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探究情境(共6篇)
设置探究情境 篇1
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爱惜生命,是心理辅导课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讲大道理,教学效果可能会很不理想。那么,如何才能让教学效果更好一些呢?
受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的启发,我发现运用一些假定的或真实的“两难问题”来设置教学情境,往往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两难问题”往往能激起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触动学生原有的心理认知结构,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满足感。而通过学生们之间的讨论交流、自由辩论以及教师点评,他们原来的一些认知冲突可能会得到缓解或释放,原有的一些价值观念会得到改变或完善,而价值观的改变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以“规则与生命”为例进行说明。
我给学生呈现了一个规则和生命的两难选择情境:有一个火车轨道,由于道路改建,原来的铁轨不用了,但旧的铁轨并没有拆除,新的铁轨已建好并通车。新建铁轨旁树了一块警示牌,上写“严禁在此轨道上玩耍”。有四个学生放学后来到这里,有一个学生看到牌子上的警告后,劝另外三个学生不要在新建的轨道上玩,但那三个学生不予理会。为了安全,他自己跑到旧轨道上去玩了。这时,一辆火车突然疾驰而来,那四个学生都来不及从轨道上离开。假定在新旧两个火车岔道口前有个控制装置可以决定火车往哪个方向开,即让火车沿着新轨道或沿着旧轨道开。在不同的情境下,你的选择是什么?
问题1:如果你是控制员,你会把火车扳向哪条轨道?为什么?
问题2:如果你是那三个在新轨道上玩耍的学生之一,你希望控制员把火车扳向哪条轨道?为什么?
问题3:如果你是那一个在旧轨道上玩耍的学生,你希望控制员把火车扳向哪条轨道?为什么?
在课堂上,为了增强视觉冲击力,我特地请信息技术教师做了Flash课件,把这个问题情境形象地呈现出来。当学生们看完这个课件并听我把这个情境解释清楚后,他们讨论得非常激烈。
有的学生支持把火车扳向有三个学生玩耍的新轨道。因为他觉得那些学生不遵守规则,所以受到惩罚是应该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把火车扳向那条旧轨道,对于那个遵守“警告”的学生来说太不公平了。
有的学生支持把火车扳向只有一个学生玩耍的旧轨道。因为他觉得生命是最重要的,三条生命的损失比一条生命损失代价大,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当然应该把损失减少到最小。也有的学生不作选择,但有的学生马上指出,不作选择其实是一种逃避,逃避说明不敢面对现实,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不论遇到多么难以选择的情境,都必须敢于面对。
接下来,讨论上升为辩论。
最后,我作了总结性发言:“如果要我作出选择的话,我会选择把火车扳向有三个学生玩耍的新轨道。我非常爱惜自己的生命,但爱惜生命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若有人不遵守规则,到关键时刻,损伤的生命也许会更多。如‘9·11’事件中,当世贸大楼起火时,消防员和楼上急于逃生的民众,在上下楼梯的时候都从楼梯右侧走,并没有出现混乱,因为他们遵守了规则。如果大家都为了自己逃命而不遵守规则,必然会导致更大的混乱,更多的人会因不能快速逃离危险而失去生命,这个代价不是更大吗?其实,我也不希望类似的残酷选择在生活中出现,但善良的愿望并不能替代理性的思考。避免这类悲剧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违反规则,做事情之前要想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并承担起我们应有的责任。请记住:规则有时是约束,有时也是保护。”
课堂上,通过讨论和辩论,学生们不同的规则观、生命价值观得到了进一步的澄清,他们对生命和规则的理解与认识也有了新的升华。在学期末的教学反馈中,90%的学生都谈到这堂课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置情境 激活课堂 篇2
起初的教学设计中规中矩,借鉴叶嘉莹大师的分析,从理性的逻辑首联尾联的关系入手,抓住“此情”,分析情为何物,情因何而起。然后以中间两联典故和诗歌的差别为切入点,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目标是训练学生细读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来深入分析内容的能力。不做任何背景知识的渗透,让学生通过文字本身初步感受诗歌忧伤、怅惘、莫名的情绪,并且推测可能的事件,无非是自己的政治生涯,爱情、亲情、友情,人生转折等因素。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涉及文字的细节分析,学生能在教师一再的追问下找到差异,但总体上感受不够敏锐,不能快速有效地分析。由于早上第一节课,学生状态不够好。当联系到自己的经历时,大家情绪高涨,当回到诗歌时,马上又兴味索然。显然,《锦瑟》的迷惘凄美、朦胧多义并没有引起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于是只能老师出马唱主角。当然,备课的重点在老师条分缕析的陈述下,基本呈现。但是,我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活,学生的学习完全被动。
下课了,我很沮丧,我一直在思考,怎么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怎么能让学生主动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而不是退缩到自己安全的、狭小的世界里?
