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设置

2024-06-06

特色设置(精选7篇)

特色设置 篇1

一、南非高中课程设置的背景

种族隔离时期,南非高中课程存在诸多问题:第一,课程实施种族之间严重分化,不平等。不同种族学校受不同教育部门管理,课程要求不同,考试体系也有差异。白人政府严密控制高中毕业会考(Matric),对非白人学生要求严苛,导致这些学生的考试通过率非常低;第二,课程内容以欧洲为中心,过于学术化,忽视非洲本土知识和实用技能,所学知识脱离社会现实;第三,教师高度控制教学活动,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缺乏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探索能力。[1]

1994年,南非新政府执政后立即着手推行新的国家课程。1997年,南非教育部推出国家课程改革方案《2005课程》(Curriculum 2005)。《2005课程》以结果本位教育为理论依据,将学科整合为八大学习领域,强调评价多元,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综合能力的培养。2000年,南非教育部针对《2005课程》在1、2、3、7年级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对准备正式实施的高中课程进行了修订,又于2002年发布了《10~12年级国家课程声明》(National Curriculum Statement Grades 10~12)。修订的课程标准将原来的8个课程设计特征简化为3个,强调了实施国家课程的基本原则,重申了评价的重要性。[2]2009年,南非教育部对课程标准再一次实行全面评估,大约经过两年时间的调查和讨论,于2011年出台了新的《R-12年级国家课程声明》(National Curriculum Statement Grades R-12),对课程标准作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自此,南非现行的高中课程标准最终成型。在尊重人类尊严、平等、人权和自由等价值观的关照下,新课程充分体现了“为全民”(For All)的教育公平理念,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南非社会转型及全球化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二、南非高中课程设置的原则

种族隔离后,南非教育部将正规教育与培训整合,把学制划分为三个阶段:普通教育和培训阶段、继续教育与培训阶段和高等教育与培训阶段。其中,继续教育与培训阶段包括10~12年级学校教育、辍学青年的补偿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因而,南非的普通高中、职业导向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Furt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lleges)、社区学院以及其他行业和非正规学校都属于继续教育与培训机构。[3]本文所述的南非高中指的是10~12年级的普通学校教育。南非高中课程设置主要遵循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一)与培养目标相一致

南非高中课程设置准确地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南非高中阶段培养目标,首先强调平等的受教育权,不论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种族、性别、身体状况或智力如何,都可以平等地获取实现自我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能够作为一个自由国家的公民,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其次,南非高中提倡升学与就业并重。高中教育既为学生升学做准备,提供进入高等教育的途径,又为学生提供分流教育,使其能顺利实现从学校教育到工作场所的过渡;再次,南非高中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最后,南非高中课程考虑雇主需求,为雇主提供详尽的学生能力档案,使用人单位对学生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突出结果本位教育

结果本位教育是指围绕一定目标,清晰地聚焦并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所有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时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能够达到预期结果。[4]南非高中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学生评价、学业证书的获得都围绕明确的学习结果来组织。《10~12年级国家课程声明》将高中的学习结果分为7条关键性学习结果(Critical Outcomes)和4条发展性学习结果(Developmental Outcomes),八大学习领域的学习结果均有具体规定。结果本位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连续性以及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内容的理解,并为学生提供多次反复学习机会,直到达到评价标准,避免了“永久性的失败”。[5]

(三)重视本土知识

南非本土知识是指嵌入非洲哲学思辨和社会实践、经过长期历史积淀的知识体系,根植于非洲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生态多样性之中,在南非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承认、肯定、保护、发展和促进本土知识已成为南非一项基本国策,将本土知识整合进教育系统也是南非高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南非高中课程大纲中,认识和强调了本土知识的重要作用。在高中课程中包含了由宪法确认的丰富的本土知识,如本土语言、口传知识、非洲历史、舞蹈、音乐等。在殖民统治和种族隔离时期,非洲文明独有的发展模式与生存机制遭受到严重破坏,本土知识及其实践者被压制、被边缘化,从而扭曲了南非的发展,造成了深度负面影响。[6]将本土知识融入学习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理解和包容,而且还有利于非洲的复兴和自主发展。

(四)强调课程的整合性

南非《10~12年级国家课程声明》明确规定,要促进学生理论、实践和反思的综合学习。高中课程的整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愿景的整合。高中课程除了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民主转型与发展外,同时还兼顾了每个学生个体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赋予并保证每一个学习者公平接受教育、自由发挥自身潜力的权力;二是教育理念与学科的整合。例如,南非并没有将环境教育作为单独的国家课程,而是将环境教育的理念整合在人文学科、艺术与文化和生活等相关学习领域中;[7]三是学科内容的整合。八大学习领域包含各自知识和技能、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内容,同时不同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注重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既强调学科内的综合,又重视学科间的整合。

(五)体现课程的包容性

南非国家课程大纲删除了与种族隔离相关的内容,采用一种包容的态度与方法。高中课程没有回避或剔除涉及贫穷、不平等、种族、性别、语言、年龄、残疾等社会敏感的问题,而是采取一种包容性的策略,将其融入课程内容中。《10~12年级国家课程声明》承认,所有学生都有权自由地发挥其潜能,南非通过开发和设计合适的课程,以及运用适当的评价工具来保证学生在智力、社交、情感、精神和身体等多方面的需要能够得以实现。[8]

三、南非高中课程设置及其实施

南非高中课程设置八大学习领域,即语言;艺术和文化;商业、贸易与管理学;工程与技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物理、数学、计算机和生命科学;农业科学;服务。每个领域细化成若干学习科目,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课程。

(一)课程内容

南非高中必修课4门,具体要求为:[9](1)两门官方语言(参见表1)。其中一门官方语言必须是本土语言,另外一门可以是本土语言,也可以是第一外语,但其中的一门语言必须是学习或教学语言;(2)数学科学。学生必须在数学科学中选择一门科目(数学或数学素养);(3)人文和社会研究。学生必须从人文和社会研究中选择生活指导课程。

南非高中选修课丰富多样,共有49门。学生须从表1中至少选择3门科目,最多可以选择两门语言,这两门语言可以从11种官方语言和13种非官方语言中进行选择。[10]

资料来源: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National Policy pertaining to the Programme and Promo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Statement Grades R-12,2011,62~64.

此外,学生也可从表2中选修一门选修课。这些科目须在国家教育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经由评估机构认证,南非基础教育部(2009年成立)批准才可开设。[11]

资料来源: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National Policy pertaining to the Programme and Promo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Statement Grades R-12,2011,66.

