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

2024-10-17

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精选12篇)

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 篇1

引言

1994年西班牙萨拉曼卡 “世界特殊教育大会”提出 “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倡议, 极大地推动了特殊教育的发展, 对智障的教育观念和看法也发生了改变.而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

本文通过对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分析, 旨在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的对策。

1、智障儿童与体育教育

1.1、智障儿童的概述

(1) 定义:智障儿童又称智力落后或精神发育不全, 指智力及情感方面发展有缺陷的儿童。主要表现感知记忆语言和思维方面的障碍。

(2) 智障儿童的特点。

智障儿童通常表现为学习能力低下, 领悟能力不好, 动手能力较差, 行为异于常人;在情感方面, 他们的思想都比较单纯直白。

(3) 智障的成因。

智障儿童分两种, 一种是先天性智障, 导致的原因可能是染色体异常或者是近亲结婚及高龄产妇等原因; 另一种是后天形成的, 导致的原因可能是在怀孕期间服用药物或接受X光辐射等原因造成的。

1.2、体育教育对智障儿童的重要性

智力的发展主要靠智育来完成, 但发展智力的器官机能都有赖于体育活动。体育不仅能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 改善身体机能, 提高肌肉活动能力, 刺激大脑机能的发展, 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以及团队精神,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3、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在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 尽管现在国家及学校意识到了体育教育对智障儿童的重要性, 但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在我国仍然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着种种问题。

(1) 课程设置。

一方面, 因为智障儿童的智力低下, 所以不敢给他们上体育课, 怕出现危险, 一节课老师只能给几个人上课, 并不能像给正常学生上课一样, 这样就难以满足孩子们对体育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 由于培智学校受传统教育观念束缚严重, 过于注重文化课。

(2) 学校场地器材。

很多培智学校在体育器材这方面都比较薄弱, 孩子们没有器材可以玩, 甚至有些学校操场还是土道。这样, 就导致智障儿童没有办法充分地上好体育课。

(3) 师资力量。

现如今, 我国的教师队伍越来越强大, 而体育教师却寥寥无几。 因此, 很多培智学校的体育教师都不是体育专业毕业的, 所以大多数的老师不会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来合理的安排体育课程。这就导致智障儿童在上体育课时, 老师不负责, 不用心, 不会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身体状况来选择适合他们的体育活动。

(4) 教学方法。

由于智障儿童的智力及认知水平比较低, 运动神经不发达, 很多体育老师担心学生会在体育课中受伤, 所以, 大多数的体育老师在上课时都会选择一些单调且安全的运动来教学。 但是, 却会让孩子觉得乏味无趣, 导致孩子不喜欢运动。

2、智障儿童体育教育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2.1、在课程设置方面

学校应每周保证四堂体育课, 对于正常的学生来说, 学习知识是为了升学, 而对于智障儿童而言, 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 他们不会像正常儿童那样在文化知识方面进行深造, 所以, 在对待特殊儿童时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学习独立自主, 而体育教学能够很好的锻炼人的自主能力, 因此, 学校在保证他们学到基本的文化知识的同时, 更应该加强他们的身心健康方面。

2.2、在场地器材方面

学校应该多配置一些器材, 由于智障儿童的身体协调感以及上下肢的力量不好, 所以, 学校应该有一个健身器材室, 让他们可以定期的去那里锻炼力量, 增强身体的协调和上下肢的肌肉力量, 促进身体健康。

2.3、师资力量方面

国家及学校最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吸引更多专业的体育老师来培智学校教学, 国家及教育局应加强力度, 推出一些政策。类如:对于即将毕业的体育专业方面的学生, 提供去培智学校实习的机会;也可以把“四个计划”再添加一个, 成为“五个计划”只有国家及社会重视这群特殊群体, 才能使他们拥有更好的教学氛围及教学质量。

2.4、在教学方法方面

智障儿童体育教学的实施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和智障儿童发展的特点与需要。 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慢慢来引导他们完成教学任务, 要因材施教。 因此, 教育不能千篇一律, 应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从智障儿童的现实出发进行课程设置、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 定制专门的体育教学计划、内容、考核方法等。

3、结论

体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必要手段其, 发展水平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 对于智障儿童, 我们应该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发展运动能力是基础, 学习文化知识是提高。 我们要让智障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使他们可以自食其力, 这样不仅可以为社会为家长减轻负担, 还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玲玲.浅谈弱智学校的体育教学[J].中国残疾人, 2001, (12) .

[2]郭昱.浅谈智障儿童的教育和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1, 16.

[3]邵敏.浅谈特殊儿童教育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 (幼教研究) , 2008, 1.

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 篇2

一、提出问题

言语,是指人们在各种活动中运用语言的过程,是人的一种个人行为,它分为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而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形成的交际和人类思维的工具,是有一系列符号组成的表示事物和现象的系统。在智障儿童中,言语障碍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发音不准、吐字不清是智障儿童言语的明显特点。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智障儿童对那些相近的汉语拼音音素经常混淆,很难掌握。所以他们的语文教学中注重的就是识字和语言训练,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训练显得更重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中多是以说为主。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但怎样让智障儿童理解抽象的语言符号,发准音、吐清字呢?

二、具体措施

1、拼音

拼音不仅是学生学习生字的工具,也是矫正智障学生言语障碍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应将拼音、识字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从最初的字、词、简单句过渡到常用句和使用句的训练,最后通过一些简单小故事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2、口型操

根据这些孩子发音困难的特点,我打算通过伸舌、卷舌、弹舌,发爆破音等口型操,训练学生舌头的灵活性和唇的闭合性。

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激发智障儿童积极要求说话,看学生对什么方面有兴趣,在练习那个方面的内容时,就要求他多说多练。从发展的角度评价智障儿童的说话,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能要求一致,让他就跟他自己来比较,比以前说话强了,就要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还要多说话的愿望。及时纠正智障儿童语言中的缺陷,例如:口吃的儿童,应该告诉他们在说话前把要说的话想好,并且安静片刻,使情绪和肌肉放松等;大多数的智障儿童在说话的时候,语句不完整,往往没有主语跟随,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教师从自身做起,注意把话说完整,然后要求学生也要这样来做把话说完整,时间长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在训练的时候,教师要坚持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进步更快。

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的教育策略 篇3

关键词 智障儿 徐文 随班就读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075-02

我校是一所普通小学,2009年招收了三名残疾儿童,其中智障儿童徐文分到了我班。徐文分到我的班上,我没有嫌弃、歧视他,把他的坐位安排在前排正中,徐文在班级里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三年来,徐文的学习素质得到了提高,求知的欲望变强烈了,家长对他的成绩非常满意。回想自己三年来的教育历程,我觉得采用以下教育策略是我获得成功的关键。

