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

2024-06-27

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共12篇)

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 篇1

前言

本文针对的儿童群体是特殊儿童群体, 他们需要社会的关爱与照顾, 关注特殊儿童是我们每一个健康人的责任。作者从事特殊儿童教育多年, 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发现, 美术色彩对特殊儿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美术通过自身美的特点, 可以帮助特殊儿童获得希望, 变得阳光, 对儿童的心灵具有很大的影响, 美术的治疗作用对于特殊儿童教育有着重大价值。

1. 特殊儿童与美术色彩价值概述

特殊儿童不同与一般儿童, 与一般儿童相比, 特殊儿童有两个最大的特点:孤、残。我国政府规定, 在医疗部门的鉴定下, 在视觉、听觉、智力等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为特殊儿童, 或因自然灾害失去亲人、因患病被遗弃、因走失而找不到父母的儿童视为特殊儿童。

美术色彩价值有很多, 我们研究的方向是美术色彩的治疗价值, 美术治疗是一种艺术治疗, 它诞生于20世纪中期, 创始人为杜威的学生南伯格, 她在一所儿童学校教书, 她喜欢通过美术的美妙解放儿童的心灵, 培养儿童的兴趣, 提高儿童对色彩的认识。在教学中, 她发现儿童对色彩异常敏感, 通过美术的色彩, 可以使老师、心理医生更好的了解儿童的内心。美术心理治疗以精神分析疗法中的自由联想、解释等为主要治疗技术, 由于它能作为一种基本的主要的心理治疗形式, 故被称为美术心理治疗。对于特殊儿童来说, 美术治疗可以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帮助, 具有重大的价值。

2. 美术治疗的基本治疗过程

美术治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第一, 艺术本身具有强大的治疗力量, 美术作为人类艺术的表现, 能够促进人类的情感、思维、灵感的提升, 增强人类的表达能力。第二, 每个人都具有艺术表达的潜在能力, 通过美术, 能够挖掘人类的潜在能力, 使其学会用美得视角来认识世界。[1]

在美术治疗特点的指导下, 美术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分别为诊断、帮助改变与结束三大阶段。美术治疗诊断没有固定的标准与方法, 根据不同人的性格特点, 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 美术治疗可分为非结构性和结构性两种方法。非结构性方法指治疗师提供多种材料, 当事人自由选择主题、自发创作;结构性方法对创作主题和媒介选择进行了明确规定, 且会运用大量投射技术, 如各种主题绘画测试、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业组等[2]。不论是那种方法, 都需要治疗者与被治疗者来共同完成。

3. 色彩在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3.1 语言表达能力价值体现

特殊儿童由于缺少父母关爱, 一般表现为孤僻, 不愿意与外界接触, 很少与人沟通。通过美术治疗, 用美术中的色彩冲击特殊儿童的大脑, 使其心灵解脱, 亲近外界, 学会与外界沟通表达。具体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进行治疗, 分别是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讲授法是通过教师悉心的讲解, 使特殊儿童认识到美术的乐趣, 从而使他们对美术产生兴趣。谈话法也可以叫做问答法, 主要是老师与特殊儿童的交流。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讲述的美术知识, 向儿童提出问题, 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表达美术内容与所传达的信息。通过利用美学信息, 使孩子们表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最后是讨论法,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课堂作用, 让孩子们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 然后进行表达交流。孩子们面对自己的作品, 一定有许多自己的想法要表达, 通过讨论交流, 逐步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整个过程从感性到感知, 最后表达, 通过美术, 用美吸引特殊儿童的心灵, 使他们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3.2 感知能力价值体现

由于特殊儿童存在先天不足或后天伤害, 他们的思维一般没有正常儿童活跃,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存在很大缺陷, 感知能力有待提高。通过美术治疗, 可以提高儿童的感知能力, 使他们像正常人一样认识世界, 感受世界。在美术中, 一般分为直接感知与间接感知, 对于特殊儿童而言, 直接感知更为重要。通过教师利用实物或者教学模型, 组织儿童参观, 使儿童利用各种感官能力, 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总之, 美术色彩的治疗作用对特殊儿童感知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3.3 实践能力价值体现

作为美术学科的特点, 实际训练十分重要,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 从小缺乏实践, 美术对于它们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实践训练也可以叫做练习法, 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为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练习法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教学要求做一些训练;另一种本身就是技能训练与实践活动等练习法的要求要视练习内容来定, 这种方法在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中较为少用, 尽量只针对有美术特长的个体。通过这种美术教学模式, 可以对孩子产生很大的治疗作用, 尤其是实践能力特别差的特殊儿童, 不仅可以使他们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而且能让他们从实践中获得乐趣, 在以后的生活中, 更乐意去实践。

4. 美术彩色价值总述

美术中的色彩具有巨大的精神价值, 美术与色彩对特殊儿童的治疗价值不言而喻。这些价值体现, 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起作用, 它会潜意默化的支配孩子们的情绪。但是不同的人, 对同一种颜色的理解, 会有不同的认识。而对于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群、由于所身处的社会文化及教育背景不同, 都会使人对同一色彩产生不同联想。美术中的不同色彩, 能够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 使孩子们的天空更加绚烂多姿。

结语

美术教育是中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将有助于特殊儿童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 也有助于他们宣泄情感, 更有助于提升其独立性和满足感, 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特殊儿童属于弱势群体, 通过美术教育, 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认知能力, 为今后健康的步入社会, 独立的生活在社会之中奠定基础。让我们共同关注特殊儿童教育, 更多的投入到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当中, 用美术治愈他们最原始最深处的创伤。

摘要:提起美术, 便可以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的确是这样, 美术作为人类心灵和思想的体现, 通过色彩传递美的信息, 人类文明与美术与色彩息息相关。中国当代儿童教育, 特别是特殊儿童教育, 美术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美术色彩, 不仅可以向特殊儿童传递美的信息, 使他们享受美的体验, 而且有助于帮助特殊儿童身体心灵的治疗, 对他们有重大价值。

关键词:色彩,特殊儿童,美术,价值:美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陈健勇.美术教育教学法探索[J].江西教育, 2012, (7-8) .

[2]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 篇2

作者: 单位: 实践单位: 实践时间:

关于特殊儿童教育的调查报告

一、概述

特殊儿童是社会上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更需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帮助,尤其重要的是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他们的教育关乎社会和民族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在2012年6 月22号的下午,xx学院11级2班15个成员组成实践小组,到达xx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开展了主题为“献爱心度端午,情系特殊儿童”的调查活动。

关键词: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端午

二、调查目的1.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给特殊儿童送去一份温暖

2.让同学们了解特殊儿童这一群体

3.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

4.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5.弘扬中华民族“助残扶弱”的美德

关键词:温暖、责任感、教育事业

三、调查方法

1、调查方法:对特殊学校的儿童及老师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再综合并进行网上调查

2、调查主题:“献爱心度端午,情系特殊儿童”

3、调查对象:x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孩子和老师

4、调查结果:通过和特殊儿童沟通做游戏进一步感受了特殊儿童的生活,同时发现了他们生活中的问题

5、调查地点:x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6、调查人员:,xx学院11级2班社会实践小组

关键词:问卷调查、特殊教育、生活问题

四、调查分析

1.基本概况

狭义的特殊儿童指身心发展上有缺陷在、的儿童,广义上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儿童。残疾会给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给残疾儿童造成许多学习和生活的困难,当儿童机体出现缺陷后通过提供一定的外部条件,及早对他们进行训练,会产生较好的补偿效果。补偿残疾儿童的缺陷,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调动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都要靠教育。

所以我们这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好的贯彻了教育理念的指导方针,更好的促进特殊儿童的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不同种类和程度的残疾,虽然会在某些方面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速度和水平是特闷的发展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偏离儿童发展的轨道,但他们仍然是可以发展的。

2.活动过程

提前几天和那里的负责人联系好活动时间及地点,说明我们的来意,征得同意后开始着手准备活动的内容安排以及调查问卷。活动当天,为孩子们作自我介绍,一些简单的手语要求学会,减少与孩子们的疏离。

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积极和特殊儿童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还为他们带去了自己精心准备的小礼物以及与特殊儿童手拉手一起畅谈生活乐事。做一些动手的小游戏,例如教孩子们画画,纸折和舞蹈,还会有手语表演。

最后访谈教育中心相关老师,向他们咨询对孩子们现状的看法。并与他们交流加强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

