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管理课程论文

2024-08-25

现代物流管理课程论文(精选12篇)

现代物流管理课程论文 篇1

一、库存仿真实验开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 有助于强化理论教学

库存管理策略, 是《现代物流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 对于学生日后开展库存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库存管理经过多年发展, 目前已建立了多种订货模型,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在常见的库存管理模型中, 很多参数是以统计概率形式出现, 传统的理论教学往往难以使学生更好的认识到上述不确定性因素对库存管理的影响效果[1]。然而, 通过软件模拟, 以课内实验的形式, 可以让学生自主控制上述不确定因素, 更加深入的理解库存模型的内涵。因此, 以课内实验的形式开展教学已成为众多学校的共识。

(二) 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相比于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库存仿真实验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理论知识;此外, 通过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总结归纳对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显著的提升作用[2]。

二、库存仿真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库存仿真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实验, 要求学生理解影响库存管理的主要要素, 基本掌握库存管理的基本运作流程, 了解不确定性对库存管理的影响, 初步具备开展相关工作的能力[3]。

本实验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计算机仿真, 教师指导学生建立库存仿真模型, 使学生通过控制各参数的变化, 分析其对库存的影响, 深入理解库存模型。使学生加深理解、验证《现代物流学》中订货批量模型、库存控制等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库存仿真实验设计

(一) 基于订量订货法的订货策略描述

某商家经销某商品, 采用订量订货法的订货策略, 即:若此种商品的库存量降到订货点s, 则进行订货, 订货量为Q。希望找到最佳的决策参数s和Q使累计利润最大。给定的已知条件是:

1.订货后的第三个工作日收到厂家的送货;

2.每售出一件商品可获毛利15.00元;

3.每件商品仓储费0.80元;

4.每次订货费用为75.00元;

5.商品每天的销售量X是随机的, 根据以往的销售记录统计, 销售量X平均每天为50件, 其均方差为10, 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

(二) 基于EXCEL的库存仿真系统的建立

1.系统参数假设

假设决策参数控制量M为150;随机销售量X服从期望值为50, 标准差为10的正态分布。

2.库存仿真模型

假设某企业销售某种产品, 该产品每销售一件则获利15元, 每件产品的库存成本为0.8元/年, 订货成本为75元, 采用 (Q=750, s=150) 订货策略库存仿真模型, 其结果如下所示

(1) 时间序列:表示本离散仿真系统的时间状态, 即库存的检查周期, 时间序列为-2、-1、0是初始化状态;

(2) 库存量:表示当前仿真系统中的实际库存量;其中n时序的库存量为:

库存量n=库存量n-1—售出量n-1+订货量;

(3) 需求量:表示某一时序中的商品需求量, 是一随机值, 并假设其服从期望值为50, 标准差为10的正态分布。在Excel中的随机变量函数NORMINV (RAND () , 50, 10) 服从期望值为50, 标准差为10的正态分布, 取整后, 即可作为随机销售量X, 即可通过INT (NORMINV (RAND () , 50, 10) ) 来实现;

(4) 售出量:表示某一时序中的商品的实际售出量, 其值是库存量与需求量两者中的小者。即:售出量=MIN (库存量, 需求量) ;

(5) 订货决策:用来反应此时系统是否应该进行订货;若库存量—售出量<控制量M=150, 并且前工作日的前两个工作日没有下订单, 此时订货决策值为1, 否则为0[4]。即可通过Excel中的下列语句来实现上述要求:

订货决策n=IF (AND (库存量n—售出量n<150, 订货决策n-1=0, 订货决策n-2=0) , 1, 0) ;

(6) 收益:表示此时的毛利润, 收益=售出量*15;

(7) 成本:表示此时的总成本, 由存储成本与订货成本两部分构成;

(8) 累计利润:表示该企业获得时的利润之和。

参考文献

[1]张锐, 关绍康, 申长雨.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实验室科学, 2007 (6) :105-107.

[2]赵学余, 肖稳安, 姚菊香.教学实验室开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5) :17-19.

[3]刘新星, 陈耀明, 白国华.加强专业课实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8, 27 (1) :96-98.

[4]倪曼.基于Excel的库存仿真决策[J].物流技术, 2007 (9) :44-46.

现代物流管理课程论文 篇2

企业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也了解到现在企业管理的一些知识。要促进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好的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学习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今后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管理学,我初步认识了许多管理学知识:

一、企业概述:所谓企业是指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单位。

二、管理概述: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三、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权责一致原则,精干高效原则,分工协作原则

四、战略管理的概念与特点: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联盟

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含义,目标和内容,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员工招聘与录用,绩效考评。

六、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的含义,财务管理的内容,资金的时间价值,筹资管理,投资管理

七、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概述,仓储管理,配送管

理,供应链管理

八、生产与作业管理:生产与生产管理的概念,生产类型,选址决策与设施布置,生产计划的体系结构与指标,设备维修与管理,先进生产系统

通过这个课程,我想: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一个好的完善的计划必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更有效的确定行动方向,从而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学期的管理学带给我很多心得体会,我也将会应用于今后的实践中,取得更多的收获。我希望能在今后自己有机会创业时好好的去利用这次积累到的一切知识

现代物流管理课程论文 篇3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 课程教学改革 任务引领式教学 情境模拟教学

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会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应用性人才。作为企业管理教学的组织者,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人才,是现今职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一、《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存在众多问题,只有从这些方面加以改善,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1.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

虽然企业管理教学应该满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内在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应该是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企业管理本身就是一门相对抽象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实施困难较多,难度较大,原有的课程教学目标更是偏向于培养先懂理论后会管理的管理人才,因此任课教师在课程规划和组织实施上,都愿意避重就轻,多讲纯理论知识,不安排或少安排实践教学的时数,即使是安排了实践教学,大多也是安排类似看影片、参观等象征性活动,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实践操作,更没有良好的管理意识,难以达到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要求,这既不符合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要求,也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2.教学内容不完善

现今高职院校所能用的企业管理教材在内容上还存在着内容滞后、理论知识过于强调体系化、忽视实践性教学方面的问题,即使国家在高职院校教材建设上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能适应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条件的企业管理教材出现还需要一定时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受教材所限,习惯于运用章节式设计,既破坏了管理流程的完整性,又增加了课程学习的枯燥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并没有树立起将知识学习和适应未来职业岗位要求结合起来的意识。

3.教学方法不合适

企业管理课程如果以教师说为主,学生听为辅,学生将会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现在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为了让学生对该课程产生兴趣,一味地在课堂上讲授大量的与管理相关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这的确能使学生拓宽知识面,但是,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脑细胞,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一旦进入真实的管理环境中,学生就无所是从,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做各种管理活动,如何应付面临的问题,只是盲目地套用理论和方法。

4.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考核形式主要是理论考试,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考核。正是由于这种考核方式,使得学生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上。学生的考试成绩很高,但是动手能力很差。这种考核形式,过于重视理论考核,而轻视了实践环节的考核。

二、《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1.改革课程教学目标,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

面对新的社会需求和专业培养预期目标,企业管理教学应该满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内在要求,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的重复锻炼机会,增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为达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的, 在《现代企业管理》教学中,我院建立“以教学方法创新为重点,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宗旨, 在教学目标上树立以培养管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的教学理念。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管理方法。在能力目标上,培养学生的洞察力、综合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社会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工作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态度。

2.改革现代企业管理教学内容,采用基于模块的任务引领式教学

职业院校企业管理的教学,应围绕着工商管理专业岗位技能体系结构确定所需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不求体系化,只求知识的应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理论知识是为岗位技能培养服务的,只要做到“必须、够用”则可。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教材内容按管理流程设计成六大模块,其中“企业创建”和“资源管理”模块属于“基础模块”,“营销管理”和“生产运作管理”模块属于“应用模块”,“文化与战略”和“质量管理”模块属于“提高模块”。“基础模块”是企业管理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企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应用模块”与实践联系最为密切,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模块,主要介绍企业运行链条上的最基本环节的运作;“提高模块”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灵活选择的部分,主要介绍了企业该如何做大、做强的知识,引人了现今与企业管理相关的最新知识和技术。

