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情境教学

2024-07-16

生活情境教学(精选12篇)

生活情境教学 篇1

摘要:《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从其课程性质可以引伸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由于其基本特征, 落实到教学中, 需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 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情境教学原理与课程设计原理的耦合, 需要我们针对情境教学的特点, 改进教学策略, 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情境教学,运用,探究

一、情境教学是推动课程活动进程、提高课程实效的途径

教育家李吉林主张:教育是一种人化的情境, 是一种创造的情境。“情景”与“情境”含义“大同小异” (古今汉语字典) , 虽然情境含义本身包含着情景, 情境创设也离不开情景的设置, 但创设情境决不简单的等同于情景的设立。通过教师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启发性、虚构性和趣味性”特点, 教学活动更多地是在阶段性、模拟性、局部性的时空中进行的。而情境教学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实在或仿真的情形, 通过学生亲自经历的学习实践,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 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开放性、深刻性、持久性”的特点, 教学活动更多地是在全程性、真实性、整体性的时空中进行的。因此, 情境教学之中蕴含着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情境教学的初级阶段, 而情境教学是情景教学的高级阶段。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 围绕教材主题, 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 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1]这就需要我们采用一种不显露的、创设情境的间接方式, 对儿童心理及行为进行暗示和影响;又将唤起的情感移入所感知的教育教学内容中乃至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上;用“无意识”导引“有意识”, 用”情感”伴随“理性”, 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2]儿童进入这优化的情境, 情境的力度、真切感和美感, 影响着暗示、移情作用下的教学效果。为此, 运用情境教学原理, 结合《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特点, 继承与创新教学策略, 是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二、情境教学是实现教材编写意图的恰当方式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3]《品德与生活》教材的编写特点是: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教材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 选择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切实需要的内容, 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整合起来, 引导他们综合地学习和思考。在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的同时, 也适当关注他们对未来生活的需求。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通过行为指导、情境辨析,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重视生态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为促使他们成长为德行良好、人格健全的公民打下基础。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通过创设活动情境, 编写典型范例, 设计思考问题, 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同时, 又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 活动的设计尽可能简便易行,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 以图为主, 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增加教科书的趣味性、可读性、启发性和指导性。

5.体现一定的开放性。一方面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拓展, 形成开放的教科书体系。另一方面, 具有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为教师和学生留有选择、开拓和创造的空间。

《品德与生活》教材特点中, 有这样一些关键词, 与情境教学密切关联, 如“生活逻辑”、“情境辨析”、“创设活动情境”、“采用儿童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课内向课外拓展”。情境教学是实现《品德与生活》教材编写意图的恰当方式。

三、运用情境教学原理, 进行《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

《尚书》曰:“形而上者道也, 形而下者器也。”“道”指理论、原理, “器”指工具、方法, “道”指导“器”。只有真正理解了情境教学的原理, 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教学, 摆脱“为情境而情境”的误区。

(一) 运用暗示诱导原理, 力求使课堂“形真、情切、意远、理蕴”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情境教学通过优化情境, 运用图画、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直观, 或运用现实生活的典型场景, 直接诉诸儿童的感官。优化的情境实际上是将信息、教学内容, 镶嵌在特定的情境中, 而这些处于焦点的信息又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着的, 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样的整体, 作用于儿童感官, 更能强化信号。因此, 当儿童进入这样的情境时, 他们很快就被激起强烈的情绪, 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 进而情不自禁地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 表露出内心的真情实感, 并且迅速地对学习焦点的变化作出反应, 从而一步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这就是符合学生生活逻辑的暗示诱导原理。运用好暗示诱导原理, 教学策略应具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例如, 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在集体中成长》的第三个主题《让我们的教室清洁又美丽》时, 由于是借班、借教室上课, 我与学生没有共同的生活, 对他们教室的记忆找不到“共同语言”。为此, 我根据“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 作了如下教学:

1. 我在课前赶到学生的班级, 用录像机记录了教室的真实状态:

桌椅不整齐, 扫帚倒在地上, 角落有垃圾……当学生看到他们教室的录像, 羞愧者有之, 惊讶者有之, 表情复杂。这时, 学生重新认识了“视而不见”的教室, 通过“对值日同学说”的方式, 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情绪。创设的情境具有真切感, 因“形真”而“意切”。

2. 通过展示“清洁值日”模拟情景剧, 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情景, 与情景中的人物对话, 在情境辨析中“意切”。

3. 在教学环节中, 我不仅仅展示了学生的班级教

室, 还从网上收集了“清洁又美丽的教室”图片, 激起学生的情绪, 让学生想象“怎么美化教室”, 把教材、想象与生活联系起来, 意境广远。

4. 再接下来, 让学生把清洁、美化教室的“金点子”运用于班级教室。

这时, 学生因心理需要的推动, 走向生活, 理寓其中。

(二) 运用情感驱动原理, 让儿童经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情绪发展过程

儿童进入情境时, 首先觉察到客观情境, 并引起关注。由于人为优化情境的美感丰富, 且富有儿童情趣, 这对处于人生早期和感受最敏感时期的儿童来说, 即刻感到满意愉悦, 他们几乎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实践证明, 儿童在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时, 会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 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这时, 在教师语言提示、语言描绘的调节支配下, 儿童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移入到教材的对象上, 在想象的作用下, 达到“我他同一”、“物情同一”的境界, 在此过程中儿童对教材内容的情感体验, 随之一步步加深。这样, 儿童在情感的驱动下, 更主动积极地投入认知活动。在优化的情境中, 儿童经历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漫”这一连续的情绪发展过程。

