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

2024-11-01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共12篇)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 篇1

现代物流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对于高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而言, 其职业定位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 而是一个职位层次带。高职物流专业重在培养操作型为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管理人员。因此, 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宽带”型的, 讲求“宽口径、综合性”。而教学内容与现代物流发展相差较大。因此物流专业设置过细、过专、过窄, 既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竞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十八大新闻中心采访活动, 主题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周济在接受采访时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各个部门的协同创新, 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就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 面向大学生敞开的创新平台, 其目的是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实施素质和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协作精神、拼博精神和应变能力, 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 吸引更多的高职院校物流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教学活动, 为培养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

二、竞赛可弥补传统物流教学实践的不足

1、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欠缺

物流教学要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 需要师资、实训指导软件, 也需要配备相应的场地、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而物流设施设备操作, 物流配送中心作业流程, 学校要大量投入, 一般学校很难接受, 既使投入, 利用率低, 维护成本高, 那么校内实训教学就欠缺。

2、实践教学不完善

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物流实习、校.内模拟实训、岗位技能训练和毕业顶岗“放羊式”, 老师没有跟踪指导, 实践教学效果差。

3、以技能竞赛为导向的实训教学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高职高专物流技能竞赛, 参加此类技能大赛为物流专业及爱好物流的学生论述联系实际的平台, 更好地培养物流人才。大赛培养学生对物流的兴趣、提高学生浅析不足、解决不足的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把物流技能竞赛的要求融入日常实践教学中。

而一年一度的高职物流技能大赛, 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的一次大赛准备。从大赛的人员选拔, 过程控制, 到方案设计与完善都是在指导老师的全程参与下完成;许多新颖的观点和思路都是在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中产生, 并且都是学生给出的具体解决方案。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和主观能动性, 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的一次有益实践。高等职业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面对激烈的岗位竞争, 高职院校选择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路子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因此职业技能大赛也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三、竞赛可以实现产业发展与教学的结合

1、在职业技术教育中, 学生广泛参与的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则必须实现职业技能大赛与职业院校的常规教学的有机结合。结合教学实践将职业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具体做法。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迄今为止规模最大、项目最多、覆盖面最广、规格最高的技能大赛, 大赛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推动教产结合, 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操作水平的培养。

2、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竞争。

因些, 开展国内外综合物流业务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拥有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作息手段, 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管理人才。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 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校企双向参与, 产学紧密合作, 对高职院校而言, 具有如下优势:它能为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 有效跟踪最新技术, 有助于解决校内实训工位不足、实训设备和资源不足、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等许多实际问题, 能使高职院校比较深入、真实地了解社会的需求, 增强与之相适应的主动性, 能够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教育环境, 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能够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够推动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校真正树立起“大职业教育观”, 开展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形成办学类型多样和办学形式灵活的格局, 从而赢得广阔的教育市场与发展空间。

四、竞赛可以促进全社会参与物流人才培养

一直以来, 以政府主导、行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式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 特别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职业人才的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每年一度的职业院校物流技能大赛成为展示职业教育成果的重要平台, 2010年, 教育部首次将现代物流专业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的赛项之一, 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 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物流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也说明各职业院校在物流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进程中已经跨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现代物流技能比赛作为展示高职院校物流教学改革创新实践的重要窗口, 突出职教特色, 重视综合能力, 展示专业技能, 促进教育改革, 提高物流教学质量, 其内在作用非同凡响。通过比赛看教学, 通过技能看素质, 通过成果看水平。通过大赛, 不仅达到提升物流教学水平和培养选拔物流人才的目的, 而且促进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同时, 必将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物流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更好地营造出关注重点产业发展、尊重人才劳动、增强知识技能的氛围。

摘要:物流产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高职院校通过实践教学是培养物流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 而竞赛是创新物流实践教学的必然要求。一年一度的物流大赛为高职院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平台, 通过竞赛可以弥补传统实践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 通过竞赛可以实现物流产业发展与教学的相结合, 通过竞赛可以促进社会参与和物流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物流管理,大学生,技能大赛

参考文献

[1]钦州保税港区.我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广西:2010

[2]梁军.物流复合型人才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J].中外企业家, 2007 (3) :36-39.

[3]王军锋.论民办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市场, 2009 (5) .