在教学中围绕工作任务阐述相关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分为引导知识、核心知识和延伸知识。引导知识是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基础信息和理论,核心知识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重点知识,引导知识和核心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延伸知识是学生视自己的掌握情况来学习的外延知识,这部分主要是学生自学并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并解决问题。用模块层级式的内容设计打破原有章节式的设计,从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改革企业管理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突出情境模拟教学

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案例的启发、互动式教学、管理游戏和情境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尝试多种教学方式的交叉应用,如课堂讨论、分析报告、专题讨论、实验实训等。

(1)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

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把枯燥的理论主动应用到一个逼真的具体场景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在进行反复巩固阶段,可采用其他项目或单位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2)采用小组讨论法

分别组成不同的小组对教师提成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决策性的方案和建议,并在小组间进行研讨和辩论。在讨论中运用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关于管理人员的责权利问题时,采用头脑风暴法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3)运用管理游戏

管理游戏是提高学生创新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学生能得到更多方面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以利于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做出更多不同角度的观察、更正确的判断。我们尽力为学生创设富于变化、利于互动、便于交往、学生乐于体验的管理游戏,为学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

(4)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学生经常会遇到一些一次性、以后不常会遇到的工作任务。这种任务如果采用上述的几种方法完成,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此时,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提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到采购方式时,要求学生掌握招投标的程序及技巧,就可以设置一个招投标的场景,将学生分为几组,一方为招标方,其他几方为投标方。教师可根据情况确定一个招标主题,招标方按照主题展开工作,投标方可按照招投标程序进行投标,然后由教师协助招标单位选出中标单位,最后招标方与中标单位进行谈判最终签订合同。这种方式,既让学生主动了解这一项目的知识点,如招投标概念、招投标程序、招投标注意事项等内容,又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教师更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以便以后的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

4.改革课程考核办法,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既然本课程的改革倾向于学生能力培养,那么运用各种措施手段作为有效的考核方式,建立考核制度,有利于促使各个实践项目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在考核办法上应采取考试成绩与学习成果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即采取基础知识点理论考试加实践知识点学习成果考核的方法。理论考试采用期末试卷考试,期末考试成绩比例缩小到50-60% ,学习成果考核采用随堂考试、考勤和态度、小组作业情况、个人作业、课堂发言、课内实训报告、课程论文等,其所占比例可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但总比例不能超过50%。考核中要不断加大过程教学比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实做能力。总之,利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巩固实践环节的运行效果,力求达到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冯宇.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136-137.

[2]吴二娇,刘.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创新教学法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20:271-273.

[3]林红.“模块式任务先导”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J].广西教育,2009,18:92.

现代物流管理课程论文 篇4

现代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新型产业, 正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 迫切需要通过物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培养具备现代物流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物流人才来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教育呈现出飞速发展态势, 开设物流专业本科院校从2001年的2所, 发展到2013年的475所, 更有1700余所高职高专和中专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 如何提高课程质量和课程教学资源共享成为物流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

1 我国物流教育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

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指出的我国物流教育存在的如下教学问题:

1.1 传统的同类课程知识结构陈旧

课程没有面向行业和区域经济, 缺乏实践内容 (占调研高校的43.71) ;课程不能反映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41.72%) ;课程没有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 (31.79%) 。

1.2 传统课程教学手段单一, 学用不相结合

不少学校存在师资紧张的情况, 缺乏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 对于专业建设时间短的院校来说, 优秀师资缺乏的问题尤为突出。同时, 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比较缺乏, 教学偏重理论, 教学手段停留在单一的课堂教学上, 教师对物流行业前沿知识和理论了解和掌握不够, 科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科研与产业结合度不高, 科研转化成生产力的效果不明显。

1.3 传统课程资源不能共享

2013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总计为475个, 其中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最多, 由2000年的2个提高2013年的393个。73.68%的学校没有建立实验室或实验实训室占地面积都在500平米以下;物流类专业没有国家级教学名师, “四精品”国家级项目数量少, 优质教学资源不能共享。

上述问题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领域, 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学用不相结合, 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匮乏, 阻碍了我国物流创新人才培养。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中, 《“现代物流管理”“四精品”立体化课程建设与实践》成果为有效解决以上突出问题提供了经验借鉴。

2“现代物流管理”“四精品”立体化课程建设模式

2000年, 云南财经大学李严锋基于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 开始在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大学旅游与工商学院、澳门科技大学MBA (云南班) 开设主讲“现代物流管理”课程。随着该课程的影响不断扩大, 云南财经大学物流管理、物流工程专业的设置, “现代物流管理”逐渐形成了较强的师资队伍, 课程组历经13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通过“现代物流管理”课程对物流管理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进行了再造, 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 将多媒体教学、视频公开课、实验室和企业实践教学、网络学习和资源共享等集成化, 打造了全国物流类课程唯一、管理学课程二门之一 (另一门课程是天津理工大学“工程计价学”) “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教材、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为特征的“四精品”立体化课程平台, 推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通过产学研合作和实验室实践等推进了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 成果得到了物流教育界及社会的广泛应用, 为课程改革提供了示范和引导。

成果得到教育部国家质量工程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教材和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资金等支持。

3“现代物流管理”“四精品”立体化课程建设教学问题的方法

3.1 课程体系的重构和优化

课程组通过广泛学习和吸纳世界对前沿的现代物流理论和实践成果, 多人次到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物流教育领先的高校学习, 到世界最著名的物流企业参观考察, 从教材建设着手, 重构“现代物流管理”课程知识结构, 将课程重心放在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规律、特点和管理模式上, 从现代物流管理发展、物流管理思想、先进物流技术、物流运作与物流组织创新等角度, 理论联系实际, 诠释现代物流管理前沿理论和方法, 适应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3.2 精心建设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总体设计、教学计划书、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案例库、作业习题库、参考文献、读写议指导书、实验指导书、试卷库、电子课件、交流互动平台、辅助教学视频资料库、课程录像、专题讲座视频、七个拓展资源库等。其中课程组开发多媒体课件获得省级一等奖, 开发的案例获中国物流管理优秀案例奖, 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获全国物流教改教研课题一等奖。

3.3 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现代物流管理”课程建设过程中, 注重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 注重教师的培训、学历提升和人才的引进, 李严锋连续两届被教育部聘任为高等院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被西南财经大学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 入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高校教学名师计划, 当选云南省优秀社科专家, 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特聘教授章启宇入选云南省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李严锋、冉文学入选省级教学名师和名师工作室立项, 冉文学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形成了物流教指委委员、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理论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打造了省级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室, 为课程建设奠定了强有力的人才基础。例如李严锋擅长研究性内容教学, 冉文学擅长物流技术和物流业务教学, 夏露擅长基础性内容教学, 刘贲擅长社会实践和实验课指导, 章启宇教授主讲国外物流发展专题, 物流企业家主讲实践案例。“现代物流管理”课程教师们的师德口碑好, 优秀的师资队伍保证了课程教学水平。

3.4 产学研相结合, 建设教学科研平台

建成了具有六项国家专利技术支撑的物流实验室, 为课程提供了实验课条件。与10多家企业共建实训实践教学基地, 与云南物流产业集团共建了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与云南物流产业集团、云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厦门现代物流工程技术中心联合建立了“现代物流与供应链协同创新中心”, 为课程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平台。完成三十多项物流规划与物流工程设计研究项目, 科研成果进入课程案例。被中国物流学会授予第一批“中国物流产学研基地”, 物流管理专业入选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 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硕士点、工商管理博士点物流与电子商务方向, 形成了完备的学科体系。这些平台面向物流产业的课程教育有效地将学用结合在一起, 提升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3.5 建立“大学生模拟实践中心”, 拓展第二课堂

