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学论

2024-08-29

特殊教育教学论(精选12篇)

特殊教育教学论 篇1

师生教育话语的特殊性

筅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胡之骐

从社会学的视角审视, 话语的本质是一种权力关系, 它意味着谁拥有发言权, 谁要保持沉默 (至少在某些场合下) , 或者他们的话语被认为不值得关注, 或者没有进入大众舆论的体系。语言系统在情感和思想层面上产生压制;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 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它不同于国家专政机构的权力, 它蕴藏于制度知识、理性中, 这种话语权力含有一种无形的权威性, 使你依赖、服从于它。权力和话语之间存在着相互连接关系。话语不但意味着一种言说方式, 而且意味着对言说者地位和权力的隐蔽性认同。特别是以福柯为代表的权力话语理论, 使人们对文化权力的分析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深入到语义分析的领域。由此, 学者们以话语作为切入点, 进而发现话语是真理和权力的栖息之所。话语的意义不在于被谈论什么, 而在于谁谈论它和它是怎样被谈论的。

我们可以就研究目的, 将话语区分为三类: (1)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区分:社群话语、私人话语、公众话语、个人交际话语、群体交际话语等等。 (2) 从社会行业范畴的角度区分“行业话语”:政治、经济、外交、教育、新闻、媒体、大众文化、法律等行业话语。 (3) 从具体事件、具体话题或具体社会文化问题出发区分“问题话语”。在所有话语中都有一个公共的预设, 即不同的话语之间存在着语境、语言符号及其使用上的差异。而本文所要讨论的教育话语交叉带有三类话语的特征, 它由教育中各个群体的言说所构成, 话语的内容属于教育行业的一部分, 话语的重点是对于一些教育中基本事件的问题和看法。

因此, 教育话语可以理解为教师、学生、教育研究者以及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等所有参与教育活动者之间的, 对教育问题的多元的、复杂的言论、观点以及态度。而师生的教育话语则是其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

关于教育话语的研究, 在国内可以找到一些。比如我国有学者认为“教育学也存在话语现象, 它既标示出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 同时也标示出一个时期或一段时间内教育研究的兴奋点”[1];也有学者指出“在学术场内, 学术人既要遵从已经形成的场域规则, 又要不断寻求“区隔”……学术场自主性的确立就表现为特定话语的出现、话语生产的制度化、话语生产内容的转换以及话语生产范式的变革, 这种话语生产受到生产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但它并不是纯粹的逻辑建构活动, 它还受到各种其他场域力量的影响……”[2]另外, 笔者在一篇澳大利亚昆士兰 (Queensland) 的个案研究的文献中发现, 通过赋予共享的教育公共讨论以特权, 可以使不同的甚至毫不相关的地点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 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育政策[3]。教育话语是能够发挥自己特有的功能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于共同的空间, 拥有一系列共同的公共话题, 对于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并因其特殊的社会角色和地位[4], 他们的教育话语也具备了独特的特征。相比教育场域内的其他群体的话语体系, 师生教育话语具有特殊性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社会身份和角色上的趋利避害

国家意识形态对学校场域的渗透是国家控制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因此, 师生教育话语必然是处于国家意识形态的监督之下———甚至我们可以说教师和学生无论在学校内部还是在校外都被赋予了相对于一般社会大众更严格的身份规定。教师和学生在这一层面的趋利避害因此也就体现得更加强烈, 具体表现在他们对于自己言论的“深思熟虑”上, 现实生活中除了在私人圈子的交流里我们很难发现教师或学生的“真心话”。即使在研究者的这次访谈和调查中, 也只能部分地反映真实情况, 被访谈教师可能会为一个一般性问题的回答思索一番, 而访谈者之前已经向他 (她) 言明了访谈的匿名性和目的;有的学生则直接在调查问卷上附上自己的意见, 直接表示出对自己的言论自由被“无形”地限制的不满。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话语体系上体现为“弱势群体”, 他们对自己的公共话题最有发言权, 但是也最多地受到各方因素的牵制, 更准确地来说, 他们的言论更需要符合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所以, 师生教育话语的独立性在这里受到了挑战。

二、群体角色的自我维护

在教育话语体系中, 教师和学生受到各方面因素牵制的同时也有出于自身角色考虑上的主动维护的因素。在法定意义上, 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是一个次级群体, 国家权力机构设置学校将教师和学生两个不同的角色集中在了一起, 赋予他们特定的目标和任务, 并且二者主要依靠次级关系联系在一起[5]。教师和学生因此有属于他们自身的利益诉求, 这也决定了他们的言论加入自身角色的价值取向, 或者说这些言论有必要符合自己的利益, 而并非一定是“法定”的利益。从一次访谈和调查的结果来看, 被访谈教师都对自己的职业拥有良好的感觉, 而学生对于学校的依赖感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研究者通过访谈发现, 教师不愿通过网络渠道发表自己言论的理由无外有三:第一, 发表自己的言论必然会面对其他人的质疑, 这样辩论就会产生。而网络中的辩论又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 并且对对方的背景一无所知, 所以更深的层面来讲, 是因为认为这样的辩论没有太多的价值。第二, 性别或性格因素, 不太愿意使用已有的通讯工具。第三, 愿意在学校范围内和其他教师在校园网络中交流, 但是学校所推行的“实名制”让自己的“匿名”身份受到了威胁, 所以也不愿意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

同样地, 学生群体也存在着类似的顾虑。在一次对学生群体的抽样调查中, 被调查学生样本中仅有22.6%倾向于运用网络工具发表言论;有32.0%选择了“不经常这么做”;16.7%选择了“没有这么做过”, 另外28.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三、压力下的“协作”

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虽然具有不可抹杀的等级关系, 但是同处于学校场域的边缘地带让他们具有了协作的可能。当然, 这种结盟仅体现在他们对于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的教育话语意义上, 具体体现为舆论倾向的一致性和相互之间言论上的谅解。教师和学生对待当下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的态度上是存在协作的, 尤其在面对权威机构的某些不符合他们实际教学情况的行为时。需要说明的是, 教师和学生的这种“协作”实际上是来自压力的被动情况下形成的。他们本身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盟的存在, 但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则显而易见。

四、“抗争”的条件性

教师和学生相对于一般公众而言具有更加严格的“限制”———学校对于社会而言具有再生产的功能。比如教师群体对于外界而言就占有道德层面的制高点, 公众对于教师的尊重很多都来自道德领域。我国当下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批判大多处于两个层面, 一是教师职业道德层面, 二是教师教学水平层面。在教师职业道德层面, 公众的监督是非常严格的, 我们从当下网络空间中对于教师因为道德层面的问题的批判中“禽兽教师”这个词的出现频率上可见一斑, 这种评价直接和教师的社会身份与职责相联系。而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教学水平上的批判, 公众则更多地和其他外部因素联系起来, 比如国家的高校扩招政策导致了教学水平的下滑和师资质量的降低等。对于学生群体的评价也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 学生学业水平和道德的好坏不但是学生自身的原因, 更多地和学校教学与社会环境有关, 但是学生群体中所发生的冲突却往往成为公众“过度”关注的重点。

所以, 研究者认为教师和学生除受到本身所处的学校场域中各种规则的限制而外, 还受到公众的监督, 并且监督的力度相对于一般公众来说更强, 因此, 师生教育话语也相应地显得更加“小心”。如布迪厄所言, 当压力存在的时候抗争也就产生了, 师生本身处于学校场域的边缘地带, 他们的抗争是必然的。又如上文所述, 教师和学生的抗争具有独特的条件性, 这个条件不仅来自学校场域中的种种规则和权威压力下的“谨小慎微”, 同样也来自社会公众监督下的“独善其身”。他们必须时刻保证自己的言论限定在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力以内。

师生在我国整个社会场域中的特殊地位, 教育话题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更多的束缚。无论是在规则 (或者说制度) 层面还是在道德层面, 在研究者与被访谈教师和被调查学生的接触中, 都体会到了他们对自己言论的一种把握。这说明他们自身对这些限制是非常敏感的, 并且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公共话题的言论上。

参考文献

[1]程少东.论转型时期的教育话语.教育评论, 2000 (3) .

