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专业

2024-06-03

特殊教育专业(精选12篇)

特殊教育专业 篇1

一、引言

专业认同是个体在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接触中逐渐认可、接受、喜欢所学专业及相关职业,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学习和探究,依据专业选择职业并愿意将专业或相关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一系列认知、情感、动机或行为。[1]它是一个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动态的概念,学习者会因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对专业认同的看法。[2]近年来关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表明,专业认同对学生学业成功、学习动机、专业发展等都有积极的影响。[3]

叙事研究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进行研究,用故事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式。[4]叙事是人们理解世界的基础,个体在叙事中理解世界、进行自我反思,同时叙事的表达也让别人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5]通过对专科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一名三年级学生的教师专业认同进行叙事研究,探究其作为“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认同形成过程、影响因素,进而为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提供些许思考。

二、个案专业认同现况

根据对已有文献分析,结合研究需要,将特殊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结构要素分为四个方面:(1)择业动因:我为什么选择特殊教育专业;(2)职业认同:特教类职业发展前景;(3)专业投入:专业学习中投入精力;(4)自我意象:我会是一个怎样的特教教师。

(一)择业动因:“调剂过来的”

第一志愿没录取就来到幼师,而且是被调剂到特教的,收到通知书时,不知道什么是特殊教育。咨询后得知可以当普教老师才来的。来之后发现特教更好,就业形势好、工资高、发展空间大。

择业动因是个体选择某一职业的理由和原因,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个体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性格特征、时代背景等。[6]最初个案并没有选择特殊教育专业,是在被调剂与寄希望于将来还可以从事普教工作的情况下选择就读特殊教育专业。学习过程中,个案基于就业形势及工资待遇等外部条件确定将来从事特殊教育事业。

(二)职业认同:“将来肯定会火”

特教专业将来肯定会火的,到处都是新的发展空间。国家特别重视,颁布了许多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文件。我想抓住这个机会,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10年后要办一个特殊教育机构。

职业认同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概念,在本研究包括对特教类职业的发展前景及从事特教一线教学等方面的认同。个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并确信,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就业前景好,发展空间大。其愿意把握机会,加入特殊教育一线工作行列,实现自己的目标,办一个特殊教育机构。

(三)专业投入:“决定做哪一行就要努力”

确定干特教后,看特教专业书多了,基本上是关于自闭症的,因为我对自闭症感兴趣。暑假在医院实习,带的自闭症孩子进步大,有强烈的成就感,所以想在特教中坚持下来。

专业投入主要指专业学习的态度、学习过程中完成专业任务的情况、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专业相关实践或活动等的情况。[2]个案在确定将来从事特教工作以后,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主动花更多的时间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也能融会贯通,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所侧重;二是丰富实践经验,能主动利用暑假到机构进行实践活动,而且在实践后,更加坚定自己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信念。

(四)自我意象:“两年骨干、十年园长”

希望工作两年内能成为骨干教师,两年后考研提高自身能力。十年后创办机构并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园长。我的康复原则是:给特殊儿童带来乐趣。我会想各种办法带小朋友“玩”,他们情绪好康复效果也会好。

关于“我会是一个怎样的特教教师”的专业觉知是需要个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反思,形成个人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反过来又会主导教师教学实践的。[6]个案在统合内外不断发展变化的因素后,形成独特而丰富的自我意象:骨干到园长。对实习期间积累的实践经验进行自我反思,对自己将来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高的骨干教师有明确的认识及信心。

在历经“被调剂”被迫选择特殊教育专业,到感知到特殊教育发展势头猛进,到“决定做哪一行就要努力”的专业投入,到独特而丰富的自我意象,个案在动态的学习和意义建构中,初步实现知识、价值、情感与行为等方面专业认同。

三、个案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一)关键事件

关键事件是指来自生活中的特殊或重大经验,它能够建构新的认知,刺激新的行为,常会通过个人主观的感受与诠释理解过程,塑造个人价值取向与信念,进而影响专业实践与发展。[7]在个案专业认同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事件是一次讲座:W中心的讲座,对我影响很大,讲座后统揽一下全局,更倾向于特教。不难看出,经历这次关键事件后,个案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更多,也直接影响自己将来要从事特教职业的决定。就“关键性的讲座事件”个案还谈及:每个专业的新生先要知道就业前景,确定自己做什么,才会有内驱动力主动学习。可见,这类关键性事件对于初入学、对专业知之甚少的学生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课程学习

特殊教育专业(幼儿教育方向),要求特教和学前的东西都要学。我没有舞蹈、钢琴基础,兴趣也不大。特教专业课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特殊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行为矫正技术”。心理学老师上课特别清晰,行为改变技术特别实用,见习时能发现老师的教学方法中融入很多行为基本原理。个案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擅长与不擅长的领域,加上优秀教师的引导与专业课程能够学以致用的特点,越来越积极地投入专业学习。

个案也表达对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看法:“学龄前儿童融合教育”与“早期干预”很多地方是重复的。“特殊儿童康复训练”这门课,时间根本就不够,既要全面又要有重点,挺难的。个案关于某些课程的看法确实也道出其所在学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

(三)实践经验

个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倾听自我的声音,透过内心的情感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认同:

大部分见习只能看,不实操体会不到特教老师的感受。让我感受最深是有一个单位,那边的老师不那么专业。有一个感统训练机构挺好,目标清晰有计划。见习中,给我影响最大的是暑期实习,确定自己可以在特教领域发展下去的信念。

各种见习经验的相互作用对个案的专业认同产生了直接影响:通过“观看”与“实操”的对比、“不好的”与“好的”机构的对比,尤其是积极向上、教学效果好的机构及实操的体验,不断丰富个案积极的专业认同内涵。

四、思考与启示

(一)同行专家引领、职业教育贯穿

同行专家的榜样作用能够促成特教师范生对专业的积极认同,个案就是在经历一次同行专家经验分享以后,更加坚信自己要从事特教工作的信念。那么,可以充分发挥同行、专家、导师等的引导作用,深化对特教专业的理性认识,形成比较稳定的专业信念。

职业教育应该贯穿学生进校到毕业的全过程。尤其是大一的新生,他们对特教专业课程、教师不太了解,缺乏实践经验,需要有意识地组织专家讲座、座谈等引导他们了解和认识特教专业。大二是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时期,接触专业课程教师最多、实践机会较多的时间,因此,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及优秀一线特教教师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大三面临着就业,指导学生理性选择职业、规划未来,加强就业前景的指导。

(二)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师资条件

课程结构是衡量专业认同高低的重要因素,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特教师范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因此,课程设置要做到将课程与实践紧密结合,力求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相吻合,保证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课程。此外,教师的素质也是影响特教师范生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优化师资队伍,鼓励教师教学的同时去一线机构学习、研究,从而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与引领。

(三)建立优质实践基地、鼓励假期全实践

教师职场当中的实践经验是形塑专业认同的重要来源,短期的见习往往流于“看”的形式甚或是负面的影响。基于此,一方面要建立优质的实践基地群,努力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环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全实践,在实操中切身体验特殊教育的真实情境,通过自我与真实情境的互动形成积极的专业认同。

摘要:运用叙事研究方法,探究一名特殊教育专业大三学生的专业认同情况。从择业动因、职业认同、专业投入和自我意象四个方面分析其专业认同的内涵;揭示关键事件、课程学习和实践经验三个因素对其专业认同产生的重要影响;提出同行专家引领、职业教育贯穿,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师资条件,建立优质实践基地、鼓励假期全实践等建议,以期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认同,个案,叙事

参考文献

[1]安芹,贾晓明.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认同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203-206.

[2]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8):18-22.

[3]官春兰,王雁,张丽敏.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以两所部属全国重点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1(4):22-29.

[4]鞠玉翠.走近教师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宋萑,张文宵.教师专业认同:从专业角色走向身份认同[J].全球教育展望,2012(3):56-62.

[6]李战营.特教师范生专业认同的叙事探究:基于个人生活史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10:39.

[7]宋大伟.个人生活史视野下新教师专业自我意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51.

特殊教育专业 篇2

当今,部分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定位不明确或定位雷同,以至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模式单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社会适应性不强等。另一方面,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小学数学从教科书、课程内容到教学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形势,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何科学定位,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特色,使其稳定健康的发展,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此,数学教育专业应该结合时代特征、学校本身的定位、特色与教育资源等,依据科学的原则而对本校该专业进行准确的定位,以培养出特色鲜明社会适应性强的人才。

一、数学的现实地位和作用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进入到更深层次和更广范畴,在这些研究中数学的运用往往是实质性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许多一度被认为没有应用价值的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理论,出人意料地找到了它们的原型和应用,例如:(1)数学的许多高深理论与方法正广泛深入地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中。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最近指出:当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正在日益呈现出数学化趋势。(2)无论是电了计算机的发明还是广泛使用都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图灵和玛·诺依曼都是数学家,而在当今计算机的重大应用中也无不包含着数学。(3)信息技术己被广泛地应用于方方面面,从医学上的CT技术到印刷排版的自动化,飞行器的模拟设计到指纹的识别,到石油地质勘探的数据处理到信息安全技术等,在形形色色的技术背后,数学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4)数学己经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5)美国前几年职业排行榜的250种职业中,数学家(指各行业中从事数学建模、仿真等应用的数学家)名列第五位,前四位分别是网站经理、保险精算师、电脑系统分析师、软件工程师,他们也都需要有很强的数学背景。总之,数学在当代科技、文化、社会、经济和国防等诸多领域中的特殊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发展数学科学,是推进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保障我国在各个重要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

