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程设置

2024-10-21

特色课程设置(精选12篇)

特色课程设置 篇1

摘要: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为我校积极推进特色课程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提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一校一品,小学教育,特色课程,育人功能

一、指导思想

开展“一校一品”创建活动,办出学校特色,打破“千校一面”的局面,是学校追求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农村学校各自有着独特的教育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只要深入挖掘、认真提炼、精心设计,就能为学校找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打造“一校一品”特色校园,是在新一轮课改“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背景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特色课程。基于以上原因,2014年秋季,我校正式启动了新课程改革,首次把特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一年来,我校以教育特色课程为突破口,并以此来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引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得到了培养,学校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日趋形成。

三、现实情况分析

白沙七坊镇中心学校占地面积2579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842平方米,33个教学班,专任教师89人,在校学生1433人。学校始终坚持“强化课程改革,内化常规管理,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全新育人模式”的办学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是立体的,除了必修的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之外,学校的办学还应该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在生活实践、艺术修养、学习思考、思维发展、技能锻炼、身体素质等诸多方面的潜能,而非单一的学业成绩。住校学生每周有五天生活在封闭的空间里,统一时间睡觉、统一时间起床、统一时间学习、统一时间就餐,等等。长时间过多的整齐统一,会让学生感到寄宿生活过于呆板、单调、乏味,学生个性得不到张扬。鉴于此,学校构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特色课堂活动,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以克服学校寄宿制带来的弊病。根据我校的教育环境和师资条件,学校依托所处农村的地理优势,结合地方文化的积淀,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功能。并设置以下特色班:书法、国画、泥塑、中国象棋、文娱艺术、趣味体育等。让有特长发展的学生参加各个兴趣班的活动,满足学生的个人爱好的需求,挖掘学生各自的潜能,培养具有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我校学生农村户口居多,家长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我校教师队伍总体上学历和素质较高,但存在年纪轻、经历少等问题。在学习成绩不能很快提高的情况下,师生都需要放眼未来、怀抱梦想、增强信心、奋力拼搏。另一方面,我校有绘画、音乐、泥塑、象棋、体育方面的师资,通过不同种类的课程融入教学内容,实现学校课程的特色化。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确定的特色课程开发的纲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明确目标,领导保障

学校始终把特色当作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特色班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特色班规划、实施方案、对特色活动的考察指导、定期组织比赛,每学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促进特色班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五、特色课程的实施

书法课程设计为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两大类。主讲教师:符永孝,教室分为硬笔书法教室和毛笔书法教室各一间。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发现有书法兴趣浓厚的学生,便组合成一个20人的书法课程小组。书法课程组的学员主要为学校的书法活动及县、省一级的活动提供个人作品。

绘画课程分为国画班和绘画班,国画班课程设计为国画知识和绘画技能的初步学习。主讲教师:符秀平,教室一间。教师物色20名学生组班。绘画班课程为彩笔、水粉水彩类初步技能的训练。主讲教师:符玉娟,教室一间。教师物色20名学生组班。

泥塑课程设计为造型艺术初步感知的学习,雕塑是一种空间立体造型艺术形式,是以形体的构建垒积为语言来传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泥塑的学习会让孩子们获得造型艺术的熏陶。七坊镇中心学校的红泥浆是上等的泥塑材料,这样便利的教学资源,让我们在泥塑教育的版块可以做大做强。主讲教师:梁日,配备专用教室一间。教师物色20名学生组班。

中国象棋课程设计为中国象棋基本技能的初步学习,唤醒学生的逻辑思考,拓宽学生的思维格局,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培养。社团设置十个棋盘,可以收纳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小组成员在学校的活动中进行中国象棋擂台,扩大中国象棋的兴趣影响。主讲教师:黎明珠,课堂教学主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授课。

文艺课程设置为合唱、舞蹈、电子琴演奏三个门类。主讲教师:杨彩妹、胡海燕。文艺功能室设定大教室一间。课堂教学主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授课。文艺小组的任务负责为学校节日、少先队活动、县、省一级的汇演活动准备节目。

趣味体育课程设置为太极拳、集体跳绳、体操、田径等。体育教练:林凯、杨梅萍、刘莉莎。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小组负责培养体育苗子参加运动会。

六、强化音乐、书法、泥塑、绘画、剪纸、体育等兴趣小组

定期检查特色课程教案、活动进展情况,向特色课程兴趣小组要成果,要作品,并进行展评,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使第二课堂稳定、协调发展。

每学期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元旦开展全校性文艺展演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让每位学生在学校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利用“六一”儿童节、“体育节”,进行歌咏大合唱、体育比赛、学生象棋比赛、泥塑作品展演、学生书法、绘画比赛及各类文艺节目比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营造一份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平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七、体验收获,彰显特色课程成效

特色课程的实施使得学生在学习内容、方式、策略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将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1.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学习欲望提高。

(1)在积极引导下,我校全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入“乐学”的境界。在日常的教学中,各班课堂的氛围悄然发生着质的变化。教师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把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看、动、做、摆、想的过程中自我发现知识,感悟知识,获取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学生兴趣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高,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2)特色课程开发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成为主流,学生自身知识得到拓展、能力得以形成、个性得到张扬,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自然提高了学习欲望。

(3)开发的特色课程主要以活动类为主,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腿、动脑,促进了学生协调发展,也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自主提高。学校呈现勤于工作、钻研业务、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和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我们的专业也得到了很好发展。

(2)特色课程开发强调以学生为本,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效果处于最佳状态。我们在特色课程开发中边开发、边学习、边提高,在教会学生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深深感到,要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3.特色课程开发体现学校特色,促进教师成长,提高学生素质,并在活动中获得多项荣誉。

(1)学校荣誉:2015年我校在全县中小学第九届田径运动会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得白沙县小学田径运动会优秀组织奖;舞蹈《赵钱孙李》获得省舞蹈比赛三等奖。

(2)教师荣誉:我校符永孝教师获得2015年海南省书法比赛三等奖,杨彩妹老师指导的舞蹈《赵钱孙李》获得省比赛三等奖。羊进光、林凯老师获得白沙县第九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优秀教练员。

(3)学生荣誉:陈美娥获得白沙县小学田径运动会跳高第一名;唐世源获得跳远第一名;刘雅诗、张子烟、叶丽雅、陈美娥获得4x100女子组接力赛第一名;岑佳佳获得400米第二名;覃区伟、胡智裕、王峰、符海圳获得男子组4x100米接力赛第二名;张子烟获得100米第三名。

(4)各兴趣小组学生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泥塑作品在全县校长论坛会上做样品展示;书法、绘画数幅作品获得省级、县级奖项;象棋特色班培训出百余人的象棋高手,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特别是体育成绩更为显著,在2015年全县中小学第九届田径运动会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展给学校带来了无限乐趣与青春活力。

八、反思与展望

尽管我们付出了很大努力,但是仍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与困惑:

1.活动时间略少,个别学生对自己的校本课程兴趣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还需要教师拿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一些教师对特色课程低于正规课程的认识还存在,观念上还没完全转变。

3.在活动中,部分学生还无法与别人合作,加上生源少,有些预定的教学内容无法开展。

今后,我们要加大研究力度,研发出更加适合我校特色及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要继续加强特色课程规范性建设,在实效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展望未来,特色课程开发路还很长。我们将在各级领导的关爱和指导下,立足学生实际和学校现状,进一步开发新的适宜学生成长、促进教师发展的特色课程,充分发挥学校课程教育的整体育人功能。

特色课程设置 篇2

永康市城西小学

吴霞媚

指导思想和理念:

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跳绳为主教材,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和优生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了解跳绳的多种跳法和相关知识。不但让学生学会多种的跳绳方法,而且让学生根据已有的跳法进行自由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将自己的跳法大胆的向其他同学展示,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能力。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活动分析:

跳绳时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设备简单,容易开展,通过跳绳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灵敏、协调性等具有显著作用。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并脚跳、单脚交换跳的动作方法,提高弹跳能力。

2、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和身体素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

3、激发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热情,培养良好的团结合作的精神,积极进取,乐观开朗。

教学重点:学会跳绳的要领,体会起跳时机,动作协调、自然。教学难点:自主学练、探究、创新。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组织上课,学生站成V字形。2.师生问好。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会编徒手操吗?下面我们一起编一套徒手操吧!以我们学过的各种跳绳动作为基础。编一套绳操。生:学生分散,边创编边练习。

学生表演自编的绳操,一起练习几个有特点动作。

(设计意图:一反过去单调枯燥的慢跑。采用创编绳操,进入了角色。自由发挥练习,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身心很快进入状态,达到热身的目的。)

二、学习体验

师:我们刚刚编了一套绳操,那么谁知道还有哪种新的跳法?我们一起编几种好不好? 生:好!(集体回答)

师:在创编之前,老师提供几个信息。

1、几个人合作的跳法。2摇的高度和数量变化的跳法。3多绳多人跳法。

师:大家能不能编出来?

