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中心设计

2024-09-29

特殊教育中心设计(共10篇)

特殊教育中心设计 篇1

《月亮的味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月亮的味道》是一本情节有趣、意境优美的绘本。第一页的大画面上就有许多眼睛在黑夜里觊觎着月亮,为了够到月亮,动物们一个叠一个,搭起了天梯。饶有趣味的作品内容,牢牢地吸引了学生。学生阅读兴趣显著提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一些重点画面,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讨论并发现叠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尝试讲述动物之间的对话,学说短句“,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猜测、想象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动物们齐心协力“尝”月亮的有趣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情境表演体验合作的力量和分享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的句式。教学难点:感受故事所蕴含的那种互相友爱、分享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策略:

猜测法、游戏法、操作法

(五)学生分析:

我班有学生11人,含3名女生和8名男生。其中视力障碍学生4名,智力障碍学生7名。

1.对于叠高的方法,我班学生已积累了一些操作经验,但对叠高中蕴含的“奥秘”却不甚清楚。同时,学生对于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感兴趣,愿意参加探究、操作、实验等活动,能积极尝试发现问题。本活动依循了学生的兴趣,对其认知和能力上均有一定的挑战性。2.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从每位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制定的。对于常见的动物,智力水平低一些的也能认识并说出名称。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帮助他们学本领的情景,所以此次的教学活动具有可行性。

(六)教学用具:

1.PPT《月亮的味道》。

2.背景音乐:舒伯特的《小夜曲》。

3.故事中夜晚的大背景图以及出现角色的小彩图。4.八种小动物的头饰。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想象

1.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有这么多好吃的,你最喜欢吃什么,能说说它是什么味道的吗?(简单提问两个学生)

2.同学们真棒,其实不同的食物啊有不同的味道。但是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你们肯定不知道它是什么味道。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看几张图片就知道了。(师播放月亮的幻灯片)咦,这些图片中都有一样什么东西?是月亮呀,你们有人吃过月亮吗,你们觉得月亮是什么味道的?(提问两个学生)

3.那么到底月亮是什么味道的,是甜的,是酸的,是咸的,还是辣的呢?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就叫做《月亮的味道》(一起来念一遍),我们来听一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二)播放课件,讲述故事

1.晚上,月亮升起来了。有一群小动物想尝一尝月亮的味道,瞧,它们来了。同学们在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眼睛)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几双小眼睛,1,2,3„„9,有九双眼睛,都有哪些小动物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2.月亮是什么味道呢?是甜的,还是咸的呢?真想尝一口啊!夜里,动物们望着月亮,总是这么想。可是呢,不管怎么伸长了脖子,伸长了手,伸长了腿,也够不着月亮。

3.这时候你们看,谁来了?(小海龟)有一天,一只小海龟下定了决心,它要一步一步爬到最高的山上去摸一摸月亮。你们看小海龟那么小,山那么高,它能爬上去吃到月亮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它吃到了没有——爬到山顶,月亮近多了,可是你们看它够着月亮了没有?你们帮小海龟想想办法。(请两个学生回答)

4.同学们帮小海龟想了很多办法,看看小海龟是怎么做的。原来它搬了救兵呀,这是谁呀?(大象)小海龟叫来了大象,“大象,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师放慢语速,强调句式)看,大象站到了小海龟的背上。月亮想:“这是在和我做游戏吧!”大象的鼻子往上一伸,就要够到了呢,可是月亮轻轻地往上一跳,唉,还是够不到。

5.怎么办呢,再搬一个救兵吧,这次要请谁了呢?大象叫来了长颈鹿,(大象要怎么对长颈鹿说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长颈鹿,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月亮一看到长颈鹿,又轻轻往上一跳。长颈鹿使劲儿伸长了脖子,可还是够不着。

同学们,大象怎么说的?那长颈鹿有没有够着月亮呀?那怎么办,猜猜接下来会哪个好朋友来帮忙了。(学生回答)

6.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猜对了没有,呦,一下子邀请了这么多动物啊,都有谁呀?(斑马,狮子和狐狸)搬了这么多救兵,这下肯定能吃到月亮了。长颈鹿叫来了斑马、狮子和狐狸。(我们一起把它们叫过来)“斑马、狮子、狐狸,到我们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小动物们大声喊。同学们如果你是月亮,你愿意让小动物们吃到你吗?(月亮和大家想的一样/我们的月亮可不这么想)它才不怕呢,它觉得很好玩,又轻轻往上一跳。眼看就要摸到了,可月亮总要飘远一点,让大家够不着。

7.我们来数数有几个动物了?(六只)呦,六只了,连万兽之王狮子都出动了,还是够不到,你们认为小动物们应该放弃吗?那怎么办,如果是你们,会请谁来帮忙,要厉害一点的。(学生猜)大家请来了猴子,我们都知道猴子可是又聪明又机灵的,说不定它能想出好办法呢。

8.狐狸叫来了猴子,狐狸要怎么说,大家一起说。“猴子,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月亮一看到猴子,又轻轻往上一跳。猴子都能闻到月亮的味道了,可还是够不到。

你们猜猜月亮闻起来是什么味道的呀?

9.月亮的味道真香呀,真想咬一口啊。我们的小动物们今天一定要吃到月亮是不是?所以它们又请来了谁呢,是小老鼠!我们一起大声地把小老鼠叫过来。“老鼠,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猴子大声的对老鼠喊。月亮看着老鼠,心想:“这么个小不点,肯定捉不到我的。”月亮打了个哈欠,它太累了,这回它没有再往上跳。你们觉得这次大家能吃到月亮吗?我们来看看。小老鼠先爬到海龟的背上,然后爬到大象的背上、长颈鹿的背上„„还有呢,斑马、狮子、狐狸、猴子,然后„„呀,发生了什么?

10.“咔嚓!”他咬下一片月亮,月亮的味道真好,值!你们觉得这么好吃的月亮小老鼠一个人吃好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师抓思想感情月亮不是小老鼠一个人摘到的,而是大家一起合作,相互帮忙的结果)所以他又给猴子,狐狸、狮子、斑马、长颈鹿、大象与海龟都分了一口月亮,大家都觉得这是他们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这天夜里,大家挤在一起睡着了。

11.咦,有几只小动物睡在一起呀,我们来数数。(八只,师用鼠标点着和学生一起数1234„„)那刚才我们数的小眼睛有几双,谁记得?(九双)哦,那还有谁呢,谁在偷偷地看着他们呀„„是小鱼。一条小鱼看着这一切,怎么也闹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那么费力,到高高的天上去摘月亮?这不是还有一个嘛,就在水里,在我旁边呀。”

为什么水里也有一个月亮呀?水里的月亮能吃吗? 小鱼也好想尝一尝月亮的月亮啊,如果你是小老鼠,你愿意给小鱼也吃一块月亮吗?(愿意)看来我们的同学们都是懂得分享的好孩子哦。

(三)教师提问,出示彩图

1.故事的题目叫什么(贴月亮图)?

2.你还记得有哪些小动物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动物彩图,若说不全师直接出示)

3.月亮那么高,小动物们是怎么吃到月亮的?(一个一个站在背上)同学们还记得是谁站在谁的背上呀?请一个同学来帮老师排一排顺序。(教师在旁用简单的语言讲述故事内容,重点突出出场顺序。每叠加一个动物,让学生一起说“,你到我背上来,说不定我们够得到呢”的句式)

4.小动物们最后吃到月亮了吗?月亮好吃吗?故事里是怎么说的?(这是他们吃过最好吃的东西)

(四)配合音乐,完整欣赏

师:呦,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现在我们跟着好听的音乐一块儿来讲吧。(师再播放课件,并配上背景音乐完整讲述一遍故事)

(五)角色扮演,体验合作

师:小动物们总算吃到了美味的月亮。月亮的味道真好啊,嗯,又香又甜,还有点脆脆的。你们想不想尝一尝月亮的味道呀!现在老师请几个同学上来演一演故事里的小动物,看看你们能不能吃到月亮。(给指定学生佩戴头饰,师扮演月亮角色并说旁白,最后把大月亮给”小老鼠”,让他进行分享,其他动物假装一人咬一口)月亮的味道好吃吗,吃饱了请我们的小动物回到座位上休息一下。

