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作业管理

2024-07-18

物流作业管理(通用11篇)

物流作业管理 篇1

摘要:时间研究是一种能有效且准确测量物流作业时间的方法, 通过对物流作业时间的测定, 得出每一项物流作业标准时间, 为物流成本核算管理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考工具。利用时间研究进行物流作业成本核算管理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准确的成本信息, 而且将实际作业时间和标准作业时间对比, 找出改进方向, 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时间研究,成本核算管理,物流作业,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降低物流成本不仅利于挖掘企业利润源泉, 而且利于发现物流隐性成本, 克服物流成本管理薄弱环节, 最终打造出低成本的物流核心竞争力。因此正确而全面的了解和控制企业内外物流费用, 建立一套有效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 加强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 已成为现代物流成本管理核心问题。

作业成本法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是一种能精算企业物流成本的方法。Pohlen和La Londe[1]首次将ABC应用到物流系统研究中, 提出基于作业的分析能帮助发现物流系统中存在的许多漏洞和不足之处的观点;Pirttil[2]认为假设作业成本法可以在物流系统中实施, 它可以比传统成本核算系统提供更加精确的物流成本信息, 因而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进行分析和管理;国内学者郭晓顺[3]从物流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法的背景分析入手, 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论证了作业成本法适合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田军等[4]通过对物流成本构成的系统分析, 提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型。宋华[5]、帅斌和孙朝苑[6]也探讨了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但因其操作的复杂性, 推行实施的长期性, 更新的不易性, 使这一方法在实践中困难重重。

为进一步改善作业成本法, 卡普兰教授提出了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 (Time-driven Activity-based Costing, TDABC) , 和ABC不同点在于对每一项作业进行时间估计。Brugemann[7]指出TDABC比ABC更适合应对物流业务的复杂性, 利于增强公司盈利能力。Everaert[8]通过案例研究发现TDABC通过时间方程能有效化解成本多动因的复杂性, 并且提供比ABC更准确的成本信息。杨头平[9]指出TDABC较ABC操作简单且成本低, 同时TDABC具有更大的弹性, 可根据核算需要随时对模型进行更新交换。但这种方法对时间估计带有主观性与不确定性, TD-ABC许多研究文献也证实了它不是万能的方法, 其时间测量误差的改进便成为研究热点。

基于上述不足, 在TDABC的基础上融入时间研究,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时间估计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为物流成本的精确核算打下基础。时间研究是对实际完成工作所需时间的测量和预测, 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 广泛应用于制造行业。国内外研究主要是从时间定格制定方法、时间模型、模块化的应用、时间的影响因素、定制因素等方面展开。综上分析, 研制和开发一套适用于服务业的工作研究系统, 真正运用时间研究对物流系统进行辅助设计、优化和管理, 已成为一个迫切的研究话题。

1 时间研究概述

时间研究又叫作业测定, 是工作研究的一项基本技术。主要用途是建立标准作业时间, 为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打下坚实基础。

1.1 时间研究定义

时间研究是在一段时间内运用秒表或电子计时器对操作者的作业执行情况进行直接、连续地测量, 并结合组织所制定的宽放政策, 来确定操作者完成某项工作所需标准时间的方法[10,11]。

1.2 时间研究步骤

1.2.1 获取充分的资料。

包括与时间研究有关的基础信息资料, 操作方法资料, 产品或材料资料, 设备资料, 操作者资料, 有关作业环境资料等。

1.2.2 物流活动分解。

物流活动的相关作业比较复杂, 为便于测量与分析, 可把作业划分成易于测量的作业单元, 然后对其测量记录。在进行工作分解时要坚持两个原则:

1) 为测量作业单元所需时间, 要求分解成的每一个作业单元都应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标志。

2) 一般地, 三秒钟以内就可完成的动作不宜作为一个单独的作业单元。

1.2.3 确定样本大小。

一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测时, 根据随机抽样原理, 要有足够的样本容量 (测量次数) 才能保证得到合理的作业时间, 观测次数的确定一般采用误差界限法。误差界限法是先对某操作单元试观测若干次, 求其平均数与标准差, 再按可允许的误差界限求应观测的次数。

样本大小可按下式来计算, 式中n—所需样本数;z—期望置信度需要的正态标准差值, 在计算中常使用的z值如下表1所示;p—估计精度, 所期望精确度的百分值;s—作业单元样本标准差;—对某作业单元观测得到时间平均值。

样本标准差s可按统计量公式计算, 即, 式中tj为j个工作循环的观测时间值;为初次测量次数。

1.2.4 测时。

时间测量人员在测时过程中, 既不能干扰操作者, 又可以清楚地观测操作, 一般测量人员应在操作者的侧后方。一般采用秒表或其他工具观察和测量每一个工作单元。常用的测试方法是连续测试法。

1.2.5 剔除异常值。

通常采用三倍标准差法, 设测量时间的样本均值为, 标准差为σ。作业时间的正常取值范围为 (-3σ, +3σ) , 超过该范围的作业时间一般视为异常值, 应予以剔除。

1.2.6 确定宽放时间。

正常时间并没有考虑到操作者个人需要和许多无法避免的影响因素所耽误的时间。在现实作业中, 由于操作者心理和生理等因素需花费一定的时间, 应适当加入宽放时间。

1.2.7 制定标准作业时间。

即根据对作业单元的实测时间来确定研究对象的标准作业时间。标准时间=正常时间+宽放时间=正常时间× (1+宽放率)

2物流作业时间测定

以某一配送中心为例, 测量其订单处理、包装和配送三项作业的时间, 然后依照时间研究的原理, 求出三项作业的标准时间。

2.1 订单处理时间的测定

订单处理作业是以接到用户订单开始一直到着手准备拣选货品之间的工作, 其中还包括有关用户和订单的资料确认、存货查询和单据处理等内容。订单处理时间主要受是否为新客户、是否为紧急订单的影响, 其测量数据如表2所示。

2.1.1 测量包装作业时间, 并进行整理。令是否为新客户为x1变量, 是否为紧急订单为x2变量。

2.1.2 逐步回归拟合得到数学模型:y=8.529+3.116x1+4.523x2 (1)

2.1.3 相关性分析。相关指数R2=0.984, 可见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

2.1.4 做方差分析。取显著水平α=0.05, 样本容量为n=18, F0.05 (p, n-p-1) =F0.05 (2, 15) =3.68。该数学模型中F=466.515>F0.05 (2, 15) =3.68, 根据总体方差分析表明回归方程是高度显著的, 说明是否为新客户和是否为紧急订单整体上对处理订单时间有显著影响。

2.1.5 显著性检验。Tx1=18.019>t0.025 (18-1) =2.1098;Tx2=24.665>t0.025 (18-1) =2.1098;说明自变量是否为新客户和是否为紧急订单分别对处理订单作业时间T均有显著影响。因此, 式 (1) 即为其数学模型。

求平均得到正常作业时间为T=11.594, 这里假定宽放系数取值为15%, 则处理订单的标准作业时间可计算如下:

ST=11.594× (1+0.15) =13.333 (分钟)

则表明处理订单的标准作业时间为13.333分钟。

2.2 包装作业时间的测定

包装作业是指包装人员在确认包装材料和货物后, 对货物进行包装的过程。这里主要研究的是能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包装作业, 不包括特大件需要几个人合力完成的情况。这里主要采用连续测试法, 具体测量数据如下表3所示。

根据表1中常用的置信度及其对应地分数位, 通常情况下, 时间研究的期望置信度为95%, 就基本上满意。如果要达到更高的精度, 那么样本数会急剧增大, 为测量带来一定的困难和麻烦。

在上述包装例子中, 取95%的置信度, 并设与真正时间值 (未知) 偏离程度不超过5%, 即估计精度为5%, 根据样本公式可得样本观测数如下表4所示。

为保证每个单元的估计精度都在5%以内, 所需样本数应取表中最大值。因此, 需在原来观测基础上再追加12次测量, 其结果如下表5所示。

通过上述22次观察和测量后, 得到四个作业单元的样本平均值分别为1.64, 2.52, 1.56, 0.49。观测得到的总时间为:1.64+2.52+1.56+0.49=6.21。

这里假定宽放系数为15%, 则包装的标准作业时间计算如示:ST=6.21× (1+0.15) =7.142 (分钟)

2.3 配送作业

配送作业是利用配送车辆把用户订购的物品从物流配送中心, 送到用户手中。在实际配送过程中, 受许多动、静因素的影响。货物配送的重点就是如何将车辆进行有效利用, 使在配送时间和距离都相对最优的情况下送到客户手中。

2.3.1 测量配送作业时间, 并进行整理。

令路程为x1变量, 送达时间要求为x2变量。

2.3.2 逐步回归拟合得到其数学模型:。

2.3.3 相关性分析

相关指数R2=0.975, 可见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关系。

2.3.4 方差分析。

取显著水平α=0.05, 样本容量为n=18, F0.05 (p, n-p-1) =F0.05 (2, 15) =3.68。该数学模型中F=288.997>F0.05 (2, 15) =3.68, 通过总体方差分析看出回归方程高度显著, 说明路程和送达时间要求整体上对处理订单时间有显著的影响。

2.3.5 显著性检验。

Tx1=11.329>t0.025 (18-1) =2.1098;Tx2=4.932>t0.025 (18-1) =2.1098;表明自变量是否为新客户和是否为紧急订单分别对处理订单作业时间T都有显著影响。因此, 式 (2) 即是其数学模型。

求平均得到正常作业时间为T=1.177, 这里假定宽放系数取值为15%, 则处理订单的标准作业时间可计算如示:ST=1.177× (1+0.15) =1.354 (小时) =81.213分钟, 则表明配送作业的标准作业时间为81.213分钟。

3 物流成本核算管理

依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原理, 将上述求出的标准作业时间代入便可算出每项物流作业的标准成本。根据求出的时间和成本, 管理者便可进行分析和决策。

