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体育

2024-07-24

特殊教育体育(精选12篇)

特殊教育体育 篇1

在特殊教育当中如何更好地实施“快乐体育”课堂教学, 是一个很意义的课题。它对提高特殊教育中体育教学效果呢, 于是对“快乐体育”教育教学思想的研究已是当前体育教学发展的一种客观必然需求。本文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愉快教育中的“快乐体育”作了概要的总结, 并提出了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快乐体育”教学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1. 思想内涵。

日本学者认为:愉快教学是重视每个人对不同运动所具有的独特乐趣, 并可以愉快的从事运动学习的这样一种体育。并强调在现代体育教学中, 应将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于学习的各种身体练习中, 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快乐感, 喜悦感, 以此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 自觉学习体育, 充分发展个性, 形成积极乐观与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多重目的。多年来, 我国许多学校的体育专家和学者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注意吸收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2. 特点。

“快乐体育”把体育学习建立在自身愿望需求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的基础上, 它的内在乐趣和丰富的情感被视为学习的内容与追求的目标。学生能以浓厚的兴趣, 持久的意志力调整自己的学习与练身行为;且学生的个性受到尊重, 并能及时充分的发展, 在整个学活动中保持良好情绪, 并能不断获得快乐的运动体验与快乐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特点

1.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

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 从情感教学入手, 强调乐学、勤学、育体与育心相结合, 实行体力、智力的全面发展。

2.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主张把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 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学习的主人。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3. 在教学的观念结构上。

主张教学是以认知、情感、行为这三种心理活动有机的统一, 强调体育课必须情感交融与身体发展并举, 体育教育结构应是融认识、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4. 在教学组织上。

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 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三、“快乐体育”在特殊教育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快乐体育思想将在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中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快乐体育教学理应在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中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应将快乐体育思想渗透到现代体育教学中, 然后再设计出多种具有快乐因素的体育教学方法, 也就是每一课, 每一节内容的体育教学都应包含有愉快学习的因素, 以下几种具有快乐因素的快乐体育教学方法可供参考:

1. 以游戏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法。

也就是将体育教材的内容和增强学生体质的锻炼因素贯穿于游戏活动中, 使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游戏中掌握体育知识。

2. 以音乐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法。

即把优美欢快、激昂热情、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贯穿于整堂体育教学课中, 让学生在欢乐和充满激情的热烈气氛中开展体育活动。

3. 以影视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法。

即充分利用电影、录像、挂图等器具, 在形象化的教学中进行演练, 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中进行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

4. 以野外活动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法。

即把体育课堂放在校外, 例如登山、越野等, 既可以增强体质, 又可以培养个性和意志品质。

5. 以合作学习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法。

即借助小集体的力量, 让学生互相协助, 以共同达到掌握体育技能、锻炼身体的目的。

6. 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师一起制定学习方案, 自我选择学习方法,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7. 以情境教学为主的快乐体育教学法。

这是一种在有意设定的教学景象中, 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 去做想象性思考, 并做模拟练习, 这样极易激发起学生对这种教学活动的兴趣。在具体操作以上几种教学方法时, 应注意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选择的教学法应紧扣教学主题, 从而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

总之, 快乐体育教学不能以单纯享受运动乐趣为目的, 而应以系统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 有效的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和享受运动乐趣为目的。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学校体育客观实际, 吸取其他国家的优秀教学经验, 建立符合我国学校体育客观实际的“快乐体育”教育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国平.浅析快乐体育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2007 (09) .

[2]刘政潭.快乐体育在特殊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11 (19) .

[3]曹伟.快乐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研究[J].民营科技.2008 (07) .

[4]王安盛, 欧英书, 黄蓓.浅析“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体育科技.2010 (04) .

特殊教育体育 篇2

[论文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

[论文摘要]本文对终身体育的内容、形式及其意义做了简要阐述,并从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入手,对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出了看法。

一、前言

进入21世纪,高新技术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水平,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身体素质则是劳动者全面素质的基础,坚持终身科学地锻炼身体,不仅能增强体质,增强劳动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能预防多种常见病和职业病。为了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使受益者在有生之年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终身体育教育必然成为新世纪的体育教育思想,并渗透到国家、社会、经济、和家庭生活的每个角落。

二、终身体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学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地,学生们有许多的体育爱好,如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武术、网球。培养高校学生从事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学校体育的宗旨。由于学生对某一项目的特殊爱好,就会促使其不断地关注和参与某些项目的活动,在不断的参与过程中坚持锻炼身体。

体育运动是现代人们余暇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在学校中体育课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参加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时候,就会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与同伴默契配合和对手顽强拼搏,从中得到快感和心理上的满足。同时,能在实践中获得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跑步可以锻炼人的耐力,使人有条不紊,勇往直前;健身操能锻炼人的气质,悠然自得;打球能锻炼人的灵敏素质,使人机智灵活,豁达合群。

多年来,健康长寿一直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不但掌握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锻炼身体的理论和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其进入社会后保持健康的身体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持下基础。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有目的把教学重点从竞技体育转向以健身、娱乐、保健体育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锻炼方法,激发对体育的爱好。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还应有针对性,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还要根据学生集体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让学生有所选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体育教育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终身体育”,也就是指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国家教委体育司曲宗湖同志就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著名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他的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是无足轻重的事,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就变成了‘插曲’”。还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关系以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依据和目标。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人从出生到25岁是人体发育的主要阶段,对青少年来说也是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学习体育技能、培养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他们是从事体育活动是最有条件、最集中、最有时间保障的群体,这个时期的体育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系统进行的,上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并且在实践和效果上都得到了保障。从终身体育角度看,高校体育处于中间环节,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占有一定的地位。 四、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要求

1.转变体育教育理念

要进行素质教育,必须进行体育教育的改革。首先,应在学校的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其次,要转变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把“重智轻体”的教育观念真正转变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上来。再次,要对传统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非完全抛弃原有的教学体系,而是继承和发扬其中的合理内容,使学校体育能更好地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

在高校进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首先在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因而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爱好在鼓励和支持,要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要改变高校过去以技术教学为主,缺乏趣味性,教学手段也带有一定强制性等弱点。由于教学指导思想较为僵化,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厌烦,甚至有逆反心理,对体育课出现消极情绪,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处理好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对体育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感到满足,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再次,要尊重和爱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养成锻炼的习惯,自觉与自愿地坚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3.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高等学校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目的和功能,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乐趣与快感,并且得到满足。同时还应当使学生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对国家、对民族和对自己都有很大的益处。把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文明与综合国力的象征,又是现代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总之,为使大学生在校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终身体育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教师真正理解其重要性,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终身体育的好处。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坚实基础,在高校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对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接点,因而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正华.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寿伟涛.学校体育当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J].武汉体育学院体育函授通讯,2002,(2)。

特殊教育体育 篇3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大学的发展,以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文教育;体育教育本身含有独特的人文教育元素,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思想品德的教化、审美情趣的培养、内心精神世界的引导和个体的社会化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与意义;人文教育是高校体育历来就有的育人成分;高校体育“重体质、轻灵魂”、“重技能、轻文化”、“重课上、轻课下”、“重功利、轻人文”的现象积弊很深;高校体育人文教育能够有效地弥补高校体育乃至高校科学教育的缺陷,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体育文化教育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经过规范设计的高校体育文化为载体,濡化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形成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文化教育。具体含义包括:

