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特色

2024-09-22

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特色(精选8篇)

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特色 篇1

八维集团软件工程学院《PHP特色班》课程体系

八维集团软件工程学院《PHP特色班》课程体系 PHP,是英文超级文本预处理语言Hypertext Preprocessor的缩写。PHP 是一种 HTML 内嵌式的语言,是一种在服务器端执行的嵌入HTML文档的脚本语言,语言的风格有类似于C语言,被广泛的运用。PHP 独特的语法混合了 C、Java、Perl 以及 PHP 自创新的语法。它可以比 CGI或者Perl更快速的执行动态网页。用PHP做出的动态页面与其他的编程语言相比,PHP是将程序嵌入到HTML文档中去执行,执行效率比完全生成 HTML标记的CGI要高许多;PHP还可以执行编译后代码,编译可以达到加密和优化代码运行,使代码运行更快。PHP具有非常强大的功能,所有的CGI 的功能PHP都能实现,而且支持几乎所有流行的数据库以及操作系统。最重要的是PHP可以用C、C++进行程序的扩展!

八维集团软件工程学院《PHP特色班》课程体系 八维教育PHP特色班设置如下:PHP环境搭建、PHP基础语法、MySQL、数据库设计、数据库优化、文件管理、后台管理、缓存技术、Ajax技术、Smarty模板+PDO、框架技术、项目管理、伪静态、memcache缓存、商业项目实战。就业方向:PHP开发工程师、PHP软件测试工程师

掌握PHP框架及项目思想,能够独立完成中等规模网站项目。精通AJAX,XML等异步通讯技术技术,精通 Apache和 MySQL的管理和配置,熟悉MVC的开发框架。掌握网站开发的各种流程;了解各种Web相关技术的潮流和规范。熟悉 WEB2.0开发,能够进行项目二次开发。能够在网站项目上有独到见解,对LINUX服务器的配置,安全服务管理很好的掌握.涉及大负载技术,云计算。并对技术有更好的追求,向高级软件架构师行业看齐。

八维集团软件工程学院《PHP特色班》课程体系 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是学生学练结合,使学生掌握PHP框架及项目思想,能够独立完成中等规模网站项目。在毕业时达到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中型网站的开发经验)。

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特色 篇2

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英语课程标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学生对本专业所设课程理解能力的态度、用人单位对旅游英语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学生对就业的职业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调查, 认为目前的高职旅游英语课程体系中还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1 课程体系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来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主要为了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 但是大多数的学生毕业以后走上社会并不是在旅游英语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而是在具体的旅游活动方面从事各种服务工作。所以, 对学生来说, 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有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但是现在多数高职院校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仅仅只是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缩减版”, 在课程设置上, 大多还是传统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的三段式的课程结构, 过于注重高等教育中的“理论性、学科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因此, 或缺了应用型和急需型的人才培养, 没有重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职业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教学特点, 使课程体系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旅游市场里不能适应职场的迫切需求[1]。

1.2 专业课程体系综合化和整合化程度不够

目前基本上还是旅游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的简单组合, 构成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这些课程的设置只不过是简单的机械的交叉结合, 而没有将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 使其形成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实践性的课程与理论性的课程以及旅游类课程与语言类课程没有得到有效的有机结合和衔接, 在职业态度的培养和技能水平的培养两个方面相结合的综合程度不够, 现实职业岗位没有结合到旅游技能的训练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也导致了学生毕业后难以在职场中得心应手。所以, 必须优化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旅游知识和英语技能间的平衡, 从而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体现在思想观念的创新之中, 体现在对各门知识的整合之中。

1.3 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现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 在实践教学方面表现得相对薄弱, 大部分仅仅流于表面现象, 形式化相当明显。具体的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 课堂实践教学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以及自身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而不能有效地得到开展, 学生的见习、实习和实训因为缺乏合适的实习单位和实验实训基地, 而常常只是走个过场, 因此, 没有体现出实践的意义。

2) 实践课程的课时所占整个课程比例较小, 不能保证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时间;实践课程缺乏相关的实用教材实施有效指导, 没有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盲目性、随意性较大。

3) 实践课程的考核内容和形式单调, 甚至有些如同摆设, 而考核的结果常常只是起到参考作用, 而不会起到有效的督促和监督作用。

2 合理的课程设置

建立完善合理的课程标准体系, 首先着手于课程设置。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需要与就业需求相结合, 与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向相结合, 与行业标准结合的“三结合”原则, 并且还要充分地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表现出来。这需要始终贯彻将“语言和技能互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改变以前课程设置和本科院校雷同的弊端, 摒弃重复的课程设置[2]。可以把高职教育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与语言基础课程设置都包含在内, 可以划分为专业必修课、任选课和限选课这些模式。