3.1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TDABC通常可定义为“以时间作为分配资源成本的依据, 通过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对实际产能和作业单位时间的可靠估计, 计算出作业的成本动因率, 进而计算出该项作业应分摊成本的简单核算方法”。TDABC核算程序简捷, 省去了ABC中分配资源费用至作业的步骤, 通过测定单位作业耗时将确定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的过程融合在一起, 直接将资源成本分配至成本对象。

3.2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模型

3.3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TDABC克服了核算程序上繁琐的问题, 将ABC中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过程融合在一起, 用时间作为统一的度量工具, 对成本进行分摊, 这样使物流成本的计算过程更加简单, 也更容易推广。具体步骤为以下四个方面:

3.3.1 估计有效总作业时间。

部门实际产能为员工或者设备实际工作时间, 管理者可根据工作经验进行估算, 一般认为资源能力的实际提供量占理论提供量的80%~85%左右, 按照实际提供量是理论提供量的80%计算, 这样就很容易估算出有效作业时间。

3.3.2 计算单位时间成本。

单位时间成本为总成本除以有效总作业时间。

3.3.3 估计单位作业耗时

单位作业所需时间可以通过经验丰富的作业经理直接观察或推测获得。

3.3.4 计算单位作业成本, 即作业成本动因率。

单位作业成本是单位时间成本和单位作业耗时这两个指标的乘积, 作业成本动因率的经济含义是某项作业的单位作业成本。

3.3.5 计算产品成本。

求出作业成本动因率后, 就可以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或服务上, 最后汇总计算出产品或服务成本。

3.4 基于时间研究的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模型检验

物流配送中心的三项作业:处理订单、包装及配送, 作业量 (件) 分别为3000、2000和2000。该部门雇佣了30名员工, 每人每天工作8小时, 每月工作22天。该部门一个月的费用总额为150000元。因此该部门每月资源能力的理论提供量是316800 (30×8×22×60) min, 按照实际提供量是理论提供量的80%计算, 该部门每月资源能力的实际提供量为253440min, 所以单位时间 (每分钟) 成本大约为0.60 (150000÷253440) 元。

计算可以得出时间利用率为85.507% (216709÷253440) , 而成本利用率为86.684% (130025.4÷150000) 。通过分析未使用的时间量, 可以计算出需裁剪的人数为36731÷ (8×22×60) =4, 还可根据每项作业所需时间进行人员安排和调整, 直至最优。

通过分析时间研究, 可以大致归纳出时间研究的优势如下:

1) 能够为管理者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通过相关时间测定法, 对作业时间进行标准制定, 为做决策提供很大帮助。

2) 利用这个方法可以使物流各环节隐形物流成本的核算进一步清晰化, 为降低成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3) 利用时间研究进行时间测定, 可以让管理者对每一个作业单元的时间有大致的了解, 以便管理者发现每一项作业所存在的问题, 而对各个环节进行改进和优化。

4) 更重要的是, 明确成本管理的目标和质量要求, 克服从业人员缺乏追求最准确成本信息的缺点。

4 结语

对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和模型分析表明, 精确衡量每一项物流作业时间对于物流成本的准确核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时间研究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它主要是利用对时间的测定, 得出每一项作业的标准时间, 克服了以往估计时间的缺陷。时间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工作标准, 把实际作业时间与标准作业时间进行对比, 寻找改进的方向, 减少工人空闲和等待物料的时间。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时间测定方法对该配送中心作业时间和成本进行分析研究, 使得该配送中心作业时间确定更加准确, 作业成本更加精确, 从而更加合理的制定工时定额, 使作业均衡化, 更合理的安排作业人员, 减少配送中心作业人员数量, 以达到最优状态。时间研究不仅适用于物流行业, 未来还可以将时间研究推广到更多的服务行业。

参考文献

[1]POHLEN T L, LA LONDE B J.Implementing 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 in logistics[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994, 15 (2) :1-23

[2]PIRTTIL T, HAUTANIEMI P.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995, 41 (1) :327-333

[3]郭晓顺.作业成本法在物流企业中的适用性研究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5 (5) :477-480

[4]田军, 刘忠传, 赵正平, 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管理学报, 2009, 6 (4) :447-452

[5]宋华.基于供应链流程的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5 (3) :114-120

[6]帅斌, 孙朝苑.一类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MA模型[J].财经科学, 2006 (5) :018

[7]BRUGGEMAN W, MOREELS K.Activity-Based Costing in Complex and Dynamic Environments.The Emergence of Time-Driven ABC[J].2004

[8]EVERAERT P, BRUGGEMAN W, SARENS G, et al.Cost modeling in logistics using time-driven ABC:experiences from a wholesal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 2008, 38 (3) :172-191

[9]杨头平, 刘志学.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基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J].当代经济, 2008 (24) :144-146

[10]马风才.运营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1]张西林.配送中心作业时间测定研究[J].物流技术, 2013, 32 (4) :113-115

物流作业管理 篇2

第一章

1.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管理市一中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只能。2,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部分,都是有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组成,都是以现金的电子信息技术作为自我实现的前提、基础和保证,都是跨越企业、部门甚至是国别的。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等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它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它强调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与全球范围内的合适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把企业中非核心业务结合作企业来完成该,而现代物流管理强调的是从原材料的调配、成平的销售到包装物等废弃物品的回收以及退货所产生的物流活动的有效性。供应链管理是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模型,它可以利用信息共享、服务支持、并行工程、群体决策、柔性与敏捷性等现金的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企业的流程再造。而现代物流管理是基于物流关系的企业合作管理,无法从根本上进行制造企业内部的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不仅仅具有自己的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hi阿尤自己的理论模型、设计原则以及几次奥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它比现代物流管理设计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管理库存和合作关系,去达到对客户的快速反应和整个供应链上的交易成本最低。而现代物流管理是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达用户手中所需要 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有的库存投资源。3,(1.传统的管理模式仅仅局限于一个企业内部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的管理。它以一个企业的资源为主,所考虑的都是本企业制造资源的安排问题。供应链管理则涵盖整个物流的,从供应上到最终用户的采购、生产、分销、零售等职能领域的全部过程。它更注重于利用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以使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将各地,效益提高。(2。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各 企业的目标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很少考虑其他企业和最终用户的利益和要求;而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遵循的原则是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即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遵循的原则是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即供应链中所参与这的首要目标是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最小,效益最高,共同以使最终消费者满意为己任,这是所有参与者制定决策的首要标准。(3.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通常是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处于支配性地位,而其他企业则处于从属于地位,它们的生产、采购、销售等决策的制定都是被动的,因此它们与那个支配企业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虽然通常通常也存在一个核心企业,但它更多的是帮助其他企业节点企业,它们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关系与互助的关系,而非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4。在传统模式下,企业都是独立运作的,体现的更多的是竞争。在供应链管理下,强调得更多的是供应链哥节点企业的合作与协调,提倡在各节点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变过去企业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5.供应链管理不再是孤立地看待各个企业及各部门,而是考虑所有相关的内在练习题——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并把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5.物流管理的目标从财务和实际运作两个角度讨论,主要包括快速反应、最小变异、最低库存、整合运输、产品质量以及升级周期支持等。供应链管理目标是通过贸易伙伴间的密切合作,以最小的成本和费用提供做大的简直和最好的服务。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可以分为长期与短期两种。无论是从财务角度,还是战略角度,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满足客户服务要求,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上面来。

第二章

1,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唯一的物料、包装设备、装运搬运机械、输送工具、仓储设施、相关人员以及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物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屋子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在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惊醒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各种物流环节的合理衔接,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2,(物流系统由人、财、物、信息和组织管理等要素组成、包括输入、转换、输出、制约以及反馈五个环节,其特征有目的指向性、时空序列性、开放动态性、人机复合型、大跨度性、可分离性、复杂性多目标函数性)3,(供应链管理更注重整体,供应链管理的范畴更大,供应链管理能增加企业竞争力,战略出发点不同,供应链管理体系更完善,目标不一致)4。答:物流系统建模的目的是,客观实体系统很难作试验,或者根本不能作试验,可利用系统模型代替;对象问题虽然可以作试验,但是利用模型更便于理解;模型易于操作,利用模型的参数变化来了解现实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更经济方便。物流系统建模一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准确性、可靠性、简明性、实用性及反馈性原则。物流系统建模一般采用的思路有直接分析、数据分析、实验分析、主观想象及人工实现等方法;建模的常用方法有GRAI、IDEF、Petri网、GIM及SIM法。物流系统建模一般步骤是:弄清问题、搜集资料、确定因素之间的关系、构造模型、求解模型和检验模型。

5答:物流系统方案涉及面广,除了包括技术、经济因素外,还涉及政治、国防、社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多方面因素。不同层次的物流系统方案还需要与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与管理方法等方面因素相匹配。在对物流系统项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多项解决方案之后,需要对这些方案进行综合评价,详细比较这些方案的优劣,从而选择最优方案付诸实施,以确保项目经济可行地达到预期效果。不仅在择优物流系统方案时需要评价,而且在方案实施之前,也需要进行评价,以便及早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物流系统评价一般遵循以下步骤展开:明确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确定评价因素,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准则,确定评价方法,单项评价,综合评价。目前几种常用的物流系统评价方法有:经济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专家评价法。

第三章

1.说明物流过程的合理化与物流各环节的合理化的关系。(物流各环节的合理化是物流过程合理化的前提和基础)

2.配送与运输的区别?(运输功能包括供应及销售物流中的车、船、飞机等方式的运输,生产物流中的管道、传送带等方式的运输。配送功能要素是物流进入最终阶段,以配货、送货的形式最终完成社会物流并实现资源配置的活动。)

3.说明配送的功能和作业流程。(集货功能、储存保管功能、流通加工功能、分拣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进货入库作业、在库保管作业、加工作业、理货作业、配送作业和送货作业)