一、给予鼓励

鼓励是调动儿童积极性、塑造儿童良好行为的重要机制。研究表明,尽管智障儿童的认知有缺陷,但是,他们仍具有一定的荣誉感与自尊心,有一定的成就动机。对他们行为的奖励就是对他们行为的认可,鼓励与强化,从而对智障儿童的行为起鼓励作用。采用鼓励赞扬的话语,让智障儿童体验自信,多鼓励赞扬儿童,对智障儿童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鼓励,以真诚的爱心为基础,用欣赏、激励等良好的情感手段,使智障儿童感受到自己能受到重视。平时,对于我班上的徐文同学,我给予了他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特别权力等。有一次,我发现他在帮老师收作业本,他挨个挨个问同学们作业做完了没有,然后把收的作业本放得整整齐齐,态度非常认真。我灵机一动,当场表扬了他,并委任他为语文学习委员,负责收发语文作业本。以后,他到老师办公室的机会多了,同学们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他,他很开心,学习的热情更高了。有时,他到我的办公室还问我几个学习方面的问题。

二、降低要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经验能提高智障儿童的自信心,相反,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儿童的自信心。因此,让智障儿童获得成功,体验成功,能帮助智障儿建立较为稳固的自信心。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才能有所收获,对智障儿童徐文来说,就更如此。徐文与正常儿童相比,难以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想让徐文能跟上教学,必须在一定时间内降低对徐文的要求,使他体验成功,稳固他的自信心。所以,我先让徐文只回答最简单的问题,只完成最简单的作业,只做最少的习题。一段时间后,使其接受能力,逐渐加量至正常,而他的自信心也得到了稳固。

三、引导思维

智障儿童学习感到困难,不是由于他的知识不够,而是由于他的方法不对。例如,徐文读高年级了,还不会写作文,甚至不会开头。对于他,我主要是引导他思维。教他学会拿到一个题目后提问,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问起。每问一个方面,就记下几个最关键的字词句,以免忘记,然后,围绕关键字词句扩句,展开,一篇文章就出来了。其次是教他说话。语言对智障儿童的思维发展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拿到一篇文章的题目后,先引导他用口头的语言说一个词,进而一句话、一段话,带动他的思维,使他在写作文的时候有话说。再次是教他收集材料。在这方面,我让他准备了一个收集本,平常在看作文书或者是其他资料的时候,遇到优美的词、句和段落,整理好之后收集到收集本上,然后经常拿出来温习,这样就可以扩宽知识面,使他在写作文的时候不头疼。

四、伙伴帮助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除了老师要多给予关爱以外,班上的正常生也是我们可用的一个很好的人力资源。智障儿童随班就读在学习上、生活上困难会多些,我们可以为智障儿童安排2-3名学习伙伴,让他们在一起做游戏、玩耍、学习,这样不仅有助于智障儿童的心理、情感上的满足,还能促进智障儿童学习素质的提高。除了这些,我还有意在班队会上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让同学们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然后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让其他学生帮助他,对他伸出爱之手,帮助他做好一件事,诸如写好一个字,说好一句话,教他读一篇短文等。朋友们的帮助使他感受到了同学的友爱,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感受到了真正的平等。

五、增加趣味与直观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教学方法一是要依据教学目标的内容,二是要考虑学生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趣的直观的教学能提高教学效果,对智障儿童尤其有效果。在教学中,我尽量采用趣味直观教学法。例如,学完《陶罐和铁罐》后,我让徐文和其它同学上台表演情景剧,加深了他们对课文中心的理解。教学中,我还采用了实物、图片、音像等教具,这些使教学更切近生活实际,生动形象,使徐文更易接受。

六、引导自学

我在辅导智障儿童徐文时,有时考虑让他自学,尽量缩短“扶”的时间,锻炼他的独立能力。例如,在教徐文读课文时,我逐步教他学会拼汉语拼音,学会查字典、词典。同时,我还借给他一些少儿图书,让他阅读,培养他的自学能力,使他在学得轻松,学得开心。

总之,我针对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的特点,关心、亲近、诱导、帮助徐文,使他在我班轻松愉快地随读至今。

智障儿童的劳动技能教育 篇4

一、劳动技能教育对智障儿童的重要性

当今智障儿童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是:尽早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干预, 挖掘和利用智障儿童的智能潜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生活、劳动和社会适应能力, 并尽可能地发展、培养其积极的个性品质, 从而使其今后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合格自尊的公民。劳动技能教育是特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特殊教育中是劳动技能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总称, 智障儿童劳动技能课是对智障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劳动技能训练的一门课程。智障儿童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就是劳动和生活, 智障儿童心理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一环就是学会劳动和生活。另外, 劳动和生活的教育和训练过程, 对智障儿童的认知、情感、自我控制、情绪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 在整个劳动活动过程中, 不仅可以提高智障儿童对劳动和生活的适应能力, 而且对其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丰富其生活的知识经验, 促进其积极人格的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劳动技能教育, 不仅可以培养智障儿童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 进行劳动技能训练以提高他们适应家庭、社会生活的能力之外, 还有助于矫正和补偿他们的身心缺陷, 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促进智障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劳动技能教育的实施

智障儿童多是大脑受损害且智力发展有障碍的儿童, 其智力水平比同龄人要低, 发展速度也较缓慢, 通常会伴有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这些儿童多数不会洗衣做饭、乘车购物、害怕与人交往、甚至连简单的生活都无法自理, 如叠被、穿衣、吃饭、拧瓶盖等。这些现状不仅阻碍了其与人的正常交往, 还影响了其自身的生活和学习。如何通过劳动技能教育, 让这些智障儿童健康成长, 并在将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是对智障儿童进行劳动技能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

1. 树立自信心。

大部分智障儿童由于智力低下, 产生心理自卑, 在生活中也会以失败的心理对待面前的任务。我们常常听到他们说“我不会做”或“我做不来”, 这些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面对智障儿童, 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 使之逐步树立自信心, 信心来自于懂得如何做事情。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 有信心才敢去做, 做好了, 成就感和满足感又会带来更多的信心。在开展劳动技能教育之前, 要根据不同智障儿童的特点, 让家长寻找生活中不被他们发现的劳动方面的成功事例。例如, 有的智障儿童在不经意间模仿家长拿筷子, 或是端了碗, 穿了衣服, 扫了地等, 而经过这样重复的模仿, 他或许已经能够独自熟练地完成这些事情了, 但家长还没有发现, 也有可能发现但没有重视, 因此, 智障儿童本来具有的模仿积极性也被挫伤了。因此, 家长对智障儿童各方面点点滴滴的劳动成功事例, 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智障儿童会为自己能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而感到高兴和满足, 自信心也就自然地树立起来了。

