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共10篇)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1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模拟试题
姓名学号分
数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科学史上,首次研究了科学认识的“归纳-演绎”程序及所遵循的方法,并在形式逻辑之上建立了科学方法论的哲学家、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毕达哥拉斯
2.题录、索引、题要、文摘等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A.一次文献B.二次文献C.三次文献D.四次文献
3.历史研究法中属于第二层次的研究是()
A.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研究B.史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C.搜集、整理和分析处理史料D.历史事件与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
4.对同一著作的不同版本,鉴别是否善本、“精本”或作者本人的稿本,需要采用
()
A.辨伪考证法B.校勘法C.年代考证法D.作者考证法
5.根据观察的方式,教育观察研究可以分为()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D.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6.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
A.访谈调查B.问卷调查C.测量调查D.调查表法
7.根据访谈过程是否有严格设计的访谈提纲,可以把访谈调查分为()
A.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
B.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
C.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
D.电话访谈调查和网络访谈调查
8.按实验控制程度,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A.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B.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C.因素型实验、反应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
D.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
9.使用取样记录法,要求观察者在开始之前就确定()
A.观察范围B.观察目的C.观察时间D.观察类型
10.理论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为()
A.调查报告B.实验报告C.经验总结D.学术论文
11.在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中,考察教育现象的起源、形成、变化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常用的方法是()
A.教育观察法B.发生学方法
C.教育调查法D.教育实验法
12.判定定性研究内在信度的主要指标是()
A.研究的差异性B.研究的一致性
C.研究的多样性D.研究的特殊性
13.定量分析中数据的归类整理主要是()
A.分析集中量数B.编制统计图表
C.分析差异量数D.转换地位量数
14.单因素方差分析又通称为方差分析,即利用方差进行()
A.t检验B.X2检验C.Z检验D.F检验
15.以教育事实为主的科学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A.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等
B.学术论文、教育观察报告、教育调查报告等
C.学术论文、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验报告等
D.学术论文、学术专著、教育观察报告等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研究
17.相关调查
18.教育科学的理论研究
19.系统方法
20.析因设计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教育研究中历史研究的一般程序是什么?
22.调查表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3.定性分析中检验效度的方法有哪些?
24.方差分析的假定条件是什么?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25.结合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特点,分析这一观察方法的利与弊。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C2.B3.D4.B5.A
6.B7.C8.A9.B10.D
11.B12.B13.B14.D15.A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指的是创造知识和整理修改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性活动。
17.是指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教育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目的是寻找相关因素以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8.是在已有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
19.是一种将对象作为系统进行定量、模型化和择优化的研究方法。它建立在对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建立系统的模型以及系统的择优的基础上,从而揭示系统普遍性质和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系统的合理控制。
20.是指在同一实验研究中,操纵两个或多个变量(因素)的设计,其特点是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起来进行实验。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1)分析研究课题的性质、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关的资料条件;
(2)史料的搜集与鉴别;
(3)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史料的分析研究,从而发现和揭示教育演变的规律。
22.(1)标题:对本表基本内容所作的简要概括说明;
(2)序号:在有多个表格的同时,应在标题前加序号以示区分;
(3)标目:作为表格的分类标志,说明调查表所要研究的问题各具体组成部分的内容;
(4)数字:是被调查者需要填写的部分;
(5)表尾:说明调查单位、调查员或填表人、填表日期;
(6)表注:包括填表说明、数字资源的来源、特殊项的注释等。
23.(1)检查法。对研究结果中的漏洞逐步检查,找出原因,加以纠正;
(2)三角互证法。对同一问题从多个不同角度不同看法得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获得最大的一致性;
(3)反馈法。研究结果得出后,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力图从多个不同角度分析研究结果,检查其有效程度;
(4)比较法。将研究结果与相关定义和理论加以比较。
24.(1)研究对象应随机抽取,其观测数据应相互独立;
(2)因变量应是连续变量,且样本应来自正态分布的总体;
(3)各样本的方差应大致相似。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25.(1)全结构式教育观察是指在教育研究中运用的施行于实验室的、具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可全面控制的观察。
(2)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主要优点是:①观察过程严密,结果公正、客观;②观察资料系统、科学,并可充分利用数量表述。
(3)全结构式教育观察的局限性主要是它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很难运用。具体表现在:①它要求观察者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及进行全结构式教育观察所需要的相关技术;②要求实验室的条件较高。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2
一、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与三方协作行动机制的建立
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整个农村教育的基础, 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决定着整个学前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在我国, 长期以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缓慢, 资源匮乏, 农村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率较低。近年来, 西部地区各省、自治区、市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明确了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广西是一个集边疆地区、革命老区、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于一身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 少数民族人口1976万人, 占全区总人口的38%。[1]2010年以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启动了县域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机制改革项目, 着力加强乡、村两级幼儿园建设, 农村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然而,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并非只是增加服务机会, 而是必须将促进规模与关注质量相结合, 即既要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入园率, 解决“入园难”问题, 又要不断提升农村学前教育的内涵发展。由此, 我们需要切实提高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 把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和保教质量作为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只有这样, 农村学前教育才可能步入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但是这样的发展思路对西部地区农村带来很大的挑战。
