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精选11篇)
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 篇1
一、概念界定
智力障碍, 属于智力残疾, 又称智力缺陷, 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主要特征为:1. 感知速度减慢, 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2. 注意力严重分散, 注意广度非常狭窄。3. 记忆力差, 需重复学习。4. 言语能力差, 只能讲简单的词句。5. 思维能力低, 缺乏想象力和概括里, 不能举一反三。6. 基本无数字概念, 靠机械记忆。7. 情绪不稳定, 自控力差。8. 意志薄弱, 缺乏自信。
二、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
针对智障儿童心理发展迟缓, 思维缓慢, 反应迟钝, 接受能力差, 一种自理技能的掌握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多次反复训练的特点, 必须采取小步子多循环的教学原则, 优化课堂练习设计。
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和差异性
智障生的身心特点和差异性不同, 他们很难完全使用现有的教材。教师可以从教材中选取了一部分形象直观的内容供学生来学习, 还可以结合学生特点, 添加了一些实践活动的内容,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或者根据自己学校具体状况, 编写校本教材, 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 适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在教学方法上分层个别教学, 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人和人之间都具有差异性, 这个差异表现在智障学生之间就更加明显, 学生的记忆、感知、思维、兴趣、情感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学中如果仅仅采用单一、集体的授课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可以采用分层、个别教学, 以此来弥补单一、集体授课模式的不足。如学生不同特点为每个学生制定个别教育计划,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此外, 在同一层次中的学生也有差异, 这就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个别辅导, 从而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 让每个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3、在语文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智障生进行语言训练
针对弱智儿童言语发生得晚, 对语言的刺激反应迟缓、词汇贫乏、口头表达能力差、发音不准等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言语训练的。首先, 强调先听后说, 使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只有先听懂别人的话才能与人交流。其次, 不同学生不同要求。对于语言表达能力强一些的学生, 要求他们在回答问题和讲话的时候要讲完整, 吐字要清楚;对于讲话吐字不清楚、不连贯的学生, 要求他们讲话时放慢速度, 一句一句的讲完整;对于口吃或一次只能说出五、六个字的学生, 从字到词再到短句分步完成, 要求他们看着老师的口型讲, 尽量把话讲到最清楚。再次, 提供良好的课堂言语环境, 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多给予孩子鼓励, 创造一种友好、融洽的课堂气氛。最后, 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言语训练, 避免枯燥乏味。如利用儿歌、简单的绕口令或拟声故事来学习拼音、生字、词语、数字等;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比赛,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注重课堂的趣味性
智障儿童记忆常常是无意识的, 以无意记忆为主, 有意记忆能力弱, 多数情况是目的性、计划性较差, 且极易转移、分散。因此, 设计趣味练习, 既符合儿童喜欢生动有趣的特点, 又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巩固知识。例如, 记忆生字时, 教师可以按照词语所表示的意义创编儿歌;组织一些游戏, 如“猜字谜”、“找朋友”、“开火车”、“击鼓传花”等。
5、语文教学中课堂练习设计应多样化
智障儿童常常是通过反复多次的背诵记忆材料, 且理解能力非常薄弱。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较多的是一味地读、抄、背等练习, 造成学生失去了兴趣。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 应适当地变换形式, 对某一知识采取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组成多样化的练习, 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比如, 可以通过读写结合、听说一体、演画互动的形式, 化难为易, 变抽象为形象, 活跃气氛, 使智障儿童致意里集中起来, 思维不再开小差,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6、注意课堂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贴近智障生的生活。比如, 告诉学生什么是大卖场、到大卖场购物的便捷之处、到卖场该如何购物等, 并掌握以衣、食、住、行为主的各相关领域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 让他们走上社会后尽可能独立地适应家庭和社区的生活。其次, 教学场所生活化。教室是学生接受教育最主要又是最重要的场所。智障学生认识事物主要靠形象思维, 对于他们来说, 熟悉的、具体直观的材料比较容易领会掌握。一般意义上来说, 智障学生的生活知识构建需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教学需要以生活情景的提示。第三, 教师言行的生活化。智障学生由于智力上的缺陷, 导致他们学习能力不强, 理解力差, 高级情感建立困难。根据智障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 在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要浅显易懂, 不要过于辞藻华丽。第四, 教学实践的生活化。教学实践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和运用。对智障学生而言, 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智障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差, 怎样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生活知识, 从而达到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呢?只有通过实践, 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回到生活中去尝试运用。在传统的教学中, 我们往往采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来模拟。比如创设一个买菜的场景, 让一个学生扮演菜农, 一个学生扮演顾客, 演习买菜的过程。这样的模拟实践出来的效果是:学生的表演过程往往是单纯地模仿。为了达到真正的实践效果, 现在, 我们采用走出课堂, 走入生活的实践。如在学习《买菜》一课后, 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走到真正的菜场, 去与菜商交流。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方面学生自己比较感兴趣, 另一方面, 学生也能实实在在地受到锻炼, 真正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之中。
7、引导智障生学习,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激发兴趣, 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要利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利用游戏, 激发智障孩子的兴趣然后及时的评价, 以成功激发智障孩子。其次, 教给孩子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在制定目标时, 就必须考虑到智障学生的个体差异, 按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来确定教学目标, 不能过高或过低。最后, 给足学生时间,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给足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我们每讲授的一个知识, 或一个技能, 必须教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让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终身受用。
三、结束语
长期以来, 在我们特殊教育的教学工作中, 就把智障学生定谓成一个弱者, 对智障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要想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语文能力, 教师就必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意愿, 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让智障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切忌抄、写、背, 千篇一律地机械重复, 忽略分层教学目标手段, 教师在不必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 不应单纯关注文化教育, 而应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中心, 进行相关能力的训练教育, 为使他们今后能够独立或半独立地生活, 打下基础。
摘要:不管是在普通学校还是智障学校, 生活语文这门课程已经成为智障生学习的重点课程之一。那么, 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 如何根据智障生的特点和差异完成课堂设计?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的使智障生掌握本堂课的要点?如何才能培养他们将语文应用于生活, 是本篇论文要讨论的。
关键词: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陈书云, 主编.新概念学说话系列, 情景自然口语法——情景口语对话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颜秉宏, 编著.0-6岁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全书[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 篇2
