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人文教育

2024-10-07

学前儿童人文教育(共12篇)

学前儿童人文教育 篇1

摘要:为了让学生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知识, 同时有效地为36岁幼儿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评估教学效果, 应对这门课程进行探索性改革, 具体包括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探索、考试考核方法改革、教学改革实施、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反思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改革

乔治·莫里森在《早期教育的基础》一书中指出, 教育的水准和背景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性的四个维度之一, 幼儿教师要有与儿童发展相关的准备课程学习。随着幼儿园对教师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不断提高, 学前教育课程应注意与幼儿生活相结合, 努力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学前教育基本知识以及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一的数学教育应用能力的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 研究幼儿的数学以及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等等, 具有全面性、应用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应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基础理论, 掌握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措施, 并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幼儿园教师需要在真实而生动的教育教学情境中, 通过对实践的反思, 将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但调查发现, 高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仅以教材为主, 教学实践机会也较少。笔者尝试对这门课程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改革。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 课程改革目标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为开发理念, 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教学以实际工作情况为引线, 突出教学的年龄特点, 最终达到以下具体目标:一是进一步探讨和创建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创新的环境;二是优化并调整教学内容, 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三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合作的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四是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实现“工学结合”;五是让学生掌握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 教学内容整合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通常包括:感知集合、量、几何形体、数概念、时间、空间等内容。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思路为按照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 再配合相应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案例。此次课改, 我们把各部分内容分别融入每个年龄阶段的教育中, 使得学生能像在幼儿园教学一样,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同一内容的不同难易度的教育。例如, 小班教育活动设计的内容包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能进行手口一致的点数;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三)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生活体验, 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使学生了解幼儿听、说、读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注重教学的启发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心感受能力, 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 注重小组合作能力。除传统讲授法之外, 还可运用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讨论法等。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无论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 都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每节课不单纯强调理论知识, 而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己总结和归纳。例如, 在大班教学活动“认识整点”中, 课前将案例的教学过程发给每个小组, 先进行案例分析, 要求小组阅读讨论后补充教学目标和教学准备, 课上分角色扮演, 进行模拟教学, 小组内进行试讲, 所需教具、学具自行准备。最后, 总结“认识时间”活动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四) 考试考核方法改革

考试考核摒弃了以前的单一化理论考试, 而采用多元化方式对学生进行测试。课程学习评价采取形成性过程考核与终结性结果评价相结合方式。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考察学生小组活动记录、到课率、课堂表现、阶段测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等反映学生学习过程方面的情况。考核中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例如, 对小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 首先由小组自评, 总结本组教学活动表现, 再由其他小组对该小组进行评价, 然后教师点评总结, 最后形成对该小组的综合评价。终结性结果评价主要考查学生设计课程和讲授课程的能力。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 前期准备

针对本课程, 通过与幼儿园教师以及部分学生的交流和沟通, 了解以往课程安排上的优势和不足。在进行课程整体分析和设计时, 也相应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教材选定、人员分工、社会调研等。在课程设置上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年龄阶段划分, 并在每个年龄段选取比较重要的内容让学生研读、讨论, 进行相关材料收集。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 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 (6~8人) 完成任务。

(二) 实施模块化教学,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

整个教学分解为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以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为主要教学任务, 教师讲授理论时要大量结合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 让学生初步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第二模块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教学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 按年龄班划分, 学生通过课堂模拟教学训练、幼儿园见习等形式的训练, 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路;第三模块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主题在班级或幼儿园进行试讲,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能力完成教学。具体模块安排如表1所示。

(三) 加强实践训练, 实训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在课堂模拟训练之前, 请幼儿园的优秀教师给学生上教学示范课, 传授一名称职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技能, 创造机会让学生了解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的个人教学能力, 从而有目的、有步骤地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训练项目有:编写教案、说课展示、模拟试讲、幼儿园见习等。具体实践项目安排如表1所示。其中, 模拟试讲即模拟仿真教学。模拟仿真教学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动态性、交互性、协作性的教学方法。应用模拟仿真教学, 能有效拓宽理论教学的视野, 缩短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 培养未来教师的应用技能, 克服面对教育现场实施教育活动时的紧张、慌乱心理, 帮助学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部分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持怀疑态度, 表现出很低的自我效能水平, 在学习中往往放弃尝试和应有的努力, 进而影响学习成绩。而在本次课程改革中, 学生由于经常要分组活动, 小组每位成员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能力和特长承担任务, 并且在合作过程中, 有些能力突出的学生会主动帮助和指导其他组员完成任务。所有人都能为完成小组任务而主动参与, 并尽可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参与的乐趣, 从而逐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 锻炼了学生的教育实践技能

随着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弹、唱、跳、说、画这些传统教育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幼儿教育教学的需要了。通过课堂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掌握以上这些基本技能, 还应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生通过活动设计、说课、模拟试讲、亲自到幼儿园观摩或组织教育活动, 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三) 提升了学生的课程开发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 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这就需要教师有设计及统筹课程的能力, 即课程开发能力。当前, 幼儿园课程也随着新理念、新信息的不断更新而发生变化, 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 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的活动吸引幼儿。

(四)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通常幼儿园教师不是一个人单独完成保教工作的, 需要与其他人共同配合来完成,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在课改中, 学生分成小组, 协商决定组长。大家选择主题并确定活动内容, 共同合作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相互启发, 提出自己的建议, 最终设计出合理方案。

参考文献

[1]George S Morrison.Fuddamental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3th edition) [M].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3.

[2]杨敏, 田景正.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分析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1) :56-59.

[3]徐青.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冯晓霞.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10) :3-12, 45.

[5]李慧.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模式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 :147-148.

[6]吴丽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4) :61-63.

[7]张岩莉.幼师生学习动机现状分析与教育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 2013 (12) :54-57.

[8]陈幸军.幼儿园教师教育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9]秦光兰.幼儿园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意义与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9) :80-83.

[10]汤振纲.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33 (11) :101-106.

[11]虞永平.《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专业化理论基础[J].学前教育研究, 2012 (7) :7-11.

学前儿童人文教育 篇2

针对当前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公平性缺失和督导工作本身人文性缺失的现状,要求凸显学前教育督导的人文性,这就需要培养督导者的理性自觉,构建人文意蕴的督导体系,形成督导工作的制度规范。

人文性,即富含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一种特性,是与工具性、功利性等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作为教育督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督导起步较晚,也就是近几年国家层面上的政策法规出台后,才走向“正规化”的轨道。迄今为止,我国对教育督导的人文性尚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有关学前教育督导实施及其人文性的凸显更是如此。本文以福州市学前教育督导为个案,就怎样凸显学前教育督导的人文性予以探讨,期待为我国学前教育督导提供新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一、培养督导者的理性自觉

国务院新颁布的《教育督导条例》明确指出,实施督导应当遵循教育规律,应当遵守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规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监督与指导并重,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这就要求督导者需借助科学的手段,从专业角度上系统、科学和全面地搜集信息,并进行合理有效的整理和分析,在这基础上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由于督导提供的是一种公共服务,是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因而应纠正以往过分注重监督、检查和评估,不注重凸显督导的服务职能,以往侧重管理和控制,不关注被督导对象的实际需求的缺点,不断树立督导的价值理性。基于此,在督导活动中,督导者的理性自觉就表现为不仅追求求真为宗旨的工具理性,而且追求向善为宗旨的价值理性,并在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例如,在学前督导评估中,福州有其自己的做法:力求保证幼儿园、教师能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保教工作上,每次督导检查和评估工作尽可能在常态下通过网上调阅原始资料进行,再配合实地检查进行,尽可能地减轻幼儿园不必要的迎检负担。实际上,从“解放自我”,追求世界普遍性,到尊重他者,尊重差别,提倡多元文化互补,人类一直在不断开发新的理念,以达成更多的、更深层的共通,这也是培养学前教育督导者价值理性自觉的内在要求。