4.生产性企业和服务性企业的物流组织结构应管理哪些活动,两者之间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答:企业采取何种物流组织结构,除了企业对物流活动的重视程度,即其组织结构发展的阶段因素外,还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特点、以及物流成本产生的环节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在行业上则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下面就分析物流组织结构的行业特点。

1)生产性企业:

(1)采掘业企业生产基本原材料,主要供应其他行业生产。其物流活动主要涉及确保生产中所需的各种材料,如资产设备和辅助材料,采购和运输是其物流活动的首要内容。采掘业企业输出的产品一般品种少、价值低、并适用大批量运输。物流管理考虑的主要因素仅限于运输方式与路线的选择、设备的充分利用等,因此这类企业一般不会有独立的物流部门。

(2)制造业企业的主要活动是多处采购原材料、零部件,再组合加工成为具有更高价值的商品。其物流活动从供给和需求角度看都涉及许多物流活动,因此一般来说应设置物料管理和物资配送的独立性较强的物流部门。

2)服务性企业

(1)服务行业则将有形的输入转化为无形的服务产出,并且这些采购来的输入品一般要被完全消耗。因此服务业企业主要关注自身的供方物流活动,采购和库存管理最为重要。由于很多时候要求供应商按运到价格供货,因此运输管理并非其考虑内容,较高的物流成本多发生在供货方。对于服务业企业物流管理组织主要涉及物料管理。

(2)销售行业企业主要是为了再销售而进行采购。从地理区域来说,采购面大而销售面相对较小;对同一产品来说,一次采购量大而一次销售量相对较小。物流活动包括采购、向内运输、库存控制、仓储、货物分拣和运输等诸多环节。这时物流管理的组织机构就非常重要并涉及物料管理和物资配送两个方面,但可能对物资配送更为侧重。

第四章

1.物流系统成本管理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答:成本管理是物流系统控制中的重要管理环节,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物流系统运行的绩效和整个企业的运行成本,并最终与企业的竞争能力直接相关。根据物流系统在不同企业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其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但多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总成本分析

2)成本最小化策略

3)外购的决策

2.运输管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在物流系统管理中,主要通过什么手段来降低运输成本?答:运输节约来自于集中运输,其手段就是通过建立仓库来调节运输流量。这些仓库包括单一的仓库,也包括仓库网络。当通过仓库集中转运的运输总成本低于直接运输的时候,就需要建立仓库点。随着运输网络中仓库集运点的增加,总运输费用会减少,但是在超过一定数量的仓库设置后,总运输成本会上升。这种成本上升的原因在于能够被转运的数量减少。因此从仓库集运的角度看,应该存在一个运输成本最小化的仓库布置的合理数量。

3仓库的部署与物流成本的关系如何?答:在物流系统中提前部署库存可以改进服务响应时间。随着仓库部署的增加,总库存成本会上升,但是同时由于仓库网络的布置,使得单个仓管哭的零食库存储备要求降低,从而使总成本的升速降低。

4.确定型存储模型的特点是什么?答:就是假设货物需求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因此需求量、提前订货时间是已知的相对确定的值。实际上,当我们所面临的货物需求问题,其参数波动性不大时,一般可以使用确定性存储模型。具体如经济订货批量模型、非瞬时进货模型、允许缺货的EOQ模型等。随机型存储模型的几个主要问题是订货点的确定、安全库存量的确定等。

第五章

1.物流业务主要有几种模式有何特点?答:企业物流一般可以分为生产阶段的内部物流和采购销售阶段的外部物流,内部物流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库存控制、机器调度和运作质量控制等等,外部物流包括客户服务、运输、库存管理、信息流动和订单处理等等。一般的物流概念主要指外部物流,按照企业外部物流的实现形式,一般可以将它分为企业自营物流、第三方

物流、物流联盟和第四方物流等几种模式。自营模式主要指企业自备仓库,自备车队等,企业拥有一个自我服务的体系。第三方物流指企业利用一家外部的物流公司完成其全部或部分物料管理和产品配送职能。物流联盟指企业选择少数稳定且有较长时间业务往来的相关企业与之形成长期互利的、全方位的合作关系,通过彼此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各自的物流目标和战略。第四方物流指一个物流集成商,他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物流解决方案,它是建立于第三方物流和物流联盟基础之上并发展而来的一个新的物流模式。

1、第三方物流具有什么经济效益?答:对制造企业来说,第三方物流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

效益。选择第三方物流无语可以极大地节约物流作业成本;可以减少对物流设施的投资,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专业技术,克服内部劳动力效率不高的问题;还可以极大地提供服务水平,第三方物流的类型和特点?答:从全球范围内看,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可以根据其核心能力和历史背景分为以基于运输服务的、基于仓储/配送服务的、基于货运代理服务的、基于港口/铁路终端服务的、基于信息与系统集成的等五大类。集货配送型;散货配送型;综合配送型

2、集装单元化技术的优点?答:是采用装箱器或采用捆扎方法,把物品组成标准规格的单

元货件,以加快装卸、搬运、存储、运输等的物流活动。集装化已运用于物流过程的各个环节,按集装化的具体方式,集装化主要可以分为集装箱化、托盘化、货捆、网袋、框架、滑板、半挂车等7种方式。

3.流通加工与生产加工的区别?1.对象不同:流通加工的对象是进入流通过程的商品,具有

商品属性,而生产型加工的对象是原材料、零配件、半成品 2.加工程度不同:流通加工大多是简单加工,是对生产加工的一种辅助和补充,生产加工则是辅助加工、深加工、精加工 3.目的不同:流通加工不是创造物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而是在于完善起使用价值,并在物品不做大改变的情况下提高价值 4.组织者不同:流通加工是有流通企业完成,而生产加工是由生产企业完成第六章

1、一个有效的供应链的特点是什么?答:一个有效的供应链应该具有良好的客户价值创造能力、柔性、响应度、市场渗透力等,如何提高这些能力,并在成本和效益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需要对供应链进行设计。一个设计上有缺陷、先天不足的供应链系统,很难有好的绩效。供应链管理包括两种重要模式,后推模式(push)和前拉模式(pull)。

2、供应链有哪些重要模式和运行机制?答:有后推模式、前拉模式、,运行机制包括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自律机制

3、在网络环境中,供应链的管理机制有什么特点?答:1.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原材料或成品 2.全球战略与地方执行能力的结合 3.在线实时的信息处理能力 4.跨越部门、产品、企业的信息管理 5.供应链上的作业流程和方法的完全整合 6.有效的成本管理 7.形成高效能团队

4、供应链中的需求变异放大原理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答:当供应链中的企业根据其下游企业的需求量来确定其生产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就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而其不确定性就会逐级放大,达到最上级供应商时其需求的变异系数远大于位于供应链下游的经销商和零售商,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不能解决需求变异放大的问题

5、传统的采购模式存在什么问题?答:1.采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2.质量控制的难度大 3.供求双方竞争多于合作4.对客户需求的反应较慢

第七章

1、什么是整合物流系统 答:就是将与物流有关的各项活动、角色和信息等综合在一起,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管理 其管理特点是什么?答:整合物流系统包括内部整合物流部分和对外正好我物流部分。内部整合物流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的配送、制造和采购物流的一体化系统,这个系统把企业与上有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单位连接在一起,对外整合物流系统,是将物流系统的管理扩展到整个供应链来进行考虑,关注在整个供应链企业群体中的物流作业的一体化协调,从而在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层次上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绩效。

2、物流系统中的信息流有什么特点?答:是物流系统内部的有关需求分布的信息流动。这些信息包括哥哥额环节对订货数量、存货的可得性、运输的紧急性等方面的运输要求,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共享,可以降低不同环节之间的不协调性,从而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

3、物流系统的周期是如何组合的?答:包括配送完成周期、制造支持周期、采购完成周期

4、物流系统的管理目标包括哪些?答:快速响应、最小变异、最低库存、整合运输、质量改善、物流循环

5、如何管理物流系统中的不确定性问题?答:降低不确定性,当发现偏离较大时,需要做出相应的运作方式调整或资源配置调整。通过这些努力,管理者可以在较低的库存条件下降低时间上的不确定性)

第八章

1.子商务和INTERNET技术在哪些方面提高了物流的效率?答:电子商务和以Internet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效率。互联网提供一种双向的、推拉互动的、多媒体的、实时的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实现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是根据购买者的某些特征,将市场区分为若干相关群体,以确定目标市场,生产的起点在于企业在预测的基础上主动向消费者的主动供给。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生产的起点在于顾客的定单,是由顾客的需求拉动的。企业在网上寻找合适的供应商,理论上讲具有无限的选择性,这种无限的选择性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并带来了供货价格的降低。由于网上客户可以直接面对制造商并可以获得个性化服务,所以传统物流渠道中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中介将逐步淡出,或转变为供应链上的一个部分。

2.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系统的特征?答:1.整个系统具有无限的开放性 2.物流节点普遍 实行信息化管理 3.信息流在物流过程中起引导和整个作用 4.系统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

3.如何解决部门效率和整体最优的目标冲突?答:高度激发销售人员的决策,另外提高服务和降低物流总成本之间存在“效益背反”的关系,减少库存点并尽量减少库存补充变得频繁,因而增加了运输次数。物流需求、制造需求和草狗需求之间的不一致会使得设施与处理无效率,降低了整体的优化程度。要实现整体最优,必须采用信息技术,将包含信息在内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资源进行整合,统一规划,才能有效协调传统方式下企业部门之间的矛盾,协调企业上下游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整体而不是局部最优。

4.分析描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答:订货子系统、配送管理子系统、进货管理子系统、运输管理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