本课程学习的众多学生在第二课堂“大学生模拟实践中心”, 参加了物流师、采购师、英国工商管理LCCI等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考试并获得了证书, 更有部分学生通过项目的训练, 自主创业办起了自己的公司。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十人次获得“宝供物流奖学金”, 一个项目获得云南省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 一人获得“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

4“现代物流管理”“四精品”立体化课程建设的创新点

4.1 课程前沿化

“现代物流管理”着力点放在现代两字上, 重点突出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成果, 2009年利用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契机, 新增了物流战略、物流系统、物流营销管理等内容。2012年利用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的契机, 对课程进行了凝练和提升, 将交通运输、生产物流、仓储、配送传统的物流管理理论体系改变为基于供应链思想的现代物流管理理念与规划, 基于资源整合的采购、运输、生产、仓储、配送流程管理与再造, 基于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物流信息、物流质量和组织管理, 基于协同创新的第N方物流、国际物流、物流金融、物流营销、精益物流新模式, 使得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完整, 内容更加丰富, 更加适应物流管理发展和物流教育的需要。

4.2 教学模式立体化

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等多维体系, 改变了单一的课题教学模式, 将多媒体教学、视频公开课、实验室和企业实践教学、网络学习和资源共享等集成为立体化课程, 课程建设成为国内物流类唯一、管理学两个之一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教材、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于一体的立体化课程平台, 受众面广, 社会影响好, 示范作用强。

4.3 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课程团队入选省级创新团队,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课题, 获得6项国家专利技术, 出版了学术专著10多部, 科研成果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励, 主持完成了30余项重大区域物流经济与物流工程规划设计, 六项政府咨询报告被云南省委省政府采纳, 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支撑了课程建设。

4.4 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6000多名在校学生和3000多名企业从业人员接受了本课程教育, 培养了3000多名物流师和采购师。课程深受东盟学生的欢迎, 600多名东盟留学生修读了本课程, 课程组应邀在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开设了本课程。成果通过教育部的“四精品”立项、全国物流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全国财经院校物流专业协作组以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的专题报告等, 成果被全国许多高校学习借鉴。

5“现代物流管理”“四精品”立体化课程建设的推广应用

5.1 推动了边疆民族地区现代物流教育, 带动了全国物流教育

本课程自2000年开设以来历时13年, 授课对象包括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等七所高校, 授课人数超过6000人次, 两位省级教学名师通过名师工作室, 培养了一批云南省高校物流青年教师, 使得云南省高校物流类专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在李严锋教授倡议下, 全国财经院校物流专业协作组从2012年开始实施“全国财经院校物流义务支教活动”, 推动边疆民族地区的物流教育发展。通过物流教指委、中国物流学会等推荐, 成果得到物流界的广泛应用, 带动了全国物流教育。

5.2 通过国家精品教材建设, 带动了物流专业教材建设

课程知识体系不断重构和完善, 课程组从2004年起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三版《现代物流管理》教材, 被评选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国家级精品教材。与科学出版社合作, 将该教材的精华编写出版《物流金融》、《物流质量管理》等八部特色教材系列。《精益物流》入选新闻总署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课程组编译出版了艾伦.哈里森和雷姆科.范赫克的名著《物流管理》 (第四版) , 作为总主编在重庆大学出版社组织出版了一套“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系列教材”, 带动了全国物流教材建设, 为推动我国物流教育、物流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3 通过国家级“四精品”立体化课程平台建设, 实现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现代物流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国家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上线后网络教学资源不断更新和丰富, 为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学习者提供了020 (线下线上) 的学习条件。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精品教材” (包括系列教材) 印刷量超过20万册, “精品课程”仅云南财经大学平台访问量超过46300人次, “精品视频公开课”仅爱课程网站学习人次超过13500人次, 网络学习者给予极高的好评。“精品资源共享课”也于2013年10月在爱课程网站上线。“国家精品课程现代物流管理”网络教学软件”获得2010年云南省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

5.4 立体化课程模式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为高校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现代管理专题课程作业讲评 篇5

《现代管理专题》这一门课程系统介绍了现代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结合国内外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研究和介绍了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后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特点、企业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战略联盟、企业信息化、现代生产管理的技术发展与模式创新、电子商务、人本管理理论、组织文化、博弈论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知识管理等内容,旨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员的现代管理意识、理念,掌握现代管理的技巧与方法。

下面就是对于平时作业的相关内容评讲,希望可以给同学们一定的指导价值。

注:请同学们注意下面的黑色字体是作业的参考答案,蓝色字体是对于相关问题的阐述和分析,即解题思路。

题目:博弈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题思路:博弈论是一种游戏理论,其准确的定义是,一些个人、团队或者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参考答案:博弈的构成要素有:

1.博弈的参加者;

2.可选择的策略或行为集合;

3.进行博弈的次序;

4.博弈方的得益。

题目:什么是重复博弈中的“针锋相对”策略?

答题思路:值得指出的重复博弈中的“针锋相对”策略获胜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即博弈的无限次重复的。也就是说,对局者都与其这一博弈将永远持续下去而不会停止,如果对局的次数是有限的话,上述结论将不再有效。

参考答案:重复博弈中的“针锋相对”策略是指在无限次博弈的过程中,你的对手在上一局选取什么策略,你在这一局就选择什么策略。针锋相对的策略的确非常令人满意,它能利基对背叛施以惩罚。

题目:阻止市场进入的策略有哪些?

答题思路:威胁与承诺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论题。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垄断者阻止潜在进入者进入

市场的策略。

参考答案:阻止市场进入的策略有:

1.扩大生产能力策略(包括阻止生产能力策略以及承诺与可信性);

2.保证最低价格的策略;

3.限制进入定价策略;

4.掠夺性定价策略。

题目:企业的知识资源表现和特征有哪些?

答题思路:企业的知识资源是指企业拥有和可以反复利用的,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富增长的一类资源的总称。企业的知识资源不像物质资源那样以实物资产形式或金融资产形式存在,它往往是无形的却又能够给企业带来财富。

参考答案:企业的知识资源表现为:

1.企业创造可拥有的无形资产;

2.信息资源;

3.智力资源。

企业资源的特征是:

1.企业的知识资源是无形的;

2.企业的知识资源可以反复利用;

3.企业的知识资源不会枯竭;

4.企业的知识资源可以充分共享;

5.企业的知识资源的使用不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减。

题目: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的意义?

答题思路: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对企业中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等因素的管理,以实现知识共享。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加强知识管理的意义。

参考答案:开展和加强知识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有效地开发其知识资源,使知识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得到扩展;

2.有利于提供适当的工具和环境,促进员工同相关客户和工作伙伴进行直接或间接交流,从所处网络环境接受知识,形成“边干边学、在干中学”的终生学习机制;

3.有利于增加企业知识储备,将个人知识和信息提升为组织知识,减少员工休假、离职而造成的损失;

4.有利于通过知识地图将知识和人联系起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降低知识扭曲;

5.有利于企业有效地利用其知识资源,促进和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

题目: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答题思路:根据知识的可编码性对知识进行分类,可以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两者之间转化的主要模式。

参考答案: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的主要模式有:

1.社会化过程;

2.外化过程;

3.综合过程;

4.内化过程。

题目:如何实施知识管理?

