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语文(共12篇)
特殊教育语文 篇1
一、《实用语文》在特殊语文教育中的使用优势
《实用语文》是针对全体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教育需要而编写出来的应用于特殊教育的语文教材, 它从语文基础的听、说、读、写入手, 生活化的《实用语文》教材真正地满足了智障学生的生活需求。《实用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为不断促进智障儿童提高沟通表达能力、自理能力以及生存能力而设定的, 因此, 《实用语文》作为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的实用教材, 是符合智力障碍学生身心特点的, 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特殊教育语文教师从《实用语文》教材出发, 实施符合教材编写目的的有效的生活化教学。《实用语文》课程的焦点应该聚集在全体特殊儿童身上, 尊重每一位特殊学生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在注重提高其知识能力、生活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注重智障儿童健康的情感走向。智障儿童的语文教学应体现立足生存、回归生活、和谐发展的特点, 突出生活的核心, 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二、《实用语文》在特殊教育语文中的渗透
1.合理制定生活化语文教学目标。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师针对智障学生的不同, 更加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满足他们急切的生存需要, 以及身心发展需求, 来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关于智障儿童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通过《实用语文》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知识, 具有听说读写的初步基础能力。教材要求智障学生认识的常用汉字在600—1100个, 并能够完整表达自身的需求和意愿。在具体教学中把语文知识与生活相结合, 使其在语文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具体应用到实际, 让语文知识转化为一种生活工具、生活能力。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师应该帮助智障学生获得会学习的能力, 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学习提高生存能力, 使他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饮食起居和休息能符合安全的需要, 以保证身体健康适应社会的规范, 提高劳动和学习效率。其次, 教师应根据智障学生特殊的认知实际, 正确对待智障学生的认知缺陷, 充分依靠他们以往具有的直接生活体验和经验。《实用语文》在学习训练体系上是开放、灵活的, 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更加强调语文的学习与生活能力。智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们接触的东西发生联系, 产生情感认知。语文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把生活作为主线, 按照智障学生的认知规律,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采用多种办法, 将生活化的知识讲授给孩子们, 让他们善于学习并且乐于学习。此外, 特殊教育语文老师还有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那就是不断引导智障学生, 促进他们积极健康地发展, 激励他们与障碍做斗争的勇气, 思考生命的价值, 唤醒生命潜能发展的意识, 实现自身发展的超越。真正促进智障儿童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2.教学资源与生活化教学有机融合。智障学生是由于天生的智力缺陷, 基本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词汇贫乏、口头难以正确表达、发音不准等特点。因此教师应切实从智障生的特点出发, 实施语文有效教育, 并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智障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周边的人、事、物, 而这些事物都应该融入语文教学资源中。教师应该正确把握《实用语文》的指导纲要, 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内容与生存需要选择教学内容。考虑到智障学生智力不高, 有意注意时间较短, 缺乏长久的耐性, 因此, 我们在选择教学资源的时候要优先选用那些生动的、有趣的、贴近生活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激起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进行特殊教育教学时, 我们更应该加强对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 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可以使教材形象直观、生动具体, 符合特殊教育学生的感知觉特点, 让学生学习有声有色的语文知识, 有效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语文教学更为贴近生活。
3.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在针对智障儿童的教育过程中, 语文教师应该按照智障儿童的实际状况, 因材施教。考虑到智障儿童的特点, 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让教学贴近生活实际, 使智障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具实用性。因此在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方法应该是具有多样性、趣味性、补偿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等这些特性的, 这样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生活的乐趣, 使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首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感官刺激, 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说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 教师可以使用教学道具等具有直观性的教学实物, 来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 并通过触摸道具, 加强学生的触觉认知。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播放多媒体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 能够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感受。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用的物品, 充分调动智障儿童的味觉, 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在教《水果》一课时, 老师可以准备多种水果让学生通过看和尝, 正确认识各种水果, 锻炼学生的生活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智障学生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趣味小游戏, 促进特殊儿童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通过一些有趣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 从智障儿童的关注点和爱好切入学习知识的主题, 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获取知识技能。我们都知道智障学生的求知欲差, 注意力也很难集中, 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因此枯燥的语文课堂添加生活化的趣味教学, 能极大地提高智障孩子的学习热情。比如说在课堂模拟场景再现里,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样可以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中,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与人交往, 提高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
三、进行分层分类的个性教学, 力求评估准确
事实上每个有缺陷的孩子的情况都是不同的, 病因、学习经历、年龄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智障儿童, 因此这个特殊的群体个体差异很大, 每个孩子的各个方面的发展也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差异实行分层分类进行语文教学, 实现科学的人性化教育教学目标。前期对学生的评价大多是依靠一张卷子、一套试题、一个分数就判定了学生能力的强弱, 这是不合理的。因此, 对于特殊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不仅仅依靠一张卷子, 可以变一张为多张, 并将多张分为不同的方向, 或者不同的层次, 让评价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 都能反映出学生一学期的学习进步情况。此外教师也可以采取与学生一对一的方式, 从内在语言、听说读写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根据教师指定的要求, 进行表达、模仿、鉴别、书写等方面的测试。运用聊天、鼓励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评估气氛, 这样的评估方式, 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 对学生的考核面变得更加全面, 并能够凸显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考核。从学生角度而言, 一对一的测试评判极大地放松了学生的心情, 学生在轻松简单的氛围下畏惧紧张的心态也不复存在, 学生也更能够轻松面对, 取得的考核成绩也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 让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能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总而言之, 《实用语文》是一套适用性、实用性都非常强的特殊教育优秀教材。诚然, 上苍对智障儿童是不公平的, 但是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将生活能力还给他们, 教师应该不断钻研《实用语文》这样优秀的特殊教育教材, 设计出更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使每个智障儿童都能在学习的同时收获快乐, 学会生活, 提高能力。