物流作业管理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 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 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75-0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源自德国劳耐尔团队创立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从职业需要角度出发,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内容开发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项目)为载体,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教、学、做、考,有效地解决企业所需与学生所学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零距离”上岗的就业竞争力。该理论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第二,以项目为载体;第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第四,用任务驱动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第五,以学生为主体;第六,开放办学;第七,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运输业务流程,学会选用适当的运输工具和设备,应用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组织货物多快好省地位移到达目的地交付收货人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必修主干课程,该课程一般是在学习了物流管理基础和物流信息技术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以往的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系统性的灌输,轻视实践技能训练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难以适应就业岗位需要。课程在教学思路、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面都存在不足,故须对其进行改革。本文试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教学进行探讨。

一、课程定位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课程设计立足于满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本地区企业行业业务发展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8年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大力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贸、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其中物流产业基地成为北部湾九大产业基地之一,物流业将得到更大发展。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到2015年物流人才需求达到95800人。在此情形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应以培养服务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为出发点,紧密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和大力建设课程实施保障体系”为手段,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二、课程设计思路

紧密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目标的培养,实行校企合作开发和建设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改革以往课程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不适应岗位工作需要的做法,以“职业导向,任务驱动,学生主体、工学结合”为教学理念,以物流管理专业货运方向对应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能力要求为依据,分析、归纳和整合出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实施教学,变抽象理论知识传授为以完成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让学生置身于真实工作情境中,参与到工作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课程设计要点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为了“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由高校教师和企业专家代表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深入到具有代表性农工商企业和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货运企业进行调研。围绕物流行业的发展、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物流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进行深入交流。同时,与企业专家、业务一线人员、课程专家等一起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类、整理。调查分析认为,物流管理专业货运方向学生主要的岗位群涉及揽货、调度、单证处理、配积载、发送与交付操作、事故处理和结算等,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密切相关就业岗位是货运主管、运输调度员、运输站点管理员、货运计划员、货运现场管理员等。货运管理员、运输调度员等岗位群的“员”是学生毕业的初次就业岗位,一两年后(快的顶岗实习结束),绝大多数均走上了业务主管的岗位。所以本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培养货物运输业务主管实战型人才。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三个方面。本课程的知识目标主要是:养掌握物流运输合理化标准、影响因素及其实现途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多式联运的条件、单证缮制及其流转和运杂费计算与结算;运输货物特性;货运保险;运输风险规避、运力资源整合和运输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实务知识和管理知识。能力目标包含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本课程能力目标是: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团队合作能力、爱岗敬业、有奉献精神(社会能力);能正确选用适当现代化运输工具和设备,掌握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操作流程并能熟练操作和管理(专业能力);会自我学习、会收集、分析、处理和运用相关信息,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完成工作任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方法能力)。知识目标的确定从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出发,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融入职业能力训练过程。职业素养目标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等。本课程要求学生待人有礼貌,尊重别人,学会管理时间,有社会责任感,诚实守信并且逐步养成为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对接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课程建设团队调查分析认为,货运业务方面除不同岗位有不同的任务和能力要求外,同一岗位在运输生产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任务和能力要求。对此,本课程整理归纳成货运业务岗位群在货物运输生产过程中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如表1,为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提供依据。

表1 货运业务岗位群在运输生产过程中的任务和能力要求

运输生产过程货运业务岗位群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

准备阶段接受运输任务确立运输合理化标准、了解运输货物特性的,掌握运输网络布局

编制运输计划熟悉运输工具特性、会运用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调度安排会制定运输计划与方案

生产阶段设计运输业务方案、组织运输作业(单证制作传递、信息处理、运费计收、货物发送交付)会管理零担货物运输;会管理整车货物运输、特种货物运输管理、快递和集装箱货物运输

处理货运事故掌握货运事故及纠纷处理方法技巧

结束阶段运费结算会运输成本控制

绩效评价会评价货物运输绩效

基于货物运输生产过程、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规定要求,确定了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见表2,设立了货物运输合理化、公路货物运输等10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分为若干个学习型工作任务,全课程共19个学习任务。从强化实践技能、方便考核和有利于学生学习出发,每个学习型工作任务设置有相应的若干训练任务,全课程共26个训练任务。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在货运职业岗位中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每个工作任务有其自身的工作流程,整体上也反映了运输生产的完整过程,是一个运输管理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完整流程。

表2 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内容表

职业能力

要求能力

模块课程内容

学习任务学习项目训练任务

确立运输合理化标准、了解运输货物特性,掌握运输网络布局;熟悉运输工具特性;会运用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会运输成本控制基础

能力1.树立运输合理化意识

2.接受任务,编制运输计划,合理调度车辆和驾驶员

3.选择适宜的货物运输方式

4.优化物流运输的线路

5.运输成本核算与控制

一、货物运输合理化1.组建模拟运输公司

2.常见不合理运输表现、原因及其危害分析

3.运输管理信息系统使用

4.运输项目计划编制

5.运输车辆调度安排

6.运输任务人员指派

7.车辆运行组织

8.常用运输方式经济特性比较

9.运输线路选择

10.货运成本核算与控制方案制订

会制定运输计划与方案;

会管理零担货物运输;

会管理整车货物运输;

会管理特种货物运输管理、快递和集装箱货物运输;

掌握货运事故及纠纷处理方法技巧

核心

能力

6.组织公路零担货物运输

7.组织公路整车货物运输二、公路货物运输11.桂华物流公司零担运输业务流程分析

12.运输合同编制

13.运输表单缮制

14.中外运南宁公司整车运输业务流程分析

8.组织铁路货物整车运输三、铁路货物运输15.五百吨白糖南宁火车站发运长春站运输方案设计与实施

9.组织内河货物运输

10.组织海洋货物运输

四、水路

货物运输16.河内公司一千吨玉米南宁上尧码头船运广州新港码头运输方案设计与实施。

17.洋海公司300箱“桂花”牌农机零件中国钦州港运往埃塞俄比亚的阿萨布港口运输方案设计与实施

11.组织航空货物班机运输五、航空货物运输18.泉航公司从上海空运一批计重180千克仪器(普通货物)到北京的运输方案设计与实施

12.组织国内多式联运

13.利用集装箱组织货物国际多式联运——集装箱货物运输出口

六、联合运输和集装箱运输19.一批肝乐宝等药品南宁发送海南省三亚市鸣里医药中心的运输方案设计与实施

20.桂林箱集公司500吨人造纤维出口刚果的集装箱运输方案设计与实施

14.组织特种货物运输七、特种货物运输21.中石化南宁公司汽油运输业务流程分析

15.组织货物快递运输八、快递运输22.一份未完成手续的合同书从成都快递南宁签订的方案设计与实施

16.控制运输风险和妥善处理货运事故及纠纷九、货运安全23.保险货物损失的索赔

24.运输纠纷解决

会评价货物运输绩效能力

拓展

17.及时结算运费

18.正确评价物流运输绩效

十、运费结算与运输绩效评价25.海运运费公路整车货物运输运费结算

26.南宁蓝天汽车运输公司2012年12月绩效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工作情境转化为学习情境,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一致,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相统一。学生在这样的项目和任务活动中,学习主动性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协作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一定的锻炼。让学生在完成每个运输作业与管理的任务中取得工作(学习)成果,收获工作经验。如此设计,实现了三个对接。一是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设置课程、组织内容。二是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格式,转变为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三是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对接。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实现工学结合,依据工作情境建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获得职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多样灵活。学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是必须灵活运用。原则是教学方法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学生愿意学,积极性主动性高,收效好。本课程以货运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基本教学方法。对整个学习过程依据运输作业与管理工作过程序化的10个项目19个学习任务中的每一个学习任务都设计具体的目标、任务、活动流程、成果展示、考核与评价,方便教与学的执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努力去完成任务。每个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1)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学生按模拟公司(有的班沿用物流管理基础课程组建的公司)接受任务;(2)学生按公司分解任务,制订完成任务初步计划方案;(3)学习相关知识,寻找完成任务相关资料信息,确定行动计划方案;(4)组织实施计划方案;(5)结果报告;(6)评价及反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辅导和必要帮助;在评价及反馈环节,学生对自己的完成过程表现进行自评,教师进行点评。整个过程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此外,有针对性采用角色扮演法、项目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和技能竞赛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评价全面客观。教学效果评价改变了以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而是以学习目标实现程度为评价标准,用多元评价方式评价,以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课程的做法是按照“两全”、“两多”、三结合”课程考核体系进行评价:“两全”,一是全程考核,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全程进行;二是全面内容考核,从知识、能力、学习态度、职业素质全面考核。“两多”,一是考核主体多,其中包括学生本人、模拟公司经理、企业老师、任课教师等;二是考核方式多,采用笔试、口试及操作多种考核方式。“三结合”,结果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单项操作技能与综合运用能力考核相结合。结果性考核主要是期末卷面考试和综合项目操作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30%。过程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包含每个学习任务的项目式考核的成绩,还有课堂比赛、任务模块测试和业务创新等。每个学习任务的项目式考核成绩是基本的,因为它反映了学生完成项目和任务的质量、完成的效果、成员参与度等。

(五)教学资源建设同步甚至优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解决好项目设计开发和教学活动组织等基本问题,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校内外教学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建设、整合和提升也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基本保障。教材是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基本保障,与传统物流运输课程教材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不再是相关学科体系中概念、理论知识等的系统归纳,而是完成工作任务(项目)的背景资料、操作规范说明和进程指导方案。这类教材不只是纸质的书本,还包括纸质资料、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多媒体声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同时,教材必须是动态的,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另外,校内外物流基地的建设也要跟上。本课程所在专业已经投资300多万元建设校内物流综合实训基地,还建设了7个包含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快递的校外实践基地,基本上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四、课程特色与创新