特殊教育中心设计 篇2

现阶段对聋哑盲学校的无障碍环境的研究比较缺乏。据调查大多数聋哑盲校的设计仅仅是从大众化校园设计中分离出来的基础性低层次的功能设计, 缺少对其空间的人性化的深度探讨, 从而使不同缺陷程度的聋哑盲学童在校园生活中不得不面对不同程度的生活障碍。

盲童与健全儿童在生理及心理特征方面有很大差异, 对盲童来说需要有特殊针对性的教育环境。

随着盲人这类特殊人群数量的增长, 我国很多地区面临着盲人教育学校不足, 校园建筑规划、设施装备不合理的问题。我国的盲人教育学校虽然在某些方面满足了他们的一些基本要求, 但还是缺少能为他们提供归属感与呵护感的学校环境。

根据马斯诺需求概念, 结合盲童心理和生理特征, 盲校的设计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隐私性

安全隐私是设计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防患意识。盲童因其自身的生理缺陷, 对某些刺激反映的灵活度以及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弱于常人, 有时对常人使用不产生障碍的地方对这类弱势群体可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障碍, 从而引起危险造成伤害事故。盲校的无障碍设计在安全方面表现为在盲童能接触到的室内界面和设施棱角处采用圆角处理, 使盲童在发生意外摔跤的时候, 减少环境界面和设施棱角对其身体的伤害。

“个人隐私是指人们心理上的一种自由境界, 当处在这种心境时, 人们对自己和外界的视觉上、语言上、精神上及肉体上的联系, 都能随心所欲的自由开敞或关闭”。盲童身体存在的缺陷被他们视为难以启齿的伤疤, 需要一种可以隐藏这些缺陷的心理安全空间。因此, 在部分空间细节的设计中添加设施的趣味性, 弱化可以隐蔽的用以, 让他们大胆的使用各种设施。

2. 空间可识别性

据调查, 视觉障碍的学童在空间认知存在缺陷。盲童们只有根据各空间的差异, 通过听觉、触觉、嗅觉来识别空间。

人的行为感知是人与周围环境相互刺激相互了解的动态能力, 对于丧失视觉的盲童来说, 将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与颜色、形状、气味、质地、声音、味道相对应, 传达出不同的信息, 进而转化为盲人的辨别语言。因此, 要针对盲人的生理特点, 结合物理环境要素进行感官上的补偿, 增加健全的感官刺激, 充分发挥盲童的识别潜能。如每层楼梯的指示设计, 可根据圆、方、三角等不同形状代表不同楼层, 并在不同形状内标注盲文来加强学生的认知度。

3. 智能化

盲校建筑体中智能化的应用, 是指把计算机电子、声像、照明、消防保护等所需方面系统的组合成智能化标准线路设备, 根据盲童不同需求应用于盲校无障碍设计中, 自行运作发挥作用。通过安装在计算机为载体的管理系统设备, 监控管理盲校教学空间、生活空间, 自主调节学习空间的光线、通风、电力等, 达到盲校智能化无障碍可行性与空间安全性的统一。

4. 协助康复、教育要求

据调查, 盲人使用率最高的空间是教学空间, 在教育空间中针对性设计是康复培训师及辅助教学时的功能设计。受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 人的活动范围往往把交往空间纳入环境育人的设计目标中, 利用盲校的物质空间资源为盲童提供交往的活动平台, 帮助盲童学习和康复训练, 体现了盲校无障碍设计的人性化。

盲校的交往空间可分为室内交往空间和室外交往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 灵活利用交往空间, 通过各种集体活动来促进盲童的康复锻炼,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活动, 使盲童产生归属感, 增强对自身的认同感并树立自信。

通过以上几项要求总结出“感受自由+沟通方便+操作简单+活动便利=平等成长+安全成长+自信成长”的盲校新型无障碍设计思想。

“感受自由、沟通方便、操作简单、活动便利”是指盲童在学校可以自由的生活与学习, 在各个使用空间内有对各种设施开放使用的权利;在心理层面, 可以给学生的内心带来心理畅通;在互动方面, 学校提供可供容纳盲童对校园设施的使用会更加方便。

“平等成长、安全成长、自信成长”是指聋哑盲童享有在完善的教学空间内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有强烈的防备意识, 学校无障碍设计要为聋哑盲童提供平等的隐私保护与安全感;通过校园空间与设施装备, 能够自由沟通并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及自信心。

盲校的无障碍设计是为特殊教育服务的, 这种设计是根据教育理论和国情的变化日趋完善, 最终达到消除盲童障碍环境的目的, 只有通过不同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才会使盲校的无障碍设计发展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志民, 宋岭.无障碍建筑环境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2011

[2]詹姆士·霍姆斯一西德尔等.无障碍设计[M].大连理工出版社, 2002

[3]刘连新, 蒋宁山.无障碍设计概论[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4

[4][日]高桥仪平.无障碍建筑设计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5]狄亚.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国家统计局, 1989

[6]吴厚德.残疾人心理学.华夏出版社, 1987

特殊教育中心设计 篇3

[关键词]融合教育;特殊体育;教育理念

一、前言

融合教育是美国于1990年提出的,至今只有20多年的历史,仍是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的思想是平等、保障权利和回归主流。融合教育旨在创设最小限制环境,让大部分有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共同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倡整合普通教育学校的资源,设计适合特殊需要学生的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等,以适应特殊学生的学习需求。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1605所,在校的视力、听力语言和智力三类残疾学生达到30万人。可见,我国的特殊教育仍然是以隔离式教育为主,并没有实行完全的融合。在融合教育的大背景大的趋势下,作为特殊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特殊体育教育,其教育理念也需相应的转变,以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特殊体育教育理念的转变

1.由过于强调缺陷补偿为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共同发展

传统的特殊体育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缺陷补偿及康复训练上,认为特殊体育应以补偿缺陷和康复训练为主,强调缺什么补什么。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是以补偿缺陷为中心,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收效微弱缺陷补偿。在过于强调补偿缺陷传统理念下,必然会导致体育教学演变成机械的、重复的身体补救式运动,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而有些生理上的缺陷是无法补偿的,比如全聋的学生,是无法去补偿听力。而且这种强调缺陷补偿过于关注了学生的身体缺陷,而忽视了学生积极的一面。只关注到学生不会什么,并没有注意到他们潜在的能力,造成学生身体残疾的二次伤害,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学生在补救式的体育教学中,获得不了成功的喜悦,也感受不到成就感,从而慢慢的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上体育课也就只是为了应付老师。

2.转变传统的朴素的人文关怀理念为适应体育教育

体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为了减少长期不运动而造成的危害,残障儿童和青少年应逐渐增加体育活动量,并且应参与各种锻炼、运动和休闲活动。目前我国残障学生的体育教育仍出于一种朴素的人道主义关怀,认为残障学生可以受到特殊的“优待”—免修体育课或单独开设保健课。比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生因病、残免修体育课或者免除体育课考试的,必须持医院证明,经学校体育教研室(组)审核同意,并报学校教务部门备案,记入学生健康档案。这种规定表面上看是对学生的关怀和照顾,其实质则是剥夺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权利,也无形中剥夺了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机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置了障碍。

融合教育的发展让更多的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进入到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坐在同一教室学习,并不表示他们就能接受到适合他们的教育,还需要在教育环境、课程设置等方面进一步的改革以适应他们的需要。适应性体育教育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而诞生的一门学科。适应体育是针对身体或兴趣受到限制的个体开展的身体运动和体育活动,这些群体包括残疾人健康受损者和老年人。顾名思义,适应体育就是针对身体受到限制的特殊人群,强调最少环境限制。适应体育教育是考虑学生的需耍与个别差异的原则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具器材的应用上,加以适当的修正与运用,并指山适应体育是为所有身心障碎或病弱的适龄就学学生所设计的体育课程。融合背景下的适应体育教育理念要求学校给予特殊需要学生最少的环境限制,在体育课程方面,设置符合残疾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课程,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普通学生的体育教育,或者把学生排除在体育课程之外。

3.由单一的体课程转变为整合性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的整合就是改变传统的以传授权体育知识技能、锻炼学生体质为目标的单一课程为融合语文、数学、音乐、社会适应等诸多课程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课程。将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有内在关系结构的整体系统,并与语数知识、劳动生活、音乐舞蹈、游戏活动等相结合,用新的观点,新的教学方法,将这些对于课程本身有益的课程资源注入体育教学中,形成教学的理想整合。传统的体育课程是以学科为单位,以体育达标为唯一目的的封闭式的课程。就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发展,体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而这种“铁路警察”式的课程已经不适合融合教育背景下的体育教育的发展。现代的体育课程要求教师在体育课程中有意识的穿插其它课程教育。

4.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增强课程内容的弹性和可选择性

个体差异大是特殊需要学生的最大特点。特殊需要学生个体差异具体表现两个方面,一个是特殊需要学生群体与普通学生的差异。生理上缺陷是他们的根本性差异,而由生理的缺陷而派生的心理状态差异,更需要我们的关注。另一个是特殊学生群体内部差异。虽然他们都是有着特殊需求的群体,由于生理缺陷不同(如有肥胖、智障、听障、肢体残疾等),同样会存在着差异。在制定课程内容时同样也需要关注到他们的内部差异,并给予关怀,在课程中体现出来。我们的教育主体是有着各种不同需求的残疾学生,体育课程应该适应这些有着各种差异的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体育课程。所以,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我们的体育课程应增加内容的弹性和可选择性,而不能像普通学校那样一刀切,所有人都用同一标准,同一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 谭朝春 于敬广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措施研究 [J].基础教育,2010(10):164.

