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系统

2024-08-18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系统(精选8篇)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系统 篇1

特殊儿童多媒体康复训练

——特殊儿童如何进行主动康复训练?

特殊教育及特殊儿童

我国特殊教育一般是指对身心发展残疾的儿童开展的教育,当今我国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残疾儿童,还包括“特殊儿童”如多动症儿童、自闭症儿童、大脑发育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情绪情感障碍儿童,言语障碍儿童等。

奥漫优悦 多媒体康复训练领军品牌

奥漫优悦作为多媒体康复训练的领军品牌,集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辽宁省残疾人康复中心等等多家权威机构的专家教授的指导,汇总了大量生动、具体、有效的针对特殊儿童训练、干预的方法,开发研究了多种针对特殊儿童的多媒体康复训练设备和软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奥漫优悦多媒体康复训练设备和软件代表了多媒体应用在特殊儿童康复领域的最高水平,体现了业内专家教师的智慧和才华。

多媒体律动训练系统 聋儿康复

聋儿康复的康复训练是一门交叉学科,包括耳科、听力学、心理学、语言病理学、教育学等等。现今,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更是康复训练的重点,同时也需要更加科学的依据。

目前的很多训练方式首先是要让聋儿感受丰富多彩的声音,不仅仅包括自然界,还包括语音的音调、音强、音长、音质等等,如何让聋儿认识多种多样的声音,成为了目前康复训练发展的瓶颈。

不仅如此,对于聋儿的康复训练还应采用游戏形式。根据学龄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各种学习和训练都应尽可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的效果。特别是对聋儿来说,要采用形象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还要注意的是,是要不断变换游戏内容,以此吸引孩子的注意。

多媒体律动系统,该系统是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原理和儿童多媒体互动训练原理开发的专门针对聋儿康复训练的专业设备。由高清数字互动补充设备,地板短交服务设备,触摸式控制主机,体感音乐座椅,体感律动地板,音响,灯光设备组成,体感律动地板通过骨骼和神经传导等作用,使音乐治疗的生物干预度大幅度提升,互动投影,体感音乐座椅,体感律动地板,音响,灯光设备的有机结合将音乐中对人体有益的16~150Hz的低频信号分拣出来并经增幅放大,通过物理换能作用于特殊儿童传导感知,这种完美谐振对特殊儿童能产生深度的放松与理疗作用:即通过骨骼和神经传导等作用,能大大激活大脑古皮质和旧皮质区域的功能,有效调整特殊儿童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促进微循环和带来全身性的基础改善,使音乐治疗的生物干预度大幅提升。

互动所以欢笑:

多媒体律动系统为听力障碍的儿童提供了由光效、声效、震撼相结合的训练环境。该系统通过多彩的互动游戏,以轻松、奖励的方式,提高儿童训练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愉悦中学习,带给他们欢笑; 多媒体律动系统设计有与声音同步的震撼体验,同时伴有光效提示。在儿童游戏过程中,震撼与光效有辅助提示作用。帮助他们增强对声音的感知能力,适应正常生活。

关爱群体:

聋儿、语言障碍儿童、自闭症、脑瘫、精神发育迟滞、各种脑损伤后智力认知下降儿童。

作用:

·激活大脑古皮质和旧皮质区域 ·有效调整儿童的植物神经系统 ·促进微循环和带来全身性的基础改善。设备特点:

·高强度无棱角坡面震动地台设计,确保儿童活动安全。特殊材质使震动得到有效传导。

·中控台的圆形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无键盘大尺寸全触控操作舒适简便。·体感音乐座椅符合儿童身体结构,美观舒适,震感清晰。多媒体感官统合训练法 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症

自闭症患儿的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的漠视,语言交流障碍及行为异常等等,并且据调查一些自闭症儿童还伴有多动症。据中康老师讲目前他们所接触的自闭症儿童的实际情况很相似。由于伴随多动症,在老师对自闭症患儿开展康复训练时很难顺利进行。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训练的内容是家长和教师十分关注也是十分头疼的问题,过去对自闭症患儿所采取的方法有感觉统合训练,互动多感官训练等。但由于部分自闭症患儿好动,所以过去那种固定的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因此用色彩鲜艳的图片,以及多变的声音来吸引患儿的注意力所起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目前也是靠多媒体康复训练系统来吸引他们。

自闭症儿童虽然存在相似症状,但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具体表现仍然不同,有时甚至大相径庭,所以没有固定的干预训练方法完全符合每个患儿的情况。因此,对于训练方法的多样性要求极为重要。

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以及重复的训练。对于自闭症患儿来说,训练几乎是终身的。

与自闭症患儿不同,脑瘫患儿对身体的控制可以说十分困难,并伴有挛缩现象,脊柱侧凸,癫痫,发音器官受损等等问题,并且伴有认知障碍,稳定性、平衡性、协调能力差。因此对脑瘫儿童的教育训练内容也是多方面的。

大脑发育障碍儿童语言交流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大脑发育程度不同,具体缺陷也不同。对这类特殊儿童的教育与训练方法也是多样的。大脑发育障碍儿童存在严重的记忆困难,更容易遗忘。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前两类孩子不同,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所以需要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方法,才能有助于患儿理解记忆。

奥漫优悦互动多媒体感觉统合训练教室,区别于传统的感统训练教室,互动多媒体感觉统合训练教室是通过最新的多媒体技术为儿童营造出的虚拟康复训练环境,包含丰富多彩的训练项目,结合最科学的实物训练器材,使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有效的提高孩子注意力。

多媒体感觉统合训练运用高精尖的互动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片、声音、视频,使患儿身临其境,从而达到干预效果,通过特殊儿童最喜爱的动画教学的形式,融合各种不同的感官活动,包括视觉听觉嗅觉,亲子互动来改善加强认知信息,有效促进患儿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其对外界的认知,丰富他们的信息量,提高患儿的主动认知水平,患儿可以在父母的陪伴下进行认知、感知、运动等训练,互动训练可以集中患儿的注意力,弥补他们因年龄特征,思维特点,知识基础因素的限制,极大的改善了信息的干预和接收。

互动体感训练系统是一套针对患儿感觉统合的训练系统,拥有大量的情景和情节训练,为患儿创造完全互动的多媒体环境,并自如的进行感知训练,提升患儿注意力反应能力和手脚眼协调能力,达到自主感知的训练效果。

引导式个训仪 特殊儿童个体训练

引导式个训仪这款设备是专门为特殊儿童的个体训练而设计的。患儿可独立或有教师和家属陪伴,完成认知、感知、注意力、反应力的多项训练,引导式个训仪的出现,弥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是个体训练的首选产品。改善和促进脑瘫及智障儿童的大脑发育,增强相关患儿的注意力、专注力、反应力、认知水平、感知能力、学习能力。训练软件可实现双手同时操控,同时刺激左右脑分区锻炼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训练软件由综合训练和专项训练构成,软件丰富多样,以娱乐性、节律性意向激发患儿的兴趣及积极参与意识,最大限度地引导调动患儿自主思考的潜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去迎接挑战,解决它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包括宝宝看世界、找朋友、生活连连看、翻牌识物、拍拍派、圆球方块、冒险岛等。

社交能力的培养是自闭症儿童极为重要的一种训练。当自闭症患儿接触到外界时,本能避让、拒绝甚至尖叫。为了使他们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奥漫优悦还开发了引导式互动训练桌。