答题思路:为了更好的完成知识管理的任务,实现知识管理的目的,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应特别注意做好的工作就是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

参考答案: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

1.设立知识主管;

2.建立起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

3.营造有利于企业知识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环境;

4.真正重视知识的价值;

5.建立收益递增网络;

6.通过企业内部网把员工联系起来;

现代物流管理课程论文 篇6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文档管理 实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158-01

秘书文档管理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文秘专业的一门传统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文档管理的职业技能,课程讲究理论教授与实训操作并重。如今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推进,文档管理课程在理论讲授中早已融入了诸多信息化技术因素,例如多媒体应用,精美课件的制作,网络图文信息资料的搜集等,这些转变提升了授课内容的前瞻性和趣味性。与此同时,如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并完善课程实训也成为高职院校文秘教师关注的焦点和课程改革中的难点。基于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教育部的政策导向1以及个人的教学经历,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就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文档管理课程实训模式进行一些简要的探讨。

1 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共享平台,更新充实课程网站案例数据库

案例分析是一种传统的实训教学法,操作流程通常是教师提供案例,学生分析案例。这种传统实训方法虽然可有针对性地辅助巩固知识点,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如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我们的传统实训方法带来了新的启示,实训时可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广泛搜集甄选典型性案例,然后对典型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与汇报,最终学生甄选的案例与其评析均上传至课程网站案例数据库。这种融入了信息化因素的实训任务,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其对网络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培养思维创新、团队合作、沟通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搜集来的前沿性时效性强的专业案例不断充实本课程的案例数据库,提升了课程网站利用率,使案例分析这种传统实训方法焕发新的生机。

2 搜寻剪辑文档管理视频,引入情景讨论实训任务

从沟通角度来讲,以影像和声音为载体的信息沟通其效果比以文字为载体的要好很多。因此,在课程实训中设置以视频为依托的情景讨论任务能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当然搜集和剪辑文档管理视频是非常关键的前期工作,专业教师需要以广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多渠道搜寻与文档管理相关的视频,比如,学生的模拟情景表演的录像、历届国家秘书证考试用视频、利用会声会影、狸窝视频转换器等软件剪辑电影电视中的部分片段、新闻视频、专题片视频等等。在实训操作中,教师可仿效秘书证考试中视频分析的操作方法,将视频播放三遍,然后要求学生发现并分析视频存在的问题、汇总分析结果。这种以视频为依托的基于信息化技术处理后的情景讨论实训任务以其新颖、可视、直观的特点、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着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 文书档案管理软件的搜集、对比与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快节奏的都市工作使很多文档管理软件被开发出来。这些软件的开发和使用无疑会提高目前企事业单位文秘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另一个方面由于开发软件的工作人员其文档管理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个人水平的不同,目前的文档管理软件可谓良莠不齐。因此,通过网络搜集、对比、试用和选择文档管理软件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实训任务,这种任务对于敢于挑战的90后学生们是十分有吸引力的。

文档管理软件的甄选完成后,紧接着的便是软件的试用,试用地点可设在计算机机房。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公文和档案资料,逐项利用文档管理软件进行录入和保存,这样可起到双向检测的作用,既检查学生对文档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检测软件的适用性。例如本课程的实训任务收发文模拟演练便是采用这种方式完成的。

4 重视并引入电子文档归档步骤模拟演练

伴随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电子文档大量产生。电子文档通常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计算机盘片、磁盘和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文字材料,包括电子文书、电子信件、电子报表、电子图纸等。电子文档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及提供利用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有很强的依赖性。在文档教学的实训环节中设置电子文档归档步骤模拟演练,可促使学生认知电子文档这种特殊档案的特点,还能提升信息处理速度和办公自动化水平,因此这种方式也不失为信息技术与课程实训相融合的一种尝试与探索。

现今文书与档案其载体、特征、形式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档信息自动化处理也已是目前主流状态,因此,信息时代下的秘书文档管理课程必然要求与时俱进,要求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并完善课程实训模式。当然这种探索也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创新意识等多方面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手脑并用、思维创新、师生共进。

参考文献

[1]闫冬.电子文档管理的现状、特点以及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3):146-147.

[2]余厚洪.网络时代文档管理对象的变化与信息服务的深化[J].湖北档案,2009(12):20-22.

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学校管理策略 篇7

第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这是我校管理的核心问题。我们管理的对象是人, 因此, 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既包括学生也包括老师, 只有以教师为本, 尊重教师, 教师才能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

学校管理绝不等于单纯的“管束”“要求”和“制约”。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管束, 这是一种传统的管理观念, 与新课程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理念是完全不相适应的。新课程下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当包括两点:一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个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这就要求校长在管理工作中关注教师的优势, 尽可能让教师更好地发挥优势, 使他们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和价值。

在学生的管理上,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正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成长的需要。这样, 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一种快活的、愉悦的过程。

第二, 构建一个有机统一的管理目标体系

所谓学校目标管理, 是学校管理者根据一定时期内学校事业发展的方向确定总目标, 然后将总目标层层分解, 逐级展开, 通过上下协商, 制订出各层次以及每个人的分目标, 使总目标指导分目标, 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 从而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目标体系。把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考评管理成绩和效果的依据,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负责、全面落实的管理体系。

为了使学校的管理目标体系能够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 在制订的目标体系中还应当包括管理目标体系的实施方法、措施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评价和奖惩的办法, 这是学校管理目标体系能否得到切实贯彻执行的保证。如为创建“平安校园”, 学校建立班级安全工作目标管理, 与正、副班主任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并制定、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 以提高教师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增强教师工作的责任意识。

第三, 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团结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师生的管理, 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 更多地应采用暗示、认同、探讨的沟通方式, 应致力于教师价值观的形成、文化管理特色的凸现, 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团结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长要多用欣赏的眼光接纳每一位教师, 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以这种态度影响和帮助教师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营造一种和睦、宽松的工作环境, 使教师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投入工作。只有在和谐宽松的心境下, 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在管理中, 我遵循“刚”“柔”并济、以德治校、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比如, 在老师的考勤问题上, 首先改变学校以前的做法, 不设签到簿, 而是通过营造一个人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人人在比、学、赶、帮、超的合作竞争中自觉地准时或提前到岗, 对于家里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处理的, 可以在不影响上课和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同室长打一声招呼就可以了, 这样老师在处理完个人问题的情况下, 就可以全身地投入工作了。不但不会把一些个人的烦恼带给学生, 而且会让教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工作, 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四、满足教师合理需求, 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

传统的教育管理理论认为, 人们应该去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是改变环境。因此在学校管理中, 要求教师去努力适应校长的领导风格、管理行为, 而校长没有必要关注教师的愿望及所思所想。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学校管理中, 校长与教师之间应寻求相互信任, 校长要让教师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尽可能得到合理满足, 并引导其需求的满足不断向前发展, 以保持其工作的活力与干劲。

校长要经常与教师交流, 了解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在实施新课程中, 要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活动, 鼓励他们迎接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信息资源, 特别是应及时加强培训, 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以解决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激发他们实践探索的动力。这样, 教师就能全心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关注并实践新课程改革, 为学生和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现代物流管理课程论文 篇8

一、管理会计课程考核模式设计指导思想

(一) 管理会计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管理会计》是河北省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开设的工商管理本科的选修课, 该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其中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20%, 主要通过4次平时作业成绩反映;终结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80%, 主要是90分钟的纸质、闭卷测试成绩, 两者合成则为总成绩。形成性考核主要是以作业为主, 再结合学生平时参加面授辅导、小组活动、网上讨论等在课程责任教师心目中的影响分进行微调。这种做法存在的问题是:对学生的学习缺乏制约, 部分学生学习没有计划性, 经常期末突击完成作业, 另外, 为了追求高分值, 作业出现雷同现象, 教师对成绩的微调缺少定量依据。期末考试虽然比较综合, 但传统的题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试卷中对那些实践性、能动性强的内容无法反映, 只有回避。这种形式的考试只是注重学生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为了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 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必要对《管理会计》传统的课程考核形式进行改革。

(二) 管理会计课程考核模式设计

深入探索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探索管理会计课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的形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 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有效地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胜任能力;提高学生利用多种媒体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能力, 研究探索远程成人考核的信度与效度, 准确地检验平时的教学质量, 缓解学生期末集中考试的压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遵循“对象多样性+以人为本=形成性考核多样性”方程式;体现“考核多样性、服务平等性”原则, 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自我监控的设计。

