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体系

2024-07-03

现代物流体系(精选12篇)

现代物流体系 篇1

一、企业物流核算研究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GDP逐年提高, 当前, 物流成本占我国GDP的18.3%, 而2009年美国的物流成本占国家GDP的7.7%。通货水平也不断加剧, 企业的盈利水平也变得每况愈下, 那么这种情况是否是由于物流成本高而带来的, 物流成本中是否包含着不必要的费用, 这些都是企业管理者关心的问题。企业管理主要是对两方面进行管理, 一方面是成本, 另一方面就是服务水平, 二者的均衡决定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在一些生产企业中, 物流成本所占企业运营成本比例为30%~40%左右, 因此, 在保证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前提下, 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是关键。首先, 要明确物流成本的范围, 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物流成本中的固定成本例如企业的仓库租赁费用, 基础设施设备折旧等, 而可变成本包括管理人员费用, 油费, 路桥费等。

二、企业物流核算体系概述

1、界定企业物流核算范围。物流活动的范围要从采购开始, 到销售物流结束, 一些生产企业可能还包括回收物流的环节, 这里我们主要从采购, 生产, 销售, 回收四个环节界定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 以制定物流成本核算体系。

采购物流成本是指从原材料等生产的基础资料开始, 包括供应商选择等主要环节, 直至原料送至协商规定的仓库为止, 所产生的费用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和原料仓储保管成本, 采购物流成本比例也是较高的, 为了控制好此环节的物流成本, 应该制定合理的库存进货批量以保证库存能够供应产品生产, 同时, 不会持有较高库存增加仓库的保管费用, 这也影响到库存面积的大小, 是自建仓库还是租赁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物流成本, 因此, 在建立企业仓库时, 要做好充分地可行性调查, 来支持仓库的筹建以及选址位置等重要决策。

生产物流成本是指从企业生产过程中物流活动的成本, 即管理者对场内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的环节。生产物流是伴随着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而发生的场内物流, 有时也是生产工艺的一部分, 是支持产品价值的核心环节。

销售物流成本是指产品出库到配送直至送达到最终客户过程中产生的物流费用, 这一阶段物流成本主要包括配送服务的成本。物流服务水平决定了物流成本的高低, 比如顾客对速度、时间的要求, 都会给销售物流成本带来影响, 同时产品销售也是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 因此, 在满足顾客需求的情况下物流配送环节带来的价值就是产品的附加价值。

回收物流是指已销售产品的退换货情况, 或者包装、搬运工具的回收, 这一部分的物流成本应该尽量避免, 但是一旦出现回收物流的情况就要及时完成, 来提高顾客满意度, 不要影响产品的正常销售。

2.明确企业物流核算对象。物流的核算对象是指企业财务部门为了归集成本, 控制成本费用而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的物流活动发生所产生的成本为核算对象。这些物流活动主要是在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环节中发生的物流功能性活动, 例如运输、仓储等, 把这些功能活动产生的费用作为核算对象。在比较各类物流成本核算对象分类如表1所示, 本文根据物流功能的重要程度和费用支出比例两个原则, 将物流成本按照活动领域主要分为:采购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回收物流成本四项, 各领域中都包含有功能性成本。企业在具体运营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需要, 在各领域下制定相应的明显, 由于篇幅有限, 本文主要旨在建立合理的体系框架。

3、运用作业成本法归集和分配物流成本。企业为了核准其物流成本, 已经将“物资采购 (原材料)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等会计科目进行核算, 特别是在生产制造企业应将物流成本相关科目归集和分析整理, 再按照物流功能或按其他标准来分配物流成本。作业成本法在资源和成本核算中加入了物流作业, 使用多种分配标准将物流成本间接分摊到各项物流功能活动中, 从而使成本来源更加清晰、准确。核算物流成本需要注意, 物流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 要根据成本特征合理分配。尽量保证企业物流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同步性, 一致性,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 对物流核算体系的合理化建设, 提出可行的意见。

三、构建企业物流核算体系

1、结合会计核算科目, 设立显性物流成本科目。显性成本存在于运输、仓储等具体的基础设施运作过程中。对于企业物流成本的科目设计, 既要符合物流客观的活动展开, 又要便于会计核算。根据企业会计核算的有关成本费用科目包括制造费用、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及其他业务成本以及原材料的采购等, 设计物流成本科目及其每类明细, 做到可行合理。对于应计入物流成本的科目, 要根据活动所属领域和功能登记到相应的二级科目下, 在每一类别中核算物流成本, 反映出物流各功能环节的费用和每一物流领域的成本比重, 帮助管理人员识别不合理物流费用的来源。

2、设置物流活动的隐性成本科目。隐性成本存在于由于物流运作不畅导致的库存费用增加所形成的库存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正如“物流冰山说”中所反映的, 企业的物流隐性成本比重是不可忽视的, 其自身具有机会成本的特性, 同时又具有分离核算的复杂性。

隐性物流成本主要来自库存, 缺货及回收物流三个方面的。由库存造成的隐性成本包括库存资金占用成本、库存风险成本和库存呆滞产品保管成本。库存占用资金成本主要是企业用于运营的流动资金而被库存产品或材料占用的本金及利息。缺货损失成本是指企业的产品出现供应短缺最终导致延期付货或失去销售造成的损失。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缺货造成的不仅是收入减少, 可能会影响到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因此, 要尽可能采取措施在产品旺季时做好准备, 避免出现缺货的情况。回收物流成本在隐性成本的比例较小, 且有些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产品的退换货带来的人工费用, 运输费用等。

3、制定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为了方便管理者控制企业的物流成本, 准确地核算出各领域物流费用, 企业可以单独设置物流核算科目, 根据物流领域设置一级科目, 物流功能的分类设置二级科目, 并制定了以下核算体系表2。

企业物流成本核算表反映的物流成本科目是根据一般生产企业的特点制定而成, 在实际中可以根据具体行业特点, 企业自身的情况做一些明细的调整, 在框架结构不变的前提下, 进行科目微调来适应于不同企业的需要, 同时, 符合企业客观的会计核算原则, 保证物流核算与会计核算数据的一致性和同步性。

4. 企业物流核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保证企业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之间的均衡。成本与服务之间存在着效益背反的关系, 企业在核算物流成本时不要一味追求降低物流成本, 要关注客户的需求, 随着客户的消费能力和方式的转变, 当前物流企业通过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物流服务来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这样实现了在维持现有物流成本的前提下, 提升了物流服务水平, 这也是我们进行物流核算的最终目标。

(2) 企业物流核算体系要全面覆盖物流成本。要确保制定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中包含了企业物流各环节产生的物流费用, 既有显性成本科目又有隐性成本科目, 建立一个完善的物流核算体系, 科目设计要合理而全面, 无重复核算的成本, 也无遗漏的物流成本科目, 确实能够给管理者提供企业物流运营费用的真实体现。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物流成本核算还没有一套标准化的核算体系, 物流成本的核算还建立在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上, 添加物流相关的科目进行核算, 并增加了一些物流隐性成本科目, 使物流成本更加客观清晰的呈现出来。在本文中设置的企业核算体系虽然是以一般生产企业为背景建立的, 但具有一定的共性问题, 给其他行业的物流核算体系提供科学可行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陆薇.企业物流成本初探[J].物流技术, 2003.7

[2]、宋华, 曹莉.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控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3

[3]、傅桂林.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4.5

[4]、邓凤祥.现代物流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5]、邵瑞庆.关于物流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6.4

现代物流体系 篇2

相关问题的研究

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

摘要

物流配送是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要求,对货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现代物流是以企业物流为主体,以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为主要形式,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相结合的、涉及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的现代体系。而现代商贸物流配送则是物流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是流通的一种现代组织形式,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大力和快速发展以现代商贸物流及其配送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才能实现集约化和现代化经营,提高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形成具有新的增长点的服务产业群,实现从生产型向服务型的战略性转变。

关键词 现代商贸 物流配送 配送体系

参考文献……………………………………………………………„„„„12 绪论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现代物流管理也正在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物流也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在这种发展过程中,作为物流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配送体系,为了适应这每时每刻都在发展的物流管理趋势,现代物流管理的配送体系也显示出了他的优势与不足。为了更好的构建现代的物流管理配送体系,必须要从源头了解物流管理及配送体系的趋势,并对以后的发展方向作出明确的预测,这样才能使现代商贸物流的配送过程越来越完善。现代物流

2.1 什么是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是相对于传统物流而言的。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则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

2.2 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

① 系统化趋势:为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现代物流包含了整个商品流动过程,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专业化的供应链,物流系统也就成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社会系统。

② 信息化趋势:借助于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运输网络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整个物流系统实现管理电子化,物流业正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化新阶段。

③ 专业化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企业为突出主业、提高效率,逐渐把物流配送业务交由专业的物流企业去做,形成第三

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公司提供所有的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这种模式对物流企业的运输管理、运作经验和管理水平有着很高的要求。

④ 共同配送模式,是指物流配送企业之间为了提高配送效率以及实现配送合理化所建立的一种功能互补的配送联合作。这种模式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可以促进物流行业整体的配送合理化。

3.3 物流配送的流程

配送作为物流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具备了物流中的各个要素,具有与大型物流流动相一致的地方。它与物流只有大与小的关系,两者本质是一样的。物流配送中央在运转过程中,必需努力为客户探索降低本钱的道路,在进行配送流动时,力求流程本钱的最小化。配送流程的优化不单单是企业降低本钱的需求,而且是中国整个物流工业发展的枢纽。适合中国的配送流程优化模型以及做法一旦得到突破,将对我国整个物流工业产生巨大的改进效果,同时对促进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① 备货。是配送的准备工作或基础工作,备货工作包括筹集货源、订货或购货、集货、进货及有关的质量检查、结算、交接等。配送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集中用户的需求进行一定规模的备货。备货是决定配送成败的初期工作,如果备货成本太高,会大大降低配送的效益。

② 储存。配送中的储存有储备及暂存两种形态。配送储备是按一定时期的配送经营要求,形成的对配送的资源保证。这种类型的储备数量较大,储备结构也较完善,视货源及到货情况,可以有计划地确定周转储备及保险储备结构及数量。配送的储备保证有时在配送中心附近单独设库解决。

③ 分拣及配货。是配送不同于其它物流形式的有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配送成败的一项重要文持性工作。分拣及配货是完善送货、支持送货准备性工作,是不同配送企业在送货时进行竞争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必然延伸,所以,也可以说是送货向高级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了分拣及配货就会大大提高送货服务水平,所以,分拣及配货是决定整个配送系统水平的关键要素。

④ 配装。在单个用户配送数量不能达到车辆的有效载运负荷时,就存在如何集中不同用户的配送货物,进行搭配装载以充分利用运能、运力的问题,这就需要配装。

⑤ 配送运输。配送运输属于运输中的末端运输、支线运输,和一般运输形态主要区别在于:配送运输是较短距离、较小规模、额度较高的运输形式,一般使用汽车做运输工具。

⑥ 送达服务。配好的货运输到用户还不算配送工作的完结,这是因为送达货和用户接货往往还会出现不协调,使配送前功尽弃。因此,要圆满地实现运到之货的移交,并有效地、方便地处理相关手续并完成结算,还应讲究卸货地点、卸货方式等。送达服务也是配送独具的特殊性。

