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个案分析表(精选5篇)
特殊儿童个案分析表 篇1
中二班特殊儿童个案分析
个案案例:
一、个案基本情况
吴豪,4周岁,性格外向,好动,喜欢表达,行为态度极其随意。中班从其他幼儿园转到我园。父母工作较忙,繁忙的工作之余几乎没有时间和豪豪接触交谈,豪豪大部分时间由爷爷、奶奶照料,老人对他百依百顺,样样事情包办代替。因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妹妹,所以妈妈大部分时间在照顾妹妹,不听话时妈妈就会打他,因此十分怕妈妈。
二、问题行为简述
豪豪比较任性,随心所欲,学习专注时间极短,没有一刻是安静下来的。进行活动时总是离开位置,经常自己独自一人走开去玩,或者经常嚷着要去厕所,只有在老师斥责下才稍微收敛一下,很快又故态复萌。在活动中表现霸道常常与其他幼儿抢玩具,或是打小朋友,几乎每天都给老师批评。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强,聪明智商高,经常不专心但也能回答出问题,而且知识面广。他不懂与人相处,易发脾气,经常被人告状。不乐意听取同伴与老师的要求与建议,有时会故意做一些令人讨厌的事情。他喜欢绘画,喜欢自由发挥,并有创意,但是没有耐心,通常画到一半就乱画一通,画面凌乱。是一个非常特别及有个性的孩子。
三、个案分析
该幼儿问题行为存在的原因:
1、由于生理方面的诸多原因,如:小便间隔时间短,视力远视等,造成了他学习上的不专注。
2、豪豪长期生活的家庭环境是一个无什么约束,极其随意的环境,自然养成了他特有的生活态度及行为,如:他不喜欢做的事,浑身都不愿意不肯做,而他高兴做的事,全身心的投入。
3、父母疏忽与孩子的沟通,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作用,老人对豪豪的过份溺爱,造成豪豪任性、爱发脾气,使孩子心灵变得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
因此,针对该豪豪的特点与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从生理上关心,照顾他,并逐步适当地对其进行引导、教育,进一步了解豪豪、宽容豪豪,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该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必须从引导他愿意与同伴交往,克服任性等方面着手,并且要培养他做事专心,耐心的品质、行为习惯。
四、辅导过程
对幼儿:
1、教师可多观察,亲近、帮助他,并尽量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从而适当帮助他逐步提高自控能力。
2、生活上加以关心,给他时间,在经医生确诊他并未患病的基础上,让他逐步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
3、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多作正面引导,稳定其情绪,纠正其任性、发脾气的不良习惯。
4、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注意发现豪豪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发扬,使豪豪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豪豪的自信心。鉴于他特别渴望别人重视的特点,老师与他建立朋友的关系,与他聊天讲小秘密,了解他的内心,让他感受到老师的爱。
5、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豪豪在家情况,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对家长:
1、及时与家长联系,带豪豪去医院对小便频急、近视现象作诊断。
2、与家长交流,建议家长有空多与豪豪H聊天,了解豪豪的内心世界与想法需要。
3、让家长及时把豪豪在家的表现情况反馈给老师。
4、让家长逐步理解并欣赏豪豪在绘画作品上的创意,发现他的优点。
5、在家中父母、老人教育要一致,不要溺爱。经常与豪豪交谈,让豪豪明白道理,多让豪豪外出与同龄伙伴玩,为豪豪提供交往的机会。
五、辅导效果
1、豪豪在学习态度上的转变:
通过半学期的培养,他小便的次数逐渐减少,趋于正常,这与老师为其提供的宽松的心理环境直接有关。
2、从不会与人相处,到主动与同伴交往
与同伴交往对他来说有些困难,因为他已习惯了一个人独自玩。老师利用情景游戏“大家一起玩真快乐”让他在游戏中担任角色,身临其境,使他从中感受到和同伴一起玩,比独自一个人玩快乐。
现在豪豪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过渡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不断调整目标,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
2014年6月
特殊儿童个案分析表 篇2
