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专业考评体系(精选7篇)
物流专业考评体系 篇1
当前,课程建设是高职内涵建设的核心,其目标是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建设,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来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按照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职业要求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构建新课程体系,同时相应地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配套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一、学生考评体系创新的意义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考评体系创新要具有导向性、激励性、差异性、反馈性和调控性,考评目标要明确具体,可操作、能达成。其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掌握各项会计技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它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会计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媒介。通过创新全方位地考核评价及反馈,学生正确地全面地认识自我,调整个人发展计划,改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效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增强今后在职场上的竞争力;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与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努力提高自己的双师能力,改进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帮助学生就业时无缝对接会计工作岗位;校方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激励教师积极进行教研教改,使学生主动地塑造自我,建立新型的校园文化。
二、高职会计学生考核考评要素的基本结构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需要从五个维度进行,分别是:维度一:知识能力基础,包括会计专业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概括性思维等;维度二:会计技能,包括账务处理、电算会计、财务管理、纳税筹划、出纳、编制报表等;维度三:管理技能,包括计划、会计信息质量管理、统筹、应变等;维度四:工作组织,包括团队建设、发展关系、影响他人、沟通、激励等;维度五:个人品质,包括诚信、主动性、成就动机、团队协作意识、创新意识等。
三、学生考评体系创新的原则
1. 以学生为本。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活动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考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习得情况,就是评价学生职业组、教师和学生讨论、定稿。”[4]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对该组同学的作文进行分析、讨论、修改和评注,教师适时地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答疑并最终定稿。采用这种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而且使学生对错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避免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
写文章就是构建一座文字的建筑,只有夯实基础,强化训练,才能写出构架清晰、内容充实的精彩之作。学习任何语言都应以应用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能力的形成状态。学生考评体系创新,从教学的价值观上,它遵循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的原则,提倡一切从培养学生基于会计职业能力的综合素质出发,使其今后能在会计行业就业和发展;从教学伦理上看,它要求高度尊重学生,将其看做是教学的本质和原则;从教学行为上看,它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问题化和层次化原则。
在学生考评体系创新时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阶梯化,梯次渐进化。教师要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索性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和不完整操作项目的设置,以形成性考评为主,考评学生主动思考、完成整体项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对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分析、归纳、演绎的综合能力。通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思考不行,只看书不实际操练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考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形成职业能力的方法。
在学生考评体系创新时,要将难易不一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成长的考评方案。考评设计要有梯度,能随着学习的进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无论是在过程性考评还是终结性考评中,无论是在理论考试还是在操作考评中,考评内容都要既面对全体学生,又关注差异。要设置选作题部分,促进学优生进步。
3. 注重考评的激励性。
激励性考评设计是学生考评体系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会计知识和会计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诚信、不畏难、勇于拼搏等综合素质的挖掘和发展。它通过建立多形式、递进式的考评项目,并及时根据反馈考评信息改革教学、考评方法,力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它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他们在现有水平上的发展。
4. 以考评拓思,以考评造势。
学生考评体系创新的关键是发现问题,通过不同学习阶段的考评,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遗留问题;其重点是知识整理和技能操作,目标是以考评促学,以考评促练,使学生能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会计技能操作体系;其着力点是改进提高,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根据考评的反馈信息,弥补不足,发展自我综合会计职业能力。
5. 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学生考评体系创新要真正体现教学相长原则,将考评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和专业人士之间交流、交的能力,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2]黄源深.好文章是“写”出来的[J].外语界,2006(5):13.
[3]丁士英.同学间互评与英语写作[J].职业时空,2008
[4]张志超.大学英语作文写作错误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02):187.