[4]钱廷仙.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J].职业教育, 2008 (03)

[5]郑克俊, 郑克磊, 倪志敏.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J].物流科技, 2009 (01)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 篇2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公文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个人简历

姓名: 林xx 性 别: 女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户籍: 湖北武汉 年 龄: 21

现所在地: 东莞 身 高: 166cm

希望地区:佛山、顺德、珠海

希望岗位: 物流师、采购员、物流专员

寻求职位: 物流专员、跟单员、采购员

待遇要求: 2500元/月 可面议 要求提供住宿

最快到岗: 随时到岗

教育经历

2009-09 ~ 至今 东莞理工大学 物流管理 大专

求职意向

我是一名物流管理专业的2012应届毕业生,希望能找到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我知道刚刚走出校园,我缺少经验,但是我愿意学系,愿意从底层做起,慢慢累积,愿意吃苦。在工作中,我会利用大学学到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发挥才能,在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能利用学到的去解决问题。

其他要求: 通过在贵公司的工作岗位上学习,逐步迈进高层次的工作岗位,不断的提高自己,利用自己拥有的经验为贵公司带来效益

主要课程

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原理、物流概论、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第三方物流、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连锁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社会实践

1、自主实践(2009-01 ~ 2009-02)

实践内容: 在大一的寒假,我在镇里的一间高级店当服务生,在当服务生的一段时间里虽然辛苦,但是更让我收到另外一笔丰富的财富,让我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团队精神外,更要服从上级给予的命令,以及作为一位管理者应当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和管理历练,这样才能让下属甘心、愿心、开心的接受工作和更好、更高的服务质量。还有就是,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去打一些促销类的兼职,一方面可以增加一些额外的生活费,另一方面让我稍稍知道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更加自己的实践机会。

2、蚬皇农庄(2011-01 ~ 2011-01)

实践内容: 服务员工作

3、东莞永翔电子有限公司(2009-07 ~ 2009-09)

实践内容: 流水线工作,包装作业等

技能专长

计算机水平: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

详细技能: 考取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懂得word,excel,ppt的简单操作。

技能专长: 考取了助理物流师资格证书和基本掌握物流方面的运作。

考取了电脑一级证书,懂得word,excel,ppt的简单操作。

语言能力

普通话: 流利 粤语: 流利

英语水平: 英语应用能力B级 口语一般

相关证书

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2011-07-08

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二级(***)2010-09-0

1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一级(***)2010-09-01

自我评价:

1、本人工作认真、有团队合作精神、责任心强,与人相处融洽。

2、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流程,适应能力强,勤奋细心。

3、计算机一级,熟练word、excel等帮软件。推荐:

兴趣爱好: 羽毛球,篮球,排球、唱歌、跳舞

文 章

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 篇3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专业 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79-02

目前,学界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众说纷纭。温菊萍在《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及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中认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注重研究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内涵,分解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设计高职院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探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曾祁、袁航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中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应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则明确提出要“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既然是“高素质”就需要较好的个人素养;而“技能型专门人才”就需要较高的专业能力;所谓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好的从业能力,即职业能力。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生来说,若形成真正核心能力,这三方面是必须具备的。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不管是从国家层面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还是地方的《广西物流调整与振兴规划》,都强调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扩大物流产业规模。为了实现规划的目标,必须加快物流人才培养。而培养适合的物流人才,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因此,研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就是研究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就业、创业的主力军,更是需要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的毕业生。

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只有明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要素,才能制订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适宜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进而规范理论课程、实训课程比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本研究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将极大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人才规格脱节的问题,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另外,研究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将为其他高职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指明方向,从而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思路

核心能力最早是用于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分析,后来才发展用到各行各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就是指学生毕业后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最需要几种能力。它一般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经常用职业性向测试可以预测是否合适相应的工作。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从事物流管理的专业技术能力,即在学校学到专业技能的外在体现。个人素质,或者称为个人素养包括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文化素质。

作为处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院校,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及规格要求,提出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素质为三要素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由此探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奠定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和提出个人素质的对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思路如下:一是广泛调研物流企业的用人要求。通过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取得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归纳出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普适性的核心能力。然后细化出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个人素质的相关指标。二是研究核心能力的相关文献。总结出文献中对于核心能力的特点及建立方法,结合物流企业的调研。对比、分析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个人素质的相关指标。三是通过文献研究与企业调研比较分析,清晰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个人素质三要素的相关指标,检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针对性的开设课程,通过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个人素质三要素的培养,最终形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就业与创业。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举措

(一)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般讲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人的一般的学习能力、数学运用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对于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而言,职业核心能力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从业资格;从事物流管理相关工作的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具有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管理能力。综合起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构成应该是应该与人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其他高职专业学生必须要具备的通用能力。