第一,人文体育观,或称体育人文精神,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教育内容之一,即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的归宿,高校体育要全面地认识学生、理解学生,突出学生在体育中的主体地位,关怀学生的生命健康,满足学生合理的体育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二,体育文化内涵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内容之二,包括体育本身所蕴涵的哲学、艺术、历史和文学知识,以及体育理念、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规范等。

第三,它具有人文性、隐蔽性、濡化性、高等性、多样性、持续性和依附性特征。

第四,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载体是大学体育文化,经过规范设计,濡化体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而成为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要素,包括高校体育精神文教育要素、高校體育物质文化教育要素、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教育要素和高校体育行为文化教育要素。

第五,提升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全面的、系统的体育文化教育,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是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的系统教育。

首先,科学教一育与人文教育人者不可偏废,倘若有一方有所缺失,那么教育势必会受到限制。就大学体一育而言亦是如此,人文教育是体育原本就有的一育人成分,也是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体现的一种特有的育人价值,如果偏重于科学教育,那么高校体育就会徘徊于一门体育技术课程、或几项身体机能运动等教育的怪圈之中,只有融入人文教育,体育才能真正成为大学之教育,发挥其育人的本质功能,有一效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其次,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体育的需要是多元的,包括增强体质、健身、键心、休闲、娱乐、社交和健全人格等等,如果仅仅依赖于体育课程教学这种单一的体育组织形式,是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体育需求的,因此需要与课下(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除了鼓励学生自发地组建体育社团或俱乐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竞赛活动以外,学校也要定期组织开展如体育文化节、体育知识讲座、校运动会,以及校际之间的体育比赛等活动,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要。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强调不但要通过有形的、多样化的体育组织形式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训练技艺和增强体质,还要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隐性的文化环境建设塑造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核心思想是“文化育人”,其机理是,高校体育文化濡化的发生机制和大学生主体内化的接受机制构成的互动机制:发生机制是通过暗示、感染、模仿和从众等方式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持续不断地接受外部信息刺激,并获得适应的过程;接受机制作为一种文化传递现象,是一个由接受主体对外界体育文化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感知、选择、整合和内化多环节构成的连续整体的认识过程。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要素设计应遵循原则,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相结合原则,“硬件”文化与“软件”文化相融合的原则,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原则,理论指导与实践反馈相结合原则,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结合原则,主体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特殊教育体育 篇4

关键词:体育教育评价,体育教育改革

在传统教育体制中, 并没有对体育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 这对学生的体制质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要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一、对体育教学评价及考核的看法

(一) 建立合理的评价观

运动作为人的天性, 应当尤为引起青少年的喜爱, 可是由于年龄的增长, 学生越发对体育课感到厌烦。而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错误的教学评价方式, 让学生无法意识到自身在进步或者在锻炼中获得的成效。较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自信, 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有所影响。所以, 创建合理的评价观, 通过将单一的评价观转变成多角度、多方向的综合评价, 重视学生在体育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发展, 加强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二) 运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结合的不同评价形式

素质教育的提出令体育教育更为繁琐, 其具有较多人文因素, 不只是发展身体、加强体质, 还要培养完善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顺应社会能力等。而这些人文因素并不容易被量化, 因此单一的定量或定性评价并不科学。而对于使用单纯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对体育教育活动进行评定, 只会对应试教育更为误导, 因此一定要使用过程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相融合的评价形式, 才可以对学生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 自评和他评的形式和评教制度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属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者, 只有亲自体会的内容, 才可以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 比如爱好、情感、毅力等。只有透过自评才可以获取真正的材料, 这在较大程度上, 也建立了学生指导自身制度目标进行体育锻炼, 提升本身素质的能力, 对于终身体育的构成和贯彻更为有利。为了更加客观的评价, 还需要进行他评, 也就是综合老师的考核内容, 依照评价准则对学生的健康与否进行评价。

因为教和学是双向的活动, 定期有学生对老师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展现出教学的民主性, 提升教学质量, 转变教学工作, 从而实现教和学的相互促进。

二、体育教育评价是加快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方式

(一) 将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摆在首位

这是由于当前人们越发加强对学生健康素质的培养, 而健康素质包含的范围较广, 主要有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等。这些均是学生在成长阶段一定要掌握的, 只有在学生学习的阶段, 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打造, 才对学生的发展有利, 而对于体育教育的改革而言, 则是给学生打下良好身体基础的方式, 也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体育教育评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利, 也为学生美好的将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并成为加快教育改革的前提。

(二) 将社会评价体系当做评价学生健康素质的表现

当前, 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 对学生近期状态的评价分析, 探讨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二, 为综合学生实际状况对学生的健康素质进行评判, 这样的形式主要处在教育评价的中期和远期。可是, 对于体育教育评价还具有一些问题, 如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 就不再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 进而令学校的体育课失去意义。在调查评价过程中, 因为需要考量的因素较多, 并且统计方面也较难做到统一, 这些问题始终对体育教育的发展造成影响。可是这些并非无法解决, 只是通过以上问题可以了解, 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欠缺一个完善的体育教育调查体系。所以, 体育教育的发展及改革, 应当从这方面着手。

(三) 加强对学生不同体育实践能力的评价

目前学生的体育达标程度依旧是评定学校体育课以及学生体质的重要根据。这些数据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体现体育教育质量, 至今还说法不一。在执行学校体育课程评价里, 关键问题并非是要透过改革单一的体育考试制度来权衡学生素质, 而是还需要科学测定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乃至实际参与锻炼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 一定要转变当前由于不同因素影响而必须执行的“大锅饭”式的教育方式, 并且要将重点摆在评价学校是否对学生健康素质进行了培养方面。

三、结束语

体育教育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 其具有本身的规律及特征。所以, 创建现代体育教育评价体系, 一定要综合学校体育改革, 从整体上审视当前体育教育体系, 不论是制度方面还是结构方面都要仔细分析, 完成体育教育系统的结构优化。体育教育逐渐具有了产业的品质, 所以, 应当通过市场的视觉来评价培养学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脱离了社会与市场, 学校的体育教育只能称为空谈, 变成单一的发展形式。

参考文献

[1]杜健康.“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 :109-110.

体育教育及“阳光体育”开展情况 篇5

体育教育及“阳光体育”开展情况

开江县永兴镇中心小学创建于1906年,距今百余年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学校有24个教学班,1300余名学生,占地面积14600多平米,生均活动面积11.5平米,目前拥有200米跑道,足球场1个、篮球场1个、排球场1个、小操场1个,乒乓场所1个,各种体育设施设备齐全。学校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布点学校”等殊荣。现在学校有专职体育教师5人学历达标100%。学校在体育事业上一直追寻“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一切从学生的体育素质出发,从学生的身体健康出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全面推进青少年阳光体育事业,弘扬敢于拼搏、敢于挑战的体育精神,树立团结向上、一生阳光的体育风范,坚持“五保五出”(保优势,出强项;保质量,出精品;保效益,出特色;保优训,出成绩;保普及,出人才)战略,近三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赢得了社会的赞誉。现我将我校体育教育及阳光体育开展情况做一简要汇报:

一、强班子,重管理。

为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学校加强了阳光体育运动班子建设。形成了学校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体育教师抓落实抓效益的格局。

1、建立健全领导班子,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领导小组。组 长:桂小平

副组长:何绍春

成 员:李世锋 朱兴平李秋高 杨琳玲 刘 渊 谭其建 邱显政

2、落实责任制。

学校制定了管理措施,落实《阳光体育实施细则》,实施问责制度,层层落实阳光体育管理责任制,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二、抓常规,提师能。