在课程学习中,如果学生发现所选科目学习有困难或者不太感兴趣,满足一定的限制条件,可以申请换科。高二年级学生在经由校长批准的情况下最多可以换2门,高三年级除特殊情况一般不能换科,若非要换科,须经由评估机构负责人同意,在12年级的1月31日之前获得批准。[12]

南非高中课程每周最少授课时数为27.5小时,如果学生愿意研修其他科目,则必须安排额外的时间学习。每周27.5小时的授课时间具体划分为:语言类课程每周9小时,即每门语言课程(本土语言或第一外语)4.5小时;数学或数学素养每周4.5小时;生活指导课每周2小时;选修课每周共12小时,即每门选修课4小时。[13]

(二)课程评估及证书获得

为了保障高中阶段教学质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南非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置10年级最低入学要求和10~11年级最低升级要求。学生只有达到了要求,才有机会升级,否则将被要求留级。这不仅践行了新南非宪法的价值观,而且还能甄别不合格的学生,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R-12年级国家课程声明》中规定学年课程评估由校本评核(School-Based Assessment)、实践考核任务(Practical Assessment Task)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10~11年级校本评核一般由学生所在学校主持,占升级要求的25%,期末考试占75%,其中,实践考核任务占期末考试的25%。12年级学生的校本评核必须由基础教育部、认证评估机构、普通和继续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委员会(U-malusi)三方主持,占国家高中毕业证书成绩的25%。[14]

12年级结束前,学生参加全国统一的公共考试,称为“高中毕业会考”或“高中毕业证书考试”(Senior Certificate,SC),自2008年,此考试更名为“国家高中毕业证书考试”(National Senior Certificate,NSC)。国家高中毕业证书属于南非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NQF)第四级。根据《有关执行、实施国家高中毕业证书以及对其评估进行管理的法规》规定,国家高中毕业证书只授予满足条件的12年级全日制和复读学生(repeat students)(1)。[15]学生只有通过国家高中毕业证书考试,才能获得升学的机会。

自2008年起,如果学生第一次没有通过国家高中毕业证书考试,可以在来年的2月或3月进行补考。南非《国家资格框架第四级:国家高中毕业证书》(National Senior Certificate:A Qualification at Level 4 on the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要求最少7门考试科目,其中必须包括两门语言、数学或数学素养、生活指导。候选人必须有3科成绩达到表3所列“七级成就评价标准”的第三等级,即分数比率至少达到40%,其中一科必须是本土官方语言;剩下的三科成绩至少达到30%,一科成绩可以低于30%。选择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实用音乐考试的学生,最终成绩必须在65%以上(含65%),选择伦敦圣三一学院实用音乐考试的最终成绩必须达到65%以上(含65%),选择南非大学实用音乐考试的最终成绩必须在50%以上(含50%)。[16]

取得国家高中毕业证书的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免试进入高校的机会。根据候选人的成绩,高等教育机构为其提供三类课程:[17]学士学位课程(Bachelor’s Programme)、文凭课程(Diploma Pro gramme)和高等证书课程(Higher Certificate Pro gramme)。其中,高等证书课程对候选人要求最低:候选人的高校教学语言成绩只需达到2级及2级以上即可;文凭课程不仅要求高校教学语言成绩2级以上,还要求国家高中毕业证书考试科目中的4门成绩达到3级以上;学士学位课程要求高校教学语言成绩达到2级以上,指定科目中4门成绩须达到4级以上,这些指定科目由各个高校自行决定,不在《R~12年级国家课程声明》所列科目之内。

资料来源:Department of Basic Education.Curriculum News: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engthening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from 2010 and beyond,2011,5.

(三)高中课程实施及其效果

自1997年《2005课程》颁布到2011年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出台,南非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实施、修订、再实施、再修订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由于政策本身的一些不合理及课程资源限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南非新课程的实施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18]比如,课程政策重复,缺乏统一解释;课程政策不断变化、修订和补充,造成教师工作负担大;[19]课程评估过于复杂;教学支撑材料不足;教学内容过于繁重;教师培训没能同步跟进,等等。

两次大规模的课程评审为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编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也放缓了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进程。2012年1月南非开始在10年级实施新的《R-12年级国家课程声明》(2011年),2013年推进到11年级,2014年推进到12年级。《R-12年级国家课程声明》完全保留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并进一步强化了结果本位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取代了先前的政策文本,为每门科目开发了单一、综合性的课程与评估政策,并针对教师培训、教材、课程内容、评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举措。例如,加强教师职前和在职培训,建立教师指导机制;开发国家教材目录,确保每门学科教材学生人手一册,等等。[19]

尽管新课程的实施遇到一些障碍,5年来“国家高中毕业证书考试”却呈现出良好势头。2012年,592,704名高中生参加“国家高中毕业证书考试”,通过率达到73.9%。其中,获得大学学士学位课程资格的学生比例从2008年的20.1%上升到2012年的26.6%,8门学科达到30%成绩等级,6门学科达到40%。[20]正是因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获得各种有利支持,“国家高中毕业证书考试”才有如此良好表现。为提高教学质量,南非政府采取了一些优先发展项目,如推行了全国年度评估(Annual National Assessment),为学生提供练习册,改进学校基础设施等。在“学习者成就国家战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Learner Attainment)框架下,自2012年起,南非基础教育部进一步推行一系列长期战略举措,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包括向高中生补充400万册课本,提供9,900万兰特资金发展数学、科学和信息技术,设立教师专业发展伙伴计划,发布学生学业诊断报告等。

四、南非高中课程的特色

(一)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南非高中课程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10~12年级国家课程声明》将实践能力培养整合进南非高中各年级课程内容中。以商学科目为例,商学有4个主要核心学习内容,每个内容的学习结果都强调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1](1)商业环境。学生能够演示,并分析当代商业环境的影响因素;(2)商业投资。侧重激发学生商业投资灵感,构思并草拟计划书,最终提交可行性实施方案;(3)商务角色。重点是使学生能够运用自我管理技能,成长为专业商人、合作伙伴、团队成员、创新者和企业家;(4)商业运作。要求学生能够演示,并运用一系列管理技巧和专门知识成功地进行商业运作。其他学科的课程大纲同样对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和标准做了详细规定,旨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1]

(二)强调本土语言的学习

保护语言资源,对于国家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南非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语言政策曾经被用于区分人种、维护种族隔离制度的工具。自1994年南非转型以来,语言教育一直是南非社会感到棘手和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民主南非政府将语言教育与国家的战略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新课程中,尤其重视本土语言学习,在高中课程中开设大量的本土语言科目。例如,10~12年级必修课包括两门语言课程,必须从南非11种官方语言中选择,必修语言科目的平均授课时间每周最少为4.5小时,总时间不得少于9小时,约占高中阶段每周课程最低授课时间的33%。

(三)重视课程评估的多样性和发展性

南非高中课程评估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既有正式评估,也有非正式评估。评估主体多元,除传统的教师对学生评估外,还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组评等方式。[22]在运用多样化评估方式的同时,南非高中课程尤为重视发展性评估。高中不同年级评价标准的设计呈现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性特点,明确了各个年级学生的预期学业表现。[23]学校通过系统搜集评价信息,而后进行分析,对学生和教师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课程评估是教师和学生针对每个学生某阶段预期的学业结果共同商定的过程。

(四)注重课程多样性的同时尤重理科

为了满足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需求,以及社会对高中毕业生的能力期待,南非在10~12年级开设丰富多样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这些课程涵盖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多个方面。课程设置明显侧重理工科等实用课程,如农业、技术、商业和服务。例如,在10~12年级的选修课中,农业科学、工程与技术、物理·数学·计算机和生命科学、服务等四个方向的理科科目就占了高中阶段选修课总开设科目的近一半以上。