语言是一种工具,通过语言可以得到意愿和思想的交流。有专家称之为“灵魂的解释者”。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教育部颁发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把生活语文设置为一般性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读和写的灵魂
“听”“说”是“读”“写”的基础,听不懂别人的话,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读和写也就失去了灵魂。而智障学生的言语发展缓慢,表达能力差;他们的词汇贫乏,语法简单;很多同学发音不准,吐字不清。中度智障生更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与人交往中受情感挫折的影响,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显得薄弱。培智学校的最终教育目标就是要把每个智障生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让他们适应社会,生存于社会,立足于社会。因此,加强中度智障学生的口语训练,使中度智障生善“听”能“说”,较好的融入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笔者面对的是个特殊群体,一群可怜又可爱的中度智障生,在语言教学中,如何训练他们的口语,使他们善听能说非常重要。那么,如何达到这种效果呢?笔者认为有三种途径。
组织形式多样的口语教学途径,多媒体辅助,提供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模本。智障学生与外界接触少,与他人的交流不多。而语言是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获得的,因此,教师提供语言学习的视频素材,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有效的进行口语学习。如《买早点》,通过视频学生可以知道买早餐要进行哪些步骤,自己要说一些什么话。
设置情景教学,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教学提供模拟训练。生活化语文的着眼点是学生的生活需要,因此模拟的情景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超市购物”“买早点”“打电话”“做客”等。智障学生的思维直观具体,有意注意十分短暂;因此在口语教学中应讲究生动性和趣味性。如“买早点”教学,买早点一般分为四步骤,第一步:我要买什么;第二步:问多少钱一样;第三步:给钱或找回零钱;第四步:拿回自己购买的早点。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身着厨师服,在桌上放着热腾腾的各种早点。学生则拿着人民币进行真实的购买(中度智障生的算数能力一般较差,计算早餐费用一般较难,因此把这项任务提交到生活数学课中完成)。口语交际包含了两项重要的内容,一是能听懂他人的话,二是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求。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话能力,厨师角色在教师演示后,应当让学生去扮演,买者的要求,可以考量卖者的“听”话能力。与人交流不仅仅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还包括肢体、表情的协调过程,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肢体、表情与语言的和谐配合,因为愈是“正常化”,就愈会被社会接纳。
结对教学法。中度智障生口语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学生们的语言缺陷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不能听懂别人的话,有的学生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有的学生发音异常,有的学生说长句困难。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缺陷,给每位学生搭配一个或数个能进行补偿性学习的学生。
拓宽口语交际途径
进入社区活动。身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不管是处于被动还是主动,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学习。每个人的生活与社区紧密关联,智障学生的衣食住行的需要都能在社区中得到相应满足;因此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后,再带领他们进入社区,可以使学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促进他们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借助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外活动进行口语训练。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就强调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模拟教学太程式化,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才能根据环境中各种要素的变化进行灵活的发挥。
发挥家庭的重要作用。第一,鼓励家长与孩子多交流。百倍千倍的努力,到智障孩子身上,收获可能不及正常儿童的十分之一或是百分之一;于是很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果的家长往往会在学习上放弃努力,转而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如,家长给孩子吃苹果,如果每次都递个苹果就了事,那么孩子就无法把苹果这个词与实物等同,哑巴式的交流势必阻碍了孩子的语言发展。量的累积会达到质变,只要家长不放弃,多一些耐心,不断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第二,组织孩子间相互做客。校内由教师模拟训练做客的口语训练,校外由家长相互间邀请做客。这种方式会使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得到口语训练,同时也能在这种相互理解的氛围中,矫正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礼貌教育,为人处事的教育。第三,家长带孩子到各种场所体验、参与交流。家长首先要克服家有智障孩子的自卑心理,做到自信而坦然,家长自信坦然,孩子自然也能知礼且行而有矩,与人交流也能自信。孩子浸泡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他们自己对语言的吸收有很大的积极性,并能针对语境的变化灵活的进行处理,从而不断的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
口语教学与日常化训练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道出了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真谛。一堂课只有35分钟,而智障学生识记缓慢,记忆容量小,保持差,易遗忘,再现困难,不完整。因此,要把口语交际教学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要时时、反复的进行强化,如春雨润物于无声无息间,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在生活中做到举一反三,真正使口语交际教学日常化、常态化。
如何提高智障生课堂教学效果 篇3
一、巧妙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高,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智障学生本身智力低,对学习失去信心,常常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当“观众”。为改变角色、激发他们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或学习任务,以优美动听的歌曲、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者猜谜语、设疑等轻松有趣的方式导入课题,把他们带入轻松愉快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比如学“我爱吃蔬菜”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蔬菜歌》视频,让学生欣赏音乐,学生在欣赏音乐视频中对蔬菜有潜移默化的认识,得知各种蔬菜形状、名称、所包含的营养,逐步引出课题,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巧妙灵活地调动学生的口、耳、目等多种感官,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二、精心安排课堂程序,激发学习兴趣
引起智障学生的有意注意避普通学生要困难得多,要想让他们自始至终将注意力放在学习内容上,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节课的课堂程序,通过让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的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取得成功的快乐。为此,从我们智障班实际出发,采用同教材、同要求、异方法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智障学生比较适合,有助于他们同正常学生一样接受一体化教学。所谓同教材、同要求,即在使用的教材及应掌握的知识点方面同其他学生一样要求。所谓方法,即教师在授课时对智障学生给予适当的关照,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可做到:
1. 教学直观性。当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面向全体学生作必要的直观演示时,特别关照随读生,使其能看清、看懂、看会,甚至还可让其重复一下教师的演示。
2. 针对性提问。在上课时,教师心中有随读生,适当提问,一方面促使其积极开动脑筋,另一方面便于发现学习过程中不懂的地方。所提的问题难度适中,经过思考后可以回答,有利于进一步调动随读生的积极性。并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层次进行提问、练习、互动、辅导,为他们分别制定不同难易程度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并分类评比,表扬、奖励,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运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为15~25分钟,而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连十分钟都达不到,如果教师讲授时间过长,学生就会感到疲倦,注意力分散,发呆或随意走动。而他们又不能像普通的学生那样有自学、小组探讨或者生生互动的学习能力,这样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可以巧妙地把游戏引入课堂,调节教学节奏,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疲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我在上《灵巧的手》这一课时,当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时,我为他们设计了“捉手指”的游戏,同学们边说“小小手,尖又尖,我看你呀,往哪跑”,一边伸出食指做游戏,当说到“往哪跑”时,就互相捉对方的食指。这款原本适用于幼儿园小朋友的游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做游戏对智障学生进行多种感官并用的训练比较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同学们学习时往往很感兴趣,乐意去做,所感到的疲倦消除了,学得轻松愉快。