基于开卷考试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马
(江苏省淮阴中学,江苏淮安
近几年江苏省绝大多数城市历史中考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开卷考试相对于闭卷考试减少了机械记忆的内容,减轻了学生负担,更侧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思维过程,试题有一定的效度和区分度。在开卷考试背景下,不同的考试形式、命题特点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近几年中考历史命题特点
1.非常关注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试题的基础性。
2.体现开卷考试特点,考查理解能力,突出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
3.关注对历史主题知识的考查,主观题一般由专题方式呈现。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知识的跨度比较大。
4.考查政治、经济、文化史的比例分配合理,经济、文化史内容有所增加,不单考政治史,平时不太考的如文化史、科技史等也有所涉及。
5.注意从不同角度对某一重点知识进行考查,注意细节,而非完全主干。
6. 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结合,突出对三维目标的考查。
往、共同提高的互动过程,构成多向性的信息交流网络。教师要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特别是对考评中出现的易错、易漏、易混点要在考评后进行巩固学习和操练,帮助学生找出差距,培养学生选择、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潜力。通过适时跟踪,观察、诊断、记录和掌握每个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真实的、典型的实际变化、成长状态和发展水平。要通过考评—反馈—提高,为学生搭建成长阶梯,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考评体系创新的建议
当前,以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致力于关注和促进他们发展而进行的学生考评体系创新是必要和意义深远的。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评价内容与标准趋同。
所谓的评价内容和标准趋同是指学生的考评内容和标准要与课程内容和标准趋同,而课程内容和标准一要与全省统一考试的会计资格从业证的考试内容和标准趋同,二要和全国统一考试的初级会计师的考试内容和标准趋同,三要和社会对会计职业能力需求的内容和标准趋同。要将考评体系由只围绕应付学校考试和考证的考试驱动体系转换为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基础性发展的标准驱动体系,将学生考评体系的标准设定为三部分:基础发展目标、学科学习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
2. 制订学校评价政策与学生考评计划。
学校评价政策是学生考评的指路灯,是整个学生考评体系得以创新的基础,考评计划是政策在考评活动方面的外化,指导着考评活动的进行。可根据以下两个方面制定考评政策,一是国家制定相关的制度或政策,它界定了学生考评的目的、目标、范围、形式等;二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国家政策转化为能被本校全体成员认同、理解的校本政策。在制定政策时,学校领导者、管理者、教师、学生、行业人士等都应参与其中。
学生考评计划是政策实施的重要途径。考评计划应包括短、中、长期计划,无论哪种计划都要包含目的、实施时期、指
红
7. 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题,体现与时俱进。
8. 运用大量史料、图片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 对学生审题能力、阅读材料能力、表达能力有较高要求。
有些从材料中直接概括答案,对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体现人文学科特点。
1 0. 对平时历史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做好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如此看来,新课程改革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必须得到落实,各种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必须得到规范,教师的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必须相应提高。
二、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1.重视历史学科。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相对于一些自然科学科目来讲,它的现实应用价值也许较小,但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公民素养等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考对学生历史学科的能力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重视,标、行动、管理、监督、物质保障、所需时间等。行动具体包括标准的生成、考评内容、考评形式、考评过程中需要收集的资料内容、评估和控制方法、考评结果的体现形式、考评反馈时间等。
3.给予教师适当的空间。
教师在学生考评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的考评政策提供的是一个供管理者和教师参考的框架。在这个框架里,因为每个专业和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学生考评改革的方向、方式应是不同的,需要学校支持教师大胆创新,给予教师创新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因为教师自由发挥空间过大会使学生考评过于随意,考评信息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成长情况;过小,教师就会故步自封,使考评趋于僵化,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4.明确学生考评体系中各成员的责任。
为了避免考评流于形式,应该在考评体系中明确各成员的责任,各成员也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校方将这种责任的完成纳入该成员年度绩效考核中。一是学校管理者要确保学生考评政策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本校学生发展需要,组织制订学校的学生考评计划并定期检查其实施情况,定期公开考评信息,培训教师并鼓励教师接受新的考评理念和技术方法等;二是系部负责人要保证本系部全体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监督考评计划的实施,发现本系部各专业学生考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合理设计学生考评方式方法和内容,及时有效地向学生反馈考评结果,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等。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高职会计专业势必相应地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创新考核评价体系,激励教师积极进行教研教改、学生主动地塑造自我,建立新型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考评体系,个人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振邦.绩效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
物流专业考评体系 篇2
摘 要: 通过结合中南林学院“森林工程”专业的深化改革,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 先后创办“起重运输工程”本科专业方向和“物流工程”专业方向, 年创办“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认为我国“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 应该工、管并重, 其中的工业工程部分, 目前只能参照传统的工业工程技术系统的划分, 设置带方向性的“物流工程”本科专业课程内容体系。
关键词:物流工程; 商业物流; 第三方物流; 重组; 课程内容体系
我国林业高等院校的“森林工程”专业, 是在“林业工程”类一级学科下设置的, 唯一直接为林区工业工程服务, 相关产业全部办在林区, 始设于1956 年秋的“森林采伐运输机械化”专业。当时,所设课程内容体系, 主要是围绕林业机械化木材采伐、运输和销售的体系, 设置各种课程, 主要包括了机械化木材采伐、储运、销售与伐区规划、管理、林区的道桥和土木建筑工程等课程; 进入20 世纪80年代, 中国几乎所有的国有林区, 先后步入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境地, 原因是我国工业发展对木材的需求加速了我国森林的过量采伐, 特别是现代森林采伐技术进入高寒水源林作业, 对森林生态和水土保持的干扰尤为严重, 相应的教学主管部门,当即把“森林采伐运输机械化”专业改成了“森林工程”专业。“森林工程”涉及了多项林区生物工程和林区工业工程技术系统, 建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时, 操作上十分困难, 以致改名多年以后, 基本上没有改变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 本科专业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中南林学院森林采运输工程, 实际上是艰苦条件下(伐区) 特殊物料(木材) 的起重运输工程, 因此建立了以“起重运输工程”和工程机械技术体系为主体的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创办了“起重运输工程”本科专业方向, 有效地解决了这个专业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可见正确的课程内容体系的建立, 是办好专业的关键之一。