二、数学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日前,我国将近190个本专科院校设置了数学与应用数学或称数学教育专业,除了少数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办得有特色外,其它一般院校儿乎没有办出特色。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该专业办学指导思想“抽象化、概念化”,实施人才培养日标的措施与方法不具体,以至该专业的服务指向不清,难以取得有针对性的定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过程中,很多本专科院校为了扩大自己的招生规模,快速地把自己打造成高校中的“航母”而纷纷效仿设置应用数学专业。(1)没有考虑自己院校所处的层次和地方特色以及时代特征来制定相对具体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要求。(2)没有考虑生源之间的差异而制订一视同仁的培养标准和目标,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单一,且在同一标准下水平参差不齐,无法实现与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模式多样化、职业化形式相协调。第二、该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第一是课程门类陈旧。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的还沿用着20世纪80年代初期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及其相关内容,与知识经济时代特征格格不入,以致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差;或是很多院校在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雷同,很难体现该专业的特色。最后是课程设置太注重数学专业课程而忽视了人文学科的比重。学生人文知识的缺失必然导致学生人文精神以及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第三、一般院校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模式陈旧、单一,且管理水平低下。“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特别对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带来的消极作用最大。此外,由于部分院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盲目地追求贪大求全和存在攀比思想,而忽略其自身的教学资源、管理资源等,让“数学教育”专业草率上马,其结果是培养的人才素质存在“严重缺陷”。第四、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乎段。其主要表现为:(1)对数学的本质认识不足。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数学只有理论教学,而无可实施的实践乎段。(2)缺乏高水平的实践教师队伍。(3)缺乏有效的学校与社会对接机制。(4)部分的数学实践也是流于形式,既缺乏有效的数学实践的理论指导,同时也缺乏实践的有效管理。第五、各高等院校对应用数学专业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用人单位对该专业的人才认识不足,该专业的毕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从另一方面来分析,数学是任何一个学校的主题,是中学的主科,是高考3+X的三大支柱之一,所以数学教育的改革倍受关注。郧阳师专数学教育专业在此新形势下,既有难得的机遇,又有严峻的挑战。机遇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国家对师范院校的层次与布局进行了调整。把郧阳师专推到了与综合大学、非师范院校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这迫使其必需转变教育观念,为未来发展准确定位;二是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及其继续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必要保证。而数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给郧阳师专数学教育赋予了重大责任,带来了发展机遇;三是开放示范体系的建立使得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师范院校的任务。综合大学与非师范院校的参与将给郧阳师专招生、就业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四是郧阳师专地方性较强,自身条件有限,总体实力偏弱,发展不快;五是随着一九九九年高校扩招的开始、中专学校的逐渐消失,这必然导致了本科生在高校教育中出现“饱和”甚至“过溢”现象,近年来不少县级及以上城市的小学教师在迅速向本科层次发展,这使得郧阳师专数学教育专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对郧阳“数学教育”专业的定位

专业定位问题是一个含有多元因素的复杂体系,也是一个主体呈多元化的体系。它牵涉到高校本身的定位问题,同时也与高校所处的地方特色、经济环境、高校本身的内部机制、资源、社会需求、社会资源、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专业本身的社会价值、人文价值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最终是要以弘扬学科(专业)的多维价值为基本出发点,以社会发展需要为落脚点,从整体构架出符合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并具有“职业化、专业化”等特色的专业定位。

1、“数学教育”专业定位的科学原则

(1)要遵循体现数学价值优先的原则。即数学的多维价值应充分物化到每个学生的身心的原则,是主体定位中的社会需求元,也是主体定位的核心。(2)应遵循“人才市场或社会人才需求”规律,坚持宽口径与职业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日标,走服务于社会的道路;同时数学教育专业的定位也应具有前瞻性,较强的针对性,能做到稳中求变。(3)依托本校的地方特色及本身内部的强势专业,走学校内部“数学+强势专业”联合培养道路,实现数学教育专业的“特色”定位,走“多模式化”的人才培养道路。有特色才有质量,才能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如“数学+应用数学+金融理论;数学+生物基础+生物数学(生物工程);数学+计算机技术等”。(4)应着重体现“应用”,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实践才能使学生具有数学应用技能与创新能力。(5)应用不断更新的质量观来指导数学活动,立足自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课程系统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系列。(6)应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数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规定了郧阳师专数学教育专业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培养规格是本专业的学生在本学科领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构建临沧师专数学教育专业新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

培养目标:数学教育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若干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适应21世纪数学教育改革所需的创新精神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胜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具有服务山区和农村义务教育思想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初中、小学数学教师。

四、郧阳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

数学教育专业是郧阳师专数学与财经系最主要的专业之一,但是要与其他本科院校、师范院校的数学专业相比,我们具有一定的弱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数学教育专业只有通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和一定的专业特色才能在与其他学校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

郧阳师专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下得去”是指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到条件艰苦的乡镇、农村从事教学工作,“用得上”是指数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基本功扎实,能胜任一切与教学有关的工作与班主工作,“留得住”是指大多数毕业生都能扎根于农村或西部地区,为祖国农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建立本专业的教学督导组,制定督导计划,开展专题教学督导活动。实行听课制度,包括系领导听课、教研室主任听课、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学生评价教师等。通过督导活动和听课制度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三是数学教学课程开设与就业方向和人的发展相结合。比如找们开设了(中学数学教学论)、(初等数学研究)等专业课程,为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我们还开设了《美术基础》、《音乐基础》等选修课程,为学生拓展各方面的兴趣、陶冶情操提供了平台;四是进行教学手段改革,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达专业课程的15%以上;五是加强学生见习工作,实习前三个学期内,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两次以上见习,充分利用微格教学室组织学生在实习前进行规范的试讲,并有专门的教师对学生的教案、教学进行个别指导,另外开设《中、小学数学教学法》与《中、小学数学教学技能培训》课程使学生具备胜任初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六是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开设建模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七是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建立了“代数与几何”、“函数论”、“教法与初等数学”三个方面的研究讨论小组。另外,数学教育专业的两门基础课程《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课时足,学分高,充分体现了该专业对基础教学的重视。

特殊教育专业 篇3

关键词:就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职业目标;职业能力;职业信心

我国高职院校总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显示,江苏省高职院校学生2013届就业率为92.5%,专业对口率仅为58%,专业满意率为61%。当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也不例外。可见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为进一步做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教育需要全程化,需要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的符合专业要求的就业教育模式。

一、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数据来自麦可思公司2014年度为我院撰写的毕业生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与江苏省旅游类高职院校相关就业指标对比如下:1、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率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8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2.5%;2、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相关度不高,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19%,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3%;3、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半年后离职率高,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68%,远远高于本省水平46%;4、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校友满意度不高,本校2014届旅游管理专业校友满意度为69%,远远低于本省高职院校水平的92%。

二、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瓶颈问题原因分析

(一)职业目标不明确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性行业,社会认可度低,因此一部分学生属于调剂生,自身对专业认可度不高,后期学习过程中也没有改观,抱着混毕业的态度。另一部分学生则由于没有对自身的能力有正确的估量,找工作时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二)职业生涯未规划

部分学生职业定位不正确,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缺乏一定的自我正确认识,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怎样的岗位,当旅游企业来校招聘时双方达不成一致的意向从而丧失了一些较好的就业机会。

(三)职业能力不凸显

“沟通交际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学生专业核心能力方面的不足,为求职东奔西走却又常常遇挫,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找到了工作却由于能力不足而难于升职,严重制约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

(四)职业信心未树立

该专业学生由于一开始就没有系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当学生进入实践实习阶段时,对从事的岗位就不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他们会认为酒店管理就是做伺候人的工作,殊不知这是从基层做起,这些不正确的认识严重制约了学生后期对酒店类职业的信心。

三、构建完善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教育体系

(一)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的内容框架

一般来说,高职大学生就业教育是以职业目标、职业生涯、职业能力、职业信心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如图1所示:

图1: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教育体系框架图

1、专业培养与就业教育相结合。高职大学生就业离不开职业技能,因此就业教育力求贯穿于专业培养的全过程。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力求根据企业实际设置专业、培养企业岗位所需的相关人才;将就业教学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在职业能力培养全过程中结合企业实际需要校企共同进行递进式的就业教育。通过图2模式进行系统的就业教育。

2、了解职业,确立自身的职业目标。可以在入学前进行校企联合招生宣传及面试,入学初通过引入大型酒店集团及旅行社人力资源部专员的讲座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目标,了解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及要求,进而在校内专业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后期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能力强化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对职场的兴趣。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大一新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针对每名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因素,进行职业生涯测评,给予学生职业选择的建议。要求专任辅导员跟踪每名学生的职业设计,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其职业设计进行适当的调整。

3、借助企业项目进行跟岗实践,强化学生职业能力。随着 “企业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逐渐成形,需要建立起与企业合作的就业教育体制。具体的实施办法包括,邀请企业管理者前往校内为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通过这些管理者的亲身经历和与之相关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促使大学生反思自己不成熟的职业观念。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教育中可以以旅游景区的大型节庆活动,酒店的大型会议等项目为载体来锻炼学生今后就业岗位上需要的职业能力。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能更好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职业素质。

4、通过进一步的顶岗实习确立学生的职业信心。学生最后能否真正适应他所选择的岗位最终是看他能否真正融入到他的职场环境中,这也是体现了专业自信度,专业自信度的培养更需要校企协同培养。即校企共同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项目,在前期教学实践跟岗实践的基础上最后一学年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顶岗实习,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完全独立进行工作,这样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

(二)完善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教育体系后续工作方面的相关思考

1、就业教育与两课教育的结合。利用学院为学生专门开设了两课的优势,要求两课教师将就业教育渗透到德育教学中,通过两课教育让学生提高通用职业素养,树立与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诚信品质等职业素养。

2、打造时间跨度上的就业教育体系,让就业教育成为终生教育。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借助于“现代学徒制”及“按需定岗、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掌握就业市场需求动态,做好用人单位的需求动态与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意向调查的对接工作,以此来完善后期的就业教育工作。将就业教育延伸至学生毕业后,督促学生爱岗敬业,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同时利用就业教育的契机,对已入职的毕业群体及所在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研,以获取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的反馈信息,以促进学校开展专业与就业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面对有的毕业生就业后出现如对本职岗位的不适应、换岗和频繁跳槽等问题,需要校企双方及时为就业后的毕业生排忧解难,提供继续服务。

总之,校企双方需共建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评价体系。如何使大学生就业教育脱离应试教育的误区,以及改观以教师说教为主的不足,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建立起与专业教育理念相融的就业教育体系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奚立敏,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理念融合下的路径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5,(11).

