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和物流管理与技术

2024-07-19

物流管理和物流管理与技术(通用9篇)

物流管理和物流管理与技术 篇1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每一项科学技术的诞生均会给行业带来革新性和颠覆性的变革,电子文档则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行业中产生的重大变革。 电子档案可以将必要的文档信息以数码形式贮存在磁盘、磁带、光盘、U盘等载体中,也可以在计算机或者网络平台上更好地编辑、贮存和共享电子信息。 特别是当前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剧,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类事物,这大大增加了电子文档应用的频率,同时也会增加电子信息在网络上遭受窃取或者篡改的风险,所以对电子文档进行安全保密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电子文档安全与保密工作的管理策略

2.1提升文档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电子文档管理人员本身的身份和地位比较特殊,他们知道的信息秘密比较早、比较多、比较深,特别是针对那些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所以这些人员本身所承担的职责比较大。 可以说,文档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直接关乎电子文档安全与保密工作的整体质量。 自电子文档诞生以来,其介质的无限编辑、修改和复制特性对文档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除了要求文档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保密意识外,还需要切实更新自身对于电子文档管理工作的认识,树立全新的电子文档管理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方法,同时还要切实提供自身的综合素质。

2.2明确文档流转中岗位管理责任

维护电子文档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是文档管理人员的根本任务。 电子文档的生成、处理以及归纳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一旦其中的某个环节出现制度不明或者职责不清的问题,均会对电子文档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产生影响。 因此,在电子文档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岗位管理制度,以确保文档管理人员在各个管理环节中均可以按照有关的制度和规范来严密执行,避免在文档流转过程中出现失真或者丢失的问题。

2.3注重电子文档载体的保存管理

通常而言, 电子文档大都主要存储在光、 磁等介质中。 在日常的维护和保管过程中,良好的维护环境是确保保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所以电子文档的保管环境要切实按照国家有关方面的要求来执行。 比如电子文档保管的温湿度是影响电子文档载体安全性的重要因素, 不当的温湿度会因物理化学变化而使磁性载体的粘合层出现脱落的问题。 另外,鉴于环境对磁性载体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电子文档日常的保管过程中, 相关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的检测和拷贝,以切实确保电子文档信息的安全。

3电子文档安全与保密工作的技术策略

3.1设置防火墙

防火墙好比一到网络管卡,其管控进和出这两个方向上的通信,以确保网络的整体安全性。 另外,防火墙还可以监控审计内部和外部网络的存取和访问记录,并且在发现安全问题的时候会进行自动报警,以全面确保电子文档的安全性。

3.2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在实质数据传输之前, 为了避免非法人员的入侵, 需要先对通信双方进行身份认证。 而访问控制则是控制不同来源和角色所提出的网络访问要求,同时也负责限制用户对于部分信息项的访问或者功能的使用。

3.3其他技术

除了以上技术外,还需要切实做好信息加密、审计跟踪、 病毒防治和电子文档销毁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从而确保电子文档安全与保密工作开展的质量。 比如信息加密是确保那些涉密电子文本信息的非公开性,以加密的方式来确保文档的安全性。 另外,针对涉密计算机更是要进行严格地保密管理。 这主要是由于涉密计算机是承载电子文档各项操作的平台,其安全性直接关乎电子文档安全和保密工作的整体质量。 而就涉密计算机保密工作的具体内容而言,其主要包括规范其引进、使用以及储存等环节的各项保密工作。 比如,针对涉密计算机的使用要严格遵从“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的原则来进行;又如严禁在涉密计算机上使用磁带、软/ 硬盘、光盘以及U盘等电子文档信息储存介质等,从而切实确保涉密计算机保密工作的质量。

4结束语

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事物均具有两面性。 虽然电子文档具有储存时间长、保存效果好以及便于查询和编辑等优点,但是其信息也更加容易遭受篡改和窃取的风险。 因此,如何才能充分发挥电子文档的优势,减少或者杜绝电子信息遭受篡改或者窃取的风险是当前电子文档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 本文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就如何确保电子文档安全与保密工作的质量提出了一些策略,以全面确保电子文档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参考文献

[1]曹振霞.浅谈电子文档的安全保密技术[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7,23(4):80-81.

[2]王飞.电子文档的安全审计与保密技术研究[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16(3):153-154.

[3]高自莉.电子文档安全与保密的管理和技术分析[J].中国电子商情.2014,11(5):23-25.

物流管理和物流管理与技术 篇2

【关键词】土建工程;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土建和园林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专业化协调作业,施工技术作为工程项目的核心建设工艺,其应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施工单位能否长期生存和发展。现在的城市建设基本都是靠土建施工和园林施工来实现的,两者的结合,特别是在衔接问题上显得尤为突出。如果两者衔接的好,会最大限度的缩短工程进度,也极大减少不必要的工程投资,可是一旦理解上的偏差,就会使工程投资造成极大的浪费。对此,必须加强施工技术的管理及应用,提高各专业之间的现场配合协调作业,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施工技术来进行对施工质量、施工成本和施工进度的把握,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从而达到完成企业目标和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一、施工技术在土建和园林工程中重要性

在工程建筑施工中,为了谋求更大的利益及发展,就必须利用科学技术来增强企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实力,必须保证施工技术可以跟上国际科技的发展趋势,与同业保持先进一致的水平。施工技术科学含量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工程质量的安全,从而创造最佳效益。如果施工技术得不到有效管理及应用,建筑和园林工程的质量也得不到安全保障,从而会对企业的信誉造成影响,并降低市场竞争力。同时,能否有效的将施工技术的成果运用到实际施工当中,会对工程日后的使用性能造成一定影响,要想提高施工技术的整体应用效果,确保工程施工顺利高效的进行,就必须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创新研发先进的施工技术,从而能够增强工程质量在建筑业界中达成共识。

二、土建和园林施工技术问题及措施

施工技术的应用不仅影响着整体工程的质量和使用性能,还对施工单位的市场声誉有巨大的影响,其应用的好坏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在实际施工中,必须加强施工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建筑和园林工程施工中,工程防水主要是为了避免工程与水接触的部位发生渗漏,以及防止有害裂缝的产生,防水技术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整体使用,因此,必须加强防水意识,在施工中对防水设计加以完善。在实施墙面或路况铺面防水时,可以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来进行施工,从而有效防止屋面漏水。同时,此涂料由于平均厚度较小,不仅在使用时比较安全、方便,而且对屋面的整体使用功能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三、土建和园林施工技术管理

土建和园林施工技术的管理是在施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管理优化,是对施工过程中所设计的多种活动及工种进行科学的管理及评估,准确把握施工过程中的复杂性,从而进行正确的决策。

(一)加强人文和企业制度管理

任何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人的管理,加强对个人的技术水平及素质的了解,根据其综合素质将每项任务分配到正确的人手上,从而建立高效的施工团队,发挥其最大力量。同时要加大对工程项目人员的监管力度,注重对管理和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完善激励制度和奖惩机制,从利益上激发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认真了解和分析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是否符合当前或以后项目施工的要求,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用好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更好的发挥其施工技能。同时,还要建立企业安全施工及技术管理制度,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施工技术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设备管理

先进的设备是在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同时也是辅助和评定施工技术管理的基础。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是施工队伍的生存之本,先进的设备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和园林工程施工中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减低了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节省了施工生产成本。同时,必须加强对设备的运用,通过施工设备与施工技术配合来达到企业推陈出新的工艺手法,从而大大提高施工生产效率。