一方面, 我国目前的学前教育公共投资体制属于低重心的分权型体制, 即国家把学前教育公共投资的责任几乎下放给了地方, 由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财政状况来决定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财力不足的县乡政府要承担主要的教育经费责任, 而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本身经济发展缓慢, 在县财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另一方面, 农村学前优质资源非常有限, 与此同时,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 大部分父母选择外出打工, 使得留守儿童成为农村学前教育突出问题, 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父母在家庭功能中缺位, 农村学校教育管理的不健全以及农村基层组织功能的弱化使得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举步维艰。由此,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首先要紧紧依靠各级政府通过充分研究, 颁布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迅速适应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要求。同时,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还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力量, 其中包括社会非政府组织、家庭、社区、高等学校的专家技术团队等。这些力量的凝聚, 可以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 同时扩宽发展的道路。
2012年, 我们启动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儿童早期教育与发展项目”, 选取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的大化瑶族自治县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作为项目实施县, 尝试在农村学前师资队伍建设中探索一种政府及社会力量合作的方式, 即通过环江、大化两县, 广西师范大学技术团队, 儿童乐益会三方合作, 旨在唤起全社会对农村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为贫困地区弱势儿童群体提供全面的儿童早期发展与养育服务的综合示范, 进而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探索了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项目形成了“地方政府—高等学校学术机构—非政府组织”协作方, 三方力量在整个项目中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 如图1所示。[2]
项目同时搭建了工作机制, 强调“目标导向、责任分工、功能互动”, “目标导向”即协作各方的服务定位趋同一致, 指向农村幼儿教师的能力提升及队伍建设, “责任分工”即政府赋权并提供政策与物质、人员保障, 非政府组织搭建工作平台, 技术团队提供智力支持并肩负培养职责, “功能互动”即将技术团队的研究与智库功能、政府的统筹与规划功能、非政府组织的协调与监督功能统合, 保障目标的达成, 如图2所示。[2]
这是一种基于政府、高等学校学术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多方协作工作机制, 在共同目标和任务驱动的驱使下, 项目集结多方资源,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并借助学术机构的专业理念, 确保项目实施的有效开展。项目采取硬件与软件综合干预的方式来开展, 其中, 硬件干预包含园舍建设、幼儿园教玩具配备等内容, 软件干预则直接指向幼儿教师的能力发展。项目采用第三方评估这一项目质量监督模式, 保证了项目能客观、有效地进行。在这样的工作机制中, 三方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各自作用, 又相互依存, 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
二、政府的主导与统筹及行动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指出:“健全统筹有力权责明确的教育管理体制。结合本地实际, 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编制等实施标准。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促进教育区域协作, 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支持和督促市 (地) 、县级政府履行职责, 发展管理好当地各类教育。”[4]在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任何促进其发展的体制机制模式的建立均必须按照政府的导向, 即政府在教育发展方面发挥统筹全局、引领整体发展方向的作用。在中央政府的统一指导下, 地方政府需明确职能与责任, 包括自治区政府、教育厅、市级政府、市教育局、县级政府、县教育局等。县级及乡镇级地方政府作为政府最基层的力量, 要在进行农村学前教育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 利用各种调控手段, 把控项目的方向及对项目工作机制进行合理和必要的调节管理。与此同时, 也要重视非政府组织和团队的建设力量, 形成“政府主导, 非政府组织参与监督, 共同推进”核心观念下的多方合作机制。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儿童早期教育与发展项目”中, 地方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良好契机, 并制定符合当地实情的学前教育各项措施, 大力支持乡镇幼儿园发展, 充分体现了政府的主导力量。具体体现在:一是制定政策, 引导实施。政府通过颁布各项条例、管理办法, 有效将“三方合作力量”进行集结, 同时让非政府组织与技术团队能够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进行有效合作, 为项目有序规范进行打下基础。二是设立部门, 管理监督。当地教育部门通过建立专门学前教育管理部门, 为项目实施管理提供保障, 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当地学前教育管理部门起到了整个项目实施的管理与统调作用, 同时管理部门内部职责分明, 从当地县教育局局长到乡镇幼儿园园长, “自上而下, 分级管理”。三是资金投入, 财政保障。当地政府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教育发展资金, 特别是在幼儿园园舍建设上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四是搭建平台, 协调发展。通过制订三年行动计划, 政府可以搭建农村幼儿园整体建设和发展的支持性平台。遵循“广覆盖、保基本”的原则, 落实好以县为基本单位, 制定布局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中关于核定幼儿园教师编制、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加强学前教育教科研队伍建设和保障幼儿园教职工合法权益等的专项规划和分年度计划, 颁布组织实施。
总之, 各级政府是促进农村学前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力量。要以政府为主导, 健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协作、非政府组织参与监督、职责明确、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共同推进农村学前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在这一行动与支持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通过制度的保障、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城乡互动机制的形成来充实教师队伍, 并在稳定教师团队的基础上, 对教师队伍进行专业性的提升。各级政府内部要有分工有合作, 职权明确, 搭建小组。明确各自的职能, 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在此基础上统筹形成合力, 允许非政府组织参与, 制订符合该地区发展的学前三年行动计划, 为当地学前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支持性的平台, 如图3所示。
三、技术团队的支持与指导及行动机制
孙子曰:“不用乡导者, 不能得地利。”技术团队在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主要负责提供指导性意见与技术支持, 是整个项目开展的引路者和指向标。技术团队的组成力量有高等学校专家团队、优秀园长、教研员等, 通过制定专家任务书, 确立教师培训、课程引领以及跟踪实地指导等服务, 建立基于本地的、可持续的能力提升的技术支持网络, 推动项目地区幼儿园园长、教师的观念更新与能力改善, 加强幼儿园教师为儿童提供更好教育服务的意识与能力, 并最终促进项目地区的儿童发展和推动项目地区的学前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在由政府主导, 非政府组织参与的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 选择在学前教育领域内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的技术团队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技术团队的支持与指导是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 以参与监督的形式对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进行的理论支持和实操指导。具体的行动目标如下:
(1) 在整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中, 坚持建立以自治区一级专家全程参与技术支持的工作机制和模式, 包括建立专家团队, 培训者课程资源整理开发, 培训者培训模式, 到县、乡、村的技术支持等。
(2) 通过自治区一级的培训者培训, 在每个县建立两组本地教师技术支持团队 (包括园长、教师两个小组) , 为项目地区留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资源。
(3) 协助县教师培训者开发针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模块, 使其符合地方适宜性、本土创新性、生动灵活性、实践操作性四大原则。
(4) 指导并协助县一级培训者在每个项目县的3个乡村幼儿园开展全方位的项目干预, 包括幼儿园管理、教师服务递送、家长培训, 为项目县提供可供示范的典型。
(5) 到每个项目县的幼儿园开展幼儿园教学研究、环境创设、教师跟岗学习等的服务递送的能力建设活动, 为项目县打造本地幼儿园教师、园长的培训基地指导。
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和进行农村学前师资队伍建设的路途是艰辛而漫长的, 技术团队作为支持整个项目推进和开展的指南针, 是推进整个项目实施不可缺少的力量。技术团队的组建和支持要充分考虑其专业领域地位和开展项目扶持的前期经验, 确保以优秀的力量进行建设、带动发展。在引领农村学前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 技术团队要在政府主导的模式下与非政府组织方形成合力, 明确总体的发展目标, 构建独特的培训者培训模式、落实培训工作和各阶段的任务安排等, 加强指导与扶持, 更快更好地推进农村地区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四、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与沟通及行动机制
20世纪中后期, 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上越来越活跃。非政府组织指的是除了政府之外的其他社会组织机构, 其主要的任务是通过设计与完成各个项目来实现本组织的宗旨与目的。
本次项目中作为非政府组织的儿童乐益会, 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整体项目的评估、保证各项工作的沟通、促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及监测项目实施进展等。非政府组织方作为三方力量之一, 其本身内在组织及管理结构系统有条理, 外在组织协调能力强, 能与政府部门、技术团队共建多方合作有效机制。项目开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力量是项目管理及执行团队, 其主要是由非政府组织方中的各类人员构成, 主要负责协调各类工作衔接、监测项目实施进展等内容。图4展示了项目执行团队四大小组, 其中项目一线执行小组与地方团队共同推进项目工作的具体实施, 项目技术支持小组、项目传讯及社会资源动员小组和项目财务及行政小组则分工负责与其他方面的项目支持。
非政府组织方的中间作用不仅体现在作为三方协作力量中一方的监测、协调、评估、支持力量, 其自身在开展和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提供支持和干预, 从其自身的建设和现有能力出发, 整合各方力量, 提供环境、材料的支持。儿童乐益会项目方本身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也重视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进行综合干预, 详见图5。具体“软件”方面, 儿童乐益会也关注到教师、卫生和家长这三大模块, 注重教师培训者的培训, 关注乡镇示范园点的班级建设和园长管理制度建设, 重视家园共育的力量, 并倡导地区开展研究性课题活动。与技术团队共同合作支持后续下点的扶持建设工作和TOT活动的开展。在每一项的幼儿园园点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方面, 均有项目执行官员全程参与、支持、记录。在幼儿园建设的“硬件”力量部分, 重视进行“高质量、低成本、易推广”的农村公立幼儿园的建设, 并提供早教中心资源包的支持。通过参与各类项目活动, 更好地了解现状, 合理有效地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建设, 同时也为该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项目组织的力量。
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早期养育项目的探索尝试中, 我们看到了要想改变农村地区, 特别是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面貌, 不仅仅需要依赖各级政府部门的协调一致, 也不仅仅需要依靠专家、学者团队的技术支撑, 而是需要社会大众共同努力, 相互配合, 形成有效合力。如何对“合力”进行有效的运转, 合力内部的各力量如何能够确保项目有序、持续地进行, 其工作机制是项目顺利开展的保障。“三方力量”共同合作的工作机制改变了原有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模式, 是一次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尝试。这一工作机制不仅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而且在未来的各项学前教育改革实践中也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侯莉敏, 罗索.农村幼儿园建设:调研与指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2][3]侯莉敏, 吴慧源.行动与支持——西部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性环境研究[M].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5.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3
关键词 兴趣 想像力 创造力 作品评价
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强调:“给幼儿一个发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引导幼儿在创造中感悟创新,从而使艺术活动转变成幼儿内在精神的创造性显现。”回望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不能不承认,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沿着反儿童绘画发展规律之道而行的,从一入园就把孩子们置入“依样画葫芦”的写实牢笼里。贯穿在《纲要》中的幼儿教育改革精神,被颠倒、被曲解。我们怎样在教育方法上打破原来的禁锢,打破“依样画葫芦”式的美术教学呢?
一、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观念比较落后。常常听到家长在看到了自己孩子的画之后就大声地斥责孩子:“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看看人家画得多好!”许多教师也仍然以“像不像”“颜色合理不合理”“构图饱满不饱满”来给孩子的画定位,这是学前儿童美术中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2.孩子对美术活动没有兴趣。在绘画活动中,常有一些孩子找老师说:“老师,我不想画。”一些画画还不错的小朋友却说:“老师,我不会画。”是什么让这些孩子对绘画有这么大的抵触情绪呢?
3.注重绘画技能教学。在大多数幼儿园的美术教学里,幼儿教师们教给孩子一些经过成人简化了的形象,一笔一画地按顺序让孩子来记住这些形象的画法。在教学过程中先示范画,将较长的时间用在讲解范画上,幼儿开始绘画,教师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孩子们无言的模仿牢牢地禁锢了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
二、原因分析
1.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把握不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重点仍然在知识与技能上, 让幼儿进行模仿绘画,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将学前儿童美术置入了“依样画葫芦”中,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没有将美术作为儿童自我表达的工具。
在一次中班美术活动《大树》中,看到此景:“政政,你怎么把树涂了这么多种颜色?一点不好看。”政政放下手中的笔茫然地看着老师……这则典型的案例说明,我们在幼儿美术特别是绘画教学中,仍旧存在着明显的知与行的分歧,致使幼儿认为绘画就是按着教师的想法进行模仿,很枯燥。
2.成人的态度影响孩子的绘画兴趣。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语言发展得好,有的孩子动作协调,有的孩子喜爱唱歌……因此,不能要求孩子方方面面都优秀。有些家长和老师不理解孩子的画面,常常无视孩子精心绘制的作品,错误的评价会让孩子变得沮丧,并且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慢慢产生厌烦和逆反的心理。
3.提高想像力的误区。绘画是以观察为基础的造型艺术活动。幼儿由于年龄限制,生活经验贫乏,脑中积累的表象极其有限,这制约着他们想象、创造力的发展。孩子自信心的不足,成人的激发没有引起孩子的共鸣,新奇的观念得不到认同,造成孩子的从众心理。教师和家长发现孩子不敢大胆想象创作时,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否则会打击孩子的自信,更不敢下笔了。
三、对策研究
幼儿个性化的创造表现鲜明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幼儿的创造能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后,会像火山爆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我们的教育任务就是激发幼儿的这种创造潜能,真正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那么目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从何处入手,该如何把握呢?