近三年,福建省、市、县共同配套新建、改建公办园122所,其中,省市配套资金12484万元,各县(市)区配套资金42216万元。至底,福州市每个街道都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每个乡镇都有至少一所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全市范围内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人数达到总幼儿数的41.1%。然而,农村公办园收费低,部分专项补助经费如农村学前班每班每年2万元的专项补助经费,对公办幼儿园缺编教师按幼儿园年平均工资标准核拨补助经费等项目,常常存在经费未落实到位现象。不少农村幼儿园每年保教费收入大部分用于支付代课教师工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办园条件的改善及教玩具的添置。很大部分的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未实现“三独立”,这些园所仍“寄居”在中心小学内,未做到经费、人事独立及园舍的相对独立,幼儿的户外活动与小学生学习生活相互干扰,幼儿园的经费开支仍由中心小学代管和拨放,幼儿园园长及教师归小学管理。由于管理缺乏自主权,幼儿园办园理念及保教质量的提升受到一定的制约。这些都是学前教育督导者价值理性自觉所应关注的问题。

二、构建人文意蕴的督导体系

学前教育督导体系的构建,需要沐浴人文关怀的阳光。正如内尔·诺丁斯著所言,“我们都沉浸在关怀中,关怀是人类的一种存在形式”“人类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怀之中,因此,关怀是生命最真实的存在”。构建沐浴人文关怀的学前督导体系,首先,应突出对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关注。均衡和公平是近几年教育部大力推进的改革举措所遵循的原则,学前教育发展失衡与教育公平相背离。有学者对“—我国城乡园所数”、“20我国城乡幼儿园师资配置情况”、“年省际间学前教育投入的差异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的共性问题:一是城乡学前教育差距不断加大。城市幼儿园数量增长高于农村幼儿园数量增长,城乡学前教育普及率差异显著,城乡幼儿园教师总体数量差距悬殊,“师幼比”差距显著导致教师供给严重失衡。二是区域间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加剧。不同经济发达水平地区之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差距悬殊,省际间学前教育投入水平差异大。在我国教育财政性经费的总量之中,学前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过小,特别是学前教育与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结构严重失调。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并没改变学前教育起点不均衡的现状,教育本身的规律也决定了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其次,构建人文意蕴督导体系,应力求保障学前教育督导的公正客观与实事求是,忠于客观事实,不受私人关系影响;不避重就轻,同时要善于发现问题苗头,力求将问题分析到位,不浮于表层;敢讲真话、实话,不做“可说可不说”,或是“说了等于没说”的模棱两可的评论;既要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又要对已有的成绩充分肯定,“督”和“导”都要准确,帮助被督导对象分析、解决问题。因而,学前教育督导应将幼儿园的进步作为督导起点和终点。在督导方式上,改变过去的命令式与强制式,逐步向启发式、民主式转变;在督导内容上,不断细化与完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不断增强可操作性,并增加能反映不同幼儿园发展水平的弹性指标,力求通过督导发现进步,体现督导的公平和激励;注重“跟进式”过程督导,掌握幼儿园日常管理的真实常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在幼儿园管理由突击型向常态化,由粗放型向精细化与规范化的转变中提供指导与服务;在督导方法上,灵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做法,力求能客观、全面反映幼儿园的真实发展水平,并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幼儿园的发展;在督政与督学、督与导、自评与他评等关系的处理上不断强化和凸显人文意蕴。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的督导部门对督导评估工具的开发还不完善和成熟,还需要不断改进与开发科学、专业的评估工具,才能确保在评估过程中获得全面客观、真实有效的信息,才能准确地观测和衡量被督导对象的即时状态及其进步的程度,这样的督导结论才能使对方信服。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教督〔〕9号)中强调“要充分利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和结果,不断提高督导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样适用于学前教育。督导部门可逐步开始开展适用于学前教育阶段的质量检测,并将质量监测应用到学前教育督导领域以准确、客观判断学前教育的结果均衡。随着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幼儿一日活动教学理念、教育教学管理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幼儿园新规程颁布后,幼儿在学校内的生活情况以及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管理是否符合新规程理念,在贯彻新理念过程中是否有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等,这些对不在幼儿园工作的.督导人员来说,不一定会看得准,摸得透,因此必须建立督导专家库,扩大督导队伍。督导专家库成员从幼儿园园长和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中遴选。除专职督学外,注重吸收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学前教育专家共同参与督导工作,这样参与督导的学前教育专家多,学科力量强,专业配套,才能有效确保督导工作的质量。

三、形成督导工作的制度规范

督导工作的制度规范,涉及到组织规范、文化规范、研究规范和关系规范几个方面,其价值在于让督导者对规范的遵从逐渐内化为督导工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首先,组织规范。组织规范的形成一方面在于组织原则的确立,另一方面在于明确教育督导的实际规程与程序。诚信、公正、高效、廉洁的督导组织原则的确立有利于督导走上科学化轨道。诚信体现督导者在信任与合作基础上派生出真诚相待、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等诚信规范;公正客观,避免主观和偏见。督导组织机构的重要职能在于在复杂的督导实践中明确督导的实施制度、操作规程与程序。学前教育专项督导的实际行动让督导理念和价值取向得以落实,操作程序规程则是实际行动得以日常化和具体化的行动指南。对此,福州通过精心设计督导方案、合理组织督导队伍、细致开展督导检查、客观作出督导分析的专项督导方法与程序值得借鉴。其次,文化规范。督导活动是一种文化行为,事实上,作为存在,督导文化在其内部结构上做出了相应的表达:内蕴着一定价值取向的测评工具、调查报告等都是物态性督导文化的体现;督导组织制定的系列制度是制度性文化的体现;教育督导有其自己的文化精神,它“包含着公平、效率、人本的要素,三者组成了教育督导伦理精神的内核”。对行为的评判与“该不该做”的规定是行为性文化的表征。

学前儿童教育方法探析 篇3

【关键词】差异;爱心;赞美;蹲下

教育,不应让孩子过多过早地失去天真活泼的笑脸,过早地“少年老成”。教育孩子,就要以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现孩子,走进孩子,融入孩子,悦纳孩子,自信并成为孩子。

在我们每个班里学生间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学习兴趣浓厚,才思敏捷,一点就通;而有的孩子学习热情不高,缺乏毅力,注意力不集中不肯动脑筋。对于后者,如果教师采取的态度冷淡,方法不当,则会产生对立型或不信任型等不良的师生关系,更不能很好地进行教育教学。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忽视每一个学生,要给予他们同样的温暖,尤其是对学困生,付出的爱应更多些,因为我们没有理由说,瓦特、牛顿、爱迪生绝不是他们中的一个。因此,教师应满怀爱心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一、师爱的力量

