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置教学情境(共12篇)
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篇1
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摘要】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别开生面的多媒体教学情境、探索性极强的问题情境、以及不同情境下的角色扮演法、极具匠心安排的实验等等,都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学业水平和学科素养的目的。【关键字】 创设情境 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创设情境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渐进教学佳境之中,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一改传统地理课堂的模式,是开放的、活跃的。不同情境的设定,可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轻松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一、利用诗词、音乐等创设魅力情境
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有两种力量对于有文化的人最有帮助,就是科学和艺术。在地理教学中,选择合适的诗歌和音乐,确实能达到十分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课上,可以采用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并配以古典乐曲《高山流水》来引入新课学习。在讲解地理环境的垂直差异性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引入垂直地域的差异性,抽象的理论概念就会变的直观起来。又比如,在上区域地理《中东》一课时,用《春江花月夜》做背景音乐,播放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圣城麦加的自然风光和朝圣队伍等图片,学生的注意力就马上被吸引过来,并且充满对这片古老而神奇土地的向往,就达到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这种以诗歌和音乐创设情境的方法,往往能够创设美好的意境,吸引学生去探求其中丰富得知识。
二、巧设问题,创设探究情境
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情境模式中最为常见的手段和方式。这里的问题一定要学生能起“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如在进行大气运动内容的教学时,可设置这样一个以故事为背景的问题情境:1944年冬,美国西部地冻天寒、大雪飞扬,而在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的茂密丛林中,突然烈火熊熊,美国官方接二连三收到林火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接连不断的大火和爆炸声,闹得旧金山居民惶惶不安,商店关门、工厂停产,交通中断,更为严重的是,建在华盛顿州的绝密原子弹工厂也面临天火威胁,美国朝野一片恐慌,迅速组织大规模调查。12月,美国海军巡逻舰队偶然在海面上发现一白色漂浮物,经检验为氢气球残片,而后人们发现西部林区及村镇的树梢上到处挂有气球皮。美国人很快查明,这些装有燃烧弹的气球来自日本。日本的氢气球怎么漂洋过海到了美国?绘声绘色讲故事的同时,屏幕上显示出一幅太平洋两岸的地图,多个汽球移动并爆炸的动画。这个问题可很快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这样一个悬念,整个学习活动就成了从生疑到解疑的过程,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学习效率也高。
三、联系生活,唤起学习激情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我们不禁要问,生活材料哪里来?
1、源于生活常识。比如在讲述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时,我展示了世界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下人们的生活状况。并提问人体最适合的温度究竟是多少?22摄氏度,人类最早就起源22摄氏度等温线附近的地方。
2、源于实事热点。当今的时事热点也是创设学习情境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讲解《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时,就可以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结合资料,绘制一幅当年的气温曲线与多年平均值的比较图。提问学生当年与多年平均相比有什么不同?变化什么时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达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
四、运用各种游戏,创设广泛参与情境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游戏教学是“寓教于乐”的具体体现。既适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多变的天气》这一节课上,可以采用你来比我来猜的小游戏,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来描述这两个天气符号,背对屏幕的学生再二十秒内来猜是什么符号,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就能提升学习地理的兴趣。在讲解《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就可以做中国的拼图游戏,在其中记忆中国的省区的大致位置,省级行政中心和各省的简称等等。
五、实验活动,创设一个经典重现的课堂情境
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课堂气氛,尽可能地将一些课本的文字语言转化为各种演示实验,同时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转变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提出改进实验的思路和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地理课的兴趣。
在讲解水土流失课题时,就可以设计个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关系实验,来演示降水量、降水强度,坡度等的不同和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充分说明植被对保持水土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在环保理念上也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在实际的教学中,创设地理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新课改为我们地理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更给我们地理教师提供了一个多彩的展示平台。完美教学情境的建构是门艺术。他需要教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新的教学改革理念的深刻理解,而非声、光、电等先进教学手段的简单应用。让我们的学生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愉快地学习地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篇2
一、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享受”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 诱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将生活化的情境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入, 达到生活与数学的完美融合。
二、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参与”数学
游戏情境作为深化教学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 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通过小游戏, 可以刺激人的大脑去思考问题, 探索问题, 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应创设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游戏情境, 帮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将他们带入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空间, 使学生在玩中学。