引导式互动训练桌是利用全新多媒体互动技术手段,以引导性语言形式来调节特殊儿童行为的一款国内首创引导式互动训练设备,为特殊儿童创造了人机互动、双人互动、四人互动的良好用户体验,给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注入新的活力。改善和促进脑瘫及智障儿童的大脑发育,增强相关患儿的注意力、专注力、反应力、认知水平、感知能力及学习能力等。培养和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引导式互动训练桌是引导式教育原理和多媒体互动技术的完美结合,应用丰富多彩的引导式内容和手段,如节律性意向、音乐和游戏等调动儿童的兴趣,激发它们的主动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轻松愉悦的情绪。通过小朋友最喜爱的卡通动画教学的形式融合各种不同的感官活动,包括视觉、触觉、听觉、亲子互动来改善和加强认知信息,有效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其对外界的认知,丰富他们的信息量,从而达到患儿在体能、语言、智力及社会交往各个方面得到同步发展的目的。通过以上这些内容的训练,目的就是努力使他们逐步具备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当然很多愿景只是一种奢望,但奥漫人从未在困难面前倒下,不断的求知、研发、探索,努力找到适合这些特殊儿童最好的康复训练手段。

个体的极致:

引导式个训仪是专门为特殊儿童的个体训练而设计的。患儿可独立或有教师和家属陪伴,完成认知、感知、注意力、反应力的多项训练,引导式个训仪的出现,填补了引导式个训设备的空白,是个体训练的首选产品;通过小朋友最喜爱的卡通动画教学的形式融合各种不同的感官活动,包括视觉、触觉、听觉、亲子互动来改善和加强认知信息,有效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其对外界的认知,丰富他们的信息量,从而达到患儿在语言、智力及社会交往各个方面得到同步发展的目的。

关爱人群: 自闭症 多动症障碍 聋儿 脑瘫

大脑发育障碍患者等。作用:

改善和促进脑瘫及智障儿童的大脑发育,增强相关患儿的注意力、专注力、反应力、认知水平、感知能力、学习能力等。

关注细节 把握不同:

·32寸触控大屏设计,突破目前所有儿童个体训练设备的显示尺寸,操作更加自由,注意力范围得到更好控制。

·屏幕内有护眼贴膜设计,防止电子辐射和视觉疲劳。

·流线型的外观轮廓、安全设计,超薄一体式机身,设计节省使用空间,适合各种小型教室。

·安装方便、支撑架吸附式安装,无需任何金属件固定。确保简便安装、启动开关背部设计。

·顶部散热口设计,既保证机身强度,又保证设备本身的散热与静音。小结: 与正常孩子相比,残疾儿童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在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上不可忽视。特殊教育不仅仅是对特殊儿童本身的关爱,同时也标志着一个国家政治、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福利等水平,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重要体现而不是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施舍。

为推进我国残疾儿童保护工作,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实施了残疾儿童保护合作项目,旨在通过立法、政策等多种途径,推动我国残疾儿童各项权利的享有和实现,促进残疾儿童全面融入社会生活。保障残疾儿童的各项权利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为此记者呼吁,希望全社会更多的人们为特殊孩子奉献自己的爱心,让我们的社会出现更多像奥漫优悦这样的“爱心企业”。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系统 篇2

1“语言康复训练”课程特点分析

1.1 课程内容较多

特殊儿童言语语言课程主要包括接受性的语言训练和表达性的语言训练,在接受性的语言训练中,主要涉及听觉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而表达性语言主要包括言语、语言、书写等内容。而上述康复训练的内容都是在“语言康复训练”中得到学习的,由此可知,“语言康复训练”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既多且杂。

1.2 与医学学科的结合相对比较紧密

“语言康复训练”是我国特殊儿童言语语言康复训练课程的一个简称,主要包括语言病理学、言语治疗学等不同障碍类别儿童语言康复训练课程。与特殊教育专业中的其他传统课程相比,这一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内容,尤其是学科中的医学和生理学内容涉及得是最多的。

1.3 整体实践性较强

“语言康复训练”主要是为了满足特殊儿童教育和儿童身体康复的双重需求,主要是以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擅长言语语言康复的专业性人员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一课程还要求教师根据特殊儿童的不同生理特点及学习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其实践性是非常强的。

2 当前“语言康复训练”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内容不明确

任何教学都需要教学内容的支撑,这也是确保教学质量的核心,我国各个院校2014年以来就在培养人才计划中加入了特殊儿童的语言康复课程。但是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授课形式等问题都与传统的教学硬件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做到相互借鉴。这样一来也造成了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短缺,尤其是实践教学这一环节的内容更是不明确。

2.2 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特殊教育专业的“语言康复训练”课程在我国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相关课程的教师非常缺乏,很多任课教师都是从特殊教学等专业跨专业进行授课的,这些教师对语言康复训练课程并不是特别地了解,还缺乏与特殊儿童必要的沟通,更别说实践经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语言康复训练课程逐渐就变成了教师自己的舞台,教师怎样理解的,就怎样对学生讲,而且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方面几乎是没有的。

2.3 缺乏教学实践平台

实践性是特殊教育专业最明显的特性,而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则是实践教学进行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由于这一课程所创办的时间非常短,所以很多高校实践教学平台在发展上相对比较落后。另一方面,特殊教育学校与机构中也缺乏优秀的语言康复训练教师,特殊儿童语言康复的整体发展比较落后,这也是我国高校在选择实践平台时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

3“语言康复训练”课程的相关完善措施

3.1 完善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将"语言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解决一些听力障碍儿童的听力问题。二是针对一些脑瘫儿童来发展儿童的肌张力问题。三是针对那些自闭症等儿童来解决儿童的沟通认知问题。如果教师资源存在不足,我们各大高校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设置,还可以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状况来更改教学时间。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明确课程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和实践教学形式,与此同时,还要配合实践教学的大纲,制定合适的、科学的实践教学指导体系,将具体的教学时间和教学目的都进行规范,并有针对性地对特殊儿童开展实践活动,让特殊儿童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充分的提升。

3.2 制定特殊儿童教学指导手册

这一手册的建立可以将一部分课堂内容直接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这一内容可以让那些能够自主学习的学生进行自学,像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特征,这一部门的内容在特殊教育学这一课程中是经常出现的,再加上教师有接触自闭症儿童的机会,所以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对自闭症儿童都是有一些了解的,因此,可以将这一部分的内容转化为自学内容进行指导教学,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压缩理论课程的教学时间,还能够增强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小组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3.3 建立教学实践教育平台

实践平台建设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完成学生日常学习和课程实践的关键场所,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特殊儿童语言培训中心来不断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自身的语言能力进行再培训。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对特殊儿童的教学内容进行指导,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教学案例,还可有效提升特殊儿童的教学质量。很多时候我们还可以让家长陪同孩子一起上课,因为有很多特殊儿童其内心深处是抵触外界接触的,而当自己的父母在身边时,这些特殊儿童的内心就会平稳得多。

3.4 创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创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我们可以从编制训练题库入手,将训练题编辑好之后生成单元测验,这样特殊儿童在进行考核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些单元测验题,将单元测验的结果纳入到最终的考核成绩当中。单元测验题的出现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进度,还能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检测,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个评价反馈机制,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5 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需要提高

指导教师是特殊儿童这一群体中的关键人物,也是提升特殊儿童实践能力的关键因素,“语言康复训练”课程可以通过引进实践人才和选拔一批意愿教师来提升教师的能力。除此之外,我国各大院校还可以与一些一线的特殊教育机构进行合作,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水平。

4 结语

特殊教育专业“语言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对待特殊儿童的教育上,怎样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教学,是我国特殊教育中的关键性因素,从提升实践教学的观点出发,从完善教学内容、创建教学平台等多个方面对特殊儿童进行实践性教学,这样不仅解决了特殊儿童实践环节的不足,还有效提升了特殊儿童的知识水平和团队意识,更好地为特殊儿童的发展奠定了知识基础。

摘要:从我国的特殊教育情况来看,对特殊儿童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目前在特殊教育专业中,“语言康复训练”这一课程就存在很多问题,从“语言康复训练”课程中的相关问题入手,从教学的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分析如何更好地完善特殊教育专业的语言康复训练课程。

关键词:特殊教育,语言康复训练,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参考文献

[1]于佳佳.针刺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的临床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

[2]岑运强.言语的语言学的界定、内容及其研究的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4):137-138.