(三)加强项目管理

1.了解工程概况。

在做好建筑和园林项目之前就必须对工程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施工。如果对工程的情况不了解,盲目草率的进行施工,造成对技术的应用不到位,从而大大降低了工程质量,影响工程进度。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清楚施工图的有关技术规范及操作流程,了解设计要求中的细部及节点做法,从而达到熟悉有关工程质量的技术要求。同时,要充分熟悉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对施工工序、施工方式、施工进度、施工场地的总体平面布置和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熟知,要清楚在施工中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此外,还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勘察,不仅仅要对工程施工图纸进行了解,更要全面掌握工程的整体情况,亲临现场,了解工程的基本状况,从而有利于更好的落实施工技术及施工方法。

2.确认组织协调目标。

基层施工技术的关键在于实行有目标的组织协调,并进行合理的掌控。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向施工人员交待好施工任务要求及方法,合理创建能够实现的施工整体目标,并创造良好的施工条件。尤其要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对施工组织设计的技术要求和经济控制,制定以工程质量、施工成本、施工工期等为主的施工目标,严格协调组织平衡和调控,确保工程可以顺利进行。同时,要组织人员对关键部位加强检查,从而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土建工程和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是项目工程建设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的建设也越来越讲究,建设模式也越来越有风格,传统的单一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园林行业和建筑行业的基本需求。必须不断的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研发和管理,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技术管理组织,从而帮助企业在园林工程和建筑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朱满华.浅论建筑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技术[J].建筑与园林管理,2011(03).

[2] 冯奇.浅析土建和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优化策略[J].土建和园林工程规划,2011(05).

安全管理和技术 篇3

1检测安全管理制度

1.1检测环境条件保障的规定

检测环境与设施的合理配置是保证检测工作有效开展,数据准确、可靠、科学、公正的基本条件。由于本中心开展的检测工作主要在室外操作,且场所非固定。检测环境和设施的要求应严格规定。

1.1.1 目的

检测环境条件,将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因此必须保障检测环境条件符合检测要求。

1.1.2 适用范围

检测机构的检测活动。

1.1.3 职责

1.1.3.1按规定购进仪器,确保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

1.1.3.2检测员进行防雷检测时,必须保证环境条件符合检测要求,方允许检测。

1.1.4 检测环境条件保障程序

1.1.4.1设备条件保障程序

1.1.4.1.1设备的购进。检测使用的仪器设备,必须按规定购进,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1.1.4.1.2设备的签收。技术负责人在审验所购仪器设备,符合规定要求后,方可签收。否则予以退换;

1.1.4.1.3设备的计量。仪器设备应予以计量检定,检定达标的设备方可投入使用;

1.1.4.1.4入库管理。a.仪器设备管理员应对入、出库的所有设备予以检查。b.新购进设备,计量合格的方可入库签收。c.仪器出库前应检查其是否在使用期限内,超期未计量的设备不得出库,送检并作好记录。d.仪器出库前还应检查其整体状况是否良好,发现问题的应及时予以修复,并作好记录。e.使用完仪器入库时,也应检查其状况,并做好记录;

1.1.4.1.5测试。防雷测试时,应由防雷检测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要求,使用仪器设备进行测试。不得由非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1.1.4.2自然环境保障程序

1.1.4.2.1下雨天,严禁开展防雷检测工作;

1.1.4.2.2当湿度超过规定要求时,严禁开展防雷检测;

1.1.4.2.3检测现场,没有符合规范要求的其他自然条件时不得开展防雷检测。

1.2现场检测作业安全规定

检测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工作纪律,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开展工作。在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依照技术质量负责人的要求检测,不得随意简化操作流程。

1.2.1 高空检测安全制度 为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有时需在高层建(构)筑物(如行车、烟囱、水塔等)顶上检测,在检测前应首先了解周围有无高压线架设,检查梯子等工具是否牢固可靠,高空检测应使用安全带。检测时严禁向下抛掷检测工具和其它物品,杜绝因触电、跌落引起人员伤亡等安全事故发生。

1.2.2 易燃易爆场所检测安全制度

在易燃爆场所进行检测,不准带火种、不准吸烟、不准着尼龙化纤类衣物、不准穿带铁钉铁掌的鞋、不准使用黑色工具碰撞敲打金属物和挫光金属物表面,遵守各易燃易爆场所的其它安全规定,杜绝因静电火花引起的爆炸等安全事故发生。

1.2.3 有毒场所检测安全制度

在毒品仓库检测时,一次不要在库内耽搁太久,以免中毒;有规定的,还应使用防毒保护用具。

1.2.4 其它场所检测安全制度

1.2.4.1测试电器设备接地装置时,严禁带电作业;

1.2.4.2测试静电接地时,要检查地线是否带电,以防漏电造成意外事故;

1.2.4.3雨天或测点上空有雷雨云时,禁止测试。遇中到大雨天气,应在雨停二天后恢复检测,遇小雨和阵雨天气,应在雨停一天后恢复检测。

1.3现场检测设施与环境控制的规定 1.3.1 质量主管全面负责现场检测设施与环境要求落实实施情况,深入各检测组了解和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监促整改措施的落实;

1.3.2 检测组长,具体负责各小组现场检测设施与环境要求的贯彻落实,并就落实情况(重点是存在问题与整改措施)向质量主管写出书面报告;

1.3.3 受质量主管的委托,各检测组质量/安全监督员,负责各自所在检测组在检测工作中贯彻落实现场检测设施与环境要求情况的监督,有权制止或向质量主管报告违规行为。

2事故分析报告制度

2.1事故种类分析

就种类而言,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仪器、设备事故,安全事故,交通事故三大类。

2.1.1 仪器、设备事故。此类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为的仪器、设备损环、或不按技术要领操作造成的安全事故。另一种是非人为因素的仪器、设备自然事故。

2.1.2 安全事故。这类事故有人为和非人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不按操作程序操作仪器、设备造成的安全事故,或是不遵守安全制度、违章作业造成的安全事故。二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

2.1.3交通事故。可分两种情况考虑,即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事故。

主观责任事故主要是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事故,客观事故是他人违反交通规则造成事故。

2.2事故报告处理程序 2.2.1 事故报告。事故一旦发生,有关责任人或现场人员,应立即向技术质量负责人或中心负责人汇报情况。

2.2.2 现场调查。技术、质量负责人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调查情况,分析事故原因;现场解决问题并做记录。

2.2.3 定性分析。公司负责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召开事故分析会,听取现场调查人员的汇报,分析事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

2.3事故处理

2.3.1 非人为因素或客观原因造成的事故,要认真查找原因,昼避免以后发生类似事故。如非人为原因造成的仪器、设备事故,或非主观原因造成的安全、交通事故。

2.3.2 如因不按操作技术要领、不遵守安全生产制度和工作粗心大意造成的人为主观责任事故,要从重处罚。一是通报批评,二是行政处分(警告、记过、吊销上岗证),三是根据事故造成损失的大小,由直接责任人担负50%~100% 的经济损失。

2.3.3事故处理的全套资料,由相关技术、质量负责人整理,处理意见形成和事故善后工作完成后,由公司负责人签字,交档案室存档复查。对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要将事故处理结果纳入其个人考核的重要内容。

技术、档案管理

3检测资料保管和保密制度

3.1资料、档案的分类

根据各种技术资料和档案的重要性、时效性进行分类归档,具体可分为五大类。

3.1.1 一类:政策、法规类。国家、部门和各级人民政府颁布制定的政策、法令、法规、规范性文件、决定等。

3.1.2 二类:技术标准类。①国家、部门与地方各级技术监督部门颁布制定的质量技术规范、技术标准、行业规定、参考标准等。②本公司制定的设计、施工实施细则,《质量管理手册》和《防雷设施工程质量管理手册》。

