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2025-01-24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精选8篇)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篇1

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一、人才培养方案特色;

(一)基于专业能力模块设置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分工;针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岗位群的能力体系,以电子企业为主;

(二)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深;对于专业课程主要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

(三)“高素质”双师教学团队建设,大力促进专业建设。

一、人才培养方案特色

(一)基于专业能力模块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分析,每个工作环节都有其特定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建立了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在完成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对这一过程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重组、简化,从而得到相应的课程设置。

针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岗位群的能力体系,以电子企业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岗位群的各种工作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和相应的实训内容,构建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二)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全面深入

对于专业课程主要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加强学习情境设计和教学的组织设计。开展行动导向、理实一体、项目教学、工学交替等多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大力推行“双证制”,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重点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高素质”双师教学团队建设,有力促进专业建设

专业带头人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有多年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管理经验。专业教学团队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学历水平较高,双师素质优异,双师结构合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通过考核验收合格。高素质“双师”教学团队的形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出色的社会服务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教学

专业教学团队具有出色的社会服务的能力,通过参与企业实践和生产项目的研发,提升了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增强了专任教师实际项目开发经验。通过参与培训服务,提升专业知名度,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和输出高质量的人员。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成效

通过专业建设,本专业成为学校的龙头专业,成为全市同行学习的榜样。到2014年4月,建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和校级精品课程1门。近几年,本专业的招生规模和招生质量得到明显提高,2014年招生人数达到347人,学生就业率达99.4%,对口就业率达到84.1%,学生双证率达99.5%。新增3间实训室场,达16间,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充分保证。对外的示范辐射效应和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比例达到100%,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以服务为宗旨,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专业建设项目和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促进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训条件配置和专业团队自身发展理念新的变化。

1.确立了以服务为宗旨的专业建设理念。根据中职教育的指导方针,本专业重新分析定位了专业建设的服务对象,根据电子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往届学生就业去向等,分析确定了本专业的服务定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专业建设的需求调查、课程体系重构、校企合作建设等各项工作。专业团队深入服务企业调查了解真实的人才需求、岗位能力需求和典型的工作任务,重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情境的学习领域课程,从岗位工作任务入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使专业建设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服务区域行业、企业、产业的理念得以具体落实。

2.确立了以行动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对区域内企业的典型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整理,系统化了专业核心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并按照“10+30”活动型教学法的理论,实施任务和载体明确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系统设计和实施,促使专业教学团队能够主动学习研究任务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和实施项目方案,使

行动导向、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得以真正落实。

3.确立了因事制宜的灵活的校企合作理念。将建设能够重现真实生产情境的生产和教学双功能的实践教学条件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原则,分层次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专业的师资、技术、毕业生资源,吸引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与11家电子企业建立了以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教师与企业员工的双向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双向基地”合作,并签订了合作协议。

(二)重构并完成了基于职业分析的课程体系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岗位实际,教学内容同步于企业的生产实际,学习情景提炼自企业的工作实际,重构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教学,完成了本专业全新的课程体系和大部分课程教材建设。建设了能够辐射清远及珠三角地区电子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基础与技能》、《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手机原理与维修》、《PLC技术》、《电子绘图与制板》5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现在,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培养的学生素质提升,得到了合作企业的普遍认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合作企业对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的参与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人才培养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得到有效加强。

(三)以生产性实训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

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和体系化”的建设原则,即坚持教学设备的先进性、实践教学管理理念的先进性、实践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和实验实训场所基础建设的先进性;坚持追求设备教学功能的实用性、生产性实训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用性、实训场所分布格局的实用性;遵循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规律。

(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1.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水平整体提升的目标、措施和培养方式。将专业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做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专业教学团队的课程设计、课题研究和电子技术应用研究能力培养。按照分层次、分梯队的能力要求确定培养要求,按照理论知识扎实、职业能力过硬的标准组织培训工作。

对于企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重点进行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培训,如到全国中职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并通过校本培训,使专业教师都能学习到职业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建设,学习并掌握项目或任务设计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对实践经验薄弱的专业教师重点进行企业顶岗实践的培训,安排8名专任教师到深圳中宇元一和惠州光弘等合作企业参加为期1~3个月的学习培训和顶岗锻炼,将课程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结合起来。选择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按照生产项目的整个工作过程实施项目教学,熟悉企业文化,学习工作过程性知识。在此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建设精品课程、核心课程,编写专业教材,从而使教师的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2.专业教学团队的素质显著提高。三年来,本专业按照以上培养要求,全面组织开展了对专业教学的培养培训工作。通过重点培养、合理引进,安排教师到先进的职业院校培训学习,安排5人参加为期3个月的国家级骨干教师学习,1人出国学习,3人到台湾学习,安排年轻教师和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学习锻炼,安排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企业兼职等措施,使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一体化教学能力和企业沟通能力等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二年内具有2个月企业顶岗实践经历教师占100%,并聘请了7名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实践教学任务。同时,专任教师的教学改革水平、科研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发表教学论文6篇和出版专业教材4本、精品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本专业带头人已经成为清远市名师。师资队伍主要建设增量见表2。表2 师资队伍建设增量表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基本建立。以校企全方位合作为基础,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实际,因事制宜地开展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大力引进了3名合作企业的讲师承担了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的教学工作;二是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教师的岗位互换引入了2名企业技术人员长期担任兼职教师;三是通过为合作企业提供人才

资源补偿的办法,根据专业教学需要灵活聘任了2名兼职教师。兼职教师的大量聘任,有效地解决了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贴合问题,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能力水平。

