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2024-08-14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精选12篇)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篇1

摘要: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毕业生的职业面向及从事的工作岗位, 明确职业岗位的知识及专业基本能力的任职要求, 从而确定毕业生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通用能力与技能、专业基础能力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与身心素质、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关键词:高职物流,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质量标准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着眼于为生产企业、物流企业提供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据此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及职业资格考核等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 具有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素质, 掌握基础科学文化知识和包装、运输、仓储、采购、生产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从事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面向及岗位任职要求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 主要面向生产及商业企业物流部门、第三方物流企业, 其从事的岗位及岗位任职主要要求如下:

(一) 职业面向及从事的岗位工作。

物流专业的学生主要职业面向生产企业、商业企业的物流部门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等, 从事商品购进、储存、销售、运输、配送、订单处理、客户服务等业务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市场调查、市场预测、经营管理、信息处理、咨询服务等工作。

从事的工作有技术操作岗位及技术开发工作。技术操作岗位如产成品的采购、货物集散分拨管理、库存控制、配送服务、车辆调度、路线规划、叉车操作、物流市场调研、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单证跟踪、商品养护等技术工作;技术开发工作如研究和设计物流操作的管理方法和作业流程, 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完善建议, 物流信息系统规划、物流园区的规划等。

(二) 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包括职业岗位知识要求及专业基本能力要求两方面。

1、职业岗位知识要求。

毕业生需要了解仓储、配送企业管理的一般业务内容和流程, 要具有企业一线运营管理能力和初步经验;要掌握必需的物流信息技术知识, 具有物流信息收集、处理管理能力;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外文专业技术资料;要具备物流运输服务、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客户服务管理的能力;要具有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环保和节约资源的意识;要具备自我发展、团队协作、资源使用和运营绩效管理能力。

2、专业基本能力要求。

毕业生需要掌握仓储、运输、配送管理方法, 能实施仓储管理并进行质量管理;要具有装卸、搬运的协调管理能力;要具有选择包装物并进行合理包装的能力;要具有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要能依据有关技术规范, 分析和解决运输、仓储、配送工作中的一般技术问题, 具有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能力。

毕业生要能参与确定运输工具获得方式及运输工具的折旧与更新策略, 能进行运输成本预算和控制, 并进行运输的绩效管理;能规划物流网络, 优化物流作业方案, 制定物流计划与排程, 进行物流生产调度和过程管理;能进行物流报价, 制订物流方案, 执行和评估物流服务合同;具备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运营以及特殊货物运输组织管理能力, 能进行运输风险规避与保险管理;掌握物流运输法律法规、物流标准知识, 具有物流运输安全管理和遵守相关物流标准的能力。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分析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如下:

(一) 毕业生知识要求。

毕业生知识要求合格的检测标准为各门课程、实习实训环节考核合格, 并取得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 同时取得助理物流师证书, 包括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

1、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的成绩考核标准为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等课程及对应的实习实训合格。主要包括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管理运筹学的理念、物流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物流法律法规、统计基础、职业基本素质、职业素养提升等。

2、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的成绩考核标准为职业技术模块课程及对应的实习实训合格。主要包括物品仓储管理方法、库存控制技术、商品的运输调度、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商品的配送、物流信息系统、客户管理方法、物流营销技巧、物流财务会计等。

(二) 毕业生能力与技能要求。

毕业生能力与技能要求的检测标准为各门课程、实习、实训考核合格, 取得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 取得助理物流师证书。该项主要由任课教师、实习实训教师考核和掌握, 包括通用能力与技能、专业基础能力与技能、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

1、通用能力与技能。

毕业生要具备开展活动的计划和组织能力 (管理学基础、医药物流管理基础、管理认知实习)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 (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社交礼仪、各类实习) ;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常用软件, 利用网络收集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一级证书、各类软件实训) ;具有查阅专业文献与写作的能力, 能查阅物流相关专业英文资料 (英语及证书)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进取精神 (体育、各门课程及实习实训) ;具有较强的适应承受能力, 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 (第五学期拓展课程及项目实训) 。

2、专业基础能力与技能。

毕业生要求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 即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激励、决策等 (管理学基础、管理认知实习) ;对物流行业有基本的认识, 明确未来工作岗位, 能理解物流管理的七个主要环节, 树立现代物流信息化的理念 (物流管理基础、管理认知实习) ;能够查找物流信息资料, 擅长利用网络资源;掌握现代物流企业的各项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化认识实习、专业软件实训) ;会书写各种单据并对单据进行处理 (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物流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系统、项目调查实训、专业综合实习) 。

3、专业核心能力与技能。

毕业生要具备商品的运输及调配能力 (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专业综合实习、运输软件实训) ;具备医药商品的采购、仓库管理能力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专业综合实习、采购与仓储软件实训) ;具备商品的合理配送能力 (仓储与配送管理、配送软件实训、专业综合实习) ;具备物流的客户服务及管理、物流市场营销能力 (物流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项目调查实训、毕业实习、顶岗实习) ;具备物流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 (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企业信息化认识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 ;具备物流财务会计处理能力 (物流会计基础、统计基础) 。

(三) 毕业生素质要求。

毕业生素质要求合格的检测标准为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学分量化表》, 主要由辅导员掌握和考核, 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与文化及身心素质、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

1、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要求毕业生热爱祖国,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有民主和法制观念及公民意识, 遵纪守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有为人民服务, 艰苦奋斗, 实干创业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善于团结合作;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爱职、爱岗、敬业。

2、科学文化与身心素质。

对毕业生的文化素养要求较高, 要具备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 并熟悉相关的专业技能, 能够融会贯通, 拥有良好的再学习的基础和能力。对毕业生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拥有具备锻炼身体的习惯, 有健康的体魄, 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心理素质健康, 心态积极向上, 能够勇敢面对挑战。

3、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

毕业生要遵纪守法, 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并且工作认真谨慎、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诚实礼貌待人, 对工作负责,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篇2

来源:河南学历考试网

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各类企业物流需求分析、物流运作方案制定、物流过程控制、物流经营管理实践的能力,能够从事企事业单位物流运作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

适用对象:

在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物流中心和物流公司、企事业单位物流部门从事物流管理工作,以及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仓储等管理和技术工作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及对本专业感兴趣的人员。

入学资格:

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相同或相近专业高等专科(含专科)以上学历者。入学水平测试:

由省级电大组织实施,在学生注册前进行。

主修课程:

物流管理基础、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物流系统设计、企业战略管理等。(仅供参考)

修业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最低毕业学分为71学分。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最短毕业年限不低于两年半。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最低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毕业证书。教育部给予毕业证书电子注册。学位取得:

符合学位申请相关条件:必修课平均成绩70分以上(含70分);其它各科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学位课程考试成绩达到70分以上(含70分);通过学位英语相关考试(北京地区成人本科学士学位英语统一考试);毕业论文(设计)达到良及以上等。

符合以上条件者,可申请北京交通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具体要求参见中

央电大与学位授予高校共同制定的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毕业可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系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2.具有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具备物流管理应用程序操作能力,物流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4.能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5.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篇3

摘 要:高职院校不仅承担着教育的任务,还承担着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物流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物流领域也需要专业的人才对其进行管理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培育专业人才以及利用核心优势发展专业群这一过程中,需要客观分析当前局势,并且结合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加快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

人才是国家最大的财富,而教育就是这财富的推动者。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行各业都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欣欣向荣,物流产业就是其中之一。高职院校是教育和社会的链接者,它一边根据市场需求培育人才,一边又利用人才的培养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作为高职院校的重点发展专业,一是因为近些年来市场经济中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二是因为想要利用自身的专业群优势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1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它办学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具备一定的知识理念,但是它在教育的过程中比较看重实际应用。所以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有机结合,是理论和实际的综合运用。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能力较强,物流管理专业是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一门专业性学科。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学生可以掌握物流管理的最新理念,以及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和物流管理专業的基础知识设计和规划未来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还涉及了其他学科的关联,例如会计、贸易和法律知识。所以说,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实用性的社会之需。