2. 激发兴趣。

兴趣是开启学习大门的钥匙, 而智障儿童通常没有自主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动机, 激发智障儿童的学习兴趣, 不仅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还是劳动技能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智障儿童的自我服务技能发展缓慢, 在家里, 父母包办是常有的事, 形成了他们的懒惰心理, 进入学校后, 大多数儿童都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 不会穿鞋、不会系鞋带、不会系纽扣等。在激发智障儿童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时, 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取物质奖励、语言表扬的方式, 这不仅激发了智障儿童的劳动积极性, 还激发了他们的劳动兴趣, 使其想参与劳动。另外,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一条有效途径。培智学校可以组织多样的活动, 比如, 可以组织“我是小管家”的活动, 让智障儿童在稍有竞争的环境下积极进行比赛形式的劳动教育, 大家可以做一些如扫地、擦桌、擦窗户等家务劳动, 最终组织活动的教师可以对表现好的智障儿童进行表扬或物质奖励。也可以带领智障儿童组织“小小野炊家”的活动, 锻炼其烧饭的能力。活动多种多样, 重在激发智障儿童的兴趣, 提高参与程度, 最终达成教育的目的。

3. 因材施教, 个别化教育。

智障儿童是个体差异极大的群体, 他们不仅与正常的同龄儿童存在差异, 就是智障儿童之间也存在很多差异, 有的沉默寡言, 有的多动烦躁, 有的消极被动, 有的兴奋无法自控等, 近些年特殊儿童教育一直提倡个别化教育, 针对不同的智障儿童实施不同的教育计划、方法。在劳动技能教育中一样要因材施教, 进行个别化教育。特殊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分析每个智障儿童性格上、心理上的缺陷, 正确把握分寸, 因材施教, 千万不要千篇一律地教条式地施教。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智障儿童各自的特点, 进行分层教学, 布置他们完成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交代清楚劳动任务后, 教师要进行具体示范, 使其了解什么需要做、如何做。让智障儿童听明白再做, 这样成功几率就大, 成功了就会带来愉悦的感情,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方式应该遵循直观性教学的原则, 生活劳动技能是指合理运用身体各部分进行劳动的能力, 也是非常直观的动作。因此, 在劳动技能训练时, 必须坚持做好示范。而针对智障儿童感知、记忆、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 需要运用小步子、多循环的方法让他们较好地掌握生活劳动技能。最后, 在进行劳动技能训练时, 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 家庭学校相互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父母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更为重要, 智障儿童的家长更应积极参加生活劳动技能训练的活动。家长在面对智障儿童时, 有些怀着内疚的感情, 有些则无法接受事实, 整天唉声叹气, 还有些家长对智障儿童一肚子怨气, 有些家长觉得亏欠了孩子, 整天忙于工作赚钱, 希望通过钱弥补智障儿童, 把所有的教育都推给了学校。家长的这些心态都是不健康的, 智障儿童的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智障儿童更需要家长的关爱和支持。这种关爱不是宠爱、溺爱, 也不是在生活上大包大揽、不闻不问。要正确鼓励智障儿童自己处理力所能及的事情, 俗话说:“勤能补拙”。家庭是智障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 没有了这个特定的环境, 就谈不上生活劳动能力的形成, 那么劳动技能课堂教学也只能是一纸空文。首先, 家长要有信心, 有的家长课后训练孩子失败后, 就很难坚持下去, 或是不知如何引导、激发孩子实践、训练。这时, 培智学校和教师的配合是关键。教师应给予家长指导和支持, 必要时如有条件, 可以给予家长心理疏导。通过这种家校联系, 学校可以给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儿童参与劳动的一些指导或建议, 并加以辅导和训练。特殊学校可以把课后作业安排为在家中实践学校学到的生活技能, 而家长要做好记录, 学校再根据反馈, 针对每个智障儿童进行表扬和鼓励。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是智障儿童劳动技能教育成功的关键。

劳动技能训练可以促进智障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不仅可以使他们扩大和加深对某些食物的认识和理解, 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感知协调能力的发展, 另外, 还可以增强其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自信心。实践证明, 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 智障儿童的劳动技能得到了发展, 缺陷得到了补偿, 与人相处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能够更好地与人交往, 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做好了准备。

智障儿童的教育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智障儿童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掌握最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 将来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对智障儿童进行劳动技能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系统而科学的教学方法, 训练指导智障儿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 使其最终能适应社会生活, 成为残而不废的、能自立社会的有用人才。

摘要:劳动能力的培养对于智障儿童有效融入社会非常重要和关键。智障儿童接受的以适应生活为中心的劳动技能教育, 对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智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智障儿童进行劳动技能教育, 可以使他们自理自立、自信自强, 更好地适应家庭和社会, 并终生受益。

关键词:智障儿童,劳动技能教育,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1.

[3]徐娥.弱智儿童素质教育与课程设置的思考.现代特殊教育, 2000, 1:35-36.

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 篇5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如何搞好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良好的康复和发展,是每一位家长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这一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每一个家庭的关注。

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是指对智力残疾儿童所进行的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的。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科学适度的教育方法,是成功家庭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直接监护人,家长观念的转变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1、要面对现实。家长要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孩子。即不能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又不能溺爱迁就、百依百顺,更不能歧视嫌弃、任其发展。家长要树立信心,以乐观科学的态度正视现实,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是可以成功的。

2、要热爱孩子。对于智障儿童,父母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尊重、亲近孩子,多给予平等参加家庭生活的机会和权力。如:一起说话交流、参与家庭事务、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外出社交活动等等,和谐的家庭生活有利于智障儿童的教育与成长。

3、要方法得当。智障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脑损伤及各功能障碍,因此必须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果。

(1)教育要有针对性。结合每个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段时期一个重点地进行教育。如刚入学的孩子进行规范作息时间、按时起床、上学、生活自理的教育,帮助孩子形成有规律的生活,指导孩子纠正不良习惯。

(2)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孩子的残疾程度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直观、形象、通俗易懂。如学儿歌、看图片、讲故事、做游戏等

方式,寓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实践中,激发孩子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明白道理学会做事。

(3)多鼓励和强化。由于智障儿童感知觉迟钝、识记缓慢,注意力分散,思维想象混乱等特点,在教育方面比正常儿童要花费更多时间、下更大的功夫,因此家长要有耐心要有毅力,严格要求训练孩子,持之以恒地进行强化训练;对孩子点滴的进步要给予肯定、鼓励,甚至一定的物质奖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不断克服、矫正身心缺陷,促进身心发展,不能简单粗暴、半途而废。

(4)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榜样。智障儿童往往是通过模仿学习,懂得一些道理,因此家长要文明举止、和睦相处,以良好的日常行给为孩子做出学习的榜样,帮助孩子纠正错误。

智障儿童体育游戏训练研究 篇6

关键词:智障儿童;体育游戏训练;研究

智障儿童的教育一直是我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由于他们不同于正常儿童的生理及心理,所以需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来教育他们。体育教学法是教育智障儿童的一个初步探索,因此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下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