2.1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改革评价方式和标准, 要蕴含弹性化和多样化的评价制度, 建立其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综合语言能力的多样化评价体系。就现在的课程评价方面而言, 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考核和评估学生的方法, 只是英语卷面考试, 而且考试标准接近本科院校的基础语言性考核评判标准, 以分数的高低为标准。这种教学评价方法不能适应当前的高职教育发展需求, 对学生的评判过于片面。要想对学生所掌握技能与知识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 需要制定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现在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不仅仅只是检验期末考试的成绩, 也要重视平时表现;不仅要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 更需要重视对专业技能和语言技能的操作水平, 从而使实践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

2.2 加强配套资源的建设

在建设具有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特色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就业方向来挑选适合的教材, 根据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等因素的不断变化进行调整。同时积极开发和编写难度适中具有区域性特点的教材, 把具有创造性和特色性的教材与当前使用教材相结合, 把通用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 使其优势互补, 并在这个基础上尝试开发出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教案、考试系统、教学素材库、音像媒体、网络课件、试题库等的立体化教材[3]。

2.3 课程体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既要体现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与未来岗位发展, 还要确保当前学生的就业。就业导向要始终坚持“多方向、宽基础”原则的课程体系, 还要考虑学生以后多次就业、转岗的需要, 提高学生就业适应力, 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论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构建高职英语专业课程标准, 要坚持能力优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根据终身教育理念结合“素质核心和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 形成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教育模式。参加高职英语课程标准构建的教育工作者, 首先要对现在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一系列的理性探讨和研究, 结合教学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外语课程以及现在的就业形势下对人才的岗位需求, 构建具有中国高职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要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又要符合语言教学的规律, 为培养出具有该专业高质量的人才提供有利保障。

摘要:自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出入境旅游更是发展迅猛。为满足旅游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我国的许多高职院校都先后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这样, 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标准体系的构建就越发显得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了。

关键词: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彭惠芳, 郑文, 瞿华.广州大学城课程资源共享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 (11) .

[2]黄克孝.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 2012 (4) .

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特色 篇3

【关键词】区域特色 高职 工商企业管理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39-02

长期以来,受传统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已经跟不上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变的步伐。对此,可以培养职业行动能力为主线、以职业岗位递进发展为目标、以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此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有力地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进步。由于本文主要讨论商场管理方向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此具体到零售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以本土零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构建以工作内容为载体,以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工商企业管理(商场管理)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针对本土零售业的几种主要业态,包括超市、百货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便利店等,可通过企业调研及行业专家研讨会,归纳出在零售业中专业人才适应的职业岗位递进、职业面向和职业能力要求,见图1及表1。

图1 专业人才适应职业岗位递进图

表1 工商企业管理(商场管理)专业的职业面向和职业能力要求

序号专业人才适应的职业类别工作能力要求

1一线服务人员

(营业员、收银员、理货员等)1.良好的沟通及表达能力: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与陌生人沟通。

2.完成简单工作的能力:具备本岗位所需的基本素质(包括销售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理货能力、岗位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等),理解并能完成领导下达的工作,能够与同事有良好的配合,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工作有计划及条理清晰。

2专柜店长1.出色的沟通及表达能力:能保持上下级的顺畅沟通,能够及时发现下属店员心态变化并积极沟通,具备向上级准确汇报工作的能力。

2.完成复杂工作的能力:除能出色完成一线服务人员的工作外,能够处理专柜各项事务(账务整理、货品进销存管理、报表制作、人员简单面试及招聘、销售计划制订与实施、陈列等),完成突发事件处理,发现专柜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3品牌区域经理1.具有全局观念,能从大局出发:能够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问题,具备长远的眼光及意识,从公司整体战略上考虑问题。

2.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具备与其他公司或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交往的能力,能够处理公共危机事务。

3.出色完成复杂工作的能力:能够同时管理多个地区的各项事务,协调并解决各个地区出现的问题,汇总并分析每个地区的数据,提出今后的工作计划及问题的改善意见。

4.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准确地传达并实施公司战略,将公司下达的指令准确地传达到负责的各个区域,监督负责区域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

4店长助理1.出色的协调能力:能够协调店内各项事务,处理各部门提出的问题。

2.出色的执行力:准确传达店长的指示和决议,并监督执行,为店长解决日常琐事,提高店长工作效率。

3.出色完成复杂工作的能力:能够协助店长完成店铺各项任务,收集及分析各项数据并提出改进方案及工作计划。

5店长1.统筹管理能力:对店铺所有事务负责,能够统筹制订计划及分配任务,洞察周边环境制定及调整策略。

2.团队管理能力:能够激励并团结员工,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6楼面管理人员1.出色的沟通及表达能力:能保持上下级的顺畅沟通,能够及时发现楼层员工心态变化并积极沟通,具备向上级准确汇报工作的能力。

2.完成复杂工作的能力:能够处理楼层发生的各项事务(各项单据流转、顾客投诉及退换货处理、召开员工班前会议、工作交接、日常设备设施检查等),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良好的组织及协调能力:能够组织开展各项员工活动(员工培训、员工生日聚会等),协调楼层与后勤物业部门之间的工作。