摘要:在特殊教育教学中,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但他们的基础教育的目标与普通教育培养目标也应该是一致的, 那就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学习兴趣都与特殊语文教学质量有密切的关联。本文主要讨论了《实用语文》在特殊教育中的优势, 提出了《实用语文》在特殊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以期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 促进智障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实用语文,语文教学,特殊教育,实践
特殊教育语文 篇2
教化本体是指语文教育以教化为立足点,语文教育的存在以教化为基石。教化本体表明语文教育是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之上。古代最为典型。《学记》中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在语文教育尚未独立设科的古代,教育包括文史哲的教育。有人说,一部中国教育史,就是一部中国语文教育史。“化民成俗”成为语文教育的基础和首要目的。古代儒家一贯主张:“诗书教化,所以明人伦也。”“明人伦”就是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但“明人伦”仅是教化的一个方面。中国古代,教化的内容是很广泛的,主要有“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安贫乐道思想,除暴安良思想,不畏强暴、见义勇为思想,学无止境、精益求精思想,精兵简政、为政清廉思想,自强不息、人定胜天的思想,等等。”①为了实现教化的目标,中国古人将儒家经典著作选为教材。“四书”、“五经”是官方所定的蒙学之后的主要课本。《大学》是十分典型的一套自成体系的道德教育教材。全书提出了一个总纲“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讲修身,“亲民”讲爱民,“至善”则指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讲提高自身修养;“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属于治人的范围,涉及到道德的各个方面。《诗经》本是一部诗歌总集。虽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的话,意思是要学会说话,就要学“诗”。然而,他仍然主要将它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本。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诗”有七大作用:一是感发兴趣,二是考见得失,三是团结和睦,四是怨而不怒,五是孝敬父母,六是效忠君王,七是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七大作用中,没有一条真正涉及语言文字教育,除第七条外,都是有关伦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见,在古人的心目中,《诗经》是进行全面教化的生动教材。即便是在近代初期,中国人仍然认为:“中小学堂注重读经以存圣教”,“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若学者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②将读经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了能否立国的高度,教化本体深入人心。教化本体思想还体现在教与学的方法上。古代中国人很讲究“化”,怎样化?所谓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是“化”的方法,就是在和风细雨中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象春风那样亲切、温柔,象夏雨那样滋润心田,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将教化的内容“化”入内心,“化”进脑髓。从学的方面说,就是要得意忘言。言是获意的手段,获意后,言则可忘。在这里,“意”指思想内容,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这一点,柳宗元的论述较为典型。他将语文教育的目的定为“文以明道”。指出:“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道假辞而明,辞假书而传,要之之道已耳。”③很明显,道在文之上,学文的目的在于“明道,在于接受思想教育。“辞”只是“道”的载体,自然,“明道”之后,可以弃“辞”。根本不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更象是在接受政治思想教育。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的教化本体,是由中国社会的泛道德主义决定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渗透于社会的一切方面,任何个人的言论或行为都严格地受道德价值的制约与牵制。整个社会,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强调以道德标准来衡量事物或行为的好坏;而且,那一套伦理价值观念深入人心,能为一般社会成员普遍接受。伦理价值观的君临一切,独占鳌头,统治者自然就十分重视在学校教育中,特别是语文教育中强调渗透伦理道德思想教育,这是语言的特点决定的。因为,“文”总是要载“道”的,故而,“教化”成了代“文”弃“辞”的本体。
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初步探析 篇3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
一、特殊学校语文教学方式的现状
(1)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明确。面对智障学生,语文教师还是沿用着语文传统教学上的字、词、段等步骤的操练,教学形式僵化,毫无有效性可言。有些老师为了过分追求教学成果,抓不住学习重点和要点,给智障孩子带来身心压力,甚至隐形的伤害。
(2)语文课堂上对学生指导不够。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面对身心缺欠的智障孩童,老师一味的课堂讲解而忽略了对学生出现问题的解答,显然违背了最基本的本质规律,应该说二者缺一不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当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传统教学授课模式,忽视了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发展,专注于学科发展把聋哑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这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是聋哑学生能承受的,谈不上提高教学成效了,创新之说更是妄谈 。
二、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走近现实生活
德国一位学者有个精辟的比喻:将巧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是,如果将巧克盐放人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巧克盐全部吸收。封闭守旧的教育模式,技能化的授课模式,不能激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和热情,学生体验不了学习的乐趣。让语文的教学活动走进现实生活中,面多聋哑生这个特殊群体,加强语文实践,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尤其弥足珍贵。
在特殊教育中,聋哑生由于听力或言语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感知是聋哑生学习的主要源泉,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因循守旧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无益于聋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教育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大自然、现实生活一切人、事、物都是一本本活灵活现的教科书,让聋哑生来到现实世界的,思想和现实生活撞击、在交流中,主动发现人世间一切美好,在愉悦快乐中主动地去发现和获取知识;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哑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所思所想所学的信息内化为聋哑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在生活中感知生命的真谛,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三、让特教语文教学走进生活实践
障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特点,对信息的接收、反馈及运用能力都相对较弱。以生活化教学为主要手段之一,注重把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强调生活是学生生存的一种背景,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因此,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也是让语文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
(1)自主学习,观察生活。虽然特殊教育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来自于生活,聋哑学生先天性身体缺欠,他们很多东西不同于常人,往往是熟视无睹或者对生活常识知之甚少,很难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深入生活,指导聋哑生留心去观察,扩大视野,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2)体验生活,提高技能。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来设计活动内容,采取调查、讨论、访问、演讲、辩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活动,表演也许对他们来说是他们最擅长的,充分挖掘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节性的童话、寓言和故事。让聋哑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每个聋哑生身临其境,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感受生活的愉悦,收获快乐和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正确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3)创设条件,再现生活。首先,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多主体的平等对话式的课堂交往模式。“只有学生带着情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会对他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一切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热情,重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己动脑、动心、动情、动手。让语文课堂呈现现实生活世界,彰显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其次,充分发掘生活中的资源,选择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内容。用真实生活来补充、完善和发展我们的课程。第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的特点,为教学创设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兰继军,李国庆.聋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12).