生:能!(集体回答)

(一)创编短绳的跳法 重点:自主学练,创编学习。难点:各种跳短绳的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吧!看一看谁编的多、谁编的新颖。生:分散尝试学练。

师:刚才同学们练得很认真,下面同学们自荐给大家表演创编的跳法。教师强调动作要领、方法。教师及时给表演的同学评价,并且总结学生的跳法,供学生练习。学生再次练习。

(二)集体练习长跳绳

重点:学生跑入时机,起跳时机。难点:集体练习,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短绳手跳法,那么长跳绳大家会吗? 生:会。(集体回答)

师:下面大家举行一场比赛吧!“八字接力” 生:分成四个小组,自主尝试练习,然后比赛。

师:总结评价各组的表现,下面请各小组研究新的跳法创编新的动作。

三、知识延伸

分组竞赛,看一看哪组长、短绳新跳法多,并且能介绍方法。(设计意图:通过教学比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增强其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调动学生的情绪,积极参与锻炼身体。)

四、舒展身心

师:刚才我们创编了那么多的练习方法下面我们庆祝一下,一起跳绳操,放音乐,师生共舞。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同时要求给教师的表现作一番评价。

下课,师生共同收拾体育器材。(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设计意图:音乐响起,师生共舞。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真正产生心灵之间的沟通,同时也让学生消除疲劳。通过学习自评、互评、师评等手段,让学生踊跃参与评价活动,在此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下课前让学生给教师的表现作一评价,体现师生之间互相平等,互相尊重的真挚情感。从学生的评价中获得他们的需求,知道努力的方向。)

大课间活动——《竹竿舞》活动设计

永康市城西小学

颜佳彬

教学理念:

1.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伙伴关系。并将音乐引进体育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习兴趣,提高练习效果。

2.把民族传统体育引入体育教学,更贴近日常生活,努力营造一种欢快和谐的喜庆情绪,使课堂学习生活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又比较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新鲜的事物,班上有很多的同学都喜欢民族舞蹈。简单的竹竿舞动作简单易学,节奏感强,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强。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懂得竹竿的作用,认识竹竿舞的基本练习方法。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竹竿舞基本步的跳法,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发展灵敏、协调、弹跳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跳竹竿舞的乐趣;养成合作互助、竞争进取、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协调运动,打好节拍,掌握基本步的跳跃。

教学难点: 竹竿的敲击声和脚步动作的协调配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欣赏了解“竹竿舞”

师: 同学们,你们有见到过在竹竿上跳舞吗? 生: 见过

师:那你们知道那叫什么舞蹈吗? 生:兔子舞、竹竿舞„„

师:那叫做竹竿舞,今天我们就要来学跳竹竿舞

师:竹竿舞来源于少数民族—黎族,它原本是黎族的一种祭祀活动,后来渐渐演变成黎家人庆祝丰收,欢庆稻谷丰登的一种方式;竹竿舞深受大众的喜爱,渐渐地在各地流传开来,现如今,竹竿舞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活动。

竹竿舞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只要一块空地和若干根竹竿就能完成,今天我们就可以在教室里跳竹竿舞。

二、学跳“竹竿舞”

师:颜老师看同学们都已经跃跃欲试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跳竹竿舞吧!

师:由于是第一次学跳竹竿舞,所以老师准备了一组简单的动作(说学习简单动作,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一共是8拍,第一拍是抬起右脚跳进竹竿,左脚紧跟着在原地跳起,第二拍是右脚跳出竹竿回到原来的位置,左脚紧跟着在原地往上跳一下;第三、四拍跟一、二拍一样;第五、六拍是右脚带动左脚先后往竹竿中间跳,第七、八拍是右脚带动左脚从竹竿的另一侧先后跳出(五六、七八拍连得快一些)。(教师在中间一边解说动作要领,一边做示范。)

(2)同学们轮流上竹竿进行分组练习,学生互相观摩,教师在一旁进一步指导示范。

(3)跳熟练后难度加大,速度加快、每组之间不停顿

三、说跳“竹竿舞”

师:同学们,我们学会“竹竿舞”一组简单的动作,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我们可以学习较为复杂的动作,运用多跟竹竿、变换各种动作,使室内大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四、活动小结

结束部分比较简单,只是一些课堂的常规,让学生总结点评一下这节课的收获,表扬做得好的学生,鼓励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学生,让其在课后加强练习。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同学们跳得很开心,也学得很积极。“竹竿舞”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选用这个教材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一些民族文化的知识。由于是首次接触,同学们心情很激动,非常想上来跳一跳,可是当轮到的时候,看着分分合合的竹竿,还是难免会有些紧张,所以本节课所教的动作是较简单的。

教学方法上,我采用的是边讲解边示范,并且在原地跟同学们一

起把动作跳一遍,再两名同学成一组到竹竿上跟我一起跳,第一次我带着每一组同学们跳,给他们直接的示范,这样学动作会比较快。在首次示范动作的时候,我位置站得不对,因为安排同学们是从后面的竹竿跳进,可我从前面竹竿示范了,导致同学们搞不清楚方向,使学习难度加大了。

学生练习选用了两种方法:

1、摆竹竿的同学要看跳竹竿的同学准备好后方可开始,每一组都是从头开始跳,难度比较低

2、练习了两遍以后,加大了一点难度,教师不示范,竹竿不停地摆动,每组同学要看准时机往里跳进,每组之间不能有停顿,动作要连贯。“竹竿舞”这个内容,有点类似于跳牛皮筋,相对而言,女同学掌握得比较快,男同学加上心理上的害羞,跳得时候有点胆怯,在这里,我应该多多鼓励男生。

学校特色的核心是课程特色 篇3

在调查其他学校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后,我们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的盲目跟风,目的不明确;有的重表演形式轻精神内涵,具有形式主义倾向;有的不注重系统性,显得比较随意;有的重“读”轻“导”,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实效性差。经过广泛论证,竹园小学选择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读课程的角度切入,就是为了克服盲目性,增强针对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实效性。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导读课程实现了一系列预设目标。

让学生认识、了解和吸收祖国灿烂的文化,从小培养热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了国家的历史,了解了民族的文化,从小扎下了中华民族的根。

让学生从小练好童子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打下语文的底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阅读与积累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发展了学生的右脑,培养了学生的记忆力。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做诵读训练,可以使儿童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脑力得到舒解,平衡身心发展,提升自制力和自觉性。背书,如练字、习武,熟能生巧。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便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陶冶学生的性情,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其人文素养。少年儿童学习经典文化,重在开通达天地人之博大智慧,养平和且威猛之浩然正气。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从小培养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

促进了学生的精神发育。学生中,知书达理的多了,文明守纪的多了,热爱劳动的多了,乐于助人的多了,还出现了以身残志坚的学生张琪慧为代表的先进典型。教师和家长惊喜地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让越来越多的孩子逐渐远离了不良行为习惯。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精神普遍得到提升,教育视野普遍得到拓宽,文化底蕴普遍得到增强。近几年来参与探索和实践的语文教师撰写的论文和案例公开发表或获奖近300篇,执教的优质课在全国、省、市获奖25节,多名教师被评为省、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以艺术特色课程创建特色学校 篇4

