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题

2024-09-28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题(共7篇)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题 篇1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

一、知识点:

1.心理学衡量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有很多方法,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是测验法 2. 超常儿童的教育目标在于如何促进儿童的自然倾向朝各种创造性思维发展 3.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是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4.蒙台梭利是较早涉及学前儿童教育的、较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 5.补偿性发展是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盲的标准是双眼中优势眼的最佳校正视力为D.0.05之下

7.智力落后儿童注意的特征是注意的转移和分配能力差且持久性差

8.语言障碍是儿童期各种发展障碍中一种重要的类型,出现率为3.5-7% 9.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我们可能面对的数量不多的三种生理发展障碍的儿童是视觉障碍、听觉障碍儿童和病弱儿童。

10.传统的语言障碍研究中,言语障碍的主要表现为音质、流利和清晰度方面的障碍

11.流畅度异常和音异常的表现特点

12.在一体化教育活动种,对口活动都应该每周定期安排,并且不能少于2次 13.递减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进行 14.孤独症儿童特征

15.智力落后儿童早期干预中的整合性原则 16.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17.创造型超常儿童表现出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思维特点

18.对学前智力落后儿童的智力测验,我们常常采用的是中国比奈智力测验 19.智商平均水平为100 20. 超常儿童在幼儿园的教育主要涉及学习内容、技能和学习环境 21.“超常智能”观点

22.Shah(1982)等人研究指出,孤独症的三大核心特征是社会化障碍、交流障碍和想象障碍

23.多动症的症状一般表现出来的年龄是7岁以前

24.生理发展障碍儿童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问题的儿童

25.在游戏治疗中,治疗者应扮演的角色是沟通者

26.智力落后儿童的生理需要和较高层次需要的发展特征是生理需要亢奋但认识需要缺乏 27.测查和鉴定智力落后儿童的三项指标 28.“头脑风暴法”在集体环境中对儿童的作用

29.鉴别儿童特殊才能的测验是哪一种量表

30.游戏与游戏治疗在儿童参与活动目的上的区别 31.学前特殊儿童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32.视觉障碍儿童的听觉想象比较好,能够对声音进行较为精细的分辨,从而体会和想象音乐旋律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33在癫痫症儿童发病过程中.教师应顺其自然,不阻挠其活动

34.儿童在语言、概念化、社会性、情感和动作能力方面飞速发展的时期是生命最初的5年 35.《哈尔滨宣言》正式提出全纳性教育观念

36.回归主流教育模式包括资源教育模式、教育配对模式、咨询教育模式和混合服务模式

37.在学前儿童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障碍类型是语言障碍 38.语言发展异常的类型

39.孤独症具有社交困难,言语发展迟缓、语言刻板、奇异难懂,刻板或仪式性行为等症状

40.身因论认为儿童孤独症产生于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机能障碍、感觉器官机能失调及生化因素

41.于1909年开始最早尝试对儿童进行心理治疗的是弗洛伊德 42. 学前儿童行为矫正技术中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正强化

43.构音异常有6种不同表现,一般是替代音、歪曲音、省略音、添加音、声调错误和整体性的语音不清

44.语言矫治工作中的兼顾个人与集体原则

45.在所有学前儿童中,说话流畅度异常约有5%,其中大多形成于2~7岁 46.认知行为矫正理论的观点

47.语言障碍儿童有独特的心理特点,这个群体有很高的异质性

48.维果斯基提出感觉材料和真实物体是概念不可分割的部分,儿童是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学习词汇和各类概念。

49.儿童的问题行为一般表现是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当

二、名词解释题

正强化:正强化是指当一种操作性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及时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的需要,则以后在那种情境或刺激下,这种特定的操作性行为出现的机率会升高

智力超常儿童:主要是指智商超过130的儿童或在某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情绪行为异常:是指儿童长期存在的,能影响自己发展或他人的情绪行为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状态

肢体障碍儿童:是指因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

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的儿童

智力落后儿童:指那些在发育期内,一般智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正常水平,并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的儿童。

语言发展异常:是指理解或使用口语,书面语或其他符号系统时出现障碍,语言发展的速度,程度等低于正常儿童。

游戏治疗:以儿童为对象进行心理治疗的人把游戏作为与儿童沟通的媒介,让儿童通过游戏“玩”出自己的问题。这种凡是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的心理治疗被称为游戏治疗。

儿童多动症:是学前教育机构中常发现的一种心理行为障碍,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集中,活动过多,任性冲动和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症,也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

多动症:也称“多动综合症”,是指发生在儿童期内,行为表现与其年龄极不相称,以注意力明显不能集中、活动过多、人性冲动和学习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个别化教育方案:是教师和家长合作为某个特殊需要儿童建立的个别教学计划。

特殊儿童:是指在生理上、心理上及智能上异于普通儿童,具有特殊的教育需要的儿童。其特殊的需要包括:特殊的教育场所、特殊的教育方法、受过特殊教育训练的教育者和教学手段等。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精心为儿童创设一个充分自由、充分尊重及没有任何压力的良好环境,让儿童通过自由的游戏自然地表达情感,将内心存在的问题通过“玩”表露出来,从而建立起新的情感交往模式,有效地提高儿童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兴趣和愿望。

情绪行为障碍儿童:是指排除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所表现的行为与社会要求社会评价相违背,从而妨碍个人对正常社会生活适应的儿童。

代币制疗法:是指一种用代币做强化物来进行行为矫正的方法。

病弱儿童:也称有健康障碍的儿童,是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因此需要特别关照和教育的儿童。常见的疾病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障碍疾病等。

早期干预:是指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训练活动,它适用于发展偏离(或落后)正常或可能偏离(落后)正常的五六岁以前(主要是3岁以前)的儿童身上,通过这种教育的实施,可望使这部分儿童的智力和能力有所提高,获得一定的生活能力和技巧,待他们成长到学龄阶段,可以更好的接受特殊教育或正常儿童的教育。

超常儿童:不只是智力和才能的高度发展,而是优异智力创造力及良好的非智力个性特征和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故称其超常儿童.隔离:为了减少或消除儿童的某些不良行为而采取处罚错斯的一种方法。

三、问答题: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意义。

1、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以及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

2、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学前特殊儿童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短自已的孩子,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

3、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为社会发展增加建设者的力量,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费用,同时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趋势

1.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一 2.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 3.整合教育的趋向

学前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方法

1.综合多种感官法 2.表象指导法 3.愉快学习法 4.试误法 5.及时反馈法 6.实践法

简述视觉障碍儿童教育的内容.1.感知机能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 3.认知训练 4.语言训练

5.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 6.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

如何从技能培养上为学前超常儿童进行特殊教育。

1.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简述学前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应遵循在基本原则。

1.个别化原则;

2.量力性原则; 3.整合性原则; 4.反复性原则。

简述学前儿童发声异常的的类型

音调异常 音量异常 音质异常 共鸣异常

多动症儿童教育干预措施

1.行为管理治疗 2.认知行为治疗 3.心理治疗 4.环境控制 5.释放精力 6.药物辅助 7.饮食辅助治疗

超常儿童的典型特征有哪些?