三、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抽象的概念在生活中往往能找到原形, 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又常常是杂乱无章的, 所呈现的信息往往多余或不足, 如能对具体的生活情境加以提炼, 在课堂上模拟出来, 让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更加贴近,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 又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四、让学生在质疑情境中“思索”数学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设疑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设疑, 把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 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 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产生急于探究解决办法的情绪, 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怎样精心设计地理教学情境? 篇3
1.知识与兴趣需求相结合,化枯燥为生动
地理知识只有镶嵌在情境中,才会变得真实而有意义。地理课堂上,应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抓住学生感兴趣和关注的内容,精心创设地理情境,化枯燥为生动,实现地理教学的因材施教。
例如,学习湘教版教材“农业”时,可精心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将赵本山小品“红高粱模特儿队”搬进课堂。上课伊始,先播放“红高粱模特儿队”部分视频,然后以一幅漫画(图1)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先思考漫画体现了哪些地理知识(农业的重要性)。在继续讲解农业基础地位的表现时,还可以用漫画充分证实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通过设置情境,将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在亲切且自己喜爱的学习氛围中,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变成有趣的游戏和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可有效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2.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融合,解决现实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有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这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地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均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地理教学中,应精心设计“生活化”情境,拉近与生活的距离,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挖掘学习情境资源。
例如,在“我国人口”的教学中,教师可将逢年过节人们回家挤火车的照片或平日里大城市的早晨挤公交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以此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同身受,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也可促进学生学习相关地理知识时深入浅出,深有体会。
3.用心倾听学生呼声,实现心灵互动
课堂是思想与思想激烈碰撞、心灵与心灵真诚交流、生命与生命精彩对话之地。而真正的对话需要的不仅是表达,更重要的是善于倾听。只有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和捕捉反馈信息,才有利于生成新的思想观点,把握和调控课堂氛围。
记得一次公开课上,执教教师精心设计了震撼人心的视频情境——“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当学生都在为此震撼时,一位男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实在不忍心看下去了,我想自己长大后,争取做个联合国的‘大官……”当时教师笑笑说了声“好”,即让他坐下了。也许是教师怕破坏当时流畅的教学秩序,也许是她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一次很好的契机就这样白白地从身旁溜走了。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不仅关注其外在表现,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在思想动态。通过倾听,师生之间才可以实现有效的思维碰撞,实现心灵的互动,达到教学相长。
4.积蓄教学活动中的智慧,让意外生成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甚至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这些变化与教学的“预设”有时大相径庭,但处理得当,却能够成为教学“生成”契机。这就要求教师能随机应变,及时捕捉和发掘课堂教学的“生长点”。一次,在复习“天气与气候”时,突然,窗外狂风大作,瞬间电闪雷鸣,教室内也炸开了锅。见此情境,笔者立即在黑板上写下两行字:“惊雷不动用心人! 形成闪电的天气系统有哪些?”于是,学生的话题迅速转向学习主题,热切地讨论着,争相解答,一幅幅“天气系统的成因示意图”最终跃然而生。
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篇4
中学地理新课程、新教材突出了实践性和探究性,更多地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中学地理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作为导演的教师,如果能结合乡土实际进行地理教学,通过某些情境活动将教材的地理知识和涉及的乡土地理能动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效果,这种教学法已成为笔者多年来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笔者通过十多年的地理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结合乡土实际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地理教学变得富有色彩,富有激情,而且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更是功不可没。那么,怎样结合乡土实际进行地理教学呢?简单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准知识教学点,巧设疑难问题情境
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知一般学生是不太注重地理课教学的,他们甚至还有“看看书就行了,其实好多知识我都会”的错误认识。有时,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还会形成对某一知识的共性错误认识或疑问,这时教师不妨利用这些错误的认识或问题巧设一种求知情境。
如教学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时,不少学生会认为凡是经度为东经的地方都在经度为西经的地方的东方。针对这一错误认识,我就可以这样设问:我们的学校在天津,它的经纬大约是(39°N、117°E),而你将来留学要去美国的旧金山,它的位置大约是(40°N、120°W),那么,我们学校应在旧金山的什么方向?很多学生会回答:学校在旧金山的东方。此时我问:我们的判断正确吗?请大家看世界政区图,从图上看天津在旧金山的什么方向?学生惊讶的发现天津在旧金山的西方。这一矛盾的产生使学生产生困惑,从而激发其探索真知的欲望,我就可以顺势引入地图上的方向教学,而学生此时听讲的注意力就会非常专注。
二、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架设切身问题情境
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形容那些知识渊博之人。的确,许多地理知识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然而过去的地理教材由于过多地注意地理学科体系与知识的传授,而使我们的地理教学远离生活实际,使得学生对地理课没有什么兴趣。现在,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所体现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习生活地理,让地理走进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材,从现实生活中挖掘 问题,作为一种问题情境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只有把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体验地理知识、巩固地理知识,并更好地运用地理知识服务于生产、生活。我想也只有这样才是我们从事地理教学的根本目的。
