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基点;“科学”是一种价值趋向, 一种做事的理念, 也含有一种方法论的涵义。它表明我们从事研究工作是科学的还是人文的, 是求真的还是求善的, 等等;“研究”就是专研、探究, 追问事物之源和究竟, 它表明的是一种做事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此看来, 教育科学研究, 就是本着科学的精神去探求关于人的发展的教育之本。对它的研究是为着人的发展服务的。以前, 我们一直争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 实质可以转换成教育学的“合理性”问题:既是科学的, 也是人文的;既是求真的, 也是求善的;既是合规律性的, 也是合目的性的。

基于以上的理解,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就不是唯一的, 而是多元的;既不是纯自然的, 也不是纯人文的, 而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只要对教育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有用, 什么方法都可以采用。当然, 其方法的采用是符合规范的, 对所研究或解决的问题有效, 主体擅长运用此方法。方法的问题是适当地选择问题。用费耶阿本德的话说, 就是“只要有用, 什么都行”。需要指出的是, 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不同的时代, 会侧重对某一种方法相对关注。不管取舍何种方法, 都要遵循相应的方法论原则。

二、教育科研的方法论原则

1. 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统一的原则。

逻辑与历史的结合, 并不是简单地将二者拼在一起, 它体现在作为一门科学理论中是这样的一种结合:以具体的现实为其原形, 运用的方法不是历史的方法。恩格斯称其为“比较通俗的形式”, 是逻辑的方法。它不是在历史的叙述中提取逻辑, 而是在逻辑的叙述中把握历史的联系。第一, 人们对教育问题的思索, 是对它进行科学分析, 总是采取同其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 总是从教育历史发展过程的完成结果开始的。这就是说, 用逻辑方法研究教育问题, 不是踏随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 而是站在一定的制高点上来审视教育的历史。第二, 要使逻辑分析和抽象达到充分而完全的程度, 只有教育发展的“成熟”和“典型形式”才能做到。现代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完满程度, 对合理科学地运用逻辑方法研究教育理论提供了典型形式和成熟机制。第三, 教育科研要以历史和现实的教育现象或教学事实为基础, 具体分析和概括各教育范畴。寻找、发现和揭示它们之间有规律性的联系, 并随时以事实加以检验。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范畴间的逻辑联系要符合现实的历史联系。

2. 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统一的原则。

首先, 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是有区别的。研究方法是材料在头脑中的辩证思考过程, 它表现为对材料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最终在思维行程中形成一个“先验的结构”。而叙述方法是一种可以用适当语言和逻辑形式研究过程和结果再现出来的方法。叙述常从抽象的规定出发, 展开成一个理论体系, 它虽然反映研究方法的一大部分, 但不能尽含研究工作全部丰富的内容。因为它受语言规范和部分逻辑规律的限制。其次, 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是统一的。二者仅是形式上的不同, 而不是性质上的差异。研究是叙述的前提和基础, 叙述是研究的再现和体系化。缺乏研究的叙述是简单肤浅的叙述, 是没有根据的东西, 缺乏叙述的研究只是纯主观的东西、不可捉摸的东西, 二者密不可分。

3. 事实与价值统一的原则。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 观点与材料、判断与事实 (数据) 、规律性与目的性都要统一。这就是说, 研究要以观点统摄材料, 材料要为观点服务。作出判断要以教育事实 (数据) 为基础, 在充分分析材料、事实的基础上找出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即规律性, 作出理论的概括、提炼和判断。事物的规律是研究的第一目标, 只有揭示教育规律, 才能按规律办事, 进而指导教育改革实践。

4复杂性思维方法论。复杂性思维方法是近年来教育教学研究中所关注的。以教学为例, 现代教学观认为, 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由多种要素和多个方面组成、多重环节展开并受诸多因素制约的复杂系统。这种过程的复杂性必然造成教学结果的多样性。因为结果又涉及众多因素, 并非所有的因素都能得到有效控制。而且, 能加以控制的因素所产生的课堂环境也许又不能反映真实的课堂情境。环境中的任何一个细微差别都可能导致结果显著不同, 这是教学这类复杂系统的性质决定的。课堂是复杂多变的, 这表现为: (1) 多元性:多种不同的任务和事件在课堂里发生, 一件事可能产生多种结果; (2) 同时性:许多事件在课堂里同时发生; (3) 即时性:教师须在许多事情发生时作出反应;难以预料的公共课堂气氛:课堂会有不希望的事发生, 发生在一个学生身上的许多事, 其他学生可以看到; (4) 历时性:师生相处一段时间后, 会形成共同规范和相互了解。如此, 就要求我们用复杂性思维方法, 即要求我们在思维时永远不要将概念封闭起来, 要粉碎封闭的疆界, 在被分割的东西之间重建联系, 努力掌握多面性, 考虑到特殊地点、时间, 又不忘记起整合作用的整体。