智力早熟

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掌握欲极强

简述游戏治疗的特征.1.游戏治疗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2.游戏治疗中包含着充分的教育因素; 3.游戏治疗是充分体现儿童自主性的; 4.游戏治疗是安全、愉快的。

语言矫治工作中的教师角色教师做语言矫治工作的任务

主要有 : 及时发现儿童的问题 , 树立良好的态度,为语言障碍儿童提供正确的语言范型 , 做好家长等人的工作,为语言障碍儿童制订和执行个别化教育方案。

听觉障碍儿童的早期干预.答案:对听觉障碍儿童最重要的是进行早期干预。目前早期干预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教育。

听觉障碍于预有两个基本观念,一是回归主流观念;二是整合教育观念 进行昕障儿童早期干预的基础,是要做到尽早发现听障问题,尽早佩戴助听器,并注意维护、保养和适时更换,进行师资培训。

教师要积极利用同伴教学模式,要结合使用手语交流法与口语交流法。还要特别重视数学,教育难度尽可能接近普通学前儿童的水平,为听障儿童日后进入正常学校接受教育做准备。

教师对听障儿童要进行一对一形式的个别辅导,矫治的时间要有所保证。

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如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干预?

提供支持性、接纳性环境; 培养语言沟通能力; 体验性认知学习感知觉统合训练 以儿童为中心 保护儿童安全

简述游戏治疗中的家长工作。

1.改变家长的态度;

2.增进家长对游戏治疗的理解;

3.争取家长对游戏治疗的积极配合三个方面。

如何发现并鉴别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1.、有特殊需要儿童的基本表现:智力迟缓、语言障碍、行为异常等

2、用量表测查判断

3、议到儿童精神卫生中心检查

简述学前儿童语言障碍的形成原因。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环境因素

如何从学习内容上为学前超常儿童进行特殊教育。

加深学习; 加速学习; 内容精深化; 内容新颖化。

简述孤独症儿童的主要行为特征。

社会交往障碍,缺乏交会性注意,言语发展迟缓,言语沟通障碍,语言表达怪异,刻板性行为,拒绝变化,正常的记忆力。简述学前特殊儿童语言矫治的方法。

1、儿歌故事法

2、全面交流法

3、多重刺激法。

4、日常交往法。

5、自然情境法。

6、游戏法。

简述学前特殊儿童一体化教育的安置形态。

答案:

1.随班就读与个别帮助相结合的安置形态;2.设立中心的安置形式; 3.对口活动的安置形态。

论述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征。

1.社会交往障碍 2.缺乏交汇性注意 3.言语发展障碍 4.言语沟通障碍 5.语言表达怪异 6.刻板性行为 7.拒绝变化 8.超常的记忆力

论述儿童情绪行为障碍产生的原因。

1.家庭环境不良影响 家庭不完整 冷漠的家庭关系 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家长本身的情绪行为问题 2.幼儿园教育不当 3.社会环境的污染 4.生理因素

简述智力落后儿童早期教育的内容.大运动能力的培养 精细动作训练 认知能力训练 语言能力训练 自理能力训练

社会适应与交往能力训练

从语言矫治的教育训练方法

①儿歌故事法。②全面交流法。③多重刺激法。④日常交往法。⑤自然情境法。⑥游戏法。

简述学前超常儿童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

符合儿童实际的原则; 全面发展的原则;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 幼儿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如何处理攻击性行为?

冷静的态度解决儿童的争端;

让儿童分清是非,进行说服教育; 用讲故事等方法进行正面教育; 冷处理的办法。

简述一体化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a、集体教学活动;b、分组教学形式;c、在集体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形式;d、个别辅导的形式。

试述学前视觉障碍儿童的教育原则。

1、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的原则:

2、多重感官协调原则

3、自然性原则

4、安全性原则

5、全面性原则

6、持久性原则

论述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异常的形成原因

1、构音器官异常

2、脑损伤

3、智力缺陷

4、感官损伤

5、儿童情绪不良

6、缺少学习语言的动机

7、环境中缺乏正常的语言刺激等。

6、把代币制泛化到自然环境中去

简述学前儿童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

1、正强化:正强化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奖励是同义的。正确使用下强化可以有效地增强好的行为,但使用不当会带来副作用。每个人所喜好的事物不同,在奖励时要注意强化物的强化价值,还要防止过多剥夺或饱厌现象。

2、间歇强化:间歇强化与连续强化相比较效果更强,同样也需要强化物的支撑;

3、区别强化:区别强化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

4、消退:消退是与连续强化相对应的概念。要防止给予不良行为注意,消退时要确保态度一致。

5、隔离:隔离是当儿童表现出不良行为进暂时将其从有强化物的环境中分隔开,严重者可用隔离室。

论述学前期多动症儿童的主要行为特征。

答案:

1.注意力集中障碍 2.精力过剩 3.行为冲动 4.情绪不稳定 5.学习困难 6.不良行为倾向 7.协调动作缺陷

试分析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a、言语与语言发展。语言是听力受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影响最严重的问题;听

力受损儿童语言障碍明显。

b、认知与思维有听觉障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迟滞,在很长时期内无法将感知和思维统一起来,感知活动缺少思维和语言的积极参与,很难利用间接经验,主要借助于个体直接经验,感性知识贫乏肤浅,零乱。

C、社会化发展:听力障碍儿童与教师,同伴的交往较少,容易对别人产生误解,猜疑等,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退缩,自我封闭等。听力障碍儿童倾向于与同类儿童交往。

联系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实际,论述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答案:

社会环境的变化:

父母教育存在的问题:过度教育、期望值过高、幼儿园教育不当:观念落后,家园教育不一致

如何应用行为矫正方法矫正儿童不良行为。

答案:

① 代币制。需要建立一套奖励代币的办法和兑换逆强化物的机制。

② 模仿和示范是相对应的。要给儿童正确的示范,防止不正确的示范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错误的引导。③ 行为塑造法。④ 结合实际