如讲授土壤与植被时,就可以联系学校周边地区实际架设切身问题情境:我们学校东面朱唐庄的菜地基本是什么颜色的土壤?它具有什么性质?人们常种植什么蔬菜?而学校北面5公里外的刘招庄因历史原因形成的盐碱地是什么颜色?它有何性质?人们常种植什么?再往北到9公里的小韩庄,那里的田地表面就有大量的海螺贝壳,土壤又呈什么颜色?有什么性质?人们常种植什么?这种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设置问题情境能亲切迅速的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之中。又如在教学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时,我就联系学校周边地区的污染实际问题设问:为什么刘招庄村南一个镀锌厂开工刚三年,现在村民都不敢喝井水了?以前大张庄的河堤上有一冒着呛人黄烟的工厂,大张庄中学的窗户为什么都不敢开?高庄的一个化工厂为什么看门值班的人接连患癌症,现在竟招不到值班的人了?„„„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置,学生很容易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是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是现在已经刻不容缓的事。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迫切性,也增强了他们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三、放眼家乡未来,创设责任问题情境
身在农村,每一个学生都对家乡有深厚的感情,他们都希望家乡的环境污染能得到治理,种植条件能越变越好,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应该是地理课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就想方设法设置情境、组织活动,放飞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通过诱导启发,相互激励,引发出大量的创造性设想,让每个参与者在学习地理知识同时也充分为建设自己的家乡发表自己的观点。
比如针对学校周边地区只有郎园引河一条可用于灌溉的小河流这一情况,在讲我国水资源分布知识后,可开展如下活动: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课前已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家乡“南(北)水北(南)调”工程的看法(包括调水的原因、可行性、具体措施、调水后的情景描述等各方面),学生因为面对的是自己熟悉的家园和自己每天途经的地方,规划起来就多了一种亲切感和责任感,每一个人都会有准备的侃侃而谈。这种活动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细化了他们热爱家乡的心理,也锻炼了他们的开拓创新能力。
四、大胆走出课堂,增设角色问题情境
结合乡土实际进行地理教学的开展使同学们开始学会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甚至开始分析问题、努力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而达到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目的。而结合乡土实际的活动如果都在课堂上进行,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也是不可能的。我就将某些活动的现场变成课堂,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有“当事人”的角色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努力建设家乡的健康心理。
例如在有了调查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就可以在某个污染源召开环保“模拟法庭”活动。如在刘招庄的镀锌厂附近开召开“关注农村生态,还我家乡清流”为题的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厂长、村民等不同角色。由于学生已经是深受其害,所以他们兴趣浓厚、积极性极高。活动前无论“原告”还是“被告”,都认真搜集资料(有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询、有的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还有的学生积极向教师口头咨询)。有了前面的精心准备——在“法庭”上,“原告”与“被告”展开唇枪舌战,谁也不肯甘拜下风。最后,在大量事实和铁证面前,厂长(被告)不得不低下头,对因“鼠目寸光、见利忘义、违背自然规律”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后果而接受法庭的制裁。
我们的学生是农家子弟,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生活。那么,如何才能使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步发展呢?在讲解这个课前,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参观生态园。例如,我们参观了距学校6公里外的双街生态植物园。那里,门口鲜花争妍斗丽,路旁垂柳依依,田里禾苗青青、果园硕果满枝,池塘清可见底„„完全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参观中,同学们注意到:这里的农业灌溉既有世界先进的喷溉技术,又有集农、贸、牧、渔等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结构,已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生态发展。参观后同学们感触颇深,他们激动的表示从现在起一定好好学习,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长大后把家乡也建设成这样美丽的生态园。
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篇5
商丘市民主路二校
曹继玲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既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成败。因此,我认为首先必须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以点带面,提问要“准”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附词会义,务总纲领。”意思是调理文辞,处理内容,重要的是抓住纲领,举“纲”以张“目”。题目有“题眼”,作品有“文眼”,文章有“线索”,教学如果能以“眼”或“线”为中心问题,既能避免浅、碎、平的教学弊端,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接触课文,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具体来说,提炼以点带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以“题眼”为中心问题
题目是全文的“旗帜”,抓住题目,尤其是题目中的关键词(即题眼),常常能得其要旨,理出主线,串起全文。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如《草船借箭》的“借”,明明是“骗”来的箭,为什么偏偏用“借”?不但点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且“既借则还”,暗示了这些箭在将来作战时要“还”给曹操——曹军造箭射自己!可见,题眼是课文中的关键字,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
2.以“文眼”为中心问题
“文眼”是指文章中体现其思想感情的词句段,是文章的“窗户”与灵魂。对于有“文眼”的文章,只要慧眼识“窗”,破“窗”而人,设计中心问题,找到激发学生学习思维的火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以“线索”为中心问题
线索是贯穿情节发展过程的脉络,作者借助它把零碎的内容连珠缀玉地交织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课文的“线”为中心问题,顺藤摸瓜,使头绪纷繁的课文条理化、简约化。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都是按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如《田忌赛马》一课,根据“赛马”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可设计以下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赛马?每次赛马的情况是怎样的?同样的马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不一样?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解答,学生既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自己也受到了启发。
二、激发思考提问要“活”
课堂提问如果启发性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点、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进行提问,才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我的经验,以下六种提问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
1.层递式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让学生从易到难“爬楼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如《晏子使楚》可设计这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晏子到楚国去见谁?遭到了楚王的什么?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是怎样侮辱的?晏子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尊严,是怎样反驳的?结果怎样?只要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学懂了全文。