第一,课程设计突出职业性,适应高职学生特点。围绕高职学生“爱动手”的显著特点和学生毕业能“零距离”上岗要求,本课程以职业能力拉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以工作过程导向序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为学生就业和走向劳动力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课程实施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和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一体化。本课程构建的教学模式是“项目+任务”教、学、做,配套了“问一问”入题、“看一看”想题、“动一动”做题、“议一议”评题和“找一找”备题教学环节。课程以学习(工作)任务驱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以模拟公司形式自主完成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订、工作任务实施、工作成果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从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第三,课程教学评价实行“两全”、“两多”、“三结合”考核体系全程多元考核。采取多考核主体多方式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全内容和全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结合,重在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重在能力考核;单项操作技能与综合运用能力考核相结合,重在综合运用能力考核。

第四,课程教学资源同步甚至优先建设,保障课程实施需要。课程组编写出版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工学结合的“物流运输管理实务”项目教材,以及相关辅助教学材料(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满足了课程教学需要。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物流运输作业与管理课程设计,有利于形成“以项目为载体、学生为主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局面,创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形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最终提升就业率,是一项值得高职教育推广的做法。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08B103)

【作者简介】朱仕兄(1959-),男,壮族,广西钦州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物流作业管理 篇4

基于物流作业流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将成为拉近学生学习定位和社会需求之间距离的一种必不可要的手段。

1开发以物流作业流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1 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

培养目标是对学生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培养目标均要以课程为桥梁才能实现。所以,课程本身已成为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

应用性本科院校的课程内容应该以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的,是面向实际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或某类职业和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动市场所需要的能力与资格,并且对专业理论体系有较系统的认识和理解。相应的课程体系开发构建必须充分体现专业性、社会性以及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等,从而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1.2 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Benjamin Bloom)提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希望达到的目标”,课程体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训大纲等都是教学训练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开发的水平和实施的效果。

2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①社会导向原则。与企业界的密切配合,是实现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为此,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必须有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在实施过程中宜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②能力本位原则。这里所说的能力,不该狭义地误解为只是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能力本位就是指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能力本位思想构建课程体系,目前已被众多物流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采用。

③学生主体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和学生的交互过程。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因素”,如学生的专业兴趣、动机、需要、能力、情感等,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最有效、最投入地学习。

④课程内容选择原则。如何选择课程内容,也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里主要应考虑适应性、系统性、现实性与前瞻性、职业性与理论性及“以学为主”。

3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3.1 基本思路

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架构。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的规律和具体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动态要求重新解构课程内容,架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高级复合人才,人才的服务层次为部门操作型的中级层次的管理人才,把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理论和实训教学满足实践操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物流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会随着物流行业新技术的应用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动态变化,因此,要求这一完善的过程应不断地继续下去,更好地适应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变化。

3.2 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①“宽带”加专业方向——突出适应性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制四年,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平台、专业平台、集中实践环节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五大模块,充分体现出“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可重新解构为表1所示内容。

②课程内容紧跟市场需求——突出实用性

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因此,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要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了许多新兴交叉课程。

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可操作性

我国的应用型高等院校的物流管理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增加实践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实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④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

结合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特点,就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如《物流配送实务》、《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等课程就十分适合多媒体课件制作。针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某些课程在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无法实际操作的困难,尽量组织学生到仿真实验室上课,直观地进行仿真模拟实验,目前主要有flexsim、RaLC等仿真软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环节是保证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与规格,培养应用型合格人才的必要保证,也是新的课程体系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应用型高等院校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就是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具体讲就是要采取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加强教学实验和项目训练提供基本条件,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利用多种物流管理手段(技术的或管理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2l世纪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基于此物流管理专业制定了科学的、可操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的集中实践环节内容及基本要求包括:基础实训、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配送规划设计、综合性物流实验等实验实训内容。

4以物流作业流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开发案例

4.1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实例

目前,本科院校的物流教材都以知识模块体系构建,这和我们“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极不相衬。高职院校在突出物流应用上反倒先走一步,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物流学院院长吴彩霞提出的“基于客户物流服务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就很有创新,内容如表2所示:

4.2 以《仓储配送管理》为例说明课程体系开发的变化

《仓储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如果这门课程把生涩的知识模块分割开来一块一块地编写成各章节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教学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因此,以作业流程作为大纲体系编写教材,整个教学内容就会很流畅地反映出从商品入库到出库的基本程序和环节,立体感也会更强。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物流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关的国内外物流业务必将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及相关服务市场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级物流管理与服务的专门人才。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前提下,学生既要懂得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又要贴合企业情况,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基本掌握物流活动中的各种操作流程和必要技能。

摘要: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文中针对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不够系统完善的问题,从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课程体系建设原则、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以及课程体系建设实例等多角度展开分析,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物流实训课程教学构建模式,并介绍了相关的课程建设范例。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物流教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J].职教论坛,2004,8.

[2]黄有方.把握历史机遇,科学务实地发展我国物流高等教育[J].第三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高峰论坛,2009,5,16.

2013下学期物流管理期末作业 篇5

“在2013年度经济人物典礼上,雷军与董明珠均获得了年度经济人物,在颁奖环节中,雷军董明珠对赌掐架,雷军表示五年内如果小米模式营业额击败格力,愿董明珠赔自己1元,董明珠则表示,如果被击败愿意赌10亿。雷军同时笑称,可以请马云担保。”

请自行研读材料,任意选取格力和小米两家之一作分析,或者选择两者进行比较分析,利用物流管理课程所讲述的相关理论,分析两家企业的成功之道,以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期,请给出你对该企业的独立见解和建议。论文格式不限,字数不少于1500字。

请于2014年1月10日将论文的电子稿由班长统一打包发给我,纸质稿由班长于当天统一交给我。

如有疑问,请电话咨询(638268)。

祝大家学习进步,新年快乐!

物流作业管理 篇6

关键词:增值服务 增值服务的内容 增值服务的功效

无论是企业、第三方物流机构还是配送中心,实施配送是物流作业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各种货物信息的处理、集货、分类、加工、挑选、保管、配货等多个环节,并按照客户的需求,准确、快速的将货物配送到客户的手中。现代物流要求企业树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如果在配送过程中可以实施更多的人性化的服务,就可以赢得更多顾客的信赖,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契机。

一、增值服务

增值服务相对于基本服务来说,是基本服务在功能和内容方面的延伸,为适应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基本服务以外的服务。增值服务的实现主要依托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物流配送先进理念的不断深入和配送技术的逐步创新。在配送过程中提高增值服务的同时,企业应该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出发,强调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充分协调,相互配合,以最科学的方法、最经济的方式来完成对客户的增值性服务。

二、增值服务的内容

(一)客户

企业经营的目标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但是企业绝对不能为了眼前的效益而选择牺牲未来的客户,所以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以客户需求导向作为经营方向,充分考虑客户的利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维系自身稳定顾客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去挖掘潜在的新顾客,通过各种方法去创造顾客。为客户提供更多更人性化的增值服务无疑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例如,为满足客户的需求,在配送过程中提供特殊的商品包装、运输信息通过网络或手机的时时提醒客户以及发生缺货、延期等意外情况对客户的合理解释和适当补偿等等。

(二)生产企业

生产企业通过物流配送获得原材料以用于企业的商品生产,如果第三方物流机构或者配送中心在对生产企业进行物流配送的同时,能够向他们提供更多的增值性服务,更便于他们的各种生产的开展,节省生产之前或者生产之后的准备活动的时间、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消耗,无疑可以受到更多生产厂商的亲睐。例如,为生产厂商所需原材料在配送过程中提供各种原材料的初级加工,为生产厂商生产出来的产品提供各种详细的运输包装和运输标准的数据等等。

(三)经销商

经销商通过物流配送获得货物后用于商品的再销售,在配送的过程中,增值服务的方向就是为经销商更加快捷、经济的开展营销活动而提供的更为人性化的服务。这样就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减少了商品的库存和积压,加快了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促进的资金从消费到生产的回流,这些都彰显了物流增值服务的强大作用。例如,为经销商在配送过程中提供样品说明和售后服务、掌握经销商的库存情况以提醒经销商的补货系统等等。

(四)时间

库存是很多企业物流费用成本中很高的一部分,例如仓库的用地、建设、设备的维护、管理、老化,作业人员的搬运、装卸的费用等等,为了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零库存的概念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渐产生,所谓零库存,即不以库存的形式存在,也就是库存完全消失。库存产生的原因是缓解和调节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的不一致。为满足未来不确定的需求必须保障一定的库存数量,但是这样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货物的积压和滞销,反而造成资金的占用和浪费,导致成本的增加。为了平衡这两种矛盾,企业可以引入准时制来实现零库存。准时制即在需要的时候,按照需要的数量,生产和配送需要的产品。例如,很多配送中心的增值服务都涵盖了掌握上下游企业的销售情况,当某些商品即将售罄缺货时,配送中心会自动的将货物配送到上下游的销售企业手中,以实现上下游的销售企业的零库存,在节省库存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和销售的效率。

(五)环保

随着低碳概念的进一步引入,绿色、环保已经成为我们今天生活的主题。完成商品的生产到消费的物流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边角料、废弃的包装箱、捆扎的带子等废弃物品,在传统的物流过程中,这些物品很多都会随手丢弃,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为了適应现代物流的发展,废弃物物流的概念逐渐产生。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基本或者完全失去使用价值,无法回收和利用的排放物。废弃物物流是将在物流过程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等,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很显然,废弃物物流的实施,一部分废弃用可以通过循环回收变废为宝,成为可以再次利用的物品,重新进入生产、物流或者消费领域,另一部分物品无法继续利用则直接进行掩埋或者焚烧等无害化的处理。例如,第三方物流结构或者配送中心在实施物流配送过程中,把商品及时、准确的配送到商家或者消费者手中后,把拆除下来的包装袋、包装盒、固定包装箱的捆扎带、保护包装箱的塑料袋等物品进行回收,这样可以促进这些废弃物的再次回收利用,还可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增值服务的功效

