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人士(共3篇)
智障人士 篇1
一、引言
智力障碍 (MR) 又称智力缺陷, 是指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水平并表现出适应性行为方面的障碍。智力障碍人士虽然智力落后于普通人群, 但是他们在生理上的发育和身体的成熟情况几乎与普通人群相同[1]。有研究者对培智类学校的智障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智力障碍青少年性成熟度在年龄上与普通青少年没有很大的差异[2]。这些说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 智障人士也会步入青春期, 随着生理的发育会逐步出现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 直至性成熟。
智障人士的青春期生理不断发育, 其机能与功能不断成长, 他们的性冲动、对性的需求也随着出现, 很多研究发现, 智力障碍人士到了青春期会表现出极大的性好奇和性需要[3], 他们会尝试着从刺激性器官中获得快感, 会渴望与异性交往, 甚至建立婚姻关系。在智障人士产生对性的需求的同时, 由于智力障碍者智力发展和认知水平发展的限制, 社会交往能力十分有限, 加上生活环境的制约, 智障人士在性心理与性社会发展上显然迟滞于普通人, 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4], 导致产生了很多与性相关的问题。
随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针对残疾人的社会化托养等机构应运而生, 包括地方各级政府及残疾人联合会兴办的公益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 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他们的服务对象以智障人士为主, 生活在一个集体供养的环境下。在大环境下共同生活的智障人士, 行为容易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 产生模仿行为, 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 智障人士性生理的快速发育成熟, 使其产生各种对性需求的表达方式。
本研究在此前提下, 旨在探讨托养机构中生活的智障人士与性相关的现象, 从托养机构智障人士与性相关行为与自我保护意识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为托养机构开展智障人士性教育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
二、智障人士与性相关现象的研究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广州市某托养机构内年龄为15~35岁的智障人士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工具
主要参考由香港社会福利署临床心理服务科对成年智障人士与性相关现象的调查[4]和熊利平对智障青少年性教育成效研究[5]相关问卷自编了《智障人士与性相关行为的调查问卷》, 对智障人士的性行为表现、自我保护意识进行调查研究。
该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行为表现 (总分45分) 和自我保护意识 (总分39分) 。
(三) 研究步骤
向职工发放 《智障人士与性相关行为的调查问卷》, 了解智障人士的与性相关的行为表现以及自我保护意识, 问卷均由熟悉智障人士的职工填答。采取当场作答, 当场回收的方式。
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研究共发放230份问卷, 回收222份, 剔除无效问卷, 最终得到219份有效问卷。
(一) 问卷中研究对象的性别情况
研究对象是广州市某托养机构, 其中男153人, 占总人数的69.9%;女66人, 占总人数的30.1%。共219人。
(二) 研究对象能否分辨男、女情况
在调查的研究对象中, 不能分辨男、女的有37人, 占总人数的16.9%, 能够分辨自身性别的有182人, 占总人数的83.1%。其中, 男性能分辨男、女的为118人, 占男性总人数的77.1%;男性不能分辨男、女的为35人, 占男性总人数的22.9%;女性能分辨男、女的为64人, 占女性总人数的97%;女性不能分辨男、女的为2人, 占女性总人数的3%。
(三) 研究对象能否处理月经或梦遗情况
研究对象中, 女性能处理月经的为48人, 占女性总人数的72.6%;不能处理月经的为18人, 占女性总人数的27.3%。男性能处理梦遗的为53人, 占男性总人数的34.6%;男性不能处理梦遗的为100人, 占男性总人数的65.4%。因女性经期比男性梦遗较为明显, 员工能够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对其进行处理经期的指导;而对男性而言, 梦遗是在睡眠过程中发生的, 容易将梦遗当成遗尿, 护理人员也容易忽略, 并且梦遗具有时间的不确定性, 因此较容易失去机会对男性智障人士进行处理梦遗的指导。
(四) 研究对象与性相关行为表现 (超半数) 的情况