二、管理会计课程考核改革具体方案

(一) 考核改革的核心

一是考核形式改为网上考核。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仍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种方式进行, 但为了克服纸质考核形式易抄袭的弊端, 防止学生期末突击完成作业, 考核形式由原来的纸质考试模式变为网上考试模式, 即学生通过计算机分阶段按时完成平时的形成性考核, 集中完成期末的终结性考核。本课程网上考试采取双及格的形式。即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核成绩都必须及格, 否则视同该课程最终成绩不及格。形成性考核不及格不能参加终结性考核。二是提高形成性考核比例。为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 此次改革将形成性考核比例由原来的占总成绩的20%提高到40%。三是丰富形成性考核内容。形成性考核内容包括4次阶段测试和1次网上讨论, 分阶段按时完成, 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形成性考核形式的多样性, 能更好地进行学习过程的监控;终结性考核取消了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 增加了判断题和案例分析题, 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

(二) 形成性考核

进行形成性考核的目的主要在于: (1)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即可加强对地方电大本课程教学辅导教师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管理, 优质的完成教学任务,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 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即可加强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检测, 引导学生自觉地按照本课程教学要求和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 (3) 强化系统教学监控。即可通过对学生与辅导教师网上学习交流互动的记载, 便于教学设计者能够直接地掌控系统内教学进度、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

其考核内容如下:开放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全方位发展、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光靠平时作业这一种形式进行测评和考核, 显然不能体现开放教育试点的培养目标, 因此, 实际教学中在传统的形成性考核内涵上增加新的内容, 使形成性考核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多维性, 以适应更多类型学生的需要, 并提高他们对于完成形成性考核的兴趣。同时, 为了防止纸质作业雷同的弊端, 加强学习过程控制, 也将原来的纸质作业形式转变为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形式。具体涉及内容如表1。

(三) 终结性考试

终结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 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 这种形式的考试不仅要注重学生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也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为了防止学生考前突击, 设计的终结性考试为1次, 满分100分, 采取网上统一考试, 占综合成绩的60%。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各地市电视大学组织学生按规定时间统一参加网上考试, 具体时间由当地统一安排。

(四) 考核要求

首先本课程网上考试采取双及格的形式。即形成性考核成绩和终结性考核成绩都必须及格, 否则视同该课程最终成绩不及格。其次, 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形成性考核和按时参加终结性考试。超过规定时间, 则无法登陆课程任务, 无法提交答案。最后, 评阅老师要严格评阅学生提交的答卷, 发现抄袭、拷贝现象按零分处理。课程考核成绩由教学班责任老师进行分阶段网上评阅, 既要给出分值, 又要给出文字性评语, 以便帮助学生清晰地掌握知识点。教学班责任老师提交的成绩还需经过省校责任教师的审核后, 最终生效。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监控。

说明: (1) 五次形考, 采取百分制, 占综合成绩的40%。 (2) 学生完成形考任务后可以多次提交。 (3) 网上讨论采取非实时跟帖的形式, 有效跟帖数必须达到6个。 (4) 学生必须完成每次形考任务, 不完成第一次形考任务不允许参加下一次形考。 (5) 每次形考题目内容均由省电大提供。

三、管理会计课程考核改革实施过程及效果

(一) 丰富考核内容和形式, 加强学习过程监控

设计了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后, 笔者选择唐山电大作为试点, 组织2008级秋季班 (51名) 、2009级春季班 (46名) 工商管理本科学生参加网上考核试点。首先从考核内容上看, 可以清晰地了解, 《管理会计》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分为五次任务, 这五次任务是按照教学进度, 结合教材章节, 分阶段布置的, 这样能更好地监测学生学习过程。任务形式多样, 体现在最初的题库建设上。在形成性考核题库建设中, 分别设计了客观选择题、判断题, 主观网上资料查阅分析题、小型计算分析题、综合案例分析题等, 还有网上讨论题, 学生网上答题时, 自动组卷, 每个学生分析的题目不尽相同, 这样可以避免互相抄袭、对学生的阶段学习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另外规定了每次形成性考核任务完成的时间段, 督促学生有计划地安排学习, 避免期末突击完成作业。网上讨论形式的考核, 事先将课程注册学生分成小组, 每个小组构成一个讨论区, 学生进入讨论区进行案例发言, 同时规定了网上讨论采取非实时跟帖的形式, 有效跟帖数必须达到6个。这样对形成性考核网上活动进行了量化考核, 提高了网上讨论的效果。

(二) 学生考核成绩提高,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考核成绩上来看, 2008级秋季班学生期末综合考试成绩及格率为64%, 2009级春季班学生期末综合考试成绩及格率73%, 与2008级春季班学生及格率54%相比, 呈逐渐上升趋势。详见表2:

2009级春季班学生形成性考核成绩及格率82.6%较2008级秋季班学生及格率64.8%有所提高, 而且, 学生考试分值也有所提高, 主要原因是:2008级秋季班学生第一次进行网考试点, 不太适应网考方式, 有的同学没有按实提交考核任务, 有的同学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弱, 有的任课教师没有很好地组织教学和考核, 导致最终合成成绩不理想。2009级春季班这一学期, 省电大又组织试点教学班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 要求责任教师及时制定相关的教学设计方案, 从而有效地组织安排学生完成考核任务, 考核成绩有明显提高。终结性考核成绩, 2008级秋季班及格率为60%, 2009级春季班及格率为71%。

可见, 通过网上考核改革, 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自我监控意识增强, 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也获得了客观公正的学习评价;任课老师提高了责任心, 加强了过程控制, 并且与学生的交流也增加, 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通过问卷调查, 大部分教师和学生比较喜欢网络考核这种形式。目前, 电大计划将试点的范围继续扩大, 争取一年后在全省范围内铺开。

四、管理会计课程考核改革的完善

(一) 调整丰富课程考核内容

首先, 考核内容的设计上, 由于终结性考核时间约束性强, 可考虑终结性考核增加客观题比例, 缩小主观题比例;相反, 形成性考核任务完成的时间性要求较宽泛, 可考虑增加形成性考核主观题比例, 缩小客观题比例。当然还可丰富主观题的形式和内容。

(二) 加强考核管理与监控力度

考核管理与监控方面, 还需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 明确教师职责, 细化质量监控环节, 加大奖惩力度, 调动授课教师的积极性, 保证考核任务的组织实施。可考虑每年度评选优秀课程网考组织者, 还可适当增加网考组织教师的课时报酬, 定期组织省市教师课程教研活动, 及时沟通交流, 提高业务水平, 解决实际问题。

(三) 强化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

在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方面, 还需进一步提高。这样才可保证学生高效率地完成网上考核任务。可以在每学期课程教学中, 专门要求一定的学时 (不需太多) , 进行计算机操作、网络资料查询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以便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网考形式, 按要求完成并提交每次考核任务。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给电大事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实施课程考核改革是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反馈学习信息指导、改进课程方式方法的重要措施, 是科学地测评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考核方案效果如何, 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跟踪、评价、改进。只要积极探索, 勇于改革创新, 必将推动电大现代远程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青云:《构建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若干问题》, 《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第11期。

[2]卢真:《高等教育中管理会计教学改革初探》,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现代物流管理课程论文 篇9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长,管理意识

本人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已十余载, 在这十多年的风雨历练中, 自己的所想所做经历了一些坎坷和碰撞, 但出于自己的真挚和坦诚也迎来了更多的共鸣和勉励。作为新世纪的校长只有在不断的学习、探究、创新中, 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因此,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学校校长应具备下列三种现代管理意识, 恳求同仁指正。