[2]生兆欣.试析我国比较教育话语场域的形构——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5) .

[3]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Vol.52, No.3, September2004, pp228-248.RECONFIGURING THE PUBLIC SPHERE:IMPLICATIONS FOR ANALYSES OF EDUCATIONAL POLICY.by Sue Thomas, Griffith University, Brisbane, Australia.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5]厉以贤主编.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选.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特殊教育教学论 篇2

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核心是优化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教学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各种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各科教学在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的重要性,其 优化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的一门学科,和语文、数学甚至和音、体、美等学科比较,它课时 少,每周每班只有一节课,而且几乎没有书面作业,也很少笔试,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的作用决不亚于任何 一门学科,甚至还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首先是由它的系统性决定的。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一个重要标志 ,就是要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各科教学都承担着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任务。然而其它学科都是根据各科教学大纲关于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按各科自身 的教学特点,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只有思想品德课才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行为的专门课程。各科教学 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最经常的途径。而思想品德课的系统性就决定了它是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的主渠道。

在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又表现在它的.情感性。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 因此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成年人和青年人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信念和需要,而小学生的学习动力 则主要来源于情感和兴趣。所以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阶段,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斯霞 的母爱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李吉林的情感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之所以获得成功,其奥妙也就在于有情。各科教学都要有激情,但只有思想品 德课是把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列为首要任务的。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要贯穿于每一节思想品德课的始终。 如果思想品德课这一教学要求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则强烈的道德情感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 ,进而促使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实施。

在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也表现在它的辐射性。实施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必须加大学校德育工作力 度。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最经常的途径。校级、班级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少先队教育(www.xfh

论特殊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篇3

【关键词】特殊儿童 特殊教育 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0;J6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255-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份文件中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特殊教育是指使用一般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特殊音乐教育是特殊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就是指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教育。

一、特殊音乐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教育对象分为施教者和受教者,在学校教育中一般的施教者是老师,在音乐特殊教育中则是特殊音乐教师(本文中特指专业音乐教师而非兼职音乐教师),受教者为学生,在音乐特殊教育中则是指特殊儿童。

(一)受教者

普通音乐教育的受教者绝大部分是生理、心理发育正常的儿童,虽然在对音乐的敏感程度方面会有一些差异,但还是可以在一起进行整体音乐教学的。而特殊儿童由于彼此生理、心理方面差异极大,他们各自身心的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教学时必须按照他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教学,不能像普通音乐教育一样一概而论,而更应该侧重因人而异,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身心状况和接受能力去搜寻特殊儿童的潜力区域,进行分类教学。

(二)施教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从我国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师资方面来看,当前最严峻的问题是音乐教师的质量问题。当前的特殊音乐教师有部分是专业特殊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但是更多的是普通音乐教师经过短暂培训进入到特殊学校担任音乐教师的。这种音乐教师明显是不能胜任特殊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因为特殊音乐教师除了要有普通音乐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和音乐教育素质之外,还应当有如下几点要求:第一:接受过特殊教育的培训,能使用手语和盲文进行教学,这样才方便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教学。第二:具有音乐治疗方面基本知识,能敏锐地感受到音乐对特殊儿童的影响。第三:特殊儿童的身体都十分敏感和脆弱,在课堂上可能会有一些异于常人的举动,如果任课老师不能及时察觉并予以关照的话,教学的效果是会大打折扣,甚至影响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这就需要特殊音乐教师发自内心的无私奉献,关爱特殊儿童,关心特殊儿童的成长。

二、特殊音乐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本文在这里将音乐教育环境分为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硬件环境,和国家政策、社会观念等软件环境,旨从学校教育的角度阐述特殊音乐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一)硬件环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近来年,全国各地也都普遍加大了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经济投入,纷纷新建和扩建教学场所,增大学校规模,改善办学环境。特殊教育学校拥有的音乐教学设备的整体状况是比较好的,由于生源的特殊性,特殊学校基本拥有音乐教学专用教室供学生们上课和空余时间使用,并配有各种打击乐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特殊学校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硬件环境的的安全性相较于普通学校来说应担更加受到重视,安全度对于身心有缺陷的特殊儿童而言是格外重要的。

(二)软件环境

1.国家政策

音乐教育环境受国家教育部门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当地教育部门政策实施情况的影响。

中国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虽然有地域差异,发达城市的特殊音乐教育优于欠发达城市;有地区差异,城市优于农村;但总体来说特殊音乐教育是一直在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总是落后于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特殊音乐教育的关注度不够高。

从二十世纪80年代的第一部指导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法规性文件《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到2009年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都只是规定特殊教育学校应当重视体育和美育的工作,要求学校上好艺术类课程,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并没有向普通音乐教育一样具体到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等。这是特殊学校音乐教育相对于普通音乐学校教育所欠缺的部分。

2.家长观念

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从家长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对于正常儿童还是特殊儿童,家长的积极参与对于儿童音乐教育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前的现实是,有部分特殊儿童家长认为特殊儿童存在生理和心理的缺陷,无法与正常儿童相比,在他们看来多认识几个字比感受音乐重要得多,这样的家长观念极大地阻碍了特殊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特殊音乐教育教学的特殊性

(一)教材

笔者在查阅资料中发现,特殊音乐教育现使用的教材在新颖度,灵活度方面都有欠缺,不符合特殊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生理特点,导致音乐教学活动不能很好的展开。教材的内容与编写应当与特殊教育的发展同步,不断创新,使之更符合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

(二)教学过程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特殊儿童的教学必须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特殊儿童的生理局限性决定了特殊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让他们学会生活,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当要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增强特殊儿童的肢体感受能力。

(二)教学目的

相对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较强的功利性目的而言,特殊学校音乐教育则更加注重音乐本身的特点及音乐所阐述的人本主义。

1.审美

特殊儿童可以倾听音乐来感受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与能量;感受音乐,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感受亲人和社会的关爱;创造音乐,抒发自己的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与外界沟通交流。

2.交往

特殊儿童因为自身生理的原因,多少会有一些自卑感,尤其表现在社交方面,不敢也不愿和外界进行交流,而音乐活动是一项需要合作进行的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群体意识,有助于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他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3.治疗

音乐教育能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缺陷,进行有计划、有意识的治疗,如盲童学会演奏乐器能提高他们的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功能;聋童在进行身体律动的时候能激发身体活力,促进体格生长;自闭儿童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极具天赋,通过音乐可能能发掘其身上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词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

[2]李平平. 湖南省特殊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6.

[3]连赟. 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 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2010.