我国特级教师斯霞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做他们真正的教师。”师生之间建立的情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师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世界上没有比“爱”的力量更偉大的了,教师正是用自己崇高的爱来哺育一棵棵幼苗,尤其是那些受到风霜雨雪摧残过的嫩苗,更需要加倍的爱来救护。在我曾教过的一个班里,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叫郑强,父母都没有工作,而且父亲经常在社会上结怨无心管教他,而且只要一喝酒就对他拳打脚踢。也正因为家庭的贫寒和父亲的粗暴,他个性自卑,处世偏激,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对同学大打出手。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想我有责任照顾他。我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当他上学没有学习用品,我会主动买好悄悄送给他;当他在家里遭受暴力,来学校发泄时,我会主动找他谈心;“六.一”节到了,我会千方百计为他创造机会,让他过个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的节日……当我又一次为他垫上学费时,他的眼睛湿润了,晶莹的泪珠,一滴滴掉下来,他颤声说:“你是我妈多好!”我抚摸着他的头说:“那就把我当成你的妈妈好了,我希望有个听话、懂事、爱学习的孩子。”他使劲点点头。抓住这一契机,我抽出大量业余时间帮他补习功课,渐渐的他的学习有了进步,甚至还排在了班级的前列,连他爸爸都说他听话了,还知道关心爸爸了!在郑强的转变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心、诚心、耐心可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佳境。心理学家博斯特也认为:“儿童并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教导和控制,除非接受者与控制者之间,具有特殊尊敬的情操,所以对差生的教育,必须植根于爱,这是树立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

二、赞美是最有利的武器

有人说:“一个不善于赞美自己学生的老师,很难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也很难成为一名好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发现,你越是赞美他,他越是努力认真。使用赞美的语言,提供赞美的机会,树立他们的信心,我认为这是一条爱的捷径。教育学家指出对于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要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给每个孩子自尊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差生之所以差,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思考。”针对如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降低坡度”的措施,必要时还可先学一步,先问一步,先练一步从而让学困生体会到成功与赞美。生活中,我还经常对学生说“你真棒”、“多能干的小伙子”、“反应好快呀!”、“就喜欢看到你高高举起的小手……”我发现,这样的话,学生们都需要,特别是调皮的学生,后来我才明白:“赞美每一个极其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劣迹更高明,那真是美的东西越赞越美,越多越美。

三、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师在上,生在下,师讲,生听,教师与学生过于生疏,很难沟通交流。在高高在上的教师眼里学生显得是那样渺小,所以看他们做什么事都觉得可笑,甚至看不顺眼,以至于横加指责。直到有一天,我拜读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时看到这样一件小故事:于老师的一个同事的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孩,一天到晚鼻涕邋遢,每天孩子放学来到办公室,这位老师第一句话就是“快去擦鼻涕,脏死了!”而于老师却对这位老师说:“不要老是这样说,他是个孩子。……”小孩子一听高兴地跑到于老师跟前,说:“于爷爷,你知道鼻涕是什么味道吗?”他的妈妈一听,大声问:“啊,你吃过鼻涕?!”她的儿子好象没听见妈妈的话,悄声对于老师说:“一天,鼻涕流到我嘴里去了,我用舌头一舔,咸咸的!”就是这样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为什么儿子不和自己的妈妈说鼻涕是咸的,而和于老师说?这不就因为孩子认为于老师理解他嘛!由此想到我们的教学,蹲下来看学生我们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体谅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把自己变成孩子,会知生、爱生如己、胜己。把自己变成孩子,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教育智慧就会在其中生成。

于是在我的教学中,我坚持真正走到学生中间,把自己放在和学生一起交流的平等地位,以和蔼可亲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好感。起初,我总把几个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叫到我的身边,极有兴趣地倾听他们的发言,积极参与他们的讨论,并亲切地摸摸他们的头,拉拉他们稚嫩的小手。这一切在孩子眼中是老师离我们很近,老师在我们身边,他们总会欢喜地冲我一笑。时间久了,我不用再去招呼他们,他们会自然地聚拢在我的身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老师,我最大的理想不是考大学,而是长大以后能像我大伯一样作一个大商人。”还有给我猜谜语的,更有要与我成为最好的朋友,课上叫我老师,课下叫我姐姐的……此时,在他们眼中,我不仅是老师,更是朋友。从教师到朋友,这种距离渐渐拉近,不仅是学生所期盼的,对于我而言,这正是走向成功教育的最好途径。

学前儿童的声乐教育 篇4

在声乐学习方面,语言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所有教师的语言都是要靠儿童的的悟性去理解、去感觉。所以,要想学好声乐,乐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培养学前儿童乐感上,主要以兴趣为启发点,无论对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幼儿来说,故事性歌曲是他们的最爱。故事性歌曲指歌词内容有故事情节的歌曲。故事性的情节是歌曲的再现内容,这与幼儿的表象思维能力合拍,是幼儿的音乐趣味所在。典型的故事性歌曲比如:《小老鼠》、《小猴下山》等等。怎样培养孩子的乐感呢?乐感的培养不是三天二日之功,需要长时期的积累,要靠平时的潜移默化。

1.发展孩子的听觉能力。家长应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舒适的音乐艺术环境,给孩子精心选择一段乐曲(不是流行曲),每天早、 中、晚播放三次,而且至少应持续五个月欣赏同一乐曲,也就是说乐曲大约要被欣赏四百五十次,这样才能使孩子真正受到熏陶。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选择莫扎特、舒伯特等名作曲家的曲子。

2.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感受力。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节奏就在我们生活之中,这就要靠家长去引导孩子感受它。例如孩子们喜欢的一首儿歌: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 这里就有一定的节奏。

3.培养孩子对歌曲和乐曲的能力。孩子年龄小,对一些复杂的情感不能理解,但对他们能感受诸如欢快的情绪,安静的气氛等。 他们学唱了这样的歌曲或听到这样的音乐,都能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教孩子学唱和谐、明快,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歌,对孩子理解音乐情绪有一定的帮助。如《一分钱》、《学做解放军》、《爱护小树苗》等。

二、儿童歌唱的发声练习

在幼儿唱歌之前,我们应当做好充分的发声练习。前面所讲的幼儿最喜欢的故事性歌曲,可以用来让幼儿打开喉咙,起到发声的作用。比如故事性歌曲《大灰熊》是一首歌曲力度强弱对比极度强烈,所以用动作表演来传达是很容易的,但是用嗓音表演这种对比强烈的歌曲就需要运用到头声,否则强就变成了喊,弱就变成了无声。所以要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头声,如果感受不到,至少要让幼儿明白是用嗓音在讲故事。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获得悦耳歌声的重要条件,也体现着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歌唱姿势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演唱的水平和形象的表现。歌唱的姿势有两种:一种是站姿;一种是坐姿。我们提倡最好是站着歌唱,这样可以把每次的发声练习当做是一次表演。但无论是那种姿势,头部都要保持水平的位置,目视前方,脖子端正不要往前伸。站着的时候,双脚略微分开,身体站直,两手自然垂直,身体的中心略向前倾。坐着的时候,最好做凳子的三分之一,把腰挺直,双手自然放松,上身要端正。

在幼儿在练声前,也可以遵循传统练声方式,做好练声的准备,首先要进行呼吸训练,在进行呼吸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儿童做些有趣的呼吸练习方法,比如:让儿童进行强弱的呼吸训练,可以让儿童发出来“嘶”的声音,教师可以做手势,手向右表示“嘶” 声音要强,手向左,表示“嘶”声音要弱,来回反复几次把儿童的演唱兴趣、激情调动起来,这时就可以进行发声练习了。在发声练习时主要应根据儿童的实际演唱水平出发,在歌曲的演唱技巧上, 他们要掌握两种练习方法,一种是平稳连贯的,一种是跳跃的。如何将发声练习和呼吸训练结合起来,方法有很多,下面简要举几个例子:

1.训练平稳连贯的唱法。可以进行上下行级进的三度哼鸣练习,让孩子去找鼻腔上的亮点,可以采取一些办法引导孩子。还可以进行一口气唱完级进下行的五度训练。

2.训练跳跃的唱法。主要是用跳音来演唱,如何找到跳音的感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常遇见的跳音情况加以引导,比如在生活中突然摸到盛热饭的碗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声音,突然见到自己害怕的小动物时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时的声音就是最好的例子了。教师最好还是用三度级进的旋律来练习。

三、儿童歌唱中的咬字

歌唱中的吐字咬字是唱好每一首歌的关键,在汉字中一个汉字可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歌唱时的吐字咬字和平时说话的咬字吐字主要区别在于说话的字音是短促的,字头、字腹和字尾不明显; 而歌唱中的字音却是随着歌曲的旋律舒、紧、缓、慢的变化而变化的。在歌唱时,每个字的字头都要咬清晰,字尾要收准收好。

四、儿童歌唱时的嗓音保护

在儿童歌唱时嗓音就是儿童歌唱的“乐器”,嗓音的健康与保养是否得当,关系着儿童的艺术生命,嗓音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要想儿童有健康的嗓音,必须在幼儿期就注意保护。这对于培养声乐人才,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要有好的嗓音,应注意:避免幼儿长时间的啼哭、喊叫;要有正确的发声方法,科学合理的用嗓;保持身心健康;不模仿成人的声音歌唱。身体不适时少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吃或少吃上火的食品,或过冷过热的食品。

五、结语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篇5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自发需求纳入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程序,通过幼儿自身的操作和建构活动,以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整体、和谐的发展。

2、数学知识的本质

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究其实质而言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其存在三种逻辑关系:对应关系、序列关系、包含关系。一个数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代表,而且是一种抽象的逻辑关系。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任务

① 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

② 发展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 为幼儿提供和创设促进其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

④ 促进幼儿对初浅数学知识和概念的理解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内容

1、各年龄段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和要求P25-27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理论流派与研究动向

1、烈乌申娜

理论要点:教学必须走在发展前面。

内容:应当是一个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他应当包括数前的有关集合概念的教学、数概念与计数的教学以及空间与时间概念的教学。

方法和形式:游戏。

原则:1)发展的(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和联系生活的原则、3)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4)直观性原则、5)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掌握知识的巩固性原则、6)个别对待的原则、7)掌握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2、皮亚杰

理论要点:知识的建构事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知发展过程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主张:数学究其本质来看就是一种关系,关系是超出事物之外的抽象,数理逻辑概念

不可能通过传递的方式复制给儿童,而是需要儿童通过自己与外界环境和材料的作用才能在经验感知的基础上得以建构。

3、凯米

理论要点: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儿童的发展

数学教育的目标:“自主”为核心的目标体系。包括认知目标和社会情感目标。

原则:数学的逻辑思考本身比计数来得更重要,可以通过一一对应的方式来解决数量的比较,鼓励儿童对物体进行分组、归类和排序。

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途径:

1、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教师组织或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儿童参加的专项数学活动。

2、教室预定的数学活动(正式的数学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全体儿童,通过儿童自身的参与活动,掌握初步数概念并发展儿童思维的一种专项数学活动。

3、儿童自主选择的数学活动/非正式的数学活动:由教师为儿童创设一个较为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各种数学设备和丰富多样的学玩具,引发儿童自发、自主、自由地进行数学活动。

二)方法:

1、操作法:

注意点:

1、明确操作目的、2、创设操作条件、3、交代操作规则、4、评价操作结果、5体现年龄差异、6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

2、游戏法:种类:

1、操作性数学游戏:儿童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从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游戏,有一定的游戏规则。

2、情节性数学游戏:具有一定的游戏情节、内容和角色,特别适合于年龄小的儿童。

3、竞赛性数学游戏:有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培养发展儿童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运动性数学游戏:寓数学概念或知识与体育活动之中的游戏。

5、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游戏:强调通过不同的感官进行数学学习,强调儿童对数、形知识的充分感知。6数学智力游戏:是运用数学知识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为主的游戏。

3、比较法:按比较的排列形式来分,分成对应比较和非对应比较。

对应比较是把两个(组)物体一一对应加以比较。分为三种:重叠式;并放式;连线式

非对应比较:单排比较;双排比较(异数等长,异数异长、同数异长;不同排列形式的比较。

五、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

一)集合:集合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概念。定义:在数学中,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

二)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一般说来,两个集合间存在着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便于幼儿理解类包含的观念。

三)感知集合的意义:其重要性不仅因为集合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主要的是因为他符合幼儿掌握初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是幼儿学数前的准备教育,同时也是幼儿正确学习和建立初步数概念及加减运算的感性基础 1.对集合的笼统感知是幼儿数概念发生的起始。

四),感知集合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感性基础3.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有助于幼儿掌握数的组成及加减运算4.感知集合的对应关系有利于幼儿深入理解数量关系

五)

1、感知集合概念发展的阶段P101:1.泛华笼统的知觉阶段(3岁前)2.感知有限集合阶段(3岁后)3.感知集合元素的阶段(4岁左右)4.感知集合的包含关系的阶段(5岁以后)

2、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发展的特点:1.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元素同类性的特点2.学前儿童感知等价集合阶段性的特点3.学前儿童感知排成数图的集合的特点(数图:将一定数量的图形以各种排列形式画成的图片)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指在不教给幼儿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其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

具体涉及的教育内容包括:1.分类2.区别1和许多3.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4.感知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某种特征将其集合成类的过程

分类意义:分类活动时儿童对集合及其元素同类性特征感知和理解的一种表现,是儿童数概念形成以及正确计数的基础。同时,分类活动所涉及的思维的分析、比较、观察、判断等基本过程也能够对锻炼和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培养。

常见的分类形式:1.按物体的名称分类2.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3.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4.按物体的用途分类5.按物体的材料分类6.按物体的数量分类.按事物间的关系分类8.按

事物的其他特征分类

一一对应比较的教学意义:1.有助于对元素及数量的正确感知2.有助于掌握计数3.有助于感知理解对应法则

六、数概念

一、基数和序数

二、计数:就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即口说数字、手点实物,使数词和要数的单位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结果用数字来表示。计数也被称做为数数。

数的组成:数的组成指数的结构,包括组成和分解两个过程。数的组合指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数组成的;数的分解指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自然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分数。数的组成涉及的是数的分与合,反映了总数和部分数及部分数之间的辩证关系(互补、等量和互换关系P128)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1.内容方面:A口头数数B按物点数C说出总数D按群计数

2、动作方面:A手的动作(触摸物体---指点物体---用眼代替手区分物体)B语言动作(大声说出数词---小声说出数词----默数)

数概念的教育:从教学内容来分可以分为数(基数、序数)、计数(按物取数、按数取物、按数群计数)、数字(认读与书写)、数的组成四个部分

六、序数:教儿童学习序数时首先应明确哪是第一,按什么方向数P141

七、从计数的方式来分可以分为一一点数(小班)、目测数(中班)和按群计数(大班)

八、目测数数:所谓目测数数,即不用一一点数的方式,而是用眼代替,在心中默数并说出总数。

九、计数能力的培养

十、数字的认读(中班)与书写(大班)进行

十一、“10以内数的组成”教学的重点和要点:1.操作为先,体验为主2.归纳规律,提升概念(互换关系,互补关系)

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的一般过程:1.从动作水平的加减---表象水平的加减----概念水平的加减 2.从逐一加减---按数群加减

概念水平:指数群概念水平上的加减运算,也可称是抽象水平上的加减,是指幼儿无需依靠实物的直观作用或以表象为依托,直接运用抽象的数概念进行加减运算。

十四、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1.四岁以前的幼儿基本上不会加减运算

2.四岁以后幼儿能借助于动作将实物合并或取走后进行加减运算3.五岁以后能够利用表象进行加减运算,在运算方法上出现了逐一加减4.五岁半以后.....(看书!!)