(二)加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体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对仓储、运输、配送、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规划设计能力等能力的掌握。做到这些,就应该加强在教学和实训中的课程比重,尤其是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市场营销和物流规划能力,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重中之重。同时,根据麦可思的报告显示: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最重要前五门课是仓储管理实务、ERP原理及应用、物流成本、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配送管理实务,其重要程度与满足度如下表1所示。

表1 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最重要的课程及其满足度

序号课程名称重要程度课程满足度

1仓储管理实务79%44%

2ERP原理及应用76%48%

3物流成本76%44%

4采购与供应链管理75%37%

5配送管理实务71%42%

由上表可以看出,若是想要做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把以五门课程的满足度提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三)加强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

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了实现的办法:“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里就涉及个人素质的培养。个人的素质的实质就是人在环境和后天教育影响下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当然个人素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个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比较相的对稳定性。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个人素质方面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责任心、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温菊萍.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及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北方经贸,2010(7)

[2]曾祁,袁航.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乔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探析[J].商业时代,2008(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课题(2011C0179);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132101)

(责编何田田)

【摘要】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应从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个人素质三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专业 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79-02

目前,学界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众说纷纭。温菊萍在《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及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中认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注重研究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内涵,分解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设计高职院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探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曾祁、袁航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中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应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则明确提出要“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既然是“高素质”就需要较好的个人素养;而“技能型专门人才”就需要较高的专业能力;所谓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好的从业能力,即职业能力。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生来说,若形成真正核心能力,这三方面是必须具备的。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不管是从国家层面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还是地方的《广西物流调整与振兴规划》,都强调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扩大物流产业规模。为了实现规划的目标,必须加快物流人才培养。而培养适合的物流人才,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因此,研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就是研究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就业、创业的主力军,更是需要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的毕业生。

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只有明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要素,才能制订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适宜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进而规范理论课程、实训课程比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本研究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将极大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人才规格脱节的问题,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另外,研究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将为其他高职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指明方向,从而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思路

核心能力最早是用于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分析,后来才发展用到各行各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就是指学生毕业后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最需要几种能力。它一般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经常用职业性向测试可以预测是否合适相应的工作。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从事物流管理的专业技术能力,即在学校学到专业技能的外在体现。个人素质,或者称为个人素养包括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文化素质。

作为处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院校,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及规格要求,提出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素质为三要素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由此探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奠定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和提出个人素质的对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思路如下:一是广泛调研物流企业的用人要求。通过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取得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归纳出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普适性的核心能力。然后细化出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个人素质的相关指标。二是研究核心能力的相关文献。总结出文献中对于核心能力的特点及建立方法,结合物流企业的调研。对比、分析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个人素质的相关指标。三是通过文献研究与企业调研比较分析,清晰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个人素质三要素的相关指标,检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针对性的开设课程,通过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个人素质三要素的培养,最终形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就业与创业。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举措

(一)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般讲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人的一般的学习能力、数学运用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对于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而言,职业核心能力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从业资格;从事物流管理相关工作的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具有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管理能力。综合起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构成应该是应该与人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其他高职专业学生必须要具备的通用能力。

(二)加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体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对仓储、运输、配送、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规划设计能力等能力的掌握。做到这些,就应该加强在教学和实训中的课程比重,尤其是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市场营销和物流规划能力,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重中之重。同时,根据麦可思的报告显示: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最重要前五门课是仓储管理实务、ERP原理及应用、物流成本、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配送管理实务,其重要程度与满足度如下表1所示。

表1 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最重要的课程及其满足度

序号课程名称重要程度课程满足度

1仓储管理实务79%44%

2ERP原理及应用76%48%

3物流成本76%44%

4采购与供应链管理75%37%

5配送管理实务71%42%

由上表可以看出,若是想要做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把以五门课程的满足度提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三)加强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

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了实现的办法:“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里就涉及个人素质的培养。个人的素质的实质就是人在环境和后天教育影响下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当然个人素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个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比较相的对稳定性。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个人素质方面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责任心、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温菊萍.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及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北方经贸,2010(7)

[2]曾祁,袁航.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乔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探析[J].商业时代,2008(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课题(2011C0179);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132101)

(责编何田田)

【摘要】分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认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关系着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应从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个人素质三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专业 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79-02