关键词:特色办学,特色教育,兴校之路

在新课改形势下,经济落后、师资短缺的乡村小学,将如何适应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如何摆脱生源不足、设备短缺、面临并校窘境?这是每一位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最头痛的事。我校坚持特色教育,为学校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主线。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以特色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艺术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艺术教育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通过艺术教育成果提高学校在社会的声誉和影响力,以此达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之路。

一、拓宽了学校的发展空间

教育思想是办学的灵魂,只有从传统办学思想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才能使学校教育工作紧跟时代潮流,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经过反复的论证,最终我们决定采用特色办学。经过不懈努力,艺术教育特色课程在我校开展得有声有色,“文化教育同根并蒂”的办学理念已结出了累累硕果。

几年前的漂洋小学教室低矮潮湿,主墙开裂,教学设备简陋,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学校已到了濒临撤并的边缘。为了挽救学校,全校教师分析原因,献计献策。最终,确定了以“特色兴校、特色兴师”促学校教育教学全面发展的战略。

为了改变教学设施陈旧落后的状况,我们大力宣传学校办学理念、特色和发展规划,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办学。利用引进资金修建了2 100m2的现代化教学楼,修建了供学生开展文化活动的六室一厅(图书室、微机室、舞蹈室、美术室、电教室、排练室、演出厅)和学生宿舍食堂。同时,学校还加强了绿化、美化工作,修建花坛,种植树木,班班有花盆,把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有机结合,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悦的心境,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学效率得到提高。特色课程的设置,使我们在短短的几年间走出了困境,发展成为农村九年制学校。

几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关怀指导下,在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2000年被中央教科所授予“书法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与培训研究实验学校”,1998年被吉林省教育委员会授予“吉林省艺术教育特色校”,1999年被吉林市教育局授予“吉林市小学素质教育示范校”,被吉林市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吉林市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授予“吉林市音乐教育科研示范学校”,“吉林市艺术教育科研工作示范学校”,连续多年被区委、区政府授予“教书育人先进单位”,2000年学校成为国家级儿童文化园,2006年加入吉林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

二、调整了课程设置

坚持特色办学,改变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条件。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首推民族器乐教学,把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力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丰富的知识、科学的头脑、健康的身心、文明的行为、艺术的修养,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因此,我们在市、区教科所、进修学校等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开设了以民族器乐教学为主的艺术教育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的开发,关键在于管理。学校从一开始就成立了以校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专职教师组成的艺术特色教育领导组,拟定特色课程的开发计划,制定长远目标。坚持常抓不懈,建立了考核、培训、奖惩等制度,做到了组织机构健全、岗位制度齐全、学生管理制度完善,形成了齐抓共管互相监督的良好机制。

遵照课改理念,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大胆调整课时计划。一至六年全部开设艺术课,以民族器乐教学为主要内容,以此带动美术等其他学科,并通过“三定”、“二课”、“一全”的措施,保证艺术教育实践。“三定”是制定音乐教育教学计划、制定音乐教学制度、制定对艺术教育中有贡献人员的奖励机制,保证艺术教育宗旨的落实;“二课”是以音乐课堂教学为学习音乐知识的基础,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演练基地,开展艺术教育;“一全”是全校每一位教师至少会一种器乐演奏。课前教师为学生演奏优美乐曲,并通过唱歌、打节奏、律动等形式带领学生进入一种和谐的境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间和午休时间播放学生喜爱的音乐,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进入各科学习。学校以音乐教学、各种音乐活动为重点,全员参与艺术教育,在完成国家教学计划的前提下,由单一的竖笛口琴教学向综合器乐教学转向,从音乐基础知识教学向各种高难乐器演奏转向。专任教师要学会多种乐器演奏,能演唱,能指导。全校学生都要学会演奏1~2种乐器。拓宽课外活动领域,组建声乐组、舞蹈组、器乐组、书法组、绘画组和“新蕾艺术团”。除了在专门的艺术课上让学生受到艺术教育外,还把艺术教育贯穿在各个学科的教育中,每一学科我们都提倡教师能运用某些教学规律,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艺术氛围,使学生在审美享受中接受知识。语文课让学生通过诗词、文学名著的诵读体会语言艺术;美术课让学生领会艺术创作中所蕴含的美;体育课提高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体会形体艺术。

三、促进点面结合,形成塔式发展

点面结合是指在艺术特色课程建设的过程中,以音乐课与第二课堂活动构成音乐教育整体,以音乐课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审美情趣为“点”,以第二课堂实践操作为“面”,形成“点”打基础,“面”上深入,互为服务、互为促进的施教形式。实践证明,学生在音乐课中学到的有关乐理知识,凭着他们浓厚的兴趣,都能自觉地在第二课堂中加以体会、演练并熟练地掌握,大大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

塔式发展是指我们的音乐教育宝塔式结构,即基础型(塔基)、发展型(塔身)、综合特长型(塔顶)。以班为单位的统一器乐都是普及式的基础型,如口琴、手风琴、竖笛。由学校在基础型中选拔而组建的各活动组是发展型,如声乐组、京剧组、舞蹈组、器乐组。从发展型的各组中选拔出优秀人才而组建的“新蕾艺术团”是综合特长型。基础型、发展型、综合特长型三型的关系和人才流向是:基础型→发展型→综合特长型。

为完善塔式结构构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选拔人才进入上一层次时,我们制定标准严格把关,在培养方法上坚持因材施教,采用教、导、陪三字方针。“教”是教师教会学生演奏各种乐器和演唱;“导”是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对某些乐器的演奏达到精的程度;“陪”是教师甘当陪练,达到学生成才目的。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办学特色,并积淀成一种文化,成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四、打造了适应特色教育的教师队伍

特色教育教学工作要由具备特色教学技能的教师来完成,学校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了教师培养计划,由校长亲自主抓此项工作。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学校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更新理念,提高能力,开阔视野。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培养了一支适应我校、适应农村中小学教学的师资队伍,多名教师获各级各类殊荣。刘义教师荣获1999年陈香梅教育基金首届优秀教师奖,董志和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师德先进工作者,王薇、于文顺在吉林省首届艺术教育科研课评选中荣获艺术教育科研教学奖,董思非、王薇在吉林省第二届艺术教育科研课中荣获“艺术教育科研实验教学二等奖”,王亚杰参加昌邑区第五届育才杯教学大赛获二等奖,魏丹、郭秀丽老师在区“希望之光”教育科研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师,安志胜、殷广洲老师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研究课题实验中被评为优秀实验教师。

五、促进了学生素质全面提升

学校以特色课程的研发为出发点,以艺术教育为载体,文化教育同根并蒂,把艺术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实现了艺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无痕整合。艺术教育具有益智、辅德、健体的特点,推广艺术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性、趣味性,还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推动了素质教育进程。

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有益于左右脑协调开发,提高了学生智能水平,学校教学水平从过去的倒数第一,一跃进入全镇的前三名。音乐教育开启了学生们的智慧,以前学校很多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随着音乐水平的提高,他们学习兴趣也浓厚起来,学生多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我校三年前的初中毕业生迟顺利同学今年以优异的成绩一举考入北京大学,已从我校毕业的艺术特长生韩笑同学现在深圳歌舞团工作,张天宇在省歌舞团工作,张继国同学在大庆歌舞团工作。

特色课程的“特”字体现在个性化学习上,所有特色课程具有同一个共性,即师生共同成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选择,我乐学”,教师由“让我教”变为“我选择,我乐教”。我们在开展艺术特色课程时绝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普通课程的补充,而是力争促进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宽艺术教育领域。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展示能力、展示自我提供了舞台。我们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艺术教育的开展,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少年儿童增添了理想的羽翼,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六、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利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带动学生,学生带动家长,不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精神风貌,学校以特有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熏陶了学生,熏陶了家长,家长纷纷放下麻将,学习乐器,辅导孩子。如今琴声取代了麻将声,有很多原本打算让孩子弃学打工的家长也把孩子重新送回了学校。学校也从原来的学生数不足百人,发展到今天的近六百人,学校的办学特色得到了乡村父老的认可,为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普九成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特色课程合作协议 篇5