三、校本教研的基本方法

校本教研是中小学学校教育科研的基本形式。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提倡“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以新课程为导向, 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 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所以, 中小学教师可以理直气壮地“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可见, 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是:第一, 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第二, 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第三,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所以,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 他们构成了校本研究三位一体的关系,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其中, 教师的历时性、前后反思、自我反思和通过集体研讨、观摩教学的共时性与对比反思特别重要。

1.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的要义是:为了行动而研究;通过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主要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 (归纳) 、比较法、叙述法, 等等。下面以课堂观察为例作简要说明。

从观察者的身份来说, 如果观察者是该班级的教师, 也就是教师一边教学一边直接进行教室内的观察。此时, 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与经验, 包括学生的学习性行为、学生的人际间互动情况, 以及有关学生穿着、仪容、所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

从观察的途径和手段来说, 如果观察的对象是自己的教学录像带, 或是其他教师的教学情况时, 则教师及学生的行为及经验都是主要的观察重点。教师方面则包括讲解能力、提问技巧、教学沟通、多媒体运用、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 甚至于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等都是值得观察的对象。

从教室情境来看, 由于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等因素, 以及各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结果, 都足以影响师生的教与学的行为。因此, 在观察师生的行为之余, 还要注意观察教室内外的情境, 以及教材的使用状况。

2. 叙事研究法。

教师自己叙事:教师处于主动地位, 直面自己的教育事实,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 从自己经历的教育生活中“梳理”“寻找”故事, 并予以咀嚼、回味和反思, 获得思维升华、境界开朗或唤起读者的共鸣。如教育手记、札记等;关于教师的叙事——研究者为叙述者或讲述者。其中, 故事的主线和研究者的分析交替出现。

掌握叙事的两个要素:事件 (内容) ——一个波折、一个跌宕、一段难忘的往事和激情的回忆。主题 (结构) ——揭示某个主题的意义, 为“颗颗星星, 成为点缀意义的星空”。课堂教学生活场景——教育叙事的源泉。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比较 篇3

关键词:教育科学研究教材;比较;合适的教材

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发展的真正后劲是教师专业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心所在。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新型教师,即在行动中不断地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以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具专业性。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教学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材。那么,如何在众多的较教材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就成为读好这一类教材的关键。所以,今天笔者所要做的就是,就当前教育界流行的7本《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做一个比较,旨在使不同需要的读者们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教材。

一、教材选择

在本研究中,筆者选择了我国现在比较有影响力的5本《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它们分别是:裴娣娜1995年版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以下简称裴娜版);袁振国2000年主编的《教育研究方法》(以下简称袁振国版);孙亚玲2009年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下简称孙亚玲版);卢家楣2009年12月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下简称卢家楣版);金哲华、俞爱宗2011年主编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下简称金哲华版)。

二、教材比较分析

1、目的的比较

从“裴娣娜版”的前言可以看出,这一版是试图在总结我国丰富的教育研究实验和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一种尝试和探索。而且这本书是作为学习教育研究方法入门的一个导论,提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基础.

“袁振国版”是没有前言或者序的,但在它的后记中说到:本书为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重点课题《公共师范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之一。本书结构完整、内容新颖,既清晰明了地介绍了定量研究方法,又充分介绍了新起的定性研究方法。本书还列举了两百多个成熟的研究事例,配备了大量的图、表,使得本书实用具体、操作性强。所以,本书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教材这个的目的编写很成功。

“孙亚玲版”的编书目的是为了顺应时代教育的发展,为了满足更多中小学教师的兴趣与要求,在原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增加了其“工具性”的特点。

从“卢家楣版”的前言中可以看出“本书宗旨是帮助学习者掌握从事中学教育工作所必须的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相应的科研理念和能力,促进这方面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从“金哲华版”的前言中可以看出“本书的设计目标是让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学会研究。为实现这一目标,编写者创新了编写体例。它由知识、方法和技术、应用与示范、反思等环节构成,书内各章独立构成一个子循环,每章内又构成了有学会学习、学会运用、学会调研组成的三个层次循环。”作者在前言中还说到:“通过本书的设计,可以增强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弹性,使学习者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就近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从上述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5本书的大致目标是相似的,但他们各自有其特点,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发展水平和自己的目标水平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书,这样既不用浪费时间去读一些对自己发展没用的书,也可以迅速的找到适合自己的书,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2、结构体系的比较