(五)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网络和专业教学资源

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本专业建设了相关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核心课程5门,建设完善了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库管理平台及试题库与在线考试系统,并通过校园网连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网络和社会教育资源。

(六)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本专业自1995年开设以来,尤其是2006年被评为省重点专业,2014年进行国家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以来,招生数量连年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篇2

近几年,高职院校正在进行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已走在全国前列,并成为其他院校效仿和学习的榜样。而地处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如何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地区实际、且具有民族地区特点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旅游管理作为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从目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来看,应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等要素。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就是要根据不同情况对以上因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求一个最佳的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此,笔者于2006年开始进行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力图从实际效果上改变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在两年探索实践基础上,2009年申报了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立项。这些改革探索了一些有效的办法,摸索出一些教育规律,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1培养目标的定位:高层次、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和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特点。旅游高职教学更应该根据整个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以培养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充分体现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从原来注重基本技能的能力培养转向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阔的视野、较高的职业综合技能、能胜任各类旅游企业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个目标定位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

2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根据《宁夏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未来的五年中,宁夏将突破性发展旅游业,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大力培育旅游精品名牌。因此,具有较高素质、较强能力、熟悉旅游管理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十分巨大。旅游教育专业设置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即坚持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为确定专业主体构架的依据。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才需求情况也会不断发生变化,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就业前景良好的新兴职业,如茶吧经营管理、酒吧经营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康乐服务、多语种导游等。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设置、开发与市场需求对路的专业,可以使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明确,学生就业渠道更为宽阔。

3旅游管理课程模式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

高职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综合化的特色,为学生终生学习、终身发展做准备,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应做到课堂教学课程与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构建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框架的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实行2+1教学模式,即一、二年级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取得导游资格证,三年级顶岗实习。这种课程模式,充分淡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的界线,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服务于技能的有效掌握,充分体现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让学生尽早(第一学期)进入专业能力模块的学习,符合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通过多层次设置教学(学习)目标,并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实践课程体系突出,技能课占总学时的45%,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技能的程度,确定学习方式和把握学习进程,并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体现了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

4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非常明确,即通过在校教育,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旅游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广阔的历史、地理、园林、建筑、植物、民俗、宗教、礼仪和中外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同时具备计算机、英语等应用能力;热爱旅游事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组织、协调、操作能力,能胜任旅游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旅游教育有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目标,是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要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行业准入制度的要求,引入不同级别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搞好专业职业技能资格培训与考核。鼓励学生获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以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适应能力和适应学生择业谋职的需要。

5培养途径模式:以工学结合为途径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低效分析

Inefficiency Analysis of Life Teaching of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刘立军Liu Lijun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芜湖241000)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摘要:中学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价值取向在于实现课本理论与生活世界的融合,克服远离学生生活体验的弊端,使德育回归对生活世界的关照。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学生活化低效现象相当严重。本文指出了低效的表现,并主要分析了导致低效的原因,为探索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实施道路提供借鉴。

Abstract:The principal values ori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middle school is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textbook theory and the living world,to overcome the drawbacks of the students away from life experience,making moral life back to the world's attention.However,in the actual teaching,inefficiencies of life teaching are quite serious.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inefficient performance,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leading to inefficient,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roa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fe teaching.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教学生活化;低效;原因分析

Key words: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middle school;life teaching;inefficient;cause analysis

0引言

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明确目标,然而回顾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实施的历程,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并不能令人满意,低效问题相当严重。

1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低效表现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低效,主要是指由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未能充分地植根于生活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储备生活知识,而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出现背离学生生活世界,脱离生活实际,忽视学生生活体验的现象,不能帮助学生获得有生活意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促进人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1.1 从教学目标看,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仍是当前教学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虽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但实际教学中,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仍是当前教学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1.2 从教学方法看,只重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其对

作者简介:刘立军(1970-),男,安徽宿州人,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思

想政治课教学,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途径模式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完成特定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所采取的培养形式和创造的教学环境的总和。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和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工学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实践教学效果重要手段和最佳途径。

工学结合模式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因此,职业技能教育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实训体系加以保证。工学结合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开放办学,必须充分利用好学校、企业各自的办学资源,高职院校要主动与行业、企业联系,要总结并深化自己原有的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加强校企合作,形成学校、企业互动,共同合作参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加强校外紧密型实训基地建设,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础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的试点力度,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逐步做到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让学生尽快从“准职业人”成为职业人。

旅游管理专业应坚持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实行校企合作办学,建立产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80-02

学习内容的自主建构生成的现象仍然相当严重灌输,对于教学来说是必要的,但许多教师片面地把灌输理解为“填鸭式”、“注入式”,用强制手段把社会所要求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以及课本理论强行塞给学生,而不顾他们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生活体验。这导致学生处在远离真实生活的学习状态中,对生活知识缺乏真实的体验与感悟。

1.3 从教学评价看,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育轻德性养成等单一评价体制影响生活化教学的实施

当前的教学中,单一、失衡的评价体制导致思想政治课堂生活化不足,使思想政治课的学科价值未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1.3.1 评价内容偏重于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德育和德性养成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的评价体制仍然把笔试和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致使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高分低能、高分缺德仍然是较为普遍现象。从近年来的青少年违法犯罪记录来看,不少违法犯罪青少年缺乏的不是课本理论知识,而是道德、法律常识和人格。

1.3.2 评价结果仍然存在着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对道德发展的形成性评价的现象