(一)便捷性的提高

为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增值服务,其中一个方向就是设备的简约、手续的简化、操作的简单。当然,服务的内容并没有简化。例如客户本来应该自己购置的仓库和雇佣的员工,通过增值服务实现了零库存,节省了大量的设备、人工和成本。由于增值服务的附加值的体现,原本很多客户自己需要做的事情,现代化的物流服务商都为客户代劳了,使客户能深深的感受到这种增值服务为自己带来的简单感,还为自己在很多方面节省了成本和开支。

(二)响应速度的提升

物流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为了实现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流通速度,就必须提升物流的响应速度。传统物流的做法是通过加快物流运输工具的速度,或者是开发新的更加快速的运输工具,但是受到道路、天气、运输工具等条件的制约,速度提升的空间比较狭小,更加快速的运输方式的研发又需更多的时间和科技的支撑。所以传统物流无法适应客观的要求。而现代物流通过更多的增值性服务,简化了物流配送过程,减少了物流配送环节,对配送系统的结构进行优化和重组,形成了更加适合客户的绿色物流通道,建立信息的快速响应机制,增强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物流成本的降低

企业追求的是效益的最大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科技的进步。所以企业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降低企业的成本。而物流成本是企业总成本中比率非常高的一部分。所以降低物流成本,对企业争取更多的利润,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物流增值服务方式的不断延伸,第三方物流机构或配送中心可以采取结合共同配送、准时制技术、零库存、废弃物物流回收等各种配送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优化组合,选择最为适合的物流配送方案,使得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

(四)配送功能的延伸

增值性服务是配送功能的延伸和发展,无论是第三方物流机构还是配送中心,都处在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所以配送功能的应该向生产和消费两个方向延伸。向生产方向可以延伸到市场分析、市场调查,帮助生产厂商对生产的商品在投放市场后的效果进行预测;和生产厂商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处理采购订单,以保证原材料准确、及时的配送到生产厂商。向消费方向可以延伸到库存的控制、物流方案的选择,建立准时制和零库存;帮助消费者进行货款的结算等等。

增值性服务是在基本服务通过创新延伸出的扩展性的服务,配送过程中的增值服务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物流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最好法宝。随着增值性服务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可以更多的满足不同类型的顾客的各种的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务,加快商品在生产和消费的流通速度,同时也为企业降低了物流作业所产生的成本,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恩明.第三方物流的增值[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9(03)

[2]骆卫青.仓储企业的增值服务分析与运作[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10)

[3]李明芳,蒋佳.逆向供应链中退货快速处理的委托代理问题[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08)

[4]陆玮. 如何提供配送增值服务[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11)

[5]臧翠先.增值仓储运作[J].运输经理世界.2005(12)

物流作业管理 篇7

一、传统物流成本管理中管理成本计算方法的不足

如果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则成为物流公司的关键之一。物流企业在应用传统算法对成本进行概算时, 通常只是将外委运输费统计其中, 而对于其他费用则用在销售、成本和管理费用之中。在财务中, 其成本的概算经常为人工费、折旧费、已消费的隐藏的物流成本。即按照一定的标准抽出物流活动中的消费、运用的金额做出计算。如:在物流工作中直接的工作人员的员工费来作为物流人工费入账。而降库房、搬运、运输、等其他物流活动经费作为为物流活动费。两者相结合作为公司的物流成本, 进而使公司对物流成本的把握在经营上成为可能。但这样物流成本计算方式有许多缺陷:

1. 对物流成本的管理不能有效的进行

传统算法是为了满足公司财务报告而核算的。所以其服务的目的不是公司的盈利目标。所以其不能很好的为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依据。在此算法下, 一般企业的简介费用即为物流成本, 按其发生的位置进行统计, 所以成本管理只能局限在当前部门, 系统的在整个物流作业层次上不全面。此外, 物流信息的不确定性也或多或少的降低了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管理的能力。

2. 对物流成本信息的提供存在误差, 且工作任务繁重

若将物流成本信息在相应的制造成本和管理经费以及销售费用中准确的提取出来。首先必须明确在物流活动中, 哪些是物流成本的消耗, 哪些不是物流成本的消耗。由于这个界限区分不明确, 致使物流成本不够准确。其次, 如果物流成本的金额是按照某一标准抽出, 那么标准制定是否合理, 是否科学也会导致对物流成本信息统计的错误。同时, 若在财务凭证中寻找物流成本信息, 这对小企业无疑是大海捞针, 而对大企业也是一个繁重的工作任务。

二、对于物流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法起的作用

在物流成本管理中,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不单是供给比较牢靠的成本消息, 主要是想利用此方式提升对物流成本的掌控, 寻找低价的物流成本, 以此提升商业甚至于全社会的经济收益。怎样使用作业成本法实现对物流成本的掌控, 大部分是依照作业成本的核算值, 把它和预定的成本来进行对比, 算出低效率、耗费多的物流作业, 对其做出更改与补充, 最终达到掌控的目标。

1. 使用作业成本法, 评判商业资源的利用率

把资源按照资源起因平分到每个作业中, 是作业成本法核算的第一步。这一步可为资源的事实用量与需求用量的差别比较提供参考, 进而评判出资源使用成果, 促使商业比对差别出现的起因, 进而降低了资源的本钱浪费。比方说, 某事业分发劳动费的动因是劳动者数量, 假如包装作业依照预算应平分的劳动费为两万, 可事实却使用了3万劳动费, 据此我们可找出出现这差额的起因, 对相关工作者进行责任追查。

2. 使用作业成本法对客户盈利性做出分析

作业成本法供给的消息能够使得商业更改成品服务搭配, 把精力放在盈利性大的商品与和消费者上。随着市场的竞争的愈演愈烈, 消费者要求的独特化也越来越明显, 若用相同的价格给出不同的服务明显是没有公道与效益性的, 也违反了市场常规。对于这种情况, 可使用作业成本法从作业的方面核算消费者的对应过程成本, 控制消费者全面、精准的本钱消息, 对客户的盈利性做出解析, 同时帮助商业产品或服务核算价格。为商业明确目标市场给出参考, 为资源流动指出方向, 尽可能地达到商业价值。

3. 使用作业成本法分析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 为企业作业流程做改良

可提高企业效益, 提升客户价值或是物流运行中不能缺少的作业是增值作业, 与之相反的便是非增值作业。作业成本法对作业本钱动因进行了分析, 知道了出现物流本钱的原因, 对本钱责任中心做出分块, 找出作业本钱的所属块, 掌握作业成效, 尽可能降低和排除非增值作业与低效作业, 实现企业作业流程改良。在改良的中, 不能只注重于怎样实现低效作业, 而是全力找出作业本钱形成的原因。比如说, 转送原材料是低效率作业, 在对作业改良时, 不单是怎样让转送原材料效率高, 同时要找出转送原材料出现的原因, 进而分析转送原材料是否是必须的, 若是能够重构系统, 省去转送原材料这一步, 这种办法是最可行的。

总的来说, 就现况分析, 对物流成本核算与物流成本管理的最佳的手段是否为作业成本法, 是由物流成本的特征决定的。物流本钱降低的乘数效应确定了物流成本降低所导致的利润将高过物流成本自身所降低的值, 因此对物流成本的掌控减弱会大幅度增加企业经济收益。同时企业物流也是整个社会供给线的一段, 经过对单独企业物流成本的掌控进而增加整个社会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余艳琴.物流成本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2]王凤美.加强物流成本管理, 深挖第三利润源[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4) .22-23.

物流作业管理 篇8

一、传统的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物流成本的产品消耗分散在许多的费用成本项目上, 有直接的成本消耗, 也有间接地成本消耗, 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很难准确计算出企业物流的实际成本。传统的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与不足。

1. 物流成本核算不完整

在传统的物流成本核算中, 物流成本的核算只是为了完成企业财务决算报告, 核算的项目主要是企业委托外部运输以及向仓库支付的仓储费等传统物流费用, 而对于其它的人工费、设备折旧费以及固定资产税等已消费的隐藏物流成本, 进行统一的计算, 记录在企业的销售和管理费用当中。这样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不能为物流成本的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 企业很难掌握物流所消耗的实际成本。

2. 物流成本信息提供存在差异

在物流成本核算过程中, 各个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存在差异, 没有制定统一的核算标准。企业之间的物流成本无法进行对比, 这会导致物流成本信息的统计发生错误。另外, 在物流活动中, 属于物流成本消耗和非物流成本消耗的界限还不清楚, 这也会导致物流成本的计算出现错误。

3. 物流成本核算的责任不够明确

在物流成本核算过程中, 企业财务会计没有物流的单独项目, 所有的成本都在费用一栏, 物流成本管理很难对物流成本所产生的详细费用进行分析和计算。许多销售残留的产品、进货过量、产品的紧急输送等所产生的费用都计算在物流成本的保管费用当中, 这也使得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得到增加。

二、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物流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1. 利用作业成本法物流作业分析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只是单纯的计算出准确的物流成本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计算物流成本信息的关键, 是运用物流成本信息使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从而更加清楚的了解物流成本信息, 优化物流作业流程, 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控制物流的成本。企业可以对物流成本进行作业分析, 从物流的单项作业、作业系统的价值以及作业系统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 企业可以根据物流系统的组织结构, 将企业物流的每个过程划分到不同的责任中心;然后依据物流成本的预算, 编制物流责任预算明确每个组织的权力和责任。在核算完成后, 找出物流成本预算与最终核算存在的费用差距。分析物流作业之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责任单位, 再将信息反馈到物流成本管理当中, 改进物流过程中物流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消除不增值的作业, 降低物流作业的成本。

2. 使用作业成本法对客户盈利性做出分析

随着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消费者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 对物流的服务要求也不相同, 物流服务对物流服务赢利能力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大。企业要重视企业物流服务的盈利能力分析, 使用作业成本法, 根据消费者的具体要求的物流作业集合计算相应的服务成本, 分析客户的盈利能力, 核算商业产品的价格。这样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这对物流服务的需求, 从作业的角度计算出对应的物流业务成本。此外, 在物流业务中, 许多无用的作业和低效的作业都需要剔除或者进行改进。企业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分析与管理物流成本, 对物流作业流程进行合理的改进。

三、结语

当前我国的物流成本管理还存在许多的缺陷, 大多还停留在成本的核算阶段, 没有利用物流成本的信息, 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物流管理方法。对于物流的成本管理, 还缺乏一个有效的分析与管理方法。作业成本分析是以作业作为成本的中心, 融合了作业管理的先进管理思想, 成本的计算范围大, 计算出来的信息也更加精确, 能够有效管理企业物流成本,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小龙, 朱文贵, 张显东.ABC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科技, 2012, 15 (6) :14-15.

