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概述论文

2024-09-13

现代物流概述论文(共7篇)

现代物流概述论文 篇1

现代物流与物流模式概述

1.1 物流

物流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到了物流一词。二战期间,美国军队为了改善战争中的物资供应状况,研究建立了“后勤”理论,战后该理论逐渐应用到企业界,发展完善形成为现代物流理论。1985 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作了如下定义: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为提高原料、在制品和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流动和存储效率而对其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中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物流的解释是: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1.2 物流模式

(1)自营物流。自营物流是指企业自营物流就是企业自身经营物流业务,建设全资或控股物流子公司,完成企业物流配送业务。即企业自己建立一套物流体系。企业在各地的居民密集地区设置自己的配送点,在获得消费者的购物信息后,将相关的信息即刻送往离消费者最近的配送点,然后由配送点的人员将商品为消费者送货上门。优点是掌握控制权;盘活企业原有资产;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商业秘密泄漏;提高企业品牌价值;有利于推进客户关系管理;适应性、针对性强。缺点是投资多、风险大;资产利用率的波动性;增加管理难度,降低专业化水平管理机制约束;存在跨行业经营风险。使用对象:适用于具有一定物流资源的传统企业进行电子商务时所采用。代表企业:沃尔玛集团、海尔集团、连邦软件。

(2)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指企业将一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外部的专业物流公司来完成。物流公司本身不拥有商品,而是与企业签定合作协定或结成合作联盟,在特定的时间内将商品送达消费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物流专业化的一种形式。优点是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减少投资,加速资本周转;降低运营成本及库存成本;改善企业价值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灵活多样的顾客服务,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缺点是成本控制困难;发展目标不一致;不利于整体优化;物流资产的制约;市场交易成本的制约。使用对象:不具备现代化物流技术手段,无法满足对物流系统的高度化需要的企业。代表企业:DELL电脑公司、当当网上书店。

(3)物流联盟。物流联盟是指物流服务的当事人在物流服务方面选择少数稳定且有较多业务往来的物流公司通过契约形成长期互利、优势互补、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互相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物流伙伴关系,是战略联盟的一种具体形式。优点是可降低成本,减少投资,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获得一定的物流技术及相应的管理技术;有利于发挥渠道优势,提高利润水平;有利于拓展经营领域,提高顾客服务水平,提升企业形象。缺点是冲击主业发展,降低专业化水平;破坏旧的客户关系;物流联盟模式非常脆弱,这种关系很难形成且非常容易解体。使用对象:区域配送系统完善、物流内容相对单

一、物流规模较稳定的企业。代表企业:北京世佳、上海梅林正广和、美国UPS。企业物流模式选择关键因素

2.1 物流对于企业成功的关键程度

2.1.1 企业的行业性质、产品性质

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经营的产品不同,物流模式的选择则不同。因为不同的行业和产品,需求的大小不同,物流配送的规模也有很大差别。不同的产品对物流配送时间的要求也有很大不同。

2.1.2 企业规模和实力

一般说来,大中型企业由于实力较雄厚,有能力建立自己的物流系统,制定合适的物流需求计划,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另外,还可以利用过剩的物流网络资源拓展外部业务(为别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而小企业则受人员、资金和管理的资源的限制,物流管理效率难以提高。此时,企业为把资源用于主要的核心的业务上,就适宜把物流管理交给第三方物流代理公司。

2.1.3 物流系统总成本

物流系统总成本由运输总成本、库存维持费用(包括库存管理费用、包装费用以及返工费)、批量成本(包括物料加工费和采购费)、总固定仓储费用、总变动仓储费用、订单处理和信息费用及顾客服务费用(包括缺货损失费、降价损失费和丧失潜在顾客的机会成本)构成。这些成本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现象,减少库存数量时,可降低库存费用及仓储费用,但会带来缺货率上升而导致运输费用及订货费用的增加。如果运输费用及订货费用的增加部分超过了库存费用及仓储费用的减少部分,总的物流成本反而增大。如图1所示。

图1 物流系统中各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

2.1.4 物流的客户服务能力

在选择物流模式时,考虑成本尽管很重要,但物流的客户服务能力在选择物流模式时至关重要。也就是说,物流在满足企业对原材料及时需求的能力和可靠性,对企业的零售商和最终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的反应能力等方面也应该作为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2.2 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力

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力强,现有的物流网络资源丰富,可自营物流。若物流管理水平低,企业宜于第三方物流或组建物流联盟。企业物流模式决策分析

3.1 定性分析方法

企业采用自营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还是物流联盟模式取决于“物流对于企业成功的关键程度”与“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力”两个因素的平衡。如图2所示,企业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企业进行物流模式决策时有以下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图2 物流模式选择的图示

方案1:选择自营物流模式。

如果物流对于企业成功很关键,企业对客户服务要求高、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大,且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力较高,已经有高素质的人员对物流运作进行有效的管理,那么该企业就不应该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将物流业务外包出去,而应该采用自营物流模式。

方案2:选择第三方物流模式。

如果对于一家企业来说,物流对于企业成功不是很关键,物流并不是其核心战略,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也不高,那么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质量。

方案3:选择物流联盟模式。

(1)寻找强有力的合作伙伴。

如果物流对于企业成功很关键,物流是企业战略的核心,但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力很低,那么寻找物流伙伴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多收益。好的合作伙伴在公司现有的、甚至还未进入的市场上拥有物流设施,可以向企业提供自营物流模式无法获得的物流服务及专业化的管理。

(2)成为合作关系的领导。

如果企业的物流活动不那么重要,但是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力较高,由专业人员管理,那么企业就会主动寻找需要物流服务的伙伴,通过共享物流系统,提高货物流量,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企业成本。

3.2 定量分析方法

3.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法)最先于20 世纪70 年代提出,是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特别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的数据的情况下更为实用,近几年中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理:首先,把要解决的问题分层系列化,即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形成一个递阶的、有序的层次模型;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人们对客观现实判断给予定量表示,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得到最低层(方案层)相对最高层(总目标)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以此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

3.2.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

建立一级综合评判模型的基本步骤:建立评判对象的因素集(因素就是对象的各种属性或性能,在不同场合,也称为参数指标或质量指标);建立评判集;建立单因素评判;综合评判。模糊综合评判的四个步骤中,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和确定权重分配,是两项关键性的工作,在企业选择物流模式的选择问题中,可以采用专家或企业管理人员评分的方法求出。

现代物流概述论文 篇2

配送是以用户需求为前提,对货物进行挑选、包装和分配等一系列工作,并将其送至指定地点的活动。配送是物流活动的核心环节,需要完成货物的包装、保管、运输和装卸等多项任务。配送的基本要求是保证货物的种类和数量没有差错,在此基础上保证能够按时送达客户。在实现这两个保证后,力争寻求到更加节约成本且更为快捷的配送方案,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在整个物流配送环节中车辆调度问题最为重要,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从1959年首次提出物流配送车辆优化调度问题直至发展到今天,物流配送行业一直致力于在满足一定约束条件下(包括用户需求和现实因素的限制等),选取最为合适的行车路线,争取最大面积覆盖取送货点,优化各项指标,最终实现效益的不断攀升。

2 车辆优化调度问题概述

车辆优化调度问题根据时间特征的差异可分为车辆调度问题VSP(Vehicle Scheduling Problem)、车辆路径规划问题VRP(Vehicle Routing Problem)以及有时间窗的车辆路径问题VRPTW(Vehicle Routing Problem with Time Windows)。其中VSP问题侧重于考虑时间上的要求来安排运输线路;VRP问题不考虑时间因素,仅从空间上对问题进行优化,目的在于令安排的路线更加合理;此外,由于VRP问题的不断发展,在原本根据空间来安排路径的基础上,加上时间上的排程考虑,便成为有时间窗的车辆路径问题VRPTW,特点在于在车辆途程问题之中加入时间窗的限制。

也可进行如下分类:

(1)按送货计划安排分为纯装问题、纯卸问题和装卸混合的问题。区别在于安排纯装问题和纯卸问题的车辆允许在所有任务点装货或卸货。而装卸混合问题比较复杂,装货和卸货可能同时进行,并没有严格界定。

(2)按车辆的装载货物量分为满载问题和非满载问题。安排满载的车辆完成任务时可能需要多辆车,而安排非满载的车辆完成任务时,多项任务仅需一辆车就能完成。

(3)按车辆类型分为单车型问题和多车型问题。单车型要求完成此次任务的所有车辆,其容量完全相同,而多车型并没有此要求,可以搭配安排。

(4)按优化指标多少分为单目标优化问题和多目标优化问题。单目标优化问题仅要求一项指标最优,通常这项指标是该次任务最为重要的指标,而多目标优化问题将考核目标范围扩大,要求多项指标最优或较优,如既要求路途短,又要求运费少。