2.曲折式提问
它是指问在此而意在彼,让学生开动脑筋,通过一番思索才能回答的提问。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吸引学生研究与发现,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效果。
3.矛盾式提问
矛盾式提问就是有意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以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展开思维交锋,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比较式提问
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鸟的天堂》一文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后一个不加引号?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含义?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这句话中出现的两次“鸟的天堂”意思并不一样。前一个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作者引用别人的话,指天马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大榕树的一种夸张的形容;而后一个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眼见到被人们誉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后,感到鸟儿们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这种提问,能使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得到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5.想象式提问
不局限于课文内容,而是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拓展式提问
在文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深与拓宽,对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场景等进行补充扩展。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
精心创设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 篇6
一、设疑问题, 激发学生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 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吃透教材, 熟悉教材, 深挖教材, 设计问题, 针对全班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分心理特征设计问题。课堂教学结束后, 教师还要搞好课堂教学的延伸, 指导和培养学生积极把课堂上学到知识、获得的体验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并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 活学活用, 触类旁通。
1. 课前设疑, 引入情境。
例如在《动物的互惠互助》一文时,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动物也互惠互助呢?”学生通过读文, 很快做出回答。接着教师又问:“为什么只要千鸟轻轻用喙打鳄鱼的上下颚, 鳄鱼就会张开嘴, 让千鸟飞出来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 教师通过反复引导, 让学生总结概括, 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又调动了多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 课后设疑, 引导想象。
讲完《狼和小羊》一课后, 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狼向小羊身上扑去, 小羊被狼吃掉了没有?”学生听后, 思维活跃各抒己见, 有的说:“狼扑向小羊, 小羊无力反抗, 成了狼的美餐, 正吃着被猎人发现了‘砰’一枪把狼打死了。”有的说:“凶恶的狼向善良的小羊猛跑过去, 小羊正巧一闪, 狼的脑袋撞到大石头上死了。”通过课后设疑, 请学生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学生情绪高涨, 积极思索, 达到了“课虽尽, 意未穷”的效果。
二、提倡多思, 鼓励首创精神
课堂教学中常有一些爱发言、喜用脑的学生, 对课堂提问经常回答错误, 牛头不对马嘴, 惹得师生哄堂大笑。对此, 教师不应只简单地说对与错, 还应深入考虑一下该生的回答中有无创造性的成分, 即使回答不对, 爱动脑筋的学生必然是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 教师要加以保护, 启发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敢于创新。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错, 教师才有讲头, 才能针对学生回答的缺陷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作文课上一位学生说:“菊花红得那样鲜艳, 像美女的唇。”说得多好, 我立刻表扬他:“你想得真好, 老师都没想到呢?”又如一次听课时, 一位学生将小白兔的耳朵比作荷花瓣, 听课教师都愣住了, 随即爆发出一阵阵掌声, 我何曾听过将小兔耳朵比作荷花瓣的, 不过细想想, 还真像, 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创举。
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靠粉笔和黑板讲课, 学生靠纸和笔学习。这样落后的手段影响教学的效果,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要求小学语文课堂必须采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 因为这样教学直观、形象, 能使学生手、口、脑并用,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有利于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积极思维和探索。例如教学《荷花》一课, 我利用多媒体把不同姿态的荷花图片播放给学生看, 动听的音乐, 抒情的朗读, 美丽的画面, 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我随机引导:“现在, 有一群人来看荷花, 被荷花的美深深吸引了, 但是却描写不出来。你愿意像解说员那样, 来给游客介绍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 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进行朗读。在之后的“小导游”介绍中, 我发现学生把课文读得特别优美、生动, 这就是兴趣激发的力量。在学生第四自然段时, 我对学生说:“作者觉得自己也是荷花了, 那么, 谁愿意先来做荷花, 把它美的姿势表演出来呢?”学生兴致高涨, 表演时入情入境, 与课文产生了共鸣, 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昂, 兴趣浓厚, 充满自信。又如《恐龙》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把不同的恐龙用幻灯片展现出来, 让学生说出是什么龙, 有什么特征, 生活习性等, 教师根本不需多讲, 学生就兴致盎然。这种教学形式, 既节省了大量时间,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他们很快感悟和理解了课文内容,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范读传情, 潜移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 对所研讨所得, 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 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课堂教学时, 教师的范读做到以声传情, 景随声出, 不仅能让学生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也有助于情感的调动。教《二泉映月》一课, 在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声中, 教师范读, 开始如泣如诉, 渐渐深深地叹息, 伤心地哭泣, 激愤地哭诉, 倔强地呐喊。声调抑扬顿挫, 展示音乐的升腾跌宕……学生在教师范读中领悟盲人阿炳是用自己的心在演奏, 是用琴声“倾吐”自己对家乡、对生活深沉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学生进入角色, 入情入境, 感受到课文的语言美、意蕴美和音乐美, 同时教师的激情范读, 把文中的情感潜移到学生身上。
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篇7