问卷中出现的17项与性相关的行为, 均报告出研究对象出现相关的行为, 其中, 超过半数以上的有5个项目:在日常生活中 (非帮助对方或接受对方帮助时) 有意触摸非敏感身体部位的, 占总人数的78.5%;在日常生活中与异性身体过近 (少于一尺) 的, 占总人数的81.3%;拥抱异性同学的, 占总人数的60.3%;在私人地方 (如宿舍、床上、厕所等) 自慰的, 占总人数的58.4%;凝视他人的性器官及敏感部位, 占总人数的55.3%。在这5种行为之中, 前两项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较为普遍常见的行为, 智障人士的性别边界界限较为模糊, 较难分清异性之间的交往界限, 难以分辨恰当和不恰当的身体接触, 因此通常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交往活动, 一些调查研究也有发现:智障人士存在不恰当的与性有关行为, 包括自慰、与异性有身体上的不当接触、凝视他人的性器官及敏感部位[5]。
(五) 与性相关行为表现的男、女性差异情况
对与性相关行为项目进行男、女性别独立样本T检验, 由结果可以看出, 有4个项目在男、女性别上存在差异:在私人地方 (如宿舍、床上、厕所等) 观看色情物品 (P<0.001) , 在私人地方 (如宿舍、床上、厕所等) 自慰 (P<0.001) , 在公众地方自慰 (P<0.05) , 故意触摸他人的性器官、臀部或胸部 (P<0.01) 。由这4个项目的报告得出:均值均为男性多于女性。同非智力障碍群体表现出来的一样, 男性会比女性对性更感兴趣。也有研究发现男性智力障碍个体比女性对性更有兴趣。
(六) 与性相关行为和自我保护意识是否能分辨男、女差异情况
对问卷中各个项目根据是否分辨男、女项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出结果为:在行为表现方面, 凝视他人的性器官、臀部或者胸部和偷窥他人身躯在分辨男、女上存在显著差异, 均报告出能够分辨性别的智障人士发生频率高于不能分辨性别的智障人士。存在一定男、女性别意识的智障人士, 在寻求满足自身性需求的方式时, 会有意偏向于与自己不同性别的对象上面, 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这两个项目上存在是否分辨男、女的差异。自我保护意识方面, 容许异性同学拥抱自己和容许异性教职员拥抱自己在分辨男、女上存在显著差异, 均报告出不能够分辨性别的智障人士发生频率高于能分辨性别的智障人士。智障人士不能分辨男、女性, 男、女界限很不明显, 同时也因为他们欠缺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 存在以与人拥抱或者允许他人拥抱等身体接触行为来表达对他人的喜爱。
四、结论与建议
(一) 智障人士性教育可从日常行为来进行规范
本研究调查相关数据得出, 智障人士日常生活最常出现的与性相关行为是与他人身体不当接触, 如日常生活中与异性身体过近 (少于一尺, 占81.3%) 、在日常生活中 (非帮助对方或接受对方帮助时) 有意触摸身体敏感部位的 (占78.5%) 等, 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较常出现也较容易被忽略的行为。因此, 服务于智障人士的相关人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其交往行为进行规范化指导, 让智障人士能够在日常行为中形成规范的交往行为, 以防更为严重的行为发生。
(二) 智障人士性教育应根据男、女情况区别对待
同非智力障碍群体表现出来的一样, 男性会比女性对性更感兴趣;也有研究发现男性智力障碍个体比女性对性更有兴趣。本次研究也体现出男性在一些与性相关的行为项目的表现上比女性明显, 在对性需求的表达上面, 男性比女性更为明显、直接。因此, 对于男性智障人士的性教育方面, 应偏向于对他们正确表达性需求的指导上, 教导他们能够在恰当的场所进行自慰以及事后的处理技巧, 也可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引导他们正确的疏导性需求。
(三) 员工需加强专业培训以推动智障人士性教育工作的开展
智力障碍人士缺乏与性有关的正确知识, 并且在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成熟水平都很低。生活在托养机构的智力障碍个体由于长期处于与外界社会相对隔离、限制和受保护的环境下, 缺乏实际生活经验、知识和学习机会, 作为服务于他们的员工, 要充分认识到智障人士一样有性需求, 并且更为容易出现与性相关的行为与现象。正视智障人士的性需求, 尽可能地完善自身的与性相关的知识, 更好地去指导智障人士与性相关的行为, 引导他们朝一个正面的方向发展。
摘要:通过对广州市某残疾人托养机构219名智障人士进行与性相关现象进行调查, 了解托养机构内智障人士目前与性相关现象的状况, 对智障人士的性行为表现、自我保护意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托养机构智障人士存在一定的性需求, 且有不当的与性相关的行为, 自我保护意识普遍较差, 因此说明了对智障人士开展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智障人士,残疾人托养机构,与性相关现象
参考文献
[1]Monat, R.K.Sexuality and Mentally Retarded[M].San Diego:College-Hill Press, 1982.