四、掌握记忆规律,合理安排课程
智障学生的思维发育不健全,记忆能力差。我在上午新授知识后,一般下午要进行一次复习,第二天再进行一次复习。比如,上午新授“西红柿”这一新词,在下午个别训练时再让学生分辨颜色、形状、练习书写,与上午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即加深了“西红柿”的知识,又达到了复习巩固的效果。如此反复,学生的识记方面有很大提高。 五、创设生活环境,照顾个别差异
由于智障学生在感知客观事物、思维、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我在教学课文时注重创设语言环境,有利补偿了其缺陷,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
如,上《语言训练5》,课文要求学生观察图,然后回答这样的问题:仔细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哪些物品,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只说出部分物品,有的述说没有条理。因此,我注重创设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感知客观事物,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具体做法:
1. 带学生观察家里摆设比较简单的图片,然后叫学生按由前到后的顺序,说出家中摆设的物品。
2. 让语言表达差的学生也按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顺序,说一遍这些物品。
3. 全体同学跟着老师再说一遍这些物品。
4. 让学生说一说自已家的摆设的物品。通过观察使学生懂得每个家庭中的摆设方位、物品不是固定的模式,但观察方法是相同的。
5. 引导学生看图、识图,学生用老师教给的观察方法去观察图的物品。结果他们很有顺序地把图中的物品一一说出。
六、在学习生活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深深地体会到,每天的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通过每天的沟通、交流、关心,才能培养和建立起愉快的情感基础。特别对于这些智力残疾的学生,他们每一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冲动、易怒;有的孩子迟钝、压抑;有的孩子却敏感、自卑,而他们宣泄自己情感的方式也花样繁多。往往让刚刚接触他们的老师十分头疼。这就需要每一名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细心来包容学生,用和风细雨的教导和及时的表扬鼓励来安抚学生的情绪,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一位好老师的关心、爱护能令残障学生对老师产生强烈的信赖感。久而久之,老师与学生之间就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达到情感的交流。
总之,特殊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工作,作为特教工作者,我们只能在摸索前进,同时借鉴国外成功办学经验,脚踏实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培智教育新路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 篇4
关键词:唱游,律动,智障生,语言,表达
唱游与律动课是以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等为基础,根据智障生的特点,将音乐律动与歌唱、游戏、表演和舞蹈相结合,培养并发展学生在听觉、节奏和音乐感受方面的能力,并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许多生动有趣的游戏、律动表演、舞蹈、音乐欣赏以及歌唱等,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种刺激,补偿学生在认知、行为和情感方面的缺陷,提高智障学生在品德修养、音乐审美、音乐表现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一门培智教育课程。
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下,智障儿童存在智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记忆短暂、多动等缺陷。所以,激发智障儿童学习积极性和交往的自信心,让他们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学校和老师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在对智障学生进行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教育过程中,唱游与律动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唱游与律动课将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等作为其基础,根据智力有障碍的学生的自身特点,将音乐律动与歌唱、游戏、表演和舞蹈相结合,通过教学、游戏和律动等方式培养并发展学生在听觉、节奏和音乐感受方面的能力。在进行唱游律动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从智障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从活动切入,让学生在又唱又跳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节奏的美。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可以让智障学生渐渐活泼开朗起来,愿意与他人开始交流。特殊类学校在唱游与律动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智障学生,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性,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使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一、挖掘智障儿童语言潜能
智障儿童因先天、后天各种各样的原因,在语言方面有着一定的障碍,他们的语言接受与学习与正常的孩子相比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语言表达方面缺乏自信心。但是他们对唱歌跳舞的热爱丝毫没有削弱,他们也喜欢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在各种活动中也是比较活泼开朗的。他们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思维相对活跃,抓住这个机会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在唱游与律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音乐的旋律、节奏等来激发学生在语言接受和表达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看星》这首儿歌时,我利用学生对数星星的兴趣,提前准备好了7 个星星头饰,在培二的课堂中正好可以一个学生扮演一个星星,让他们参与歌曲本身,“天上多少星星亮晶晶,一二三四五六数不清……”在边听边演的过程中,学生学得饶有兴趣,一会就学会了这首儿歌,并且能够理解歌词的意思,A类学生基本能够记住歌词,相应的语言输入和输出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激发智障儿童对注意力的控制
众所周知,人的注意力是保证一切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因素,而智障学生普遍注意力不集中,不会坚持,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又极易受外界的干扰,这一缺陷已经成为影响他们正常学习与生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教育学生对注意力的控制,也是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唱游与律动教学中,老师可运用视、听等当面的提示,帮助智障儿童把控注意力方面的控制力。例如,在听到串铃声时就开始做原地跑的动作,在听到铃鼓声时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拍手练习……
三、促进智障儿童对情绪的把控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智障学生的情绪和正常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智障学生因为存在智力方面的缺陷,思维能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所以对自己情绪的把控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他们正确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这也是特殊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唱游与律动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地融入音乐、舞蹈中,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不同情绪,同时让学生在融入的过程中正确地发泄情绪。如老师可为学生有针对性地编排一些舞蹈,做一些放松性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安抚学生过激的情绪,将愤怒和焦虑的情绪良好地发泄出来。
四、挖掘智障儿童运动潜能
医学证明,智障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比一般正常儿童缓慢,除了语言能力外,运动能力的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平衡、协调能力都相对较差。音乐对激发智障学生的四肢协调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跟着音乐做运动是唱游与律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常采用儿歌说唱形式,易于儿童接受和记忆,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如,在教学《八只小鹅》时,学生分别得到八个鹅的头饰,模仿着鹅呷呷呷的声音和走路时大摇大摆的姿势,学生在学和演的过程中十分愉快。又如,学生在学习《数蛤蟆》这首儿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模仿蛤蟆跳跃的动作,学生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同时也掌握了青蛙跳这个动作,增强了其身体协调性。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先天条件、后天努力等许多方面的差异性,学习进步程度也各有差异,当然也会有少数人落在后面。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启发。