⑦ 配送加工。在配送中,配送加工这一功能要素不具有普遍性,但是往往是有重要作用的功能要素。主要原因是通过配送加工,可以大大提高用户的满意程度。配送加工是流通加工的一种,但配送加工有它不同于一般流通加工的特点,即配送加工一般只取决于用户要求,其加工的目的较为单一。

3.4 现代化的物流配送

① 信息化。作为物流管理现代化的基础,物流信息化是指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和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在发达国家,供应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并将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定货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等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物流业,有利地促进了信息流和物流的结合,从而实现物流业高度的信息化与集成化。

② 规模化。作为一种规模经济运动,物流规模化是指物流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或者规模化经营的物流企业。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规模经营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实现经营集约化和产生规模效益。规模化经营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发达国家,以统一进货、统一配货、统一管理的规模经营,不仅会降低流通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取得规模效益,提高的核心企业竞争力,而且会整合社会存量资源,充分提高社会物流效率。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从发达国家来看,完善的供应链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资产利用率,减少库存和降低存货管理成本,而且可以缩短商品的交付时间,提高对顾客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例如美国戴尔公司依靠其直销模式和高效供应链,使其物料库存降低到只相当于4天的出货量,其物料成本平均每星期下降l%。

③ 标准化。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标准化的参与和实施主体是企业,标准的直接推动者来自市场的需求。企业之间网络系统的建立和货物的高效配送,要求相关企业在编码、通信程序、数据交换格式和包装等方面实行标准化,以消除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障碍,为企业间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我国的现代物流

4.1 对现代物流的冷思考

① 不宜过高估计物流活动对GDP的贡献。大力发展物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整体而言,可以降低商品的流通费用,但不一定能提高全国的GDP.因为,物流活动是商品生产的派生物,而发展物流业,是为了降低商品的流通费用,并不能刺激物流过程中作业的增加。所以在产品数量一定时,对物流活动,即流通过程中增值服务的需求总量也是一定的。对一个城市来说,情况可能就不一样。发展物流服务,可以吸引那些经过或以这个城市为出发地和目的地的商品在这里进行物流服务,也可以用物流服务来吸引更多的商品经过这个城市,从而使物流产业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助于城市GDP的提高。这也就是目前许多城市都要建设物流中心的原因。

② 企业转型应立足企业现有资源。企业的转型就是从传统的物流企业转化为现代物流企业,这本来应该是研究的重点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被忽视了。因为,没有企业的转型,发展现代物流只是一句空话。

在研究这个问题以前,首先要介绍现代物流企业的分类。现代物流企业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没有掌握任何物流服务资源,专门从事物流路线策划(含优化)以及对物流链进行整合以保证物流无缝衔接的企业。第二类是既具有物流路线策划(含优化)以及对物流链进行整合的功能,也掌握某些物流服务资源的

8流配送中的作用,必将大大提高配送效率和促进配送的发展。但是,目前物流配送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首先,物流配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信息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到位,虽然在企业内部设立了信息技术部门,但是被当成可有可无的部门,作用无法发挥,而且对信息化技术投资不高,制约着配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其次,有些物流配送企业重视信息技术,但是过高地估计自己企业的消化水平和承受能力,引进技术存在盲目性,技术无法消化,也就无法在本企业中发挥作用。第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有的企业采取的还是比较原始的、人工的方法,降低了配送的效率。

③ 物流配送企业内外部管理问题:物流配送管理的问题,既有物流配送企业自身方面的问题,也有社会宏观大环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少完善统一的物流配送法律法规。由于配送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涉及到仓储、保管、装卸、包装、运输等作业,因此配送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表现为其它活动中涉及的法律问题的交错。而这些法律法规,多是区域性的、部门性的,缺少全国性的法律法规,直接影响到物流企业的发展规模,在出现跨区域的物流配送争议时,缺少统一的解决依据。二是物流配送企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物流配送企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就是“小、少、弱、散”,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使物流配送企业不易联合,“各自为政”,有时迫于竞争的需要会拼命压低价格,表面上看来自己获得了经济效益,购货方也可以收益,但是却不利于配送企业的利润获取,也不利于物流配送企业的发展。三是物流企业自我管理水平不高。由于物流业在中国发展起步晚,物流配送企业发展与管理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加上缺少专门的高层次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直接影响到了物流配送的内部管理,导致物流配送企业管理水平、层次不高。四是物流配送外部管理混乱。物流配送的管理涉及到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税收运输标准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又涉及到不同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的多头管理必然导致管理的混乱。五是物流配送企业之间缺少行业自律法规,缺少对物流配送企业发展的有效自我制约,有的物流配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不正当行为。

④ 物流配送人才方面问题:物流配送中的人才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少专业的物流配送人才,特别是缺少掌握现代经济贸易、国际贸易运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等与物流配送密切相关、物流配送特别需要的人才,这已经是物流业的共识。由于物流业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政府机构内缺少专门的制定物流配送政策的人才,而且各类培训机构、科研机构、高校等领域也缺少科研人才和对物流配送人员的培训人才,制约着物流配送人才的培养。二是物流配送人才缺少专业性。很多从事物流配送的人都不是专业出身,有的甚至对物流配送的知识掌握不多或一窍不通,但却在从事着物流配送工作,直接影响到物流配送的利润及其发展。三是缺少对物流配送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因为缺少相应的培训机构,另一方面也与物流企业不愿意投入有关系,加剧了物流配送人才不足的境况。四是极少数的物流配送人员缺少职业道德,服务水平不高,对客户态度不好,有的甚至恶意侵吞企业的利润,给企业带来损失。

5.2 如何建立成功的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

建立符合现代物流配送模式发展趋势的现代物流配送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物流配送有关的法律法规。只有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才能促进政府有关部门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并为解决物流配送过程中的问题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创造公平、公正和公开的竞争环境,推进现代物流的建立。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物流信息化。我国物流企业要加大对现代技术设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开发的力度,以提高物资供应时效和降低物流成本为目标,积极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加速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物流信息化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前提。同时,政府应该积极构建网络平台,为零售商、制造商和供应商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用做出重要贡献。

三、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尤其是熟悉现代化流通规则和技术的专业人员,会使我国物流行业尽快与国际接轨,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设备应用的专业化,促进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第四、通过物流企业间的并购实现规模化经营。物流企业并购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两个或更多的物流企业根据特定的法律制度所规定的程序,通过签订一组市场合约的形式合并为一个新物流企业的行为。依据经济效益和规模化原则,物流企业间的并购不仅会带来企业经营绩效的改善和物流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且会推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五、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加强供应链与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的核心是现代物流的纵向集成和物流一体化体系的建设。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企业加大了对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投入,了解并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的宣传和培训,让企业的管理人员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树立供应链管理的观念。

六、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制订商品以及与商品流通有关的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规格,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各个区域内物流相关信息的采集,以完成企业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实现信息共享。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可以从制定通用的物流技术类标准、物流信息类标准、物流管理类标准和物流服务类标准开始,逐步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从而提高企业的数据连接性和供应链可视化,普遍降低现代物流社会总成本,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结论

在全球物流配送业飞速发展的情形下,我国应争取各方面的努力,不遗余力地发展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现代物流配送人才的培养、思想观念的改变亦非一朝一夕之事。当然,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机制日益完善、有关方面的不懈努力,优秀的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的最终建成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 李严锋,张丽娟.现代物流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04 [2] 赵家俊 ,于宝琴.现代物流配送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2

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对策探讨 篇3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对策

农产品物流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通过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物流环节,做到农产品保值增值,最终送到消费者手中。虽然我国农产品物流活动出现得比较早,但無论是在农产品物流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操作上,农产品物流难度大,加之国家政策扶持没有到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比较缓慢。

一、我国农产品现行物流模式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有四种模式,即:直销型、契约型、联盟型以及第三方物流模式,但都不能形成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导模式。直销型物流模式是由农户或农产品基地自营配送,将农产品送到批发市场或用户手中。这种形式适用于流通范围较小、流通数量较少的状况。契约型物流模式有四种形式,即“农户+运销企业”“农户+加工企业”“公司十农户十保险”以及“公司十合作社”。这些模式提高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力度。但农民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市场交易费用高,配送成本居高不下。联盟型物流模式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运输商、加工保鲜企业通过利益联结和优势互补形成战略联盟。这种模节省了交易成本,使交易双方有更多可选择性。但管理效率比较低,而且中间批发商仍然会对直接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信息封锁。第三方物流模式是专门从事农产品储运和流通加工的中间组织。它们专门承担连接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系统服务。这种模式促进了流通与生产的分工合作,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有利于实现物流标准,成为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方向,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涉及范围非常有限,而且这种模式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高。

二、农产品物流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严重,农产品市场建设、物流主体培育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困扰着我国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

1.农产品流通渠道疲乏不畅

我国的农产品流通还处在时间长、消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层次上,流通渠道不畅,物流缓慢。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由于运价、运力、交通基础状况和产品保鲜技术原因而损失巨大。

2.物流设施手段相对落后

首先主要是交通运力不足,其次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的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环节较为薄弱;信息化手段不能适应需要。我国农户对于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方式,来自当地市场、政府部门、传播媒体及网络的很少。当前,许多农产品市场没有配备信息设备,相关物流信息网络系统还处于空白。

3.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较低

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托盘标准化没有推行,包装标准与运输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此外,我国农产品质量卫生标准和市场内部的检验检测体系尚未建立,进入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缺少检验手段和食用安全保证。

4.物流技术落后

“新鲜”是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存在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问题,这就大大限制了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5.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在水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要求管理人员能够对农产品流通过程进行合理规定、设计、管理和有效控制以及成本核算,有效的增加农产品流通附加值。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应该是一名专业的具备现代物流知识的人才。但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恰恰是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

三、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对策探讨

1.加大现代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政府重点列出专项资金,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科技研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倾斜的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优先向农产品物流基地、保鲜冷藏和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项目倾斜,着力改善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的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交通运输条件,重点加大物流科研投入力度,提高我国农产品物流技术的专业化水平。

2.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要做好这方面工作,须特别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3.加快提高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

在扶持已有农产品物流企业等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同时,重点是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鼓励倡导多种形式的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农村运销户、农民经纪人、代理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采用“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大户+农户”“经纪人+农户”等多种形式。重点扶持有市场开拓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农业物流龙头企业和示范、连接、亲和力强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为提升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规模化、组织化和系统化奠定基础。

4.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尽量与国际接轨

在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以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

5.加强现代农产品物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加大教育投入,在高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有关部门应制定中长期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重视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素质。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既要重视农产品物流技术、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又应注意将这些专业与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时间相结合,以迅速改变我国农产品物流落后的状况,早日实现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科学化运作。

参考文献:

[1]杨军,葛孚桥.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财政支持政策探讨.[J] 生态经济.2011(3) .