[2] 曹烃等 美国特殊体育教育法律的基本精神与启示 [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2:54.

[3] 聞月清 特殊体育专业师资培育与在职进修[J]. 国民体育季刊,1996,26(3):38-42.

[4] 邵志春 徐佩佩 培智学校体育课程整合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 200(6):38.

作者简介:马龙刚,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特殊教育学校,学士学位 小教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特殊体育教育。

特殊教育中心方案 篇4

“JIP社团”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次活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新、竞争、发展为理念,围绕我院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我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青年志愿者服务月特举办此次活动。

二、活动旨意:

通过“手牵手、心连心,与聋哑儿童共欢乐”活动,让聋哑儿童感受到爱的阳光。让聋哑儿童和社团人员一起作游戏,一起感受春天的到来。让聋哑儿童真切的感受到我们的爱心不仅仅在于捐赠的爱心礼物,更在于带着残疾儿童一起体验生活的乐趣,“献出爱心,收获感动”。

三、活动内容:

1、我系将携带精美动植物标本供聋哑学校学生参观,使孩子们了解大自然生灵之美,亦展现陇东学院生命科学系的魅力。

2、我系06级学生将义务为聋哑学生测量血压,测量呼吸频率。

3、和聋哑学校小朋友们做游戏,以小朋友为中心开展互动活动,如丢手娟,接力等。

4、和聋哑学生做体育运动,教他们健美操,武术,打篮球等。

5、与聋哑学生贴心交流,与聋哑学校教师交流经验。

6、赠送爱心礼物。

四、活动具体安排:

1、前期准备:

(1)、与聋哑学校取得联系,得到校长与教务主任大力支持。

(2)、做好宣传工作,在学校内与广播站合作,前期对特殊教育的领导及教师进行

了采访,以校内广播等方式对特殊教育进行大力宣传,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并在我们的感召下,能在将来积极投身于特殊教育事业。

(3)、确定参加此次活动的具体人数,并进行分组。确定聋哑学校在校学生的情况。

2、活动安排

我系将于2009年3月26日自新校区出发,至庆阳市特殊教育学校。

届时我协会将举系旗、系牌及“JIP社团”旗帜,统一着装参加活动。

(1)、人员安排:

一队:负责人:

队长:

参与者:青年志愿者(50人)

二队:负责人:

队长:

参与者:青年志愿者(50人)

(2)、具体负责:

(1)、一队主要负责与聋哑学生贴心交流,做游戏,教聋哑学生健美操、武

术等活动;

(2)、二队主要负责标本展览环节与义务测量血压环节,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健康情况。

五、活动预期达到目的:

通过“手拉手、心连心,与聋哑儿童共欢乐”活动,让聋哑儿童感受到爱的阳光。同时社团人员也将被聋哑孩子们的坚强意志深深打动,在懂得珍惜、热爱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坚定努力奋斗的决心。社团活动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活动将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呼吁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和爱护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活动主办方:

活动承办方

活动协办方:

活动的地点:

特殊教育中心工作总结 篇5

依然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一年,我对个案服务工作流程也有了深度的了解,通过对医学评估报告的学习来厘清每个个案隶属的障碍类别,确定个案的教育方向及内容。通过教育评估对个案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得出结果,作为教学计划的参考依据。通过家庭评量了解个案在家庭教养过程中,是否存在教养偏差,使个案在生活中学习了不适当的经验,而造成不适当的行为出现及言语能力的不足。通过对社区评量的了解可以分析出个案的困难所在,找出个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地方,可作为教学计划制定的`参考,让我对整个新生入校的每个流程环节的内容及作用能衔接起来,思路也清晰了。

通过一对一教学活动的设计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原来一直困惑的“走流程”。反思之前给孩子练习每课的内容时,觉得自己有反复练习,让孩子熟练掌握并理解。没考虑到同样的教学目标、同样的情境下一直反复练习的使教学内容呆板,单一、教条化,让孩子在使用时也出现同样的局限性。通过一对一教学活动的设计的学习后才明白,原来老师口中的反复练习,是让我们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体验多方位、多元素的体验学习,从而得到更多的经验真正的掌握每课教学目的和目标。

在课外时间学习记录案例,通过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例,详细记录孩子得不适当行为,老师的对应及结果,根据真实情景找到孩子的学习需求,更好的引导和帮助孩子.在后半年每天通过教学视频更加客观的寻找孩子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目标,让孩子更受益。XX特殊教育中心工作总结

今年开展了两人小组课程,通过两人规则部分课程的框架内容在试教过程中根据孩子出现的状况,探索延伸出了一些具体化的课程内容。帮助建立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明显提升了部分孩子的能力。在校基础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的具体、灵活后孩子能力也在不断的 提升。

二、家长工作方面

每周通过面对面、微信、手机通话的方式和每个个案家长进行个案情况沟通。对家长也进行了家庭课堂的支援,通过家长和孩子在家的互动视频,帮助家长明确然和的三个观念,分析判断孩子动机意图,找出孩子在视频中的学习需求。努力做好他们的陪伴者。在此间有部分家长会积极配合给老师发视频积极学习,孩子会进步的更快。

三、期望

特殊儿童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 篇6

在我国,特殊儿童受教育形式一般有三种:1、特殊教育学校;2、普通学校等机构附设的特殊教育班;3、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中随班就读。其中大多数残疾儿童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随班就读。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很多共同点,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也适用于特殊教育,但特殊教育也有它的特殊的一面。它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等。

特殊教育更重视早期教育,因为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护残疾儿童的残余视力和听力,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语言能力,错过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心理学研究表明:0-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在这一期间内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的代谢、有利于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也就是说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有利于残疾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有利于残疾儿童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

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导师和引路人,因此,教师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残疾儿童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更高,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我认为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首要任务。对学生的了解既包括对残疾形成原因的了解,也包括对学生残疾程度的了解;既要关注学生的在校行为特点,也要留意学生的家庭状况,等等。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学生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所在,某种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师只有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方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重建自信

残疾学生不管是肢体残疾还是智力残疾,由于身体某一部分的缺损,行为活动受到某种局限,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以自卑甚至轻生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适应期。 肢体残疾的儿童绝大部分智力是正常的,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残疾学生慢慢认识到、发现自己和其他人不同或者由于别人的异样眼光,从而产生一种自卑感,孤独感,甚至出现自闭心理。再晚一点,他们更会把自己的身体缺陷与自己的未来生活、前途等联系起来,产

生一种自感形“残”,自我忧伤的内心体验或者转而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甚至会出现一些恶作剧的行为。

智障儿童的情况则不一样,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思维和适应能力比一般儿童低,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观发生的比较晚或者始终停留在以原始需要为动力的自我中心水平上,从不思考或很少思考自己的前途、未来等问题,因此他们较少有对人生的消极情绪。但是,可能由于外部原因,如别人的嘲笑、歧视、欺凌而感到有压力,从而使他们由热爱、眷恋学校、老师转向逃避学校、老师,甚至因此变得沉默、消极或抗拒继续上学,有得可能在别人面前产生一种文饰心理和行为。

因此,培养残疾儿童的自信心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使他们进入教与学过程的基础,保护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也就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1)、用心爱护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的心应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孩子的爱。教师要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和信任残疾儿童,用爱去温暖他们,影响他们,去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如:孩子只要有小小的进步,就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并奖励他“小红花”。