3.形成原因

(1)遗传方面,直系或旁系亲属患有遗传疾病

(2)后天的不安全事故

(3)后天患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4)受到重大刺激及各种抑郁症

4.纠正对策

(一)家庭教育

(1)孩子要做的事,先让他去做个试试(相对危险性较大的除外),做完成功或失败,在这个过程中有认知经验的习得

(2)教育孩子时,意见一定要统一,并且由主要人员去说

(3)眼神交流,谈话时一定要强调、鼓励孩子眼神对视

(4)有应答,呼唤孩子时,孩子要学会应答

(5)触觉、及听知觉整合,四肢肌肉运动都要加强训练

(6)语言训练用肢体辅助学习分清:你、我、他

(二)政府辅助

政府要加大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力度,要建设一些特殊儿童教育机构,为学校提供资金的支持,为学校购进一些先进的设备,帮助孩子们尽快恢复身体健康。要采取行政措施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社会关心

广大社会群众要建立强烈的爱心和同情心,主动关心和帮助特殊儿童,积极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和爱。

关键词:概况、过程、原因、对策

五、结论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发现特殊儿童确实值得我们全社会的关注,虽然这些特殊儿童或许听不见美妙的声音,看不见五彩的世界。但是他们同样有一颗追逐梦想,享受生活的权利。

在端午佳节里,我们看到了这群孩子的可爱,体会到了孩子们急切需要被关注的心情。这些特殊的孩子们不是生来就坚强的,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注,我们给他们的疼爱,正是帮助他们实现理想的动力。而我们对这些孩子们的关心,也是对祖国未来发展的关心,对民族复兴的渴望。与此同时,我们也教会孩子们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用我们的热情打动孩子们冷漠封闭的心,让他们体会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关爱。

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我们也应该共同努力。社会要倡导父母要加大对特殊儿童的关爱;人们要减少对残障儿童的偏见,加大对残障儿童的关注力度;学校要加强设施的建设,老师水平的提高;国家要加大执法的力度,尽其所能帮助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也坚定了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愿望,不仅教育正常儿童,也帮助这些特殊儿童,寻求理想,拥有快乐!

关键词:梦想、权利、关注、健康成长

六、参考网站

七、附录

关于“献爱心度端午 情系特殊儿童”的调查问卷

-------教科院11级2班团支部

第1题.您对残疾智障儿童是否有所了解?

A是B一般C不清楚

第2题.如果残疾特殊儿童教育机构向您提供做义工的机会,您愿意去做志愿者吗?

A愿意B不愿意

第3题.您觉得和残疾智障人士交朋友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吗?

A是B不是

第4题.您觉得社会和政府是否有必要重视这些残疾智障儿童?

A是B不是

第5题.您认为社会和政府对特殊儿童的关注程度高吗?

A高B一般C低

第6题.您觉得政府应怎样加大对特殊儿童的帮助?

A完善法规B经费支持C家庭补贴

第7题.您认为在帮助特殊儿童方面,谁扮演主要的角色?

A政府B教育机构C家庭

第8题.您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残疾智障儿童的相关信息?

A网络B新闻C政府宣传

第9题.如果您有机会去帮助一个智障的孩子,您会采取以下哪种方式?(多选题)

A志愿者B捐钱C联系政府

第10题.您认为残疾智障儿童除了需要社会保障之外还需要什么呢?(多选)A社会和人们的关爱B生活技能的学习C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 篇3

[关键词]融合教育 特殊儿童 普通儿童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4-092

所谓融合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纳入一般的教育系统中,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和一般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目前,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普遍采取无差别化教育,即让特殊孩子与正常的儿童在一起接受教育。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过于特殊对儿童造成的二次伤害。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学校,一般采用随班就读的方式来使特殊学生融入学校教育体系。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在小学阶段,即在普通班里让特殊儿童与同龄儿童一起学习和活动,教师根据特殊孩子的特殊教育需要给予实施个别化的教育训练,使他们学有所得,与同伴一起成长。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融合到普通学生中呢?

一、走进孩子,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对任何学生来说,在一个宽松、安全、愉快的环境中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思维才能被激活。这对特殊儿童尤其重要,因此,作为教师,要为特殊学生创造一个心理安全、愉快的环境,提供给他们一块适合学习的土壤,使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能安全而愉快地进入课堂学习,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

这对普通班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更要掌握学生的心理,懂得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还要具有对教育事业的强烈责任心,关心每个孩子,尤其是特殊的孩子。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具有平等的观念,把特殊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看待,真正从内心接纳、赏识他们,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还要教育普通的孩子,让他们学会尊重、关爱班里面每一个孩子,特别是特殊的孩子,要和他们做朋友,彼此互相关心帮助。另外,老师还要一颗细腻的心,善于观察每一个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抓住时机展开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在某些方面能有所突破,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得到较快的发展。

二、统筹兼顾,面向全体学生

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才能收到效益的最大化,对融合班级的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都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根据融合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备课,特别是备好学生,确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这样使他们在学习中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不同的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样,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同时,由于融合班教学的特殊性,在展开教学时我更兼顾特殊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座位的安排上,让特殊孩子坐在教室中心的位置,并安排乐于助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和他同桌或同组,让他们学习能互相帮助。在课堂上,专门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给他们思考回答,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则启发他们思考,认真倾听,并能重复其他学生的回答。这样,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学习潜能得到更好的挖掘,逐渐跟上班上的其他学生。

三、多种形式,加强训练

在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中,必须始终坚持个别化教育的原则,根据孩子能力和需要,针对特殊孩子的个性特点,安排不同的个训时间,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供不同难度的个训活动材料,加强个别训练,以便使特殊孩子能得到适合其自身发展水平的教育,真正从中获利。

四、家园携手,形成合力

要使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取得成效,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和家长一起互相沟通、了解,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家庭教育成为小学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应从转变家长观念入手,为特殊儿童父母提供一些有关的专家论文,以减轻特殊儿童家长的不安和焦虑,逐步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其次,教师随时敞开教室的大门,教育目标和教育措施,同时,吸收特殊儿童家长为家委会代表,让他们参与班级的教育,在和其他家长的交流中,获得有效的科学育儿经验,也使他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是有希望的,只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教师积极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特殊儿童一定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融合教育体现了一体化的特教新理念,能为特殊孩子创设一个最少限制环境。使特殊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和个性、情感、交往等社会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经过实践探索,我觉得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首先要有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其次,还要掌握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个别训练,营造一个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使他们和同龄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 篇4

一、开展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意义

孤残儿童是社会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失去了父母,而且还患有残疾缺陷以及各种疾病,他们不仅认知能力有限,而且注意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低于正常儿童,因此,他们内心极其脆弱、敏感,易出现过激反应,会给周围人造成困扰。而实施特殊教育则可以通过对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进行特别设计,针对孤残儿童需求实施特殊教育,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观念,对孤残儿童认知、情感和意志进行干预,使其向社会方向发展,促进其健全人格[2]。所以,特殊教育可以使孤残儿童更快地融入到社会,使孤残儿童的悲惨命运得到转变,不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能提供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明天。

二、开展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通过完善教育设施优化教育环境

儿童福利机构需要完善服务功能,为孤残儿童提供教育、医疗、 康复、教育等服务。儿童福利机构可以建立音乐教室、舞蹈教室、 绘画教室和多媒体、多功能厅及大龄儿童培训技能室,为孤残儿童建立一系列教育设施,营造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特殊教育的有效开展,进而更好地提高孤残儿童的智力,使孤单儿童潜能得到激发,保障孤残儿童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3]。

(二)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水平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儿童福利机构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将传统的仅仅保障孤残儿童吃饱穿暖的现状,进而将特殊教育作为工作重点,这样突破传统观念,将特殊教育列入日常管理工作当中。首先,争取教育部门的指导,使教育信息不断扩展;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扩招优秀的教育人员,还要将儿童福利机构的教育工作人员外派出去进修学习,这样才能不断的使特殊教育队伍不断壮大,素质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

2.实施阶段性教育

开展特殊教育针对的是孤残儿童,因此,需要针对孤残儿童的年龄和智力状况,循序渐进的对其进行引导,这样他们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不断前进。例如,对0 ~ 3岁的孤残儿童开展特殊教育时,应该将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该对这类儿童进行评估,了解和掌握教育存在的问题,尽早进行干预,可以通过婴儿操、 抚摸训练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他们进行聊天、玩乐,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激发他们的潜能,从小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对3-6岁的孤残儿童开展特殊教育时,可以进行分班教学,每班儿童控制在20人左右,在进行特殊教育时,教师要对儿童进行认真观察, 这样才能够了解最真实的他们,并对其建立教育档案,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教育计划,在教育和生活中对其信息进行收集,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教育目标。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主性, 可以通过营造开放、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孤残儿童尽快的融入到教育环境当中,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使孩子快乐的成长。 对适龄儿童可以让他们进入到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是他们融入社会最为重要的一步。儿童保育机构可以与附近的学校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让孤残儿童可以和正常儿童一样进入校园接受社会教育, 虽然,在进入校园初期孤残儿童会出自卑、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但是,只要儿童保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及时对其进行调整,给予正确引导,使其树立信心,他们将会尽快地融入校园生活,为他们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结语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篇5