摘要:民主政府成立后,南非高中课程历经数次修订。基于与培养目标相一致、突出结果本位教育、重视本土知识、强调课程的整合性和包容性的课程设置原则,南非高中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类型,新高中课程设置体现了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本土语言学习、凸显课程评估的多样性和发展性、注重课程多样性、重视理科等特色。

关键词:南非,高中课程,课程评估

特色设置 篇2

学质量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于2010年9月,是以甘肃机械电子职工大学为基础,整合甘肃省机械工业学校、甘肃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两校资源,前后具有20多年办学历史的一所高职院校。集多年的办学经验,我们认识到,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要想在强校如林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打造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特色就是学院的竞争优势。对此,我们一直在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学院专业设置总体情况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共设置机械工程系、现代制造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信管工程系等四个教学系,16个专业。其中机械工程系下设有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工业设计、印刷技术等6个专业;现代制造工程系下设有数控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风能与动力技术等3个专业;电气工程系下设有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4个专业;信管工程系下设有会计电算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2个专业;兰州校区开设有化工设备维修技术专业。

二、优化专业结构、凸显特色专业 高职院校都应该有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专业,即“名牌专业”,让学校的特色专业产生“品牌”效应,企业看重学校的特色专业优势,又可将企业的“品牌”战略应用于专业建设,其质量效应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学生源源不断,用人单位纷至沓来。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坚持 “特色专业、立足之本”信念,不盲目跟风,不浮躁冒进,一心一意、挖掘专业深度,结合学院的办学历史和教学资源,按照本地企业发展需要,依据专业调整的适应性、超前性、特色性等原则对专业建设做出优化调整,构建专业群,推动学院不断发展壮大。主要表现在:

1.品牌专业:学院的机械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等三个专业,在甘肃省机械工业学校1986年建校时就已经开设,经过二十余年的锤炼和打造,已成为优势专业和核心专业;机械加工、电工电子、计算机装配等三个专业是甘肃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多年来精心打造并引以为强的品牌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是甘肃电子职工大学建校就开设的专业,已有近二十年的办学历史。机电学院成立后,在专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采取的是整合品牌专业、延伸拓展、深化品牌专业的方式,集合了三校原有的专业优势,充分挖掘这些专业的优势潜能,发挥特色优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培养质量高,竞争能力强,已成为甘肃省机电行业职业人才的首选,品牌专业优势已经形成。

2.特色专业:学院还按照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动向,以及天水作为甘肃省老工业基地、关—天经济区次核心城市、装备制造业相对发达的特点,挖掘已有专业潜力,积极申报新专业,增强专业竞争力,高职专业已由原来的6个增加到了现在的16个。改造原有专业,建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4个骨干专业,申报了5个省级特色专业,创建精品课程。我院“模具制造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两个专业被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这些专业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人才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特色,培养的学生在素质和能力方面,都得到企业、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特色专业建设具体做法

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涉及学院建设和发展诸多方面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围绕特色的培育和形成,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做好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同时制订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能体现课程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学院坚持“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旨,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推行“以项目为支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构建,增强了课程实用性,注重了技能培养。积极构建“教学院长--系主任--专业带头人--教学项目负责人--教学模块责任人”五级教学责任体系,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加大教学模块的开发力度,补充完善校本教材体系,先后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邮电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等,正式出版我院主编的教材20多部,自编模块化校本

教材54部。其中《数控铣工实训》、《电工电子》两部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规划教材。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要培养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从招生到就业的良性循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要培养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 “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双高型”人才的关键。学院要求专业教师都要逐步取得相应等级的技能证书,坚持抽调专业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脱产或兼职参加实践锻炼;经常利用寒暑假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先后选派50余人次赴北京、武汉、重庆、兰州等地参加全国和全省骨干教师培训;学院坚持用实绩评价教师,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先后有9人被确定为专业带头人,1人被评为全国“职教名师”,1人被评为全国“杰出校长”;学院创新用人模式,以长期聘用和短期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引进60余名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经过长期努力,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技能过硬,爱岗敬业,能基本适应学院发展要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有力地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需要。

3.实训建设是保障。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走出校门就直接就业上岗。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接轨,既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期望,也是各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惟一的途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在实习、实训方面,中央财政投资400万元,学院配套300万元建成的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已经投入使用;省上投入800万元,依托甘肃机电职教集团建设的机电类专业省级共享型实训基地实训大楼已经竣工,实训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院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数量和质量是打造特色专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学院近几年加大对校园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的投入,新征土地150余亩,新购200余台联想启天高配置电脑,建成12个多媒体教室,16个教学机房,新建标准塑胶操场,体育馆、篮球馆、学生公寓等,改善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条件。

图书馆的馆舍面积和馆藏书目数量、质量已接近评估要求,学院每年都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购买各类最新的纸质及电子书籍。努力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学习和后勤服务条件,以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与时俱进,培育更强特色专业

“最高明的竞争是避免竞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过:“高质量、有特色的教育永远是稀缺资源”。高职院校通过特色专业建设,致力于培育自己的专业亮点和专业优势,以自己的亮点、优势打造学校品牌,提升自己的实力,是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今后,学院将对原有的特色专业按照高职的要求进一步做精做强之外,争取在未来五年内将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和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打造成学院新的特色专业,并申报省级精品专业。按照“以装备制造业需要培养人才,培养装备制造业需要的人才” 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并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之上新增一些相关专业,形成与地方行业职业群、技术群和岗位群相适应的以机械和电子为特色品牌的专业集群。

特色设置 篇3

郑州市艺术工程学校是郑州市开办较早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历经20多年的发展,学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学前教育、音乐、美术、舞蹈、艺术设计、电子商务等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但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进程下,学校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招生困难与就业对口率不高,教学过程细化与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笔者结合学校实际和自身工作实践,对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如何进一步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课程的定义主要有三种:①课程是知识,②课程是经验,③课程是活动。从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来看,笔者更认同第三种观点,但前两种观点在职业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可根据这三个定义把职业学校的课程进行合理分类,分为德育课程、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

一、德育课程

我们常说“德育为首”,实际上就是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切实认识和理解德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德育又分为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两类,直接德育是指以德育课程为载体直接进行的道德教育,间接德育则是指通过非专门的德育课程进行的道德教育。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初高中阶段的“公民”“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共产主义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课程体系。在中职学校,则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职业礼仪”等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德育课程。

但是,许多职业学校在实际的德育课程教学中,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将德育课程当作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知识课程去对待。单纯的知识讲解使得德育课程在情感、体验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相对于普通中学来说,职业学校的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德育课程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就要求学校很好地利用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等间接德育课程。郑州市艺术工程学校就利用选修课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艺术素质教育,利用国学修养课题组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综合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职学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中职学校在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既要开足开全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德育课,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最终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知识课程

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学生现在进行专业学习和将来进行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再加上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这造成了不少学校和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重视。在郑州市多数职业学校里,语文、数学学科大都只在一年级开设,在参加完全省的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后,部分专业就不再开设这些课程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短时间内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不很明显,但从长远来看,这样既不利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更阻碍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应该摒除急功近利的育人理念,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出发,结合职业学校特点,采用低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方法,结合学生实际,进一步规范知识课程的设置与组织实施。知识课程的教学形式可以以传统的班级授课为主,但在内容上要根据实际需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联系、相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技能课程