总之,通过唱游与律动教学,老师可以让智力障碍学生在唱、跳、玩、动中对事物感知、认知,启迪语言思维能力,协调注意力的控制,控制好自身的不良情绪,发展基本的运动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收获轻松和快乐的学习,会愿意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促进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让智障儿童的语文学习走进生活 篇5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营造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并与知识密切相关的学习环境,尽可能使智障儿童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或在较自然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活动性学习。例如教学“超市购物”一课,教师扮演售货员,学生扮演顾客,制造购物这一生活小场景,展示超市中可选择的物品,付款,拿走物品这个过程。这种场景设计,贴进实际生活,智障儿童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最终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并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教学《冬天到了》一课,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雪花飞舞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冬天下雪,天气寒冷的情境,培智儿童很直观地感受到雪花飞落,表明冬天已经到来这一季节特点,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所教的知识也更形象、更生动,更让学生记住冬天雪花飞舞这点生活经验。根据教材内容,我们还可以把教室布置成小公园、小麦当劳室、小游乐园等不同的生活化环境和情境。这样让培智儿童处在较自然较逼真的环境中,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进而能愉快地去学习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二、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以生活适应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学生需要迫切掌握的内容。所以应从学生常用的生活用品,学生宿舍,学生饭堂,学生常见的交通工具,学生常去的游玩地方选择教学内容,这样减少了教学难度。如教《厨房用品》一课,在上课以前先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厨房,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煤气炉”、“锅”、“碗”、“筷子”、“菜刀”等,在现场教学句式:“什么很危险,我们不能玩。”然后回到教室,看图学习新词“煤气炉”、“锅”、“碗”、“筷子”、“菜刀”等,并练习说句子。学习《我的学校》一课时,带领培智儿童认识那里是教学楼,那里是综合楼,那里是宿舍楼,那里是学生饭堂,那里是学生宿舍楼,回到教室再将拍的图片和词语结全起来,让学生看图说词语,培智儿童就会较易说出词语。还可以从“中秋节”“儿童节”等节日组织单元主题教学,让培智儿童说说节日吃了些什么,玩了些什么,看到了些什么,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培智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从生活中可选取的教学资源还有很多,只要是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便是我们的培智儿童应该学习的。
三、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培智儿童的理解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的意志力很差,只有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如教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时,可以买两个灯泡,一个是红灯,一个是绿灯,在教室里安装好,让培智儿童排好队,用白粉笔在教室地上划上几条线,让他们看到红灯亮时,不过马路,看到绿灯亮时,快速过马路,让他们反复练习,并记好相关口令,就基本上可以掌握这条较重要的交通规则了。如《蔬菜》一课,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菜市场上,教学生结合实物认识新词“萝卜”、“西红柿”、“南瓜”、“青菜”等,并在市场上教学句式:“我喜欢吃xx(蔬菜)。”课堂上,集中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学生因为有了去菜市场的生活经验,学习起来会很快。如学习“打电话”时,可以用两个手机,让智障儿童扮演父母和另外一个智障儿童通话,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教学方法的使用越贴近培智儿童的生活,就越能激发他们与别人交流的愿望,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
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 篇6
关键词:智障生;写作兴趣;写作能力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智障生语文教学中,智障生的作文教学是一道难题,在实际教学中,要突破这道难题,提高智障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只有从智障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生活实际,循序渐进,小台阶、低难度,不断改进作文教学,调动智障生写作的积极性,才能“水到渠成”。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提高智障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不断积累词汇,丰富感情体验,开发学生思维,让智障生有话可说
要提高智障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应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善于积累词句。众所周知,字、词、句是写文章的语言材料,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和句子,才能成段成篇,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如果词汇缺乏,只有写作的冲动,而无写作的基础,就绝不会写出像样的文章来。当然,积累词句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因为只有理解了,才能记得牢、用得好。因此,在课堂上必须认真灵活地进行语文识字教学、词语教学、句子教学和篇章教学,帮助智障生准确地理解记忆。积累词句的方法多种多样,多看、多读、多说,如:读书、看报、看电视、读新闻、收听广播、利用网络等有效途径,利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提笔写作、直抒胸臆的迫切愿望,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多搜集优美的词句,进行归类整理,认真仔细地阅读体会,达到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目的,既丰富了智障生的词汇,又有利于学生进行辨别比较、理解记忆,实现活学活用的教学
目的。
二、形式灵活多样、激发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作文形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的作文教学有利于激发写作兴趣。根据智障生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上可以设计看图作文、静物描写、人物素描、实验作文、演示作文、实地作文、口头作文、即兴作文、活动作文等多种形式,随时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对人对事的看法和观点,充分利用智障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通过实际观察、亲身感受,壮物、写景抒情、写人记事、写场面,智障生从身边景、身边物、身边人、身边事出发,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达到观点正、思想深、语言美、结构清、文面洁的好作文标准,作文自然会充满真情实感,学生也感到有话可写、有情可发,有景可指。同时在命题形式上要灵活多样,既可以提出具体写作要求,自由命题写,又可以提供几个作文题目,自由选题写;既可以提供半命题,补充完整写,又可以指定题目,限定时间写。这样的命题形式改变了千篇一律的作文模式,让学生有选择余地,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经过严格、认真、规范的训练,就可以写出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特点鲜明、情感生动的作文来。
三、体验真实生活,丰富人生阅历
好的文章只有植根于生活才能打动人、吸引人,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源远流长,愈久弥新。在封闭式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经验受到严重的束缚,知识经验的来源有限,
学校的生活环境又比较单一,再加上身体和心理等条件的限制,智障生在学校和社会上与健全人接触的机会更少,交流也少,对
于语言的学习、体验、运用的機会就会更少。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育情境,把作文教学融入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智障生就会感到有话可说。
教师可以根据写作需要灵活设计各种教育情境,使智障生体验到无法得到的情感体验。例如:可以设计大型超市的情境,让学生成为顾客,体验购物的烦恼与快乐;设计运动会的紧张比赛场景,让学生体验成为运动员的幸福和获奖的激动心情;让学生充当游客,体验登上长城的自豪和骄傲。有了情感的体验,当学生激动的心情化成生动的语言呼之欲出的时候,学生有了想说想写的渴望的时候,作文教学就水到渠成了。让学生学会开口说话,让学生在实践中边欣赏边说话;在生活中,边体验边说话;在情境中,边操作边说话;在交流中,边感受边说话。在实际中,边快乐边
说话。
四、多写多练,养成良好习惯
作文要靠持之以恒的训练,多写多练才能写出好文章,让智障生每天坚持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可以自由地选材、命题,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不限篇幅地大小,不限时间的长短,也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写,还可以去反复地观察体验。坚持写成长日记、心得、反思,就是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文学素养、人生品味、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既练习了笔头,活跃了思想,又开阔了视野,发展了个性。特别是坚持不懈的多写多练,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写起作文来也轻车熟路、下笔有神了。
参考文献:
彭益珍.生活经历:智障学生开口说话的金钥匙.现代特殊教育,2011(2).