[2]许皓.强化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若干对策[J].水路运输文摘, 2012, 21 (11) :56-58.

物流作业管理 篇9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已成为企业重要利润来源,物流成本管理在企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增加企业利润有两个最基本的方法:扩大销售和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往往比扩大销售更为直接和有效。

有效实行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对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增强了企业竞争优势。

2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日美等发达国家宏观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单位GDP的物流成本 )基本上已经降低到10%以下,而我国目前仍停留在18%左右,这个指标几乎是发达国家的两倍。

以汽车行业为例,2009年汽车行业物流成本费用率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据此推算,2009年我国汽车企业物流成本比2008年节省55亿。但是与日本相比,2009年日本企业物流费用率仅为2.97%,比我国低6.1百分点。如果达到日本的水平,2009年我国汽车企业可节约308亿元物流成本。

3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核算方法的问题

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阶段,物流成本核算方式不合理主要体现在:

①没有对物流成本进行单独归集,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而是将所有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无法获得全面、完整、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

②物流费用的核算很不完整,财务报表里面所体现出来的物流费用如运输费和仓库保管费等费用,而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作业相关的人员费用、设备折旧费用、能源费用等各种费用则是与企业其他费用统一计算,因而,企业难以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如购买原材料所支付的物流费用是计算在原材料成本里面的。

③物流成本核算的内容和方法不明确。企业不能清楚地界定物流成本的核算边界。没有弄清楚物流成本与生产费用以及销售费用之间的关系。另外,在物流成本中,有许多成本是物流部门根本无法控制的。例如,物流成本中因为额外服务或者是特殊服务所产生的费用与一般服务所产生的费用是混合在一起核算的;库存中因进货过量、生产加急等原因产生的库存费用、紧急送达费用,一般也是纳入物流成本的,这无疑加大了物流成本的核算难度。

4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

4.1 作业成本法概述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的新型成本管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分别设置作业成本库,再分别以各成本计算所消耗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然后分别汇总各成本计算对象的作业总成本。作业成本法的模型如图1所示。

4.2 作业成本法的操作步骤

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是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作业成本法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以作业为单位收集成本,按作业动因将成本分配到产品。因此,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界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各个作业。如图2。

在该流程图中,各个作业之间还存在着装卸搬运作业。

②分析和确定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资源是指支持作业的成本、费用来源,它是一定期间内为了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而发生的各类成本、费用项目。根据物流作业流程可以得出,该企业物流作业所消耗的资源主要有:燃料费、人工费、电费、折旧费、办公费和库存资金占用成本。

③确定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资源动因是指资源被各项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它反映了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如燃料费的消耗主要用于装卸搬运这一项作业作业,因此装卸搬运作业过程中燃料消耗量乘以燃料的实际价格就是燃料费,然后根据装卸搬运的作业量将燃料费用进行分摊。人工费用可以根据各物流作业的职工人数与相应的工资标准来计算,一般企业每个岗位都设有人员配备标准和工资标准,人工费用可以按照人员数量和工资标准进行分配。房屋折旧费用可以根据各项作业所占用的房屋面积按比例进行核算。设备折旧费用按照设备用途归集到各项作业,然后按各项作业所拥有的设备计提折旧。修理费用可以按照被修理设备所在的作业进行归集核算。企业在各场所均安装有电表计量用电度数,因此电费可直接得出。各作业耗用了多少办公费可以直接从领料单上得到。库存资金占用成本可以由企业仓库占用情况直接给出。

④确定成本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成本动因反映了各产品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根据作业动因,将各作业成本库中的物流成本分摊至各产品对象。将各产品对象中分摊的物流作业成本加总,即得各产品对象负担的间接物流成本。再加上直接物流成本,就是各产品对象的物流总成本。

4.3 作业成本法的实际应用——以A公司为例

A公司是一家普通的医药公司, 物流作业细分起来非常多,对于数量如此繁多的作业,要想全部应用作业成本法来核算,作为探索期的A公司来说难度非常大。因此,在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关键是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先进理念,对物流作业的几个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核算和控制。

①A公司管理人员经过分析,认定了公司发生的主要作业并将其划分为几个同质作业成本库,然后将间接费用归集到各作业成本库中。归集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②管理人员认定各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动因并计算单位作业成本如下:

成本动因:

单位作业成本:

③将作业成本库的制造费用按单位作业成本分摊到各产品:

④经过重新计算,管理人员得到的产品成本资料如下:

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取得的产品成本资料令人吃惊。产品X和产品Y在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都远远低于传统成本计算法下的产品成本。这为公司目前在产品Y方面遇到的困境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如下表,根据作业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产品Y的目标售价应是327.26元,公司原定377.5元的目标售价显然是不合理的。公司现有的328元的实际售价与目标售价基本吻合。产品X的实际售价258.75元高于重新确定的目标售价229.30元,是一种高盈利的产品。产品Z在传统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显然低估了,公司制定的目标售价过低,导致实际售价250元低于作业成本计算得到的产品成本390.85元。如果售价不能提高或产品成本不能降低,公司应考虑放弃生产产品Z。

单位:元

A公司管理人员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法取得较传统成本计算法更为准确的产品信息,对公司的定价策略进行了及时调整,并进一步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提供的相对准确的信息对公司的其他决策进行分析调整。

5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管理的未来展望

物流作业管理 篇10

一、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物流成本是以货币形式直接反映在各项物流活动中的劳动消耗、劳动占用和成果之间对比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经济指标。物流成本管理就是把物流成本从生产经营成本中分离出来, 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物流活动专项费用的统计核算, 把各项物流活动变为成本加以掌握, 以此对物流活动进行有效控制, 并对物流合理化程度做出客观评价, 促使物流系统不断完善, 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优的物流服务。加强物流成本管理, 首先必须了解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 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 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 因此, 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 势必造成企业经营者对物流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不重视, 从而使物流成为提高流通绩效的“短板”。

第二, 因物流没有完全从流通系统中分离出来, 企业也没有单独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 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 各企业通常是分散进行的。导致供应链企业间物流活动协调和管理上受损, 也难以有效地控制供应链整体成本。

第三, 因缺乏正确的成本信息, 大多数企业现在使用的核算结构都是对共同成本和间接成本的硬性分摊, 因而常常歪曲了来自产品和客户的实际收益。这与物流服务管理的目的即“以适当的成本实现高质量的服务”是相悖的, 同样也会造成物流管理绩效降低的后果。

基于上述分析, 企业要实施现代化的物流管理, 首要的是全面、正确地把握企业内外发生的所有物流成本。此外, 在努力削减物流成本的同时还不能降低物流服务水平。因此, 动态、全面地监控和管理物流成本对于企业管理来说至关重要, 而建立和运用一套完整、合理的物流费用和成本管理的方法体系尤为重要。

二、机能别物流成本控制法———作业成本分析

物流管理着重于过程导向, 其目标是整合从前端的供应商到最终的客户这一整条供应链上的资源。物流系统诸环节的活动必须保持系统性和连贯性, 否则一些物流活动将无法计量与控制, 因此, 必须对物流成本控制进行动态分析, 将物流成本各种有效的控制方式运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其中, 按机能别进行物流成本控制的作业成本分析法具有显著的优势。

第一, 基于活动的作业成本分析。作业成本分析法以作业 (Activity) 为核心, 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的所有作业, 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 然后选择成本动因, 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 (产品或服务) 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作业成本核算是基于传统成本核算制度下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分配不真实而提出的。在作业成本制度下, 其核算追踪了产品形成和成本积累的过程, 对成本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追本溯源。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不在各产品间直接分配, 而在各作业项间进行分配, 从而使作业成本乃至产品成本的计算较为准确。作业是成本计算的核心和基本对象, 产品成本或服务成本是全部作业的成本总和。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可以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此外, 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的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 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 增加“顾客价值”, 提供有用信息, 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 从而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对于物流过程而言, 作业成本分析的关键之处在于, 在整个物流传递过程中找出因为消耗资源而产生成本的动因。传统成本分析法比较关注产品成本结果本身, 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企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 产量被看作是产品成本的唯一动因, 并认为它对成本分配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按照这一思想, 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事实上, 成本行为是由成本驱动因素所决定的。要把间接成本分配到各产品上去, 首先需了解成本行为, 以便识别出恰当的成本驱动因素。作业会计的成本计算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费用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汇集到作业, 并计算出作业成本, 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量, 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按照这一成本动因可以将成本划分为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第二, 供应链物流成本的形成机制。物流是供应链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围绕顾客需求而进行的对产品、服务等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环节的流动过程以及有效、低成本地进行而从事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行为。一般来说, 供应链物流成本强调的是企业间的系统成本。因此, 物流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物流成本仅指由于物品移动而产生的运输、包装、装卸等费用;广义物流费用是指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实体与价值变化所发生的全部费用, 它具体包括了从生产企业内部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开始, 经过生产制造中的半成品及产成品的仓储、搬运、装卸、包装、运输以及在消费领域发生的验收、分类、仓储、保管、配送、废品回收等发生的所有成本。