论述代币制疗法的程序和原则

1、明确目标行为

2、代币的选择

3、选定支持强化物

4、确定要奖励的行为与支持强化物的兑换比例及方式

5、严格具体操作

论述多动症儿童的教育与干预

1.行为管理治疗 2.认知行为治疗 3.心理治疗 4.环境控制 5.释放精力 6.药物辅助治疗 7.饮食辅助治疗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题 篇2

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存在问题

1. 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数国人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存在偏差, 认为特殊儿童是烂泥扶不上墙。特殊儿童因此而受到歧视, 排挤。在受教育的机会上也遭受不平等待遇, 例如有些学校会拒绝招收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

2.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没有专门系统的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法律, 有些零星的条款只是部分涉及特殊教育, 也还存在结构层次不完整、法律效力低、立法科学性不够等缺憾。而特殊教育立法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强大助推剂, 因此我国政府把特殊儿童教育置于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 努力推进、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3. 家长观念陈旧, 知识的缺乏。

家有特殊儿童对父母来说, 是很复杂的心情:包括了罪恶感、焦虑、否定等。当父母知道自己有个特殊儿童时, 会显得无措、悲痛、绝望、甚至厌恶。而家长的这些不良情绪可能会使孩子产生继续性障碍, 并殃及孩子在其他领域的发展。

4. 学前特殊教育体制不完善。

第一, 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性。我国对特殊教育的财政资助是直接拨款给公办教育机构, 而不是拨给有特殊儿童的家庭。其二, 管理混乱。学前特殊教育办学主体混乱, 既有教育行政部门、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卫生医疗部门, 还有企事业单位、社区和个人。多个办学主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5. 特殊教育师资的规模偏小, 数量不足,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无论普通幼儿园还是民办的康复教育机构, 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师主要来自幼儿师范专业。从我国目前的幼儿师资来看, 即使有些教师接受过一定的特殊教育培训, 但与专业的教师相比, 仍然相差甚远。

二、解决我国特殊教育问题的对策

1. 加大宣传, 改变社会观念。

加大对相关信息的宣传, 转变国人观念与认识。特殊的孩子也是个生命体, 独一无二的个体, 只是他比一般人需要额外的帮助。而且有越来越多发现, 证明残障的人虽然在某方面有缺陷, 却往往在另一方面比一般人灵巧。由此可见, 重视特殊教育并不是浪费, 而是人才投资。

2. 加强学前特殊教育的立法与管理。

制定专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立法, 将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权利通过立法的形式得到保障, 在立法上不断加强学前特殊教育的贯彻与实施, 为各类特殊儿童制定专门的学前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只有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才能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 切实解决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3. 转变家长传统观念, 加强特殊儿童家庭教育。

家长与教师不断地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 提供孩子特殊需求的教学内容, 发挥孩子的潜能。鼓励家长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 以提早进行学习与补救, 并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 融入居家生活中。帮助家长对融合教育形成正确的态度, 并了解其重要性。

4. 完善学前特殊教育体制。

一是规范学前特殊教育管理。首先, 国家应尽快完善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政策法规, 明确学前特殊教育各个办学主体的职能, 形成相应的管理制度。其次, 要稳步推进、进一步完善多元连续的特殊学生安置系统, 切实推进特殊教育的制度建设。三是增加学前特殊教育投入。发展学前特殊教育, 在最终结果上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

5. 完善教师培养制。

首先, 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少, 加上各种原因的流失, 当前特教师资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其次, 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前特殊教育的质量。提高教师素质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改变我国传统的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二是构建学前特殊教育的支持体系。最后, 大力加强我国跨学科、跨部门合作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理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体制, 积极推进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研究水平要尽快提高, 人才培养的能力必须大幅度提升。

美国学前教育中的特殊教育 篇3

一、特殊教育法律政策保障特殊教育机会均等

美国特殊教育的高度发达与其特殊教育立法息息相关。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美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已经相当完善,有效地保障了美国各类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尤其对促进特殊儿童教育机会均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的特殊教育并非一开始就受到国家和州政策法规的有力支持。虽然1788年制定的联邦宪法中规定保障所有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各级政府按照宪法的规定确立了义务教育制,但当时大多把残疾儿童排除在外。20世纪70年代,美国约有800万残疾儿童,其中一半以上的残疾儿童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服务,100万残疾儿童完全被排除在公立学校体系之外;那些被安置在普通班的残疾儿童也因为人们的不接纳态度和缺乏支持制度而不能得到充分的学习。公立学校体系内缺乏为残疾儿童提供的足够的服务;财政投入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要;联邦和州有关残疾儿童教育的法律实施困难。

基于上述状况,美国国会于1975年通过了《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Education of All HandicappedChildren Act),以保障残疾儿童的教育权益,规范学校中的特殊教育。该法案堪称美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为残疾儿童接受平等而适当的教育提供了法律支持。该法案确立了保障残疾儿童及其家长权益的六条基本原则,如下所述。

第一,零拒绝(zero reject)。该原则保证任何一名儿童不被排除在教育之外,即学校应向社区所有儿童(包括特殊儿童)提供免费的、适当的公立教育。

第二,无歧视性评估(Nondiscriminatoryevaluation)。该原则要求学校对特殊儿童进行公正的评估,以确定其是否属于特殊儿童,属于哪类特殊儿童及障碍程度如何,同时确定其教育的侧重点和所需要的相关服务。对特殊儿童的评估必须考虑到儿童自身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不应有任何偏见性的评估。

第三,个别化教育(Individualized education)。该原则要求学校在公正评估的基础上,为每个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儿童制定个别化的教育计划(Individual Education Plan,IEP)。IEP应对特殊儿童当前的表现、教育的目标、服务提供的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第四,最少限制的环境(Least restrictiveenvironment)。该原则要求学校尽可能地安排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尽可能在最少限制的环境里接受教育。

第五,合法的程序(Procedural due process)。该原则确保专业人员和家长共同有责任为特殊学生制定公正的教育决策,保障学生有权反对学校的决定,并有权向法庭起诉。

第六,家长的参与(Parental participation)。该原则保障家长有权参与学生的评估和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发展,保障家长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表现有知情权。

为了实施这个法案,美国卫生、教育等政府相关部门均颁布了相应的法规。作为对联邦政府这项法案的回应,全美50个州都通过了本州的法律,以保障该法案各项条款的实施。

1.美国特殊教育法案的修订历程

《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自颁布以来,历经了多次修订,其基本的六条原则的内容和细节也不断在新的法律中得到了发展。