(一)坚持“三个守住”。

1.是坚守常规,提高体质。

一日常规:30分钟大课间(校园集体舞、武术操、七彩阳光广播体操、花样跑步)、眼保健操,每天下午第三节阳光体育活动,班级的跑步活动等保证了学生每天活动量达到1小时。一年常规:每周上足上齐体育课,每年上期举办一次校园艺体节活动,下期举办一次体育节。还不定期举行班级体操比赛、校园小足球联赛和班级乒乓球比赛等活动,认真组织学生体育素质测试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2.守住传统,开创特色。

小足球是我校传统项目。学校坚守传统不放,优抓优训,营造出浓厚的体育氛围。历年来,在各级赛事活动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2012年参加达州市贝贝杯荣获第四名;2013 年参加达州市小学生校园足球比赛荣获第二名;2014年参加达州市“市长杯”比赛荣获第三名。同时学校积极开创大课间操的特色。把大课间操搞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创编的武术操和校园集体舞深受学生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守住队伍,培育特长。

我校组建了乒乓球队、小足球队、田径队、篮球队等,形成了体育单项优势团队。每周星期

一、星期

三、星期五下午第三节开展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积极发现并培养体育特长生。近三年来,我校培育了体育特长生60余人。2012年参加达州市贝贝杯荣获第四名,2012年学校篮球队参加开江县小学篮球比赛第五名; 2013年5月,参加达州市“市长杯”校园足球比赛第二名,在开江县第二届中小学生艺体节文艺表演一等奖,田径比赛团体第六名;2014年4月参加达州市“市长杯”校园足球比赛第三名。学生参加体育队伍训练,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开好“三驾马车”。

提高师能,是体育教育的关键,我校在提高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开好“三驾马车”,全面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1.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体育组内老师经常围在一起开展教研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探讨最佳的教学方法,写随笔,写经验总结,集 体备课,实行“同课异构”;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开展“与课改一起成长、同课堂一起发展”讲课活动,通过互讲互听互评互改互学,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组织体育教师外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水平。2012年,我们派出体育教师邱显政先后到重庆、武汉等地学习校园足球训练活动。邱老师回来后又组织本校的体育老师一起交流足球训练,这样把外面先进的经验及时得到运用。课余时间,体育教师撰写论文《论小足球项目长效机制的实践与研究》、《小学体育教学的思考》等八篇。近三年来,学校组织体育教师开展听评课120节次,集体备课80人次,体育研究活动30次,推动了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优化和提高。

2.积极开展体育教师培训活动。

一方面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利用现有校本教材对体育教师展开培训,在体育教师内部推行“传”、“帮”、“带”,以老带新,互学互长。另一方面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三年来,我们先后派出体育教师5人次到成都、重庆、达州等地培训和学习。体育教师培训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我校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为学校体育事业科学、健康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开展阳光教育成果展示,体育活动的汇报课。为了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开展了阳光教育成果展示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推动了我校体育教 育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我校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个守住”、“三驾马车”推动了学校体育教育健康、稳步发展。近三年来,学校体育教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2年学校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布点学校”。2012年参加达州市贝贝杯荣获第四名,2012年学校篮球队参加开江县小学篮球比赛第五名; 2013年5月,参加达州市“市长杯”校园足球比赛第二名,在开江县第二届中小学生艺体节文艺表演一等奖,田径比赛团体第六名;2014年4月参加达州市“市长杯”校园足球比赛第三名。

(三)重保障,抓设施。

学校体育教育,普及是核心,师资是根本,保障投入是后盾。为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近些年来,学校做到了“四个保证”:

1、保证体育教育专项经费逐年提高。学校加大体育教经费投入,近几年以来,在学校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保证了体育教活动经费逐年增加,每年的经费投入平均达到了7.5万元左右。

2、保证体育教育设施到位和使用到位。学校加大体育设施设备投入力度,对现有设施设备进行了逐步改善。按照标准购置了足量的体育设施设备,总金额达21万元。

3、保证了体育课程落实,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设置,开足开齐体育课,保证了课堂不挪用、教学不打折;重视体育教育在相关学科中的渗透与整合,注重体育文化在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凸现。

4、保证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营造的逐步优化。每年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校体育节目都是学校的重头戏之一,艺术体操、校园集体舞等相关体育节目都搬上了舞台,受到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学校一直将体育教育纳入学校工作优先发展的位置来抓,取得了很大成绩,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忆辉煌是为绘宏图,咏今朝乃为描远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体育教育为推手,继续凸显学校体育教育特色,打造体育教育品牌,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之路,以更加矫健的步伐迎接新挑战,开创学校阳光体育教育的新局面。

开江县永兴镇中心小学

将“快乐体育”带入小学体育教育 篇6

关键词:

快乐体育,小学体育教育,体育游戏,情景教学。

一、前言

快乐体育,是迎合现行教育方针和现代教学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其中的“乐”,不仅指学生乐学,也包括教师乐教。以兴趣为原动力,通过内容、形式、教学互动等因素的配合,来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育最理想的效果。

二、“快乐体育”的重要意义

快乐体育,是从终身体育与个性和谐发展需要出发,把体育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内容教给他们,让他们体验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运动的自觉性的体育教学思想体系。为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的小学生打好强健的身体基础,并同时磨练和建立他们坚韧、自信、乐观的性格品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运动观,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体育教师应深入探索“快乐体育”的基本内涵,利用各种“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在有效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地将“快乐体育”带入小学体育教育。

三、“快乐体育”的基本内涵

快乐体育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下面四个方面:

1、以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为根本精神

一方面是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发展水平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以及参与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充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快乐体育过程又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更深地挖掘从事运动项目的潜力和参与运动的乐趣。这两方面相辅相承,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传快乐体育十分重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方法。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快乐体育”能够促进师生间的积极互动,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同时强调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带动,在愉快的教学情境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并由于这个和谐愉快的师生互动,促使教学取得更加好的效果。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体育”。

4、提高运动技能

在快乐体育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下,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和趣味性教学,能够使枯燥的运动训练变得愉快有意思,通过体育游戏、情景教学的教学手段,能够消除学生对于纯粹的运动竞技的压力感,使学生在更加宽松的氛围下取得更好的学习和训练效果。因此,快乐体育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四、“快乐体育”的具体实现方法

体育游戏是快乐体育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体育游戏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情操为目的的一种游戏方法,它既有游戏的特点,又有体育的特征。体育游戏的重要作用主要有:1.体育游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体育游戏能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的健康。3.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学生智力的发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和教材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或气氛,以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快乐体育的另一个主要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1.情境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情境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3.情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何将快乐体育带入到体育教学中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课的类型、学生的能力、教学的条件以及教材的内容各不相同,因此,“快乐体育”的教学亦不可能仅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均要具备下述几个特点:(1)愉快宽松的育人环境;(2)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有机结合;(3)按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能力水平针对性教学;(4)教学组织打破强制化,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

1. 以针对性的游戏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选择体育游戏时,首先要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教学任务紧密结合的同时,要突出思想性和教育性;另外,还要考虑游戏的目的和任务能否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 从发展素质的体育游戏中提高体育兴趣

教师要不断增强用游戏来驾驭课堂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合理巧妙地设计体育游戏,使学生在整个体育课程的练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对身体素质和思维、美育的综合锻炼。

3. 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是快乐体育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快乐体育课程设计的时候,除了要积极利用体育游戏、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外,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还可以借助声像工具、多媒体技术、以及自然环境等丰富的形式,来营造更加情景逼真和吸引人的课堂情景,既要能够把握教学主旨和课堂教学目标,又要形象生动的将教学内容与游戏、情景等教学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