20 世纪90 年代末期, 我们又根据木材的机械化采伐、运输和经销的本身, 就是商业物流中的系统工程, 林区作为商品材的生产基地, 按照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 以需求带动销售的理论, 建立了一个以林区物流工程技术系统和林区工业工程技术系统并重为主体的, 现代“森林工程”课程内容体系, 不但有效解决了这个专业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林区木材采伐过量和实施林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重大的方向性问题。为创办“物流工程”本科专业方向, 我们又建立了一套以物流工程技术系统和起重运输工程技术系统并重的“物流工程”专业方向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从2002 年开始, 向社会输送了第一批“物流工程”大学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 同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物流工程”方向博士生, , 学院被批准创办“物流工程”本科专业。
从这几年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反馈的情况看, 他们的就业和工作情况都很好。目前, 我们正在研究、建立“仓储工程技术系统”专业方向或“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方向, 主要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的, 大学本科专业课程内容体系。探讨如何制定我国“物流工程”大学本科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等问题提出我们的论证想法。
1 现代“物流工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商业“物流”, 属人为物流, 也是自从有商业活动以来, 哪里有商业, 哪里便有商业“物流”,商业物流发展到一定的规模, 便可称之谓“物流工程”。在传统的商品经济中, 商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降低商品加工成本和商业经营成本上, 对商业中的“物流工程”很不重视, 直到他们商品的加工成本降低到了极至, 交易利润达到了最高, 才开始寻找这个“第三利润”的源泉, 提到了“物流”和“物流工程”的概念。1901 年J . F. Growell 在美国政府报告“关于农产品的配送”中, 第一次论述了对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种因素, 标志着传统商品经济的只重视产品加工成本, 向开始注重视商业“物流”成本的转变; 商家重视物流的初衷, 也只是力图通过降低“物流工程”中的成本, 以此寻求更多的利润。经过实践证明, “物流工程”远远超出了它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效益范围。特别是20世纪80 年代“第三方物流”的出现, 以及20 世纪90 年代“供应链管理”的逐步形成, “物流工程”的真正价值, 才被逐步显现出来。
(1) “商业物流”, 包含着卖方的“销售物流”,买方的“采购物流”以及“第三方物流”等。在传统的商品经济中, “物流工程”只有卖方的销售物流和买方的采购物流, 它们作为生产厂家或销售商的附属行业, 使厂家或商家从事并非其专长的业务。为增强竞争能力, 厂家、商家实施的是纵向一体化的管理, 单纯从降低成本考虑, 不可能充分发挥“物流工程”的作用, 也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物流工程”理念。
(2) 20 世纪80 年代, 出现了“第三方物流”,标志着当时的社会、经济, 已经发展到了开始出现重大经济、社会、结构的重组, 传统商品经济向现代商品经济深刻转变的重要时刻。
“第三方物流”, 在我国被定义为“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模式”, 表明它与生俱来, 便是为顾客服务的`, 面对商品的供方、需方, 都是它的顾客; 面对厂家、商家, 它都必须了解他们的需求, 它不是拥有商品, 而是通过服务获得利润。所以它还必须将需方的需求信息告诉供方, 尽可能满足需方的要求, 与供方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与需方也是利益一致的合作伙伴; 形成了一支凝聚商家、厂家、供方、需方合作, 共同活跃流通领域, “送货上门”、“顾客第一”的新理念,这对于传统商品经济的“竞争”理念, 是一种极为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
物流专业考评体系 篇3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创新体系;实践教学
1013939/jcnkizgsc201520167
1 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要求
曾有美国学者将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分为三大类,即:商业类、物流类以及管理类,将其分为三大类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社会对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技能方面的要求。由于近年来微观环境的变化与发展,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各大物流企业也对企业内部做了充分的调整,其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为此,物流管理专业中又增加了3种技能,即:商业、物流以及管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能够为物流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级的物流管理人才。
事实上,不管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是刚刚入门的管理人才,它们自身所应有的管理技能对企业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是他们所应有的物流技能,排在最后的是他们的商业技能。这些从理论上看与以往的要求都很一致,可见,在物流管理专业当中,管理技能对物流经理的重要性所在,因为物流经理同样作为物流的管理者,他们在不断的发展与磨炼中逐渐的成为物流人才,这是每一位物流人才都需要经理的一个过程。
通常,对于物流管理人才而言,商业技能的具备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例如,企业中的各项功能领域所涉及的知识与经济学知识等,这都与商业技能有着很大的关系。其次,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管理技能,这同时也是他们应该必备的一种职能,这也是物流管理人员在物流企业当中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2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物流管理教学基础性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高校而言,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需要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相结合,然后依托学校内的实验室以及校内实训基地去完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这样一来,就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素质教育与职业认知的平台,实训基地主要有计算机实验室、语言实验室以及物流实训基地等。
22 为物流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都知道,通过项目教学能够将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习很好地构建出来,在实践教学中,要严格地按照物流模块的要求进行教学,并要分模块地进行打包,如仓储、运输以及配送等这些模块。在实践教学期间,学生可以在专业实训室内进行实践学习,对每一模块进行一定的了解,并做好技能培訓的准备,确保能够有效地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3 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中构建模拟实践教学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实践教学体系,如物流中心运作管理模式、仓库管理系统模拟等,让学生真正的进行采购、仓储以及运输等业务流程模拟,以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的了解物流行业的工作环境,并且明确物流管理行业中的各项环节之间存在的关系。
24 为学生构建综合实践教学体系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其主要内容包括物流综合模拟、供应链实训以及WMS实训等。这就要求学生要将所学到的物流知识综合地运用起来,全面解决物流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实训的过程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在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了实训的机会,让他们真正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各项工作,并通过实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3 推动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优化措施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物流专业的设置时间比较短,在应用当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为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发展。
