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2024-10-31

物流管理教学改革(通用8篇)

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篇1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概述

一.专业情况介绍

物流管理专业是我院2006年申报,2007年经广西区教育厅批准开始招生的专业,是我院在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双重背景下,根据地方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与产业服务的基本原则开设的新兴专业,专业开设之初我们就制订了具有港口物流产业特色的专业培养计划。目前,在广西区内我院是唯一开设物流管理(港口方向)专业的高校。2010年,在此专业的基础上,我们又新增了“采购与供应链”方向。从2007年至今5年时间,我们一共招收了693名学生,每年学生数量保持在三个班规模,目前,该专业在校生543人,是是我院专业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以专业建设理念为指导,依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海大型港口有利企业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深化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形成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北部湾港口企业及其他国际物流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较高岗位操作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港口物流人才。通过3年的建设,在广西区内高职院校中形成鲜明的港口物流专业培养特色。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与北部湾港口物流企业、国际物流企业的深入合作,建立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用改革的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职业岗位分析和对应的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全新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我们专门针对北海港股份有限公司的各部门工作岗位对技能的不同要求,以及北海四方物流有限公司、北海海格物流有限公司、北海赵文君货运有限公司不同岗位的不同技能,安排了教学课程和设计了课程标准,使我们培养模式与现实中的物流行业保持一致。

2.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设备和情景资源,让企业及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教材开发、和课程建设。我们与北海四方物流有限公司、北海海格物流有限公司、北海赵文君货运有限公司,北海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邦物流有限公司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模式改革合作关系。3.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强高层次专业带头人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和骨干教师培养,从企业聘请一批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与专业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爱岗敬业的、技能精湛的、结构合理的和特色鲜明的“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

4.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明确港口、物流企业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确定课程设臵,以典型港口物流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教学,让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推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5.建立设备先进、功能完善、职业氛围浓厚的校内和校外两种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要集教学、培训于一体,校外实训基地要能满足工学交替要求。确定顶岗实习管理和考核标准,优化实训条件、创新实训手段、提高实训效果。

三.课程体系改革

1.以物流岗位特别是港口物流分工为依据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专业教师走进北部湾几个港口物流企业及国际物流企业,摸清这些企业目前以及未来可能的工作岗位,对岗位需要的技能进行归类和整理,充分发挥校外港口物流企业兼职老师的积极作用,校内外专兼教师献计献策,重新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以及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体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北部湾物流企业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符合行业要求和特点的职业技能,理论课与实践课二者结合,使这两大体系既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有力地保障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理论课与实践课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实践课为重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课应占教学计划总学时70%以上,为学生更多地提供实践机会。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根据港口物流行业最新的发展情况,依据目前和相当长时期内港口物流企业岗位分工,按照这些岗位对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设 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我们把港口物流岗位分为两个梯次,按照学生的能力的高低、知识水平的差异进行分层次培养,职业素质基本技能是全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港口物流普通岗位培养的主要对象是一部分知识能力和操作技能一般,创新型能力普通的专业学生。港口物流高级岗位的培养对象则是一些专业基础好,操作能力出众,创新能力强的学生。

四.教学方法改革 1.以项目课程教学为主体

按照目前北部湾港口物流的操作实际情况,我们对现有的核心课程教材进行了项目改造,如《现代港口物流管理》、《配送管理实务》、《物流综合实训》等专业课程。改造期间,专业教师多次走进北海港股份有限公司、北海四方物流有限公司、广东新邦物流有限公司进行物流岗位技能现场调研,依据工作岗位对技能的基本要求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突出技能教学。2.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改革传统的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始终坚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位,课堂上,学生是教学的主要成分,老师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实现项目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自动转变。

3.课余时间开放专业实训室

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技能教学,我们在课余时间开放了专业实训室,实行专业实训室无限制开放,实训教师课余时间也必须走进实训室对学生进行义务辅导,学生学习专业操作的积极性非常高,基本上,专业实训室晚上都是保持灯火通明。

4.在教学中引入学生专业技能竞赛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我们每学年都要进行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比赛,如每学年5月份的“海格杯”物流技能大赛、物流前沿知识大赛,同时、我们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广西区教育厅的“广西区高职技能大赛”等,极大了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

五.师资队伍建设 1.具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

物流管理专业拥有共有专兼教师8人,以富有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为主,其中,具有讲师职称的教师4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4人,“双师型”教师4名,此外,我们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共聘请到5位港口物流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强。

2.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双师型”结构教学团队

鼓励、资助校内教师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校内教师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学校资助派送到省内外高校作访问学者等形式,提高校内专职教师教学技能;引导物流企业优秀操作型人才到该专业担任稳定的实践教师,鼓励他们参与教学改革,把物流鼓励专业教学团队打造为特色鲜明的院级重点教学团队,然后,朝建设区级教学团队方向努力。

3.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作用

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规范专业建设,规范、带动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继续聘请行业专家指导专业建设,共同构建专业培养计划与一体化课程体系。

4.培养理论与实践水平一流的专业带头人 在理论培养上,专业带头人及其培养对象通过主持建设项目和教研、科研项目,开展教研、科研活动,到国内相关院校或企业调研等方式,开阔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在实践知识培养上,专业带头人要走进港口物流企业,挂职锻炼,了解当前港口物流职业技术水平,提高专业带头人的动手操作能力。

5.提高团队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采取“导师制”培养方式,专业带头人负责培训专业教师,以点带面,促进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同时,为专业教学提供更多的到高校和企业 深造机会,在提高理论业务水平的同时,提高实践技能。

6.以科研促进团队教师能力提高

2011年,《以港口物流专业群建设为核心的教学团队研究》和《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性公共实训基地模式研究》分别获得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课题和 “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充分利用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在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同时,提高自身教学能力。2011年9月,我们又申报了该专业改革的院级课题《专业群教师团队建设的院级政策研究》,以及2012年广西区新世纪教改课题《面向港口物流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一体化开发与研究》。如果这两个课题获得立项,在专业教学改革方面,我们将使专业教师参加有更多的教学改革项目,在教改中进步。