浅论大语文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 篇4
首先, 大语文教育的目的性与素质教育的目的完全吻合
第一, 目的实用性。
时代在发展, 科学技术在飞速进步, 地球变小了, 宇宙间各种距离变近了。人类早已不是“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悠闲子民。二十一世纪, 将是“地球公民”或“世界公民”的时代, 我们面临的是人世界的竞争, 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在世界舞台上就必须有发言的能力。语文教育是塑造人的重要科目, 如果还把目光仅仅盯住多考几分的狭隘圈子上, 是不能适应培养新世纪人才需要的。另外,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 学生仅仅掌握一点书本的语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据统计, 改革十几年, 汉语新词汇增加了二千七百多个。加外, 学生在完成高中或大学学业之后, 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 使他们不会感到语文知识的缺乏和社会能力的低下, 这种自身文化的需要和社会文化的需要两个方面是大语文教育注重的目标, 它主张的是学生学习是解决生活需要, 而不仅仅是为了知识的积累。这就说明大语文教育注重实践, 注重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素质。大语文教育和语文素质教育在这一点目的是相一致的, 它们都是基于这种需要为目的, 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来培养、塑造全面发展、高质量的人才。
第二, 内容的适应性。
大语文教育内容的适应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一个内涵, 它打破了传统教育的陈旧、呆板、琐碎、无用的形式, 它把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使语文教学的内容除了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外, 还要有适应社会文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内容, 这样就扩大了广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一些经验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 大语文教育是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角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其次, 大语文教育内容的构成。
第一, 从大语文教育所覆盖的面上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广度。
华特.B.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语文教育的范围是针对小语文教育的范围而言。它的范围扩展到课堂以外的语言活动的一切环境。比如: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都直接影响着语言水平。还有学科 (课堂、课本) 语文活动、其他学科 (政、史、地、理、化、生) 语文活动、影视报刊语文活动, 第二课堂 (文学社、报道组等) 语文活动, 第三课堂 (社会、人生、自然) 语文活动。这个范围完全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内涵。正像张孝纯先生自己论述那样:大语文教育是以语文课堂为轴心,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 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各方面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结合起来。通过这“四个结合”, 发展和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深化。大语文教育这个能辐射各个角落的理论, 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二, 大语文教育的溶合性更好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过去, 语文老师为教语文而教, 学生为语文而学, 使语文成了与各科毫不相干的“空中楼阁”, 大语文教育加强了语文同各门功课的合作, 使他们相互溶合, 在溶合中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例如:说语文课知识有的来源于其他学科 (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 而不能让学生误解为语文知识也是用来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的。另外, 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能解决语文问题, 比如说作文, 如果单纯地为了写作文来提高写作能力是传统的做法, 也是失败的做法。作文最重要的是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材料, 这仅靠语文是不行的。而政治的、历史的、甚至自然科学的内容的“语文化”将成为作文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上可以看出, 大语文教育完全覆盖了语文素质教育的范围。
最后, 全面发展的观念。
受着未来人才需求的制约, 教育教学塑造人的指导思想就是全面发展, 语文教育的全面发展有两层含义:第一, 是素质的全面发展, 即心理素质 (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 文化素质以及思想品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二, 是大多数人的发展, 教学目的应该面向大多数, 而不是几个优生, 正像贺拉斯.曼斯所说的:“估量科学和文化造福于一个社会, 不应过多地着眼于整个社会拥有少数大量的深知识的人, 而是着眼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大语文教育是针对我国语文教育局限于课堂、课本;重应试训练轻能力培养, 重分数轻人格发展的封闭性、被动性教育导致下产生的少慢差费而提出的。它走出了封闭狭小的圈子, 它是以课堂为轴心, 再辐射于语文的全部活动的开放性、主动性教育, 它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进行强有力的开发和提高, 而语文素质教育是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不同程度地使学生的各方各面得到发展和提高。语言素质、思维素质、知识技能等构成了语文素质的基本内容。在这些素质教育过程中溶汇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诸方面的素质教育。因此, 二者无论在目的上, 还是内容上, 都达到了高度统一。可以说, 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 就是学生在语文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
大语文教育在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 很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孝纯先生提倡建立互敬互爱、平等互助的敬爱型师生关系, 这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教育和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要求做到教学相长, 既要热情帮助学生, 又要虚心接受学生帮助, 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办, 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决策, 这就有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使学生自觉努力, 积极活动, 依靠自己提高自己, 绝不是被动接受培养和训练。
从语文试卷看语文教育 篇5
先说第一大题,是选择题,考的是所谓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来便是教人闻风丧胆的天下第一题,考拼音,多少英雄好汉折戟与此,老师尝云:“第一题皆送分题也。”果然送分,不过是送给出卷老师。“小弟出来乍到,小小意思,不成敬意。”“老兄太客气了,且看下一题。”考生一看,大呼后悔,该在第一题上磨蹭几分钟,好做心理准备。第二题乃字形,其畸形程度毫不逊于第一题,a,b,c,d俨然一个娘胎里出来的,不做dna鉴定,鬼才知道谁真谁假,“对了,我会用语感。”纯正的普通话,字正腔圆,一两题做完,才知道出卷者的意图就是为了让你明白语文同英语的差别。罢了罢了,再看第三题,第三题一惯来讲是修改病句,读一遍,怎么四个都对,不可能,一定有错的,深入读几遍,咦?不好,好象四个都是错的。生离死别了好久,挥泪斩了三个,由天吧!爬出了前三题的幽暗昏惑,只有第四题才绽放出一点人性的光辉,排序或文学常识。排序体现能力,考“标”;文学常识展现知识素养,考“本”。让真正喜欢文学懂文学的人找回了一丝自信。
前三题说是考基础,但试问又有多少文学大家做这种题目能做全对呢?恐怕很少,因为他们所着的文学大作里也会有一些错字,病句。难道就说他们基础不行根基不稳?同样的句子,放在名着里便是名句,放在语文试卷里则是病句,这只怕会让热爱文学的人心寒。名人讲演,其间难免会有一些字音错误,若是被耳尖又极富责任心的优秀学子听到,少不得会大呼错了错了,随即跳将起来纠正发音,维护真理,不言而喻,下面便是“献身”了。
着实滑稽,想想也没什么意思,真理是少数人发现的,但却掌握在多数人手上。即便是真理,也未必不会成为谬误,所谓通假字,其实许多也就是古人写的错别字而已,只是由于众人都将错就错,错别字也就被办了证,成了我们现在拼死要记的东西了。
原本所谓的事实与真理,也会被轻易打倒,有据可查的“据”也会变得子虚乌有,《现代汉语大辞典》常常修订,不就是在干这事么?比如“空穴来风”一词,原意为:有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的产生,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同样一个成语,到了后来的修订版中,引申意却正好相反,比喻消息和传说的产生是完全没有原因的,管中窥豹,由此可见一斑。
再说阅读,近些年高考阅读题分值在攀高的趋势,分值走高,文章也愈见水平,可出的题却愈发玄乎了。常常题目一出,让人摸不着头脑,瞪圆双眼,绞尽脑汁,也没发现题目是在说文章的。总有这么几道题,问某个字用得好不好,请说理由。答曰:不好。但凡见这两个字,评卷老师便会翻翻白眼,坦然而诚恳地吐出两个字:白痴。随即一个交叉的符号落于纸间,尘埃落定。那就说“好”,但具体好在哪里,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对于这样的情况,有一个通用的法子——打擦边球,既然是打擦边球,自然是球做得越大,越容易擦边,于是乎一篇阅读做下来,好似写了一篇六百字文章,答案终究是简单的,长篇大论,多是废话,有用的只有寥寥数字而已,这还要看评卷老师爽不爽帮你找到它。还有的题问作者为何要发出这样的感叹,不用看,答案中定然会有与国仇家恨、作者背景相关的文字,其实欣赏文学作品考虑作者背景这没错,但却万不可陷入这个死胡同里,并不是所有的作品写出来的时候,作者都想到了国家和社会,也许只是一时触景生情发出的喟叹,具体是什么情感,恐怕连作者本人也未必知道,因为文章是感性的。而现在出的阅读题,明明是作者的闲情文字,却硬要和劳什子国仇家恨扯上关系,好像作者每一次动笔之前都要在心中默念三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为黎民苍生祈祷求福一般。