小明是复读生, 三年前, 我担任他的班主任。从表面看来, 他个儿高高的, 头型有点儿变形, 眼睛无神, 双唇外翻, 显得比较木讷。他从不主动和老师、同学交往, 一回到学校就缩坐在座位上, 对于老师、, 同学的询问总是爱理不理, 或者, 概回答不知道, 或者对着你嘻嘻笑。课堂上的他更是精神涣散, 置身事外。据以前教过他的老师和同学反映, 小明喜欢惹是生非, 向同学吐口水的恶作剧时有发生, 大家对他避而远之。他的作业潦草, 语文、数学测验考试从来都是只得几分。
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研究, 我发现造成小明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大方面。一是生理上的, 其母分娩时, 由于医生处理不当, 造成其脑部缺氧, 发育不平衡, 直接影响了他的形象和理解、接受、反应能力。另一个原因是心理上的, 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家庭原因:他的父母离异, 母亲脾气犟, 婚姻上的不如意, 再加上孩子的这种状况, 母亲经常责骂孩子, 导致孩子非常惧怕母亲。小明在母亲的身上得不到真挚的母爱, 性格更孤僻了。第二个方面是:小明是复读生, 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 虽然有上进心, 想学好, 可是由于基础差, 面对同学的评价, 他感到受不了, 成绩赶不上, 产生心理障碍, 有畏难情绪。久而久之, 他对自己毫无自信, 要不做恶作剧引起别人的注意, 要不自我封闭, 通过减少与外界的接触, 减轻对自己的伤害。为此, 针对小明的特殊情况, 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建立真诚互信的关系
成功的教育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与问题学生之间发展一种相互信任、融洽的人际关系, 这是教育顺利进行的基础。小明由于本身的缺陷以及成长的特殊经历, 导致有些胆小、孤独、自卑。我不宜以其他学生的标准来要求他。我积极与他接触, 见面一个微笑, 打一声招呼, 拉拉手, 摸摸头, 手把手地教他写字。渐渐地获得了他的信任, 使他感到自己不是被抛弃的人, 体会到被尊重被接纳的喜悦。我们开始了聊天似的交谈, 谈自己的父母, 谈个人的爱好, 谈愉快的事、不如意的事, 偶尔还写张小纸条给我。我通过日记、《心语手册》笔谈鼓励他。记得有一次班里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要求同学们以个人、小组、好朋友组合演绎, 通过课本剧、课文续编、讲故事等形式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我看见其他学生都找到了好伙伴, 只有小明一个人悄悄地坐在一旁, 那羡慕的目光真令人心痛。“我有个提议, 我和小明组成搭档, 因为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用手把他拉了起来, “有信心吗?”他受宠若惊地点了点头。“小明是黄老师最好的朋友。”孩子们又羡慕又妒忌。“你什么时候和黄老师交上朋友的?”孩子们吱吱喳喳地“查问”。他自豪地向同学们解释起来:“我不会写作业, 是黄老师教我的。以前那个班的同学欺负我, 都是黄老师帮忙解决的……”口齿虽然含糊不清, 但却异乎寻常的流利。这以后, 班上搞什么活动, 我主动征求他的意见, 并尽可能吸收他参加, 使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信任、关心。学期末, 我班向全校展示班文化“懂得感恩”的主题会上, 小明也和同学们一起表演了, 成功的喜悦洋溢脸上。就是这样, 真诚的交流拉近了我们的友谊, 拉近了我们的心。
二、争取家庭真爱的配合
一个孩子的成长, 离不开父母的教导。争取家长的配合是做好小明转化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因为一个特殊儿童的思想往往与家庭的教育有密切关系, 要使他转化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小明经常受母亲的责骂, 与母亲的距离越来越远, 为此, 我主动走访小明的家, 做家长的工作, 与小明的妈妈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小明妈妈, 您的心情我理解。正因为小明的这种特殊状况, 我们更应该给他多一点关心、体贴、鼓励、包容。经常责骂他, 只能造成你与孩子之间的隔阂, 也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要耐心教育和积极引导, 使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 父母的可亲可爱。”诚意的谈话拉近了老师和家长的距离, 老师对孩子的不离不弃感动了家长的心。家长开始重视并真正地关心儿子了, 改变了过去的教育方法, 并主动带孩子到辅导中心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母亲真心的爱融化了小明的心灵, 小明慢慢体会到了母亲的真心, 愿意听母亲的话了。小明的妈妈欣喜地说:“他变了。他会主动做作业, 不用我操心了。母亲节那天他还写了一封信给我呢!”