一、创新意识

1. 增强服务意识, 科学经营教育。

教育既是培养人才的途径, 也是一种社会服务。服务质量高才能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也为学校带来各方面的效益, 因此校长务必树立服务意识, 科学经营教育。在行政管理方面:应注重理顺教职工的情绪, 多渠道、多层面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 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以“己欲立而立人”的良好品德行为影响和带动广大教职工, 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创建良好人际关系, 让教师有归属感、幸福感, 能安心工作, 不断进取。在财务管理方面:勤俭持家、公开透明, 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 由一人操心变大家操心。健全监督机制, 民主理财, 提高办事效率和水平。在业务管理方面:德育重修养、智育重启发、体育重健身、美育重陶冶、劳动重体验。制定管理目标, 构筑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标体系, 构建家庭、班级、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 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和管理目标。校长务必坚持“以德立校、以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方略, 牢固树立“创一流管理、建一流队伍、争一流质量、办一流学校”的办学理念, 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2. 彰显人文管理, 实现“三个转变”。

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当好校长的前提, 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修养是当好校长的基础, 敢于改革实践是当好校长的根本。因此校长要加强学习、不断充电, 一个善于学习的校长能带动起一个善于学习的群体, 更为重要的是校长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 才能把实践的经验和理论的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创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新鲜方法、新鲜语言、新鲜思想和新鲜经验。只有这样校长的讲话才不至于是陈词滥调, 而是新鲜活泼、富有启迪的智慧之音, 才能实现由依附型向自主型转变、由经验型向创新型转变、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 从而提升自己驾驭管理现代化学校的能力。为师生创建舒适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为学校创造“自由、合作、探究、和谐”的民主氛围, 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二、科研意识

1. 学校要出人才、出成果、出质量、出经验都离不开科研。

向课堂要质量, 向科研要质量已经成为校长的共识, 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模式、河南西峡县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等。这些学校之所以取得闻名遐迩的科研成果, 其关键是他们都有很强的科研意识、团队意识、为学生终身负责的强烈愿望才孜孜不倦地学习、探索、研究, 故此在教育改革中教师需要新思维、新思想、新路子, 而这些新东西的产生必须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经过自己的探索、总结、升华才能获得, 这个过程就是科研过程。在工作中, 根据本人平时与教师谈话、谈心得知:一些教师缺少科研的紧迫感、自觉性和方向性。这就需要组织安排、引导、帮助他们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生活, 屏除杂念, 这时校长要积极地投身于科研队伍, 勇当科研先锋, 扛起科研大旗, 为教师引路、为教师呐喊加油、为教师创造一切必要条件, 与教师一道攻难克坚。若不这样就很难改变学校教育科研停滞不前或流于形式的状况, 也很难改变学校教育因循守旧的落后面貌。

2. 建立机制, 激发教师科研动力是搞好科研的重要举措。

学校务必从实际出发, 结合校情、学情, 以课题专题研究为龙头, 将教研与教改紧密结合起来, 使人人明白教研绝不是脱离教学实践的空中楼阁, 教研是架设在新理念和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 应教有所研、研有所获。多年来我们要求组组有教研目标、人人有教研课题、个个撰写教学心得,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实行激励机制, 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集体和个人, 将教研成果与评先晋级挂起钩来, 从而提高全员教研意识。

三、质量意识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所以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必须坚持质量意识, 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达到优质高效, 同时也会赢得学生、家长的好评和社会的肯定, 作为一个新世纪的校长要毫不动摇地借助新课程改革的东风, 站在时代的前沿科学地看待人才观、质量观, 让学生全面发展, 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学会审美。要引导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特长培养, 不求人人成才, 但求人人成功。

1. 狠抓队伍建设, 教育与管理并重, 全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团体是学校不懈的追求, 为此我们积极创设比、学、赶、帮, 人人争先、团结协作的氛围, 使教师在学习中提高, 研究中成长。多方位激励全校教师树立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强烈意识。学校还从考评方案、奖励政策、评职晋级、常规检查、活动开展等多方面制定措施、政策来鼓励教师学习, 为自己的专业成长不断充电。每个学期, 学校都要开展多项基本功比武活动 (如教后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论坛等评选活动) , 并给予优秀者适当奖励。除了在校内开展竞赛活动外, 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有关竞赛活动, 教师通过参加活动, 既获得了成就感, 也丰富了教学经验,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每年的秋季学期开展教学课堂展示评比活动, 从教师的课件制作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加以展示和评比。每年的春季学期则开展“教学教研成果汇报”活动, 让那些在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 在教职工学习培训大会上作典型发言, 谈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并在全校进行推广, 既使成绩优异的教师获得成功的愉悦, 又为身边的同行树立了榜样, 并要求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管理中来, 通过听、看、评、辅等方式, 能够对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少数教师和青年教师、新进教师加以点拨指导, 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各教研组也有计划、经常性地开展新老师上汇报课, 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 外出学习教师上移植课的活动, 以充分发挥示范、指导作用, 为教师搭建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平台, 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 能干事的人有舞台, 能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2. 狠抓常规管理, 过程与结果并重,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教学管理归根结底是对教师的管理, 教师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教师的备、教、改、辅、考、评、研等具体的教学各环节工作情况都将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因此, 建立完善规章制度, 使教师工作过程中有章可循, 是有效实施教学管理的一个保障。我们以制度为准绳, 狠抓常规管理不放松。

现代物流管理课程论文 篇10

一、《现代项目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现代项目管理学》是在传统项目管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 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包含了一般管理知识与实践, 项目管理特有的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项目管理协会于1986年提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其知识范畴限定在项目管理的共性知识, 包含了一般管理知识与实践、项目管理特有的知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三部分, 因此具有很强的知识综合性。传统的项目管理知识主要针对工程领域当中的成本、质量和进度的管理。而《现代项目管理学》则把项目的含义扩展到任何一项具有一次性和独特性的活动, 其关注的领域从传统的工程领域扩展到整个社会活动, 知识体系涵盖了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时间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等九个方面。

二、《现代项目管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分析

1. 教学内容繁多, 理论性较强, 讲授难度大。

《现代项目管理学》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一个分支, 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其中, 自然科学包含了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模糊数学、工程学等, 社会科学则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门类。现代项目管理包括范围管理、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和整体管理等, 各项管理都有各自的理论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众多且复杂, 理论性很强, 讲授难度较大。管理学本科生的教育背景往往侧重于文科教育, 项目管理应用的方法则具有很浓厚的理科特征, 这对教师授课带来很大挑战, 如何能够浅显易懂地把项目管理的精华奉献给学生, 让学生易于掌握, 是所有讲授《现代项目管理学》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2. 授课形式过于单一。

《现代项目管理学》理论性很强, 教师往往采取直接课堂讲授的方式, 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一言堂”, 这样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可以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讲得明了,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理论体系, 但是授课形式过于单一, 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而, 这样的授课方式通常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在课程刚开始, 教师授课激情很高, 学生上课也听得认真, 但是, 由于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感, 进而对该课程失去学习兴趣, 很可能放弃该课程的学习, 不能做到善始善终。

3. 考查内容不全面, 考核方式单一。

现代项目管理课程的考试内容往往局限于教科书, 考试内容比较重视知识记忆, 忽视考察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 现代项目管理课程的考核, 往往采用任课教师出试卷闭卷考试的形式, 这种考核方式的目标和方法过于单一, 不仅内容枯燥呆板, 缺乏实用性,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而且还容易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学过的理论知识, 因而无法真实考核学生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全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创新型教育的需要。

现代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庞杂且理论性较强, 目前国内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往往采取教师根据教材不停讲解的模式, 这样无法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与良性互动, 不能适应创新型教育的需要。

5. 学生缺少实践机会, 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求。

实际工作中需要更多的创新应用型的人才, 能够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 同时在生产、生活中创新理论知识和技术。但是, 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过于单一, 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不牢;考试形式也过于单一, 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现代项目管理课程理论性很强, 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 缺少实践机会, 学生很难顺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代项目管理学》教学应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 然而却事与愿违, 其偏重点存在严重的错误。