3.1.3三类:仪器、设备等。

3.1.3.1仪器设备购置计划、验收、维修、报废情况记录等。

3.1.3.2仪器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检定证、保修卡、计量合格证等。

3.1.3.3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登记记载。

3.1.4四类:用户资料类。

3.1.4.1各种合同、协议、质量异议质疑材料、异议处理意见。

3.1.4.2各处现场测试数据、通知、技术报告等。3.1.5五类:综合管理类。

3.1.5.1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记载、工作计划、会议记录、请示报告、批复、批审文本等。

3.1.5.2考勤、奖惩、培训、考核、业务活动等方面的记载。

3.2保管期限

3.2.1一、二、三类档案资料保存期最少应不低于八年。四类档案资料保存不低于三年,五类档案资料永久保存。

3.2.2对达到规定保存期限的档案资料,由管理员登记造册,信息部负责人审核监定,并提出处理意见后,报公司负责人审批并监督销毁。

3.3资料档案室管理

3.3.1资料管理员对于与防雷有关的信息,必须及时收集、整理归档。

3.3.2本公司资料档案室的资料,原则上只对本公司设计人员和工程施工人员开放,其它人一般不得借阅、查询,外人查询必须经公司负责人同意。

3.3.3借阅档案资料须由信息部负责人批准,在管理员处登记借阅。借阅正在实施和竣工后不满一年的工程设计、施工资料,须以本公司主要负责人批准。借阅登记内容:借阅人姓名、资料名称、份数、用途、归还时间。

3.3.4资料档案室严禁无关售货员进出,资料管理员不得利用职务之便,带闲杂人员进入资料室。3.3.5借阅、查询资料,务必保持资料的整洁,不得在资料上批注、画涂,以保证资料的完整。

3.4资料档案安全制度

3.4.1档案由管理员负责用专柜存放,并做好防火、防虫、防鼠、防尘、防盗的“五防”工作。

3.4.2进入资料室的人员不准带打火机等到火种入室,更不能在室内吸烟。

3.4.3 资料室必须有防火的消防器具,供电线路等必须定期进行检查。

3.4.4资料室必须干燥通风,严禁利用潮湿的房屋作资料室,以免造成资料的损失和数据的丢失。

3.5保密事项

3.5.1资料档案室管理员不得向任何人泄露所看到的资料内容。

3.5.2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技术档案室必须严格贯彻党和国家的保密政策和保密制度,维护技术档案的安全和国家的机密”等规定,实行借阅技术资料审批登记制度。

3.5.3闲杂人员一律不准进入资料室,以免造成资料丢失。

4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4.1仪器和设备质量的控制

4.1.1 概述 用于检测工作的仪器设备的正确配备是保证本中心质量方针贯彻和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本中心根据所开展的检测项目,配备所需的设备,加强监管,使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其技术性能满足工作要求。检测组负责按项目的设备配置要求,购置设备,负责相关档案的建立和维护,负责对设备的状态进行受控管理。检测人员负责设备的使用、维护。

4.1.2 仪器设备的配置

4.1.2.1本中心根据开展检测项目的需要,依据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配置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并对技术能力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确认。

4.1.2.2检测组提出建立检测新项目申请,应提出可行性报告。技术、质量负责人审核,经审批的建标项目由业务部门负责按计量认证考核规范要求报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考核,并负责建立相应档案。

4.1.2.3办公室负责设备档案管理,并负责组织计量认证/认可换证工作,保证所有项目均在认证/认可合格证附件上体现,仪器设备在有效周期内使用。

4.1.3 仪器设备的购置、使用、维护保养和计量检定

4.1.3.1仪器设备的购置

检测组是仪器设备的使用部门,有关仪器设备的申购计划汇总,购进仪器设备的验收等工作按设备管理规定执行。办公室负责采购供应和建立设备登记帐。

4.1.3.2仪器设备的使用 4.1.3.2.1测量设备、试验设备和辅助设备应有专人负责日常维护和保管,且应按本手册的有关规定进行量值溯源。精密测试仪器的使用和保管人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持有相关上岗证件后,方可独立操作使用。仪器设备的使用者均应严格按仪器设备有关操作程序使用仪器设备。使用中应确保设备证书的副本及时得到修正并防止发生无效的调整。

4.1.3.2.2仪器设备以仪器名称和出厂编号作为唯一性标识,对未标明出厂编号的,应用粘贴的方法自编号。

4.1.3.3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

4.1.3.3.1仪器设备保管人员应定期维护保养仪器设备,以确保仪器设备不出现因受潮、保养不善造成的故障,随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在送检和现场检测中,应注意仪器设备的运输安全,包装合理,轻拿轻放。

4.1.3.3.2仪器设备经验证需修理时,仪器设备保管人应书面提出申请,办公室负责人审核后,报技术负责人批准。办公室组织有关技术人员修理。仪器设备修复后,须经检定或校准合格方可使用。

4.1.3.3.3检测用主要仪器设备的更换,由技术、质量主管论证,确认达不到原精度等级要求的应及时安排经费更新,报办公室办理更换申报手续。

4.1.3.3.4仪器设备的报损、报废,按照设备可溯源性管理程序中规定执行。

4.1.3.4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

检测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只有检定达标的仪器设备方可投入检测工作中使用。4.2校准和检测方法质量的控制

4.2.1 概述

检测方法的合理选择是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本中心与检测工作有关的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技术文件、规范和本中心制定的防雷装置检测质量管理手册等开展工作。

4.2.2 检测方法的选择

4.2.2.1防雷装置检测的依据及方法通常是国家的现行标准或规程,本中心的检测人员应针对受检方委托本中心进行的防雷装置检测需要编写《检测大纲》。

4.2.2.2检测大纲形式及内容按照检测工作操作规程的规定执行。

4.2.3 检测方法的受控管理

4.2.3.1本中心检测人员应使用受控有效的检测方法,办公室应保证检测人员能方便得到这类技术文件。

4.2.3.2质量负责人应负责经常检查检测现场在用的技术文件,确保各检测组各类人员使用的技术文件均现时有效。检测组负责定期对自编的受控技术文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质量负责人负责定期对外来技术文件的现行有效性进行检查。

4.2.4 检测数据的控制

任何通过直接的、间接的测量或经过一定的计算方法获得的检测结果,必须通过校核人员校核。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4.2.4.1检测依据方法的正确有效性;

4.2.4.2采用的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正确性;

4.2.4.3检测结果和有关信息记录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4.2.5 检测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的处理

4.2.5.1在检测工作过程中发生环境条件失控、检测仪器设备故障等异常情况影响检测工作正常进行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4.2.5.2异常情况排除后,有关部门应按相应的要求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检测工作。对发生异常情况前已采集到的检测数据应根据所发生的异常情况对检测参数测量过程的影响情况进行确定。

4.2.6 现场检测的质量控制措施

4.2.6.1进行现场检测时必须对工作场所的环境条件加强监测,用于进行现场检测服务的仪器设备,其搬运、安装、调整、使用等环节均应加强质量控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现场操作规程。

4.2.6.2在现场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应对防雷装置状态加强控制,必要时积极寻求受检方的配合支持,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予以保证。

4.2.6.3各检测组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现场检测方法,当部分要求难以满足而受检方急需时可按本手册的相关规定办理偏离质量体系文件的例外许可。