下午在另一个班上课的时候,我完全摒弃了早上的常规上法。既然学界对《锦瑟》的解读都是众说纷纭,那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提问、尝试解答呢?
为了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我设置了一个教学情境。简单指出对《锦瑟》主旨历来众说纷纭的事实后,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扮演记者,一组扮演李商隐本人,上演一出“李商隐答记者问”的好戏。当然,我指出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能完善解答问题,一定要先充分阅读,掌握信息。
接着,我留出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诗歌,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做好提问和解答的准备。同时,我安排课代表记录过程中的重点。我把自己放在了引导和控制课堂进程的位置,相当于主持人。
刚开始,学生有点新奇不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室里有点喧闹。在我的强调下,教室很快安静下来。我注意到,基本所有学生都在认真看书,即使那些平时总喜欢睡觉的学生也翻开了书。我在欣喜的同时,也很焦虑,他们是在看书吗?他们有没有自己的思考?说实话,真想钻到他们的脑子里一探究竟。也许还是不习惯安静地学的课堂,还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信心。因为教师的转变也需要时间啊!坦白说,我真担心待会儿会出现冷场,学生不开口提问怎么办?提问后无人应答怎么办?在我的不安中,十分钟的时间很快过去了。
我首先制定规则,记者招待会的时间只有十五分钟,提问者一次提一个问题,可指定同学回答,也可不限定,同时在场同学应保持安静,以示尊重。然后提问开始,出乎意料的是,我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开始举手提问。第一个问题还很有现在语文教育的思维痕迹——李商隐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提问的同学似乎是有意选择了一位学习习惯和成绩都不太理想、在课堂上从来没有像样的发言的同学来回答。我一听,心想坏了,要被搅局。果然,那位同学艰难地离开凳子,腰弯着,冒出一句,可以求助场外亲友吗?我想我一定流露出了非常失望的表情,我问:“你真的要永远拒绝回答任何问题吗?”他低头。我不想为难他,也不想在这里卡住,于是让他寻求帮助,他点名的仍然是一个成绩相对不理想的同学,这位同学一站起来,也首先选择逃避,试图再次寻求帮助,我断然回绝——我们不能将所有同学都变成亲友团。但是,显然他没有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这时,同组的其他同学忍不住了,开始举手。当我请举手同学回答问题时,第二位站起来却没有回答的同学把手举了起来。于是,我让他继续补充发言,为了鼓励,在他发言后,我给予了正面积极的评价。
我注意到,以往他们对老师的提问态度比较冷淡,回答不出问题也不会有任何情感上的触动,老师也只能无奈地换其他人。但在今天,面对同学的提问时,他们似乎不想示弱。首位被点名的同学,后来再次被点名,这一次我本来很迟疑要不要直接替他拒绝,想了想还是要尊重学生,就问他,这一次你愿不愿回答。我原本以为他会摇头,没想到,他居然很大声地说我能回答。他果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第一次在课堂上听到他如此大声、如此流利的发言,虽然边说边翻书,虽然有其他同学的援助,但是看到他的转变,我真的充满惊喜。
整节课,完全没有我担心的冷场出现。举手提问的学生极为踊跃,被点到回答问题的学生除了刚开始两次的逃避、推辞,基本上都很认真、流畅地谈了自己的答案。我没有对学生发言的内容做对错的价值判断,而是强调,只有观点不行,还要在诗歌中找到能够证明你观点的证据。
学生关注的重点包括:主题是什么?情感为什么是“惘然”?四个典故、意象到底怎样理解?绝大多数问题都能围绕诗歌理解的关键点展开。回答问题的学生表现出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诗歌理解程度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但都很认真、很急切地参与其中。课堂气氛前所未有的热烈。虽然,很多问题的答案缺乏具体的分析,甚至有的观点和公认的分析有较大差异,但我没有简单否定,而是从他们的回答中努力寻找合理性因素。或者是观点,或者是思路。只是在最后,一个学生的提问将主线转移。她将李商隐和鲁迅放在一起作比较,问两人都面对着压抑、困难重重的黑暗时代,应对方式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引起了争论,虽然在比较中,学生对李商隐风格的把握有所加深,但总体上对《锦瑟》的理解被忽视。当时我的引导不够到位,没有当机立断地将问题拉回来,考虑到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问题,对学生的偏题和争论采取了自由发展的方式。这个跑题让我认识到,越是开放的课堂,越需要教师充分的准备,否则课堂就会缺乏有效引导。
总体上看,这节课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但是课前预习和准备不够,包括教师的引导还不到位,所以提问的质量和回答的质量都存在问题。尽管有种种遗憾,然而当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时,当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尊重时,课堂才真正活了。这不正是高效课堂所提倡的“学生是课堂最重要的资源,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才能真正发展学生”吗?