[2]关兵.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07 (49).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繁荣现代物流业 篇4

山东是我国东部沿海省份之一, 陆地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长3024公里, 辖17个市、140个县 (市、区) , 总人口9367万人。近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国家各部委以及兄弟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 山东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 大力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 全省生产总值完成25966亿元, 同比增长14.3%,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212.2亿元, 同比增长2 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37亿元, 同比增长2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39亿元, 增长18.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675亿元, 增长23.5%。今年以来,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同全国一样, 基本面是好的, 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前三季度, 生产总值增长13.1%。1~10月份,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5%,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1%。

在推进经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 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部署要求, 把现代物流列入了繁荣发展服务业的六个重点之一, 制定实施扶持政策,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物流资源, 积极推动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推动制造企业优化物流管理、开展物流业务外包, 推动工商携手发展第三方物流, 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 全省铁路总长3 3 4 8公里, 公路通车里程21.2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4033公里;拥有机场9个, 沿海港口29处, 年货物吞吐量5.8亿吨, 其中青岛、烟台、日照港年吞吐量均超过1亿吨;通信光缆覆盖所有城乡, 宽带互联网用户超过500万;建成和在建物流园区67个, 等级货运站494个。二是物流企业发展迅猛。全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达到5000多家, 其中, 山东中邮物流公司、山东交运集团、山东博远物流、山东盖家沟物流集团、山东佳怡物流公司、山东海丰国际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海尔物流公司等22户企业先后入选全国物流1 0 0强企业。三是物流信息化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自动化立体仓库、电子标签分拣线、GPS配送车辆监控、专用叉车等先进物流装备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7年, 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运量19.54亿吨, 比上年增长16.98%, 今年1~10月又同比增长了24.04%。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多年来致力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在把握理论动态、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实践发展、开展行业自律等方面, 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提高我国物流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推动物流行业向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次物流年会在我省召开, 为我们向先进省市区学习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山东参加会议的同志一定要抓住机遇, 认真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和陆江会长的重要讲话, 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区的好经验、好做法,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努力开创全省物流发展的新局面。同时, 也诚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代表会后在山东多走走看看, 加强与山东企业的交流合作, 并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现代物流体系 篇5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末,物流已经从局部的探索性应用上升为对整体物流形态的认识。现代物流是以企业物流为主体,以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为主要形式,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相结合的、涉及产品供应链全过程的现代体系。商贸物流配送是物流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是商贸流通的一种现代组织形式,代表了现代市场营销的主方向。商贸物流配送体系从配送的组织系统讲,主要包括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二者融为一体,而物流配送组织系统的构建又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现代商贸物流配送组织体系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系统理论和供应链理论。商贸物流配送组织体系框架由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两个分系统组成。

1.2问题描述

按照物流配送服务方式给配送活动分类就分为八种,即定时配送服务方式;准时配送方式;定量配送服务方式;定时定量配送服务方式;定时定路线配送服务方式;及时应急配送服务方式;成套、配套配送服务方式、代存代供配送服务方式。

从以上服务方式可以大致了解商贸物流配送服务。所以,研究此类问题对现实社会的实际操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1.3研究现状

1.国外的物流配送发展现状。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品产量及消费量的急剧增长,发达国家的物流配送规模和范围在逐步扩大。据统计,在许多产品的供货总量中,通过配送方式到达经营者或用户手中的比例高达50%~90%,同时,配送的种类也日益增多。并且从物流配送的活动范围来看,一些发达国家的配送服务已延伸到了省际和国际。

2.我国的物流配送发展现状。近些年来,我国物流业对物流配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功。但是,正如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曲折过程一样,进一步搞好物流配送,并不断使之发展和完善,仍然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如对物流缺乏正确的认识;物流配送人才短缺;物流配送效率低;缺乏有效的物流配送网络,许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不断努力才能解决。

第二章物流配送基本理论

2.1物流配送

物流涉及到的领域宽泛,功能结构多而广。物流活动以物为主题,以运输和储存两大功能为框架,适当辅以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相应的信息处理功能,实现商品使用价值的转移。在物流过程中,人们通常把面向城市内和区域范围内需要者的运输称为“配送”,也就是说“小批量货物的末端运输”是“配送”。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配送的概念规范为:配送即在“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2.2配送作业流程

1.配送作业流程

(一)备货

配送的准备工作和基础工作。备货工作包括筹集货源、订货、采购、集货、进货及有关的质量检查、结算、交接等。

配送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集中若干用户的需求进行一定规模的备货。备货是决定配送成败的初期工作,如果备货成本太高,会大大降低配送的效益。

(二)储存

配送中的储存有储备及暂存两种形态。

1.储备

配送储备是按一定时期的配送经营要求,形成的对配送的资源保证。这种类型的储备数量较大,储备结构也较完善,视货源及到货情况,可以有计划地确定周转储备及保险储备结构及数量。配送的储备保证有时在配送中心附近单独设库解决。

2.暂存

另一种储存形态是暂存,是具体执行配送时,按分拣配货要求,在理货场地所做的少量储存准备。由于总体储存效益取决于储存总量,所以,这部分暂存数量只会对工作方便与否造成影响,而不会影响储存的总效益,因而在数量上控制并不严格。

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暂存,即是分拣、配货之后,形成的发送货载的暂存,这个暂存主要是调节配货与送货的节奏,暂存时间不长。

(三)分拣及配货

分拣及配货是配送不同于其他物流形式的有特点的功能要素,也是配送成败的一项重要支持性工作。分拣及配货是完善送货、支持送货准备性工作,是不同配送企业在送货时进行竞争和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必然延伸,所以,也可以说是送货向高级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了分拣及配货,就会大大提高送货服务水平,所以,分拣及配货是决定配送系统水平的关键要素。

(四)配装

在单个用户配送数量不能达到车辆的有效载运负荷时,就存在如何集中不同用户的配送货物,进行搭配装载以充分利用运能、运力的问题,这就需要配装。

和一般送货不同之处在于,通过配装可以大大提高送货水平及降低送货成本,所以配装也是配送系统中有现代特点的功能要素,是现代配送不同于传统送货的重要区别之处。

(五)配送运输

配送运输属于运输中的末端运输、支线运输,和一般运输形态主要区别在于:配送运输是较短距离、较小规模、频度较高的运输形式,一般使用汽车和其他小型车辆做运输工具。与干线运输的另一个区别是,配送运输路线选择问题是一般干线运输所没有的,干线运输的干线是惟一的运输线,而配送运输由于配送用户多,一般城市交通路线又较复杂,如何组成最佳路线,如何使配装和路线有效搭配等,是配送运输的特点,也是难度较大的工作。

第三章我国现代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现状

3.1物流配送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配送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配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

系统不健全,物流配送市场化程度低,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其主要表现是:小(物流配送企业数量小,经营规模小)、少(物流配送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大多数

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少)、散(网络分割、经营秩序不规范,不能为客户提供包括物流网络设计、预测、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系统物流服务)、弱(竞争力弱和发展滞后,专业化、信息化、标准化还没跟上,还没有真正了解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和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目前我国企业的自有物流占整个物流市场规模的70%左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3.2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配送的整体功能低

一是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与物流配送的需要不相适应,即交通运输能力仍不能满

足运输需求,主要运输通道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商业系统现有仓储业设施虽具备了发展物流的硬件条件,但是需要加强物流信息管理手段、现代化物流设施改造及相应的设备。二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现代化的集装箱、散装运输发展不快;高效专用运输车辆少;汽车以中型汽油车为主,能耗大,效率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水平低。三是物流系统标准化程度低。物流业务的高效需要运输设备(如集装箱、托盘、货车、货架等)的标准化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即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要用统一标准,各方面的信息系统能够对接,交换数据,共享信息。例如欧美国家的运输都是以1×1.2的托盘为计算的,标准统一,统计方便,提高运输、仓储和搬运等各方面的效率,可以随货走遍欧美。而我国在物流系统标准化中,有的采用欧美标准,有的采用日本标准,还有少量自定义标准,从而给物流各环节的对接造成了不便,影响了物流作业效率。

3.3物流配送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管理法规不健全,发展物流配送所需的产业政策

和产业规划尚未出台,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本上无统一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致使不正当竞争较为严重。由于缺乏对物流配送企业的正确认识和合理界定,物流配送企业的设立还受到种种限制,专业物流组织策划企业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法律承认,从而限制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另一方面,物流配送市场至今仍被人为地按照部门、地区和行业的行政壁垒分割,物流配送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各地商委、经贸委、交通局、铁路局、外经贸委等都各自承担了一部分物流管理职能,各部门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管理中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统一、竞争、有序的物流配送市场没有建立起来,严重影响了物流配送渠道的畅通和高效运转,使物流配送很难达到规模经济和预期回报。

3.4专业的物流配送管理和技术人才短缺

从国外物流配送发展经验来看,企业要求物流配送从业人员应当具有一定物流

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为此国外物流业的教育与培训十分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与培训系统,在相当多的大学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专业学生开设物流课程。相比之下,我国在物流配送人才方面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人才培训体系,导致了专业物流人才非常缺乏。同时物流配送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市场开拓的主动性。能够对物流配送进行高效、科学管理,并通晓现代物流配送运作和物流配送管理的复合型专业高层次人才更为少见,这一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物流配送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章我国现代商贸物流配送的不足之处

4.1物流配送服务问题

虽然中国的物流配送服务已经有了一定水平的发展,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速度不够快。物流配送企业在接到客户配送订单后,在进行货物选择时,有时会由于缺货等问题延误时间;而货物配齐之后在运输的过程之中,也会由于缺少对运输状

况的充分掌握出现信息不对称,不能选择最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和路线,或者不能选择在最短的时间能够到达购货方手中的运输方式,影响了配送的速度。二是诚信意识淡薄。有的配送中心在接到订单之后,如果缺少货物,会以别的货物来代替购货方的货物,还有的配送中心提供的货物品牌等与实际发货的不符,更有甚者,有的配送企业会给购货方配送假冒伪劣产品,直接影响到购货方的利益。三是物流配送企业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大多数物流配送企业目前只能按照购货方的要求提供货物,缺少主动到企业、消费群体中去了解、掌握他们的消费需求的意识,只能被动地提供服务,影响了配送的规模。

4.2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的运用问题

物流是电子商务的要素之一,在以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时代,现代信息

技术对物流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对物流配送的影响程度自然相应加大。因此,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作用,必将大大提高配送效率和促进配送的发展。但是,目前物流配送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首先,物流配送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信息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到位,虽然在企业内部设立了信息技术部门,但是被当成可有可无的部门,作用无法发挥,而且对信息化技术投资不高,制约着配送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其次,有些物流配送企业重视信息技术,但是过高地估计自己企业的消化水平和承受能力,引进技术存在盲目性,技术无法消化,也就无法在本企业中发挥作用。第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有的企业采取的还是比较原始的、人工的方法,降低了配送的效率。

4.3物流配送企业内外部管理问题

物流配送管理的问题,既有物流配送企业自身方面的问题,也有社会宏观大环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少完善统一的物流配送法律法规。由于配送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涉及到仓储、保管、装卸、包装、运输等作业,因此配送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表现为其它活动中涉及的法律问题的交错。而这些法律法规,多是区域性的、部门性的,缺少全国性的法律法规,直接影响到物流企业的发展规模,在出现跨区域的物流配送争议时,缺少统一的解决依据。二是物流配送企业规模化程度不高。物流配送企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就是“小、少、弱、散”,彼此之间的竞争关系使物流配送企业不易联合,“各自为政”,有时迫于竞争的需要会拼命压低价格,表面上看来自己获得了经济效益,购货方也可以收益,但是却不利于配送企业的利润获取,也不利于物流配送企业的发展。三是物流企业自我管理水平不高。由于物流业在中国发展起步晚,物流配送企业发展与管理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加上缺少专门的高层次管理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直接影响到了物流配送的内部管理,导致物流配送企业管理水平、层次不高。四是物流配送外部管理混乱。物流配送的管理涉及到基础设施、产业政策、税收运输标准等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又涉及到不同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的多头管理必然导致管理的混乱。五是物流配送企业之间缺少行业自律法规,缺少对物流配送企业发展的有效自我制约,有的物流配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不正当行为。