[2]晓越.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3]杨少春.在改革实践中寻求人才培养模式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6,(22).

[4]吴卫明.浅析高职就业教育中的问题及原因[J].文教资料,2012,01.

特殊教育专业 篇4

随着高等体育院校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专业认同这个词语越来越被人们所熟悉,它主要说是个体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中,通过了解、认可、接受,并依据自己的专业选择职业,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而且愿意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的一系列情感、认知或行为。体育学院开设特教专业为残疾人体育事业和残疾人运动康复领域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只有山东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广州体育学院4所体育院校设立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人数较少,已有研究表明,特教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真正从事特教直接相关工作的人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就是其专业认同水平较低。因此,了解特教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可以为高等体育学院特教专业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故研究中以本科学校——山东体育学院特教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山东体育学院本科2008级、2009级、2010级和2011级特教专业学生,采用网络和现场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10份,回收率91.7%。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06份,回收问卷中有效率96.4%。被试的具体情况如下:男生女生各53人;一年级38人,占35.8%,二年级24人占22.6%,三年级23人占21.7%,四年级21人占19.8%;户籍在村、乡、镇的学生为63人占59.4%,户籍为县城的为22人占20.8%,户籍为县城以上级别(包括县级市、地级市、省、直辖市)为21人占19.8%;录取形式上第一志愿为55人占51.9%;第二志愿为9人占 8.5%,调剂录取的为42人占39.6%。

2.2 研究工具

根据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和前期调查,修订了《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调查》。问卷共46题,1-10题为基本信息,11-36题为专业认同问题。专业认同问题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专业期望五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5-6个条目,问卷采用Likert-5分评分。本问卷共有26个有序变量条目,专业认同最高分为130分。按照沈之菲评分标准:每个条目的得分在1-2分认为不认同、大于2分小于4分为一般认同、4-5分时为高度认同。那么,总分在26-52分的则为不认同,大于52小于104分的为一般认同,在104-130的为高度认同。

研究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特教大学生专业总体的认同情况

根据对特教专业认同各维度的分析得出,专业意志维度得分最高,专业情感维度得分最低,专业认同得分的平均值为95.663(见表1)。依据沈之菲的评分标准,特教专业认同情况为一般认同。

3.2 特教大学生在人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以性别与年级为主

3.2.1 特教大学生专业认同在性别上差异分析

性别在专业认同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男生显著低于女生。具体到各子维度,即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技能上,女生均高于男生;在专业期望维度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见表2)。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3.2.2 特教大学生专业认同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具体来说,在专业认知维度上,大一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大二专业认知得分最高;在专业意志维度上,大一低于大二大三,大四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在专业技能和专业期望维度上各年级差异不显著(见表3)。

4 讨论

4.1 特教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从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在调查的120份问卷中,男女学生比例相当,没有出现体育学院其他专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也没有出现非体育学院特教专业女多男少的情况。

在106份有效问卷中,农村户口的学生占到了一半以上(59.4%),有66%的学生家庭收入低于1500元,这可能与选择专业学校有一定关系,因为家境较困难的学生多数能吃苦耐劳,故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不会选择成本较高的专业,也不会太多考虑特殊教育专业的辛苦和枯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第一志愿报考特殊教育专业的只有51.9%,第二志愿和调剂的占到48.1%,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1)特教专业没有被大家所了解;(2)特教教师没有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3)当前师范类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4)特教教师的工作繁琐以及低成就感使学生没有信心学习特教专业;(5)各地市对特教事业的发展不够重视,没有给特教教师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4.2 特教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分析

从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特教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感属于一般认同具体到各维度上来说,专业情感维度和专业技能维度得分较低,专业认知维度得分相对较高,这与政府是密切相关的。首先,政府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教薄弱的现状,各地的政府大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其次,在“雷声大”的环境下,政府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开展地方性的特殊教育,即使开展,也不够重视,造成现在特教学校大部分师资都来源于普校老师的现状,从而导致大学生们对特教专业的热情与感情也会逐渐地降低。

4.3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特教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分析—以性别与户籍为主

4.3.1 性别的影响

调查显示,性别在专业认同上表现显著差异,女生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技能各维度上都明显高于男生。女生对特教工作的认同度更高,更愿意从事特教相关工作,这可能与男女生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社会对性别的传统定位有关系[1]。在性格上,女生往往比男生更细心、更有爱心、更有耐心,因此更适合从事特教相关工作。其次,社会对男女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认为女性重视家庭,相夫教子,适合较轻松稳定、没有太大压力的工作;而男性应以事业为重,适合更有挑战性、待遇更高、更有成就感的工作。因此,女生更多地认为自己适合从事特教,而男生则会主观地认为从事特教相关工作没有成就感,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故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特教工作。

4.3.2 户籍的影响

研究表明,户籍在专业认同上差异表现不显著,每个维度的差异也都不显著,但在性别与户籍的交互作用检验中可以看出,农村户籍的女生专业认同得分较低,各维度上的得分也都低于其他同学。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农村女生从小在农村的生长环境和自身经历与初来城市进入大学读书的经历反差很大,会使他们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不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故自身心理不稳定,影响其学习专业的态度和精力。其次,农村女生和城市女生在生活条件上,衣食住行上,以及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的使用上有些差距,致使有些女生产生自卑攀比的心理,影响其情绪,同时影响其学习。第三,农村女生初来城市生活,可能会被城市的繁华和各种娱乐场所吸引,会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解新鲜事物并不断尝试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比如网吧、夜店等,都会影响其专业的学习。

5 建议

1. 加强特教专业思想教育和特教教师的职业指导

专业思想教育、职业指导教育应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但不同年级的方法和侧重点应不一样,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想法,分层次、有规律的地进行,构建全程专业指导体系。( 1) 大一学生从外部了解到的接触到的特教可能会和所学的特教专业有很大差别,所以正确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同时由于大一学生接触的特教专业的课程、教学、教师较少,应多采用学长、教师座谈或专家讲座等形式,引导他们逐步认识本专业。( 2) 大二专业课程较多,学生专业认同增强,应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将特教教师职业指导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形成和巩固学生对特教及相关职业科学合理的认识,为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奠定基础。( 3) 大三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更深刻,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专业特点及专业内容,同时多与学生沟通专业方面的知识,定期举行专业知识竞赛和沙龙。从而深化对特教专业及教师职业的理性认识,形成较为稳定的专业意志。( 4) 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同时面临继续深造或者直接就业的双重压力,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也会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阻碍。此时应加强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理性地分析自己和当前形势,从而选择好自己人生的道路。

2.专注形成专业,专业成就事业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四个年级的同学在专业技能方面的得分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很平稳,这表明,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较低,且从开学到毕业没有质的提高,特教专业性很强的,需要学生有很强的专业基本功和动手操作能力。学校应该加强对特教专业的重视与支持,加大对特教专业的投入并完善特教实验室及残疾人体育相关的器材与场地,鼓励学生积极选择与特教专业有关的实习单位并努力获得实习机会,为就业提供更多的便利。这对学生了解特教专业有很大的帮助,从而让学生对特教的热情回升,专注度加大,从而在特教专业上开辟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孟万金.全社会都要关注残疾儿童教育—一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J].中国特教,2006(9):3-5.

[2]胡志海,黄和林.大学生人格类型与专业认同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6):1498-1501.

[3]Thomas,L.Student retention in higher education:the role of institutional habitus[J].Journal of Education,Policy,2002,17(4):423-442.

[4]王雁,顾定倩,陈亚秋.对高等师范特教师资培养问题的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04(4):55-60.

[5]徐美贞.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教,2004(2):64-67.