设置情趣情境,优化英语课堂 篇3
一、通过语言描述设置情趣教学
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教师应该多多使用简单易懂的词汇和语言。尽量不要让学生感觉上英语课倍感压力,避免破坏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压制他们的学习热情。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不仅是知识的基础摄入,更是兴趣培育的开始。比如,四年级的教材Unit 2 After School(牛津译林版),教师可用简单的问句将学生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What dayis it today?”在涉及新的学习点时教师要在课堂上对知识点和新内容不断重复,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自然习得新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不断地引导思维较慢的学生,带动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在对话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成组会话,相互学习,让学生跟上节奏的同时也能增加课堂愉快的氛围,进而加强学习效率。
二、借助多媒体设置情趣教学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着科技的进步变得多样化,比如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的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是一件值得大力推广的事。对小学生来说,学习生涯才刚开始,对于今后长远的学习任务,首要的是要激发学习的兴趣。而多媒体侧重的轻松化教学正好符合新时代的教育方式。随着时代的转变,教学方式应该与时俱进。不仅要通过语言描述进行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全面发展。通过对视觉的刺激,和听力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更好地学习第二语言。多媒体的轻松教学,使得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更能保证学习的高效性。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新时代对教师的一大要求。如果教师能将课堂内容进行细化和扩充,并且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示出来,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率。在四年级教科书Unit 1 Our School Subjects (牛津译林版),可以用动画教学方案,给学生设置情节,引出新的句式“What sub-ject do you like?”学生对于视觉效果是非常感兴趣的,因此能大大缓解传统教学的单调枯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套用固有游戏设置情趣教学
游戏是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上课时,对于不感兴趣的课程会不自觉地开小差,导致基础薄弱。而游戏教学法正是根据小学生还处于贪玩的心理特征下,开发出的新型教学法。众所周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效果更佳,特别是在语言的学习方面。教师无法要求一个小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跟高中生大学生一样,认真听课做笔记,而是得针对性地运用游戏方式,集中学生注意力。比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几个单词:color、what、do、like、you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换序,组织成一个正确的句子。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来说,能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放松学生身心的同时,又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用组织学生课堂走动的方式来授课。比如,在学习有关颜色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参与“蹲萝卜”的游戏中,只不过把“萝卜”换成了英文的各种颜色单词。让学生参与游戏,加快他们对新词汇的吸收速度和反映速度。
四、设置有趣的问题进行教学
提问方式是每个学习阶段都应该涉及的教学方式,但是在小学阶段,教师的提问应该紧密贴近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不断巩固。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全盘否定,在学生回答不到位,或答非所问时,教师应该适度引导学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答案。如果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否定会造成学生不敢开口的情绪。在教授四年级课程Unit 3 My Day(牛津译林版)时,教师应该表现出对学生的一天生活好奇的态度,对其进行提问,在哪一时间段里,学生在做什么会或者有什么活动,围绕“When do you...?”的问题句式进行提问。除了教师问学生之外,也可以让学生对教师进行反问。角色的转化能使双方更好地进入教学状态。角色转变能体现出课堂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在互动的情况下,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虽然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也有要向学生学习的时候。
设置恰当情境 培养阅读能力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境;学生
阅读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异、宜人的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提高他们课堂情绪的兴奋度。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创设如下情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实体情境
指有形的、实在的物体,物况情境。如说明文教学可展示实物、标本;记叙文教学可在课前组织或布置学生带着有关问题,有目的地观察、了解,使学生取得对教学内容的第一手印象、材料,回到课堂后,引导学生将所见所感用口述或笔记等形式进行“显影”还原。如我教说明文单元时,要写说明文,我就带学生去参观新建成的嶂石岩门楼,回来后,学生很容易地写出了较好的文章。这种做法实感性强,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模象情境