7楼层经理1.统筹管理能力:对楼层所有事务负责,能够统筹制订计划及分配任务,对楼层各品牌进行统一管理。

2.团队管理能力:能够激励并团结员工,充分发挥团队作用。

3.较好的谈判能力:能够与楼层各品牌进行日常促销活动的谈判,能够通过谈判获得促销资源从而提升销售业绩。

二、具有区域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

从上述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分析可知,零售业涉及销售、商品、服务、营销、仓储配送、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分析、公共关系、团队建设、法律、商务谈判等多方面多学科知识,应该说是最需要复合型职业化人才的行业。要培养出符合零售业需求的复合型职业化人才,必须从理论课程的基础层面、专业层面、结构层面进行分析考虑,在理论课程体系中分别对应基础素质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大模块。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基础层面:基础素质课程模块

基础层面的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和塑造学生的基本人格,包括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部分课程是专业知识的基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有助于培养具有职业素养与人文素质良好,智能统一、全面发展的零售人才。在基础层面的课程体系中,分设人文素质、通用技能两大类别,其中包括思想政治、体育健康、人文综合、外语应用、计算机应用、就业与创业等模块。

(二)理论课程体系的专业层面:专业技术课程模块

专业层面的课程设置是专业的核心课程知识和技能的直接表现形式,要能够直接反映出专业的特点,符合本土零售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作出动态的调整,紧跟市场发展的方向。按照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及专业核心技能要求,专业技术模块包括专业基础及专业核心两类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基于零售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所需基础知识及必须具备的通用管理能力、经济常识而确定,主要有市场经济知识、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市场营销、应用文写作、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拓展等。

专业核心课程将满足专业核心技能的需求,根据商场管理职能部门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分为4个技能领域,即商场营运管理技能、客户服务技能、专业商场策划及商业文案写作技能、店铺开发与设计技能。主要有零售市场调研与分析、商场营运与管理、销售与服务礼仪、商场促销设计与实施、管理信息系统与ERP、客户服务管理、商业形象设计、财务管理、专业商场策划、店铺开发与设计等。课程的设置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注重与就业实际需求的衔接性,强调岗位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三)理论课程体系的结构层面:职业拓展课程模块

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及零售行业的特性,要重点强调知识面的宽和厚,知识的复合性。结构化设置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职业拓展课程模块,该模块主要考虑学生的隐性知识需求,安排一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如物业管理、物流基础、东盟经济地理、保险知识、国际贸易实务、越南语、泰语等课程。如此,结构化课程既实现了专业教育功能,又重视课程的科学性、综合性和延伸性和深入性,尤其是学习者综合素质的提高,目的是更加突出他们的能力、兴趣特长及个性化发展,最终能更具针对性地满足本土零售企业多方面、多角度的人才需求。

三、具有区域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很少考虑区域经济的特色,导致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同质化。对此,在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特点,高水平地设计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工学结合实践课程体系。

第一,基础实践,包括社会认知与企业认知实践。社会认知实践,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基本情况的了解,组织学生通过青年志愿者、假期社会实践等方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企业认知实践,即邀请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来校做专题讲座等,内容涵盖企业运作及管理等方面,使学生对企业和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人员所具备的条件有一定认知。同时,可结合相关专业课程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或参观,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

第二,专业核心课程实训。专业核心课程全部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关的实践内容,实行单一课程的实训,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逐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相关技能。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可以在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并采用独立实训项目等形式来完成。

第三,毕业实习。通过毕业实习可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分析、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做好准备。通过毕业实践,学生也可以为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琰.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2013(17)

[2]朱长丰.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分析[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3]王梅.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与职业化人才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4]金桂生.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工商管理专业[J]. 教育教学论坛,2013(13)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2009A039)

【作者简介】莫少红(1972-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

(责编 王 一)

专业基础课程基于零售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所需基础知识及必须具备的通用管理能力、经济常识而确定,主要有市场经济知识、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市场营销、应用文写作、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拓展等。

专业核心课程将满足专业核心技能的需求,根据商场管理职能部门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分为4个技能领域,即商场营运管理技能、客户服务技能、专业商场策划及商业文案写作技能、店铺开发与设计技能。主要有零售市场调研与分析、商场营运与管理、销售与服务礼仪、商场促销设计与实施、管理信息系统与ERP、客户服务管理、商业形象设计、财务管理、专业商场策划、店铺开发与设计等。课程的设置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注重与就业实际需求的衔接性,强调岗位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三)理论课程体系的结构层面:职业拓展课程模块

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及零售行业的特性,要重点强调知识面的宽和厚,知识的复合性。结构化设置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职业拓展课程模块,该模块主要考虑学生的隐性知识需求,安排一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如物业管理、物流基础、东盟经济地理、保险知识、国际贸易实务、越南语、泰语等课程。如此,结构化课程既实现了专业教育功能,又重视课程的科学性、综合性和延伸性和深入性,尤其是学习者综合素质的提高,目的是更加突出他们的能力、兴趣特长及个性化发展,最终能更具针对性地满足本土零售企业多方面、多角度的人才需求。

三、具有区域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很少考虑区域经济的特色,导致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同质化。对此,在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特点,高水平地设计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工学结合实践课程体系。