三、激发自信向上的心态
激励是每一个人的自然需求, 能使人情绪高涨, 从而调动起内在的潜力, 使学习效率倍增, 有效地完成目标、任务。激励能够通过一定的刺激促使学生的某种思想、愿望和行为产生, 解除心理困惑。小明成绩差, 经常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 我以激励为原则, 增强他的自信心。
(1) 情境体验激发兴趣。小明最怕写作文, 可以说是对习作有恐惧心理。其实, 一篇文章即使再差, 也总是有一些成功的地方, 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星星之火, 适当夸奖, 必形成燎原之势。小明写了一篇习作《一次有趣的游戏》, 看得出家长帮了很大的忙, 但毕竟还是出于他自己的手笔, 面对他的作文, 我抓住他书写漂亮这一点, 用红笔将他写得比较好的字圈起来, 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用投影仪显示大加渲染:“这‘沟通’的‘通’走之底写得多带劲啊!像马路上的汽车畅通无阻。”“这‘成功’的‘成’字写得很饱满, 很有气派, 真了不起!老师为你骄傲, 只要你继续努力, 你会成为班内的一名叫、书法家。”正是在这极度的赏识的氛围中, 小明慢慢地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虽然离其他同学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但相信今天赏识下的“跬步”是明天的“飞跃”。
(2) 赏识体验自我价值。一段时间, 我留心观察, 发现小明很认真写“爱的感言”, 虽然只是一句话, 但感激之情跃然纸上:“我感谢外婆买面包给我吃。”“我感谢妈妈辅导我做功课。”“我感谢曾小钊同学提醒我抄作业。”因而只要是他交了“爱的感言”的作业, 我都给他盖上小星星, 并让他大声朗读。小明在感谢别人的爱中渐渐地也学会了爱别人:帮同学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 帮同学扫地, 甚至帮妈妈洗脚……最令人欣慰的是小明上课还举手了, 但凡他举手, 一定请他, 他答不出, 我再请他的同桌与他一起回答, 充分表扬肯定他的勇气。
(3) 成功体验给予自信。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小明坚持按时回校上课, 我推荐他当班里的考勤员, 登记同学们的出勤情况。小明工作负责受到不少老师的夸奖。我发现小明很听老师的话, 也能认真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 于是我安排他承担送餐桶到厨房的工作, 小明完成得非常出色。只要班里有活动, 我就鼓励小明参与, 如让小明与小组同学合作贴树叶画, 我了解到“小鸟”是他制作的, 于是, 当他与组员们一起介绍自己小组的树叶画后, 我及时点评:“这‘小鸟’多逼真呀, 真像活的一样!小明, 你的手真巧啊!大家细细欣赏一下。”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夸奖, 有的说:“这小鸟好像在树林中翩翩起舞。”有的说:“这小鸟好像在吱吱喳喳地叫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明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别提有多高兴了。从中让小明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重拾了自我。
从小明的身上我读懂了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点滴可贵之处, 巧妙加以赞赏, 足以使个体产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 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愉悦, 赏识与学生犹如雨露滋润, 赏识使学生走向成功, 赏识使学生心理灿烂。
四、营造互相关心的班级氛围
爱, 是一种力量, 一种品质。创设一个爱的集体, 营造一个爱的氛围, 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振奋的心理状态之中,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小明虽是复读生, 但我对他从不另眼相看。为了促进他的学习, 我找了一个学习成绩优异、遵守纪律、乐于助人的男孩子与他同桌, 并通过主题班会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小明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身体状况、个性、特点, 还成立互帮互助小组:有提醒小明交作业本和交饭盒的;有帮助他一起整理书包的;有检查他的作业登记情况的。让他有更多的机会与同学接触, 不再孤独, 慢慢的, 小明的朋友多了, 胆子也大了, 课堂上偶尔也能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 听到他响亮回答问题的声音。我发现小明会笑了, 笑得那样甜, 笑得那样真。
五、做好经常的沟通追踪
鉴于小明比别的孩子更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 为能及时捕捉他的思想变化, 把握他的思想脉络,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任课老师、同学的支持配合下, 我不定期地进行跟踪深化, 以求彻底解决其心理问题。由于小明的心理行为易受情境的影响, 易发生变化, 因此, 我经常与家长、任课老师交流意见, 以电话、面谈方式互相沟通。特殊儿童的教育更强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配合辅导工作的开展。
六、结语
特殊儿童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篇3
关键词:特殊儿童;社会;不良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行为。心理健康是道德健康在心理层面的具体表现,是身心健康的基础。对特殊儿童进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心理教育训练,一般来讲,都会从“知、情、意、行”四方面入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用灌输、管理、训练等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有关行为举止进行专门训练,通过不断地模仿、重复、纠正错误行为,使学生形成一种规范化、自动化、习惯化的行为。