(5)按时间窗要求分为硬时间窗问题、软时间窗问题。硬时间窗要求车辆必须完全遵照时间安排,早到必须等待,而晚到则拒收。而软时间窗相对灵活一些,可以不在时窗内到

3 车辆优化调度问题研究

车辆优化调度问题可通过精确算法和启发式算法来进行求解。精确算法是根据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然后进行求解,具体方法都有割平面法、线性规划法、动态规划法等,精确算法由于设计过于理想,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启发式算法结合直观情况和经验,是一种逐步逼近最优解的算法,具体方法有构造算法、神经网络法、遗传算法等,启发式算法更为接近实际生活情况,适用范围广泛,正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所在。

在此介绍几种常用的优化算法:

3.1 遗传算法

J.Holland教授于1975年首次提出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遗传算法源于物种进化的自然选择理论,结合物种进化过程中适者生存规则以及染色体中随机信息的交换,发展形成的一种智能算法。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群体中选择较为适应环境的个体用于繁殖下一代,对选中个体进行交叉、变异等操作,以适应度为选择原则,通过算法的迭代选取最优个体。当最优个体的适应度不再变化时迭代结束,得到全局最优解。遗传算法广泛应用于多项领域,属于智能计算的关键技术。

优点是具有鲁棒性,全局搜索能力强,耗时较短,但是不能保证每次搜索结果一样。

3.2 模拟退火算法

N.Metropolis于1953年首次提出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SA),模拟退火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给定一个初始状态,并设定初始温度和降温次数,同时在邻域范围求出另一个解,结合控制参数选择接受或舍弃,经过反复实验后,求得参数控制下的相对最优解;下一步,构造降温函数,不断减小控制参数的值直至为0,此时获得的解即为全局最优解。前半部分是通过加热增加物体能量;后半部分是通过降温来减少物体的能量。对照数学模型,所构造的目标函数就是物体的能量,故求最优解的过程就是求能量最低态的过程。

优点是有很强的全局搜索能力,但是由于允许移动到较差的解,所以会出现接受目标值不好的状态,仅产生局部最优解,导致求得全局最优解要花费较长时间。此外模拟退火的有效性与邻域的选择相关,若邻域的设计范围合理,算法将更为优越,反之,会影响获得的结果。

3.3 蚁群算法

M.Dorigo于1992年首次提出蚁群算法(Ant Colony Algorithm,ACA),蚁群算法源于蚁群在觅食时发现最短路径的行为,蚁群通过寻找信息素浓度最高的路径,从而找到最佳路径,蚁群算法是一种模拟进化算法。蚁群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将多只蚂蚁分别放在不同的初始点处,设定顶点也置于当前解集中,蚂蚁从初始点开始转移,直到所有的点都已存在于解集中,得到各只蚂蚁的适应度,记录下当前最优解;然后更新信息素,迭代结束后,求出种群进化后的最优解,便得到问题的最优解。

优点是求解结果不依赖于初始线路,且不需要人为参与调整,设置较为简单,但需要不断调整变量,过程繁琐,任务量大。

4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对于物流配送车辆优化调度问题的研究,模型设计比较简单,而且将影响因素孤立开来,使得构造的模型与现实复杂的情况出入较大。其次,典型模型的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如典型模型默认是集货送货一体化的问题。实际上,大部分物流公司的业务是集货任务、送货任务、集送一体化任务混合在一起的,在物流配送中需要综合考虑,统一安排车辆。另外,在模型的设计中并未考虑到一些突发情况,过于公式化,导致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局限。

5 车辆优化调度问题研究展望

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要想把研究真正与实际相结合,更具有应用价值,应该注重对研究问题的描述,建立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模型。其次,鉴于道路交通状况对调度的影响越来越大,将实时交通状况与车辆调度问题相结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物流业和配送业近几年在我国迅速崛起,车辆优化调度问题也日益重要。但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对于通用理论的研究较少,对于应用性研究也过于局限。因此,有必要将研究的部分重心转移到通用性好、运算速度快且精度高的优良算法上来,以缩短存在的技术差距,健全快速发展的物流业,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强,荆刚,陈建岭.车辆路线问题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交通科技,2004,(1):60-62.

[2]胡大伟,朱志强,胡勇.车辆路径问题的模拟退火算法[J].中国公路学报,2006,19,(4).

[3]唐小明,郭晓汾.基于物流配送服务水平多指标的车辆模糊优化调度[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5,25,(3).

[4]骆义,谢新连.物流配送车辆调度优化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2003,(3):7-12.

[5]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1,4.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 篇3

关键词: “新文学”;“现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09606

在中国高校教育体制内,中国现代文学①是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②,规定开设各种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具有较长的学科史和较为丰富的学科内涵。如果我们追溯它的学术研究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文学”的研究阶段(1917—1949年);

第二阶段,“现代文学”的研究阶段(1950—1985年);

第三阶段,“20世纪文学”的研究阶段(1985年以后)。

上文所取的“新文学”“现代文学”和“20世纪文学”都是一个代名词,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对这门学科的不同认识。

“新文学”是“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提倡的以白话为主要语言,以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各类文学样式(现代短篇小说、长篇小说、随笔、新诗、话剧等)为主要文学样式,旨在批判中国传统社会及其文化的落后现象,提倡人的自由和人性高扬的文学运动的代名词。“新文学”的对立面,一是表现传统士大夫阶级没落情绪的贵族文学(如旧体诗、骈文小说、桐城派古文等);二是新兴于文化市场的市民文学(各类通俗文学)。“新文学”的“新”也代表以世界先进自然科学与先进社会科学为标志的现代性的追求目标,代表了中国人以世界先进国家为参照系努力发展未来的方向。“新文学”因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生爱国运动(1919年)的方式而得到普及,最终获得国家教育部门在文化层面上的承认(1921年)。新文学运动中产生大量的作家、学者、诗人和戏剧家,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郭沫若、郁达夫、沈雁冰(茅盾)、郑振铎等等,都是这一文学运动的奠基者,他们在提倡新文学运动的时候,发表许多批判旧道德、提倡新文学的激烈主张,这些文章可以被看作是新文学最早的理论探讨。

关于“新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赵家璧主编的十卷本《中国新文学大系》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学》,(十卷本),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初版。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印影本。,第一次系统汇编了新文学最初10年(1917—1927年)的主要成果,分成建设理论一卷,文学争论一卷,小说三卷,散文两卷,新诗、戏剧、资料各一卷,编选者胡适、郑振铎、茅盾、鲁迅、郑伯奇、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洪深、阿英各人撰写的长序,总结新文学各个领域的成就,并由蔡元培写总序。这些执笔者大多是新文学运动中的主将,他们的地位和眼光决定了这套书的特殊价值。尤其是各卷导言,从不同分类和不同认识层面上总结了新文学的10年历史,合订在一起,就是一部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新文学史的雏形。同时,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若干高等院校设置了新文学的课程。现在能够找到的两种文献:一种是王哲甫撰写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杰成印书局1933年初版。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出版印影本。,是作者在山西省立教育学院的授课讲义;另一份是朱自清在清华大学的授课讲义,讲的是“中国新文学研究”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刊于《文艺论丛》第14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初版。。这表明了一个信息:在20世纪30年代初,“新文学”的研究已经从一般的文艺批评中脱离出来,作者有了文学史的研究眼光,并且将“新文学”进入了高等院校课堂,虽然是少数的高校开设这样的课程,但标示了新文学研究已经含有学科的雏形。

新文学早期涌现许多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们基本上属于一些自发的文学团体,宣传自己团体的文学主张,攻击别的文学团体,如文学研究会的沈雁冰(茅盾)和郑振铎,创造社的成仿吾,语丝社的周作人,新月社的闻一多和梁实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瞿秋白、冯雪峰、胡风等人,他们的文学批评成为新文学理论的重要遗产。20世纪3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们介入新文学批评,尤其是新诗理论的探讨,朱光潜、梁宗岱、叶公超等京派文学批评家摆脱创作圈子的狭隘意识,形成比较客观的文艺批评。当时最杰出的书评家李健吾,用刘西渭的笔名对一些著名作家的创作进行精湛的艺术分析,他的独到的艺术见解引起了作家们的争论。“刘西渭”充满感悟、抒情的文艺批评,不仅摆脱了小圈子的狭隘意识,也摆脱了意识形态化日益严重的左翼批评的阴影,对于以后的作家研究提供了样板,至今仍然产生良性影响。

“现代文学”的研究时期(1950—1985年),是这门学科发展的第二阶段。它是在1949年中国政治局势发生重新组合以后开始的。这里指的“现代”,既不是世界意义上的MODERN,也不是时间意义上的CONTEMPORARY,它是一个特定的政治概念,指1919年到1949年之间,被指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因此,也有的文学史著作称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与1949年以后的“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相对应。这一时期国家政治权力及其意识形态对学术的制约相当明显。“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史”普及教育的组成部分。从大的文化背景看,抗战以来中国意识形态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战争文化的规范,即便在战争结束以后,国共两党内战阴影和世界冷战思维都继续支配了文学研究者的文化心理,这一点,海峡两岸没有什么差别。不过当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主流在大陆,其特点更加明显。出自巩固新的政权,加强意识形态的需要,现代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被置放到重要的位置,并且通过高校设置二级学科来保障学科经费、研究队伍以及教育途径。但是,出于同样的原因,现代文学在学科建设中也表现出许多缺陷与不足。最严重的问题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中,许多作家都受到迫害,被整肃、劳改、批判以及受到种种人身侮辱时,文学研究非但没有可能为他们鸣冤叫屈,伸张正义,反而为了证明这些迫害是合理的,许多文学史和研究著作里删除了被迫害作家的名字,甚至根据政治的需要,歪曲历史真相,配合对受难者的攻击。