着实教人恼火,怪不得有传言说韩寒写按自己文章出的阅读题却考不及格,张爱玲国文考试不过,真是讽刺。现今有许多阅读题出的与文意相去甚远,高考乃人生之重大关口,如此出题,岂不怕招人唾骂。
最后说说作文,作文分值很高,这是对的。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写文章。既是写文章,除去题目,其余便不该再做限定。单纯的考生总是一味的信“评分标准”,却忽视了“评分细则”,这种错误与混淆“原则”和“原则上”的所产生的后果是一样的。只要与万恶的社会、丑陋的政府接上火,任你思想再深刻,文采再斐然,也是徒然。于是乎,众多考生避开交锋,纷纷拥上高楼,怀古伤今,你拽了李白的一条胳膊,我扯了苏轼的一条腿,屈原投江投了又投,韩愈胯下钻了又钻。任题千遍,我意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写作文,就得讲究个无招胜有招。怪不得,我一朋友说,他在初三抄了一个排比句式,以后每次作文都能博得个波浪线,拿个高分。基本上是:“人生就像一个五味瓶,装着酸甜苦辣咸”云云。
有人说,高考写作文,就像是“戴着镣铐跳舞”,笔者认为形容的十分贴切,可搞不明白的是国家教育部门为什么要给学生戴上镣铐,无论从政治上还是文学教育上来说,我以为都是弊大于利。
有一个很着名的实验,说一只青蛙被放入一个瓶子里,扣上带了孔的盖子,青蛙刚开始还会努力撞击瓶盖,意图跳出去,可反复跳了许多次后,发现没用,时候久了,将盖子打开,青蛙便再也不会跳出去了。同样,长时间的“戴着镣铐”,受着拘束与压迫的人,也终究会失去创造力与斗志。
特殊教育语文 篇6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 语文教育 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77-01
国际上,教育心理学经历了苏格拉底的理论准备阶段、赫尔巴特的理论丰富阶段和桑代克的理论完善阶段,迟至十九世纪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交叉学科的性质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与生俱来地需要承担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双重任务。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它所研究的内容——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类心理现象及其表征,进一步探讨形成群体道德行为的心理特点,并揭示该过程中被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一般规律。其性质和研究内容共同决定了它不可能单独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与其他具体的基础学科相结合。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社会首先诞生了“以研究语文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心理现象、特点和规律,探索语文教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为目的的,并为语文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1]的语文教育心理学学科。
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育在我国的结合过程,比国际社会的要更为漫长。大约与苏格拉底同时期的孔子也有许多关于教育的理论,然而这些零星的理论始终未能发展为系统的学科。由于战乱等因素,国际社会语文教育心理学学科的成立,一开始也未对我国产生多少影响。直到20世纪初,国人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教育心理学才以舶来品的身份出现在专业人士的视野中,并逐步被他们运用到语文教育领域。“始于20世纪初刘廷芳的汉字学习心理实验”[2],到1982年朱作仁《语文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才真正实现了两门学科的完全结合。此后,我国语文教育心理学不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迈入了“快车道”。
受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实证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初刘廷芳以汉字学习的心理实验“开启了心理学实验进入语文学科的历程”[2],他的博士论文《学汉语之心理学》是其实验的产物,说明了心理学与语文教育结合的可能性。这一时期,陈礼江与沈有乾也相继从事于汉字学习的实验研究,其中的艾伟自1925年美国留学归来后,更是长期研究中小学学科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心理。这些实验研究为之后的理论专著问世开辟了道路。姜建邦的《识字心理》(1948年)是产生较早的理论著作,它被誉为“汉字教育发展史上从科学心理学角度作研究的首本成果”;艾伟也相继于1948年和1949年出版了《阅读心理·国语问题》、《阅读心理·汉语问题》,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语文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实现了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育的第一次真正结合”[3]。
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学实验运用于语文教育研究日益增多,以曹日昌、曹传咏等中科院心理学工作者在汉字字形的辨认以及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识记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讨。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初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也有了重大突破,1980年问世的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特别开辟专门章节“语文教学的心理问题”,阐发在师生心理互动条件下的语文教学的特殊心理规律,这意味着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育的结合开始走上正轨。到1982年朱作仁的《语文教育心理学》出版,“标志着心理学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的自觉结合”[3],至此,实现了两个学科的真正结合。周庆元在1999年出版的《中学语文教育心理学研究》,则是将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推向更深入层次。
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理论研究方面又有了新的特征。不仅是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普通教学工作者也开始重视教育心理学在语文教育中的研究,各种《语文教育心理学》杂志层出不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教育心理学与语文教育的结合走向微观层面,不断实现着学科的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艳.百年语文教育心理学研究: 回顾、反思与前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3).
[2]刘鸣.汉字字形心理学研究述评(上)[J].心理学动态,1993,1(1).
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篇7
对于那些听觉具有一定障碍的孩子来说, 听、说、读、写、思维和智力等方面的一丝发展和进步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对于他们日后的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帮助。但是, 在现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 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十分令人担忧。无论是语文教学内容还是课堂教学模式, 以及教师教学的理念和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特殊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作为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为这些学生负责, 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改善现阶段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 让他们能够学到更多更有效的语文知识, 提高自己语言表达的能力, 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本文充分分析了现阶段特殊学校语文教育的现状, 结合其教学目的和教学意义提出了创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希望通过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来推动特殊学校教育的全面进步。
一、认识特殊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意义和目的
(一)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的意义
在特殊教育学校, 语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任务, 对于那些有听觉障碍的学生来说, 这种交际能力更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通过语文教学, 让聋哑人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交流能力, 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交流需要, 能够确保这些听觉具有障碍的孩子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 语文知识是一种基础知识, 是学生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前提条件和有效工具。而且, 一定的语文能力能够帮助聋哑学生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智力水平, 提高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和道德觉悟, 能够促使这些学生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二) 对聋哑生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