三、《现代项目管理学》教学模式的创新

《现代项目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改革应着眼于从“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 教学形式应由“单一课堂授课”向“多元化的交互式教学”转变, 教学氛围由“考试所迫”向“兴趣引导”转变[2]。

1.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

《现代项目管理学》涵盖内容复杂且理论性较强, 因此, 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传统的《现代项目管理学》教学是老师负责自己所授班级的课程, 很少与其他老师交流, 导致教师水平参次不齐,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我们成立了《现代项目管理学》课题组, 课题组的老师每周都要在固定的时间交流上课心得、讲授经验等。课题组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 也会到其他学校交流学习, 提高课题组的整体业务水平。

2. 基于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讲授。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注意力、接受能力等直接关乎老师授课的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思维受到教师上课所教授内容的束缚, 局限性很强, 致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在基于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讲授形式下, 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讨论, 引导理论知识的讲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必要的课本知识的学习和课外内容的扩展。

3. 基于实际生活的案例教学[3]。

教学的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授课教师不应满足于仅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成果展示与课堂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内的成员可以进行具体明确的分工, 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进来, 查找相关资料, 运用《现代项目管理学》和其他课程的理论知识, 概括并提炼小组的观点, 然后派出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发言。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解决具体的问题, 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 基于实训教学的能力提升。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效率高, 适合理论类课程的教学;企业实训是把学生直接安排到工作岗位上, 在工作中学习, 适合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职业训练。而实训则结合了两者的优势, 通过模拟实际的工作环境, 采用来自真实工作项目的实际案例, 教学过程理论结合实践, 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工作方法、团队合作、实践经验等方面显著提高。在实训教学中, 学生要提前分组, 教师按照分组情况分配实际工作中的案例, 通过小组所有成员的共同讨论、调查研究, 制定一套理想的实施方案并上机提交, 最后教师完成评价, 并根据每个小组出现的具体问题讲解, 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实训教学学有所获。

5. 基于全方位的学生考核体系。

学生考核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通过建立“课堂表现—案例考核—考试—实训”四位一体的考核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 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的出勤情况、上课积极性、作业完成情况等计入“课堂表现”维度;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案例展示情况等计入“案例考核”维度;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计入“考试”维度;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积极性、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最终实训成绩等计入“实训”维度。

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改变以前只学习针对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能够学习和掌握针对现代项目这种一次性、独特性创新活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使之成为学生在未来职场竞争中安身立命之本。由于《现代项目管理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既不同于日常运营管理, 也不同于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 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因此, 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也与现有各种职能管理有着不同的要求。《现代项目管理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 丰富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 通过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我们发现其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内容繁多, 理论性较强, 讲授难度大;授课形式过于单一;考查内容不全面, 考核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创新型教育的需要;学生缺少实践机会, 不能适应实际工作需求, 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阻碍了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经过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改革, 通过加强教师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通过改进课堂讲授方式, 引入案例教学和实训教学等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授课形式、学生考核体系等方面的弊端, 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案例的参与者、实际问题的解决者,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现代项目管理学的学习, 真正能够全面了解和熟悉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彩茹, 宋景华, 徐永赞.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体系构建[J].科学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 20, (4) :183-185.

[2]谢琦.《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32) :58-60.

[3]李拉.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研究述评[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08, (4) :63-67.

后现代课程观下数学课程新品质 篇11

在这种后现代课程理念指导下,数学在传统观念也即现代主义观中的应用受到时代要求的限制。数学课程不再是纯线性的严密结构体,而是与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程要适应现代数学的发展,其课程内容就必须与时俱进,将科学的理性与逻辑、故事的想象力與文化,以及精神的感觉与创造性结合起来。本文就把数学课程作为后现代课程观中的一个开放型系统对待,站在从现代到后现代转换的发展趋势与特征的角度,审视数学课程,分析现代数学课程的新品质。

一、后现代课程观

1.哲学基础

世界是复杂的、变化的、开放的。它是一个充满“湍流”的系统,自组织与转变是其根本特征。混沌、不平衡不是黑暗与荒诞的象征,而是系统进行转变的必要条件,缺少它,系统便不会进行自组织与获得重构。系统的发展不仅有量的逐步积累,更有质的整体跃迁。系统的发展是不可逆的,当不可逆性登台时时间才变得重要。因此,后现代的宇宙观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开放的宇宙观。

2.后现代课程理念

(1)教育目的

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确定目标是最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的步骤都是围绕或紧随目标陈述的。如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写道:制订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需要认真考虑来自学生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等方面的信息,以选择大量适当的目标,再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两把筛子进行筛选和过滤。因此,这样产生的教育目的是精确的、具体的、固定的。而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主张目标既不是精确的,也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一般的、形成性的、创造性的、转变性的。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的发展,关注教育目标的“生成”而不是“预成”。同时,为了适应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灵活性,教育目标也应该是宽松的、一般的、带有一定的模糊性的。由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目标是在活动中产生的,所以它也会随着活动的发展不断地被反思与修改。

(2)课程内容

现代主义知识论认为知识是先验的、确定的,是不依赖主体而存在的。因此,建立在这种知识论基础上的课程观强调课程内容的确定性、严密性、统一性,而将具有歧义性、不确定性的知识排斥在课程内容之外。后现代主义者多尔则认为知识具有一定的情景性,是在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互动中建构的,而丰富的歧义性、干扰性与不确定性则是促成这一建构的重要因素。因此,课程内容需要一般的、宽泛的、多少带有非确定性特点,它应该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疑问性和启发性,并且需要达成一种促进探索的课堂气氛。

二、后现代课程观下的数学课程

史蒂文·赛德曼在其主编的《后现代转向:社会理论的新视角》一书的引言中是把“知识的数学化”当作现代人类科学的指导性前提予以解构的。赛德曼写道:“试想一下现代人类科学的那些指导性的前提。学科的构建一直是围绕着下列的假设:科学被特权化为知识;基础的建立;殚精竭虑地要使基础的假设和概念成为普遍理论、法则、模型以及解释的努力;知识的数学化;事实与价值的分离;科学对于道德和政治的排斥;通过建立一种具有方法的严格性、经验主义以及基于真理假说的概念性论证的严谨文化来实现对于科学进步的追求。”赛德曼认为,诸如“知识的数学化”这种原本被作为人类科学指导性前提的假设将会被社会的、道德的、政治的、知识的实用目标以及知识的情景效应等选择所取代。

三、数学课程新品质

1.学习模式

数学——计算算术在其中发挥作用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于是多尔提出了一种“与模式游戏”的模式来发展课程的丰富性。显然,这可以通过计算机出色完成,因为计算机是任何具有数学丰富性的课程所应拥有的工具,但是计算机不是绝对必要的条件。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通过自身活动所得到的知识与能力,远比被动接受教师传授来得透彻,而且源于现实,也更容易用之于现实。

“与模式游戏”是一种发现,有其自身的乐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追寻探索的内部动力,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就是学生如何在传统课程下与数学知识游戏,从而获得数学知识的很好方式。

2.数学知识

一直以来,数学以其“精确、严谨、逻辑”著称。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也都避免去涉及暂无定论的,需要探究的东西。传授给学生的必须是确定的、无需质疑的知识,那些有待于讨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是要极力回避的,从而使数学课本只有枯燥的公理、定理、公式。而后现代主义多元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丰富的个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就一定要吸纳适当的不确定性的课程内容和多元的文化内容。这部分不确定性可以用多种方式表现。如课堂上,教师在脉络清晰的知识框架中选择一部分模糊的、不确定的、粗略的知识;或在课后,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但现阶段还未作为掌握范围的知识,自主地进行探究。