[3]岑运强,陈晶晶.言语活动论——一个更加被重视的命题——兼与鲍贵先生商榷[J].外国语言文学,2006,(02):105-106.

[4]岑运强.语言和言语、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J].汉语学习,1994,(04):61-62.

[5]孙喜斌,曲成毅,颜家睦,等.深圳市0-7岁儿童听觉言语障碍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3,(01):87-88.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系统 篇3

【关键词】舞蹈治疗 学龄前特殊儿童 康复作用

一.舞蹈对学龄前特殊儿童的作用

学龄前特殊儿童教育不同于其他时期教育,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挖掘学龄前特殊儿童的创造力。尤其是对于学龄前特殊儿童来说,舞蹈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一)有效促进学龄前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

舞蹈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个人素质和个人修养,在特殊院校中进行舞蹈教育教学有助于开发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智力,对促进学龄前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能够提高学龄前特殊儿童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学龄前特殊儿童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此外舞蹈教育教学还能够对人的智力的开也有着很大的作用,能够开拓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思维,使其更具有创造性。

(二)培养学龄前特殊儿童的艺术素质

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使了体育教学思想、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形式不断的进步。为了满足人们当前的需求,所以要将体育教学与舞蹈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以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来发展大学龄前特殊儿童的艺术素质,进而可以提高全民的文化艺术素养。所以,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独特性,将舞蹈教育教学融合其中,在学龄前特殊儿童们的进行强健身体时还能够很好的完善心灵,进而提高学龄前特殊儿童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学龄前特殊儿童们的艺术素质,能够有效的促进学龄前特殊儿童们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舞蹈教学在学龄前特殊儿童中的应用对策

(一)构建和谐教学气氛

舞蹈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模仿能力为基础,早教学过程中按照舞蹈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也要合理利用儿童的想象力,激发学龄前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特殊儿童在模仿行为中创造自己的肢体动作。其次,因为学龄前特殊儿童还处于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老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适合学龄前特殊儿童理解的教学用语,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避免学龄前特殊儿童在学习枯燥的基本动作时产生的厌倦感。

学龄前儿童非常喜欢观察和模仿老师的,因此老师一定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与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沟通,用温和的目光、善意的笑容去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用舞蹈动作表示自己的情感,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额效果,还能促使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性格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外向自信,感受到舞蹈肢体艺术美的魅力。

(二)注重老师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当前社会,特殊学校的舞蹈老师应该建立与学龄前特殊儿童之间融洽的关系,为特殊儿童提供温暖和关心。老师在对特殊学龄前特殊儿童进行教学时可以观察学龄前特殊儿童的习惯,分析学龄前特殊儿童的学习规律,用爱和支持作为教学方法教育学龄前特殊儿童,以此获得丰富的经验和成果。舞蹈能够有效促进特殊儿童的各方面发展。在特殊学校的教育中,老师要明确教学目的,针对特殊学龄前特殊儿童制定教学方案。

舞蹈老师对于舞蹈教学不应该单纯地停留在对动作的教授上,老师本身对舞蹈教学过程中参与热情也是激发学龄前特殊儿童创造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都让学龄前特殊儿童体会到乐趣,并且充满想象,从而最大程度的激发出学龄前特殊儿童的好奇性、主动性以及表现力、创造力等。所以对于学龄前特殊儿童舞蹈老师的选用应该选择具有良好、全面的舞蹈文化知识、掌握基本的舞蹈表演技能,能够尽量开发舞蹈教学中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并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对教学的把握要有分寸,还要拥有对舞蹈、游戏、生活等融会贯通的整合能力。

(三)注重多重感官

舞蹈是一门通过音乐的辅助,利用动作、表情等来表现的学科。对于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教学应该首先要引起学龄前特殊儿童对舞蹈的兴趣,产生共鸣感,愿意自主学习。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去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如通过播放舞蹈伴奏音乐,让学龄前特殊儿童逐渐熟悉旋律,激发其好动特性,通过想象力开始自主创造动作。此时,老师不要急于讲解舞蹈动作,而是通过鼓励方式让学龄前特殊儿童慢慢融入课堂。

其次,教师必须根据学龄前特殊儿童特点来开展教学,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很差,要想使他们的生活能力以及智力的康复培训顺利进行,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使教学逐渐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龄前特殊儿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有残余的听力且智力比较好;第二种类型存在听力方面的障碍与智力中等;第三种类型智力比较迟缓。然后根据三种类型的学龄前特殊儿童特点进行教育,舞蹈动作的难易程度情况要根据学龄前特殊儿童实际情况而定,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特殊教育学校要以学龄前特殊儿童为本,在素质教育的发展中提高特殊学龄前特殊儿童的舞蹈学习能力,关注特殊学龄前特殊儿童的成长发育。通过加强学校、老师与学龄前特殊儿童的互动,建立能够提高学龄前特殊儿童的舞蹈教学的措施,根据学龄前特殊儿童相关认知能力的有效研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舞蹈教学的有效性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庞佳.舞动疗法运用于特殊儿童康复研究述评[J]. 中国特殊教育,2015,11:19-25.

[2]沈健.试论舞蹈治疗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作用[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1:85-89.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系统 篇4

编制说明

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承担了义务教育阶段盲校、聋校和培智学校教学与康复训练仪器设备配备标准(以下简称三类特殊学校配备标准)的编写工作。为此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组,领导小组负责编写工作中关于政策、方向和时间进度等重要问题的整体把握,由教育部基础司李天顺副司长、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刘诗海副所长以及教育部基础司特教处、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科研处和综合室等部门的领导组成;工作组承担具体编写任务,由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综合室4位研究人员组成。三类特殊学校配备标准编写工作的基本进程、编写思路和一些技术问题的处理方法如下。

一、基本进程

三类特殊学校配备标准初稿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调研阶段

2006年12月至2007年10月期间,编写人员认真学习了党中央关于发展教育、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各项文件,认真学习我国最新发布的有关发展教育和保障残疾人基本权利的各项法规、制度,领会其精神实质,从以人为本出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类特殊学校配备标准的编写工作。在此期间,工作组先后在北京市、上海市、吉林省、辽宁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等地,与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教研人员座谈,参观考察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发放调查问卷,走访特殊教育研究专家,查阅特殊教育理论书籍以及国内外特殊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资料,调研特殊教育教学与康复训练仪器设备市场现状。

在本阶段,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各种途径从不同角度了解了我国各类特殊教育教学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了特殊教育学校在仪器设备配备方面的基本需求、装备现状和发展方向,了解了特殊教育教学与康复训练仪器设备市场供应现状、近几年出现的新产品,从而使编写工作建立在正确理解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功能和基本教育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建立在准确了解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与康复训练基本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建立在明确当前我国各类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与康复训练仪器设备基本配备要求和较高目标的基础上,建立在准确判断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仪器设备配备现状与特殊教育先进的国家、地区的主要差距的基础上。

此间接待工作组参观考察或派人参加座谈会的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有:

北京市盲校,上海市盲童学校,天津市盲校,重庆市盲校,山东省淄博市盲人学校,江苏省南京市盲人学校;

北京第二聋校,北京市第三聋校,上海第四聋校,江苏省南京市聋人学校,浙江省杭州市聋哑学校,北京市东城特殊教育中心;

北京市宣武区培智学校,北京市海淀培智学校,上海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上海卢湾区辅读学校,大连市中山区培智学校,江苏省南京市育智学校,浙江省杭州市杨凌子特殊教育学校。