2 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简单的来说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培养学生一种精神,两种专长,三种方法。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利用共同的教材设施和优良的教师团队,再加上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和社会行业的实际支持,希望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

专业群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因为一个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此专业,他还需要其他专业的配合。专业群是指,利用一所大学或者多所大学的某一个或者多个就业率较高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为中心,结合其它与之相关的专业或者是技术领域,从而组成一个更高层次的专业学科。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群是围绕着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再加上其它与之相近的学科,共同完成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业研究。

3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

从大的方法面来说,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依托自身优势建立专业群,培养专业人才。但是建立何种专业群,培养怎样的优秀人才都是需要高职院校准确定位的,即立下一个目标。俗话说的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学校先确立一个培养计划和目标,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才有据可循。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制定教学计划,还要熏陶学生们自己建立物流管理的学习和就业计划,只有共同目标的一起建立,才能双管齐下的创建好专业群和人才培养模式。

3.1 一种专业精神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人才目标是首先培育学生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物流管理专业需要掌握不同的种类,例如运输型、仓储型、身为工作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物流管理的难题。如果在社会中一遇到难题就放弃,别说是为社会的物流经济做出贡献了,就是自身养家糊口就很难。所以说,以实用性为本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该在学校就定下学生专业精神的培养目标。只有学生在学校就具备了专业的钻研劲,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持之以恒,才能在工作中埋头苦干,这些都是社会所需之才。

3.2 两种专长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培育物流管理专业群,培养专业人才,必然要让学生在物流管理的学习中有一技之长。并且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企业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的人才,而技多不压身。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起码要树立两种专长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培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可以适应物流营销中销售员、客户服务人员等。我们以此为例子可以说明,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物流管理知识特长和交流沟通合作能力的特长,才不会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

3.3 三种方法的培养人才目标

三种方法和物流管理专业性质有着很大的关联,方法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具备了学习方法,才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路向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校虽然订立了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学生能否成才关键还是要依靠自己。所以说,学校在建立专业群的过程中就应该把三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三种方法第一是认真学习,第二是结合实践,第三是打破传统。学生熟悉这三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方法,可以自学许多知识。人才不是一时的,只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才是永远的人才,老师不可能时时教授学生,只有学生学会自我学习才能引领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潮流。

4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复杂的学科,而专业群人才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物流管理专业是这几年兴起的火热专业,高职院校根据社会的需要大力开办此类专业。但是某一些高职院校在此专业的教学问题上没有相关经验,所以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只有仔细分析这些问题,敢于面对问题的所在之处,才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寻求解决办法以此来培养专业群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4.1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职院校以物流管理专业为核心打造专业群的过程中,出现了课程设置不科学的问题。具体的来说,就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社会中物流行业的所需人才之间出现了矛盾。虽然高职院校要教授学生一定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但是有些老师陷入了概念教学的怪圈。即在教学的过程中,学校的课程都是专业教学课,实践课程非常少,学生把物流管理的概念背的滚瓜烂熟,却不会实际操作。这样的课程设置明显和高职院校培养应用人才不相符合,也违背了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建立起来的培养目标。

4.2 教学不够先进性

我们要知道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面向社会发展的,它为社会输送此类专业人才是企业希望学生一入岗位就可以创造财富的。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出现了教学不够先进的问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应该是一种三维式的培训,但是教学的落后性却成了平面式的教育。社会的物流产业管理日新月异,管理方式思维千差万别,基本上依据地区之间人口密度的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经济发展的区别等这些地方特色而实事求是的制定物流管理方案。但是,某些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时候只以某个地区为中心,显然这样不够先进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社会对学生的多层次需求。

4.3 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

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一些高职院校在招生的过程中没有把握好自身师资力量的问题,招生人数过多,专业教师不足,教师的能力也有所差别,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专业教师过少导致学生课程的开设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知识储备就较少。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照本宣科,自身能力不足,教学方法落后,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积极性。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的问题也妨碍了物流管理专业设备的应用和专业群的建立。

5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我们在上文中分析了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群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中所出现的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积极的寻找解决方案。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及人才培养模式中,只有良好有效的方法,才能尽早疏通各个教育教学环节,才能满足社会对院校专业人才的需求。

5.1 采取敦促主动学习的方法

首先,高职院校要合理设置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谨记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因此概念教学应该减少,实践教学应该增多。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取敦促学生主动学习的办法,即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应该加强自主学习。老师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只把一些较难的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向大家讲解,然后就要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力。在实践课堂中,利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基地,让学生体验现场教学和实战式教学。并且在教学考核过程中应该以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分数为准,这样学生在这种压力下就会主动的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知识。

5.2 采用现代化教学

高职院校在建立物流管理专业群的过程中应该选取现代化教学的办法。

首先,学校要和物流企业公司进行合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非常有利于物流专业信息知识的交换,企业可以把近期来公司所需的人才和物流管理的缺口告诉学校。学校从物流企业给予的信息中大力培养缺口人才,那么这样的人才一旦走入社会就成为了物流管理领域中“香饽饽”。

其次,学校可以邀请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为学生做演讲,激发学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兴趣。

最后,学校可以请求企业给予一定的实践工作岗位让学生体验实践式的物流管理工作。

再或者是,学校利用企业的资助在学校建立物流管理专业的高科技设备,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这种现代化教学方法非常有利于专业群和人才的培养。

5.3 打造專业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高职院校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并且建立专业群也需要师资力量的大力支持,所以,学校应该大力打造师资力量。

首先,在招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时,应该聘请有培养人才精神和专业素质过硬的老师,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所需聘请与之相符合的教师。

其次,在教师的管理中,应该采用科学化的管理体系,给予老师分配教学任务以及合理的待遇,让老师可以安心物流管理教学工作。

最后,对老师也要加强培训,每年选取不同的老师外出进修,这样老师的知识就源源不断并且比较先进,再把这些进修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学生也会在此方法中受益。

6 总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并且对之提出了专业群建立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这个目标之下,我们勇于发觉教学中的问题,积极提出措施建立良好的物流专业教学方法。我们知道建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和培养人才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因此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付出不懈努力,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内物流行业人才缺口大 物流专业毕业生紧俏[J].教育与职业, 2011(31).

[2]黄有方,冉宝松.回望十年物流教育之路[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1(13).

[3]吴静激.以市场为导向的物流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0(28).

[4]戴晋.国内外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之对比研究[J].企业导报,2010(04).

[5]李霄鹏.我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建构[J].职教论坛,2010(01).