4.4物流配送人才方面问题

物流配送中的人才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少专业的物流配送人才,特别是缺少掌握现代经济贸易、国际贸易运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等与物流配送密切相关、物流配送特别需要的人才,这已经是物流业的共识。由于物流业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政府机构内缺少专门的制定物流配送政策的人才,而且各类培训机构、科研机构、高校等领域也缺少科研人才和对物流配送人员的培训人才,制约着物流配送人才的培养。二是物流配送人才缺少专业性。很多从事物流配送的人都不是专业出身,有的甚至对物流配送的知识掌握不多或一窍不通,但却在从事着物流配送工作,直接影响到物流配送的利润及其发展。三是缺少对物流配送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因为缺少相应的培训机构,另一方面也与物流企业不愿意投入有关系,加剧了物流配送人才不足的境况。四是极少数的物流配送人员缺少职业

道德,服务水平不高,对客户态度不好,有的甚至恶意侵吞企业的利润,给企业带来损失。

第五章解决物流配送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5.1加快物流配送有关法律法规建设,为物流配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应该解决当前缺少全国性物流业法规的问题,根据已有的区域性、部门性法规,抓紧研究制定全国性的统一的物流业法规,并且对物流配送交易双方、物流配送企业从业资格、权利义务等进行明确的界定,为解决物流配送中的争端提供法律依据。其次,成立物流配送管理的专门机构,或者将对物流配送的管理权力划归专门的机构,起到协调、统筹的作用,解决管理混乱的问题,保证物流配送的健康、有序发展。第三,制定物流配送企业之间的行业自律规范,约束物流配送企业的经营和行为,避免物流配送企业之间的冲突与恶性竞争,保证物流配送企业的诚信和职业道德,维护购货方的利益。第四,物流配送企业应该实现规模化,彼此之间增进交流与团结,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共同的利益。

5.2提高物流配送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

解决物流配送企业的管理水平问题是促进物流配送发展的关键问题,低层次的管理水平必将严重制约物流配送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首先,加强物流配送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社会要培养大量的、物流配送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特别是要培养物流配送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和具有丰富专业水平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另一方面,物流配送企业也要舍得投入,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其次,建章立制,通过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促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物流配送企业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人、财、物的管理实现科学、合理,保证自身管理的水平和层次。第三,物流配送企业内部要加强对职工的“服务”理念的宣传与培养。牢固树立“配送就是一种服务”的意识是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根本保证。由于配送本身存在着“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高频率”的特点,所以必须在企业上下不厌其烦地宣传“服务至上、诚信为本”的理念,严格要求按客户订单分拣配货并及时送达客户,以减少员工配送过程中延误、错漏、缺损、替换等现象的发生,确保客户的满意度。

5.3增强物流配送的信息化水平,完善物流配送的服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物流配送企业管理者应该重视信息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符合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信息技术发展方案,明确相应的预算,并且根据预算进行投资。同时,要结合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论证,选择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软件系统。其次,物流配送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不但要在货物的检索、定购、登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且在运输方式的选择、企业及消费群体的需求等方面,也要实现网络化,这样,既要在经营中实现信息化,又要在企业的决算、决策中实现信息化,提高企业发展的方向性和目标性。第三,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必须引进信息系统维护人才。信息系统的维护至关重要,因此,物流配送企业要引进相应的信息系统维护人才,并且要强化培训,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这在物流配送的信息化中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在物流配送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需要注意这一点。这样,通过提高物流配送的信息化水平,将大大提高物流配送的速度,同时,由于登统方便,可以与企业、消费群体建立必要的联系,及时掌握他们的需求,增强服务的主动性。

现代物流体系 篇6

关键词:湖南农业销售物流流通渠道农业物流人才

0引言

2007年末湖南省总人口6805.70万人,乡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59.55%,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3.5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04.26元;2007年湖南省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达到9145亿元,农业总产值2603.87亿元,59.55%的乡村人口只实现了28.47%生产总值,反映出农村、农民、农业这三农问题在湖南特别明显。农业经济发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农业强省的重要途径。湖南农业发展除了从技术引进和应用、土地改革、信息技术等方面着手进行以外,现代物流的推进也是重要实现的举措,本人重点探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动湖南农业上新台阶,寻找一条切实可行的好路子。

1湖南农业发展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流基础

1.1农产品产量丰富200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粮食总产量2910.1万吨,烟叶19.58万吨,出栏肉猪7955.60万头,出栏牛227.35万头,出栏羊873.52万头,出笼家禽6.41亿羽,水产品产量199.65万吨,这些农产品除少量农民自用外,大部分进人流通领域,形成庞大的农产品物流。

1.2农业产业化取得一定的成绩2007年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4.2万家,实现销售收入1600多亿元;220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680亿元,实现利润30.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022个,合作组织成员234.47万户,农业产业化速度加快,农业发展出现了许多农产品现代物流组织者。

1.3农业出口在不断上升农业发展逐步走向国际。2007年湖南省出口65.23亿美元,增长28.1%,农产品出口3.5亿美元,增长12.4%。其中活猪出口0.53亿美元,增长14.7%;茶叶出口O.40亿美元,增长19.2%,为农业国际物流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1.4农业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极大提高为发展农业,湖南省每年投入巨资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和改善基础设施。2007年建成县到乡镇公路2348公里,新增通水泥(沥青)路的乡镇127个,通畅率89.5%;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28727公里,新增通水泥(沥青)路的行政村8015个,通畅率53.1%。新增1139个自然村通电话,实现乡乡能上网。115.64万人解决了听广播、看电视问题,农业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为农业物流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强有力的后劲,农业交通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农业物流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湖南农产量的增大及农产品的出口和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扩大及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的修建为现代销售物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现代销售物流对湖南农业发展的作用

建立农村现代化销售物流体系对解决湖南省农村经济整体水平较低,降低湖南农产品成本,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等这些作用,在大量的文章中都有分析和论证,我在这里就不赘述,总之在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下,运用现代物流的理念应用到为农产品销售的实际中,寻找一种最合适的方法是现在必须解决的问题。

3湖南构建现代农业销售物流体系的具体思路

农产品质量易受到温度、碰撞等条件变化影响。湖南省的蔬菜、柑橘、肉类、禽蛋类产品在现有的运输储存中损失率很高,有的高达70%,给农民及经营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降低经济效益。建立高效的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有利于减少流通过程中的损耗,提高农民收入并满足消费者对新鲜农产品的需求。物流体系的良好构建需要多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的投入并要通过管理进行良好的整合。湖南现代销售物流体系应从现实资源及条件出发,紧密结合农产品市场的需求,设计合理的物流模式,农业物流设施的投入及物流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来构建,以国际国内标准建设快速带动现代农业可持续性快速发展。

3.1设计符合市场需要的多途径流通渠道科学规划销售物流模式农产品的输出是农业物流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构建一些便于消费者又保证物流质量和成本的物流通道,我们根据农产品的特性构建不同的流通渠道规划物流模式。农协和批发市场可以成为农产品主体流通渠道,约占流通总量的60%。农产品生产者主要为中小农户,产品多为一般档次。设计的物流流程如下:农户收获产品后送至农协,在农协进行预冷处理并分拣包装后,通过冷藏卡车等送至城市大型批发市场。产品进入批发市场马上进行销售。售出后通过冷藏卡车运送至中间商或零售商的冷藏库,直接摆上柜台。农协和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已经在湖南发展并且逐渐具有规模,今后要继续规范和鼓励壮大。零售店与签约农户间的产销直送模式约占流通总量的20%。生产者多为农业生产企业,产品中高档、特产品较多。企业收获后,经简单分拣包装,直接通过冷藏卡车送至零售商的冷藏库或店头。湖南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已有四万多家,今后要在特色和高档产品上下功夫,满足高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或者向国际市场拓展。网上直销、邮购等无店铺直销约占流通总量的15%,产品以特产类为主。农户直接接受消费者订货,通过速递或邮局系统的小型冷藏箱送至消费者。2009年8月湖南已开通了网上供销社,为农户销售农产品开辟新的途径,满足个性化的小批量特产需求。同时建设农产品直销店,可占流通总量的5%。由农协提供销售店铺场地和信息、结算系统等基础设施,农民直接将产品摆放到店铺内并自行定价。店铺多处于产地附近,一般只有简单包装,并不使用冷链系统。湖南各类农业生产组织者要根据农产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流通渠道组织物流活动,将产品及时送达市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2各级政府大力投入对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农产品大部分是生鲜产品,无论是运输车辆、仓库还是批发市场都需要冷藏或冷冻设施来保证,这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了支持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湖南农村需要政府大量投入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直接提供资金,完善公路交通网,在各地建立大型批发市场、预冷仓库、冷藏、冷冻仓库等设施。这些初期投资可以先由政府全额出资,建成后委托农协组织或公共机构经营维护。从2007年、2008年湖南省在县道、乡道、村道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到村的水泥、沥青路的通畅率达到60%,逐步完善了公路交通网。大型批发市场在各县的物流中心都已经在逐步建设,但是在预冷仓库、冷藏、冷冻仓库等设施建设方面各级政府没有大力投入,依然由企业自主建设,没有规范,这样企业在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没有对农产品的仓储和运输来保证冷藏冷冻,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损失率,提高了物流成本,降低农村经济效益,产生的大量垃圾也降低社会效益。湖南的农村人口占到59%,农业是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占用大量土地,所以从中央、湖南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等必须对保证农产品销售过程的质量引起重视,对物流仓储设施及运输设施的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然后用合适的方式进行管理,解决企业无法承担的问题。

3.3有重点的培养现代农业物流技术人才人在现代物流体系中的作用是占第一位的。不仅仅是物流活动需要劳动力,而是现代物流体系整个的构建都需要人去控制和管理。湖南有四千多万农村人口,而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很多家沿海外向型企业的破产停工,造成大批在外打工的湘籍民工回到家乡,所以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及相应的教育培训,让农民们学养殖、种植技术及收获、仓储、运输等各种保鲜技术,不用去远方就可以实现就业,乡亲们肯定是欢迎的。2008年湖南省面对农民工返乡马上投入了1.5亿元用于培训,基本保证每位有1000元的资金。所以为了推动湖南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及企业、学校可以有侧重点的加大对农业物流专业人士的培养。他们通过培训,懂得用市场来解决一切农产品供应、生产、物流、销售的问题,用市场来引导农业产品结构调整,把握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方法,同时掌握农产品运输、仓储、包装等专业物流技术,在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中能应用各种保鲜技术保证农产品的鲜度,提高农产品物流质量。

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的对策研究 篇7

1 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的本质透析

1.1 农业生产过程是一个时间跨度比较长的长期增值过程,所以资源要素能否有序高效的流动,将是农业生产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因素,而过去的农业生产模式存在着成本高,环节多,流动缓慢,体系不健全,服务混乱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的发展,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巨大障碍。现代农村物流体系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提高农业产品商品生产的市场反应速度,节约交易成本,降低库存数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销售利润,最大限度满足客户要求和社会需要的科学有效的全面的体系。