这也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情境。由于时间或条件限制,有时学生不可能接触实物、进入实境,则可以用模型展示、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角色表演等手段,使远离学生实际的事物和道理由生疏变熟悉、由抽象变形象,从而大大改善阅读课传统的呆板、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教《苏州园林》一文,我估计学生对课文内容缺乏体验,会影响教学效果,就在课前先布置学生收看电视台的有关节目,并结合课件资料,加上课文朗读录音,很自然地将大家引入那优美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物浑然一体的情境中,收到如临其境的“现场效果”。严格说来,只要勤于探索,每篇课文都有进行模象情境教学的因素,教学时可根据教师素质、学校条件、学生情况,因地制宜地创设模象情境。如教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我让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稍加化装,辅之以简单的道具,再现文章的内容。学生在快乐中领略了主题,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回头再学课文,就容易理解了。
三、联系情境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触发创造思维的境界,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索、思考。如学习《春》之前,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由此联系到“百花争艳”、“欣欣向荣”、“朝气蓬勃”、“青春活力”、“希望之光”“一年之计在于春”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联想丰富了,理解课文也就容易了。再如,小学阶段学生曾学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节选《三味书屋》,上中学后又学了全文,我请学生谈谈全文与节选有何不同,同学们纷纷提出:篇幅增加了、环境不同、内容也丰富了。在此基础上,我又针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提出问题:为什么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联系在一起呢?同学们认为:“三味书屋”主要是写童年乏味的学习生活,而“百草园”则是童年的乐园。通过一番议论,大家统一了认识:通过对三味书屋中枯燥乏味生活的记述,批判了禁锢和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教育制度;而对于活泼童心的抒发和对百草园有趣生活的描述,又与私塾生活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
四、语言情境
指通过教师的语言描绘,把学生带入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情感和想象。语文教学较其它学科更注重语言艺术,它使景物描写绘声绘色,阐述事理通俗明白,能化抽象为具体,使被说明的事物有形象感、栩栩如生。语文教师最有条件使教学语言跌宕起伏、富于鼓动性、有逻辑停顿和语气转换。语文课堂上也有条件讲究幽默艺术,巧用妙语警句、双关语、笑话、格言、谚语等来改善教学活动中的紧张气氛。每篇课文就像一首乐曲,都有情感基调,教师的语言就要沿着这个基调来体现文章的情感,从教师跨入教室第一步起就像演员进入角色,沉浸到课文的情感境界中去。如讲授《春》,教师的语言基调应该是明朗欢快、充满向上的活力;讲授《最后一课》则是严肃、沉重、压抑的。教师授课时的语言特点,显现了教师的情感体验,必然会迅速传递给学生,为理解课文打下情感基础。
五、问题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文章中的绝大部分知识点学生都能找到,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正切合目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而问题情境便是由此应运而生的。
六、竞赛情境
伟大的革命家秋瑾说过:“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教学心理学的“声誉动机”是激励强度最大的一种学习动机,而竞赛则是激发“声誉动机”的有力手段。中学生自尊好胜、上进心强,而阅读课可供竞赛的名目、动机比比皆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理地运用各种竞赛方法,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即调动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巧设情境就是为达此目的所作的一点努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上课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设置思维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篇5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 而不单纯是数学知识的教学, 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设置思维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主动积极地进入角色, 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思维作了一些尝试。
1 观察题目特征, 培养直觉思维
观察从数学上来说, 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一番直觉上的认识。对于数学中的观察即审题, 是解题中首先进行的直觉思维活动, 其目的是明确问题的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 它是分析与联想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 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十分重要的。有时题目的解决就是通过观察题目的数形特征, 已知的隐含条件或等价形式, 问题本身的结构特点,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例如:|a-2|+|b+3|=0, 求a2+b3的值, 就需要学生对已知条件的观察和分析, 利用绝对值的意义, 判断出a和b的值, 就不难求得结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维品质。
2 鼓励猜想, 培养探索性思维
古语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求通。”教师应善于开启学生的想象能力, 引导学生从质疑开始, 激发求通的欲望, 寻求释疑求通的途径, 鼓励学生猜想, 激励学生思维, 这样, 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强课堂活力, 而且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了圆心角、圆周角的定义后, 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同圆中, 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特殊关系?你有什么猜想?并叙述你的理由。问题一提出, 学生迅速作出反应, 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学生通过猜想、探索, 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测量) , 从而得到了圆周角定理。