课题项目:

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篇4

一、物流信息管理专门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

我们要构建以物流信息管理为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 首先要明确该对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其应具备的专业核心能力要求。我们认为, 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熟悉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业务运作过程与物流设备, 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具备物流管理理论与方法, 能策划物流解决方案, 尤其是能熟练运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现代化物流管理的应用性、复合型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其具体应获得以下几方面核心专业能力:

(1) 熟悉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物流业务流程并能进行日常管理;

(2) 了解现代物流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手段;

(3) 了解现代物流信息技术, 熟悉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无线移动通讯系统GSM、无线射频标识技术RFID等现代化信息手段的应用等;

(4) 熟练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包括订单管理系统、运输与配送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的功能、数据流程, 能利用网络技术解决业务流程的信息化;

(5) 能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供应链上的基础信息进行定向搜集与管理;

(6) 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最优库存水平确定、优化装载配载、车辆调度、路径优化等辅助智能决策的基础与能力。

其中 (1) 至 (4) 应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 而 (5) 与 (6) 则是对专门从事物流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二、物流信息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根据以上分析的以物流信息管理为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核心能力的要求, 我们认为首先要在一、二年级使学生掌握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 其次让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 并开始接触物流管理的实务, 在大学培养的最后阶段学习专业主干课程和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选修课。所有这些课程分属于以下四方面的知识与技术体系。

1、经济、管理类基础知识

物流管理为管理科学一个新兴的发展研究方向, 从管理的科学体系来进行物流管理知识的教育是必然的。主要应开设《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网络经济概论》、《财务管理》等课程。

2、数学、系统科学类基础知识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和工具, 对物流信息管理尤为如此。面对市场及企业内部浩瀚及关系复杂的数据, 对数据的处理需要用到《概率论》、《应用数理统计》、《统计学》《市场预测与决策》、《计量经济学》等知识, 而对物流复杂信息系统的建模与分析离不开《物流系统工程》、《物流运筹学》等主要的系统分析方法与建模工具。

3、计算机信息科学与技术类知识

现代成熟的信息科学理论与技术可以为物流信息管理提供信息技术上的支撑。物流信息管理及开发各类物流信息系统所直接使用的是各种《程序语言设计》、《网络编程语言》及《数据库语言》等语言类工具。但对复杂信息系统的组织则还须有《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等课程作为理论基础。另外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 越来越多的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传输和完成, 所以该专业的学生还必须了解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知识, 如需开设《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课程。

4、物流管理类知识

以上三类知识属于基础理论与分析工具, 而物流管理则是研究的目的与对象。此类知识既要介绍物流管理的主要理论与方法, 又要介绍物流管理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发展现状。这些内容主要通过《物流管理学》、《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仓储管理》、《国际物流》、《物流技术与装备》、《运输与配送》、《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等课程来学习。

三、结束语

对以物流信息管理为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要掌握以上几方面的基础与专业知识, 学生还特别需要实践能力的培养。物流业是实践性很强的服务行业, 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 还必须使学生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一定要使学生能参与到物流信息管理的实践中去, 通过对众多复杂实际案例进行系统分析与解决方案的设计训练, 来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复杂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能在物流信息管理领域不仅能尽快适应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 同时能很快地从事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以物流信息管理为特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应具有的核心专业能力, 探讨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专业建设,物流信息管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2]周兴建.物流理论研究特点及本科教学思路探讨[J].物流教育与培训, 2007, (04) :41-45.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篇5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物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物流系统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七大系统构成。从物流工作的活动范围上看,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从物流业务性质上分,又可分为物流管理、物流设计规划、物流技术等三方面。所以,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如,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综上,物流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工具,初步通晓工程理论,具备高等数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物流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能独立进行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等工作的专业人才。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能胜任与物流专业相关的职业层次,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而研究生教育则对理论层次的要求更高。只有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宽口径”和专业知识“厚基础”的结合,才能突出各高校“应用型”或“研究型”的特色。

二、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适应高校物流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费时较长的系统工程。为了让教师队伍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一方面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深造,选送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专业办得成功的院校进修学习,引进一些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物流实践活动,为教师构筑一个实践的平台。例如,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企业,让教师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参与一定的业务管理工作;或者利用科研和教学实习活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增强教师的物流实践能力。

三、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可以分为基础课程(语言、自然科学与数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工具类基础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管理理论与经济类、市场营销类、计算机应用类、物流理论类等课程)、专业课程(国际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战略、物流系统、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实施与策略、物流运输与配送管理等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系统科学和人文科学以及哲学学科领域相互的交叉学科等)组成的综合网络体系。在物流教育中,除了专业知识的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注意对相近社会学科的补充。从国外开设的物流课程中可以看出物流学科的核心课程是一系列物流概念、原理、方法与技术的物流基础专业课。国外物流学科的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物流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已经构建了相关学科的支撑框架。概括来看,相关学科领域主要有:经济学、数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系统科学和人文学科以及这些学科领域相互的交叉学科等。在开设相关课程时还应注意使得各门课程符合本专业方向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方向对课程进行重新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篇6

【关键词】本科 物流管理 应用型人才 知识结构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3

目前,在整个物流行业竞争激烈、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缺口较大的情况下,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以期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来满足物流企业的需要。然而近几年毕业的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却很难在物流企业找到合适的位置,出现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与物流企业用人要求不相匹配的状况,这就不得不反思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保障机制。

1 职业资格与高校培养目标的启示

1.1 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依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根据《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和相关的职业资格管理条例对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评价和鉴定,目前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如表1所示:

从表1物流师、高级物流应当具备的相关知识得知,物流管理要求兼具管理学、工学两大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知识模块:

(1)现代物流理论:物流基础知识,物流系统及其构成,物流成本服务,质量与标准化;第三方物流,物流技术及其设备,供应链管理及国际物流。

(2)现代系统工程知识:物流市场分析与管理,物流市场经济技术分析,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及销售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及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及配送管理;物流战略规划及物流网络规划;物料搬运系统设计及企业物流系统解决方案;配送中心规划,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及物流系统评价。

1.2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

目前,国内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多达数百所,比较其课程结构,基本上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类是以管理学科为主的物流管理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进行企业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的能力;

(3)评价与选择物流技术方案和进行物流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

(4)掌握物流公司经营管理方法和运作,从事物流管理的初步能力;

(5)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从事物流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6)熟悉我国关于物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了解物流在国内外发展的理论前沿和科技动态;

(8)能用一种外语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另一类是以工科为主的物流工程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

(2)现代物流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有较强的现代工程基础;

(4)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5)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

(6)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的科学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及管理的基本能力。

1.3 启示

综合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我们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是:

现代物流管理需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其涉及的领域中,物流管理和运营工作需要各种知识和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同时,企业为降低物流运作成本,就必须在提高科技应用水平的同时,降低单位作业的人力投入,在定编定岗时,就要压缩人员编制,采取多个岗位交叉合并的策略,反映在实际中,就是岗位的设置并非无缝连接,而是岗位与岗位之间有一定比例的重叠,这样,就需要岗位多面手来完成重叠环节的作业。与此需要相对应的物流管理人才,就应该兼具管理类和工程类的知识。

正是由于物流具有系统性和一体化以及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运作的特点,同时,企业面临降低成本的压力而增加对岗位多面手的需求,因此,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和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日益受到企业青睐。

2 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设计思路

高等院校培养的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应该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频繁,和行业垄断界限打破的形势。这就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兼具管理学和工学的知识;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必须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我们对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能力本位”教育观为指导,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加强通识教育,突出实践教学,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基础扎实、适用面较宽、综合能力较强的专业应用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工作适应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也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这里所要求的“技术”是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是适应高技术的要求,掌握专业技能和实用的工程生产技术,需要大量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训练予以保障。

因此,将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必备的专业知识、基本能力、素质设计为知识结构、基本能力、基本素质。

2.1 知识结构

2.1.1 必修课的知识结构

必修课的知识结构包括下列七个模块,物流工程培养方向可以选择②③⑥⑤模块;物流管理培养方向可以选择①③④⑤⑦模块。

①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国际贸易方面包括国际采购、国际结算知识以及国家对外汇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通关方面,国际贸易活动必然要涉及到通关作业、通关环节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物流方案的设计和物流流程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②运输、仓储等专业知识:综合性物流企业所从事的业务通常要涉及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多式联运的执行水平也是衡量企业综合能力的指标之一。在与客户洽谈和进行物流方案设计及任务执行时,就必须熟练掌握多种运输工具的使用知识。在仓储管理方面,随着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仓储管理除传统的货物进出仓、堆玛摆放等工作外,还要包括库存控制、自动化控制、配送管理、包装、加工、检验、维修及其他增值服务职能。

③物流工程知识:管理学科应融合工科知识,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应包括物流市场与经济技术分析、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物流网络及配送中心规划、企业物流系统解决方案、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及评价。