[关键词]初中思品;创设情境;优化策略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要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必须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打造有效的课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新闻引入”创设情境法
“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任务,强调了思想品德教学要紧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彰显德育要回归生活的理念。在教学中穿插时政热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如在讲《环境保护》一课时,教师可首先口述《新闻联播》中播放的“受中国大范围雾天影响,北京一月份持续了几日的雾霾天气,城区普遍长时间达到6级极重污染。这是今年北京按照新空气质量标准发布信息后,最严重的一次污染过程”的新闻,然后提出四个问题:①这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目前存在什么问题?②北京遭受雾霾袭击的原因是什么?③你认为国家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④面对这个问题,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做些什么?让学生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分析、讨论和评价,使学生能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了许多正确的看法和大胆构想,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歌曲引入”创设情境法
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适时地播放一些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优秀歌曲,可以寓教于乐,丰富学生情感。如在教学《热爱生命》中的“生命只有一次“时,笔者让学生欣赏歌曲《怒放的生命》,然后结合歌词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生命的宝贵、生活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先从感性上体会到生命的伟大,再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价值与内涵。这样的情境引入,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设疑引入”创设情境法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具有思考性、思辨性、启发性的情境,通过问题的组合与串联,激发学生的思维,充满热情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从而在情感、思维上催生学生的道德考量和品行提炼。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问题引入,就是把教学内容设计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并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引领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由潜在状态进入积极活跃状态,培养其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以主体性充分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多媒体技术引入”创设情境法
多媒体是现今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上。如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视频资料先向学生呈现全国关注的双汇火腿、新西兰恒天然公司提供原料生产的“可瑞康”1段(批次为3169、3170)和“可瑞康”金装版2段(批次为D3183)婴儿配方奶粉含有肉毒杆菌的案例,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学习兴趣被激活,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学生们听得非常认真,重点知识基本能当堂掌握,课堂效果很不错。
五、“诗词佳句引入”创设情境法
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在思品教学中,恰当适时地引用古典诗词、诗词佳句、名句名篇,也能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如,在九年级讲授“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这一框内容中,笔者以《乡愁》作为情境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引导学生从优美的诗词的赏析中理解,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通过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对祖国统一的前景充满信心。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因此,教师在选择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学生这一主体,不要凭自己的好恶选择内容,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紧扣教材内容且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情境的首选素材。
作文教学设置情境命题例谈 篇8
例如,多年前我所任课的一个班级,课前学生经常不擦黑板,多次强调总不见效,自感有损教师的威信。思忖多日,终于想出了一个“标本兼治”的良方。上课铃响后,我迈上讲台,同学们起立后照例说一声“老师好”,我不吭声,学生茫然,一个个愣站着,等待我示意坐下。我转过身看了一下未擦的黑板,再转身用目光扫视每个同学,接着拿起擦子慢慢地把黑板抹个干净,然后深沉地对学生说:“你们刚才都说老师好,我很欣慰,可是大家此时看着我一板一板地抹黑板,能说明你们是真心尊敬老师的吗?”学生哑然,低着头,红着脸。紧接着我又说:“老师擦一下黑板,并不是件大不了的事,但这样不利于同学们养成尊重人、体贴人的好习惯,你们说对吗?”同学们一个个点头。我即刻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上一道作文题“假如我是老师”,要写在碰到类似情况时,你将怎样对待,字数不超过300字。接着我又进一步诱导:我们在学校里不但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来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因此在学校里就要树立起为建设祖国做贡献的理想,就要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每做一件事情,都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转过身,在黑板上又布置了一道作文题“习惯成自然”,要求为此事写一篇阐发性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我就这样逐步而自然地创造出特定的写作情境,学生们兴致盎然,神思飞扬,很快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了作文。由于捕捉及时,引导正确,命题恰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作文训练中的想象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受到良好的教育。
又如,在一次语文课上,我发现该班新刊出的黑板报富有特色,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便放下课文不讲,叫大家转过身用5分钟时间认真观察一下黑板报,然后展开讨论,说说这期板报有什么特色,你看过后有什么感想。同学们顿时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选的内容很好,切合我们中学生的实际,能给我们以新的启示。”有的说:“这期板报图案设计有新意,特别是用方框线强调,不仅突出内容,给人以醒目感,而且富有层次感,改变了以前一概采用牵牛花什么的花纹镶嵌的做法。”还有的说:“字写得美,字体也富于变化,有楷书、行书、隶书等,给人以美的享受。”就在大家兴致勃勃地各抒己见时,我因势诱发,编了几句顺口溜:“黑板报,内容好,图案设计不可少,要使读者受熏陶,图文并茂最美妙。”并随即在黑板上写了一道作文题“一期图文并茂的黑板报”,要求大家用15分钟的时间写一篇评论性的短文。
这短短的20多分钟,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敏捷思维及快速行文的写作能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精心办报的欲望。从此以后,这个班的黑板报一期比一期好,而且还办起了“手抄报”,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再如,讲授完魏巍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后,我叫大家说出“松骨峰战斗”中唯一生还的英雄是谁,大家通过看注释,很快说是李玉安。我接着说:“你们知道李玉安的情况吗?”大家都摇头。我便在黑板上写上一段李玉安简介:李玉安同志,是一位活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黑龙江省巴彦县人。在参加松骨峰战斗时负重伤昏迷,后被朝鲜人民军战友抢救,转入我东北后方治疗,伤愈后转到地方工作,任某地粮库保管员。40多年来,他一直恪尽职守,任劳任怨,而且隐功埋名,从不以英雄自居,从不向上级要求照顾。1990年他才被原来所在的部队查证,确认他就是“牺牲”了的英雄李玉安。