为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 产生求知欲, 教学中若巧妙地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 创设论辩与猜想的情境,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探索能力十分有效。
3 设陷阱, 培养逻辑思维
对于一些知识点, 若照本宣科地正面讲述, 往往不能使学生认识得很完全, 理解得很深刻。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设置“陷阱”, 不仅不会给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而且还能有效地矫正学生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使学生的逻辑思维更趋严密与成熟。如在学习分式方程后, 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练习:当K为何值时, 方程只有一个实数根?并求出实数根。当把原方程变形2X2-X+1+K=0后, 一些学生取△=0, 得, 从而, 至此, 便终止解题, 殊不知此举正中陷阱。而此题的玄机与奥妙之处, 就在设置了极其隐蔽的陷阱———分式方程的增根问题。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 很快完成了其它两种情况, 即:X=0时, 。这样的练习, 对培养和拓展逻辑思维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4 求新求巧, 培养创造性思维
有些数学问题, 若运用常规方法, 则解题过程繁冗, 甚至难以下手, 若能抓住题目特征, 引导学生寻求简捷、巧妙的解题方法, 让学生置身于求新、求异、求巧的思维情境之中,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有帮助的。如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后, 可给出题:已知X、Y的二次方程2X2-2X-K2-0和2Y2-2Y-K2=0, 且X-Y=2, 求实数K。
此题的条件与结论有明显联系, 学生极易按常规方法从已知条件中分别求得X和Y再采取代入的方法以求得K值。动笔以后, 发现运算很繁, 不敢再往下算, 那么有没有巧妙的方法?学生跃跃欲试, 但苦于没有玄机良策, 此时, 教师可作点拨性提示,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已知条件, 分析系数关系, 便能发现X和Y是方程2Z2-2Z-K2=0的两根, 于是有。而, 解得, 学生在获得了巧妙的解法之后, 求新、求异的思想意识更加坚定, 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实践证明, 设置思维情境,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与探索的条件, 对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严密而成熟的思维方法是有良好作用的。
5 变换题目条件和结论, 培养类比、逆向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题多变的教学形式, 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改变静止孤立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逐步使思维向广阔的方向联想, 向纵深方向发展, 达到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的目的。在例题教学中, 从一个题目入手, 通过不断变换题目的条件和结论,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举一反三, 层层深化的做法, 在学生开拓和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常见的变换方式有:1) 类比变换, 培养类比思维, 类比变换主要是指提出所给问题具有某种相似的问题, 加以比较分析, 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防止负迁移。例6:设a>0, b>0, 且a+b=1有;引导学生联想类比可得如下习题:变换1:设a>0, b>0, 且a+b=1, n∈N, 则有 (ab) n+ (ab) -n≥4n+4-n;变换2:设a>0, b>0, 且a+b=1, α∈R, 则有 (ab) α+ (ab) -α≥4α+4-α;变换3:设a>0, b>0, 且a+b=p (p≤2) , α∈R, 则有象这种将题目的某些条件作适当变化而形成的新题, 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实现知识的迁移具有促进作用。如果在教学中能时常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使学生遇到新问题时能从具有类似属性的另一问题的研究上得到启发, 去推测新问题的可能结论, 就能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能力、敏锐的目光, 通过联想, 举一反三, 不断发现、不断创新。2) 逆向变换, 培养逆向思维逆向变换是指将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进行转换, 或将一些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进行逆向应用。逆向变换对于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具有较大作用。
6 优化解题思路, 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题教学中, 若仅片面强调“类型+方法”的定势思维, 搞题型, 套模式, 只会造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死记硬背, 单纯摹仿, 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例题教学中围绕典型例题进行一题多解, 让学生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和思考, 常常能起到把某一部分知识联系在一起, 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作用。通过探索不同解法和评价解法的优劣, 让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评价问题的过程, 有助于学生克服解题套模式的缺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例5:已知x2+3y2=1, 求2x2y4-1的最大值。引导学生探索题目的多种解题思路。学生有如下两解法:解法1:
解法2: (三角代换) 设x=cosθ, y=sinθ, 则, 分析:上述解法答案不一, 但最值是唯一的。可引导学生发现导致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检验取等号时的条件是否成立。经检验只有解法2取等号时的条件成立, 答案正确。对解法1进行修改可得解法3:
总的来说, 在教学中,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 以上仅是本人的一点看法, 相信数学教学只要转变教学观念, 切实改变教学方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就会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奠笛, 唐瑞芬, 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
[2]邬云德“走向开放式教学”的教学设计[J].数学教学研究, 2002, 6.