[4]吴跃跃.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性质、特点及教育价值[J]. 中国音乐教育, 2008, (11): 54-55

作者简介:

论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 篇4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以一定数量的特教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1]。但是,从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历史可知,民办特殊教育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民办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状况。这些年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特殊教育需求的增加,民办特殊教育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杨团等人对北京市民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现状的调查研究证明,民办特殊教育已成为公办特殊教育的有力补充,为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作出了贡献[2]。然而,杨团等人的调研也反映出我国民办特殊教育在教育质量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提高民办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民办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提高民办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民办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作为教师队伍建设战的重要途径,其发展现状、应对策略值得研讨。

2. 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现状

我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搜索、查阅发现,现有研究中针对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研究较少,几乎无人问津。但是,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存在的数量、分布区域和发展趋势看,开展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相关研究刻不容缓。

现有研究和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

2.1 监管体制不明确,缺乏培训平台。

由于我国相关管理体系、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或缺失,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存在较为严重的“身份认同”问题,即机构自身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归属于哪一个政府部门管理,从而出现了不同的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在教育、残联、民政、工商等部门“多头登记、多头管理”的现象[2]。由于“多头登记、多头管理”,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普遍缺乏行业规划、行业指导和行业规范。

因此,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也相应地陷入了缺乏有效监管体制的困局。监管体制的缺失必然导致培训平台的丧失,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也就呈现出由各机构各自为政、各显神通的混乱局面。因而,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丧失了监管体制层面的保障。

2.2 资源匮乏,缺乏有效支持。

首先,对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而言,其运营经费来源主要有服务收费、项目支持、政府补贴、慈善捐款等。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型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而言,服务收费仍然是该机构的根本经济来源。而中小型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又恰恰是我国民办特殊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在特殊教育高教育成本这一客观事实面前,大多数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很难在经费上保障教师的在职培训。这一现状使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陷入缺乏有效经济支持的困局。

其次,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特别是中小型机构,由于其以服务收费为主的运营特性,势必迫使机构在人员配置上追求人力资本的最小化,即每个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有富足的教师可供抽离出来参加培训,特别是参加一些日程较长的集中式培训。然而,这种日程较长的集中式培训又恰恰是教师需要的,也是能实际解决教师专业成长需求的培训。

再次,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的客观现状,也使机构负责人在教师培训方面有所顾忌,不敢或不太愿意在教师的在职培训方面投入太多。因此,这一尴尬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办特殊教育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工作的开展。

第四,特殊教育专业资源匮乏和分布不均,严重影响了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对特殊教育专业资源的获取。我国现有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师资力量实属有限,远不能满足其在职培训的需求,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并且培训平台更多地建立在一些设有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中,而且上述资源多属公办特殊教育资源或主要面向公办特殊教育单位,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较难共享上述资源。

最后,由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与公办特殊教育单位间相对隔离,且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与机构之间大多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彼此间缺乏沟通与合作,严重阻碍了民办特教机构及时、畅通、有效地获取特殊教育专业资源,进而限制了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3 培训模式单一,缺乏系统性、持续性。

在大多民办特教机构中,特别是中小型民办特教机构,其教师的在职培训基本以机构内部自我培训的校本培训模式为主,其基本的操作模式是:机构管理者或教学主管人员根据机构服务模式、教学要求、教师原有业务水平等具体情况,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其培训方式主要以经验分享、个案讨论、专题讲解为主。该培训模式带有浓厚的“师徒传授制”色彩,其培训目的功利性较强;培训内容极易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培训质量基本取决于培训人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培训时间随机性较大,缺乏有效的监管保障。

相对校本培训,民办特教教师校外培训形式主要以短期专题讲座或报告为主。一方面,讲座或报告式的培训模式往往会因为受信息来源不畅、时间不匹配、教学任务紧、岗位人员有限等因素的影响,较难满足民办特教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另一方面,专题讲座或报告式的培训模式均具有信息量大、知识面宽,重理论(观念)轻操作技能等特点,必然要求听众具备一定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该模式对于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特别是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新教师来说,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必然受限。因而,该培训模式的有效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4 学习动机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由于我国民办特教机构在教师薪酬方面较多遵循“按岗取酬,按劳分配”的薪酬原则,因此民办特教教师往往受制于薪资压力,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完成教学任务中,无心顾及专业学习或培训。机构在运营中迫于经费、成本等压力,较难在经费和制度上保障参加培训的教师的薪酬不受影响,即教师不会因为参加培训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减少工资。另外,除薪资外,大多数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均较难在职务、职称等方面满足教师个人发展方面的需求,所以教师参与在职培训的积极性不足。

此外,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受经费、教师流失、资源匮乏等因素困扰,机构在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激励机制方面也极易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

3. 开展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对策

3.1 明确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制。

教育、民政、残联等政府部门应加强联系与合作,明确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监管责任,完善监管体制,出台相应的监管细则,有利于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平台的建立。加大财政对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投入与支持,更多地向社会购买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我国特殊教育事业。

3.2 构建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合理格局。

我国教师在职培训的模式主要有:短期非学历培训、长期函授学历培训、校本培训模式等[4]。因此,结合我国民办特教教师在职培训现状和特点,以及综合分析影响民办特教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因素,势必要求我们形成以校本培训为主,辅之以短期非学历培训、长期函授学历培训等校外培训的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格局。

3.3 加强校本培训,建立、完善校本培训机制。

师资培训的水平直接关系到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资培训的水平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政策和举措、培训目标、内容,以及师资培训机构本身的水平等多种因素[5]。对于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而言,师资培训水平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该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校本培训以特殊学校为基本单位,可以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既不受规定课程教材的束缚,又能避免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是一种经济、实效、灵活的教师在职教育方式,可以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应该成为特教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6]所以加强校本培训,建立、完善校本培训机制关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的生存和发展。

3.3.1 建立、完善校本培训机制是加强校本培训的措施保障。

机制的建立首先是平台的建立,综合民办特教机构运营和管理特点,搭建以下校本培训平台。

3.3.1. 1 教研活动。

每周开展教研活动,将教研活动作为每周例行性事务,并将其建立校本培训的核心平台。借助该平台,以个案讨论、教学重难点剖析、教学心得分享为线索开展研讨式学习,学以致用,提高教师在职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1. 2 专题学习日。

每月抽出一定的时间开展专题学习,在培训时间上提供更充分的保障。专题学习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目标,组织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如:针对教育诊断与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ABA、TECCH、PECS、感觉统合训练、语言治疗、音乐治疗等专业知识、技能开展专题学习。

3.3.1. 3 自主学习。

引导教师拟订专业成长计划,并主动为其提供必需的学习资料和信息,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从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角度提高教师学习积极性。

3.3.2 制度的确立与落实是校本培训机制的动力所在。

制度的确立即校本培训要求的具体化,从管理条例的层面对校本培训进行引导,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约束性与积极性。如以自编教师培训手册为契机和载体,明确教师培训目标、要求、内容,以及实施方式,规范校本培训的实施。

3.4 丰富校外培训模式,构建支持网络。

校外培训是提高民办特教教师在职培训水平,丰富培训内容,促进同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共享社会资源,获取专业支持的主要渠道。

3.4.1 加强沟通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

由于国内特教资源的有限性,因此资源共享,资源利用最大化势必成为获取专业支持的必然趋势。各省市或地区的民办特教机构必须敞开大门,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交流,如:在进行教师在职培训时,可对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组合或共同承办专题培训,互利共享,共同促进教师在职培训水平的提高。这种沟通与交流不应局限在民办特教机构之间,还应拓展至民办与公办校之间。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应主动与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或相关部门建立联系,以争取获得更大的资源支持,从而实现在不增加运营成本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师资培训资源的目的,进而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机构间的沟通与交流需要一个有效的平台作保障,所以各省市或地区成立相应的民办特教协会(社团)组织极有必要。该组织的建立不仅是促进机构间沟通、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而且在加强行业的监督管理,促进行业规范化,扩大社会影响力,获取社会支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4.2 高等特教院校扩大办学职能。

近些年全国各省市多所高校相继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高等特教院校资源在不断丰富和扩大,但大多数高校的重点在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上,即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教育,而较少有高校将其特教资源向在职特教教师开放或倾斜,从而使得特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基本按普教教师的模式和轨迹走,进而出现特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基本都是接受普教的继续教育的情况。民办特教教师的在职培训情况就更为糟糕,不仅缺乏短期培训的机会和资源,而且没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渠道,特别是特教相关专业的继续教学。

因此,各地高等特教院校应将特教教师培训纳入自身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 组织教师编写培训教材,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特教教师的在职培训[7]。积极开展成教或函授等继续教育,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开展短期非学历培训,满足特殊教育教师在职教育需求。

公办的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平台在组织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时,应主动将民办特殊教育教师纳入培训对象,扩大培训受众面。

3.4.3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培训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手段和模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众多文字、图片及音响资料得到了有效的保存,积累了海量的珍贵的原始资料,如一些知名专家的专题讲座,工作营的培训教材等,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这些资源常被入库封存,其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这实属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一方面,相关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将其进行整理并共享,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应主动与这样的单位进行合作,承担相应工作,使相关资源得到及时的共享,这对特教教师在职培训来说是一种经济实效的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369.