博雅教育还是专业教育 篇5

十几年前,大学生被视为天之骄子,大学教育被视为精英教育,而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已不是令人羡慕的称谓,大学教育亦沦为基础教育。如今,高等教育已迎来大众化时代,并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学教育日益专业化,日益功利化,学生将接受教育视为在如今严峻就业压力下成功就业的手段,学什么专业向市场需求看齐。大学生为了成功就业努力学校专业知识本无可厚非,但如今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大学教育过于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博雅学院是中山大学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的学院,每年从入学新生中精选30名学生。博雅学院本科学制实行四年不分专业的精英化博雅教育方案,贯彻跨学科跨领域的精英教学方式,着重培养今后有能力从事高深学术研究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精英人才。学院的教学方案参考国外博雅学院的经验,课程设置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每学期主要课程一般为3-4 门,但每门课有大量阅读和作业。学生在四年本科期间将广泛深入地研修中西方文明传统及其经典著作,必修古汉语、古希腊语、拉丁语等古典文明语言,兼修艺术理论及其技能,毕业学生将获得哲学(博雅)学士学位。

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素质的发展、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既然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大学教育只重视专业教育就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如我们所知,每一学科都有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接触学习不同科目,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如文理科之间的不同思维方式,因此有人质疑在高中就进行文理分科是否有碍于学生思维方式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大学过分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虽是为如今的经济发展所迫,但严重背离了教育的目的,终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进步。且如今的大学教育日益功利化,学生更浮躁,热衷于考取各种各样的证件。我认为这与大学生热衷与市场就业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等专业而忽视能修身养性的人文学科的学习。大学教育若能做到社会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的并重,做到博雅教育,给学生接触了解学习各学科的机会,既有利于学生加强内心的修养,减少浮躁功利思想,养成心平气和、踏实严谨地钻研学问的精神。

特殊教育专业 篇6

关键词:工程教育 专业认证 个性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154-02

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高校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2013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我国工程教育迈向国际化时代,对我国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近年来专业认证在我国高校中迅速推广,关注程度日益高涨。专业认证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工程人才的培养。个性化教育作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1],与专业认证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因此高校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必然要以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为依据,本文提出将个性化教育与专业认证相接轨,相互契合与支撑,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办学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进一步推动高校工程教育改革。

1 深入剖析认证标准,明确个性化教育方向

我国在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验和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立足于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国际实质等效性,制定了专业认证标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各专业特点提出的特有的具体要求。化工制药类专业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的7项指标共35个观测点和补充标准的3项指标共19个观测点。这些观测点涵盖教育教学各个方面,体现工程教育的国际等效要求,是专业工程教育教学的指导性要求。近年来学院不断探索具有专业认证特色的化工制药类专业个性化教育新途径方法,将个性化教育与专业认证相结合,以认证标准为依据,设置多个具有工程实践特色的化工制药类个性化教育模块,开展满足认证标准的个性化教育教学。目前,学院设置了9个个性化教育模块包括14个个性化教育小组,其中7个模块均与专业认证紧密结合,实践教学内容符合认证标准,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自主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指导教师负责个性化教育实施与考核。

2 专业认证理念的个性化教育有效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2.1 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工程基础知识

针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新发展和新要求,设置个性化教育工程基础教育模块,不仅开设化工原理工程设计强化、化工过程控制、学科导论、反应工程等特色课程,还计划开设工程创新、工程导论等工程课程,部分课程聘请企业专家讲授,加强学生单元操作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实验过程设计的工程基础能力的培养。

2.2 开展实习实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校内实训:学院建有工程实践教学中心,配备各种常用的化工设备,如流体输送设备(泵、风机)、多种型号换热器、分离设备、反应釜、干燥设备、管道阀门等,并将设备剖解,使学生直观了解化工常用设备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机理。在化工实训基地,学生根据现在有装置绘制设备布置图和管道布置图,安装设备管道,并且进行打压、试漏等常规操作,完成贴近实战的工程训练。通过实训,不仅培养学生的工程识图、制图、工程设计能力,而且系统训练学生的工程设计技能,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学院仿照药品生产环境,模拟药品生产过程,建有药物制剂实训基地。实训基地设备种类齐全,有各种生产和检测设备100余台件,可完成片剂、颗粒剂、针剂、胶囊、软胶囊、滴丸等多种剂型中试规模的制备、包装以及质检工作。学生可进行固体制剂、液体制剂、现代制剂等不同的操作单元的学习实训,达到专业认证的工程实践要求。

顶岗实习:依托学院合作企业实践教育基地,学生进入工厂参与实际生产,由厂方安排学习岗位,采取“一带一”模式(一名职工带一名学生),在2-4个不同的生产工段实习。学生先后完成安全教育、生产培训,生产工艺流程学习等环节,掌握实际生产操作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可研报告实训:学生在学习化工技术经济课程的基础上,指导老师给定某化工建设项目及其参数,指导学生开展市场需求预测、生产规模、工艺技术、设备选型;厂址选择、工程实施计划、组织管理及机构定员、财务分析、经济评价等工作。然后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全面、系统的对拟建项目进行论证,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安全评价实训:针对化工企业安全评价讲授安全基础知识、安全评价涉及标准和安全评价实际工程设计文件,指导学生撰写安全评价报告,学生能够得到安全评价的基本培训,实现毕业生与企业零接轨。

2.3 开展创新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

学院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工制药实验中心,搭建自主创新实验平台。学生依托教师科研题目,在自主实验室独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院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学生独立进行资料查阅、设计实验方案、安装实验装置、动手实验、实验结果分析。学生通过创新型实验拓展了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以实际工厂为背景,完成合成氨厂造气工段的工艺设计,学生利用CAD软件,绘制物料流程图、管道及仪表流程图、设备布置图和管道布置图;然后学生进行合成氨造气工段的工艺计算。包括:物料衡算、热量衡算和主要设备工艺计,最后绘制合成氨造气工段的管道及仪表流程图。通过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使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全面提升学生工程设计能力。

3 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个性化教育实践成效显著

学院在个性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步实现个性化教育模式与专业认证标准接轨,突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特色。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全国化工设计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46项。学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工程训练等措施,发展了学生个性潜能,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保证人才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基础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就业,个性化教育调查显示学院个性化教育模式受到90%以上学生和企业的认可和支持,符合专业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模块,满足了个性需求,与社会需求契合度非常高,促进学院化工制药专业排名,提升学院知名度。

4 结语

作为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专业认证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已經深入到学院教师的教育教学全过程,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学院初步建立了符合专业认证标准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以专业认证为理念的个性化教育得到教师的认同。但是,个性化教育实践教学仅仅是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高等学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还包括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转型、工程实践教学的深化、工程设计教学的提高、工程教育制度的标准化等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继续完善和优化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探索有利于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认证模式,不断提升工程教育国际化水平,实现本科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专业 篇7

关键词:创业教育,专业教育,高职教育

0 引言

当前社会正在向后工业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迈进,而知识经济发展最根本的资源是人才,动力是创新。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具备创新能力、创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知识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1 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并认为该教育应与学术性性教育、职业性教育同等地位,成为青年应拥有的第三本“教育护照”。1991年,该组织在东京专门召开了创业教育国际会议,认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培养的是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也非常重要,因为用人机构都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社交、技术和管理技能。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宣言提出了必须将培养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职业的创造者;毕业生将愈来愈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9年,在韩国汉城召开了第二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在培养学生能力时“强调培养创业能力、创造性、集体合作和交流的能力。”[1]面向21世纪的挑战,培养创业能力应成为改革教育与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能力无论对工资就业者还是自主就业者都很重要,应通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来培养。通过上述几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会可以看出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关于“创业教育”的概念解说目前在学术界和业界有很多说法,还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进行行为创新,开辟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机遇的探索性行为的教育活动[2]。有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接受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综合素质与开创个性得到培养和强化,现代创业意识与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的教育[3]。有的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育学生不是消极地等待单位招聘就业,而是在没有就业机会的情况下勇于自己创业[4]。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创业教育是以创新教育为基础,着力培养学生创业人格及创业技能的教育。

总的来说,创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广泛性,不同阶段的对象应有不同的定位。对于高职阶段的创业教育其核心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开发和提高,目的是实现毕业生能够成功走向社会,培养其形成更强的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本领以及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延伸和深入。

2 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现状

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下面简称《意见》),根据《意见》精神,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专业教育为基础,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意见》颁布后,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各种形式的创业培训班,创业论坛,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层出不穷,部分高职院校还建立了创业实践基地、开设了创业课程。

对照《意见》要求,目前我国高职在创业教育工作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

2.1 对于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意义还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只是单纯的开设一些讲座或以“企业主速成”为目的的短期创业培训,创业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2.2 对于创业教育认识深度不够

许多院校将创业教育仅仅看成是就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创业教育目的就是扩缓解就业压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因此,创业教育只是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作为一个补充项目,教育内容也只停留在技巧、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还未引起重视。

2.3 实施创业教育广度不够

目前,绝大多是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还达不到“全覆盖,分层次”。有少部分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只是停留在以共青团组织以及学生管理部门为主体开设的创业讲座、创业计划大赛和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活动参与的人数少,受众面低。

2.4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

创业教育应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大多的创新创业是在一定的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专业的支撑,因此创业教育离不开专业教育,同时创业教育又能起到强化、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所以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目前,许多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创业实践活动主要由共青团及学生管理开展,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主要有思想政治教师或就业指导教师担任,创业教育未能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严重。

总的来说,我国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的理念、内涵、目标、创业教育的模式和体系构建,取得了一些成效。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3 创业教育与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融合途径

由于各高职院校定位不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并服务于本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需要,因此,创业教育不存在通用大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也要针对具体专业具体情况来运作。笔者根据多年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及近几年指导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经验认为,要达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较好地融合,应从以下几个途径开展。

3.1 教育理念融合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行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在这个行业中需要大量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综合素质高的计算机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创业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因此,在计算机专业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革新传统的、单层次的专业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树立将计算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结合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渗透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2 人才培养目标融合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开创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开创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在某一专业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高技能专门性人才。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人才。将创业教育的目标融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引导在专业教育中开展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可以在现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加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描述,体现出创业教育的目标。

3.3 课程体系融合

要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基本的创业能力,就必须把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专业教育计划中,把创业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并保证教学时间,给予一定的学分。笔者借鉴国内外高校创业课程设置方法和围绕创业教育培养目标,认为计算机专业在创业教育课程可分两种类型,一般性课程和专业技术领域内课程。