目前,学界对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众说纷纭。温菊萍在《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及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中认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注重研究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内涵,分解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设计高职院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探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曾祁、袁航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中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应以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构建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则明确提出要“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既然是“高素质”就需要较好的个人素养;而“技能型专门人才”就需要较高的专业能力;所谓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好的从业能力,即职业能力。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生来说,若形成真正核心能力,这三方面是必须具备的。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意义

不管是从国家层面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还是地方的《广西物流调整与振兴规划》,都强调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扩大物流产业规模。为了实现规划的目标,必须加快物流人才培养。而培养适合的物流人才,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因此,研究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就是研究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就业、创业的主力军,更是需要培养具有核心能力的毕业生。

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只有明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要素,才能制订正确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适宜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进而规范理论课程、实训课程比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本研究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将极大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人才规格脱节的问题,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适应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另外,研究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将为其他高职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指明方向,从而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思路

核心能力最早是用于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分析,后来才发展用到各行各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就是指学生毕业后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最需要几种能力。它一般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经常用职业性向测试可以预测是否合适相应的工作。专业核心能力是指学生从事物流管理的专业技术能力,即在学校学到专业技能的外在体现。个人素质,或者称为个人素养包括自身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文化素质。

作为处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院校,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及规格要求,提出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素质为三要素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由此探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奠定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和提出个人素质的对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思路如下:一是广泛调研物流企业的用人要求。通过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调研,取得物流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归纳出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普适性的核心能力。然后细化出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个人素质的相关指标。二是研究核心能力的相关文献。总结出文献中对于核心能力的特点及建立方法,结合物流企业的调研。对比、分析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与个人素质的相关指标。三是通过文献研究与企业调研比较分析,清晰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个人素质三要素的相关指标,检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针对性的开设课程,通过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个人素质三要素的培养,最终形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就业与创业。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举措

(一)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一般讲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人的一般的学习能力、数学运用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手的灵巧度、手眼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对于高职物流管理学生而言,职业核心能力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从业资格;从事物流管理相关工作的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具有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管理能力。综合起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构成应该是应该与人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其他高职专业学生必须要具备的通用能力。

(二)加强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具体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对仓储、运输、配送、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规划设计能力等能力的掌握。做到这些,就应该加强在教学和实训中的课程比重,尤其是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市场营销和物流规划能力,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重中之重。同时,根据麦可思的报告显示: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最重要前五门课是仓储管理实务、ERP原理及应用、物流成本、采购与供应链管理、配送管理实务,其重要程度与满足度如下表1所示。

表1 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最重要的课程及其满足度

序号课程名称重要程度课程满足度

1仓储管理实务79%44%

2ERP原理及应用76%48%

3物流成本76%44%

4采购与供应链管理75%37%

5配送管理实务71%42%

由上表可以看出,若是想要做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把以五门课程的满足度提高,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三)加强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

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了实现的办法:“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里就涉及个人素质的培养。个人的素质的实质就是人在环境和后天教育影响下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当然个人素质是在遗传素质与环境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而个人的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内在的比较相的对稳定性。对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而言,个人素质方面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责任心、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温菊萍.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及培养模式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北方经贸,2010(7)

[2]曾祁,袁航.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探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乔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探析[J].商业时代,2008(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课题(2011C0179);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132101)

高职物流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 篇4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物流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物流实践能力, 使物流实践性环节成为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载体。通过顶岗实习, 找出差距, 锻炼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积极坚持“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方向, 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 这就决定了它对实际操作有着特殊的要求。通过顶岗实习强化操作技能, 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成长。物流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是大力提升学生技能和操作水平, 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2 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初到实习单位, 由于年纪较小、为人处事能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弱等各种因素造成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盲目跳槽, 整个顶岗实习工作处于不稳定阶段。出现频繁跳槽现象, 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

2.1 学校对顶岗实习的指导和监督因素

从根本上讲, 顶岗实习仍然是在校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专业理论知识的验证环节, 是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锻炼环节, 是课堂教育对于企业的一个延伸。所以, 顶岗实习工作应由学校统一领导, 确定的实习目标, 明确实习任务, 在实习企业的组织指导下完成。如果把顶岗实习简单地当作是学生就业的序曲, 简单地看作“顶岗”工作, 而忽略了其“实习”的性质, 学校将实习学生交给人力资源公司或实习工厂后便放手不管, 放任自流, 不派专人跟踪管理, 完全依赖实习单位对实习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考查, 这将对顶岗实习的预期效果以及学生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隐患。

2.2 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

顶岗实习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 对于刚接触实际工作, 必然会有一定的不适应, 极易产生生理、心理的疲劳, 压抑工作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2.3 仅看重待遇因素