2.设计体例框架阶段 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期间,在对各方面信息进行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在系统分析教学与康复训练仪器设备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基础上,着手起草三类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标准,标准由普通教室教学设备、学科教学仪器、康复训练仪器设备三部分组成,设序号、名称、规格型号功能、单位、数量、配备要求、备注等栏目。其中“学科教学仪器”部分以课程方案中所列的课程为一级标题,以仪器种类为二级标题;“康复训练仪器设备”部分以训练项目为分类标题,按照康复训练项目分类叙述仪器设备。

2008年2月底,工作组就结构、基本内容、编写依据和测算结果向领导小组、全国教学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进行了汇报。领导小组基本肯定了初稿的基本内容,提出了修改要点和进一步征询各方面意见的要求。标委会秘书处从体例、标准化原则、采用标准的要求等方面对编写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

3.完善初稿

2008年3月至2008年5月期间,按照领导小组和标委会秘书处的修改意见,工作组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项工作是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各类学校配备标准中有关资源中心的配备要求,并独立成为一部分,同时增加了各类学校有关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器材设备的配备要求,标准从三个部分扩充为五个部分。另一项工作是将修改后的三类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标准在更广泛的范围征求意见,特别是征求教育领域以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重点听取对康复训练仪器设备配备要求方面的意见。本阶段所作的调整主要有:1.增加功能相近、价格较低的仪器设备供不同经济条件学校选择,如有线语训系统,简易隔声室;2.减少使用效果欠佳或主要针对低龄儿童或对使用难度高的设备,如便携式听力评估仪,实时助听器分析仪,听觉统合训练仪器;3.增加康复训练评估设备,如平衡功能评定及训练系统,运动功能测量系统,角度尺等;4.增加部分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项目。

本阶段咨询单位主要有: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北京市宣武区培智学校,黑龙江省哈尔滨燎原学校,广东省广州市聋人学校。

2008年5月,工作组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对标准修改后,提交全国教学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二、三类特殊教育学校配备标准编写思路 1.支持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课程目标

特殊教育学校的仪器设备主要包括各类教师演示及学生操作实验仪器设备,各种用于观察的标本、模型、挂图,各种康复训练仪器设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化呈现图像、播放语音、收集信息、编辑文字的设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仪器设备对促进残疾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特别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所以,特殊教育学校仪器装备应该全面,涉及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保障国家规定开设的所有课程都能顺利进行;所装备的仪器设备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能够提供丰富的、适合于多种学习方式的教育资源,从而保证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目标、课程理念、学习方法能够实现,能促进残疾儿童少年全面发展。

由于残疾儿童感官存在缺陷,所以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更加需要借助仪器设备来呈现、模拟、放大教学内容,创造更多的观察、触摸等亲身体验感知的机会,积极开 发潜能,缺陷补偿;特别需要借助仪器设备进行康复训练,这种康复训练是专业医学康复训练的延伸,并容纳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与文化课学习、学校日常生活有机结合,使康复训练活动中含有一定的教育因素,某些教育目标通过康复训练来实现、巩固。所以,特殊教育学校应装备有助于潜能开发和补偿缺陷的仪器设备,应装备具有明显的学校特征的康复训练器材。在盲校,以影像放大、有声阅读、低视力康复训练和定向行走为主。在聋校,以听力-言语康复训练、助听为主;在培智学校,以培养生活基本技能、运动功能康复、言语-语言康复训练、心理干预为主。

许多残疾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将走向社会,从事生产劳动。所以,应该遵循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特殊教育学校装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在劳动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初步的、有特色的职业技术方面的训练,促进残疾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使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能够自食其力、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盲校主要是钢琴调律和针灸推拿等专业,聋校主要是服装裁剪、烹饪面点、动漫制作、园林花卉等专业,培智学校主要是服装裁剪、面点制作、种植养殖等专业。

2.指导特殊学校装备

三类特殊学校仪器设备配备标准是以技术文件的形式对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出规范性要求,同时,标准也承担着指导特殊教育学校添置仪器设备的任务,其使用对象主要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特殊教育学校领导、教师、仪器管理者。据了解,在各地政府招标采购活动中,配备标准常被作为制订招标计划、编写标书的重要参考文件,所以配备标准具有间接地引导教学仪器设备的研究、生产、销售方面的作用。基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三类特殊学校仪器设备配备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应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科学性 教育部2007年颁布了《盲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它规定了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原则和各类校所设置的具体课程,把握住“课程方案”就把握住了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任务。现盲校学科部分涉及了18个学科、5个康复训练项目;聋校部分涉及了20个学科、7个康复训练项目;培智学校部分涉及了9个学科、6个康复训练项目,覆盖了各类学校的基本教育教学内容。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精神,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运用现代特殊教育理论,遵循残疾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尊重个性发展,开发潜能,补偿缺陷。本标准通过提出普通教室视听设备要求,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提出各种有一定趣味性、符合残疾儿童特点和年龄特征的演示实验仪器、学生操作器材,为他们创造丰富的观察、体验、实践、探索的机会;通过提供各种有教育教学功能的康复训练器材,为实现教育教学与康复有机结合创造条件。

义务教育阶段,盲校、聋校有关文化知识方面的课程设置要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与普通学校的有关要求基本一致。为了保证技术要求准确、科学,标准尽量采用已颁布的政府文件或最新标准,对重要问题、关键问题进行充分调研,甚至进行专题研究。

采用的标准、文件主要有:《小学数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2006年发布),《初中 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2006年发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器材配备目录》(2002年印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2002年印发),《小学、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2002年印发)。

三类特殊学校配备标准中普通教室教学设备部分,提出多媒体计算机、投影机等视听设备、电子白板等设备的配备要求,满足了特殊教育教学活动中放大展示教学内容的要求,为教师提供了呈现丰富有趣教学资源的平台;资源中心器材设备部分,提出信息化文字、图像处理手段和网络信息查询收集方面的配备要求,提出简单的教具自制设备配备要求,为教师设计制作个性化、多样化教学素材,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2)可操作性

标准所提出的技术要求主要通过名称、规格型号功能、单位、数量、配备要求(基本、选配)、备注等栏目呈现,标准的可操作性,即便于用其制定装备计划、选购产品,便于用其检查验收学校装备达标情况,这些栏目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要栏目的编写原则如下: “名称”栏编写原则是,准确表达用途、产品性质,尽量采用社会公认的产品名称,明确必要的用途指向,不出现品牌、产地。

“规格型号功能”编写原则是,写明核心、关键技术指标或核心功能要求,提出此项产品的最低要求,对于不易产生选择错误的产品可不提出具体指标或功能要求。

“数量”栏编写原则是,以每个年级1个班、每班8~12人为模型提出各项产品的数量要求,教师演示项目一般要求配1~2个(套),学生分组活动项目要求2~4人一组,要求配3~6个(套)。

“配备要求”分为“基本”“选配”两档,编写原则是,在基本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仪器设备,重点内容、关键内容所需的仪器设备,属“基本”配备要求。为同一教学内容配置功能相近的仪器设备,相对次要的教学内容所需要的仪器设备,价格相对贵的仪器设备,属“选择”配备要求。

3.促进均衡发展

本标准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落实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为目标,以保障课程方案所规定开设的各种课程顺利进行并达到课程目标为基本任务,本标准通过配备项目的取舍、仪器设备品种的选择、技术指标或功能要求的设定,提出适用、适度、注重效率的一种科学的配备方案。标准设定了配备最低要求,不鼓励盲目选配高指标仪器设备。按照本标准要求配备的学校,在教育教学功能方面、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所需的办学条件方面,不同地区的学校差距不大,其差别主要体现在所购置的仪器设备材质不同、所购置的仪器设备所采取的技术手段不同、仪器设备的某些指标功能不同。这样在我国地域条件差异大、文化背景差异大、经济发达程度差异大的现实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效果的均衡发展。三、一些技术问题的处理方法 1.选择编写体系

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的编写体系可归纳为四种,即以教学活动为线索、以专用教室装备为线索、以各学科教学仪器设备整体需求为线索、以学校总体配备的各种仪器设备为线索。各种编写体系的特点如下:

以主题活动需求为线索编写方法的特点是,从各个主体教学活动内容层面分类提出所需仪器的品种要求、规格要求和数量要求。此方法对各个主题活动来说易做到器材配备全 面、充分、恰当,所配仪器设备的用途指向明确,但学科内各主题活动之间、各学科之间易造成重复配备,标准叙述较繁长。

以专用教室需求为线索编写方法的特点是,从各个专用教室应具备的功能层面分类提出所需仪器设备的品种要求、规格要求和数量要求。此方法明确所配仪器设备的使用范围和存放位置,考虑了器材配备的整体性,特别是有利于指导学校专用教室建设,对保障为学生创设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条件非常有利。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关于中小学应具备专用教室的种类、数量、大小以及设施条件的统一要求,所以此种方法在确定专用教室种类方面缺乏依据,并且本标准不涉及专用教室如面积要求、设施设备要求、采光通风要求等方面,没能形成对专用教室形成完整要求。

以学科需求为线索编写方法的特点是,从学科教学内容层面分类提出仪器设备的品种要求、规格要求和数量要求。此种方法突出了学科装备的整体性,提高了仪器装备的效率,有利于器材的统一管理,但仪器设备用途指向不明确,容易造成忽视对使用场地、环境设施等方面的要求,易出现同时开设多项活动时缺少器材的现象。

以学校需求为线索编写方法的特点是,从学校层面分类提出仪器设备的品种要求、规格要求和数量要求。此种方法高度突出了学校仪器设备的整体性,有利于掌握各类仪器设备的品种、数量、现状,但仪器设备用途指向极不明确,容易造成使用、保管等环节的混乱,易造成忽视对使用场地、环境设施等方面的要求,易出现同时开设多项活动时缺少器材的现象。

根据各学科教学仪器配备要求以及各种编写体系的特点,本标准各部分分别采用了不同编写方法。普通教室部分、资源中心部分分别以一间教室、一间资源中心工作室(学校)的基本需求为线索提出教学设备配备要求,学科部分以一个学科的基本需求为线索提出教学仪器配备要求,康复训练部分、职业技术教育部分以一个项目需求为线索提出仪器设备配备要求。

2.适应不同经济条件的学校个性化发展

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但办学目标、课程种类、教学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标准应该适应这种差异,同时通过标准缩小这种差异,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品种名称为类别名,规格型号功能栏只提出核心要求和最低要求。这样学校选择仪器时,可根据各自的经济条件选择适合的产品。如选购三角板时,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学校,可以购置透明塑料的,经济条件相对差些的,可以购置木制的。这两种三角板从功能、教学效果角度差距不大。

提出基本和选配两种配备要求。标准提出了两种配备要求,“基本”要求是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必不可少的仪器设备,不同经济条件的学校都应达到“基本”要求。“选配”要求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多种仪器或较高教学要求所需的仪器设备,供有条件的学校自主选择。

提供功能接近、但价格差距明显的仪器设备。有些教育教学活动或康复训练使用功能相近的不同仪器设备可达到十分接近的使用效果,但这些仪器设备在价格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本标准利用这种情况为不同经济条件地区的学校确在选择仪器设备方面创造了较大的空间。如在提出普通教室配备彩色电视机的要求的同时,也提出了选择配备液晶投影仪的要求;在提出小学科学配备高倍数显微镜的要求的同时,也提出选择配备显微投影装置的要求;在提出聋校康复训练配备纯音听力计的要求的同时,也提出了选择配备便携式听 力检测仪的要求。

3.适应新产品发展和技术进步

适应新产品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尽量将新产品和利用新技术的情况反映在标准之中,二是为今后出现的新产品预留空间,不要使标准称为选购新产品、采用新技术的障碍。

对于前者,我们通过充分的调研、慎重的论证,尽量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到标准编写之中,尽量将新产品和运用新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情况反映在标准之中。因为科学研究是永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成果将不断涌现出来,对于某项新产品、新技术是的“新”相对的,而产品的不断进步是绝对的,所以对于后者,我们无法做到准确的预测,所采取的策略是,在名称、规格型号功能等方面减少限制性或指向性,留出尽可能大的空间,避免造成因为不符合标准的要求而使新产品新技术无法进入学校。

4.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现今社会发展速度很快,新的教育理论、新的科研成果、新的使用技术不断进入到教育实践之中,而作为行业标准一般有3~5年的使用周期,为了保持标准的指导性、实用性,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有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为拓展学校拓展功能提出配备要求。

特殊教育,特别是康复训练,越早开始康复训练越有效、效果越好,我国幼儿阶段专业从事特殊教育的幼儿园数量很少,专业教师数量不多,专门设备配备能力不高,目前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利用现有资源,开设了学前阶段的特殊教育班,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特殊教育体系的缺陷,提高了学校装备的效率,更重要的是,由于抓住了康复训练关键期、实施了正确的康复训练,许多残疾儿童获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极大地改善了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这些将使他们受益终身。所以特殊学校的教育功能有必要向学前延伸,这需要装备相应的仪器设备做保证。

随着随班就读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轻、重度残疾儿童进入到普通学校,这些学生仍需要定期进行康复训练和专业的指导。所以特殊教育学校同时承担着为区域内残疾儿童提供相关服务的任务,也需要装备这方面的仪器设备。

对于不少残疾学生来说,义务教育结束就意味着正规学校教育结束了,他们将走向社会就业,转变为以劳动谋生的社会人。所以学校教育有必要为其就业提供实用技术,帮助他们具备一定的劳动技能。应在劳动技术课基础上,提出符合残疾学生特点的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仪器设备。

基于以上情况,本标准所提出的配备要求在以义务阶段特殊学校仪器设备要求的基础上,向学前、向中学后作了适当延伸,为开展特殊教育区域服务作了适当扩展。如盲校的低视力康复训练设备,感统训练设备;聋校的听力言语康复设备,感统训练设备;培智学校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设备,感统训练设备,音乐治疗设备,心理干预设备;各类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设备等等。

为新产品预留产品发展空间。

对于教育教学需求明确、产品运用技术成熟的项目,在标准中提出产品要求,通过标准实现引导产品发展。如盲校用的触摸图,各类学校需要的模型和挂图等等。

有些项目名称设计使用范围,“规格型号功能”只提出核心即使指标或核心功能要求,不规定材质、方式、技术手段,为产品开发预留发展空间。5.实现“缺陷补偿”理论和“医教结合”的原则

如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蕴含康复训练内容,如何在康复训练具有教育教学价值,这是现代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些研究涉及基本理论的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但特殊教育仪器设备是这些研究的工具、研究成果的载体、成果实施的途径,在本标准中充分吸纳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如盲校的语音类教具,触摸类教具,体育运动类教具;聋校的认知类康复训练仪器设备;培智学校生活技能训练器材等等。

音乐与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 篇5

[摘要]:音乐作为一种多元的非语言的沟通工具,它通过音乐本身的结构性和组织性直接影响着智障儿童的内在感情,使儿童得到对“美”的满足感,进而诱发儿童康复训练的活动力。本文通过探讨音乐与智障儿童康复训练,说明音乐在满足儿童自我满足的同时促进了统合运动机能,帮助儿童宣泄内在的情绪,使其在高效率的康复训练中,改善存在的运动障碍,预防可能出现的新的运动障碍,防止病情加重。

[关键词]:音乐 智障儿童 康复训练

一.音乐 ㈠简述音乐

音乐凭借声波振动,在时间中被展现出来,被人类听觉器官所感知,引起了一定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具体说来:

1开发人的大脑,提高人的专注力、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增加人的语言能力、刺激直觉和第六感官、提高IQ及强化右脑功能。

2音乐的震动特性可能成为压力处理的有力因素,具有对心灵松弛作用。音乐在引发心理的、认知的及生理的反应同时,消除工作中的过度紧张与疲劳,为创造性想象力的充分展开提供条件。