④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物流管理人员不仅要了解作业费用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等情况,而且要具有进行成本分析的能力,能向客户提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客户易于接受的合理的解决方案,包括分析企业需要外包的业务类型、业务量、向分包方支付项目、支付数额、企业内部需要投入的资源、执行该项物流服务资源的消耗和占用状况、资产的折旧和运作成本等。

⑤外语知识:随着物流活动区域的国际化,英语被广泛应用在物流活动的各个领域,从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到日常沟通、单据书写等各个环节,都能见到英语的作用。

⑥安全管理知识:物流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事故的影响将蔓延到企业的上下游各个环节,引起交货延迟、船期航班延误、人员加班、生产线停产等一连串问题,最终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

⑦法律知识及其他。

2.1.2 选修课的知识结构

各院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在选修课中办出自己的物流管理人才特色。例如,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的培养目标,结合区域物流发展,以交通运输业为龙头,设计公路、铁路、内河航运课程,以及港口规划、运输路线优化课程;或者以各院校的学科门类为依托,培养特色物流人才,如既有机电、食品加工等工科专业,又有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管理学科的专业的院校,则在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时,可以整合上述专业的优势,增加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的基础知识,结合企业管理和营销学的内容,培养适应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岗位需要的物流人才。

2.2 基本能力

①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

②外语:对外交流能力;

③物流及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执业能力;

④计算机等级证书:计算机操作能力;

⑤公共关系资格证书:社会交往能力;

2.3基本素质

①思想道德素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实干创业的精神;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②体能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体健康;

③心理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及一定的美学修养。

3 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这是实现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现行教师队伍中的教师大多是通过毕业分配这一主渠道扩充的,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校期间接触生产实践较少,生产知识不多、实践能力不强,这种情况在部分青年教师中尤为突出,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极不相适应的。提高教师尤其是缺乏实际经验的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当务之急,而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安排这些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去或者经过实验室岗位轮训,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练就过硬的真实本领,先当学生,后当老师。有了高质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3.2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制定《物流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与素质培养图表》

在本科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设计思路下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具有的能力与素养如表2所示,并调整专业课程计划设置,建立教学实施机制。

3.3 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以《物流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与素质培养图表》为中心,制定适应人才培养目标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该体系的宗旨是:所确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应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毕业后服务经济社会是最有用的或者说是价值最高的,应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应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较好地掌握的。根据新的专业业务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要求的需要,选择课程教学的知识单元,并将这些知识单元进行整合组装,形成内容先进、逻辑严谨、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在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时,应贯彻始终的是必须加强科学方法论教育,注意传授动态的、发展的、整体的科学方法,以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应讲授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革新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将这些结论告诉学生。处理好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重复与脱节,做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和“少而精”。

3.4 以“能力中心模式”组织教学,加强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

要实现物流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采用“能力中心型”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分析服务经济社会要求的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业和基础知识内容,它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重要的是强调其综合性和实用性,即筛选出学科中与能力培养直接有关、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强调实用性或技艺性。实践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外部条件。通过生产劳动、实验课教学、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极为重要的一环。

改革教学方法和改进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智力水平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课程教学过程应努力营造使学生思维活跃的氛围,以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难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的。

3.5 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

物流学科是一个综合型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复合型和聚合型产业,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需要,坚持不同院校一定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产学研合作办学是十分有效的途径。产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寻求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共同点,高校与企业随时沟通,根据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等,制定出企业标准与教育标准相融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立校内专业实验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建立产学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备方向导引、教学环境保障、教学实施、质量保证机制;同时,高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调查、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体系建设,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培养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义生.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9(11).

[2] 王亮,李世询.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36).

[3] 朱丹.对物流管理专业创新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物流教育,2009(7).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篇7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大大加强,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物流的现代化。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被认为是继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之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 “第三利润” 源泉, 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现代物流业正处于上升阶段,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以新型流通方式为代表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各大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现代物流业正面临着人才匮乏的状况,物流专业人才供需缺口巨大,已成为制约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现代物流业的当务之急是培养大批既有真才实学又符合发展要求的专业化人才,然而现状却是,真正精通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却没有兴盛起来。一方面,物流行业需要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逐年增加。物流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特点。物流过程的每一个功能环节中都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 ~ 85% 的人员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由于交通限制、客户需求、 服务质量要求等原因,物流操作往往需要全天候24小时作业,这种作业特点使得物流操作人员的需求成倍增加。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任豪祥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行业领域每年需要新增就业人员约140万人,其中85% 是一线操作岗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在职场中屡遭冷落,大量的物流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我国物流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物流专业素养不强,全国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高级技师人员比例、高级工人员比例远低于全国各行业的平均水平,高层次物流人才紧缺。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目前,我国已有410所大学、 824所高职院校和2000多所中职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 物流专业在校生人数突破100万,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在5000人左右,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 ~ 40万人。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各方面强化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考虑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

2高职物流专业存在的问题

高职物流专业缺乏明确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首先,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滞后性,学校的培养目标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其表现为: 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当前的需求对接不上,专业方向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素质不能满足行业内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据智联招聘发布的网上人才招聘的数据显示,目前, 物流规划咨询、物流外向型国际、物流科研这三种人才在行业内最为缺乏,然而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却不能满足这种行业需求; 其次,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根据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明确定位。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人才定位。许多学校培养目标宽泛,对学生需要掌握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岗位与岗位群没有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和论证。另外,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五花八门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品种之多,让业内人士都搞不清哪种是比较适合就业需要的、哪种是纯粹为了考职称加工资的、哪种是被社会认可含金量较高的。该方面管理的混乱对物流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

高职物流专业缺乏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教师是教育的生命线,培养出具有科研能力、具有一流水平的教师是物流领域长盛不衰的最根本保证。但是,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从事物流教育的教学人员多是从经济、 管理、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知识不全面、不系统、不扎实,同时也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其次,师资培训政策不尽如人意。以我校为例,目前进行师资培训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师定期、不定期培训; 二是学历提升; 三是到国内外高校进修访问。作为民办高校经费有限,学校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教师培训工作进展缓慢。

高职物流专业缺乏符合高职学生的物流精品教材。我国的物流教学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有关物流的教材和学习资料不统一,五花八门,缺乏权威,特别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系列教材还比较缺乏,符合高职教育要求及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有些课程甚至是直接使用本科教育系列,这必将影响高职物流教学的质量。总的来说,目前, 高职教材的编写存在一定的问题,高职教材的现状还不能尽如人意。

高职物流专业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及实训场所。物流专业实务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它不仅需要技术含量较高的实训室作为硬件设施,而且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也是很高。但是,由于物流专业实训设备的投资金额较大,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一般情况下无法投入巨额资金,所以学生在校内能完成的物流技能训练条件有限。另外,物流教育还需要更多地面向企业,建立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但是,作为企业来说,一般不愿意成为学校的物流实训基地,也不大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因为一旦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就会给这些企业增加许多工作和责任,还需要安排指导人员以及实习场地和实习用具,企业以无回报的方式来完成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到的。

3高职物流专业改革,实现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篇8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1引言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院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统一大道,属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于2007年,累计招生633人 ( 其中2007年137人,2008年158人,2009年73人,2010年60人, 2011年66人,2012年53人,2013年46人,2014年40人) 。毕业生主要在配送、仓储、运输、客服等岗位工作。先后与上海韵达货运有限公司、四川海底捞餐饮有限公司、宁波顺丰速运有限公司、西安顺丰速运有限公司、 咸阳谊金商贸有限公司、上海圆通北京分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就业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以陕西为主,辐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的校企合作空间布局。 本文拟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问题,旨在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2区域物流岗位需求与职业能力分析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陕西建成全国重要物流集散地,重金打造七大物流园区,以促建七大物流园作为陕西发展物流业的重要着力点和关键项目。七大物流园区中的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咸空港物流园、宝鸡陈仓物流园承担关中地区制造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商贸物流的发展;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园区负责加快发展陕北能源化工物流和农畜产品物流; 汉中褒河物流园和安康综合物流园是为推进陕南绿色产品物流和循环经济而建; 渭南潼关物流港位于陕西东大门,交通便利,向东延伸衔接中东部经济圈。七大物流园遍布陕西东南西北中各方位,同时地处关天经济带、金三角和西三角经济圈内,拥有交通区位优势,能辐射陕甘川豫晋地区,并具有连接各经济圈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因此,陕西十所地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服务区域物流发展,就必须满足七大物流园区及周边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2.1区域物流业务和功能分析