刚进入企业的学生, 眼高手低, 心高气傲, 缺乏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 辨析是非的能力普遍不强。过分看重工资待遇, 没有充分考虑实际特点, 选择职位。

3 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

3.1 顶岗实习前的宣传发动工作

3.1.1 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学习

结合实习生的工作岗位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细致的顶岗实习前教育和培训学习, 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让学生正确认识顶岗实习, 把握好实习与学习的关系, 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就业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所具有的双重身份, 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 要他们服从学校实习派遣, 服从实习单位安排, 踏踏实实工作。

3.1.2 举行优秀毕业生实习经验交流会

为加强学生之间交流, 举行优秀毕业生顶岗实习经验交流会, 让优秀毕业生分别同师弟、师妹们交流了实习体会。让即将踏上顶岗实习岗位的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能够让自己提前与社会接轨, 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实习经验交流会, 让即将踏上顶岗实习岗位的学生感悟师兄、师姐们的话语, 好好珍惜在校学习机会。

3.1.3 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教育

可以通过专门课程或者讲座的形式进行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的教育, 让学生懂得在“钱本位”短视性价值观的指引下, 一切以“报酬”的高低作为自己选择工作与否的依据, 这是一个十分危险, 对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不利的事情。通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对学生讲授关于社会职业和高职生个性发展特点的基本知识,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培养高职生的职业选择和决策的技能。

3.2 顶岗实习的组织工作

3.2.1 尽可能在相对集中的实习、实训基地完成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应尽可能在相对集中的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 实习前均须由实习单位、学校及学生三方签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 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安全、顺利地进行。为保障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 学校成立顶岗实习教学指导小组, 进行具体组织实施。

3.2.2 分组定人指导模式

学生的实习指导根据岗位分组情况指定专业老师指导。各分组老师需对学生进行岗前的专业培训, 跟踪学生的整个顶岗实习过程, 并给予实习建议, 负责知识总结, 组织学生交流等工作。分组定人指导模式有助于提高实习培训、实习建议、知识总结、实习交流等环节的针对性,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3 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纪律要求

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学生员工, 这就要求学生服从实习单位和学校的安排和管理。要求学生按照顶岗实习计划、工作任务和岗位特点, 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培养独立工作能力, 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

实习学生要严格遵守实习纪律, 按时到岗, 无正当理由不得擅自离开实习单位。因特殊情况需要终止实习的, 须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 经实习单位批准, 报学校备案。擅离岗位者, 实习考核按不合格处理。

3.3 顶岗实习中的跟踪管理工作

3.3.1 采取“全程式指导”或“巡回式指导”方式

采取“全程式指导”方式的, 指导老师可采取电话、短信、网上留言、实地探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指导老师应将指导过程、指导内容及存在问题及时做书面记录, 对发生的问题及时反馈和处理。

3.3.2 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定岗实习的学生脱离学校环境, 对新的职业环境不了解不熟悉, 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 甚至产生就业恐惧心理。因此, 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 学校要根据班级学生实习的情况, 成立若干个实习小组, 推选出实习负责人和实习小组组长, 建立实习网络, 组建组织机构。

3.3.3 发挥网络平台, 适时跟踪管理

互联网的发展, 不仅丰富了信息资源, 而且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学校对实习学生的管理,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例如QQ、短信、飞信、论坛、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等, 与学生保持畅通的联系,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及时进行跟踪管理。

3.3.4 对症下药, 提供个性化指导

顶岗实习期间, 学生会遇到多种具体问题, 学校要积极疏导和缓解学生在实习岗位上产生的心理压力、信心不足、能力不够等实际困难, 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走出困境。同时学校还要依据职业心理辅导理论, 帮助学生在实习期间进一步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做好就业准备。

摘要:物流是一门系统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学校必须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湖北财税职业学院采取了多方位的学生定岗实习的管理措施, 学生除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还要进入企业直接顶岗实习, 接受职业培训, 提高职业技能。

关键词:物流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湖北财税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G].武汉: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2013.

[2]邹艳.浅析高职院校“2+1”模式顶岗实习指导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3 (2) .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求职自荐书 篇5

您好!

首先祝您在百忙的工作中身体健康、工作顺心!更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能垂阅我的自荐书!