《特殊教育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向那些聋哑学生传授发音、说话、看话的知识和能力, 对他们进行汉语言的基础教学, 培养这些聋哑学生理解及运用汉语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能够确保自己基本生活的开展和进行。”在特殊教学学校中, 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 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使他们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进而使他们在掌握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 能够将知识不断内化, 形成一种能力。总而言之, 特殊将学校的语文教育就是为了能够传授给那些特殊学生一些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能够确保他们的日常交流。
二、全面分析现阶段特殊学校的语文教学现状
现阶段,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语文作为课时最多的一门学科, 花费了教师及学生大量的精力, 但是最后获取的效果却没有那么理想, 聋哑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上始终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如现阶段不少中学生在基础语文知识考核中只达到及格水平, 那些自拟题目的写作部分还无法达到及格。这种十分落后、缓慢、较差的学习效果已经成为特殊学校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经过笔者大量的调查研究, 发现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没有正确认识聋哑学校语文教育的特殊性, 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当前的聋哑学校教学中, 语文课堂的教学环节和实施方法并没有完全考虑到聋哑学生的特殊性, 没有顾忌这些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和接受的能力, 加之特殊学校的教师有一部分来自于普通学校, 就出现了一些与普通教学攀比的现象, 使得聋哑语文教学更加倾向于普通学校语文教学, 脱离了聋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 教师对聋哑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形式研究的力度也不够大, 没有形成更加系统的教学模式。
(二) 语文教材的设计也比较繁琐, 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现在特殊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全国统一编制的语文教材, 是充分考虑这些特殊学生经过教育够能够拥有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而编制的, 为此, 在语文教材中收纳了十分丰富的知识, 知识间有很大的跨越性, 这就导致教材中的知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 对于每个阶段的学习要求没有明确的界限。
(三) 重视讲解、教学和结果, 没有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特殊学校的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 教师只是片面地追求对聋哑学生的语言训练结果, 却没有重视起对聋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在强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忽视了他们书面表达的能力, 导致学生具备的能力不全面, 不能应付生活中交流。
三、改善现阶段特殊教育语文教学现状的有效策略
(一) 坚持贯彻特殊人群教育教学方针, 实施符合聋哑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课堂一定要严格贯彻国家对特殊人群提出的教育方针, 结合这些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心理特点制定出适宜的教学方式, 为他们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并且运用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促使这些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弥补聋哑学生缺点的语文教学, 应该重视提高聋哑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他们能够拥有基本语言表达知识和能力, 为他们各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积极改变教学观念, 建立正确的思想指导
在特殊学校语文教学中, 我们教师应该坚持正确的教学思想, 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 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双基教育, 发展他们的语文思维, 培养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得到适宜的教育和培育, 拥有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和知识, 确保他们以后能够正常生活。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由传统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让学生彻底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 还要通过设计开放的学习活动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进而提高特殊学校的语文教学效率。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探究 篇8
一、培养学生交流技能,提高表达能力
语言交流是信息逐步被加工、表达、形成、传播以及接受的一个过程。语文课堂教学既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较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更需要学生拥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通过不断创新、丰富手语的内涵,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一些词语及其近义词的细微差别,使之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词语乃至整篇课文的内容。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通过手语将自身的课堂学习感受与对课文的理解加以表达和阐述;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交流;更多地去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与感受,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实施语文课堂讨论、交流来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通过上课提问、创设短小的讨论话题等,让学生们能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逐步养成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并积极回答教师的各类问题,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锻炼其语文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逐渐树立起大胆表达内心感受、不同见解的信心。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短小的、学生感兴趣的“讨论”话题作为课业,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带着“内容”回到家里去学习、思考,这对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激发观察与写作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陶行知在其教育思想中提示:“生活即教育”“社会及学校”“教学做合一”。受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自身因素影响,其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客观存在一定的障碍,但也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具备高于常人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生观察能力与写作兴趣的培养,以此来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培养其思维能力。如可以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教师应着手培养、启发学生如何去观察自己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事情,为将来激发其作文写作兴趣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应通过引导学生去观察、接触身边的事物,用心去感受生活;使之对身边的事物有更多的了解,以达到丰富其写作素材的目的。指导学生将一些日常生活所发生的事情,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并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学会如果去观察,如观察初一、十五的月亮及其变化,写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去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思考、记录,并形成一个生活随笔,这对激发学生的观察与写作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均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还可以有效地培养、训练其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传授”“灌输”教学模式,应立足于尊重学生语言表达欠缺以及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同时,语文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教学任务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用一些更具直观展示、引导作用的教学用具(如多媒体),使之可以在日常语文课堂学习中学到更多的语文基础知识。另外,语文教师需理性地认识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客观性,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培养、发展的动机与情感意志,避免学生因其生理上的缺陷而形成自卑心理。