甲方:

乙方:

合作期间甲乙双方应当履行应尽义务以保证合作顺利进行

一、合作内容及时间

1.合作内容:乙方利用特色课程的教学优势,甲方利用幼儿园内部的在校生资源,为培养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提高甲方幼儿园的教学优势和竞争实力,由双方共同在甲方幼儿园内推广儿童特色课程。

2.招生对象:所有在甲方开设的中班、大班、学前班内学习的在园幼儿。

3.合作时间:双方合作时间共年,即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

二、乙方权利与义务

1.乙方享有使用甲方提供的教学场所进行教学活动。

2.乙方有义务负责本次合作的宣传、解释、咨询、教学等工作;

3.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均由乙方独立完成并汇报给甲方教学负责人;

4.乙方负有“”学员在上课期间的安全责任;

5.“”的教材和辅助材料均由乙方提供;

6.乙方可根据“”的教学情况以及该班学员的学习情况,不定期的向该班学员家长作相关报告;

7.乙方上完课后负责本教室的卫生打扫及桌椅归位,保证环境的整洁。

8.乙方派教师入园进行教学,上课时间为:。所派教师将配合幼儿园的统一管理,负责特色课程教学。

9.为提高兴趣班教学质量和增强兴趣班办学机构安全意识,乙方在幼儿报名后必须认真及时核对幼儿人数,并通知家长到指定地点进行教学,如因时间变动、教师迟到或其他原因未按时进行教学,且没有及时通知家长而引发的投诉或纠纷,甲方将从乙方兴趣班结算费用中扣除500元/次。

10.乙方在兴趣班教学期间(从办理交接手续起至家长接走幼儿为止)的各项管理及幼儿安全均由乙方负责。在此期间发生的任何安全事故乙方必须承

担全部责任。如有丢失幼儿的情况,楼内找到幼儿者甲方将从乙方兴趣班结算费用中扣除5%/例,楼外(院内)找到幼儿者甲方将从乙方兴趣班结算费用中扣除10%/例,园外找到幼儿者扣除乙方所得的全部费用。如发生其他意外情况,乙方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及赔偿。

11.乙方在教学中必须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严禁有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行为,如有投诉,甲方将从乙方兴趣班结算费用中扣除 500元/次。学期家长投诉率如果超出10%终止合作协议。

三、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1.甲方为本次合作提供必要的教学场地,该场地须有基本的学员桌櫈及必要的教学设施。甲方提供的教学场地应符合“”的教学要求,学员安全要求等;

2.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安排合理的时间供乙方开展“”的教

学工作。

3.甲方协助乙方推广特色课程,配合乙方教师在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4.甲方可使用特色课相应的品牌效益,提高幼儿园的知名度,利于招生。

四、收费、报名、分成1.收费标准:每生每学期(课时)学费元,资料费元(教具、教学材料、服装等),共计元。

2.报名时间:

3.分配比例:学费收入甲乙双方按4:6比例分配,即每期每生的学

费双方各得费用如下:甲方元,乙方元;资料费不参与分配。

4.收费方法:学生报名时,由甲方收取学费、资料费。

5.结算方法:在报名结束后,甲方支付乙方全部资料费,当课程进行到一半

时,甲方支付乙方应分的学费总额的一半,课程全部结束时,甲方支付乙方应分得剩余学费,五、特别约定:

甲乙双方在合作期间除不可抗力外因素,不得擅自中止本合作协议。甲乙双方不得做出有损双方品牌形象的行为,要共同维护彼此品牌形象。

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就合作协议内容增删问题,经双方协商一致后,方能修改。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或盖章后即视为生效,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如继续合作可以续约。

甲方:

代表人:

联系电话:

特色课程设置 篇6

郑州市艺术工程学校是郑州市开办较早的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历经20多年的发展,学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学前教育、音乐、美术、舞蹈、艺术设计、电子商务等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但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进程下,学校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招生困难与就业对口率不高,教学过程细化与培养目标不明晰,课程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脱节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笔者结合学校实际和自身工作实践,对中职学校的课程改革如何进一步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课程的定义主要有三种:①课程是知识,②课程是经验,③课程是活动。从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来看,笔者更认同第三种观点,但前两种观点在职业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可根据这三个定义把职业学校的课程进行合理分类,分为德育课程、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

一、德育课程

我们常说“德育为首”,实际上就是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切实认识和理解德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德育又分为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两类,直接德育是指以德育课程为载体直接进行的道德教育,间接德育则是指通过非专门的德育课程进行的道德教育。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初高中阶段的“公民”“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共产主义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课程体系。在中职学校,则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职业礼仪”等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德育课程。

但是,许多职业学校在实际的德育课程教学中,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将德育课程当作数学、物理、化学之类的知识课程去对待。单纯的知识讲解使得德育课程在情感、体验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无法得到满足。相对于普通中学来说,职业学校的学生直接面向社会,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促进德育课程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就要求学校很好地利用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等间接德育课程。郑州市艺术工程学校就利用选修课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和艺术素质教育,利用国学修养课题组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综合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中职学校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中职学校在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既要开足开全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德育课,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最终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二、知识课程

牢固的基础知识,是学生现在进行专业学习和将来进行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也不高,再加上职业学校没有升学压力,这造成了不少学校和学生对文化基础课不重视。在郑州市多数职业学校里,语文、数学学科大都只在一年级开设,在参加完全省的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后,部分专业就不再开设这些课程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短时间内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不很明显,但从长远来看,这样既不利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更阻碍学生将来的长远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应该摒除急功近利的育人理念,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出发,结合职业学校特点,采用低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方法,结合学生实际,进一步规范知识课程的设置与组织实施。知识课程的教学形式可以以传统的班级授课为主,但在内容上要根据实际需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联系、相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技能课程

中职学校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中初级专业技能人才,技能课程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与工作能力,因此,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1.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从根源上分清知识课程与技能课程的区别,鼓励学生多参与、多实践,在动手参与过程中掌握技能。

2.学校要加大对实习实训场馆的建设和管理。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对中职学校实习实训工作的硬件投入,但如何让这些设施设备更好地运转起来,真正成为学生练手、上手的有力助推器,则需要学校的主要领导和责任部门的科学管理。笔者所在学校的育婴师实训室、模拟幼儿园、艺术设计实训室、艺术装裱实训室、陶艺泥塑工作室等,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基本建设完成,但场馆的功能还没有得到最大发挥,仍需要继续探索,寻找更好的途径,让它们在学生专业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坚持走校企结合之路。中国现代教育家黄炎培在他的《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中提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办好职业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走校企合作的路子。很多中职学校在这些方面有着成功的经验,通过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等办法,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场景,明确自身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可以有效解决学校的教学与企业实际脱节的问题。

发挥课程优势建设“特色课程” 篇7

1. 从学校的优势出发。

课程的开发与管理,首先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学校已有的师资队伍、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设施、教学活动场地等客观条件制约着课程的开发。

2. 将课程决策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素质结构的优化上。

课程决策是学校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学校管理者必须将理论形态的“大课程”体系转化为学校教育的现实形态,使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3. 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学校要善于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中,尤其要加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这是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重要体现。

4. 让课程规范化。

只有对学校课程加强规范建设,才能有章可循,才能充分发挥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作用,才能有效地服务于课程目标。

5. 课程建设要有弹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应富有弹性。其弹性主要表现在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上。