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中的作用:包括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学前期的学习主要是用语言来表述的口述应用题。从心理学观点看,应用题的情节为幼儿的表象活动提供了素材,它和纯粹用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加减题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应用题寓加减问题于情境之中。幼儿借助于应用题的情节,引起头脑中对过去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回忆,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来理解应用题中所要求的运算方法。它既符合幼儿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的普遍特点,又能引导幼儿较顺利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

十六、口述应用题的作用:1 为掌握加减运算奠定基础 2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十七、口述应用题的特点:1 易受情节干扰 2 对应用题结构的理解能力较差

十八、10以内的加减运算:是中大班年龄段幼儿的教学内容之一,具体可以分为实物加减的教学,口述应用题的教学和列式运算的教学三部分。

实物加减的教育的要点:1 通过演示或操作明确题意和运算方法 2 不出现列式与符号

二十、“口述应用题”是幼儿园大班数学教学中能有效锻炼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幼儿还是会出现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首先表现在编应用题的情节方面。(困难:幼儿被情节所吸引,不会提问题)

二十一、口述应用题的教育:从结构的分析入手:幼儿要解答口述应用题,必须对题的情节和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了解构成要素,分析其关系,然后才能解答。这样的一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它不仅可以使幼儿达到真正理解题意的目的,同时也是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读题的过程入手:在读题过程中,教师除了口齿清楚、语速稍慢外,还要注意通过初读和复读加以区别和强化。从仿编入手

二十二、独立编题的步骤:

1、教师演示教具,让幼儿编题

2、看图编题

3、根据算式编题

4、根据实物和数字编题 5根据两个数字编题 6改编应用题7 让幼儿自由编题

七、空间量

一、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二、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虎口、臂长、小棒、绳子、瓶子等)作为量具来测量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等。

三、基准:即以什么为基准来确定客体的空间位置

四、儿童认识平面图形的顺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 形-----梯形

儿童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是: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

四岁左右小班儿童还不能认识其他量的差异,也不会用词语确切的来表示。他们对于高

矮、粗细、长短、宽窄、厚薄等量的差别,往往都笼统的说成“大”、“小”。这种现象反映儿童对物体各种长度认识上的局限性。

比较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高矮、轻重等(掌握):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比较物体的量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探究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村学前儿童;教育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吃苦耐劳的农民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然而最让他们揪心的是离家打工后留在农村的子女教育发展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只能交于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管教。一个新的特殊弱势群体就这样诞生了——留守儿童。目前,已有大量的社会力量和教育工作者将注意力投向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但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而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研究和关注较少。

一、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概念解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由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负责一切生活起居的儿童。

二、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及成因

现代教育是一个大系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教育的三种基本形态在各自的领域担负着培养人的使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时时刻刻影响着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通过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主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造成的。

1.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一是亲子教育陷入困境。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出身心健康发展的下一代。然而,父母长期在外,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造成亲情淡漠,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疏远,亲子教育基本从孩子的成长中淡出,亲情教育功能几乎丧失,这种缺乏沟通和亲情的关爱,很容易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二是单亲教育力不从心。单亲监护人因家务负担较重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与情感变化,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缺乏耐心。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学前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2.农村学前教育问题

留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护堪忧导致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不利,本应通过学前教育得到一定的弥补,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严重缺乏、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育缺乏規范等问题造成了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得不到有效的引导,教育得不到良好发展。这就需要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但目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状况,他们很难获得相关培训。同时由于幼儿教师工作范围仅限于园内教学,课后缺乏与幼儿监护人之间的沟通,不能起到改变留守学前儿童监护人教育观念、帮助监护人了解孩子的作用。

3.社会教育环境不利

一是户籍制度的缺陷。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农民仍然游离在城市体制之外,由此派生出一系列诸如教育、住房及社会保险等政策,形成了强大的阻止农民工及其子女融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

三、改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是三个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的环节,这三个环节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给予留守学前儿童关心和帮助才能解决好孩子的教育问题。

1.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多种方式促进留守学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教育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从孩子的家庭教育做起。

2.学校应当加强对留守学前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对于留守学前儿童,农村幼儿园应当给予更多地关注和关爱。一是建立农村学前教育规范制度。二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鼓励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定期为农村幼儿园教师组织业务培训,教授幼儿心理沟通等方面的知识。三是从制度上加以保障,建立留守学前儿童家长联系制度,可为留守学前儿童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详细记载这些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学习、表现和心理发展情况,及时与其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学前儿童监护人进行交流,使其了解孩子的学习、个性发展和心理需要。

3.鼓励社会力量关心、支持留守学前儿童,发挥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氛围。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使留守学前儿童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他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因为父母为了生计在外打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更需要获得关爱和良好的教育,虽然留守儿童是城乡二元化结构的产物,留守儿童的问题目前还不能得到完全解决,但我们应当正视这一问题,为促进留守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改善教育环境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前儿童兴趣教育的基本特点 篇7

学前儿童对任何事情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由于他们缺乏对事物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他们的甄别能力是比较低下的。加上我们的家长多是选择一些社会上实用而且比较跟风的知识体系来对儿童进行兴趣教育, 也就产生了很多家长不注重孩子的兴趣要求, 制止儿童接受真正的兴趣教育。诸如很多儿童对数字非常敏感, 但是家长却非要孩子学唐诗;有的儿童对色彩比较敏感, 但是很多家长却以成人的眼光迫使孩子选择数学或者外语。因此, 我们必须认识到儿童学前教育要遵循儿童自身的成长规律, 促进兴趣教育的实施。再有, 儿童兴趣教育要与生活化相互结合, 儿童在学前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相对轻松, 而且在接受能力上又不具有定性的个性成长期, 因此, 我们的家长与教师应当在生活化的基础上, 通过生活影响、情景创设等手段来进行自然教育;还有, 要注重兴趣教育与孩子的理解能力、接受知识的水平相互匹配, 不能一味地追求兴趣教育与社会需求挂钩, 而让孩子去接受一些与他们知识体系不相符的教育;再还有, 兴趣教育要目标明确, 在观察孩子的兴趣与求索欲望后, 一定要为他们的兴趣教育制定明确的目标, 当然要注意兴趣的均衡发展, 不要因为家长或者教师的因素影响, 使儿童在学前就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最后是兴趣教育要注重开发儿童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儿童的兴趣进行科学引导, 在接受兴趣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