从一本书的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本书的结构体系大致是相同的,一般的有前言、绪论、正文(各个章节)、参考文献、后记等方面组成,这些东西也是组成一本书的关键,也是一般人会注意到的。但是笔者要讨论的是书中一些细节性的东西,从这些细小的编排也可以看出一本书的优缺点,这也是作为选择的一个关键点。

“裴娣娜版”的有序言、前言,有参考书目,还有一个比较有特点的地方就是有“教育研究的基础术语”。专业术语是学习一本课程的基础,只有弄懂了概念,下面的研究才有可能在科学的依据下完成。所以,本教材附上了“教育研究的基础术语”是非常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本教材还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把所有的内容分为三大篇来概述,分别是: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构思与设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得本书在各章节的之上又有一个更宏大的框架,这样就能使读者对这一本书有了更宏观、更清楚的把握。

“袁振国版”的是没有前言、绪论,只有一个后记。本书一共分为十四章,每一章的后面都有一个总结,把这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做了一个概述。这样,能使把握了重难点的读者有巩固的机会,没有弄清楚章节联系的读者读到这个“总结”就能联系起来。

“孙亚玲版”的有前言、参考文献、附录。附录是很多书都会有的,但是孙教授的附录是比较有特色的。她附的是“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精简)”这个规则是于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规定了各个学科、各种类型出版物的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著录顺序、著录用的符号、各个著录项目的著录方法以及参考文献在正文中的标注法。这是非常实用的,因为对于一个新手型研究人员来说,在撰写论文及编辑出版都要按此规范执行。

“卢家楣版”的有总序、前言、附录一、附录二、参考文献,结构体系非常完整。而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在章节的编排上,每一章前面有“本章要点”,章节后面有“本章小结”、“思考题”、“问题探索”,这些完整的体系对读者都是很有用的,有利于读者树立宏观思想、学会总结,养成反思的习惯。本书还有一个地方是及其有创新性的,那就是在章节中以方框的形式穿插了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有“想试着回答一下吗?”、“知识小窗”、“”学术研究、“热点聚焦”、“实践探索”、“名人介绍”等几个板块。在这样的理论书中能看到这样的东西,确实使人耳目一新。这样的编排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确实值得一读。

nlc202309041158

“金哲华版”的有前言、参考文献,还有一个内容简介,大致的介绍了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样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节省很多的时间。在章节中作者也延续了这个优良传统,在每一章的前面都有一个“本章要点”,把这一章的主要内容都汇总在要点部分,读之前心中就会有一个大概的谱子,这样继续谱曲就能找到方向了。

通过在结构体系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得出这5本书有自己优越的地方,也有其不足之处。那么读者在选择书目的时候,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目。

3、内容方面的创新之处

笔者所选择的这5本书都是不同时期的代表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需要。所以在内容的书写上,每本书都有其自己的创新之处。

从“裴娣娜版”的目录可以看到,在第三编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中重点叙述了“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和“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但在其它的书目中笔者都没有发现有对这两部分的单独叙述。这是因为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一些陈旧的教育研究方法就只能停留在属于它的那个时代,不适合再继续发展了。

接下来具有代表意义的书就是“袁振国版”的了,他新增了“准实验研究”、“比较研究”和“实地研究的方法”这三部分,使得教育研究方法就更加丰富了,更接地气了,像实地研究的方法就比较的实用,可以直接的观察活教育动,得到第一手的真实的资料。这本教材也算得上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的一个里程碑。

“孙亚玲版”的算是比较新近的一本书了,与其它书相比,最大的创新之处就是加入了“教育叙事研究”孙亚玲说所谓的“教育叙事研究本质上是一种质的研究,它是对教育生活中富有研究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启发意义的教育现象的描述与揭示。”孙老师还说:“教育叙事的实际意义在于将别人的理论作为一种原则的框架引入自己的实践中,以理论指导行动,以行动调整理论,形成真正能和自己的实践水土调和的行动指南,即所谓扎根理论。”

“卢家楣版”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他加入了“第八章 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分析--数据描述”包括集中趋势、离散趋势、标准分数、相关分析和SPSS在描述统计中的运用;同时也加入了“第九章 教育科学研究资料分析--数据推断”,包括概率分布和样本分布、假设检验、平均数的显著检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和方差分析几部分。这是教育心理学的东西,从这可以看出,作者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高度的融合在一起,这是很有前瞻性的,非常了不起。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这5本书的编书目的、结构体系和内容的创新之处的比较,可以看出每本书的优缺点,这就达到了笔者预期的目标:当读者面对纷繁复杂的教材时,能根据自己的现实需要,快速的選择适合自己的书目。

四、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8.