一般性创业课程可以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人士系列讲座》等课程,主要讲授创业基本知识,创业营销、创业组织与管理、商业计划书撰写、风险预测、团队组织与管理、介绍税收法规、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借鉴英国利兹城市大学“创业教育课程开设越早越好”的经验[5],这类课程可设在第一、二学期。由于高职学制较短,课程内容务必精炼务实,学时不易太多,课程中的案例以计算机行业案例为主,达到了解创业基本常识、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专业技术领域内课程主要是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开设实践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如《网络创业与实训》、《网络工程项目管理》、《网站策划与运营》等。这类课程主要通过模拟演练的方式,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使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得到提升。这类课程最好安排在主干专业课程后,也可与主干专业课同期开设,一般设在第三、四、五学期。

目前与计算机专业结合紧密的课程凤毛麟角,学校应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创业教师和专业教师联合开发创业课程,使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育。

3.4 教学内容融合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关键是教学内容的融合。一方面,创业教育课程尽量以专业为背景,大量的案例、项目要来源于计算机领域。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学中直接植入创业的某些元素,激发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开创性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计算机系统配置》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电脑城的小老板和顾客,顾客提出购机需求,老板为顾客推荐电脑产品。为了完成这一角色扮演,学生事先需要做充分的市场调研,了解各电脑零部件的报价和性能,相关税收法规和人力资源成本等,然后才能给出合理报价,并说服对方购买产品。学生在这体验中得到了综合性的锻炼。

再例如,笔者在第一学期教授专业基础课时,每次课等都会利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介绍有关计算机界有影响的人物(学生事先准备)。腾讯的马化腾、盛大网络的陈天桥、阿里巴巴的马云、乔布斯、比尔盖茨等成功的创业人士和企业家都被学生介绍的热点。一学期下来,学生在无形中对计算机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了解了众多创业人士的创业史,意识到创新对于创业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上述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在专业课程中渗入创业教育内容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是综合能力的提高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体现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3.5 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为了给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我系成立的学生创业服务部,服务部配有两名指导教师,下设电脑维护维修部、网站开发部、多媒体制作部以及网络工程部、文印部。面向全校师生和周围社区提供计算机硬件软件安装与维护、网站设计与开发、摄影摄像、视频编辑、平面设计、小型局域网搭建、文档排版打印与PPT制作等服务。学生通过自行组建团队竞聘进入创业服务部。通过创业服务部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将所学专业的知识技能学以致用,同时在服务的宣传与推广、团队的管理、成本控制、与客户交流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针对在专业上有特长的学生,我系成立的特长生工作室,制定了相应的特长生工作室入室标准、管理制度、奖励措施以及考核标准,为特长生提供软硬件支持、技术指导,鼓励学生进行产品开发,项目开发以及各项创新活动。进入特长生工作室的06级学生张斌杰开发了电子相册、智能钥匙等产品,在无线电杂志上先后发表了3篇文章,07级学生龚骏获的创新项目上海市第六届“上汽杯”科技创新活动二等奖,10级学生高吉才的Android创新项目Google资助。事实证明特长生工作室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创新项目的有效途径。

3.6 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

创业教育的开展归根到底需要教师来实施。目前,各高职院校特别是非经管类院校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非常匮乏。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已经成为制约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应从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两方面着手,以校内师资为主,校外师资为辅,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在校内选拔有创业意识强或有创业经历的经管类、思政类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如专业教师主要培养创新能力,可将专业教师送到创新性企业锻炼,参加创新领域的培训,经管类教师和思政类教师要为他们创造创业实践的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创业实践。校外师资则可以聘请IT行业创业成功人士和本校毕业的优秀的创业者来校开设专题讲座或指导学生模拟演练。只有打造优秀的创业教育教师团队才能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收益。

4 结束语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得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树立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各个方面,发挥专业优势才,使创业教育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来泉.把创业教育切实纳入我国职业教育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

[2]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3]曹威麟等.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3).

[4]顾明远.高等学校要向学生进行创业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

特殊教育专业 篇8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首次提出“Enterprise Education”,即“创业教育”。而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由团中央牵头组织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2007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中国中心引进创业实训模拟公司技术,以增加创业培训的实践演练和后续服务环节,在全国20多个地区实施试点,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内有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专题研究起步较晚,尽管如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与日俱增,研究向纵深发展。

尽管如此,研究中仍然有一些不足。

1.1“内容观”式创业教育盛行“内容观”式创业教育认为创业

教育是旨在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技能的一种特定的教育内容,因此在现行的课程体体系中“修修补补”,主要呈现方式仍旧是一门或几门课,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仍然是次要的,是一种处于从属地位的“添加剂”。在这种“内容观”的指导下,培养目标的定位通常仍旧是“与某专业或某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学生的创业素质最终也只不过是形势所迫的“美丽包装”,“把创业教育贯穿在职业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1.2 与专业教育结合不深入

已有的研究成果,概念层面的阐述偏多,纲领性的内容居多,研究集中于要做什么,但怎样做往往一笔带过。有研究者提出应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但究竟如何渗透,却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即使在专门研究具体某一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论文中,也只是很笼统地提出将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鲜有系统论证。

本文研究商务英语专业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改进教师教学理念及方法,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基于内容依托教学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有效模式。

2 理论基础

2.1 创业教育的系统观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的创业教育应贯穿于教育的各阶段,涵盖在德智体美劳等各种教育之中,旨在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技能的一种特定的教育内容。它的有效实施绝不是单靠某门课程的讲授就能完成的,而应该“成为所有教育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职教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培养学生创业素质为最终目标,创业教育应该渗透于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在职业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它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是主要的,是职教体系的“主支架”。

2.2 内容依托教学理论

内容依托教学,是“以内容为基础的教学”,也被称为“内容本位教学”,它是一种语言与内容有机融合的外语教学模式,它把教学的重点从学习语言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具有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学习新信息、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等四个主要特征。内容依托教学把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结合起来,所讲的内容为语言的学习提供动力和认知基础,而语言又为内容的学习提供交流媒介,内容依托教学可以在学科内容教学的同时考虑语言教学。

内容依托教学为商务英语专业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保障。内容依托教学打破了内容学习和语言学习之间的界限,两者在教学中同时实现,英语专业教学遵循“学科知识为核心”的原则以便帮助学生同时掌握学科知识和必需的语言技能。依据这一原理,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将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创业知识与语言技能学习相结合,全面渗透到各门课程中,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以及提高创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

3 基于内容依托教学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

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专业教育,内容依托教学使语言学习和创业知识的学习直接而广泛地结合,提供了有益的学习语言和学科知识的机会,并能使所学的语言技能得以充分的利用和实践,同时,提高学生创业水平。

3.1 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创业相关内容

目前各大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通常开设听力、口语、精读、泛读、翻译、口译、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外贸单证、外贸英语、金融英语。考虑到打好语言基本功的重要性,保留听力、口语、语音、精读、翻译、口译等英语语言技能课。取消泛读课程,不单列泛读课,而是使之与商务、创业课程相结合。

3.2 重新设计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听力、口语、精读课程实施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全程教学,而不是像有些学校只在低年级开设,而且低年级的教学内容侧重日常交际,旨在培养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高年级的教学内容侧重工作、商务用途,旨在培养学生在工作尤其是商业环境中的交际能力。翻译课程在高年级开设,内容侧重商务文章,旨在培训学生在商务办公方面的书面表达能力。泛读课取消后设置的市场营销、管理学、商务英语等课程采用内容依托教学,将创业所需知识与英语学习结合,培养学生对这些课程内容的实际运用能力。

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专业教育,构建基于内容依托教学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有效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语言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增长,即在语言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教授学生创业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摘要:本文研究商务英语专业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改进教师教学理念及方法,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基于内容依托教学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有效模式。

关键词:商务英语,创业教育,专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常俊跃,董海楠等.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教学问题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

[2]常俊跃,刘莉“.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及对大学英语双语教学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9,(1).

特殊教育专业 篇9

随着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逐年上升, 学前专业就业前景越来越好, 潜心培养学前专业的学生, 让他们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是师范院校的首要任务, 而钢琴演奏是学前专业的必修课, 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如何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质量, 让学生尽快入门打好基础并循序渐进, 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亟须钢琴教师深入思考, 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一现状描述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引入美国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法, 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也都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 由于多数学校并未建立数码钢琴教室, 而仍沿用传统钢琴来教集体课, 虽然暂缓了教师缺乏的突出问题, 但学生钢琴学习的质量始终不能提高。在美国, 钢琴集体教学应用现代数码技术很早就付诸实践。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雷蒙德·巴罗斯教授在20世纪上半叶就曾创立过一套完备的课堂钢琴教学方案, 将理论概念、音阶与和弦、视奏、变位、读谱以及即兴演奏等联系起来, 增强了学生对音乐和理论概念的理解力, 并在美国诸多学校广泛用于课堂实践。许多学校在实践的同时不断创新, 使集体课收到比较好的效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城市里有低幼儿童的家庭都会鼓励孩子学习一门乐器, 且不少家庭都有钢琴, 并有一对一的教师, 有的5、6岁就过了钢琴考级的初级和中级。所以, 认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弹奏要求就应该比较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否则幼儿园的小朋友弹得都比他们老师好, 就会出现很尴尬的局面,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应有紧迫感。

二问题分析

就目前传统钢琴教学集体课形式看, 虽然已经分解成小班教学, 但教学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 其中原因如下:

第一, 学生的音乐接受能力和乐感参差不齐, 且多数学生的音乐知识几乎为零。

第二, 某些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缺少刻苦学习的动力。

第三, 课时设置明显不足。一个课时要教10人左右的小班, 在只有一台钢琴的情况下, 课堂上刚刚接触的知识, 课后未经过自身消化很快就会忘记, 手型、指法更无从谈起。