(三) 运用角色转换原理, 实现“进入情境———担当

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的多重体验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 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角色扮演就是结合教材特点和活动需要设计角色, 让儿童扮演或担当角色, 引起儿童进行再现教材角色或相关角色的活动。因为角色的新异性和亲切感, 很自然地引发儿童进入角色、体验角色、评价角色的心理历程。

情境教育所创设的情境, 是儿童曾经经历的熟悉的背景, 这样的背景让儿童很快理解角色, 促使儿童随着扮演角色、担当角色, 顿时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 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知觉, 会很快地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 以及与其他角色的关系, 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情感。在此情此境中, 儿童的身心很自然地移入所扮演、所担当的角色中。即使在扮演消极角色与本色角色发生冲突时, 也会由于扮演角色, 在真切的体验中, 自然产生否定性评价, 产生美学家们所说的“明朗而高贵的反感”, 从而获得对角色的深刻批判。

(四) 运用心理场整合原理, 构建“情境———教师———学生”多向折射的课堂

人为创设的教育情境、人际情境、活动情境、校园情境都是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 它们使儿童的生活空间不再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生活空间, 而是富有教育内涵, 富有美感的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空间。儿童进入这种人为优化情境, 其力度、其真切感和美感, 都足以影响儿童的心理世界。那丰富形象的感染, 真切情感和体验, 潜在智慧和启迪, 使儿童得到一种满足。当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 很自然地形成另外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

情境教学中无论是暗示、移情的作用, 还是角色的效应, 都会形成这种推进的“力”。在这种“力”的推动下, 儿童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 使已创设的情境更为丰富, 情境渲染的氛围更为浓烈。置身其中的教师也即时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 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这样, “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形成良性推进的多向折射的心理场, 促使儿童情不自禁地用“心眼”去学习, 教学便可进入一种沸腾的状态。这种热烈的情绪, 真切的感受, 促使儿童顿悟加速产生, 从而不断改变儿童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 因而使不增加负担, 不受强制而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 情境教学能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实效, 有利于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意义, 有利于儿童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02 (.5) .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9) .

[3]课程教材研究所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二年级上[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2) .

[4]课程教材研究所综合文科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品德与生活.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下[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2) .

[5]张德蓉, 傅开国.“实践新课程丛书“[M].重庆市万州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3 (.9) .

[6]刘道溶.小学品德与生活 (社会) 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 .

[7]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EB/OL].http://www.pep.com.cn/pdysh/.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2008 (.2) .

生活情境教学 篇2

有效教学是指老师遵循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促使学生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教师的质量实效。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提高,我认为需要突出做好两大方面:

一、创设课堂情境,调动学生激情,营造课堂学习范围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投入学科知识中。情境教学强调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强调兴趣的培养,提倡学生以已有的感性认识和知识体系为基础,在实践中逐步接受新的知识,在发展、创造中提高素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人才发展导向的转变,加快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紧迫而重大的工作,过去单纯的书本教育转化为重在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向素质教育实行转轨。

课堂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还要多给学生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我们首先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其次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例如某市出租计程车规定,乘坐出租车三公里以内收取费用5元,此后每增加0.5公里收费增加0.6元,请写出乘坐出租车不超过五公里路程时车费y与路程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这样的习题,可以使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中感受到,数学应用题就在我们生活中。另外,我们还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当然,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要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1936年,美国进行总统选举,竞选的是民主党的罗斯福和共和党的兰登,罗斯福是在任的总统。美国权威的《文学摘要》杂志社,为了预测总统候选人谁能当选,采用了大规模的模拟选举,他们以电话簿上的地址和俱乐部成员名单上的地址发出1000万封信,收到回信200万封。在调查史上,样本容量这么大是少见的,杂志社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他们相信自己的调查统计结果,即兰登将以57%对43%的比例获胜,并大力进行宣传。最后选举结果却是罗斯福以62%对38%的巨大优势获胜,连任总统,这个调查使《文学摘要》杂志社威风扫地,不久只得关门停刊,试分析这次调查失败的原因。以此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用学的统计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放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应该多给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开放思维。因此,我们的课堂要多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我们在问题情景的设置上要让问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使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积极的数学思考。

当然,在创设问题情景上,我们也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1)处理好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的眼光,使他们从纷繁的生活现象中把握住数学内容。例如: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教学中,老师设置如下情景:(1)在阳光下观察直立于地面旗杆AB及它在地面的影子BC,旗杆所在的直线与影子所在直线位置关系是什么?(2)旗杆AB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旗杆底部B的直线BC的位置关系又是什么?从规定的旗杆与地面垂直的情景出发,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念:直线与平面中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就说这条直线与平面垂直。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2)处理好数学学习的封闭性与知识的开放性关系。数学对学生而言是很枯燥的,我们教学中试图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筛选、甄别、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例如在讲“数学归纳法”时,由于数学归纳法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 “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经过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后是正确的” 不太理解,特别是对它的第二步不理解,这时可以设置试验情境: “多米诺”骨牌游戏:几十张骨牌放在桌上,玩时将骨牌按一定间距排列成行,轻轻碰倒第一枚骨牌,其余的骨牌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依次倒下。可以看到,要使每一个骨牌都倒下首先需要第一个骨牌必须倒下以外,其次前面一个骨牌倒下后面一个骨牌正要紧接着倒下。我们在处理时就要引导学生从众多的已知条件中排除表面现象的干扰,抓住问题的本质,高效、简洁的解决问题,能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发展,提高他们创造的解决问题能力。