中职学校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中初级专业技能人才,技能课程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与工作能力,因此,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1.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从根源上分清知识课程与技能课程的区别,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实践,在动手参与过程中掌握技能。

2.学校要加大对实习实训场馆的建设和管理。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中职学校实习实训工作的硬件投入,但如何让这些设施设备更好地运转起来,真正成为学生练手、上手的有力助推器,则需要学校的主要领导和责任部门的科学管理。笔者所在学校的育婴师实训室、模拟幼儿园、艺术设计实训室、艺术装裱实训室、陶艺泥塑工作室等,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基本建设完成,但场馆的功能还没有得到最大发挥,仍需要继续探索,寻找更好的途径,让它们在学生专业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坚持走校企结合之路。中国现代教育家黄炎培在他的《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中提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办好职业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走校企合作的路子。很多中职学校在这些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办法,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场景,明确自身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可以有效解决学校的教学与企业实际脱节的问题。

特色设置 篇4

为了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人才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问题。依据贵州省材料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市场现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专业特征为基准, 面向就业市场, 以学生为本, 灵活设计金属材料、压力加工以及材料检测及表征三个专业特色培养方向。通过构建方向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知识、能力及素质协调发展, 有针对性地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强化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拓宽就业渠道。

一、特色专业方向课程设置

广泛进行调研, 重点了解金属制造行业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我们按“通识公共基础+夯实大材料学科基础+明确专业专长方向”的方式实施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 确定了具备相同口径的通用基础知识课程群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 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特长, 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以满足学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

通用基础知识课程群主要包括公共基础与人文素养等课程, 重点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体系的中心组成部分, 紧密围绕材料学科专业共性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 是三个专业方向共同开设的课程。避免课程间内容重叠, 整合《固态箱变》、《金属热处理》、《热处理新技术》三门课程课程为一门核心课程———《热处理原理及工艺》, 构建以《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分析方法》等课程组成的专业核心课程群[5]。便于学生掌握有关材料制备合成、组织结构、性能和使用效能等四要素构成的材料学科共性基础知识规律。

专业方向课程群体与社会需求密切联系, 有不同特色的专业方向实用性课程群。金属材料专业方向有《金属材料学》、《钢铁冶金概论》、《有色金属合金》、《复合材料》、《高温合金》、《航天材料》、《模具材料》等课程。压力加工方向有《材料成型工艺》、《轧制工艺学》、《挤压与拉拔》、《塑性成形数值模拟技术》、《锻压设备与工艺》、《快速成形技术》等课程。材料检测及表征方向有《材料性能测试技术》、《材料工业分析》、《无损探测》、《超声检查》、《涡流检测》、《常用检测设备与维修》等课程。

二、专业方向实践教学设置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践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更加注重实践教学, 偏重专业方向”理念。改革传统实习教学模式, 认识实习围绕实习基地的制备 (压力加工) -检测-装配流程组织展开, 学生初步掌握材料制备-组织结构-性能-使用效能为主线的科学研究方法。生产实习则各自偏重金属材料、压力加工、检测与表征专业方向, 身临其境, 与社会沟通,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相应的专业方向领域中的生产实际问题。近年来, 本专业实验室采购了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精密仪器和实用设备, 构建冶金制备、压力加工和测试与表征实验平台, 为培养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自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程》指导教材, 以“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方向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开放性实验”分层次逐步深入展开。毕业论文环节实行导师制, 采取自主挑选导师、过程互动的方式, 激发学生研究创新的兴趣, 理论联系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认知和创新能力, 保证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近几年共有10余篇本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获学校优秀论文奖励。

激励学生参加著名专家和企业家讲授高水平专业讲座, 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前沿发展动态, 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理念, 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鼓励学生自由选题,

自主设计方案, 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在导师指导下, 独立完成制备 (加工) 、检测、表征、分析实验过程。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全国金相、节能技能大赛, 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并充分展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近年来获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及SRT项目10余项, 国家级节能大赛获奖3项。

三、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课堂教学中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采用多媒体、科研成果案例、小组讨论、精品课程交流平台网络等方法, 将繁杂的概念、原理, 产品制备过程, 微观组织结构以及性能检测过程、检测设备操作和维护过程等以形象化、动态化、具体化的形式, 逐步深入, 侧重向各专业方向学生讲授, 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材料科学导论》实行双语教学, 学生阅读翻译外文文献的能力明显提高, 有利于了解全球材料学科的前沿科研状态和知识。在实践教学改革中,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方向充分发挥学院与企业的科研实践优势, 拓宽就业渠道。从时间、教学内容以及管理措施上保证“以科研促进教学,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6]。我院于2011年开始与台湾义守大学合作办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方向选派1~2名优秀学生到该校学习, 这将进一步探索出国际国内合作办学之路, 给本专业更多优秀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开阔学科视野提供跨校学习平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业专业经过60多年的专业建设, 储备了大批的材料学科专家学者和宽厚的工程学术文化底蕴。近几年, 经过贵州大学品牌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国家一类特色专业, 以及重点学科、硕士点、博士点授予专业建设, 采用传帮带培养、引进、进修提高等方式, 建立了一支教学、科研兼容, 结构合理, 爱岗敬业, 勇于创新的专业方向教师队伍。目前本专业共有教师15人, 其中教授6人, 副教授6人;博士5人, 硕士5人。35岁以下教师全部在读博士。本专业青年教师全部到省级材料结构与强度重点实验室兼职, 掌握大型检测与表征仪器的操作和维护, 为师生展开科研教学提供了技术便利。与贵州南方汇通、安大集团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师资培养机制, 以解决不同性质的企业生产问题为契机, 与培养学生并举, 为各专业方向师生提供了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条件, 目前有三位教师在这些企业攻读博士后。加强教师队伍团队合作, 鼓励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目前, 本专业教师发表相关教研论文30余篇, 出版教材《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材料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程》等4部教材。《材料科学基础》获评省级精品课程, 《材料力学性能》获评校级精品课程, 带动了本专业方向课程的建设。

五、结论

与时俱进, 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紧跟材料制造业发展趋势和用人市场需求, 及时调整专业特色培养方向, 不断深化构建特色培养方向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 逐步实现了专业“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与培养方向专长化的有机统一, 不仅弥补了现有专业培养模式的不足, 而且也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提升了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最近几年,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名列贵州大学前茅, 获得2011—2013年全校就业率一等奖, 已呈现出学生就业自信、社会欢迎的良好互动局面。

摘要:针对专业现有培养模式与学生就业之间存在部分错位缺陷,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专业特征为基准, 面向就业市场, 以学生为本, 灵活设计专业培养方向, 拓宽了就业渠道。通过构建特色培养方向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手段,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 实现专业共同性与特色方向专长化的有机统一, 探索出了紧跟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徐德龙, 许启明, 肖国先, 等.关于材料类本科专业设置演化的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2 (1) :5-8.

[2]李瑜煜.复合型材料电子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4 (6) :105-106.

[3]张海燕, 黄贵秋, 石海信, 等.化工专业柔性专业方向建设的探讨[J].钦州学院学报, 2012, 27 (7) :41-44.

[4]黄贞益, 邓小民, 李胜祗, 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2 (1) :107-108.