一、智障儿童的身心特点

1.智障儿童对于疼痛的感知能力与正常儿童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异,对于疼痛感受不敏感,因此在受伤或者饥饿时难以发觉。

2.智障儿童的记忆具有记性差、忘性大、再现难等特点。

3.智障儿童的情绪不稳定,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经常表现出特别的情绪。

二、智障儿童体育游戏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不同,教师应针对其具有的特点,采用一些具体可施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智障儿童的体质健康水平,补偿和矫正他们的身心缺陷。

1.增加实用体育教学内容

根据智障儿童肌肉力量、耐力、柔韧性差等生理特点,为了使其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应加强锻炼智障儿童的坐、卧、爬、站、走、跑等基本动作,为其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基础。由于智障儿童的身体严重不协调,因此这些基础动作的训练对于矫正骨骼畸形有很大益处。

2.刺激大脑,促进智力发展

经科学研究表明,刺激大脑可以使人的智商提高。通过对智障儿童的大脑刺激可以提高其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度。经常从事体育运动有助于大脑皮层的活动,增强智障儿童的反应能力,提高其肌肉机能。

3.增强自信心,调节情绪

由于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在生理上有很大不同,这种缺陷会影响智障儿童的心理,使其产生自卑感,没有勇气与他人交往。而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常常采用一些极端的方法,也因为自卑而变得暴躁易怒。因此,对于智障儿童应采取嘉奖式教育,时常对他们进行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改变心态。

综上所述,采用体育游戏法进行教育,应有针对性地对智障儿童的身体进行锻炼,帮助其身体机能得到补偿和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智障儿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

参考文献:

文代君,加娜特·马格力特.乌鲁木齐市维、汉族3~6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19).

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研究 篇7

一、听赏教学

智障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相对于正常的儿童而言较为缓慢,这就需要通过音乐中富含的情感感染他们,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从而促进智障儿童情感和智力的发展。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和音乐水平来确定听赏的音乐曲目。一般而言,节奏简单、旋律优美、音色容易分辨的乐曲是比较适合的。

在音乐的听赏中,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音乐的节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能够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因此,音乐听赏时可以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做拍手、拍腿甚至舞蹈的动作,在与音乐的相和中感知音乐中的情感。另外,在音色的选择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特殊音色的音乐作品,例如《百鸟朝凤》,其中的鸟叫声肯定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唱歌教学

在进行智障儿童的音乐教学中,一些普遍适用、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则会显得无用,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智障儿童的特别之处,进行引导教学。当教师教学生唱歌时,会发现智障儿童特别的勇敢,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各种方式体现着自己的情绪,比如,跺脚、乱叫。虽然旋律把握不准,但是他们很认真地对待唱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避免使用强制性的教育手段,尽量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他们。

教师在准备教给学生歌曲之前,可以让学生提前多听,在课间不断播放这首歌曲。在不断的重复中,学生就会不断加深对这首音乐的印象,慢慢便有了熟悉的感觉,后期就能够哼唱出来。之后,教师就能够正式在课堂上教授这首歌曲,学生找到熟悉感,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够减小学习压力。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过于激动,可以要求学生随着音调进行哼唱,不仅能够有效地纠正发音,还能够保证课堂秩序有序地进行。

三、加强接触

通过研究表明,部分智障儿童的音乐能力甚至能够超过正常儿童。但是社会大众对于智障儿童过低的期望值和消极的态度影响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智障儿童走进社会的视线中,加强智障儿童与社会人群的接触和交流,加强智障儿童与同龄普通儿童之间的学习和游戏,为智障儿童创造更加丰富和正常的音乐学习和交流环境。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还能够让社会对其具有正确的理解,促进智障儿童的发展。

四、锻炼独立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这对于智障儿童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能够一味地帮助学生,这样只能让学生更加地依赖他人。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和生活中多做选择和决定,教师在学生进行选择或者是做决定中进行必要的引导,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又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独立能力。

社区融合教育点亮智障儿童的生活 篇8

智障, 被定义为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者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知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智障儿童又称为智力残疾儿童。面对智障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需要全社会从认识、情感、行为上真正接纳, 通过政府组织、社团公益等多形式合力才能为他们“推倒”人为歧视的“藩篱”, 助他们融入社会、走上自力更生的阳光大道。下面,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搭建学校、家庭与社区融合平台

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 是一个小型社会, 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在具体的社区内进行, 是智障人士生活、学习、融入主流社会的重要场所。智障儿童接受社区融合教育, 实则是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体验、尝试乃至真正确定社会角色的过程。社区实施融合教育可以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改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互独立、相互隔离的状态。因此, 社区管理者要把智障儿童融合教育作为一项重任, 整合社区资源, 专设社区融合教育机构, 配备具有专业知识的社区辅导员, 及时协调处理相关事宜, 与学校、家庭构建起一个教育网络体系, 形成社区、学校、家庭相融合的教育力量, 加强三者的互动和合作。社区通过举办适合智障儿童的实践活动、家庭教育讲座、家长与辖区居民沟通交流等形式, 既能为智障儿童提供真实可行的教育环境, 又可以引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还可以让社区居民消除对智障儿童的偏见和歧视, 从而真诚接纳他们、关爱他们、帮助他们。

二、把课堂教育迁移到社区

我们可以把智障儿童从教室带出来, 让他们逛超市、学游泳、乘公交、进电影院, 这也是进行社会融合课程的一部分。这种真情实景的体验和实践, 有助于智障儿童的生活化和社会化。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让智障儿童学会自理、学会生存、学会技能, 从而融入社会, 因此, 学校教育不能只是“空中楼阁”, 而是要引导智障儿童“多接地气”, 把最简单的“1+1”的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 变死板为创造, 让他们在超市买自己最喜欢的两支铅笔, 就比单纯地告之答案更具现实意义。如, 《认识交通设施》通常用图片来一一指认, 还不如带孩子们到社区某个十字路口认红绿灯、过斑马线、走人行横道、穿地下通道、上天桥走走, 这样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可以达到“知行合一”。教育即生活, 把课堂教育迁移到社区, 就可以给智障儿童一个真实可行的生活场景,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智障儿童更顺利地适应生活。

三、设置社区融合教学课程

开展社区融合教学, 要有一套支持性的融合教学课程。由于智障儿章的差异性比较大, 传统书本中的教材纲要, 例如多学科的划分都不适合智障儿童的现实需要, 更不要说能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顺利接轨。再加上“大而统”的陈旧教学模式, 使得智障儿童的个性特征得不到尊重和发掘, 因此, 要真正实现教育权利, 教育体制的设计以及教育项目的执行都应该考虑智障儿童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需要。针对智障儿童的教育目的并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 其着力点应是为他们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因此, 随着融合教育的兴起, 设置智障儿童的教材纲要, 就要从社会需要、学生个人需要、课程发展需要三方面出发, 突出社会化和个别化, 构建以康复训练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和潜在课程为支柱的课程体系, 开展以适应智障儿童、家庭、社区为目的的教学训练;教材的基本内容要以主题单元为龙头, 兼容不同的学科基本内容, 不同科目围绕主题单元展开不同的教学。同时还要不断开发课程资源, 整合多种资源为单元开展服务。