[2][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J].民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发展状况报告.学习与实践, 2007, (05) :127-136.

[4]陈小饮, 申仁洪.试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5]戴光英.西部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探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11) .

[6]马仁海.湖北省特殊学校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的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企业做不大的“行业特殊论”陷阱 篇5

在我们看来,这个普遍得让人忽视的论点,映衫出中国企业家的某种令人不安的现象。

“行业特殊论”是个错觉

我们通常听来的那些“特殊性”,很少有真正算得上“特殊”的。从宏观而言,中国改革三十年,各行各业的成长经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从微观而言,以中国企业的规模、发展程度,以及所处的高度雷同的全球产业链位势,品牌营销的共性远远大于特性,大不了各行业或企业有一些自己的特点罢了,没有资格谈什么“特殊性”。

为什么企业家会通感“我的行业很特殊”?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企业家的视野局限。中国私营企业基本全靠第一代创业家个人奋斗,具有强烈的机会捕捉型特点,典型成长模式是创业家魄力+时代机遇。创业家在积累第一桶金的时候,很难从其他企业或行业完成通用型知识的积累。所以把一些共性的东西理解成了特性。

第二个原因是中国企业家的对比坐标发生了问题。作为一种思维惯性,各企业最方便省事的办法是把行业领先企业视作标杆。殊不知,不同体量和发展阶段的企业,具有极其巨大的区别,往往远远超出同处一行的那点共性。

打个比方,如果你是一家新创的家私连锁,你认为与宜家和鸭脖子对比,谁的共性大?显然是后者,因为初创和连锁是两者最大的共性,但惯性的思维却是瞄准行业标杆。这种不可同日而语的对比(尤其是与国际品牌对比的时候),会让企业生出“特殊性”的感叹。

“行业特殊论”带有宿命论色彩

“行业特殊论”思维,非常像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国情论”。“国情论”的实质是,我们的国家很特殊,与这个星球上的所有国家都不同,所以哪怕有各种各样的不合理,但我们只能这样DD这是一种为困局寻找合理托辞的、宿命色彩浓厚的自我 式思维。

从历史上看,中国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是通过对“国情论”的放弃,移植别国的通用经验。1860-189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保守派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意识是说我朝有我朝的论理特色,科学这些“奇技淫巧”的玩意儿是别人的,不堪使用;1980年代初改革的时候,反改革的势力也视市场为资本主义的,不合国情,

但历史反复证明了,国情论是个荒谬的理论。

企业营销的道理是一样的。为什么全球有那么多商学院?大学里为什么开设营销的专业?说白了就是因为各行各业的企业,共性远大于特性,甚至共性普遍到可以被提炼为学术科目、进行大规模推广教育。

“同行”是一个虚幻的共同体。 “行业特殊论”将导致“这行本该如此”的宿命式思维,使你不可能跳出问题看问题,跳出行业看行业。

当然话说回来,世间也不是没有完全特殊的行业或企业,比如煤矿、水电气、公路铁路、中国盐业总公司之类。但除了这类企业,有几个企业配称特殊?

“行业特殊论”是个危险陷阱

我们知道,在一个产业或行业里,总有一些强势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是规则的制订者。后进企业如果抱着行业思维,以领先企业为标杆,往往一不小心成了别人棋盘上的子。

举个例子,微波炉产业。以前,格兰仕是有名的价格屠夫,它的整个生产布局、品牌传播都在打价格牌,它曾赤裸裸的宣称要“摧毁微波炉产业的任何附加值”,以极低的利润空间吓退所有妄图染指的潜在对手。说实话,格兰仕这企业够实诚的,它把“过河拆桥”这事都说出来了。有多少行业老大把桥拆了都不告诉你,你以为山寨它那条路是通往成功的吗?可能它正在河对岸阴笑呢。后来美的微波炉实现与格兰仕双雄并立,恰恰是跳出价格战规则,打出以“蒸”为核心功能的价值牌。

所以说,行业的思维往往是强者造就的,陷深了是个危险的事。我们参加过很多行业的交流,人们热烈地从同行身上找办法、借经验;每人个都顺着别人的藤摸自己的瓜,从产品同质化,摸到包装同质化、摸到品牌同质化、摸到渠道同质化、摸到销售同质化、摸到推广同质化,走完一个循环后摸回了思维的同质化。而说到底,思维的同质化才导致的营销僵局。

试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特殊性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少数民族;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74-02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指对除汉族之外的55个少数民族所实施的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各类专业教育[1]。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双重属性。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具有一般高等教育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语言、宗教、居住地域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厘清这种特殊性,掌握其内在发生发展规律,对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 民族高等教育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一)教育培养对象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培养对象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对象来源特殊、民族成分与文化背景多元化、学习及认知基础薄弱等四个方面[2]。

第一,我国民族院校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专门设立,招收的学生以少数民族为主,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指向性。这就使得在教育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培养对象的民族来源问题,以实现教育的针对性和服务的民族导向性。

第二,民族学生族别多样、人数较多。在55个少数民族中,绝大多数的民族院校学生族别都在20个民族以上,中央民族大学甚至达到40个民族以上。出于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民族院校除广泛吸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源,还招收较多非民族地区非少数民族生源,生源呈现出多民族化的格局。

第三,少数民族学生生长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其文化差异性较大,民族性特征鲜明。各个民族学生从语言、习惯、信仰、风俗到行为方式都有较大不同,多元化及民族性特征明显[1]。

第四,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民族地区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所在地区的基础教育较落后,其学习和认知的基础相对薄弱,即学习和认知基础具有滞后性,教学的难度相对较大,这就对各民族院校在课程结构、内容和体系(如双语课程、多民族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含双语教学方法)、师资队伍、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相应要求。

(二)培养目标和功能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功能的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培养本民族的人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目标和功能的特殊之一在于应结合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为民族地区提供技术科学服务,使高等教育成为促进少数民族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通过向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促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的改进,保证软硬件的及时更新,从而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落后生产方式;通过提供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管理人才,保证社会经济运转中人力、物力与财力的最优结合与充分利用,以取得民族地区最大的经济效益。少数民族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还可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科学文化、生产技术的交流提供可能性,有利于打破传统的自然经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树立竞争、革新、发展商品经济等新观念,有利于整个民族的现代化。

其二,传播本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目标和功能的特殊之二在于它必须为挖掘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繁荣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促进各民族文化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做出贡献。在历史长河中,由于各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和生活环境,各少数民族形成了极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但是由于现代商业侵蚀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逐渐被边缘化,濒临消失或失传。因此,为了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必须采取各种教育形式来传播少数民族的文化,这是少数民族高校教育的重要使命[3]。

(三)民族院校校园管理的特殊性。

民族院校的校园管理上具有与其他高等院校明显不同的特点。首先,由于不同民族学生之间文化背景迥异,生活、风俗及行为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都有较大不同,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因文化和习俗差异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变大,所以在民族院校中有这类由小事造成的矛盾,由于带有民族性,其后果严重甚至会引起高校中民族学生群体的矛盾,影响到校园内各民族间的和谐。其次,少数民族学生以往生活的环境相对封闭,生活与行为方式相对独立和特殊,进入学校后,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规定还有不适应的地方,行为上与学校管理制度及规定相背的情况会相对较多。另外,在民族院校,学生可能会因为校外政治事件、敏感事件以及校内的学生事件、民族对立等事件的影响,从而举行静坐、游行、示威等,往往会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