一、个案研究
1.学生基本情况
华x,男,1995年出生,2003年9月进入本校就读一年级,家住城区。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独子,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听力损失程度属中重度,沟通理解能力较好,主要依靠手语交流,周一至周五住校。智力水平较高,劳动能力较强,但比较懒。
2.不良道德行为的主要内容
华x在学校里,上语文、数学课时会随意说话,走动,做小动作,注意力很不集中。上体育、律动、美术课时更是不听老师的指挥,独自一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平时爱欺负小同学,与同学相处时常常会发生矛盾,会随手拿别人的东西。
3.不良道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分析
由于听力残疾,华x的父母对他非常溺爱、袒护、一味迁就、放任和纵容。在班级里他经常会支配学生帮自己干事情,同学们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会先给华x“享用”。华x主要用眼睛去观察他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环境,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种种消极诱因的影响,也导致了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不良行为矫正过程
1.认知训练
利用直观教育的方法,以形象生动的图片、幻灯、录像、行为演示等方式,把活生生的动态形象展示给华x,让他领会到其中的含义。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华x把自己的行为与其他学生的行为进行比较,有利于让他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用评议的方法,让华x针对某一件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并且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既能反映出评议者的道德认识水平,同时又能体现出一种教育的氛围。
2.实践训练
在这一阶段,教师尽可能地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的体验活动,同时通过家校合作,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以及道德行为水平,让学生真正达到知行统一。如:“手拉手”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学会了帮助、关心他人。同时,老师还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活动内容。如:华x和班级同学的关系不好,老师就组织了“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让每个同学找一个小岗位,每天为同学服务。刚开始,华x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于是老师利用他年龄、力气比较大的优势,让他每天负责为班级同学领牛奶,渐渐地,他开始变得有责任心、友善、会关心人了。
3.巩固训练
华x犯了错误,经教育后用心改正,却因为缺乏意志力而又出现不良行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为他创设新环境,锻炼、强化他的意志力,培养他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能力,使他在强化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训练结果
通过认知训练、实践训练、巩固训练,华x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有效矫正,上课时随意说话、做小动作、擅自离开座位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平时也不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课间休息时能和同学一起做游戏、活动,同伴关系变得融洽了。
四、讨论
1.在对华x不良行为矫正的过程中,家校合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向家长传递一定的教育方法,告知训练内容,并及时交流训练成果。另外,在教育活动中,要重视情感的激发,使学生动心、动情,使学生的心灵和行为沿着我们的德育指向顺畅发展。在看到训练成果的同时,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可能出现行为上的反复,应采取措施防止不良行为再次发生。
2.目前训练的不足之处
道德教育不等于道德灌输,道德素质不是教出来的,不应该把“灌输”“禁止”“防堵”作为工作的立足点,而应是学生在參与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中,道德教育通过自身经历和体验发展来的。
3.将来训练的改变及其思考
在开展各类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活动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活动的机会,真正把道德行为习惯教育内容分解渗透到每一个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对训练过程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整,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训练及教育方法,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得到有效矫正。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家校合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5.