四、建构社区融合支持体系

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 篇9

一、研究对象

小文, 是一名16岁的轻度智力障碍女生, 其哥哥、姐姐智力情况都很好。母亲32岁时, 小文出生, 顺产。没有重大疾病史, 七岁的时候曾从楼梯上滚下来, 当时昏迷了三个多小时, 住院半个月时间, 出院后小文的智力情况急剧下降。父母忙于生意, 哥哥姐姐在外地工作和学习, 她主要由保姆照顾其饮食起居。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1.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一例识字困难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训练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一些可行的教育训练方法, 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和普通学校的老师以及存在相同问题的儿童家长提供一定的参考。

2.研究内容。 (1) 通过对家长和相关教师的访谈、观察小文的行为, 并结合多方面的评估, 做出鉴别诊断, 为进一步的教育训练和制定适合小文特殊需要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做准备; (2) 探讨对识字困难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教育训练的可行性和效果分析; (3) 分析这一类识字困难智力障碍儿童的成因, 提出教育建议。

3.研究时间。2012年7月—2013年7月。

三、研究过程

(一) 识字困难的评估和诊断研究

1.访谈和观察得到的行为表现。小文曾上过三年普通幼儿园, 其父母回忆这期间没有发现她与别的孩子在各方面有明显异常。

小文摔伤后继续在普通小学上了三年 (7—9岁) , 其间她的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其他同学。在语言行为等方面也都远远落后于普通水平, 因而常常被同学们欺负, 老师也对她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

尽管智力落后儿童在识字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她困难程度显得特别突出, 尤其和她其他方面的能力十分不相匹配。比如:很简单的字她认起来都有很大的难度, 比如:月亮、春天、桌子、裤子……等常用的字词的辨认都很困难。有的词语有一点印象, 但不知道具体每个字的读音, 比如:她会将“门口”中的“门”读成“口”, 这说明她对这个词的读音有点印象, 但分不清具体哪个字该读什么音, 这也说明她并没有真正掌握该词的正确读音。

有趣的是, 她对其他事情的记忆能力却非常强。她能清楚地记得五六岁时发生的事情, 并能很好地复述出来。平常的学习中她也能较清楚地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但对字的记忆特别差。主要表现为, 记不住字音, 也记不住字形, 即使当时记住了也很快就忘了。

2.医学评估。7岁半时, 经深圳康宁医院诊断为轻度智力落后, 智商为67分。

3.其他能力评估。通过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的观察, 总结小文的其他能力大概如下。

社会适应评估:在感觉运动、生活自理、语言发展、时空定向、劳动技能和经济活动方面的能力都很强。她是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运动队的运动员, 多次代表学校去外地参加比赛, 屡获佳绩。同时她在舞蹈方面也很有天赋, 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文艺比赛。另外, 她在美术方面也很有创造力, 她的画常参加比赛, 成绩都不错。她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比较好, 能自己做简单的饭菜, 也能自己去购物, 逛街。

个人取向和社会责任方面:她的集体荣誉感很强, 也很有上进心。班级活动都十分积极地参加, 如果别的同学言行不利于班级荣誉, 她也会很认真地加以劝阻。另外她很有管理能力, 是班长也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4.教育学评估。小文在弱智教育部的学习总的来说是很好的, 各科成绩都十分优秀。她的画很有灵性, 作品多次获奖;体育成绩也是很突出的, 经常代表学校外出参加比赛;文艺方面也很有天赋, 很喜欢跳舞, 也常常参加学校的文艺演出。数学虽然是弱智孩子的弱项, 但现在她也能慢慢地循序渐进地学到了第九册 (人教版培智学校教材) 。常识学科也能弄懂所学的知识, 同时也能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常识知识。

5.诊断结果。阅读学科识字困难。主要表现为识记困难, 再现困难, 极易遗忘。

(二) 识字困难教育训练的方法和过程

1.利用不愤不发的教育原则。我让她和同学一起写十分生活化的句子。如:“今天午饭我想吃面条。”“周末我要去买衣服。”“今天天气不太好。”“我现在去宿舍。”等等。

由于她比其他学生的写字、识字能力都弱很多, 这些句子她大都写不全, 只能写个别字。而其他学生几乎都能写出这些常见的句子。这个时候, 我就表扬那些写出句子的同学, 并要求他们继续努力, 以后一定会生活得很好。私下里我就利用她好胜心较强的特点, 正面引导她学会表达这些基本的常见句子, 进一步增强她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有的时候, 我前一天单独教会她写一句很简单的话, 第二天让她和同学们一起再写出来。这时候她通常都会有较好的表现, 我就趁机不遗余力地表扬她。使她在同学们面前很有面子, 也有利于她开展班长的工作。通过大量、多次的类似练习, 懂事的她很能明白老师的苦心, 同时自己也能很积极用功地记忆一些常见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引导她主动学习强化练习。在平常的接触中, 我常常保持较为敏锐的嗅觉, 从各种活动、谈话、聊天等途径去了解她最想表达的句子。然后在日后的个别训练中加以实施, 并及时肯定她所取得的进步。让她充分体验到只要付出努力就有收获。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也很注意选择一些较简单的字, 让她在同学们面前展示展示, 让她体会到努力付出后的成就感。

3.以句子为主要学习形式, 进行穿插字、词的学习。我十分注意以句子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因为做个别训练的时候她已经是16岁的大女孩子了, 如果总是停留在一些简单字、词的学习上, 会让她觉得很不好意思, 也就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个别化的训练中去。同时也会使其他同学产生轻视她的现象, 这更加不利于对她开展个别化训练。

所以在制定训练内容的时候, 我都是以句子为导向, 穿插字、词帮助她学习。同时注意当训练内容和上课的内容有重叠的时候, 进行适当强化。

当训练到第3个月的时候, 训练内容适当添加一些小短文、儿歌等, 以丰富训练形式, 便于持续激发她的学习兴趣。

4.利用她的识记特点制作小卡片进行字、词记忆练习。小文对字的记忆主要是通过轮廓记忆的方法进行。这样记忆的好处是能对该字有个大致的印象, 但汉字中长得像的, 也就是轮廓相似的字很多, 这就在记忆字的准确性上大打折扣。

这样的记忆方法是她多年来在潜移默化中应用的, 所以要彻底纠正该记忆方法并让其重新建构一种新的完全不同的记忆方法显然不现实。我们都知道前摄抑制对普通人尚且作用很大, 更何况对她这样的儿童。针对这种情况, 我制作了大量由易到难的普通卡片, 供她时时刻刻看一看、读一读、背一背。遇到形近字, 我就制作较为特别的卡片, 提示她要特别注意对这些字词的学习。