板书完这段文字后,我又把“40年后的相遇——魏巍与李玉安的通信”选读了感人肺腑、催人奋发的几段。同学们一直专心听着,时而惊诧,时而赞叹,有的在低声评论,有的在快速记录。看得出来,学生们被李玉安的精神震撼着,课堂内出现了一种心灵感悟的氛围。我把握住时机,在黑板上写下两道作文题,“给老一代最可爱的人李玉安的一封信”、“由活着的‘烈士李玉安想到的”,要求大家联系现实,紧扣“把青春奉献给祖国”这一话题写好这两篇作文。
这套组合型作文题,是在课堂内创设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形成的,它由此及彼,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知识到社会知识,联系自然,思想认识由浅入深,写作训练也颇有层次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说,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要因题而异设置情境命题,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的。(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四中学)
精心设置教学情境 篇9
一、精心设计导入, 奠定教学基础
课堂的导入语要起到交代时代背景、主要内容或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学生迅速调整心情、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对于历史课堂, 精彩的导入无疑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本课的导入设置了2分钟的影音资料导入。本部影片前半部分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社会的描述:工人失业、人们等待救济、对自由放任政策的愤怒等;第二部分主要讲述罗斯福的生平。本节导课视频试图达到教师“埋伏”的四个目的。目的之一, 一箭双雕, 既复习上节课美国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又明确罗斯福新政实行的社会背景。目的之二, 激发学生了解罗斯福是如何实行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好奇心。目的之三, 引导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来比较学习自由放任政策与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的不同之处。目的之四, 通过影片介绍罗斯福个人生平及性格特征, 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埋下伏笔。短短两分钟的导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了完美的铺垫。
二、精心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激情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对于课文正文的处理主要采用了情境体验的教学方式。历史教学的情境可分为表演情景、问题情景、语言及音乐情景等多种。这一课基础知识主要采用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 分为四个层层递进的情景体验环节。
第一环节设置“通过历史隧道穿越回20世纪30年代, 你会看到美国社会哪些现象?假如你是罗斯福, 会从哪些方面来解决当时的经济危机?”然后给予学生一定的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时间。这一问题情景的设置刺激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学生将自己置于当时的历史环境下, 通过自己来总结美国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然后考虑第二个小问题如何来解决美国的经济危机, 同时这也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起到自我激励和心理暗示的作用。然后教师用恰当的语言纠正学生的不恰当的问题解决方案, 帮助学生进一步落实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第二环节设置“材料一: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 他们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 课了垄断资本家的商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敲富人竹杠’和‘天天吃烤百万富翁’, 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然后让学生进行体验“假如你是罗斯福的智囊团一员, 你如何帮助罗斯福反击他的政客对他的不公正的评价?”这个问题, 利用了学生之前对罗斯福总统产生的好感, 学生内心会有小小的不平, 因此, 会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反驳思考, 然后继续给予学生进行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的时间,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教师“狡猾”的问题情景设置,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和实质的学习和理解。
第三环节设置“假如你是评论家, 你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这个环节比较简单, 基于以上两个环节的学习, 学生会基本上自己学习和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教师仍然利用恰当的语言予以纠正和确定正确的言语结论。
第四环节设置“假如你是历史教师, 来自己出题考一考大家。”这个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真正的动脑、动手, 使学生感觉到“历史课堂我能做的很好”。然后教师通过点评学生的出题情况, 进行鼓励。
情景教学的方法, 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习的方式, 情景教学教师是有目的的创设具体、形象、生动的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能够在情景中理解教材、发展心理机能。教师貌似“退居二线”, 实际上仍然是一个课堂的“操纵”者。
三、学生自主小结, 当堂训练, 检测教学效果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的回顾和总结, 其任务之一是将本课的知识点串联一起, 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 让学生落实重点与难点, 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 进而构建起知识框架。任务之二是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自己总结课堂内容,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掌握归纳总结学习法, 自主探索研究, 不断地从学习中得到动力和成果。最后的当堂训练是本节课质量验收的“材料”, 不仅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检测, 同是也是教师个人教学信息优劣的回馈。由于上一个环节学生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已经做出相关问题提问, 那么当堂训练教师需要准备一些难度稍微加深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 深化基础知识。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课堂中做到身动、心动、神动, 使每个学生肯学、想学、会学。”同时对于历史教师的知识、能力等业务上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践行课堂高效教学模式, 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强连红.关于高师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书育人, 2011 (12) .
设置话题情境优化语文教学 篇10
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意味着教师发挥了一个教学活动组织者的角色,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同时还应该是对话活动的促进者,始终应激发学生对话的热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畅所欲言,并不时地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只有契合的话题才能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发讲者和倾听者积极投入地参与,起到智慧碰撞、潜能发挥的作用。
案例:鲁迅的《孔乙己》对话教学片断。
师:我们的小说写到这里就要结束了,但鲁迅先生在小说收尾处却这样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里的“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有一学生在座位上大声说:必死无疑。
师:噢?这么肯定?