一、特殊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特殊儿童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又称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对特殊儿童有两种理解,特殊儿童教育学也就有两种界定。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长(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

特殊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与“爱”有机结合的教育。“育”在中国古代意味着“养子使作善也”,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和方向性;“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这反映了特殊教育的理念为“爱而有教”与“教而有方”的融合。

二、特殊教育大体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使得众多的残疾儿童和残疾青少年接受了一定的教育。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与正常儿童普遍接受学前教育相比,大约85%的残疾儿童未接受过学前教育,使得他们的发展受到影响。当代儿童发展和特殊教育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对特殊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和特殊儿童家长已经开始认识到,在早期为特殊儿童提供具有丰富刺激的环境,将有利于改变这些儿童原有的不利条件,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还不可能普遍设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机构,全面开展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工作。因此,切实可行的是在普通学前教育机构中进行特殊儿童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安置形态和课程组织方案,向学前特殊儿童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在与正常儿童相互交往中从事学习和获得发展。学前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课题,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

三、社区教育是现实出路

从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向和前景看,必然要走向一体化教育。近年提出的全纳教育理念,其政治主张是所有的儿童都有权利共同学习,体现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其对教育的意义是提供整合的环境,从而不仅使社区内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同时受益,还能更有效地运用教育资源,提高园所效率和整个教育系统的成本效用。

全纳教育对我国一些地区正在推行的社区教育有所启示。社区教育可实现教育的目的、效果与条件途径的统一,对于突破幼教管理条块分割状况,促进教育与社会社区的互动,普教与特教一体化有着积极意义。社区教育的实施还有益于将社区内各部门如文教、民政、妇联、保健等协调联系起来,整合多方面资源,充分发挥效益。可以认为,对于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社区教育是现实出路。当然,这方面的改革道路仍很艰巨。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和任务是要建立起面向每个儿童及家庭的早期教育与养护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服务网络,在妇幼保健、科学喂养、医疗矫治、发展监控、早期教育等方面提供综合服务,从而融合保教,使每个儿童的发展权益得到保障。

教育部在全国“九五”幼教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城市幼儿教育社会化社区化的要求。2000年12月,中办、国办又发出通知,要求各部门认真执行《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这两份文件与前面提到的九部委关于“发展特教事业的意见”的精神是一致的。社区教育有了国家政策的依据和指导,加之多方努力与协作配合,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最终使社区内包括残障儿童与特殊需要儿童在内的所有孩子受益。

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事实上 ,只有极少数的特殊儿童学前有机会在特殊教育机构中受到教育 ,绝大多数的学前特殊儿童只能呆在家中。本研究对北京市 6 8名特殊儿童的学前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查 ,并对其中 22名儿童的家长做了深入的访谈。研究发现特殊儿童学前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特点 :特殊儿童的问题发现较晚;特殊儿童接受学前专业机构教育人数少;获得社会的支持较少;特殊儿童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

四、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育策略可以使学前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和心理缺陷得到最大的补偿,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一)环境渗透法

学前特殊教育应注重营造与家庭氛围相似的宽松,安全,温馨的环境,为这些儿童提供生活、学习、娱乐的场所,充分利用环境的潜在因素,开发这些儿童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参与活动的兴趣。譬如,创设多种形式的角色游戏的场所,让这些儿童在娃娃家活动中能主动地走进生活,学习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多重感官教学法

学前特殊教育应充分运用这些儿童的多重感官活动来进行学习,让这些儿童通过视觉——味觉—触摸感觉等多重感官来接受信息,学习知识,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效果。譬如,生活活动——认识西瓜,就是在“找找西瓜”的游戏中,让这些儿童运用视觉,触摸觉来认识西瓜,知道西瓜的形状和颜色。在“吃吃西瓜”的游戏中,让这些儿童运用味觉来尝尝西瓜,知道西瓜里有红瓤和黑籽,籽不能吃。最后在“画画西瓜”的游戏中,让这些儿童动动手,画一画。通过找一一吃——画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西瓜的认识。

(三)师生融合教学法

学前特殊教育应注意发挥这些儿童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师生融洽协调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激发这些儿童学习欲望,提高学习能力,增进师生情感。譬如,美工活动——大红花,就是师生一起参与在游戏“撕纸块”,“贴纸块”的活动中,共同贴大红花。这些儿童在与教师的共同学习中,动手能力增强了。最后在“送红花”的活动中,这些儿童分别把大红花送给与自己共同制作大红花的教师,增强了师生的情感。

(四)亲子教学法

学前特殊教育应注重发挥家长的参与作用,创设机会,让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活动,这些儿童看到父母与自己一起活动,十分高兴,学习能力增强,父母与自己孩子的感情增进,学习潜能得到最大发挥,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譬如,音乐活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表演中,我们请家长参与活动,在学生找妈妈跳舞的过程中,一个平时感情比较冷漠的脑瘫腿残儿童居然在音乐声中,在情感的呼唤下,与其他儿童一样拖着残疾的双腿一颠一颠扑向自己的妈妈,母子相抱的情景使在场的教师、家长拍手称好激动不已。

(五)组合游戏教学法 学前特殊教育应根据学前特殊儿童在学习中的主要障碍和接受知识的特点: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要在组合游戏中,由浅人深地进行,这样能充分调动这些儿童学习的兴趣与参与能力。譬如,学习体育的基本动作——双脚并拢行进跳。教师把“双脚并拢行进跳”的动作分解在组合游戏中进行教学,在游戏“大皮球”中,学习双脚并拢向上跳,在游戏“过小河”中,学习双脚并拢向前跳,最后在游戏“小青蛙捉害虫”中,练习双脚井拢行进跳。即练习了体育的基本动作——双脚并拢行进跳,又对这些儿童进行了环保意识的教育,青蛙是益虫,我们不能吃青蛙。通过组合游戏老师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了双脚并拢行进跳的动作技能,学生对这些技能的学习也就掌握得非常牢固。

(六)模拟情境教学法

学前特殊教育应注重创设与教学知识点相符合的情境,在模拟的实作环境中,这些儿童学习兴趣增强,更容易接受知识,理解教师语言的含义,更容易模仿教师的动作,学习本领。譬如,在礼貌教学“客人来了”的活动中,教师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与家庭氛围相似的娃娃家角落里进行,施教老师与一位学生学做主人,助教老师和另一位学生学做客人。客人来了施教老师示范“请进”,“请坐”,“倒茶”,“送水”等动作,让做主人的学生跟着教师模仿动作,这些儿童学得很像样,兴趣十足,居然像个小主人。通过模拟情境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

五、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学原则

(一)坚持“以生活为本”的原则

学前特殊儿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智力水平低下,动作不协调,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学前特殊教育是以“适应性教育”为主的早期干预,因此教材内容应来源于生活,让这些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生活中学习与人相处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中熟悉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和自然环境,从而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校学前特殊教育注重学前特殊儿童个体间和个体内差异的研究,探索这些儿童纵向发展轨迹,从而形成了一套个案研究的体系,建立了这些儿童的个人档案。家庭情况调查表:了解这些儿童家庭结构,家族史,以及个体成长发育的情况,包括生理缺陷和行为问题。学生现状初测表:一开学就对这些儿童进行“社会成熟度量表”测量,“儿童发展性量表”测试,了解这些儿童的缺陷和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和程度。学生发展情况随笔记录:在一日生活中及时地、真实地记下学生发展的点点滴滴,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找准“最近发展区”,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师与家长一起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共同训练,及时进行阶段评估、反思、调整。

(三)坚持“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应与康复训练紧密相连,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考虑到补偿这些儿童的缺陷,对这些儿童进行分类、分组、分层教育与训练,以达到教育与康复的统一性,协调性。譬如,对脑瘫腿残儿童进行走路的训练,单一的走路训练是枯糙无味的,在游戏“走小路”,“找圆形”的活动中,这些儿童参与训练兴趣高,训练效果相应也比较好。

(四)坚持“游戏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学前特殊教育在集体教学和个别训练中,应采用综合游戏的方法实施教育,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最大限度地调动这些儿童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能力;增强教学效果。譬如,常识活动,认识皮球的教学就是在综合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游戏“奇妙的口袋”,让学生在找玩具的过程中整体认识皮球。美工游戏“我喜欢的皮球”,让学生在画皮球的过程中认识皮球的形状。