5.注意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她学过字、词后, 注意将这些字、词尽可能地搭配成其他的句子, 以增加她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注意多次巩固和强化, 也不能机械单一地重复, 应尽可能形式多样灵活地重复所学内容。

6.注意其他相关的影响因素。智力障碍儿童的个别化训练是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所以尽量控制好一些相关因素对于个别化训练的开展是大有裨益的。比如, 我要求她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饮食营养的搭配和注意休息, 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 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 争取家长的支持是成功实施个别化训练的重要保障。

总之, 对智力障碍儿童的个别化训练不是在某一种形式下的训练就能完成的, 需要训练的老师能深入到训练对象的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并能够利用各种可能利用的情景、条件来强化训练内容。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在个训的一年中, 我每三个月都对小文的个训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小文在理解方面能力很强, 几乎只听老师讲解一遍就明白了个训材料的意思。在字形的记忆方面明显比个训前要好很多, 认字的正确率由一开始的22.5%上升到67.2% (限于对个训材料的认知) 。她能主动将个训所学的东西, 联系到平常的学习中去。但个训她没有兴趣的内容时, 完成得质量不好, 仍需要监督。

2.由于她本身的智力缺陷, 所以在识字上面存在着客观性的不足, 无论怎么训练, 这一客观事实也是无法更改的。只能说希望个训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她的潜力, 或者说激发她的兴趣, 使她加强主观学习能动性。

但对于弱智孩子学习文化课兴趣的激发, 也是需要持续鼓励, 真正激发起她内心深处强烈的自我提升的欲望。

3.缺乏家庭配套的支持。她父母没有时间配合老师开展辅导个训的工作。虽然在学校经过多次重复、巩固, 但总体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五、结论

1.识字困难儿童的识字能力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的, 但提高的程度和质量与个训对象智力程度和意志程度密切相关。

2.给予识字困难儿童足够的耐心和充分的理解, 根据其特殊需要, 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需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治疗训练, 通过反复的巩固训练, 该类儿童的识字能力是可以得到较大提高的。

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 篇10

关键词:音乐,智障儿童,情感,教育,康复训练

一、音乐与儿童教育的关系研究

音乐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声波震动,在一定时间内被展现出来,人们通过听觉感官感知音乐的存在,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

音乐对于人的身心发展大有裨益,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音乐有助于开发人们的大脑,集中人们的注意力,提升其创造力、语言能力,通过感官的刺激,提升IQ,实现对右脑的强化。第二,音乐的震动可以有效地抵抗情绪压力,为内心带来一种松弛作用,音乐引发心理、认知上的生理反应时,对消除工作、生活中的疲劳大有帮助,由此更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心理学研究表示,人在0~1岁期间就已经可以对声音做出基本的反应,3~4岁可以感知基本旋律,4~5岁可以识别音区和音高,7~8岁可以进一步感知协调和不协调因素,10~11岁可以建立和声的观念,对音乐审美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和感知。

学龄前的儿童的思维正处于一个启蒙时期,其情感体验十分单纯,对于音乐的认知也才刚刚起步。对于音响只是出于被动的生理接受,同时也是完全的感性接受,当他们听到一些柔美、抒情的音调时,会感到抚慰和安静,听到一些急促和快节奏的音乐时,他们往往会比较兴奋,甚至会跟着音乐手舞足蹈。

智障儿童对于教师有一定的依赖心理,认为教师说的话都是对的,教师的话有时候比父母还具有作用。所以,小学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对智障儿童的教育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在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思维能力和心智的发展尚有限,所以对于音乐的认知还是很片面的,喜欢用个人的自然情感去判断音乐,此时儿童对音乐的感知方向已经有了一个大致规模,能够和音乐进行基本的情感交流,但是并不能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知识单纯地获得表面的情感体验。

二、音乐教育与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研究

1、个性教学法

个性教学法讲究尊重不同智障儿童的差异性,根据其个性的需求以及本身具有而优势和缺点来确定教学方法。这就需要音乐教师要学会进一步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强项。一个树之所以会长得十分高大,不是因为面面俱到,而是有一个树干窜得最快、最高,所以就需要智障儿童在这里发挥他们的顶端优势。无论是对于普通孩子还是智障孩子,学得多不如学得精,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鼓励孩子展示自己的优势和才能,让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点表现出来,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是教师需要做的。

2、差异教学法

差异教学法是将学生进行分类教学,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以这种方式更好地弥补学生在学习上的缺陷,鼓励其更好地发展。差异教学法的优势体现在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适当的教育程度以及适当的教育环境,对于不同类别的儿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当中,让他们对自己的有信心,并且在学习上树立一种紧迫感,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运用差异教学法,不要将某个孩子特地地分离出去,而是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帮助,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3、渗透教学法

渗透教学发是利用强制性的手段挖掘儿童的潜在音乐细胞,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通常情况下,智障儿童要比一般儿童更固执,所以他们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更容易情绪化处理问题,音乐教师对他们的教育要更有耐心,不能指责他们,而是要顺着他们,等到他们情绪稳定之后,在渐渐引导具体的课堂内容上。音乐具有打动人心的功能,它可以使得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事,启发学生的大脑,挖掘其潜在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利用渗透教学发是一个屏障。教师也经常听到学生哼唱一些歌曲,这些歌曲甚至难度要高于音乐课本身的内容,他们不用教师去讲解、引导,自主学习就可以达到这样一个效果,着实难得,也值得鼓励。从本质上来分析,是因为他们通过广播、电视以及一些媒体上获取了这些音乐信息,在潜意识里对这种音乐就有一种认知,所以模仿起来也毫不费力。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性,进一步丰富利用音乐丰富孩子们的认知。

4、实现音乐和画面结合教育

利用音乐和画面结合的方式优化欣赏教学,可以进一步加强音乐和智障儿童的情感沟通,帮助其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为其心灵画出一片纯净的天地。想象力往往要比知识更为重要,利用想象力推动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使得他们的知识进化,丰富智障儿童的感情世界,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理解,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行为。

三、结语

当我们把音乐当作一种优化智障儿童情绪和行为的工具时,我们一定要注重方法和策略,让儿童可以被音乐影响,因为音乐而客服自己的情绪和生理障碍,让他们可以不断地获得对自己行为认知的肯定。利用音乐,加强智障儿童在社会情绪、感官以及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有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参与学校和社会生活。

参考文献

[1]侯朋飞.智障儿童社会支持体系现状及问题研究——以天津市菖机构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22:44-46.

[2]李春,付娜.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特教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特殊教育中心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6:44-47.