我叫xiexiebang,是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2013年的毕业生,我谨向贵单位诚荐自己!真诚的希望将我所学的知识与才能在贵单位得以施展,开拓,与运用。做为一名物流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我热爱我的专业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希望毕业后直接投身社会生产经营实践,实现自身的价值。我熟练掌握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知识(已取得了高级物流员证书),还能熟练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具有较好的英语听、说、写、读等能里,更重要的是我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提高,并且具备较快掌握一种新事物的能力。除此之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选修市场营销市场预测与分析、广告设计、档案管理、组织设计等多门课程.我想这种能力能在我以后的工作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在校期间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阅读大量的书籍,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能成为一名德、智、体等多方面发展的优秀大学。2012-2013我以综合成绩居班级的前十名,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另外多次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了一定的接洽客户和管理能力。在班里一直担任学习委员,帮助同学和协助老师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这些都培养了自己良好的组织、合作、沟通、创新已及社会工作能力。我在校期间努力求知、积极参加院系各种活动、奋发进取。

最后,相信您的信任与我的实力为我们带来共同的成功!衷心祝愿贵公司事业发达、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物流管理;就业

据某知名网站统计:西部物流人才缺口在2005年在6万人以上,目前物流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在大专及以上的只占五分之一,大部分是高中及中专学历水平的从业人员,物流行业的管理人员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相当少。因而,虽然在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形式相对严峻,但物流人才还是很紧俏的。但学生怎样才能在走上岗位的时候能很好地适应岗位?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学工作需要考虑学生的就业率来具体安排教学工作。

一、物流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根据某组织对03级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对象中,大多数学生在5到6个月的工作时间后就会选择离职,雇佣者一般不喜欢这样的事情发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离职呢?经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最主要是工资这块,当然企业没有长远培养计划也是一部分原因,也有学生想继续深造造成离职。

根据对毕业生工资待遇的调查发现,一半的学生月工资在800元以下,800到1500元的也占据大部分,极少部分学生工资在1500元以上,被调查学生的工作岗位和工作单位性质是造成收入不均的首要原因。工作岗位为物流内务的普遍工资偏低,从事物流管理、采购、开发的岗位的普遍工资比前者高,工资更高的则是在大型企业供职,有一定的补贴、奖金保证。

通过对调查学生离职的情况分析可知:少数成绩优秀、素质偏高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国有企业,从事物资管理、采购方面的工作;更多的学生是进入民营企业,从事制单员、库管、市场开拓等工作。国有企业一般内部培养体系较完善,一般,工作最初都有师傅领进门,在工作晋升方面,呈现阶梯式增长的趋势。薪酬与福利也普涨,这样的企业一般能吸引并留住人才。

二、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大环境对高职高专的不予认可

传统思想决定了培养人一般是希望培养出白领、金领似的人才,而高职高专以培养蓝领为目标本身就不大受欢迎。为此,政府部门及相关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介绍和宣传,改变公众的守旧观念。当然也需努力培养具有高工资的蓝领人才,才能进一步打破这种误区。

(二)只能被动选择职业教育生源

随着这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提倡,职业教育才慢慢出现规模性、阶梯性、系统性的加快发展,但是社会并没有真正重视职高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基础教育不好的学生。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是非常需求的,因而蓝领的缺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而职叶教育对象的参差不齐却无法确保高级蓝领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

(三)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与特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因而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如果老师只能闭门教书。那造出的学生也无法真正适应以后的工作岗位。因此职业教育一定要加强专业和教师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三、努力提高高职高专物流专业的就业率

(一)设计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

仓储配送的知识是学生在实际岗位中运用最多的,我国仓库行业就整体而言,没有很多技术含金量,主要是人工操作,处于中低水平的工资待遇。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该多引用些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相关高级管理方面的知识,学生需要具备宏观上把握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院系需要在内部改革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理论联系实际,缩小企业用人与高校培养之间的差距,且通过教育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在各个方面加大对学生求职素质、适应能力的锻炼,为学生职业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拓展素质教育

调查显示,有过素质培训和特长训练的学生的职场竞争力更强。在诸如火电集团和远成物流企业,不仅看重综合素质,更是青睐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能就把专业学习落在一般,而是应该贯穿在教学活动中。学校可以采取课堂讨论、教学讲授、体验实践、主题活动、专题讲座等各式各样的形式,全面促进和带动学生特长的发展和个性的成熟。在培养物流人才的计划时,首先应有全面丰富的课程安排,也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越来越激励的就业竞争,人才理念的变化,现在社会越发需要动手能力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型人才。在此形式下,毕业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的实践经历是用人单位青睐的重要方面。职业教育的特色就在于能注重培养实践能力。院校应组织成立实践教学部,开设更多的实践型课程,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同时适当采用考证和实习事项,能够为学生考取采购员、报关员、物流师等证书提够帮助,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大有帮助的。

四、结束语

物流专业作为一门骨干专业,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途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体系,实行双证培养,坚持产学合作,才能关键绝经物流学生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卫章.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问题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 .