[2]孙亚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韩延伦,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

[4]郑日昌、崔丽霞,二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研究,2001(6):16-17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卷A答案 篇4

二、名词解释

1.调查法

调查发是教育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调查发是通过各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周密地去了解教育工作某一方面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了解已取得的成绩、经验与教训,弄清存在的问题。

2.个案法

个案法是对一个或少数个体(如儿童或教师、教育机构等)进行系统的、深入的调查。

3.假设

对问题的假定的解释,是运用思维、想象,对所研究的实物的本质或规律的初步设想或推测,是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的可能的答案或常识性设想。

4.集中量数

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叫集中量数

5.行动研究法

研究人员与教育实践工作者针对实际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案或计划,用以指导教育实践或教育活动,同时又依据教改研究计划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修正、完善计划或方案,不断提出新的目标。

三、简答题。

1.核对表法的步骤有哪些?

列出主要项目;根据主要项目列出具体项目;按一定逻辑顺序排列项目编制观察表;

2.运用谈话法需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根据调查目的,准备好谈话的计划、提纲,拟定好适宜的谈话问题;注意营造宽松自然的谈话氛围,取得被访问者的信任;预先尽可能对被访者的一些具体情况有所了解,以便采适当方法;谈话的问题要简单明白,易于回答。

3.书面材料分析方法的优点有哪些?

研究对象是实物材料,客观性较大,容易取得统一标准;研究分析书面材料可以不受时间限制,材料容易保存和积累;研究不会妨碍教师与幼儿的正常活动,比较方便易行。

4.正确选择课题应具备哪些条件?

广博的知识是选题的基础;存疑的治学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是选题的必要条件;及时掌握科研动态是正确选题的重要保证;选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

5.经验总结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总结的对象要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意义;注意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定性定量结合;全面考察,注意多方面的联系;总结过程中,要注意区分现象与本质,以便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四、论述题

1.设计问卷题目时应注意的问题

㈠问题的内容与问题用语要比较现实,明白清楚,没有难懂或含糊之处,不要让被调查者产生误会或是凭猜想做推测,要便于回答。为使题意简明,应注意避免多重含义的问题和多重否定的问题。

㈡问题不易过多,要注意问卷的长度适当。可问可不问的问题不要问,较复杂难答的问题也不要问,以免被调查者随便敷衍,使答案不真实。

㈢问题的措辞要避免主观倾向性,问题及答案不宜带有暗示性或诱导性,应注意避免“社会认可效应”。就是说,问题与答案应是中性的,不存在社会道德评价意义,不会使被调查者产生社会认可与否的顾虑,真实作答。

㈣问题的排列顺序应采取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由易引发兴趣的到迁涉到个人及引起紧张的,即采取“漏斗式”问题设计。使被调查者愿意回答并且也较容易回答,而不是从一开始就产生挫折感,因而放弃答题。

㈤答案应尽可能简单具体,便于回答和统计。

㈥正式调查前要做必要的试行工作。可以找几个了解情况又愿意合作的人,向他们提出问卷上的问题,了解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回答,以及如何作出反应,从而检验调查提纲或问卷编制是否恰当。

㈦问卷前面最好附有扼要说明,使被调查者了解调查的目的要求,取得其信任,以便能够认真协作配合,提供所需的材料。

2.结合实际谈谈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㈠进行学前教育科研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幼教质量。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儿童发展成长的关键阶段的教育。幼儿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儿童发展成长的关键阶段的教育。只有通过科研,才能更好地掌握幼儿教育的规律,增强科学育儿的自觉性,避免幼教工作中违背规律现象的发生,减少盲目性,从而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有效地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在幼儿阶段为儿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对于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㈡进行学前教育科研是为了发展学前教育科学,建立和逐步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通过有效地开展学前教育科研工作,可以系统地总结我国广大幼教工作者多年来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并使之逐步完善丰富。

㈢进行学前教育科研是为了提高教育和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意识和从事科研的能力水平。通过科研,可以使幼教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形成科学的态度,掌握进行幼教科研的技能方法与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科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复习提纲 篇5

一、文献研究

(一)文献搜索的主要途径

(二)搜集文献资料的要求

(三)文献综述的一般格式与基本要求

二、观察研究

观察记录的撰写

三、调查研究

(一)问卷

1、问卷的一般格式

2、前言的基本要素

3、问卷中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访谈

访谈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四、实物研究

聚焦式学前儿童成长档案的含义、维度、制作方法

五、个案研究

个案及个案研究的含义

六、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行动研究中的问题发现

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七、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