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 篇7
智障语文教学主要应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这个交流工具,提高语言理解及表达、运用的能力。然而智障学生由于大脑发育迟缓,在阅读过程中感知、理解、抽象、概括有一定的困难。在长期的教学中,智障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怎样才能提高智障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智障学生乐学、愿学、会学呢?在教学中,我们应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图画、活动、场景等,来帮助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智障学生的学习潜能。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读书更有情
语文教学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情”,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营造情感氛围,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世界中。智障孩子的高级情感发展迟缓,他们不会融入作品中,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朗读时总是面无表情,没有轻重缓急之分,更没有情感。他们读书犹如“和尚念经”,还常常由于理解不正确、胡乱停顿,把句子读得“面目全非”,不能把握文本的整体情感基调。
在教学《保护小树苗》一文时,文中的难点:“它在微风中挺着腰杆轻轻地摇晃着,好像在向人们含笑点头。”智障孩子很难将“小树苗的含笑点头”与“在两位少先队员的帮助重新获得生命”联系起来理解。这时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来指导学生朗读,激发智障学生的情感。
我用语言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画面来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
师:春天,百花齐放,万物苏醒,小树苗长高了,它在微风中———(语调上扬)
学生接着深情地朗读:挺着腰杆轻轻地摇晃着,好像在向人们含笑点头。
师:夏天,凉风送来了阵阵凉意,小树苗长得郁郁葱葱,它在微风中———(深情地说)
学生读:挺着腰杆轻轻地摇晃着,好像在向人们含笑点头。
师:秋天大地呈现出一片金黄色。啊,小树苗越长越高,它还在微风中———(动情地说)
学生读:挺着腰杆轻轻地摇晃着,好像在向人们含笑点头。
师:冬天,小树苗长大了,它不怕寒风,长的更结实了。它仍在微风中———(更加深情地说)
学生再读:挺着腰杆轻轻地摇晃着,好像在向人们含笑点头。
学生的情感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得到了升华,并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正是因为两位少先队员的帮助,小树苗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活得更好、更强壮。
二、联系生活进行表演,让学习更有趣
智障学生的直觉思维占一定的优势,借助肢体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让他们学习起来轻松,觉得学习过程有趣,并在朗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的内容。我在教学《扶玉米》一课时采用了动作表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课堂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大胆表演,边读边演,揣摩本文的含义,学生渐入佳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赵伟红蹲下去,把玉米轻轻地扶起来,很快地解下一条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还把玉米根上的松土踩实。”这一段时,我先请同学们同桌互读这段话,用笔圈出动词,并要求A组学生要帮助B组学生,交流时尽量让B组的学生说。接着读读这些动词———蹲、扶、解、绑、踩,让学生联系生活试着做做这些动词,想想、演演。学生在交流时,充分结合生活实际,把这些动词联系到生活中去理解,不仅A组会表演了,B组也弄懂了词的意思。
三、联系生活解释词义,让理解更容易
理解词语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查字典、画图画、结合上下文等。但智障学生由于接触社会少,生活比较单调,故知识面狭窄,因此他们对理解词义感到很困难。生活中有许多东西,他们往往视而不见,更加不可能看到词语而联想到实物,就算字典上的词语解释能读下来,但不见得就理解了。因此,在帮助他们理解生活中常见事物或现象时,我们不妨把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或现象直观地搬到课堂中,或者直接把智障孩子带到生活中去理解,这样孩子们学起来会更容易点。
例如:教学《小猴子借扇子》中“发烫”一词时,我先用词典帮助理解“烫是指温度高的物体与皮肤接触使感觉疼痛”,再利用生活中的常理来帮助理解。我从热水瓶里倒一杯开水,让学生一一触摸,说说感觉,使他们加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太阳把大地晒得发烫”来理解“发烫”这个词的词义———太阳把大地的温度晒得很高,摸上去很烫手;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中“乳白色”一词,我取出一点奶粉,用开水冲在透明的杯子里,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一看就知道了“乳白色”的意思;教学《爬山虎》中“叶柄”一词,我找来勺子、炒菜的铲子等有柄的器物来帮助学生先理解“柄”,再带着孩子们到校园里观察叶子的“柄”,指着叶子连着茎枝的部分告诉学生“叶柄”的意思;教学《小猴子借扇子》中“树荫”一词时,我带着孩子们到大树底下,指出树叶底下的树荫部分,让A组的学生帮助B组的学生一起找找树荫,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树荫就是树木枝叶在日光下所形成的阴影。就这样,我充分利用实物帮助学生逐一理解,利用孩子有限的生活经验,将识字、理解词义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同时也将枯燥的识字、理解词义变得有趣味,让孩子变得爱学、乐学。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索、主动地求知。
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 篇8
1 生活化教学的作用
1.1 加快智障学生整体发展
在教学生活化过程里, 教学的实用性以及综合性为实现智障学生的培养目标创造了条件, 令他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 沟通、合作、分析、自我管理的能力也能有所提升。比如:课堂上通过老师指派两名学生要同时合作进行煮面条。两名学生透过协商进行分工, 一名学生负责烧水与调节火候, 另一名学生负责煮面条和配料。学生透过这样长时间训练, 不但提升了本身的技能, 还在沟通与协调方面有所进步。
1.2 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学生进入学校之后, 其社会实践以及交往已经脱离了家庭的范畴, 步入了全新的阶段。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当中学习, 并掌握与人合作的能力, 来顺应社会生活的发展。透过生活化学习, 智障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家务劳作, 基本可以单独进行生活, 具备了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1]。
1.3 体现智障学生的人生价值