这种现象必然导致学生拼命进行考试竞争,而这种恶性竞争又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和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课堂教学几乎完全围绕考试内容来进行,乏味的说教、题海战术充斥者思想政治课课堂。

1.4 从教学效果看,课本知识学习与日常行为养成相脱节,知行

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宁夏在全国属经济欠发地区,旅游开发刚刚起步,市场尚不成熟。{本文来自:聊城门户网www.Lc365.ne聊城信宁夏旅游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如全国一样,旅游从业人员低学历、低水平和低素质也成为制约宁夏旅游提升的“瓶颈”。为了适应旅游的发展,旅游人才的“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宁夏的旅游人才,无论是在职的还是在校的,大部分都是中专这个层次,职业高中、自考和成教等占据了旅游人才市场的主体。在看到落后的同时,也应看到生机与机遇。旅游业正在成为宁夏的支柱产业,成为政府主导“旅游带动战略”下的主要产业,在未来十年内从事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将会成为令人羡慕的高薪族。良好的就业和收入预测,会使与旅游密切相关的职业成为莘莘学子追求的职业,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选择到旅游管理专业学习和深造。有关专家指出,旅游业是一个跨学科的行业,未来旅游业人才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人才的多样化,旅游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培养适应国际化运作的旅行社管理、通晓市场规划与开发的人才以及熟悉国际惯例和WTO规则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已是当务之急,而高职院校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是目前高职旅游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文以近几年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为例,从培养目标定位、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旅游管理课程模式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培养途径模式等几方面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用以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技能为目标、以校内模拟实验室为基础、校企合作办学为重点、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篇3

关键词: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2-93-1

现代农业是重庆农业发展的重点,涌现出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专大户。农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农业组织管理人才匮乏成为当前阻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培养农业组织管理人才成为解决现代农业企业(合作社)迫在眉睫的问题。教育方面,高职教育以及高校教育的滞后加上生源的缺失致使农业企业管理人才缺口逐年扩大,尤其是农业企业销售、农产品网络销售、农产品的品牌设计与规划、农业园区、生产基地等方面的管理人才。

1 重庆市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结构分析

对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结果汇总如下表。调查发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是民营企业、民间团体组织。农业企业经济管理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主要有:初中、高中、大专、本科及以上,其中初中毕业占15%~30%、高中及中职毕业占50%~60%、大专或高职毕业占10%~20%、本科以上毕业占的比例较少。年龄结构主要分布在20~60岁,20~35 岁占有的比例15%。初中毕业的人员一般只能从事体力劳动,高中或中职以上毕业一般主要从事企业简单的专业技术劳动,大专或高职毕业的人员从事销售业务、生产管理业务等。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结构分析,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初中以下人员,高中以及以上人员比较小。

2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的发展,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特别是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型人才越来越被重视,薪酬也随着看涨。从调查情况看,经济管理专业(农业经济方向)高职毕业生刚就业年薪一般在2万左右,工作一年后年薪一般在2~4万之间。在农业企业中从营销走向中高层管理岗位的人才占67%。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类人才的招聘中可以发现:对一般岗位需求比较多,特别是中高层管理型优秀人才需求量更大。人才招聘网站调查系统调查发现:销售员、市场调查员、市场分析员、渠道或分销主管、销售主管、销售经理、人力资源管理经理等类型的专业人才需求比例较高,占45%,特别是销售主管、销售经理、人力资源管理型人才需求量较大。

3 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启发和建议

3.1 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微调意见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以营销为突破点,培养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本专业培养现代农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熟悉农产品品牌管理、信息管理,掌握现代推销技术、市场调查技术、营销策划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并在农业企业从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职业目标工作的高素质农业职业经理人。

3.2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意见

首先根据农业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线专家、职教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等的意见,结合三峡库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和趋势,初步得出了基于农业职业经理人成长规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根据综合职业能力形成过程,共同确定该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主要有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策划、管理能力训练、农业统计等四门专业核心课程。

3.3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经济管理专业课程门类更新意见

通过对农业企业和人才招聘网的调研结果分析,发现所有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在重视网络销售、信息管理、农产品质量管理、团队建设以及品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考虑到,重庆市现代农业、重庆市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特别关注通识能力的职业化教育和职业发展倾向性教育,根据农业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线专家、职教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设置了信息管理、质量管理、品牌管理、项目管理与团队建设等相关的课程。

4 结语

通过本次经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万州区农业职业经理人促进会相关企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通过重点农业企业发展和专业招聘网站中的农业企业招聘岗位职业描述调研,预测了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目前,高职层次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供给主体仅有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分析了岗位工作任务以及工作能力,调研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对应岗位和从业资格证书,提出了相应意见和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调查的途径和方法,力求更及时、更真实、更全面的掌握重庆现代农业发展对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情况,为专业建设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篇4

卢军锋 吴亚林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模式。本文介绍了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总结了实践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更好地培养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品经营与管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建立,自我药疗意识的普及和增强,社会零售药店霎时间遍布大街小巷。据统计,我国药店的总量已达到38万家左右,药店与人口比例已达1∶3550,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无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人才需求市场,很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社会药店输送对口人才。由于该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短,办学经验不足,课程体系不够合理,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根据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院自2007年开设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以来,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通过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与分析,逐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3330”人才培养模式

“3330”是“3阶段、3能力、3实践、0距离”的简称。

“3阶段”即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为3分阶段。第1阶段在第1、2、3学期,侧重人文素质能力、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的培养,同时进行为期2周的校内专业技能实训,培养专业技能。