此类事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处理此类事件对民族院校校园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民族院校在教育管理上投入更多精力和人力之外,还要求民族院校重视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层面的重要手段。在类似事件发生时,通过一定的心理干预手段,引导广大的受教育者统一认识,稳定情绪,提高其调试能力。这些措施的实施无疑也是对教育管理队伍的民族结构、责任心、综合素质提出的要求。因此,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相比,民族高等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特殊性突出,教育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更高。

二、 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从以上对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几个特殊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的特殊侧面要求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和措施。为了更好地提升民族教育质量的提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在办学定位和培养模式上突出民族高等教育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民族院校培养对象民族来源的多样性、培养目标的民族导向性,都要求民族院校在办学定位、办学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上突显民族性和地域性。这是少数民族院校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办学方针。

具体来说,在办学定位上,民族院校需要不断提升理念,将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服务我国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乃至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民族院校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与技术干部为辅。民族院校的方针任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和需要相适应。为了充分照顾各个少数民族特点,民族院校应该采取不同于一般高等院校的办法和措施。在办学的层次结构上,既有与普通院校相同的本科、专科、研究生,又要有只有民族院校专门设立的干训部、预科、本科以及研究生等。

各个层次的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应加强各地区、地方院校之间的合作,坚持学校学科建设的高、精、尖,不盲目追求规模,但求质量上的高水平,使综合型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向集成型方向发展。对于各个层次的地区的民族院校,应该立足于本地区特色,将其建设和发展纳入当地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从理论和实际结构上与当地教育互补,注重其优势的发挥,从实际出发提高学校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合理性;注重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规格;注重提高各院校的办学效益,充分利用本地各种资源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注重由单元型向集成型方向发展。

(二)在专业学科设置上坚持多层次和多样性。

随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各民族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学科门类越来越多,与少数民族关系密切的专业,如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语文、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经济、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等“民”字号学科,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独具特色。这是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多民族来源、文化背景民族化等特殊性相适应的。

但是也应当看到,当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专业结构的不协调性。一般的民族院校均呈现出文科比重大,理科比重小的问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中自然科技人才的培养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在5个自治区中,除新疆因规定各类高等学校均按比例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各科类少数民族学生所占的比例大,其他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在理工、财经院校中的比例就大大低于在文科、师范类院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在全国重点理工、财经类院校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则更低。作为专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民族院校,直至日前为止还没有开设工科专业[1]。

今后,民族院校应将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的专业建设重视起来,在专业学科设置上坚持多层次,使得课程选择具有多样性。相比较而言,目前各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面比普通高等院校要窄,专业教学水平也有一定差距。拓宽专业面,发展重点学科,是民族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三)构建多民族学生的有效校内管理机制和办法。

针对民族院校学生民族成分多元化及民族学生数量多的实际,学校要根据民族学生在文化、风俗、行为方式、宗教信仰上差异较大的现实情况,切实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特别是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机制与方法。

首先,要把多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放在事关学校稳定发展的高度来加以重视,成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配备民族成分多元、责任心强、教育管理水平较高的教育管理队伍,并建立较严格的职责划分及责任承担和追究制度,确保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其次,针对藏区高等学校民族节日、敏感特殊节点多的实际情况,要在特殊时间段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及应急方案,加大管理力度。

再次,就是要扩大和深化教育管理者与各民族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强化情感纽带,增强对民族学生的影响力,丰富和提升多民族学生交流融合的平台与载体,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科学研究,掌握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理论和规律,从而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四)在国家政策和教育资金等方面加大倾斜和扶持。

国家教育部一直十分重视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但是在新时期应将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无论是政策还是机制方面都应给予特别的支持。目前,在我国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之下,应强化对民族院校特别是边远民族院校的政策扶持,吸引更多优秀教育人才,这对保障其办学的可持续性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少数民族教育资金的投入方面,总体来说,虽然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以及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国家资金投入方面有政策倾斜,但目前依旧处于欠缺状态,要求我们国家继续提高财政预算内少数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例,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近年来,国家虽然提高了对包括民族院校在内的高等学校教育财政性经费支出比例,但在GDP总量中所比例依旧处于非发达国家水平,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直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另外,在办学方式方面局限于传统方式,投资渠道单一,自我创新创收能力薄弱,只一味的扩大办学规模,却忽略了办学软硬件条件的改善,教学实验设施落后、占地面积偏小、校园及周边环境差、贫困生比例增大,教职工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等原因,一直难以吸引。

解决的途径:(1)迸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制度。一方面,随着中央财政对教育经费财政支出比例的逐步增加,民族院校的教育经费也将逐步得到增长,另一方面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2)在国家依法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同时,各院校应科学合理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经费增量部分应主要用在有利于发展的关键项目(领域)及其配套项目上。(3)各院校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充分挖掘现有师资、校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仪器设备的潜力,防止教育资源的结构性浪费。(4)适当运用银行贷款等相关优惠政策发展教育事业。(5)疏通投资渠道多元化路径,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力量投资,加强校企联合,进一步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有条件的院校还可通过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争取国际投资。(6)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评估和审计工作。(7)进一步完善和全面落实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的政策与制度[4]。

参考文献:

[1]曲木铁西,夏仕武.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导论[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3.

[2]詹先友. 藏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任世琦. 略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特色[J].中央民族院校学报.1990.

[4]俸兰主编. 新世纪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5]曲木铁西. 试论少数民族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J]. 民族教育研究. 2007.

[6]曲木铁西. 试论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模式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 民族教育研究.2008.

[7]周成厚.四川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及其发展对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8]张敏敏. 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

论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篇7

一、教师不仅要备好课, 还要写好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听一个历史教师上课时没有记录一个字, 因为那节课精彩得很。课后, 他问老师备课花费了多少时间。老师没有正面回答, 而是间接地说:“我这堂课直接时间是15分钟, 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

用一生的时间备课。达到这种备课境界的老师怎能不优秀呢?我想:只要我们努力着, 实践着, 我们也会走进“用一辈子去备课”的那种境界。其实,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做到: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 不懂什么讲什么, 不会什么教什么, 以学定教。

教师还要有反思的习惯, 从反思身边最熟悉的教育现象做起, 关注身边最平常的教育小事, 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得失。“每天从问题出发, 把自己的行动拿出来研究, 再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刚开始 (反思、研究) “同样很累, 但这种累解决着以前工作中的问题, 它正在促进我的成长, 它能让我体验到快乐, 并看到希望, 我不断感觉到因为自己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不断提升, 我的工作变得越来越从容, 也越来越轻松了”。

处在新课改下的特教教师, 要具备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去驾驭课堂, 驾驭学生的学情, 驾驭学生的思维活动——用一辈子去备课、去反思。

二、创设情境, 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 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教师若能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调动聋生, 感染聋生, 创造出教学的生动氛围, 使教学进入较高的境界, 那么教学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控制力和感染力, 才能使聋生自觉培养起语文学习兴趣、自觉调动起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于教材的特点, 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设计,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朗读、讨论、交流、表演、辩论等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投入课堂, 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课堂活泼、有趣、富有活力。学生喜欢新奇的事物, 形象思维比较发达,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比较适宜的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辅助教学, 吸引学生的眼球, 调动他们的思维,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本领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调动出来的工具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教师可利用评书、读书、藏书等活动让学生口、手、脑动起来。

一个失败的老师只能用一种方法教育一百个学生, 但一个成功的老师可以用一百种方法教育同一个学生。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本领为目标, 通过学生喜欢的活动改变其消极的心态, 让教育不再常态化。

四、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有效教学, 对于教师来说, 意味着精神享受, 意味着尊严的获得与提升, 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 而对于聋生来说, 其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有: (1) 问题的预设必须紧扣教材内容, 目标的提出以老师为主; (2) 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指向要明确, 紧扣教学内容, 题目力求通俗, 让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够一目了然; (3) 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的引导需适当, 逐步实现从“扶”到“引”, 由“引”到“放”,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 对于提高聋校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抛砖引玉之言, 希望能为聋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一点参考。