智障学生透过实践进行学习, 在学习中进行实践, 建立了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具备了一定的责任感以及尊重他人的高尚品德。由于驾驭生活能力的逐渐提高, 他们的成就感以及自信心随之提高, 他们热爱集体, 关爱他人, 诚实淳朴, 在生活中展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
2 生活化教学的实施途径
2.1 学校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
想要令智障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生活自理以及社会生存技能, 培智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生活化课程, 令智障学生在长期培训之后, 可以学会相应的生活技能, 提升个人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能力, 最终变成自食其力的劳动个体。设立专门的生活化程度, 综合具体状况, 根据学生的年龄、残障程度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乃至合理的预期效果。
为年纪偏小、智障程度较高的儿童, 一周设定了5到7堂简单的生活自理或生活常识课程。比如: (1) 辨认水果。老师将水果带进课堂, 逐个讲出水果的名称, 让学生挑选出对的水果, 拿在手中进行观察。老师将水果切开, 让学生进行品尝, 并独立讲出水果的名称、味道等等, 这样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2) 搭配。老师将很多双鞋子进行打乱, 并不规矩摆放, 随意拿出其中一只, 让学生找出能够配对的一只, 锻炼学生的观察以及对相应物体匹配的能力。 (3) 穿戴衣物。老师将衣物拿出, 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比赛, 看谁穿的既快又好, 来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有助于低龄儿童以及重残儿童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 进而实现生活自理[2]。
为年龄相对较大, 智障程度较低的中高年级学生, 设定一周4到5堂生活数学, 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的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数学处理日常生活简单问题的能力。设定4到5堂生活语文, 培养学生浅显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3-5节劳动技能课程, 如:缝纫、烹调等。设定3至5堂手工课程, 如:布艺、编制、串珠等, 这些课程都有利于学生把握一些劳动技能, 自食其力, 为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2.2 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内容
2.2.1 将生活转移到课堂, 创建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课堂环境作为生活化课堂的主要资源, 要有效的进行开发和利用, 如此才能够真正提升智障儿童的学习效率。老师在课堂上应当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 将生活资源引入到课堂当中, 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一同进行创作, 完成教学目标。
2.2.2 模拟生活场景, 创建生活化校园
培智学校课程方案指明, 创建对学生发展有利的学校生态环境, 有效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环境的布置可以对智障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所助益。不同功能的教室也可以布置出不同的风格, 比如音乐教室可以通过五线谱进行装饰, 美术室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进行装饰等。校园环境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 依照智障学生的特点, 通过日常用具以及生活场景进行环境的布置, 这对学生反复识别和记忆非常有力, 可以为智障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
2.2.3 形式丰富, 展现多样教学文化
教学应当丰富多彩, 尤其是对于智障学生, 他们因为在智力上有所欠缺, 使得接受能力远远低于普通学生。如果教学形式太过单一, 就会令学生较难吸收, 因此在教学过程里, 老师应当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游戏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以及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 让学生更加真实的学习到生活经验。
2.3 课外活动成为生活化教学的延伸
不断开发课外活动时间以及课间活动, 设计贴近生活的活动, 锻炼智障学生的不同生存技能, 成为了生活化教学的延伸。可以通过校园建立各种活动角, 通过年级以及残障程度分别设定各种活动, 令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里学习不同知识的概念。如此的课外综合活动不但具备教育目的, 还不会丧失现实生活的具体乐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发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 并且为有目的的创建生活化情境提供条件, 对比课堂上模拟生活实践更为真实[3]。
3 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特殊教育的环境而言, 教和学成为了智障学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身为老师, 应当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好一个引导人的角色, 只有通过老师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才能够让学生信任老师, 并被老师感染, 才可以将生活化教学真正实施, 有效培养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摘要:由于智障学生本身的缺陷, 运用传统的课程教学已经无法获得明显的效果, 教学效率也较低。所以, 应当寻求出一种以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为主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教学课程。生活自理能力的构成, 有利于增强智障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乃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智障学生未来生活也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当面对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状况时, 需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 令智障学生真正掌握生活中的生存方式, 从而步入社会。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智障学生,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慧.培智学校应用文教学生活化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 2011 (Z1) :66-68.
[2]彭周玲.生活教育在培智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广东卷) , 2010:1-5.