31 适当地开设物流技能大赛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适度的设计一些物流技能方面的比赛,用比赛去带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实践表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在校开设各种物流方面的技能大赛,并且在取得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之下,有效开设物流管理比赛。例如,在我国江苏省的物流实训基地中,就通过了比赛项目的设置,更好的带动学生学习与研究物流管理工作,这为学生以及教师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与学习的平台。
32 用物流岗位技能培训带动高校物流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高职院校当中,可以通过对物流岗位的培训,去带动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这种做法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力,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学校应该充分地利用实践教学资源,与相关的部门合作,引导学生通过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对能力,并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如,某高校在对学生实施岗位培训过程中,与当地的劳动局与现代物流等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推动课堂、实训场所等,做到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者相结合,通过物流岗位培训,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具备高水平与技能的物流人才。
33 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物流专业要真正的提高其教学水平,就需要强化教学效果,为此,在学校内要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以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利用完善的监控体系去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例如,对实验与实训计划内容进行监控,查看其内容是否能够与物流专业的特色相符合;另外,还要对课堂上能否真正的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进行监控,以确保实验与实训课能够与学生未来发展要求相符合。并且,还要监督学生技能水平程度是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等。
4 结 论
现阶段,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生活的质量要求已经越来越高,为此,我国各大服务于人民的企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并且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物流管理专业当前已经被高校设置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希望通过高校的教育工作,能够为物流管理专业提供出更多的管理人才。本文主要针对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技能方面的要求以及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构建分析,表明了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重要性所在,并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小更基于就业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12).
物流专业考评体系 篇4
一、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概述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铁路高职院校的主要专业, 是以培养从事铁路运输生产经营、组织指挥及运输管理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铁路专业。该专业要求知识面宽, 综合管理能力强, 不但涵盖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等工种的理论知识, 而且要求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企业对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根据该专业岗位特性, 我们构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即根据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 打破原有专业课程壁垒与界限, 按照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群有机整合现有课程, 形成行车、货运、客运岗位群模块化课程体系。
与之相对应的考评体系, 也要从原有的理论考核为主的单一考核体系, 转变为注重企业就业需求, 融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岗位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考评体系。
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综合性考评体系特征
高职教育必须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基于此要求,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综合评价体系应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岗位群能力为核心, 以岗位见习、实作演练、顶岗实习为载体, 以“双证融通”为重要手段, 以学生岗位技能为考核目标, 注重单元控制、过程控制的综合性考评体系。
三、考评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一) 必须依托企业岗位需求来确立考核标准。
要根据铁路企业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岗位群的岗位技能标准, 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标准。如客运值班员填写代用票时, 事由栏必须按规范填写缩略语, 如“客”、“普快”、“越站”、“变座”等, 列车发现危险品的处理办法统一为“没收水浸”等;调车人员平面牵出线调车必须按照连挂车辆、牵出车列、溜放车辆、摘挂整场的统一标准进行作业。只有标准一致, 掌握的技能才能准确, 考核才能有的放矢、卓有成效。
(二) 考评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做好过程控制。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实践技能放在了突出的地位上。对于实践技能的考评, 不是集中在结课、结业, 而是在一个实践演练单元结束后或者专业课程进行过程中, 因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循序地、渐进地积累而成, 所以考评体系必须要注重单元控制、过程控制。
1. 实践环节主要组成系统。
要与理论环节系统有交叉融合。实践要包括实验室的实验、实训基地的实训、校外基地的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等几个不同的阶段。
2. 确立实习实训制度。
一是将实习实训纳入课程建设中来。二是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时期制定出岗位见习、实作演练、实作考核、定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开设时间、实现目标、实践步骤、达到效果, 尤为重要的是, 做好考评体系的制定, 保证实习实训环节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 建立理论与实作考核相结合的考试考核体系。
为了全面科学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 改变仅以理论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的传统课程评价方法, 采用集体研讨、提问、故障检测及处理等模块, 积极探讨适合不同课程特点的综合考评机制, 从而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综合评价, 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公平的学生学业的评价体系。同时, 改进考试方式, 对理论、实作能够分别考评的科目, 积极推行理论、实作分别考评, 综合评判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四) 建立“双证融通”制度。
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推进高职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 与企业标准相接轨。由于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与铁路企业密切度较高, 所涵盖的铁路车务、货运、客运均有对应的岗位工种, 因此, 在学生中开展“双证书”制度, 对车务岗位群的车站值班员、调车员、车号员等, 货运岗位群的货运值班员、货运调度员、货运计划员等, 客运岗位群的客运员、售票员、行李员等工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实现双证上岗, 最终实现“双证融通”, 从而使铁路高职院校培养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与铁路企业需求实现接轨, 实现校企“零对接”。