六、总结

将快乐体育引入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提高了,体育教师不仅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还要注重新内容和新形势的创新探索和科学实践。体育运动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靠老师与学生共同发掘的,希望体育教师能够真正把握“快乐体育”的本质与内涵,发掘设计出更多、更丰富的“快乐体育”教学形式和方法,将更多的快乐带入到小学体育课堂中。

参考文献:

[1] 李长红,如何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宁夏教育,2011.01,50

[2] 李小娟,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小学体育中的运用,科教文汇,2010.02,166

[3] 赵建刚,巧用体育游戏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效果,学阁刊,2011.02,129

[4] 王爱兵,快乐体育理念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分析及应用,读与写杂志,2010.07,171

特殊教育体育 篇7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中教育,体育教学,师资力量,教学融合

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在一方面紧密结合世界高中体育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另一方面也保持与我国高中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实际情况相贴合;同时还兼顾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有效衔接, 改变了多年来必修课程的固化模式, 从整体上改善了国家对课程集中管理的状况, 为以后体育课程改革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2007年, 为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 故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 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作为1名中学的体育教师, 必须深入思考如何践行这一理念, 发展阳光体育运动, 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使体育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下文针对这一新理念与高中体育教学的融合作出阐述。

1 阳光体育教育发展实践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1) 鼓励引导政策不全。据教育部门2007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导文件, 其中明确指出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必须有其领导机构。然而, 现实中很多学校并没有按此规定组建相应组织机构, 自然也就缺少相应的指引和鼓励政策, 从而造成阳光体育运动在开展过程中“于法无据、无章可循”, 严重影响了活动的开展效果。再结合现实中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当前仍有很多学校及学生对“阳光体育”知之甚少, 由此足以可见当地相关部门在政策执行方面存在较多缺漏。

(2)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普遍来看, 当前仍有部分学习并没有按照国家的规定配备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数量的不足使得现有体育教师工作量繁重, 有的学校甚至让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讲授体育课程, 其结果可想而知, 且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此外, 体育教师获得参加培训的机会也普遍较少, 不仅有碍于教师对当前体育教学新思路和新发展的适时掌握也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序开展。

(3) 体育教育设备老化。在推行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部分学校受资金的影响, 并没有按照政策指引加大对体育教学场地和器材的投入, 造成很多体育设备老化,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4) 部分教育观念陈旧。传统教学观念等陋习, 在部分体育教师思想中根深蒂固, 导致其无法跟进时代发展与教学革新的步伐, 体育教学仍然是内容单一、方法陈旧, 教师课上没有激情, 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自然缺乏对体育运动的自觉性, 由此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

(5) 缺乏组织架构体系。前文已述, 部分学习对开展阳光体育教育部门提出的政策规定无动于衷, 即造成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组织体系缺失, 即便有的学校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 也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 部分仅是走走过场, 为应付上级的检查, 组织机构形同虚设。也正因为此, 阳光体育的开展情况缺乏专门组织机构的检查、监督和指导, 由此活动的开展“陷入”恶性循环。

2 阳光体育教育对高中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已经不只是对体育技能的传授, 要兼顾培养学生自主锻炼, 体验运动乐趣, 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使其增强体质之余, 也实现了新课标倡导的“终身体育观”。阳光体育教育理念的推出, 对高中体育教育的裨益良多, 首先, 有效提高了师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受应试教育的观念影响, 部分学习对体育教学缺乏应有的重视, 普遍存在“重文化课、轻体育课”的现象, 体育教师没有教案也没有教学计划, 随之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 不仅提高了师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也引起了学生对自身运动水平和阳光形象的注重。其次, 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改善。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 课业负担极重, 故而无暇进行充分的体育锻炼。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上体育课会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 根本没有意识到疲劳和困倦的很大原因就在于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引起。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极大地改善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再者, 符合素质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需求。自2007年以来, “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并在全国推广, 其后得到迅速发展, 有效推动了素质教育和现代化教育的纵深发展, 也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在其中得到有效培养, 获益匪浅。

3 阳光体育教育与高中体育教育的融合路径

阳光体育与高中体育教育的有效渗透与融合, 是立足于学生思维、意识以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引导、对教学氛围的科学优化基础上, 其对教学过程学生内心与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满足了时代教育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同时也为新时期体育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1) 落实政策的执行及其监督。体育运动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 如果未能事先作出应有的预防、加以重视, 将引发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甚至造成事故。因此, 为确保阳光体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顺利进行, 相关安全制度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即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 注重政策执行监督和落实, 对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首先, 要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采取有效政策加强对学生的纪律管理;同时, 要建立学校体育安全责任制度, 确保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也保障在安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能够及时追查具体责任人;其次, 要健全卫生保健制度, 督促学生能够自觉遵守体育课的活动规则, 从根本上降低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此外, 要完善场地设施建设, 张贴安全提示语。

(2) 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为保证阳光体育活动顺利进行, 首要确保师资力量的充足。学校方面可以从增加体育教师数量入手, 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的规定: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是1∶280, 但是达标的学校不多。因此, 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增加体育教师的数量, 在公开考试中选拔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体育教学中来, 为阳光体育运动夯实师资基础。同时, 应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由于升学压力大, 很少学习有针对体育教师而展开的培训,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学的发展, 也不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推行。对此, 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组织体育教师进行课程进修, 或去其他学校进行经验交流, 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 并有针对性地对本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从而确保阳光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3) 加大体育教育的设施建设。为了确保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学校应加强资金投入, 改善体育教学场地和器材条件。对此, 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要求学校严格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 切实加大对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 禁止并严惩挪用资金行为, 务必执行专款专用原则, 同时, 亦要求在节假日开放学校的体育场馆, 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此外, 得益于国家对体育锻炼的重视, 不少生活社区都配备了健身场地, 安装了健身器材, 充分地利用这部分资源, 使得阳光体育运动在课外同样能够得到广泛推广。

(4) 提高体育教育的社会关注。体育教育未能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效的原因之一, 在于师生对该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多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文化课上, 对此, 推行阳光体育, 首应提高师生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度。即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 要让体育教师和学生加深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体会到运动锻炼不仅是为了强健身体, 更重要的是提高身体素质, 同时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 课堂上教师还应当同步讲授阳光体育运动的标准和相关内涵, 丰富课堂内容, 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例如:将阳光体育运动的标准和内涵结合教学大纲中“走、跑、跳、投”等运动要求融入课堂教学中;对于长跑、短跑等传统项目则可以采取接力赛、逆向接力赛等新方式开展, 从而实现阳光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机融合。

(5) 最优化阳光体育考评机制。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高。学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在体育教师评先评优方面、阳光体育指导方面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竞争评比促进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6) 建立阳光体育考评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组建专门的工作小组, 对本地区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指导和监督。需要注意的是,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评价的内容应主要以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目标为其依据, 包含体育课教学、体育课外活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运动舆论宣传及体育活动组织领导等五大方面的内容。此机制的构建, 能够为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估提供科学有效的反馈信息, 并保障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序开展。而在整个活动实施的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也都应当从思想上对其赋予足够的重视, 积极主动地参加身体锻炼。

4 结语

上文已对高中体育教学与阳光体育理念的融合路径进行了多维度的论述, 但阳光体育在我国体育教育中仍处于初步适用阶段, 作为一线教师, 笔者认为要实现两者有机融合, 切实促进体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必须是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 实在、真切地获得进步与发展, 在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运动参与、社会适应力等多方面收获了以往不曾有过或更为优秀的成果。而这一种进步, 不仅是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斩获, 还应包含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擢升。在阳光体育正能量的影响下, 教师应走出教学单一化模式, 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 形成制度, 认真组织并实施“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 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 积极创建快乐体育园地, 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建设, 在校园内全面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结合各种形式宣传阳光体育运动, 广泛传播健康理念, 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1小时, 健康工作50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姚灿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实施“阳光体育”中的优势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6) :71, 73.