六.实训基地建设

1.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们形成了“校外岗位见习”+“校内实训室操作”+“港口物流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产生职业认同,在不同的阶段接受专业技能训练,使其步入港口物流企业就业时,上手快,适应强,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2.校企合作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转良好

目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设备较为齐全,现拥有3个校内实训室;一是“物流综合实训室”、“物流软件实训室”、“物流特种技能操作实训基地”,校内实训设备基本满足物流技能教学的需求。同时,我们把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并已经建立6个校外实习基地,如北海港股份有限公司、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北海四方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北海海格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北海赵文军货运公司、北海锦城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广东新邦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课程开出率,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使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3.实训项目与实训教材开发成果显著

在实施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计划时,我们严格按照目前港口物流企业岗位分工以及各岗位工作过程对技能的基本要求把实训分化为数个项目,根据项目的梯级结构我们组织校内专职教师和来自于校外港口物流企业的兼职教师编写了两本校本实训教材;《物流管理工作过程项目实训》和《物流管理证岗合一知识概要》,这些教材有目的性的针对港口物流技能教学,效果显著。

4.探索校企合作“定单”培养的新模式

我们2012于3月初与广东新邦物流有限公司进行了协商,双方初步同意在我院2010级物流专业学生中选取30名学生,双方共同举办“新邦定单班”,在毕业之前9、10月份,由广东新邦物流有限公司派其人力资源处的培训师开设3门操作课程,《新邦物流部门工作流程》、《企业商务礼仪》、《新邦物流操作软件》,学生培训考核后,直接到该公司就业。

5.校企合作共建无缝对接的实训基地

以后我们还要加强现有校内实训室建设,主要是现有实训室功能要扩大,比如物流综合实训室要添臵14台电脑、一台电动叉车,物流软件实训室要增添报关与报检软件。在不断完善现有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跟校外实训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到2013年,争取校外实习基地达到8个。

七.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1.定期学生座谈会

每学期末,我们都定期举行学生代表座谈会,询问对专业教师教学和对教辅的意见,了解同学们的真实想法。然后,及时向教学人员反馈,使其改正和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

2.学生网上评教

每学期,专业学生对会专业教师进行网上评教,教师进行网上评学,并且,评价结果及时公开。

3.教学质量评价

每学期结束,学院组织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采取学生评价爱、同行教师互评、系部领导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最后,按照分数的高低排名,对前三名进行表彰。

八.专业改革取得的成效 1.2008年,我院物流管理(港口方向)专业被确定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 2.2009年,院级课题《物流管理教师团队研究》批准立项;

3.2009年,该专业核心课程《现代港口物流管理》立项为院级精品课程; 4.2010年,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主编,具有鲜明的港口特色的《物流管理工作过程项目实训》校本实践教材开始试用,经过两年的不断修改和调整,该教材日益完善;

5.2011年,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主编,依据港口岗位分工和职业资格证两者合一的《物流管理证岗合一知识概要》,校本实践教材开始试用; 6.2011年,《以港口物流专业群建设为核心的教学团队研究》批准为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课题;

7.2011年,《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性公共实训基地模式研究》批准为广西“十二五”规划课题:

8.2011年9月,我们申报了该专业改革的院级课题《专业群教师团队建设的院级政策研究》,以及2012年广西区新世纪教改课题《面向港口物流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一体化开发与研究》;

9.2011年10月,物流管理专业批准为我院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10.专业学生参加广西区高职技能大赛分别于2009年、2010年获二等奖奖;

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篇2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改革,人才需求

一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现状

随着对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们发现现行的课程体系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具体体现在: (1) 课程设置方面存在重复, 学科基础类课程与部分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有所冲突。 (2) 教师授课内容不明确, 部分专业课程名称虽然不同, 但是授课内容却有重复或交叉。 (3) 某些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于讲授过于深入, 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 这些讲授过于深入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是否适合物流专业的学生还有待探讨。 (4) 教师缺乏职业培训, 在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中, 为学生开设物流专业课的部分教师缺乏物流方面的科研、教学、工作经验。

二优化教师团队建设,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物流管理专业对于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 教师团队是实现培养目标并在教学中体现专业特色的关键。通过对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任课教师和部分已毕业学生的调研发现, 之所以存在课程设置重复、授课内容不明确、核心能力培养不突出的情况, 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任课教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总体认识不足、物流实践积累不足。针对这种情况, 高职院校应当要组织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调研, 从教学方法、手段、专业理论学习及物流实践的角度, 拟定教师培训计划。同时, 还应当根据需要聘请部分有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其他高校组织的物流管理专业方面的培训班, 并选派部分优秀教师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等, 同时组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定期开展教学研讨, 相互交流教学经验, 不断提高高职高专院校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 要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优势。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能将教学内容数字化,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将教学内容以图、文、声等多种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 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 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相关知识, 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教学过程中难以表达和解释的内容进行模拟, 能让学生体会得更深刻。

三多媒体技术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是极具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 如何更好地激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热情, 如何将教学效果发挥到极点, 笔者在这几年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发现, 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 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包含在内, 还可以将相关的课外知识蕴含其中, 这样可以扩展高职学生的知识面、信息量, 拓宽视野, 而且图片、视频、声音也可引入其中, 形成声音、图文并茂的效果, 这就形成了非常美观、实用的模式,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尤其是在实践模拟方面, 多媒体教学更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展示的情况下或无法模拟的情况下,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与模拟, 可以很好地展现物流的特点, 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多媒体的帮助下, 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将不再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 课堂学习氛围浓厚。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 课堂不是唯一的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学生可以从网络等其他媒体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因此,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多, 学生只靠课堂学习的那些知识远远不够, 学生要养成课后获取知识的好习惯。笔者在几年的教学中发现,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学好物流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有很大的作用。笔者在专业教学过程中, 一直要求学生课前要去图书馆或利用计算机网络查阅教学相关内容, 课后对所学内容给出自己的观点, 并查阅相关材料, 看看是否有不同见解等。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只有有了兴趣, 学生才会主动学习, 学习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积极性才会提高, 经过长期的主动学习, 慢慢把它变成一种习惯。