第2阶段在第4学期及暑假,组织学生到社会药店进行带薪顶岗实践,目的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素质,了解药店经营管理程序,提升药品经营和管理的基本实战能力。第3阶段在第5、6学期,学生进行毕业顶岗实习。

“3能力”指人才培养过程有3种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渗透,包括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药品经营与管理能力贯穿始终的培养渗透。

“3实践”即人才培养过程中穿插3次工学结合实践活动。第1次为第3学期2周的专业技能实训;第2次为第4学期及暑假的带薪顶岗实践;第3次为毕业顶岗实习。

“0距离”指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2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2006 年 16 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在 2006 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中指出:创建示范性高职院校,要把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一项主要任务,研究制定从根本上有利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政策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1]、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我院于2009年开始探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校企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其立足点在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有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顺利、长期运转。我院在与江苏海王星辰健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王星辰)合作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经过磋商,双方就共同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达成了一致意见,从2010年开始正式实施。

2.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

在与海王星辰共同确定“3330”人才培养模式后,为了做到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突出校内理论学习知识与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一致性,校内培养的人文素质能力与实际工作所需的职业通用能力的一致性,专业教师与海王星辰的专家、技术骨干一起,共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为了让课程内容的选取更为科学、合理,课程内容的安排更能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要求,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整合,教学内容以理论适中、技能加强为核心,以学生从事药店药品经营和管理的具体工作任务为依据,确认学生在具体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构建“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3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校与中国连锁药店百强第一——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江苏分部)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从2010年起,将药品经营与管理班冠名为“海王星辰班”。第4学期及暑假,该班赴海王星辰进行带薪顶岗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在顶岗实践期间获得固定的报酬,根据销售业绩,还可以获得销售奖金,同时为学生设置了企业奖学金。学校每年指派一名教师和学生一起到海王星辰带薪顶岗实践,协助企业管理学生,解决疑难或突发事件。我们为每一位学生指定了2名带教师傅,一般由店长和执业药师(或药师)担任,方便及时指导学生,我们还安排了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定期为学生集中授课。2010年和2011年,学校已组织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进行了2次带薪顶岗实践。通过顶岗实践,学生亲生体验到了在企业第一线工作的辛苦,了解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需求,锻炼了专业能力,增强了自身的信心。最重要的是,通过“工”与“学”的轮换交替,使“学”的知识在“工”时实践,“工”的体验在“学”时升华,学生基本掌握了药店药品经营与管理的各项技能,达到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2.4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评价应由学校自主评价方式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考评转变。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形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笔试、口试与答辩结合,职业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结合、开放的、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我们与海王星辰共同确定了人才评价制度,制定了“以素质为权重,以能力测评为中心”的考核标准,在“海王星辰班”顶岗实践期间,进行两次阶段性考核,成绩完全有企业评定。这样的考核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反映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践中职业素质的综合表现,能使学生得到比较合理的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方式受到企业的欢迎。根据考核结果,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获得企业奖学金,并提供在企业优先发展的机会,已有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即当上了药店的店长。

2.5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过5年,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职称偏低,且与实践接触机会相对较少,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一直是个难题。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海王星辰聘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缓解了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建设与师资队伍结构之间的矛盾,建立了一支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有利于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

3存在的问题

我院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成效明显,08级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就业率达100%。但是,在带薪顶岗实践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3.1学生分布广泛,无法集中授课和指导

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在顶岗实践期间,我们会安排教师和企业骨干在总店为学生集中授课。但是,海王星辰在苏州、无锡、常州共有200多家药店,“海王星辰班”的学生分布在各个地区的药店,有些学生路途较远,集中一次非常困难,所以经常集中授课便无法实施。

3.2部分学生存在“思想”情绪

高职院校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在顶岗实践过程中,一些学生不能为自己准确定位,不愿意到“生产一线”,部分学生在企业中表现[2]

出一种过分的大学生优越感。因此,在工学结合过程中,表现出怕苦怕累的思想,不愿意做基层工作,不愿意去艰苦的岗位,不服从企业的安排,这为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教育带来了挑战。

3.3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参与度不够

我们派教师和学生一起到企业去,初衷是一边配合企业管理学生;一边进行短期的顶岗锻炼,学习相关技能,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但是,学生所在的药店分部较为广泛和分散,教师走访一次就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再加上学生出现的一些思想问题需要解决,教师基本上无法亲自参与顶岗实践。

3.4缺乏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的协同合作机制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其他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十分紧张,很难有时间到企业和企业的专家、骨干交流,导致传授的知识和具体的工作联系不是十分紧密,例如:《药理》的教学应以药店常规性药品为重点,而非面面俱到。同样,因为每个药店工作人员数量有限,节假日较少,聘请的兼职教师无法到学校完成系统性的教学任务。

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都说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企业、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多赢。要进一步完善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及就业教育改革之路,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的协同合作机制,加强顶岗实践的过程管理,培养出符合企业、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3]金倩;氯地酊联合激光治疗痤疮158例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1997年10期董新亭,李卫莉,马秀华;自拟粉刺消治疗痤疮126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9年06期3 查旭山,陈修飏;寻常痤疮治疗体会[J];江西中医药;.2004年姜文;针刺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变化的信号传导机制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李秀玉;赵冠英教授治疗痤疮研究及学术思想概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篇5