1990年,美国将1975年的《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更名为《障碍者教育法》(Individuals with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这种服务对象称谓上的改变体现了在特教用语上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即障碍只是人的某种特征,不应把人等同于障碍。这次修订在障碍类别上增加了孤独症和外伤性脑损伤两类新的残疾类别;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对象在年龄上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向两端延伸,涵盖了0~21岁的特殊儿童;特殊儿童的教育计划不仅包括0~2岁特殊婴幼儿的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3~21岁学龄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以及16~21岁残障青年的个别化转衔计划,在相关教育服务中还增加了康复咨询和社会工作等多项服务和康复领域。

1997年,《障碍者教育法》进行了修订,重新颁布的《障碍者教育法修正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 Amendments),针对特殊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对特殊儿童期望值偏低、实践中难以确保运用经研究证实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等不足,更加强调了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受益和成效问题。在个别化教育计划中,重视与普通教育的连接,重视对障碍学生的标准化教育结果负责,更加注重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尽量减少教师不必要的书面工作,而强调实际的教学过程。在教育成效上更加突出国会所提出的特殊教育在机会平等、独立生活、融合共享、经济自立等方面应达到的实效目标。此外,《障碍者教育法修正案》还对行为障碍者的违纪、违法行为在管理和处置措施上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2004年末,布什总统签署颁布了《障碍者教育促进法》(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Improvement Act),对《障碍者教育法》再次进行了修订,其中的一项重要改进就是进一步完善了对特殊教育中的有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学生的无歧视性评估原则。该法案明确指出,全美国所有学区须为有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学生接受特殊教育实施转介前教育方案(pre-referral program),确保这些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特殊教育,并对转介干预的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做了详细规定,更加完善了《障碍者教育法》的各项条款。

2.美国特殊儿童的安置方式

美国特殊儿童的安置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正常班(regular class)。即普通学校的普通班。在正常班的特殊儿童,有的可以全部课程、所有时间都与普通学生一起;有的要有受过专门特殊教育训练的教师在普通班上课时或课外对他们进行辅导;有的要在一定的课外时间或上课时间接受专职特殊教育教师的辅导。只有当儿童残疾的性质或严重程度已达到了在正常班级教育中使用补助性帮助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时,才能被安置在特殊班级或隔离的环境中。

二是资源教室(resource room)。它是指接受辅导的特殊儿童大部分时间在普通班学习一般课程,其余时间到资源教室接受资源教师或特殊教育人员的指导的一种安置方式。通过这种安排,特殊学生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缺陷可以得到及时补偿,同时发展了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可以在普通班顺利就读。资源教室教育模式的特点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普通学校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适用于轻度残疾儿童的教学。

三是隔离班(separate class)。即设立在普通学校中的特殊儿童班,但这种隔离并非完全意义上的隔离。隔离班一般由3~4名或稍多一些的学生组成,由专门的特殊教育教师全日或部分时间集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合特殊儿童特点的教学,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等都和普通班不同。课问和课外时间,隔离班的学生可以和普通学生在一起。“隔离”仅是在主要教学活动中,如有时隔离班的学生(如聋哑儿童)到普通班上课,经常有专门的手语教师随班到教室做翻译,课间交往时亦可找校内穿有特殊标志服装的懂手语的教师翻译。

四是隔离机构(separate facility)。即专门为残疾儿童设立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其他机构,包括公立和私立的走读学校、寄宿制学校、寄宿制的矫正医疗机构、疗养院和关闭在家中。上述几种类型的机构从与社会接触和交往角度看是越往后隔离的程度越重,与社会交往的机会越少。一些人认为特殊教育学校是为残疾儿童打上有害标记或标签的地方,与社会隔绝,不平等,不利儿童心理发展,应予取消。而另一些人认为,美国最早为残疾儿童进行教育服务的就是单独的特殊学校,残疾儿童可以在这里与同伴自由交往,根据特点学到知识、得到发展;可以得到劳动训练或毕业后仍可得到学校的追踪帮助和关怀;而且这里有为残疾人服务的各种设施、教具、住宿、行路、上课等方面的条件,完全考虑到了他们的特殊需要。目前,特殊学校在美国很多州或地区逐渐减少,但依旧在美国残疾儿童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殊教育学校与其他几种安置方式相辅相成地存在着,它在一个州或地区起着收纳重残、多残或作为特教资源中心的作用。

3.美国特殊教育理念的变化和发展

美国《障碍者教育法》颁布至今,历经了多次修订,见证和推动了美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从它的演进历程中可以透视出特殊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一些变化和发展。

(1)从残疾范式到以人为本。美国《障碍者教育法》在名称上的改变,体现了当今特殊教育领域在术语使用上逐渐摒弃了残疾范式,而越来越多地采用以人为本的语言模式,将障碍更多地理解为人的一种特征,而不是等同于此人。

(2)教育平等观念逐步扩充。《障碍者教育法》法案从零拒绝开始,保障所有残障儿童有权进入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实现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进而发展到在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前提下,如何根据个人的特殊需要来实施个别化的教育;再到如何能及早地在学前阶段实施有效的补救教学。事实上,障碍者的特殊需要教育就是旨在帮助障碍者达到对于他们自身能力而言具有挑战性的生活要求,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3)特殊教育从关注外在的环境安置到注重内在的服务品质。特殊儿童的教育从隔离式教育发展到回归主流教育,关注的焦点是特殊儿童的外在安置环境上的变化。随着全纳教育(inclusiveeducation)理念的实施,特殊教育将不再体现为一个安置的地方,而是一种支持和服务。《障碍者教育法》正引导教育工作者通过整个学校的改革和重建,使全体学生得到平等教育。融合的理念逐渐从政策走向一种文化和权利。

(4)关注个体的生涯发展和特殊教育成效。《障碍者教育法》为0~21岁的特殊儿童提供了全面的教育服务保障,从婴儿的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到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再到成年后的个别化转衔计划,涉及到个体在家庭、学校、社区、工作环境、成人服务机构等不同生活环境的发展。对特殊教育成效目标的关注不再只是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数量,而是转向了特殊儿童接受教育后其成年生活的质量,即障碍者在独立性、融合性、生产性、满意性等方面的发展成效,对障碍者应抱有较高的期望。