[5]张晓燕, 向嵩, 李远会, 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1) :216-216, 217.

特色设置 篇5

一、wor d文档打印设置

1、打印指定部分。

如果只想打印出某一页的部分内容, 请首先在文件当前窗口中选定需要打印的部分内容, 选择“文件→打印”, 再在“打印”窗口中选择“页面范围”下的“所选内容”即可。

2、打印指定的节。

word可以打印指定的一个或多个节或多个节的若干页。如果想打印一节内的多页, 可以键入“P页码S节号”。例如打印第5节的第3页到第7页, 只要键入“p3s5-p7s5”即可。如果打印整节, 只要键入“S节号”, 如“s3”;如果想打印不连续的节, 可以依次键入节号, 并以逗号分隔。如“s3, s5”;如果想打印跨越多节的若干节, 只要键入此范围的起始页码和终止页码以及包含此页码的节号, 并以连字符分隔。如“p2s2—p3s5”。

3、逆页顺序打印。

在打印一个长文件时, 经常需要把打印好的文档每张重新翻过来, 文件不长倒好, 如果长了每张重新手工排序会相当麻烦。其实, 只要在word中单击打印对话框中的“选项”按钮, 并在打开的“打印”对话框中选中“逆页序打印”选项并确定, 以后word就会把文件从最后一页开始打, 直至第一页, 这样就可以按序一页一页地把它们放在一起了。

4、按纸型缩放打印。

在word的打印对话框的右下方有一个“缩放”选项区域, 只要用鼠标单击“按纸型缩放”下拉列表框, 再选择所使用的纸张即可实现缩放打印。如在编辑文件时所设的页面为A4大小, 而你却想使用16开纸打印, 只要在“按纸型缩放”下拉列表框选择16开纸型, word会通过缩小整篇文件的字体和图形的尺寸将文件打印到16开纸上, 完全不需重新设置页面并重新排版。

5、按每页版数打印缩图。

若为便于携带将某些资料打印成小册子, 如在一张A4的纸上打印8个页码的内容。常用的方法是将内容打印后到复印机上缩小复印, 然后装订成册。这样既浪费纸张、墨水碳粉且复杂, 不如一次成功方便。其方法为:打开将要打印的文稿, 选取“打印”, 在打印对话框中“每页版数”下拉框中选取8版即可, 然后“确定”完成。

6、相同文件副本逐份打印。

打印多份同一个文件, 没必要按几次“打印”按钮, 只要在“打印”对话框中的“副本”选项区域下的“份数”框中输入要打印的份数, 即可同时打印出几份同一个文件的内容。如果选中“逐份打印”选项, 则word会按打印完一份再按顺序打印文件的下一份, 这样就不用在打印完后再分类。如果不选“逐份打印”则会将所有份数的第一页打印完之后再打印以后各页。

7、横向打印。

在编制试卷时经常需要使用8开纸打印。而word的页面设置中仅提供了16开纸型, 于是很多人可能在打印时将8开纸对折分两次打印。其实, 没有必要这么麻烦:选择“文件→页面设置”, 单击“纸型”标签, 选择“纸型”为“自定义大小”, 并把“高度”设为26厘米, “宽度”设为36.8厘米, 再把“方向”选为“横向”, 这样就做出了一个8开纸了, 编辑完成后直接打印出来就可以了。

8、打印大字体。

首先, 设置页面大小。单击“文件→页面设置”命令, 选择“纸张”标签, 并选择“纸型”为“自定义大小”, 设置纸张的大小。如宽55厘米、高55厘米等, 单击“确定”按钮, 此时会提示“有一处或多处页边距设在了页面之外”, 选择“调整”按钮可适当增加页边距, 此处选择“忽略”按钮。其次, 设置文字大小。在页面直接输入需要打印的汉字内容, 然后选中它们, 单击“格式→字体”命令, 在打开的“字体”对话框中选中“字号”输入框, 输入字号大小, 输入字号的大小在1~1638磅之间, 一般纵向A4幅面单字大小为500磅, 纵向A3幅面单字大小为750磅, 输入字号后回车, 否则字号设置将不起作用。然后单击“确定”按钮保存。最后打印输出。此时, 我们可以看到窗口中汉字明显大了, 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 单击工具栏上的比例缩放下拉框, 选择一个合适的比例, 就可以看到整体效果。单击“打印”按钮后即可把当前大字打印出来。

9、调整版面节省打印。

打印时, 经常出现最后一页只有一行, 甚至几个字的情况, 大家通常是修改段落间距、字符间距或页边距等方式来解决。其实完全可以一键完成这样的设置。如果发现最后一页只有很少的内容, 需要将其填充到其他页中, 那么我们只需要单击工具栏上的“打印预览”按钮, 进入预览模式后单击工具栏上的“缩小字体填充”, 这样你会发现最后的内容不见了。其次, 在Word中也内置了一个“减少一页”按钮, 不过默认没有显示, 需要我们手工添加。在Word中打开“工具”菜单下的“自定义”, 将打开的窗口切换到“命令”选项卡, 在左侧的“类别”中选择“工具”, 在右侧的“命令”中找到“减少一页”, 然后拖动该按钮将其放置到Word主界面的工具栏上。当我们要节省最后一页的内容时, 只需要单击工具栏上生成的按钮, 你会发现其效果与在打印预览中单击“缩小字体填充”是一样的, 操作非常方便。

二、excel表格打印设置

1、打印工作表适应页宽。

工作表在打印之前应当进行打印预览, 如果打印预览时发现工作表的宽度超过了页面, 可以尝试以下方法使工作表适应页宽。一是在“打印预览”窗口将打印方向更改为“横向”即可;二是缩小工作表的大小以适应页面。方式仍然是在“打印预览”窗口打开“设置”对话框的“页面”选项卡, 选中“缩放”下的“调整为”, 并在“页宽”框内输入“1”确定后即可预览页面以观察字体大小是否合适;三是减小页边距以及页眉 (页脚) 的宽度。打开“打印预览”窗口, 单击其中的“页边距”按钮显示页边距的尺寸柄, 根据需要将其拖到所需的宽度即可。四是隐藏报表中某些不需要打印的列。只需选中这些列, 单击“格式→列”子菜单下的“隐藏”命令, 报表中的其他列就会占用被隐藏列的位置, 从而使原本不能打印的内容能够打印出来。此后, 只要单击“格式→列”子菜单下的“取消隐藏”命令, 就可以显示被隐藏的列。

2、调整垂直分页符分页打印。

如果报表的数据区域远远宽于页面, 上面介绍的方法也不能使工作表适应页宽, 只能调整垂直分页符, 使报表的数据区域按需要分布在多页纸张上。方法是打开工作表选中“视图”菜单中的“分页预览”, 鼠标放到蓝色粗虚线 (自动垂直分页符) 的上面, 根据双向箭头的指向拖至合适的位置, 当其变为蓝色实线时说明它是手动垂直分页符。这种方式使一张报表分布在几张纸上, 为了了解各数据列的意义, 应当按上面介绍的方法添加打印标题。