1.2 现代农业有三部分构成,一是种植养殖业,二是农产品加工业,三是农村现代商贸业。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应服从于、服务于以上三个方面,统称为现代农村物流。

2 现代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重点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组成一个强大的经济共同体,保证产业链条上各方的利益均衡发展。当下,农业产业链的确得以延伸和发展,但产业链中的诸多问题不容忽视。

2.1 农业龙头企业之间竞争无序,农业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相对弱势。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农业产业链及其龙头企业的弱质性。在现实的经济实践中,农业龙头企业虽然最具发展潜力,但因其事关“农业”而显得相对弱势。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企业协会发展也非常滞后,由此导致了现阶段龙头企业自身规模小、实力弱,与国外的龙头企业相比,差距较大。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目前比较常见农业产业化形式,在农业产业链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龙头企业是联结各方利益的载体,它在构建农业产业链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整个产业链中,农业龙头企业所创造的产业利润最大。可以说,它是农业产业链中的发动机。若龙头企业经营不善,何谈主导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又如何有多余的利润让农户受益?农民参与产业链的目的就是以利博利,若不能从产业链中有所收益,享受到实惠,必将大大挫伤其参与生产的积极性,进而造成产业链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儿而不得善始善终。

2.2 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民在产业链中收益甚微。

切实解决广大农民关注的问题是“三农”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而增收则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便是构建农业产业链构建最终目的。实现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联合经营是农业产业链的核心课题。这一课题映射到组织形态上,就是如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问题。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内部制度有待健全,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使得分散的农民应得份额和最终利润没有明显改观。大部分农企仍以买断的形式与农民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往往同时承担原材料与产品销售双重市场压力。而且,这种单纯的合作关系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如企业与农民之间不能按合同履行各自的权责义务,农产品价低时企业随意压价,价高时农民惜售,双方都违背了诚实信用、公平交易的基本原则。这表明,企业与农民之间仍存在芥蒂,相互之间未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2.3 政府多头管理,缺乏支撑农业产业链延伸与整合的农业支持体系。

农业产业链涉及领域广袤、综合性强,而现行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职能比较分散,呈“条块分割”的格局。各业务部门职能纵向延伸,垂直领导,形成“条条垄断”,地方横向扩展,要求横向联合,形成条块分割的格局。“纵垄断”与“横割据”使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发展多头应付。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管理上相互掣肘,调控力量相互抵销,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内耗。宁波市现代农业发展刚刚起步,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服务,相关制度建设滞后。

3 构建现代农村物流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3.1 创新现代农业物流管理的机制。

从企业 (包括农户) 物流发展规划来分析,企业应积极构建农业生产体系,基于土地产权改革,尝试各种形式的产权重组,拓宽生产规模,提高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学习和交流增加物流成本核算专业知识储备,严格按规定流程进行物流成本核算;从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决策成本控制策略和品牌战略,形成优势互补的企业物流战略规划;同时,不断创新物流运作模式,整合运用各类资金流和信息流;加大物流技术开发力度;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队伍素质培训和再教育。

从产业结构来分析,应该强化供应链物流管理力度,培育供应链核心企业,基于企业实际积极创建多元化的物流合作模式,如“零售企业+农户”、“批发企业+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生产企业+农户”等;针对农户分散、物流分散的问题,中小企业可采取协作物流、共同配送、共享物流网络等新型物流合作模式;组建行业协会,规范农户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杜绝恶性竞争和非法竞争。

3.2 科学规划农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建设。

要打造现代农业物流基地,必须依托苗、畜改良,加强无公害生产技术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生产和采收必须符合行业规范;要了解农业物流基地的布局,根据基地周边的基础设施条件,结合农业物流发展现状来打造农业物流园区。园区最好身在交通发达的城市边缘地区。而农业物流中心也应考虑农业物流基地的布局,设在大中城市边缘地区。农产品的检疫、整理清洗和分捡包装均在农产品配送中心完成。农产品配送中心属于现代物流的新业态,它根据农产品订单组织货源统一配送给消费者,实现农产品由“田间”到“餐桌”的过渡,既便利,又安全、高效。

3.3 综合运用现有农村物流资源。

首先,要通过高品质的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供应链管理,实现客户的“零库存”,优化资金配置和生产决策,降低投资、仓储、管理等各环节的成本支出。其次,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基于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和产品、消费多元化发展趋势,将现有基础设施改造成符合物流用途和企业需求的储运设施,构建现代化物流储运体系。企业独自构建或与生产厂家、批发商、零售商合作构建物流和配送中心,积极应用先进物流技术,提升物流配送效率和服务等级,以期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第三方物流服务。

3.4 强化规划与法规力度。

作为推动一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地方政府,要发展现代农村物流,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以法律形式确认农业物流的合法地位,为农业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其次,为现代农村物流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确保其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公平参与市场运作,进而形成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一体化运行模式;依据法律法规约束农村物流的组织行为,确保城乡和区域之间形成完整的物流体系;加强构建农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规划方案和实施办法,助力农业物流龙头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3.5 加快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

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不仅能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中农副产品的运输和储存问题,确保农用物资及时供应,通过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能加速农村地区物流信息的流通,农民通过网络便可实时掌握农用物资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实现农产品的网络销售。现阶段,由于基础设施尚不健全,加之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农村物流体系和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加快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将是发展农村物流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袁明.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9, 24:54~55.

[2]袁吉彬, 陈大东.关于构建宁波市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研究[J].宁波交邮, 2009.4.

构建基于现代物流的城市服务体系 篇8

一、现代服务业:城市发展新动力

(一)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决定其成为城市发展新动力

绝大多数服务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后,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加速,吸纳就业的能力开始下降,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正显示出这种趋势。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偏低。2006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和2002年相比不升反降,由2002年的41.7%降为2005年的40.2%。而2006年服务业劳动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仅为31.4%,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目前,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即使是中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3%的平均水平。而现代服务业作为新型的服务产业是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对于增强一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应以现代物流为纽带

服务业的崛起将直接引发城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而服务业的崛起恰恰密切依赖现代物流所带来的高效率。现代城市是重要的物流节点,衡量一个现代城市的发展是否良好,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必须拥有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综合物流体系。这是由现代物流与其他现代服务业种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决定的。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可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及地位。而且,可以带动相关的信息业、零售业、金融业等发展。

1、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优化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地区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无法形成规模规模效应。因此,各地区应依托资源优势从事生产和经营,形成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协作,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贸易发展奠定交易基础。而地区分工造成的生产区域化与消费全球化矛盾则通过现代物流业得以解决。从而不仅使各地区和企业避免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以及由此造成的盲目竞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也能使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

2、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现代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潜在需求巨大,相对传统的物流业,它属于产业的优化升级。现代经济发展对高质量、高效率物流服务的需求,将使传统物流业获得新的业务拓展领域,变单纯的仓储货运为现代物流,提高附加值,走出新路。

3、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物流业的发展又将推动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功能的发挥。近年来,我国不少港口城市通过实施“以港立市”发展战略,城市交通运输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海港、空港、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建设日益完善,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港口城市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大力发展物流产业,进一步完善了城市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尤为重要的是,我国的生产成本较低,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一般只占到总成本的10%,低于国外几倍,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我们的储存、运输、交易成本太高,一般占到成本的4 0%以上。2006年全社会流通费用约占GDP的20%。这么高的交易成本将大大削弱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改革流通领域,加速物流发展成为我们应抓的关键所在。

这样,现代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集加工、运输、分拣、仓储、信息、金融等服务功能于一体,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区域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素质和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城市经济竞争力。

二、电子物流:信息技术与物流现代化相互促进

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重组业务流程,形成以信息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对信息的共享和运作降低经营和交易成本,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开创新型物流产业——电子物流。具体地说,电子物流是一个整合性物流管理平台,它将产、供、销各个环节中的信号、数据、消息、情况等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系统的智能采集和分析处理,并配合决策支持技术,对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流通环节及部门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协调,从而实现企业物流管理和决策的高效率和高质量,以及降低物流成本的目标。

(一)电子物流的模式创新

物流电子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因此要推广物流管理的四大新技术:条码技术(通过扫描对信息实现自动控制技术)、EDI技术(电子数据的交换和自动处理)、GIS技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物流配送的最佳路线)、GPS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现物流配置国际化)。以上四大新技术的结合,将在物流供应链上实现有效物流管理,建立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物流管理新模式。

(二)电子物流的需求层次

物流信息化需求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基础信息化。在这层次重点解决信息系统问题,即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共享。在这一层次,不大涉及流程的改造与组织机构调整,关键在于数据的及时准确性,保证对整个经营有一个有效的调控,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快速对市场做出反映;第二类是优化。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流程的优化,涉及到整个的流程再造,需要用数据来分析,所以一定要有第一阶段的基础。第二个层面的优化就是日常操作的优化,如每天库存的存取、仓储运输的调度,这就需要信息系统能够支持日常优化的功能;第三类,也就是最高层是供应链管理的工具,它执行的是供应链管理的功能,或者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些成熟的产品链、价值链、服务链形成以后,企业和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业务上会有一种协同业务的要求,并一套信息系统把它固定下来,来执行业务上的协同操作。

三、零售业物流:现代物流主导下的零售业重组整合

连锁经营迅速发展,出现了流通广域化、店铺复数化、商店规模大型化以及商品构成多样化的现象。相应地,物流环节成为连锁经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各大零售企业构筑自己富有效率的物流系统从事商品的调达、分拣、加工、在库管理和进出货业务。

(一)现代物流确立零售业在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以现代物流为主导的整合赋予零售业现代内涵。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鳄以现代物流技术为主导,重组企业业务流程,降低流通成本,使传统的商业原则——薄利多销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其对生产与消费的导向功能日趋加强。可以说,谁如果控制了零售业,谁就可以控制生产和消费领域。

现代零售业不仅包括对商品的销售,还包括物流的组织及其主导下的团队的组建、资金流、产品分工、机构与银行的支持、对于生产的导向、极佳的信用等。因而它不是指行业,而是一个支柱性产业。其自主性、自控性强,对生产和消费的导向作用日趋增强。具体地说,现代零售业是链接生产和销售的重要环节,通过物流的供应链管理根据消费者要求指导生产。比如液晶电视,已经出来了,但不能大量面世,其因为是普通电视升级换代还没完毕,利润空间必须利用到最大,先把这个市场饱和,这个市场的操纵者是谁?是零售商。要不要新技术上市?什么时候上市?零售商有很强的导向性。

尤其是外资零售商的进入,不仅冲击中国零售业,促进中国物流业的改革和零售业的整合,更对作为供货方的中国加工企业产生巨大影响。

1、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在产品质量、生产管理、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由于现代零售业对生产和消费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说,谁如果控制了零售业,谁就可以控制生产和消费领域。外资零售商的国际性采购有利于促进中国加工企业不断按照国际标准提升发展,提高中国企业在产品质量、生产管理、环境保护和劳保福利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使未来我们的生产按照国际零售业的标准决定自己的成本、产品质量和性能。

2、中国企业必须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当像沃尔玛这样控制了美国消费品市场的大零售商需要订购某种商品时,可能有几十甚至几百家中国企业去争取这份定单,从而势必加剧中国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上游商家的垄断与下游加工企业的激烈竞争状态,使下游的边际利润越来越小。其结果可能是,上游商家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最佳的商品。中国企业依靠提升价格增加附加值或利润的余地越来越小。中国企业应把增长点逐步转向物流管理这一“第三利润源”。