但是,这一期间的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推动了学术研究。这主要表现在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和鲁迅研究队伍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是配合高校开设课程而编写的教材,代表著作有王瑶、丁易、刘绶松、张毕来、唐弢等人主编的各种文学史,这些著作对现代文学的性质、意义以及作家作品评价的描述,基本一致,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文学史模式。第一部作为学科建设而编写的现代文学史,是王瑶撰写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王瑶:《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册于1951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下册于1953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修订本。虽然沿用了“新文学”的概念,但已明确地将1919年到1949年划为一个特定的历史范围。王瑶是朱自清的学生,研究中古文学的专家,他在治学方法上延续了朱自清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的传统。《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完成于1955年(胡风冤案)之前,受到政治干扰还比较少,资料搜集比较齐全,为现代文学研究奠定了一个大致的基础和框架,成为后来几代人学习现代文学的入门书。这部著作放到今天来读自然有许多不足,如作品分析比较粗疏,缺乏理论的深度,对于非左翼作家的文学成就也未能给以应有的评价。但与以后出版的几种文学史著作相比,依然是代表了这一时期现代文学研究的水平。

与现代文学史编写成绩相匹配的,是关于鲁迅的研究。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和19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领袖之一,他生前就是一个被争议的人物。20世纪30年代鲁迅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并且成为盟主以后,瞿秋白撰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里,关于鲁迅的阶级定位,鲁迅思想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转化,鲁迅杂文的意义等论述,虽然体现了鲜明的党派观点,但对后来的研究者产生深远影响。鲁迅去世以后,毛泽东对鲁迅做出了高度评价,鲁迅的社会声誉越来越高。1949年以后,鲁迅亲炙的弟子冯雪峰、胡风、李何林等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鲁迅研究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把鲁迅的精神传播开去;另一批鲁迅生前的朋友许寿裳、台静农、黎烈文等在台湾光复(1945年)后迁居台湾,把鲁迅和新文学的精神火种也带到了经过五十年殖民统治的中国台湾省。但是在1949年以后的白色恐怖下,台湾地区左翼文化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整肃,鲁迅也成为一个被禁止的话题。而在中国大陆,从1955年开始,在一系列政治运动中,胡风、冯雪峰、萧军、黄源等都受到批判,但是关于鲁迅的研究仍然在高校里继续进行,出产了一批研究成果。其次是左翼文艺运动的研究,这一时期最有贡献的学者是丁景唐,他主持修订了瞿秋白、左联五烈士等人的传记资料,并且在瞿光熙、谢旦如等藏书家的支持下,搜集印影了50多种20世纪30年代的左联地下刊物,为学术研究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献。此外,薛绥之曾编撰全国第一套大型现代作家研究资料(1960年),奠定了这个学科的最初的资料基础,后来他又主编《鲁迅生平资料丛抄》共11册,陆续出版,惠及后学。那一时期其他现代作家的研究成果有曾华鹏、范伯群关于郁达夫的研究、钱谷融关于曹禺的研究、扬风关于巴金的研究、叶子铭关于茅盾的研究,在他们的文章里,思想批判因素较少,对研究对象抱有同情的理解,比较客观地论述了现代作家的创作道路和创作特点。

第三个阶段是从1985年开始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时期。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规定了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学科的范围和规模——主要研究对象是19191949年间的“五四新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40年代后的延安解放区文艺”的文学主流。这种以30年为时间界限的“现代文学”学科很快就出现了内在的局限性。1978年以后中国政治上逐渐“解冻”,走上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道路,思想文化领域的极“左”路线遭到清算,大批被迫害的知识分子得到平反昭雪,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又被允许出版并获得关注。这就打开了现代文学研究的空间,学术研究领域的许多禁区都被取消了;另一方面是1949年以后的文学创作已经有了3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在“文革”结束后,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高潮,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新的文学状况,原来的现代文学学科的定义显得过于狭隘,在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内都限制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中国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所以,它不能被看作孤立的现象。如果把它封闭在30年的时空范围,上不衔接20世纪初社会转型的文化特征,下不联系当代文学的发展流变,这样等于扼杀了这门学科自身的生长因素。1985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万寿寺)举办的青年学者创新座谈会上,北京大学的钱理群、陈平原和黄子平联名发表了《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长篇论文,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以取代原来的“现代文学”的概念。他们解释“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定义是:“20世纪中国文学,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1900年)开始的至今仍然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面一道)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进程。”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定义空泛而乐观,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进取心态。当时是1985年,距离20世纪的真正结束还有15年,事实证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的走向完全越过了“20世纪中国文学”作者们对文学发展所寄予的乐观想象,出现了无法预测的“无名”“无名”状态是笔者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状态的一种描绘。“无名”状态指的是中国社会进入相对稳定、开放、多元的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变得丰富,以往那种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再也拢不住民族整体的精神走向。于是出现了价值多元共存的状态。“无名”不是没有时代主题,而是由多元并存,文学创作只是反映了时代的一部分主题,但不能达到统一的状态。状态。但是“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对现代文学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是这个概念把清末民初的文学、“五四”新文学以及当下正在进行的文学联系起来进行整体考察,“20世纪文学”是整体的概念,凸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内在发展的一致性,淡化了原来学术界把近代文学“近代文学”是中国学界的一个概念,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历史阶段的文学。按照官方的提法,也叫作“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学”,现在这个概念已经逐步被淘汰。、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作为三个不同性质的学科之间的差别,消解了原来意义上的“新文学”和“现代文学”两个概念,从而扩大了研究者的研究视野。其次,它把中国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凸出了文学的现代性而淡化原来把文学依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识形态,扩大了现代文学的内涵与范围,许多原来因为政治原因不能容纳进来的文学现象,都得到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其三,这个概念强调了“进程”一词,在提倡者的描绘下,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充满动感、包孕强大生命力的开放性的流动体。它与世界文学保持了密集的信息沟通,并且凝聚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化中不断增长的新的民族意识。它不仅经历文学自身的变化,也用艺术形式折射出时代与社会发展变化的信息,当时20世纪并没有结束,社会发展和文学发展都处于变化之中,这种无下限的文学史运动的叙述,给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多种可能性。

《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作者们说,他们是在各自的研究中不约而同地抓住了这个新的“文学史概念”。事实上,1985年学术探索的气氛导致了更多的人想到这个文学史命题的生长性,尤其是把1949年前后的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联系起来,视为一个文学史整体加以考察的方法,在当时许多学者的研究中已经体现出来。笔者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过自己的研究体会:“当我把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学置于一个整体下加以考察时,我诧然发现,它的意义明显要大于对两个时期的分别研究,它可以导致我们对以往许多结论发生怀疑,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现象在近四十年的文学发展中检验出各自的生命力;同样,当代文学史上的许多现象由于找到了源流而使它们的存在有了合理性,它需要我们正视历史与现实,来改变一系列的既定观念。”陈思和:《方法·激情·材料》,载《书林》杂志,1988年第7期。当人们把1917年开始的新文学和1949年以后的文学视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时,意义不仅仅在于沟通了两个时期的文学,而是试图用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来重新认识文学史的某些结论,这种方法导致了研究者对以往文学史固定模式及其结论的质疑,导致了1988年“重写文学史”的发生。

学术界关于“重写文学史”的提出,不是为了重新写一本反映当今学术水平的文学史著述来取代以往的文学史,而是一种新的理念,提倡一种新的治学风气,即文学史应该如何写法,如何处理作家与文学史的关系,这些问题是可以自由讨论、多元并存的,未必有定于一尊的观念。1988年提出“重写文学史”理念的是王晓明和陈思和,他们在上海一家理论刊物上主持一个同名栏目(1988—1989年)《重写文学史》栏目刊于《上海文论》杂志1988年第4期到1989年第6期。,发表了一系列重新评价作家赵树理、柳青、郭小川、何其芳、丁玲(1904—1986年)等人作品的文章,这些文章仍然没有跳出作家作品研究的范围,但因为用了“重写文学史”的栏目名称而引起争论,也因此推动了文学史的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最初的10年期间,文学史研究(包括断代文学史的研究)有了深入的进步,学术界出版了多种有新意的现当代文学史著作,笔者觉得,这些都可以视为“重写文学史”所获得的成果。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经过了以上三个发展阶段后,问题又接踵而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学史研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元素和新的现象,“20世纪中国文学”是否已经成了一个过时的概念,新世纪相关的文学史研究,是否仍然属于这个研究阶段呢?