第四, 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授课认识不足, 对学生要求不严。

我曾教过幼师2、3年级的学生。在接手教之前, 这批学生在学校里也学了两年左右的钢琴, 但在测评他们时发现, 大部分学生不论是从弹琴姿态还是手型、指法均不正确, 钢琴踏板也不会使用, 甚至连基本的4分音符、8分音符和16分音符的节奏也分辨不清, 令我非常诧异。因为学校除了钢琴课, 还有声乐、乐理、视唱练耳等相关课程, 这些问题的出现显然说明教与学都存在诸多问题。

三解决方法

那么究竟如何让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课有一个质的飞跃呢?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的录取工作

第一, 教师的任职资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在教师。美国著名钢琴教育专家巴斯蒂安指出:钢琴教学是一门需要专门学习、天资、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艺术。集体课的钢琴教师必须是一位完全能胜任工作的钢琴家, 具有较好的独奏和合奏表演技巧和功能性键盘技巧。钢琴教师必须向此目标努力。

第二, 教师的专业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 对幼儿教师培养的质量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所以, 高校教师对所授专业要深入研究, 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与人们不断对优质教育的需求相适应。教师的职责就是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和养成终身受用的正确方法和良好习惯, 获得未来发展的潜在动力。

第三, 学生录取工作的改善。学生录取的考核方法必须要有所改变, 不能只顾文化成绩, 而忽略对品德、志向和音乐素质的考查。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使得品行显得尤为重要;在专业考察方面, 即便钢琴是零基础, 但也要有音乐的敏感和接受能力, 否则音乐专业的学习会很困难。

2. 以学生为中心安排学习计划

第一, 重视新学期开始的师生见面。这个见面的要义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才可能有的放矢, 亦作为教学分层次设立小班的参考数据。

第二, 制定整体计划和阶段目标。教师要制定整体计划以及每学年、每学期需达到的目标。教师上第一节课时就要把学科要求、目标和学生讲清楚, 只有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才能按部就班地循序渐进。

第三, 教材的调整。在调研的基础上, 对所学教材做一次性调整, 以适合学前专业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3. 对学生钢琴基本功严格要求

第一, 坐姿和手型。要求学生弹琴前要减短指甲、调整琴凳、坐姿, 放好手型, 等两秒钟后再开始弹奏, 先可以采用简单的5指练习, 弹的过程中必须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音质是否饱满和均匀, 并从慢速练习开始。

第二, 必须掌握的基本技巧。 (1) 坐姿与手型; (2) 落臂、大肌肉群的运动; (3) 连奏; (4) 断奏; (5) 旋律与伴奏间的平衡; (6) 分句时的手腕动作; (7) 三度音程的连奏。

4.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一, 责任。教师不仅要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指导, 也要教给他们下课后具体而有效的练习方法。

第二, 耐心和友善。在讲授新乐曲和技巧难点时, 教师可以示范得慢一些, 边示范边讲解, 学生在观摩的时候有不明白的地方, 随时可以提问。

第三, 示范演奏。教师完整的示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示范的时候可以弹两遍, 慢速方便学生学习模仿。演奏速度是曲目的最终效果。

5. 集体教学的重要硬件和形式

第一, 建立电子钢琴教室。它增强了教师指导的灵活性, 增加了教与学的交流形式, 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课形式可以多样化, 可以齐奏、轮奏等等。教师方便对音乐术语、乐曲的写作背景、疑难节奏类型等进行集体讲解, 充分利用了有效时间。

第二, 采用电子钢琴教室教授钢琴集体课是较理想的方法。集体课上, 同学间的竞争使学生们产生动力, 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当然, 必须与单独课相结合才可能有成效。

6. 单独指导不可替代

第一, 钢琴教学有其固有的规律和特点。钢琴发展几百年, 一对一的教学形式延续至今, 这是由器乐的特性决定的。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的古训说明单独课的重要作用。

第二, 采用钢琴集体教学要科学化。一是建立起设备齐全的电子钢琴教室, 二是与单独课相结合, 这样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 扭转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尴尬局面。

四结束语

杜玉波先生指出:教育部将以“本科教学工程”为有力抓手, 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体系, 跟踪指导各地各高校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基地建设, 加大本科教学投入, 切实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要借着改革的东风加快提升,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学生的录取工作, 二是建立设备齐全的电子钢琴教室, 三是集体课和单独课相结合以及教师团队的相互配合。办出教学特色只有走专业化道路才可能实现, 只有充分给予教师发挥特长的空间, 努力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打造学前教育的升级版才有希望, 这既利于学生, 也有益于学校本身, 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W·巴斯蒂安.钢琴教学成功之道[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2

[2]杜玉波.坚持立德树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N].中国教育报, 2013.11.25

[3]邬明、刘宇红.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建设的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

特殊教育专业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管理,专业素质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这也正是当前中国现实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立足点。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适应当前社会或行业的技术或技能, 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重视度不够。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人文化, 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它的诱因主要是全球化趋势加强, 竞争压力加剧, 国际界限正逐步消失, 资本和劳务流动增加, 网上贸易流动增加, 世贸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加强, 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和通信技术蓬勃发展, 服务产业迅速增长, 闲暇及用于文化和旅游活动的时间增加, 预期寿命延长。职业及生活状态的变化, 增加了人们的焦虑并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动荡。因此, 仅培养职教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人文素质无法适应国际化、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无法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

当前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研究, 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的素质教育中探索出“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定性, 探索如何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一) 国外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现状

国外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明显早于我国, 尤其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成效显著的欧美国家, 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研究体系非常成熟。国外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素质培养以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为主, 其内容涵盖了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教师教育、学生培养模式等内容, 主要包括:一是培养时间具有灵活性、以方便培养对象的选择;二是培养内容具有时代性, 即教给学生社会需要的最新知识和技能;三是培养内容具有综合性, 即将对专业岗位的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思想人文素养培养融为一体;四是培养形式多样, 含在校学习、校企联合培养等;五是通过对师资的及时培养, 确保教师的能力与素质与时俱进;六是对学生培养成效的评价与考核三位一体 (校方、企业、第三方) 。

澳大利亚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 采用“政—企—校”的合作模式、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极具实用性的课程内容 (见表1 TAFE学院金融英语课程) , 实行“一所学校、多种学制”的教学管理体制, 采用团队协作练习、角色扮演、模拟实习公司培训、企业培训等教学方式, 提升了学生的兴趣, 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 有效地实现了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英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及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点培养。其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与供给间的定量关系主要依靠市场来调节, 并力图通过完备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来保障 (见表2英国ACCA课程教学安排, ACCA的教育融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为一体) , 它们在教育中将职业对专业教育的能力要求和人文素质完美融合。

从以上极富代表性的澳大利亚和英国的职业教育分析, 可以看出, 国外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式灵活, 将人文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全线贯穿在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 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其业务技能和人文素质都符合岗位的需要。

(二) 我国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现状

步入21世纪以来,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经进入重大机遇期和关键时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贯彻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 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 为落实强国富民政策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职校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我国以往的职业教育体系中, 实际上已经较为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的安排, 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精神, 开设了专门的思政及人文历史课程 (见表3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程安排) , 但其将思政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分开设置, 似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职业教育的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从发展成效看, 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步伐慢于美国、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从调研和分析发达国家与我国职业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来看, 我国的职业技能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 新疆作为我国的西部边远地区, 职业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我国东部地区, 尤其是从职业教育强化对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来看, 新疆地区职业教育的专业素质培养还存在许多问题, 下面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例, 分析专业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业务技能培养方式单一

首先,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新疆地区大部分的专业课程还是主要以课堂讲授和课堂内的项目练习为主。第二, 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投入职业教育的实训条件建设资金严重不足, 无法满足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

(二) 强调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忽视职业所需的人文素质培养

许多学校为了强化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将应用文写作、英语、数学、德育、历史等感觉与专业无太大关系的课程降低学时量, 甚至取消, 这些改变一方面影响了学生本人的深造, 另一方面使企业对职教学生的人文知识和职业道德的满意度下降。

(三) 单列的思想道德素质课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教育管理部门的规定, 许多学校开设了传统的思政课程, 但这类课程的讲授过程理论多, 授课方式传统,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四) 校企联合培养缺乏动力

一是, 由于人文条件和培养成本等经济利益的影响, 在我国尤其是新疆, 能够积极接受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理念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企业都认为培养新人, 尤其是还没有毕业的学生太浪费时间和金钱。二是由于经济管理类岗位, 涉及企业的商务秘密较多, 学生在实习过程当中, 基本都在外围工作, 较难掌握核心的专业技能。三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业务技能标准及考核内容的客观标准较难确定。由于各企业的管理文化不同, 对于经济管理岗位的考核目标不尽相同。这种学和教脱节的模式, 使学生无法完全掌握专业对应岗位真正的能力与素质要求。

三、按照培养专业综合素质为目标修订的经济管理专业素质教育方法与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职业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充分研究及对我国尤其是新疆职业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项目组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了新疆职业教育领域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素质教育。

(一)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修改了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修改后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以利于学生的自我深造与职业发展为原则, 明确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在其知识结构中保留当前社会深造和职业发展必需的英语、应用文、计算机等人文课程的学时量, 同时, 通过开设选修课的方式, 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企业文化等专业拓展课程, 文学、社会学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

在其能力要求中, 除明确专业的核心技能要求外, 增加了对专业前沿知识的掌握, 模拟企业管理案例的处理等能力目标。

在其素质结构中, 除了传统的素质要求, 还明确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抗压、感恩等心理素质, 积极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意识, 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诚信意识和敬业精神。同时, 增加职业规划课程, 讲授专业面向的职业发展前景及创新创业的方法。