七大物流园区分别满足陕北、关中、陕南地区不同产业对物流的需求,服务于区域制造业、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医药、绿色农业等产业。七大物流园均具备货物运输、中转快运、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会展交易以及信息服务等功能,西安国际港务区和西咸空港物流园除具备以上功能外,还具备口岸服务、保税物流、保税仓储、保税加工、堆存保管和报关检验等功能,详见表1。园区物流功能表明陕西物流服务以运输、仓储和配送业务为主,为满足地区产业需求提供配套加工、商业会展、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增值业务,具备贸商物流向供应链一体化方向发展的特征,另外,区域保税物流、保税仓储以及货代业务发展迅速。

2.2区域物流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以上陕西物流服务发展特性分析,区域物流企业岗位群主要有计划采购员、物流销售代表、仓储管理员、 货代业务员、物流系统操作员、物流主管、运输调度员、 配送员、现场调度员和物流客服员等,分别负责采购、客户开发、库存控制及仓库作业、空运代理报关作业、订单处理、物流项目规划、运力调度控制、线路优化与配货以及客户管理等作业,需要物流从业人员具备采购、仓储、 配送、运输、营销、客服、组织调度、货代以及供应链管理等职业能力。

3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陕西物流服务发展特征分析,区域物流业务及功能分析,区域物流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将陕西地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 “精操作、懂管理、善分析”的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具体而言,是从学生顶岗实习开始,熟悉仓储、 理货、配送、加工、采购、货代和信息处理等岗位职责和操作要求,符合 “精操作” 的培养目标; 通过3年以上岗位训练晋升到相关管理岗位,比如仓配主管、运输主管、物料经理、客服主管等,要求学生届时能够从事管理岗位,具备计划、协调、组织、沟通以及风险防范能力,满足 “懂管理” 的培养目标; 最后根据个人情况,在匹配岗位做好数据分析和需求预测等工作,达到 “善分析” 的培养目标。无论是哪种层次的培养目标, 学生必须能熟练应用物流信息技术,具备仓储、配送、运输等作业环节的操作技能,能从事现代商贸业物流、制造业物流、第三方物流、港务区物流等相关工作。

3.2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物流企业普遍认为物流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物流专业技能,更应具备爱岗敬业、 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等职业精神,还应具有团队合作、沟通协调、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职业能力。要求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从业素质方面达到企业基本用人标准。

3.3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实施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物流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 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探索凝练出了 “双核驱动、四线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双核”是指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四线”是指抓好以下 “四条线”,即理论教学一条线、实践教学一条线、技能大赛一条线、资格考证一条线。第1学期学习专业基础课,并在周边物流企业见习, 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 第2 ~ 3学期学习专业核心课,进行专项技能训练; 第4 ~ 5学期学习专业方向课程; 第6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

在理论教学方面,按照 “必须、够用、实用” 的原则,教会学生基本理论知识。

在实践教学方面,紧紧围绕专业核心能力 ( 仓配作业设计、管理和规划能力、运输线路优化、调度及运价管理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等) 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重点抓好课程实训、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关键环节。

在技能大赛方面,按照国赛标准设计院内技能大赛, 并把赛项内容完全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使技能大赛覆盖到每个学生。从院内技能大赛中择优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赛、国赛。2009年,荣获物流技能大赛国赛三等奖; 2012年,荣获省级物流大赛三等奖; 2013年,荣获省级物流技能大赛二等奖; 2015年,荣获省级物流技能大赛二等奖。

在资格考证方面,学生可选择考取人社部或者行业协会的物流师证书,将资格考证内容融入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达到双证融通的教学效果。物流管理专业开办以来学生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100% 。

3.4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以上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表3和表4。其中,学生将在第1 ~ 3学期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实训; 在每学年第2学期组织学院物流技能大赛,将技能大赛赛点融入第2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重点和从业技能要求; 要求学生在第3学期学完专业核心课程之后,考取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 在第4 ~ 5学期学习专业方向课, 比如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单证等和国际物流相关的课程,或者物流营销、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等和商贸销售业务相关的课程,以符合陕西提供口岸服务的需求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要求。

在实践教学方面,应符合区域物流发展特征,陕西物流具有以仓储配送为主营业务的3PL业务发展迅速的特点,所以应该加大仓储业务操作和配送中心运营相关课程实训课时,增开国际贸易单证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国际货物快速转运和通关的能力,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使物流专业建设更具区域产业发展特色。

4结论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篇9

1 物流人才分类培养现状

对于人才分类培养的研究和实践, 从世界范围看, 一些国际著名大学, 如哈佛大学、东京大学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尝试推广“宽基础、宽专业”的本科生“通才”教育模式, 并在研究生阶段进行人才分类培养, 建立以“精英教育”为主的研究生院。这一模式后逐渐被我国的高等学校效仿, 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本科教育领域, 国内比较成功的人才分类培养的例子如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和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等, 其相似之处是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 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方式, 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 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学院实施卓越教育计划, 重视学生人文科学素质及自然科学素养的培养, 为培养造就基础宽厚, 知识、能力、素质、精神俱佳, 在专业及相关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奠定坚实基础[2]。综上所述, 国内外著名学府的人才分类培养以精英和卓越教育为主, 而在一般性的应用型大学中, 很多本科专业人才分类培养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初探阶段, 还没有成熟的模式。而物流是一个新兴学科, 学科发展时间较短, 学科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尚需完善, 只有中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分层教育, 培养大量物流应用型人才的本科教育, 开展人才分类培养仍处于初探阶段;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 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培养的物流人才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高校物流师资力量不强, 高层次师资数量不足, 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历和锻炼。尤其是师范院校办物流管理专业, 主要面向中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师资, 具有师范性、强实践性等特点, 与传统的师范专业或理工科专业的培养模式不同, 为满足社会对物流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建立基于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2 物流人才分类培养的目标

针对目前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 人才培养系统中教学与实践环节衔接脱节的问题, 我们通过学生参与共同建立服务职师教育、科学研究与学科竞赛、产业与创业实践的现代化、综合性、创新性的多维实践平台, 以实现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终使毕业学生能够主动适应社会各方面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具体改革目标:

2.1 促进物流职师教育, 为中高职学校培养“双师型”物流师资

基于多维物流实践平台建设, 全面提升物流职师教育水平。通过多维物流实践平台建设, 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与实践能力。加强与中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联系与交流, 通过试讲、实习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实践师范教育, 增强职业兴趣点;指导教师通过物流实践平台, 引入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 教育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教学法, 提高学生的职业教育水平, 提升物流专业职师的竞争力, 为中高职学校培养“双师型”物流应用型人才。

2.2 教学与科研竞赛相结合, 培养进一步深造的创新型人才

基于多维物流实践平台, 建设好物流实训和仿真实验室, 依托实验室助力教师和物流团队的科研, 为物流模型建立、物流软件开发、物流仿真科研以及物流专利发明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学生亦可借助物流实践平台的条件支撑, 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或申请完成校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可以增强科学研究能力, 在教师指导下参加全国性的学科竞赛, 为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培养进一步深造的创新型人才。