(五)坚持“学前一体化教育”的原则

学前特殊教育要坚持普特相融合的教育方法,让这些儿童有计划地定期进入普通幼儿园,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一起参与角色游戏,在伙伴教育的作用下,改善智力水平,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譬如,让两名学前特殊儿童进入正常儿童的娃娃家活动,他们模仿正常儿童烧饭、做菜的样子,比老师一对一教学,学得好,学得像样。又譬如,让两名学前特殊儿童进入正常儿童的结构游戏活动,他们模仿正常儿童搭汽车、扫“手枪的本领,也比老师一对一教学,学得好,学得像样,在活动中这些儿童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六、总结

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而我国受过专业训练的特殊教育师资严重缺乏,我国在1989—2000年的11年时间里下达的特殊教育专项补助款仅为2亿人民币。为此,应当尽可能增加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致力于为障碍者和天才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提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让他们拥有高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1.王培峰等:“教育公平是全纳教育的核心”,《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第三期

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 篇6

关键词:特殊儿童;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94-01

一、更新特殊儿童教学观念,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找准方向

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对于教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回归主流”运动相继展开。所谓“回归主流”,也称“一体化”就是让残疾学生尽可能地回到社会的主流群体之中,每天的生活模式尽可能接近主流社会,在最小受限制的环境中受到适当的教育。顺应这一思想,进入主流社会的聋哑人就要求在读写、思维、智力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以此能在社会中进行正常的交际、工作、学习和生活。这一重任无可非议要落在语文教学的肩上。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聋哑教育界接受了新的思想之后,其教育理念也应有所更新。聋哑校语文教学的正确指导思想应该是:“着眼素质,加强双基教学,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也就是重视素质教育,切切实实地使特殊儿童经过特殊学校的培养,成为掌握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服务于社会的劳动者。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在教学观念上必须实行七个转变:一是由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能力的培养;二是由让学生被动地学,转变为乐学、愿学、主动地学;第三,由单篇课文或单方面教学转变到整体教学;第四,由单纯采用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的教学方式转变到语言文字训练方面来;第五,由“满堂灌”、“满堂讲”的灌输式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另外由注重课堂教学转变为课堂教学与即时教学相结合;最后要由师生的授受式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友爱的关系。这些观念的转变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进行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总结,一切工作都已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拓宽特殊儿童教学内容,将知识教学转化为基本能力

听、说、读、写是素质教育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要求,而聋哑童本身听不到,加之由此而直接导致的“说”的障碍,仅存的也就只有读或写了。所以,对特殊儿童来说,阅读和写作是他们获得各方面能力的主要途径,对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听觉障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是聋哑校语文教学成效高低的主要考核依据。如果学生只会读而不会写,那么,教学任务只完成了一半。聋哑校的各科教学,都肩负着发展学生读写能力的任务。因此,要提高特殊儿童的语文素质,提高聋哑校语文教学质量,就要尽力补偿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在特殊儿童尽可能接受的范围内,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范围,拓宽教学内容和特殊儿童获得信息的渠道。由一定的量而产生质的飞跃。量中求质,以质求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特殊儿童的书面语能力,而且可以丰富特殊儿童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同时受到思想教育。但阅读要根据特殊儿童各年级段的特点有明确的目的性、实用性,起到以读代“耳”的作用。对课本上的阅读文章要侧重学知识,懂方法,课外的读物侧重用方法,成习惯。使课内课外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写作教学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一种综合训练,它对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写作教学,学生的多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如果写作能力提高了,相应的特殊儿童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认识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用性。因为特殊儿童虽然听觉器官有缺陷,但他们生活的环境都是在有声世界里,长大后需要工作、学习,更需要与周围的人们交往,特殊儿童单凭手语是不行的。作文教学中,这一点尤为明显:凡属学生亲身参加的活动内容进行写作,此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写作过程既是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尤其对于特殊儿童来讲,写作是其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一环。作文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提炼主题的训练。例如,阅读爱因斯坦童年做小板凳的故事后,引导学生可以从勤能补拙的角度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

重视特殊儿童创新教育,建立学生的宏观发展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创新教育,其实也是对教学的一项重大设计。《中共中央善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就要求整个国民教育要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作为教育改革的目的。作为国民教育事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特殊教育中的聋哑教育,也同样肩负着这个神圣的历史使命。创新教育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及综合能力的形成。聋哑校的学生虽有残疾和缺陷,但他们同样需要也能做到全方位的进步和发展。

在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基础上,改革聋哑校语文教学就要求从整体入手,建立宏观意识。这一整体是指从系统论的角度对聋哑校语文教学整体的认识,注重教学的连续性,注重教材的内在联系,注重语文能力包括阅读、写作、说话(表达、演讲)、视听(看)四个系统的全面发展,注重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基础联系。注重克服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只见单篇课文教学或单方面教学忽视整体的作法。在教学方法上,以系统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而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的观点关照我们的语文教学,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气氛,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克服单纯采用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的教学方式,森林的功能不是每一棵树的功能的简单的相加。语文能力的形成,也只有从整体的功能入手,从“听(看)、说、读、写”全方位入手,才能显现出应有的效力。

语文是其他各科的基础和工具,它与各学科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因此,教学中可以适时渗透。这样一节课能讲很多内容,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使其他知识在课堂上得到了巩固或再学习,对其综合能力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丽华,王红星.为特殊教育学校语文课堂创设一方晴空.绥化学院学报,2010(4).

[2] 白 虹.新课程理念引领聋哑学生学会学习.云南教育,2005(14).

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 篇7

一、论文缘由

在2005年央视的春晚上有这样的一个特殊团体为全国观众带来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演出《千手观音》, 表演团体是一群聋哑人。命运在她们最美的年华里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 失去听力丧失说话的能力。在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内心将会多么的孤独, 痛苦与不安又无法对他人表达, 舞蹈如同黑暗中的明灯在她们绝望的时候点亮了漆黑的人生。正是因为舞蹈邰丽华才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逐, 舞蹈利用它自身的独特魅力感染着每一个接触它的人。

二、特殊儿童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带给人类社会高度文明、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 给人类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由于环境恶化、生活压力增大近几年我国特殊儿童群体在不断扩大。特殊儿童的身心存在着众多缺陷, 他们无法向正常人一样生活。

(一) 心理问题。自卑、自闭、孤独、恐惧、厌学、自负、逆反、多动。

(二) 身体问题。肢体残疾、视力残疾、智力残疾、听力障碍、语言功能障碍。

上述问题在现今社会极为普遍, 国家没有完善的教育机构帮助特殊儿童进行身心的康复治疗, 很多家长也不予以重视或是碍于情面不愿让孩子接受治疗。在病情初期没有给予孩子很好的帮助致使他们自暴自弃, 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的追求, 很多生命在最美好的年华就潦草结束。

三、舞蹈教育的优势

舞蹈是各类艺术中历史最为久远的门类之一, 有人把舞蹈称之为艺术之母。闻一多老先生曾说过:“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强烈、最尖锐、最纯挚而又最充沛的默示。”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 它是充分运用经过提炼、加工、美化的人体, 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来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舞蹈艺术对人的素质与健康的成长有着独特的、明显的作用。

(一) 完善人格。

舞蹈教育有利于人格的完美。它可以培养一个人积极进取、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开朗乐观、自信自强、迎难而上的勇气。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承受痛苦与压力才能有所收获。所以学习舞蹈可以提高一个人克服困难的能力, 可以养成积极应对毫不退缩的坚强品质。

(二) 提高智能。

舞蹈教育有利于智能的提高。舞蹈教育注重对学生手、眼、身、法、步、韵、音乐、节奏等方面的培养, 利于提升学生在观察、判定、模拟、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学习舞蹈可以很好的增强一个人的协调能力, 可以充分调动大脑灵活性。

(三) 美化形体。

舞蹈教育有利于形体的健美。舞蹈是通过娱乐达到健身的最佳体例, 同时可以练习学生的肌肉呈条形发展, 达到形体美的目的, 例如芭蕾舞的学习。舞蹈可以矫正身体某一部分畸形的症状, 可以使肥胖的体型变得纤瘦。学习舞蹈可以很好的培养一个人的气质与形象。

舞蹈教育将音乐与肢体完美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大脑与肢体, 进行舞蹈教育可以很好的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四、舞蹈教育的实际意义