㈡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0-1岁间能够对声音做出反应;3-4岁能够感知旋律轮廓;4-5岁能够辨识音高、音区;7-8岁能够辨别协和、不协和音的能力;10-11岁,和声观念建立,对音乐的优美特征已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和判断能力。

学龄前的儿童,其思维正处在萌芽期,情感体验也比较单纯,他们对音乐只有初步的接触,对音响仅仅处于一种生理性的感性接受状态之中。当他们听到一些单纯、柔美、抒情的曲调时,往往会感到安静、抚慰;听到急促、跳跃的节奏音响时,会感到兴奋、不能自抑,甚至手舞足蹈。

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思维能力、心理发展水平、抽象思维能力发展水平有限,对音乐美的认识比较单一,总喜欢用自己的自然情感来认识音乐作品。此时儿童对音乐作品所表现出的基本情感的运动方向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感受,能够产生一定的情感交流和共鸣,但是还不能深层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涵,仅仅只是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的情感体验。

二.智障儿童及其康复 ㈠智障儿童

1987年,我国在进行全国残疾人抽样时使用的《残疾标准》中对智力残疾的定义是:人的智力活动功能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并显示出适应性行为的障碍。

智障儿童就是在智力发展上显著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水平或在智力发展上有严重障碍的儿童。

智障儿童由于生理的缺陷,常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精神上的孤立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2无法完全的生活自理和独立,而焦虑、缺乏安全感;3为了摆脱歧视以正常人为行为标准要求自己,而出现自我表现的烦恼感;4过多的挫折和失败,而出现退缩现象或侵略行为。这些心理问题容易给儿童正常的社会生活造成不良的影响。

根据智障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可以适当的运用音乐的审美作用, 从陶冶情操﹑培养道德情感入手,塑造智障儿童高尚的道德人格,使他们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音乐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松弛智障儿童的心灵,消除训练中的过度紧张与疲劳,引发他们的情绪﹑情感反应,促进想象和联想的发展,使儿童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当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产生愉快的“共鸣”的时候,就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训练中来,取得事半功倍的康复效果。

三.音乐与智障儿童康复训练 ㈠训练中的音乐

“训练中的音乐”是指:音乐在临床训练的过程中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促进病人身心健康,以帮助病人达到康复为目的的音乐。

从音乐的物质特性上看,声音通过频率、时间、振幅、波形等物理属性被人主观感受为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音响的基本要素。在音乐审美活动中,人通过听觉产生感知、理解、想象、联想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最终体验到审美愉悦感。

从生理及心理学意义上说,美妙动听的音乐,声波振动都是极有规律的。声波震动引发了人体细胞组织的共振,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提高了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从而改善和调节人的情绪。在消除和缓解了紧张状态的同时,使人的心理和情绪达到最佳的状态。音乐中表现出的超凡脱俗的审美境界,可以影响和培养人的良好情趣与性格。快乐、明朗风格的音乐作品,能培养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性格;深邃、博大、宏伟的作品,能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作品,能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

音乐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充满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的心理空间环境。我们把音乐作为一种交流和建立关系的手段, 尽可能地为儿童创造一个自由快乐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儿童可以远离恐惧和压抑等情绪,帮助他们避免不良情绪造成的情感、智力和社会交往障碍。

㈡音乐在康复训练中的运用

音乐在康复训练中作为背景来使用,它的目的不在于智障儿童是否在认真欣赏或深层次地理解音乐内涵,其目的是为了使儿童在音乐的情景中受到感染,辅助康复疗法更有效地进行。

开始时,音乐以简单的振动渗透进智障儿童封闭的世界,产生共鸣,激起反应。儿童不仅直接从生理组织和本能行为中托载自己、容纳自己、表现自己,而是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意识中通过移情与抽象找到自己的存在,宣泄其内在的不良情绪。

耶尔克斯--道森定律提出:不同难度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情绪唤醒的最佳水平。根据智障儿童心理、生理及相应不同的康复训练情况,我们可以选择恰当的音乐激发儿童的情绪。面对在困难复杂的康复训练时,激发儿童低水平的情绪;在中等难度的康复训练中,激发儿童中等水平的情绪水平;在简单的康复训练中,激发儿童高水平的情绪。我们通过音乐对儿童情绪的影响,准确地把握情绪状态,使良好的情绪成为智障儿童康复训练的促进力量。

音乐作为一种放松及积极感情反应的诱发刺激,为儿童生理提供了放松的线索,使儿童在康复训练中聆听或参与音乐历程得到一种愉快的经验,帮助儿童从分心状态或诱发焦虑之思考中再集中注意力,有效地的进行康复训练。

四.总结

我们把音乐做为一种调节智障儿童情绪的手段和工具,使儿童主动地参与到音乐中去,克服情绪、生理及认知的障碍,使他们按自己的进度取得进步。儿童通过对局部肢体或躯体的康复训练,引起全身脏器功能的全面改善,从而改善和恢复智障儿童的机体功能、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儿童沟通、社会情绪、感官知觉及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全面地参加学校和社会生活。同时又有效地防止某些疾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或不良后果,增强全身状况和抗病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现状报告》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 篇6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群孩子,这些孩子看上去很聪明,有的孩子两岁就能认一些汉字,背几十首古诗词,常被誉为神童。但渐渐地就不与同龄孩子一起玩。目光回避,对亲人不亲,对周围漠不关心,对人不理不睬,原有的语言逐渐消失。好动、喜欢爬高,行为怪异、重复、刻板,有的有自伤和攻击行为。一位家长说,这些孩子不盲,却视而不见,连父母也从不正眼看上一眼;不聋,却听而不闻,对父母的呼唤也毫无反应。走在马路上,他们也许会一下子冲上马路扑向汽车;在超市选购商品时,他们也许会一把夺过你手中的商品将它放回到货架上......现实世界丝毫进入不了孩子的眼睛和内心,他们好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这就是医学上称之为“星星的孩子”---孤独症儿童。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语言交流障碍、行为刻板以及智力异常等症状。孤独症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急剧上升的趋势。在今年,省人大代表递交的议案指出,“我国有孤独症孩子达百万之众”,其中“我省大约有典型孤独症4000---5000人”,孤独症又称自闭症,1943年,美国医生、心理学家利奥·凯纳(Leo.Kanncr)首先提出“婴幼儿孤独症”的概念 :它是一种脑功能障碍引起的严重的长期发展障碍的综合征。孤独症通常发病于三岁前,表现特征为:不能与人建立关系,难与别人交往,和人不亲近,缺乏目光接触;掌握语言能力迟缓,不愿与人对话,缺少主动语言,对语言理解困难,常常代词错用,鹦鹉学舌地重复简单句子。语言能力是人们交往的重要决定因素。孤独症儿童也是人类中的一部分,对其存在的语言交往障碍训练是势在必行的。这就要求训练者对孤独症儿童语言特征、性格心理有充分的了解,针对他们自身特点,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愿提出得到同行们指导。

一、孤独症儿童的语言特征 孤独症儿童对于含义较深的词组、双关语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有的完全不能理解,有的则可以理解字面上的意义,此外大多数的孤独症儿童还有不懂沟通情境的问题。他们在使用口语和非口语表达方式时和正常儿童有较大的区别,老师家长们也可以在了解这些特质后,对孤独症儿童的教导更为得心应手: 具体表现是:

(一)使用口语方式异常,有如下特点:1.无语言: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2.立即仿说:有变化的仿说被视为孤独症儿童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3.延宕仿说: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关联。4.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非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经由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亦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或不会使用“是”或“好”。9.文法结构不成熟:会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涵义。10.固着性:不会因应情境的变化,而重复的念着某句话。11.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