(2)、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和班级的各种物体的设置要有助于残疾儿童的行动。教师及其工作人员要对他们持积极的态度,不要对他们加以歧视和排斥。教师对残疾儿童所持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残疾儿童自信心的形成,而融洽、和谐、友好的气氛是消除智力残疾儿童心理压力和努力学习的保证。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残疾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保护和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3)、加强同正常儿童的接触与交往,增强残疾学生的自信心

残疾儿童是全体儿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常与正常儿童一起搞活动,如春游、联欢会等,对正常儿童来说,他们从小就懂得社会,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更多地懂得爱,养成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品德;对残疾儿童来说,受到保护,得到期待,树立了榜样,明确了生活方向,去掉了自卑感,增强了自信心。

三、注重学生的德育工作

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残疾并不可怕,而一旦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格,那将是危险的,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残疾人违法犯罪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作为教师,要懂得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一方面要在平时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以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抓起,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即全程育人。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

四、重点关注特殊儿童的教学工作

肢体残疾学生的智力大部分是正常的,他们基本上能够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家庭教育指导孩子获得代偿技能。这是肢残者必须在早期就应该掌握的技能之一。例如,腿没了或脚没了练习用拐杖走路,再严重的练习用轮椅走路,用木棍、轮椅代偿或代替腿的功能。左手没了,练习用右手代替左手的功能;右手没了,练习用左手代替右手的功能;双手没了,练习用脚代替手的功能(我国已有没有双手的残疾人学会了用脚洗

脸,端碗,洗衣服),练习用脚写字、用嘴写字等等。

在对智力相对落后的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智力的开发与训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既要教给他们一定的文化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与兴趣。要教会他们如何观察事物,如何理解数量关系,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与正常学生相比,智障儿童在听说读写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在同一班级中需要顾及全班绝大部分的正常学生,同时也要兼顾智力落后的儿童,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注意讲课时说话时速度、语言的形象直观,尽量使学生能听到听懂。在说话训练方面,可以通过回答简单问题,复述课文等形式来进行,让他们在掌握一定生字的基础上读懂一般课文的基本内容,再逐步提高其写字能力。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还要对智障儿童进行劳动训练,需要从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机会,对智障儿童开展劳动教育和训练,使他们能从劳动中真正得到劳动观念的教育和劳动技能的训练。

在特殊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其重要性在于家庭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相比于一般家庭残疾儿童的家长要承受更为巨大的生理压力、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在对残疾孩子的家庭教育上,他们较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实际问题。残疾儿童家长要走出残疾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有残疾的孩子,使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符合其身心特点的家庭教育,使其缺陷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

一、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拥有一个有缺陷的孩子是不幸的,但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地面对这一现实,则是孩子最大的不幸。有很多残疾孩子的家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缺陷,可能是出于自卑、爱面子、虚荣心等多种不能正确面对现实而逃避事实的原因,对外声称自己的孩子正常,不采取任何的早期家庭康复教育,直到错过孩子最佳康复时期才感到懊悔,但为时已晚。

其实拥有一个残疾孩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不敢正视现实的虚荣心。因此,一旦事实发生,家长必须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完全面对现实,敢于正视问题,正确地对待孩子,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陪伴孩子一起度过他特殊的成长历程。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在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急躁的情绪,不能很好地体谅孩子的真实困难,导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不耐烦。其次,家长信心不足。他们认为孩子将来很难有出息,导致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时常动摇正确的教育信念。再次,家长爱心错位。家长对残疾孩子的爱心因强烈的内疚、负罪感而偏轨,不能理智地关爱特殊孩子,而是溺爱、百般迁就,甚至是放任。

残疾是人类社会中的客观存在,家长应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减轻恐惧感、自卑感和内疚感,纠正由此引发的一些不当的亲子观。对孩子的未来既有设想,又不要有幻想,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残疾儿童自身存在的潜力来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观念,把孩子培养成残而不废、身残志不残的人。

作为家长,由于平时很难接触到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所以就需要翻看书报、查阅资料、向有关特殊教育的专业人士请教,结合孩子实际给他制订一个合适的康复教育计划,家长更是要付出巨大的艰辛与努力,与孩子一起共同来完成对孩子的早期家庭康复教育,这一点是很极其重要的。

三、配合学校,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家长和学校都有着让残疾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愿望,这就有了合作的基础。家长应积极主动地与学校沟通,配合学校有针对地为孩子制定教学计划,包括文化知识、思想教育、生活技能、康复矫正等,选择适合的课程和多层次的教育内容,选配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促使孩子在适宜的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同时家长可通过按时出席家长会,积极参加和协助学校的有关活动,或通过书信、电话或面谈经常跟教师交流有关孩子的情况,向教师提供有关孩子的个性、成长史、孩子在家的表现、孩子对学校和教师的看法、对孩子的期望等信息以供教师参考。家长还可以向教师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班级的教学计划和活动安排以及如何克服在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困难等。通过这种双向沟通,使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目标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残疾儿童的课程开发和教学安排,家长也要积极和学校合作,和学校共同制定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课程。

四、以身作则,注重心理教育

残疾儿童比一般儿童更敏感,心灵更脆弱,他们渴望别人能尊重自己、保护自己、理解自己,所以家长作为最亲的人,必须倾注更多的关爱。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体贴、充满和谐的气氛,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耐心的与孩子沟通,从小培养残疾孩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同时,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儿童有很重要的影响,大部分儿童会无意识地模仿父亲或母亲的行为,因此做家长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处处为孩子作出好的榜样,在残疾儿童的成长中,身体力行的去做,比一味的说教更能教化孩子、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更需要社会上的支持与肯定。

一、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

继续抓好随班就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增强教师对残疾儿童的关爱意识,切实提高残疾儿童的教育质量,让他们接受更好环境教育。

三、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宣传,唤起全社会对残疾儿童的关心、爱心,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捐资助学,加强对学龄儿童的管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特殊教育中心设计 篇7

关键词:特殊教育,爱心奉献,管理与教育

残障教育是国家特殊教育的基本内涵。在残障教育体系中, 心理健康教育占有特殊的地位。由于特殊的生理特点, 使得残障儿童具有与一般儿童不同的心理障碍。他们往往表现为自卑、自闭、缺乏自信、依赖、厌学、易怒、攻击性强、烦躁不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爱他人等。其中, 生理缺陷是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根源, 如果我们的教育环境不能春风化雨, 就会使这种残障的生理缺陷侵染到心理, 导致“心残智障”, 变成真正的残障群体。因此, 特殊教育也就承担了一种特殊的教育职责:爱心与爱心教育。

一、特殊教育下的爱心诠释

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 便有了一切, 有了爱, 才有教育的先机”。成功的教育来源于爱心的基础。爱心是学校教职员工的基本职责, 特别是在特殊教育环境下, 爱心的氛围可以使残障的弱势孩子完全放弃自卑与弱念, 可以充分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 支撑起每一个孩子成功的信念。为此, 爱心教育要体现在教师身上, 员工身上, 体现在一切教育元素上, 在特殊教育背景下, 应该提倡:爱与爱的教育高于一切。

常言道:“荆岫之玉, 必含纤瑕, 骊龙之珠, 亦有微纇。”特别是对于特殊学校的学生更须如此。爱心要特别体现耐心与宽容心。

1. 耐心。

通常情况下, 人的耐心是有限的, 但面对特殊的教育群体, 耐心是无限的。残障学生由于其生理特点, 往往处于一种病态的反复之中。比如:反复的做同一件错事、反复的重复同一种动作、反复的出现同一种病态情绪等。为此, 教育工作者必须拿出百分百的耐心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其实, 对于残障学生来说, 他们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 他们生活在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心理世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就是要进入他们的心理世界, 挖掘他们的心理内涵, 发现他们的智慧火花, 去诱导、去开发。为此, 唯有耐心, 才是走通心与心之路的唯一阶梯。你能走进他们的世界, 你就能得到他们的欢迎。只有走进他们的世界, 你才能去帮助他们。