[2]杨怡,金晓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乐业率”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3]张春波.浅议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J].管理学家,2006,(6).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 篇7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一) 专业物流管理知识、实践技能

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学生专业物流管理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1]。物流管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在物流管理教学过程中, 实践和实验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学生既要掌握操作物流设施和仿真软件等的能力, 又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管理技能, 而培养这些能力还需要通过完整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在实验室中是无法进行的。现在不少院校物流专业的开设时间还比较短, 还欠缺物流实训设备, 因而就只能进行理论知识教学, 教学内容和就业实践之间产生脱节, 因而造成了学生难以很好地择业, 欠缺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能力, 难以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二) 高校、物流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颇受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视, 但这一模式也还需要进行持续地创新和进一步加强。我国有不少高等院校的物流专业以及与企业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一起建立了物流实践教学基地, 然而实际的应用和操作还停留在表层, 需要进一步改进, 校企合作培养只是在最后半学期的毕业实习中有明显的体现, 而且毕业实习也只能算是岗前的二次培训, 却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可以让企业的高层多到高校中开设讲座, 因为其具有十分丰富的工作经验, 这对学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而高校的老师同时也可以为企业的工作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培训, 促使企业员工进一步提升整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2]。高校、物流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让学校的教育不只是固守书本知识, 还能为学生传授更多的实际技能。

(三) 大学生综合素质

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如今有了很好的建设和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每年明显增加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 这使得就业竞争大大加剧了。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 真正要较量的是实际能力和素质。如今高校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便是怎样去大力物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怎样增强该专业毕业生的竞争能力。为了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应该要把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要以物流管理专业的具体要求与特征为依据来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 继而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其综合能力, 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 完善教学实践模块, 培养实用性人才,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执行能力

在当今, 对于学生的实践教育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所以学生在校期间, 常会针对他们开展一些实践教育的活动。而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 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努力健全相关的物流教育体系, 才能培养出实用性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对于物流管理的内涵要求和实践要求, 要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 让学生们在实践中理会到理论会让他们认识更加深刻, 学生通过自我实践, 多了更多的主动性和思考性, 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将会真切感受到理论的重要性, 也会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而教师在实践教育课的教学当中, 要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感受, 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加强“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度

要培养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 就必须依赖于物流行业、从基层开始。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上, 要尽量做到高效率、特色鲜明、人才对接。学校应该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 利用企业的环境来给学生创建实际工作的环境,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工作的实际流程, 同时可以让企业家们来给学生演讲, 真正实现理论教育和实践工作的对接。同时,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 要让他们学会“必须”、“够用”的基本理论[3], 努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学到专业知识、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出学生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 培养积极的就业心态, 加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

在如今, 物流行业已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了, 在实际生活中, 对物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所以在社会当中得到普遍重视。所以不论是行业发展还是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都是很有前景的, 但物流行业在面对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关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要在符合相关政策的同时来进行创新。而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培养积极的就业心态、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 只有在不断学习探索中才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四) 掌握物流的多种知识, 提升处理和协调相关岗位业务关系的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前景也较为广泛, 他们可以在物流企业、外贸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等部门选择就业。但对于物流专业学生的要求也在提高, 相关企业要求毕业生不但要掌握相关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 同时还需掌握工作相关的其他理论知识。物流行业与其他行业较为不同, 它并非独立存在的, 而是连接其他行业的重要环节, 所以不同的行业需要进一步沟通协调, 所以企业对于毕业生的工作协调能力也很关注。物流企业要求学生能处理好工作上的协商问题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 处理好各部门的关系、化解工作矛盾。这就需要学生们在一些实际工作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协商能力。

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与经济建设的过程中, 现代物流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 物流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被普遍看好。但是, 近年来物流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物流行业的巨大需求。尽管高校物流教育如今的发展十分迅速, 然而其在发展的同时却存在该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充分就业等问题。本文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着重提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和方法, 以期有助于目前高校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摘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 物流业的对现代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的基础性产业, 其起步和崛起尤为迅速, 这就造成了市场对物流专业人才越来越大的需求量。本文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且着重提出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物流,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丁峰.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提升[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1, 14.