3、打印行标题或列标题。

如果Excel制作的报表大小超过了一页, 要保证第一页以后的各页均能看到行或列的标题, 以便正确标识各行或列数据的具体含义。方法是单击“文件”菜单中的“页面设置”命令, 打开“工作表”选项卡, 当每一页需要重复打印列标题时, 请将光标插入“顶端标题行”框, 然后用鼠标选中包含列标题的所有单元格即可输入引用。或者将列标题的单元格引用直接输入“顶端标题行”框。如果每一页需要重复出现行标题 (一般在A列) , 可以按相同方法将光标插入“左端标题列”框, 然后按上面介绍的方法设置行标题的引用。

4、居中打印工作表。

有时表格中需要打印的数据并不是很多, 但如果直接打印的话, 这些内容就会集中在纸张的顶端, 看起来很不美观。这时, 可以进行如下设置, 选择“文件→页面设置”命令, 在对话框中单击“页边距”选项卡, 如果希望工作表中的数据在左右页边距之间水平居中, 只要在“居中方式”下勾选“水平”复选框即可。如果希望工作表中的数据在上下页边距之间垂直居中, 只要勾选“垂直”复选框。当然, 也可以同时勾选两个复选项, 这样打印出来后就美观多了。

三、ppt演示文稿打印设置

1、讲义打印。

默认情况下, 在ppt中打印幻灯片时, 每次只在一张纸上打印一张幻灯片内容。其实, ppt提供了丰富的打印选择, 通过自由设置, 可以让它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来打印幻灯片。先打开要打印的演示文稿, 选择“文件→打印”命令, 在“打印内容”下拉菜单中选择“讲义”, 此时, 讲义组合框被激活。在“每页幻灯片数”右边的下拉条里选择想要在一张纸上打印的幻灯片数, 一般每页选择6张幻灯片是最合适的, 这样即可达到节约的目的, 内容也可以清晰阅读。少了 (选择1、2、4) 会很浪费, 多了 (选择9) 打印出的宇看不清楚下面的“顺序”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就行了, 其他保持默认设置即可。

2、淡化深色背景进行打印。

如果用户在幻灯片中插入了一张深色背景的图片, 在打印幻灯片时, 效果会很差。这时。可以把深色的背景色变浅, 这样打印效果会得到明显提高。选择“视图→工具→图片”命令, 打开“图片”工具栏。在工具栏中点击“颜色”图标, 在出现的下拉选项中选择“冲蚀”, 此时背景会变成淡色的水印效果。既保留了图片影像, 又可以保证打印出来的文字清晰。如果所选择的模板是深色的, 而打印时只需要文字, 不需要模板, 可以点击“视图→母板→幻灯片母板”, 将出现的模板选中, 然后按“Del”键删除, 此时打印出来的ppt文件就是白纸黑字了。

3、以真灰度来预览幻灯片打印。

ppt中默认是以修改彩色方式来显示打印幻灯片预览的。因为有时这样以真灰度方式比彩色打印更具可读性, 这时可以选择“文件→打印预览”命令, 再单击打印预览窗口工具栏上的“选项”按钮, 在弹出的菜单中将鼠标移到“颜色/灰度”上, 执行弹出菜单中的“灰度”命令即可。

总之, 在实际的打印设置中, 图书馆信息技术人员应该利用打印机自有的设置以及相关应用程序打印设置, 熟练掌握相应办公程序打印设置技巧, 充分挖掘出打印机各项功能, 发挥出人与物的最大效能, 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摘要:本文介绍了微软办公自动化软件Microsoft office相关软件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特色打印设置, 以此满足用户的特定打印需求, 输出一份用户满意的打印文档。

关键词:信息服务,iMcrosoft office,打印设置

参考文献

[1]小不点.Word办公打印设置技巧[N].江苏经济报, 2004.1.4.

[2]魏爱民.Excel表的打印技巧[J].农村电工, 2010.3.

特色设置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

高中化学选修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价值取向, 开发出若干门科学规范、质量较高的校本课程, 学生在这些课程范畴内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由选修, 满足自身课程需求, 获得相应学分, 促进个性化成长。这也与我校提出的“三峡红叶”办学理念“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很好的契合在一起。我们通过近三年的实践, 有许多感受, 与同仁一起分享。

一、化学选修课程的设置实现三个结合

(一) 化学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学校特色结合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中, 一共设计了6个独立可供学生选修的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每一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作为该模块组织的核心, 模块中的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设置。学生在掌握化学必修1和必修2里面的基础知识外, 学生还可以选择选修6个模块中的某一块或者某几块, 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千篇一律的学习同样的知识。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模块学习,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在巫山这片热土上, 每到“霜降碧天静, 秋事促西风”之时, 漫山遍野的红叶红透了整个山区。它们扎根在山区, 不惧贫寒, 历经风霜, 吐露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叶落归根, 回馈大地的情怀, 正是我们每个巫中人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和情操。因而在高中化学选修课程设置上, 我们以红叶精神为内涵, 红叶文化为背景, 培养师生红叶品质, 形成“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的学校特色理念,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立足“红叶底蕴”, 渗透新课改的要求, 结合我校办学条件, 让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设置促进“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发展。

(二) 化学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学生现实生活结合

在选修课程的设置和“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的融合上, 我们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 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 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三) 化学选修课程的设置与课改主体结合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 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二、化学选修课程的设置力争达到三个目标

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的内涵, 就是弘扬红叶精神品质, 培养“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的具有个性的学生, 而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的设置, 实现了人才个性, 多样性培养, 促进了特色学校的发展。

1、提高学生化学素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 高中化学课程在必修课程模块的基础上综合设置选修课程模块, 以进一步突出对科学探究、科学过程、科学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以进一步强调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对科学现象和原理的理解、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

2、张扬学生个性。化学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 丰富了选修内容, 拓展了学生的选择空间, 为部分学生未来的专门化教育打下基础, 为少数对化学有极大兴趣并在化学上有强烈发展愿望的学生提供较大的拓展空间。选修是在必修的基础上, 适当拓宽知识的广度、加深知识的难度, 使得选修学生的技能与特长得到展现与发展, 为未来从事化学或相关方向的学生奠定基础。

3、促进化学教师成长。选修课程的开设, 教师和教师队伍面临新要求、新挑战的同时, 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师队伍的合理化建设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机遇。选修课程促使教师主动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从课程的实施到积极开拓的转变。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贮备、促使教师不断提高化学专业技术与教学能力、促使教师参与到课程开发、设计、实施与评价中来, 从而激发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化学选修课程的设置在特色学校建设中的具体措施

基于选修模块的特点, 我校化学教师也在不断学习, 不断的尝试, 不断的创新。就如那漫山的红叶一样, 一点点的成长, 一点点的积淀。把我校的选修课程办成真正具有“红叶特色”, 让学生真正的学到知识, 凸显每位学生的个性, 让每位学生在不同的领域都有所突破和进步。我们会根据学生的自身的潜能和兴趣爱好, 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 以及国家对课程方案的规定和毕业要求, 保证每位学生选择的课程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都有帮助。教师必修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只是给学生提供意见, 但决定权还是在学生, 教师不能强行干预。教师指导学生时, 应该对学生有足够多的了解。这样指导就更具有效性。教师必须对选修模块加强介绍, 让学生对这门课程要有足够多的了解。