4.2.6.4具体工作按本中心检测工作程序和处理例外情况的工作程序的有关规定执行。4.2.7 采用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进行检测的规定

4.2.7.1对用于检测的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中初次应用的计算机软件,应由检测组组织对其技术性能、功能与相应检测方法的符合性、数据处理及转换的正确性和稳定性、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保密性等进行验证、评估,并记录归档。具体按本中心计算机(含自动化设备)使用、维护和软件管理程序执行。

4.2.7.2用于检测的计算机软件均应有文件化的编制说明和操作指导书,并按本中心文件管理规定执行。

4.3设备管理规定

4.3.1 目的

确保设备运行状态良好受控,从而为受检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4.3.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设备可溯源性的管理与控制。

4.3.3 职责

4.3.3.1办公室负责设备的购置、建帐、建库、调配、标志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定周期检定/校准计划。

4.3.3.2仪器设备管理员负责验收、使用、维护、周期检定、标志填写粘贴。

4.3.3.3检测组负责组织与溯源性有关的比对和能力验证。4.3.4 设备管理工作程序

4.3.4.1设备的购置

4.3.4.1.1检测组根据所开展检测工作需要,向办公室提出购置仪器设备申请,并填写《仪器设备购置申请表》,经检测组技术质量负责人认证、中心分管领导签批后,由办公室负责采购。

4.3.4.1.2采购人员应根据申请表中的技术要求选择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产品,一般情况下直接从生产厂家订货。

4.3.4.1.3货到后必须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按相关规范和合同要求验收,并填写《设备验收报告》,验收合格方能交付使用。

4.3.4.1.4由仪器设备管理员建帐并将有关信息输入设备数据库,所有技术资料应归档保存。

4.3.4.2设备使用维护管理

4.3.4.2.1检测使用仪器设备应按国家规程或规范进行检定,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4.3.4.2.2根据校准/检定、比对或验证结果粘贴可用性标识,可用性标识有合格证、准用证和停用证。

4.3.4.2.3凡符合下列条件的检测仪器设备以及其他辅助设备,均使用合格证。

a 经计量检定,结论为合格;

b经检测,结论为合格或符合要求; c经符合程序的校准,其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技术要求范围内;

d a~c因故不能实现,经过比对验证证明其技术性能符合规定要求;

e经符合规定的检查具有有效结论的记录。

4.3.4.2.4准用证

a对于多功能设备,经检定、检测,包括校准和比对验证试验,证明其部分功能技术性能符合规定的要求,其余部分功能又不影响检测的质量;

b对于多功能的设备只进行了所需的功能检定、检测或检查,包括校准和比对验证试验,证明了这部分功能的技术性能符合规定的要求;

c计量器具获准降级使用。

4.5.3.4.2.5停用证

a 超过检定/校准有效期限;

b已损坏或功能不正常;

c经检定/校准不符合要求。

4.5.3.4.2.6上述标志应有如下信息:

a设备的编号;

b设备的证书或报告的批准日期或检查、试验的日期(有记录的); c有效期终止时间;

d对仪器状态进行技术确认的机构名称;

e负责对设备受控状态进行确认的检查人员的姓名;

f对准用证应有准予使用的范围、等级或功能;

g对停用证应有开始停用日期和停用状态正式确认日期。

4.3.4.2.7所有设备必须每周进行一次维护保养,在湿度大的季节需酌情增加次数,仪器使用说明书有维护保养方法的按其执行,没有具体规定的电子设备进行清洁与通电保养,其他设备、器具进行清洁、涂油、去湿等保养。

4.3.4.2.8任一设备在使用中出现过载或操作错误,或显示结果可疑,或经校准/检测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贴上“停用证”,使用人员应及时报告检测组负责人。检测组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确认。必要时报告中心技术负责人。经确认应修理的,按修理条款办理;确认无法修复需报废的,应从使用检测组取出,集中存放。

4.3.4.3设备的管理

4.3.4.3.1已建立的设备数据库,年底与财务对帐并做报表。

4.3.4.3.2设备需维修时,由设备使用人填写《仪器设备维修申请表》,经检测组负责人审核、办公室确认,报中心质量负责人审批后安排修理。修理情况由仪器设备管理员在《仪器设备履历表》中进行记载。

4.3.4.3.3停用设备无法修复的应及时转帐从“在用”转入“停用”,并集中存放。4.3.4.3.4仪器设备的报损报废,应由使用部门填写《仪器设备报废申请表》。

4.3.4.4技术档案

4.3.4.4.1技术档案为设备档案。

4.3.4.4.2仪器设备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a仪器设备履历表。表中的内容为档案目录、设备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厂家、仪器设备编号、出厂编号、购置日期、所在房号、价格、技术指标、用途、验收情况、保管人、使用人、检定记录、故障检修记录、报废记录;

b制造厂提供的使用说明书或自制仪器设备的研制技术报告及图纸;

c周期检定/校准情况的记录及相应的有效证书或报告

4.3.5 可溯源性管理工作程序

4.3.5.1由办公室建立检定、校准和检测设备、比对设备、辅助设备档案。

4.3.5.2仪器设备管理员每年打印下年周期送检总表和各检测组送检分表,于15日之前发到相关检测组,仪器保管人员将到周期的设备送到相应单位或部门检定/校准,技术主管督促按时完成。

4.3.5.3仪器设备管理员将仪器设备的检定证书、校准报告的检定证书原件及仪器设备产品说明书原件交文件/档案管理员登记建档,存放中心档案室管理。

4.3.6 质量记录 4.3.6.1仪器设备购置申请表

4.3.6.2仪器设备验收表

4.3.6.3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4.3.6.4仪器设备维修申请表

4.3.6.5仪器设备报废申请表

4.3.6.6仪器设备履历表

5技术档案管理制度

5.1目的

记录和报告是检测结果的记实,是今后质量体系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的主要内容,不得随意改动,因此要有一套严格的管理程序。

5.2适用范围

防雷检测的记录和报告管理。

5.3职责

5.3.1防雷检测技术人员必须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真实和公正。

5.3.2档案管理人员,应保证记录和报告的完整性。

5.4记录和报告管理程序 5.4.1数据处理程序

5.4.1.1原始记录是检测结果的记实,不允许随意的更改,不许删减,对个别异常值的处理,应按检测方法的要求,增加检测次数确认;

5.4.1.2各检测项目原始记录字迹要工整清晰,内容要填写整齐,应有检测人员校对和复核人员签名;

5.4.1.3原始记录如确需要更改,作废数据应划两条平等线,将正确数据填写上方,加盖更改人印章;

5.4.1.4检测数据填写在《防雷装置检测报告书》上;

5.4.1.5对不合要求的检测数据,应在检测报告书中如实反映。

5.4.2报告的出具程序

5.4.2.1检测报告表、检测合格证采用统一格式,由质量主管、技术主管审核签发;

5.4.2.2检测报告表一式两份,用钢笔填写,一份交被检测单位保存,一份交档案室内存档;

5.4.2.3送达被检测单位负责人签字,被检单位应在限期内按要求整改完毕,申请复查;

5.4.2.4在接到被检单位的复检申请后,由原检测组按技术要求全面进行复检,重新填写检测报告表,按有关手续签发检测合格证。

5.4.3记录和报告档案管理程序 5.4.3.1所有记录和报告书,经质量主管、技术主管审核,使用完后,必须交由档案室统一归档。并作好记录;