[2]王雁, 张艺华.智力落后儿童家庭性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 12 (24) :23-26.
[3]孙军玲, 季成叶, 何忠虎, 王伟, 王莹, 李勇.北京市智力落后学生青春期发育及家庭性教育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 2007, 28 (3) :214-221.
[4]熊利平, 张文京.智力障碍人士性教育原则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 2004, (7) :60-63.
[5]香港社会福利署临床心理服务科.成年智障人士性现象——康复机构职员的观念与处理办法研究报告[EB/OL].http://www.info.gov.hk/swd/download/CP_Services/books_c.html
智障人士 篇2
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营造氛围,切实解决一个思想认识问题
要在全社会实施“阳光行动”,并在一定区域内建立“阳光之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看待这项工作的问题。在这里,我认为必须积极倡导,正确树立并着力强化以下三方面的观点(关系)。
一是权利和义务的观点(关系)。由于智力功能低于平均水平,智障人士与正常人的行为障碍差距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决不能意味智障人士不享有与正常人同等的权利。在一个充满和谐人性的社会里,智力障碍导致的不应是权利的减少,而应是关怀与支持的增加。智力障碍者,包括极重度的智力障碍者,都是与我们一样平等的权利主体,享有与我们同等的权利。同时,现代文明社会所积极倡导的是尊重和博爱,尊重和保障他人(包括智障人士)的权利,关心和帮助他人(特别是智障人士)的生活,这既是我们的一份责任,也是一份应尽的义务,是现代文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所必然的要求。
二是关爱与融合的观点(关系)。很久以来,智障人士们只是人们同情怜悯的对象。对智障人士往往习惯上比较多的是给予一定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是捐款捐物、走访慰问这一方面的献爱心,这固然也确实为智障人士解决了一定的实际困难,也很有必要,仍需继续提倡,但从心理学角度看,在智力障碍群体中,绝大多数尤其是轻度智力障碍者的病因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不同程序的相关。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早期社会隔绝、人为情感剥夺、缺乏母爱、孤儿无人照顾、文化闭塞、不适当的教导方式归为影响智力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智障人士不仅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心灵上的引导,智障人士不仅享有与正常人平等的权利,而且应在融合的而非隔离的环境中实现其权利。
三是接纳与期望的观点(关系)。当今的国际社会越来越坚定地认为社会态度是残疾人取得平等权益的最大障碍,并将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度以及提高对残疾人权利、需要、潜能和贡献的认识作为实现平等参与的先决条件。过去,对智障人士的长期低期望使我们过分关注智障人士的缺陷,面对其潜能缺乏应有的认识。其实,大量的事实证明,社会期望与个人能力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社会的接纳以及及高期望将会成为智障人士奋力前行的巨大动力。
任何思想认识的确定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方法。因此,我们在实施并推进“阳光之家”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教育宣传的作用。善于通过发放宣传资料,邀请社会人士参观“阳光之家”、组织有关方面人员与智障人士共同联谊、举行智障人士劳动成果展示及义务活动、开辟“阳光之家”学习园地等,多方面地展示“阳光之家”的成效,来营造氛围,扩大影响,提高认识,从而为进一步促进“阳光之家”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合理布局,联合互动,资源共享,切实解决一个场所设置的问题。
场所设置是建设“阳光之家”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合理规划选址,将“阳光之家”列入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另一方面要针对区域大小和智障人士的需求,合理布局及设施配套,便于智障人士培训、娱乐、劳动、康复,在具体实施进程中,应重点地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重强化功能。建设“阳光之家”必须立足于集“教育培训、简单劳动、康复训练、特奥运动、劳动就业”于一体,功能分布上应根据需要设立康复健身区、生活情景区、简单劳动区、文化活动区、阳光服务社等,有条件的应建有一定面积的室外活动区,便于组织智障人士室外活动。
二要注重面上辐射。针对农村区域面积大的特点,在集中建设1-2个标准化规范化“阳光之家”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其示范、窗口、指导、辐射作用,因地制宜地在各村设立智障人士活动点,以点带面,联合互动,形成活动培训全覆盖。
三要注重资源共享。为了进一步促进“阳光之家”与社会的融合,充分整合各类资源,确保智障人士阳光行动顺利推进,要紧密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资源共享,结对共建制度,充分利用地区内文化活动、社区服务中心、医疗服务站等公共资源以及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等社会资源,开展各类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健全机构,配好队伍,建章立制,切实解决一个队伍网络问题。
要保证“阳光之家”正常有效的运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强配好工作队伍,制订完善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一是