(3)处理好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多样化与最优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组问题,我们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在一题多变的基础上逐步走最优化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螺旋式的上升。当然,我们开展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我们在情境的创设中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于高中年级的学生,需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增强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有效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灵碰撞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的交流。我们在教学中在创设和谐的课堂情景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让课堂情景效果更佳,让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更浓。新课程提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使学生“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要合理应用,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努力创造“人人参与、人人体验、人人成功”的氛围。例如在《可能性大小》教学中,我对“摸球游戏”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想一想:盒子里放了9个白球,一个黄球,我们想一想,摸出其中的一个球,是摸中黄球的次数多,还是摸中白球的次数多? 把自己的猜想写在课本上。然后让学生摸一摸。学生就动手摸球验证猜测。在小组内每个同学按操作步骤轮流摸球,摸出球后把颜色记录在表格里,在把球放入盒子里,摇一下,共做 20 次。最后让学生统计结果。问学生摸到红球几次,摸到白球几次。通过让学生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 定性,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完成设计的填空;第四步开展交流汇报,让小组同学根据统计结果交流,并汇报实验结果与一开始的猜测是否一致。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收到很好的效果。高一学生数学思维的构建还不够全面,思维还尚单一,学生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合作学习对调动积极性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实现好的合作效果,一方面要给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时空,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充分的思考与交流,另一方面还应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考虑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以便在教学中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案成为动态开放的学案。在有效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我时常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分工、注意倾听他人发表意见、合理对别人提建议、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别人相反意见的应答以度说服他人等合作与交流的技能。如教学“可能性”一课中,当学生主动要求合作学习,却又为谁观察、谁计数发生争执时,教师应及时指导,教育他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分工,使合作顺利进行。

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境;作用;策略

生活情境教学是基于生活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是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通过生活化的实践方式加以实施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运用生活情境教学的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生活情境教学的开展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学中教师总是喜欢运用机械讲述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开展,让教师的教变得缺乏激情,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变得索然无味。这样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的实效性不强。应该看到,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并不完善,如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味地运用抽象的讲解开展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发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生活情境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生活情境教学可以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化的数学运用,这有利于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源于长久以来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总结。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抽象化数学知识的形成是对生活的高度归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地运用与生活实践紧密关联的生活情境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让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而充满情趣。在生活情境教学的运用中,小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这对小学生数学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3.能够让学生体味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生活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的策略

1.以生活情境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以往小学数学教学的导入环节,一些教师总是习惯于以定理和概念作为导入的内容,这样的导入尽管对学生复习相关的知识大有益处,但是,这种导入难以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期待,对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而在小学数学的导入环节中充分地运用生活情境创设开展导入活动,则能够大大地提升小学数学导入教学环节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统计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深入地体悟统计这部分知识,理解所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在教室的桌子上摆上各种水果,让部分学生扮演卖水果的人,让另一部分学生扮演买水果的人。买水果的学生在买水果时,要统计自己所买水果的种类、数量以及价钱,从而计算出自己应该携带多少钱。而卖水果的学生则要统计自己所卖水果的数量,以及所卖水果获得的收入,通过生活中买卖水果的情境创设,学生对统计部分知识有了深入理解的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兴趣,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大有帮助。

2.以生活情境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大有帮助,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被有效激活,在充满情趣的生活情境中,小学生非常愿意对面临的生活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发现更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例如,在开展加法运算教学的过程中,有这样一道题:“29+39”,解决这道题如果运用一般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算起来是比较慢的,这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个算式转化为“29+40-1”但是,当出示这个算式时,学生对为什么要减去1比较茫然,难以理解其中的意义,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创设一个付整找零生活情境的表演场景,这种生活化的场景创设可以让学生很快地理解所变算式的含义,使上述的问题很快地得到了解决。

3.以生活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利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这对小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教学生认识升和毫升这两个计量单位时,教师可以将毫升杯和升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这两个杯子的盛水应用,充分地认识升和毫升这两个计量单位,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对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大有助益。

总之,开展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研究对促进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以往针对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巧设生活情境,促进计算教学 篇4

在漫长的教学历史长河中, 计算教学虽是数学知识教学中最为简单的一部分, 但是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有些学生因计算学不会, 而被定义成“残疾人”, 从而丧失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有些学生虽学会了计算, 但却成了“计算器”, 只会计算, 不会运用;有些学生虽学会了计算, 也能在应用题里面运用自如, 但到生活中却手忙脚乱, 不知所措……出现种种不良现象皆因我们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导致的。

因此, 要想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计算, 抓住生活的需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 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我们一线数学教师要巧设生活情境, 促进计算教学。本文就如何巧设生活情境, 促进计算教学进行分析研究。

一、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情境, 促进计算教学

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情境都是要为教学服务的, 计算教学也不例外, 我们课堂上设置的生活情境要为计算教学服务, 融计算知识于生活情境之中。因此, 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要从计算的教学目标出发, 把教学目标渗透在实际生活情境中, 让计算知识的原型呈现在学生眼前, 使学生真正感受计算知识的形成过程,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我们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有余除法》时, 通过联欢会会场23盆花的布置引入, 引导学生列举不同的摆列方案:

生1:每组3盆, 可以摆7组, 还多2盆;

生2:每组4盆, 可以摆5组, 还多3盆;

生3:每组5盆, 可以摆4组, 还多3盆;

生4:每组6盆, 可以摆3组, 还多5盆;

生5:每组2盆, 可以摆10组, 还多3盆;

……

这样, 从学生的方案中感受不能分完的现象, 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然后让学生比较最优方案, 从而突出余数要小于除数的特征,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因此, 计算教学生活情境的设计要突出教学目标的渗透, 从教学目标出发, 通过生活情境的展示, 让学生体验计算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促进计算教学

每一堂数学课的知识都是新的, 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与其都有一定的距离, 这就需要有一个“中介”来拉近这个距离。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 熟悉的环境更容易让学生融入其中, 因此生活情境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 促进学习。