论学前儿童早期语言教育 篇8

一、学前儿童早期语言教育的原则

由于学前儿童处于身体发育阶段, 所以针对学前儿童的早期语言教育, 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在不影响身体发育的前提下进行语言教育。这个时期的孩子, 易于激动, 活泼好动, 必须要保证足够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时间。首先,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 有了兴趣学什么都简单。对于学前儿童来说, 处于心智发育的阶段, 他们很难规规矩矩坐下来, 听老师讲课学习。这个时期的很多小孩, 在学习时, 注意力往往不在老师的课堂上, 要么关注身边的物体, 要么想象脑海里的有趣的事情。所以这个时期的儿童学习, 游戏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将学习的知识内容融入游戏的规则中, 让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习。这里更重要的是, 早期语言教育的学习不能影响小孩心智的发育, 没有兴趣的灌输会造成儿童心理上的厌学, 对儿童今后的学习极其不利。其次, 进行早期语言教育同时, 积极对学前儿童进行赏识鼓励。学前儿童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我们要尊重孩子, 关注孩子的各种行为, 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当然爱要有度, 不能盲目无原则的溺爱, 对孩子出现的缺点要予以指出, 引导孩子进行改变。要多表扬孩子的优点, 让孩子感到优越性。总之早期语言教育, 不能不切实际, 不能违背孩子心理生理的特点, 尽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在玩中学习。

二、学前儿童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是语言教育的基础, 这也关系其以后书面表达能力的学习。学前儿童口头表达能力首先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然后再提高分析综合能力。很多学前儿童在进行交流时, 沉默寡言无话可说, 有点喜欢说, 但是由于词汇少, 表达不清晰。那么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家长, 在学习和生活中, 要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启发诱导, 让孩子多讲话, 如孩子看到小狗, 可以提出一些问题, 这个小狗怎么叫啊, 小狗爱吃什么啊, 小狗的毛是什么颜色的啊等等, 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 小孩就知道该如何进行表达, 该如何向别人进行介绍, 也就是有话可说。平时进行教学时, 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 如亲近大自然, 走进科技馆等。当孩子遇到一些新鲜事物, 他们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通过提问获取了知识, 有了知识就有话可说。口头表达作为一种能力, 只能从持之以恒地训练中得到掌握说话的基本方法后, 提供说话实践机会是必要的, 例如在校外孩子们介绍家庭成员, 回忆最愉快的事情, 推荐一种最好吃的水果等, 有利于掌握说话技巧, 锻炼胆量, 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听话习惯, 提高口头表达言语的准确性, 条理性和敏捷性。

三、学前儿童的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一种终身行为, 孩子天生就喜爱书本, 我们说阅读不一定就是看字, 看图也是阅读。我们把只要与阅读活动有关的任何行为, 都称之为阅读, 这里有视觉的、听觉的、口语的等等。进行学前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时, 首先要给儿童创设一个恰当的阅读氛围。如提供可供阅读的空间、丰富的阅读材料等环境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发展幼儿阅读能力。环境中的读物的选择, 不能将大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要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 让孩子自己选择想阅读的图书, 这样孩子就有一种自主意识, 一种自己做主的意识, 从而激发阅读的内在动机。其次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早期阅读行为, 父母是孩子生命里的第一位老师, 如果父母乐于阅读, 小孩自然耳濡目染, 并可从亲子共读的亲密过程中, 感受到温暖与爱。阅读对于学前的儿童而言, 首先是得到爱与快乐的途径, 其次才是汲取知识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的第一需要是父母的爱, 如果得不到满足, 那么在孩子眼中, 这次阅读就是一次没有意思的失败游戏。

在进行早期阅读训练时, 父母和老师可以参加阅读, 陪伴孩子阅读, 可以进行朗读。给孩子朗读书籍文字时, 要避免语言平平淡淡, 要声情并茂, 带着饱满的情绪和情感来朗读, 模仿阅读教材中各种角色的语气, 适当地加些拟声词、形容词等, 使语言富有感染力。儿童阅读的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集中, 在阅读之后, 父母和老师要针对阅读的内容, 帮助孩子进行理解, 引导孩子学习阅读材料中的知识。在与幼儿阅读的过程中或结束后, 父母可以与孩子就阅读内容展开讨论, 交流疑问、想法, 以此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和想象空间, 从而促进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

农村学前儿童教育策略初探 篇9

一、时刻给儿童树立榜样

著名儿童教育家许庆艾老师曾经这样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学前儿童来说, 尤其是这样, 因为学前儿童更加善于模仿。这一思想我在具体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运用, 如在课堂组织教学的时候, 如果我们老师走到教室, 然后很平淡地说:“请同学们安静, 我们开始上课了”。这些刚刚步入课堂的学前儿童还是各说各的, 达不到预期组织教学的目的。后来经过我认真研究对策我都是这样说的:“小朋友们, 你们看今天白××同学坐得多直呀!”这时白××同学的腰板挺得更直了。“谁来跟白××比比呢?”这时班级里马上安静了, 小朋友们都争着做得笔直笔直的, 这时我们教师再适时给予一定的鼓励评价和表扬, 便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另外, 平时为了更好的组织教学, 我还编了许多易学易记的儿歌便于课堂的组织教学。如“头要正、胸要挺、手背后、脚放平、眼睛看、耳朵听、回答问题要大声”。这首儿歌简单明了, 孩子们一边说一边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规范, 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还有, 我作为一名和学前儿童朝夕相处的老师, 平时和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我更加注意自身榜样的力量和课上课下的言谈举止, 做到为人师表, 行为示范, 一举一动都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

二、多一些激励, 少一些指责

农村学前教育工作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面向全体学前儿童, 但也要注意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引导学前儿童个性健康发展。由于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等不相同, 我们的教育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在班级里有的孩子敢说、敢表现, 而有的孩子天性就不爱说, 也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经常吵架而偶尔出现情绪低落等现象。每当让他们说话的时候有的孩子就会哭。作为一名学前儿童教师, 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爱“白天鹅”, 也应爱“丑小鸭”。对于胆小不敢说话的儿童, 我们更要主动和他们亲近, 与他们谈心交心。在生活上给予妈妈般的温暖, 在学习上循循善诱, 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 不得去讽刺挖苦儿童。如在上绘画课的时候针对有些儿童画的快, 有的儿童画的慢的情况, 我积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 对画得快的儿童我以鼓励为主, 适当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对画得慢的儿童多给予如“别着急, 你会越来越画好的”等之类的鼓励性语言。每当我评价孩子们的作品时我都会说:“哎呀, 你画得真好看, 如果再画上一些、树、草、小鸟那就更好啦。”于是, 他们就高高兴兴地回到座位上认真地画了起来。有的时候还会画出意外的惊喜, 这就是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经常使用激励性评价所产生的良好效果。

三、加强对学前儿童养成教育的培养

在长期从事学前儿童教育的过程中, 我发现有很多儿童常常把“不”或“不要”挂在嘴边, 即便一向乖巧的儿童有时也突然间变得不听话。你让他做什么他都不愿去做, 不让做的事情却偏要做, 这让很多老师和家长不免感到头痛。其实, 学过儿童教育心理学的老师都知道这是儿童要证明自我的存在, 证实自己的能力, 其实这些都是儿童成长进步的表现, 很多学前儿童这时候应很喜欢独立做事, 这时作为我们老师和家长像穿脱衣服、洗手擦脸和刷牙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儿都可以让他们自己试试了, 至少让他配合共同完成, 这样有意识地培养了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同时将秩序感培养纳入到游戏的内容中, 经常教育儿童将玩过的玩具要收拾好, 脱下来的鞋子应码放整齐, 将许多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变成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游戏。有时儿童经常不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完成游戏, 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常常会发现他的创造能力, 他会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游戏规则, 作为老师既不应一味地要求他, 也不应一味地迁就他, 把握好教育的度, 在儿童的方式和我们想教给他的东西之间找个平衡点, 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四、做好学前儿童的思想引导工作