通过音乐治疗特殊儿童心理疾病是现今较为普遍的治疗方式, 同时在很多高校也都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 对于舞蹈教育治疗特殊儿童身心问题这一方式还未受到社会的重视, 极少有人利用舞蹈去帮助特殊儿童治愈身心疾病。作为舞蹈的受益者我希望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去帮助特殊儿童治愈身心的伤痛。

经过对特殊儿童身心问题和舞蹈教育优势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舞蹈教育所具备的优势也正是特殊儿童所存在的问题, 进行舞蹈教育可以弥补特殊儿童的身心缺陷。现今大多的特殊儿童不敢与外界接触, 智力发展迟缓、交流能力低下、内心缺乏安全感为了使其敞开心扉走出心理阴影在舞蹈教育使可以利用民族民间舞蹈组合进行教学。民族民间舞大多是节奏欢快、积极乐观、感染力强可以很好的调动特殊儿童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容易投入到音乐与舞蹈中。进行这类舞蹈的教育可以使特殊儿童阴郁的心情得到调节。

大学生的思想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课堂或是校园应该更多的去关注社会, 因此经过实际的考察和理论与专业课的学习我深切的感到舞蹈是沟通心灵与外界的很好方式, 舞者可以在舞蹈中很直接的表达出内心的情感。特殊儿童可以利用舞蹈这一特殊语言去表达内心情感, 去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著名的残疾舞蹈家邰丽华虽然自幼失聪但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人生的乐趣, 正是因为学习舞蹈才使她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志亮.《特殊需要儿童成因分析》.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中心.

[2]网络.谈舞蹈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优势http://www.szwudao.com/article-2316-1.html.2010-12-8.

[3]刘云延.《特殊儿童教育问题浅析》.吉林师范大学.

[4]郭淑芳.《舞蹈对儿童智力开发作用的思考》.辽宁省朝阳市群众艺术馆.

浅析特殊儿童音乐教育 篇8

关键词: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近年来,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所谓特殊需要儿童, 狭义的理解乃身心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 又称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需要儿童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儿童, 其中也包括超常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1中所要谈到的特殊需要儿童局限于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语言言语障碍以及智力障碍这几类儿童。对于这部分儿童来说, 正常的教学手段首先是通过语言交流, 而一般的语言交流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正是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因此就产生了上述的障碍。而正常儿童在婴儿4个月时就开始对声音有反应, 学习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在这方面与其他正常儿童无异, 当他们无法有效地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来理解社会和表达自我的时候, 那么借助音乐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 正好符合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特点。

1 特殊儿童的身心特征

1.1 生理特征

从己有的研究来看, 特殊需要儿童的身体形态, 主要指身高、体重、坐高等, 与常态儿童基本一致, 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他们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与普通儿童比较时, 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距。也有的研究比较明确的表明他们的身体素质明显不如常态儿童, 其原因可能有两个, 一是智力落后影响了他们的活动, 进而身体素质较差, 小肌肉群欠发达;二是测量时, 他们可能没有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智力障碍形成原因不同, 其行为表现也有所不同。如身体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缺乏节奏感、空间定向能力差等。

1.2 心理特征

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 知觉方面:知觉速度缓慢, 知觉范围狭窄, 知觉内容笼统而不精确。整个知觉较正常儿童明显迟钝, 且易疾劳, 注意力易分散。第二, 记忆方面:记忆的速度慢, 记忆的内容不准确且不牢固。第三, 言语方面:言语出现迟, 发展缓慢;词汇量小, 缺乏连贯性;词义含糊, 不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词不达意。第四, 思维方面:判断力差, 不能完整地认知客体, 缺乏概括能力;难以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 特别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分析能力差, 考虑问题不合逻辑;数的概念掌握困难, 简单的计算亦难完成, 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不易集中, 注意范围狭窄, 稳定性差, 难于分配注意力。第五, 个性方面:情绪紧张、压抑, 消极沮丧或喜笑失度;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 情绪反应降低, 对挫折的耐受力低。

综上所述, 若想使特殊儿童在语言和认知活动中像正常人一样的发展, 那么我国特殊教育机构就应加强培养具有特殊技能的音乐教育者, 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有效途径。

2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方法

2.1 兴趣教学法

兴趣教学法是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利用音乐故事, 启发学习兴趣借助音乐游戏, 激发学习兴趣开展音乐竞赛活动, 增强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气氛, 诱导学习兴趣。如, 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把教学内容编成有趣的故事来导入新课, 将单调的教学过程形象化, 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学的自主、轻松, 还能够培养他们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特殊需要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 也有好胜心和荣誉感, 他们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针对这一心理特点, 在特殊需要儿童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巧妙设计符合特殊需要儿童心理特征、容易被特殊需要儿童接受的音乐竞赛活动,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2.2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法, 也是一种对待音乐的态度, 它的教育原理用一句话概括, 就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的音乐是自然的、基础的, 它不是单独的、纯粹的音乐, 是与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是一种人人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教育行为方式。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 使用特殊需要儿童能够理解和掌握的、最简单的音乐技术, 激发特殊需要儿童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 使他们的视觉、听觉、情绪、认知等能力得到启发, 从而矫治其身心障碍, 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2.2.1将语言和动作赋予音乐的节奏, 矫正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障碍。节奏本身能够独立地表现一定的音乐意义, 也可以将语言、音乐和动作三者连在一起。虽然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存在一定的障碍, 但是节奏与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日常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说妈妈下班回家上楼的节奏、切菜时的节奏、说话时的节奏等, 所以, 节奏是比较容易被弱智儿童理解和感受的。2.2.2通过即兴活动, 培养特殊需要儿童的创造能力。即兴是情感表现的最直接形式, 创造性是人的本能, 是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情感的本能需要。即兴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 其内容贯穿在特殊需要儿童音乐教育的歌唱、音乐游戏、舞蹈和语言中。奥尔夫在他的教育中提倡让学生没有约束的、亲自设计自己的音乐活动, 培养儿童的即兴创造能力。2.2.3进行器乐教学。在教学中, 采用音调丰富, 音色纯美, 演奏技法简单易学的作品。也可采用打击乐器, 如沙锤、碰铃等。播放节奏整齐的音乐, 带领学生随音乐的节奏打击乐器, 以此来加强特殊需要儿童的身体协调性与配合能力。

3 特殊需要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 音乐可以给特殊儿童带来快乐。我们知道很多特殊需要儿童由于身体或心理上的缺陷, 他们可能受到家长的冷落、同伴的歧视, 以及生活上常遇到的一些困难, 他们的内心世界可能长期压抑, 而并不快乐。而音乐的娱乐功能是残疾儿童最能感受和体会到的。

其次, 音乐对特殊需要儿童有治疗和康复的作用。目前国内外, 也有专门的音乐治疗, 就是通过音乐对一些病人包括残疾儿童进行一些康复和治疗。众所周知,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通过人们的感官器官对音响的接受, 以及心理上的共鸣而获得对音乐的感知。再次, 音乐可以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提高交往能力。特殊需要儿童在音乐活动中可以相互交流思想和感情并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 还可以增强特殊儿童的群体意识。因此, 我国应加大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力度, 并在在音乐教育的基础上再加入心理辅导、医学治疗等方面加特殊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和重视;培养具有特殊技能的音乐教育者, 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有效途径完善特殊儿童教育机构;促使我国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尽早迈入国际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1]吴跃跃, 李平平, 喻秋兰.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性质、特点及教育价值[J].中国音乐教育, 2008 (11) .

[2]刘全礼.特殊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3, 1.

[3] (美) William L, Heward.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 肖非译[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4]张鸿懿, 周为民.音乐治疗在智障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 (1) .