(5)重视多元评估和实际干预策略的研究。《障碍者教育法》重视对特殊儿童的评估,除了在评估中对多元文化和不同语言的尊重以外,在评估内容上,注重多领域专业人员的团队合作,从认知、行为、生理和发展等多领域整体地考察障碍儿童的需要与长处,并决定他们所需要的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在实施特殊教育的实践中,注重转介前教育方案的介入和以研究证实为基础的有效教育教学方案的引入。

二、特殊教育现实举措保证特殊教育机会均等

对特殊教育公平的维护除了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外,具体实施措施是贯彻特殊教育公平的实际行动。美国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特殊教育公平,在具体实施上做出了不懈努力。美国之所以能在特殊教育领域保持领先水平,与其特殊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直接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教师的优化配置,这对于维护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1.美国联邦政府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支撑特殊教育公平

美国联邦政府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持续增加对其实现特殊教育公平有着重要意义。自从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经济遭到严重打击,奥巴马总统上任后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力图恢复经济。这其中也包括了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奥巴马总统于2009年签署的《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中,计划未来2~3年内,在教育领域的政策性投入达到约1000亿美元。美国特殊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大量的政策性投入,这些资金由各州的教育部门和教育管理部门视具体情况发放,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13亿美元发放到各州;4亿美元发放到学前机构;5亿美元发放给孤儿和贫困家庭。依据该法规定,相关机构和部门在规划与使用这些政策性投资资金时需遵循四大原则:一是迅速发放和使用这些资金,以保留和创造就业机会;二是通过改革和完善学校的设施与制度来提高特殊学生的成绩;三是确保透明有效地使用资金;四是尽量投资短期项目,避免资金断层效应。美国教育部特殊教育与康复服务办公室(Office of Special Ed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Services,OSERS)的一份教育经费使用公告中还提到经费计划使用的目的是,利用各种教育媒体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服务,其中包括电视节目、录像带和网络技术等。

美国联邦政府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涵盖了其为特殊儿童自出生到成年后提供的教育及安置服务的各个方面,切实有效地保障了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2.美国联邦政府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与配备保证特殊教育公平

美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教师队伍的质量和规模直接影响着特殊儿童所接受的特殊教育,是教育公平的直接体现。美国联邦政府对于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所有的特殊教育教师岗位,都要由教师资质合格的人来担任。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酬同学生的学业成绩相关,学校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估,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特殊教育教学效率。美国教育部还拿出专门经费用于培训特殊教育教师,其在培养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师的同时,也允许普通学校的教师经过一系列的特殊教育专业化培训,进入到特殊教育行业。美国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特殊教育教师,构成了本国的特殊教育教师体系。

3.美国联邦政府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式确保特殊教育公平

美国联邦政府对特殊儿童的多样化教育安置方式,直接体现了其在促进特殊儿童接受教育与普通儿童有同等权利上的公平公正。前文提到的四种基于儿童的残疾程度的教育安置方式确保所有的特殊儿童都能接受到与其残疾程度相适应的教育和服务,使每个特殊儿童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安置方式。安置到资源教室和普通教室的特殊儿童占了特殊儿童总数的70%以上,确保了大部分特殊儿童都能与正常儿童共同学习,直接体现了一体化和融合教育观念?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事例有哪些 篇4

刘xx,女孩,4周岁,据父母讲孩子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姑且称之为有自闭倾向。她见到老师、小朋友不打招呼,即使在家长提醒后问好或说再见也并不看老师。该幼儿喜欢玩某样东西,就会反复操作,持续3、4个小时也不厌烦(可能时间允许的话还要长)。喜欢爬到窗台上看风景(我害怕极了)。每逢幼儿园离园时间,乘老师不小心出了教室门就往外跑。喜欢玩蹦蹦床、飞机,跳多长时间都不累,在飞机上成站立姿势任由飞机旋转,一点也不晕,怀疑前庭迟钝。喜欢吃的东西,别的东西被人拿走不在乎,吃的东西不行。脾气有点儿躁,有时会莫名其妙的对着镜子发脾气。但她对音乐歌曲敏感,喜欢唱《想唱就唱》。学歌曲时,常常是班里的孩子还在学唱,她已经先学会了。她记住的东西,即使是20种不同的蔬菜名称,也会按照原来的顺序背给你听。

这个姑娘是比较特殊的,我首次接触,感觉很棘手。我上网查询,没有什么有效方法;咨询专家,专家告诉我要有长久的耐心。没有办法,我就只能观察。我发现有个别幼儿去骚扰她,抱一下推一下的,她居然正眼看着他们跟他们说些简单的话。我就没有制止,发动一些孩子跟她玩。后来的情况很好的,时间不长她就能和4、5个小女孩玩了,而且成了经常性的玩伴。我给她表演唱歌的机会,她也能做的大有进步。但是又过了一段时间,出现反复了。几个小伙伴失去了对她的新鲜感,而她的进步相对于别人又太慢。她开始回到原来那种独来独往的状态中去了。但她喜欢户外活动,我延长活动时间,多提供给她与伙伴交流的机会,以后的情况有所好转。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题 篇5

目前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特殊儿童教育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很多学校都开始加强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提升对学前特殊儿童的教学效率。

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社会对其的重视度不够,很多人对特殊儿童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这导致特殊儿童在社会中经常受到排斥以及歧视,使其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一些学校拒收一些特殊儿童。其次就是我国对于特殊儿童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缺乏一个专门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法律。即使是一些条款中具有特殊教育的内容,但是其结构也不够完整,法律的效力也很低,导致特殊儿童无法进行平等教育。最后就是家长的传统观念,对于特殊儿童家长来说,其心理十分复杂,十分焦虑与否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悲痛心理,这样导致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无法保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另外,特殊教育师资规模也比较小、数量很少,导致了教师队伍素质不一,影响了对特殊儿童的教育。

二、做好特殊儿童教育的相关措施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复习题 篇6

1.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的渊源来看,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内容是________。

2.幼儿的三种身体动作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音乐再现性最重要特征是________。

4.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四个层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节奏与节拍分离的二种音乐材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6.进行曲的二种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7.学习人声所用的四类音乐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幼儿音乐学习中的原有知识是________。

9.幼儿音乐感知有效性的两个制约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音乐作品的表现性

2.自发咏唱

3.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

4.技能

5.直列舞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音乐所能表现的两种情感状态是什么?

2.演奏即兴有哪几种契机?