(二)以现代物流为主导对我国零售业进行标准整合

我们应强调我国零售商在兼并、联合与重组过程中,并非简单的做大,而应是一种标准整合。所谓标准整合,输入的是一种规格和一种标准,用一方的标准整合另一方。

根据国际零售业经验,标准整合应有五个条件。首要的是现代物流,包括组织物流管理的经验与流畅的物流运行,这是现代零售业的支柱。依靠物流渠道的畅通革新业务流程,削减无效中间环节,确保低价格吸引消费者;第二是力量极强的销售团队。其作用是对销售机构成功控制并进行消费者意愿调查及市场预测分析,这需要长期培养;第三是销售机构。这包括怎样设计销售机构,怎样采购等一整套机构运转机制;第四是资金流的控制。国外大的销售商,其现金流是全世界流动的,经过银行的结算中心,采购流通的现金流非常好、资金的调拨运转非常清楚、资金的使用也效率非常高。而且大的经销商都有自己的银行联盟,它所有资金结算都在它自己的战略联盟银行结算,可以大大节约资金流;第五是品牌优势。国外大的零售商都把最好最前沿的产品展示给消费者,有最好的品牌,而这个品牌对厂商有指导意义。我们现在的商业这五条优势尚不十分具备。从经营理念到行为规范、思维模式、业务流程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四、物流金融:物流业与金融业共同发展的契机

物流金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指在供应链业务活动中,运用金融工具使物流产生的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在物流金融中涉及三个主体:物流企业,客户和金融机构。资金流、物流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同量反方向循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联合起来为资金需求方企业提供融资,对这三方都有非常迫切的现实需求;对于支持企业融资、控制金融机构风险以及推动经济增长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从物流角度支持企业融资是供应链上企业生存发展与金融机构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需求

商品从原材料制造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过程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库存,虽然合理的库存对于应付供货周期与制造周期的不匹配是必须的,但库存就意味着存在相应的资金成本。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流动资金不足,而存货占用的大量资金使得企业可能处于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这种资金不足的风险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尤为明显,往往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另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金融机构对于他们的信誉等级难以评估,信用融资较为困难。而物流企业通过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可以掌握库存的变动,掌握充分的客户信息,在融资活动中处于特殊的地位,对库存物品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承销商等情况都非常了解,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担保方进行质押业务是可行的。

而对金融机构而言,在实际融资活动中如何降低控制自身风险最为重要。金融机构以市场畅销且价格波动小的物流产品质押为授信条件,并运用较强实力的物流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减少降低金融信息不对称性,将金融机构资金流和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后向中小企业客户提供多项金融机构综合服务业务,以此有效缓解长期以来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有效控制金融机构自身信贷风险。

(二)作为最天然的第三方中介人,物流金融是物流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需求

物流金融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难题和金融机构放贷的顾虑,物流企业在其中发挥着最天然的第三方财产监管人的作用。物流金融使得物流企业得以控制全程供应链,保证特殊产品的运输质量与长期稳住客户。在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下,企业逐渐转而强调跨企业界限的整合,使得顾客关系的维护与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物流管理已从物的处理提升到物的附加值方案管理,可以为客户提供金融融资的物流企业在客户心中的地位会大幅度提高,物流金融将有助于形成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物流金融”业务的推广将引导整个物流行业走向规范化。“物流金融”业务对从事这项业务的物流企业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企业有一定的仓储能力和资产规模,还要求具有规范标准化的品牌服务、全国范围内的仓储监管网络系统和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具有较强的经营实力、分布广泛的仓储和运输网络。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使目前这一行业良莠不齐的现状得到改观。

(三)探索“保兑仓”模式的“物流银行”业务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还没有与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关系,银行记录中对于他们的信誉等级无法评估,但在物流供应商的记录中企业的销售、库存记录非常明了,由物流企业做为担保方进行操作,以商品进行抵押进行“保兑仓”业务是可行的,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正积极探索开展这项业务。“保兑仓”业务操作流程为:制造商、经销商(或分公司)、物流供应商、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生产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交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生产商支付货款,由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物流供应商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

参考文献

[1]、宋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2]、杜红权, 胡介埙.基于现代物流的中国零售业重组.当代财经[J], 2004 (3) .

浅议滇南现代物流体系的构建 篇9

关键词:桥头堡,滇南,现代物流体系

“桥头堡”战略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重大战略部署。滇南地区是云南与东南亚各国比邻之地, 是桥头堡的前沿, 是沿边开放经济区的主要基地, 也是由省会昆明至越南河内、泰国曼谷、缅甸仰光, 以及经缅甸曼德勒、孟加拉达卡至印度加尔各答的4条跨国经济走廊的必经之地。

滇南地区希望利用这一战略契机, 在提升原有优势特色产业的同时, 积极筹备建立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 努力构建云南桥头堡战略的重要据点, 实现“堡中堡”目标。然而, 传统物流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滇南经济的发展态势, 打造滇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桥头堡”, 构建现代物流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构建滇南地区现代物流体系的意义

现代物流体系是以信息化为基轴, 最终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系统。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对滇南地区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物流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构建滇南地区现代物流体系, 可以提升传统物流业的档次, 带动新一轮物流基础设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投资, 有力推动与现代物流业相关的交通运输业、仓储业、信息产业、邮政业等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现有其它产业部门的发展。滇南地区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 都离不开现代物流体系和现代物流业提供优质配套服务。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和运作, 将从根本上调整滇南地区各产业的企业内部物流组织形式, 重新规划企业的物流体系和销售物流系统, 帮助企业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并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随着全国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的调整, 我国东部地区及滇中地区将会有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劳动力、土地等成本相对较低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而交通和物流将是考虑的首要条件之一。建立滇南现代物流体系将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 从而吸引转移的新型产业或外部资金注入构建新产业, 促进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有利于面向东南亚的进一步开放。根据“桥头堡”战略精神, 利用滇南地区的区位优势, 联系昆明和东南亚, 为中国———东盟两大市场提供综合服务, 发挥其桥梁纽带和加工基地的作用。通过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发展物流产业, 提升产业结构, 增加外向型产业的附加值, 扩大与向东南亚的经济、技术、教育和文化交流合作的平台, 促进滇南地区的全面开放。

2 传统物流制约了滇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至今为止, 滇南地区除了烟草这样的大型企业拥有专用物流之外, 还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 滇南地区的物流现状只能用散、小、乱来形容。首先, 大部分的物流递送没有专门的物流组织经营, 是通过分散的客运或货运等物流资源来完成的。部分物流公司的物流仅能够送达滇南地区较大的县城, 其余地区只能通过邮政或客运公司托运形等式进行物流递送。其次, 由于缺乏专业化和科学化的组织, 即使是运输大户, 其规模都不大, 层次较低, 也有部分小的企业与固定的运输大户或运输个体户签订长期合同或临时合同, 完成其物流配送等环节。再者, 由于不具规模, 物流区域不集中, 从事物流的企业和个体分布散乱。

随着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物流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滇南地区经济发展瓶颈。主要表现为:

与未来发展战略不相适应。滇南地区未来发展战略是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昆河、经济走廊的桥头堡, 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群, 要基本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综合能源和冶金材料基地、云南通往东南亚国家最便捷的大通道、滇南片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等。而现在的物流状况远不能适应这一未来发展战略。

制约当地产业结构的发展。在成为云南省资源储备和生产的战略基地同时, 滇南地区还要吸引和承接东部及滇中地区转移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 进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达的物流是吸引产业转移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必要因素。

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力。由于缺乏现代物流的支撑, 现有企业在采购、流通和配送等环节的效率相对低下、缺乏精准性, 且流通费用过高, 使得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显得缺乏竞争力。

因此, 在滇南地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是经济发展战略、产业升级调整的必然要求。

3 滇南地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条件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不仅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 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 以及外部的整体环境支撑。现阶段滇南地区已具备了相应的条件。

便利的交通条件。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主要干道到乡村公路支系, 各村落基本均可通达;从瑞丽出境的滇缅陆水联运通道、昆明—仰光高等级公路和泛亚铁路西线、中线及蒙河铁路正在修建;已建成的版纳、德宏、文山的机场及新建的红河机场;澜沧江-湄公河黄金水道的升级等构成了滇南区域公路、铁道、航空、水运对内对外运输网络。

完善通信设施。电信网络干线光缆和长途微波线路, 覆盖了滇南地区90%以上的县 (市、区) 。同时, EDI、ERP、MRP、GPS等一些先进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得到了应用。较完善的信息和网络技术, 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所必需的公用信息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经济产业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滇南地区正形成与昆明相呼应的又一城市经济圈, 建设滇南中心城市, 与昆明形成双向辐射, 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城市和出口加工区。滇南地区中心城市已经是云南省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等基地之一, 随着以上产业及各种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将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

云南物流水平整体提升。近年来云南省物流基础设施具备一定规模, 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业蓬勃发展, 代表现代物流组织形式的第三方物流迅速兴起, 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昆明正在规划建设国际陆港, 将成为大量吸引聚国内外散、集装箱货物、促进进出口贸易和现代物流发展的内陆港。蒙自、大理、西双版纳、玉溪、曲靖等地的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也于2010年陆续开始招标。

4 滇南地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议

构建滇南地区现代物流体系, 不仅要系统完整、功能齐全、管理完善, 更应结合滇南地区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 因此, 需建立一个既能适应当前发展需求又能不断扩展和具有一定兼容性的开放式体系。

注重构建一个完整的区域物流体系。滇南地区现代物流体系虽然只是云南省现代物流大体系下的一个子系统, 但仍应该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不仅要打造滇南区域的现代物流中心网络, 而且要确立物流体系的营运主体和组织方式, 建立物流体系的信息系统、物流作业的流程系统, 培育和建立公平、公正的物流市场体系。

注重现代物流中心的承载平台作用。在构建滇南现代物流中心时, 应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为一体, 通过实现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贸易一体化、管理网络信息化, 使之成为现代物流体系的承载平台。注重发挥现代物流中心的商品集散中心、流通加工中心、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检验检疫中心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滇南地区资源配置的合理化, 实现经济流通的合理化, 降低总流通成本, 从整体上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注重现代物流体系的“硬件、软件设施”的建设。构建滇南地区现代物流体系, 注重硬件设施如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设备、物流手段同时, 更应注重软件设施如物流管理体制、物流管理规范、物流服务标准体系、物流认证体系与制度、相应的物流价格、税收和有关政策体系的建设。特别是物流中心高度现代化的流程设计与流程管理, 物流中心发展的制度环境或市场环境, 包括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或退出制度等, 以及运营主体具备的高度作业管理能力、经营战略的管理能力、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能力等的建设。

注重现代物流体系规划的开放性。现代物流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逐步成型、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滇南地区近年在交通、经济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 在规划滇南现代物流体系时, 一方面根据现实需求, 应以满足滇南地区的经济内需为主, 适度超前;另一方面根据发展需要, 在地域、子系统、功能等方面应考虑留有较宽泛的扩展余地, 使其能够随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在原有现代物流体系之上实现不断的升级。

注重与区域外物流体系的协调统一性。由于滇南地区的现代物流体系只是一个子系统, 鼓不能孤立的进行规划设计。应考虑与滇中、滇北、滇西的现代物流体系在技术、功能、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对接, 在发挥其局部现代物流的功能的同时, 尽可能的减少由于未来运营时的物流系统的不兼容增加的成本。

5 结语

抓住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大通道战略、桥头堡战略的机遇, 依托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协议以及西南经济圈, 将滇南地区打造为面向东南亚特别是越南、老挝、缅甸等临近国家的人流、物流中心及大通道的经济增长点, 并在滇南地区建立公平的、可预见性的自由贸易市场, 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和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 将有助于滇南地区改善投资环境, 提升产业结构, 加强对外开放, 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06—2020年) .2007-5-17.