五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平台的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教育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网络教学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信息化平台的使用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信息化平台可以有效地覆盖每一个网络覆盖的地区, 这就大大地提高了教育范围。综合考虑高职高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建议各高职高专院校都使用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平台, 这样学生就能利用该平台开展自主协作学习, 将该平台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当我们物流管理专业任课教师通过该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学习难点和重点、相关问题和练习时,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可以利用该信息化平台完成相关内容的阅读和作业等, 并能在信息化平台的讨论空间中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 阐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任课教师可在课前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难点在信息化平台上进行公布, 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内容与同学探讨。任课教师可在课堂上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精心创设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的活动情境, 使学生处于一种良好、积极的心理状态, 从而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任课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 可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隐含在任务中, 根据任务的难度要求学生带着疑问展开自主探究或交流协作, 引导他们在信息化平台中查找资料, 通过自学资料、分析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学生在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探究学习的同时, 可以通过论坛相互探讨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师也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 提出一些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的关键问题, 或对复杂问题加以启发和点拨, 或提出一些拓展问题, 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思考。最后, 教师可提出一些可直接或间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的问题和情境, 促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以实现知识的迁移。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平台应该是一个服务于广大师生的免费平台, 其中至少要包括教师简介模块、用户注册模块、用户登录模块、学习视频模块、资料下载模块、讨论答疑模块、在线测试模块、系统简介模块、后台管理模块九个功能模块, 要有管理员、教师、学生三个角色, 管理员对后台的系统公告、教师管理、系统简介、友情链接等进行管理, 教师主要负责资料的上传、修改与删除, 回复学生有疑问的信息, 学生用户的管理等功能模块, 学生用户可以分享使用该系统的资源, 可以进行在线测试、资源下载、在线提交疑问信息等。

六小结

本文的研究对改进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观念, 提高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认识, 优化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及对提高学生的动手及创新能力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促进教师知识更新有深远的意义。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平台, 该平台是一个服务于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开放性学习平台, 它解决了传统的教育不能异地、异时教育与被教育的弊端。

参考文献

[1]曾祁、袁航.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2]许敏.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9)

[3]郑筠、王赫鑫、刘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 (4)

[4]邱洪.我国物流管理人才需求预测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5 (7)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篇3

关键词:物流管理;培养目标;师资;教材;实训

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和加入WTO,物流业得到蓬勃发展,从而导致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大幅度增长。现在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 类紧缺人才之一。到2006年底,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了600万人。如上海世博会,需要物流人才至少在2万名左右,但现在上海市能胜任这一岗位的物流人才还不到1000名。多数大型的物流企业领导都在为招揽人才大伤脑筋。如广东最大的物流企业宝供,由于公司正处于向供应链转型期间,迫切需求大量的高素质、高学历的管理人才,但市场上这类人才很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指出,现在物流专业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已成为各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

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需要大量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物流人才层次如表1所示:

二、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1.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三大特色。根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三个特色:一是姓“技”,培养物流战线一线管理和操作者;二是姓“管”,培养能在物流环境中取得成功的与规划、组织、以及个人特征相关的技能。三是国际化,培养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懂物流管理国际惯例,能适应经济国际化要求的物流人才。

2.课程体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素质教育体系。让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多课程少课时”为原则,相对较宽、较浅;专业课则相对较窄、较专、突出职业针对性。以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具有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弹性化教学。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偏好及学习能力情况,也可根据就业市场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例如,学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通过选择不同的课程调节物流技术课程和管理学课程的比例,对于想将来从事以技术为主的学生,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的比例设为4:1比较合适,对于从事管理为主的学生,技术课程与管理课程的比例设为2:3比较合适。

3.实践教学改革争取实现三大突破。为了加快实践教学改革步伐,要积极努力,争取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在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建立“岗位――任务”实践教学模式。所谓 “岗位—-任务”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北美国家职业教育流行的CBE 理论及DACUM 方法的原理,将实际工作中某个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进行针对训练,学生通过对各项任务的逐一训练和掌握,从而具备或形成该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其具体的思路为:首先根据经验丰富的物流师对岗位所进行的分析,将物流管理的某岗位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技能) ,每项任务还可拆分为更具体的操作单元。任务分解时要说明各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明确学生应当掌握什么技能,形成什么能力;其次,根据具体的操作单元开发相应的学习指导书、学习教材及音像教学资料;最后,在训练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起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具备某种行业或岗位所需的技能。

二是在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大的突破。要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一门或几门能反映物流管理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份量。对多数专业课程,特别是一些物流管理应用软件的课程,如配送管理软件、运输调度软件等,应尽量采用实践教学与理论讲授各占一半,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强化训练;在课程结构调整上,应按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来重新组合课程,可将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和职业技能课。职业技能课程宜采用模块化结构,按照岗位任务要求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关系,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打破学科课程知识化、系统化的倾向,积极实施课程的整合。

三是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有所突破,建立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习基地要有明确的定位,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此外,还要十分重视和定位技能训练的项目及内容、训练方法和考核标准,以便使学生在踏上就业岗位时具备较为熟练的实践技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比较艰巨的工作,应积极探索以下三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1)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2)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3)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

4.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主题。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主题,依据学院师资队伍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积极和稳妥地推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在考核方法上,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理论课程采用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等多种评价方法;实践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物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5.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三师型”教师比例。我国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师资主要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本身需要知识结构的调整和理论更新,师资匮乏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规模和质量。

三、结束语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采取“厚基础,宽口径”的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高,能在多个物流职业岗位工作。实现既满足社会物流需求的多样性,又保持学校物流教育的相对稳定性。

要实现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有三点要特别引起关注:一是专业教师的培养很重要。可以在专业教学改革中适当引进双语课程及国外的评估机制,方便学习国际最新物流知识,提升教学质量的层次。二是实践性教学应以校内实训为主。因为校内通过模拟物流平台,才能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物流知识。三是教材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统编的优质教材还不多,这就意味着要结合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好讲义、自编教材的编写工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史新平,陈培毓,袁尚文.香港物流本科教育及培训课程的概况与发展[J]. 第四届全国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2004,8:25-58.