一、计算机应用专业行业背景及需求分析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的出台,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确立,宝鸡市“关于加快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眉县关于引进高端技术产业,兴建信息化产业园区五年规划蓝图的绘制,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学历教育提供的人才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陕西省2011年计算机职位需求3万多个。伴随我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数千人。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我县信息产业建设,我校将重点建设计算机专业,培养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以应对人力资源岗位空缺的不利局面。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建设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构建“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推行并完善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两年建设期内,主要完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同时,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双线齐进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实施“订单式”培养,突出实践应用特色,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行业资格准入政策,实施毕业生的“一书多证”制度,以区域市场为导向,以行业为依托,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保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建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产学研结合紧密,具有鲜明中职特色的示范专业。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与合作企业共同组建专业团队,加强校本教材、实训教材开发,建设核心课程2门,特色课程2门。完成相关实习实训教材编写。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在已有的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改革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网络实验室和教学环境条件的建设,加强课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争取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准。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到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合作企业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突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利用2年时间,培养出1名平面设计和1名网络技术专业带头人,4名核心骨干教师7名双师型教师、4名兼职教师。

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分析学校原有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现状,师资队伍建设将以巩固提高现有教师队伍为主,引进高水平人才为辅的策略,同时聘请本专业优秀的校外兼课教师。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放在专业办学的首位,树立“专业办学,师资为先”的理念。力争组建一支专兼职的专业师资队伍,逐步建立起专业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显著、专业方向明确、中青骨干为主、结构层次合理的高素质校内专任师资队伍。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培训,逐年派遣师资到产学合作企业进行专业调研或技术实践,或参加专业性的技术研讨会,或参加技术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的力度,使双师型的教师占教师数的85%以上。

(四)实训基地建设目标

计算机应用是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学科,因此,实现教学目标,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

针对行业需求及培养目标,建设专业化强、与企业对接性高、软硬件性能优越的实习实训室。两年建设期内,搭建OA学生学习管理系统,升级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建成平面广告制作实训室。

实训基地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以作业流程为导向,按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专业实训实习基地。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模拟性、生产性、开放性,校外实训基地的生产实践性、顶岗实习性、技术服务性。

(五)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聘请4名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管理,派12名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学习、锻炼。引企入校,合作创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各1个、新建1个Bpo外包项目定向班,共同完善“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工学结合培养方案,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将根据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采用“校企对接、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即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按照计算机专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从事行业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再由学校组织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以企业用人需求及岗位设置为依据,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研究,将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直接过渡到学校招生工作中来,让招生与招工有效衔接。并将企业对员工的前期培养内容引入课堂,形成教学课堂与企业岗前培训的融合。让学生真正能够实现“进校有门、毕业有岗”,最终形成“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建设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以“适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制定课程标准,设置职业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大类课程,并突出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使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训课比例达到60%以上。

针对本专业就业所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制定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标准。确定学习领域的重点课程,最终落实到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单元设计。

依据以“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重点课程,建立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学期授课计划、课件、教案、习题,规范重点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网络技术方向选取《企业网组建》做为核心课程建设。平面设计方向选取《平面设计》做为核心课程建设。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市场的要求,本专业将联合企业规划BPO技能训练指导方案、开发作业指导书,建设办公自动化、广告设计、VI创作指南、综合布线技训等特色课程。形成独有的课程体系及训练项目。

特色课程的建设将首先由专业骨干教师及企业人员共同论证,设立课程标准,培养目标,实训案例。然后由专业组骨干教师参与教学单元的系统设计,在设计中将体现“任务驱动”教学的特点,开发出系统的学习指导书。

(三)教学模式改革

依据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特点,本专业将以“任务驱动法”做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总结学习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主线、如何确定任务为核心,解决任务为关键。在过程实施中主要由四个步骤构成:首先是创设情境,其次是确定任务,再次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最后是效果评价。

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改革将从四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是调研论证阶段,由专业技术骨干成立指导小组,对方法进行调研论证,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并形成改革计划方案。第二个阶段为推广阶段,通过教学示范课,教研活动等方式进行思想及方法的推广。第三个阶段为实施阶段,通过对课程内容的修订,课堂模式的改进等方法由一线教师实施其教学模式。最后是评价修订阶段,通过对学生学业评价、教学课堂效果评价等形式对实施过程进行论证及修正,完善其改革模式。

(四)评价模式改革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结合“校企对接、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合制定出以考核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评价方案。

坚持学校的“五考核”(基础素质考核、普通话考核、计算机能力考核、专业技能考核、学业成绩考核)要求,在此考核标准的前提下,本专业将在基础素质考核中加入企业元素,通过与企业交流,将企业相关的文化知识,产品知识与操作常识引入考核体系。在专业技能考核中对接企业,注重能力本位的核心思想,使专业技能考核与企业案例相结合,通过对综合能力的考核,测评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将办公自动化,企业网组建,广告设计,VI创作指南,综合布线技训等课程的实训过程(实验报告、作品等次、任务完成等)纳入学业成绩考核评价体系。在计算机能力考核方面将注重与社会考证相结合,以模拟计算机考证真实环境为依托,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取得认证的能力。通过以上考核模式的修订,着力打造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三评合一”的学生评价模式。

(五)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队伍,建设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积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并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并积极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通过聘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指导专项实训等,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行业动态。

(六)贴近就业市场,重视资格认证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课程之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职业证书的时代”,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职业资格证书也是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本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方面都力争为学生获得资格认证提供方便。本专业规定:学生毕业除了通过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外,还需获得计算机专业相关的水平认证或职业资格认证。我校学生毕业后可获得计算机操作工初级/中级职业资格。学校要积极建立职业资格鉴定站,引入职业资格鉴定,鼓励学生具有一技之长,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进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确保专业建设规划制定和专业教学文件的生成,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导;在教学环节的安排和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有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在教学成果评价中,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意见,保证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关配套政策