[2]舒川, 虞勇, 肖义慧.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 :177.

[3]陈琦.以终身体育思想作为学校体育主导思想的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 :105-111, 151-152.

[4]魏玉军.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阳光健康发展[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7 (00) :674-676.

[5]吴杰.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阳光体育运动俱乐部模式教学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 (1) :101-102.

[6]黄丹彤, 刘晓星, 练情情.“阳光体育”能改变多少现状?[J].教师博览, 2007 (8) :14-15.

[7]李茹.学校体育与学校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3) :95-96, 99.

[8]薛志伟.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2011 (2) :208-210.

特殊教育体育 篇8

早读书声琅琅, 跑操口号震天, 上课聚精会神, 自习鸦雀无声, 讨论热火朝天, 活动生龙活虎……使人意想不到的是, 这竟是一位体育教师出生的校长所领导的学校面貌。

带着无比的崇敬与仰慕, 笔者今年暑假以来多次拜访和电话采访了浙江省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的潘永祁校长。下面就是潘校长的成长轨迹和他的治校治学理念以及他所领导的学校取得辉煌成绩的采访写实。

不懈追求进取赢得成功人生

潘校长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 人生的黄金年代——中小学学习阶段正赶上大跃进结束恢复期和文化大革命初期, 中学毕业即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 下放到农村参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重体力劳动。由于下放农村期间劳动勤恳、思想表现突出, 于1974年被县推荐进入湖州师范学校体育专业学习, 1976年毕业后分配到安吉姚村中学任教, 三年后调往安吉孝丰小学任教, 同时完成了体育教育专业专科函授学业;因体育教育工作出色加上安吉三中扩大招生规模需要, 于1985年被县教育局破格抽调进入安吉三中任教。因教育工作踏实肯干且初步显现出领导才能, 潘校长从担任学校体育教研组长开始, 很快被学校破格提拔担任德育处主任, 且其担任学校中层领导期间,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扎实有效, 连续多年被评为县、市德育先进工作者;1993年因工作成绩突出并显示出卓绝的领导才能被市教育局提拔为安吉三中副校长, 1999年再次被提拔担任安吉三中校长, 任校长期间其克服种种困难先后完成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和教育管理硕士研修班函授学习。2000年因安吉三中教育的整体成绩全面超过当时的省重点中学, 被调任至新建的省重点中学安吉高级中学担任第一任校长。2007年因年龄超过规定, 在安高校长换届之际被调任安吉县人民政府专职督学, 2010年临危受命担任私立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校长。

潘校长自走上工作岗位以来, 为人正直、工作努力、成绩突出, 几乎年年都获得各种先进荣誉称号, 并且在担任安吉高级中学校长以来还不断兼任重要社会职位, 其中市级及以上的就多达十项次, 如:浙江省优秀教师、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州市名校长、湖州市人民政府督学、湖州市人大代表、浙江省六校联谊会会长等。

深挖体育功能推进素质教育

受传统体育观念影响, 很多人一贯将体育的主要功能单纯地锁定在健体、爱国等层面上, 而潘校长认为, 体育功能远远多于这些, 学校体育教育除了具有身体教育功能以外, 还具有品德、智能、心理教育等功能, 只有充分重视、挖掘并发挥好体育教育的功能, 满足学生品德教育、智能教育、心理教育的需求, 才能更好地拓宽素质教育的渠道, 才能使体育教育成为助推素质教育的发动机, 并真正推动素质教育。

潘校长认为:中学阶段的学生都不可避免地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 如何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和缓解这种压力, 使学生能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是中学教育的目的。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体育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 可以培养人的健全人格和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 增强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身心健康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这也一直是我们坚持的办学理念。尽管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样繁重, 但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热情却是空前高涨的, 只要在课外活动期间走进校园, 就能看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踢毽子、健美操和跳绳等, 组织形式有学校、年级、班级、个人……亮丽的校园体育文化风景总会让来访者啧啧称道。

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的具体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 以“晨间跑”为抓手, 拓展学校的德育途径, 推进德育和文化教育

学校将学生晨跑不仅仅作为锻炼学生身体的一项举措, 而且将其拓展为学校德育工作、班级管理和学风建设的一个载体。为健康的身体而跑、为班级荣誉而跑、为良好的校风学风而跑、为祖国工作50年而跑、为与家人幸福生活一辈子而跑, 晨跑已经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和实际行动。因此, 每次晨跑各班都能呈现出一片“步伐一致, 口号震天, 精神抖擞, 气势如虹”的景象, 通过晨跑及其评价和反馈, 培养了学生严明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团队协作意识, 激扬了学生的蓬勃朝气, 树立了优良的班风、学风, 从而更好地推动了学校的德育教育和学风建设, 也为进一步搞好文化教育打好了思想基础。

第二, 以俱乐部为载体,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学生的喜好, 学校逐步建立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健美操、乒乓球、跳绳等体育俱乐部, 并与学校社团活动结合起来, 务实有效地开展学生群体性“阳光体育”活动。通过开展春季足球联赛、秋季篮球联赛、冬季拔河比赛、体育节、校运会等一系列体育活动, 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 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组队参与县、市、省的各项体育竞赛活动, 在提高体育特长生运动水平的同时, 也张扬了他们的个性魅力, 并为普通学生树立了榜样。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勇于教学改革优化体育教育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革新, 体育教育要想取得长足进步和持续发展, 当然也离不开改革与创新。

早在1996年, 安吉三中就先于国家体育新课改开展了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按学生兴趣分专项进行选项教学, 这项改革就是时任副校长的潘永祁老师提出来的。

根据当时的体育师资和场地器材配备的实际情况, 学校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羽毛球、健美操6门专项课程, 拆开原有行政班按兴趣重新编班, 并在全盘选用高中相关教材的基础上, 适量引入大学相关合适教材开展专项课体育教学。但考虑到师资不足等实际情况, 当时只在高二年级进行了尝试。在教学改革探索中, 全校体育教师分专项不分家, 不断在一起深入探讨, 并逐渐形成共识, 为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为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做了很好的铺垫。从教学效果看, 这项体育教学改革的第一年就基本做到了“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

1997年4月, 湖州市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在安吉三中举行, 6位体育教师同时分专项开课, 令全市观摩的同行们耳目一新并获得一致好评, 这对安吉三中的体育教学改革尝试是一种鼓舞, 也为学校以后的体育教学改革坚定了信心, 而且, 现已开发了校本教材。

这项体育教学改革领先于全国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5年, 领先于按学生兴趣分专项进行选项教学的同类学校10年左右。潘校长的这项教学改革至今仍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活力, 也为安吉三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功绩。

正因为安吉三中体育教学改革走在了当时全省的前列, 体育特色教育成果显著, 学校被省教委确定为杭州师范学院和湖州师范学院体育系等院系的教育实习基地。安徽宁国多所兄弟高中学校、嘉兴三中、萧山中学、桐乡市中学等省内中学也纷纷前来观摩学习。