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 篇9

一、美术治疗中评估存在的问题

在美术治疗的实践中, 常用的是心理计量取向的评估模式, 即通过“前测—治疗—后测”的形式, 前测是对特殊儿童的某个领域进行评估, 经过训练和治疗后, 对这些能力再进行评估, 观察这些能力是否改善和提高。目前大多数的美术治疗的实践中都使用这种模式。

曹燕瑛在文章“低年级智力残疾儿童美术治疗的初步尝试”中, 对10名智障儿童进行实验研究, 采用的是“前测—治疗—后测”方式对智障儿童的美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在前测中, 先评估了智障儿童的相关能力, 包括直观能力、观察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动作反应能力、交往能力等。结果表明, 这10名智障儿童在这些相关能力的表现上均比较弱;然后根据前测的结果制定治疗的计划, 在治疗过程中, 针对智障儿童最主要的问题, 如动作缓慢、认知能力较弱等, 将美术治疗与智障儿童的认知和动作的训练紧密结合, 将认知与动作的相关训练目标, 融入美术训练和治疗的过程中;后测中, 仍然对智障儿童的相关能力进行评估, 与前测的数据比较, 后测的结果显示这些能力均有显著的提高。

上述美术治疗的实践表明, 没有专门的美术治疗的评估模式, 在美术治疗的评估中, 大量地借鉴了其他心理评估的模式, 而且经过美术治疗后的儿童后测的分数的提高是否应该归功于美术治疗带来的效果, 因为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特殊儿童的状态;另外, 这些评估只是单纯地从美术治疗是否能够使儿童认知能力提高, 或者是否能够提高儿童的注意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没有考虑到美术治疗中创作美术作品本身也是一种治疗。因此, 目前的美术治疗实践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理念和操作上的误区。

二、美术治疗中评估缺乏有效性的原因

1. 评估计划的制订过于片面

评估计划是对整个评估过程的统筹, 包括选择评估工具、选择评估环境、选择评估的对象、评估人员的确定、拟定评估步骤、撰写评估报告等。在美术治疗的实践中, 有些特殊教育教师制订的评估计划不全面, 只是根据儿童的障碍程度和问题行为的表现选择该领域的评估工具实施评估, 没有考虑到该评估工具的适用性;有的只是形式上进行了评估, 没有考虑到美术治疗前的评估对美术治疗结果解释的影响;有的没有拟定评估的步骤或没有撰写评估报告, 只是列出几个需要训练的条目, 等等。评估计划制订的不全面性, 会影响到整个评估过程, 导致评估与治疗相脱节, 进而影响美术治疗的效果。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特殊教育的教师过于重视美术治疗本身, 而忽视了评估对美术治疗的作用。

2. 评估过程被忽视

在美术治疗评估实践中, 只注重结果, 忽视过程, 原因是将美术治疗中的作品评估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美术作品的评估。美术治疗的评估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美术作品的评估, 美术作品的评估只注重作品的水平, 也就是制作的结果———作品, 评估是作者的美术功底和美术技巧, 属于横向比较的范畴, 即个体之间的比较, 通过美术作品的评估可以筛选在美术方面有特殊造诣的人。美术治疗的评估同样也要看作品本身, 但不是简单地将个体之间的作品进行比较, 而是一种纵向的比较, 也就是从发展的角度, 将前一次的作品和后一次的作品进行对比, 考查的不是美术功底和美术技巧, 而是精细动作、认知、情绪表达等方面。因此, 美术治疗中的作品评估更加注重作品的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如表1, 从评估者、被评估者、评估目的、评估依据、评估步骤、评估标准、评估结果等几个项目, 对美术治疗中的作品评估和一般意义上的评估作了比较。

3. 评估结果的解释出现偏差

目前, 只有少数的美术诊断与评估工具进行了标准化的修订, 而大多数的评估在解释上还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 最多也只是根据实验的结果验证某一种心理投射假设的科学性, 治疗者在进行心理分析时还必须依靠标准化的问卷来作出诊断。与其他的心理评估不同, 美术的诊断与评估的过程和评估结果的解释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是很难能够进行量化的解释, 很多情况下, 只能通过质性、描述的形式解释评估的结果, 包括对作品的质性描述和治疗过程中特殊儿童的外在表现的质性描述。有些实施美术治疗的特殊教育教师单纯地从特殊儿童的绘画作品的质量解释美术治疗的效果, 这样的解释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不能简单说儿童绘画水平提高了, 其情绪和行为问题就可以忽略了, 或者其智商的水平就相应地提高了。美术治疗的诊断与评估过程非常复杂, 要全方位地考虑多种因素和方法, 以减少评估中的误差和评估结果解释中出现的偏差。

4. 美术治疗人员缺少评估技术

评估技术包括一些心理测验的理论知识以及对评估中变量的控制等。与其他评估不同, 美术治疗的评估是个很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无法控制的因素。因此, 对美术治疗中评估人员的要求非常高, 美术治疗的评估人员不仅要懂得美术治疗, 而且要能够熟练掌握和操作特殊儿童的诊断与评估技术。在实践中, 大多数实施美术治疗的特殊教育教师缺乏诊断与评估的知识和操作能力, 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 无法掌握评估的技术。即使认识到评估对美术治疗的重要作用, 也会使美术治疗效果缺乏说服力。其原因在于, 在我国大陆地区从事特殊儿童美术治疗的人员, 主要包括特殊教育的教师、家长, 以及部分热衷于特殊儿童康复治疗的美术专业人员, 缺少培养美术治疗师的专门机构。

5. 缺乏团队的合作与交流

特殊教育是一项团队的事业, 应该由若干人员组成团队, 针对某个特殊儿童的障碍状况进行评估和训练, 包括特殊教育教师、心理治疗师、美术治疗师、语言治疗师、音乐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探讨该儿童的评估结果, 以及训练和治疗计划。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 我国的特殊教育教师和美术治疗师等特殊儿童的服务人员之间交流很少, 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独立地对儿童进行训练, 而不是对儿童进行系统的训练, 往往忽视了特殊儿童的能力发展之间的互相作用。同时, 政府、学校与康复机构缺乏对特殊儿童的服务的统筹与规划, 主要存在资金支持不足、相应的政策保障不够等原因。

三、美术治疗中评估提高有效性的策略

1. 明确美术治疗的评估目的

特殊儿童美术治疗的评估有两个目的, 首先, 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估是为了搜集关于特殊儿童的相关资料, 了解特殊儿童的障碍程度与障碍状况, 用于考查是否适合使用美术治疗这种康复的方式, 清楚特殊儿童急需改善的问题, 找出儿童的起点;其次, 对特殊儿童进行美术治疗之后, 评估用于考核治疗的效果, 即儿童在某个方面是否有改善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因此, 评估是为了美术治疗服务的, 是美术治疗中必须经历的过程。

2. 完善美术治疗的评估阶段

特殊儿童美术治疗的特殊性, 决定了美术治疗的评估过程应该贯穿整个美术治疗。包括美术治疗前的评估、美术治疗过程中的评估、美术治疗后的评估等三个主要的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要考虑选择何种评估工具、评估的内容、评估的方法的选择等。

3. 美术治疗评估方法的整合

在选择使用美术治疗时, 应该考虑美术治疗的评估与其他方法的紧密结合, 在达格—考林等精神病学家的研究中表明, 多种评估方法的整合有助于提高治疗中评估的准确性, 主要是美术治疗中的非言语的评估方法与其他的言语和非言语的评估方法之间的灵活使用。在他的实践中, 包含了两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 美术治疗的诊断与评估, 可以通过患者言语表达, 在描述自己作品的过程中, 发现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表达上的障碍, 进而在冲突中, 治疗师引导患者向正确的认知方向发展, 在评估中, 也要结合通过言语表达的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的测验结果进行分析;第二, 美术治疗的评估方法可以与其他非言语的评估方法结合, 通过某种色彩、线条的诠释给患者的感受和体验, 以及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 颜色和线条能够引起人的其他感觉, 当出现某些颜色或线条时, 患者根据自己的感觉, 用某种无意义的声音、动作、表情等进行表达[1]。

另外, 在美术治疗的评估中, 不仅要从美术治疗本身进行评估, 使用美术治疗中的作品评估方法, 而且要和其他的评估方法结合, 包括对特殊儿童认知能力的评估、智力评估、情绪与行为的评估、社会适应能力评估、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评估、知觉—动作能力的评估、人格的评估等方法。美术治疗中, 只有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评估才能够全面地衡量儿童的能力的改善和提高。

4. 美术治疗评估工具的研发

关于美术治疗中美术诊断与评估的工具, 研究者常用的工具包括绘人测验、房子—树—人测验和罗夏测验。这三种工具虽然能够用于诊断儿童的认知、情绪、人格等, 但是其信度和效度与其他的测验工具相比较是有限的, 不能满足特殊儿童美术治疗中评估的需要。因此, 研发新的诊断与评估工具迫在眉睫。

摘要:目前, 美术治疗作为我国特殊儿童康复治疗的一种方法已经被特殊教育的教师和康复人员使用, 而评估是衡量美术治疗效果的关键。在美术治疗的实践中, 评估存在着包括评估的模式、评估人员的资格认定、评估工具研发等很多问题, 本文对美术治疗中评估缺乏有效性的原因进行分析, 同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以提高美术治疗的教育康复效果。

关键词:美术治疗,评估,特殊儿童

参考文献

[1]Dag Korlin, Henrik Nyback, Frances S.Goldbebg.Creative arts groups in psychiatric care: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therapeutic alternative.ART GROUPS IN PSY-CHIATRICCARE, 2002:333-340.