学校“特色课程”浅谈 篇8

一、何谓特色课程

我认为特色课程应至少具有如下几方面的属性。第一,特色课程之“特色”,是相对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类型中的其他课程而言,是相对于其他区域课程、本校其他课程、他校校本课程来说的,在教育性、科学性、发展性等方面它具有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独特品质。第二,特色课程必须能够有效融入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之中,而非独立特行的课程,即特色课程必须符合学校的课程理念,服从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于学校的特色(或传统优势)教育,并能够与其他课程形成一定的关系,促进学校课程体系整体价值的体现和作用的发挥。第三,特色课程可以是一门课程,也可以是一个课程群,可能非学校课程的全部,也可能非学校的核心课程。如果是一个课程群,课程群内所有的课程风格需具有一致性。第四,特色课程建设之初可以不是地区或学校的最好课程或最优课程,但在继续保持和发展其特质的前提下,通过进一步实践应该成为学校的精品课程,并能够在一定区域内发挥辐射作用。特色课程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的课程水平,其最高特质是成为能达到一定教育目的并彰显学校课程思想的校本课程。

二、如何创建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的创建可以遵循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学校管理者在规划学校课程时通过协商后将其定位为校本课程重点建设对象;二是在课程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发展和形成特殊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没有固定的模式,学校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就能建设或体验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特色课程。

学校应在综合利用多类资源中提升课程发展速度。目前有三类资源可为学校所用:一是专家资源,即聘请专家为学校把脉,请专家们提供思路或建议,帮助学校确立重点、形成特色,甚至全程参与具体实践;二是自然或社区资源,即在学校内部或附近寻找、开发能够为学校所用的独特资源,并且与相关课程的开发思想和校本课程目标有一定关联性;三是学校积累的优质教育资源,即把过去课程改革或教育传统中一些较好的教育实践经验转化为分类课程,集聚学校优质资源进行重点建设。

三、如何保持特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特色课程本体来说,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要关注两个关系,一是细化和明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关系,努力实现四者之间的互动发展;二是课程思想和学校办学思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炼和总结特色课程实践的思想,并将之与学校办学思想进行比对,在理论考证和实践研究中逐渐形成学校的特色定位。

学校课程是一个大课程(体系),它由若干不同类型、不同科目、不同功能的小课程组成,通过众多小课程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关系的连接,使其显现课程合力,发挥大课程体系的整体价值,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教育目标。因此,学校众多课程相互之间应该是统整性关系而非单调的集合性关系,即不同类型、不同科目的课程之间有分工,也有合作。

特色课程设置 篇9

曾几何时, 学校文化建设浪潮也曾试图通过改善校园环境、开展主题活动带动学校特色发展。然而, 这种学校文化建设大多将文化的理解浅表化了, 以校园环境、校训口号、主题活动等为特色的学校发展, 较难涉入学校的核心工作领域, 导致学校特色建设浅表化、碎片化。对于学生来说, 这些活动成为游离于正课之外的拓展活动;对于教师来说, 这些活动成为工作负担;对于学校来说, 这些活动成为宣传的口号。由此可见, 学校的发展不能跟风模仿和空喊口号, 而应审视自身的办学传统、办学条件, 凝练自己的办学理念, 在此基础上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特色建设、差异化发展, 学校教育公平公正的真正达成, 来自于我们对学校教育独特价值和意义的坚守, 来自于我们对学校教育本质特征的把握, 更来自于特色发展与学校核心工作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强调的是深层次、系统化的真抓实干。

一、特色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抓手

学校特色是学校在主动选择办学路径的经历中不断积累经验, 逐渐形成的较稳定、可辨识、接受度高的办学特征。学校特色既有学校自身相对稳定的品性, 也有一定的时代共性。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只有主动选择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之路, 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自身的办学特征以产生独有、难以简单仿效的办学成果, 才能凝练出学校的特色。

学校课程以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为框架, 融合各科课程资源, 帮助学生获得发展。可以说, 课程学习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经历, 也是学校教育核心价值的体现。要让学生体验有价值的课程, 就要改变学校教育的思维模式, 即不让课程局限于物化的形态, 将单向的传授转变为一种主体间对话、沟通、交流的经历。为此, 学校应提供适于学生个性成长的资源环境, 营造鼓励教师和学生交流对话的教学氛围。一个有特色、有发展潜力的学校, 往往善于借助课程整合资源环境, 使师生发展达至最好的状态。课程凝聚了学校教育教学主体的全部智慧和文化精神, 学校的课程品质直接反映了学校的核心发展力。认识到学生个性化学习重要性的教师, 会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独特的课程经历;而以个性化学习和特色课程为追求目标的学校, 终会走出特色办学的道路。这样的学校多了,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整体效能才会提升。

从教育行政角度来看, 课程管理明确区分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上海, 由于具有实验的性质, 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相融合, 一定程度上就变成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而且基层学校得到鼓励, 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因而,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基础学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重要课题。学校间资源的配置和学校的规划发展都有赖于特色课程建设的抓手。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得有效、有特色, 不仅是落实基础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也是呼应资源公平配置需求、促进学校差异化竞争, 从而达到实质公正的必然路径。

二、“自然·优化”特色课程体系的探索

虹桥中学的特色课程“自然笔记”, 源于对社会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办学历程和周边支持性资源环境的深入分析。

当下的中国社会处于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 一方面, 整个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中努力地追赶发达国家的经济成就, 以牺牲资源和良好的生态为代价;另一方面, 在信息化浪潮中, 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强烈, 对保护自然生态的热情日益高涨。党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意涵是绿色中国、生态中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校教育也应该思考这一关乎当今与未来的课题, 并将之贯穿于人的培养和课程建设之中。

当代中国的孩子, 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 普遍缺乏对自然的体验。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时间越来越少, 将导致其对自然界万物普遍的忽视, 进而影响其心智的健全发展。在学校, 压力过大和注意力不集中会造成儿童各科学业水平和创造力的下降, 而避免这种倾向最有效的锻炼方式是在自然界中使人放松的活动。学校课程建设可以通过对大自然动植物的实体呈现和情境模拟, 增加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机会,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感受力、观察力和领悟力, 使学生与周围世界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

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 无一不缘于对事物敏锐、细致、持久和深入的观察。在初中阶段, 我们应该从观察能力的培养入手, 让学生学会观察且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学校教育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观察和体验自然的经历。虹桥中学通过开设“自然笔记”课程, 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来发现问题, 进而探究、思考、解决问题。

虹桥中学确立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关爱中体验成功”为育人理念, 把培养“健康、文明、有尊严、有本领的虹桥人”作为育人目标, 并拟构建“六个一”育人模式。“自然笔记”课程很好地承载、体现了学校转型工作中的特色建设。学校力图以“自然笔记”课程为营养源和生长点, 分年级开发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系列课程, 如由语文、音乐、信息技术与“自然笔记”课程整合而成的自然微电影课程以及生态创意工坊、生态舞剧、大自然中的数学、快乐百草园、远足等诸多课程。这些“自然笔记”系列课程, 使现有校本课程的实施和未来校本课程的构建都能围绕提升观察素养这一基本目标。“形式上以笔记, 内涵上以能力”成为贯穿“自然笔记”系列课程的一条主线, 使得学校各类课程拥有内在的聚合力和外在的延展性, 最终形成一个基于本校学生特点、落实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的学校课程体系。

在“自然笔记”特色课程发展的推动下, 虹桥中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资源整合还是课程生态, 无论是教师积极性还是学生主动性, 都让人耳目一新。学校适时地对其进行总结, 从更高位的角度提炼出虹桥中学特色课程体系——“自然·优化”课程体系。

“自然·优化”课程体系是从“自然笔记”课程提炼、发展的系列课程群, 旨在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关爱自然, 在与自然的相处中体验成长。它由两个层面四大板块构成:在校本课程层面, 包括“自然笔记”系列课程与校本德育系列课程;在国家课程层面, 包括自然科学系列课程与人文社会系列课程。“自然·优化”课程体系力图回归教育的本原, 遵循自然规律, 尊重儿童天性,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充分尊重每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及个性特点;通过全面优化学生直接经验及间接知识的学习活动, 有效促进学生个人经验、校本经验以及书本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从而提高学习品质, 培育健全人格, 实现优质教育。