(五) 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是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学院教务科的正确领导和精心部署下, 2010年学生评教工作圆满结束, 为使各级领导和教师了解、支持学生评教工作, 使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得到改进和提高, 现将学生评教工作总结如下:
1. 基本情况。
(1) 评教方法:2010年3月2日~2010年12月31日期间, 学生对所在班级所有任课教师进行评教。 (2) 评教对象:2010年3月2日~2010年12月31日期间, 承担电本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师 (包括兼职教师、外聘教师) , 含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各个教学环节。 (3) 参评者:0 9、10级本专业学生。 (4) 评价标准:为使学生评教更趋公正、合理, 评价标准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学习辅导等环节。
2.评教工作的组织情况。
为保障学生评教工作规范、有序, 使评教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评教前, 召开学生评教动员大会, 详细讲解评教须知、评教注意事项等。通过动员, 学生明确了评教的意义、目的、作用, 评教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等。2010年度完成了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测评。
3.结果分析。
由于组织精细, 学生评教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学生对评教活动态度总体上是积极认真、客观、公正的, 评教所得信息真实有效。2010年度学生对专业教师授课水平的总体评价为优良。
四、结语
高职教育下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铁路运输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套有别于高等教育, 适应企业岗位需求, 以车务、货运、客运三大岗位群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并构建与之相对应的综合考评体系。本体系充分考虑了铁路行业的特性, 在考虑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突出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是一套适应铁路高职院校教学与铁路企业需求的综合性考评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3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高 (2006) 16号
[3].唐智彬, 王键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评价观[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 1
[4].田永力, 赵其真.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2
[5].刘晓敏.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5, 7
物流专业考评体系 篇5
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如何将国内的教学理念以及当今最受年轻人追捧的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平台引入物流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创新点。首先要根据高校物流管理课程特点、教学创新的特点等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以期为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本文在首先介绍“微时代”的物流专业移动教学的概念和列举其区别性特征的基础上,以《物流学导论》课程某片段为例实现移动教学在物流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旨在帮助物流专业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地丰富物流专业教学的研究视角,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化学习。
一、微型移动课程
微课程是以一定的呈现方式和组织关系设计了一个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并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这个概念,2008年由美国人戴维?彭罗斯创立,戴维?彭罗斯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他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
微型移动课程本文认为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形式,在无线移动通信环境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拓展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在深入分析新型的教学实践相融合移动学习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物流教学的特征与发展要求,探索与设计了微时代下物流专业教学体系应用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的系统架构。
微型移动课程制作形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PPT式微课程,此课程比较简单,PPT由文字、音乐、图片构成,设计PPT自动播放功能。第二种类型:讲课式微课程:由讲师按照微课程要求,按照模块化进行授课拍摄,经过后期剪辑转换,形成微课程。第三种类型:情景剧式微课程,此课程借鉴好莱坞大片拍摄模式,企业组成微课研发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情景剧设计策划,撰写脚本,选择导演、演员、场地进行拍摄,经过制片人后期视频剪辑制作,最终形成微课程。
二、《物流学导论》微型移动课程教学设计
1.顶层设计分析
如上流程图所示是《物流学导论》微型移动课程教学设计,根据我校物流专业培养目标设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懂管理的技术人才,懂技术的管理人才)进行本课程的顶层设计:学习物流学导论这门课程,其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理解和把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应用上。课程培养目标三个层次,知识,能力,素质。本课程理论性强,难度大,为了增强课程的应用型,把企业实际工作项目引入课程课程。
2.微平台培训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自定义菜单、管理及数据分析功能构建辅助教学的资源检索、管理及综合评价系统,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1)资源检索导航
移动交互功能的扩展与应用是创建学习情境的关键。微信公众号支持的自动回复功能、群发功能构建了良好的人机交互环境。由于自定义菜单功能提供了资源检索的导航,所以用户进入公众号即可进行检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建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了实时交互。
(2)学习资源库管理
微信公众号提供消息管理、用户管理和素材管理三大管理功能,方便管理者对用户、资源以及消息的管理。我们运用以上管理功能并依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构建学习资源库。
3.课程知识点形式设计
根据不同知识点的重难点,我们可以构建与知识点相对应的教学设计,并配以相关微平台资源资源,例如在讲到快递企业最新资讯时可以让学生关注物流时代周刊,物流指闻等微信工作号,这里有关于快递龙头企业最新的一手资讯,视频,数据等共学生了解。不同的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根据对课程的教学经验,选择原有资源库中适合自己教学要求的资源,如在讲到采购管理这部分知识点是可以让学生关注宫训伟或者马晓峰老师的采购与供应链微信号,这里可以看到两位顶级的采购大师分享给我们的采购经验和实时资讯。
教师以PPT、Word、TXT或者网页等形式在微平台的资源模块中添加学习资料与学习指导,学生通过浏览相关学习资料进行学习。例如苏宁物流基地储配方案设计,则提供录制的视频作为示范,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并加以模仿,根据课内外的学生学习效果老师还可以调整视频资料,把难点部分更加详细示范或者重新讲解,以达到不断熟练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参考书目和网上学习资源、相关视频、图库素材等资源.章节环节学习之余去浏览拓展资源,提高认识,拓宽知识。
4.微信公众平台物流课程应用设计
(1)课前学习主题/发布任务
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向学生推送课前学习任务。课程结束后,教师推送课后习题答案,学生对课堂学习结果进行检测。对于错误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定义菜单检索知识点或小组讨论解决,也可以通过平台发送给教师进行在线解答。
(2)课后学习活动的展开
提高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平台由教师及其选择的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共同管理,以便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向学生推送课程相关信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