[2]夏春玉.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4.

现代物流体系 篇10

1 物流企业财务体系建设的理论及原则

物流企业的财务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财务预算和财务核算体系的建设, 财务预算体系主要针对的是企业运行中资金的预算安排, 而财务核算体系主要由流动资金的审批和核算组成, 因此, 对于物流企业来说, 资金管理成为企业财务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 物流企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 资金的周转力度较大, 与相关企业间短期资金的借贷十分频繁, 财务体系下的资金管理也就显得尤为必要。要构建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物流企业财务体系, 必须首先明确财务体系所符合的理论及原则。

1.1 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理论

物流企业内部控制, 属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体系, 包括企业管理层用来授权与指挥内部经济活动的一系列措施。财务体系下的内部控制主要表现在, 通过财务预算和财务核算分析企业内部信息及报告, 并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规划、控制和评价。其实, 企业财务体系的构建及存在, 是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极大完善, 同时也是内部控制体系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2 物流企业流动资金管理原则

与其他行业企业不同, 物流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要尤为重要。流动资金是物流企业财务体系构建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主要表现为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物流企业由于业务的流动性, 对应的分支机构有很多, 相应的流动资金需求较大。而流动资金的管理, 也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日常经营业务中的交易性需求, 还有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对日常危机的预防性需求。

2 现代物流企业财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现代物流企业财务体系构建中的内部控制理论与流动资金管理原则分析, 结合该类企业业务流程系统中的各运行环节, 可知财务预算和财务核算体系主要分布在运输计划、仓储管理接连环节和经销到货、返单结算接连环节, 如图1。在这两大环节实践过程中, 存在着诸多问题, 也就是物流企业内部整个财务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2.1 预算管理实施效果较差

现代物流企业不同于以往的物流企业, 更加注重对物流网络的建设和运用, 特别离不开整个物流企业诸多环节的业务接洽。在此背景下, 物流企业的财务预算体制就显得更为必要, 必须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加以把握, 也就是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从实际情况来看, 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开始整合自身所处的多重产业链, 开始设立全面预算体系, 包括物流服务预算和长期业务预算, 其中物流服务预算下的服务成本预算与成本预算、长期业务预算下的资本支出预算共同汇聚成对于企业现金流的预算, 最终设立为财务报表预算, 包括预算损益表、预算资产负债表、预算现金流量表, 如图2所示。但是物流企业众多的预算环节设置, 也成为了限制其预算管理体系健全的一大因素。尤其表现在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中的财务状况缺乏透明、财务预算联合管理体系混乱, 更有甚者许多物流企业不按会计法等法规规定建立健全的预算账务, 在预算环节中多开户头, 超支预算大额现金交易, 预算不注重区分法人资产与自然人资产[2]。还有些小型物流企业, 根本就不注重对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 为了控制预算环节的人工成本, 将其流于形式。

2.2 会计核算业务复杂混乱

与其他类型企业一样, 物流企业的会计核算是其财务核算环节中的核心, 但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均衡, 一般都以中型规模存在, 很少有能够垄断定价的巨头企业存在。这也就为推动现代物流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规范及具体化产生了一些障碍。在实践过程中, 尤其表现出会计核算中的信息失真, 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的中级财务管理理论告诉我们:健全的财务核算体系应包括的基本内容有:财务制度、财务流程、财务岗位职责、财务管理权限分配、财务审核标准及制式单据、财务绩效考核。另外, 会计核算业务中, 最容易发生舞弊行为的财务会计业务有:支票的借支与使用、现金的收接与支付、费用的发生与报销、财产物资的收发等。当前, 许多现代物流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 不能设立针对性的预警机制, 难以对相应舞弊行为频发的会计业务作出更具体的核算。除此之外, 大多数的物流企业为节约人工成本, 经常有一人多职、一人多岗的现象, 对会计业务及核算职责的分工不明确。这就为企业内部的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增加了企业正常运营的财务风险。其实, 即便是会计职责分工明确, 在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和核算程序的情况下, 也无法形成对财务的严格管理。

2.3 财务体系下流动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从物流企业财务预算流程的总过程来看, 现金起着核心的联结作用, 是联系物流预算、经营预算与报表预算的中心环节。预算损益表、预算资产负债表及预算现金流量表整合企业物流服务预算与经营预算中的服务成本预算、成本预算, 主要考虑的就是企业现金的流转及使用情况。其实, 现代物流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相互业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常需要按照就近原则设立分支机构, 以便于企业组织物流活动, 因此分支机构经常遍布全国各地。物流企业的业务特性, 使得各个分公司其账户每日根据物流计划需要配置大量的货币资金以备日常业务之用, 这就给资金管理增加了难度。物流企业各分支机构的大量存在, 势必会影响整个企业及时调配资金, 这样一来, 物流企业集团也难以准确掌握资金在各个分公司、各个周转环节的准确信息, 尽管物流企业的物流业务每日需要大量的货币资金储备, 但总企业无法精确地测算货币资金的保有量, 因此, 物流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现金保有占据很大部分, 这就造成企业流动资金运用的效率低下, 多部门或者是多分支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更是加剧了流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可能性。

3 物流企业财务体系优化管理策略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 可知物流企业财务体系存在着许多本行业固有的问题, 如财务体系起初阶段的预算管理体系实施效果不明显、会计核算业务的复杂和混乱、财务体系实施过程中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结合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趋势及企业财务体系构建及优化的实践, 本文认为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必须对企业财务体系的起初环节预算管理进行优化, 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好对财务核算体系的构建和优化管理, 最后必须对物流企业财务运行过程中流动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优化, 以使得物流企业的财务制度更加健全和完善。

3.1 对预算体系的优化管理

物流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需要将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解, 并将其落实到每一个分支机构身上, 以此作为各分支机构经营成果及管理业绩的考核指标。鉴于物流企业预算管理的实施效果不明显, 必须革新企业物流的预算管理程序和理念, 从制度规章上加以明确规定:一方面, 企业应积极建立预算网络系统, 将企业下属物流分支机构的预算执行状况和预算资金的应用情况集中记载在网络系统中, 总公司必须设置对于该网络系统的监督和检查, 并且保证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预算调查并出具相应报告, 从全面预算管理的角度出发, 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预算状况进行全局把握。另一方面, 物流企业总公司必须根据各个子公司的经营规模、组织结构和业务特征, 结合本公司的成本控制目标进行成本预算控制, 仅仅对物流企业日常活动相关最大的现金进行预算收支管理是不够的, 最终的现金等预算情况都会反映在企业整个财务预算成本之中, 因此, 物流企业还必须重视对于成本项目的预算管理, 使其与企业的流动资金预算管理结合起来, 形成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

3.2 对核算体系的优化管理

针对物流企业财务核算体系混乱的情况, 物流企业应根据总公司和分支机构的经营特点和实际业务情况, 制定统一的、可操作的会计核算制度。尽管物流企业既可以采取总公司核算为主的核算体系, 财务也可以分支机构分别核算为主的核算体系。但综合国内外成熟物流企业的情况来看, 物流企业应该采取一种细化分工的财务核算体系, 即分支独立核算并定期提交会计核算报告, 公司总部直接掌握各分支机构的独立核算情况并作出监督和鉴定。对于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一人多职, 必须做好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 还要严格规定会计核算程序并确实按照执行。除此之外, 会计核算模式及程序的规定也必须结合物流企业的特点, 对于涉及现金流转及应收应付款项的流程进行特别仔细的核算, 严格按照程序办理。

3.3 对流动资金使用的优化管理

对于物流企业而言, 现金的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企业现金的优化管理也就是资金合理配置问题, 具体是对企业全部资金的管理, 通过资金活动的调节和组织, 来确保各项物质资源具有最优化的结构比例关系。物流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较快, 每个分支机构的数额不统一, 而且涉及到的业务保有量也有差异, 因此, 现金的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环节的业务控制, 必须应用到其他所有环节中, 不能从分支机构的角度去理解, 必须从各业务环节做好相应的现金管理准备和规定。此外, 物流企业必须积极扩大信用业务在总业务中的比重, 与各级各地商业银行深入开展信用业务的合作, 减少自身业务活动中的现金使用频率。同时, 现金管理在预算体系管理和核算体系管理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 这也就要求资金管理必须在符合预算和核算的前提下进行,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物流企业财务预算体系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摘要:财务体系的构建, 是企业得以正常持续经营的一大前提, 也是企业日常业务得以进展的保证。对于物流企业来说, 财务体系的优化管理, 符合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相关要求, 但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其更加注重对财务预算和核算体系中的流动资金管理的运用。本文正是基于此, 主要研究现代物流企业财务体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相应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优化管理策略, 以便于企业财务体系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关键词:物流企业,财务体系,优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荆新, 王化成, 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现代物流体系 篇11

关键词:现代物流体系;商品期货;实物交割

中图分类号:F713.35 文献标识码:A

The Impact of Commodity Futures Delivery on Constructing Modern Logistics System

HUANG Xiao-yu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growing of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logistics industry has g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logistics system construction has also made much progress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it,such as the defects in the logistics system, the lack of normative management system of logistics companies. Delivery of commodity futures is a particular logistics pattern with safe and sound rules and procedure. It will contribute to China′s logistics syste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modern logistics system;commodity futures;delivery

一、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物流是将物料或商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位移。现代物流(Modern Logistics)是相对于传统物流(Physical?Distribution)而言的,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①。现代物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环节统一起来进行战略考虑,与传统物流的“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过程中的桥梁”定位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实质性的进步。

物流是排在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国际上普遍把物流称为“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完善、高效的物流体系,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和效率,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新形势的迫切需要,对我国提升经济体系的产业化水平、改善投资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里单列一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这标志着现代物流作为产业的地位在国家层面得到了确认。

(一)近年来,我国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1.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物流企业及市场发展迅速。“十五”期间,我国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19.7%,交通运输全面紧张的状况有所缓解。物流园区建设促进了各种物流功能和要素的集成整合。在企业物流信息化不断整合、优化与提升的基础上,行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也初见成效,显著改善了现代物流运作的基础条件。大型国有物流企业进行了改制重组,完成了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民营、外资物流企业发展迅速,物流市场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2.物流行业基础性工作从无到有、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我国全面开展了物流规划及标准制定、统计核算、人才培训等基础性工作。目前,全国物流发展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准备征求意见。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并制定了相关标准。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定了我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为全面考察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全国近20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物流职业资格培训也得到了广泛开展,物流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有所缓解。

“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23%,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5年的18.6%,物流行业实现了总量的增长和效率的提升。

(二)我国物流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各地争相建设物流园区、基地,没有按照本地区物流方向及规模进行合理规划,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2.物流体系的规范化、专业化程度不够。比如运输、仓储环节的管理以及对商品质量的保障等均不够理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只有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才能在我国建立布局合理、运作规范的现代物流体系。