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 篇11

一、了解轻度智障儿童的特点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存在许多能力方面的缺陷,如认知、语言、动作等,因此他们缺乏与其他人正常交往的能力和技巧,从而导致出现问题行为。在体育教学中主要表现为:

(一)认知活动表现迟钝,感知的信息量小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更多的集中于单个信号系统,以直觉分析或观察事物为主,造成这类儿童学习迟缓。其识记特点是:识记慢、遗忘快、再现不准、偶然健忘。在体育教学中表现为动作学得慢、学不会,做出的动作总是比正常儿童慢一拍等。

(二)个性与众不同,高级情感体验少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意志软弱、求知欲差、自控能力差, 有的甚至还伴有冲动性的攻击行为。情绪特征的突出表现是情感分化慢,易受环境影响,高级情感体验少,容易造成情绪紧张、消极沮丧或喜笑失度,久而久之变得不太合群,且性格孤僻。尽管如此,这类儿童仍然具有普通儿童所具有的所有天性,他们在体育活动中也希望表现自己,且有较强的为班级争得荣誉的积极性。

(三)运动协调能力差,身体素质差距大

由于先天的智力缺乏使得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参加体育运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正常儿童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常表现为发育不健全,身体素质差,行动缓慢。在运动功能的发育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上亦存在较明显的滞后现象。如有大肌肉力量差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动作的稳定性不足,手眼不协调,并且在动作的控制方面不如一般人,联合动作的发展较迟,其学习跳跃、攀登、下梯等需要联合的动作时均感到困难。

二、明确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基本原则

体育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是长期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正确理解和贯彻体育教学原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随班就读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中,还必须遵循一些特殊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从简单的单个动作学起, 细心指导,反复练习,给予轻度智障儿童充分的时间来掌握基本动作,而且要多给予鼓励和奖励,为其提供完成动作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二)情景性原则

借助形象化的直观教具,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一些自然情境,运用通俗易懂的指导语言,帮助轻度智障儿童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动作表象的形成。并要允许和鼓励轻度智障儿童在课上自由地和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借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趣味性原则

要让轻度智障儿童始终在轻松快乐的情绪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体育课程的设计应更具趣味性,并且能够为轻度智障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让体育课堂成为一个能够给予他们更多快乐的场所。

(四)补偿性原则

要持之以恒、深入细致地了解轻度智障儿童,要善于发现轻度智障儿童的长处和优点并及时强化每一次的进步。有目的、有计划、系统性地补偿轻度智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缺陷,并通过合适的体育运动,增强这类儿童的身体素质和自信心,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从而促进他们形成适应社会的自理能力。

三、实施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具体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落实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体现了一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教师在对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上要做到有的放矢、有张有弛,在充分把握每个儿童的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去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对他们的缺陷进行补偿,同时培养其优势和特长。在对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中采用较多的是语言讲解,通过简化知识,同时结合直观的动作示范,将浅而易懂与奇妙有趣相结合,以加深儿童对动作的理解,使知识毫不费力地钻进他们幼小的心灵。

1.选择适合的体育教学内容

教材编排的教学内容,是上课内容的依据。但作为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灵活地处理教材。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发展规律来安排,并要遵循安全性、趣味性、补偿性等原则,能促进儿童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身心的发展。具体内容可以是体育游戏和跳绳为主。

体育游戏以其独特的趣味性深受儿童的喜爱,轻度智障儿童也不例外。可以选择对抗性小、方法和规则简单易行的体育游戏,比如低段儿童《走》的单元教学中,可以将不同方式的走联系生活,创编“模特走秀”“扮演不同角色的走”“小动物的走”等小游戏;队列练习可以创编游戏“学做神气的军人”。

跳绳是适合轻度智障儿童体育锻炼的理想运动项目,不受场地、设备和人数限制,运动量可以随时根据练习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通过跳绳练习,能促进轻度智障儿童骨骼、关节和肌肉韧带的生长发育,锻炼他们动作的协调性,促进脑功能的发展。

2.降低难度,采用小步子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不在于复杂华丽,在于实效方便,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跳绳》教学中,考虑到初学跳绳的轻度智障儿童的平衡能力差,肢体协调性弱,应该从他们的这些实际出发,制订如下方案:

(1)制作跳绳的专门练习绳。根据儿童能力的实际情况,初学的儿童用一副跳绳的手柄可以练习徒手摇绳的动作;有手柄的半段绳可以练习摇绳的节奏。总之,熟悉了手中持物练习后,再持有柄的半段绳练习,最后才用一根完整的绳。

(2)学习上肢动作。手把手地指导儿童首先学会空摇绳,完成以肩为轴两臂向前的体侧绕环动作;动作熟练后尝试左右手各握一只绳柄的徒手练习,练习次数由单个开始逐渐有节奏地增加个数;然后再练习手握有柄的半段绳摇绳,要求绳子要抡得圆,让儿童能听见绳子击地的响声,教师同时给与其击掌或口令伴奏,强化有节奏的练习。

(3)学习下肢动作。先抱着儿童跳,让其双脚离地,感受跳的感觉,培养跳的意识;双手叉腰,原地练习双足并跳,要求跳起有一定的高度与节奏;教师用带跳的方法,带着儿童一起跳,培养儿童感受动作的连续性;师生配合练习:教师将折叠绳从儿童脚下甩过,儿童起跳,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和起跳意识;根据他们的体力,连续跳的次数不要多但要有节奏的连续性。

(4)学习上下肢配合动作。根据教师的口令模仿跳绳练习,尝试双足并跳、徒手模仿空摇绳动作;过渡到手握有柄的半段绳摇绳跳绳练习;待儿童较熟练掌握后,便可以学习并足跳绳,轻度智障儿童由于平衡能力与协调性都较差,接受能力相对也较差,往往不能连贯进行,需通过反复强调不断地练习,才能顺利地掌握并足跳绳的技能。

3. 抓住学习兴奋点,补偿缺陷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创法,不管是哪种方法或哪几种方法,只要是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教学方法。在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中应多考虑他们的学习反应,找到他们学习的兴奋点。例如,在接力游戏中可以根据轻度智障儿童的能力,将起跑点往前移,让路程长度减半,这样让他们不再总是落在正常儿童的后面,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并体会成功的喜悦,又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不会因为轻度智障儿童的参与而影响了大家的练习。

例如,二年级(2)班的小李同学是个轻度智障儿童,表现为自控能力差,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有时还会冲动,对其他儿童有攻击行为。但是她比一般儿童长得高,力气也大,所以排队时让她站在排头,整队时第一个报数,并鼓励她带头做好,下课时还请她帮忙做一些可以完成的小事,在同学中表扬她的勤劳,让其他同学接受她、不再排斥她。得到肯定的小李同学自控力一天天好起来,每堂课基本都能融入到小组活动中,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增强自信心和适应能力,融入团队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四条是: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教师在对轻度智障儿童的体育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使儿童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例如,二年级(1)班的小冯同学是个完全游离于全体同学之外的人,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而边走边口中念念有词,时而又指着一个所谓的学生,模仿老师的讲话,尽管他语言模仿得很好,但是要让他模仿个动作就很困难,所以一开始他抱怨学动作难,也不愿参加体育运动,针对他的运动能力,每次练习和游戏时教师都降低了练习要求,并引导其他正常儿童真诚地帮助他,在不断地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后,他变得乐观了,也喜欢上了运动,广播操和直线跑都做得不错。现在如果哪天体育课被换课的话,他还会摇着脑袋大声说:“今天没有体育课,好可惜,好可惜!”