①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接收平台推送的预习任务、练习题后,运用平台提供的单词、课文音频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通过搜索关键词“课文音频”下载音频文件。平台提供课程单词释义及发音,学生可以通过输入某一单词进行查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②协作学习
物流专业考评体系 篇6
关键词:物流;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76-03
以物流专业为例,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指的是,在不同的教育层次上,充分体现出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教学模式、教育目标和素质水平,同时又能体现出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并能适应教育对象的职业要求,提高教学质量,为物流专业中职学生搭建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推动建立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物流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及可行性
随着经济的快速提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实行中高职衔接教育,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知识,获得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文化内涵,成为更能满足当前企业要求的高端技能人才。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根据当前不同职业类型和岗位培养对口的技术性人才;同时又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客观上,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生源主要包括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但是教育计划和教学课程标准却侧重于普通高中学生,一定程度上未能合理利用中职教育资源,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教育应在发展过程中解决这一问题。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可行性表现在:首先,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它们具有很多的共同点。比如它们的职业性和技术性都十分鲜明,教育培养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专业技术使用能力以及职业技能运用能力,因而它们具备相同的教育规律。其次,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可以借鉴国内外的成功实践经验。比如国内的“五年一贯制”中高职系统式衔接、德国的“双元制”中高职螺旋式衔接,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中高职梯次衔接等教育衔接模式,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些经验可为我国物流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提供参考。
二、物流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衔接的具体内容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材、专业设置等,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中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成为一个关键步骤。从当前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来看,现有的中高职衔接的模式(对口单招、三二分段、五年一贯制等)基本都无法达到理想要求。笔者结合当前中高职衔接中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现状,对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做如下概述。
首先,在传统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多将教学重点侧重于深化理论方向,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物流专业的教学课程中,多以“三段式”开展教学,人才培养顺序也多以“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训练”为主。上述模式的逻辑虽相对合理,但从实践导向来看,却有“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漏洞。另外,在中职教育阶段,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的间隔时间过长,不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总之,中高职课程在衔接过程中,应以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发展逻辑为依据,并从学生的发展方向、适应能力出发,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完成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其次,从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现状来看,课程规划相对单一、设计缺乏整体性是突出的问题。一方面,由于课程体系设计中的系统性、递进性相对缺乏,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出现较高的重复率,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也难以得到有效凸显;另一方面,当前“对照式”“下延式”是较为典型的两种中高职衔接模式。“对照式”是通过将中高职教学课程重复部分进行删减,形成两者之间的衔接形式;“下延式”则是通过以高职课程体系为基准,对中职院校所能承担的课程下移,使两者相互衔接。上述两种衔接模式由于受到现有课程基础的限制,衔接中无法形成新的增量,课程设计的实效性基本无明显突破,对于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难以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总之,要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根本衔接,还应以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为核心,确保课程体系设计的整体性,消除单一性,由此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推动与落实。
再次,在课程考评方式上仍然选择常规理论知识考核形式,并未认识到职业能力的考核应通过完善、科学的考评体系来完成,而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也离不开专业的职业能力考核形式。当前大部分物流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的知识,均以课程理论为主,考核内容则以概念等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考核,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达到高职阶段实际操作课程的教学要求。此外,部分职业院校未对物流课程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足够重视,其教学设计没有得到学科专家和企业的认证,人才培养教学效果不佳。物流是一项以社会服务为主的专业课程,但是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未按照社会服务标准教学,仍按照管理类专业实行教学设计,人才能力的培养体系不完善。
最后,课程任务的安排缺乏合理性。在实际管理和合作过程中,中职学校能够支配的权力明显少于高职院校。且学生在中职学习阶段需完成全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而高职学习阶段,只需要完成一年的学业学习,第二年学生就要参加定岗实习。从整体上看,虽然高职具备较多教学资源,却将重要的专业知识学习推给中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职学校的教学发展。
三、物流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策略
在物流专业中,开展中高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如何将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高级技能型人才,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专业人才层次目标的衔接,我们有以下一些认识。
(一)统一课程衔接管理制度
要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融合度、标准化和系统性,需要制定相应的衔接管理制度。对于物流专业来说,需要制定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等级考核制度,相关部门应根据不同的等级标准将衔接课程的类别进行划分,充分挖掘中高职过渡阶段的学生特点和物流专业特点,根据职业的分类标准和不同职业的考核要求,对人才层次结构以及职业能力的层级标准进行确定,制定一个统一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标准管理制度,实现物流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endprint
(二)对课程模块设置进行优化