在我几年来的学前教育工作当中, 我发现班级里的儿童们有时难免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动机。这时作为我们教师应当怎么办?是训斥、讽刺、还是加以批评?只有运用教育机智将儿童的不良行为动机转化为良好的行为这才是成功的教育。如在上体育课时, 由于全班同学都到室外进行了活动, 老师经常顾了前顾不了后。有一次我发现我们班最淘气的张×同学又在捅这个逗那个的, 我盯了他一眼, 他还强词夺理的说:“老师, 我主要是让其它同学马上站好”, 刚开始我还对他很是生气, 但我转念一想从教育策略的角度何不来个顺水推舟呢!然后回过头来我心平气和地说:“张×同学, 你是不是想当老师的助手呀?”他点了点头。这时, 我宣布封张×一个头衔叫“黑猫警长”, 同时我又给他找来了黑猫警长的头衔给他戴上, 就这样张×同学自豪地站在了队伍的前面, 认真地管理起了他的小队员们, 这一节体育课同学们上得很轻松、愉快。在平时, 为了改掉张×这种淘气任性的行为习惯, 我经常领着他一起当值日生, 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筷子、分碗、收盘子等, 积极教育引导他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学会与同伴交流。慢慢地张×同学变得懂事乖巧了起来。

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篇10

20世纪90年代,“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的提出”[1],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对生命化教育的不断思考,对教育变革的新认识。而2015年3月2日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动学校美育工作,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地变革与发展指明方向。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育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2],而儿童戏剧恰恰是一种顺应儿童天性的综合性艺术,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式样,塑造舞台形象,反映儿童生活,呈现出综合性、立体性、直观性的艺术特点。这种艺术特性,使得儿童戏剧不仅是一门艺术学科,同时也是多元艺术教育的最佳整合工具。南京大学董健先生就曾说过,“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戏剧是离人最近的艺术,戏剧教育是最便捷、最适当的人文素质教育”。[3]戏剧教育的目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的表演培训,而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介,让儿童浸润在戏剧活动中,以戏剧的方式,唤醒儿童的生命本性,让生命在活动中本能的感受、体验和创造,使生命得到自由的释放,推进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戏剧教育的现状

与欧美西方国家相比,戏剧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是步履蹒跚。虽然早期教育部门已经关注到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并在学校教育中开展,但其内容往往局限在音乐和美术课程,忽视了戏剧的重要作用。直到1995年,剧作家李婴宁出席第二届国际戏剧与教育联盟会议,之后在学校、社区、图书馆等地方推广戏剧教育活动,使得戏剧教育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南师大张金梅博士在借鉴西方儿童戏剧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思考着学前儿童戏剧教育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育策略等问题,尝试建构一种适合本土的学前儿童戏剧教育模式。索丽珍等人也对幼儿园实施戏剧教育活动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儿童戏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而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还出现了以戏剧为特色的幼儿园。

三、戏剧教育的实践

作为全国最早组建的三所幼儿师专之一,我校始终关注学生的职前教育和从师技能的培养。从2009年开始,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幼儿戏剧表演与指导》课程,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戏剧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指导幼儿表演的能力。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摸索,该课程已经打造成我校的特色课程。这个“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教学时围绕幼儿戏剧基础理论、鉴赏、创编、表演、指导表演五项内容进行项目任务的设计,创造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实战训练体系。在实施过程中考虑到任务的相互联系和难易程度,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步骤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从理论到技能训练再到技能运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一个个有主题、有内容的专题项目,提高了学习热情、团队协作、从教技能等等。

(二)教学方法。教学时以行动导向为指导,以项目驱动教学法贯穿课程始终,同时还选取“情境教学法”、“案例解析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法”等辅助教学。如教学中设计“超级模仿秀”、“故事大王就是我”、“单打独斗”等多种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肢体动作和语言去创造、想象、体验,提高学生的戏剧专业素养和技能。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探析 篇11

一、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及特点

人类心理发展历史看来,劳动以及和劳动一起发生的语言是产生人类意识的主要推动力量,从个体心理发展史看来,儿童活动的发展以及在活动中由于和人们交际的需要而掌握成人语言的,也就是儿童意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儿童不断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儿童言语发展的过程。

现在的社会各个方面都在迅速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也重视起来,现在的社会特别是幼儿早期教育引起了大家们的重视。在幼儿的早期教育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人都知道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水平主要是在学前期,如果一个幼儿学前期的语言水平很好的话,这还可以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可以为书面语打好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做一些事情的成败与语言表达都有密切的关系,无论做大事、小事的人首先要会说话,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前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原因以及分析

学前儿童在交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表现为儿童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如何运用适当的策略开展与他人的交谈,如何根据不同情境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一个学习和获得的发展过程

在近年的研究中,儿童语言界开始注重学前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将儿童语言发展与儿童语音、语法和语义的发展并列,成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四个重要范畴。有关的研究甚至将儿童语言的发展称之为“儿童语言发展的源泉”,因为儿童在早期与成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的语言倾向,给他们创造了语言学习的机会。学前儿童如何学习与人交谈,我们将研究的关注点放在了儿童如何学习寻找话题、轮流谈话以及延长谈话的修补能力等等;重视儿童语言交流行为的发展过程,是探讨儿童在语言发展中如何获得必要的知識技能的基础。儿童跟动物不同,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有跟成人进行交际的需要。为了从小发展儿童的言语,成人在跟儿童接触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跟儿童说些什么,虽然儿童这时还不懂得这些言语的意思,但是这在发展儿童心理的积极性上是大有益的。

(二)儿童语言运用是儿童语言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儿童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建立起与他人的交流情境,产生社会性交往和互动过程,也就因此学到了更多的真正有用的语言。从质的角度评量儿童语言交流行为的发展,有三个基本的评价指标:语言交流行为表达的清晰度,新的语言交流行为类型的生成和儿童合作交流的行为水平。第一个指标是说,孩子将需要表达的交往倾向说得越清楚,他们的交往目的就越容易达到,因而语用水平就越高;第二个指标与儿童学会并使用新的交往倾向类型和言语交往行为类型有关。比如刚开始孩子只会与成人讨论交流当时出现在眼前的东西,后来逐步学会讨论想象情境中的内容,或是过去、将来发生的事情。这时候,因为新的类型出现在儿童语言中,他们的语言交流行为就有了比过去更多的灵活性,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表达和交流;第三个指标可以考察儿童对交往情境的敏感和交流双方的相互理解程度。例如,最早的时候孩子只会自顾自玩并发出模仿的声音,或者用招呼成人的方式来唤起对方的注意。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通过讨论和协商来建立延续一些共同关注的话题,使得交流在实质内容上有共同关心点。儿童在使用语言时的合作交流程度越高,他们的语言所产生的功能作用和对交流对方的影响就越强。研究还发现了汉语儿童语言交流行为特征与成人语言交流行为的关系,从而反映出儿童语用的发展受到来自于周围环境中成人所携带的行为特点的影响,呈现出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成长的特征。

三、培养学前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措施

(一)为学前儿童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

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主要的特点就是情境性,这种特点是由儿童的言语交际水平决定的。这时儿童跟成人的言语交际,还只限于向成人提出问题或要求,或者对成人所提问题的简单回答,主要属于对话言语,很少有表达式的独白言语。情境性言语不反映整个思想内容,听者必须考虑讲者通过手势,表情所表示的情境才能理解连贯性言语则是前后一贯的表述,听者不必去考虑情境就能领会。重视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是近年来国际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共同趋向。幼儿语言的运用,是指幼儿在学习和获得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操作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在幼儿园里,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用情境,即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要让幼儿学习不同的语用情境里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教育环境,应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幼儿园语言教育决不能忽视这些日常的和渗透的环节。