[2]沈杰.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38-40.

[3]BrittaGammelgaard, Paul D. Larson. Logistics skills and competencie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1,22(2): 27-50.

[4]王健.现代物流概念的比较研究[J].发展研究,2005,1:59-61.

Scheme for Teaching Reform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for Undergraduate Course

Gu Shuhong

College of Economy Management ,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master scheme for teaching reform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for undergraduate course. the article specifies the course’s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of teaching and cultivate of teaching faculty. It also raises issues such as teaching faculty, teaching materials, and skill training with regard to the skill requirements of logistics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faculty; teaching materials; skill training

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 篇4

在各级各类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极其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教学过程控制能力,即具备导演那样的把握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全部情境编排的能力和使学生具备演员那种能够表达导演意图、实现导演想法、满足观众需求的能力。因此,首先要组织精兵强将组建教学团队,根据商品学学科教学需要,要求每位老师既要全面掌握学科知识,精通其中几个模块。并采取高职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教学的方式,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确保满足教学需求。

3.2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组织专业教师编写教材或补充内容

照本宣科是教学大忌,在原本学习激情不高的高职学生教学过程中还采用陈旧的教材、没有新意的教学方式,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中出现课堂纪律松散,甚至逃课等现象,因此要理论联系实际,编写教材时要有典型案例,结合社会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向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使命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具备一定的地域性和行业性,虽然商品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备一定的基础性和共通性,但是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更简单、更清晰地学习、了解、掌握、使用商品学各知识点和专业技能,一方面能为后续的采购与供应管理、运输管理、仓储实务、配送实务、快递实务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为了毕业后在相关工作岗位上需要,组织编写符合要求、实用性强的教材。可以组织行业专业技术人员、骨干教师联合编写教材,发挥校企合作、学徒制人才培养等方式的作用,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3.3改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全方位调动

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商品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不再列入国家高校招生目录中,导致各高职院校存在重专业核心课程,轻商品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现象,有必要在理念上认识到商品学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同时要认识到物流领域,在采购、运输、仓储、配送、搬卸、装运、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商品学理论。比如在仓储中,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对仓储过程中处在静止状态时商品的质量养护,这就必须要学习、掌握商品的组成成分、性质、功能、特点,以及引起商品质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科学解决商品质量养护问题。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宣教式教学模式。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知识点的要求和特点,充分考虑并选择讨论式、案例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将学生推到主动学习的角色上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利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操作性知识点用信息化手段变得直观、透彻,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最后,要改革过去期末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建议采用过程考核、分模块考核、笔试与口试结合、理论与操作结合等考核方式,利用考核来鉴定学生学习中的真实成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李志英.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课程设置和改革现状之针砭[J].物流工程与管理,(5):206-208.

[2]刘华旭.高职高专“商品学”教学改革研究[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3):63-66.

[3]侯亚军.“商品学”考核方式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14):34.

作者:谢虎军 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篇5

在过去的十来年里,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应用性人才,一些改革走在前面的高职院校创造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现存的教学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并对高职物流管理的教学方法改革做出初步设想。

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现状

目前大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就我们的调查来看,用人单位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综合素质较高;二是专业技能较强。一些中小型物流公司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尤为重视。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目前已就业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以上两个方面都存在问题。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物流岗位,但对比较复杂的工作,尤其是管理工作,则只有少数毕业生能够胜任。另外,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市场拓展能力的人才。总之,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

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依据

在确定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方案还应遵循以下原则:针对现存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来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方案。遵循和探索教学规律是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方案的基本依据。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还要把握专业教学的特殊规律。新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框架。如果教学模式不变,仅有教学方法的改变,那不过是局部的改变,因为教学模式是影响全局的框架。我们认为培养新一代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基本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这种互动应是全方位的互动。

三、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初步设想

根据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依据教学改革原则,我们确定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必须尊重教学规律,遵循以学生为主的宗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借鉴国内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既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又要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使他们经过三年学习与实训,由学生转变为准专业职员。我们设想的教学方法改革方案可称之为“三阶段教学法”,它的基本内容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职业素质培养阶段,大约用一个学期。第二阶段,综合素质提升阶段,大约用两个学期。第三阶段,专业技能训练阶段,大约用三个学期。(一)职业素质培养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职业实践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通过职业类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职业概念。阶段性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初级职业素质。初级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职业基础技能。职业意识是指一个人对社会职业的基本认识,由学生向准职员转化的第一步就是要树立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是职场上的一般规范,主要包括商务礼仪、企业规章、公共关系,它是学生进入职场必备的基本知识。职业基础技能主要包括计算机、外语、应用文写作三项技能,这三项技能是进入现代职场的基本技能。

1、整体计划纲要

一是时间安排。大部分内容在第一学期进行,基本技能教学要持续3~5个学期。二是主要内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外教学,即到企业实习,时间至少安排1个月。在这个阶段要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作为物流管理的学生最好要进入物流企业,切实了解本专业未来的就业环境。第二阶段为校内教学,时间为3~4个月。在这个阶段要完成政治理论、产业及职业概论、职业道德、经济学原理、法学概论、计算机、外语、会计原理等课程。