3.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观。

4.简述“瑞典狂想曲”音乐内容的主题。

5.简述幼儿对声音高低进行感知与歌唱的特点。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阐述幼儿年龄阶段音乐关键经验目标中第一、二个层次的音乐形式经验目标。

2.学前儿童音乐经验获得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写出单圈舞“彩带”的动作说明。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幼儿拍感的两个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

3.音乐制作的关键经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两类体系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

5.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的四种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句子结构学习的三种音乐材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风格经验的年龄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制作系统

2.音乐作品的形式性

3.音乐即兴

4.邀请舞

5.音乐技能

三、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35分)

1.符合幼儿趣味的歌曲特点有哪些?

2.幼儿打击乐演奏的三种主要方式是什么?

3.以音乐教育内容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中组成体系的四部分内容结构与三个目标维度各是什么?

4.简述动作意象的原则。

5.简述曲式经验的获得机制。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性的形式规限。

2.阐述表现性目标准确表述的要求,并举例。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分析“未出壳雏鸡的舞蹈”的曲式结构与再现主题内容。

一、填空题

1.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

2.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两类体系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3.以综合为视角进行铺垫的四种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风格经验的年龄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

5.音乐的句法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6.歌曲即兴的两种类型是______、______。

7.课程目标表述角度的转换,一方面体现着______;另一方面也确实能______。

8.幼儿园音乐课程评价的四个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节奏的两个方面是______、______。

10.我国幼儿园音乐作品的文化特性其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协调与把握。

11.幼儿园音乐作品选择范围有______、______。

12.表现性评价的二种评价方式是______、______。

13.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两种铺垫方式是______、______。

14.多声部歌唱的四种音乐材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产生的渊源来看,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内容是______。

17.幼儿的三种身体动作类型______、______、______。

18.音乐再现性最重要特征是______。

19.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的四个层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幼儿音乐学习中的原有知识是______。

21.幼儿音乐感知有效性的两个制约条件是______、______。

22.全面发展包括与______、______、______的和谐。

23.主要的中国乐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学前儿童的结构经验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制作系统

2.音乐作品的形式性

3.音乐技能

4.知觉系统

5.音符单一的节奏型

6.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

7.音乐作品的再现性

8.创编歌词活动

9.等级量表评价

10.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

11.技能

12.直列舞

13.文化

14.行为目标

15.意象

16.节奏型

17.力度

18.进行曲

三、简答题

1.符合幼儿趣味的歌曲特点有哪些?

2.以音乐教育内容为结构框架的目标体系中组成体系的四部分内容结构与三个目标纬度各是什么?

3.幼儿歌唱音调不准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4.指向拍感目标的歌曲所具有的特点与开始学习这类歌曲时所用的方式是什么?

5.进入音乐思维迁移环节有哪四种情况?

6.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组织有哪三种形式?

7.音乐所能表现的两种情感状态是什么?

8.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观。

9.简述多元文化的内涵。

10.简述学前儿童身体动作的类型。

11.简述幼儿歌曲学习的目的。

12.简述音乐目标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13.简述学前儿童的节奏经验获得的具体目标。

14.简述学前儿童的旋律经验获得的具体目标。

15.简述学前儿童的力度经验获得的具体目标。

16.简述速度经验的获得机制.17.简述打击乐器音色经验的获得机制。

18.再现音乐内容的三项标准是什么?

19.接受早期音乐教育的儿童在八岁前没有获得全面而基础的音乐经验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20.简述学前儿童的音量趣味给学前音乐教育的启示。

四、论述题

1.阐述表现性目标准确表述的要求,并举例。

2.针对幼儿音乐经验,谈谈一个经验二个特征的含义。

3.论述学前儿童的三大音乐趣味。

4.学前儿童音乐经验获得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5.论述儿童早期音乐学习的意义与制约条件。

6.论述多元音乐教育的内涵。

7.论述学前儿童身体动作即兴涉及的内容。

8.论述学前儿童音乐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9.论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铺垫方式。

10.论述音乐教育中的教育性原理。

11.柯达伊教学法中,歌唱教学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幼儿歌唱教学的要点有哪些?

12.体态律动学的二个主要内容是什么?

13.阐述行为目标准确表述的要求,并举例。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

1.分析“未出壳雏鸡的舞蹈”的曲式结构与再现主题内容。

2.分析“喜洋洋”的曲式结构与再现主题内容。

3.分析“水族馆”的曲式结构与再现主题内容。

4.写出单圈舞“彩带”的动作说明。

5.写出双圈舞“德国波尔卡”的动作说明。

6.分析“哑剧”的曲式结构与动作说明。

一、填空题

1.加登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加登纳认为儿童艺术发展三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求幼儿理解的段落结构内容是____________结构、____________结构、____________结构、____________结构、____________。

4.幼儿园音乐作品的四种实用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目标两类体系的名称是____________的目标体系;____________的目标体系。

6.旋律经验的年龄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节奏经验的年龄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要求幼儿关注的节奏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9.织体经验的年龄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

10.力度经验的年龄目标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1.风格经验的年龄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涉及的曲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音乐形式的关键经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旋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织体、____________。

14.学前儿童音乐技能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击乐器音乐技能、____________。

15.幼儿的三种身体动作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非移动动作可以从四个方面探究,它们是____________、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培养幼儿拍感的两个规定性,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18.音乐的非句法因素是____________、织体、____________、力度、____________。

19.幼儿打击乐演奏的三种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柯达伊歌唱教学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进行即兴表演的两个条件是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__是一种找舞伴并与舞伴对舞的集体舞。

23.幼儿园音乐作品选择标准是音乐作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运用铺垫手法有两种目的,第一,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

25.幼儿园音乐作品表现性的二种依附性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音乐作品的表现性

2.音乐作品的形式性

3.制作系统

4.感受系统

5.知觉系统

6.技能

7.音乐技能

8.音符单一的节奏型

9.故事性歌曲

10.自发咏唱

11.音乐即兴

12.创编歌词活动

13.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内容组织

14.幼儿园音乐课程目标

15.双圈舞

16.邀请舞

17.表现性评价

18.档案夹评价

三、简答题

1.符号运用阶段儿童的艺术感知特征是什么?

2.接受早期音乐教育的儿童在八岁前没有获得全面而基础的音乐经验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3.简述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出现的制作、知觉、感受三大系统分离的状况。

4.简述学前儿童音乐经验获得的三个条件。

5.再现音乐内容的三项标准是什么?

6.进行即兴表演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7.简述学前儿童的三大音乐趣味。

8.学前儿童的音量趣味给学前音乐教育的启示是什么?

9.简述音量表现性的特点。

10.简述符合幼儿趣味的歌曲特点。

11.歌词创编活动可能存在的两种偏差是什么?