(二)提供有利于学前儿童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环境

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儿童创造性培养的重要性。但是落实到幼儿教育实际中去,许多人简单地将幼儿创造性的培养寄希望于艺术教育,或者是流于一点贫乏的创造思维训练材料的使用。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之中的,语言教育过程当然也不例外。从儿童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反映出,我们的孩子提问和质疑类言语行动的不足,有可能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行动造成影响。因为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与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社会性能力是整合一体发展的。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往往有教师在一次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一问到底的现象。这样的师幼互动交往过程就不大可能给幼儿留下提问质疑的空间。此外,在我们的幼儿园开展语言教育活动时,注意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幼儿在大胆地创编故事表达自己想象时,教师却因为过于注意内容的逻辑性而给予幼儿消极或者否定的反馈,这样做在实际上就影响了幼儿的创造性语言运用。创造性的语言运用环境,应当是幼儿可以随时大胆质疑提问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是鼓励幼儿表达对学习内容预期和假设的场合。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及教育 篇12

目前, 我国大约有5800万名留守儿童 , 其中留守 学前儿童 占13.98%。父母外出打工, 亲情缺失, 幼儿最亲近的父母监护人缺位, 代理监护人缺乏科学的教育意识, 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滞后, 法律上保护留守学前儿童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仍不健全, 致使他们逐渐产生了孤僻、封闭、冷漠、自私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微观来看, 这些问题将给留守学前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灰暗的阴影;从宏观来看, 对社会的发展也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 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性格孤僻

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基本上都是隔代抚养或者寄养在亲戚家中, 而隔代抚养中的长辈精力有限, 对孩子管教不严;寄养亲戚家中难免照顾不周, 有寄人篱下之感。这就使得孩子长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氛围, 内心活动很难向外倾诉, 久而久之孩子不愿与人交流, 缺乏自信, 性格孤僻。

2.情感孤独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本应与妈妈撒娇, 与爸爸嬉戏, 可是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却长期远离父母, 难以感受来自家庭的温暖, 逐渐在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在外打工的父母也往往很少与孩子们联络, 有时甚至两个月才能通一次电话, 孩子的情感无处寄托, 孤独感油然而生。

3.认知偏差

学前儿童正是好奇心强烈、善于提出问题的年龄, 可是对于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来说, 担当孩子启蒙老师的父母不在身边, 阅读资料又极其有限, 孩子有疑问常常无法得到及时解答或者得不到正确解答。这使得他们不能对事物产生正确的、完整的、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造成认知偏差。

4.自我封闭

大多数留守学前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 由于教育观念的落后和经济条件的制约, 大部分留守学前儿童都没有机会到幼儿园接受正规的教育。由于缺少游戏玩伴甚至受到同龄小朋友的歧视, 他们与同龄儿童的交往经历偏少, 没有人际互动、沟通与交往, 缺乏合作精神和意识, 胆小内向, 自我封闭。

5.强烈自卑

留守学前儿童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理, 同龄小伙伴嘲讽他们, 大人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这些使得思维简单、单纯天真的留守学前儿童一心认定父母抛弃了他们, 并非常羡慕那些可以跟着父母去城里的流动儿童。孩子们对自我的评价越来越低, 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而是一味关注自己的不足, 对自身的能力毫无信心, 自卑感强烈。

二、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父母背井离乡, 亲子情感淡薄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直接导致贫困地区外出打工者居多, 致使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大量产生, 远离父母, 难以见面, 甚至连最简单的电话交流机会都少之又少, 缺少亲情、关爱、督促与监督, 致使亲子疏离, 情感淡薄, 这是造成农村留守学前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最重要的因素。

2.隔代监护人缺乏科学的教养意识

承担着教养任务的隔代长辈和亲戚, 他们没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和文化水平, 有的甚至大字不识一个, 他们自己也并没有意识到对幼儿的教养方式是不妥的, 根本不能适应幼儿身体成长与心理发展的需要, 而这一切都将对留守学前儿童的幼小心灵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这是造成农村留守学前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最直接的因素。

3.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极其缺乏

农村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还有所欠缺, 有些幼儿园甚至没有一名正规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 或者根本就是一些农村妇女组织的幼儿托管所和家庭式幼儿园, 她们没有科学的基本的育儿知识, 合理的教育方法理念, 关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亲子关系教育甚至是闻所未闻。

4.村委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关注不够

部分农村政府和行政部门一味提倡农民到城里务工, 提高收入, 提升当地人均生活水平, 增加政府和行政部门的工作业绩, 而对于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的关注少之又少, 毫不重视, 更没有针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教育举措。

三、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健全、完善有利于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普惠政策, 加大政府和专项研究支持力度

第一, 乡镇政府出台对于留守学前儿童建立关爱、维权、平等接受教育的政策, 使其不因父母在外务工而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身心健康、关爱和定期检查的保障机制, 加强城乡教育资源合理、有效流动, 鼓励城市优质资源到农村轮流任教和扎根农村教育, 从根源上解决“三少一盲”问题。“三少”即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接受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少、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少、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宣传开展少;“一盲”即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处于盲区。尽可能使城市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能够传递到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 解决这些地区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无人去做、无人培训、无人监控、无人问津的真空地带问题, 使农民工子女在留守地也能享受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的心理咨询服务。

第二, 政府委托或授权, 妇联组织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配套支持, 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如“爱心1+1扶贫助学活动”, 建立“扶贫帮弱儿童基金会”“弱势儿童心理援助中心”等, 聘请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法律援助专家等参与制定留守学前儿童权益保障制度和法规, 从政策法规层面建立维权援助和心理疏导的有效机制。

第三, 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 以专项资助项目, 实施和调动市场及公益慈善组织的服务资源, 形成理论研究, 实践运作, 专家介入, 幼儿园、家庭配合的合力, 扩大社会对留守学前儿童人文关爱的牵动力和支持力。

2.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营造健康成长的氛围

第一, 加强源头建设, 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关爱留守学前儿童教育援助机制”, 启动留守学前儿童“阳光工程”, 成立“关爱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法律咨询援助、家庭教育指导、儿童身心健康医疗服务、关爱儿童讲堂、“绿色网站”“幼儿读书活动室”“幼儿游戏淘气堡”“幼小心灵驿站”等多种形式的公共服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第二, 建立民间救助组织, 整合社会文化教育服务资源。通过妇联、媒体报社、幼儿和医疗卫生部门心理咨询师、公共卫生师以及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共同参与的“留守学前儿童心理援助志愿者俱乐部”,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结对”“帮扶”和心理健康教育, 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 监护人与子女心灵沟通技巧辅导和危机心理干预活动, 形成有力促进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人文关爱氛围和社会环境。

3.构建有效的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第一, 家庭层面。介入家庭教育, 多途径开展代理监护人培训, 转变教育观念, 指导亲子沟通, 优化家庭成长环境, 加强对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帮扶, 提供有效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服务和教育指导, 提升代理监护人的素质, 增强代理监护人的责任意识, 改善亲子关系, 掌握心理辅导技能,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第二, 幼儿园层面。切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加强专职、兼职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 架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拓展幼儿园心理健康游戏活动课程的内容、方法及途径, 建立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档案, 定期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检测, 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幼儿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第三, 社会层面。联合妇联、工会、共青团、村委会等共同建构农村留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监护体系, 加强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 加强媒体的正面宣传, 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上一篇:降损工作下一篇: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