新生入学伊始就进行校外教学是本方案教改的重要一环。以往的新生教学都是在学校进行基础课教学,这种教学对新生来说并没有多少不同于高中的感觉,仍然是以高中生的状态来学习。从教师的课堂讲授来看,由于学生缺少企业实践,很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的讲解需要挑选简单易懂的实例来说明,整体上教学的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我们设想,高职院校应在新生入学时,就要让他们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树立职业意识,甩掉高中生心态,明确自己学习的真实意义。这种教学安排也是符合先感性、后理性的认识规律的。在学生对职业环境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再讲授经济学原理、职业道德、计算机等课程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他们不仅有感性认识,而且在实践中发现了一系列问题,产生了学习的主动性,由此使得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获得了原动力。

2、教学实施

一是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文件。这里需要着重把握的是教学大纲和学生用教材,应按照以学生为主的原则来编写。高职院校的教学组织主要是按学科划分系部,系部下设专业教研室,这种划分便于专业性教学和学生管理,但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还是有所不适应。根据我们对高职学生三阶段的培养目标,新的教学组织应分成三大部:一是基础部,负责职业素质培养;二是综合部,负责综合素质培养;论文三是专业教研部,负责专业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应实行“学分制”,这种形式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使能者先行,弱者稳进。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班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所需。另外,各部都应设教研中心专门研究各部的教学。

二是师资配备。根据各部的教学目标来选拔、培训、配置师资,对基础部和专业教研部要配备有企业经历或“双师型”教师,并聘请企业行家做兼职教师。对综合部应配备知识面广、功底厚实、有培训经验的教师。另外,在学历、职称、教龄等方面应有合理的结构安排。对基础部和专业教研部师资的培训,重点放在到企业的挂职锻炼上。对综合部师资的培训,重点放在到名校和资深培训机构的深造上。各部的教师应有一定的人员交流量,各部间也要有经常性的经验交流,这要通过严密、科学的制度来保证。

三是教学过程及方法。本部分的第一阶段是到企业实习,时间应不少于1个月。此阶段教学大体上分三块:一是实习前准备,主要是知识、心理、学习和纪律准备。教学方法采用学校培训和企业岗前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二是企业实习,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会企业一线的工作环境,感受职业的真实含义,对自己未来产生比较真实的预期,树立初步的职业意识。本部分第二阶段是校内教学,通过互动式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基本技能。互动式教学是主导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基本技能是基本教学目标,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

(二)综合素质提升阶段

本阶段主要通过校内外的培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阶段性目标是按照可测量指标衡量,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我们把综合素质分为四个层次:执行能力、拓展能力、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执行能力是对任务的理解及完成能力,它需要学生掌握与任务相关的知识及经验。拓展能力是指在很好地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能够开辟出新的领域,它依赖学生对任务的深入理解和触类旁通的能力。创业能力是自主开发任务的能力,它需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业技术。学习能力是指快速了解和把握新事物的能力,它依靠学生的辨证思维、敏捷反映和科学方法。

1、整体计划纲要 一是时间安排。大体上安排2个学期。二是主要内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第一模块是执行能力培训;第二模块是拓展能力培训;第三模块是创业能力培训;第四模块是学习能力培训。

2、教学实施

这个阶段的教学由综合部全权负责。其教学计划、教学组织与师资培训已在第一阶段作过简要的说明,其教学过程及方法如下: 在此阶段的第一学期进行执行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培训,第二学期进行创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训。执行能力可分为一般执行能力和专业执行能力。一般执行能力体现为对常规任务的理解和完成能力,可分解为流程概念、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工作作风,这些内容需要靠团队活动来培训,因此要安排一定课时的团队训练。专业执行能力是对专业任务的理解和完成能力,它不仅需要一般执行能力,还必须懂得专业知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开设物流管理原理和企业物流课程,可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拓展能力可分解为组织管理力、市场把握力和项目策划力。提高组织管理力可开设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课程;提高市场把握力可开设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课程;提高项目策划力可开设项目学、策划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可采用案例法、情景法、讨论法等方法授课。

创业能力可分解为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技术。培养创新思维需要进行创新能力训练;培养创业精神需要介绍企业家经历,讨论创业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掌握创业技术需要开设投资学、财务管理、经济法、商业计划写作等课程。在此基础上开放学校的经营场所,给他们创造小试牛刀的机会。学习能力可分解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可开设趣味哲学、方法论、科技史、名人传记等课程。此部分主要以讲座的形式授课。

(三)专业技能训练阶段

本阶段主要通过校内外的培训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阶段性目标是按照可测量指标衡量,专业能力有明显提高。

我们把物流管理的专业能力分为六个方面:仓储、运输、配送、货代能力、物流信息系统处理能力与物流系统规划能力。前四个能力称为物流管理的基础能力,后两个能力称为物流管理的特殊能力。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应着重于基础能力的培训上。

1、整体计划纲要

一是时间安排。大体上安排3个学期。二是主要内容。根据以上能力分解,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六个模块,第一模块是仓储能力培训,主要完成仓储类专业课教学;第二模块是运输能力培训,主要完成运输类专业课教学;以下类推。专业课教学关键是突出一个“专”字,因此我们在这阶段应按专业方向进行分班教学,即主要分为仓储、运输、配送和货代四个教学班,每个班都重点讲授本专业模块的内容。

2、教学实施

一是教学计划。本部分的教学计划采用讲授和实训紧密结合的方式,尤其是骨干专业课要采用每门课讲授之后或讲授中都必须有实训环节,在可能的条件下要到企业去实际操作。到企业实际操作时应有企业的培训师现场指导。大体上安排2个学期的教学,1个学期的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这个阶段的教学由专业教研部全权负责。

二是教学要求及方法。在这阶段每一个专业方向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专业岗位操作人员,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学会专业技能。在知识讲授上要求以专业方向为重点,辅以相近专业方向的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流程法和实训法。

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篇6

以往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只是照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这种简单、被动的抄袭备课现象,根本不能顾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和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会使教师陷入思维抄袭的极端,失去自我,专业难以得到发展。因此我校采取教学内容板块分割,学科组教师各据一方,精选内容,精心准备,各抒己见,共享精华。