12.用身体动作与嗓音表达轻重的区别是什么?

13.打击乐器音色经验的获得机制是什么?

14.速度经验的获得机制是什么?

15.简述声音高低经验获得机制。

16.简述音层厚薄经验的获得机制。

17.器乐曲动作意象有哪三种方式?

18.简述学前儿童音乐课程评价的对象。

四、论述题

1.柯达伊教学法中,歌唱教学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幼儿歌唱教学的要点有哪些?

2.体态律动学的二个主要内容是什么?

3.阐述幼儿年龄阶段音乐关键经验目标中第一、二个层次的音乐形式经验目标。

4.论述幼儿园音乐作品再现性的形式规限。

5.表现性目标准确表述的要求有哪些?举例说明。

6.阐述行为目标准确表述的要求,并举例。

7.阐述动作意象的原则。

8.论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教育性原理。

五、音乐材料分析题

1.写出双圈舞“德国波尔卡”的动作说明。

2.分析“哑剧”的曲式结构与动作说明。

3.分析“未出壳雏鸡的舞蹈”的曲式结构与再现主题内容。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复习题 篇7

一、单项选择题

1.园所管理系统主要包括()

A.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B.宏观系统和组织系统 C.组织系统和条例系统D.环境系统和微观系统

2.在挑选教师时,只看重外在的、技能技巧方面的因素,而忽视对学习能力、个性特点 与科学性的选择标准,体现了()

A.选人方法的片面性B选人标准的偏差性 C.录用人选的绝对性D.选人态度的错误性 3.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任务是()

A.合理用人B.培养人 C.调动员工积极性D.优化组合

4.个人或组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这叫做()A.计划 B.决策 C.组织D.控制 5.战略决策是解决()

A.干什么B.为什么干 C.干得如何".D.怎样干 6.园所管理的总结阶段的特点是()A.计划 B.探索规律 C.研讨D.检查

7.园所组织的管理目标可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等,这种分类是按照()A.层次B.性质 C.时间D.活动内容 8.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A.组织价值观B.柔性管理 C.人本文化D.增强凝聚力

9.在园所班级工作管理中,利用班级内、外部资源,以获取管理效能的活动过程叫()A.效能管理原则B.全面管理原则 C.差异管理原则D.安全管理原则

10.管理方格理论将领导对生产工作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用坐标图来表示,这种理论的提出者是()A.布莱克和莫顿B.布莱克和施米特C.莫顿和施米特 D.施米特和坦南鲍姆 11.权力影响力主要由下列哪项构成()A.品格因素、资历因素、职位因素B.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C.职位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D.资历因素、职位因素、知识因素 12.下面对教育行政的理论理解错误的是()A.教育行政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B.教育行政要遵循教育规律对教育事业进行专业化管理 C.教育行政和国家行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D.教育行政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13.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性质是()A.议政分离制B.议政合一制 C.决策单一制D.议政混合制

14.教育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根据法学原理,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一个互相 协调、完整统一的整体,叫做()A.教育政策B.教育体系 C.教育制度D.教育法规体系

15.学前教育规划如果按规划对象的时间来分,有长期、中期、短期规划。一般来说, 长期规划通常为()

A.1年B.3年C.5年或10年D.20年

16.学前教育规划的表述形式通常有下面几个组成部分,分别是()

A.文字部分和图表部分B.图形部分和数据部分 C.数据部分和图表部分D.文字部分和数据部分

17.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学前教育事业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发展方针的文件是()

A.《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

B.《学校系统令》

C.《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妇女运动决议案》

D.《托儿所组织条例》

18.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是:()

A.幼稚园

B.蒙养园

C.蒙养院

D.儿童院

19.为全面改革旧教育、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学前教育新体系奠定基础的是:()

A.《幼儿园暂行规程》

B.《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C.《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 D.《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20.《<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的教师资格申请者必须具备的普通话等级为()

A.二级乙等

B.三级甲等

C.一级乙等

D.二级乙等

21.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颁发、比较系统的调整学前教育法律关系的规范法律文件,标志我国学前教育向法制化建设迈进的文件是:()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幼儿园管理条例》

C.《关于企业办幼儿园的若干意见》

D.《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

22.()的颁布,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把握世界决策、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人民意愿,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则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式文件。

A.《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B.《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C.《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D.《儿童权利公约》

23.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说法错误的是()

A.提供公共制度

B.提供公共政策 C.提供全部资金

D.实施具体的公共服务 行为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正式公布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

A.《幼儿园暂行规程》

B.《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C.《幼儿暂行教学纲要》

D.《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二、多项选择题

1.园所管理在用人方面要运用一些用人策略,有()

A.用人的互补度B.用人的认可度 C.用人的信任度D.用人的透明度E用人的考察度 2.从决策的主体来划分,可以将决策分为()A.过程决策B.组织决策C.价值决策D.个人决策E.阶段决策 3.园所信息管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工作环节,有()A.获取信息-B.分析信息 C.传递信息D.反馈信息E.储存信息 4.园所保育工作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A.清洁卫生管理B.日常生活管理 C.安全工作管理D.身心发展管理E.保健工作管理 5.在园所班级工作管理中,管理在班级工作中的意义,具体表现在()A.有利于班级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B.有利于教师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C.有利于加强班级团结D.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E.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

6.我国现行幼教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之处,突出表现在()

A.教育行政职能窄化B.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C.投资渠道限于政府办学的单一渠道 D.存在资源短缺与严重浪费并存的现象 E.办园形式仍以正规的全日、寄宿为主,并且服务意识欠缺

三、填空题

1.学前教育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引进、消化、吸收各种教育理论,并出现多种 教育理论或____________并存。

2.在园所管理中,建立完备的条例系统从整体上来说,主要包括硬性制度的管理与____________ 的管理。

3.民主管理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被管理者的____________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果。

4.分层管理是一种利用____________实行分权,充分调动组织及其成员管理积极性的方法

5.家长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家长委员会的管理、____________的管理、个别家长的沟通与管理以及群体家长工作的管理。

6.在园所长的领导影响力中,对人的心理和情感产生深刻的影响作用因而维持时间 比较长久的影响力是____________影响力。

四、名词解释

1.管理幅度 2.文化 3.领导

4.权力方面的限制作用 5.依法治教

6.教育法的横向结构 7.义务性规范 8.授权性规范

9.狭义的法律责任 10.教育机构的章程 11.办学登记注册 12.国家教师制度 13.教育行政法规

五、简答题

1.学前教育管理学从哪几个方面研究学前教育现象? 2.园所组织设置的依据有哪些? 3.幼儿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4.办园体制改革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5.学前教育机构与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特征有哪些?