1.幼儿美术兴趣的激发。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题材。⑴教师在组织美术活动时,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题材。那么如何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美术题材呢?孩子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熟悉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所以题材要生活化,选择孩子身边最熟悉、刚接触的事物,往往能抓住孩子的兴趣。⑵使用拟人化的语言激发绘画兴趣。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肢体语言的参与能让美术活动更加生动起来。通过探究美术教学策略与游戏的关系,以“玩”为枢纽,启迪并开发幼儿的美术创新潜能。将美术教学活动游戏化,有机融合各种游戏因素,让幼儿带着游戏精神充分地体验、表达和创造,让幼儿画得快乐、画得有意义,能很好地发挥孩子的表现能力。
2.解读童心,赞赏创造。⑴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孩子的作品。幼儿的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创造性若隐若现,成人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当孩子在乱涂乱画而兴致勃勃时,我们切不可用“像不像”“对不对”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方式来盲目地评价、否定。⑵注重美术活动中的过程评价。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4
【摘要】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极作用。但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条件和城里的幼儿园相比相差甚远,也难于花大钱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可是,农村有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它们,使它们成为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人力条件,让广大教师建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朴素的资源观和价值观,这是也是实施《纲要》基本的实践策略。《纲要》要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如何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把课堂移到大自然,带孩子到大自然进行教育,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大自然;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资源,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地组织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工作纲要(试行)》也强调,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应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作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农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充分利用周围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并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同时要尊重幼儿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一、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进行教学
1、感受大自然,陶冶其情操
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老师应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在一年四季中,选定合适的时间,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培养他们真,善,美的心灵,在他们的幼小的心灵中播撒着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种子。
2、利用大自然,使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它的内容比我们的教材要丰富很多,生动的多。大自然对孩子具有莫大的吸引力,幼儿天生就喜欢去探索大自然、亲密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在幼儿园,科学领域里有的问题对孩子来说比较抽象的,“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要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调动幼儿的各种感观,还可以教他们如何将物体进行归类,说出其颜色,自己探索数的组成和分解及加减法的意义,孩子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在老师适当的指导下学到了科学知识,使教学活动变得开放、直观、生动,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科学的兴趣产生,萌发幼儿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逐渐产生一种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3、收获大自然,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及良好的思想品德
陶行知先生对农村教育提出“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活的书本”。“纲要”指出“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农村幼儿园孩子们虽然身处农村,但参加农事劳动机会却非常少。例如:可以根据农田耕作的季节特征,有意识地为幼儿创设参加简单的农田劳作的机会,春天带孩子们到
田野里种黄豆、挖野菜、种花生;初夏带孩子们挖土豆、摘西红柿、摘豆角等,秋天带孩子们去采棉花、摘花生、拾栗子等,冬天带孩子们到菜园里拔萝卜、挖菠菜、收获大白菜等劳动。这正体现了杜威实用主义的“尊重儿童,重视实践”的论断。孩子们不但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规律,更进一步培养了幼儿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尊重他人劳动的良好品德。
4、让幼儿走进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丰富自己的玩具材料
《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选择性的室内玩具材料”在我们农村,没有多少钱能用在为幼儿购置玩具,只有充分利用周围大自然的资源,收集田地中的自然物和农作物,自己进行动手制作。要让幼儿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首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优美、具有教育性的环境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可以利用农村当地生长的、并容易获取的植物及其它废旧材料,运用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为幼儿创设各种活动区域,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
①、自然角:这一角落是幼儿最喜欢去的地方,也是幼儿认识自然的窗口。因此,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根据动植物对阳光、水分的喜好不同布置一个内容丰富的自然角,把春天可爱的小蝌蚪、颜色鲜艳的龙虾及各种植物等都搬进教室里,让幼儿随时都可以去观察。比如:为了让幼儿明白种子发芽的过程及需要的条件,在自然角中准备了三个瓶子,分别放上同样的种子,第一个瓶子放了许多水,第二个瓶子里面不放水,第三个瓶子放得水不多也不少,然后让幼儿观察。结果,第三个瓶子里的种子发了芽,而第二个瓶里的种子没变,第一个瓶里的种子只是泡胀了。从而幼儿知道种子发芽的顺序为:种子——泡胀——长芽,种子发芽离不开空气、水。使得本来很难懂的科学道理,在孩子们亲自观察、体验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学会了。
②、美术角:A、将幼儿收集来的材料进行观察比较,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各种颜色(如草的颜色有嫩绿、草绿、深绿等),并将花朵、叶子中的汁液取出来进行染色、配色、装饰画面,使幼儿积累一些配色方面的经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B、利用各种树叶、花衣、螺丝壳、瓜子壳等进行拼贴组画,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更使幼儿在活动中提高了对美术的兴趣。
③、音乐角:将粗大的竹一段一段地截下来,取有节相连的地方,染成各种颜色,并取一根小棒,做成一个个简易“木鱼”……让幼儿知道除了乐器之外,自然界中有许多东西也能发出动听的声音。因此,当“小老师”让“小朋友”拿起“乐器”来演奏时,他们就成了一支小小演奏队,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出色的演奏队员。
另外,还可以在科学角、语言角等区域中利用农村现有的材料,通过幼儿自己收集,参与布置,来激起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更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自然奥秘的愿望。
二、农村学前教育教学课例开发的内容
农村学前教育教学课例的开发,可根据农村学前教育的实际需要和农村的自然、文化、社会等资源条件,开发涵盖不同年龄段的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五大领域的教学课例。
1.健康类教学课例的开发
健康类教学课例的开发,主要是根据农村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身心健康水平,并结合其家庭的生活习惯、环境条件对人的影响,开发有助于幼儿掌握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获得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课例。内容包括生活卫生教育、安全教育、身体锻炼、心理健康教育等。
2.科学类教学课例的开发
借助于农村的自然环境、各种动植物、生产生活用品等,并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心理特征等,开发出有助于培养幼儿观察、分类、实验、测量、预测、推断、交流等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推广性的教学课例。
3.社会类教学课例的开发
结合农村的社会变化和发展、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和礼仪、人际交往和行为规范等,并根据农村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活动情况,开发有助于农村幼儿培养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理解和遵守行为规则、了解和适应民俗文化的适合农村幼儿园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课例。
4.语言类教学课例的开发