2.3 提升产业与创业实践能力, 服务地方经济, 促进学生的就业与创业

物流综合实践平台、小微企业等实践与创业平台的建设, 构建与政府机关、物流行业协会、企业开展合作, 面向社会提供物流服务。综合实践平台在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提供了微缩、直观、可操作的展示交流平台, 为仓储、配送、物流信息管理等功能提供了柔性的可视化平台, 从而能为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仓储及配送中心建设提供参考;对相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实施以及工程开发能提供一定的支撑;还能面向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院校提供开放共享的物流实验室资源, 避免重复建设, 提高物流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最重要的, 缩短毕业学生和企业的对接实践, 使毕业生更好服务社会和物流产业发展[3]。通过注册小微物流企业, 让学生经营和管理公司, 通过实战的创业经历, 培养物流创业人才。

3 多维实践平台改革与建设

建立服务职师教育、科学研究和产业实践的现代化、综合性、创新性的多维实践平台, 以实现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具体改革内容为:

3.1 多维实践平台硬件的建设

构建自动化仓储实训中心、电子商务与智能物流物实验室、物流实训与模拟仿真、物流实习实践教育基地, 项目驱动与学科竞赛, 课件制作与教师训练, 模拟与实战创业等多维实践平台与建设。建立与广西区内外交通运输部门、保税区、港口、大型物流企业基地以及中高职院校联系, 开拓实践教学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和运作管理, 新建仓储与配送、运输管理、第三方物流实训与物流模拟仿真平台, 增加实验室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促进教师工作室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推动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建设和规范;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 用于加强物流学生教师技能的训练和指导。注册小微物流公司, 建立模拟与实战创业平台。

3.2 多维实践平台软件的建设

基于现有的软件资源进行整合, 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来设计综合物流方案, 开展富有设计内涵和创新意义的实验, 提高实验的难度和水平。以一套完善的、综合的、创新的实验内容来适应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构建与多维实践平台相适应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师资队伍、教学方法与手段、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组建科研教师团队、课件制作与教师训练教师团队、模拟与实战创业教师团队, 参与新型的教学手段, 分别吸纳并指导学生开展创新项目的研究、参加全国全区性的学科比赛、开展卓越职业教师的训练以及自主创业的锻炼。

3.3 多维实践平台运作机制的建设

构建实验室、实训与模拟仿真、实习实践基地, 项目驱动与学科竞赛, 课件制作与教师训练, 模拟与实战创业等多维实践平台的互动与协作, 明确各平台在人才分类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课程设置与实践平台的建设相互协调、互为支撑, 建立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教师实践团队的责任及人员分工、以及团队之间的协作与运行机制, 保证多维实践平台的有效运行。

3.4 多维实践平台激励机制的建设

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基础上, 将物流管理专业的指导教师划分为指导职师教育、科学研究与学科竞赛、产业与创业实践等三个大的主研方向, 指导学生采用个人和教师双向选择, 在指导过程中根据教学实践指导的水平和成果给予相应奖励, 以促进该机制的长效发展。

4 改革与实施办法

明确多维实践平台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共同建立服务职师教育、科学研究与学科竞赛、产业与创业实践的现代化、综合性、创新性的多维实践平台的理念。平台以实现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分类培养模式为目标,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适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加强教师专业队伍的建设, 根据职师教育、产学研结合、产业与创业实践为大的研究方向和特长, 建立“政产学”三位一体教学指导委员会、科研与学科竞赛教师指导团队、中职教师“双师型”教学与练习指导团队、创业就业教师指导团队等四个实践平台教师指导团队, 并对各教师团队提出明确的管理和考核目标, 将教师培养学生的质量作为考核的指标, 促进实践平台教师团队能力与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实现教研相长;

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 开拓实训与模拟仿真平台、项目驱动与学科竞赛平台、职师实训平台的建设。实验室建设与产业的发展能够互动, 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性和实验教学中的学生的自主性, 提高实验室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加大投资, 增加实训与模拟仿真平台的建设。通过教师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吸纳学生参与项目研究, 指导学生申报校级、省级以及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建立课件制作与教师训练平台, 提高学生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微博、微信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升学生的教学水平与能力;

优化学生生产实习环节, 建立实战的创业平台。主要是巩固生产及教育实习基地的, 开拓新的实习基地, 改变传统生产实习教师的指导方式, 形成以教师工作室专攻方向指引学生开展专业化实习, 并加强机制保障和激励保障[4]。注册小微型物流企业, 由学生经营与管理, 直接面向市场运作,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设计完善的多维实践平台运作机制, 确保平台的不断改进和提升;

组织具有能面对未来社会挑战的教师团队, 不断调整优化教育教学策略, 把建立高质量的教师研究性教育队伍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 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5 改革创新与成效

5.1 创新

多维物流实践平台的建设是物流教育教学实践的创新成果, 将物流教育教学、科研、产业实践三者有机结合, 探寻一条物流专业人才分类培养及提升物流专业培养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创新主要体现在:

(1) 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的理念创新。建立的服务职师教育、科学研究和产业实践的现代化、综合性、创新性的多维实践平台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分类培养为基本目标, 将实践平台建设和人才分类培养目标一一对应, 更好满足行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 使学生实现宽口径就业, 具有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我国物流人才的综合素养和整体水平。

(2) 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的模式创新。实验内容创新:系统梳理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使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 形成合理的实验内容体系, 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3];实验类型创新:在传统物流实验室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 开发多种类型的新型物流实验, 实验类型着重于设计性、创新性、综合性及模拟仿真物流实验;实践方式创新:在基地实践教育环节, 除了强化学生对物流管理实践的了解、认识与体验外, 强调先在校内进行模拟训练 (包括职师教育) , 构建能力基础, 然后在专业实践基地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如信息获取能力、沟通能力、简单决策能力等。目前, 已建有十余家相对稳定的校外专业实践基地。同时, 注重职业操守训练, 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规范、职业行为的培养与锻炼。在研究教育环节, 坚持学生主动型参与研究、加速人才成长的基本原则。在研讨学习类课程中, 重点教授给学生研究方法、路径。而具体问题的解决则由学生主动地寻找其方案。对于今后立志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 则及时地将他们组合进教师的研究团队, 使其较早地得到科研环境的熏陶、科研方法的指导、科研能力的提高;建设教学资源支持系统。依托多维实践平台建设,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与教学资料体系, 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 加大教材建设改革力度, 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 以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为重点, 促进教材建设的规范化、现代化和系列化。

(3) 多维实践平台建设的功能创新。建立“政产学”三位一体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 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建立物流教学创新的实践平台和学生研究及展示平台。

5.2 建设成效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自2006年开办至今, 通过构建物流数字模拟实验室、物流实训与模拟仿真、物流实习实践教育基地、项目驱动与学科竞赛、课件制作与教师训练、模拟与实战创业等多维实践平台, 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摆在突出地位, 通过项目驱动与学科竞赛平台, 培养一部分拨尖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通过物流实训与模拟仿真、物流实习实践教育基地、课件制作与教师训练等平台建设, 培养一部分应用型的职业师资。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 我们走出了一条实现传统教育与职师教育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科学研究与产业实践相结合、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实践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道路,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 专业建设成果。我们坚持“德才并育, 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重视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实践基地、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1年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获得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立项, 2013年获得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工程”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钦州港口集团物流管理实践教育基地两个国家级立项项目;2014年成为广西高校特色优势专业。

(2) 多维实践平台与特色课程建设成果。我们建成了物流系统模拟仿真、自动化仓储实训中心、物联网全智能物流实验室、电子商务与智能物流系统研发实验室等六个实验室;建立了包括与钦州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物流实践教育基地共15个;建立了微格教室、课件与微课工作室5间, 高职和中职院校教学实习基地8个;建立了“政产学”三位一体教学指导委员会、科研与学科竞赛教师指导团队、中职教师“双师型”教学与练习指导团队、创业就业教师指导团队等四个实践平台教师指导团队, 满足了物流人才分类培养的需要。构建完善的与多维实践平台相适应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具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特色的四层次课程体系以及以港口管理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的两个特色课程群。建立完善的基于多维实践平台的物流管理人才分类培养的运行、管理与激励机制。

(3) 人才分类培养成果。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区最早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之一。目前已有5届共444名毕业生, 每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 并获用人单位的好评。分类培养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毕业生中有40多名学生考上了硕士研究生, 100多名学生到高职或中职从事物流教学工作, 其余学生到物流企业从事运营和管理工作。我们建立了稳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大赛和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 每年派学生参加全国和省级举办的各项比赛, 近年来, 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区级竞赛获奖50多人次。

6 结束语

我们通过多维实践平台建设, 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分类培养,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 受益学生达到800多人。我们将不断总结和完善, 并在在本校管理类专业中推广应用, 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4—2020年) 的通知[Z].2014, 10, 04.