在以上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定下, 重新规划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 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知识教育为主线,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精神养成为突破口, 坚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学培养模式, 并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贯通。

(二) 将专业要求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中

结合专业培养需要, 以案例打包方式, 在思政课程中加入专业所面向岗位的知识和素质要求, 并通过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 将专业培养与岗位素质教育结合。

1. 加强学生爱岗敬业教育

借鉴成功企业或成功人士的案例, 通过新生入学讲座或邀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专题讲座, 让企业专家以身示范, 与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 强化以敬业爱岗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将具体企业案例引入专业课和学生日常管理及实训中, 介绍企业用人理念和管理制度, 增强学生的吃苦耐劳、团队合作、忠于职守的职业意识。

2.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 从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三个层次, 及时与学生交流, 为学生及时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和援助。第二, 通过班级德育课等形式, 开设结合职业岗位素质要求和职业岗位标准的专题教育, 渗透专业所需的职业道德、人际交流等人文素质。

3. 将专业培养目标与思政或人文课程进行有效打包

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当中, 结合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岗位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进行案例讲授, 同时, 讲授一些违背职业要求或违背法律标准的案例, 强化学生明确本专业岗位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工作态度。

(三) 将职业素质要求融入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方法中

在专业课程的核心技术技能的培养过程当中, 融入职业道德等素质教育内容。

(1) 运用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法,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融入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团队合作、人际交流、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要求,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的能力。

(2) 探索实施模块化教学。即根据企业岗位需求, 对专业理论课和技能训练课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相应专业技能教学模块, 让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 逐步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或行业技能标准。

(3) 开发各种教学软件, 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满足不同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要求。

(四) 加强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有效性

(1) 校内教师与企业指导老师, 保持密切联系, 在确定学生的岗位技能培养目标的同时, 加强岗位所需的人文及职业道德素质的引导。

(2) 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论文) 的针对性, 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选题方向,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五) 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 加强校企育人的紧密度

一是适应企业的最新要求, 确定学生的实训项目, 加强校内实践教学。二是将校内实验、实训设施和校外实习基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探索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可以与相关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也可以采用混合所有制等形式, 引进企业资源, 在校内建设可提供实体经营与学生实训为一体的企业子公司或分支机构, 为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职业体验。三是加大企业在学生能力素质考核评价中的话语权, 校企联合客观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通过这些方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强烈的职业意识和合格的岗位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高职经济管理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新疆职业教育的经济管理专业素质教育的成效

本项目自实施以来, 为了解项目成效, 项目组于2015年7—8月期间, 调研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实习生、毕业生及与之相关的实习企业和就业企业。其中在校生和实习生均表示, 学院现在实施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们上课更有精神, 且对专业面向的职业提前有了更好的认知, 增加了就业的信心。学生实习的企业和就业企业, 均反映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团队意识、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都较之前的学生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当今各国的强国策略, 职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院校应当充分分析国际、国内的现实需求, 改变教育观念, 优化专业设置, 深化课程改革, 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实际教育教学之中, 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改善国家的人文环境, 适应社会的需求, 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陆丽君.英国职业教育模式与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 2010 (4) .

[2]赵明威.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借鉴探索[J].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3]陈艳琴.经管类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 (4) .

[4]李蕾.对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2 (3) .

[5]OECD 2010年报告Learning for Jobs: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EB/OL].

特殊教育专业 篇11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303-02

由于耳聋使听觉障碍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听觉障碍学生的思维较长时间停留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而数学又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听觉障碍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比正常学生要困难得多,为此,在特殊教育专业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听觉障碍学生的具体实际,充分了解听觉障碍学生学习数学的特殊性,选择适合于听觉障碍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使听觉障碍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一、特殊教育专业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一)各科课程都要承担语言教学的任务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儿童心理学》指出,儿童在2-7岁可以很轻松自然地习得任何一种语言,如果错过学习语言的这个关键期,儿童习得语言的难度就会加大,而且随着时间的延迟,语言能力的培养会越来越困难。而且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是几乎同步的,智力水平的提高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相互推动的,听觉障碍学生由于耳聋不能通过自然的途径习得有声语言,他们入学前只能用简单的手势语言直观形象地进行交流,入学后,从发音、拼音到学词识字,再到句子训练,这样的过程大约发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听觉障碍学生才能具有初步语言能力,而这些与正常儿童入学前的语言水平还相差很远,由于语言发展的迟缓,严重影响其智力的发展,而特殊教育学校各科教学是从听觉障碍学生一入学伴随着发音教学开始的,这就是说,听觉障碍学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语言发展远落后各科学习的进度,因此,在各科教学中遇到生字新词时,也要担当语言教学的任务,只有及时扫除这些字词障碍,听觉障碍学生才能进一步理解概念,才能准确的进行计算,才能理解各学科知识。

(二)数学课要先补充健听儿童在学前就已经取得的数学经验

儿童大部分的数理逻辑经验是从游戏和玩耍中获得的。听觉障碍学生在入学前,由于听觉及语言上的障碍,限制了他们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的游戏和玩耍,当进入一年级学习数学时他们的数学经验准备不足,甚至连数数经验都缺乏。为了补足听觉障碍学生的数学经验,在特殊教育专业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创设情境,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利用游戏的方式,把生活中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同时,通过大量的教具、学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这类经验,例如,单纯教会听觉障碍学生做一道课本中的加法应用题,不如让听觉障碍学生判断:

自己一个月需要多少生活费?一年中各项花费加起来是多少?在特殊教育学校完成学业总共需要多少年,共花费多少钱?为了完成这道题,听觉障碍学生会和自己的父母沟通,了解自己一个月的花费有多少?都有如几项花销?一年总共花多少钱?读是否有简便算法?有几种算法等等,这样不但能补足听觉障碍学生缺失的数理经验,又能防止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孤立化和脱离实际的现象发生。

二、直观教学手段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的特殊地位

特殊教育心理学认为:耳听觉障碍学生语言发展的障碍是耳聋引起的,但在心理发展上的影响却比耳聋更大。也就是说,耳聋使听觉障碍学生听不到各种声音,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心理发展是有很大的影响。而缺少语言对听觉障碍学生整个心理的发展,特别是对抽象思维的发展影响更为严重。听觉障碍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导致了他们对事物感知的片面性、表象的特殊性、思维的形象性。因此,在特殊教育专业课堂教学中就要发挥出直观教学的特殊性。听觉障碍学生在抽象思维方面存在缺憾在直观教学的教学情景中可以得到补偿。听觉障碍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于视觉形象,因此他们的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思维阶段,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特殊教育专业课堂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采用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利用直观教学法,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听觉障碍学生建立概念,学习相关的法则、规则,了解现实生活的意义,因此直观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直观教具、激发听觉障碍学生学习兴趣、补偿心理缺陷

低年段听觉障碍学生具有较直观的形象思维、具体化形象思维和较强的认知规律,及好奇、好动、好胜充满幻想的心理特征。所以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投影仪、电视机、多媒休、实物等媒体,让他们身临其境,感受画面的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发挥其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补偿听觉器官的不足,让他们在充满趣味中获得知识。中段的听觉障碍学生好奇心强,所以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演一演,在不断探索中增加更多的感性经验,获得知识。而高段的听觉障碍学生好胜心强,适当的增加一些富于挑战性的数学内容,调动他们口语表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不断的自我挑战中获得知识,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从而补偿其自卑与怯懦的心理缺陷,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潜在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特殊教育专业的课堂还要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科学性。利用直观教具还能激发听觉障碍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听觉障碍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双手来感知事物、认识事物。

(二)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可以有效地发挥听觉障碍学生的视觉功能

听觉障碍学生的教学主要是建立在视知觉的基础上。如学习感知材料、看口、看书面语等全部用视觉,视知觉是听觉障碍学生听觉补偿的重要方面。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要科学、适当、合理地利用和发展听觉障碍学生的视觉。当然,利用和发展听觉障碍学生视知觉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和发挥听觉障碍学生的视觉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地补偿听觉缺陷。因为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具,听觉障碍学生可以直接观察、审视,同时利用直观演示,达到理解题意、避免混淆,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三)加强直观性的前提下,帮助听觉障碍学生完成抽象化的过程。

听觉障碍学生主要信息来源于视觉形象,因此听觉障碍学生的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思维阶段,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特殊教育专业课堂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采用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利用直观教学法,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听觉障碍学生建立概念,学习相关的法则,形成技能,因此直观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思维并不是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而是在活动的过程产生的,听觉障碍学生的智力过程起源于活动,先是外部活动,后是内心活动,这就发生了内化。思维是外部活动向内部活动的一种转化。直观教学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如果特殊教育专业教学长期停留在直观教学阶段,这会影响听觉障碍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因此,针对听觉障碍学生学习的需要,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很好的运用直观教学,帮助听觉障碍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和意义,懂得学科知识和现实世界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及时做好向抽象思维训练的过渡。低年级听觉障碍学生更多的是具有具体的形象思维,到了中高年级,抽象逻辑思维的成分逐渐加大。听觉障碍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同时获得发展的时期。中高年级的听觉障碍学生虽然抽象逻辑思维获得较大的发展,但一般还不能完全依靠抽象的概念进行思考,往往还需要具体的形象思维的支持。小学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者质变。及时训练听觉障碍学生把数从具体的事物中——从小棒和指头,从数小鸟,从扳着指头的运算——中抽象出来,过渡到完全脱离任何具体事物内容的、在头脑中用纯符号的形式进行的运算,这也就是使外部的操作转变为内部的操作,数学教师应该使听觉障碍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如归纳、类比、猜想与论证等;使听觉障碍学生根据已有事实进行数学推测和论断,使他们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使他们能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也使他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思考方式和推理过程,并能与他人进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发展听觉障碍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进入21世纪,特殊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殊教育专业数学教学作为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听觉障碍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之一,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研究它。希望通过对“特殊教育专业教学的特殊性”的研究,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听觉障碍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特殊教育专业教学存在特殊性,从满足听觉障碍学生的特殊需要的角度寻找特殊教育专业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特殊教育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以提高特殊教育专业教育的质量。