要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要对课程模块设置不断优化,确保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作用,仔细分析中高职衔接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完善;其次,多为学生提供中高职专业衔接课程的实践机会与平台,给中高职教育衔接提供保障。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投入课程学习中。
(三)强化中高职课程衔接沟通
中高职课程的衔接需要开拓思想,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多元化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沟通平台。设立专门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组织机构,统一指挥和负责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一同开展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具体事宜。同时,调动企业的力量,鼓励其参与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中来,加强中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多方位合作。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学习,企业则安排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通过实践学习,提高中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平,强化就业的适应能力,从而实现中高职课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效衔接。
(四)人才培养目标分层
注意人才培养目标的分层,应先对市场上多家物流企业展开深入的调查,进一步了解物流企业岗位设置、岗位职责,以及不同岗位对中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等,最后结合课程目标与实际需求合理制定阶段性、层次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与中职生相适应的岗位有验收员、叉车司机、仓库管理、监控员、发料员、装卸人员等。职业技能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能够按工流程、方法正确填写相关的票据、单据;二是有一定的设备维修、养护等管理技能,具有叉车驾驶资格证;三是能做好相关材料、货物等出入库的账目记录,掌握并可熟练操作商品的装卸、搬运、发货、检验查收等技能;四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高度责任感、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踏实认真以及能够吃苦耐劳品质等。适合高职生的岗位有物流主管运输调度、物料计划、仓库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等。与中职生相比,职业技能要求有所增加,一是具有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物流管理能力;二是能够做好材料加工委托、不达标商品的管理等工作;三是能够完成原料、商品的检查验收,且在接收货物时能合理划分接收区域;四是具备各类商品的管理、检查验收能力,掌握突发事件的应急流程。
(五)专业教学课程的衔接
专业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物流专业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应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情况以及岗位要求等建立中高职物流专业的统一课程规划,尤其是核心课程方面应避免重复设置。例如中职物流核心专业课程可设置:《装卸与搬运作业》《货运代理》《配送与流通加工作业》《仓储作业》《物流客户服务作业》《运输作业》《物流业务信息处理》等课程。高职物流核心专业课程可设置:《运输配送路线优化》《现代物流管理概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设备与应用技术》《现代采购管理》《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流程设计》《仓储配送中心布局与管理》等课程。另一方面是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可对中高职相关课程单元划分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比如分为不同的5个层次,每个层次之间在内容上有效衔接且不存在断档、重复等情况。1~3层划分为中职阶段的教学单元,4~5层为高职阶段的教学单元。
中高职物流专业的有效衔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高效高质发展的关键。要使中高职物流专业能够有效地衔接,需要学校、社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与努力,积极研发新教材、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
(责任编辑:曹鸿骅)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hesion curriculum in logistics special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ed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vide professional help for the practice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cohesion system in logistics specialty.
物流专业考评体系 篇7
关键词: 商贸物流专业群 校企合作 共享课程 ERP 课程体系
近些年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推进,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因此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急速增长。为顺应社会需要,高校计算机信息类、经济管理类和工业工程专业等都陆续开设ERP相关课程,但由于我国对ERP系统的研究、应用和教学起步较晚,各高校各专业对ERP课程的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各层次复合型ERP人才是高等学校相關专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概述
高校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服务区域经济目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准确把握商贸物流专业群定位和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商贸服务类工作岗位群的需求,建立商贸物流专业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根据专业调查和市场需求,在整体课程体系下提升专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及依赖程度是建设专业群的首要任务。
在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针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的ERP产业正以全球平均增长率三四倍的速度发展。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研究报告,中国ERP市场在2008年左右成熟,市场总量约为5.5亿美元,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应用ERP。伴随着ERP的迅速推广,对ERP应用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高校经管类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会计等都相继开设ERP课程,但各专业之间相互独立进行ERP课程教学。ERP本身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涉及职业岗位相当多,岗位间既涉及不同专业知识,又有跨专业的知识应用,因此建立商贸物流专业群的《ERP》共享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能避免课程重复建设,节约资源,而且能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从而使培养各种层次的复合型ERP人才成为可能。
二、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取决于课程教学体系是否能够支撑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作为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机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取决于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是否能够支撑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而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根据专业群面向的特定“服务域”,明确各专业之间的依赖关系,深入分析专业群内各专业《ERP》课程教学的共性与差异性,围绕各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共享课程,按照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模块化必修与选修的课程内容,形成专业群各专业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的《ERP》课程体系。
(二)目前ERP课程呈现出各相关学科相互孤立的特点