论社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 篇8

1. 社区音乐教育的娱乐性

社区音乐教育区别于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也与社会音乐教育不同,社区音乐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愉悦社区居民的身心,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进而达到美化社区的目的,它的学习目标是隐形的而非显性的,它不存在学习成果的竞争,把学习的功利性降低到最低。那就目前我国的国情,要做到如西方发达国家般,社区拥有各自的交响乐队,定期回馈给社区居民的社区音乐教育,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首先,我们国家人口众多,以中低收入者为主,因此大部分社区承担不了诸如聘请交响乐队来社区进行演出的费用;其次,就目前来说高雅艺术毕竟也不符合大部分社区居民的审美要求,因此从娱乐性的角度出发我们的社区音乐活动还是以通俗文化为主。例如在福州市,“2000年6月的一个夜晚,一场名为‘走进美的小区’的社区文化专场活动金山榕城广场举行。从那时起,每逢双休日晚上,由市文明办、市文化局主办的‘走进美的小区’社区文化专场活动总是在不同的社区上演,把精彩的节目送到市民的家门口。几年来,共举办了近5000场社区文化专场活动,近百万人(次)观看了演出,‘走进美的小区’成为福州市民最熟悉的文化活动之一。”“走进美的小区”内容通俗但同时健康向上,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美化了社区的生活氛围。

除此之外,从娱乐性看形式多样。以笔者所居住的福州市“海润滨江花园”为例,它把“环境音乐”作为社区音乐教育的一个内容,每天上午十点到十二点在整个小区范围内播放音乐,这种音乐的音量有所控制,不会影响楼内居民的生活,当你漫步在小区的小径上,或者是带着孩子在游乐区玩耍时就都有音乐伴随着你,增添了社区的文化氛围。可以说,环境音乐是许多社区都有能力做到的,也是最休闲、最直接的一种社区音乐教育。

既然是作为教育的一个范畴,社区音乐教育的娱乐性就必须是健康向上、积极而有文化价值的。一些具有娱乐性但是低俗的、不健康的音乐活动是应该被社区所抵制的,社区音乐教育的娱乐性强调的是愉悦身心,在娱乐的过程中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决不是把娱乐当作目的,追求感官的刺激。

2. 社区音乐教育的群众性

社区教育不属于义务性质也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因此为了发展社区音乐教育,让尽量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是社区管理者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开展群众性的音乐文化活动是吸引大量社区居民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的有效途径。福州的“激情广场大家唱”,就是福州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激情广场大家唱”由温泉社区居民方鹏凯发起,“2004年11月27日,方鹏凯第一次在温泉公园广场的一侧组织了“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这一大家唱活动,从开始的几个人迅速发展到了今天的两三百人,并成为温泉公园每个夜晚最独特的一道风景。随着温泉公园“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的红火,越来越多居民竞相“克隆”,活动也“烧”到了西湖公园、闽江公园、五一广场、金牛山公园、左海公园、晋安河畔乃至福清、长乐、闽侯等地方。如今,福州“激情广场”大联合体已拥有近30支队伍,经常参与这项活动的市民达万余人,每个夜晚有5000多人同时引吭高歌。”

“激情广场大家唱”之所以吸引了大量社区群众的参与有几个原因,第一、由于我们城市人口稠密,社区的居民人数很庞大,要想让社区音乐教育得到普及就必须提供能够容纳如此之多人数的一个音乐活动场所,而“激情广场大家场”能够满足这个地理要求;第二、社区居民的年龄层次、文化层次分布不均,但是“激情广场大家唱”提供了一个让个人随意发挥的平台,无论任何年龄层次,无论是通俗还是古典、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是健康向上的歌曲都能够在舞台上得到展示,也满足了台下各个层次欣赏者的审美需要。第三、“激情文化广场”既给了社区居民一个娱乐的平台又提供了一个表演的机会,上台的都是普通社区居民,没有比赛的评分制度,使大家真正能够做到身心舒畅地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因此受到大家的欢迎,也符合社区音乐教育不带功力色彩的本质。

3. 社区音乐教育的专业性

这里所说的“专业性”指的是师资力量的“专业性”。现在有不少社区在除了举行娱乐性的、群众性的音乐活动之外,还举办了音乐培训班,一是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琴儿童的需求,二是给老年人、成年人增加一项有意义的业余活动。音乐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无论是演奏乐器还是演唱歌曲,都有着严格的技巧要求,作为教学人员本身就必须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才可胜任,因此无论学习者是抱着什么样的学习心态,专业的教学者都是社区音乐教育所必需的,但是师资的匮乏却是这些培训班的主要问题,也是大多数社区无法开展教学活动的原因。上海市普陀区甘泉路街道社区学校的胡萍老师在《社区音乐教育之我见》中提到:“社区音乐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我区而言,社区学校中的专职音乐教师仅为4个,其余活跃在课堂(教学)一线的老师都为志愿者。他们有的是曾经从事音乐工作的业内人士,退休之后继续发挥余热;有的是音乐爱好者,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经验。虽然他们都不乏社区教育的热情,但都不可避免存在相同的弱点:缺乏专业教学技能且年龄偏大。”这种现象与社区学校的资金投入是有关的,例如福建泉州市鲤城区社区学校的章程就写到“办学经费部分来源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有关部门单位拨款,部分依靠社会赞助。其中公益性培训不收费,另外一些专业技能性培训则收取相应的成本费。”社区教育带有公益性质,在让社区成员接受教育的同时必须替受教育者承担一定的教育经费,然而专业的音乐学习是一项资金投入较大的活动,如果社区学校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那聘请专业的音乐教师进行持续性的授课就很难解决了。“专业性”是目前我们的社区音乐教育与发达国家存在的主要差距,在社区音乐教育中普及这样的活动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4. 小结语

与发达国家成熟的社区音乐教育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一样可以建设很优秀的社区音乐教育,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现今我们社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根据现有的条件把社区音乐教育建设好,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接受健康的、有意义的社区音乐文化的影响,其次,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社区音乐教育,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发展我们的社区音乐教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以上所论述的社区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是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与国家的整体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社区音乐教育组织者应认识到这种特殊性的存在,以促进社区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历以贤,社区教育的理念【J】.教育研究,1993(3).

[2].耿涛,丹麦音乐印象【J】.人民音乐,2006(5)

试论特殊教育中的“三化”教学法 篇9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1.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原素。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纲领。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多角度地分析教材,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 使学习内容更能贴近特殊学生的生活, 便于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时, 我就是让孩子找一些身边的实际事物, 比较一下它们的长和宽, 以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

2. 挖掘生活中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包含着大量的数学内容, 教师要紧密结合聋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生活中挖掘出既包含一定数学思想方法, 又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 及时地启发引导。如:认识钟表, 我先布置学生自己回去看一看, 并了解几点天亮, 几点吃饭。要求学生遇到困难先自己解决, 自己解决不了再请家长帮忙解决。

3. 教学内容要实践化。

数学的产生来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教师要引导智障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这样不仅巩固了他们学到的数学知识, 而且也提高了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情趣化

1. 表扬鼓励, 激发特殊学生的情感。

成功的愉悦感是维持努力的保证, 是培养兴趣的催化剂。教师常运用表扬、鼓励对学生的行为或言论的肯定评价, 它有着强化作用, 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当孩子回答正确时, 如果老师不置可否, 将会挫伤他的积极性;而当老师用点头、微笑或夸奖的话等方式表扬他时, 会使孩子产生喜悦、愉快的心情而更积极地参与活动。例如, 我在教一年级聋生在学习“拼组图形”这节课时, 聋生拼完后, 我启发他们展开想象, 看○、□、△, 还能表示生活中的什么实物, 然后让聋生用吹塑学具自己设计图案, 进行拼图, 并粘贴在自己的小黑板上。聋生沉浸在创造的欢乐中, 积极性发挥到极点。