[1]王玲.吴晓强.关注聋生认知特点生成数学优质课堂.新西部2007.05(12-13)

[2]朱友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聋生思维品质.现代特殊教育2000.09(37-38)

[3]梅建青.建构主义理论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绥化学院学报2010.06(18-19)

[4]汪飞雪《听觉障碍学生教学法》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7年(126-227)

[5]试谈聋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中国特殊教育2005.01(65-68)

[6]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华夏出版社 1995年(125-158)

特殊教育专业 篇12

一特殊教育专业历史发展回顾及现状分析

(一) 办学规模扩大

1986年, 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首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 随后,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陆续开设该专业, 一直到2007年底, 蒋云尔与李泽慧的统计表明, 目前全国涉及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学校共18所, 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合计约8000多人, 远远满足不了开展特殊教育的需求, 必须加大力度, 扩大办学规模, 培养更多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 比如, 2008年国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 明确支持和鼓励高等师范学校开办特殊教育专业和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特殊教育师资, 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很多高等院校响应国家政策和社会要求开设特殊教育专业, 根据已有的资料进行统计, 基本上每省都有1到2所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

(二) 办学层次提高

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培养主要以中等师范学校为主, 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本科高校所培养的特教师资主要是面向中等师范学校的。随后, 1997年上海市教委颁发 《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 指出, 力争到2002年80%以上的教师达到大学专科毕业程度, 10%的教师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程度, 培养若干名特殊教育专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中提出:“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 2010年前后, 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的专任教师的学历分别提升到专科和本科层次。”为此, 我国师范教育正从中师、师专、大学三个层次逐渐减为两个层次。比如南京特殊教育中等师范学校, 在2002年升格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同年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 现在该校拟更名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并且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培养特殊教育研究生, 为提高办学层次而努力。

二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特殊教育的发展, 不仅对特殊教育师资提出了数量上的要求, 而且在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 但是不可否认出现了一些问题, 很多高校在没有充分了解特教需求的前提下, 开设的课程大多偏向于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 这就导致了特教学校的需求与特教专业培养不相符合, 高等院校的特教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宽大, 课程设置的指向性不明确, 教育实习问题突出, 大量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 但是每年的生源是个问题。

(一)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自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特教专业以来, 特教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中等师范学校的专业课教师, 培养目标决定课程, 所以当时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综合性、理论性。随着中等师范学校的减少, 越来越多的特教毕业生直接进入特殊学校或者康复机构, 由于只注重特殊教育理论知识而没有学科知识, 这样的毕业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知识, 能够从宏观上把握特殊教育, 但是由于没有对某一门学科课程进行系统地学习, 很难胜任特校或者康复机构的工作。从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相关的机构所反馈的信息来看, 普通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存在以下问题, 理论知识不够灵活, 缺乏合理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较差, 进入最佳的教师角色需要较长的时间;基本功欠佳, 动手能力、组织能力较差。这些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普通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特殊教育专业一般设置在教育学院 (系) , 其课程设置一般是教育学的课程再加上部分特殊教育课程, 课程设置的内容比较广泛, 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康复学等知识, 专业化方向不明确, 而且没有对学科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它们的培养目标是试图去承担培养所有特殊教育师资的任务, 却发现贪多贪全的结果是人们对其完成每一项任务的情况都提出了质疑。这样的结局就导致越来越多的特教学校更愿意挑选数学或者中文等专业的师范生, 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

(二) 教育实习问题突出

教育实习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与一定的特殊教育机构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 进行特殊教育实践, 把书本上所学的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是教育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殊教育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是最多的, 因此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但是, 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实践过短, 并且采用集中实习的模式, “实习实践过短可能会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实践中不会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

(三) 生源问题让人担心

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 但是本专业招生困难, 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认同感太差, 人才流失严重。首先, 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报考大学专业时, 在没有充分了解特殊教育专业的前提下, 就报考了本专业, 或者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调剂的形式被动地选择了特殊教育专业。大学期间, 他们虽然学到了很扎实的专业知识, 但是由于缺乏兴趣, 本身就没有树立长期从事特教工作的志向。毕业后大多从事其他工作或者跨专业考研。纵观我国其他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招生的情况来看, 每年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填报的学生很少, 多数都是调剂过来的。其次, 近年来, 国内外研究者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关注逐渐增多, 指出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主动学习呈正相关, 对学业成绩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直接影响并通过主动学习间接影响学业成绩, 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认同感相对较低。如何在大学初期, 建立学生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正确认识, 引发学生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兴趣, 成为大多数院校要思考的问题。

三对特殊教育专业改革的思考

(一) 关于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建议

由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所引发的特殊教育课程的改革, 对特教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外特殊师范教育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的特教现状, 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培养三种类型的人才:一是专业型人才, 二是复合型人才, 三是科研型人才。无论是专业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科研型人才, 都应该在大一大二期间对特殊教育理论性知识进行系统地学习, 然后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进行最佳课程组合, 从而实现高等特殊教育课程的个别化。专业型人才应该以发展障碍儿童师资培养为目标, 现行课程应该扩展专业课程类型, 根据学生兴趣和意向开设某一类残障类型的课程。某些院校已经做了有益的探索, 比如郑州师范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分为学前教育、手语翻译等方向, 专业方向细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适应社会的需求, 但是绝大部分院校依然是按照大类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向不仅局限于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 还能到普通学校里担任巡回指导教师, 课程设置应关注“多学科的综合培养模式, 培养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能力和其他专业能紧密结合的复合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可以选择特殊教育专业加普通师范专业的培养路线, 与其他专业联合办特殊教育, 使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特殊教育技能的同时又具备学科知识。比如济南大学虽然2012年才开设特殊教育专业, 但是其鼓励所有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选修分科课程, 如语文教学、数学教学等。科研型人才应该注重特殊教育的各种基本理论知识, 宽口径培养, 可以采用本科四年加上研究生三年的本硕连读模式。本科阶段以综合化的特殊教育通识人才培养模式为主, 课程设置上应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如开设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史、人体解剖生理学等课程, 使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对特殊教育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了解。在研究生阶段再选择方向, 从而为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

(二) 形成实践教育理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家朴永馨指出, 过去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偏重系统培养理论知识的学习, 教育学生了解、识记并掌握书本上的知识, 但忽略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的课程使得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这与国外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不同。特殊教育专业是一个专业性、操作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理应探索出一条新的实践教育之路。实践教育并非简单指大学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而是指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 通过课程内外各个环节, 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 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首先, 我们要建立从大一到大四一贯的实习制度, 要定期到特殊教育学校去实习, 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 只有学以致用才能凸显出理论知识的价值。在实习期间要让学生多接触特殊儿童, 让他们检验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四川理工学院针对本校特教专业学生的分段教育实习模式值得高校去借鉴。我们还要增加实习的类别, 不能仅局限于特殊学校, 要积极与康复机构和普通学校特教班等合作, 让学生了解特殊儿童的现状和需求, 对特殊教育事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 实验室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来说很重要, 有条件的学校要计划建设听力康复实验室、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室、特殊儿童心理室、蒙台梭利实验室等。最后, 可以聘请特殊教育学校一线教师给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授课, 并且传授教学经验。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林德曼十分强调成人经验的作用, 倡导以经验为基础进行成人教育。她提出“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学习者的经验, 经验是成人学习者最有效的课程”。

(三) 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生源问题将影响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首先, 郭海英与石彩英在调查中发现, 学生愿意到特殊教育学校去工作, 并出现随年级增长而增多的现象, 说明在学校受的教育对他们的思想起了作用。所以应该针对该专业学生培养他们对本专业的归属感。加强特教专业思想教育和特教教师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教育应贯穿学生进校直至毕业的全过程。但不同年龄的侧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 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构建“全程专业思想教育体系”。其次, 可以在高校开展关于特殊教育的学术讲座以及相关的公益活动, 也可以在校选课开设与特殊教育相关的课程, 让学生了解特殊教育事业, 消除对特殊教育的误区。

总之, 最近几年, 国家的特教事业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 很多地方学校都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我国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正在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为主转变, 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我国特教事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医教结合”“康教结合”“人本特教”等理念的提出, 以及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对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高等院校应该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培养模式, 从用人市场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考虑, 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蒋云尔, 李泽慧.关心特殊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之感想[J].中国特殊教育, 2008 (4) :3-6.

[2]王辉, 方常春.高等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6) :73-79.

[3]于素红.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 2012 (1) :9-13.

[4]王艳梅.特殊教育专业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2011 (6) :86-89.

[5]王雁, 李欢, 莫春梅, 张瑶.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 2013 (1) :28-34.

[6]刘杨.我国大陆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 2008 (4) :57-64.

[7]张弘, 曹大友.大学生专业认同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主动学习的中介作用[J].网络财富, 2010 (4) :3-4.

[8]方俊明.从特殊教育学科地图看我国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Z].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学术年会:304-321.

[9]丁勇, 陈岳.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5 (1) :89-92.

[10]陈超, 赵可.国外大学实践教育的理念和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 2005 (11) :33-38.

[11]陈利利.林德曼的成人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1 (6) :59-63.

上一篇:处理与处置下一篇:“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