三、学校特色发展的成果与成效

2014年暑假, 虹桥中学迎来了一次大的修缮。除了教学楼的外墙焕然一新外, 还将一座独立的三层楼建设成为课程中心。课程中心以“自然·优化”特色课程理念为指导, 让学生成为“自然·优化”特色课程群学习活动的主角, 一切设施为学生的课程活动服务。课程中心贯彻环境育人理念, 以学生的活动视频、学生写生作品以及实践活动实物成果为展示重点。课程中心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仿真的自然要素, 让学生在这里产生疑问、交流话题、提出问题、研究课题。多学科实验设备的整合运用、合理的师资配备和学习资源系统的构建, 能够让学生在回到认知发展的本原时, 得到最大程度的包容性支持和恰到好处的引领。如今, 课程中心已成为虹桥中学学生的乐园。

开展“自然·优化”特色课程群学习的三年中, 虹桥中学的师生收获了很多。微电影课程上学生制作的微电影“褪色的火烈鸟”获得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在上海市青少年“自然笔记”书画交流活动中, “空气湿度和温度与猪笼草正常结出‘瓶子’的关系”获得上海市创新大赛课题类三等奖, “关于食用盐与工业盐的探究”获得上海市创新大赛课题类三等奖, “水果间相互催熟的效果与品质对比”获上海市创新大赛课题类三等奖, “水灾救援抽水机”获得上海市创新大赛科幻画类二等奖。

教师多次参加区域公开课与交流活动, 反响良好。例如, 《自然笔记》校本教材获上海市优秀乡土课程评优二等奖, 相关课任教师获上海市优秀乡土课程说课三等奖, 自然笔记系列“利用区域艺术场馆资源开展美术活动”课程开发完成并申报市级项目, 区重点课题“基于学生观察力提升的初中笔记系列课程建设研究”立项, 教室、图书馆、微型物候园等校园环境的建设与改造完成, 市级项目“自然笔记创新实验室”建设完成。

除了全新的课程中心和精彩纷呈的课程成果外, “自然·优化”特色课程还让虹桥中学的师生收获了心灵的成长。这种心灵的成长是隐性的, 在更高的层次上凝聚成真正的学校文化——教师和学生由内而外地流露出来的关爱和成长。这种关爱和成长, 正是学校办学理念“让每个孩子在关爱中体验成功”最好的实证。由此, 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特色课程、特色发展凝聚成一种向上发展的力量。

在一次自然笔记课上, 学生小雷带来了三根实物羽毛交流展示, 一切进行得很顺利。但一名学生突然问到:“刘老师, 我很想知道他的羽毛是哪儿来的?”小雷无言以对, 因为他是从邻居家的白鹅身上拔下来的。面对这一突发事件, 刘西佳老师鼓励学生自主讨论, 发表看法, 一些原本对拔毛不以为意的学生, 渐渐地明白这一行为的不恰当。第二天早上, 刘老师的办公桌上就出现了一篇名为“白鹅的眼泪”的自然笔记, 作者是小雷。“白鹅的眼泪”成了在虹桥中学广为传播的故事, 提醒教师要真正碰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与技能上, 而应该培养学生对世界万物的关爱, 使其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

四、课程领导力——寻求学校特色发展的反思

课程领导者, 尤其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在发展学校特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课程领导者对学校特色发展负有直接责任, 对成百上千名学生的全面成长负有重要责任, 对将青春和心血奉献给学校教育的教师的职业幸福负有重要责任。课程领导者对课程理念的把握、对课程实施和整体推进的熟稔, 是特色课程乃至特色学校建设顶层设计的关键。结合虹桥中学的实践, 笔者认为, 着眼于特色发展的课程领导力有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课程情怀。要形成课程领导力, 领导者首先要有一种关爱生命、心系教育的情怀。这种情怀是课程领导者在推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源泉。没有这个情感源泉, 课程领导就会缺乏向上的精神气质、圆融的运营智慧, 就会碰到无处不在的阻力。这种情怀也是一种道德目标。虹桥中学的课程领导情怀是“成全”。学校认为, 教育就是对可能更健全的生命的一种成全:每一个生命个体, 都天然地具备健全发展的可能性, 教育就是对其所面对的富有无限可能性的生命的一种成全。也许我们的孩子在进校之初不算是最优秀的, 但我们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 就必须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学校的特色课程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 在适当的时间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 特色课程不仅成全着学生, 也帮助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成全。

二是课程价值。要形成课程领导力, 需要对课程价值进行思考和凝练。课程价值赋予了普通的分科课程特色意义, 将传统的学科教师进行了重新定位。如果没有课程价值的线索,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就无法将零散的课程行为统合起来, 甚至无法遴选合适的小课程, 导致特色课程的泛化、浅化和弱化。课程领导者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思考。

摘要:学校教育改革需要直面困境, 从学校教育生态的角度找到特色发展的进路, 并将其落实到学校的核心工作系统中。上海虹桥中学将自然关怀视角作为开发特色课程教育的原点, 经过反复琢磨, 确立起符合学校发展的“自然·优化”特色课程体系, 取得了一系列的特色办学成果。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在凝练学校课程领导力的同时, 也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特色课程,刷亮童话教室 篇10

我们所说的童话, 已经超出了文本意义上的概念, 而是将一切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 纳入广义童话的范畴, 它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教育特色, 也是我们学校卓越课程的主要内容。

可以说, 我们在卓越课程的构建上是走在前列的。近年来, 在新教育的引领下, 我们将构建卓越课程的方式, 从学校伸向教室, 从全体伸向个体。

一、用童话的趣, 为教室童话环境课程装上温馨封面

如果说教室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 那么环境就是封面。我们以童话的眼光构筑环境文化, 让教室的每处空间, 都烙上显性的文化标记, 发挥巨大的育人功能。

教室外, 有童话壁, 童话壁上的童话故事都是同学们精心创作的, 编排、绘画、上色、创意, 均是一丝不苟。有独幅的, 有连环的, 栩栩如生, 把大家带到了美丽的童话世界。

在教室里, 你会被设计精美、色彩亮丽、富有个性的墙壁布置所吸引。教室的每一块墙都有文化装饰。比如确定班风、班规, 开辟进步格、理想树等。无论站在哪一面墙前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看到班级的成长轨迹。

“班级图腾”是童话教育在教室这块土壤里生长的奇特果子, 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它由学生自己取名、自己设计、自己提炼, 既是一种创造, 更是一种提升, 班级图腾中有坚韧不拔的“蜗牛”, 展现美丽的“金叶子”, 立志飞翔的“飞飞马”……图腾旁边是全班的合影与班级精神, 彰显和谐与进取。

教室童话环境还能从优美的童话窗、鲜明的板报设计和富有激励力量的名言布置中看出。

童话环境正如一道美丽的风景, 为教室这本大书设计了最鲜艳的封面, 让师生徜徉其间, 深感温馨、温暖。

二、用童话的美, 为教室童话阅读课程配上亮丽插图

阅读是一种学习之外的精神休闲方式, 我们努力配好这幅插图, 为学生提供最好的精神栖息地。

班级图书角是教室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8年我们为各班定制了图书橱, 各班以班图腾命名图书角, 旁边附有读书名言。如“书是甜的”“畅游书海, 其乐无穷”等, 使孩子的精神、思想、习惯, 潜移默化受到感染与影响。

走进幸福的阅读生活, 是阅读课程赋予我们的职责。我们从抓好晨诵、午读入手, 不但编写了晨诵读本《金色的小螺号》, 拷到各班电脑, 而且每天早晨组织美文诵读, 每天中午师生共读, 在安静、温馨的环境里体验诗意阅读的享受。

我们还鼓励亲子阅读。我们认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更是教室里的“第三者”, 是完美教室缔造中的另一半。亲子阅读, 我们搞得风生水起。我们实行美文推荐, 各班开博, 鼓励举行家庭阅读比赛, 营造了幸福的家庭氛围。

校本阅读是另一个抓手。我们开发了《童话六边形》, 人手一册, 渗透进阅读课程。每周三下午第三节是全校统一的阅读课, 师生一起赏读精彩片段, 交流阅读感悟。每周三晨会课是我们统一的阅读交流时间, 你说我说大家说, 分享阅读收获。我们还让各班每学年完成一本班级童话集, 更为学生课外阅读激起了活力。