第一,基础实践,包括社会认知与企业认知实践。社会认知实践,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基本情况的了解,组织学生通过青年志愿者、假期社会实践等方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企业认知实践,即邀请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来校做专题讲座等,内容涵盖企业运作及管理等方面,使学生对企业和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人员所具备的条件有一定认知。同时,可结合相关专业课程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或参观,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

第二,专业核心课程实训。专业核心课程全部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关的实践内容,实行单一课程的实训,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逐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相关技能。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可以在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并采用独立实训项目等形式来完成。

第三,毕业实习。通过毕业实习可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分析、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做好准备。通过毕业实践,学生也可以为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琰.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2013(17)

[2]朱长丰.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分析[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3]王梅.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与职业化人才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4]金桂生.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工商管理专业[J]. 教育教学论坛,2013(13)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2009A039)

【作者简介】莫少红(1972-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

(责编 王 一)

专业基础课程基于零售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所需基础知识及必须具备的通用管理能力、经济常识而确定,主要有市场经济知识、管理学原理、基础会计、市场营销、应用文写作、人力资源管理、团队拓展等。

专业核心课程将满足专业核心技能的需求,根据商场管理职能部门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分为4个技能领域,即商场营运管理技能、客户服务技能、专业商场策划及商业文案写作技能、店铺开发与设计技能。主要有零售市场调研与分析、商场营运与管理、销售与服务礼仪、商场促销设计与实施、管理信息系统与ERP、客户服务管理、商业形象设计、财务管理、专业商场策划、店铺开发与设计等。课程的设置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注重与就业实际需求的衔接性,强调岗位针对性,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三)理论课程体系的结构层面:职业拓展课程模块

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及零售行业的特性,要重点强调知识面的宽和厚,知识的复合性。结构化设置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职业拓展课程模块,该模块主要考虑学生的隐性知识需求,安排一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如物业管理、物流基础、东盟经济地理、保险知识、国际贸易实务、越南语、泰语等课程。如此,结构化课程既实现了专业教育功能,又重视课程的科学性、综合性和延伸性和深入性,尤其是学习者综合素质的提高,目的是更加突出他们的能力、兴趣特长及个性化发展,最终能更具针对性地满足本土零售企业多方面、多角度的人才需求。

三、具有区域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很少考虑区域经济的特色,导致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同质化。对此,在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特点,高水平地设计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工学结合实践课程体系。

第一,基础实践,包括社会认知与企业认知实践。社会认知实践,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基本情况的了解,组织学生通过青年志愿者、假期社会实践等方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企业认知实践,即邀请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来校做专题讲座等,内容涵盖企业运作及管理等方面,使学生对企业和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人员所具备的条件有一定认知。同时,可结合相关专业课程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或参观,增强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

第二,专业核心课程实训。专业核心课程全部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即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关的实践内容,实行单一课程的实训,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逐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相关技能。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可以在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并采用独立实训项目等形式来完成。

第三,毕业实习。通过毕业实习可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理论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分析、解决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为完成毕业论文做好准备。通过毕业实践,学生也可以为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李琰.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性教学探析[J].职教论坛,2013(17)

[2]朱长丰.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分析[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3]王梅.我国零售业发展现状与职业化人才培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4]金桂生.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工商管理专业[J]. 教育教学论坛,2013(13)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项项目(2009A039)

【作者简介】莫少红(1972-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

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特色 篇4

课程论文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它规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统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国情;中国特色;长期性和艰巨性。

【正文】在党的十五大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意义十分深远。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展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和主要政策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要做到完善并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刻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基础和时代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我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的高度概括,总结了党几十年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求实精神。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党制定新时期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邓小平同志说,“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一谆谆教诲,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在这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毫不松懈地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并不断创造性地加以解决。

我们只有深刻认识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和最基本的国情,牢牢把握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才能搞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基础。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一心一意,艰苦创业,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巩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

在我国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把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置于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置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初级水平的,发展和完善的任务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长期、艰巨性。

二、准确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直接的基础首先是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发展实践都告诉我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经济制度的实质与核心。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郑重声明:“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① 马克思主义创立一百五十年后的今天,一个已经经历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二十年的东方大国则向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一致性与创新性,不能不成为我们科学地理解与把握邓小平理论实质性内容的重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就是“整个社会对一切生产资料——土地、铁路、矿山、机器等等——的直接占有,供全体为了全体利益而共同利用”②。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不仅要消灭阶级差别,而且要消灭城乡、工农、脑体之间的差别,“使所有的人都成为工作者。这不是一下子能够办到的。这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任务,而且必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这个任务不能用推翻哪个阶级的办法来解决。只有从个体的、单独的小商品经济过渡到公共的大经济。这样的过程必然是非常长久的。采用急躁轻率的行政和立法手段,只会延续这种过渡,给这种过渡造成困难”③。所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其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主要体现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单纯强调一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充分发挥好这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都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只有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把各方面的优势保护好、发挥好,才能取得最佳体制和政策效果,这已是被这些年的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是使一切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在价格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作为竞争主体能够直接得到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在生产和消费中,市场的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促进社会各方面及时调整和适应。