教育科学方法研究200901 篇6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形成和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是

A.直觉观察时期B.以分析为主时期C.综合发展时期D.现代发展时期

2.按照研究的方法所划分的教育研究方法的类型是

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发展性研究D.实验研究

3.属于二次文献的是

A.论文B.档案材料C.书目D.专题评述

4.系统随机抽样也叫

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抽样C.类型抽样D.配额抽样

5.搜集、整理与分析、鉴别史料属于历史研究法的A.第一层次B.第二层次C.第三层次D.第四层次

6.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教育观察研究B.教育调查研究C.教育测量研究D.教育实验研究

7.只适用于个别的、小规模的观察的记录方法是

A.取样记录方法B.行为核对表C.描述记录法D.活动取样法

8.对某一范围内所有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称为

A.普遍调查B.个案调查C.抽样调查D.现状调查

9.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育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的研究是

A.个案调查B.现状调查C.相关调查D.预测调查

10.在问卷的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是

A.指导语B.问题C.答案格式D.结束语

11.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的实验类型是

A.因素性实验B.对照实验C.确认性实验D.真实验

12.把数目相同的实验成员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每一组成员只接受一种实验处理的设计是

A.组内设计B.组间设计C.单组设计D.双组设计

13.教育实验全过程评价的基础和起点是

A.过程评价B.成果评价C.设计评价D.目标评价

14.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和要素联结成一个整体加以考察,从内在的相互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特征的思维方法是

A.分析B.分类C.比较D.综合15.用研究的一致性来判定的定性分析中的信度是

A.内在信度B.外在信度C.内部信度D.外部信度

16.一组数据离差的平方的平均数称为

A.平均差B.四分差C.标准差D.方差

17.为剔除无关变量的影响而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

A.单因素方差分析B.多元方差分析C.协方差分析D.回归分析

18.主要用于计算一列数据为连续变量,另一列数据为定名变量的相关系数是

A.积差相关系数B.等级相关系数C.皮尔逊相关系数D.点二列相关系数

19.标准分数属于数据特征中的A.集中量数B.差异量数C.地位量数D.相关系数

20.属于以教育理论为主的科学研究成果是

A.教育调查报告B.教育考察报告C.教育实验报告D.学术论文

二、填空题

21.教育科学是正确反映教育领域内客观事物的关系和规律的_______________,是人类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22.进行教育研究的起始环节和关键性的一步是_______________。

23._______________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24.历史研究法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历史研究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主。

25.只判断行为出现与否,不提供行为性质的材料的教育观察研究的记录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26._______________是反映测量的结果与测量所要达到的目标二者之间相符合的程度。

27.在一般的教育评价理论中,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形式结构描述为由标目、_______________和标号三要素构成的系统。

28.在比较的基础上,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层次的系统,建立集合的逻辑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29.定量分析的主要手段是_______________。

30.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必须以_______________为基础。

三、名词解释题

31.理论构思

32.取样

33.教育现场观察

34.问卷调查

35.教育命题

四、简答题

36.简述文件检索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主要作用。

37.简述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主要特点。

38.简述实验研究的主要特点。

39.定性分析中的资料的审核主要着眼于哪些方面?

40.坚持唯物史观研究历史,应处理好哪些关系?

五、论述题

41.结合实际,试述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

高职教育评价方法研究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评价方法,DEA,灰色关联分析

一直以来, 国内外在教育效率的评价上只能做到近似, 而不能精确的测算。教育经济学者们一直在探索着各种方法的可行性, 主要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DEA、灰色关联分析等, 但是这些评价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到目前为止, 最优的单一评价方法在理论界还没有定论, 然而, 有些评价方法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如何将其组合起来评价高职教育就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常见的高职教育评价方法

1、德尔菲法。德尔菲法 (D e l p h i Technique) , 又称专家咨询法, 是依据系统的程序, 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 向所有专家提出所要预测的问题及有关要求, 各个专家根据他们所收到的材料, 提出自己的预测意见, 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并提出预测值的。将各位专家第一次判断意见汇总, 列成图表, 进行对比, 再分发给各位专家, 让专家比较自己同他人的不同意见, 修改自己的意见和判断。也可以把各位专家的意见加以整理, 或请身份更高的其他专家加以评论, 然后把这些意见再分送给各位专家, 以便他们参考后修改自己的意见。将所有专家的修改意见收集起来, 汇总, 再次分发给各位专家, 以便做第二次修改。逐轮收集意见并为专家反馈信息是德尔菲法的主要环节。收集意见和信息反馈一般要经过三、四轮。在向专家进行反馈的时候, 只给出各种意见, 但并不说明发表各种意见的专家的具体姓名。这一过程重复进行, 直到每一个专家不再改变自己的意见为止。最后对专家的意见进行综合处理。