利用农村的环境条件、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关系和民间文学等,并根据农村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审美需求以及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教育目标,开发出文学活动、学习字词句活动、谈话活动、讲述活动、早期阅读活动等一系列具有农村学前教育特点的教学课例。
5.艺术类教学课例的开发
利用农村乡土的或民间的音乐、舞蹈、绘画、剪纸、刺绣、玩具、雕刻、小制作,以及建筑艺术、服饰艺术、饮食艺术等,并根据学前教育教学目标、儿童身心特点、艺术表现技能与创作等,开发艺术欣赏活动、艺术体验活动、艺术探索活动、艺术表演活动、艺术创造活动等方面的教学课例。
三、研究意义
农村幼儿园所属位置的特殊性使其有丰富的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但由于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薄弱,同时由于他们本身专业素质和其他专业能力的限制致使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本文则以此为背景对适合农村学前教育的教育方法进行研究,其意义在于:
1、通过了解农村学前教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价值,可以进一步加强人们对农村学前教育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2、通过提出可操作策略,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如何利用周围自然和人文资源进行教学指导具有借鉴意义。
3、对帮助农村幼儿园教师加深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理解,学习、掌握其教育方法的理论及策略,促进其专业成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信息的分析,研究借鉴国内外幼儿教育、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先进研究成果,探讨促进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策略的途径和方法。
五、参考文献
1、《幼儿园课程概论》主编:王春燕;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春燕.幼儿园课程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吴挺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
4、王颖莉.农村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及对策的个案研究
5、[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 篇5
【关键词】PBL模式;“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环境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最早于1969年美国精神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提出。它是以问题为起点的,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并解决问题,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从而掌握知识经验及生活经验。
一、PBL的特征及其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适宜性
合理的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助于学生熟悉这一方法,并将之自觉运用在今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运用PBL模式是十分适宜的。
(一)以问题为导向。PBL模式所选用的问题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取源于实际生活,依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该问题,在现有的条件中寻求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掌握某种特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灵活运用,学生在进行活动时既要结合幼儿自身特点,保持和发展他们的天性,又要满足幼儿追求与探索的兴趣需要。PBL的问题导向性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活学活用教学内容。
(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在PBL模式教学中,学生作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能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并能积极的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中,即学生应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主动探索学习,承担起学习的责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师是引导者和合作者。在PBL模式中教师要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做一名辅导者和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则转变为自主学习者和合作学习者,师生关系由“唯师是从”的专制型逐渐转变为师生合作型,使课程顺利、融洽地进行,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辅助和引导的作用,有教师有目的的设计问题,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思考分析,从而解决问题,教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让学生来把握课堂,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善思的品质,这样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提高。
(四)注重学生合作意识。在PBL模式中,由于问题是教师精心策划而选择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复杂度,因此需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析和探究,以共享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想法,以达到共同解决问题的效果。
二、PBL模式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中的建议
PBL模式应用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是很有意义的,在教学中适当运用这种模式,有助于完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
(一)建立适宜的研讨环境和心理氛围。实施PBL模式进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授课,最好选择恰当的教学环境,不建议在传统的教室进行授课。同时,应打造和谐民主的讨论氛围,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
(二)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中的角色。PBL模式对教师要求很高,包括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的科学知识技能上,还要对本班学生有很深入了解,能准确的对他们进行分组,把握住课堂的节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解解决问题的根源,从而真正的学习到新的知识。教师的作用不再是靠简单的知识传递来使学生获得知识经验,或者一味的重复让学生加强记忆从而获得学习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前进。
(三)帮助学生做好研究的准备。PBL模式需要学生在课前做一定的准备工作,所以对教师在课堂以外的投入要求增加了。教师不仅要提供学生课堂研究所需建议,还要帮助学生完成课堂之外的资源搜集、整理工作。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因材施教。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便利,进行教学设计,能动的管理PBL学习过程,从充分发挥PBL模式的优势,完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苏小英.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PBL模式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1):193-194.
[2]池丽萍.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在学生园的应用研究[J].学生教育,(6):20-23.
[3]池丽萍.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在学生园5岁-6岁大班教学中的应用――一项探索性实证研究[J].早期教育,(3):10-14.
[4]周艳辉.对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PBL)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6):113.
[5]周丽霞.浅谈学生园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J].教育导刊,(6):16-19.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6
好奇心与兴趣对幼儿的认识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好奇心强的幼儿对周围环境充满探求的渴望, 善于主动发现和探索事物的特点, 在不断获取周围环境中的知识与信息的同时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也获得发展。兴趣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 表现在它对幼儿活动积极性的激发上;其次, 对幼儿的活动具有维持和促进作用;再次, 可以对幼儿未来的学习和活动产生影响。
好奇心和兴趣还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幼儿在兴趣活动中的愉快体验能够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欲望, 长此以往, 则会形成积极、主动的性格特点。
一、热爱幼儿, 尊重幼儿
一个人有很多种需要, 其中被爱、被尊重的需要不只是成人有, 幼儿也有, 所以只有满足幼儿爱和尊重的需要, 才能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才能使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得以发展。
关心热爱幼儿是全社会的责任, 更是从事幼教工作者的天职, 面对那些带着依恋离开父母怀抱的幼儿, 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做好幼儿的“园妈妈”, 让幼儿感到教师是最可亲近、最可信赖的。通过关心、爱护幼儿去启迪幼儿的心扉, 使之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 幼儿才敢于大胆地提出问题, 大胆地想象和大胆地创造。