2. 宽容心。

宽容是对人的心灵最温暖、最具尊严的爱抚。在特殊教育学校, 教育者面对的是一个不完全的世界。这种残缺不仅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由此, 不同的学生体现在心理上的不同特点往往使得这种不全面被放大:自卑、自闭、缺乏自信、依赖、厌学、易怒、攻击性强、烦躁不安、以自我为中心等更加突出。为此, 就要求教育者的宽容心必须能够包容万象。要宽容他们的不足, 宽容他们的失误, 宽容他们的个性。宽容不是一种接纳, 但它是一种无言的交流, 宽容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宽容可以走通心与心之间的路。你的宽容不是一种放纵、而是一种交流, 走近他们, 你才能帮助他们。

二、特殊教育的“爱心”实践

1. 细。

爱就像冬日的阳光, 它在刺骨的寒风中给人以温暖的抚慰;爱是心灵夜晚的指路明灯, 它给人以鼓励与战胜困难的信心。面对特殊的教育群体,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爱, 而且要爱得细, 爱的切。特殊的教育群体, 有着自身特殊的表现方式。聋哑、智障、自闭等各种生理存在都会形成自身特殊的表现方式。它们不是不会表现, 而是表现的方式不同于常人。为此, 教育者必须认真仔细的观察, 留心注意他们的谈吐、面部表情, 以至于动作手势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借以深切体会其内心活动, 并作出相应的反应。这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

2. 赏。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更何况对于残障的儿童。特殊的教育群体, 这个不全的世界, 也有他们闪光的一面。每个人有长处, 也有短处。作为学校教育, 其重要职责就是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 加以放大、鼓励, 促进他们的发展。在残障群体里, 学校对学生的长处要用“显微镜”看, 而对学生的缺点则用“比例尺”看。在学校中, 没有闪光点的学生不是学生的不成功, 而是教育的失败。因此, 教育者的重要工作就是去发现他们, 开发他们, 鼓励他们, 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之路。

3. 听。

特殊学群的儿童在现代物质环境下, 大多并不缺乏物质需求, 他们更需要的是精神关怀。他们更加渴望自己成长, 更加渴望别人的欣赏, 而对于自身的缺点, 往往过于敏感而强烈。为此, 面对学生的缺点, 学校教育要用“听”的方式来解决。但对于学生的优点, 却要用“说”的方式来表达。因此对待学生的优点、成绩多用肯定的口吻表扬他们;对待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多听少说, 以委婉的口气, 和蔼的面容去劝导他们, 要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感觉到, 在你的眼里, 他们是成功的, 是被赞赏的, 这些会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的心态, 这些也恰恰是他们最缺乏的。

三、结语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面对特殊的教育群体, 唯有爱, 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出路。人们常说:老师是蜡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笔者认为:蜡烛的光亮太微弱, 生命太短暂。教育应该做太阳, 照亮每一个孩子前进的道路, 点燃每一个孩子成功的信念。

参考文献

[1]程苗.论和谐社会下特殊教育的新思考[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9.

[2]兰继军.从国外特教对象的演变看我国特殊教育的改革[J].中国特殊教育, 2001, (4) .

[3]何维嘉.重庆市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1.

特殊教育学校如何关爱特殊儿童 篇8

关键词:关爱;帮扶;优先

特殊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关爱。笔者认为,作为特殊教育学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把关爱特殊儿童的工作全面落实到位。

一、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由校长、学校行政和班主任为主要成员的关爱特殊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特殊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二、实施“1+1+1”结对帮扶特殊儿童制度

实行“1+1+1”结对帮扶制度:就是由一名好学生和一名教师共同帮扶一名困难学生,从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共同帮助有需要的学生。每学期开学,班主任都认真排查学生中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及时上报名单,确定学生中互帮互助对象并且每位老师挂钩帮扶一名学生。特别是寄宿的儿童,教师定期走访与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特殊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三、“三个优先”真情关爱

1.学习上优先辅导

学校从学习方面对特殊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特殊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

学校对特殊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特殊儿童患病时,及时和家长沟通,及时诊治,悉心照料。对于智障的儿童,主要指导他们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

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特殊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四、注重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特殊儿童,班级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特殊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真情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让特殊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协调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功效,特殊儿童一定能与正常人一样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学 篇9

4.标记;标记,文字意思是标记、记号。特殊教育界称之为标名、贴标签、打烙印,指在特殊教育过程中依据各种标准对特殊儿童进行鉴定、诊断和分类,给他们身心诸方面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5.缺陷补偿;通过各种途径弥补、代偿损伤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6.代偿 ;是一种生理现象,结构的破坏导致功能失常时,机体通过调整有关器官的功能、结构以代替和补偿,使肌体趋于新的平衡和协调7.康复;对患者的疾病及疾病造成的后果进行综合性的矫治8.最少受限制环境;美国1975年《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提出的安置残疾儿童教育的一项基本目标。核心是将限制残疾儿童接触健全学生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残疾儿童的教育要尽可能的安排在与健全学生在一起的环境中进行。9.身体的回归主流;指特殊儿童的身体在其他非特殊儿童同一个学校的空间环境中的回归主流教学形式10.社会的回归主流;指在同一学校环境中的儿童之间有着相互交往和影响的回归主流教学形式11.教学的回归主流 ;是基于身体回归和社会回归而增长的,特殊儿童和其他学生同时接受同一学科的教学的回归主流形式12.听力残疾;听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听力丧失或听力减退,以致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的声音,难与他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13.视力残疾;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不同程度的中心视力损失或视野缩小,而难以做到一般人所能从事的学习、工作或其他活动。

14.智力残疾;智力残疾,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 15.肢体残疾;因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等,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16.病弱;患有疾病或体质差的人,包括患各种慢性病.急性病初愈.严重贫血.营养不良.发育落后.癫痫等17.学习困难;学习困难是指儿童由于学习上缺乏竞争能力、缺乏学习策略或认识过程中信息加工过程紊乱造成的了解、思维、表达、计算等主要学习方面的低能和学习成绩低下。18.言语与语言障碍;指的是由各种原因导致难与他人进行正常语言交往活动的言语或语言障碍。可分为言语障碍和语言障碍。19.情绪和行为障碍;是指一组在行为表现上与一般学生应有的行为有明显偏离,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影响教育的、明显而持续行为特点的学生20.超常儿童;是指那些在某些领域明显表现出高成就的儿童或少年学生,这些领域包括智力、创造力、艺术能力、领导能力和其他某一特定的学术领域的能力。21.“三环”天才概念说 ;指智力和才能高度发展,优异智力、创造力及良好的个性特征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1.试谈你对标记不同类型特殊儿童这一做法的认识。

优点;1.标记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对特殊儿童处置的指标,即希望特教专业人员能在普通学习环境中,提供相应的特教课程,使儿童能获得符合其特别需要的课程;2.标记可协助立法者集中注意力,在各类特殊儿童问题上,多制定法律以支持特殊教育计划;3.标记有助于从事障碍状况原因的研究;4.标记是教育统计、教育经费申请的基础;5.标记的存在便于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缺点.1.错误的医学、教育学诊断,有潜在的危害性;2.标记与教育没有必然联系,却容易让人们产生思维定势,妨碍对特殊儿童的总体发展状况进行更客观、更全面的观察与分析;3.标记可能会使儿童产生自卑感或优越感,可能会给儿童造成永久性的心理创伤或心理满足;4.标记与多重残疾儿童的现实状况常常不吻合;5.标记是一种社会障碍,影响了人们的态度,使得人们用固定模式僵化的看待特殊儿童;6.标记更强调的是各类残障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使人们忽视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主动性;7.标记会妨碍残障儿童回归主流,造成人为的教育隔离,阻碍他们在更大范围内去适应社会生活;8.标记会使得教师过于保护、关心特殊儿童,过多地提供额外的帮助;9.导致皮格马利翁效应,易造成残障原因与结果恶性循环。1.分析比较三类残障儿童学校的培养目标。第一类听障儿童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聋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健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二类视障儿童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视力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发展,开发各种潜能,补偿视觉缺陷,克服残疾带来的种种困难,适应现代生活需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依法维权;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残疾,具有乐观进取、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立志成才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以及平等参与的公民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身体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学会交流与合作,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生规划意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第三类智障儿童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2.分析比较三类残障儿童的新课程方案。