该方法的优点是每位专家都能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既能保证逐渐形成深思熟虑的观点, 又能保证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评定。该方法的缺点是过程比较复杂, 花费时间较长, 受应答者的主观性影响较大。

2、AHP。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也叫层次分析法,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系统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首先建立关于系统属性的各因素多级递阶结构;再按照某一规定准则, 对每一层次上的因素进行逐对比较, 得到其关于上一层次因素重要性比较的标度, 建立判断矩阵;进而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得到各层次因素关于上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权重, 并可自上而下地用上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权重加权求和, 求出各层次因素关于总目标的综合重要度, 即层次总排序权值;最后通过排序结果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

AHP的优点是简单灵活。AHP计算步骤简单, 决策过程清晰明了, 容易掌握。但是, AHP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

(1) 一致性检验缺乏理论依据。Saaty提出用一致性比例CR来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 即若CR≤0.1, 则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 否则, 该判断矩阵不具有满意一致性。到目前为止, 用CR来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应用最为广泛, 但有学者认为用0.1作为临界值, 缺乏理论依据。尽管不少学者对Saaty的一致性指标定义和临界值的设置提出了疑义, 但均没有提出更合理的检验方法和更具说服力的临界值指标。

(2) 标度评价无法统一。到目前为止, 人们己提出多种标度, 较典型的标度有:1~9标度、0~2标度、-1~1标度、-2~2标度、0~1标度、0.1~0.9标度、9/9~9/1标度、10/10~18/2标度。1-9标度具有较强的心理学基础, 应用最广泛, 缺点是可能导致判断矩阵一致性与思维一致性不等价。0-2标度和-1~1标度是三标度法, 应用简单, 容易被决策者接受, 但需要进行复杂的数学变换, 难免信息损失;-2~2标度是0~2标度的变形, 具有0~2标度的特点。0~1标度引入模糊数学理论, 能较好地解决判断矩阵一致性问题, 但也属于三标度法, 同样存在信息量不足问题。0.1~0.9标度作为互补判断矩阵的典型代表,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继承了1~9标度的优势, 发扬了0-1标度法的长处。9/9~9/1标度和10/10~18/2标度本质上是1~9标度的变形。此外, 标度评价研究缺少在实例中进行验证, 均没有充足的说服力。

(3) 主观偏好影响计算结果。将传统DEA方法和AHP方法结合, 虽然权重问题得到解决, 但却破坏了DEA模型的客观性, 代价较大。况且解区间的存在使得该模型存在被滥用的可能, 即使用者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图, 人为地调节这一区间, 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3、DEA。DE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的基本原理是采用数学规划模型, 利用观察到的有效样本数据, 比较决策单元 (Decision Making Units, 简称DMU) 的相对效率, 对DMU做出有效性评价。每个D M U都可以看作是相同的实体, 各D M U具有相同的输入输出。通过对输入输出数据的综合分析, DEA可以得出每个DMU的综合效率的数量指标, 据此可将各DMU定级排序, 确定有效的 (即相对效率最高的) D M U, 并指出其他D M U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 给决策者提供管理信息。DEA还能判断各DMU的投入规模是否恰当, 并给出各D M U调整投入规模的方向和程度。

DEA的优点在于它特别适用于具有多个投入与多个产出的复杂系统。这主要体现在假定每个投入指标都直接或间接关联到一个或多个产出指标, 而且彼此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使用该法则无需确定出这些关系的隐式或显式表达式, 它具有明显的黑箱型研究的特色, 而高职教育作为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系统, 运用此方法对高职教育进行评价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DEA也有它不足的地方, 对于评价指标的权重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输入输出指标的权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等同看待, 即等权赋值;另外一种是根据个人偏好确定权重, 即不等权赋值。这两种处理方法在本质上都是采用主观赋权。尽管这样可以解决评价指标之间不同重要性的问题, 但同时也破坏了DEA的客观性, 以牺牲DEA的客观性解决权重赋值问题得不偿失。

4、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是邓聚龙教授提出的灰色系统理论的重要部分, 其基本思想是根据事物或因素的时间序列曲线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关联程度的大小, 若两条曲线的形状相似, 关联度越大, 则权重也就越大;反之, 关联度越小, 则权重也就越小。