笔者认为,现代文学学科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沉稳发展,知识分子的人文激情被实实在在的资料发掘和边缘拓荒所取代,大量原先的研究空白被填补,学术视域进一步得以开拓,学术地图被重新描绘,其取得的学术性成果,已经大大超越了当年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期待和想象。但是,我们在新世纪初期发现并提出讨论的所有问题,并没有离开时间范围的20世纪文学现象。这些文学史现象包括:如何看待近代文学(尤其是晚清民初文学)与“五四”新文学的关系?如何评价民国时期旧体诗词、文言文的创作?如何评价市民通俗文学的价值?如何评价中日战争期间(从甲午战争算起)的日据台湾文学、伪满时期文学、沦陷区文学?如何整合中国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香港文学?如何处理文学与戏曲、影视文学的关系,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术领域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讨论,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但如果归结起来,这些问题在学术视域上都已经逸出了新文学的范畴,主要集中在新文学传统的发展与本来不属于新文学范畴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关系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属于20世纪中国文学范畴内还没有得以解决的问题,也是重写文学史的根本问题。

我们必须正视,新世纪的文学已经有了15年的发展,并且产生出许多难以用20世纪文学的概念范畴去概括的新现象,如新媒体文学等,但是这些问题尚处于萌芽状态,还不足以进入文学史层面的研究。相反,新世纪文学中最令人鼓舞的现象,是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文学队伍,经过了近30年的坚持和努力,取得了足以骄人的成绩。这一批作家基本上都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起步于文化寻根文学,逐渐在创作中摆脱了文学成为时代精神传声筒的局限,克服了新文学传统中某些狭隘的意识观念,恢复了“五四”新文学传统中关注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历史种种阴暗面的恢宏气象,以及多方面吸收世界文学中表达现代精神的艺术技巧,在新世纪创作了“五四”以来最辉煌的新文学的实绩。我们从这些作家的创作中看到的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新文学从发生、发展、沉沦而后获得飞跃拓展的完整历程。他们具有个人风格的成熟作品可能是在新世纪最初十年中完成的,但是他们创作的累累硕果却体现了20世纪中国文学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的完整意义。

因此,我们现阶段的现代文学史研究,无论从问题意识的发现,还是从当下文学创作立场而言,都还没有摆脱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阶段。唯有需要补充的是,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的理解,应该从特定的意义角度改变为常态的时间意义,把它看作是中国开始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人们精神历程的发展和追求。这种追求必然也是多样性和多元价值的追求,如马克思所呼吁的,要求每一滴露水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耀出无穷无尽的色彩。从“新文学”到“现代文学”再到“20世纪中国文学”,它的内涵在不断扩大,意义也越来越丰富,不仅是“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核心价值得以坚持和发扬,同时还将吸收更为宽广的文学力量,多层面地表现和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精神状态,即使是新文学运动早期曾经批判过的敌对的文学,也要对其进行甄别和研究,发扬其精华,批判性地保留及理解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反映的复杂的感情世界。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它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文学史的时间下限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门学科,是中国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相应发展而来的“现代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将会长时期地发展下去。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20世纪一百年,仅仅是其启程的第一步,“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的一个特定概念,它完整地涵盖了晚清文学、民初文学、五四新文学以及1949年以后海峡两岸文学等所有的文学信息与文学潮流,波澜壮阔浩浩荡荡,把我们带向新世纪的未来。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y falls into three periods. The first period is the New Literature study period, when New Literature was included in university curriculum, An Expanded Family of Chinese New Literature was published, and numerous talented critics emerged. The second period is devoted to Modern Literature study; in this period, literature study was bound by the state ideology, but the 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studies of Luxun promoted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In the third period, the concept of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offered a new perspective of modern literature study, which promoted the study significantly. In the first 15 years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questions and the views of literary creation remain the same as those of last century, which means the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as a concept is still exerting an influence on the new century literature.

物流管理概述教案 篇4

任务一:物流的含义

“物流”的来源

我国在2001年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

课堂互动环节(互动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流现象:食堂每天的豆浆的配送、包裹的送达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任务二:物流的分类

(一)主要的物流分类方法 1)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宏观物流是指从社会再生产总体角度认识和研究的物流活动。微观物流是指消费者、生产者所从事的实际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在整个物流活动中的一个局部、一个环节的具体的物流活动,在一个小地域空间发生的具体的物流活动,针对某一种具体产品所进行的物流活动都是属于微观物流。

(引导学生举例)

2)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社会物流是指企业外部物流活动的总称,即国民经济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为实现商品流动的各种经济活动,包括企业向社会的分销物流、购进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企业物流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为实现物质实体流动的各种活动,是以企业经营为核心的物流活动,是具体的、微观物流活动的典型领域。

(引导学生举例)

3)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国际物流是指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物流。区域物流是指某一行政区域或经济区域的内部物流。(引导学生举例)

4)一般物流和特殊物流。一般物流指物流活动的共同点和一般性。着眼点在于研究物流的一般规律,建立普遍适用的物流标准化系统,研究物流的共同功能要素,研究物流与其他系统的结合、衔接,研究物流信息系统及管理体制等。特殊物流是指在专门范围、专门领域、特殊行业,在遵循一般物流规律基础上,带有特殊制约因素、特殊应用领域、特殊管理方式、特殊劳动对象、特殊机械装备特点的物流。(引导学生举例)

5)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的定义为:“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为其他公司提供所有的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物流经营方不参与商品的买卖,只是提供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过程中专门的物流服务,诸如商品运输、存储配送以及增值性物流服务。

(举例——宅急送)

6)第四方物流。第四方物流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商,它调集和管理组织可以通过整个供应链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第四方物流不仅控制和管理特定的物流服务,而且对整个物流过程提出策划方案,并通过电子商务将这个过程集成起来。因此,第四方物流成功的关键在于为顾客提供最佳的增值服务,即迅速、高效、低成本和人性化服务等。

(二)企业物流的分类

1)企业供应物流。指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或消费者购入原材料、零部件或商品的过程,即商品生产者、持有者至使用者之间的物流。

2)企业生产物流。指从工厂的原材料购进入库起,直到工厂产品库的产品发送为止的全过程。

3)企业销售物流。指企业为保证自身的经营利益,伴随销售活动将产品所有权转给用户的物流活动。

4)企业分销物流。专业批发业务的物流作业具有大进大出和快进快出的特点,它强调的是批量采购、大量储存以及大量运输的能力,大型分销商需要大型的仓储和运输设施。另外,分销商属于中间商,需要与上游和下游进行频繁的信息交换,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接口和高效的信息网络。

5)企业回收物流。企业在生产、供应以及销售活动中总会产生各种边角余料和废料,这些东西的回收是需要伴随物流活动的。

6)企业废弃物物流。指对企业排放的无用物进行运输、装卸和处理的物流活动。

现代物流概述论文 篇5

邱启松

所谓文书工作即是指从事文字的记录和书写方面的工作人员。广义地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切文字材料:狭义地讲,则是指国家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为了记录和传递信息、表达意图、处理和联系事务、留备稽考等并具有固定体式的文字材料。

我国文书工作,历史渊源,从西周时期就出现了正式的文书记载。文书和文书工作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改进,形成了现代文书体系。而现代企业的文书工作的主要表现形式即是企业公文的起草、处理及内容的实施等。这里我仅就现代企业公文写作及作用等几个较重要方面作以下阐述。

现代企业公文的特点与重要性

一、现代企业公文特点:

1、目的明确

公文作为人类行使管理职权、联系工作、处理事务的工具,其文字内容必须正确地表达形成者的意愿,代表形成者的思想、观点、规定和要求,使接收者正确了解形成者的意图以及所要办理的事项。因此,目的明确是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2、针对性强

公文是形成者为解决某方面的问题而制发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离开了具体的针对事物,公文也就成了废品。

3、表意客观

文书表意客观是指针对其它文学作品、专业文献而言的。而公文的表意必须具体而客观,言简意赅、立场鲜明、赞成什么、号召什么、贬斥什么,必须明确地表示,使公文的接收者一目了然。这样才能达到公文制发者的目的。

4、体式固定

各种公文都有其不同体例式样的固定格式。国务院颁布了各种公文的体式和管理制度。

二、公文的作用

1、联系作用

公文作为人们管理与交往的重要手段,在人们生活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公文对于互相了解情况和协调有关事务、证明身份、体现权利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传播作用

公文作为联系的工具为信息的流通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渠道。

3、督导作用

公文是形成者为了解决某一方面问题,贯彻自己 的意志而特发的。它客观上要求公文的接收者按照公文的要求,迅速落实和查纠某一问题。因此,对于公文接收者有监督执行、指导工作的作用。

4、凭证与参考作用

公文的制发者在使用公文传达自己意图的同时,也就用文字真实而客观地记录下了自己的意图。这是公文向外传达意图的必要条件。所以,公文对后来的工作、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争执和问题起到核实、对比、仲裁与咨询的作用。

公文工作的组织与行文规则

一、公文工作机构与组织领导

公文工作是机关、企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工作和业务工作服务的,是作为企事业单位行使职权、处理工作的一种手段。因此,要设立公文工作的专门机构,这种机构归企事业单位的中心机构负责领导。

