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康复训练原则(沈河启智)(精选3篇)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原则(沈河启智) 篇1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原则(沈河启智)
录入时间:2010-4-27 10:04:00 阅读人次:124
正如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所言:“教师要用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只要我们教师能用真诚的爱去期待学生的进步,去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这些“残缺的花朵”也有一天会结出累累硕果!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为智障儿童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训练是康复的基本途径。在一切训练活动中都应坚持五个原则:
一、坚持全面发展,补偿缺陷的原则
智障儿童通过康复训练,有的就会回归社会,服务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不仅在大脑缺陷方面进行补偿训练:还要在身心、智能方面进行开发训练;也要在品格、修养方面进行养成训练:更要在生活自理,职前教育方面进行训练。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二、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
通过有计划的系统训练,提高智障儿童的感知能力,动作协调的能力,增加对大脑刺激的频率和大脑本身的分析、综合调节运动中枢,提高运动协调能力。促进大脑机能的提高。因此对智障儿童训练,必须坚持系统性、渐进性原则,才能达到补偿、提高的作用。
三、坚持因人施训原则
康复训练的实质是大脑缺陷补偿活动。每位智障儿童大脑损伤的部位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不同,因此对不同的智障儿童还必须有针对性,渐进性训练,坚持因人施训的原则。
四、坚持强化性原则
对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可以改善大脑高级神经活动过程。大脑皮层有兴奋消退快、保护性抑制、定向反射弱的特点。因此要坚持强化性原则,以扩大兴奋点,建立新的神经通路。
五、采用游戏性、趣味性的原则
把对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融入到游戏中,激发智障儿童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寓训于乐,使受训儿童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沈河区启智实验学校
高艳春
(完)
录入校验:网管员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原则(沈河启智) 篇2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襄樊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46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6例, 女20例。年龄分布7~16岁, 其中<11岁的14例, 11~12岁的20例, 13~14岁的10例, >14岁的2例。
1.2 智力水平
46例患儿按智商水平分3组、中都迟滞者 (智商35~49) 15例, 轻度迟滞者 (智商50~69) 20人, 边缘状态者 (智商70~90) 11例, 分别组成中度组、轻度组和边缘组。
1.3 病因学特点
从46例患儿病案中已提供明显生物学致病因素者25例, 组成病因组 (计先兆流产史、难产史、出生窒息史5例, 先天愚型2例、苯丙酮尿症2例, 脑炎及可疑脑炎史8例, 严重腭裂、唇裂1例, 癫痫4例, 新生儿溶血症1例, 马方症1例, 严重先天性心脏病1例) , 未能提供明显生物学致病因素者21例, 组成病因不明组。
2 方法
2.1 收集详细病史, 对患儿进行全面体格检查, 同时了解患儿父母文化水平。
2.2 采用韦克斯勒学龄智力量表进行智力评定。该量表分语言和操作两大部分, 共计12项分测验。通常从两部分各任选5项分测验, 即构成全套测验。本研究选择的10项分测验为言语部分的常识测验、类同测验、算术测验、理解测验、背数测验等5项, 操作部分的填图、图片排列测验、积木测验、拼图测验和译码测验等5项。在原始材料处理中、分别采用测验中所得的原始分和量表分进行手工和计算机统计。
2.3 于2005年5至7月对患儿进行第1次测验, 在两年半后即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进行第2次测验。
3 结果和分析
3.1 46例患儿前后两次总智商 (IQ) 比较发现
12例上升、23例下降, 11例无变化, 详见表1 (凡分值较前高即为上升, 反之亦然) 。
3.2 韦氏
两次测定的原始分数比较 (表2) 提示, 3组患儿操作部分的提高均优于语言部分的提高。
3.3 病因与智力变动的关系
前后两次测验比较中 (表1) , 病因组上升为16% (4/25) , 病因不明组为38% (8/21) , 后者高于前者。在智力下降中, 病因组为53% (13/25) , 病因不明组为47% (10/2) 前者高于后者, 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不显著。
3.4 智力水平变动与父母文化水平及病因的关系
经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是:智力=53.2432.1125C8、—0.14489C2—4.98E (C1为患儿父亲文化水平, C2为母亲文化水平, E为病因) 。表明病因因素较其他两项因素对智商变化的影响亦较大。
4 讨论
46例智力障碍患儿接受两年半特殊教育后, 智力测验结果发现虽然只有12例总智商上升, 11例无变化, 23例下降, 但在原始分数中则均有提高, 并发现操作部分的提高呈优于语言部分提高的倾向。语言部分中的常识测验 (包括历史、地理、文学、物理、生物及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成绩不高, 认为是早年教育不良征象之一。算术测验发现进步较慢, 表示被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数的操作能力差。填图测验、积木测验、图片排列测验则与视觉分析能力、空间关系能力、综合能力、观察因果关系能力、观察人际关系能力和观察社会环境的能力有关, 而这些能力的改善则与特殊教育时反复教育训练密切相关。
(1) 为2005年第1次测验; (2) 为2008年第2次测验;*P<0.05, +P<0.001
本组资料中, 25例患儿有比较明确的生物学致病因素。智力水平越低的组, 有明确病因的儿童比例越多, 边缘组占22% (3/11) , 轻度组占55% (11/20) , 中度组占73% (11/15) 。通过教育后智商变化的追踪研究发现, 病因不明组患儿智商上升人数较病因组上升的人数要多, 而病因组患儿智商下降的人数比病因不明组的下降要多。在线性回归分析中, 更明确提示病因是对智力提高影响较大的因素。因此, 尽管特殊教育对两组患儿都是有效的, 在各项测验中原始分均有所提高。但从实践上讲, 首先还是应强调减少已知致病因素。