灰色关联度不光考虑了比较数列在数值上对参考数列的贡献程度,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动态看问题, 它从各比较数列的发展趋势上作了比较, 如图1为灰色关联度示意图。其中序列3为参考数列, 序列1和序列2为比较数列, 从曲线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 曲线2与曲线3的发展趋势非常接近, 而曲线1与曲线3的发展趋势大不相同, 故序列1与序列3的关联度小于序列2与序列3的关联度。

灰色关联分析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相对客观赋权。由于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可以客观度量, 不容易受评判人员主观影响, 因此,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确定的权重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过由于发展时间较晚, 在处理多投入、多产出问题上不如DEA应用广泛。

二、灰色关联分析与DEA的结合

根据前面的分析, 可以将高职教育评价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用灰色关联分析对投入产出指标赋权, 二是将赋权后的投入产出指标代入DEA以获得评价结果。

1、权重的计算

(1) 计算关联度

以输入指标为例, 设参考因素数列X0记为X0={X0 (1) , X0 (1) , K, X0 (n) }

比较因素数列Xi, i∈m, 记为

Xi={Xi (1) , Xi (1) , K, Xi (n) }

则X0与Xi的关联度为

式中:ξ为分辨系数, 在[0, 1]内取值, 可以证明在最小信息原理下取0.5

(2) 根据关联度计算权重

ri的大小直接反映了Xi对X0的影响程度 (权重) , 经归一化处理, 可得到各因素X的权重 。

2、将赋权后的投入产出指标代入DEA

这里, L=0为C2R模型, L=1为C2S2模型;Xj= (x j 1, x j 2, …, xjm) , Yj= (y j 1, y j 2, …, yjs) 分别为输入输出指标矩阵;n, m, s分别为单元数、输入维数、输出维数; 为闭凸锥, 称输入锥, 为闭凸锥, 称输出锥, 为闭凸锥, 称为决策锥, 分别表示m, n, s维正向量空间, 且有

A、B、R分别为m×m、s×s、n×n方阵。

三、总结

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在高职教育评价中正确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主观因素, 因此其评价结果的公正性难以保证, 而且高职教育评价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系统, 更适合采用DEA来进行评价。至于DEA的主观赋权问题则可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来解决, 这样就保证了DEA评价的客观性。由于灰色关联分析和DEA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评价高职教育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87

[2]、曾祥云, 吴育华.相对有效性评价的区间DEA算法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 2001, 34 (2) :137~141

[3]、徐泽水.关于层次分析中几种标度的模拟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0, 20 (7) :58-62

[4]、李淑霞.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会通讯 (学术) .2005 (6) :107-109

[5]、严燕, 徐月红.高校办学效益的预警性分析框架[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8 (1) :81-83

幼儿教育中渗透科学教育的方法 篇8

[关键词]科学教育;亲历探究;探究能力;科学知识

科学教育作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五大领域之一,是幼儿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科学教育环境,让幼儿探究周围自然科学现象的指导性纲领。幼儿由于年龄比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科学探究是引导他们认识周围科学自然现象的重要过程。

一、细读《指南》,有效指导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指南》是指导幼儿教师开展工作的指导性纲领。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指南》中关于科学探究的目标分为横向目标和纵向目标,横向目标主要是三维目标,即“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这个目标从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知识经验三个维度来阐述。在解读时,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如幼儿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性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就是让幼儿能在学习生活中主动去探究,如和父母散步或外出时,能对一些动植物、自然现象等进行探究,而这个探究的过程可以停留在感性的认识阶段,并不需要幼儿知道具体的科学概念,也不需要对幼儿进行科学概念的原理分析,它主要强调让幼儿产生兴趣,能认识周围的事物或现象。《指南》关于科学探究的纵向目标,紧扣幼儿的年龄特点,详细地描述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例如3-4岁的目标是: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喜欢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主要是兴趣的培养,让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师如何根据《指南》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如动植物的探究,幼儿阶段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指南》提出要让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因此,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开展不同的探究。如3-4岁就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幼儿园常见的一些植物名称和特点,还有平时一些常见的小动物的名称和特点,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问各种问题时,要耐心地解答。5-6岁幼儿在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时会有很多为什么,如蚂蚁的家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蚂蚁长什么样子?蚂蚁有触角吗?蚂蚁生活在哪里?蚂蚁是如何分工的?下雨了,蚂蚁为什么要搬家?等。而且有些幼儿会就某个动物或植物问许多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巧妙引导,既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又让幼儿能主动探究。

二、紧扣日常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指南》明确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了在日常生活渗透科学教育,教师和家长要注意日常生活中蕴含的适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生活因素,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并积累相关的科学经验。