5.4.3.2检测记录和报告不得随意借阅,必须查阅时,需作好登记工作。并不得变动、损坏和遗失。

5.5记录质量的管理规定

5.5.1 记录的分类

5.5.1.1本中心与检测质量活动有关的记录分为技术记录、质量记录两大类。

5.5.1.2技术记录是进行检测组得数据和信息的积累。主要有检测过程的原始观察、导出数据(简称原始记录)、工作单、合同、检测报告的副本以及与检测工作相关的技术设计图纸、说明等资料。

5.5.1.3质量记录是客观反映质量或质量体系运行过程的信息载体。主要有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记录和报告、质量监督、运行检查、设备和计量标准档案、人员培训记录档案、申诉以及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等记录。

5.5.2 记录的保存和保密

5.5.2.1所有记录必须由各相关部门指定的人员妥善保存在具有防止损坏、变质、丢失的适宜环境的设施中,并按规定的保存期限保存。记录保管期限一般规定为3年,对记录中涉及防雷工程施工验收或重大质量事故的,其保管期限为长期。记录超过保管期限,应由记录档案的保管部门造册报请中心质量负责人批准,予以处理。5.5.2.2涉及受检方的记录应采取保密措施。对记录的维护管理、查阅或借阅应符合本中心保护受检单位信息和所有权的规定和文件的管理规定和要求。

5.5.3 原始记录的内容与要求

5.5.3.1原始记录主要有观察结果、数据和计算,测量时的被测件标识,检测或检测人员的签名。每份原始记录应清晰、明了,包含足够的信息,有利于分析影响不确定度的因素以保证检测过程能够再现。标准或检测大纲有明确规定的,应按规定的要求执行。

5.5.3.2原始记录的填写人员应准确、完整、客观地逐项填写记录内容。原始记录发生错误时对每个错误只能划改,并由修改人员签字或盖章以负责。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执行检测原始记录填写及数据更改的规定。计算机采集数据时,也应采取类似方法避免丢失或更改原始数据。

5.6检测报告质量的管理规定

5.6.1 概述

检测报告是本中心向受检单位提供的最终产品,也是本中心工作质量的最终体现,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对进行的每一项检测的结果应准确、清晰和客观地报告。

5.6.2 检测报告的形式

根据本中心承担检测任务的性质及检测的结果,本中心为受检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主要分为建(构)筑物防雷检测报告、新建建筑物验收检测报告、易燃易爆场所防雷防静电检测报告、计算机场所防雷检测报告、电涌保护器测试报告等五类。5.6.3 检测报告的内容与要求

5.6.3.1检测报告的内容

检测报告应包括受检方要求的所有信息和解释检测结果所必须的信息及所使用的方法要求的全部信息每份检测报告至少应包括的基本信息应符合准则中对报告的要求。即使用简化的方式出具证书报告时,按规定要求的基本信息也应能随时获得。

5.6.3.2检测报告的基本要求

5.6.3.2.1检测报告的填写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本中心检测报告书的填写及更正规定;

5.6.3.2.2检测报告中使用的术语、定义应与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一致;

5.6.3.2.3检测报告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5.6.3.2.4检测报告中的数据处理及表达式应符合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

5.6.3.2.5检测报告加盖印章,应符合检测印、证管理程序规定。

5.6.3.2.6检测报告若包含分包项目应明确标明,必要时可详细说明。

5.6.4 检测报告的格式

国家有明确格式要求的检测报告,按其要求编制。没有格式要求的检测报告的编制应符合本中心检测报告的填写及更改规定。

5.6.5 检测报告的发布 检测报告发布,传送部门应指定专人负责收发检测报告的管理,并按记录和报告管理程序规定发布、传送检测报告。

5.6.6 检测报告的更正和保密措施

5.6.6.1检测报告的更正是指本中心已签发批准的检测报告送达受检单位后,因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本中心需对该检测报告进行的更正或补充。

5.6.6.1.1发现证书或报告对应的检测设备出现了问题,且已影响到该检测报告所涉及的检测结果;

5.6.6.1.2发现由于采用了不正确或不完善的检测方法,导致检测结果有误;

5.6.6.1.3发现出具的检测报告有其它错误;

5.6.6.1.4为满足受检单位的合理要求。

5.6.6.2证书或报告的更正应采用以下两种形式:

5.6.6.2.1发布一个新检测报告,以替代原检测报告。这份新的检测报告应有新的编号,并标明替代的旧检测报告号;

5.6.6.2.2以“证书或报告的更改或补充的通知”的形式通知受检单位(尤其是采用电子传输时)这种文件的格式由办公室统一编制。

5.6.6.3本中心有关工作人员从编制、审核到发布或传递检测报告均应遵循本中心保护受检单位信息和所有权的程序的规定。6用户申诉和处理制度

6.1基本原则

凡公司设计、施工的防雷工程,只要用户提出异议,公关部必须负责受理。

6.2异议受理时限

6.2.1 对工程预算有异议的用户,原则上在合同签订前才予受理。如确因其它特殊原因或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在合同签约后,对合同标的提出异议的用户,在本公司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之前,经中心组织人员核实有关情况后,可以受理,超过此时限的,不论任何理由不予受理。

6.2.2 对工程设计有异议的用户,必须在工程实施前提出,工程实施过程中,对用户提出的设计异议一般不予受理,特殊情况例外。

6.2.3 对施工质量提出异议的用户,必须在工程竣工验收后的15日内提出,超过此时限的,一概不予受理。

6.3受理程序

6.3.1 用户提出书面质疑材料,材料包括质疑的内容、质疑的时间,要求事项和法人签字等。

6.3.2 本公司公关部按照受理的基本原则进行受理登记,对用户质疑材料进行签收,并与用户约定答复、处理意见的时限,对达不到受理条件的要耐心向用户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6.3.3 公关部应及时将用户质疑材料移交设计、施工技术质量负责人,并告知答复、处理意见的时间。6.3.4 接到质疑材料的技术、质量负责人,应立即召集有关人员进行会商,就用户提出的异议内容和要求充分地进行分析研究,准备好答辩意见书,在约定时间尽量给用户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或处理意见。

6.4异议处理办法

6.4.1 工程预算异议处理

本公司在接到用户对工程预算的质疑材料后,公关部业务室应组织精干人员对用户质疑的工程预算和质疑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复核。确因预算员工作失误的,要及时进行修正,并将结果及时通报用户。经复核后原工程预算符合国家定额标准,而用户有阐明观点和理由,用户仍存疑不下的,本公司将原工程预算方案、复核的结果及用户质疑材料,报国家定额管理站进行裁决。

6.4.2 设计异议处理

设计技术质量负责人在接到质疑材料后,应立即召集设计人和其它设计人员,就用户质疑的设计图纸及质疑的内容,进行全面复核和分析。在工程实施前,提出质疑的,确因设计人员工作责任造成失误的,应诚恳向用户表示歉意,并迅速修正、完善设计。在工程实施工程中,提出疑议,而施工又非本中心实施的,如确因设计人员工作责任、工作失误,给用户造成损失的,应按有关规定赔偿。如原设计经复核确实符合国际或国家标准的,应主动向用户说明原因,告知处理结论。如用户对处理结论不服的,可在结论作出15日内向仲裁机关提出仲裁申请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如经仲裁机关或人民法院判决非本公司责任的异议,异议提出人应按合同标的5%,赔偿本公司损失。6.4.3 施工质量异议处理