每个幼儿都有自尊心, 爱护幼儿的自尊心, 就必须尊重幼儿, 与幼儿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在与幼儿的交往过程中, 教师不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幼儿面前, 也不居高临下地指示、命令、批评、限制, 而是常以幼儿朋友、伙伴的身份出现在幼儿的面前, 在参与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多与幼儿平等地协商。爱护幼儿的自尊心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相信幼儿, 正确对待幼儿的优点及缺点, 多表扬, 少批评, 不要训斥、嘲笑幼儿, 设法使幼儿想看、想问、想摸, 对观察对象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二、家园同步教育
幼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幼儿园、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特别需要幼儿园与家庭的密切配合, 协同教育形成合力, 方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各方面和谐发展。
教师和家长作为教育者, 应通过加强联系, 实现同步教育。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建立家园桥梁, 设立了许多栏目及时将实验的计划、要求, 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家长公布, 宣传实验的目的、意义、内容, 指导家长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安全感、能大胆尝试探索的心理环境;指导家长为幼儿创造可供操作、探索的物质环境;指导家长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正面教育。
三、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
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兴趣, 一切都想知道为什么, 好奇心强。教师如果在他们提问时立即责怪、处罚或无理制止, 不但会损伤幼儿的自尊心, 还破坏了幼儿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发展, 幼儿就会自我封闭, 变得不自信。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 教师可利用故事《小问号》《爱提问题的娇娇》《你想知道什么》等来鼓励幼儿经常向成人提问, 弄清楚自己不明白的问题。面对幼儿的求知欲望, 教师应积极诱导, 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 从简单到复杂, 坚持正面教育, 给予正面鼓励, 将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导向正确的方向。
四、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
现代教育强调人才的多方面才能, 强调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教师应努力使幼儿适应这种发展形势。如果幼儿只限于对少数事物或活动感兴趣, 容易造成知识贫乏, 全面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在满足幼儿兴趣的同时, 重视对幼儿进行多种兴趣的培养。如活动课《哪些变了》就是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教师首先让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其次通过故事, 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提供操作性强的活动与材料
操作性强的活动, 趣味性也很强, 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 调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如在活动“沉与浮”中, 教师准备了木制品、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竹制品、玻璃制品、泡沫制品、石制品、金属制品等各种材料, 供幼儿在水中自由投放。投放的材料数量充足, 种类多, 幼儿动手操作机会多, 选择性强, 涉及面广, 因而兴趣高。
丰富多彩的材料不仅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引导他们动手操作的兴趣, 还能使幼儿善于发现问题, 千方百计去探索解决问题。在“认识磁铁”活动中, 教师准备了大量材料分放在桌子上, 幼儿通过自由地动手操作很快发现了:磁铁只能吸铁的东西, 不是铁的东西就吸不起来。在此基础上继续组织幼儿再次操作进行探究活动:怎样从纸屑里找图钉?怎样将地上的大头针找到……活动中, 幼儿始终积极地去动手、动脑, 思维异常活跃。
六、培养幼儿兴趣的稳定性
幼儿虽然容易对事物产生强烈而浓厚的兴趣, 但是他们却不能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应集中的对象上, 即缺乏活动的稳定性。因此在培养幼儿对事物广泛兴趣的同时, 教师也应注意对幼儿兴趣稳定性的培养。在活动中, 教师应时刻注意幼儿的思维波动、感情变化等, 及时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 引导幼儿持续进行自己的探究活动。如组织“半球旋转”活动时, 教师先向幼儿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使幼儿理解活动的目的, 在指导幼儿操作过程中, 教师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幼儿, 使幼儿获得充分的自信心, 以延长幼儿活动的持续时间。在玩了一会儿后, 一位幼儿就开始离开座位遛跶而不是专心去做实验了。教师走过去, 轻声问他:“你发现半球都能在哪些东西上旋转吗?”他说:“半球能在玻璃和地板革上旋转。”教师立即鼓励他:“你真捧!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再试试它还能在哪些东西上旋转?”这样, 他的思维又回到了实验中, 并主动探索延长了活动时间。
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因地、因时、因事地对幼儿进行好奇心和兴趣的教育, 使幼儿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尤其在对幼儿进行兴趣的广度、持久性的培养和训练中效果非常显著。但我们也发现幼儿的好奇心和良好兴趣的形成受家长文化程度和行为习惯的制约。家长文化程度越高, 越重视早期教育和培养, 幼儿效果最明显, 反之则差。所以从纵向看, 幼儿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是避免不了的, 因此, 教师还需要家园教育密切配合, 共同探索一条更有效的培养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帼眉, 《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
[2].《21世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典范》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7
关键词:双语儿童教育;语言学习;表达能力
一、双语学习对幼儿语言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1.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经过对幼教企业的走访,发现了早期获得双语教育能够使儿童对各种语言之间理解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透彻性,语言学习能力更强,通过到幼儿园听课、学生到企业实习反馈的信息和幼儿教师的英语教学反思,还发现双语教育儿童模仿能力特别强,尤其是语音、语调、情感表达方面,学习幼儿英语歌曲、儿歌等时模仿力更明显。
例如,儿歌TIGER,TIGER,GO,GO,GO:
Tiger,tiger,go,go,go.
Wolf,wolf,go,go,go.
Cat,cat,go,go,go.
Dog,dog,go,go,go.
教授这首儿歌时,通过TPR教学方法教会幼儿,通过做动作使幼儿在有意和无意中学会英语儿歌,这也是双语教育的一个方法。
2.幼儿思维能力会得到发展
双语教育儿童在思维的流畅性、创造性和灵活性方面优于单语儿童,同一思想与两种语言中的词汇相连接会给儿童提供更多联想的机会。掌握双语教育的儿童比单纯会讲本族语的儿童头脑更趋灵活,处理、分析问题会强些。例如,教授儿歌:
Head,shoulders,knees and toes,knees and toes.
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knees and toes.
幼儿会边做动作,边说着英语,面带微笑,有一种愉快、成功的体验,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情绪。
二、英语学习对幼儿社会性方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1.幼儿善于交往,自信心强
和不同群体的人交往,可以提高儿童的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增强儿童认识世界和大自然的能力,双语实验班的儿童大部分都性格活泼、开朗、聪明、自信。
2.幼儿是外语学习的最佳期
幼儿具有对第二语言语音语调学习的敏感性。6岁前是儿童学习第二语言语音与语调的敏感期。在发音、听觉方面都有优势。例如,儿歌FOLLOW ME,HANDS UP:
Follow me,hands up,hands down,follow me,walk,walk.
Follow me stop,stop.
在学习这首儿歌时,中班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模仿教师的动作,只听了两遍,就能背下来,可见在6岁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大多数儿童可以掌握的。
3.幼儿具有学习英语的心理优势
由于幼儿不担心考试,也没有分数的压力,他们可以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没有压力,听着音乐,学习幼儿英语歌曲,学唱幼儿英语儿歌,不怕羞,不怕错,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4.幼儿学习英语不会干扰母语的掌握,反而会促进
英语学习会影响母语的掌握吗?我在走访幼儿企业时,据有的幼儿园所开展的双语课活动效果显示:双语课程的第二语言教育并不影响儿童母语能力的发展,实验班儿童在母语倾听、表达、理解、运用等方面的能力上均有显著的进步,尤其是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确实令人可喜。
三、反对者的观点
1.幼儿学习外语会增加学习负担
3~6岁幼儿的生理、心理都远没有发育成熟,如果再加上一门外语,不仅会加重幼儿的负担,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而且又会分散幼儿学习母语的精力,有碍母语的获得。
2.幼儿学习外语应慎之以慎
语言学家、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赵世开认为,幼儿时和小学时学的外语对他语言能力的开发并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对于双语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和人员安排中都要经过科学论证。
四、关于实践活动方面的探讨
1.关于学前儿童英语教育教材的建设
目前市场流通的教材有“幼儿英语”“幼儿园英语主题教育活动”“剑桥少儿英语”“新概念英语”“维克多英语”“TPR英语教材”等。每一种教材都有自己的理论支撑和相应的教学方法。
2.组织英语活动
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模拟环境,选择活动要适合幼儿已有的经验,强调幼儿主动去参与活动,适当放宽对幼儿的要求,把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作为评价幼儿英语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对如何客观地评价英语教育成效,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余强.从第二语言敏感期的特点看学前双语教育的重点[J].早期教育,2003(5).
[2]欧阳前春.幼儿英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05.