如“有趣的水滴”,不少幼儿都接触过水,如在家里刷牙、洗手、洗澡等会用到水,下雨天能见到天空落下的雨滴,也能看见房子上滴落下的水滴,于是,幼儿容易产生疑问:水滴是哪里来的?水滴会流到哪里去?幼儿科学探究并不是要让幼儿记住一些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也不是要将探究引入很深的内容里面,而通过一些生活现象,引导幼儿获取一些感性的生活经验,促进他们获取周围事物和现象的一些关键性经验。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水滴的颜色、水滴的味道、哪里会有水滴,进而了解水往怎样的方向流动。当幼儿对水滴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之后,教师还可以趁机引导幼儿做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如水是怎样流动的?如何让水往不同的方向流动?如何控制水流动的速度?水滴在不同材料和质地的物体表面运动一样吗?这些探究活动就是将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到了科学探究上,而且操作过程又不会很难,适合幼儿的活动特点,他们容易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

三、紧扣幼儿年龄特点,支持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幼儿由于年龄小,知道的东西比较少,对一些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摆弄物体,容易犯错,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并能鼓励幼儿持续探究。《指南》指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在一些探究活动中,有可能幼儿会将活动的场所弄脏、弄乱,甚至有些幼儿会不小心破坏一些物品,教师要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行为,但教师要在幼儿探究完之后,引导他们收拾、整理好。只有这样,幼儿才会用积极的心态参与后面的探究活动,获得探究的信心。

如在引导小班幼儿开展科学探究“冷和热”时,如何让幼儿通过触觉感知物体热和冷的同时,产生好奇的探究心理?如何让幼儿探索简单的降温方法,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在开展探究时,教师在上课前先将两杯水提前一杯放在室内,一杯放在室外,然后带领幼儿去比较,为了验证两杯水温度不一样,教师可以让幼儿去触摸,从而让幼儿感受温度,然后在与幼儿的讨论中初步理解是室内室外温度不一样造成的。当幼儿对探究的活动产生兴趣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入活动主题:“如何让热水变冷?”教师在幼儿的桌上放了一杯温水,然后对他们说:“一杯热水要放上好一会儿才能变冷,有没有办法让它快一点变冷呢?”幼儿纷纷说出了方法,有的幼儿往杯里吹气,有的幼儿拿起了扇子往杯里扇了起来,有的幼儿将旁边的冷水往热水里倒了进去……课堂上热闹了起来,同时,有些幼儿直接玩和主题不相关的活动了,桌子上不时有水流出来,此时,教师并没有让探究活动停止,而是提醒一些幼儿不做其他无相关的活动,同时,对幼儿的一些操作方法进行指导,并和幼儿认真地做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结果,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也说出来生活中爸爸妈妈让热水变冷的方法。

四、把握幼儿科学的学习特点,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科学学习的特点同中小学生的科学不同,是通过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的,而且幼儿所获得的科学知识也是比较感性的,并不深入科学的实质,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活动爱上科学探究。《指南》在这部分的教育建议中强调了这一点:“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抓住活动特点引导幼儿经历探究过程,包括帮助他们提出值得继续观察或探究的问题,或教师结合探究过程提出适合幼儿探究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猜想或验证,让幼儿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他人的想法等。

如在探究“月亮被偷了”时,如何让幼儿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知道人造光和月光的不同?如何通过做“小灯泡发光”实验,让幼儿知道灯泡发光的原理?由于此活动是大班的探究内容,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活动能力和初步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幼儿亲历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创设情景,“有一个外星人把月亮偷走了,还不让电灯亮起来了,没有月亮和电灯,地球上夜晚变得黑漆漆的。”然后教师话机一转:“月亮被偷了,电灯又不亮,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让晚上不那么黑吗?”这时,有的说可以将手电筒拿出来打开,有的说可以抓几只萤火虫,还有的说可以点蜡烛等。这时,教师及时将幼儿的话题引入到探究的主题,通过出示会发光物体的图片,让幼儿结合图片说说这些光是怎样产生的,它与月亮有什么不同。这个过程是幼儿亲历探究的重要步骤,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有的幼儿说可以请闪电来帮忙,有的说可以再制造一个月亮等,当幼儿的想象被激发之后,教师进入活动环节,让幼儿尝试利用电线和电池,使小灯泡发亮。教师可以先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然后让幼儿尝试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幼儿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可以趁机让幼儿认识到这些材料的用处,并了解人造光和月光的不同之处。

上一篇:介绍四川刘氏庄园的导游词下一篇:三类人员b证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