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增加了“数学建模”“探究性课题”“数学文化”三个板块,为开放性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模式,也是后现代课程理论下最有优势的“研究性学习”,并为其提供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充实,同时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相当宽松的时间和环境里去发现问题,做出思考,得出结论。试卷的形式只能极少数评价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试卷的形式都是已有的问题让学生解答,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提出问题这一点是试卷所不能做到的,而论文则可以弥补这一点。

参考文献:

现代物流管理课程论文 篇12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急需大量的技能型物流人才。由于物流工作具有很强的实操性,企业招聘物流人才时基本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物流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造成了企业招不到人和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供需矛盾。毕业生的实践经验主要来源于实践教学。物流实践教学一方面要结合学习规律,由易到难分阶段地推进;另一方面又要结合物流涉及的环节、技能等,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分层次地实施。这需要科学地构建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所以,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成为物流教育改革研究的焦点。

关于物流实践课程体系,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最近,李家斌(2014)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指出,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是物流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包括认识实践、校内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并包含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管理和实习保障等分体系[1]。金细明(2015)针对国内人才培养单位物流实验室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系统的物流实验室建设方案,然后构建了基于物流实验室的实践课程体系[2]。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把物流的各个环节(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综合为一个整体,使物流整体性优化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物流企业的效率。因此,信息处理是物流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此,本文结合物流企业信息化,构建适应现代信息化高职物流实践课程体系,以期培养物流企业所需的信息化物流人才。

2 物流实践课程体系问题分析

虽然我国关于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逐渐多起来,达成一定的共识,如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是物流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加物流实践课时的比例等,但还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物流实践课程体系,这反映出我国高职培养技能型物流人才的时间较晚和实践教学长期以来得不到足够重视的现实。当前,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物流实践课程从属于物流理论课程。认为物流实践课程是物流理论课程的延伸,是对物流理论课程的补充。所以,在构建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时,往往在理论课程增加对应的实践课程。虽然在理论课程之后增加对应的实践课程可以巩固理论知识,但是这种“验证式”的实践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这与高职院校要培养技能型物流人才为目标相违背。所以,需要构建一个与物流理论课程体系相互促进、独立的物流实践课程体系。

(2)物流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善。物流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物流设备设施,由于物流设备设施投入资金较大,导致了有些高职院校通过购买相对便宜的物流仿真系统建立物流仿真实训室;有些高职院校通过搭建物流沙盘模型建立“参观式”的物流实训室;有些高职院校只有一两间设备陈旧的物流实训室。为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建设物流实训室,如“引企入校”与企业共建校内物流实训室;到校外与企业共建校外物流实训室;同时,高职院校需要做好物流实训室的规划,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3)物流实践教学交叉重复、不衔接。由于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如师资,物流设备设施等)的限制导致一些实践课程设置不了,以及在构建实践课程体系时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决策,造成了物流实践教学存在着交叉重复、不衔接等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物流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为此,在构建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时,首先要成立一个物流教学团队统筹规划实践课程体系。其次,根据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分阶段完善物流实践教学条件。

(4)物流实践课程体系与现代物流不适应。现代物流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周元福(2005)提出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不同点在于现代物流是以信息革命作为技术支撑来实现其功能整合。现代物流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的灵魂,现代物流和信息流融为一体不能分开[3]。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时忽略了信息技术对现代物流的重要性,多半仅在实践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与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而没有把信息技术融入到物流实践课程体系中。为此,下文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与现代物流相适应的信息化物流实践课程体系。

3 构建适应现代信息化物流实践课程体系

3.1 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发

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发指的是实践课程的确定过程。高职以培养面向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所需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所以,高职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开发的第一步是调查物流行业、企业需要怎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同时结合物流专业服务区域的经济特色,确立物流专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然后,通过物流岗位群的分析,确定培养物流人才所需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接着,按照职业能力的性质(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设计物流课程体系(包括物流理论课程体系和物流实践课程体系两大部分)。其次,开发物流实践课程。在开发物流实践课程的时候,可以采用较为有效的基于工作过程,基于典型任务和基于项目等方式建设物流实训项目。为了提高实践课程效果,可以建立一个网络信息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教师可以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即教师可以提前发布实训任务,让学生在实训前就主动地学习实训内容或做好实训准备,在课堂上老师不再是按部就班地讲解,而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或讨论。这一教学方法对于物流管理系统实训,如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实训,仓储管理系统实训和运输管理系统实训等较为有效。对于技术性的物流实训,如打包机实训,叉车实训等,教师可以把实训视频发布在网络信息平台上,让学生重复和个性化地学习。最后,总结学生对物流实践课程的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同时归纳实践教学的经验,以微课等形式建设实践课程资源库。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发如图1所示。

图1 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开发

3.2 构建适应现代信息化物流实践课程体系

根据物流企业信息化以及学习规律,构建适应现代信息化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如下表1所示。它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一、二学期的基本技能,第二阶段为第三、四学期的专业技能,第三阶段为第四、五学期的综合技能,第四阶段为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本实践课程体系以物流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为主线,培养学生在信息化下,如何收集、分析和使用物流信息,如物流信息平台实训;如何使用物流设备设施,如物流信息技术实训,运输实训和仓储与配送实训;如何运营物流企业,如仓储管理系统实训,运输管理系统实训,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实训,配送中心管理系统实训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实训以及如何提高物流的自动化、智能化,如智能物流实训。

当前,某些高校已经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如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开展智慧物流的研究和实训。虽然智慧物流将会是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受技术、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在物流企业的推广和使用仍需时日。所以,高职院校是否要开展智慧物流实训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服务区域物流企业对智慧物流人才的需求。

表1 适应现代信息化的物流实践课程体系

4 适应现代信息化的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的保障

构建物流实践课程体系是为了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但是要落实实践教学,实现技术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保障。

4.1 建设适应现代信息化物流实训基地

适应现代信息化物流实践课程体系能够开展必须要有物流实训基地支撑。根据表1的适应现代信息化的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由5个物流实训室组成的物流实训基地,如表2所示。

表2 物流实训室

4.2 师资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双师型”教师。这一方面大部分教师从高等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高职教育,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从企业转职而来,他们虽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缺乏一定理论。如何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如,“源头获取”规定被招聘的物流教师必须具有2年以上的物流企业实践经验和研究生学历;“以老带新”,让具有丰富物流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指导和培养缺乏经验的年青教师;开展“双师型”考核和认证工作,鼓励教师到物流企业中获取实践经验。

4.3 实践教学方法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活动不同于理论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具有实操性,以学生是否掌握某一动作、技能为实践教学的目标。所以,实践教学必须是以学生动手实操为中心。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难以奏效。因此,需要采用与实践教学活动相符的教学方法。当前,较为有效的物流实践教学方法有行动导向教学法[4],任务驱动教学法[5],案例教学法[6]等。

5 结论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物流企业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本文结合物流企业信息化,构建的适应现代信息化高职物流实践课程体系应用于本校物流人才的培养已初见成效,如近几年本校物流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8%以上,用人单位对我校物流毕业生满意度达95%以上。当今信息化发展迅速,特别是物联网,智慧物流将会是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智慧物流的教育改革有待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物流企业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没有物流信息化就没有物流企业现代化。文中在物流实践课程体系问题分析基础上,结合物流企业信息化,构建了适应现代信息化的高职物流实践课程体系,以期培养物流企业所需的信息化物流人才。

关键词:信息化,物流实践课程体系,物流实训项目

参考文献

[1]李家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14,33(1):390-392.

[2]金细明.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研究[J].物流技术,2015,34(4):311-313.

[3]周元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师,2005(4):82-83.

[4]谢祥添.行动导向教学在仓储实训课程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2016,39(4):134-136.

[5]陈路平,周小俊.任务驱动法在物流运输教学中的应用[J].商情,2012(5):82-82.

上一篇:可控饱和电抗器下一篇: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