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在尊重学生、尊重其主体地位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均能得到良好的个性培养。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适当课外阅读,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更具有时代气息、具有培养良好人格内涵的文学作品。针对个别学生因自身原因而性格内敛,不喜欢主动回答教师提问的现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则可以为其布置一些适宜于独立思考的问题或课业,让每一个学生均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另外,语文教师在学生展示自我的同时,还应适时地、适度地鼓励他们不断“超越”自我,进而让每一位学生均能够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展示自我,使之对自己未来的生活与学习充满信心。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多角度、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去进行教学创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个性化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学生交流技能、观察能力与写作兴趣等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语文教师还应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开展因材施教,使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发展。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融入一些爱国精神、集体荣誉感教育,使之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一个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个性,最终达到促进其健康发展,培养其独立个性,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 篇9
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共性, 它不仅仅是传授一种技能, 更是强大的德育教育载体。没有哪一门课程教育可以像语文教育那样, 本身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笔者尝试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以知识为载体, 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使学生实现“做人”和“做事”的完美统一。
一、语文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始终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 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教育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如在课文《雪山上的红盖头》中, 主人公小雪是战士心中的“雪山女神”, 是一个敬业爱业的女孩, 为了给位于海拔4000多米、被称为“祖国西南第一哨”的日喀则哨所的几个战士演出, 她不顾强烈的高原反应, 在雪地上忘我演出, 直到口吐鲜血、牺牲生命。这是一曲颂歌, 它歌颂的不仅仅是“小雪”, 而是千千万万奋斗在边防哨所的解放军官兵, 以“缺氧不缺精神, 艰苦不怕吃苦”的英雄气概, 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学生普遍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比较抽象, 我们该如何热爱自己的祖国呢?笔者给学生以启示, 像小雪一样爱岗敬业, 富有爱心, 就是爱国的表现。爱国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在我们的身边。
二、语文教育中的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环保已经成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热门话题。实践表明, 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 靠科学技术, 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像山那样思考》和《离太阳最近的树》这两课, 让学生意识到当我们一味地追求物质进步, 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时, 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 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 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 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大地上的一切生命, 都拥有自己不可抹杀的生命的尊严。所有生灵都是自然的子民, 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 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通过体味课文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引导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语文教学中的坚持与协作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 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了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 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学习小说《士兵突击》中普通士兵许三多在严酷的特种兵选拔赛中“不抛弃、不放弃”的动人故事, 体味坚持与协作的重要性。
纵观许三多的成长经历, 他之所以能从一个傻乎乎, 连原地转身都做不好的步兵, 成长为步兵之王老A,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从来不放弃自己, 也从来不抛弃战友。这个看上去普普通通, 甚至很木讷的农村孩子始终秉持自己的信念“有意义就是好好活, 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 把眼前的事情做好, 最后达到了一个谁都没想到的高度。许三多的经历告诉我们, 一个人有所成就最重要的因素不是聪明, 而是责任、认真、执著和爱心。借此, 教师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玩小聪明的人太多了, 真正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人却很少。要成就一番事业, 必须持之以恒, 团结协作。
四、语文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林清玄的《好雪片片》讲了一个卖奖券的流浪老人, 房无一间, 地无一垄, 居无定所, 食不果腹, 却没有磨灭善良的本性。肮脏的外表遮不住他明净的善意;油腻的双手挡不住他温情的传递。通过一个卖奖券的流浪老人的几个生活片段, 刻画了具有“人的好本质”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 让人感受温暖。教师通过该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用一颗敏感的心去感受身边平凡的温暖, 感受普通人“明净的善意”, 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 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 执著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 学会给自己点一盏心灯, 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希望。
莫言的《卖白菜》和老舍的《我的母亲》刻画了不同时代的母亲可亲可敬的形象, 字里行间浸透了浓浓的亲情,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 学会感恩。
五、语文教育中的真、善、美教育
《情人节的玫瑰绽放在教室里》让学生感受人性美。读了本课, 再来看看苏霍姆林斯基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 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机警和严肃的, 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学生能从中悟到一些对于爱情的理解。
透过沈从文的《边城》, 领会小说所体现的和谐美, 引导学生审视现实———在今天这个物质化的时代, 商品经济的大潮把人也越来越商品化、庸俗化, 冷漠、自私、唯利是图渐渐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 人们互相猜疑、提防、抱怨, “四合院”文明逐渐离我们远去。《边城》激起了我们心底对“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美好人性和宁静和谐生活环境的呼唤, 让我们思考:怎样才能构建和谐的, 一如“边城”的美好社会。《科学是美丽的》让我们感受科学之美, 《画里阴晴》让我们感受艺术之美。
……