建立组织机构。从管理和协调两个方面,明确地区残疾人联合会为“阳光之家”的行政主管部门,民政、劳动保障、文化、卫生、财政、教育等部门为智障人士“阳光行动”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参与协调“阳光之家”相关工作。
二是组建工作队伍。聘用专职管理人员1-2名,助残员1-2名,同时招募一定量的志愿者,参与“阳光之家”的管理服务,要强化工
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明确岗位职责,注重专业培训,加强工作考核,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三是制订工作制度。主要有“阳光之家”章程、学员个人档案台帐、财务管理、教学活动计划、安全要求等制度。
四、丰富活动,拓展领域,注重实效,切实解决一个有效运行问题。
“智障人士阳光行动”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各种活动,来逐步提高智障人士的认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简单劳动能力,使他们能够走出家庭,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丰富活动是“阳光之家”建设真正体现成效的重要环节。根据智障人士的特点和“阳光之家”的工作目标要求,在开展活动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活动的针对性。要根据智障人士不同的特点,尤其是根据他们不同的智障程度、动手能力、兴趣爱好等特点,采取分配编排,分类施教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安排活动,以增强他们对活动的适应程度,有效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社会交往、简单劳动等能力。
二是活动的益智性。所有活动的设计、组织都应有利于智障人士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认识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劳动能力、自控能力、驾物能力、是非能力、体锻能力、交往能力、鉴赏能力、安全意识、协作意识和关爱意识,使每个接受“阳光行动”的智障人士的能力都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在心智、能力等方面得到不同中程度的康复。
三是活动的计划性。要强化活动的目标实施和计划安排,切忌随心所欲,前后无序。要按照渐近性和交替性的要求,合理安排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活动的实施。
四是活动的拓展性。要注重从单纯的活动组织有针性地逐步向劳动技能的开发,以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互动,并在融合互动中实现共赢、和谐。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与互动将不仅造福智障人士,也将惠及其家庭以及所有社会成员。因为一个能够亲切接纳智障人士的家庭和社区一定是温暖的,一个能够平等对待智障人士的城市一定是祥和的,而这样的温暖与祥和正是我们每个人所期待的。
智障人士 篇3
国际特奥会、中国残联和上海特奥会组委会共同主办的“智障人士福利全球政策高峰论坛”10月3日在沪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上海特奥会组委会名誉主席回良玉出席并代表中国政府致辞。他指出,特奥运动撒播阳光、欢乐和希望,倡导理解、关爱与包容,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智障人士创造了平等、参与、共享的舞台。中国政府积极评价国际特奥会为改善智障人士的生活、促进社会融合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特奥运动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并愿与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一道,为推动人类文明与进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回良玉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政府对与会的特邀嘉宾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欢迎,对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他说,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众多重要人士出席,充分说明了特奥事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体现了国际社会对特奥运动和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反映了人们对和谐世界的憧憬与向往,展示了充满人道与博爱的人类精神。相信本次论坛一定会取得重要的成果,在国际特奥运动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推动全社会以实际行动改善智障人士的生活状况。
回良玉指出,中国政府一贯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将其作为人权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在残疾人的康复、医疗、教育、就业、扶贫、文化体育、权益保障等方面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不断得到解决,残疾人参与社会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残疾人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参与能力明显提高。
【智障人士】推荐阅读:
智障数学10-04
关爱智障儿童08-13
浅议智障学生10-28
智障儿童六大领域评估08-27
中重度智障学生05-21
中重度智障儿童07-02
重度智障儿童康复教案07-21
老师如何对待智障儿童08-12
智障儿童的体育教育10-17
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