2. 播种情感, 创建和谐的师生氛围。

特殊儿童更渴望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充满温情的世界里, 甚至于他们在情感上比其他的孩子更加细腻。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彻底改变数学教育抽象、枯燥训练的状况, 让轻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情境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 让老师的脸上永远挂着亲切、温暖的笑容;让老师的口中发出的永远都是甜美、鼓励的话语;让老师投向学生的尽是关注的、赏识的目光。只有这样, 孩子才能爱老师, 才能更好地展开教学活动。

3. 树立榜样, 以榜样带动全部。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 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 榜样与范例的作用就像太阳光一样重要。特殊学生智力往往只有五六岁小孩左右, 爱模仿, 好学榜样。虽然有的孩子能力强些, 有的孩子差些, 但这没什么关系。如在占圈游戏中, 当我说:“站到‘4’大‘1’的圈内”时, 能力强的马上站在数字5的圈里, 其他的看一看也马上跟过去, 几次一来, 他们慢慢也就掌握了。像这样学生互为榜样的方法, 对能力强的孩子来说有自豪感, 觉得自己帮助了别人而产生愉悦的情感。而对能力弱的孩子来说他没有负担, 不必担心有人会说他, 他也能安然处之。

三、教学手段艺术化

1. 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情境。

数学这个学科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教学具有设疑的优势, 但毕竟缺乏动人的情节, 容易使特殊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此教学中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如讲故事、做游戏、展开竞赛等活动, 使教学内容富有情趣性, 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我做老鹰, 小朋友做小鸡, 一只鸡妈妈, 许多小鸡;捉到的小鸡有大有小。大的小鸡中, 有1只黑的, 其他是灰的;小的小鸡中1只是白的, 其他是灰的等等。

2. 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 增强学生的感知程度。

在特校的数学教学中, 采用多媒体打破“教师、教材、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格局, 充分利用孩子们的各种感官来掌握知识, 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 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 让他们真正有序、高效、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 从而比较全面地、深刻地掌握知识。如:我在教二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例2:小鸡12只、小鸭7只, 小鸡比小鸭多几只?我设计了一个课件, 当我轻击键盘时, 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小鸡、小鸭很快地按顺序排列在屏幕上, 学生通过视觉的感受迅速在大脑中建立了小鸡多、小鸭少的表象。然后我运用计算机淡化、闪烁、画面和文字交互等功能, 使他们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 只要在较大的数里去掉和较小的数同样多的部分, 剩下的便是得数。

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特殊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 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解决心理问题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提高成长和发展质量的需要。埃里克森 ( E. Erikson) 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 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 社会不断向个体提出要求, 在个体心理与社会要求之间就会出现不平衡现象, 这种不平衡往往给个体带来紧张感, 埃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这些危机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深远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身体发育迅速, 机能增强, 心理发展变化大, 智力发展快, 情绪情感强烈, 自我意识增强,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随着生活和学习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心理失衡的现象, 特别需要心理方面的关爱和呵护。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应对心理失衡方式, 促进身心健康, 提高成长和发展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增进学生的生命完整性, 促进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意义。心理健康属于生命的精神属性, 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个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成长。樊富珉认为,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人能做出良好的反应, 具有生命的活力, 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 身体残疾的主人公保尔说: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临终之际, 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 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告诉我们,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 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发挥无限的价值, 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段话语激励着人们去拼搏, 去奋斗, 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灿烂。因此, 健康的心理是人精神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和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内在动力。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才能体验到人生存的意义; 只有心理健康的人, 才能保证精神生命的健康, 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把对生命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纳入整个教育活动, 增强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命情感的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1999 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该决定提出: “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素质教育”以中央重要文件的方式所做的正式、完整阐述。这也意味着, 在世纪之交, 我国的教育有了新的变化, 即由注重知识传授、注重升学考试、注重分数的应试教育, 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 我国大部分省、市、地区的大中小学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然而, 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工作不规范的问题。要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还必须进一步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一、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特殊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一样, 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总的目标都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侧重点与其他教育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为目标, 一是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寻求学生自我的发展; 二是注重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与特长, 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 负起生活的责任, 扩展生活方式, 使自己健康、有意义、自我满足地生活; 三是注重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产生, 对各种适应性问题进行适时的改变, 帮助学生学会调适。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指导学生矫正错误的行为, 消除人际交往障碍, 使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化解冲突情绪, 确立合适的志向水平, 保持心态的和谐。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把学生的个性作为整个教育的出发点, 认为个性的全面、充分发展是实现人的潜能与价值的基本条件。通过教育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与信心, 寻求克服困难的有效方法, 最终成为一个有自主自助能力的人。

二、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与方法的特殊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对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以系统的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的教育。其基础理论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卫生学等。这样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的特殊性。

在教育原则上, 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 帮助学生认清事实, 澄清其价值体系中的矛盾, 让他自己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在教育中遵循辨证性原则, 引导学生不把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当作问题和危机来看待, 而是将它们看作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良好契机, 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个人所面临的困难与挫折, 在危机中看到生机, 在困境中看到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调适和矫正。为此, 在教育的方法手段上,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局限于心理卫生知识的传授, 而是强调心理的宣泄与疏导, 注重倾听与沟通, 调动学生的自觉主动精神。通过创设各种模拟的和实际的情景, 让学生进行讨论、训练, 获得亲身的经历、体验、感受和领悟, 培养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优化心理素质。在教育中, 教师没有任何行政手段, 也不是泛泛说教, 而是利用集体活动、角色扮演、团体心理辅导、系列讲座等方法, 对学生群体进行健康心理意识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同时, 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 讲究微妙的谈话技巧, 对学生个体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缓解或消除心理危机。另外, 由于心理学理论派别的不同,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中还有一些不同的方法体系, 如行为主义的方法、人本主义的方法、精神分析的方法等。这些方法相互交叉, 在不同的情境中有着不同的运用价值。

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和行为,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善人格, 提高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自我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在教育的内容上, 与其他教育有明显的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 讲清楚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知识的来龙去脉, 也不是各项技能的培养, 而是需要教育者针对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进行内容和方法的设计, 通过师生、生生的参与和互动, 让学生在领悟、感受中, 获得情感的体验、行为的训练、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生成性, 需要教育工作者细心观察和全面了解学生, 把体现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学生心理特点的一些典型问题以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反映学生关注焦点的一些典型事例作为教育内容, 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方法, 切实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使学生健康成长。

一般来讲,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让学生了解心理调适的方法, 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异常现象, 预防心理障碍。重点是认知发展、学习适应、个性完善、人际和谐、社会适应、情绪稳定、职业适应、心理障碍的预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角色要求的特殊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形式上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互动, 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惑与烦恼,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它既不是思想意识的灌输, 也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 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所以, 心理健康教育对教师的角色有特殊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人际心灵的沟通, 它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对人性的尊重。在角色定位上,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道德的说教者, 而是学生成长的协助者、促进者, 是学生真诚的对话者。在师生关系上, 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朋友, 甚至是他的“同伙”, 要给予学生支持和信任。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没有否定权, 在学生面前不以势压人, 不自以为是, 不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 不用粗暴的、强制性的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 而是放下自己的主观态度, 对学生无条件地关怀和接纳, 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 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 对待学生的问题要表现出真诚和关心, 要把学生当作可以信赖的人, 不论他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和态度都予以接纳。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让他们轻松、自由地探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真诚、尊重、理解的关系,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为学生保守秘密, 是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在心理健康教师的任命上, 学校不能有随意性, 不能简单地将心理健康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德育教师、普通科任教师的角色相混淆。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应有的效果, 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心理健康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发展中的个体, 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主体地位, 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 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在理论知识方面, 教师要掌握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咨询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在专业技能方面, 要掌握倾听、谈话、沟通、同感等心理辅导技术以及团体辅导的操作技能和相关的经验。因此, 要建立科学的培养、培训机制,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进行专业培养、培训, 提高教师素质, 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要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还应注意以下要求: 第一, 在教育中坚持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有两方面的目标: 一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寻求学生的发展; 另一方面, 注重预防各种心理问题产生, 对各种适应性问题进行适时的改变, 帮助学生学会调适。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自我完善, 让学生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更重要的是, 促进每一个学生心理上的成长。在教育中, 要坚持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不要把它们看作个人心理上的疾患, 而是把它们看作个人成长道路中的障碍, 要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认识方法解决, 而不是用医学上的治疗方法解决, 应尽可能向学生提供克服心理障碍和压力的建议和自助方法。第二, 防止学科化倾向。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心理体验为重点来开展, 而不应将其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讲授。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不是知识掌握的多少、考试分数的高低, 而是学生健康情绪的获得、良好行为的形成以及乐观心态的养成。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共同服务于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在培养人的活动中, 它们既互相配合、互相渗透, 又各有侧重。在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开展的今天, 只有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

[2]石变梅.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关系的再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 2004 (11) .