二、行文规则

公文作为制发者发给有关部门和人员阅办的文字材料。有其一定的行文制度,必须按文书制度办事。

公文运行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制发机关内经过的一系列处理程序。二是向外发出、递送给受文机关。其规则一般如下:

制发机关:拟稿→核稿→签发→编号→卷印→核对→用印→登记封发 受文单位:签收、启封→登记→分发→传阅→拟办→批办→承办→催办→注办→立卷→归档。

企业公文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与业务修养

一、公文写作人员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其职业道德的核心,就是为企业的各部门提供信息和服务。

1、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文书工作具有高度和政策性,又是一项事务性工作。所以其性质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必须有为领导机关和领导者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责任心。

2、要有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的精神。

公文写作工作是一项事务性很强的工作,任务较多,对于公文写作人员来说,奉献、苦干是其基本准则。

3、要谦虚谨慎、平等待人。

公文工作的重要性和服务性决定其工作态度。工作人员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必须谦虚、谨慎、礼貌待人。其工作中必须四忌:一忌命令口气;二忌急躁情绪、心不在焉;三忌冷言冷语;四忌指手划脚、以势压人。

4、遵守纪律、严守秘密。

公文写作人员处理管理的文件多是涉及企业内部重要文件及商业秘密。因此,遵守纪律、严守秘密对工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5、积极参与,主动负责。

公文写作的服务性和事务性,决定了公文写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勇于负责。工作上必须有三勤:腿勤、手勤、脑勤。

二、公文写作者的业务修养。

公文工作者除了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同时还必须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出色完成工作任务。

1、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

公文工作者如没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水平,就 不可能客观地反映情况,不可能有正确的思考方向,也不能从企业的全局利益思考问题,也就不能发挥公文在企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公文写作者必须对本质工作要有充分的了解,熟悉专业知识技能,以及掌握本企业、本单位机构、组织状况、工作情况及各机构的职权范围,所发的文件才能有的放矢,抓住关键。

3、要具有一定的写作知识。

起草公文是文书日常工作,要熟悉各种文件的格式、结构层次,特别是语言修养方面特别重要。

4、办事能力强,坚守保密制度。

文书写作者要不断学习,自我超载,改善心智模式,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水平,使自己办事能力全面提升。保密工作是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

5、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直觉。

公文体现了制发者与制发机关领导的意图与目的。因此,这就要求工作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要了解领导的性格情趣、领导风格、工作方式、充分领悟领导的意图,始终保持与领导思想、步调一致。这是由文书工作服务于企业、服务于领导工作决策的性质而决定的。

6、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提高工作效率。没有广博的知识和合理知识结构,文书工作者就不可能有出色的工作表现。现代社会是信息至胜时代。公文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运用现代办公技术、信息技术,加强自我学习,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才能有敏捷的思维,也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为企业建设、发展、领导决策、职工工作生活服好务。

二00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中国现代园林发展概述 篇6

1949年以来,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 1949~1952年, 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 全国各城市以恢复、整理旧有公园和改造、开放私园为主, 很少新建新的园林景观; (2)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全国各城市结合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和市政工程建设, 大量建造新公园; (3) 1958~1965年期间, 园林建设速度减慢, 强调普遍绿化和园林结合生产, 出现了公园农场化和林场化的倾向; (4)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 全国各城市的园林建设陷于停顿; (5) 从1977年特别是1979年开始, 全国各城市的园林建设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起步, 建设速度普遍加快。

在艺术形式的理论和实践上,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借鉴-探索-创造的过程。50年代引入的苏联城市文化休息公园规划理论, 对中国现代园林的建设影响很大, 一般都讲究功能分区, 注重安排集体性、政治性的群众活动和文体娱乐内容。从60年代起, 中国园林学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园林规划理论。70年代后期以来, 中国园林建设理论研究有较大进展, 逐步注重发扬中国园林的传统特色, 强调园林艺术形式的主体是山水创作、植物造景和园林建筑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实践中, 中国的造园家结合功能要求, 运用形式美规律处理景点、景线、景区的布局结构和相互关系, 创作出一批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

2 中国现代园林发展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领域逐渐展开, 国家园林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许多西方的现代景观设计理论被介绍到国内, 现代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得到更进一步的充实, 城市公共绿地的兴起成为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主要形式。

2.1 城市公共绿地的发展

从建国到“文革”前的十多年, 是我国公园发展较快的时期。建国初期, 特别是五、六十年代, 党和政府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工作极为重视, 先后提出了“普遍绿化, 重点美化”的方针, “大地园林化”的口号, 在城市绿地建设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全国各城市开辟了许多公园、街心花园和小游园。以杭州市为例, 杭州植物园、花港观鱼就这一时期修建的。许多新中国成立前遭受破坏的公园这一时期也进行了修复、改建和扩建。到了六十年代, 城市公园建设进一步加强, 全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发展到26080公顷, 公园585个。“文革”期间, 许多公共绿地尤其是由古代园林开放拓建的城市公园受到相当的破坏, 城市绿地建设陷于停滞。1973年以后, 国家开始重视城市绿地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在全国各地又逐渐展开。杭州动物园, 南京园林药物园等一批公园陆续建成。据85年底对全国220个城市的统计, 仅公园就有978个, 全国城市公园总面积增加到20956公顷, 分布也逐渐普及, 公共绿地的类型和内容很丰富, 供居民游息的公园绿地就有综合性公园、纪念性公园、专类花园、动植物园、儿童公园、小游园和广场绿地等, 城市公园成为市民休憩的重要场所。

改革开放以来,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城市绿地作为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 也得到长足发展。城市绿地的建设向着个性化、系统化、人性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规划布局从僵化、单一逐渐变得灵活多样, 植物种类也从少到多。花灌木、地被植物, 特别是草坪的大量应用, 不仅增加了绿化量, 而且还扩大了绿地的可视范围, 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园林景观。绿地的类型也出现了新的发展, 公园出现了主题公园、雕塑公园等一些个性突出的专类公园, 同时随着城市用地的日趋紧张, 屋顶花园等特殊场地的绿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到2005年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8.15%,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83㎡。另一方面国家还先后出台了城市绿地建设定额及相关法律法规, 城市绿地不仅在数量上取得绝对突破, 还为自身的建设取得了法律上的依据, 逐渐朝系统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

2.2 以杭州的城市绿地为例简述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特点

2.2.1 五六十年代杭州公共绿地代表作品——花港观鱼

花港观鱼公园地处苏堤南段西侧, 前接苏堤, 北靠西山, 碧波粼粼的小南湖和西里湖, 像两面镶着翡翠框架的镜子分嵌左右, 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旧时的花港观鱼只有一池、一碑、三亩地。解放后经扩建, 全园面积近三百亩。园内景观由鱼乐观、牡丹亭、花港、草坪和丛林几个部分组成, 鱼乐园是全园的主景。鱼乐园中放养着数万尾金鳞红鲤, 游人在观鱼池的曲桥上投入食饵或鼓掌相呼, 群鱼就会从四面八方游来, 争夺食饵, 纷纷跃起, 染红半个湖面, 以为胜观。

花港观鱼的雪松大草坪也是杭州疏林草地景观的杰出代表, 面积约14080m2。以高大挺拔的雪松作为主要的植物材料, 在体量上相互衬托, 十分匹配。雪松单一树种的集中种植体现树种的群体美;适当的缓坡地形, 更强调了雪松伟岸的树形。四角种植的方式, 既明确限定了空间, 又留出了中央充分的观景空间和活动空间, 景观效果与功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2.2.七八十年代杭州公共绿地代表作品——曲院风荷

曲院风荷, 以夏日观荷为主题, 承苏堤春晓而居西湖十景第二位。“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 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 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 近岸湖面养殖荷花, 每逢夏日, 和风徐来, 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 令人不饮亦醉。后曲院逐渐衰芜, 湮废。

如今的曲院风荷是一九八三年以来逐步建成的大型公园, 全园分为岳湖, 竹素园, 风荷, 曲院和滨湖密林五大景区。公园周围有岳飞墓庙, 郭庄, 杭州植物园等, 组合成西湖北线常年游人密集的游览热线。

曲院风荷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夏日赏荷。公园内大小荷花池中栽培了上百个品种的荷花, 其中特别迷人的要数风荷景区。这里以水面为主, 分布着红莲, 白莲, 重台莲, 洒金莲, 并蒂莲等等名种荷花, 莲叶田田, 菡萏妖娆。水面上架设了造型各异的小桥, 人从桥上过, 如在荷中行, 人倚花姿, 花映人面, 花、人两相恋。