第一类听障儿童增设了历史与社会、科学(科学启蒙、生物、物理、化学)、外语、沟通与交往、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相关事项:1.争取配备合适的助听器2.注意将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3.注意与培养听障儿童语言能力相结合。第二类视障儿童1.更需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更需要得到人们的关爱;2.更需要得到人们的理解与尊重;3.更需要早期训练和早期教育;4.更需要进行生活技能和行走技能的训练第三类智障儿童 教学相关事项特殊需要:希望得到尊重,享受民主平等的教育;需要调整学习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教育训练:智力训练。听说读写的训练。劳技训练3.论述前苏联到俄罗斯特殊教育目标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前俄罗斯;1.目标的变化;在特殊教育目标中强调了社会需要,虽然也有个人发展,但以社会需要为主;2.这种社会需要强调了阶级性和党性;3.目标是由执政党或通过法令规定;4.特殊教育目标以普通教育目标为蓝本,照顾到特殊儿童的特殊性,提出了补偿缺陷的特殊目标;5.从总目标到具体目标是一个完整的体系;6.总目标和具体目标随时间推移、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提法或修订某些重点和内容,但基本结构和根本内容没有变化。

特殊教育学 篇10

模拟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特殊儿童:对于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狭义的理解,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 各种缺陷的儿童。早期干预:指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一系列服务的措施。随班就读:是一种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形式。它不是把特殊儿童简单地放在普通班里,而是要创造条件,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指一份由学校与家长共同制定的针对学生个别需要的书面教育协定,它应记载学生的评定结果,该需提供的教育安置、相关服务及教学目标等。听力障碍: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

二、判断改错(每小题4分,共40分)判断以下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内打“√”,不正确的,请在()内打“╳”。每题判断2分,修改2分

1、(╳)失神性发作称之为癫痫大发作。

失神性发作称之为癫痫小发作。

2、(╳)肢体障碍就是指四肢残缺。

肢体障碍就是指四肢残缺及躯干麻痹。

3、(╳)个体间的差异是指人的个性化。

个体间的差异是指人的多样化。

4、(╳)智商低于70的儿童是智力障碍儿童。

智商低于70,且伴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是智力障碍儿童。

5、(╳)特殊教育就是针对残疾儿童的教育。

特殊教育就是针对特殊儿童或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教育。

6、(╳)视觉障碍的儿童通过放大镜进行学习。

低视力儿童通过放大镜进行学习。

7、(√)全纳教育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

8、(√)发声障碍就是指嗓音障碍。

9、(╳)手语就是聋人常用的手势语。

手语就是聋人常用的手势语和手指语。

10、(√)所有学习困难的儿童智力都是正常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安置方式。(1)特殊教育学校

指由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专门对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机构。招收适合在校学习的义务教育阶段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制一般为九年一贯制。目前,大陆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有三类:盲校、聋校和培智学校(辅读学校)。(2)特殊教育班

指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者其他机构附设的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班,招收义务教育阶段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3)随班就读 指在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里就读。

2、简述产生情绪障碍儿童的家庭因素。

许多专家倾向于将儿童、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障碍主要归咎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因为儿童的行为模式受家庭的影响很大,其中较具影响作用的有:

家庭的自然结构。一般认为,家庭的自然结构是否完整,和儿童的情绪与行为有很大的关系,不完整的家庭对情绪与行为得发展非常不利。对儿童的正常发展而言,父母的作用缺一不可。研究表明,缺乏母爱,会使儿童心理上没有稳定感,产生情绪上的障碍,容易表现出孤独、冷淡、粗暴、内向等。

家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两个方面。(1)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和谐与否同儿童的情绪与行为发展有着至为重要的联系。夫妻关系紧张、夫妻之间发生冲突,一方面会使孩子感受到心理上的压力、情绪上的紧张,另一方面在不和谐的家庭中,孩子接触到的往往是烦恼、暴躁和不安,甚至是粗暴的行为表现,他们可能会对双亲或其中之一产生厌恶、反感,渐渐地表现出各种不良的行为。(2)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尤其是早期过程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亲子关系不融洽,儿童在情感上被忽视或对立起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态度。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过分控制,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一套,给孩子造成相当大的焦虑。据研究,儿童咬指甲癖及尿床等症状常常便是由焦虑所引起的一种情绪释放。有的父母对儿童过于顺从,过于保护,助长了儿童控制他人、藐视社会的欲望,可能会导致其行为失控、跋扈、反社会等倾向。还有一些父母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希望与要求,无端增加儿童的心理负担,使他们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不一致,也会使儿童感到无所适从,有的甚至引发孩子说谎、欺骗、离家出走等行为反应。

3、简述生态学模式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生态学模式认为,个体是在真实的自然、社会环境中成长、发展的。个体的发展要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因此,应将特殊儿童置于现实的环境中考察,从他们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从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对特殊儿童的研究应注重个体对环境的双向适应性。因此,生态学的方法不仅仅致力于改善儿童的学习和行为本身,而且强调要改善儿童周围的环境。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将一个特殊儿童的异常行为归结于他(她)的障碍,事实上,儿童所表现出的行为往往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累积结果。来自家长、同伴、老师、邻居的态度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与表现,例如,面对一个有沟通障碍的儿童,疏远的态度可能导致儿童进一步的障碍表现,而积极的、支持性的态度则可能有效地缓解儿童的沟通问题。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家庭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特殊教育方案,尤其是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计划,都涉及到改变家庭环境,帮助家长学会有效的教养方式。

四、论述题(16分)

结合实际教学工作,举例说明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自闭症儿童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往障碍;兴趣和行为异常。并举例进行说明。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特殊需要儿童:指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这些要求涉及心理发展、身体发展、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长期或一定时间高于或低于正常儿童的要求。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必须无条件接收学区内所有儿童,并为这些儿童发展所需的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智力障碍(中国):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者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手语:手语是手势语和手指语的统称。手势语是聋人利用手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交往的一种表达系统,亦称手势表情语。手指语又称指语,是用指式(手指的格式变化)代表拼音字母,连接若干个指式,可以拼成任何的语言词句。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发展性障碍,这种障碍对言语性和非言语性的交流以及社会互动产生显著的影响,通常在3岁前症状已出现,并会对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判断改错(每小题4分,共40分)判断以下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内打“√”,不正确的,请在()内打“╳”。每题判断2分,修改2分

1、(╳)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觉器官受损,势必造成哑。

听觉障碍儿童听觉器官受损,不一定造成哑。

2、(╳)学习障碍的学生就是差生。

学习障碍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差生。

3、(╳)脑瘫是病弱的一种表现。

脑瘫是肢体障碍的一种表现。

4、(╳)个体内的差异是指人的多样化。

个体内的差异是指人的个性化。

5、(╳)我国2006年第二次抽样调查残疾标准规定低视力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以上。

我国2006年第二次抽样调查残疾标准规定低视力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05至0。3之间。

6、(╳)语言障碍可分为语言发展迟缓、声音障碍和语流障碍。

语言障碍可分为语言发展迟缓、失语症。

7、(√)特殊教育就是要针对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开展教学。

8、(╳)“兔子跑了”读成“肚子饱了”,这是构音障碍中的扭曲错误表现。

“兔子跑了”读成“肚子饱了”,这是构音障碍中的替代错误表现。

9、(╳)语言发展迟滞就是指不会说话。

语言发展迟滞就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言语发育落后于实际年龄的状态。

10、(√)随班就读就是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学习。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迪诺的特殊儿童的“瀑布式安置体系”。

对不同的特殊儿童来说,所需要的适当的教育安置环境有所不同,1970年,美国特殊教育专家迪诺(Eyelven Deno)提出了特殊儿童的“瀑布式安置体系”(cascade of services),这个体系由以下几种教学形式组成,即普通学校普通班级、普通学校普通班+额外的教学服务、资源教室、普通学校特殊班、特殊学校、寄宿制学校、在家或住院,这样的安置是按照儿童的障碍程度由轻到重,使儿童所受教育环境的限制由少到多。即通过教育安置的改变或调整,以适应儿童的教育需求。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种安置观念仍被广泛地接受。

2、简述随班就读原则。

随班就读的原则是:第一,就近入学。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应当就近入学。在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也可以相对集中在指定学校就读。第二,区(县)教育部门负责规划。区(县)教育部门应当把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规划,并把任务落实到乡镇和学校,切实保证儿童按时入学。第三,学校接收服务区的儿童入学。普通学校应当依法接收本校服务范围内,能够在校学习的特殊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得拒绝。第四,改选适合的安置。随班就读、特殊教育班和特殊教育学校等是公立学校系统中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教育安置形式。