例如:我们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整数》时, 教师创设学生进商店买风筝的情境, 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 大胆提出意见:有的说买3只燕子风筝, 有的说买3只鱼风筝, 有的说买3只蜈蚣风筝, 有的说买1只三角形风筝和2只半圆形风筝……然后教师引导提出计算总价的数学问题, 从而使学生遇到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问题, 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会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计算, 然后通过新知识的对比, 从而达到小数乘法计算意义和法则的学习目的。这样, 身边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 为学生掌握新知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实际, 常与其交流, 从而更多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 搜集更多更好的生活素材, 从而将其放入数学课堂, 以便更好、更深入地为计算教学服务, 为学生学习计算知识服务。

三、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促进计算教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就必须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因此,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 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 从生活的点滴去挖掘学生的需要, 发现学生的兴趣, 然后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积极创设学生需要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环境中学习。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9》时, 教师从扑克牌游戏入手, 让学生随机抽取扑克牌, 比比谁的扑克牌大, 大多少。学生在教师事前设计好的10以内减法中复习旧知识, 享受成功的体验, 然后在学生兴奋之时渗入新知识, 乘胜追击, 而学生越战越勇, 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研究中, 最终获取新知识。这样,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促进了教学效果。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认真寻找学生的兴趣爱好, 根据具体情况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去, 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体验成功。这样, 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但教学效果好, 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而且也促进了教师与学生良好关系的建立, 使学生更喜欢老师。

四、创设发展计算能力的情境, 促进计算教学

计算是每一位学生必备的生活能力, 它是一种工具, 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的不应只是工具, 而更应该传授给他们使用工具的本领, 这也就是一种数学能力。因此, 我们在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要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 尽量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计算知识、理解计算知识、掌握计算知识、运用计算知识, 从而最终形成计算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 教师从一段超市购物的视频引入, 让学生结合小数的意义帮助解决视频中出现的找钱问题, 从而引出课题, 进而出示例题, 达到学习的目的。整堂课寸步不离生活, 给学生足够的生活体验,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更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因此, 计算教学不能就计算教计算, 这样才能避免枯燥无味, 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计算能力发展的目的。

离开生活的计算教学只能是造就一个个“计算器”, 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以人为本, 时时处处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 让生活为计算教学服务, 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更快、更准地运用于生活。

创设情境_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篇5

提 要:语文教学的至境是语文生活化,小学语文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形成语文生活化的格局,符合语文教学的本质使命。通过实践活动,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中去,转变方式,促进语文教学的全方位开放,以及允许多种教学模式的并存和综合应用,都是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情境;创设

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是指教师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或营造具体环境氛围,创设问题场景,设障布疑,增强语文问题的现场感和直觉性,借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在遵循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思想指导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上来,引导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使他们想学、会学、善学。美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P.R.Halmos)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样,将“问题”摆在关系语文技能发展的动力位置,切合了学科知识的本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以激起学生急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有了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兴趣,就能促使他们激活积极思维,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突出语文生活化,强调语文学习源于生活,融入生活,直接把语文学习的情境置于生活实际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生活情境的氛围,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并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实践和活跃思维,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语文素质和问题的发现、解决能力。在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学过程实现语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创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1Halmos P R:《数学的心脏》,数学通报,1982(4)2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小学语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创设,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值得在实践中不断创新。这里提出几条,请大家指教。

一、深入实践,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中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语文学习问题的最佳情境就是生活,把语文学习放到生活实际中去,通过具体实践锻炼,促成语文学习的生活化,这不仅是大语文格局构建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本质的体现,需要勉力为之。即使是课堂上新课文的学习,也都可以融入生活实际。例如,课文《赵州桥》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重点介绍了赵州桥的结构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们不满足于简单了解,而是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收看图像、视频和电影片断,介绍赵州桥和其他大桥的景况,让学生更多地获得桥梁印象,同学之间讨论就增多了对桥的印象和感悟,使他们进入实境,获得了认知的第一印象。此外还可加大阅读的量,既要阅读课文,增加间接体悟,又要追加一些校本材料给学生阅读、摘抄,阅读、抄录与体悟,例如在教学《四季》后,可引领学生阅读背诵《秋娃娃》、《冰花》、《花朵》等儿歌,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四季的知识,而且无形中又认识了许多生字。

语文贵在积累。我们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语文技能的学习训练,就容易积累和掌握知识技能。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去,充分利用公共读物,让学生阅读,提出阅读目标,须知“阅读就是感知。”2这就给出了积累的任务和压力,让学生不厌其烦地阅读和做笔记,容易进入语文学习的生活情境。又如组织学生开展“小蜜蜂采花粉”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备一本记录本,专门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对于课文中的名言警句,也要求学生摘抄下来,并熟练背诵。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胜心强,特别喜欢参加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竞赛活动,既能激发他们的读写兴趣,又能及时了解阅读的效果。如编板报、说话训练等。还可利用晨会课或班会课,让学生轮流到台前来讲话,交流信息。内容可以是发生在周围的真人真事,也可以是一个小故事或一则小常识,或者是背古诗、儿歌,复述课文内容,读读摘录 2[法国]米盖尔·杜夫海纳著 韩树站译《审美经验现象学》,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6年版,第247页。的优美词句等等。讲得好的,除了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热烈的掌声,还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竞赛活动,如“词语接龙”、“诗歌朗诵会”、“背古诗比赛”、“智力大冲浪”等活动,生活就是交际和竞争,生存竞争何尝不是生活?比赛活动也就展现了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竞赛活动中,学生获得了语文技能,又得到生活历练,好处很多。到学期结束,评选出“故事大王”、“背诵优胜”或“勤劳的小蜜蜂”,等等。这些融于生活实际的实践活动,都能结合小学生实际,把生活内容搬到课堂上来,把语文学习穿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小就能运用多种感官去多看、多听、多读、多记、多背、多体悟,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小养成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而且在实践锻炼中,不知不觉地积累了语言,真正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方式,逐步实施全方位的开放