文以载道, 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 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 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因此, 语文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 使学生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 久而久之, 潜移默化, 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 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美好本性被激发, 他才会充满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摘要:“教育为本, 德育为先”, 德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语文教材中蕴涵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 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坚持与协作教育、感恩教育、审美教育、责任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的情感教育 篇10
一、精备课文, 准确地找到文章中的情感因素
小学课文, 语言表达一般都很简单易懂, 通过语言的表达, 蕴含着动人的情感。简短的故事情节, 却凝聚着深深的情感和教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 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 对于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是不能准确无误地整体把握, 不能透过表层进行深刻理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 精备教材, 教师要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理清情感因素后, 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将情感因素贯穿于课文的始终, 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为读者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 不管是在导入环节, 还是在课文分析环节, 或是课文的小结环节, 用这种情感去感化学生的幼小心灵, 形成思想上的共鸣, 有意识地在认识教育的过程中, 进行情感教育。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天冷极了, 下着雪, 而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光”是指没有帽子戴, 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冷。“这一整天, 谁也没买过她的一根火柴, 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从这里可以看出, 小女孩已饿了一整天。“她爸爸会打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家里没有温暖, 没有人关心疼爱她, 小女孩很可怜。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理解重点词句, 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课文有了整体把握, 对现实生活展开合理想象。再通过课上的精讲, 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 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 从而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对于人物描写的课文, 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剖析, 从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等抓起, 剖析人物形象;对于风景的文章, 就要抓住作者对景物描写的用词分析作者写景状物的意义, 让学生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在情感体验上形成共鸣, 从小就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二、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 激发出学生的情感
小学生的直观反映很强、模仿意识很强, 他们的情感很容易被老师的情感所感染, 被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所感染。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所需的情景, 激发出学生的情感。
比如在讲《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笔者下载了电影《十里长街送总理》在课堂上放映, 渲染气氛, 看完之后, 教室里鸦雀无声, 学生们被一种怀念之情深深感染着。学生在低沉的音乐中, 带着对周总理怀念之情朗读了课文, 有的人还流下了眼泪, 表现出了他们对总理的热爱和无比的怀念之情。最后, 再次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段, 笔者用自己写的词句, 带领学生再次向我们伟大的总理致敬:凄风苦雨, 天地同悲!只为一生坦荡, 只为昂首无愧天与地, 星月两肩披半世的奔波不停息, 百姓祸福心中系———向周总理致敬!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安排学生进行表演, 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师要一改传统的唱独角戏的做法, 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笔者的做法就是, 文章中的重点情节让学生去表演, 在表演的过程中, 进行情感交流与沟通, 学生在表演中亲自感受、亲身体验文章中的情感, 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的热情, 不仅对文章有更全面的把握, 更对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有进一步的切身体验。小学生的表演欲很强, 多数人都善于模仿, 都试图表现自己, 教师要充分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特点, 让他们身体力行, “触”景生情, 满足孩子们表演的冲动, 并将这种情感外化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体验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情感, 通过动的过程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表现出来。这样的记忆是最深刻的、难以忘记的。
比如笔者在讲授《触摸春天》一课时, 这是一篇简短的抒情散文, 真切地描写了一个盲童, 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 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笔者在讲授完课文之后, 让学生分组, 到讲台上来进行片段的表演。
课文中重点语句,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表演, 设身处地感受一下睁着眼睛的蝴蝶被盲女孩捉住了的那种神奇。让同学们闭上眼睛, 感觉自己就是那个盲女孩安静, 慢慢地伸出自己的双手, 在花香的指引下, 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那朵花上, 正停着一只蝴蝶, 安静的手悄然合拢, 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蝴蝶在你的手指间扑腾。这是一次全新的经历, 安静的心灵来到了一个她完全没有体验到的地方。学生表演后体会到的情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让学生在表演中去体会生命的美好, 从盲童的角度, 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而更加懂得热爱生活, 关注生命、珍爱生命。人生路途坎坷, 不可能风调雨顺, 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生命的心, 像这位盲女孩那样的坚强乐观,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精彩的奇迹, 在不幸降临时, 不要气馁, 可以坚强地对自己说:“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的世界!”通过表演很容易地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意义。
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加强情感教育。作为教师, 要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能够启发学生的情感, 并使之升华。要深入钻研教材, 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情感教育。
摘要: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认知教育可以培养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可以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 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是学生全面发展之所需。
特殊教育语文 篇11
【关键词】特殊教育 语文教学 创新探索
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学生一般都是一些在接受能力上存在缺陷的孩子,包括智力方面的缺陷,听力或者视力方面的缺陷。由于这些缺陷使得他们在接受知识教育时比一般人都更加困难,语文教学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传统的教育方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就语文教学的新路径进行分析探索。
1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路径探索的必要性
语文教学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知识,只有把语言知识学好才能更加方便的对其他的学科进行研究探索,可以说语文是连接其他学科之间的桥梁,只有培养好对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理解力才能保证对其他学科能正确的理解,进而有效的学习。
1.1特殊学校的老师文化程度偏低,缺少提升自身的意识
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特殊学校的学生进行培养的教师,因此一般在聋哑学校任职的老师都是一些学历比较低,没有经过专业知识培训的教师,他们的理论知识缺乏,自身的实践能力又不足,最重要的是针对一些特殊的儿童没有专业的经验,这是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现状。与此同时,我国对这种特殊教育的培训机构也有限,再加上聋哑儿童作为一小部分的特殊群体,社会群体给与的关注较少,对学校的资助也有限,因此特殊学校根本支付不起对任职教师的专业培训,而有的老师认为对聋哑儿童进行教育的老师根本算不上一个值得骄傲的职业,社会上的人一般都不认同这个教师行业,因此一般没有人想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来适应学生的发展。