[2]Helen.Feature:ArtTherapistsWhoAreArtists.Amer-icanJournalof ArtTherapy, 2001, Vol.39:81-83.

[3]Carol J.willson.Use of children’s Art Work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Hospital Preparation Program.CHC, SPRINING, 1991, VOL.20:120-122.

[4]Ce’cile Rousseau.Evaluation of a classroom pro-gram of creative expression workshops for refugee and immi-grant children.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5:180-185.

[5]Gil Bar-Sela.Art therapy improved depression and influenced fatigue levels in cancer patients on chemothera-py.Psycho-Oncology Psycho-Oncology, 2007:980-984.

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10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特殊儿童 (Special Children) , 指身心发展处于正常规律范围之外的儿童,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 既包括智力发展超过正常水平的超常儿童 (Supernormal Child, 天才儿童、资赋优异儿童, 我国古代称之为“神童”) , 也包括低于正常水平的低常儿童, 以及各种感官、肢体和品德有缺陷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专指生理和心理有缺陷的儿童, 例如盲、聋哑儿童和智力低下以及言语障碍、肢体障碍、精神障碍、心理障碍和病弱儿童等。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狭义的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

一、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内涵

(一)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任务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总任务和方针与一般儿童的音乐教育是一致的, 但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在教育内容、要求和实施方式上必须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 从他们的认识活动特点出发, 通过教育和训练, 补偿生理、心理缺陷。

特殊学校音乐教学的目的任务是:通过教儿童唱歌、演奏乐器、即席表演、作曲、识谱、听音乐、评价音乐, 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和其他学科相联系, 以及将音乐与历史和文化相联系;通过歌唱、演奏、欣赏和律动活动,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和感受能力, 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参与音乐的积极性, 培养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 培养、发展学生的听觉、节奏感、记忆力和注意力以及动作的协调性, 矫正感知障碍和智力障碍, 促进身心健全和谐发展。”[2]

(二) 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内容

1. 盲童音乐教育

盲童分为全盲和弱视, 盲校学习课程内容与普通学校的课程差不多, 除一般课程外, 为补偿视觉缺陷, 着重发展听觉和触觉, 并加强盲文的学习使用, 保护和发展残余视力。因此, 在教育和训练中可利用盲童在听觉上的优势, 进行音乐听觉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盲校的音乐教学大体与普通学校相同, 教学内容一般安排如下:

(1) 歌唱。全盲儿童对唱歌的姿势、歌唱的口形、呼吸等缺乏直观的认识, 故较难掌握, 教学中宜耐心引导, 必要时借助于触觉的辅导。

(2) 器乐。适用于普通中小学的乐器都能在盲校音乐教学中使用。如节奏乐器 (包括木琴、铝板琴) 、奥尔夫乐器、竖笛、口琴、键盘类乐器等。

(3) 欣赏。盲校的欣赏教学需克服盲童在生活方面所受到的局限, 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

(4) 节奏运动 (律动) 。律动教学可以与身体保健、体育相结合, 弥补盲童由于身体动作困难而活动受限制的缺欠, 要从简单的动作做起, 逐步增加难度。

(5) 识谱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盲文乐谱。全盲学生用点字乐谱, 弱视学生可以用放大了的乐谱, 在教学中要逐步、适量地进行。

2. 聋哑儿童音乐教育

听觉障碍儿童可分为重听和全聋两类。聋哑教育要贯彻“教学过程和形成、发展聋童语言相统一”的原则, 保护和发展残余听觉。实际上相当部分聋童仍有不同程度的残余听力, 借助于助听设备是可以进行多方面的音乐教育的, 即使是全聋的学生, 也可以通过扩音器, 利用学生的腹部、胸部、头部的皮肤对振动的感觉进行适当的音乐教学。

聋哑学校的音乐教学有以下内容:

(1) 基本训练。主要听音响的开始和终止, 听和弦做动作反应等。

(2) 唱歌。对于聋哑学生进行唱歌教学的确比较困难, 但是通过适当的方法, 循序渐进地进行浅易的歌曲教学是可能的。

(3) 律动。这是聋哑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伴随音乐做各种节奏动作, 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和内容;还可以做哑剧表演练习。

(4) 欣赏。结合视觉形象 (图片、幻灯片、录像等) 欣赏各种乐曲 (借助助听设备) 。

(5) 器乐演奏。既可以使用节奏乐器, 也可以使用简易的旋律乐器 (如口琴、键盘口琴、吉他等) 。

3. 弱智儿童的音乐教育

弱智儿童的主要特征为智能低常, 可分为可教育的、可训练的、严重及极严重 (需监护的) 三类。大多数弱智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喜爱音乐, 音乐教育对于他们不仅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并且还有独特的治疗功效。

弱智学校的音乐教学的内容, 主要是节奏教学和歌唱教学两项。

(1) 节奏教学。包括律动, 如伴随音乐走步和跳跃活动;节奏合奏, 如用小组合奏形式进行自由的合奏表演活动, 用打击乐器为熟悉的歌曲作伴奏式的演奏练习。

(2) 歌唱教学。弱智儿童的歌唱教学与一般儿童的歌唱教学相比, 在学习程度和方法方面要适应他们的实际, 困难在于引导他们理解歌词的内容, 为此要选择浅易、形象的教材;同一首歌曲要反复多次练习, 并借助直观的教学工具 (图片、照片、幻灯片、录像等) 进行教学。

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特殊学校的办学过程中, 由于教学经费不足、缺乏专业教师等方面的原因, 在培养方案中, 好多学校音乐课并不是必修课, 更没有因为特殊儿童的类别不同而因材施教。情况不同, 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就有所差异。

1. 盲童的音乐教育

在唱歌课上,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触摸盲谱对歌曲进行视谱, 老师分句引导和范唱, 唱歌对盲童来说主要是一个模仿的过程。接下来在器乐课上, 学习用电子琴弹奏歌曲就是一个摸索过程了。有些乐感较好的学生在熟悉了旋律的键盘位置后, 一堂课就能不看谱完整地弹奏出整个旋律。人们常认为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先天就比普通人要敏锐, 但通过了解才知道, 实际上这是由于视觉的丧失使盲人为了适应周围大的环境把注意力自然地集中在听觉和触觉的感知上, 而使听觉和触觉系统受到了更多的训练和锻炼。因此, 在进行音乐教育时, 可以针对盲童的听觉与触觉灵敏的优势, 有意识地对他们的听觉和表现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2. 聋哑儿童的音乐教育

在聋哑儿童教学活动中, 教师都是采用“手语”“唇语”双语教学的。由于用语言与声音进行交流的障碍, 聋哑儿童往往对音乐中强烈、鲜明的节奏有敏锐的感觉与记忆力。因此律动课是聋哑儿童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一般聋哑学校的律动课为每周2节。律动课主要培养聋哑儿童对节奏的感知与表达。通过强弱鲜明的节拍和优美的舞蹈动作使他们从视觉上感受丰富多变的节奏和不同的音乐风格, 激发他们对音乐、舞蹈的兴趣, 使他们在即使听不清音乐的情况下, 仍能伴随节奏做出各种舞蹈动作, 学会通过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内容和情绪。从外貌上看, 聋哑人与正常人一样, 但因为与外界交流时听说能力的丧失, 基本生活在孤独的个人世界, 所以极度缺乏自信和成就感, 容易形成孤立与拒绝和他人交往的态度, 音乐教学时要注意关心和了解每个聋哑学生的基本性格, 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的引导, 带他们走进音乐节奏的世界, 用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和成就感, 使他们树立起健康积极的心态。

3. 弱智儿童的音乐教育

我们听课的这所学校近期未在培智部开设音乐课。“弱智儿童音乐教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节奏和唱歌课, 因为对于理解和表达能力有缺陷的弱智儿童来说, 学习音乐对时间与速度的训练是很重要的。”[3]

三、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前景

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人民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和对残疾儿童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关怀, 因此, 应该尽可能让残障儿童也加入到常规的音乐课程的学习中来。

近些年来, 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 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纵观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发展的过程, 由于各地政府对普九的重视, 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增强, 特殊儿童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 特殊事业在不断发展。如今特殊教育还被写进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此外在教育机构和人员安排上也体现了国家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盲聋学校的音乐课程、教材体系已基本形成, 以专门的音乐教育教学为骨干课程, 以普通文化课程为主体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师资力量在不断发展、壮大, 对特殊儿童音乐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也进一步加强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工作一直在开展, 大量专业人员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也在进步, 为特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 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当今, 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和教育发达的标志之一, 社会关注、参与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也是当今世界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因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国家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将会步步高升。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 篇11