1、课程设置改革:大幅度降低文化理论课的比重,加大实践、实训课的比重。

2、课时安排改革:技能课课时安排积极采用模块制,而不能使用分时制。

3、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技能课,应大幅度提高学生实践、实习等自我动手操作、自我学习比重,大幅度降低教师讲授比例,变教师为教练,变学生为职员,变教学模式为训练模式。

4、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改变对教师的水平评估方法,变表格资料考核为主,为教学实绩提高为主;改变学生水平评估方法,变期末书面考试为主,为企业化考核方式。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资金投入计划

1、市场调查:调查人员车费、调查资料相关费、津贴

2、资料购买:购买书籍、报刊杂志、多媒体教学音像等资料的相关开支

3、实训基地建设:拓展实训基地、多媒体网络实训教室、增添校外实训基地等相关建设费

4、设备投入:多媒体电脑相关设备等开支

5、专家聘请与交流:聘请相关专业专家给教师与学生开讲座、座谈会与实训课,进行现场交流;或者到外聘企业顾问之企业进行现场考察与交流,由此而发生的相关车费、招待费、课时费

6、教师培训:“请进来,走出去”与校内教师交流相结合,培训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而发生的相关车费、招待费、课时费、资料费、培训费

7、学生实习:见习、模拟与实操相结合而发生的相关车费、课时费、津贴及其它相关开支

六、总结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篇6

相对于一般的岗位来说,金融领域的客户经理既要求全面了解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相关知识,也要求拥有丰富的金融产品营销经验,具有优良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如果说专业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学校校内教学来完成,那么从业经验、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实战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而工学结合可以成为实践性教学相对有效的模式。

一、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基本技能和素质调研结果

经过专业教师对几十家银行、证券和保险及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调研,我们认为高职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应该包括:具备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知各项金融政策;掌握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的操作技能;了解有关证券业务,保险业务和外汇业务的操作流程;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实际业务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具有较熟练的金融专业文献阅读技能和财经应用文写作技能;具有较熟练的键盘录入技能和点钞技能;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

根据以上调研结论,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施双证制度为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金融机构的基本业务的操作技能。同时把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增强相关专业课程教师的实践水平,逐步实现教师队伍的一专多能。学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教师积极参考理财规划师、经济师、营销师、证券从业人员资格、期货从业人员资格、银行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和保险代理人等证书,做到熟悉资格证考试内容,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引,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现已建立起一支具有实践经验及双师资格的教师队伍。学校也不断送现有教师到金融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提高实践水平,并在现有教师实践水平提高的同时,积极引进有金融企业第一线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员,优化教师队伍。

二、银校结合建设“仿真金融超市”综合实训平台

由于金融行业混业经营方式的发展,要求学生对银行、 证券、保险等金融产品都有所认识,其核心因素在于对收益、 风险、时间等的组合分析。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在金融营销岗位还是在客户经理岗位都要求对金融产品非常熟悉。 我校金融管理与实务拟和金融机构联手建设“仿真金融超市”,将真实产品引入教学,在推广金融产品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营销能力,对金融机构和学校带来双赢。“仿真金融超市” 立足于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与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仿真甚或真实项目的形式,将教材、课堂教学内容与金融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操作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仿真金融超市”内容包括观察资本市场运作、金融工具的交易、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和金融产品营销等。教学组织形式以项目教学为主、利用“仿真金融超市”进行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模拟实践。通过互联网链接金融机构网站,了解金融中介业务运作。

“仿真金融超市”还可以依据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与特点模拟现实金融市场的交易规则,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基于实时金融交易数据系统、计算机模拟及仿真技术的开放性金融实验平台。提供仿真实验操作平台,能滚动显示证券、外汇和期货实时行清, 进行各种数据分析、实时交易与操盘控盘和案例分析等。同时,采用模拟金融交易教学软件,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演练的机会,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教学主体的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金融人才。

三、组织金融专业技能比赛和社团活动

根据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对专业技能非常重视,高职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要尤为重视,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组织相应比赛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学习兴趣。我校组织了商业银行技能大赛、模拟证券投资大赛,拟进行金融产品知识和营销大赛。其间邀请金融行业机构和专家来做评委,并做专业点评,促进银校结合联合培养人才,使金融机构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通过组织这样的技能大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得学生感受真实业务操作的氛围。

与此同时,通过金融协会组织一些社团活动,在行业、老师和同学之间架起一座专业交流的桥梁,社团可以采用学生互动的形式,组织一些沙龙活动。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的热点问题,引导广大学生关注经济时事,培养财经意识。另外可以开展一系列讲座,聘请业界精英和校外专家学者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培训,让同学们能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同时组织实地考察参观企业,进一步深入社会,加强实践技能;经常进行课外和行业联合的项目活动,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社会实践。

从总体上看应该按金融行业职业能力设定实训项目,以工作项目为核心,对金融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拓展知识组成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形成课程单元,讲授课程单元应与职业能力相对应,形成了具有工作项目情境的“金融行业实习+ 课堂教学+ 校内模拟实训+ 校外顶岗实习”的融“教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模式,大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篇7

本文以湖北师范学院为例,结合该校行政管理专业2012 版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与特点,分析总结目前地方高师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误区,对如何建立兼容并包、凝练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期为本专业和其他地方高师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参考借鉴。