由于市场自身具有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十分重要。在扩大和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国家应当不失时机地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尽可能地运用经济政策、法规保障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协调市场活动健康发展,从而使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实现这样的宏观调控效果,必须使宏观调控权集中在中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三)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方式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即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单一的,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分配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以外,还应当有其他分配方式。因此,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只要是合法收入,都应当允许和鼓励,都应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分配方式。

同时,国家还应通过完善各种税收制度,健全收入分配机制,加大调节力度,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这是一件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全局性大事。

(四)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对外开放是我国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科学总结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

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追随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选择。世界市场的扩大,要求各国实行开放政策,既发展自己,也推动全世界的发展。

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综上所述四个方面,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要求,坚持和完善这些基本要求,就是沿着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就是遵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具体体现。

三、正确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学好邓小平理论,高举伟大旗帜

第一,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全面、准确、完整地领会和把握其精神实质。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从强国富民出发,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为基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为经纬,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按照严密的逻辑依次展开。各个理论观点紧密衔接,彼此包含,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同时,这一体系并不是封闭的、凝固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对它作形而上学的理解不行,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更不行,必须全面、准确、完整地领会和把握。

第二,学习邓小平理论,关键是抓住其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八个字,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贯穿于他的整个理论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和全部内容的始

终,是这一理论具有盎然生机的源泉。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历史进程的始终。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

第三,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要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实际,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经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总结经验教训,澄清模糊认识,以增强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基础上的团结和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学习这一理论,必须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立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各个不同时期的实际变化情况,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方向出发,把握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把握基本纲领,坚持完整统一

党所确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结合起来,使之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完整统一,这样才能实现我们的基本纲领。没有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成果,经济建设也搞不好,即使取得了一时的经济发展,终究也会丧失。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不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要求的政治体制应当加以改革。反过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制度也在影响和决定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进程。政治制度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关系,至少表现在:一方面,它要求这种市场经济能从根本上保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包括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监督等在内的多方面的民主权利,并且能够保障和增加绝大部分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发挥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中内在制衡关系的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有序,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文化方面而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道德精神应当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发扬光大,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相融合,构成影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科学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优良历史文化传统、吸取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认识长期性和艰巨性,坚定信念不动摇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不断巩固和发展。认识这一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是我国的国情、改革建设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进程,以及国际经济政治现实和发展情况的客观需要。脱离这个认识,就会犯“左”或”右”的错误,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损害。对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特别应当把握住两个要点:一是把握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状况的不断变化情况,这样才能客观认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难点和改革方向,以及它本来具有的内涵与特征,避免在改革和建设中丧失时机,或操之过急、轻率盲动;二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这样才能在我们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致丧失根本,迷失前进的方向。必须牢固树立起这样的信念:我们正在奋力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伟大开拓性事业,需要经历长期艰苦、不断摸索、发展完善的过程,必须矢志不移,毫不动摇,一代一代地继承、巩固和发展下去。以公有制始终占主体地位、日益提高的生产力水平和共同富裕为标志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其愈益完善的社会公正和不断提高的效率、效益,已经、正在并必将更加强有力地证明,它大大优越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在经历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后,终将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发展进程

邓小平同志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④开放也是改革,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近20年来的伟大实践表明,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我们的富民强国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场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叫作革命性的变革。因为它不同于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上做修修补补的调整,而是要进行一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在党的十五大全面部署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八项重大任务,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科学技术以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路子。可以预期,在党的十五大精神鼓舞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迎来一个跨世纪的新的重大发展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将取得前所未有的更大成就。

四、当代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如何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身头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而马克思主义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正确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动力,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和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不会在浮华的世界中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任。

【参考文献】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65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86页。

③ 《列宁选集》第四卷,第89页。

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特色 篇5

一、目的要求

本学期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项目是----社会调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使同学们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建设人才。

二、调查具体要求:

1.就近就地进行。建议结合学校、及学校周边农村、社区、企业等地实际进行调查。

2.社会调查要眼睛向下,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利用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思考和建议。

3.调查对象必须真实、具体,要有一定代表性。

4.开展社会调查需要认真搜集资料。

5.每位指导教师要及时通过电子信箱、电话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指导。

6.社会调查以实践团队为单位。即每班以自愿为原则,组成8人以下,5人以上的实践团队。每个团队必须有自己的团队名,有团队负责人。

7.每个团队在调查结束后,撰写社会调查报告一份,调查报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报告的撰写要明确一个主题,以事实为根据,尽量做到内容详实,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论述,限2000字左右。

8.不得抄袭他人的文章或调研成果。

9.调查报告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调查报告完成质量确定相应等次。

三、时间安排:课程的最后四周四、实施过程:

1.完成理论课时后,利用三周的时间,组织与指导学生调研与撰写报告,并评定成绩。

2.每位教师选取所指导的团队中,一个最优的团队,参加全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查汇报会,并进行相应的评比(最后一周)。

五、主要内容:

(一)参考社会调查研究课题

1课题名称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状况的调查分析

本课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1.通过调查将每一项问题的数据统计出来

2.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学校管理的普遍状况。

3.通过对各个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特点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例如:学生管理工作和学校学习风气;学生管理工作和学校治安状况;学生管理工作和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提高之间的关系等。

4.提出一些适合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的方案。

课题名称

我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本课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1、收集有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为各学院的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2、途径:学院及各分院的学生就业办公室、人才市场等

3课题名称

高职毕业生在杭的生存状态

本课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1.设计调查问卷或实地走访

2.调查内容包括工作、生活、休闲等等

3.大量实事求是的调查基础上,写出一份分析调研报告

4课题名称

对农民收入来源的调查

本课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1、这里的收入包括可支配收入和不可支配收入,分析农民收入来源,以此为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2、选取特定的一个区域(如某村某镇)来进行调查。

课题名称

关于构建和谐社区的调研

本课题调研的基本要求

1.了解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2.当前影响构建和谐社区的主要因素

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特色 篇6

美国:强调程序化、规范化

美国企业一直重视质量管理,其质量管理起源于泰勒,大体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马克姆波·里奇奖4个阶段,这里重点阐述马克姆波·里奇奖的定点超越。

20世纪80年代,日本产品因物美价廉大举进军美国市场,这对美国企业触动很大,决心学习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成功经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决定设立一个国家质量大奖。1987年,美国颁发马克姆·波里奇国家质量奖,该奖主要适用于3类企业:一是制造业,二是服务业(依据销售额判定),三是小型企业(雇员小于500人)。评奖标准很严,每类企业每年最多有2个获奖者。

马克姆·波里奇奖的核心是定点超越,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分析本企业与历史同期相比取得了多少进步,它能够激励本企业继续前进。第二步,企业要想获得巨大的进步,就要不断地把本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最好企业的业绩比较,找出差距,然后迎头赶上,这就是定点超越。

自颁发马克姆·波里奇奖后,美国企业纷纷比照马克姆·波里奇奖获得者找差距,然后定点超越,结果产品质量大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重新树立了对日本企业的竞争优势,马克姆·波里奇奖的定点超越是美国企业质量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日本:强调自主、主动

20世纪初,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不好,在人们心目中简直就是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当时日本人崇尚中国的“上海货”。但是,到了80年代,人们争相购买日本企业的产品,日本货成了优质产品的象征。日本企业,从劣质产品到优质产品,前后间隔仅几十年,产品质量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人们在探讨: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成功的奥秘究竟是什么?

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成功,得益于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戴明。1951年,日本设立戴明国家质量奖。该奖主要面向日本国内的制造企业,评奖标准非常严格,获奖企业每年最多1~2名;日本国内称戴明奖为“企业诺贝尔奖”。

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集中体现在PDCA(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处理)循环上:

1、计划阶段;看哪些问题需要改进,逐项列出,找出最需要改进的问题。

2、执行阶段,实施改进,并收集相应的数据。

3、检查阶段,对改进的效果进行评价,用数据说话,看实际结果与原定目标是否吻合。

4、处理阶段,如果改进效果好,则加以推广;如果改进效果不好,则进行下一个循环。

PDCA循环的特点是:大环套小环,企业总部、车间、班组、员工都可进行PDCA循环,找出问题以寻求改进;阶梯式上升,第一循环结束后,则进入下一个更高级的循环;循环往复,永不停止。戴明强调连续改进质量,把产品和过程的改进看作一个永不停止的、不断获得小进步的过程。

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对日本企业影响很大,日本企业纷纷使用PDCA循环自己找问题,然后改进产品质量。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8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达到最辉煌的时期,其产品如汽车、家电等充斥世界各国市场。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对日本经济奇迹的评价是:“日本的经济振兴是一次成功的质量革命”。

美日特色的比较

戴明循环强调自主、主动管理,即立足于企业内部;详细分析本企业目前存在什么主要问题,然后改进,特点是自我超越。

马克姆·波里奇奖强调程序化管理、重视量化指标,即立足于企业外部,把本企业的业绩与同行最优秀企业的业绩进行对比,找出差距以寻求改进,特点是定点超越。

事实上,日、美企业都在找差距,只是找差距的方式不同;日本企业通过戴明循环,与自己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自我超越;美国企业则通过与优秀企业比较以发现差距,然后定点超越。最后,日、美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为何日、美企业质量管理的方式天壤之别、却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源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日本企业根植于东方文化,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自觉”、“修为”,敢于“舍生取义”,故他们自己和自己比较,就能发现差距,然后进行改进;美国企业属于西方文化范畴,强调制度的作用,自己的问题自己很难发现,只有通过别人监督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故要和优秀企业比较才能找出差距,然后定点超越。

启 示

20世纪50年代后,市场行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卖方市场逐步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形势下,质量管理专家们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内容如下:第一,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成本质量;第二,全过程的质量,指质量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用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第三,全员参与的质量,对员工进行质量教育,强调全员把关,组成质量管理小组;第四,全企业的质量,目的是建立企业质量保证体系。