阅读, 除了语文, 我们还把内容延伸到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 以数学为例, 我们每年都会举办不同主题的数学文化阅读节, 孩子们读数学故事、做数学小报、举行数学电视大赛……孩子们在数学的王国里找到快乐、增长智慧、飞扬思维。如果说语文阅读已经成为鼓动孩子思想飞翔的翅膀, 那么数学阅读则成为孩子们飞翔途中的美丽驿站, 让孩子们欣赏到了另一片风景。

朱永新教授说:“不读满100本书, 就不是合格的小学生。”如今学生在一本本书中畅游, 学得知识的同时也汲取了更多的精神营养。

三、用童话的情, 为教室童话活动课程增添美丽的花絮

教育离不开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 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站在文化的高度, 将童话教育理念融合到童话活动之中, 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多种体验, 围绕新教育理念,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活动。

1. 让每月一事成为班级的月考

借“每月一事”来成就孩子的良好习惯已成了每个班每月的活动必修课。就拿诚信月的活动来说。同学先商讨并制定诚信公约, 在班级内张贴, 简简单单的几行字, 却掷地有声, 写下的是全班同学努力做好诚信人的决心。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 孩子们都尽其所能地创作出了富有童趣的诚信儿歌、诚信格言, 制作成书签, 有蝴蝶形的, 有心形的, 有系着丝带的。“诚信是一片阳光, 驱散人间的阴霾。”“诚恳待人, 信守承诺, 言出必行, 行必有果。”一句句诚信名言, 都发自学生的内心, 那是他们的人生信条。

除此之外, 在新教育指导下, 我们还开展了“开心闯龙年”“环保节能”等每月一事活动。

2. 借综合实践展示班级的才干

海门, 物产丰富, 人杰地灵, 文化积淀深厚。我们充分挖掘乡土资源, 进行主题研究性学习。如状元故里、绣城之旅、畅游快活林、采摘草莓、猕猴桃等, 引领孩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 让孩子的个性在实践中飞扬。以远足活动为例: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每年开设五条线路的活动:东洲公园赏春, 草莓园采草莓, 文化广场放风筝, 江海风情园踏青, 参观长江水厂。特别是江海风情园, 路途长达15公里之多, 学生热情高涨。

节日是一种文化, 也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我们开展了“心手相连迎端午”“欢欢喜喜闹元宵”等活动。每次活动, 我们都要求各班自行设计活动方案, 做到学做合一, 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

校本童话文化, 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极佳资源。每年六月一日, 童话节是我们的必备内容, 同学们看童话、讲童话、演童话、画童话, 每一间教室里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童话节成为孩子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节日。

3. 随社团活动秀出班级的风采

社团是属于孩子的课堂, 它拓宽了发展空间, 也照亮了孩子生命的旅程。

我校社团活动始终坚持从学生兴趣出发, 结合学校日常教学工作, 因势利导, 活动经常化、多样化, 各项活动蓬勃发展, 为学生提供了许多自我展示的机会。

成立社团, 我们遵循服务原则, 成立了30多个社团, 还邀请了15位有一技之长的家长, 共同参与社团辅导工作。开发了校本社团教材《童话暖色调》。社团的孩子兴趣浓厚, 学习勤奋, 进步明显。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 提高了社会竞争力。姜沂彤同学参加全国潮童大赛荣获了冠军, 而且被选为儿童服装品牌“迪莎公主”的代言人, 去迪拜参加了世界潮童大赛。像这样的优秀学子还有很多, 全国脑力锦标赛冠军得主倪梓强、亚洲物理奥赛金牌得主顾颖飞、国家男篮主力张晓冬等。除了个人, 还有团队也借助社团活动的平台, 在全国、省、市艺、体、科技比赛中全面开花, 童话剧展演一等奖、文艺会演一等奖、冬季三项比赛第一名、跑操比赛特等奖、省科技模型比赛一等奖。2011年11月, 我校运动员到北京参加了“鸟巢杯2011全国少儿趣味田径运动会”获得了三等奖。学校的“江海小记者”还走出了国门, 到日本、韩国采风, 从小拥有国际化的视野。

一项项的活动, 不但有创意, 而且极富诱惑, 各个班级都能做到群策群力, 用精彩的表现秀出了班级的风采, 也给教室这本书增添了最好的花絮。

四、用童话的真, 为教室童话衍生课程定下积极主旨

教室是习惯养成地, 是生命栖居室。我们以完美人格成长为核心价值取向, 建立完善的人格道德教育系统, 并把教室生活聚焦在乐观健康上, 聚焦在生命创造上, 聚焦在共同穿越的课程上。

1. 从童话中明确价值的取向

小金娃是我们学校金钥匙塑像催生的卡通形象, 分为三个层次:闪亮小金娃、校园小金娃、班级小金娃。其中班级小金娃就是以班级为单位评选出来的。我们用榜样的力量引领, 彰显小金娃的人格魅力。班级小金娃又叫班级之星, 每月换一个, 将每个孩子健康人格的正面形象展示在橱窗里, 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起到了极大的引领作用。

2. 从童话中寻找阳光的温暖

学校成立了心灵诊室, 选派分管德育的行政领导和优秀班主任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并且全面培训班主任, 让他们成为教室的“知心姐姐”, 让孩子更健康、阳光。

各班都有后进生, 他们胆小、自卑, 害怕与老师接触。我们通过心理辅导, 消除他们心中的阴影, 鼓励他们大胆交流, 并主动和他们一起活动, 交朋友, 使他们敞开了心扉, 走向阳光, 走向成功。

3. 从童话中追求完美的人格

作为承担学生人格教育的班级, 我们重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和培养, 在这条路上, 我们一方面深入课堂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 另一方面精心设计班队活动, 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法制观念、道德观念、劳动观念的教育等, 把教育目的与具体事物有机结合, 融于一体, 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地体会、感受、仿效, 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形成良好的是非观念, 久而久之, 转化为学生进步的动力。

我们实行以点带面, 通过周五展台, 将做得好的班级推上周五展台展示, 全校教师观摩, 从而逐步推进, 全面铺开。

童话衍生课程还有很多, 应教育学生如何珍爱生命, 如何学会担当, 如何爱国奋发, 这一切的一切, 我们正不停地在摸索前进。

很多人说, 班级是一个巢, 给了学生安全、温暖, 但我们更愿意把教室比做一本书, 每个孩子都是这本书中最美的章节, 而书写的人就是我们——每一个新教育人。我们手里的笔, 就是孩子成长的路, 是孩子生命的蓝图, 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程, 只有研发卓越课程, 才能缔造完美教室。

建构儿童的特色课程 篇11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必须从儿童视野出发,课程的设置要适应儿童要求,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课程的教学和活动要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江苏省无锡市广益中心小学作为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对常规课程进行了改编、扩充、整合和拓展,使符合“教”的课程,走向符合“学”和在“做”的课程,在儿童特色课程的系统建构中丰富课程文化。

一、主体参与,设计“美”的环境课程

为了让环境课程凸现科学美,学校让师生主动参与设计。科技之星、师生科艺小作品、科学家的生平和科技成果、天文知识等资料都由师生收集和提供,科教长廊、科普橱窗都让学生自己设计。浓浓的科教氛围给孩子们带来视觉享受,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何使物表化的环境内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呢?无疑应该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和教育意蕴。各班围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优良美德等主题,开展寻找科学家的足迹,举办科学家故事报告会、编撰科学小报、争创特色中队等活动,让爱国科学家成为身边可亲的长者,学习他们执着追求、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美”的环境带来“美”的熏陶,学生在学科学的急切期盼和科技精英示范作用的影响下,心中萌发着学科学、爱科学的种子,积极参加科普活动。

二、走向社会,拓展“活”的生活课程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便都是活的书。”