农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论文 篇8
一、问题提出
学前儿童科学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了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应从早期开展进行,以适应和推动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全面贯彻《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纲要》。方针政策的实施,目前在城镇很容易普及。但在农村,特别是条件很差的区域,实施的难度相当大,导致了农村大量的学前儿童失学。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误不能误教育”“少年强,则国强”学前教育未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少年能强起来吗?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农村儿童所占全国比例之大,而现有留守儿童在农村也是占很大的比例,这对我国“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将提出巨大的挑战。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启蒙,是科学兴趣的培养,也是学习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了促进农村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达到教育的目标,在农村实施科学教育势在必行,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山区,在农村实施学前科学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幼儿科学教育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比如,让幼儿感受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体验雨天与晴天的天气现象的不同;碰触缤纷多彩的动植物世界等。科学教育活动使幼儿的眼界源源不断的得到开拓;使幼儿认知结构趋于丰富和完善;使他们的认识不断从感性向理性升华。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不仅引导幼儿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要引导幼儿经历科学发展的过程,即观察、分析、比较、分类、概括、实验等过程。在教师设计的科学活动中,幼儿学习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在广泛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为其思维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如认识物体的弹性,幼儿是通过教师备好的材料(如皮球、弹性玩具、橡皮绳等)进行操作和探索,才发现其中的秘密。在认知了物体弹性后,教师启发幼儿思考生活中其他具有弹性的东西,幼儿会想到气球、妈妈的脸蛋、沙发、枕头等。此过程中,幼儿迅速打开思维的大门进行充分的思维联想。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也学习对物体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分类概念。例如,认识鸡、鸭、鹅之后,幼儿会通过他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功能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形成“家禽”的概念。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在操作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寻找答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不断被激起,又不断地得到满足。不仅使幼儿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与经验,而且学习了认识世界的方法。在农村,虽然自然物质资源很丰富,但缺乏大人的有意性指导,他们就会视而不见,当然就不会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就没有他们的`探索欲望的培养,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的对周围的事物、环境漠然处之,显然就没有认知水平的提高。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幼儿科学教育在丰富幼儿科学知识各经验的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体验。科学教育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声音、色彩、以及事物相关的变化等,都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科学奥秘的好奇,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对操作探索的满足感,对获得知识的成功感等。例如,在探索“磁铁的奥秘”时,如发给幼儿几块磁铁和各种各样的铁制品、塑料的制品、陶瓷制品,让他们自己摆弄,幼儿积极性很高,很快津津有味地玩起来了,许多孩子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铁制品能吸起来,不是铁制品就吸不起来,饱尝发现的快乐。丰富情感体验有利于幼儿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情绪情感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当然,在活动中幼儿也会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但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一旦战胜了困难,获得了成功,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感,就会滋养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探索精神,并成为下一次探索的动力。另一方面,幼儿园科学教育也助于消除幼儿的消极情感。如幼儿接触和认识大自然时,对大自然产生亲近感,对生物有仁爱之心,这种爱心便是长大后形成的道德感的必要基础。幼儿害怕某些动物和自然现象,其重要原因是由于缺少对这些动物和现象的认识。比如狮子、老虎等动物是孩子最害怕的,但在认识了动物世界后,幼儿懂得人类应该和动物和平相处,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农村,为了生活,青年夫妇大多数把小孩生下后就双双南下打工,把还嗷嗷待唷的幼儿放在家中,陪伴在他们身边的一群隔代的老人,因为年老和知识缺乏的问题,不说情感方面的培养,就连最简单的成长培养教育都缺乏有意性。长此以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伴随他们的是将是心灵的枯竭,造成他们青春不应有的许多事件就此发生,这也是造成这群孩子犯罪率高的主要因素。在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实施科学教育,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可以限制这方面的不就有的事件发生。
(三)幼儿科学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直接影响其心理过程的发展,也影响着儿童个性的形成。许多科学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这就为幼儿提供了与教师、同伴的相互交往,协调人际关系,互相交流的条件和机会。例如,在一次大班活动“神奇的力”中,教师分组向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引导幼儿玩这些玩具,有的人一个人玩,有的几个人一起玩,玩过后,自由交流自己的发现,幼儿之间形成和谐、友好、互相的关系,营造了一种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合作的学习气氛。幼儿与教师、同伴一起观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自己在园地种的小苗慢慢长大;一起操作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一起思考人们如何使自己凉快,怎样才能使物体移动等。这方面的事例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认知发展是社会性的前提,幼儿除了在其他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外,在科学教育中也学习了守规则、和谐、合作、相互依赖等概念。如不能拿别的小朋友的实验品,不妨碍别人的活动,更不能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爱惜玩具教具等。这些概念的获得有利于幼儿学习并逐渐形成社会性的行为方式———爱护公共环境和公共利益。在农村,大多数小孩是老人在照顾,他们的成长过程属于无意性,陪伴他们的主要是老人、孩子和小动物,本来就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还能谈得上促进社会认知能力吗?
(四)幼儿园科学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自信心、创造性的发展
充分的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任何人都需要的良好品质,使人勇于步入现实世界,并怀着乐观的期望迎接生活。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来自于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在幼儿早期,对自己能力的良好感觉受成人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幼儿的内部感受。怀特曾说过:“无人能授予儿童有能力的体验,谁也不能给予别人有能力的感受。”教师所能做的,只是为幼儿变得有能力提供许多机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正是给予幼儿这样的机会,它允许幼儿自己决定使用什么方法,独立地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去感知、操作和探索。一旦幼儿有所发现或成功地解决了某个问题,不仅为他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愉快,而且能使其感受到是用自己的行为所发现、所获得的成功,从而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给予不同能力的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显示能力的可能性。科学活动的实践证实了学前儿童都可能在有趣的科学探索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成功,从而促进自信心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正处于创造力的萌芽期但是创造力又是一种最容易受压制和挫折的能力,需要得到成人的保护、鼓励和培养。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气氛。广泛的教育内容和丰富的物质材料,宽松、自由、可操作性强的科学活动,在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幼儿设计的太空中房屋、能钻透地球的汽车修理厂用蜡笔把纸涂满就发明了“不湿纸”等都是表现出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前面几点来看,大多数农村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科学情感溃泛,就更谈不上学习兴趣的培养了,加之社会认知水平的欠缺,所以说促进他们的自信心、创造性的发展等于是空谈,这样的儿童进入初级教育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五)幼儿园科学教育为幼儿提供知识基础。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获得了有关自己身体的知识,认识了身体的各部分及其功能,从而更乐于接受健康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例如,幼儿掌握了鼻子的作用和鼻子容易受损伤的知识,就会很快克服抠鼻子的毛病;幼儿在认识蔬菜时了解到蔬菜具有营养价值,对身体有益,也乐于改掉挑食、偏食的习惯。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愉快的探索,可以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育。幼儿园科学教育往往会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玩具、教具,面对这些可玩、可学的东西,幼儿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愉快的心情,有益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例如,在学习“温度”这一常识时,教师会给幼儿准备实验用的一杯热水、冷水、一瓶红墨水等,活动时幼儿根据教师的引导大胆操作,最后知道“温度”这一常识,知道“冷、热”的秘密。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地去尝试,体验到了愉快的心情。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不仅使幼儿能够感知事物美的特征,形成美感,而且使其注意力集中、想象丰富、思维灵活,促进智力发展。综上所述幼儿科学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幼儿认知、情感态度、社会性、自信心、创造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启蒙,是其它领域的渗透,是科学兴趣、学习兴趣、行为习惯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它不仅能让幼儿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而且能培养幼儿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求知欲,还会使他们耐心、细致地重复完成一个任务,使他们根据可靠的证据去辨别是非,纠正错误,学会机智地去寻找信息和帮助,尊重他人的意见等。所有这些良好的态度,都会使他们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求知态度奠定基础。因此,可以这样说,幼儿科学教育与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紧密相连。在农村,前面我们讲到大多数学前儿童缺乏认知、科学情感、社会认知水平和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培养,当然就不利于他们掌握科学知识,使他们逐渐成长成为无意性的儿童、青年,当然对社会就缺乏责任心,并将产生恶性循环。所以学前科学的开展在农村开展将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作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任。