2.2.3 九十年代后至今, 杭州公共绿地代表性作品——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 一期占地面积3.46平方公里, 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 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 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在空间布局上可归纳为“三区、一廊、三带”。整个保护区分成三大区域:东部是2.4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保护培育区, 实行完全封闭, 主要任务是保育、恢复、培育, 营造具有湿地多样性物种的原始湿地沼泽地;西部是1.78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景观封育区, 实行一定年限的全封闭保护, 营造原始湿生沼泽地;中部是5.9平方公里的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一条50米宽的多层式绿色景观长廊将环绕保护区, 犹如一条绿色的绸带, “绸带”自外而内由常绿高乔木、低乔木、灌木、草本植物、水边植物五个层次组成, 不仅可观赏, 还有着提示漫游线路、限制随意进入等导引功能。“三带”指的是紫金港路“都市林阴风情带”、沿山河“滨水湿地景观带”、五常港“运河田园风光带”。

西溪的景色特点以天然质朴为美, 专家们将其提炼为四个字:“冷、野、淡、雅”。冷, 就是幽寂、冷静, 好似都市里的一帖宁静剂;野, 就是天然、野趣, 宛如红尘中的原始净土;淡, 就是淡泊、清远, 能使人领悟回归自然的哲理;雅, 就是文雅、高雅, 寻常处可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西溪的地理特色是湿地景观, 主要的地貌为低洼的水网平原, 有较为显著的桑基鱼塘和柿基鱼塘, 有以鱼塘、河港、湖漾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渚相间组成的次生湿地地貌景观。在一期保护工程里面除了朝天暮漾作为生态保护区原封不动保存下来之外, 另外还有虾龙滩、费家塘两大生态区块, 在首期湿地公园3.46平方公里中, 以上三大生态区域和生态恢复区面积达3.25平方公里, 约占总面积的94%, 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使西溪湿地水域景观中最精华的部分、最具有湿地特色的部分、最摄人心魄的部分完整地保护了下来。

3 结语

我们很欣慰地看到了我国现代园林对于传统古典园林的传承及其一系列的发展,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现代园林是在国内政治动荡、向往苏联文化休息公园、而后又备受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期间不可否认地被抹杀了民族性与地方特色。在现代园林中,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西方的影子, 尤为显著的是上海的现代园林, 当然这是与地方的文化背景、开放程度等方面分不开的。

较之上海, 本文所涉及的杭州园林是西化程度较低的, 每年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享有盛誉, 这是我国在古园林保护与建设上成功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一味地仿古、复古, 园林建设在延续传统园林文化精髓的同时, 最终还是要与现代社会结合。以上是本文一些粗浅的认识, 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相关课题的研究中来, 以便形成科学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植.中国造园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 (第二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刘庭风.缺少批评的孩子-中国近现代园林.中国园林.2000 (5) :23-29

[4]童隽.江南园林志.北京中国营造学社出版.1937

[5]自钊义, 园林与文化的关系《山西建筑》.2003 (5) :25-260.

[6]罗枫, 现代主义和现代园林-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园林影响初探.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

现代物流概述论文 篇7

[关键词] 拉丁美洲 墨西哥现代艺术 阿根廷画派 南美当代艺术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拉丁美洲的现代艺术进入了当代艺术阶段。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包括美国和西欧国家,现代艺术陷入了分裂局面或境地。拉丁美洲的现代艺术,依据某些学者的意见,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或困惑境地: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可以把当代拉丁美洲艺术基本上分为三种群体和类型。

首先是由罗费洛塔马约建立起的具有鲜明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的具象——超现实主义的墨西哥现代艺术传统。不过经过几代人的延续,已经发生新的畸变;其次是明显受到美国和西欧当代艺术影响,诸如新抽象表现主义和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等。而成为具有拉美地区色彩的、以阿根廷画派为主体的当代艺术,第三,是把自己民族的传统和墨西哥魔幻现实主义结合的、具有新观念和抽象——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南美当代艺术,其活跃的地区为南美的巴西。

一、墨西哥具象——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廷续和畸变

从九十年代开始,墨西哥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上表现出杰出的民族特征,他们在墨西哥政府的鼓励支持下,把前哥伦布时期的墨西哥传统文化艺术和现代美术创作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新型的拉美当代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墨西哥现代美术家塔马约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如前所述,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塔玛约把独特的拉美流下的魔幻现实主义和西欧出现的超现实主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具象——超现实主义的新流派。此后在几十年中,他的影响一直持续几代人。新一代艺术家所体现的新精神是他们丰富的创新精神,包括对于媒体的把握,色彩的大胆利用等。

似乎最能体现出塔马约艺术精神的是一位名叫佛朗西斯科·托勒多(Francisco Toledo1940-)的家伙。同他的老师塔马约一样,托勒多也不无受到了西欧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从1960到1965年,他在西欧学习现代艺术,特别崇拜保罗·克利和杜波弗耶特,但托勒多从来没有一味地模仿这些西欧现代艺术大师的风格,这些外来的影响是深深扎在他的潜意识深处。回到墨西哥之后,托勒多一头扎进墨西哥民间艺术的研究中,他深深热爱古老的玛雅文化艺术,特别是玛雅神话,同时对于侶世纪到19世纪的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文化艺术很感兴趣,而这两者则成为他后来艺术创作的源泉。批评家对于托勒多的艺术作品给与较好的评价,认为他把当代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同悠久传统的玛雅文化的神秘内涵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型的当代美术形式,很好地体现出当代拉美民族和谐中庸的性格。托勒多的绘画作品色彩鲜艳靓丽,构图复杂,但不繁琐,具有民族色彩,是人人都可看的懂得好画作。

同托勒多齐名的画家还有阿尔弗菜多·卡斯坦尼达(Alfredo Gastaneda 1938-)。同托勒多不同的是,卡斯坦尼达的绘画时常表现即发或突发事件,他有能力把这种瞬息间发生的偶然事件的特殊时刻把握在眼中,然后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很难得的,这不但需要艺术家独特的眼力和瞬间把握的能力,还需要艺术家独特的想象和再现能力。卡斯坦尼达具有很强的想象能力,他是一个一按照某些批评家的说法——自恋狂或自现狂,他创作的一个系列的自画像,让人们看后感到很不舒服,比如1983年他绘制的一幅自画像,是一个男人正在生孩子,而这两个可见人物的头像就是他自己,这幅画作让不少人看后呕吐和难受,而画家自己却说,这是当今社会的现实和环境的真实写照。

卡斯坦尼达的画作大多是粗俗,暴力,狂野,大胆和色情的,虽然他自己多次声明他的画是墨西哥当代社会和环境的真实再现,而且他热爱墨西哥传统文化特别是玛雅文化传统,但从观众反应来讲,他的画作受欢迎的程度远远不及前面所介绍的塔勒多的作品。可是奇怪的是,有些学者竟然称誉他的绘画作品是当代墨西哥社会现实的宣言书,而卡斯坦尼达是目前最能体现墨西哥民族精神的当代画家。

实际上属于卡斯坦尼达这一流派的还有内厄姆B泽尼尔(Nahum B Zenil,1947-),阿勒詹德罗·哥仑迦(ALklejandro Colunqa。1948-),杰曼,维尼格斯(German Veneqas,1959-),罗伯托·玛奎斯(Roberto Marquez,1969-)和朱琉,盖兰(JulioGalan 1969-)等年轻一代艺术家。他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卡斯坦尼达的影响,但又走自己不同的创作道路。

泽尼尔可以说是卡斯、坦尼达的忠实门徒,他同老师一样喜欢画自我暴露的自画像,而且也是丑陋,暴力,粗俗的风格。但严格来讲,他的画接近墨西哥的民间通俗画——近似中国的年画;而且,从谋种意义来看有一定的宣传作用,因此,最近越来越流行起来。

哥仑迦的绘画风格则吸取了卡斯坦尼达的色彩丰富的特点,以墨西哥民族对于色彩的敏感来绘画出色彩鲜艳的作品,他的画表现出某种稚气和童心,时常以他自己童年时代所听到的墨西哥民间故事为题材,而绘制出优美感人的绘画。在一个系列中,他以自己童年时的保姆和家庭护士为中心,绘制出不少动人的艺术杰作。目前,他的绘画已经成为各地美术馆争相购置的作品,也日益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杰曼·维尼格斯则作出另外一种选择。他把二维绘画和三维艺术结合起来创作出新型的多维体艺术,比如从九十年代中期,他把绘画和浮雕相结合为教会和教堂创作出一些大型作品。这些作品的形象一般是墨西哥奉行的天主教圣经中的形象,包括那些妖魔鬼怪的形象和玛雅教的妖魔形象等,所以,为了避免麻烦,他的画作一般都是无标题作品。

朱琉,盖兰同卡斯坦尼达与詹妮儿一样,喜欢以自己的形象入画,比如1990年他所创作的题为“我到底丢失了多少?”(How muchis missing?),就表现出某种幼儿情结,按照佛洛伊德的学说,就是幼年时代的恋母情结。

阿根廷学者即本文作者之一多斯-桑托斯是这些画家的好朋友,他用“具有独特的张力,丰富的想象力,完美得色彩表现和新型的美学观念。来充分体现了拉美当代艺术的某些特点,特别是把具象——起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思想。”其实这就是当代墨西哥美术的民族特征,也就是不同于当代阿根廷艺术的地方。