[3]贾林祥, 石春.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9) .

[4]岳晓东, 祝新华.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5]裴利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三种偏向与纠正[J].教育探索, 2004 (10) .

[6]季丹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1) .

[7]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3 (1) .

试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11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化发展;教育质量;教师

特殊教育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假如想提升特殊教育的教育质量一定要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特殊教育教师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发展力量,对特殊儿童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里,一定要注重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所以,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能够加快我国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缺乏特殊教育教师

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到2005年,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近1600多所,而且在校的学生数量已经高达近56万人;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数量根本不能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主要体现于教师整体素养较低,在特殊教育师资队伍里,只有少数的教师毕业于正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其他很多教师都是毕业于普通类师范学校。

2.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由于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时间比较短,所以在特殊教育方面的发展还较为落后。同时,特殊教育教师的整体学历较低。其中拥有高学历的特殊教师占据了很小的比例。不仅如此,因为受到相关体制影响,很多特殊教育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应工作。

3.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制度不够完善

基于内容层次上来看,培训包含了培训与培养两个方面。培养主要指的是经过系统教育使得其拥有教师资格,便于他们今后教学;而培训则主要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适应能力以及教学手段,便于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因为工作于特殊教育职业的特殊教师必须具备丰富地理论知识与特殊教育手段,所以应当具备比较完善的培训制度,提升他们的教育质量。虽然有关部门全力支持特殊教育,然而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受到教学进度的影响,导致教师没有充足地时间来接受专业培训,教学技能尚处于初级阶段,阻碍了特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的策略

由于特殊教育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一定要对特殊教育加以重视。首先最为关键的就是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为了提升特殊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基于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特提出了如下若干发展策略。

1.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体制

完善教师培训体制是保障特殊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依据上述具体问题,能够采用如下若干方式:

首先,构建培训体制。经过建立健全培训体制,让特殊教学能够制度化、系统化,让特殊教育教师受到专业化的培训。

其次,学历培训和非学历培训加以结合。目前,中国主要是借助于学历认证来录用教师。职前培养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对应学历;这种培训的经历时间比较长,然而教师晋升与加薪的机会也随之增加,此举更可以提升参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非学历培训的时间比较短,更便于提升特殊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应变能力。因此,应当将两者加以结合,相互弥补彼此的缺陷,这样更能够提升特殊教师的教学能力。

2.建立健全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体制

如今,中国选用特殊教育教师尚且没有统一的任用标准,很多没有经历过专业培训特殊教师任用上岗,而对于一些其他经过特殊培训的师范毕业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对应工作,此举就是的师资严重缺乏以及资源的严重浪费。基于此,有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专业资格认证体制,以此来规范特殊教师的教学资格。只有基于法律法规的严格约束下,中国特殊教育的教育水平才会逐渐提升,教学也会逐渐专业化。

3.完善激励体制来促使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因为社会方面并没有对特殊教育给予过多关注,使得许多相关毕业生并不倾向于特殊教育事业,此举严重阻碍了师资队伍素养的提升。然而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琐,有许多烦心的事情,特殊教师比普通教师花费更多地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所以,有关部门与校方一定要颁布鼓励政策,以此来吸引优秀教师致力于特殊教育工作。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要确保特殊教师的工资与津贴还能够准时发放到教师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挖掘特殊教育教师的工作动力。

三、总结

如今,中国特殊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而阻碍了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提升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一定要注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训练,加快特殊教育的发展,进而提升我国整体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雁,李欢,莫春梅,张瑶.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3,01:28-34.

[2]王玲凤.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J].中国特殊教育,2010,01:55-59.

[3]于素红.我国本科层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2,01:9-13.

作者简介:

试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篇12

一、游戏性和趣味化

幼儿园和小学同属基础教育, 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小教归属学校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教育是学前教育, 而非学校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众所周知, 学校教育以教学活动为主, 幼儿园教育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同时, 幼儿是以直接兴趣为主的, 即对好玩有趣的事情就会“全力以赴”, 而对枯燥乏味即使再重要的事物也会“置若罔闻”,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成效主要取决于兴趣激发的程度。

幼儿园教育的“游戏性”是由幼儿的“游戏天性”决定的, 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二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主要采用游戏的方式。因此, 教师在设计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时, 要做到“教育的游戏化”、“游戏的教育化”和“活动的趣味化”, 做到“玩中学、乐中学”, 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须凸显的特色,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满足幼儿的成长需要。

二、随机性和生活化

“回归生活”是当今重要的教育思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学校教育把课堂作为教育的主渠道, 幼儿园则寓教育于生活中。幼儿园教育活动是随时随地组织的, 具有随机性、生活化的特点。

幼儿园与学校教育的重要区别在于学校教育“组织性、课堂化”, 幼儿园教育“生活化、随机性”。幼儿园教育要求教师要特别关注幼儿日常的事件和表现, 捕捉教育的时机和契机, 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同时, 活动选择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表现, 组织依靠幼儿的生活经验, 教育宗旨是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幼儿的一日生活和相关的社会生活等都是教育资源。

三、主体性和活动化

教师只有依靠学生的主体参与, 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决定着教育效果的高低。人的主体性是不断发展的, 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程度较低, 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不强, 呈现出年龄越小、主体性越弱的态势。因此, 教师在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中, 常常不愿或忽视幼儿主体性的调动, 存在着“越俎代庖”的现象。

教师要特别注重创造培养和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条件。活动是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桥梁, 是幼儿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源泉。因此, 教师要用一个个的“活动”串并整个教育过程, 做到“孩子能想的让他想, 能做的让他做, 能动的让他动……”, 真正让幼儿“活起来”、“动起来”;要尊重幼儿自发、自觉的活动, 尊重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和个性化, 创造师幼民主、材料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环境。

四、启蒙性和感官化

人类的经验有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之分, 人类认识有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别。学校教育以获取理性认识、间接经验为主;幼儿园教育以获取感性认识、直接经验为主, 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一大精神。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启蒙性的, 主要为幼儿提供最粗浅的知识、简单的技能和基本的能力, 这是由幼儿的经验和身心实际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幼儿园教育是以感官活动丰富幼儿感性认识, 学校教育主要以思辨活动深化理性认识,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实际情况是, 很多幼儿园教师习惯地追求认识的深刻、理性的发展, 自然导致幼小教育无差别。因此, 教师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时, 只有关注并体现上述要求, 才会做到“同样的内容, 教出不同的味道”, 体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色。

五、广泛性和综合化

幼儿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 需要为幼儿全面发展奠定宽广的基础。如同建房砌墙, 根基越宽, 房屋越牢固。虽然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 但实施中各个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融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其实是广泛综合的, 要对幼儿施加整体性影响, 培养全面发展的“完整人”, 这是幼儿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学科中心”和“分科教学”的重要特点。

上一篇:经济意义评价下一篇:心理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