施工技术质量负责人在接到质疑后,应组织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对实施工程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对于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质量异议,施工技术质量负责人应会同各专业施工人员、施工员、工程监督检查人员和异议方主管及技术人员,对提出质量异议全部内容进行现场质检和技术分析,如符合质量技术标准的,当场告知异议方的处理结果与理由。如确因施工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和施工工艺造成的质量问题,必须按国家制定的技术质量标准的要求返工,直至达到国家标准。如工程竣工通过验收后,用户提出质量异议的,本公司将组织有关专家、技术质量负责人、施工员、工程监理人员、检测验收人员,对用户的质量异议进行质量分析和现场质检。如确属本公司的施工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本公司负责返工,或支付返工费用,使其符合国家标准。如非本公司的施工质量责任,异议方又难以接受的,可以在本公司的质量异议处理结论作出后的15日内向仲裁机关提出申请或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6.5归档

技术文件和资料管理制度 篇4

1、目的对于质量体系要求相关的文件和资料进行控制,确保使用的文件和资料为有效版本。

2、范围

适用于公司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文件和资料的控制,包括外来文件和资料。

3、职责

3.1办公室和技术部负责文件和资料的统一发放、更改、作废、回收和归档的管理与控制工作,是文件和资料的主管部门。

3.2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办公室做好文件和资料的编制、发放、修改、作废、回收和归档的管理控制工作。

3.3总经理负责批准质量手册,生产厂长负责批准程序文件。

4、程序概要

4.1文件和资料的分类和编码

4.1.1公司文件和资料分为三层

A层:质量手册

B层:程序文件

C层:其它质量文件

4.1.2办公室和技术部负责。

4.2对文件和资料的编写、审核、批准。

4.2.1A层B层文件由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组织编写、质量手册由生

产厂长审核,总经理批准;程序文件由生产厂长批准。

4.2.2C层文件和资料由相关部门编写,总经理审核,生产厂长批准。

4.2.3各类质量记录、表格由质检部审核,生产厂长批准。

4.3文件和资料的发放要求和控制

4.3.1确保质量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都使用加盖红色“受控”印章的相关文件的有效版本。

4.3.2从使用场所及时撤出失效或作废的文件和资料,并作出标识,防止误用。

4.4文件的修改、换版和作废

4.4.1文件经多次(5次以上)修改后,已影响使用,必须重新换版和发布。

4.4.2因工作所需保留的作废文件,责任部门应进行标识归档。

4.4.3A层和B层文件的修改由总经理办公室组织修改,C层文件由相关部门组织修改,审批按4.2.1、4.2.2执行。若指定其他部门审批时该部门应取得原审批部门的背景资料。

4.4.4外来文件和资料也必须由技术部进行整理、编目和归档,使用和发放要经过登记和批准。

4.4.5文件和资料应保存在适宜的环境中。

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活动管理办法 篇5

一、目的

为进一步提升员工岗位操作技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推动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等工作的深入开展.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岗位练兵活动、技能比武的组织领导,特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李士得 副组长:刘利、曹智广

成 员:曾启停、罗勇煌、何洪文、孙延舟、韩飞、李宇安、沈红、王刚

三、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一)参与活动的岗位

1、制版车间岗位练兵

2、印刷车间岗位练兵

3、裱啤车间岗位练兵

4、装订车间岗位练兵

5、手工车间岗位练兵

6、物控部岗位练兵

7、品管部岗位练兵

8、印前车间岗位练兵

(二)时间安排

1、策划阶段(2011年9月1日—9月30日):工厂各车间部门应制定具体的策划活动方案。

2、练习阶段(2011年10月1日—10月30日):参与练兵比武的员工在本岗位进行实操,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术要领,学习相关知识,为下一步参赛作准备。

3、比赛阶段(2011年11月1日起):按照策划好的具体方案进行正式比赛。届时生产部组织人员参加,监督比赛过程的公平性和结果的有效性。

四、奖励办法

根据参与某项练兵人数的多少和达到的技能水平,确定奖励名额。通过开展练兵比武活动,对确实取得显著成效并长期保持成果的员工,公司评先时优先考虑。

五、安全保障措施

1、加强安全培训,以班组为基础导入安全文化。

2、安全管理的关键在现场,管理、骨干人员都要深入现场排查不安全因素,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

3、要重视员工现场作业的行为规范,严肃查处习惯性违章作业行为,对高温设备等危险作业现场必须重点加强安全监护,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的发生。

六、活动要求

1、练兵比武活动要坚持“安全 则。

2、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的原则开展活动,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既要动手,又要动脑; 既比效率,又比质量;既比业务又比技能。

3、练兵比武活动以先学(学理论)后练、先练后比为顺序,以稳步提高、保持成果为目标。通过开展活动达到锻炼队伍、提高员工素质的作用,营造学技能、钻业务的浓厚氛围。

制作:

审核:

物流管理和物流管理与技术 篇6

新课标理念下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备和管理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建设、配备、管理、培训和应用。实验室、专用教室的建设和设备、仪器、器材、药品的配备是基础, 硬件的管理, 人员的培训是工作的保障, 使用是目的, 使用是教育技术装备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贯彻新课标的今天, 新课程的改革全面展开, 需要按照新的配备标准进行配备和科学管理, 怎样利用新的科学技术装备更好地为新教材、新课程服务, 怎样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在新课标理念下贯彻行业标准, 实施新的要求

教育部根据新的课程标准, 颁布了新的《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和《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两个规范性文件, 于2007年起开始实施。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发布和实施对教育技术装备系统和学校具有长期的指导作用。

新标准在制定过程中,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理念, 要求实验室既要有丰富的资源, 又要有合理的配置, 成为开发学生大脑最积极、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和最佳空间, 把实验室建设成学生自主发挥创造才能的场所和环境, 因此, 新的实验教学技术装备的配备和管理标准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新标准体现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时代要求

要求积极推进探究性实验教学。新标准强调新课程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 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 鼓励师生在实验室中采用计算机、传感器和多媒体软件等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

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学, 各项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 特别是我们理化生实验室, 是全区教科研基地, 对全区教科研工作起着辐射作用,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改革需要,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08年区装备中心和学校对实验室进行了改造, 建立了数字化实验室 (如图1所示) , 配备了计算机、传感器和多媒体设备等,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搭建了平台, 现在已基本完善, 应用于教学中, 开发了多项实验,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2. 新标准体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民主方向

新标准要求大力推进学校之间和学科之间教育技术装备的标准化建设, 改变了以往目录的配备方案, 设立基本栏目和选配栏目, 将基本条件和基本栏目作为办学的必要条件, 保证受教育者的权利一律平等,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同时, 设置选配栏目, 目的是根据各地经费投入水平的不同, 学校可以选择不同数量和不同档次的仪器, 使分组实验更具灵活性。

3. 新标准具有法律化、规范化的特点

新标准要求我们依法建设实验室、依法配置教学技术装备、依法对实验室进行管理和使用。几个规范性文件, 特别是《初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以国家教育技术装备行业的标准下发, 既是依法行政的具体表现, 又是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一种有效措施。上述文件显示了教学仪器设备作为新课程实施的条件和资源, 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办学条件和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 新的标准体现了新课程的综合性特点

新标准要求按照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不同需要, 统一设置各学科的装备标准。新的标准调成结构, 将中学理科目录分为初中理科标准和高中理科标准, 增加了初中科学标准, 配备综合课程和科学课的开设, 将中学理、化、生实验室的教育技术装备放到重要的位置。