可见,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动态质量,始终不断地寻求改进,但是它没有规范化、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企业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能否成功,关键是要深刻领悟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计划。

戴明循环强调自主管理、主动管理,而美国人恰恰缺乏主动性,因此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开始在美国企业实施时遭到了冷遇。但是,日本人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富有主动性,自己与自己比较,就能发现问题,因此戴明的质量管理思想非常适合日本企业,日本企业运用PDCA循环取得了产品质量的飞跃进步。

美国企业认为,自己的问题自己很难发现,如何发现自己的问题?通过别人监督。马克姆·波里奇奖的定点超越适合美国企业特点,一个企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地把本企业的业绩与同行业最优秀企业的业绩进行对比,以发现差距,然后实施改进。

应该说,日、美企业都重视学习,只是学习的方法不同。日本企业通过自我批评实现自我,而戴明循环是自我批评的重要手段。美国企业认为,学习的内在动力产生于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如何感受这种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通过他人批评,而马克姆·波里奇奖的定点超越则是倾听他人批评的重要途径。

总之,日本企业,通过戴明循环实现了“自我批评”;美国企业,通过马克姆·波里奇的定点超越实现宁“他人批评”。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美、日企业都赢得了很高的质量信誉。

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特色 篇7

1.1通才与专才

我国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 即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通才与专才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构成,通才是指除了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的人才; 而专才则指只在某一确定专业方向上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1.2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的概念源自 “自由教育”,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积极倡导并推行,赫钦斯在 《高等教育通才教育思想》中提到,通才教育是指建立在拓宽基础知识前提下的专业教育。通才教育强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根本目标,看重普适化、基础化、自由化和人文化,具有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以及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等特征。因此,通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现代科技综合化发展的需要。

2工商管理通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应注意把握的有关问题

2.1正确处理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关系

构建课程体系应本着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并重的原则, 进行课程的调整。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是构成大学生知识结构基本框架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基础性知识的范围应当涵盖常识类的事实现象类知识、作为思维方法的哲学知识、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伦理道德和政策法规知识; 同时重视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专业教育强调人的职业特性,在社会分工高度细化的当代环境中,专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人在社会之中只有依赖于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技巧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2.2正确处理实用技能性课程与通识课程的关系

很多学生把外语、计算机等知识当作其成才立业的根本,热衷于过级考证,忽视了对其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社科类知识的积累。专业知识和人文社科类知识对于塑造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和宽广知识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现实却是,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在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心目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在很多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专业知识是 “实”的,学了可以大有作为,而人文社科类知识是 “虚”的,学不学无所谓。尤其是对文史哲的系列知识更是不屑一顾,根本看不到其特殊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功能。

2.3注重课程体系内部的有机联系

目前,我国高校中,知识陈旧率高与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差并存的问题比较突出。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教材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大纲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庞杂、松散、相互孤立,缺乏系统性和有机的内在联系。传统教学内容的陈旧老化和大学生单向、平面的低功能知识结构,妨碍了学生的知识更新,使其不能及时有效地把最新的知识信息和研究成果吸纳进自己的知识系统,完成新的知识组合。同时,大学生对所学知识运用能力差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尤其是文科专业大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的现实要求严重脱节,已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3建立工商管理通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原则

3.1广博性和精深性的统一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广博性和精深性的有机统一体,它既是在广博基础上的精深,又是围绕着精深目标的广博,如果把两者割裂开来,强调一个方面的作用,忽视另一个方面的作用,就必然会造成思路闭塞,所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2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合理的课程体系既是理论性结构又是实践性结构,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互相渗透、互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但是在理论知识有效积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具体实践,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我们通才学生除了要重视 “第一课堂”的学习之外,还要开辟 “第二课堂” “第三课堂”, 走向社会,重视社会实践的学习。

3.3静态性和动态性的统一

合理的课程体系既是静态性结构又是动态性结构,是两者的辩证统一,从课程体系模型看,课程体系是静态的结构。正是由于课程体系的各个层次和联系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相对静止的位置,人们才能够把握它、调整它。从课程体系的趋势看,课程体系是动态性结构。课程体系是静态和动态的统一体,静有其位,动有其轨,人们只要能正确地认识它,不断地调整它,就一定能保持它的最佳状态,发挥它的潜在作用。

3.4个人爱好和社会需要的统一

个人爱好是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的浓厚兴趣。爱好常常是人才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且爱好越深,成功率也就越大。社会需要是人才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权衡自己的所长所短,而且要把兴趣、爱好、特长与社会的需要和客观条件的可能统一起来,使个人爱好服从社会需要,以社会需要培养个人爱好。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增强信心,找到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交会点。

4构建工商管理通才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4.1以专业教育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

第一,选择开放性通识课程。本科教育仍属于专业教育,而专业是一个相对较窄的领域,与其他学科对话的基础并不宽厚。要实现专业基础上的通识教育就必须选择开放性的通识课程,使其与专业及其学科领域的理论能够互动、响应和沟通。