3、简述听障儿童的感知特点。

听觉障碍儿童在感知事物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视觉的优势地位以及缺陷补偿三个方面。首先,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直觉的完整性取决于感觉材料的丰富性。由于听觉刺激的缺损,听觉障碍儿童对复杂的事物和环境感知不完整,缺乏听觉信息加工,听觉障碍儿童的知觉信息更多地依赖视觉、触觉和动觉获得,不易形成视听结合的综合信息。这样,听觉障碍儿童知觉信息加工的整体性和理解性受到制约。其次,视觉的优势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觉器官的机能状态都有可能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听觉丧失后,视觉在一定程度上在感知活动中处于优势地位。听觉障碍儿童进入学校后,一方面由于长期对视觉的以来和使用,视知觉经验丰富,另一方面通过专门的训练,他们的视觉补偿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三,缺陷补偿。听觉障碍儿童的视觉、触觉和动觉与正常儿童并无两样。由于听觉的丧失,听觉障碍儿童更多地借助视觉、触觉和动觉等感官来认识世界,并进行语言理解和语言交流。这些感官在听觉障碍儿童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性,特别是视觉起了主要作用,很多人用“以目代耳”来强调视觉的缺陷补偿作用。

四、论述题(16分)

结合实际教学工作,谈谈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意义。

第一,教育平等。教育权是一种基本的人权。1948年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中,明确提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义务阶段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于义务性质。”教育平等并非仅指入学机会的均等,使来自不同种族、家庭、不同能力水平的儿童均能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而是更进一步重视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努力使儿童接受一种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这就意味着在教材、教法、课程以及评价方式等各个角度的权衡,因此,个别化教育计划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第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本质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优势、弱势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特殊教育对象由于障碍类别、障碍程度、发展过程以及所处环境等的诸多因素的不同,其身心发展水平表现出其较大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教育、教学中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特殊措施,以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IEP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也根据该儿童的内在不同能力设计最适当的教学计划,以保证其得到最适当的发展,与此同时,IEP以具体的教学方案,针对儿童的个别需要,实现了个别化教学的目标。

第三,教育绩效责任。教育绩校责任是提升教育效能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的手段之一。如何评价其“教育产出”,是一直以来令人困惑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对于教育的管理者、投资人以及儿童的家长而言,他们都希望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之后能够看到相应的教育成效,希望通过对教育方案的评定来评价并提升教育绩效。IEP保证了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有效执行,能够为教师以及学校的工作成效提供评估的依据。IEP中包括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可以视为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能够促进有效率,有组织的教学,使教学活动不致散漫无章,为教育绩效的评估提供了便利。

第四,家长参与。为使特殊儿童获得适当的教育,家长的参与极为重要。一方面,家长可以提供关于儿童发展的重要的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更多地了解特殊儿童的能力与兴趣,另外,家长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介入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提升教育的效果。IEP方案非常重视家长的参与,包括儿童的评定、教学目标的制定、评价等等。通过个别化教育计划,家长、教师以及其他为学生提供服务的人员共同参与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彼此有了更多的沟通。

第五,融合教育。在IEP的制定与实施中,强调特殊儿童应尽可能具有与全体正常儿童共同学习的机会,且在最小受限制的环境下接受适当的教育。

第六,多学科参与。要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必须是多学科人员的通力合作,主要包括教育、医学、心理、社会等等,这种多学科合作的思想充分体现在IEP教育方案中。

总之,IEP是当前特殊教育重要观念的综合表现,以目标为导向,以实现教育计划均等为前提,以一体化为重点,以家长及专家参与为要件,以满足个别差异需要为目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措施。

意义有以上几点,但在阐述时要结合教学实际举例说明三或四点,不必面面俱到。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个别差异:个别差异包括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个体间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理特性方面的差异。个体内差异是指同一个体内部内在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视觉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视力残疾包括盲及低视力。

早期干预: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一系列服务。手语:手语是手势语和手指语的统称。手势语是聋人利用手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进行交往的一种表达系统,亦称手势表情语。手指语又称指语,是用指式(手指的格式变化)代表拼音字母,连接若干个指式,可以拼成任何的语言词句。

二、判断改错(每小题4分,共40分)判断以下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内打“√”,不正确的,请在()内打“╳”。每题判断2分,修改2分

1、(╳)残疾人就是指心理、生理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的人。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2、(╳)言语障碍包括构音障碍、失语症和发音障碍。

言语障碍包括构音障碍、语流障碍和发音障碍。

3、(╳)视觉障碍的儿童通过放大镜进行学习。

低视力儿童可以通过放大镜进行学习。

4、(╳)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弱智学生,每班以2人为宜。

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弱智学生,每班以1-2人为宜,最多不超过3人。

5、(╳)智商低于70的儿童是智力落后儿童。

智商低于70且伴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是智力落后儿童。

6、(╳)我国2006年第二次抽样调查残疾标准规定听力残疾一级,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81dBHL以上。

我国2006年第二次抽样调查残疾标准规定听力残疾一级,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91dBHL以上。

7、(╳)癫痫是肢体障碍的一个类别。

癫痫是病弱的一个类别。

8、(╳)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都具有弥漫性不愉快心境或抑郁。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不一定都具有弥漫性不愉快心境或抑郁。

9、(╳)学习障碍的学生就是差生。

学习障碍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差生。

10、(√)随班就读就是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学习。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资源教室方案的特点。

资源教室方案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一是资源教室方案是一种暂时性的支援教学。在连续性的教育服务设施中,资源教室的安置,通常是暂时性的,依据学生的个别需要及学习进步的情形进行适时的调整。二是资源教室强调个别化教学。资源教室根据特殊学生的长处和缺陷,拟定个别化教学计划,并着重个别指导或小组学习。三是资源教室具有预防功能。对于具有轻度学习障碍或行为问题的学生,在资源教室中及早地接受辅导,能预防问题向更严重的势态发展。四是资源教室具有统合功能。资源教室在为特殊学生提供服务时,是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主,而不只考虑学生残障的补偿。同时对特殊学生提供的服务,需要资源教师与普通教师、相关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家长共同商量决定,不能只由单方面决定。五是资源教室可以减少隔离与标记的不良影响。特殊学生在普通班与正常学生一起上课,并接受资源教室的辅导,这打破了传统的特殊教育分类,减少了标记与隔离。

2、简述全纳教育的支持模式。

巡回指导;资源中心;资源教室方案;合作学习模式等是常见的几种全纳教育支持模式。巡回指导是指组织专家队伍,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开展评估、提供咨询、提供材料,甚至做一些直接教学的活动。资源中心一般开展以下一些工作:行为评估、提供建议、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咨询和支持、帮助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家庭训练和家长对残疾的认识;提供特殊材料和设备;帮助寻找地区或国家层次的更专业的中心以及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从事一些有限的直接教学。资源教室方案是一部分时间的支持性特殊教育设施,这种教育服务的提供,通常以普通教育一般的课程为基础,其服务对象为就读于普通班,而在学业或行为上需要特殊协助的学生,其目的是为学生及教师提供教学的支援,以便这些学生继续留在普通班,并在学业或情意方面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无需学生离开教室即可进行个别化教学的方法,它往往通过班级内的同伴指导,即融合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来完成。

3、简述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儿童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由于病因、年龄、性别、个性、病型、环境及教育等各种因素影响而年轻重不一,症状各异。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集中困难

容易分心或注意力短暂、很难集中注意是多动儿童的常见特征。这类儿童比一般同龄儿童缺乏专注及贯彻到底的能力,易受环境的影响而分心。轻者,对感兴趣的故事或电视等尚能集中注意听讲或观看;重者,对任何事物都不能引起注意,不能自始至终地做完任何一件事。

(2)活动过度

这类儿童似乎有一股用不完的精力,会不断地活动。活动过度通常始于幼儿早期,有的甚至从婴儿时期起就有过度活动。(3)自控力差,社会适应不良

多动儿童缺乏自控能力,常对一些不愉快的刺激作出过分反应。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个性倔强,固执,急噪,似乎想要什么就非得到不可。他们喜欢与比自己年幼的儿童玩耍,表现幼稚,缺乏荣誉感,不辩是非,做事不考虑后果,只要不合心意,就会表现出捣乱的行为,有的会因此产生一些继发性的品行问题。(4)学习困难

多动儿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或接近正常,但普遍表现出学习困难。具体表现为:他们学习成绩低下,常常不及格;或是智力很好,但成绩忽上忽下,波动很大。(5)动作协调困难