具体做法:在期初备课甚至在假期备课中,将教材中的所有板块分割给备课组的每位老师,做中心发言的准备。要求老师将所负责的板块的教学内容,通过解读,吃透拿准。解读包括教学设计、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本课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及板块的综合检测。还要将与本板块相关的知识链接到中心发言中,辅助备课。集体备课时,以合作为载体,以互动碰撞为魂,博采众长。集体备课后再修整完善讲义分别印发给组内其他老师作为资源共享。其他老师在个人备课时,针对自己的学生将个人的见地融入,形成一套既有共享又有个性的教学机智——教案。既减轻老师的备课负担又精练解读教材之功,更使老师的专业得到成长。

二、打磨“五段三动”课堂教学模式,绽放课堂生命活力。

如何将教者备课储备积蓄通过教与学转化为学生的积蓄是至关重要的。开展“学科生命教育”研究以来,经过思想发动、教师培训、理论学习到实践、探究,我校提炼出了“安达小学学科生命教育‘五段三动’式教学模式”。并做为我校“十二.五”课题研究。

“五段”是指:学(初学感知)——思(深思质疑)——议(合作探究)——导(启智交流)——测(侧学验收),充分体现以学生生命活动为线索,发展学生各项能力;“三动”是指:目标牵动——合作带动——测学推动,充分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具体操作程序:依据教学模式结构,首先由教师根据将要教学的内容,设计前置性作业,作业中有一定的情境、有深入思考价值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学生独立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则在此时起目标牵动的作用。再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问题,能提出问题比会解决问题更重要,标志着学生智力发展的又一个新起点。学生问题提出后,教师再深入引导学生开展研讨,借助课件展示,小组合作研究学习,动手操作,师生共同探讨等,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则在此时起合作带动疏导作用。最后,在师生研讨达成共识后,使新知系统化。再做教学目标达成度检测,检测学生是否学会迁移应用,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否得到升华。教师则在此时起评价、推动的作用。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生本”思想。

目前,我校首批实验教师正在尝试以此模式进行教学,学校各层面的领导和各级骨干、名师都深入课堂,利用汇报课、对比课、研究课、竞赛课、开放课等多种形式来践行学科生命教育这一理念。从研讨、反思中,我们体验到了这一模式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改革创新作业设计的内容及评价方式,让每个生命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我校把学生作业分为三层面:第一层面是前置性作业,第二层面是巩固性作业,第三层面是自主特色作业。

前置性作业,多以题签式,课前下发给学生。学生依此进行课前的查阅、搜集、整理、解答、质疑。评价方式采取学生间的相互“赏批”。让同伴见证同伴的博学。

巩固性作业多以练习册、章节检测题下发给学生,每课后进行一次。评价方式采取教师批阅、反馈,检验教学的成败,以便弥补。另外,教师每周要针作业给学生一次总评,达到与学生、与家长沟通的目的。

特色作业属于学生的自主动作,是学科作业的拓展,不限量,不限时,不限形式,学生根据已有的学科知识,做学科综合性学习小报、可摘抄、可绘画、可粘贴、可设计学科趣味题。这项作业体现了学生的学识综合能力,随时展出来,不需要老师批阅,只做为学生间的赏议。

四、改革创新辅导环节,兴趣为根,激励为原动力。

每个集体都存在差异,对此必须有应对的策略,不能只停留在补差这一环节上,还要关注特长学生甚至超常学生的成长。在这方面我校采取“辅优”的做法,在布置学习任务时,从难度和量上满足优等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当“小先生”,激励优等生,使他们不仅学会,还会学,推动他人学。针对学习潜能生,每位教师都有帮扶计划。每位任课教师重点帮带三至五人,采取以兴趣为根,课上关注他们的课堂参与,课下倾斜辅导,同伴“一帮一”带动等方法开掘、调动他们潜在的学习能力。经过多次听、说、读、写、算、画、演等形式验收后,合格的,“脱困”归队。经过两年的坚持,大部分潜能生得以转化,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能从不同程度得到提高。潜能生队伍在缩小,优等生队伍在扩大。

五、改革创新质量监测方式,以单项能力的强化,带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我校根据学段的知识与能力培养要求,上学期,采取各学科单项技能强化训练、监测。主要是,听写、积累背诵、口算、表达、操作等。各学科组依据教材内容及课标要求,将单项监测内容确定。如:语文学科的低学段,单项能力重点是:拼音基础学习,为识字打基础;汉字的书写与积累。过拼音关和听写关。中学段,单项能力重点是:背诵积累,过背诵关。高学段,单项能力重点是:口语丰富、有序表达,过表达关。这样,每个学生在小学阶段,这几项技能都经历过强化训练,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学期采取各学科综合知识与技能的监测,主要从分析、理解、判断、解决问题等方面监测。命题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体现知识的连续性,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

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篇7

关键词:民办高校,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1 物流人才需求和供给现状及原因综述

从经济学角度上,物流人才的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任何工资水平上物流需求方愿意而且能够雇佣到的物流人才的数量。物流人才的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任何工资水平上物流供给方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物流服务的数量。在目前我国的物流人才市场上,对人才的需求和供给呈现出供小于求的状况,特别是物流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但是,仍然有一些物流人员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很多物流需求企业仍有大部分岗位空缺。造成了物流人才的“结构性失业”。由此可见,物流专业人才的缺失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物流研究的相对落后是物流市场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究其深层次原因,物流需求方在招聘物流人才时注重的是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潜在的提升能力,讲求的是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按岗选人,中间几乎没有培训这一过程,因为即使是短期的培训也会造成用人单位的成本的上升。用人单位希望自己的员工既能在工作中学习,又能在学习中提升,而这就需要应聘人员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亲自动手的实践经历。而现实情况是,本科以上层次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但实践动手能力差,实际操作能力弱;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强,但理论基础薄弱,致使发展后劲不足,提升空间有限。这一矛盾的解决对作为物流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民办高校更应该将其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高到议事日程上来,以满足当前物流市场的要求。