学生纷纷说:种种迹象表明他必死无疑。
师:听听你们的高见。
(学生回归文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踊跃,合作讨论后积极反馈。)
生1:通过前后两次孔乙己外貌的对比描写,可知他已经死了,长衫是孔乙己灵魂的标签,是他赖以维持其虚荣心的标志,但最后一次出场时他竟然失去了长衫,这意味着他只能走向死亡。
生2:通过当时的天气状态与孔乙己的穿着可知他必死无疑,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他难以熬过这一个严寒的冬天。
生3:“哀莫大于心死”,前几次出场孔乙己已全力的争辩,拼尽老命也要维护他读书人的体面和尊严,但是在最后他连争辩的欲望也没有了,他的生命力已完全消失殆尽,只能带着无尽的悲哀走向世人为他挖掘的坟墓。社会的冷漠,周围人的漠不关心导致了他的死。
生4:从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也可知他已走向人生的末路,一个死要面子的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尽管被众人嗤笑,但还是趾高气扬地“排”出九文大钱,而最后一次只能抖抖索索地“摸”出钱,他如何生存得下去。
(学生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设置的话题既巧妙又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很好地挖掘了语文学科的创造性因素。孔乙己的生死问题,鲁迅先生在小说收尾处采用了模糊词“大约”、“的确”这一组合。教师巧妙抓住了这一看似矛盾的组合作为话题,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灵震撼,开启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联想、想象和探究,给他们预留了发挥和拓展的空间,使学生在思考和对话中闪现智慧的火花。这一次对话,在有限的时间和文本内开发了学生无限的创造性潜力。
在对话的三要素:听者、讲者和话题中,话题的设置是关键之所在。话题确立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话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进而影响对话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下去。因而一个好的对话话题应该具备这样的一些特征。
首先,话题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有话可说,并能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对话、交流、探究的兴趣。
其次,话题的设置要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引领学生的思辩,使学生在思考和对话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
再次,话题的设置要有适度的开放性,语文与生活同在,要给学生留有发挥和拓展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使他们在充沛的感情投入和兴奋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汲取知识,增长智慧。
总之,教师在进行“对话式”阅读教学时,一定要寻找到能与学生展开对话的话题。这些话题要能够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要能够激起学生对话的兴趣。既要求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又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思考;既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文中人物,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话题的展开切入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这样话题的设置才能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教学情境的设置与课堂氛围的活跃 篇11
关键词:教学情境;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氛围枯燥,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就会感到数学的抽象与枯燥、单调,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则可以使知识寓于情境之中,使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数学课堂。以下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看法与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活动最好的情感基础。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当学生对某种活动感到好奇或喜欢时,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该活动中去,并能收到极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充满情趣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教学与多彩的生活相结合,既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我就以生活为契机,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的生活情境。比如,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1元、1角的人民币来认识其他面值的人民币,然后创设乘坐公交车的生活情境,并告诉学生上车一元,由扮演乘客的同学拿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来登车,由扮演乘务员的学生来负责收钱、找钱。在情境中,学会了元与角的换算,理解其数量关系。通过这样的情境,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操作情境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动手操作更符合他们的本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这也正符合学习数学的规律。而且数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要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手脑协调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机。这样在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氛围活起来,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问题,通过操作与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操作环节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并进而升华为理性认识。
比如,在学习分数的大小时,我让学生准备纸张与剪刀,把纸平均剪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然后再把另一张纸平均剪成五份,取其中的一份,再拿一张平均剪成八份,取其中一份,最后比较大小。通过让学生对这些进行比较,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动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协调与发展,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创设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为我们的课堂带来重大的改变。使教师的讲解不再枯燥无味,文字变成了优美的图片,绚丽的色彩与动人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参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丰富有趣的多媒体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求知,健康成长。