(二)使用非口语的特征;1.不容易理解手势、表情、姿势等所传达的讯息。2.会使用非语文的沟通方式,如攻击、伤害自己、拉别人的手等,有些行为是不合社会规范的。3.部分的学生认字能力极佳,且擅长记忆,对于叙述性的文章也能够一字不漏的将它背下来。

二、对孤独儿童语言训练的目标 过去我们对语言发展迟缓的儿童所实施的语言训练目标大多是要求他们能够说话,但是现在已经偏重能够使儿童理解语言中的意义以及能够表达,因此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训练首重在加强其语言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帮助其纠正使用口语上的一些不良习惯与语法错误,让他们能准确的使用词汇,能主动的与身边的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逐渐融入主流社会。

三、加强语言训练的几种基本方法 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范围狭窄,思维局限,怎开怎样阔孤独症儿童的生活范围,调动他们的思维想象力?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对其进行语言训练呢?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自己的几点做法:(1)亲情接纳法要想从切入口着手进行训练,双方的互相接纳是前提。要让孤独症儿童在内心里接纳老师、信任老师,只有这样才会在以后的训练中顺利听从指令,接受训练。当然,在这里,也包括老师对被试的了解与真心接纳,只有这样,才会在训练中做到用心观察,用心体会,用心沟通,用心训练。(2)游戏法设计轻松的游戏,让孤独症儿童在愉悦的、轻松的心态下接受老师有目的性的语言交往训练。训练中去除死板的教学方式,而是训练者把握时机地进行引导,完成顺理成章式的训练,这种方法既利于孩子对这句话所对应的情境理解,避免以后的生活中使用不当,又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接受训练,游戏法除了给语言交往创造宽松环境和有利时机,同时,对孤独症儿童健康心态的培养也有促进作用。(3)同伴带动法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刻意为孤独症儿童选择善良、活泼有带动性的伙伴,让伙伴去带动他走出自我封闭式的天地,逐步走出去,融入集体之中。正常人择友多以同龄人为主,孤独症儿童也不例外,而且是非常需要,因为他们自身的病症决定着还不能主动与正常小朋友交往,他们的生活只局限于家长和老师之间,这就更需要在学校的时间里让他们也有自己的同伴,当然,如果家长在生活中也注重帮他们找同伴就更好了。(4)情境法 创造所需情境进行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刻意安排了。如在排座位时,让他坐在里侧,出来时就势必需要对外侧的同学说:“请让我出去”。这里,我举个非常深刻的例子,学生姚尧的情感性语言表达没有,为了激发他这方面的能力,我把姚尧带回自己家,告知其家长坚持每晚打电话。第一天接电话时没什么,第二天也没什么特别,到第三天晚上接电话时,他突然主动发出一串情感表达语:“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了,还想奶奶,你们来接我回家吧!”听到这串话,训练者哭了,电话另一头的爸爸、妈妈也哭了。训练中很多事实证明,给孤独症儿童创造情境,对激发他们的表达有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5)音乐陶冶法

音乐对淘治孤独症儿童的性情有良好的作用。伴随着轻柔的音乐,他们会拍手说儿歌、会对着镜子跳舞、张开笑脸欣赏自己。在音乐陶冶下,他们的情绪也会稳定下来,性情慢慢开朗起来,从而间接地为进行语言交往奠定基础。

(6)运动训练法

一个正常人如果身体柔弱,浑身无力,会表现出无力讲话,即使讲了也是声音低小。孤独症儿童要想进行语言交往训练,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是不可少的。特别是那些安静型的,懒惰型的孤独症就更是需要了。运动中增加肺活量,促进发育器官的成长,这是语言交往所需要的身体物质基础。(7)环境陶冶法 要有一个愉快而且安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应该是接纳的、尊重的、关系良好的,并且应该减少限制与体罚,避免紧张与焦虑的产生。不随意做未预告的改变,包括每日的流程、教师、教室的布置等。

四、在语言训练中应注意的的问题:

孤独症儿童在心理、性格、语言上存在特殊性,这就要求老师在平常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孤独症儿童一个好的效仿及学习的对象。在对其进行语言训练时,也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不要对他们的失言或失行,存有私人的成见。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差失,常常因于他们在困惑、迷失或震惊的感受中寻求表达情感的结果,他们大多不会解读别人的反应,因而行为也显得怪异。

2.当与孤独症儿童交流时,请尽量避免以下的语言: 双关语、反讽语(如他把脏物弄到桌上时,你说:“好极了!”)、绰号、时下流行语。

3.言词的表达要清楚但避免过量,发现孩子听不懂时,改用简短的句子表达。4.对于不同或随时改变的环境,如代课老师、调课等。并以工作表方式告诉他改变的情形。

5.一般程度的视听觉刺激,对自闭儿而言,往往可能太过或不足,例如日光灯的嗡嗡叫声,常使一些自闭儿分心。请仔细观查并去除“骚扰物,有时孩子在换位子以后,显得较容易分心或情绪不稳,也可能是由于附近的环境因素。6.当感觉压力或对某人或事有不确定感时,有的孩子会不断重覆某个话题或问题,通常话题内容与他承受的压力并无直接的关系。此时你须要打断它,并合理的回答他或将话题延伸,也可以请他将问题写下来,如此可以协助他冷静下来,否则先帮他写下问题,再请他写下合理的答覆,也可以达到抽离焦虑的效果。另外一种方法是采取角色对换,由老师扮演不断争辩、不断提问题的角色,让他来回答。

7.老师与父母间正确且频繁的沟通,对于建立孩子正常的学习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8.要有耐心的听他说话。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系统 篇7

关键词:音乐,智障儿童,情感,教育,康复训练

一、音乐与儿童教育的关系研究

音乐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声波震动,在一定时间内被展现出来,人们通过听觉感官感知音乐的存在,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

音乐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音乐有助于开发人们的大脑,集中人们的注意力,提升其创造力、语言能力,通过感官的刺激,提升IQ,实现对右脑的强化。第二,音乐的震动可以有效地抵抗情绪压力,为内心带来一种松弛作用,音乐引发心理、认知上的生理反应时,对消除工作、生活中的疲劳大有帮助,由此更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表示,人在0~1岁期间就已经可以对声音做出基本的反应,3~4岁可以感知基本旋律,4~5岁可以识别音区和音高,7~8岁可以进一步感知协调和不协调因素,10~11岁可以建立和声的观念,对音乐审美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和感知。

学龄前的儿童的思维正处于一个启蒙时期,其情感体验十分单纯,对于音乐的认知也才刚刚起步。对于音响只是出于被动的生理接受,同时也是完全的感性接受,当他们听到一些柔美、抒情的音调时,会感到抚慰和安静,听到一些急促和快节奏的音乐时,他们往往会比较兴奋,甚至会跟着音乐手舞足蹈。

智障儿童对于教师有一定的依赖心理,认为教师说的话都是对的,教师的话有时候比父母还具有作用。所以,小学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对智障儿童的教育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在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思维能力和心智的发展尚有限,所以对于音乐的认知还是很片面的,喜欢用个人的自然情感去判断音乐,此时儿童对音乐的感知方向已经有了一个大致规模,能够和音乐进行基本的情感交流,但是并不能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知识单纯地获得表面的情感体验。

二、音乐教育与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研究

1、个性教学法

个性教学法讲究尊重不同智障儿童的差异性,根据其个性的需求以及本身具有而优势和缺点来确定教学方法。这就需要音乐教师要学会进一步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强项。一个树之所以会长得十分高大,不是因为面面俱到,而是有一个树干窜得最快、最高,所以就需要智障儿童在这里发挥他们的顶端优势。无论是对于普通孩子还是智障孩子,学得多不如学得精,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鼓励孩子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才能,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点表现出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是教师需要做的。