初中化学教学情境设置策略思考 篇6
一、设置的情境必须利于学生的顺利实践
知识具有情境性,知识是在情境活动中产生的。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应用的基本技能应当说都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才能获取真实而又鲜活的知识,进而丰富自己的技能。这里需要正确把握的原则首要就是教学情境一定要利于学生的顺利实践。化学课堂多半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室内的布置不能仅仅就是实验器材,还要有能够烘托实验的环境布置,譬如著名化学家的画像和名言,这些可以鼓励学生严格认真地做好化学实验。进行化学实验前,教师可以做一些精彩的描述,可以是化学原理形成的故事等,在化学中即使是一个化学元素符号也往往蕴含着催人奋进甚至催人泪下的故事。尤其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如果我们能够讲出一个有关联的故事,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会更浓,效果也会更佳。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时,教师不能做简单的旁观者,要善于抓住时机对学生的操作进行鼓动,针对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语言语气,如心急的学生,你可以说“慢慢来,心细才能获取成功”“再等一会儿,结果将告诉你一切”。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假如遇到一些心情不好的学生,我们要努力做好调节性的工作,让他们振作起精神参与实验。教师最好能和学生一起做实验,这样可以随时掌握和发现学生的实验动态,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技巧。
二、设置的情境必须利于学生的科学思考
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原理及化学反应结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探究水平、能力、技巧的重要途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特殊的情形下,学生的化学实验不但可以获取普遍的现象,从中掌握一般的规律,也有可能发现一些特殊的现象。这个时候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如我们为学生实验时所发现的特殊现象而称快,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虽然我们学生在这45分钟的课堂中不可能去解决这些节外生枝的问题,但学生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或搜集资料旁征博引予以考量,或干脆利用闲暇去进行探求。譬如在制取二氧化碳实验的实践研究前,首先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分析氧气和氢气的制取装置,学生通过分析很快掌握了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这个时候学生呈现出强烈的求知兴趣,趁热打铁,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自主进行设计,动手装备一套自己最满意的装置。事实上,学生动手装备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极力打造精彩实验和得出完善科学结论的过程。应当说学生动手装备的装置越精致,制取二氧化碳的结果越精确。学生这个时候肯定会深深感到: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需要我们具备一定意义上的严谨的科学精神,尤其是实验,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思维。
三、设置的情境必须利于学生的合作探究
化学素养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须具有的素养。化学课堂教学也完全有必要通过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这些能力的形成尤其让我们看到合作的力量。因此,我们的课堂所设置的情境应当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合作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比较多地看到,学生学习化学时不大重视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一是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比较强,自感无需与他人合作;二是学生普遍认为合作学习都比较麻烦,没有个体探究来得静心。这样的分析也不无道理,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对于学生的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两翼,应当说缺一不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利用一定的情境去增强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形成合作探究的兴趣和技巧。譬如教学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内容时,学生通过实验已经知道一定的反应规律,应当说我们完全可以就此结束教学的过程。但就在这时,一个平常不善于表现的学生提出:我们还可以利用氧化铜和稀盐酸以及稀硫酸进行反应的实验来说明这个道理吗?一句话既激起教师让学生实验探究的涟漪,也激起学生从集体和他人身上凝聚智慧的涟漪。由此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一些补充实验,其实验的结果还真让所有的学生眼前一亮。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酸溶液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一般规律。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倍增,为未来的可持续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置探究情境】推荐阅读:
探究问题设置06-04
精心设置教学情境06-09
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08-22
情境设置与快乐学习07-22
情境—合作探究09-14
加工生活情境探究08-23
结合乡土实际设置情境进行地理教学初探09-11
创设探究情境的途径10-05
有效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探究06-1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实效性探究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