实抓软硬建设打造体育特色

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物质基础, 体育师资等软件条件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文化基础, 在搞好体育教育的同时打造学校体育特色品牌离不开这两个基础。

潘校长一直非常重视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建设, 他任职过的三所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条件都达到了国家一类办学条件。场地建设与器材配备只要是学校体育教育和打造体育特色所必需的, 都会一律给予满足。充足的场地器材配备, 拓展了学生体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为学生发展体育兴趣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为学校的体育特色教育品牌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在大力投资建设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的同时, 潘校长也非常重视体育教育软件条件的提升, 尤其是在提高体育师资水平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具体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 制订各种学校体育管理制度, 保障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并形成一整套体育教师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激发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 按照学校需要大力引进高素质、高水平、有一技之长的体育教师;

第三, 组织安排在职体育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以提高师资水平;

第四, 给予体育教师工作成绩相衬的待遇和奖励。

在潘校长所任职的学校, 体育教师深刻感受到“有为才有位”的真正含义, 体育教师在他的领导下, 无一不心甘情愿地主动努力工作, 无一不在短短两三年内就成长为出类拔萃的教师。

有了良好的体育软、硬件做基础, 打造出自己的体育特色教育品牌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所以, 潘校长历任过的学校有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的, 有被确定为省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集训基地的, 并全部成为省级体育特色学校 (安吉三中体育特色是田径, 安吉高级中学体育特色是羽毛球和足球, 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体育特色是篮球) 。

比如现在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的篮球特色教育, 就是以年年举办篮球文化节显现其学校对篮球特色教育的高度重视, 以“班班有球队”充分彰显学校体育特色教育的普及性, 以“周周有球赛”显现学校体育特色教育的常态性。

善用体育规律助推文化教育

最佳体育竞技状态的形成有赖于训练体系对运动员所施加的影响 (包含训练手段与方法、各训练周期运动量与强度的控制以及生物钟的调整等) 。把体育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引入到高考文化考试前的调整, 帮助学生调整了高考期间的生物钟, 把高考前的心理状态、思维活力调整到最佳状态, 使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潘校长在介绍他的经验时说:“在高考前一个月开始按照高考的考试时间安排作息, 对学生进行生物钟调整, 具体细化到上课时间、睡眠时间、每天体育活动时间都按照高考的时间进行调整;安排一周作为一个周期搞一次模拟考试, 以保持考生的思维活力和高考考感。同时, 为避免学生因高考临近导致压力过大的心理失常和休息不足, 为保证考生有充分的休息调整时间, 以保持优良的体力和精神状态, 在保证不间断课间操的情况下, 学校推出了一些积极的休息方式并给予充足活动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地休息, 比如, 要求学生人人必须参加每天至少一个半小时的体育活动, 班主任全程参与, 体育教师全程监控学生参与情况、运动量和强度并给予必要指导;学校安排课间、午餐和晚餐期间、体育课外活动时间播放轻松悠扬的轻音乐等。”

先进的理念和有效的手段使得学校高考、中考成绩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实施这种调整方法的前几年就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中2000年高考就以普通高中全面完胜省级重点高中的神话而被领导、同行、家长所称颂, 一直到现在还广为流传, 成为当地教育奇迹和高考神话。

这是潘校长把体育规律引入到文化学科的一个成功之举, 十多年来, 潘校长的这个经验不断被省内外上百所名校效仿学习并推广出去。

特殊教育体育 篇9

关键词: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民族传统体育

1 前言

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弘扬民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因此,无论是从学校体育教学,还是从人民群众的全民健身来看,都非常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人才,作为以培养体育教师为主的体育教育专业,就更加有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责任了。

2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教学方面的论著和文献。

2.1.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设计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调查对象为:以山西大学、运城学院、晋中学院、长治学院等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380名在校本科学生。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现状

认识度是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程度。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程度对于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有着积极或消极的导向作用。经调查,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武术的认识现状为:非常了解占18%,比较了解占31%,略有了解占44%,不了解占7%;对传统体育养生的认识现状为:非常了解占7%,比较了解占10%,略有了解占60%,不了解占23%;对民族民间体育的认识现状为:非常了解占8%,比较了解占19%,略有了解占53%,不了解占20%。

由此可以看出,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武术的了解程度较高,不了解的很少。对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不了解程度都达到了20%以上,说明山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对民族传统体育了解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对这一点也非常认可。山西省4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认识情况显示:学生对套路和散打的了解较多。而对于舞龙、舞狮、空竹、风筝等具有特别浓厚地域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情况一般。通过上述情况,说明多数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技术课程的认识局限于武术套路和散打,而对舞龙、舞狮、空竹、风筝等娱乐性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现出很少的兴趣。

3.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兴趣程度的调查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无论是以何种组织形式参与的,多表现为自主性与非自主性和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结合。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兴趣是影响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较高的兴趣就可能导致较积极的行为。

通过调查表明(见表1):対武术“非常喜欢”的占12.2%,“喜欢”的占26.2%,“无所谓”的占52.4%,而选择“不喜欢”的则占到9.2%;养生气功类项目“非常喜欢”的占9.3%,“喜欢”的占25.2%,选择“无所谓”的占49.5%,而选择“不喜欢”的则占到15.1%;舞龙、舞狮、空竹、风筝、毽子等传统项目“非常喜欢”的占10.2%,“喜欢”的占33.3%,“无所谓”的占41.7%,而选择“不喜欢”的则占到15.9%;面对选择“无所谓”、“不喜欢”的学生相加已达到60%左右,说明现时期民族传统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深入学生心里,有必要也必须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探索与改革。那么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哪些项目感兴趣呢?依次是武术、民族民间体育和传统养生。一方面说明了学生的选择首先是实用性和健身功能,同时也显示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3.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掌握情况

根据表2显示,山西省体育教育专业大部分学生掌握1-3种武术套路,而对于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根据与学生和体育教师的访谈显示多数学生只会踢毽子。这与学校对武术课时设置多,武术方面的教师相对数量多而民族民间体育课时设置少,教师数量少有直接关系。所调查到的学校都没有开设有关传统体育养生的课程,从少数掌握一些传统体育养生的同学访谈得知,他们掌握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多数都由课外学习得到。通过对学生和体育教师的访谈,说明领导重视,保障经费投入是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的前提。同时理论、技术教学两手抓,教师定期、间断性校内外交流学习,培养有文化、有知识、有思想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是非常必要的手段和措施之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重竞技、实用,轻传统的现状比较严重,对区域性强、娱乐性强的民族民间体育的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对传统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课程了解一般,对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也一般,没有达到对课程应有的积极态度。

4.2 建议

我省各高校应该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使学生正确认识民族传统体育课,使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课开展得更加顺利。应该加强对于区域性强、娱乐性强的民族民间体育的传播,改变学生重竞技、实用,轻传统的观念,加深学生对国内外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程度和了解程度。

参考文献

[1]李日成.对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J].益阳师专学报,2002(5).