选修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教学内容的弹性化, 教学方法的灵活化。教学内容可以随社会和时代生活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可采用专题讲座、学生实践调查、学生自学、讨论等灵活的方式加以实施。在学习方式上, 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主动性, 让学生在读中学、做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习化学的持久兴趣与全面和谐发展。为彰显“红叶特色”, 我校开设了体现红叶探索精神的“化学探究实验”,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对发生在生活中的现象, 用实验的方法加以探究, 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 形成探究小论文;开设了体现红叶创新性的“化学自主实验”, 让学生结合化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质疑, 通过设计化学小实验加以论证, 从而得出相关结论;开设了体现红叶务实品质的“化学验证实验”, 让学生结合课本相关化学知识和原理, 利用设计的化学实验步骤在实验室亲手操作, 得到相关的现象或结果;开设了体现红叶合作意识的“化学课外实践调查”、“化学研究小课题”等, 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所遇到的化学现象, 总结后提出问题, 教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找到有代表性的问题, 设置课外调查小课题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学生获得的调查资源和研究结论, 首先进行学生相互交流, 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和研究的结题报告, 由学校分年级统一结题。通过学生选择性的参与, 激活了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 通过特色活动, 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 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走特色办学之路, 是我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变追求。高中化学新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提炼升华了“三峡红叶”校园文化特色的精神内涵, 促进了“片片红叶展风采, 千姿百态成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办学理念, 构建了一个个性化和社会化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为更好地实施新课改下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化学1[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磊, 陈光巨.化学1[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3]王祖浩.化学1[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特色设置 篇7

一、重视宗教教育——在儒教基础上融入大量西方宗教知识,注重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从德育入手培养学生文化比较能力和对韩国道德传统的解读能力

宗教课程本身并不属于道德教育课程,但是宗教课程担负着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韩国是以东方儒家伦理为基础的国家,长期以来儒家伦理教育一直是韩国道德教育的根本;随着西方伦理观念的不断传播,东西方道德观念不断冲突,而韩国试图走的是一条融合东西方道德的道路。

1、东西方宗教教育并重,在知识介绍的基础上强化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强调各种宗教共有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韩国高校,道德教育主要由专门的道德课程和宗教课程的部分功能来承担,东西方宗教课程均在学校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不论是文科还是理工科院校。经过统计,高丽大学、西江大学、梨花女子大学、汉阳大学、浦项工业大学五所高校所开设的宗教和道德课程共33门,其中必修课门、选修课22门;其中宗教课程28门,占到了近85%。东方宗教教育课程8门,西方宗教教育课程9门,其余是韩国宗教和世界宗教综合课程9门。这些宗教课程大都把发展学生的宗教价值的评估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鉴别能力和自律能力,是对伦理道德判断能力的一种培养。

尽管如此,这种东西方宗教课程并重的现象下面隐藏的是各所高校宗教道德课程设置理念的区别性和两类宗教课程道德教育功能的差异性,表现在各高校宗教课程设置并没有较为统一的标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量私立学校的发展,有不少学校本身有着宗教教育的传统。如梨花女子大学的学校理念是“在基督教精神上实现妇女教育的现代化,扩大女子的学习机会,培养各行业的女性领导者,以此协调社会性别平等”。而西江大学的教育主旨则更为直接,指出其“基于天主教信仰而建立,以耶稣会会士教育哲学为指导进行教育,符合韩国教育传统;大学教育被用来塑造学术卓越并且具有创造精神的知识分子,继承并发扬基督教传统”。

宗教精神不仅对于高校德育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于韩国大学的整个教育发展目标有着密切联系。一直以来,韩国教育就以重整儒教精神作为重建韩国的重要任务,韩国著名儒学家琴章泰先生指出:“在民族的思想领域中,儒教从开始直到今天一直作为一个轴心在起作用”。在全球化时代下的今天,在延续儒教教育的基础上,韩国政府和大学教育规划部门充分看到了宗教在西方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向学生广泛介绍东西方宗教道德规范,这正好映证了《韩国德育计划》所指出的“德育研究必须符合未来的发展,……,充分吸收美国、英国和法国的经验,连同新加坡、日本和中国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典范事例,进一步探索符合韩国德育发展的新思路”。

2、从宗教伦理教育入手,培养学生文化比较能力,认识和理解韩国文化与世界文化

通过宗教课程的设置,在培养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同时,通过宗教解读文化,注重学生文化比较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这些教育思想在各高校的课程目标中体现的十分明显。

梨花女子大学开设的《宗教与人类》课程“在于使非宗教专业的学生加深对神学与宗教的理解,涉及原始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儒教。帮助学生发展对于宗教价值的评估能力,认识人类思想文化的差异”。《基督教与世界》课程“目的在于在一个普遍范围和水平上观察人性;课程的精髓在于反映世界各国最基本的文化、历史和哲学传统;课程的主题集中于探讨人类生存的历史文化条件、人类自我创造和认知文化等等”。而高丽大学《孟子著作导读》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兴趣来加深对于韩国文化的理解、《韩国的儒教》是通过儒教知识理解韩国文化。由此可见,韩国高校宗教课程的功能远远超越了简单的知识介绍,其不但具有提高学生宗教价值评估能力、进行道德教化的功能,而且注重学生对于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理解、比较鉴别能力,更明显的体现出一种培育世界公民所需要的思想教育的功能。

在今天的韩国,由于大量青年人信仰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极大的挑战着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二、政治教育毫不减弱——以民主法制、历史教育和统,教育为重点,注重社会人文学科的政治教化功能,培养具有资本主义法制观念和高度民族责任感的韩国公民

韩国历来是有着强政治倾向性的国家,从当前大学课程来看,与资本主义自由观念相结合的法制民主教育、南北统一教育仍然是政治教育的重点,但是韩国大学的政治教育又有着自身新的特色。

1、强化资产阶级法制和历史等社会科学课程的政治教育功能,体现“全面主义”的教育策略

正如前面所述,韩国高等教育走的是一条全面西化的道路,在多党制的背景之下,其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也是采用美国的“全面主义”。韩国人文学科中最好的两所高校——高丽大学和韩国中央大学在政治课程设置数量上也并不多,韩国大学里基本上没有专门的资产阶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形式并不如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得直接和明确。那么,是不是韩国高校的政治教育有弱化的趋向呢?答案是否定的。与美国一样,韩国大量的公民社会科课程和法制历史课程在灌输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政治观念方面占有主要地位,这种间接和全面的手段使韩国高等学校的政治教育显得较为隐蔽,容易为学生接受,同时其潜移默化的功效丝毫不亚于政治理论的直接灌输。

由于韩国高校历史教育课程开设十分丰富,如西江大学开设的必修和选修历史科课程共83门,连理工科为主的汉阳大学所开设的历史课程也在30门以上。韩国高校历史课程设置注重世界历史的介绍,尤其是中国和日本为主的东亚历史,这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反日教育和反共教育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是通过对东亚儒家文化历史的研究比较,提高学生对韩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力。