达人语录:安慰廉价而无用,学会面对问题的本质,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我反对所有将自闭症儿童进行浪漫化理解的行为。他们不是来自外星的孩子,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地球人,而且是弱化版的。”李老西一直试图扭转大众觉得“很多自闭症患儿是天才”的错误认知。

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李老西每天都在跟自闭症儿童相处,学生们常常把“李老师”叫成“李老西”,久而久之,他也习惯了这个称呼,还把它用作自己网络上的ID。

李老西家里有他自己的特训室,从识字识图的卡片到玻璃罐里的钱币都是教具。每个孩子都需要制订专门的教学计划,所以很多卡片都由李老西手工制作。

早上来上课的是4岁的乐乐,他来李老西这里上课有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了。自闭症是脑部发育障碍所造成的先天性遗传障碍,2—3岁是最佳干预时机,李老西觉得乐乐的进度还算理想。

和其他训练项目一样,即使是“看”这个动作也需要反复练习。当他确定乐乐的目光落在自己手中的物品上时,李老西才会说出“对”,接着再换个方向继续练习。

自闭症儿童几乎不能理解情感这种高阶事物,正常人眼中相互联系的事物在他们心中是独立存在的。一旦没有了眼神接触,李老西就会消失在乐乐的世界中。

乐乐在训练中会突然出现情绪波动的情况,有时是想起了过去某件伤心的事。这时候李老西必须面无表情地让他继续完成训练,让他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否则乐乐将会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

作为特殊教育教师,李老西觉得这个职业既没有公益宣传片里展现的那么温暖人心,也没有大众想象的辛酸痛苦。他以此为生,并不希望被视为“无私奉献”。性格开朗乐观的他,会用心给自己做一顿饭,喜欢和朋友聚会,也喜欢睡懒觉和看电影,和每个普通人一样。不是所有的自闭症儿童都可以通过干预改善,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解决方法,这就是世界不完美的地方。“多读些书,多见些人,总归没错。”李老西说。

李老西每天都会抽空在网上做咨询,他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少些焦虑,少些彷徨。“我并非具有逆天之力,但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或许就是这么奇妙而又难以形容。影响一个孩子,让他的回忆中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日子和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大概就是这份职业的意义吧。”

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 篇12

关键词:特殊儿童,体育教育,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观念源远流长。当今, 追求教育公平既是更多公民的现实诉求, 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教育公平实现领域的困难群体, 特殊儿童的教育公平状况更应得到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注, 课题组研究发现, 河南省特殊学校针对特殊儿童的体育教育在近年来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同普通学校正常儿童体育教育相比, 在体育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上仍存在一定差距, 本文着重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简要探讨了促进特殊儿童体育教育公平更好实现的一些理念和措施。

1 特殊儿童体育教育公平分析

1.1 教育公平概念

教育公平理念是人生而平等政治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没有教育公平, 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平等就无法实现。

在自身和社会存在诸多不平等的情况下, 教育提供了自由竞争, 向上流动的机会, 并能够有效帮助弱者摆脱起点局限, 显著改善生存状态。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普世价值。

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 教育公平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即确保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通常, 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此外, 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还包括: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追求教育公平应与追求教育效率合理统一起来。

在教育公平的实现上, 人们普遍认为, 除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外, 公共教育资源在配置上应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上说, 前者体现了分配正义的要求, 后者体现了矫正正义的要求。矫正正义是分配正义的补充和完善, 建立在矫正正义理念基础上的弱势补偿使得真正的社会公平包括教育公平得以可能。” (1)

1.2 特殊儿童体育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

特殊儿童教育公平可以视为教育公平理念在特殊儿童发展领域的具体应用, 课题组认为, 它不仅应包括特殊儿童具有和正常儿童一样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也包括政府应视特殊儿童教育问题为困难领域, 从而在制度安排和资源配置上给予适当倾斜和补偿关怀。

特殊儿童教育公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均等, 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特殊教育方面, 《纲要》强调, 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这些工作方针, 为促进特殊儿童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政策保障。

加快发展针对残疾适龄儿童的特殊教育事业, 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作为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环节, 特殊儿童体育教育不仅有助于特殊儿童增强体质, 提高健康水平, 而且可以矫正体能状态, 改善和恢复肢体和心理功能, 提高生活自理与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特殊儿童体育教育公平既是特殊儿童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 其现状如何也是测量特殊儿童教育公平实现程度的试金石。

2 特殊儿童体育教育公平障碍因素分析

2010年河南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全省残疾人教育工作稳步发展。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122所, 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有89个, 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38878人。特殊学校体育教育投入增加, 体育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2)

尽管河南省特殊儿童体育公平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调题组调查发现, 接纳特殊儿童的特殊学校, 同普通学校相比, 在体育经费、器材设施、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仍需着力改善。

调查发现阻碍特殊儿童体育教育公平更好实现的障碍因素有:

2.1 与需求相比, 体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 一些特殊学校场地、设施匮乏

调查中, 为数不少的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反映, 体育教育投入与需求相比明显不足。集中问题主要有:体育经费投入无计划, 不固定;一些学校场地简陋, 器材种类单一, 数量较少。另外, 走访了解到, 在被调查的特殊学校中, 有两所县级特殊教育学校没有专门体育场地。

2.2 具有专业背景的体育教师比例较低, 针对特教学校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仍需加强

特殊学校体育教学师资状况是衡量其体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特殊学校, 残疾学生培养体育理念, 学习体育知识, 进而促进身体康复和社会参与, 均离不开体育教师正确教育理念和优秀教学技能的指导, 因此, 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教育结果。调查发现, 在被调查的特殊体育教师中, 体育专业毕业的仅约占一半, 说明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吸引、引进具有体育专业背景, 热爱特教事业的师资, 开展针对特教学校体育师资的在职培训显得十分必要。

2.3 运动会不能定期召开, 应提高对特殊儿童参与体育比赛社会效益的认识

调查发现, 近年来有关部门积极开展特殊教育学校运动会, 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儿童也积极参与,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特殊教育学校运动会情况不容乐观, 半数的特殊教育学校不能每年定期举办运动会。一些县级教育部门主办的运动会中没有适合残疾学生参与的体育项目, 全社会针对特殊儿童开展体育比赛重要性的认识仍需提高。

另外, 一项研究发现, 特殊教育学校不同程度地缺少与特殊体育有关的图书资料;特殊体育教研活动也少, 缺少交流机会。 (3)

3 促进特殊儿童体育教育公平的建议与对策

加快发展特殊学校体育教育事业, 促进特殊儿童体育教育公平实现, 社会各有关方面必须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3.1 进一步增强加快促进特殊儿童体育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快发展特殊儿童体育教育事业既是执政党和政府的殷切期待, 也是众多特殊家庭特殊儿童的迫切愿望。全社会应该站在新的高度, 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发展特殊儿童体育教育公平重要性的认识,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切实采取有力措施, 推动特殊儿童体育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着力解决特殊儿童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的总体原则, 完善落实加快发展特殊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 逐步缩小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在体育教育方面教育权利、教育机会的差距, 实现特殊儿童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的总体协调发展。

3.2 落实政策法规, 完善投入机制, 为特殊儿童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重点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我国行政法规中有关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规定、我国宪法和法律中有关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规定的要求, 各级财政加大投入, 改善特殊学校办学条件。特殊学校应重视学生体育事业, 建立提高体育事业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

坚持特殊教育经费以地方人民政府投入为主, 倡导多元的投入方式, 努力增加特殊学校体育教育经费。

3.3 加强特殊教育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重视特殊体育运动的开展

保证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编制, 按照相关编制标准, 配齐、配足教师;吸引更多具有体育专业背景的老师加入到特殊儿童体育教育事业中来;对于非体育专业的教师应加强在职培训, 完善进修渠道, 不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 多策并举, 确保特殊教育学校 (机构) 正常的体育教学需求。

有关教育部门 (机构) 应进一步加强对开展特殊学校运动会重要性的认识, 定期举办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运动会, 针对特殊儿童特点, 开展相应比赛项目。特殊学校应结合自身条件, 定期举办学校运动会, 扩大特殊儿童体育比赛参与的范围, 将体育运动作为特殊儿童扩大社会参与, 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

总之, 全面实现特殊儿童体育教育公平任重道远。各级政府要将特殊儿童体育教育纳入全民体育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和体育教育发展评价考核体系, 全社会应全力倡导树立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气, 不断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 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满足各类特殊儿童体育教育现实需求, 唯此, 才能将特殊儿童体育教育公平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和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 2008 (3) .

[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 www.cdpf.org.cn/.

上一篇:汽车责任保险制度研究下一篇:图书排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