[2]邹晓东, 李铭霞, 陆国栋, 刘继荣.从混合班到竺可桢学院——浙江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1) .

[3]李远远.“三位一体”现代综合性物流实验平台建设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3, (8) .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篇10

截至2015年年底, 我国已开办物流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达522所, 专业布点数近600个, 在校学生约10万名;开办物流相关高职院校900多所, 专业布点数为1000多个, 在校生近30万名;开办物流专业中职院校超过1000多所, 专业布点数超过1000多个, 在校生超过10万名。 (1)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任豪祥所述, “十二五”期间, 我国物流行业每年大概需要新增就业人数为110-130万, 其中85%左右是一线操作技能岗位 (2) , 由此可见, 每年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数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比例可达1∶3, 甚至更高。依照此数据可推论, 本科院校能够提供的物流人才不但可以在对口企业就业, 毕业生还应当有较大的岗位选择余地, 但从实际独立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来看, 能够真正就业于物流行业的大概在60%—70%, 且大部分为一线操作技能岗位, 而这类岗位中职院校的毕业生就可以胜任, 行业人才需求和应届生从业现状的矛盾, 实际就业岗位与学生就业预期的矛盾一一显现。

二、物流人才供需矛盾出现的原因

1. 基础岗位的物流操作人员对实践经验及个人素质要求较高

企业需要的基础岗位的物流操作人员是对流程熟悉, 能够自如操作软件系统 (ERP, WS等) 的熟练员工, 应届毕业生在实践经验和整体素质上的缺失会成为其选择就业岗位和待遇的障碍。除此之外, 物流岗位的人才流失也不容忽视,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 花掉大量时间和资金成本培养的从业人才很快就会由于待遇等问题跳槽到其他同类企业, 久而久之, 大多数的物流企业都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从头培训。

2. 物流行业职位晋升的特殊性

物流的行业特点决定了物流人才的晋升途径大部分都是从基层开始, 也就是说几乎每个初入物流行业的新人都要从基层做起, 做搬运、仓库保管员、零部件配送等需要体力的工作, 这也使得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打消了从事物流行业的想法。

3. 学生的日常所学与实际物流行业的现状差距较大

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大都以书本为基础进行一定程度的深入, 上课的教师真正涉足过物流行业的屈指可数, 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在学院派的教学体系下编写出来的, 缺少与实际行业挂钩的途径, 使得教师所教、书本所写真正能为学生所用的比例很低, 教学与实际的脱轨造成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与实际事务接触后很难适应, 接受速度较慢。

三、物流人才的市场需求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对策

1. 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物流行业的特征,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至少应包含五大模块:基本能力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知识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和行业知识及能力模块。

2. 增强企业的人力资本意识

在进行前期调研和调查问卷的发放过程中, 我们深深感到, 吉林省 (以长春市为主) 的物流企业人力资本意识淡薄, 许多企业在遇到物流问题时, 会在人才市场上对熟练操作工或中高层物流管理人才求贤若渴, 以解决自身发展的燃眉之急, 却不愿承担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的责任。所以, 物流企业应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意识, 创造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学校合作提高未来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

3. 加强校企合作

一方面我们要提高教师的从业素质, 让教师到企业中去, 到岗位中去, 接触实际业务过程, 了解真实操作环境;另一方面要让企业到学校中来, 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企业进行人才培训的模式将物流企业引入校内,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行业的从业者, 以增强他们对行业的直观认识, 促使他们尽早进行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更可以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合作, 如可效仿英国“现代学徒制”和德国“双元制”的培养模式, 进行学校和企业对学生的联合培养, 定点就业, 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

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学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目前虽然有众多矛盾的地方, 但只要充分协调企业和学校的关系, 按照不同行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设置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 同时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变化,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将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常态。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年鉴2016 (下册) [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6.

[2]韦琦, 黎胜锋, 林勋亮.本科物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北潢物流有限公司与广东商学院企校合作的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1 (8) :163-165.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篇11

关键词:人才能力需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思考

中国分类号:G718.5

备注:本文系全国高校职业院校物流教改教研课题《以人才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ZW2014008。

由于经济与信息的全球化推动,现代物流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看到了市场上物流人才的匮乏问题,继而开始了专业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但是许多高校在开设这门课程的同时,并没有结合实践进行讲解和知识的传授,造成理论同实际情况的脱节,但是基于人才能力需求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成为各大高校开展物流管理课程发展的关键。

一、有关物流人才能力需求的分析

就现代物流系统而言,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承担从运输到储存,再到包装与装卸搬运等物流活动,还要求其可以对现代物流系统中的人、物、财、方法、设备、信息这六个要素进行科学的管理,与此同时,要求从业人员能够很好地履行物流计划与质量控制的职能,并对技术支持与经济管理进行熟练掌握和控制。这就促使现代物流从业人员要具备对计算机的熟练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以及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一)对计算机的熟练应用能力

由于现代化与科技化的迅速发展,对于现代物流系统而言,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从而可以实现现代物流系统的智能化办公,并能够提高物流系统的办事效率,可以对文字、电子表格、网络通讯软件等进行科学与熟练的操作。

(二)具有同从业人员职称相称的专业技能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根据其工作层次与工作性质的不同,分为理论研究型、管理决策型、实际操作型、理论应用型。据相关统计与调查发现,实际操作型人才的需求量要明显大于其余三种类型的人才需求。近年来有170家物流企业进行320个岗位空缺的招聘工作,其中对报检、报关、单证人员的需求量为36个;对仓储经理与仓储主管的需求量为20个;而操作类技术人员的需求量是169个。

(三)现代物流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

受到信息化的影响,在现代物流系统中强调从业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可以将现代物流系统的整合功能予以合理化的体现出来。由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促使现代物流系统中的从业人员要能够在语言的表达能力上和人际沟通与交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与改良,使之能够推动现代物流系统的持续性发展。

二、有关人才能力需求同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阐述

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要将人才能力作为课程培养的基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会由岗位职业的分析着手,进行核心课程的设置,并且能够对专业能力进行拓展和补充,构建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为主线的一套课程体系,促使课程的针对性比较明显,能够推动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要求高校能够突出课程的适应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完整性与创新性。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授课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比如: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与职业道德。在进行物流管理的专业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结合教学实践强化学生对于知识迁移能力的应用和创新。

三、有关人才能力需求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一)需要确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高职院校能够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将培养应用型优秀人才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这样一来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以过硬的操作技能面向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大潮。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为学生传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律学等综合学科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使之能够社会中的各类物流企业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

(二)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遵循四原则

1.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遵循社会导向原则

高职院校需要明确提升学生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最为快捷与实用的方法就是同产业界联手配合。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学生授课的同时,不仅需要在课程中融入与穿插相应的企业案例,还需要通过社会企业中的专家讲座的形式,强化学生对社会的观念和意识,能够增强自信心。

2.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遵循能力本位原则

对于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遵循能力本位原则,要求高校科研通过将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核心,并做到以能力本位的思想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

3.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遵循学生主体原则

在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专业课程的传授过程中,主要依赖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交流中,需要遵循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对课程的侧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比如:从学生的兴趣、能力等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能动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遵循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内容选择上,需要对内容进行多方面的筛选。受到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影响,学生对于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不想听课,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能够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合理化选择,要将适应性和现实性、系统性与前瞻性融入其中,借助于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专业课程的学习需融入教学实践

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能够依托于教学实践的展开,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提升学生对于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对学生予以实践教学的形式教学,不仅提升学生的实际应变与技术应用能力,还可以适应新世纪对于优秀型人才的需求。

结语:

基于人才能力需求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校企结合的发展,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可以增加学生对于社会的了解,促使其能够有明确的提升自我的方向,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投身于社会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朱庆伟,孙文军,訾波.基于人才能力需求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物流科技,2010(11).