二、国际化的阿根廷当代艺术

地处中美洲的阿根廷原本是一个殖民地

国家,其艺术在国际艺术界究竟定位在何处一直是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即使是来自阿根廷的学者——如本文作者桑托斯也认为难以回答。我们姑且以“国际化”来勉强定义阿根廷的当代艺术。

阿根廷的当代艺术决不是自成一家的,它与来自海外的即国际上的流行趋势关系密切。然而,阿根廷的艺术家却能够各自发展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出个人的色彩浓厚的特殊画风,而透过他们的作品来表达他们对于艺术和世界的看法与情感。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流行于美国和西欧的现代艺术的各个流派诸如抽象表现主义,概念艺术。新古典主义,乃至什么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等等持续不断地影响着阿根廷艺术的发展,而且从历史上讲,很多阿根廷艺术家是在西欧各国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学习艺术的,直接地受到西欧现代主义的教育和影响。从八十年代开始,阿根廷出现了一批具有才华的优秀艺术家。

奥尔弗雷多·普莱尔(AIfrodo Prior 1952-)就是突出的一位,他从小学习艺术,在阿根廷国家艺术学校受到过基础教育,此后,又到西欧和美国学习现代艺术,受到较大的影响,从一开始他对于概念艺术感兴趣,但不久就厌烦了,于是从八十年代后期,他不断从一种流派转变到另外一种流派,颠簸不断,但也增添自己的创作经验。从九十年代起,他又迷恋上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和中国艺术,因为他的妻子是一位日籍阿根廷人,他曾经几次去日本学习和考察,自然而然,他的绘画透露出某种东方色彩,

同普莱尔一样的还有名叫奥克塔维欧,布赖希(Octavio Blasl1960-)的家伙。他是个年轻的艺术家,曾经在纽约学习过艺术,他的风格相当古怪,幽默,而且富有讽刺内涵。他学习纽约的现代艺术的混合媒体创作流派,已经现成材料和拼贴方法来进行制作。在八十年代后期,他仿效了西欧流行的新表现主义风格创作了一个大系列,而引起轰动。此后,他不断发展,增加了幽默和讽刺内涵,而成为独特的风格。在1990年,他创作出一个系列,并且在纽约和阿根廷首都公开展示,他的系列中的一幅题名为《基督的》(Christie’s 1990),作品的中心形象是一个绑缚在十字架上的“米老鼠”,它双手被绑缚在十字架上,手指指向苍天,在作品左右下角是两个方块,上面标有美元的符$,粗看这个作品,只觉得好玩尔。但仔细观看后,一琢磨,不难看出艺术家的讽刺内涵:他表现出拉美艺术家和知识界对于当代美国文化的批判和厌恶。米老鼠是美国流行文化的符号,在这里说明了美国文化的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可恶。众所周知,在圣经中,耶稣的门徒犹太为了贪婪金银而出卖了主子和老师基督;现在,美国的物质主义和拜金的社会潮流有再次出卖了美国的文化。这个作品公开展出不久,就引起了争论;但批评家对于它的批判精神和讥讽意义是一致称赞的。

此外还有一个怪人名叫李卡多·基纳里,他也在西欧和美国学习过艺术,对于新古典主义的写实风格很感兴趣,也用来指导自己的绘画创作。有趣的是,这位老兄所使用材料是非同寻常的:他使用大家常用的卫生纸和餐巾纸,特别是半透明的卫生纸,在上面用彩色蜡笔涂绘成形象,然后把半成品粘贴在画布上面:而且他的作品尺寸很大,有一点视觉感染力。比如在1990年创作的《蓝盒子》(The Blue Box 1990)就是一例。画中是几个人形挤在一个四面不透风的蓝色屋子里面,在冲击,在挣扎。他们是如此痛苦,忿怒等。画家自己解释是要表现出当代人类的苦痛处境。在西方,蓝色是代表忧郁,苦痛,难受的颜色:这里四面不透风的屋子了正代表目前人类左右为难,找不到出路的现实环境;而那些人形也表现出当代人类的真实面目。

此外,受到过美国和西欧的现代艺术教育,而后来又表现出强烈的反欧洲现代主义绘画风格和流派的拉美艺术家,还有来自哥伦比亚的女画家欧菲丽娅·罗德丽奎兹,她曾经在美国纽约学习现代艺术,受纽约女权主义艺术家的影响,此后与哥伦比亚沿海地区的年轻艺术家一起创作,后来逐渐地脱离了群体发展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她绘画出半透明的几何状形象,再施与简单的、平色的平涂色彩,然后再由随手从大街上拾到的纸盒子,扯去撕成碎片,再次拼贴在画板或画布上面,成为作品。这样的画作表现出什么意思?这位女画家自己解释说:这些盒子到处可见,无人重视,这正如我们的拉美普通人,特别是有色人种一样,到处都是,但无人重视和照顾,而且我们的环境——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一再遭到破坏和摧残,如同我们人民一样。我就是想从这些废物和垃圾上寻找我们人生的意义,也要求所有人都关心一下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

在阿根廷还有一位不太走运的欧籍画家,名叫吉勒尔默·奎特卡。他是以色列——犹太籍阿根廷画家,从小学习绘画,但从来没有走红过,1990年应邀参加盖兰和其他先锋派艺术家大展之后,才有人知道他。他的作品流露出对于西欧的新古典主义的追随和再现,而且也表现出某种社会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笔者和一些学者认为,这个家伙如果坚持自己的画法和风格,有一天会成为好的画家。

同上述的阿根廷画家一样,在拉美洲的其他国家中也有一批受西欧现代艺术影响甚深的年轻艺术家,比如哥伦比亚的拉米罗·阿兰枸,迪耶兹等,他们都有潜力,能够成为优秀的画家。可惜的是由于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等原因,在拉丁美洲现状下,对于广大的年轻一代艺术家,想单单依靠艺术创作生存是相当困难的。

三、走自己道路的巴西当代艺术

地处南美的巴西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资源丰盛,而且文化艺术历史悠久,目前已经是南美地区当代的艺术中心。同其他拉美国家相比,巴西的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坚持自己的道路。实际上,早在1950年,巴西就出现了几个有世界名望的现代艺术家,比如契哥·西瓦把墨西哥的魔幻现实主义同超现实主义相结合进行艺术创作的大画家,他在画怪物时,常常饮酒喝得大醉,在神经恍惚的状态下,画出怪异色彩的妖魔鬼怪,因此产生令人惊讶的视觉效果。此外,佛兰西斯科·塞弗利诺·迪拉(FranciscoSeberino Dila)和伊都阿多,卡哈多虽然也属于魔幻现实主义画派。但却走的是社会现实主义风格,他们时常深入农村,工厂和农贸市场,去寻找题材和模特,去绘制一些在田里工作。或在工厂干活的,和游戏场中的普通大众,因此他们的作品是社会现实主义的。

罗多佛塔曼尼则是都市文化的热爱者,他是猎取都市镜头的高手,虽然他是上述画家的好友。但走的确实是不同的路:他好像是一位公共汽车司机兼摄影师,随时信手就把教堂里面的婚礼仪式的人们,在超级市场购物的家庭妇女,在海滨浴场上洗浴的姑娘小伙等,都绘制在自己的作品之中,此

外,他还用碎纸片来画出印第安人的形象,来抗议官方对于印第安人的歧视和迫害等。这些人对于年巴西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由于巴西是个大国,移民来自大约120个国家,有一些移民画家也对巴西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比如有一位日裔巴西画家名叫马部学(Manabu Mabe),这个人实在值得奖励,他不但代表了个人的成绩,还代表着巴西和日本的文化交流。起初,他是以种植工人的身份只身来巴西庄园打工,从事采摘工作,但他具有日本民族的刻苦。坚强与自强不息,干了几年,就自己拥有了农庄。在业余时间,这位老兄自己绘画自娱。而且越画越好,后来声誉雀起,画风也日益趋向抽象。时至今日,他的画扬名国际,他的作品具有令人目眩的光辉色彩和独特的造型,把东方的和谐和巴西的大胆巧妙地结合一体,使得每幅作品都具有视觉上的享受。有的时候,他的画作简单至极。一幅大型画作,在一片全蓝或全红的画面上,不经意地涂抹上几笔抢眼的白色,但给予人以相当的视觉震撼。

大竹富江也是一位日裔巴西画家,她的画法比较理性,注重几何图形,但也是只用几种简单的色彩进行绘画的当代画家,有时只用两种颜色。他也是早期移民到巴西,先当咖啡园工人,后来自学成家,是圣保罗市的活跃画家。她很聪明,除了绘画之外,还担任服装设计,舞台设计等,1998年巴西上演的歌剧《蝴蝶夫人》,里面的舞台布景和服装高设计就出于这位日裔巴西女艺术家之手,被誉为拉丁美洲布景设计的最佳杰作。在巴西的当代艺术家群体中,还有一位怪杰,是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姓方的画家,此人祖居大陆,在1959年前随父母来到巴西,他的父亲是国民党元老,信本人早期曾经在大陆学习佛教和艺术。来到巴西后,刻苦努力,现在已经是知名画家。他的静物画很出名,在一个基本色调上,在用淡彩画出花卉特别是瓶中的百合花,给人某种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佛教和道教的空灵意味。