几乎有半数的多动儿童动作协调有问题。有的是平衡方面的问题,有的是手眼协调差。

四、论述题(16分)

结合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谈谈你对我国特殊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生态学模式

随着对环境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入,特殊教育也愈来愈重视生态学的方法。传统的医学模式认为,个体的特殊性源于其内部的生理条件或疾病。

生态学模式认为,个体是在真实的自然、社会环境中成长、发展的。个体的发展要受到环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系统。因此,应将特殊儿童置于现实的环境中考察,从他们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从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对特殊儿童的研究应注重个体对环境的双向适应性。因此,生态学的方法不仅仅致力于改善儿童的学习和行为本身,而且强调要改善儿童周围的环境。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将一个特殊儿童的异常行为归结于他(她)的障碍,事实上,儿童所表现出的行为往往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累积结果。来自家长、同伴、老师、邻居的态度和反应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与表现,例如,面对一个有沟通障碍的儿童,疏远的态度可能导致儿童进一步的障碍表现,而积极的、支持性的态度则可能有效地缓解儿童的沟通问题。

(二)重视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是指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一系列服务。其目的在于增进障碍婴幼儿生理、认知、语言以及社会能力等的发展,减轻障碍程度,减少社会依赖,同时,也能够减少儿童就学后对特殊教育与相关服务需求的程度,降低教育成本,增进家长照顾障碍儿童的知识和技能。

(三)重视个别化教育与转衔服务

为了更好地满足特殊儿童的需要,提升特殊教育的服务质量,各种个别化的教育与服务计划应运而生,常见的有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个别化转衔计划(ITP)以及个别化书面的康复计划(IWRP)。各类计划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服务对象,因此,如何做到教育与服务的无缝衔接是值得重视的问题。转衔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IFSP 向IEP的转衔

IFSP的服务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及其家庭,早期干预、咨询服务、家庭服务、幼儿教育的准备与衔接、医疗康复等相关服务的规划安排,需要与IEP相衔接。

2、IEP向IFSP的转衔

IDEA(1997)规定教育机构在学生未满14岁前,在障碍学生的IEP中说明并提供有关“转衔服务”,以帮助学生顺利成功地由学生生活时期过渡到社会生活阶段。转衔服务包括:中学后教育、职业训练、整合性的就业(含支持性就业)、成人与继续教育、成人服务、独立生活、或社区参与。这个阶段的转衔服务列ITP中。

3、ITP向IWRP的转衔

美国1992年“康复法修正案”(The 1992 Rehabilitation Act Amendment)规定障碍者经过资格审定后,由州政府或社区的康复机构与咨询师完成IWRP,提供有关综合性的职业辅导评估,工作习惯与工作技能训练,职业辅导,独立生活技能训练,以及工作安置服务。IWRP需要与ITP相衔接。

(四)特殊儿童教育安置以融合教育为主

特殊儿童进入普通教育机构采用融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已经成为普遍认同的趋势,大多数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学校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支持。通过资源教室、特殊班等方式保证在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能够接受到适当的教育服务。为了适应融合教育的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策略以及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施行融合教育的国家和地区也在师资培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大量的特殊教育教师进入普通学校的资源教室以及普通课堂,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服务。

在推行融合教育的同时,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依然存在,但其教育对象主要为障碍程度较为严重的以及多重残疾儿童。

(五)多学科团队合作

由于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与教育训练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因而多学科团队的服务逐渐成为特殊教育中的重要议题。多学科团队成员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学家、听力学家、心理咨询师、诊断和评估人员、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康复训练师、学校社会工作者、言语病理学家等多学科人员,多学科团队成员可根据障碍儿童的具体教育需求和障碍情况进行调整。

(六)加强政府管理职能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逐渐加强了对特殊教育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立法和政策保障;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作,为保障特殊儿童教育的质量,政府建立了相关特殊教育管理体系,并通过合理的监督程序,保障政策和法规的运行。

整个世界特殊教育发展趋势有以上几点,但可根据个人理解,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进行建议,可以是以上的内容,也可以是其他的内容。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特殊需要儿童:指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这些要求涉及心理发展、身体发展、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长期或一定时间高于或低于正常儿童的要求,不仅包括对某一发展中缺陷提出的要求,也包括对学习有影响的能力、社会因素等提出的要求。随班就读:是一种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形式。它不是把特殊儿童简单地放在普通班里,而是要创造条件,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智力障碍(美国2002年版):智力障碍是一种障碍,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社会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定向行走:包括理解所在环境的方位并且在环境中安全并独立地移动身体的能力。定向是指视障者知道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去向以及通过与环境的信息交换达到自己所去的位置。行走包括安全、有效地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移动。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指一份由学校与家长共同制定的针对学生个别需要的书面教育协定,它应记载学生的评定结果,该需提供的教育安置、相关服务及教学目标等。

二、判断改错(每小题4分,共40分)判断以下表述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内打“√”,不正确的,请在()内打“╳”。每题判断2分,修改2分

1、(╳)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都具有弥漫性不愉快心境或抑郁。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不一定都具有弥漫性不愉快心境或抑郁。

2、(╳)肢体障碍就是指四肢残缺。

肢体障碍就是指四肢残缺和躯干麻痹。

3、(╳)脑瘫是病弱的一种症状。

脑瘫是肢体障碍的一种症状。

4、(√)个体间的差异是指人的多样化。

5、(╳)根据听力损伤部位,可以将听觉障碍分为传音性听觉障碍和感音性听觉障碍。

根据听力损伤部位,可以将听觉障碍分为传音性听觉障碍、感音性听觉障碍和混合型听觉障碍。

6、(╳)视觉障碍的儿童通过盲文进行学习。

全盲儿童通过盲文进行学习。

7、(╳)手语就是聋人常用的手势语。

手语就是聋人常用的手势语和手指语。

8、(√)“兔子跑了”读成“肚子饱了”,这是构音障碍中的替代错误表现。

9、(╳)学习障碍的学生就是差生。

学习障碍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差生。

10、(╳)语言障碍包括构音障碍、失语症和发音障碍。

语言障碍包括语言发展迟缓、失语症。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特殊教育发展方针。

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

2、简述多学科团队合作。

由于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与教育训练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因而多学科团队的服务逐渐成为特殊教育中的重要议题。多学科团队成员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学家、听力学家、心理咨询师、诊断和评估人员、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康复训练师、学校社会工作者、言语病理学家等多学科人员,此外,还包括地方以及学校的教育行政人员、工作协调人员、职业教育教师、教师助理、手语翻译以及其他相关的专业人员以及非专业人员。该团队能够提供医学和教育评估、心理咨询、语言矫治和机能康复指导、以及对家长和机构的康复指导对教师的教学指导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等。

多学科团队成员可根据障碍儿童的具体教育需求和障碍情况进行调整。多学科团队工作方式可分为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两种类型。直接服务是团队成员直接进入教室配合教师的教学;间接方式则是将学生带离教室到专门的场所进行专门的教育训练。

3、简述重度情绪障碍儿童的特征。

重度及重度以上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常常伴有其他残疾,在症状表现上,有些特征有别于轻、中度患者。缺乏日常生活技能,他们在5岁甚至更大年龄时仍未掌握穿衣、吃饭、大小便、保持清洁等基本自理或日常生活技能,他们会表现出幼儿绝望的行为特征。感觉异常,他们看上去对周围刺激极不敏感,对一般儿童所能感受到的刺激似乎没有什么反应,有时会被误认为是听力障碍或视力障碍儿童。认知上的缺陷,存在明显的智力障碍,很难用一般的智力测验测得其真实智力。个别人智力尚可,甚至某些方面的能力优于正常儿童,但难以正常发挥。亲子关系冷漠,对待自己的父母,如同对待无生命的物体,与父母之间不存在交流。、语言发展滞后,语言学习上有困难,特别是在理解与表达上有问题,时常语无伦次,不合语法结构,有的只能鹦鹉学舌般地进行模仿,在语言交流上难以应对,常常答非所问。行为刻板。经常表现出刻板的、重复的行为。自伤与攻击,重度儿童会表现出各种自残行为,包括咬、抓、踢等方式来攻击他人而进行发泄。

四、论述题(16分)

结合实际教学工作,谈谈如何在教育中关注特殊儿童的个别差异。

上一篇:大学生感恩自己演讲稿下一篇:拆除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