1998年, 行政学专业改称行政管理并被划归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至此, 地方高师院校便开始试办行政管理专业, 且部分高师院校还取得了行政管理学硕士点授予权。

一、地方高师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特点

《湖北师范学院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 版(简称 2012 版培养方案)是根据学校培养服务于地方社会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而制定的。与 2008 版培养方案相比,该方案具有鲜明的特点:重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政府和公共部门面向,培养定位清晰。该版本的培养方向就是要为地方政府和地方公共部门输送具有“能说,能写、能做”的行政人才。改革课程考核办法,鼓励学生特长发展。该版方案允许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随堂考核。条件成熟的课程可将考证、考级合格的纳入课程考核免修范围。设置一定的特长学分,要求每位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学有所特,学有所长”。压缩理论课程学时,丰富实践育人内容。增加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学生掌握了行政管理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后,在大三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兴趣选择不同的方向。

二、地方高师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误区

培养目标的误区。忽视办学特色的建设和公共精神的培养。首先,地方高校既非“211”,更非 “985”,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也有专科。一些地方高校忽视学校特色,不注重借助优势品牌打造行政管理专业,而盲目地照搬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职业精神的培养是地方性院校普遍缺失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大背景下,要求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质,极强的自律自制能力,善待生命的慈悲胸怀,也要具备现代公职意识,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公仆意识,以责任为核心的敬业精神,以公平为主旨的价值追求等。

学生现实就业情况与政府、公共部门的人才培养定位之间存在偏差。湖北师范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2版培养方案在制定初期是将培养方案的培养面向定位于各级政府和事业部门。笔者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2008 级至 20011 级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学生就业部门的排序是企业第一、政府第二、事业单位第三。随机抽样的学生的就业状况显示公务员的比例占到 20.8%,到企业部门从事行政事务的工作的学生比例占到 40%。这与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政府、公共部门定位存在偏差。

教育过程的误区。湖北师范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2版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时数为 1045,占总学时数的35%,课内实践为 485 学时,课外实践为 560 学时。从形式上看,该版培养方案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应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实际上,课内、课外实践教学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以至于教师和学生组织课外实践教学的动力不足。此外,湖北师范学院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曾与数十家的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是由于不能结合学校自身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为合作单位提供科技、决策等服务,导致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很难接触其行政事务的核心。

三、地方高师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建立兼容并包、凝练特色的模式。地方高师院校的师范类专业力量是相对强大和雄厚的,其以文理为基础, 这就便于地方高师院校在建设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时, 采取兼容并包的模式, 诸如, 在对行政政管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时, 可以吸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能力培养模式, 提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写作能力;吸收数学专业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模式, 提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处理公共事物能力;吸收计算机专业的网络运用能力培养模式, 提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电子政务能力等等, 真正在兼容并包的宗旨下, 形成自身特色。

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更应突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已成为各种类型高校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在此,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做法可供我们借鉴:充分发挥实验专家和计算机管理人员的作用。实验专家和计算机管理人员不但承担着基础软件使用课程的教学,而且同时参与实验项目的开发,系列实验教材的编撰以及为教师申报课题提供技术支撑与指导。通过立项与课时补贴的方式鼓励教师开设实验课程。在固定时间免费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实验室,以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持续注入实验室建设资金,以保证实验室硬件设施的优化与升级。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 年湖北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高师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 ( XJ201304)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作者简介:饶晶(1985-),女,汉族,湖北省黄石市人。湖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城市治理。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 篇8

加工中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过程记录及教

学评价资料

一、加工中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过程记录

三、教学评价资料

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

加工中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实施方案

随着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的不断发展和调整升级,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较好的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能更好的做好服务地方企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将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在学校实行“理实交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特制定加工中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精神,始终坚持“办特色专业、创名牌学校、育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理念,始终坚持“敬业爱生、启智育人”的教风、“勤学善思、尊师自信”的学风、“文明和谐、求实创新”的校风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 “理实交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等地方大中型企业,在校企合作合作办学、加工中心课程体系、教材建设、资源库建设、实训室共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快建设,大规模培养适应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改革目标 1.深化校企合作工作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是技工教育培养模式的最重大改革,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培养与成才的重要通道。目前,校企合作工作仅停留在协议、组班、顶岗实习等方面工作,通过改革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作,在“五共同”(即:共同组织招生招工、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确定课程内容、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互为学生评价企业)实施教学方面和企业进行深度交流和合作,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2.建立岗位职业能力为特征的课程体系

坚持能力为本,大力推进教学过程改革,积极实施“理实交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坚持立足市场,建立以加工中心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校企合作开放性办学模式取代传统封闭式办学模式,以综合 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

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加工中心专业课程体系。

3.加强校本教材建设

在建立加工中心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组织编写校本教材,教材编写应以企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岗位工作项目为内容,采用任务驱动的放式,并有利于“一体化”教学的开展,邀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指导和编写。

4.校企合作共建实训车间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职业岗位要求,结合以加工中心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加快实训条件的完善,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赠送设备、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等形式,共建具有地方企业特色的实训车间,为一体化教学实施提供场景化教学环境。

5.加强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为配合加工中心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化、数字化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建设相应的配套课件和工作页。

三、改革路径

(一)立足按需办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为平台的课程体系

坚持需求第一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培养技能人才围着市场转、跟着企业走、贴近岗位学必须充分体现在课程体系中,近几年通过与南车股份、南车有限等企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专门列入校本课题开发。