特殊教育体育 篇10

1 全面发展体育教育思想模式的探析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的教育模式取源于德育与智育和体育全面发展的总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将原有传统高校体育教育模式转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内容、方法为主的现代化高校体育教育模式, 这是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思想和实践的重要一步。实际上体育教育的德育主要指体育教育中的思想、道德、品行、作风方面的培养;智育主要指体育教育中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方面;体育主要指体育教育中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三个方面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则表现为身心的全面发展, 主要指身体、心理、个性三方面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模式。如英国高校体育教育中进行全方位的功能定位指包括增进学生的健康、促进学生性格的形成、调解心理、集体配合的综合培养, 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基础, 通过高校体育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 极大地促进英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空间。

2 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目标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针对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目标展开了四次大讨论[1]。

第一次, 1981年就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体质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关系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 提出高校体育教育应为国家发展的竞技体育服务, 将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

第二次, 20世纪80年代后, 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 使体育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由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引入, 使高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和目标趋向复杂, 由此引发第二次讨论, 关于高校体育功能的目标。讨论内容认为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高校体育的功能目标, 反映体育的自身属性, 使体育教育思想从单一的观点向多元化转变。

第三次, 1990年, 围绕高校体育应以育人为本还是应以育体为本的主题, 展开高校体育功能目标的再一次讨论。讨论内容强调体育教育是针对学生体育观念、思想、兴趣、爱好这四方面的来培养;应是应针对强调学生健康体质的塑造;同时也有专家认为教育教育应是两者的统一。

第四次, 1994年又展开了第四次讨论, 此次讨论内容是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目标中将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引向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具体思考和审视教学内容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手段、教学用具等具体细节, 认为教材的选择和传授必须符合高校体育的总体功能和目标。其基本观点是从体育观出发, 把传统的单一的体育观念, 向多方位层次去认识高校体育的功能目标, 以谋求更大的整体综合发展效果, 并提出高校体育教育功能与体育功能的有机结合, 应体现增强体质、发展教育、强化个体社会化、提高竞技运动和娱乐运动等多种功能的有机组合。

通过四次体育教育功能与目的的讨论取得的共识:首先高校体育的最基本特征, 在体育教育过程, 增强体质是高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和主要目标;其次是体育教育的主要功能目标并不是单一的功能目标, 围绕功能与目标展开一系列体育教育中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别的功能和目标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研。

3 对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内容及特点分析

3.1 终身系统体育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探析

终身教育思想是终身体育思想的基础是其发展形成的主要诱因。终身教育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同时终身体育也是对终身教育教学思想内容的扩展和补充。终身体育思想受终身教育思想、功能、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变化行为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终身教育与高校终身体育教育都是以社会发展为前提, 而教育是围绕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而发展起来。

在各国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终身体育在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 终身体育也开始了初步的系统的研究。对终身教育是人在一生中受到培养教育的总和, 它包括人一生中的受到的连续教育和个人学习及社会整体教育三个方面, 它的特点是面向全体大众的教育。终身体育的含义:首先是整个生命过程都进行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 与参身体锻炼活动使终身体育有明确的目的性, 其次是在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整体化、体系化为目标, 从而使体育真正成为人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能够养成这一习惯, 无论在什么时候, 在什么地点都能够把参加体育活动坚持始终。不能单纯把终身体育仅仅看作是体育价值观念影响下的一种主观行为。

终身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首先通过终身体育教育在高校教学中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思想, 掌握从事终身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方法、手段为终身体高校育教育的有效实施打好基础。其次注意根据身体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阶段性规律和运动素质敏发展期的规律, 合理地安排各阶段体育教育。然后是贯彻终身体育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培养高校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 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从而形成终身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以满足不同层次, 不同需要的多方面要求, 合理安排体育教学中的运动负荷, 使学生科学的进行强身健体的锻炼, 同时应注意循序渐进和个体区别的对待。

3.2 对体育教育整体化大纲的探析

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最大特点, 是将传统的, 以课堂教学的安排作为基本教学内容。高校体育教学大纲, 将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全部时间统一进行安排, 即将课堂教学、课余训练、课外锻炼、体育竞赛等均列入综合体育教学大纲之中, 从而让学生每天都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以综合体育教学大纲取代原有高校体育教学大纲, 这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实施整体化教学的一个明显体现。西方国家的高校也以体育课教学、校内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三项, 基本内容为基础教学制定综合性的高校体育大纲。由此可以见, 实施体育教育整体化, 已成为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体育教育整体化大纲是根据, 综合性教育思想、系统化体育教学思想而延伸而来的。

3.3 高校体育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关系的探析

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中,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比较多的倾向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而学生在体育课中起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教学过程的掌控与引导, 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必须围绕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进行。从而更好的完成教育任务。

3.4 群体体育教育与个体体育教育相结合的探析

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出现了样化、个性化,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在体育教学课堂以外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 在体育教学课堂内广泛实施的按体能分班, 小组与个人体育活动项目交替进行, 同年级混合分班等多种形式, 打破原有界限混合编组等。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区分不同群体与单个学生的教学差别, 并且要视不同学生的身体情况、运动基础、不同性别等多方面因素, 适当的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

4 结语

现代各个国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想出现了日益加快不断更新的改革动向, 这些改革的动向都离不开各个国家的发展现状, 如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等条件紧密相关, 我国现代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改革势在必行。21世纪的高校体育将会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为前提, 为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刍议 篇11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有极大的关系。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笔者认为,我们要认真研究与探讨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这是一项重要课题,现不避粗浅作一探析。

一、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是一门重要学科,接受系统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从幼儿园直至大学,都开设体育课,有体育教育、体育游戏、课余训练与竞赛及课外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根本,它既为学生的健康与生长发育打好基础,又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使之终生受益打好基础。但我国人民的终身体育意识极为淡薄,人们没有从理性的高度来认识体育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想不到利用体育来调节生活,增进健康、愉悦身心。

据《中国社会体育现代调查报告》显示:1996年我国16岁以上城乡居民只有34.3%的人在一年中参加过一次以上的体育活动,65.7%的人在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任何体育活动。我国体育人口仅为31.4%,远低于发达国家,欧美体育人口达70%。由于全民健身底子薄,这就让传统的养生观和一些不正当的活动有一定市场,全家睡懒觉的人有,整天呆在家里看电视的有,昼夜在电脑房、游戏电子房的有,痴迷在烟雾腾腾的棋牌室搓麻将打扑克的更多。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得不深思,学校体育要承担起终身体育之基础的重任,要做的工作太多了。终身体育不仅是人的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全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学校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这是学校的责任。由此,学校体育要改革,走与终身体育相结合之路,为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学校体育如何对学生进行终身教育

1. 实行个性化体育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着眼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而实现的教学。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僵化的旧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行的素质教育,为此现行体育教学应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教学方法运用上、运动负荷的安排上、考核办法的制定上,都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体育状况。学生最了解自己,在教学上有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确立最适宜的目标。这种个性化的目标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它能激发人的斗志,挖掘人的潜能,克服锻炼活动中一个一个困难,实现或超越目标,创造奇迹,享受成功的喜悦。这种锻炼活动不是强迫的,是学生自觉自愿的,体验深刻,其体育效益将会长远。

2. 增加娱乐体育,闲暇体育内容

体育有娱乐功能。就是因为体育有很强的娱乐性,所以吸引了众多的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热也不怕,冷也不畏。但传统教学大纲不太考虑体育的娱乐性,所教内容单调枯燥,学生没有兴趣。现代体育教学应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倡导“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把娱乐体育、余暇体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体育教学,还是课外体育活动,要重视群众中普遍开展的球类运动和群众中普遍流行的拳、操、功、舞、剑的教学锻炼活动,教些动作,学点套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一、二项学得好一点,掌握基本技术,懂得锻炼方法。这是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把与学生终身相关的健康娱乐体育摆到重要位置,为其步入社会后保持健康的身体而加入到大众健身行列,从而使体育和健康伴随人的一生。