语文课既指语文教学,又指学生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本质上就是传授和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理念和技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交际问题,倾斜于实际应用,形成开放式的大语文格局,力求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应是当前语文教学追求的趋势之一。只有开放,才有,可能营造出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闭塞或因循守旧是无法形成语文教学的问题情境的。这样的理念,有助于实现大语文的格局,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身心素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实施语文教学的全方位的开放,就有了理论支撑,容易使语文教学目标得到更好的实现。反映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我们就可以逐步实施包括时间、形式、内容等的全面开放。

学习时间上,增加学生自主训练时间。除了规定时间完成阅读与写作训练之外,还可以利用早操前、课外活动、放学以后、晚自修和周末假日,布置安排语文学习训练,把语文学习的时间安排让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的语文技能水平评价,既重结果,也要重视参与,重视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组合,合作学习或自主学习。

学习形式上,允许多种体裁并存。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把语文技能训练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大胆开放。小学生可以制作网页,写小科技实验报告,写调查报告,可以采访新闻,而不应该抱残守缺不肯跨越雷池。其他如网上咨询、学术报告会、辩论比赛、广告词创作、会议记录、博克、通知、新闻、报道、采访、解说词创作等,也都可以安排参与或尝试实践,把语文学习实践放到实际生活中去。

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校本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二个项目自主练习,逐步掌握一、二项阅读与写作技能。例如国学内容、诗词知识、对联知识,都可以尝试在小学阶段学习,加大中华文化传统韵味的沁润熏陶。又如可以安排学生春节书写春联,或者帮助他人写贴春联,这就使语文学习直接置于生活实际了。在一堂课中,学生完成规定学习量和技巧掌握之后,可以自由选择一些项目。总的是开放专题、开放形式、开放内容、开放范围。

全方位的开放,有助于学生增加兴趣,主动学习,形成语文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炼的活跃互动局面。

三、不拘一格,强调多种模式并存和综合应用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更需要教学形式的不拘一格,所以,强调多种教学模式 的并存或综合应用,就具有特别的意义。力求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业应该允许多种模式的并存和综合应用,可以大胆摒弃固定模式,而代之以灵活机动的形式。这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以说话比赛充实造句作业,以作文竞赛代替作文作业,在竞赛中传授技巧,最易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又如组织高年级学生深入社会,结合主旋律活动,到企业公司、乡下农村去,作专题调查,解决诸如文字规范问题、企业水污染问题、建设新农村采访、广告规范问题等等,并以多种文章体裁形式,形成书面作文,这就使语文教学与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了起来。这些生活中的开放性活动,既能巩固语文知识技能,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语文教学的形式、内容与社会、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因其模式的不拘一格,有利于养成语文技能应用的理念和习惯,使语文学习和语言应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实现学生身心的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篇6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01-01

一、引言

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来说,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性,并且对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日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关联。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如何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是小学数学教师所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并且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结构的形成。通过生活情境来开展日常的小学课堂教学工作,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结合数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且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更好的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索和探究。数学教学工作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枯燥单一,并且数学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理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兴趣降低、厌学的问题。与此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不成熟,自身活泼好动,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如何学习兴趣不足,就难以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完成学科教学目标。

二、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势

数学这一学科与实际生活环境联系十分紧密,很多生活中的现实事件中,都蕴含着深刻的数学规律。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中,通过引入实际生活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并且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兴趣。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成长中重要的一方面内容。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本身年龄限制,其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有限,并且心智不成熟。通过将生活情境与教学工作进行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的进行思考,并且让学生更好的完成数学知识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数学这一门学科逻辑性较强,并且很多知识和定理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枯燥。另外,如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会造成学生心理存在厌学、焦躁等现象。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可以更好的营造学习气氛,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讨论。

三、在生活情境模式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1、科学的选择生活情境

在生活情境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严格的对于课堂教学情境的质量进行把握,并且保证所选择的生活情境具有良好的现实性。通过选择贴近生活的实例,让数学知识可以有效的体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思想。与此同时,生活情境的质量高低,从另一方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综合能力的成长,并且是决定学生数学思想提高水平的关键。例如,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中国有多少平方千米,本省,本市的面积等,让学生对于这一单位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入一些著名的景点和景观,让学生在浏览照片影像的过程中,更加认识公顷的概念。教师也可以通过联系其他所学过的计量单位,并且帮助学生进行排序,进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概念。

2、采用引导的教学方式

生活情境的教学,教师要采用引导和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当中,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不断加深。通过对学生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接受指导,并且保证课堂教学工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不断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丰富内涵。例如,在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先引入相应的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让学生列举实际生活中所能看到的跟轴对称有关的图形与事物。教师通过对于学生所列举图形与事物进行点评,并且提出相应的进一步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正如,著名的北京天安门其本身属于轴对称的结构,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来更好的掌握轴对称的相关概念。

3、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让学生拥有更加充裕的表达机会与学习机会。生活情境的选择,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也是保证其课题本身具有足够话题性和讨论性的先决条件。教师可以积极的引入相应的实践课,例如《奇妙的剪纸》,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组织学生进行剪纸作品的制作,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通过对于剪纸实践活动的执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自主的制作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学生自主创作的创意图形。教师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当中,相互讨论,互相提高,也提高了其自身的综合表达能力、快速思维与反应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的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且围绕学生的心智水平和兴趣所在,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入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数学知识,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师要把握教学规律,提高生活情境的科学性与实际性,更好的保证整体课堂教学氛围的愉悦。