2 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民办高校性质的特殊性以及生源的特点决定了民办高校学生培养模式既不能完全照搬国立高校的教学,又不能等同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民办高校在组织教学时既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要突出其特点。但是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现有的培养模式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造成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很重要的原因。

2.1 忽视授课对象的特点,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在民办高校中,很多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不清楚民办高校的性质,不了解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以及物流市场需求和供给的现状,不关心物流产业发展的前沿,在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深挖理论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广讲理论而不顾理论的创新,只讲理论而不顾理论的运用,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听不懂太深奥的理论,不清楚理论的应用,“教师讲得空,学生听得空”,形成了空对空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够用但不会用,实践动手能力不足更谈不上用,所以,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理论上既没有能力与国力学生相比,在实际动手能力上也无法与高职高专学生相比,出现“夹生”现象。

2.2 培养方案制定不合理,课程体系不科学

民办高校由于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专业设置中有物流管理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有的学校仅仅是作为一个相关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这样,民办高校中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由于没有可以成型的模式或者经验进行借鉴,而互相切磋的机会又很少,一切都在尝试和摸索中。作为教学指引的培养方案的制定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然而很多院校中的培养方案仅仅是其他国立院校基础上的修订,将物流设为研究方向的院校的培养方案制定,忽视了专业与方向的关系,致使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的课程体系不科学、不合理。课程设置过分追求完整性,多而杂,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忽视实践性的比例,更有的学校因教师设置课程,教师能讲什么课程就安排什么课程,想什么时候讲就什么时候讲,课程前后的连贯性差,不成体系。

2.3 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差

从事物流教育的教师没有准确的把握民办高校的特点和物流工作岗位对高级应用型物流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很多的物流知识只能靠“口”传授,缺乏形象性和直观性,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多。即使有些教师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也只能是播放一些图片或者短小的视频,甚至有些视频或者资料被多位讲授物流相关课程的老师转载,学生出现“厌学”。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也仅仅局限在一些大家都熟知的大型物流公司,甚至有些案例是老师临时根据需要编写一些所谓的案例,致使案例的说服力不强。总之,教学方法的陈旧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好。

2.4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我国的物流教育起步晚,许多民办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是从物流管理、交通运输、商业储运、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演变而来,相应的很多的教师由机械工程学、交通运输学、宏观经济学、管理科学、营销学等专业转型而来,真正的科班出身的教师很少,有的甚至以前不曾接触过物流,在教学中多出现“课本搬家”“现买现卖”现象,教师厌教,教师本身缺乏对物流规律的认识,缺少实践操作经验,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5 教材内容与教学学时不匹配,教学秩序混乱

因为我国的物流教育起步较晚,所以,国内教材大多是照搬国外理论,且许多都是集中在理论知识的介绍上,多数教材基本都是一个模式,不同的教材之间内容差异不大,总体质量不高,更何况适应民办高校的教材更是如此。教材理论过多,导致学时不够,教师讲授匆忙不精,给学生一种处处不明白,处处连不上的感觉;高职高专教材又过分强调动手能力,理论浅显而少,不符合本科培养目标。所以,在教材的选取上,民办高校处于夹缝当中,授课教师备课难,学生笔记记得多。实训教材多是高职高专的,针对民办高校本科的几乎没有。

2.6 教学设施简陋,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民办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很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甚至是没有,没有引进现代化物流所需要的先进设备,基本以软件为主,而有些院校的软件也很少,多是演示版而没有操作版。由于没有经营实体,有硬件也难以真正运行,实验实训课程只能在普通教室中进行,教学效果差。教师只能对一些设备和设施通过平面图或者图片展示给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十分薄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具体技能和学生必须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训练。

3 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从以上存在问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民办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中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理念和目标、教学方法、师资水平、教材和教学条件这五个方面。自然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3.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理念

如前所述,民办高校的性质决定了民办高校的学生的培养目标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通才教育,而是应用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学理念也应该相应的由以前通认的以知识为本向以能力为本转变。在教学中,既要讲述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够用,又要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基本的学情,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使得学生的理论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首岗适应”,而且能多岗迁移,也就是不仅能就业,还能使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3.2 采用现代化的、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一言堂,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是通过教师的“口”而传授的,缺乏形象性和直观性。物流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单纯依靠教师口授的方法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效果差。所以,在物流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比方说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参观感受法、实际动手操作法等。即使是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也忌讳把所有的内容都写上去,在加上一些图片和简短的视频,虽然这样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但是效果仍然不好。可以允许学生自己作PPT,自己讲授,教师总结。真正做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考核。物流管理专业的考核应该突破传统的考试方式,应该提倡教学考一体化,在教学中考核,在考核中提高。

3.3 多角度多方面的提高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

由于我国的物流教育起步晚,接受过专门的物流教育的老师并不是很多,受过本科以上教育就更少了,所以造成在民办高校中从事物流教育的一线教师的整体水平不高,经验缺乏。因此,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应该多方面多渠道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应该和物流企业合作,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想结合的方法,鼓励一线教师到企业中实践,吸引企业中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人到课堂上来讲学,特别是担任实验和实训教学任务的老师更应该是双师型人才。这是目前最好的提高教师水平的一条捷径。再者,引进高学历的物流专业人才,替换现有的由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教师,进行人才的大换血。

3.4 选择适用的物流教材,选用与开发并举

物流教材包含的范围很广,仅仅从教科书和实验实训教材来看,目前市场的书良莠不分,质量不高而且差异不大。大多的书都是从国外翻译而来,理论和我国的实际不太适应。而且书中多是理论,实践性内容少,这样的书适合研究型院校使用。实验实训教材多是高职高专类,没有专门为民办高校而编写的。所以,在教材的使用中,应该进行仔细的甄别和筛选,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同时,民办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应该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专业设置的性质、培养目标等因素,组织教学经验丰富和实践能力强的企业人才合力编写,开发本校教材。

3.5 加大实验实训设备设施投入,完善硬件和软件

由于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的特殊性导致了很多的院校在实验室等硬件和软件的投入上畏手畏脚。但是实验实训环节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十分有效的教学环节,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多方面筹措资金,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建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用平面实验代替立体实验,多引进教学模具、沙盘模拟或软件模拟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另外可以与企业建立横向联系,建立为学生提供实验和实训等实习机会的基地。

总之,物流教学要结合物流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民办高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物流岗位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以及教学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将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寻求更加适合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新的方法,在提高物流专业教师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物流教学体系,促进我国物流教学进一步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我国物流市场不断发展的物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汤晓丹.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物流科技.2009,(08).