5. 新标准体现了新课程的选择性特点

坚持在基本配置标准的基础上按照课程实施的需要实现仪器设备配备的多样化。三级课程、校本特色、个性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特色。同一课程下多种教材的并存、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并举的局面, 要求实验室建设必须在基本配备标准化的基础上事先选择的多样化。新标准以选配栏目的形式来满足教材的多样化, 以主题形式的仪器配置来适应不同教材的需要, 从而达到最佳配置的要求。

二、推动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

教育工作的4项建设——校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技术装备建设, 缺一不可。教育技术装备是办教育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是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 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手段, 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 离开技术装备的配备和使用, 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是培养不出来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要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定的一些相应标准来科学规划, 确保装备工作全面、协调发展。首先, 由于新标准和旧的装备目录有较大的区别, 按照原有的配备目录建设的实验室和配置的教学仪器设备必然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决定了我们当前必须继续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次, 需要增加探究实验, 要按照国家环保和安全标准, 营造绿色实验室。新标准首次提出了建设探究实验室的概念, 目的是要为学生创设体验科学过程, 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

三、实施新标准, 做好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备和管理工作

1. 要处理好教材多样化和现有实验室单一之间的矛盾

随着教材多样化和教材选择权回归区县, 不可避免地出现教材编写的实验所用仪器、设备与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不一致的问题。在短期内很难配齐所需仪器、设备的情况下, 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采用可替代的仪器、设备做实验, 上好实验教学课。

2. 要处理好基本配备要求与选配要求的关系

新标准的一大特点是各学科均设立相当数量的“选配”仪器。“基本”栏目中所列仪器是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应达到的最基本的配备要求。“选配”栏目是为适应教材、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仪器的多种类以及经济条件的差别而设立的。“选配”栏目所列的有功能相近的仪器、不同性能和价格档次的仪器、部分教材所需的仪器、不同教学方法所需的不同类型的教具。学校应根据所采用的教材、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选择确定, 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新标准的“选配”并不是可配可不配, 而是根据使用教材的情况, 课程设置的情况、校本特色, 选择其中适用的教学仪器加以配备, 在这种条件下是必配而不是可配可不配。但“选配”栏目中所列与基本栏目功能相近的仪器如学校已经配备, 原则上不再配备。

3. 要处理好现代教育装备和常规教学仪器的关系

常规教学仪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各级各类学校要按照新标准要求, 优先配齐配足和教材配套的常规实验仪器设备及新教材所需的增配仪器, 确保实验教材的正常开展。

4. 要以实际需要统领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备工作

在教育装备现状和行业新标准有较大差别的情况下, 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财政投入, 还要受到国家不得乱收费, 不得欠新债务政策的限制, 各学校要达到新课程改革需要的目标就必须转变以往的工作思路, 既按照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以实际应用来引领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备, 整体规划、分布实施, 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和顺序, 确定教育技术装备的年度计划。这种新的工作思路, 既着眼于使用, 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为新课程改革重在应用、重在实践, 要按照应用的多样化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的标准化建设。

雨季造林技术和管理措施小议 篇7

【关键词】植树造林;雨季造林;植树技术;管理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环境、维护环境安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中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我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目前我国基本国策,也将生态环境改善、资源利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行全面的普及与推动,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为社会的发展、生活富裕以及生态良好文明发展道路提供明确的工作内容和奋斗目标。这也是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史上存在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以林业生产为主要基础,以木材发展和生态建设作为时代发展基础的一种综合性工作模式和工作技术手段。雨季造林作为当前植树造林的一种新技术、新方法,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1.雨季造林概述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绿色环保意识逐渐加强,世界各地在工作中都大力的开展和推广植树造林工作。其中,在目前的造林工作中,以雨季造林技术最为省时、省力、省工,且见效快、投资少等等,也是目前山区造林常用的方法结构模式[1]。

2.造林技术分析

2.1造林技术组织和措施

2.1.1专门的组织结构和技术模式

雨季造林工作中由于造林时间紧、周期短、任务繁重、季节性强,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就必须采用一个强而有力在领导组织来进行控制和完善,并针对其中存在的各种工作模式都是一种落到实处的工作模式。因此在工程项目中,就需要建立一个长效合理的工作机制,坚决在工作中克服短期的工作行为,使得造林工作各个环节和工作要求都能够达到设计标准,且针对造林工作中存在的资金短缺和金额不足现象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且在工作中要严格的落实目标责任制,使得工作中各部门工作人员都能够各尽其责,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2.1.2实现合同造林制度

这种造林方式的实施是以合同林为主,其他造林模式为辅的一种造林技术方法,其在工作中是统一规划设计的工作流程,也是一种以专业性造林为基础,统一供苗、统一工作的模式,这对于在工作中提高工作速度和效益十分有效和工作模式。

2.2造林技术措施

2.2.1合理整地

整地在造林工程中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环节,一般在工程项目中都是在上半年进行整地工作,从而在春季整地或者雨季造林进行处理总结,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针对整地的方法、规格进行全面确定,从而使得在工作中能够按照水土保持要求来进行全面系统化的工作,且根据施工过程中需要的规格和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地,且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土面的影响现状。

2.2.2适地适树为基础进行树种和苗木选择

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幅员辽阔,因此在整个造林工程中就需要因地适宜的进行树种选择和苗木的选取,以避免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种种缺陷与质量隐患。因此而言,一般在造林工程中我们要严格的选择各方面的工程处理要求,针对其中存在的种种质量问题进行深入的总结与系统化的分析,从而使得苗木能够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科学技术的全面化、系统化要求[2]。

2.3掌握造林设计及

雨季造林工作中,对于季节和种树时机的选择与控制,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质量隐患和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一般在种树工作中,对于根苗造林工作中,如果能够在树木栽好之后就下雨,并且持续几天的阴天,那么对于树木的存活与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与重要技术手段。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造林工作的时间选择最好是在下午进行,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太阳对于苗木造成的破坏。

2.4造林技术

2.4.1造林密度

松柏造林一般安排在山坡的中上部,穴状或鱼鳞坑整地,密度可掌握在220-330株/亩:花椒一般栽植于地堰或在水平阶及梯田成片栽植,栽植于地堰的株距2米左右,成片造林,密度可掌握在130-160株/亩,株行距2×2-2.5米。

2.4.2容器苗造林

容器育苗造林要注意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起苗时,应先挖掉容器袋周围的土,尽量不使袋内的土体松动,切忌用手拔苗起苗。二是栽植时应注意栽植深度,培土深度要比容器高出2-3厘米,切忌将营养袋露在外面:三是栽前一定要撕破袋底部。

2.4.3裸根苗造林

首先要把好起苗关,在起苗的前一天圃地灌水,起苗时一律用撅头深刨,做到根系完整,根部带土,剔除细弱苗和根苗,进行苗木分级,并用草袋包装,以减少苗木失水,随起、随运、及时栽植。

3.雨季造林宏观管理措施

3.1全力抓好雨季造林工作

雨季造林省工、省力,投资少、见效快,各地要抓住近期连续降雨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广泛宣传发动,把雨季造林列入近期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紧紧把握提前整地、适时栽植、加强管护几个关键环节,主动打好雨季荒山绿化攻坚战。各地主要负责同志和林业部门的负责同志,要率先垂范,亲自组织指挥,亲自调度检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迅速掀起高潮,合力推动雨季造林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

3.2要稳定和完善林业各项政策

对现有林业承包等经营管理体制,要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保护林地所有者和林地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承包经营的合同约定,要依法完善,加强管理,责任到人。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责、权、利,奖勤罚懒,提高管护水平,确保造林成活率。对宜林荒山荒地,可直接采取分包到户、招标、拍卖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也可以由集体统一组织开发后,再以适当方式确定经营主体;对造林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无偿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开发经营,但必须限期绿化。大力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外资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建设。进一步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统一税费政策、资源利用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3.3要大力推行合同造林