参考文献:

[1] 徐 梅.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开展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0)

[2] 孙萍萍.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中外企业家,2013(22)

数学教学生活情境的应用探究 篇7

一、生活情景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不断创设健康的生活情景,有助于数学学习者逻辑能力的培养。学生不具备创设能力,所以需在教师创设的条件下,不断接受教师的悉心指导,从而将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不断提升个人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生活情景与数学学习相结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学习乏味并且困难,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他们会感觉学习枯燥,更严重的会导致丧失学习兴趣。为改变这一状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情景,营造一个数学学习的良好氛围显得尤为必要。通过数学学习与生活情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增强了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可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在此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大大增强了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二、将生活情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的具体方法

1. 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将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设计,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生活情景,做到在不同情况下都能采用不同方法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不断地进行创新,从中选取最能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逻辑性、创造力和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要鼓励学生和教师积极互动, 踊跃提问,寻求正确的解答。也要鼓励学生互帮互助,进行小组探讨,并在共同商讨中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进一步增进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

2. 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情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创设要切实贴近生活。将数学学习和生活相融合,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学习,利于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将数学学习和生活相融合,能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渴望主动获取更多知识;将数学学习和生活相融合,能进一步激发教师的教学潜力,使课堂学习的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和实际息息相关,也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取得学习与生活上的共同进步。

3. 提升教师生活创设的能力

教师在情景创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优秀的情景创设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要使学生有所发展,就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要对教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组织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创设生活情景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采取特殊教学情景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结合学情,不断对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和引导,从而使学生进行自行探索,自主思考, 最后通过分析与总结得出结论。此期间教师应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自我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促进了小组的探讨,也为学生学习树立了自信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可在有图形要求的时候,让学生上黑板画图,使学生充分理解和体会数学之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图形和解题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空间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结束语

生活情景与数学学习相结合,将数学学习融入到生活之中, 立足于生活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生活中的数学情景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数学,在课堂中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在生活中自觉联想到学习过的知识, 并将其结合起来,应用到生活中去。

摘要:将生活情景融入数学学习中,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活跃程度。文章倡导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情景,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情景

参考文献

[1]王波.中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化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33).

[2]孙明娟,沈静,孙猛.探讨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

[3]张昌盛.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3).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篇8

一、利用生活情境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教师应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的紧张情绪, 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讲授排列问题时, 在开始就引入“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情境, “美羊羊被灰太狼抓到狼堡去了, 喜羊羊现在要去救她, 可是它遇到了难题, 同学们可以帮下它吗?”“狼堡上有一把密码锁, 需要用1、2、3排列的不重复的三位数来解锁, 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等情境。

讲授比多少问题时, 可以用“我有10支铅笔, 你有6支铅笔, 他有3支铅笔, 我比你多多少支铅笔?你比他多多少支铅笔?”

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以消除单纯讲授知识的枯燥感, 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利用生活语言拉近关系

数学课堂本来就是比较枯燥的、乏味的、陌生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教师要消除这些感觉, 除了要利用生活情境外, 还需要使用一些生活语言去表达那些专业术语和名词, 将枯燥的知识转化成为学生们熟悉的语言。

例如, 讲授专业术语, 如长度单位、元角分、比大小等时, 可以通过一些顺口溜进行讲解, 认识“<”“>”, 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 两个兄弟一起到, 尖角在前是小于, 开口在前是大于, 两个数字中间站, 谁大对谁开口笑。

利用学生口语化的语言, 顺口溜等进行教学, 使学生更加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同时也加深了记忆。

三、练习生活化, 学以致用

数学毕竟是多算多练的学科, 简单地写写算算也不能满足现状, 而是要创设一个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环境。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还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 运用到生活中去。

例如, 讲授加减法时, 可以让学生在班级中调查下班级中男生有多少, 女生有多少, 男生比女生多 (少) 几个?这样讲课堂中所讲知识运用实际生活的例子体现出来, 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也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体验数学的快乐。

在讲授两位数加两位数时, 可以让学生找规律进行求解, 如7+8、17+8、17+18等算式, 对于7+8这种简单的算式可以进行口算练习, 17+8、17+18等进行探究, 可以通过摆小棒的方法进行计算, 然后讨论计算方法, 最后逐步推导出“满十进一”的算理。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同时, 既锻炼了基本的数学计算能力, 也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 还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营造学习氛围

要想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同样也离不开教师对学习氛围的营造。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比较特殊, 因此要营造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的学习氛围,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交流。同时要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为目标, 设置贴合学生的情境, 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情感渗透, 多用一些善意、美好的词语, 让这些词语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达到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氛围的目的, 最终使学生能够通过数学学习受益, 教师也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结束语

小学数学相对简单易懂, 但其中蕴含的却是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 而脱离了生活实际的数学是不完整的, 只有将其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使数学发挥真正的作用。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生活化, 用常态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数学知识, 接受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张玉喜.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合理创设生活情境[J].新课程 (中旬刊) , 2011 (06) .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教学研究 篇9

关键词:生活情境,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开展数学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真实存在的,深入领悟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本身自制力就比较差,再加上数学知识比较枯燥,很容易会出现厌学情绪。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由于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缺少判断是非的基本能力,许多判断还是依赖于他们的直观感受。所以,想要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首先就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个生活化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为开展数学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学习“认数”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下阿拉伯数字产生的故事,让学生对于数字有更加深入的认识。通过故事的讲解,能够让学生认识到,之所以出现阿拉伯数字,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出现了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学生由于好奇心,会对数字产生兴趣,既让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又让他们的数学能力迅速提高。