1.2教学使用的教材落后,没有针对性
我国普通学校使用教材为了适应学生和时代的发展更新速度很快,但这在特殊教育学校却没有体现出来,他们使用的教材往往都是很久之前的课本,版本落伍,使用周期较长,信息更新速度慢,教学思想观念守旧,已经不能跟上学生们的发展速度。这些教材在内容上匮乏,在思想上守旧,在选材上落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且由于没有专门针对聋哑儿童的教材,这些课本大多数都是采用普通学校的教学内容和理念,不能适用于特殊教育,往往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吸收和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
1.3传统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对学生们缺少情感教育
特殊学校对聋哑儿童的教育基本上也是采用灌输式教育,老师作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只是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对孩子们缺少实际的锻炼和实践,再加上特殊学校的学生们接受能力差,只知道一味的模仿,没有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因此对语文的学习也缺乏感性的认识。长此以往,本来聋哑学校的孩子因为自身的缺陷很可能在心理上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再加上缺少情感方面的教育最终导致学生们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2特殊教育学校对语文教学创新路径的探索
对于聋哑儿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注重的是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才能在知识的学习上事半功倍。俗话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往往在自学的能力上比正常的孩子要强,自己主动学习的意识也很积极,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上要积极提升孩子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把它归结为“三步走”策略。
2.1塑造课前情景,正确引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我们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我们要结合教学的目标,为每个孩子设置一种适合他们的教学情景,比如改善教学场所或者更新教学设备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情景教学,这样更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
2.2在课堂上多进行互动,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往往因为自身的缺陷很可能在心理上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再加上和别人在沟通上存在障碍,因此在课堂的学习中通常都是沉默寡言的,而语文作为一门比较开放的课程,经常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互动,这就需要孩子们用活跃的思维去主动学习,在思想上经常交流,主动创新。所以说,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
2.3课后进行作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适当布置课后作业,必要时要求孩子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而且作业要尽量贴近生活,这样既能让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强,又有利于孩子们把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进行实践。
3结束语
语文教学是对个人文化素养的培养,能对一个人的精神领域产生影响,从而培育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它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弊端,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更加有利用我国特殊学校语文教学对创新路徑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宗敏.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探索[J].教育界,2013(26):67-68.
[2]张青梅.多媒体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8):36-37.
论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篇12
一、教师不仅要备好课, 还要写好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听一个历史教师上课时没有记录一个字, 因为那节课精彩得很。课后, 他问老师备课花费了多少时间。老师没有正面回答, 而是间接地说:“我这堂课直接时间是15分钟, 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
用一生的时间备课。达到这种备课境界的老师怎能不优秀呢?我想:只要我们努力着, 实践着, 我们也会走进“用一辈子去备课”的那种境界。其实,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做到: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 不懂什么讲什么, 不会什么教什么, 以学定教。
教师还要有反思的习惯, 从反思身边最熟悉的教育现象做起, 关注身边最平常的教育小事, 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得失。“每天从问题出发, 把自己的行动拿出来研究, 再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刚开始 (反思、研究) “同样很累, 但这种累解决着以前工作中的问题, 它正在促进我的成长, 它能让我体验到快乐, 并看到希望, 我不断感觉到因为自己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不断提升, 我的工作变得越来越从容, 也越来越轻松了”。
处在新课改下的特教教师, 要具备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 去驾驭课堂, 驾驭学生的学情, 驾驭学生的思维活动——用一辈子去备课、去反思。
二、创设情境, 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 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教师若能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调动聋生, 感染聋生, 创造出教学的生动氛围, 使教学进入较高的境界, 那么教学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控制力和感染力, 才能使聋生自觉培养起语文学习兴趣、自觉调动起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于教材的特点, 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设计,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朗读、讨论、交流、表演、辩论等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投入课堂, 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课堂活泼、有趣、富有活力。学生喜欢新奇的事物, 形象思维比较发达,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比较适宜的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辅助教学, 吸引学生的眼球, 调动他们的思维,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本领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调动出来的工具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教师可利用评书、读书、藏书等活动让学生口、手、脑动起来。
一个失败的老师只能用一种方法教育一百个学生, 但一个成功的老师可以用一百种方法教育同一个学生。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本领为目标, 通过学生喜欢的活动改变其消极的心态, 让教育不再常态化。
四、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有效教学, 对于教师来说, 意味着精神享受, 意味着尊严的获得与提升, 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 而对于聋生来说, 其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有: (1) 问题的预设必须紧扣教材内容, 目标的提出以老师为主; (2) 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指向要明确, 紧扣教学内容, 题目力求通俗, 让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够一目了然; (3) 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的引导需适当, 逐步实现从“扶”到“引”, 由“引”到“放”,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 对于提高聋校教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抛砖引玉之言, 希望能为聋校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一点参考。
【特殊教育语文】推荐阅读:
学校语文特殊教育论文09-04
特殊教育05-26
特殊教育专业06-03
特殊教育体育07-24
特殊教育教案07-03
特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09-03
特殊生教育心得07-15
特殊孩子的教育08-03
全纳教育特殊教育论文06-08
涉县特殊教育学校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