[2]顾淑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方案[J].中国市场.2007,(23):92-93.

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篇8

关键词 高职物流专业 商品学 教学改革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挑战

现代物流业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代物流业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对物流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包括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但是目前由于绝大多数院校开高物流专业的时间不长、物流实习设施设备比较匮乏,绝大多数学校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或停留在比较粗浅的实践教学阶段上,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导致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低,不能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改变和提升物流专业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二、《商品学》的课程定位

《商品学》是工商管理类、国际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也是综合性比较强、实践性比较强的应用技术学科。对于物流管理专业而言,因为商品是物流的主要对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识别物流商品、评价检验物流商品质量、物流商品的储存与养护技能,强化学生的物流商品仓储和运输操作技能。学好《商品学》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也有助于学生考取采购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三、《商品学》课程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目标设置不明确,缺乏科学性

《商品学》是物流管理专业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体系涉及商品学基础理论知识、商品分类与编码知识、商品质量与标准知识、商品检验与评价知识,商品储存与养护知识,商品包装知识,具体常见商品属性、使用、保管养护、物流管理等知识。但是在现有学校设置的商品学教学目标中,有的侧重于商品理论知识的讲授,有的侧重于行业物流的管理差异,关键在于没有弄清《商品学》这门的课程的专业使命,从而弱化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性不强

关注《商品学》课程并对其进行开发与建设,时间非常短暂,就目前来说与课程相关的软硬件搭配、组合,都与现代企业的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大部分院校的《商品学》授课计划中没有安排实验,或者安排的实验课时过少。即使有实验课程或者课程设计课程,要么采取案例讨论,要么在实验室进行,要么采取学生到企业进行调查的方式进行。一是因为物流管理所涉及商品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学校不可能对这样一门基础课程投入大量的实训资源,二是因为《商品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由来已久,但市场营销与物流管理专业所需培养的实践能是有很大差异的,而目前大多数院校都沿用了市场营销专业中的《商品学》课程的教学思想。另一方面在《商品学》的课程教学中没有现成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同时也缺乏系统且成熟的商品管理案例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所以,在《商品学》的讲授中多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缺乏成熟的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

(三)师资匮乏,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商品涉及钢铁、纺织、化工、机电设备、家用电器、生鲜农产品、烟草、白酒、医药等众多领域,具有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等特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现有的商品学任课教师往往不具备宽广而深厚的知识储备,而且因为缺少进修、培训以及到企业实践的机会,从而导致对具体商品的认知、实际操作与实施缺乏深刻的认识。教师理论知识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实践知识的匮乏。往往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效果有限。

(四)考核方式不科学,不能全面考核学生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数仍然遵循传统试卷的考核方式,部分学生依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固然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此种考核方式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更不能激发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动力。所以,应该在考核方式上逐步进行改革,加强学生课堂参与、课堂表现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核,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程度。

四、《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着力于培养物流专业知识扎实全面、技能过硬、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富有创新精神、面向物流企业一线的全面发展的商务型和基层管理能力强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采购管理、物流企业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运输调度、仓储管理等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应用型的人才。

《商品学》作业物流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应确立培养学生三大能力的教学目标。

A.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常见物流商品和大宗物流商品及特殊商品的品类、性能、商品识别、储运管理等基本知识,掌握其正确的装卸、储存及运输方面的相关技能,并能够根据商品的基本性能进行物流管理。

B.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知识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和解决管理和经济活动中涉及商品科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对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中商品采购、管理和经营的能力。

C. 素质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习题课、讨论课、课外作业以及操作实验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二)加强《商品学》的实践教学力度

《商品学》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授课必须在传统课堂讲授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部分商品,让学生对这些商品进行介绍。关于一个具体商品,从商品属性认知、主要产地、销地、主要运输方式、包装方法、储存养护的要点、装卸搬运所要用的设施设备等方面进行展开。具体方法可以有查阅图书资料、上网搜索、参观调研、问卷调查、电话咨询等。真正让一类商品能够为学生门所熟知,为以后走向具体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三)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组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应遵循自主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千方百计为教师下企业锻炼创造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各个行业选聘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以为学生进行相关讲座,或者参与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开发等。

(四)推行“驾证式”考试制度

《商品学》课程的考核需要推行“驾证式”考核,一方面,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要考核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所以,在考核方式上,既要有對理论知识的考核,也要有对技能能力的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可以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但要合理分配平时成绩的分值并注意成绩形成的严肃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技能考核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每上一部分理论知识内容后进行一次阶段性的考核,也可以采用期末一次性考核。在内容上,应尽可能地选择能够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项目。比如让学生撰写某商品的物流管理方案,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了解、认知商品的物流管理的方面,体现了物流管理能力与商品知识的综合运用。

五、结束语

总之,《商品学》的课程改革要把握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的教学目标,把握好为物流管理专业能力服务的课程目标与地位。课程改革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改革,让学生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能这样的课程改革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才能使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增强物流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川,田红英.高职《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88-90.

[2]张红丽.《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物流技术,2012,(8):423-424.

[3]付丽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商品学教学改革[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7,(1).

作者简介:

上一篇:高考生简单毕业留言下一篇:小学安全主题国旗下讲话:危险就在你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