2、差异教学法

差异教学法是将学生进行分类教学,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以这种方式更好地弥补学生在学习上的缺陷,鼓励其更好地发展。差异教学法的优势体现在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适当的教育程度以及适当的教育环境,对于不同类别的儿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当中,让他们对自己的有信心,并且在学习上树立一种紧迫感,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运用差异教学法,不要将某个孩子特地地分离出去,而是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帮助,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3、渗透教学法

渗透教学发是利用强制性的手段挖掘儿童的潜在音乐细胞,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通常情况下,智障儿童要比一般儿童更固执,所以他们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更容易情绪化处理问题,音乐教师对他们的教育要更有耐心,不能指责他们,而是要顺着他们,等到他们情绪稳定之后,在渐渐引导具体的课堂内容上。音乐具有打动人心的功能,它可以使得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事,启发学生的大脑,挖掘其潜在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利用渗透教学发是一个屏障。教师也经常听到学生哼唱一些歌曲,这些歌曲甚至难度要高于音乐课本身的内容,他们不用教师去讲解、引导,自主学习就可以达到这样一个效果,着实难得,也值得鼓励。从本质上来分析,是因为他们通过广播、电视以及一些媒体上获取了这些音乐信息,在潜意识里对这种音乐就有一种认知,所以模仿起来也毫不费力。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性,进一步丰富利用音乐丰富孩子们的认知。

4、实现音乐和画面结合教育

利用音乐和画面结合的方式优化欣赏教学,可以进一步加强音乐和智障儿童的情感沟通,帮助其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为其心灵画出一片纯净的天地。想象力往往要比知识更为重要,利用想象力推动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使得他们的知识进化,丰富智障儿童的感情世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理解,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行为。

三、结语

当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优化智障儿童情绪和行为的工具时,我们一定要注重方法和策略,让儿童可以被音乐影响,因为音乐而客服自己的情绪和生理障碍,让他们可以不断地获得对自己行为认知的肯定。利用音乐,加强智障儿童在社会情绪、感官以及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有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参与学校和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侯朋飞.智障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现状及问题研究——以天津市菖机构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22:44-46.

[2]李春,付娜.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特教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6:44-47.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系统 篇8

一、生活化教育,获得丰富、真实的声音刺激

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把孩子拉进生活的每个情景,让他们去感受、体验,获得丰富而又真实的声音刺激。将“全语言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理念,运用到智障儿童的生活活动之中,让智障儿童的语言学习置身于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言语实践中。选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将教学融入学生生活。同时要求家长和生活阿姨配合课堂教学,复习巩固智障儿童课上所学内容的同时,还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结合情景引导学生说话,发展他们的语言。如吃和喝时,引导智障儿童学说“吃,吃饭,吃肉,吃菜,吃鸡蛋;一块饼干,二块饼干、我吃饼干;水,喝水,我在喝水……”起床时,引导智障儿童边穿边说:“穿,穿衣服;鞋,鞋子,穿鞋子”等等。总之,利用生活中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发展智障儿童语言。李某,在校一年依然不会说话,家长十分着急,笔者主动与家长沟通,请家长与老师配合,从孩子的生活入手,利用李某特别喜欢吃和喜欢玩某样东西的契机,有目的地进行语言训练,逐步培养其说话的信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再一年的训练,现在当拿出他喜欢吃的水果时,他就能说“好吃”、“果”。同时,他也学会了说一些生活礼貌用语。当他看见老师的时候,他主动说:“好”;周末放假,他总是会对老师挥挥手,说:“再见”。可见,他的进步与日常生活中的有意训练是密不可分的。

二、多感官参与,开展语言综合主题活动

语言综合主题活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形式,能充分调动智障儿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低年级智障儿童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差,极易遗忘及以“直觉行动思维”“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遵循“小步子,多循环,直观形象,多感官补偿”的教学原则,选择富有刺激和能激发智障儿童学习兴趣的主题活动,以提高智障儿童的兴趣度和反应度。降低教学内容难度和坡度,从极简单的常用字词,逐渐发展到极简单的常用句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智障儿童语言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语言活动《小鸡》,A组(语言能力强一点)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逐渐会说词组句子:“小鸡叽叽叽,小鸭嘎嘎嘎”“两只小鸡”。B组(语言能力弱一点)教学目标位:认识小鸡,会说 “鸡”,逐渐会说 “小鸡”,学习模仿小鸡“叽叽叽”的叫声;涂色小鸡,进一步感知小鸡的外形特征;学习模仿小鸡叽叽叫和小鸡吃米的动作;激发幼儿热爱关心小动物情感。C组(重度智障儿童)教学目标为:能参与活动,发出“鸡”的声音或者模仿发“鸡”的口型。

三、借助律动活动,激发说话动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来源于动作,知识来源于活动,活动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笔者设计了一些律动操来帮助智障儿童学习理解语言。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是一个经典的律动,深受低年级智障儿童的喜欢。“请你跟我跺跺脚,我就跟你跺跺脚”;“请你跟我拍拍手,我就跟你拍拍手”;“请你跟我转转圈,我就跟你转转圈”;“请你跟我踢踢腿,我就跟你踢踢踢” ……智障儿童在轻松活泼的律动活动中体能得到了锻炼,学会了与同伴友好相处。教学律动《动物》时,教师边问边做动作,学生边回答边做动作。师:小羊怎样叫?生:小羊这样叫。师:小鸡怎样叫?生:小鸡这样叫。师:小狗怎样叫?生:小狗这样叫……,智障儿童在一问一答和相应的动作中认识有关小动物,并能模拟动物的声音。

四、快乐体验,音乐游戏中巩固语言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音乐的天赋,音乐是孩子们愿意接受的声音刺激,音乐可以成为任何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智障儿童也很喜欢音乐。为此,笔者借助于音乐游戏帮助智障儿童学习语言,让智障儿童在唱说中学习语言,在音乐游戏中巩固语言。如音乐游戏《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某某某,你是我的好朋友。”在儿童初步学会介绍自己名字及同伴名字的基础上,通过音乐游戏《找朋友》这种轻松活泼的形式,边唱边表演找朋友,敬礼!握手!并说出某某某是我的好朋友。不仅培养智障儿童间亲密、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同时也“巩固了会说同伴名字”的教学目的。通过《找朋友》的音乐游戏形式,戴上小动物头饰,将同伴名字替换成某动物名字,从而迁移认知了鸭、鹅、羊、猫、狗等动物,知道它们也是人类的好朋友。鼓励他们一起边舞动,边哼唱,在快乐舞动中获得对音乐的感知,对语言的刺激。

五、巧借儿歌动画,因势利导发展语言

低年级智障儿童特别爱看动画片,可谓是百看不厌。教师巧借动画片,因势利导,选择了幼儿熟悉的《我有一双小小手》、《小兔乖乖》和《手指变变歌》等儿歌动画片进行教学,说、唱儿歌,发展智障儿童语言。如吴同学,上课坐不住,很不安静,什么都不会说。通过《我有一双小小手》儿歌动画片教学,渐渐地能安静听看,虽然上课不跟说,也不跟唱,但放假回去后在家能自言自语表演儿歌中的“我有一双小小手,一只左来一只右,小小手小小手……”这一句,很有韵律,百说不厌。在家也会和家长扮演教师上课的游戏。他的语言好像突然顿悟了,语言的话匣子突然打开了。这一现象表明,一些智障儿童平时上课时虽然不发言,那是他还不会说或者没有胆量说,但他课上注意听了,积累储藏起来了,教师决不能因他当时不说而不教他放弃他,反而要多说,多训练,多引导,就有可能打开他语言的话匣子。一些平时多动的学生如王某,在看动画和唱游课上也相对变得安静了,因为有了图文并茂的声像画面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只要观看《我有一双小小手》《小苹果》等动画片歌曲,他们就能安静下来,看,听,说,唱,有的还跟随动画片做动作。

上一篇:我希望画下五年级作文下一篇:广东十大网站建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