学校有计划地请科普专家到校讲课,让学生接触“活的人”;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让他们产生“活的问题”;参观科技馆,接触“活的文化”;建立校园数字气象站,接触“活的宇宙”;完成一项生活中科技现象观摩和体验活动,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初步的科学研究规范,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当我们把学生带到农博园时,有的学生问为什么秋天的树叶颜色与春天不同,有的问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盘总是向着太阳,有的问为什么秋天的桃树会绽放出花苞?有了兴趣的牵引,有的班级就以“探索花卉王国的奥秘”为主题,指导学生查资料、访老农、看录像,弥补分科学习的不足,让学生在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的交融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实践证明,儿童的灵感火花、智慧源泉、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培养都来自生活,课程开发面向生活,就为他们科学探索实践打开了一面敞亮的大门。

三、适应需求,设置“全”的活动课程

“课程要有系统,但也要有弹性,要在课程上争取时间的解放。”陶行知先生的课程思想是我们系统建构儿童特色课程的指南。学校设置“半日活动”课程,其中的科学普及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科学社团课程,培养特长骨干;竞赛活动课程,展示实践智慧,旨在促进学生科技特长的多样化发展。

学校在活动课程设置时,坚持适应要求,难度适中、螺旋上升的原则。如科技周、科技月、科技节等课程主题,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式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的知识技能背景,接近大部分学生实践能力的临界点。又如数字气象站、机器人工作室、科技模型工作室、物联技术工作室等科普社团,注重培养学校科技骨干,以利在年级、班级活动中发挥指导作用。这种“全覆盖、分领域、可选择,体现科普导向,多元发展”的特色课程架构,推进了科学教育活动的课程化。

四、因材施教,打造“精”的特色课程

陶行知先生说:“除照部规定之普通课程外,复本因材施教之旨,分别授以特修课程,以培养其特殊才能。”因此,学校不可忽视个性化的课程建构,以培养学有余力、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为了建设精品课程,学校从编好“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入手,让校本教材成为“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我们的方法是问学生:“你们喜欢学什么,喜欢用什么方法学?”于是,校本教材《科艺苑》诞生了,园艺栽培技术图文并茂;科技模型制作引人入胜。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孩子们渴望学习信息技术,学校同样顺应学生需求,着手编写校本教材《神奇的机器人》。机器人社团师生智慧设计,把学校在全国、省级机器人大赛中获得较高奖项的自动寻迹机器人、自动搬运机器人、既能自动又能人工控制的机器人等作为校本教材的内容,清晰的思维导图、学思做结合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材的适切性、优胜性和智慧性。社团学生在学习编程、装配和操作实践中,探究着信息技术的科学原理,生成奇思妙想,催生智慧和创新之花的蓬勃绽放。

五、有效整合,生成“新”的学科课程

为了促进学科教学与科学教育的整合,学校创新集体备课机制,充分发挥科学骨干教师的作用,凝聚多学科教师的智慧,探究整合教学的契合点和教学方法。

语文、品德学科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科技发展的贡献,激发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数学学科在教计算、测量内容时,指导学生将科学实验数据转换成简图、表格、图像等,并让学生运用分数、小数、百分数等运算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激发科学的内在动机等。这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取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

建设课程文化实现特色办学 篇12

课程;学科;教学;

课程改革为学校指明发展之路:实践课程改革, 建设课程文化, 是实现学校发展的核心内容, 是实现特色办学的必由之路。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 是学生学业活动的总和, 是包含了学科教学与学习的过程, 也涵盖了学生在校的全部活动。课程是学校发展的“跑道”, 是学生成长的“跑道”, 学校课程文化建设重在课程领导力和课程实践力的建设, 这是对学校不同层面不同的建设目标。课程改革十年来, 我们在课程文化建设中做出了努力的探索, 现在是要进一步提升认识, 进一步改革, 才会实现学校的特色办学, 从而形成黑河二中的办学特色。

一、提升课程价值的追求

课程领导力体现在学校办学宗旨的确定, 体现在学校办学的愿景。我们提出“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健康成长的价值追求在于“消灭干坐率, 提高及格率, 追求优秀率”。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追求, 这是实现每个学生学习权利的追求, 也是课程价值的追求, 是课程评价的指向。失去目标, 就会失去方向, 目标不明确, 也会失去成功的机遇。本学年, 我们要对“三率”的基本目标有个明确的确定, 每个班要依照学情做出自己的追求目标, 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 学校要做出运行机制的明确要求, 让课程价值有明确的追求。

二、建设课程学科

一门学科教学的整体体系建设是课程领导力和实践力的重要依据。建设课程学科, 一是深化读课标与研教材活动《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目标, 也是评价学科的标准。我们要探索的是把课标要求的核心能力具体化表述, 并且有精细的评价要求。我们的教学时基于课程目标的教学, 而不能是基于中考的教学, 也不是基于教师主观经验的教学。我们缺的是思维的转变, 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读课标说教材的活动就能扭转我们的现状。二是深化“问题到学法”教学“问题导学法”教学, 一要钻研教材, 发掘教学内容的教学价值, 才能找出教学问题所在。而是把问题作业化, 我们采用“导学案教学”中的导学作业的设计。导学作业不仅是在课前的预习, 也是课中导学的问题, 还是课后巩固的引导。怎么设计导学作业系统化、系列化才是“导学案教学”的关键, 它又和中考的内容相关联, 与中考的试题形式相关联。问题作业化, 也是“问题导学法”的关键。

三、构建“习题讲评课”的新课型

“习题讲评课”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习题讲评课”以单元教学内容为载体, 梳理核心知识, 结合知识点设计的作业题, 把作业看做考试。这种单元测试也可是灵活以教学专题进行。

讲评课一在针对性, 二在及时性, 三在辅导性。一是设计、评讲都要有针对性, 既有教学内容、核心能力的针对性, 又有学情的针对性。二是作业做了就要及时批改, 及时讲评, 力争不过夜、隔天讲。三在通过作业找出问题, 对问题的解决, 讲题要引导方法, 举一反三, 避免就题讲题。讲题重引导, 采用温故知新, 启迪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找到解题的思路, 重思维的引导。讲题重构建, 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 支离破碎。

讲评课贵在规范、严格, 而且要盯着, 错的一定要求学生重做, 在做中去感觉、去感悟。讲评课上学期已立项省课题, 首先在理化组实验, 逐步在数学组、语文组开展。

四、开展好学科教学改革

各学科要反思本学科在中学阶段究竟学什么有价值, 去重构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也要问一下, 我教的内容哪些是毫无意义的。

语文学科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是让学生学会以口头和文字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清楚。为完成这一任务, 有必要在初一和初二学段以点及面地开展“随笔化写作”教学, 开好阅读教学情境随笔课。这是语文教研组的重点项目, 一定要定出规划, 有实施的内容, 有教学的成果。

数学学科由“双基”而扩展出“四基”的培养目标, 给数学科提出了新的课题, 如何认识“数学思想”和“数学经历”的教学, 对我们来说既有传统又有新的内蕴。如何抓住数、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教学是当前数学学科探索的指向。数学教研组要从“习题讲评课”课型的构建中去细化教学环节, 转变思维, 培育学生的“四基”能力。

其它学科都要努力结合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去找到自己学科教学改革的指向。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就是有效方法, 应从教学的形式转变回归到教学实质的探究, 这是学科课程建设的所在。

提出课程文化的建设当然离不开育人的宗旨, 课程是由人执行的, 不仅是理念的树立, 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转变。

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质量,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去提升专业发展的水平, 老教师、新教师都有教学观、质量观转变的任务, 专业提升是自己的事, 没有变的动机是不会变起来的。通过职称评定、骨干的培训、优秀评选的认定是提升专业水平的途径, 高级职称的老师的职业倦怠和高原现象用是一个急待公关的课题, 要做出我们的回答。

要认识到学生作为一个独生子女的独特群族, 传统的教育方式都失去应有的作用, 这个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努力探索中。德育任务仍然沉重, 而且又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应当以“表扬”的教育中思考有效式, 又应该以“惩罚”的教育思考弊端, 趋势应是“趋中”。学校的教学常规应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这一点要不动摇

上一篇:互动视角下一篇:终端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