二、准确掌握班级学生情况,创设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

作为数学教师,对于班级学生的情况应该有很好的了解。这样,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教师才能够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情况联系更加紧密的情境,才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包括对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的了解。教师的教学应该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明白为主要目的,在教学中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相关知识的时候,许多教师都会举出农村房子的三角形房梁的例子。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但是如果一些学生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缺少对于房梁的认识,那么这个例子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从而创设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例子,保证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三、合理应用生活化情境,提高数学知识的形象性和实用性

对于学生来说,许多数学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就已经有所接触。学生之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关键就在于学生不知道怎样把这些具体化的事物转化成抽象化的数学知识。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科学合理地应用生活化情境,有效提高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形象性,加深学生的认识。一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数学知识可以服务于生活,那么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测量和计算一下自己家房屋的面积。这样,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的情绪会非常高涨,学习能力也会快速提升。

四、使用生活化的例子开展教学,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开展数学教学,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够利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有效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根基点”。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在生活中找到最适合的例子来开展教学,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联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数学知识“千克与克”的时候,可以拿一瓶矿泉水,让学生知道这是500克,教师也可以拿两瓶水,让学生知道两瓶水的重量是1000克,还可以拿其他的生活中的物品举例。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更好的认识,并学会用数学知识来表达生活中的事物。这种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的方式,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未来数学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牢固掌握数学知识,没有形成数学学习能力,那么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小学数学教学,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来开展教学。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对数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有效地应用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柯惠江.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01).

[2]陆荣.试析情景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0(32).

[3]王玉元.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篇10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以及未来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但是有效的素质教育教学方式却并未提出。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教学对于小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有着很好的培养作用, 而且能使小学生逐渐意识到数学学科对于生活的重要作用, 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此外, 通过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教学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与开阔均有着很好的作用, 因此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教学, 拥有着很好的现实意义。

二、生活情境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一) 数学学科与生活情境紧密相关

将生活情境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高效的教学方式, 不但可以使小学生意识到数学具有的重要作用, 而且能够使数学课程具有的趣味性得到很好地提高, 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出来。小学生在逻辑能力以及思维方式方面均不是很成熟, 而数学又是一门对逻辑与思维能力有着很高要求的学科, 因此为了使小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学好数学, 教师要尽量使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使学生们能够在切身的生活情境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 并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所具有的乐趣。此外, 将生活情境运用在数学课堂中还可以使小学生的独立思维得到培养与锻炼, 从而能够更好地对生活中的问题加以解决[1]。

(二) 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因为数学学科需要学习大量的计算与公式方面的内容, 所以极易使学生感觉数学是一门非常无趣的学科, 从而在心理上对其有所厌烦。要想防止学生厌烦心理的产生, 教师需要对教学方式加以有效地改变,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便可以有效地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将轻松愉快地生活情境引入到数学教学过程中, 使小学生可以在一个相对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数学学习, 这样能够与小学生具有的天真烂漫以及活泼好动性格相适应, 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 对于情感的交流有着很好的作用。

三、利用生活情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 联系学生实际

老师在选择生活情境时一定要选择与多数学生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 因此, 在引用教学情境的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行为、背景以及性格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 选择出符合班级内多数学生有着密切联系的生活情境, 一定要避免所选择的生活情境与学生生活存在极大的差距, 防止学生对所选情境产生不同程度的陌生感, 这会导致小学生难以接受与理解[2]。对于农村的小学而言, 教师所选择的生活情境要与本地的生产和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 比方说在“几与第几”的教学过程中, 因小学生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家禽、牲畜等较为了解, 因此教师可以制作一张“动物赛跑图”, 图画中包含有小鸡、小狗、小猪以及小牛等众多的小动物, 然后根据图画进行提问, 诸如图画中一共有多少小动物, 赛跑的话谁会得第一等。这样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对数学实质加以有效的掌握。

(二) 符合学生特点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其认知与理解能力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所选择的生活情境一定要和小学生当时的年龄特点相一致。诸如对于小学一年级而言, 学生在学习“认识物体”内容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球体、正方体等教具, 让小学生能够用眼看、用手摸, 从而使学生对物体形状有着很深的认识与理解。而对于小学二年级而言, “认识时间”则是较为困难的一个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讲授与提问, 比如, 平时都是几点起床、吃饭、上学、睡觉等, 之后再对时间更为精确的提问, 例如一分钟内可以做哪些事等。最后可以适当的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情境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小作业, 例如, 记录一分钟可以写几个字、走多少步等。

(三) 挖掘生活情境

情境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与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其是对生活的升华与整理[2]。对于小学生而言, 学习数学一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因此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时, 要根据学生具有的数学基础, 不断挖据出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生活情境, 从而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挖掘, 使学生能够消除畏惧心理。诸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中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时, 学生往往掌握得较为困难, 对此在讲解时可以将生活中常见的购物时进行付整找零进行有效地融入到教学中, 这便是一个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很好情境, 能够使学生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 从而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数学知识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 教师如果可以将课堂转变成为一个拥有丰富新鲜事物的场所, 对今后数学教学的开展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不断的将生活情境应用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轻松活跃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 从而使小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 并将学习的数学知识不断的运用在生活之中, 对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将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作为小学教学中重要组成的数学学科, 采用生活情境实现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数学学习兴趣以及数学意识, 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 数学普遍的存在于生活之中。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从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重要性入手, 对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进行一定的分析, 以期对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有帮助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数学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郑丽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2 (12) :169-170.