巴西的艺术和巴西的自然地理环境关系紧密,比如巴西的艺术和巴西的阳光息息相关。热带的火辣辣的骄阳,的确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使得所有的色彩更加鲜艳,光辉,明亮,而且使得明暗对比更加强烈。有一些艺术史学家甚至说:法国的印象主义应该起源于巴西,因为大师马奈(Mana)曾经来到巴西过,当时他突患热带病,他乘坐的法国快艇停船于里约热内卢,马奈时常观看海湾附近的美丽风光和骄阳的美景,画了不少速写和写实画,对于后来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但巴西的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是巴西自己的艺术家努力的成就。

提到巴西的现代艺术,就不得不提到巴西的艺术大展和美术馆的作用,而这点也正是其它国家,包括中国值得学习和效仿的。巴西政府和文化艺术团体一贯重视组织大型艺术展览。1922年在圣保罗市举办的巴西现代艺术大展,虽然只有一星期,但却宣布了巴西的艺术家和欧洲学院派的传统分道扬镳: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巴西文化史的分水岭。巴西现代艺术中心主要是在圣保罗市,里约市和巴西利亚市,以及南部的亚马逊河流域的都市等,而不同地区便孕育出不同风格的艺术。

从90年代开始,在理约和圣保罗市所举办的巴西艺术双年展是由席西洛,马塔拉索赞助创立的。这个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大型画展,目前已经成为国际艺坛的重要画展。很多著名的画家如毕加索,德沃尔,墨西哥的塔马尤,中国的张大千等都曾前来参加。奇怪的是,每次来自国外的画家总比巴西自己的画家出风头,实际上巴西的画家的作品并不差。

这个局面从90年代开始有了改变,越来越多的巴西画家参加了展览。并且获得大奖。最近几年来,还有来自中国,香港和台湾的艺术家参展。

当代巴西艺术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列入在巴西新艺术名下的巴西的新观念艺术或译新概念艺术流派(Neo-Conceptual Art)了。巴西的新观念艺术流派更强调的是创作的随意性,利用现成材料,具有讽刺,激发,乃至恶搞等。这类画家有希尔顿·伯利多,他是个花花公子类型的年轻画家,喜欢在墙上随意画一些象涂鸦的绘画,有的时候在涂鸦绘画后的墙壁前面,把一些随手拾来的垃圾,例如碎纸屑,箱子,破家具,乃至破衣服等堆砌在一起。但路人走过时,看一下,会觉得很好玩!学者对此的解释是:“伯利多的新观念作品,表现出某种无奈,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他如实地体现出拉丁美洲国家和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环境——我们不就是象那些涂鸦的形象吗?我们的环境不就象这些垃圾吗?”同伯利多一样的新观念流派的画家还有沃尔特奇奥伽尔德斯,西尔多·梅丽勒斯,滕伽等人,由于他们出世时和成名时较年轻,所以他们不怕权威,具有批评精神,从而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意味。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新科技的发展,新媒体艺术也在巴西兴起。一般来讲,学者没习惯以“巴西新艺术”运动概括之,但我们这里要指出巴西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意,其中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所谓的新装置艺术。在这些艺术家中,我们不妨只选择三位,就可窥豹一斑了:厄内斯托·尼图是巴西艺术学院的学生,他对于现代新科技理论和多媒体有所研究,并且依据此进行创作。他创作的题为《赤裸的质体》,在会展大厅的几间厅内,摆放了一些用塑料,白色的、半透明的纺织品和布,还有用其他材料制作的大型瓶子状和几何立体的物品,有一些像中国的不倒翁,观众们参观时,进入房间可以随意推,拉,踢。挪,拽移动这些物品——按照艺术家本人的说法,是互动性装置作品,而学者的解释就更玄了:“我们进入了新的科技时代,新媒体时代,这个时代的最新的词汇就是‘互动’。人在新的空间中,如何实现互动哪?这个作品就就回答您的问题。”

另外一位巴西女艺术家戴安娜·多明古斯似乎走的更远,1997年她创制了一个题为《改变,我的身体,我的血液》的大型新裝置艺术作品,她使用录像,电子合成技术,数码技术等加上传统的装置艺术,制作出这个当时令人难懂的东西:在大厅后面的背景墙上是一个大型的电视屏幕,上面不断播放用电脑合成技术绘制的人体器官和肢体碎片,而且不断晃动,图像不是很清晰,前面的一个像祭祀的神坛的台子上,放置一个磁盘,里面是红色的液体——有人说是人或动物的血液,有人说是艺术家自己或什么女人的经血——我们就简单称为红色液体,厅内不断播放非洲的鼓声,人的呼喊声和当代的流行摇滚音乐和巴西音乐等。观众在观看中,感到糊涂和困惑,而后又会感到烦躁。作品表现的是什么意思?这位女艺术家自己说:“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电子现实或虚拟现实是最主要的现实。我的作品就是要体现出当代艺术家对于电子现实和虚拟现实的反思。我之所以说反思,是因为我的作品表现出对于自身的再次思考认识。我们的身体和血液实际上是在某种超现实中活动。我以撒满宗教和文

化的形式来展现我们自身的现实,这里的肉体和血液都是可以互动的,您们看,随着非洲的鼓声,拉美的音乐声和人声,我们的身体和血液不断地运动,这就是自然,现实和真理。”,但我们一般的普通观众是很难理解这位女艺术家的高论的。

近年来,一些新生代艺术家比上述艺术家走的更远一些,比如有的人就开始直接利用电脑技术来进行绘画创作。一个叫毕特里兹,米尔哈兹思的女艺术家,就是用电脑合成技术不断创作的新人,在2000年她的题为《一朵玫瑰的变异》(The Carnatio and The Rose 2000)就是用塑胶碎片拼贴、缝纫加上电脑合成的新型作品,用电视录像从地板下面向上照射,通过透明的地面,观众可以看到脚底下面晃动的玫瑰花图像,而且,它还可以随您的脚步移动而变化。艺术家自己说:她是在建构一种新空间。

四、其他的国家,风格和流派

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拉丁美洲的当代艺术的发展,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在加勒比海地区也有发展,特别要提出的是古巴哈瓦那的双年大展。

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一直坚持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社会主义的文艺方针,但从90年代开始,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古巴的艺术和当代艺术有了新的发展。由德国的鲁德维格基金会资助和支持下的哈瓦那双年艺术展,成为了古巴艺术界同国际艺术家交流的基地,同时也是古巴艺术家展示才华的场所。从1990年开始,每一届大展都获得了成功。卡斯特罗的比较开放的文化政策,推动了古巴视觉艺术的发展,古巴共产党宣传干部认为视觉艺术比文字更具有宣传性,所以检查也相对宽松一些。从9。年代开始,古巴出现了一代新艺术家,他们向西欧和拉美国家学习,创造出一些好的作品。其中,以装置艺术更为出色。比如乔斯,比德亚(Jose Bedia 1969-)就是一个新型的艺术家,1998年他创制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陷入牢笼;难以出圈》(Untrappaboe1998)就是这样的作品。他试图用这样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困境,想要突破限制,但又很困难。

除了古巴之外,拉丁美洲的其它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家,比如哥伦比亚的女艺术家多瑞丝·萨拉多就以摄影和新媒体创作。1995年她在美国创作的摄影拼贴作品《加州卷饼1995》,就利用摄影图片和旧照片拼贴而成。作品表现出对于美国流行文化的批判。

长期以来,智利的艺术似乎赶不上拉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发展,但从90年代开始,在智利也出现了一批先锋派艺术家,他们为沉寂长久的智利艺术带来一股生气。在这些人之中,玛利奥·卡伦约,尼米西欧·按屯尼兹属于墨西哥魔幻现实——超现实主义流派的新画家。而卡罗斯·佛伦斯·巴达则属于新观念主义,但他们都绘制出不少具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即使在美国本土,一些来自拉丁美洲的年轻艺术家也作出优秀的成绩,比如一位名叫米奎尔·凯尔德隆的墨西哥移民画家,1995年就在美国纽约展览出一个题为《人的进化》的系列作品,该系列由六幅自我照相作品组成,从裸体的人,到最后手持;中锋枪和大左轮手枪的人的形象,表现所谓人的进化不过是越来越野蛮了。美国著名艺术批评家伊丽莎白阿姆斯特朗这样说:“凯尔德隆属于这一代新墨西哥人,他们视野宽广,而且具有全球意识。他的作品描绘出某种混合的文化观念和形式,把墨西哥文化同其它文化接连起来了。在他的作品中,美国的流行文化,比如肥皂剧,好莱坞的电影,通俗广告,国际电视的歌舞节目,墨西哥的土著文化等都成为他作品中的部分元素,他也表现出当今所谓中产阶级的‘坏极了的口味’。”

上一篇:民航企业管理名词解释下一篇:茶叶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