资产阶级法制民主观念是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律课程自然成为了学校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韩国高校,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比历史教育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所调查的几所高校中,每一所学校都开设了公共法律课程和专门的法律学院。作为韩国法学第一的高丽大学,开设了超过50门的法律课程;经过90年的历史,高丽大学法学院“为韩国争取独立、民主、法制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立了公平、真实、正义的形象”。延世大学法学院建立于1950年5月25日,今天共拥有1300多名学生。其在高等教育上独树一帜,它极大地推动了韩国的法学学科建设,它“不仅与欧洲,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主要法学院建立了联系,并参与了世界性的研究以应对成为全球领导者的需要”。而韩国中央大学法学院旨在“帮助学生应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非法社会问题”。

不难看出,当前韩国高校政治教育中关于资本主义民主法制的内容主要由公共法律课程来承担,还注重与专业教育结合,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法制和道德观念。汉阳大学开设了《法律与医学实践》、《法律与工业工程》等课程,而浦项工业大学单独设立人文法学院,其目的就是“在专业领域增加人文伦理和社会法制教育的内容”。

2、弱化直接强调南北统一的政治教育,从文化和传统入手,研究朝鲜与韩国的文化同质性和民族同源性,使学生清醒认识当前的分裂状况,理性分析南北统一的未来趋势

我们都知道韩国历来强调南北统一教育,但是通过研究发现当前韩国高等教育的统一教育课程却出奇的少,涉及朝鲜的课程也是寥寥无几,与研究中国和日本的课程数量相比差的很远。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韩国高校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韩国政府和学院领导者充分认识到文化传统是南北统一的根本基础,力求从更深层次培养学生对统一问题的理性认识。

从大体上看,韩国高校对于南北问题的政治教育从直接手段走向了间接手段,同时对于朝鲜政治研究也在向客观化发展,倡导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于韩国与朝鲜现状的比较能力,为促进南北统一寻找切合的发展方向。这以高丽大学人文学院的朝鲜研究最有特色,其开设课程和目的如下:

《金日成与金正日》:展现朝鲜统治集团怎样维持权力统治。

《朝鲜统一政策》:比较和评估朝鲜和韩国的统一政策。

《韩国分裂历史》:正视两国分裂历史,对韩国统一有理性认识,分析朝鲜分裂背景。

《马克思主义》:帮助学生获取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以及与历史决定论的关系。

《朝鲜青年研究》:比较两国青年人统一责任意识。

《朝鲜特别论坛》:展现朝鲜难民的生活状况,真实理解朝鲜社会现实。

但是,无论以怎样客观的姿态,这些课程无一不是在宣扬韩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丑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韩国政府希望通过从文化入手培养青年学生的统一意识,同时以和平统一倡导者和领导者的姿态加强大学生对于统一政策的高度自觉性与责任感。

三、强化创新精神和世界公民素质教育——以东西方语言和文化为基础,用全球化视野,培育具备社会服务精神和创造性精神的社会型、世界型人才

韩国政府于1995年5月31日制定并发布了《确立主导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教育改革方案》,金泳三在《韩国的新教育的构想》中指出:“固守旧的制度、观念、行为和意识,就不能成为新时代的胜利者。作为国家百年大计的教育也一样,必须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革,产生新的教育。”这次改革方案为韩国高等教育提出了如何应对全球化、信息化的应对方案指明了道路。

1、重视外国语言和文化学习,培育学生的全球化视野

为了应对全球化浪潮,韩国高校普遍重视外语学习,大量的外语课程出现在韩国高校公共课程当中。研究表明,韩国高校语言教育以中文和英文为主,同时以此为跳板,全面介绍中国文化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内容涉及十分广泛,包括文学、艺术、哲学等等各个层面。这些课程设置其实有着很强的思想政治岁教育功能:英文教育主要是为培育符合全球化要求的现代人才,月中文学习能通过解读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理解韩国文化和儒家

德,而对于日语的学习其用意更十分突显:梨花女子大学有一门《日本语言与社会》课程明确指出是为了“增强学生比较韩日语言和文化的能力,对日本社会和历史有清醒的认识”,而韩国中央大学33门日语专业课的功能在于“训练流利的日语,允许韩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通过精通日本历史与古典文学帮助建立韩日之间的理解,帮助学生比较审视日本社会”,这些都体现了韩国政府对于日语课程开设的特殊用意和谨慎态度。

语言本身只是交流的工具,但是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却能发挥政治教育的作用,这充分体现了韩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隐蔽性和渗透性。“培养精通听说读写能力和外语语法的现代韩国国民,使他们成为新千年内有创造力和高素质的领导人”正是韩国政府和大学所期望的目标。

2、培养学生男女平等意识和社会服务精神,做一个好的家庭成员、好的社会成员、好的国民、好的世界公民

受儒教影响,韩国一直以来是一个男尊女卑的传统社会,在资本主义自由民主观念的冲击下,注重男女平等是必然的趋势,同时也是统治阶级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现代国民的必然要求。

韩国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女性研究课程,主要在于介绍东西方的女性研究状况,倡导用男女平等的观念看待各种问题,在性别平等的基础上培育现代公民;当然这种根深蒂固的男女观念对于韩国的公民教育也提出了很大挑战。韩国政府充分意识到,要培育出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韩国公民,那么必须对原有儒家观念进行批判,融合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观念;女性研究课程的宗旨正明显的体现了韩国道德伦理教育的时代性特征。

除了女性研究,韩国高校公民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一直以来,韩国就是一个社会本位的国家;相对于政治教育,韩国政府和大学毫不掩饰其对社会服务精神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少高校都开设了专门的社会服务课程,比如汉阳大学的《感化工作》、《社会服务与领导学》、《市民社会和政治》、《政策程序与NGO》,汉城大学的《社会福利学》等等。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这是韩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它被写进了任何一所大学的建校理念之中。汉阳大学的目标是“培养公共服务型人才,使其能奉献于他自己的社会与政府、甚至整个人类的繁荣”,汉城大学的教育计划是“为了使个人准备好未来的发展,使他们能迅速有助于这个社会”。

综上所述,韩国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论是显形还是隐性的方式,都体现出一种强政府倾向和社会服务功能,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阶级性和社会适应性两大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通过研究在全球化时代下韩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特色,我们一方面要看到韩国高校与我国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差异性,要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分析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特征背后的原因;另一方面,清楚认识到韩国与我国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同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转型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解决好继承传统和坚持创新结合、民族精神教育和世界公民教育结合的问题是两国共同的任务,通过借鉴韩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和途径中适合我国的有利因素,以期能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挖掘新的思路、找到新的方法。

摘要:本文主要以韩国高校人文社会科课程设置为基础,揭示在全球化时代下韩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特色,从宗教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法律教育、历史教育、思想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等方面对韩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发展过程和趋势作出描述与分析,展现了全球化时代下资本主义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和多样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韩国高校,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梨花女子大学网站:http://www.ewha.ac.kr

[2]西江大学站:http://www sogang.ac.kr

[3]韩国教育课程评价院:《韩国德育计划》,http://www.kice.re.kr .2005年4月

[4]高丽大学网站:http://www.korea.ac.kr

[5]延世大学网站:http://www.yonsei.ac.kr

[6]韩国中央大学网站:http://165.194.1.12

[7]汉阳大学网站:http://www.hanyang.ac.kr

[8]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为建立主导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J].教育参考资料,1996,(9-11).

[9]韩国中央大学网站:http://165.194.1.12

上一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下一篇:语义研究的哲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