采取专业队伍造合同林为主,其他社会造林为辅的方式进行,荒山造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林木成活率大大提高。今后要继续采取这一方式,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建造林专业队伍、统一供应苗木、统一整地栽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抚育管护、统一验收奖惩等工程措施,严格落实造林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在造林的管护上,按每山一名护林员、一间护林房的标准,抓好管护工作,护林员报酬由区、镇两级各拿一半的办法兑现,切实提高护林员的责任心,确保绿化成果。各镇要确保造林、管护资金足额到位。

4.结束语

总之,雨季造林,提前细致整地是基础,良种壮苗是根本,造林时机是关键,抚育管理是保障。各地应充分做好准备,把握有利时机,认真组织,确保雨季造林获得好成效。

【参考文献】

[1]杜伟,侯玉亭.对雨季造林技术及其管理措施的研究[J].民营科技,2008(02).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管理办法 篇8

安全管理制度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管理办法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珞璜尾水电站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管理办法的定义、要求、内容、程序、奖励。

本标准适用于珞璜尾水电站。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国务院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

中华全国总工会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实施细则》

重庆市电力公司 《重庆市电力公司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管理办法》 3 定义和缩略语

3.1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合理化建议的定义:指有关改进和完善企业的生产技术、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技术革新的定义:指对设备、装置、工具、仪器、工艺、材料、方法等方面所作的具体改进和创新。要求和内容 4.1 要求

4.1.1 凡本站职工均可向运行部或站长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方案。

4.1.2 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具体项目必须同时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和效益性。4.1.2.1 先进性:是指提出的建议、技术改进的方案、措施在实践中对原设备有所改进、完善和提高。

4.1.2.2可行性:是指提出的建议、技术改进的方案、措施在实践中是可以实施的。4.1.2.3 效益性:是指提出的建议、技术改进的方案、措施实施后可以带来企业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4.1.2.4 凡关系到本站或主厂安全生产的重大建议项目,应持谨慎负责的态度,在采纳实施应用之前,应经珞璜电厂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作出是否可以实施应用的结论。4.2 内容

4.2.1 企业合理化建议是为提高本站在安全、经济、满发、优质、高效、低消耗、降低成本、增产节约、提高可靠性及现代化管理水平方面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4.2.2 设备、仪器、装置的革新。工程质量的提高,更有效的利用和节约原材料。4.2.3 加工工艺、试验、检测方法、安全生产技术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4.2.4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则不属于合理化和技术改进之列。4.2.4.1 只提出建议和改进项目而无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的。4.2.4.2 属于本电站计划或其他指令性任务所安排的工作内容的项目。4.2.4.3 日常性的一般修旧利废。

4.2.4.4 购置零部件组装设备,其性能不及目前国内外同类设备的。5 合理化建议实施和奖励

5.1 运行部职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或技术革新实施建议,应由运行部进行审查,然后以书面 1 尾水电站

安全管理制度 的形式交尾水电站站长,经站长审核同意后,由运行部组织实施。对运行部不能实施的合理化建议,由站长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实施。

6.2实施合理化建议或技术革新所需经费由尾水电站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6.3 合理化建议或技术革新实施后取得效果和经济利益时,由尾水电站站长按《华能珞璜电厂尾水电站运行承包工作考核办法》对尾水电站运行部进行加分奖励。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由尾水电站运行部按《狮电总厂合理化建议奖励标准》进行奖励。7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成果管理

7.1 凡本电站提供了费用、物资、人力、技术资料等取得的成果,其所有权属本电站。7.2 对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项目的评审工作要严格按规定执行,坚持实事求是,切忌弄虚作假,若有不实情况发生者要及时纠正,授了奖的则取消荣誉、收回奖金,直至行政处理。7.3 尾水电站运行部应认真做好《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成果项目情况统计台帐》记录。7.4 凡经审电站查批准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成果资料一律由本电站资料室统一存档。8 检查与考核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难点和对策论文 篇9

电力工程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具有技术的支持,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电力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必须要对其进行有效地管理。随着我国电力工程量与工程任务的快速增加,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

一、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内容

1.电力工程初始阶段

在电力工程初始阶段的技术管理内容主要就是管理制度的编制工作,必须要结合电力工程的规划和设计要点进行科学、合理的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制度的编制工作,从而能够保障技术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另外,必须要严格地遵守相关规定和标准,并且以技术管理大纲和工程监理文件为基础形成技术管理的制度体系,其主要作用就是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应用到电力工程建设过程中。

2.电力工程施工前

必须要结合相关规定和标准对施工单位进行技术考察,检验施工单位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术水平,组织施工单位必须要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编制科学、合理的电力工程施工组织和设计方案,其主要就是对施工单位进行实时、有效的技术监督和管理工作。3.电力工程施工过程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必须要结合电力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施工条件,从而才能够加强电力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并且严格地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全面的技术管理工作,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二、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难点

1.缺乏综合素质

目前,我国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投资效益理念比较薄弱,尤其是缺乏对施工合同和造价控制等方面的知识,进而导致设备控制在概算内的订货价格出现假象。在合同签订的时候也没有明确供应附属设备,在材料重新采购的时候并没有严格的控制价格,进而会造成其采购价格高出以往购买材料的价格,所以,从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技术管理应起到关键性作用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不仅能够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还必须要充分地发挥出其连接性的作用。用户电力工程与公司内部必须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和协作规定,比如业务部、财务部等部门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财务部主要就是对用户出资的工程款和技术咨询费负责,并且能够及时地将工程款直接拨给相应的施工单位和供应商,另外几个部门必须要履行自身的职责,进而在进行技术管理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诸多交接活动,增加交接的次数,不仅会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质量,还会导致施工进度的缓慢发展。

3.工程组织缺乏综合能力

目前,我国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比较低,所以导致电力工程组织缺乏综合能力,在进行技术管理的时候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会导致诸多漏洞的存在,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技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还会给电力工程埋下诸多安全和质量隐患。

三、解决电力工程技术管理难点的对策

1.加强对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控制

为了能够提高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必须要加强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控制措施,不断地完善和创新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制度,并且要进一步深化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理念,能够真正地实现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体系的控制工作。为了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必须要积极地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管理理念,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和创新技术管理水平,从根本上保障电力工程的质量,从而才能够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积极地使用先进的技术管理软件,从而能够有效地管理施工费用以及施工进度等,最终实现电力工程技术管理质量提高的目的。

2.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作为主体,必须要保障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才能够顺利地开展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为了能够提高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加以提高。其一,必须要以提高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工作,从根本上保障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其二,电力企业必须要重视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积极地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不断地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行为,从而才能够保障管理人员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三,电力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必须要积极地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从根本上促进管理人员的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水平和质量。

3.优化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流程

为了能够保障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要不断地优化管理流程,所以,必须要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对管理流程进行科学、合理地优化。电力工程招标完成之后必须要由相关部门签订合同,并且对招标细节进行回报,严格地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审核图纸,从根本上保障电力工程项目施工档案的完整性、可靠性。另外,电力工程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必须要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尤其是施工细节以及工程质量进行严格地监督,做好应急预案工作,从而能够及时地应对突发状况。结语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电力工程作为我国基础设施之一,必须要不断地加强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电力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才能够更好的提高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摆地摊的经典顺口溜下一篇:严防溺水家长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