第二,根据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需要调整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针对通识教育空泛的弊端,以 “适用”为原则调整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 针对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优化和调整公共课程的授课内容。 结合学校实际,通才学院可就工商管理专业公共课程知识、 技能的侧重点向基础教学部提出要求,基础教学部根据这些要求调整教学大纲,争取做到教学大纲能够凸显专业的特色。

4.2专业教育强化应用理念,增加职业知识

第一,改变传统课程观。实现课程理念从 “知识传授” 向 “素质培养”的转变,探索 “应用能力”培养内涵。正确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地位, 强调课程建设优先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特点。同时,大学课程的实施要依据专业特点,围绕专业定位,实现知识与能力、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以及课程自身的发展。

第二,加强课程应用性。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专业教育的学科性,也要充分考虑工作一线对人才的适应性要求。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生产或服务的现实需要,更多地倾向于现成、实用技术与规范的经验知识。而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相关结论及其推导过程,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其使用方法,学会用理论去指导实践。

第三,融入职业知识点。应用型本科人才直接面向的是行业、企业工作岗位,要培养 “零适应期”人才,适当的职业素养也是必备条件。职业素养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关键要素,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几个方面。高校应充分重视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使学生明白专业学习与职业的关系; 配合实训、实习课程,开设相关的职业素养指导课程等。

4.3实践教学要探索新的管理策略

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探索新的教学管理策略,并落到实处。第一,正确处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构建合适的比例。第二,着力于综合性实验、实践课程建设。根据专业要求,增开研究性、综合性强的实践内容,减少简单的模拟、论证性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加大实训比例,加强实验设备条件建设,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在熟悉工商管理专业岗位实际情况方面,可以让学生到有关企业去实习, 主要熟悉工作的基本流程等。第四,设置集中的实习学期, 规定四年制本科教学中,要有半年以上的实习期,实习期间可设置与实习相关的课程,如生产运作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第五,要求毕业论文必须与企业高度相关。学生选择题目后,到相应的企业去,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和探索; 或者直接到企业去选题,完成毕业论文。

摘要:民办本科院校重点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办学应体现出地方特色,人才的培养应适应当地的社会需求。文章以工商管理通才特色为例指出应该在把握有关问题,遵循四个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篇8

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先后两次参与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关于在线教育研讨会。作为一直致力于研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专家,他结合自身实践,谈了对目前我国在线教育的认识和体会。

在线开放课程成效显著

杨祥在会上指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一年多以来,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成效显著。目前,已经有60余所高水平大学开始在线开放大学的建设,有近200所普通高校参与了教学,课程上线数量持续上升,以985、211学校为代表的高校在线课堂课程大概已经超过了700门。

他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平台”(爱课程网)为例,2011年11月19日上线,一直致力于建设在线开放慕课(即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内容有高校在线课程中心和校园3G体系。截至2014年,爱课程网共聚集600余家高校的课程,累积浏览量达110亿次,慕课的上课人数突破1100万。

在线开放课程促进教学改革

虽然成效可喜,但仍有不足之处。杨祥认为,当前我国在线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实现在线教育创新发展。对此,他谈了对于中国特色在线教育、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的认识,以及对在线开放课程创新发展的思考。

首先,杨祥认为这是一场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他引用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简称《意见》)中的一段话,“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正在发生改革。”杨祥比较了1994年与目前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比,共性是两次改革的都是课程,特性是在课程教学改革的内涵上各有制度。1994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目标是面向21世纪,有两项重要成果,一是有60余本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至今仍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有近百本校本(school-based)发放;而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心在教育改革,但是成果是在线开放课程和公共服务平台。”

教学改革构建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其次,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成果,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服务平台。《意见》里明确指出,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依照国情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大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优秀开放课程和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课和公共课以及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来建设适合网络传播和教学活动的在线课堂建设。“由此透露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可以清晰地看出构建中国特色的在线教学体系与我国高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定位、建设机制。”杨祥说道。

他表示,我国的慕课、在线课堂等从定位上就与美国的不同。美国的慕课是大规模地面向社会推广学习,而中国慕课的则是由985、211等高水平大学提供给本校学生的,由本校的老师建立的全日制课程,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此外,在其他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如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的在线课程教育,目前的建设内容和模式仍然在沿用美国慕课的模式,以短视频、微视频为主,如果在这些在线课程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并将其与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慕课、在线课堂等平台打通,效果会更好。

通过改变在线教育内涵,形成中国特色

第三,慕课引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正在逐渐改变着我国在线教育的内涵,从而形成中国特色。杨祥解释说,目前我国做在线教育的平台,一般是从“互联网+教育”入手,而国内高校开展的则是“互联网+课程”,两者定位不同,从而无法快速地融合在一起。“实际上,这些模式有一个共融点,就是‘在线开放课程,如果各个模式、各个平台都能聚焦到这个共融点,开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产生有中国特色的在线教育,那么所有的平台就能融会贯通。这样形成共识的大平台,将更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上一篇:酒楼咨客年终总结报告下一篇:销售费用核销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