二、结语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9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研究综述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是二十多年来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从最初对心理理论发展的年龄特点等问题的关注,逐渐转向探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内部机制以及影响心理理论发展的相关因素,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本文分别对作为特定能力的心理理论以及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 者:钱文 王怡 Qian Wen Wang Yi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62刊 名: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PKU英文刊名: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DUCATIONAL SCIENCES年,卷(期):“”(11)分类号:G610关键词:学前儿童 心理理论 发展机制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10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学前儿童 音乐教育 整合研究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的质量。关注多元智能理论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采用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营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进行情景的创设,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深入的互动和探讨,能够满足实际教学工作需要,能够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学前儿童智力的开发,满足未来开展教育工作的需求。
针对我国学前儿童开展的教学工作,笔者进行了科学的观察和分析,希望能够提出科学的策略实现对学前儿童教学质量的提升。学前儿童开展的教学工作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潜能,针对学前儿童的成长特征进行课程的教学,可以激发儿童对学习的兴趣,满足儿童未来的发展需求,为儿童未来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针对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工作展开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为未来学前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多元智能理论及其重要性概述
针对学前儿童开展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方法,获得了很多教育学专家的认可。通过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从学前儿童的心理角度进行观察,多元智能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满足儿童能力和智力培养的需求。多元智能的理论包含语言、音乐、数理、视觉空间、人际关系、身体运动、自省能力以及自然观察的多方面的智力和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智能理论的运用,能够满足对儿童整体思维和能动性的引导,实现对儿童智力的开发,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教学目标。不同的个体存在智能差异,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智能倾向,因此智能也存在优势和劣势的情况。多元化的智能理论为教育工作提供了教学方式的选择依据,能够满足创新教育的需求,实现教育工作的素质提升目标[1]。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工作价值概述
学前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是引导儿童成长的关键。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满足对儿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笔者针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工作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探索出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路径。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科学的音乐教学,能够满足儿童学习的基本需求,可以促进儿童全面的发展。关注当前新课标的教学改革的目標,采取科学的素质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儿童思维和智力的成长,满足儿童智力开发需求的同时,也能够实现教育工作体系的完善。学前儿童开展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调整教学的结构[2]。
四、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融合
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工作中融合多元化的智能理论,可以实现对儿童教学工作的质量升级需求。通过西方研究学者的深入探讨发现,多元化的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论,对教育工作体系的结构能够实现优化和完善。从整体上观察和分析,革新的理论要求全新的教学方式实现对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质量提升目标,并且能够通过这种科学的教学方式满足儿童能力和智力开发的需求。针对学前儿童开展的音乐教学工作并不是要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只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教学实现对儿童素质的培养,激发儿童学习的潜能,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提升儿童的智力和联想能力[3]。
五、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工作中充分应用多元化的智能理论,构建一个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体系中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法,并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科学评价,满足对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质量升级及改革需求。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实践体系,能够保证多元化的智能理论更好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在实际的教学体系中可以快速地完成教学内容,保证完整的教学课程得到良好的落实。开发儿童的智力,挖掘儿童学习潜能是多元化智能理论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应用的价值,也是教学工作质量提升的关键[4]。
(一)情境创设
多元化的智能理论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满足了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需求,在实践中也能够实现其具体的教学价值。具体的实践工作开展可以通过情境的创建得以实现,具体的教学工作在良好的情境下展开具有比较形象的引导作用。音乐教学的情境创建主要是为了进行语言和实际情景的融合需求,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并在真实的环境氛围下培养对音乐内容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为陶冶儿童情操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情境中的事物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加上儿童肢体的律动,可以更好地实现音乐教学引导儿童行动能力提升的需求[5]。
(二)合作教学体系
在实际的多元化智能理论教学应用过程中进行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是为了形成良好的教学体系。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体系中进行儿童音乐教学的思维拓展训练,满足儿童学习的基本需求。教师能够通过合作教学的方式提升儿童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并为儿童建立一个模拟的社会人际关系环境,在小范围内为儿童参与社会活动实现实践交流的目的。另外,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工作不单需要进行演唱和律动的教学,还可以科学地搭配舞蹈和伴奏同步进行,满足儿童组建团队能力和智商的开发需求[6]。
(三)互动探索体系
针对学前儿童开展多元化的智能理论教学模式,需要构建互动探索的教学体系,在实际的教学模式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的情境满足对儿童自主能力的开发需求,通过设计问题达成儿童交流的目的,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进行专业音乐知识的教育,引导儿童具备相关的技能,保证儿童健康成长所具有的健康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较高的认知能力。
六、结论
综合上述研究内容,笔者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探讨和总结发现: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和精神的成长和发展,并且对儿童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建能够对教育产生决定性因素的教学工作体系。针对学前儿童开展的音乐教学工作能够充分挖掘儿童学习智力的潜能,可以在儿童成长时期为其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动性,并且可以满足儿童未来长久的学习和成长需求。针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学,重视教学质量的提升需求,展开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应用,是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学前教育工作长久发展的基础。采取情景创设的教学方式,能够为教师和儿童建立一个合作学习的体系,满足儿童互动学习和对未知事物探索的心理需求,奠定优质的学前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肖鸾. 多元智能理论在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大学教育,2014(10):66-68.
[2]韩恬恬. 还儿童音乐教育的本来面目——“莫扎特效应”终结期对儿童音乐教育价值的重新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2010(09):36-40.
[3]王丽新. 基于幼儿教师音乐素养提升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整合的探索[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286-288.
[4]黄沙玫. 高等专业音乐院校新兴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方向的实践性研究——以星海音乐学院学前音乐教育专业方向为例[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1):153-156.
[5]李宏.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视角下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刍议[J]. 戏剧之家,2014(15):73-74.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推荐阅读:
学前儿童外语教育研究11-01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文05-12
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研究综述06-17
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机制研究综述论文08-11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大纲07-18
儿童学前教育07-26
学前儿童人文教育10-07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论文08-02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07-18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