例如,在课上,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形象地展示一个圆被分为四份、五份、八份,让学生观察其大小。另外,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让学生理解分母与分子的变化,先把圆分成三份,取其中一份,放在一边;然后再把圆分成六份,取其中二份,放在一边;再把同一个圆分成九份,取其中三份,放在一边;最后三次所取做比较,让学生得出结论。这样的过程,使学生深刻难忘,非常容易掌握了本课重点。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有效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认识,突出重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创设游戏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游戏的情有独钟。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针对这些,我们可以将问题完美地融入游戏中,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游戏中解决数学问题,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我,积极钻研教材,以学生为出发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数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真正地热爱数学,热爱学习。
试论生物学教学的情境设置 篇12
一、创设情知交融的最佳情境
所谓佳境, 须具有新、奇、乐的特色。新: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特别的情感, 他们经历单纯、阅历有限, 情趣易于激发。奇:奇中生疑, 疑中导思。乐;情境须愉悦, 气氛须轻松, 或领略到生物界的丰富多彩, 或体会到生命现象的神秘美妙, 或贴近学生生活因而他们略知其一二, 跃跃欲试自觉求知。
佳境须从教材内容出发, 目的为激发学生内部动因, 激起学生的共鸣及兴趣, 如何创设新、奇、乐的佳境, 就一堂课三个阶段而言, 方法如下:
1. 开始:课伊始, 佳境生, 趣亦来
课开始, 要在最短时间内把学生注意力一下吸引住, 进入角色, 可采用:
谈今日新闻, 说社会热点学生时而议论纷纷, 继而侧耳静听, 兴趣骤生。如敲除了几个特定基因的克隆猪心脏为什么可作为人类心脏移植的替代器官?西游记中孙悟空拔几根毫毛是否为我国古代幻想型克隆?克隆有何实际意义, 克隆属于何种生殖方式, 意义何在?这些对相关内容教学的导入起到一石激千浪, 入境兴趣生的效果。
讲生物趣味史料这部分教材内容很丰富, 如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做出重要贡献几位科学家, 他们的相互交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为揭示生命最本质的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演示色彩鲜明的直观教具有助于引起无意注意,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降低思维难度, 实现感性向理性转化。如出示一红一绿两张纸片让学生辨认颜色后告诉学生有人分辨不出这两种颜色, 然后设问“为什么有的人对红色和绿色分辨不清?———这与一种特殊的遗传方式伴性遗传有关”, 马上就能激起学生对伴性遗传的学习兴趣。
放录像鲜明的视觉, 声情并茂的音响使学生一下进入生动形象的感性世界。如放蜜蜂王国的录像片段, 学生不由得步入种群、群落、互助、斗争的自然王国。
评本土本乡的环境污染怪象如我市众多小冶炼厂导致酸雨, 河道中的臭水, 引起师生在环保上的情感共鸣。
语言拟人化以拟人化的生动语言甚至形体语言讲述现象, 激起学生探究其本质的好奇心。
⒉课中:课正行, 佳境深, 趣尤浓
生物课亦应控制好其静与动, 热与冷, 宽与严的调节, 中间阶段要保持学生兴趣持久性, 应尽量让视、听、做交叉出现, 让间断的变化信号, 支持学生的兴奋状态。可以采用:
激疑“思维自惊奇、疑问开始。”带着疑问读书、思考, 其乐无穷。如淀粉与唾液淀粉酶被一同吞入胃中, 为什么淀粉在胃中不被消化?此一疑问可激起同学们探究和学习酶催化功能所需条件的求知欲望。
阅读:通读片段, 精读生物学概念, 理解关键词、句, 找出形态结构功能及其联系, 对照读, 找出相关生理现象的异同点。
讨论:学生注意力分散时, 或进入抑制阶段, 组织学生围绕疑点互相议论, 彼此解答、辩论、纠正、补充, 对出现争论不休的问题要发表提示性见解, 使学生兴趣骤而又升, 是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形式。
⒊结尾:课尾声, 佳境存, 趣尚在
课行将结束, 实行知识迁移, 把知识信息转为为学科观念、转化为学科能力, 并在评估中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 以各种形式, 解释常见生物学现象, 难度适当, 让学生尝到成功的乐趣, 成就感 (有所收获) 才是持久维持探究与学习兴趣的动力。
二、重优化的情境, 着意启迪思维, 提高能力
课堂优化的情境, 非简单的“情景”, 而是情知交融的科学意境, 它能使教师借“境”发挥。
⒈着意提高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是提高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核心与关键。在教学中应多设计在直观中联想, 在比较中分析, 在递进推理中思维, 降低思维过程中的阻滞力, 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增加思维的变通性, 扩大思维的发散性。如高中“生物生殖方式”教学中, 出示自制的三张彩图:马铃薯的出芽, 酵母菌的出芽, 大豆的出芽。同样是芽———生命现象, 各属什么生殖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及意义?在设疑、质疑、解疑中引用横向纵向的联想, 综合较多概念, 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2. 着意提高自学能力
教师不仅教“书”, 更要教“学”, 借用兄弟学科的学习方法, 多方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例如充分发挥语文工具学科的优势, 运用阅读技巧解析基本概念, 如“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缩句后的语干为“酶是有机物”, 揭示酶的化学本质, 其中第一定语说明酶的场所———活细胞, 第二定语说明生理功能———催化作用。这是概念的内涵, 关键字“字字落实”。哪些生理作用需要酶呢?由此把概念的语意外延, 做到“层层分析”, 使语文爱好者也在生物课上得到“满足感”。以点带面, 大多数学生也能自觉分析, 加深了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其次, 精读生物学课文的关键段落, 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分析和理解课文, 概括归纳出课文的中心内容, 必要时还要有目的地查阅课外读物,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⒊着意培养科学观点和学科观念
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分析理解生命的本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能。例如用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观来理解植物的向光性;用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论来评议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与其浓度大小的关系等, 使原来对生长素的顶端优势及向光性不同作用的解释疑惑不解的学生, 现在却豁然开朗。大树下的植物一般受单侧光照弯向树冠外生长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 不至于在生存竞争中被淘汰, 一侧被虫咬伤的幼芽不一定向光生长而是向受伤一侧弯曲生长, 这有利于伤口愈合。
当然还要着意培养观察、实验、知识迁移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教师优化的情感、形象是情境教学的保证
中学生的情感是易于被激化的, 一旦他们的认知伴随着情感, 教学就成为其主观所需, 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情感无疑是导体、是火种。
教师应有朝气的“精神形象”, 一踏上讲台就应具有和蔼、乐观、创新的精神风貌, 决不能因故出现心情烦躁、怨天忧人的情绪。教师振奋的活力, 自身的优良品质, 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 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 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 教师也应具有知识及修养的“文化形象”。教师不仅应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形象的语言甚至形体语言, 更应注意知识更新, 掌握一定的科技发展动态, 并在课堂上运用自如, 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否则学生对教师信服的基础一旦动摇, 产生“如此而已”的印象, 情境教学便很难实施。如平铺直述式地讲解鸟类的繁殖行为就显得索然无趣, 而用拟人化的语言把鸟类的迁徙、占据巢区、求偶、孵卵与育雏等作为有机联系的故事情节来讲解鸟类的繁殖行为就生动有趣。
【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推荐阅读:
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08-22
生物化学教学情境设置12-27
结合乡土实际设置情境进行地理教学初探09-11
设置探究情境07-04
合理设置问题情境12-21
情境设置与快乐学习07-22
阅读教学如何精心设计12-24
精心设计好记叙文开头和结尾教学设计12-03
精心组织10-21
精心作业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