由于ERP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更是一种适应企业管理需要的管理理念和思想,ERP应用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企业基层员工必须对ERP有基本的理解并掌握与岗位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鉴于此,对高职人才培养而言,学习应用ERP已不仅限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经贸类专业学生而言,理解ERP理论,应用ERP技术,已成为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应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当前各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中越来越重视ERP课程建设,但各专业只建与自己专业直接相关的模块,如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等只学个别财务核算模块,而对于ERP系统最具管理效率的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供应链模块则通常只在相关课程中做理论介绍,极少能在统一ERP系统平台上进行综合业务处理;相反,物流管理等专业只学习供应链模块而忽略财务核算模块,使当前ERP课程呈现出各相关学科相互孤立的特点。由于缺乏对ERP管理平台全面系统的认识,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体会ERP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更无法掌握ERP软件的基本特点和操作方法。可以说,当前ERP教学现状与日益发展完善的企业ERP信息技术形成相当强烈的反差,直接导致高职商贸物流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状况与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ERP技能要求落差的日益扩大。
(三)ERP共享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面对当前信息化化环境下ERP人才需求的大缺口,商贸物流专业群思考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ERP教学体系,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已成为高职教育顺应企业信息化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对高质量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三、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教学体系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ERP平台的商贸物流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
(一)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共享课程,就要体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性,由于专业群各专业就业ERP需求点不同,因此共享课程要体现专业间课程的差异性。因此本课题以就业需求为目标,以内容模块化为纽带进行共享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即各专业通过选学对应需求能力的模块实现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下表所示。
(二)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模式体系
本文结合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四维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1.理实一体教学
这部分教学开设于大二第一学期,即各专业学生已经学习相应的前导课程,本课程是基于ERP软件的模块化教学,专业群中不同专业选择需要的教学模块进行教学学生,其他作为学生自学选修模块课下自主学习。模块教学以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形式展开,在了解企业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进行ERP业务流程的操作应用。课堂一般以任务布置——任务讨论——任务完成——老师答疑、总结的形式进行。该课程考虑到软件应用和师资力量,适合与企业进行合作教学,实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学校老师会安排到客户企业跟进项目进行学习挂职,企业老师和工程师会定期走进课堂,带来ERP前沿的东西和企业真实应用案例。在学期末,各专业安排一周实训课程,各专业会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设计相应案例进行模拟运作。
2.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
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该举措结合各专业教学需求及ERP系统本身的需求,体现具有职业特色和零距离企业真实任务体验的特点。通过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逐步完成实训教学项目开发与完善,使学生通过校内模拟实训与仿真性实训取得比校外顶岗实习更好的实训实习效果,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这部分教学开设于大二第二学期,属于大综合实训,需要各专业学生共同搭建小团队,实现企业整体运作的模拟训练。
3.职业资格认证
为了普及信息化,全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知名ERP软件开发企业联合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对掌握ERP相关知识并会应用ERP的人员颁发此证书。该证书的获得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ERP。以职业证书为导向,加强ERP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而拥有ERP职业证书,无疑会使学生走出校门时拥有就业优势。在设计ERP课程教学模式时,应充分满足学生职业证书的考核要求,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学生的职业素质决定了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和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因此,以职业证书为导向,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与职业技能教育,实现零距离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4.企业信息化应用大赛
杭州新中大总裁石钟韶曾说:“事实上,ERP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大白菜。ERP在企业中的成功嫁接需要供应商与企业长时间、精细而密切的配合。”大赛要求学生熟悉企业各个部门及部门间的管控风险,熟悉企业全流程,企业信息化的程度、问题及优化意见等。通过大赛,学生更了解企业的协调运作,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方法体系
从教学效果和质量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设置有模块分解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等,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基础部分ERP概念的理解是学生最难理解,也是老师最难讲的问题,因此上课采用故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ERP;采購、存货、销售、物料需求计划、厂内生产/委外、工艺、财务等分模块采用情景教学法,如×年×月×日仓管部的×××接到供应商×××的送货通知,根据合同进行验收入库。进销存各部分学习完毕后的厂内供应链,以及整个企业包括生产、供应链在内的练习课堂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实现,实施过程主要有创设问题情境、分配角色并明确分工任务、根据角色进行操作、反馈信息和教师进行评价总结等几个步骤。
合适的、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题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另一部分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采用多元化过程体系,打破传统结果评价模式和学生被动式的评价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学习小组甚至企业教师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建立一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途径,采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一种客观的多元评价模式,
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毕业生评价和企业评价。统计毕业生从事ERP相关岗位的比例,调查了解学校课程对其工作的影响程度,通过鉴定表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打分及对学校ERP课程教学的意见及建议。
参考文献:
[1]包忠明.高职专业群平台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以现代纺织贸易专业群为例[J].职教论坛,2014(21):60-61.
[2]王琦峰.行业需求对接的物流管理专业ERP课程课堂教学改革[J].软件导刊,2015(6):191-193.
[3]胡玲,吕晓梅,桂国明.浅析复合型ERP梯次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J].科技广场,2014(10):196-198.
[4]洑建红.高职经贸类专业ERP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