[2]郭兆平.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2(10).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篇12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于人才的如何培养一直是各行各业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目前在我国主要提倡的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的方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强调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教学模式有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简言之就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等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形式具有多种多样。

二、物流管理人才校企零距离的常见培养模式

教育就是要培养新生一代, 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合社会之需, 面向社会, 面向市场。尤其物流管理专业, 当今社会电子商务行业与互联网等迅速的发展, 对于物流管理的人才要求更加严格, 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式, 未来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或出现稀缺的可能。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实践的能力, 因此物流人才培养的校企零距离培养模式则是各个高职院校的首选。校企零距离培养模式即校企合作等模式是职业教育中技能学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 以学生为中心, 因材施教。物流管理人才校企零距离培养模式主要有:

(一) 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模式。

工学结合模式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实施方式各个院校不同, 但大致采取了如下两种:一是工读轮换制, 把物流管理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 一半在学校上课, 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 按学期或学季轮换;二是全日劳动、在工作时间结束后安排理论学习, 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 顶班劳动, 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学习, 可通过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授课、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授课以及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实际工作的内容联系起来。

(二)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订单式培养, 就是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 (订单) 为依据, 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 实现产销链接, 对口培养。“快递员”也许是目前很多人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理解, 但现代物流包括货物运输、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报关报检以及相关物流信息处理等, 快递只是其中一个小分支。因此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实践的技能与理论结合。物流专业中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 充分发挥企业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与此同时让企业参与制订人才规格、课程设置、评估考核标准,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感受企业文化, 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如此的校企合作, 学生入学后就有工作, 毕业就可以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 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 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这是一种初级的合作模式, 一般在中专院校运用的比较多。

(三) 学校引进企业, 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学校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根据物流企业的需求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快递配送点、仓储、信息处理等等实训基地。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 就可以在校内实行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 同时也解决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 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

(四) 校企互动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 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 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具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 可以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作为案例指导校内学生学习。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 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 提高企业内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 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 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 也是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 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

三、物流管理人才校企合作零距离培养模式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校企零距离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从学生心理因素和综合素质上考虑, 学生由学校生活向进入企业内进行工作状态转变的问题。

工作节奏对比学习生活内容丰富多变, 情况复杂, 压力较大。因此有很多同学, 进入企业后感觉到压力很大, 自尊心强的同学接受不了企业领导的批评, 适应不了企业的生活, 由此辞职、转专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差异。大专院校的学生, 综合素质包括其价值观、人生观、性格特征、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均已经形成, 可以再造的空间不大, 因此其承受能力、排解压力的能力均不同。在企业实习工作的学生, 遇到问题后经常会采用一些比较极端的做法来解决, 甚至会出现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现象。因此不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一些考核。

(二) 职业类大学现在使用的教材不适合校企零距离培养模式。

目前职业类院校使用的教材大多是本科教材或者是高职高专类教材, 偏重理论教学, 校企合作的各个岗位不同, 所需要的实践技能不同, 教材内容应体现专业技术的基础性、先进性和企业岗位的实用性。现使用的教材其编写并未围绕专业核心基础技能和企业需求的岗位技能, 虽然具有专业知识的基础性和广泛性, 但其企业岗位应用的专门性和工艺性涉及较少, 甚至几乎没有。

(三) 国内企业所能提供的岗位与学生专业不能够完全对接。

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 很多职业类院校为了求发展, 适应市场的需求, 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 但出现学校很热衷, 而企业却不冷不热。且学校的实力不同, 与企业的合作程度也不同。目前合作的项目大多停留在提供教学设备捐款, 实训基地、员工培训等等一些方面。考虑到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因素, 因为学生人数众多, 企业提供的岗位也不能够完全符合专业的性质。有些提供给物流专业的工作岗位只能是生产制造方面。

(四) 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校企零距离教育模式还处于一种民间活动的状态, 并未受到广大的国内外企业的统一重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观念落后的问题, 二是我国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没有明确的、具体的专门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国家的整体指导政策力度不够, 在校企合作中缺乏对企业的激励机制, 不能够很好的保护企业的利益。

四、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校企零距离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 物流专业建立专业的岗位目标。

物流专业岗位复杂多样, 可以按照国家工作范围分为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 国际物流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货运代理员、国际货代跟单、高级外贸跟单员以及国际物流相关业务, 采购、仓储、货代、报关、助理国际物流师、初级全国外贸人员等等职位。国内物流, 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主要有面向工业生产企业、交通运输企业、货物运输企业、仓储企业、邮电、航空、建筑、商贸、以及其他公共事业单位, 从事货物运输组织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运用与维护、仓储管理、物流设施的操作、企业物资采购、客户管理等岗位工作。不同的岗位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均有所不同, 因此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的学习特点, 进行有重点偏重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二) 校企合作专班物流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

学校应开发适合目前高职高专使用的专业教材, 结合具体实习的岗位, 编制符合物流相应岗位技能的教学用教材。现物流工学结合专班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项目:一是实践课程的建设, 主要是物流企业中的操作实践、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学习、具体实习岗位的指导手册等。二是项目课程的建设, 主要包括仓储、配送中心以及ERP等的管理知识和实践的应用。三是核心课程的建设, 主要需要学校进行核心课程的改革。根据毕业生应该获得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开设核心课程。

(三) 对校企合作下的物流专业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

考核内容如下:一是具体岗位指导手册的学习, 可以进行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的考核。以此来了解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对自身的实习岗位掌握的程度。二是国家证书的考取。根据国家关于物流行业的一些规章制度, 考取相应的一些证书, 如物流职业经理证书、物流师、助理物流师、报关报检员、国际贸易单证员、国际货运代理员等等。三是企业订立轮岗学习的制度, 让实习的学生不只是单独的只在一个岗位学习, 而是应该掌握更多的企业岗位的不同职业要求,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学校订立学生定期提交实习报告的制度。学校需要掌握学生在企业内部具体的动向以及实习的程度, 可以从实习报告中了解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随时进行调整, 同时进行相应的指导。

(四) 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 学校配相应的指导教师。

教育部16号文件中指出要建立专业教学团队, 学校一是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二是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三是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四是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据此, 学校应将校内的教师派往企业进行自身实践经验的学习, 并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与此同时, 也可以聘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的指导。

(五)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根据我国现在的校企零距离培养状况, 政府部门需要加强有关的政策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高职教育, 使行业、企业成为工学结合的主体。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对于推进物流管理人才校企零距离培养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实施校企零距离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尤其是针对现在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 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不断的探索校企合作的不同模式, 这样才能够解决不同企事业单位中人才岗位相适应的问题。现代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 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要求现在的高职教育应逐步发展成为物流人才知识与技能全面发展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

上一篇:多样训练方法下一篇:国内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