[3]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张承芬.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2 篇4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三年级一班留守儿童邵明明,父亲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刑法,判给母亲,因母亲在外打工,只好跟随姥姥生活。他先是调皮捣蛋,不爱学习,还扰乱别人学习,周围的人都不喜欢他,并且还排斥他,久而久之让他精神上孤单,生活上孤立形成一种独来独往、很难和人交往,性格孤僻。自然而然对学习也失去兴趣和信心,造成学习更加落后。这位同学的情况着实让老师头痛和担心,身为教师的我感觉要及时寻求办法来拯救这位孩子。我先采用家访去了解他的家庭状况,知道他的家庭情况后,我采取先动员大家都行动起来,对他实施关爱,让他感觉到班级体的温暖,让他觉得生活非常美好,对生活充满信心。再在学习上实施因材施教,让同学们互帮互助,使他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的稍微进步,在适当进行鼓励,让他渐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使感受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在对邵明明同学的教育过程中,使我对自己增强了信心,积累了经验,我认为对这类孩子,首当其冲的要实施关爱,再关爱中进行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教育。让这些孩子在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时候,也能过上正常孩子的生活。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会倍感欣慰!
石鼓明德小学何春燕
留守儿童心理个案分析与应对 篇5
通过学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这门课程,使我受益颇多。我了解了什么是留守儿童的确切涵义,以及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怎样应对留守儿童的不同心理特点。下面就我所学习的谈谈我对留守儿童的看法。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社会产物,是历史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避免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许多家庭孩子的父母选择了外出务工或经商,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等监护人看管。孩子们由于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短,缺乏父母的关爱,于是在心理上就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往往不愿与人交往,学习成绩也是不尽人意。
下面我就我们班的一名比较典型的留守儿童心理特点谈谈我的看法。
我们班有名学生叫刘士礼,今年13岁。父母不在家,由奶奶在家看管,由于奶奶不识字,无法监管他的学习,并且是孙子,在生活上很溺爱他,经过对他的了解,我发现他经常出现厌学的情绪,没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自卑心理很强,不愿与别人交往,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像他这种情况,我们班还有很多。经过学习《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这门课程,我分析孩子们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点:(1)父母不在身边,心理缺乏关爱,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爷爷奶奶与这些孩子们年龄差距大,有代沟,且不会辅导孩子们的学习;(2)学校里老师对
孩子们的关心不够多,容易使学生“受冷落”,造成自卑心理。(3)孩子们的价值观问题。监护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做到正确的引导孩子们的价值观,造成很多学生萌生“能学好就学习。学不好就出去打工挣钱”的价值观。
【特殊儿童个案分析表】推荐阅读:
关注特殊儿童10-25
关爱特殊儿童总结07-03
特殊儿童工作总结05-31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系统08-18
关爱特殊儿童的文章08-19
特殊儿童音乐教学09-09
叶城儿童福利院的特殊“妈妈”温暖孤残儿童06-26
特殊的儿童节礼物05-08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06-18
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