用真情关爱农村小学智障生的成长 篇9
关键词:农村地区,小学教育,智障学生,成长成才
每一个学生在入校以后都有一颗非常淳朴的学习之心, 抱着这样的心态开启自己的求学生涯, 这对于大多数适龄正常儿童而言这样的模式再也普通不过。但是对于那些先天性的智障儿童而言, 这样的生活无疑是奢望, 智障儿童的教育与其说是教育问题不如说是社会良心问题。对待弱势群体的态度直接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 智障儿童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先天性的智障给智障儿童自身带来终身的不幸外, 也会给家庭、社会带来负担。作为一个拥有基本人的属性的公民, 智障儿童都应该有自己所应该与生俱来的上天赋予的权利, 而受教育权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种种原因我国农村地区智障生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笔者在阐述现阶段农村地区小学智障儿童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才能用真情来关爱农村智障儿的成长提出一些简单措施。
一、现阶段农村地区学校智障生教育问题剖析
1.缺乏必要的投入, 使农村地区小学智障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堪忧
笔者认为, 农村地区不仅仅是智障儿的教育缺失, 连整个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显然不够, 在教学资源的投入、师资力量的培训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城镇地区。投入的缺乏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最典型的就是农村地区智障儿童教育缺乏专业的机构、人员和教育场所。任何教育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平台, 但是现阶段农村地区尤其是智障儿教育缺乏资金投入。
2.教师队伍的建设跟不上, 没有专业的智障教育人才
人才是保障智障儿童顺利接受教育、关爱的关键, 在如今二元结构框架下, 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分离开来, 在财政预算上也更加偏重于城镇地区, 人才的流向也会受到财政投入和资源流向的影响。农村地区小学智障儿的成长教育缺乏必要的教师队伍, 绝大部分学校没有专业的智障教师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 甚至于许多智障儿都没有接受义务教育, 对其成长成才都没有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促进用真情关爱农村智障生的成长策略分析
1.建立起国家免费智障儿童教育制度, 加强对智障儿童教育机构的监督
要用真情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关爱, 也需要建立起一些更加适合智障儿童成长的制度保障。笔者认为, 可以建立起国家智障儿童教育机制, 所有的农村地区智障儿童统一由政府来建立起专业的智障儿童教育机构, 通过专业的良好的智障儿童教育机构来发挥其在教育智障生、培育智障生基本生活技能方面的优势。同时, 政府在拨付专门的财政资金支持专业智障儿童教育福利机构的设置, 也需要加强对这些教育机构的监督制衡, 防止发生虐待智障儿童事件的发生, 对于那些服务意识差又屡教不改者可以予以辞退, 对于那些虐待智障生的需要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严惩。加强对这些教育机构的监督就是为了防止道德风险, 使社会能够对其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制衡作用。
2.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同时要重点提高其服务意识
农村地区作为我国经济社会中最为薄弱的一环, 如果仅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来实现全面小康可以说是幼稚的、不成熟的, 笔者认为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 保障日常教育智障儿童教育成长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育投入不仅仅是指在基础教育硬件设施上的投入, 还体现在对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再培训上面, 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做到强化其专业技能的同时更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纯净度, 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 专业技能作为基础也是保障教师能够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 专业技能的再教育工作可以由政府来牵头, 由政府发挥其应有的职责, 通过组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实现教师队伍专业技能的提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对智障儿童成长产生影响, 如果教师专业技能过硬, 但是服务意识和态度欠缺则会使得教师的专业技能处于资源闲置状态, 不利于智障儿童成长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海靖.提高轻度智障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研究[J].新课程:综合版, 2011 (7) .
[2]李群, 兰继军.影响智障儿童心理理论的因素及训练对策[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
[3]汪佳.智障儿童“自我价值感”的培养策略探讨[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09 (1) .
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 篇10
一、以团队为整体进行评价、奖励,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在学习“100以内整十数认识”这一单元内容时, 发现学生间的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可以顺利进行万以内数字的认读, 而有的学生则10以内点数都很困难。面对学生间的悬殊差距, 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来进行改善, 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学前测中, 在班级12名同学中评选出点数棋子的高手赵某。课上要进行棋子点数比赛时, 前测中的冠军赵某显得很得意, 与其他信心不足的同学形成鲜明对比。虽然老师将其他10名同学编成一组与他一个人对抗, 也没能引起赵某的重视。
第一场比赛, 两个组快速数出100个棋子, 其他同学虽然在一组, 但乱作一团, 赵某获胜后更是傲慢得不可一世。第二轮比赛前, 老师悄悄教给其他同学合作数的方法后, 宣布比赛开始, 赵某刚数到30, 另一组同学已经举手示意完成, 只见10个棋子一堆儿、10个棋子一堆儿整齐地摆在桌面上, 赵某迷惑不解。他虽然数得很快, 但是其他人组成一个团队, 每个人只数10个, 10个人加在一起, 很快就数出100个棋子。在一次简单的比赛中, 学生们意识到什么是“团结”——大家一起做一件事, 什么是“协作”——有秩序的分工合作, 同时对于整十数, 10个10个地数有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对于中度智障儿童生活数学课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第一次尝试,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之后的多次教学实践中, 通过有意对获胜团队进行奖励, 逐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二、全面检验合作成果, 保证每一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小组合作学习通常采取异质分组, 然而由于组内成员能力水平不同, 很容易出现能力强的同学大包大揽的现象。因此, 在检验合作成果时, 需要考虑小组所有成员是否都参与其中, 有所收获。
在思维训练课《拼图游戏》中, 9位同学分成三个组, 每组有两幅9张小图组成的大拼图。能力水平最好的同学快速拼摆出完整的画面, 在组内起到示范、指导的作用。能力水平稍弱的同学可以模仿学习拼摆。检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时, 三个组的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代表本组参加比赛, 获胜者为本组争三颗星, 第二名争得两颗星, 第三名争得一颗星。保证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保证小组成员与实力相当成员较量的参与兴致。
在类似合作模式的操作下, 学生间加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产生了互相学习, 互相提示, 互相切磋的学习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增加了更多主动交流的机会。
三、确保组内成员内部分工明确, 提高合作效率
在普通学校的新课程课堂上经常会出现, 教师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有的甚至一节课安排几次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各说各的, 表面看来,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事实上根本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分析原因不难发现, 教师没有给予明确的任务驱动和必要的引导, 学生也没有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 导致学生在小组里无序发言, 恰似一群麻雀叽叽喳喳。普通孩子尚且如此, 更何况我们的智障儿童, 从注意力、情绪的稳定性到语言表达上都很难独立应付小组合作。
这就要求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尤其是对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学“统计的初步认识综合评估”一课时,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对小组每一位成员具体负责的内容布置好, 例如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填写统计表、描画统计图及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等分别由小组的专门同学负责, 顺利合作完成了调查数据采集和整理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 经过之前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提高组内成员参与度的训练, 学生们已基本具备“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意识, 本节课上在没有指定组长的情况下, 能力强的同学主动承担起协调、指导的工作, 提高了合作的效率。
四、主动承担任务, 成功完成实践项目
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在完成《乘法的初步认识》一单元教学后, 安排一次实践活动, 即“缴纳4月份餐费”。以往做法通常为老师根据考勤计算好餐费, 直接与家长交流, 后由家长缴纳上月餐费。本次活动的内容是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统计计算4月份每位同学的餐费。
首先, 老师详细介绍活动的内容, 完成任务的流程, 以及可能涉及到的知识技能, 明确工作细则。其次, 老师将具体操作方法的步骤公布如下:
(1) 读取数据, 即按照时间顺序, 对照每日考勤表, 读取每位同学考勤情况;
(2) 整理数据, 即将读取的数据统一整理在一个月的统计表格上;
(3) 利用乘法测算每位同学4月份餐费;
(4) 借助计算器, 汇总整理;
(5) 下发收费通知。
同学们在清楚五个步骤之后, 主动要求“我想读考勤表”或者“我想到黑板上去画”等任务。班里10位同学成了一个大的工作团队, 环节清晰, 分工明确, 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 相互启发, 实现优势互补, 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3]笔者认为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能够为普通儿童的个性、创造力、想象力及综合能力带来意想不到效果, 同样能为智障儿的缺陷补偿、康复训练提供机会。然而, 不足之处也有待改进, 一是由于智障儿童生活数学课上尝试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选取的内容均为操作性较强的内容, 对于学生的想象力、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发散性兼顾较少;二是异质分组中, 目前更多停留在“人人有活儿干”的阶段, 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协作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肖非, 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2.