企业运行机制对物流成本的形成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一般地, 销售部门或生产部门决定着物流总成本的一大半, 因此, 它们是物流成本的决定者。由于物流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受销售和生产部门的制约, 而物流结构状态又是决定物流成本的最大因素, 物流结构一经决定, 一大半物流成本也即意味着被决定。销售过程中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成本、仓储保管成本、订货处理成本、退货成本、计算机信息处理费用、人工费等, 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形成于许多环节, 如设计环节、生产环节等。

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是跨组织边界的成本管理。它是由各节点企业的运输成本、仓储成本、交易成本和物流管理成本共同组成的, 为此, 其成本管理工作的方法和内容也应从企业内部的物流活动扩展到与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关系的层面上, 从最终用户的角度实现最优的物流成本管理。

第三, 机能别物流成本控制方法。机能别物流成本控制是将物流费用按机能活动 (如包装、保管、装卸、信息、物流管理等) 进行分类, 并按各机能活动分摊物流费用。该方法是一种个性化的成本核算方法, 没有固定的框架和统一的模式, 必须结合行业企业的实际开展。目前, 这种机能别的物流成本控制在全球物流管理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也常常被称为“作业成本分析” (Activity-Based Costing System, 也称ABC) 。

一是作业成本分析的两层资源分解。作业成本分析 (即ABC) 是将组织的各种直接或间接资源分配到作业活动上的一种成本分析工具。使用ABC法将涉及两层作业分解:第一阶段是将各种资源或形态别费用分摊到业务流程中的活动, 从而核算各活动环节所耗费的资源或费用;第二阶段再将活动成本分摊到各产品、服务、顾客或部门, 进而计算这些类别是如何消费活动资源或费用, 以便达到优化业务和市场, 合理管理作业流程的企业目标。

二是构建作业成本分析的物流费用核算体系。由于ABC的费用核算方法是在计算出不同形态物流成本的基础上, 再按照作业机能算出物流成本, 所以如何划分作业活动是运用作业成本分析法准确进行物流成本管理的关键。从现行ABC的应用来看, 尽管不同的业态、不同的企业作业机能不尽一致, 但就总体而言, 均可以按照企业的活动别来构建物流费用核算体系。

三是机能别物流成本核算的程序。机能别物流成本核算是按照作业机能或作业计算物流成本, 从中寻找改善的作业活动和领域, 其成本核算的程序具体如下:第一步, 具体为:定义、识别和选择主要作业, 即根据账单或传票把和物流相关的费用进行分类、汇总, 原则上按照计算基础乘以数量得到金额数据, 填写到金额栏;将各费用的金额加总, 得到项目别合计;将各项目合计数据加总, 得到整体物流成本;算出各项目合计占总物流成本的比重, 进而得出项目的成本结构;算出物流成本占销售额、出货金额、总利益的比率, 得出物流成本消耗情况。第二步, 在物流活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 根据损益计算表算出物流成本数据。第三步, 根据第二步计算得出的结果再详细测算订货、验货等作业项目别的物流成本。第四步, 对第三步算出的物流成本再按商品别或商品群别等重新汇总计算物流成本, 并掌握不同运用目的的出货金额或出货数量等数据。

在以上的计算和操作过程中, 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测算各作业成本时, 要区分清楚对本企业内部发生的费用和对外支付的费用。后者的发生较为明确, 测算也较容易;但前者发生的费用有时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 所以较难测定, 这需要企业根据作业活动的特点以及行业的特点和业务流程来作出相应的判断和决策;二是在计算方法上要避免随意性。有些数据可根据实际发生的数据进行填写, 而有些数据则需企业依据一定的标准来推断测算;三是因企业内的物流业务具有涵盖作业活动多, 涉及面广的特点, 因此, 与物流成本相关的数据收集需要不同的部门积极配合, 既包括与会计部门相关的数据, 如借贷对照表、损益计算表等, 也包括与业务部门相关的数据, 如订发货数据、作业日报等, 以及与物流设施、设备、车辆相关的数据等, 只有上述业务活动涉及的部门协同合作, 才能保证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目标的实现。

综上所述, 物流与作业成本分析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物流的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提供服务的意义在于管理作业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 作业成本分析是一种非常合理的成本分析方法。物流或供应链的管理者则肩负着理解、分析和应用作业成本分析法的特殊使命, 需要理解企业的流程以及与流程相伴随的作业。这项工作是跨职能的, 价值链是他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决定成本驱动因素的步骤通常被认为比作业成本分析系统本身更有价值。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方法能使企业更好地检查成本结构, 解决非常规问题, 防止作业严重浪费。此外, 还有助于锁定更好的投资决策。

参考文献

物流作业管理 篇11

一、传统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存在的缺陷

从企业的实践来看, 传统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核算不完整。在一般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 物流核算的只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物流费用, 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 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 企业很难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

(二) 核算标准不统一。各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 是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 企业间无法对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 也无法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

(三) 核算不准确。现行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中没有把物流成本作为核算对象, 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账户中。例如: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常常包含在货物的购入成本;厂内运输成本常常是计入生产成本;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之中;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又可能包含在财务费用之中, 等等。要想对物流成本进行单独核算, 必须将物流成本从相应的生产成本和一般管理费及销售费用中抽出, 要在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中界定哪些属于物流成本。由于界定存在着随意性和主观性, 就会导致物流成本核算不准确。其次, 物流成本金额按一定标准从会计账户中抽出, 标准选择不合理, 也会导致物流成本不准确。

(四) 责任不明确。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物流没有单独的项目, 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 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明确的计算与分析, 物流部门无法掌握的成本有很多, 例如:在保管费中, 过量进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都是纳入其中的, 从而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物流中过量服务所产生的成本与标准服务所产生的成本混在一起。

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模型图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 (Activity-Based-Costing) , 是市场竞争和技术进步的结果, 是西方国家80年代末开始研究、90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的产生, 作业导致成本的发生。以作业成本为核算对象, 首先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将资源费用追踪到作业, 形成作业成本, 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和计量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产品 (或劳务) , 最终形成产品 (或劳务) 的成本。

作业成本法是以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进行的作业为成本轨迹的中心点, 将成本归属到各项作业, 再由作业将成本归属到产品或劳务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作业为中心, 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 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的动态反映, 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及时提供有用的信息, 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 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作业成本法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 图1显示了作业成本计算中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资源按照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或作业中心, 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分配到作业的资源构成该作业的成本要素 (图中黑点) , 多个成本要素构成作业成本池 (中间小方框) , 多个作业构成作业中心 (中间椭圆) 。作业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成本动因, 分别是将资源和作业成本进行分配的依据。

三、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步骤为:

第一, 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中的主要作业, 划分作业中心。不同的物流环节中, 涉及的作业不同。例如, 在采购流程中, 涉及的物流作业有供应商评价、订货、验收、入库等作业;在配送流程中, 涉及搬运、包装、拣货、配送、账务处理、单据传递等作业。

第二, 确认企业物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资源是成本的源泉, 一个企业的资源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生产维持成本、间接制造费用以及生产过程以外的成本。资源的界定是在作业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的, 每项作业必涉及相关的资源, 与作业无关的资源应从物流核算中剔除。

第三, 确认资源动因, 并将资源分配到作业。作业决定着资源的消耗量, 这种关系称作资源动因。资源动因联系着资源和作业, 它把总分类账上的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

第四, 确认成本动因, 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或服务中。作业动因反映了成本对象对作业消耗的逻辑关系。作业成本法计算物流成本逻辑关系见图2。

四、应用作业成本法管理企业物流成本

企业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有两点好处:第一, 经营性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分析促使企业细致入微地观察企业运营情况, 分析和瞄准行业内的最佳水平, 利用关键点分析来改进流程, 进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缩减成本;第二, 战略性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促使企业改变产品/服务组合, 集中精力在赢利性高的产品和顾客上。因此,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不仅应该从作业层而且要从战略层着眼来管理物流。

(一) 加强物流作业分析。

准确地计算企业物流成本本身没有更多的意义, 如何运用成本信息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决策才是核算的本质所在。因此, 应通过清晰地了解和控制物流成本, 进而分析物流成本, 不断地改善、优化物流作业, 提高物流作业效率。

通过分析物流作业动因, 了解引起物流成本的因素, 看中物流成本。通过分析作业成本的归属, 可以了解该作业的效率, 进而改善作业, 消除不增值作业;对低效率的物流作业采取措施以降低成本;对于多个相似、并行的作业, 应尽量合并。

(二) 物流业务流程的诊断与再造。

通过对物流成本进行分析与控制, 识别出无效作业、低效作业, 因此, 可以剔除其中不必要的无效作业, 改进低效作业, 这样必然涉及到物流作业流程的重构 (BRP) 。BRP是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重新构思、重新构造, 形成一个更合理的新过程。BRP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流程”, 而作业成本法正是从业务流程的角度来考虑活动的成本, 两者的结合运用为企业物流业务流程的改造提供了新思路。

(三) 重视物流服务赢利能力分析。

在顾客导向越来越受重视的经营环境下, 顾客对物流服务的要求几乎不具有同一性, 如果以同样的价格提供不同的服务显然是缺乏公平性和效益性的。企业物流服务部门对于物流服务赢利能力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大, 但是缺乏恰当的成本确定方法, 使得这种分析难以实行。此时, 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服务成本便大显身手了。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物流作业的成本, 再与顾客要求的物流作业集合计算相应的服务成本。这样, 无论顾客对物流服务的要求有多大的差异性, 都可以从作业成本的角度计算出相应的流程成本。掌握了特定顾客完整、准确的成本数据, 顾客盈利能力分析就轻而易举了。

摘要:传统的成本核算体系在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系统地阐述了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物流成本,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王平心.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2].曹向屯.论作业成本法[J].经济师, 2006, 9

[3].江勇, 李步峰.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研究[J].四川会计, 2001, 12

上一篇:1000MW汽轮机组下一篇:西部农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