3. 培养运动兴趣和锻炼习惯

运动兴趣和锻炼习惯是人们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体育与健康课程把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作为一项重要要求,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偏重身体方面的内容,忽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不少学生步入社会,环境一变,没有学校那样固定的体育课、课外活动的时间,没有体育教师辅导督促,他们就不去锻炼身体,时间一长,运动场也不光顾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的参与,养成经常持久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此,体育教学应注意几点:

(1)教材要有趣味性。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其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愉悦的体验。适应时代发展,学生喜爱的健身锻炼效果好的项目,可多设些如篮、排、足、乒乓球、羽毛球、韵律体操。

(2)开展体育兴趣小组活动。兴趣小组可以是同一教学班的,也可以是跨班的、跨年级甚至是社区的。志同道合,气味相投的伙伴组建的队伍,学生活动起来兴高采烈,欢心鼓舞。他们会动脑子,想办法,没有器材他们自筹零用钱去买,没有时间他们就会尽量挤出时间去练,没有场地他们会四处去找。只要我们细心留意一下,即使在应试教育下,也总有一些人偷偷地去锻炼,如篮球、足球,甚至最近时兴的轮滑运动,学生玩得满头大汗也无所谓。在当前的课改形式下,终身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积极支持,让它有应有的地位,创造一些条件能够正常进行活动,并要有表现展示体育才能的机会。自发组建的体育兴趣小组,有生命力,这是因为参与者积极性、主动性高,因此锻炼效果好,锻炼习惯也易养成。

(3)改革教学方法,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师生、生生多边互动,教学相长。教师要将传统的“我讲你练”的沉闷课堂气氛变为和谐宽容、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展开自由联想,产生新、特、奇的想法,如学生生疑、质疑,提出与教本、教师不同的想法,教师要保护他们参与教改的热情,绝对不能采用粗暴的态度讽刺打击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常常是这样,对教学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往往是最有创新的。我们不要对犟脾气的学生冷眼相待,他们提什么意见不能老是说:“靠边站,你懂什么”,更不能像爱迪生的教师那样,因爱迪生爱提异想天开的问题,就把他逐出校门。

4. 加强体育能力的培养

终身体育的特征是自觉自愿参加体育锻炼并能持之以恒。能否持续一生,其体育能力至关重要。实践证明,一定的体育能力对人一生的体育行为产生实际而深远的影响。

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设计体育计划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如自我调控能力,学生对体育锻炼情感的体验、运动负荷的安排、时间与空间的掌握以及人与人、人与环境的改善等能力提高了,这对一生的体育锻炼都是有益的,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要我锻炼变成我要锻炼,即使走出校门后也选择适宜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的原则,独立自主地进行强身健体,达到延年益寿的实效。

5. 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为达到预期目的,自觉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获得成功的心理状态。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学生都要承受一定的负荷量,克服项目本身和自身机能方面的诸多障碍和不适,从多次磨练中获体验,学会动作,掌握技能,培养和锤炼良好的意志品质。

有了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无论对学习、工作,还是终身体育锻炼,都有极大的作用。意志坚强的人,遇到意外情况会临危不惧,果断沉着,采用相应的措施转危为安。我们常可以看到,意志坚强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怕苦和累,坚持到底,获得成功的喜悦。如中长跑,有的学生就能忍受极点的难受感觉,坚持练,运动成绩提高快。顽强的意志品质,能激活旺盛的斗志,失败不气馁,挫折不灰心,充满必胜的信心,百折不挠,坚持到底。因此,在体育的各种活动中,都要把培养学生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耐久跑对意志品质的培养、心肺功能的增强都有特效,我们可以动动脑子,如采用追逐游戏、跑走交替、跟随跑、象征意义的环球旅行等方法,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和丰富的想象中练习,就会收到提高运动成绩、培养意志品质的效果。有了体育活动的顽强意志品质,学生走向社会也会或多或少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成为健身运动的拥护者和积极参与者。

论终身体育教育与高校体育环境 篇12

1、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和摇篮

法国著名教育家保尔·朗格朗于70年代在他的《经济教育引论》中提到:“如果将学校体育的作用看成只是无足轻重的事, 不重视学校体育。那么, 学生进入成年阶段后, 体育活动就不存在了。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 那么, 体育在教学中就变成了‘插曲’。”纵观世界, 美国早在70年代初就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能力;日本也开始了“由学校期中心的教育”向“生涯体育密切相联”发展的转换;韩国则:“提倡开展能终身进行的体育活动”, “鼓励自觉参加体育活动, 使体育生活化”等。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二条规定:“体育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需的终身教育因素”。从而进一步从理论上阐明了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2、高校体育为终身体育教育提供环境

大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 也是终身体育的关键。这个时期, 体育活动进行得如何, 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价值的形成和运动习惯的养成, 对走向社会的终身体育活动将产生极大影响。

二、对优化高校体育整体环境, 实施终身体育教育的总体思考

随着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普及,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而学生毕业就业后, 能否持续经常进行有益的体育活动, 虽然会受到许多客观因素影响, 但自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大学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 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 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具有特殊意义。

1、强化终身体育思想教育, 树立终身体育观

高校体育教育应成为“终身体育”的一个过程, 而学生则是实践这一过程的主体。因此, 在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和培养, 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 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充分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于国于己的意义和作用, 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终身体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个人生存、发展、娱乐的需要。

2、加强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欲图体育之有效, 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据有关中老年体育锻炼调查材料表明, 运动兴趣和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第一动因。因此, 学校体育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性,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兴趣和爱好, 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完成教学任务和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之间的矛盾, 并使学生从体育教学和课余锻炼中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美的熏陶和不同的项目段独具的乐趣与魅力。

3、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不仅要营造一种浓郁的高等学府文化气息, 同时, 还要注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强调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题, 突出现代体育文化特征, 即娱乐化、生活化、个性化。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配置体育场地、设备、设施, 在设备的安置和颜色的搭配上要富有活力与动感, 要创造一种视觉感官上的冲击力, 让学生置身此环境中, 就能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振奋、跃跃欲试的精神力量。要制定符合现代体育要求的标语、口号、标识牌。举办各种体育文化活动, 努力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内函, 营造一种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终身体育教育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

4、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教材体系

终身体育是学生步入社会后, 需要自我教育过程, 要独立、自觉地、根据实际进行体育锻炼。然而, 大部分学生步入社会后, 由于自身能力、时间、场地等原因, 根本不能坚持自我锻炼。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体制还不能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应该改变以单纯“增强体质”为目的教育思想, 大力推行以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体育能力、突出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为目的的体育教育思想, 并把体育生活化、娱乐化、个性化作为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

5、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终身体育教育需要一支稳定的, 有丰富的体育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强、超前意识、开拓精神的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因此, 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对教师展开多渠道的培训和进修, 经常充实和更新体育教师业务知识, 鼓励教师对体育领或中有前瞻性的课题加以研究, 使体育教师整体业务水平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6、实施单项体育俱乐部制

高等学校实施单项体育俱乐部制, 进一步拓展了高校终身体育教育的空间, 使每个学生能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加入。俱乐部由专业教师指导, 学生自我管理,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培训, 体育竞赛与活动。俱乐部能给广大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展示个性、发挥特长、施展个人体育才能的天地, 也能学到自己所喜爱的体育知识、技能、方法, 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摘要:终身体育教育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要实现我国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的接轨, 就必须依靠良好的学校体育整体环境, 对现行的体育教学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功能,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与能力, 强化终身体育意识, 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上一篇:工业循环水下一篇:装配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