[2]陈旭远.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让智障儿童的语文学习走进生活 篇11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营造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并与知识密切相关的学习环境,尽可能使智障儿童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或在较自然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活动性学习。例如教学“超市购物”一课,教师扮演售货员,学生扮演顾客,制造购物这一生活小场景,展示超市中可选择的物品,付款,拿走物品这个过程。这种场景设计,贴进实际生活,智障儿童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最终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并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教学《冬天到了》一课,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雪花飞舞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冬天下雪,天气寒冷的情境,培智儿童很直观地感受到雪花飞落,表明冬天已经到来这一季节特点,使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所教的知识也更形象、更生动,更让学生记住冬天雪花飞舞这点生活经验。根据教材内容,我们还可以把教室布置成小公园、小麦当劳室、小游乐园等不同的生活化环境和情境。这样让培智儿童处在较自然较逼真的环境中,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进而能愉快地去学习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二、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提出:“以生活适应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学生需要迫切掌握的内容。所以应从学生常用的生活用品,学生宿舍,学生饭堂,学生常见的交通工具,学生常去的游玩地方选择教学内容,这样减少了教学难度。如教《厨房用品》一课,在上课以前先把学生带到学校的厨房,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煤气炉”、“锅”、“碗”、“筷子”、“菜刀”等,在现场教学句式:“什么很危险,我们不能玩。”然后回到教室,看图学习新词“煤气炉”、“锅”、“碗”、“筷子”、“菜刀”等,并练习说句子。学习《我的学校》一课时,带领培智儿童认识那里是教学楼,那里是综合楼,那里是宿舍楼,那里是学生饭堂,那里是学生宿舍楼,回到教室再将拍的图片和词语结全起来,让学生看图说词语,培智儿童就会较易说出词语。还可以从“中秋节”“儿童节”等节日组织单元主题教学,让培智儿童说说节日吃了些什么,玩了些什么,看到了些什么,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培智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然,从生活中可选取的教学资源还有很多,只要是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便是我们的培智儿童应该学习的。
三、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培智儿童的理解能力差 ,注意力易分散,学习的意志力很差,只有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如教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时,可以买两个灯泡,一个是红灯,一个是绿灯,在教室里安装好,让培智儿童排好队,用白粉笔在教室地上划上几条线,让他们看到红灯亮时,不过马路,看到绿灯亮时,快速过马路,让他们反复练习,并记好相关口令,就基本上可以掌握这条较重要的交通规则了。如《蔬菜》一课,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菜市场上,教学生结合实物认识新词“萝卜”、“西红柿”、“南瓜”、“青菜”等,并在市场上教学句式:“我喜欢吃XX(蔬菜)。”课堂上,集中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学生因为有了去菜市场的生活经验,学习起来会很快。如学习“打电话”时,可以用两个手机,让智障儿童扮演父母和另外一个智障儿童通话,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也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教学方法的使用越贴近培智儿童的生活,就越能激发他们与别人交流的愿望,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
四、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实践
儿童的成长需要他们自身的体验,弱智儿童更应如此。只有自己亲身体验得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教学实践是对所学教学内容的巩固和运用。对智障儿童而言,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智障儿童一般知识迁移能力极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培智儿童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尝试运用,从而达到生活基本能够自理,甚至能够为社区做些简单的工作达到自食其力的目的。例如:学习《刷牙》一课后,周末就要求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去到超市购买牙刷、牙膏,回到家自己用牙刷刷牙。学习《洗车》一课后,让培智儿童学会使用各种洗车工具,如高压水枪、毛巾、海绵等帮老师洗车,回到家还可以帮助父母洗车,让他们也学会服务他人。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活动,让培智儿童真真正正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之中,他们掌握得也较牢固。
总之,智障儿童的生活语文学习只有进入生活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才能促进中重度智障儿童掌握好与他们生活较密切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智障儿童将来回归主流社会做好相应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孔维祥.构建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思考[J].现代特殊教育,2010,(3).
[2]康小英.生活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10,(4).
[3]黄华.基于智障儿童语文教学中生活化现象的思考[J].现代语文,2014,(4).
【智障生生活语文教学】推荐阅读:
辅读班智障学生的分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06-06
智障人士09-03
智障数学10-04
关爱智障儿童08-13
浅议智障学生10-28
在智障儿童数学教学中的小游戏创编与运用07-04
智障儿童六大领域评估08-27
中重度智障学生05-21
中重度智障儿童07-02
重度智障儿童康复教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