1.开展市场调研确定加工中心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

依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现有专业建设,组织市场调研。参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将采集到的各个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集中整理、分析,剔除重复内容,精选典型性工作任务;在确保“适用、够用”的基础上,兼顾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特点,最终形成集典型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于一体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2.依据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加工中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组织编制各专业培养方案。在《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 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

析表》和《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讨论、研究、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构建课程体系,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先将工作项目转换为教学项目,再将教学项目整合成课程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在整合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编制教学进度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组织专家讨论评审。

3.分析课程内容确定课程标准

依据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将课程内容编写成课程标准。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以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明确课程具体任务、内容及要求。根据课程内容及要求,组成教学项目内容及要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将教学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并对任务进行分解,确定各任务内容及课时。根据实施过程考核的原则,制定教学项目的过程考核评价表,明确课程中教学项目的考核权重,建立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聘请课程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对课程标准认证、评审。根据专家意见再次修改、完善课程标准,最终形成可实施的项目化的课程标准。

4.编制校本教材确定教学试点

根据专家组评审后的课程标准,编制校本教材编写进度计划,经专家组审核后开始编写校本教材,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编写大纲及样章形成阶段、校本教材编写阶段。经专家、企业人员、主审对教材的初审、评审,修改完善后,选择相应的专业和班级开展教学试点。

(二)立足服务就业,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是技工教育培养模式的最大改革,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培养与成才的重要通道。校企合作最显著的特点是把教学过程与实习实训完全相融,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以企业为主体,能够基本满足企业对人才的直接需求;校企合作最大的难点是课程设置、教材教法的改革创新,实行开门办学、工学交替、校中有厂、厂中有校;校企合作最主要的落脚点是学生高质量就业,提升师资能力,把教学人员推向市场、推向企业,增强需与求、学与用的内涵。以东风悦达冠名班为典型案例,积极推行学校与企业实现“五共同”培养现代技能人才。

1.共同组织招生招工

校企双方共同策划招生与招工一体的宣传方案,学校充分宣传办学优势和专 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

业特色;企业宣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校企双方共同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招生与招工互动相融,不断深化专业建设改革。

2.共同制定培养目标

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以企业为主体,校企双方依据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坚持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同时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突出岗位工艺。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学生能力的复合性和系统性,工学结合、定岗工作的时间和内容均编入教学计划。

3.共同确定课程内容

订单班将企业的生产工艺、工作项目和岗位任务作为教师必教、学生必学的硬性要求,课,教学过程中校企双方共同研发校本教材,形成合作成果。

4.共同实施教学过程

订单班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教学联系生产实际,技能教学连接生产工艺,职业素质培养符合企业文化,大力推行融知识、技能、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的教学。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岗位实践活动,参与企业工艺革新、设备改造。合作过程中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应完成一定的课堂教学任务,实现教师与师傅角色的转换。根据培养需要,企业可在学校建立名人工作室,实行产学研结合。

5.共同互为学生评价

教学评价由企业、学校、技能鉴定部门等共同参与,采用过程性考核与能力素质综合评价的方式,通过校企合作引进生产任务进课堂或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等方式进行评价。坚持国家职业标准与企业生产岗位实际需要相结合、职业能力考核与学习成绩评价相结合、企业评价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训车间,创造一体化教学条件

根据人社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的融通合一,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适用够用,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实验相结合,大力实施一体化教学,完善一体化教学场所,完善工厂化学习场所,完善学习型工厂场所,创 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

造条件实施一体化教学。

在现有一体化实习实训室的基础上,结合加工中心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在与南车股份、南车有限校企合作资源优势、人才优势,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完善实训条件,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经历和积累工作经验的环境。

(四)加强加工中心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为配合加工中心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化、数字化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建设《数控铣床编程与加工技术》、《数控机床维护常识》等网络课程。

(五)积极探索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适应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社会公德、遵纪守法、职业理想、心理和身体素质、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等方面均衡发展与提高,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考核评价的原则应遵循: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原则;坚持规范、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学校倡导学习成绩考核过程化,对学生评价多元化。

我校面向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构建了学生、教师、企业等多方参与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课业评价、顶岗实习评价、企业过程实习评价和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四部分组成。

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制定课业考核评价标准。将项目考核贯穿课业评价,分为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综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占项目考核的80%,教师综合评价占20%。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并对考核项目进行抽检,反馈抽检结果,完成相应的综合评价报告。

顶岗实习和企业过程实习考核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由企业专家或一线技术人员参与评价,及时反馈达标情况,针对未达标点提出学习改进意见。

五、结束语

技工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内容,都应随着产业、企业的需求而变化,都应随着市场对技能劳动者素质的需求而变化,都应 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

随着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需求而变化。

只有以变应变,技工教育事业发展才能成为常青树、不老松,只有通过深度校企合作,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着重在订单培养、“五共同”上寻求新突破,努力建立校企互动、合作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使我校的汽车维修专业朝着更专业化、规范化、技能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过程记录

1.2012年7月根据学校统一布置,开始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2012年8月,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调研。

3.2012年12月,召开第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参加人有: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四方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青岛理工大学等企业专家和技术专家,就调研报告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4.2013年3月,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就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5.2013年10月,带领部分学生到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参观,参观目的一是实地了解生产流程,二是体验企业文化。

6.2013年10—12月,专业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实施情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7.2014年3月,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行论证。

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

教学评价资料

1.平日考核册

2.学生自评和互评表

3.教师记分册(一体化)

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

4.项目教学教师综合评价报告

5.部分教案

上一篇:九年级unit2说课教案下一篇: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