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降落人间的小天使,他们都是美的象征。面对轻度智障儿童的行为,作为教师要学会包容和忍耐,学会适度降低标准和要求,平日里要关注这些儿童的细小进步和成长,要注重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要相信他们、呵护他们,让他们在自由与自信、平等与快乐的天地中飞翔!

浅谈新时期智障儿童创新教育 篇12

一对智障儿童进行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 在培智学校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学校为了学生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 采用封闭式的管理模式, 学生在等待中生活, 在教师摆布中生存。教学中重视“主科”, 轻视“副科”,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常常是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跟着答案走。时深日久, 使得学生懒于思考, 长期停滞于简单的形象思维, 创造想象能力得不到发展, 最终成了“四肢发达, 头脑简单”的依样画葫芦式的学生, 无法成为适应社会, 残而有为的劳动者。可见, 对智障儿童进行创新教育尤为重要。

二对智障儿童进行创新教育的可行性

针对生理、心理、智力均有缺陷的智障儿童, 能否对他们进行创新教育?很多人产生质疑, 然而答案是肯定的。早在陶行知的《创造宣言》中就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全纳教育也提出:“人人有才, 人无全才, 扬长补短, 人人成材。”要知道弱智不等于无能, 在智障儿童中, 有的乐感好, 有的模仿能力强, 有的身体素质好……他们有其不可估量的教育潜力, 同样具有创新能力,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因材施教,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空间, 就能开发出智障儿童尚在“沉睡中的能力”, 就能使智障儿童的创造火苗燃烧起来。

三对智障儿童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1. 树立自信, 培养意识

智障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大脑病变, 导致智力水平低下, 往往被称之为“傻子”, 这样的角色定位使智障儿童受到歧视, 并产生自卑心理, 对自己的潜力缺乏自信心。然而自信心却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动的心理动力, 是学生产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对每一个学生都不要轻易否定, 而要沙里淘金, 发现闪光点, 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培养创新意识。

2.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性, 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是引发智力火花的燧石。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智障儿童惰性极强, 缺乏学习欲望, 很难主动探究。为此, 教师应利用各种手段, 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 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编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序幕。学生只有“愿意学”, 才能“学进去”, 智力才能得到发展, 潜力才能得到发挥。

3. 诱发质疑, 启发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 从而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居里夫人说:“发明千千万, 关键在一问。”智障儿童往往很难主动探究, 这就要求教师诱导、启发学生发问,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乌鸦喝水》一课时, 我们在指导学生看图的过程中便诱导学生发问, 引导学生提出了: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 它怎样才能喝到水等问题, 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 列出各种答案, 然后集中分析, 找出最棒的办法。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当智障儿童的整个身心处在创造的激情和成功的欲望之中时, 其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异常活跃, 智力也就得到了发展。

4. 借助媒体, 扩展思维

智障儿童由于智力水平低、理解能力差, 他们很难从文字中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上课的模式, 使学生只能机械记忆, 阻碍思维的发展。然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 使文字、图表、声音、图像集成一体, 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有趣, 感染力强, 学生乐于学习, 并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教语文课《司马光》时, 我们设计了电脑动画, 动感地演示了小朋友掉进水缸的情境, 学生身临其境, 积极想办法救小朋友, 有的说用抽水机把水抽干, 有的说让小朋友抓住木棍, 有的说让大象用鼻子把水吸干等。最后通过讨论分析, 得出在当时的年代, 当时的情景, 砸缸的办法最可行。这样的课学生容易理解, 乐于学, 肯动脑筋, 思维得到了扩展。

5. 利用活动, 提高能力

在智障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课外活动是学生手脑并用的最好结合点, 是发展学生特长, 培养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培智学校可根据学生的体能、智力和兴趣特点, 组建音乐、舞蹈、手工、书法等课外小组, 并定期开展艺术汇演、劳动技能比赛、体育竞赛等活动, 挖掘学生的潜在特长, 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 破除陈规, 乱而有序

李惺说过:“改人之过, 勿太严, 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 勿过高, 要令其可行。”医学上讲究“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 而教学上亦讲究“因材施教, 学有所得”。正常儿童课堂上可以自觉地背手坐好, 认真听讲, 举手发言。而智障儿童自觉性极差, 需教师时刻提醒, 很容易分散注意力, 阻碍思维的正常发展。有时课堂上学生突然有了灵感, 张口就答, 如果马上遭到老师的批评, 无形中就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久而久之, 轻度学生经常举手发言, 中重度学生则不愿意举手, 即使举手也很少被老师提问, 很容易造成轻度学生骄傲自满, 中重度学生自卑消极、厌倦学习, 不利于培智学校的教育教学。破除陈规、看似学生自由散漫、坐得随便、说得轻松, 但实则不拘一格、乱而有序, 全在教师运筹帷幄之中,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果。

7. 似分非分, 分而不露

“似分非分, 分而不露”, 是指教学上既要分组教学, 又不要让学生感觉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分组教学, 上课前先交代教学目的要求A组学生达到什么程度, B组学生达到什么程度;还有的教师在巩固联系中出示题签, 说这道题比较简单, 请某某同学来做, 再出示另一张题签, 说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 请某某同学做。这样看似达到了分组教学的目的, 实际上先下断言, 无疑给智障儿童造成心理压力。所谓似分非分, 分而不露, 即分组于无形之中, 只要求教者心里有数, 不必让学生感觉到, 使其认为教师随便分配, 都愿意得到教师手中的题签, 都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达到了分组教学的目的。

8. 因势利导, 按需施教

所谓“因势利导, 按需施教”就是顺水推舟, 学生需要什么, 想学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 尽量满足其求知欲, 不必拘泥于常规。如学生喜欢室外活动, 我们就常常带他们到操场上拍球、跳绳……这样不仅锻炼其肢体协调能力, 增强体质, 还可以在玩中练习数数, 认识球体。另外在拍球过程中那些胆小、孤僻的学生也能在老师的鼓励下参与活动, 能够与人交流。所以智障孩子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丰富教学形式, 要迎合孩子的天性, 相比之下, 快乐的室外活动要远远胜于室内的枯燥讲解。只有教师导得循循善诱, 学生才能学得如饥似渴, 其妙处如水到口, 冷暖自知。

上一篇:薄壁盘类零件变形控制下一篇:中国水泥发展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