本文对特殊教育后的46例患儿的智力变化追踪研究发现, 只有12例略有上升, 其余34例稍有下降或无变化。如何解释智商不变甚至下降的现象?众所周知, 智力测验量表的制定是以一般人群为常模, 而不是以智力缺陷者这一特殊群体为常模, 客观存在着患儿智龄增长赶不上实际年龄的增长[1]。为此, 有的患儿就可能出现测得的智商越来越低的情况。我们认为特殊教育是否成功、患儿康复效果如何, 不能单纯从智商的增长与否来判断, 教育的目标不是以他们达到那一级智力水平为准, 而应以教会各种实用技能为主要目标, 从能发挥他们最大的智力潜力及适应社会生活为将来参与社会为目的[2], 那么在特殊教育效果评价上应采用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进行评估较为合适, 较常用的有美国智力落后协会编制的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和Vineland社会成熟量表。同时建议, 若无特殊需要不必多次重复进行智力测验, 以免造成误解或对继续教育失去信心和热情。林庆等 (1988) 追踪智力障碍儿童经特殊教育一年后智商的变化情况, 发现1例下降, 其余11例均有提高, 与本报道有差异。分析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两组儿童的年龄, 原来的智力水平及病因构成比大小、追踪间隔长短及其他条件不同有关。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 不同智力水平、不同病因的患者其康复手段、目标、结局等诸多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3]。
参考文献
[1]白珍, 崔利军, 王秀霞, 等.青少年智力测验结果分析[J].河北医药, 2009, 31 (4) :482.
[2]陈伟丰.为智障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J].现代特殊教育, 2009 (2) :29.
智障儿童体育康复训练的尝试 篇3
关键词:智力;游戏活动;康复训练
智障儿童的智力远远低于正常儿童,他们的特点是注意力不集中,感知记忆短暂,思维活动简单,因此在学习上就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肢体发育不良,身体活动能力有障碍。针对学生智力和肢体活动能力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早日适应社会生活,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我感到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来调节和补偿学生肢体的活动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了体育康复训练和教学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对肢体残疾的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效果非常明显。
一、融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
我校有低中高三个年段,有部分学生肢体障碍很严重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不便,两条腿发育不一,在上下楼梯时只能扶着把手慢慢行走,不会跑,不会跳,而且胆子特别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尽量把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愉快的活动,不知不觉在快乐愉悦中掌握知识。例如,在低年级学习“双脚连续向前跳”这一动作时,先启发学生小兔是怎么向前跳动的,让学生去自由模仿兔子跳跃的动作,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学生心情都很放松,教师再启发学生说,起跳时两脚要同时用力蹬地使身体向前上方跃起,身体稍微前倾,落地时要屈膝缓冲。在游戏比赛中,设计了小兔子采蘑菇的环节,把新学的动作在游戏中加以巩固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分组开展康复训练
我校有一部分学生肢体残疾较重,活动能力低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教师应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康复计划,针对每个人安排训练内容,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分组教学个别辅导,及时调节补偿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例如,低年级贾××刚入学的时候,独立行走都有困难,上下楼梯需有人搀扶,在平道上走步都不敢迈步,动作极慢,看到部分学生的这一特点,我感到对智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是矫正他们身体协调能力的一条途径。我就开始对全校学生进行分组,三个人一小组,制订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通过课堂体育教学及间操时间,每天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训练学生的自然行走,肢体的形态,动作的协调性,要求学生在训练中能认真对待,动作要做到位。训练内容有:上下肢活动、头部、腰部运动,康复器械辅助练习,各项训练都根据学生身体能接受的负荷而定,对行走特别困难的学生从走直线开始,逐渐开始每天练习上下台阶,各项活动每天轮换做,运动负荷逐渐增加,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效果很好,学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康复训练中培养意志
意志是调节人的行动的心理过程,智障儿童本身就缺少自信心,情绪变化较快,对什么事情都是随意性大,不能自觉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不善于向自己提出要求,缺乏耐心,不能坚持不懈的完成任务,而是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提示督促,在训练时经常有始无终,碰到困难就退缩。在这种条件下,活动中我就特别注重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地介绍体育活动的内容及方法,并跟游戏结合在一起,先引起他们参与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并在体育项目训练内容设计中,逐渐增加难度,让他们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完成,同时意志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训练结束时我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康复训练中培养团结协作
残疾儿童由于自身的不足,不会主动去交流,不会跟同伴玩耍,更不会相互配合,都是自己独自活动,多数学生都比较依赖老师,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就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四人一组等,让他们学会相互帮助,相互去配合完成康复训练动作,经过多次的融合、接触,学生逐渐打开了自己的心扉,愿意跟同伴们在一起做游戏,相互配合完成学习的任务,提高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体育康复教学是矫正肢体协调能力的一种教学尝试,跟体育游戏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教体育活动的长足发展,我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教学方法,为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而努力!
参考文献:
秦婕,高小爱.体育游戏对弱智儿童智力康复的作用探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原则(沈河启智)】推荐阅读:
重度智障儿童康复教案07-21
智障儿童训练评估表格12-20
浅谈劳动实践对智障儿童的康复教育12-17
智障儿童11-24
关爱智障儿童08-13
智障儿童六大领域评估08-27
中重度智障儿童07-02
智障儿童家庭教育11-13
老师如何对待智障儿童08-12
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