6.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六、论述题

1.论述影响组织决策的因素及其管理对策。

2.论述教育督导的意义。

3.论述扰乱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的法律责任主体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学前教育自身特点,联系实际说一说政府的学前教育职责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5.试析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别。

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B

5.A

6.C

7.B

8.A

9.A 10.A 11.B 12.A 13.B

14D

15.C

16.A

17.A 18.C 19.A 20.D 21.B 22.C 23.C 24.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BD 3.ABCDE 4.ABCE 5.ABD 6.ABCDE

三、填空题

1.教育模式 2.柔性制度 3.参与管理 4.组织层次 5.家长学校

6.非权力

四、名词解释

1.具体是指管理者能够进行管理的范围,也就是一个管理者能够管理几个部下的问题。

2.文化的含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 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 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礼仪制度和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3.就是指领导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和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为下属提供优质 服务,从而促使下属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4.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对行政客体或限制其行为或要求承担一定 的义务等权利作用。

5.依法治教:就是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6.教育法的横向结构:是指按照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或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之不同,划分出若干处于同一层级的部门法,形成教育法调整的横向覆盖面。

7.义务性规范:指其“行为准则”要素具有实际作为(或不作为)命令的性质,规定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在某种条件和情况出现时,必须做出或者不准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法规。

8.授权性规范:指其“行为准则”要素中具有许可、免除、保障的性质,规定法律关系参加者在某种条件和情况出现时,必须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法规。

9.狭义的法律责任: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实施了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10.教育机构的章程:是指为保证本机构正常运行,主要就办园宗旨、内部管理体制及财务活动等重大的、基本的问题,作出全面规范而形成的自律性基本文件。

11.办学登记注册:是指主管部门对申请者提交的申请设立教育机构的报告,应当进行审核。

12.国家教师制度:是指一国以法律设定和推行的教师制度的总称。通常由教师资格或许可制度、职务或 职称制度、任用制度、培训进修制度和奖惩制度组成。13.教育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实施、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五、简答题

1.学前教育管理活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学前教育管理观念。

2.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的有关管理过程的理论。戴明认为:一切有过程的 活动都是由四个基本环节所构成,即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这四个基本阶段构成了管理活动的一个周期口

3..幼儿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 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如下:⑴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⑵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⑶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⑷参加业务学习和学前教育研究活动;⑸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4.办园体制改革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答:办园体制改革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有(1)强化政府提供学前教育的主导责任;(2)以公立学前教育机构为主导力量促进学前教育普及和公平;(3)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举办和发展公立学前教育的责任共担制。(4)建立财政优先、重点发展公立学前教育的保障机制;(5)着重建设公办幼儿教师队伍以确保公立学前教育有质量的普及;(6)引导并支持民办学前教育向多元化和公益性方向发展。5.学前教育机构与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特征有哪些?

答:特征有:主体的恒定性与隶属性;不平等性;法定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性。

6.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应注意的问题有:第一,在思想上使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保教结合的内涵,以及与自己工作的关系;第二,在工作安排上要体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第三,要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

六、论述题

1.要点: 影响组织决策的原因有:(1)环境因素(2)决策者(3)组织(4)时间 管理对策有:(1)强化决策意识

(2)决策不是管理人的个人行为

(3)决策不是管理者的瞬间行为:(论述略)

2.要点:(1)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2)教育督导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3)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机机制。

总之,教育督导作为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依法治教的手 段,也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 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

3.论述扰乱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的法律责任主体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答题要点:

(1)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的法律责任主体是实施上述违法行为的公民,包括社会人员和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或者是其他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其法律责任的承担为三类:一是危害后果和影响不大,由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直至行政处分;二是情节较重,影响恶劣,由当地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三是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2)破坏园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法律责任主体是实施这一违法行为的公民,法律责任的承担:根据情节轻重及危害后果,分别给予处理,具体执法机关及处理同前一行为所述。

(3)侵占学前教育机构的园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法律责任主体是实施这一违法行为的公民或是法人。法律责任的承担也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情节较轻的,由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对直对直接责任者和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并责令退回侵占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园舍、场地和设备。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赔偿;二是对情节和危害后果较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并责令退回侵占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园舍、场地、设备或赔偿造成的损失;三是情节严重并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分别依照盗窃罪、抢劫罪、抢夺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等罪名进行处理。

4.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学前教育自身特点,联系实际说一说政府的学前教育职责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题要点: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政府的学前教育职责主要包括:

第一,完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合理规划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农村的学前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地方乡镇财力限,难以支撑学前教育发展,必要的办学经费得不到保障;难以对教师队伍衽有效管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难以统筹安排教育资源,办学效益得不到提高。因此,为推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需要进行合理规划,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保证学前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时入学。

第二,落实教育政策法规,确保学前教育投入。教育经费是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按照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定额标准,统筹安排生均公用经费并及时足额拔付,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第三,加强学前教育行政管理,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统筹规划所辖范围内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理顺教育内部的关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及运行机制;指导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统筹规划并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等。

第四,改善学前教育环境,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改善学前教育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改善办学条件,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5.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别。答案要点: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两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

首先,学前教育法规是学前教育政策的定型化和规范化。其次,学前教育政策不仅指导着学前教育立法的过程,而且指导着学前教育法规的运行和实施,是学前教育法规的灵魂。第三,学前教育政策是制定学前教育法规的依据,学前教育法规是学前教育政策得到实施的保证。

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又有明显的区别:

⑴制定的机关不同。学前教育法规的制定是国家教育行政 机关。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⑵约束力不同。学前教育法规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依其层次级别的不同,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学前教育政策则由党的领导机关制定的,它协调与总揽教育工作的全局,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其本身不具有国家意志和普遍的约束力。

⑶表现形式不同。学前教育法规制定后,通常以条文形式出现,而学前教育政策主要体现在党的代表大会所作的决定。⑷实施方式不同。学前教育法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若不按法律规范作,就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学前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主要靠党组织的领导干部、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和工作人员作用的发挥,也靠党的纪律、宣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人们的自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自觉遵守,其强制力有一定的限度。

⑸稳定性不同。学前教育法规是比较成熟和定型化的学前教育政策,它不宜随意变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学前教育政策则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工作形式和任务的变化而需要适时作出调整、修订,而且必须不断完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上一篇:退伍老兵教育下一篇:最新反腐倡廉形势与任务 廉政党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