二、商品期货实物交割

商品期货实物交割具有系统、完善的规则和程序,对指定交割仓库的地点、资质等均有严格要求,既是期货交易的延续也构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物流模式,是连接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一)实物交割的概念

商品期货实物交割是指期货合约的买卖双方在合约到期时,根据交易所制订的规则和程序,通过转移期货合约标的物的所有权及相应货款,了结到期末平仓期货合约的行为。大多数商品期货都进行实物交割。实物交割的一般程序是:期货合约卖方在交易所规定的期限内将货物运到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经验收合格后由交割仓库开具仓单,再经交易所注册后成为标准仓单。交割时,期货合约卖方提交标准仓单,期货合约买方提交足额货款,到交易所办理交割手续。

(二)对指定交割仓库的相关要求

指定交割仓库是指经期货交易所审定注册的,为期货合约履行实物交割的地点。从物流角度来看,指定交割仓库需要保证商品及时、符合质量地由卖方转移到买方,在商品期货实物交割体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期货交易所对指定交割仓库的相关条件具有严格要求。具体来说,指定交割仓库至少需要符合下列条件:(1)固定资产和注册资本须达到期货交易所规定的数额;(2)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3)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完善的仓储管理规章制度,近三年内无严重违法行为记录;(4)仓库主要管理人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仓储管理经验;(5)仓储场所具有一定规模,有储存相关商品的条件,设备完好、齐全,计量符合规定要求并具有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6)有严格、完善的商品检验制度、商品出入库制度、库存商品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相关要求,提高了指定交割仓库的进入标准,有力保障了商品期货实物交割的顺利进行。

(三)指定交割仓库的地点设置

目前,我国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在交割仓库的设置上均遵循了多地点设置交割库的理论②,这样能够使期货市场尽量贴近现货市场,方便相关现货企业参与套期保值。商品期货指定交割仓库的设置主要考虑如下几方面因素:

1.指定交割仓库应当设置在相关商品的主要生产地和消费地。主要生产地和消费地是设置指定交割仓库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相对来说,消费地更为重要,将交割仓库设置在消费地可以节约买方的提货成本,有效提高买入保值者参与期货市场的积极性③。

2.指定交割仓库应当设置在相关商品的重要集散地。相关商品的集散地汇集了买卖双方,具有很大的覆盖面和良好的辐射能力,在此处设置指定交割仓库对买卖双方均比较方便,有利于保证实物交割的顺利进行。

3.指定交割仓库的设置应当符合相关商品现货市场的流通情况。要充分考虑商品的流通方向、路线以及数量,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尽量方便买卖双方、避免迂回运输的地点设置交割仓库。

三、实物交割对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

商品期货实物交割是一种特殊的物流模式,其交割地点的设置,仓储条件,商品质量的要求,规范、完善的运作制度对我国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深入研究商品期货实物交割的方法、制度,充分利用其相关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一)交割仓库设置是相关商品物流体系建设的“指示器”

在设置指定交割仓库的过程中,交易所除了从期货市场角度加以考虑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符合相关商品的物流规律。在设置指定交割仓库之前,交易所通常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开展调研,深入、细致地了解相关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情况,所确定的交割地点要具有较强的价格代表性和辐射能力,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迂回运输、降低流通成本。比如,由于目前我国只有华北以北地区的压榨企业使用国产大豆生产,因此黄大豆1号④期货的指定交割仓库都设置在大连地区,这样可以辐射到环渤海及华北地区。目前进口大豆基本通过海运进入我国,因此黄大豆2号⑤指定交割仓库主要设置在大连、青岛、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我国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的大豆压榨业及养殖业均比较发达,是豆粕的主要生产及消费地区,相应地豆粕交割地点也主要设置在这些地区。

指定交割仓库确定之后,交易所还需要密切关注相关商品现货流通路线、数量的变化,并在必要时及时调整交割地点及交割仓库的设置。商品期货实物交割地点及交割仓库的设置及变化信息对相关商品物流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各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合理规划物流设施建设,使其符合商品现货流通需求并能够根据现货流通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有效降低建设过程中的重复性和盲目性。

(二)实物交割制度有助于提高物流体系的规范化程度

交易标的的标准化是商品期货的一个基本特征,用于实物交割的商品通常都有较为严格的质量要求,为保证实物交割的顺利进行,相关商品的运输、储存、质量检验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的制度。期货交易所通常会选择经营规范、符合资质要求的物流企业作为实物交割仓库,交割仓库具有良好的仓储条件、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遵循交易所的相关要求进行仓储管理,执行严格的商品入库、出库检验制度,保证商品经过储存之后仍然符合交割质量标准。同时,交易所还会配备专门的质量检验人员协助交割仓库经常性地抽查储存商品的质量状况。

近年来,我国的物流体系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物流企业规范化程度低、管理不够标准,这使得商品在运输、仓储过程中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充分借鉴、参考与商品期货实物交割中相关物流企业的管理模式及经验,规范其它企业的内部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我国物流行业的整体规范化水平。

(三)有助于促进物流金融的发展

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业的运营,即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⑥。物流金融具有较好的融资功能,能够提高物流体系的运行效率,是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商品期货交割采用标准化仓单,具有完备的结算和风险控制制度,为开展物流金融提供了便利条件及可靠保障。目前,国内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均开设了仓单质押及冲抵业务,信用范围仅局限在期货市场中,鉴于期货商品仓单规格的标准化及交割仓库管理的规范化,此类仓单完全可以扩大质押范围,并尝试开展仓单交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期货交割体系中的标准仓单可以作为物流金融的试点,有效推动我国物流金融的发展。

目前,我国商品期货共有大豆、玉米、棉花、糖、铜、天然橡胶等12个品种,每年实物交割量约200万吨,交割金额上百亿元,在我国的物流体系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而在国际上成熟的期货市场中,商品期货品种约有300多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只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应地,商品期货实物交割也将在物流体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该定义来自国家六部委(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民航总局)2001年3月在“加快物流发展若干意见”中的表述。

② 在选择期货交割地点方面,目前主要存在两种理论:一是单一交割地点理论。该理论认为期货交割制度的目的是保证商品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在交割月份的聚合,而不是为相应商品提供买卖渠道,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只设置一个交割地点,这样会使得价格信息单一、透明,交割制度简单、易于理解,并且避免了确定不同交割地点间升贴水的难题。但是,通过商品期货的实物交割体系实现相关商品的现货买卖毕竟有其现实的市场需求,随着相关品种期货市场的发展及其覆盖范围的扩大,单一交割地点已无法满足众多现货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期货市场的发展。另一种是多交割地点理论。该理论认为,多地点设置交割库能够方便交割,在引导物流和传导价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相关商品生产、消费地分散,商品需要远距离运输的情况下,交割库集中于一个地区无法满足不同地区现货企业的实际需求,会导致异地企业参与期货交割的成本过高。

③ 通常,期货合约交割时,卖方需要注册标准仓单并进行交割预报,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因此有理论认为应当尽量将交割仓库设在产品的消费地区,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弱卖方进行实物交割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卖方通过逼仓干扰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买方提货成本,提高买入保值者参与期货市场的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中,期货交易所通过将指定交割仓库设置在消费地,往往能够促使交易活跃。

④ 黄大豆1号期货合约交易标的为国产的非转基因大豆。

⑤ 黄大豆2号期货合约交易标的为进口的转基因大豆。

⑥ 该定义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芃、唐元琦提出。

参考文献:

[1] 丁俊发.中国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142-147.

[2] 吴清一.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20-132.

[3] 邹小芃,陈万翔,夏峻峰.国内物流金融研究综述[J].商业时代,2006(36):17-18.

[4] 董立淳,任新平.我国粮食现代物流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J].市场分析与拓展,2006(1):43-46.

[5] 李爱国.现代物流与综合运输需协调发展[J].研究与探讨,2006(6):29-31.

[6] 赵静.试析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6(12):69-71.

现代物流体系 篇12

战略部署

政府为何在这样一个时期提出并实施推进中国运输体系建设这一重要战略部署?我们知道, 交通是由运输装备、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组成的综合网络, 交通主管部门的战略使命就是要以最低的成本制定实施使交通更快捷、更安全、更方便的政策和计划, 并且使这些政策和计划与人民利益、经济稳定和增长、国家安全、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等国家目标相一致。

世界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发展的普遍规律也表明, 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是形成综合运输体系的关键时期。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 我国的各种交通方式都已建立起了各自具备一定产能的网络系统。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是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命题, 也是交通运输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换句话说, 现在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相互独立的运输方式交织成一个安全、节约、高效、公平和环保的综合运输体系。

1991年美国颁布了著名的《多式地面运输效率法》, 宣布将构造一个统一、无缝、有效、经济、安全的联运系统, 从中可以看出发展运输建设与发展现代物流的密切关系:综合运输是运输业发展的一种状态;多式联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核心;现代物流是高度组织化、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运输业发展状态;综合运输体系是一种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建设综合运输体系。

挑战仍存

国外非常注重实施一体化多式联运, 包括实现铁路与港口的有效对接, 发展集装箱的海铁联运, 以及港口与公路的连接。我国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和发展现代物流过程中存在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是基础设施总量仍显不足, 结构仍需优化。表现为通道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滞后, 集散运通道不长, 运输装备现代化水平低。

二是运输服务特别是道路运输服务效率和市场组织化程度偏低, 运输成本偏高, 多式联运发展滞后。

三是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政策、法规、标准不衔接, 不统一。

四是促进综合运输发展的体制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目前, 土地、能源、气候和环境压力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已经正式对外承诺, 到2 0 2 0年要使单位G D P的能耗降低40%~50%。然而, 我国运输行业的营运车辆虽然只占机动车辆的5.5%, 但所用油耗比例较重, 占整个石油能耗的30%以上。因此节能减排这一任务对我国交通运输业来讲非常艰巨。

积极应对

近期, 交通运输部在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确定了四个专题研究:推进中国运输体系建设、交通运输行业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研究、二五公路水陆运输规划重大课题研究以及新时期道路运输业发展大调研。

根据对上述专题方向的研究, 交通运输部初步确定了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六项主要任务:

第一是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 主要包括甩挂运输、混超运输和江海联运;第二是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通过政务系统、商务系统等建立不同层级的系统;第三是提升港站枢纽物流服务水平, 将港站枢纽作为依托, 逐步向物流园区转化;第四是强化运输市场培育, 从多方面进行监管;第五是推进物流行业标准体系建设, 从行业角度来对相关标准进行修订。最后是张德江副总理非常关注的促进农村邮政物流发展的问题。

我们的切入点是调整布局规划, 加强衔接。在此确定了七项重点工作, 即“四项工作”和“三项研究”:

“四项工作”包括大力推进甩挂运输, 提升运输装备的总体水平;开展港站枢纽试点工作, 主要根据《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选出21个物流节点;开展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试点工作, 主要包括长江航运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试点工程和浙江省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试点工程, 交换是核心、应用是关键、标本是基础、综合信息是方向;支持农村邮政物流的发展, 加强政策修订、规划衔接和协调方面的工作。

“三项研究”包括货运市场的培育与监管;完善江海联运的相关政策和物流标准的相关规定, 以上海洋山港为试点;加强市场培育, 重点建设诚信体系、企业质量服务评价。

上一篇:会计工作科学化问题下一篇:应用性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