[2]王玉华, 盖玉波.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J].教育现代化, 2015, 15 (15) :281-282.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服务;课堂情境;实践性

G623.5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那么学生的学习必定与一定的生活情境相联系,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使学习成为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已成为国内外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一、教师要善于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引导教学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对于熟悉的事物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善于创造合理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校自主性和积极性,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地思考。例如,在学习“比的意义”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入如下生活情境。老师先让学生思考班级中里面男生和女生哪个多?男生和女生分别有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例如男人多)等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播放关于中国人口性别调查的动画视频。例如在视频中会介绍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新生婴儿中,男女人数多少以及它们比为119.2:100;老年的人数以及占社会的比例。最后视频介绍与之带来的后果。真实的数据,会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新的表示形式,会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

二、教师要善于把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相转化

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往往要引入数学语言。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带给学生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对数学语言生活化的转化往往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与记忆。数学语言原本枯燥乏味,但以为可以形象化赋予其生命。而小学生更多地是需要去引导教育,所以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语言艺术。鉴于此,教师应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如,认识“<”、“>”,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顺口溜学起。比如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直接让学生去区分两个符号是很有难度的,利用结合学生生活场景的顺口溜就可以快乐的理解记忆。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事半功倍。又如把教学长度单位改成“长长短短”,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比大小说成“排排队”等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三、教师要努力营造实践性课堂情境

数学课堂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经验、兴趣和爱好、灵感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和爱好以及灵感,创造性地开展特色教学。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认知能力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例如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在一起玩堆积木。在玩游戏的同时让他们不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做一些物体分类,然后观察每类物体,最后在黑板上分别画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直观的图形。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然后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每一个图形的特点。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四、教师要努力营造多样化生活化情境

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个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两本书(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让学生观察面积的大小并比较。起初学生的意见发生了不同,同学们就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不了解决当前问题了。这时老师应做出引导:提出:“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做出准确比较吗?”这时学生的思维就被打开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工人叔叔总是拿尺子量来量去的。”有的说:“两本本子放在一起合能比较出大小。”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铺在书的表面,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把握学生回答的闪光点把握时机,把书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上大家集体开动智慧把生活中的经验一次次的融入数学中,发散了思维,启迪了学生的数学灵感。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篇12

一、巧用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点燃智慧的火花,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从其本质上而言是高度抽象化的一门学科,学生单凭阅读教材,通常是不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的。因此,小学数学课上课伊始,我们就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枯燥的数字、抽象的概念融入形象、生动、趣味的生活化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启动其积极思维。如,在学习“分数”这一内容时,我用自己改编的西游记的故事导入:唐僧领着三个徒儿去西天取经,一路走来风尘仆仆。这日,烈日高照,他们路过了一片瓜地。遍地的西瓜馋得猪八戒直流口水。看瓜的老爷爷看他们师徒汗流浃背,就计划送给他们一个西瓜。于是,他走过去对师徒几人说:“都说唐僧师徒本领大,今天我就考考你们,一个西瓜被你们师徒四人平分着吃,用一个数可以怎么表示呢?你们若能答上来,这又甜又大的西瓜就送给你们了!”话一出,聪明的孙悟空就知道了答案,可他却让猪八戒回答。猪八戒一下子被难住了。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助猪八戒回答吗?这里利用学生生活中早已接触过的西游记故事导入,学生都急于帮猪八戒找到答案,探究知识的欲望就会被激发,从而学习兴趣大增。

二、巧用生活情境设疑,激活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每隔一小段时间,学生的思维便会疲劳,我们要善于运用生活情境设疑,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兴奋度,帮助学生保持求知进取的状态,从而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展开探究, 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年、月、日”的内容时,我先介绍了一些与“年、月、日”有关的知识,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低速运作的状态。于是我用生活情境抛出一个问题:“有个小朋友和大家年龄一样,都是10岁了,可他只过了2个生日,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谁能说说,这位小朋友的生日是哪一天呢?”这一设问,打破了小学生惯有的生活常识,把小学生的好奇心推向了顶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有的快速翻阅教材寻找答案,有的开始了小组讨论,开始时他们急于探究正确的答案,于是,思维空前高涨,“闰年”这一教学的重点就这样水到渠成地凸显出来。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好极了。

三、巧用生活情境搭台,突破学生思维障碍

低段的学生,数感比较薄弱,单纯让他们进行数字的观察、运算,他们很难真正理解数字及数字符号所要表达的内涵。这时,我们就可以将生活情境引入教学,从而为学生数学认知的发展扫除障碍,攻克教学中的难点。如,在小学数学低段加减法教学中,小学生对于算式所表达的意思很难理解,总是会出现加减法误算的情况。在教授“6+6=?12-5=?”的20以内加减法时,就可以引用生活中的游戏———老鹰捉小鸡,为学生的理解搭建形象、直观的平台。教师可以扮演小鸡,先请6名学生加入游戏,然后再请6名学生加入游戏,老师就可以借机问,有多少只“小鸡”。这时学生看到“6只小鸡”加入“6只后”变多了,他们不仅对数有了概念,对加法也有了感触,很快算出了12。最后,老师又说,有5只小鸡被老鹰抓走了,还有几只呢?学生直观地看到“5只小鸡”离开了“鸡妈妈”,总数变少了,就是减法,还剩7只“鸡宝宝”。通过合理地运用生活情境, 沉闷的数学算术瞬间转变为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这样不仅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得以增强。

总之,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数学学习,由于完全吻合小学生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思维被激活,数感和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明显提升。让我们在小学数学中进一步尝试从特定的生活情境出发,帮助学生搭建沟通数学和生活的桥梁,为他们数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各个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变革中日趋完善。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课堂才会变得形象、生动,才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就应该巧妙利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巧用生活情境设疑,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应该巧用生活情境搭台,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

上一篇:便秘与贫血下一篇:历史名人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