[2]郑芝鸿.浅谈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 (上旬) , 2012, 2.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 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绿色管理,理念培养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引发的全球极端环境事件频发, 严重威胁到了全人类的福祉, 也给世界各国的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与探索, 而可持续发展理念也逐渐成了较为普遍的共识。同时, 在全球范围内应对挑战寻找走出危机之路的过程中, 绿色经济这一概念也开始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进而成为全世界处理人与生态的关系, 实现协调发展的共同选择。而企业组织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主题则是处理好这一关系的关键。在此背景下, 在企业管理中体现绿色经济内涵的绿色管理理念应运而生, 并逐步成为工商管理领域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在培养企业绿色管理理念的多种方法与手段之中, 学校教育是对企业组织行为活动产生较为重要影响的途径之一。其中,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国民整体的智慧财富水平, 为大学生实现个人发展与事业成功提供基础, 并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特别是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大学生而言, 他们作为国家未来各个行业中企业组织的管理者与决策者, 能否在学习中掌握绿色管理理念对于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绿色管理理念, 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切实践行生态文明发展要求, 处理好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 是时代对于高等教育体系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

2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专业课程设计中融入绿色管理理念教育的必要性

“绿色管理” (Green Management, 简称GM) 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瓦德马尔·霍普分贝克 (Waldemar Hopfenbeck) 在《绿色管理革命》 (The Green Management Revolution) 中最早正式提出。对于绿色管理的定义, 理论界有着不同的提法。总体而言, 根据已有研究 (Dwyer, 2009) , 可以将绿色管理理解为一套完整的战略行为措施, 其目的在于以可行性与经济性为原则, 设计、宣传与使用产品及其制造流程, 同时实现对企业、社会与自然环境的责任。这意味着, 绿色管理要将环境保护的观念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技术、循环等各个环节之中。更进一步讲, 具体的绿色管理应当涵盖保护环境, 明智且负责任地使用资源, 在最终产品中最小化地消费自然资源 (如空气、水、能源与矿藏) , 尽最大可能地循环再利用产品, 以减少工作与生活场所中危害人类健康等的有毒物质。

可见, 绿色管理涵盖所有组织活动中的管理问题, 旨在消除企业商业经济活动对全球与地方环境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以及对社会与经济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同时还要将“4R”, 即对资源的减量 (Reduce) 、再利用 (Reuse) 、再循环 (Recycle) , 以及恢复 (Recover) 渗透到企业的日常活动之中。这样的活动就要求高校引导学生展现其创造力与创新能力, 构想出实现环境保护的不同的方式方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绿色管理与传统的管理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绿色管理既包括复杂的社会责任, 又包括结果的不确定性与投入的长期性。因此, 绿色管理的结果不能简单地以某个具体时期内的表现来衡量, 因为绿色管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对企业竞争力与盈利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正是由于上述特点, 企业在是否实施绿色管理的问题上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企业员工必须得到启发与授权, 并且需要树立起相关意识, 从而实现绿色管理的目标。而只有通过教育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企业管理人员接受并认同绿色管理理念, 并将其转化为企业员工所秉持的价值观,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变被动为主动, 扭转现实局面。

近年来, 将环境与管理系统相整合的呼声在各行各业都日渐高涨, 这实际上就是在对呼唤全面绿色管理的实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与环境管理相关的领域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因为高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能被排除在环境之外而独立存在。作为培养下一代商业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摇篮,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作用与潜力尤为突出。因此, 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开展绿色管理理念教育, 培养其形成绿色管理理念非常必要。

3 融入绿色管理理念教育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是希望将高校大学生培养成未来企业组织的管理者与决策者。利润、经济发展与收入一直是传统管理学的研究与教学目标, 但是合作伙伴的福祉、可持续性, 以及生活质量也逐渐成为关注环境问题的绿色管理的重要目标。事实上, 具有前瞻性思维和进取心的成功领导者与全球化企业组织都在致力于减少企业活动对于社会与环境的不利影响, 努力开发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从而在逐渐形成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经济中具备竞争优势。

因此, 绿色管理理念的教育教学目的应当是培养工商管理专业高校大学生, 从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目标出发开展管理实践活动的能力, 满足未来企业组织对于人才的上述需求, 从而在未来竞争的环境中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

绿色管理的目标就是工商管理专业高校大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从而促使企业组织开展与环境相适宜的经营活动以保护环境, 并将持久性发展体现在企业的目标、愿景、职能、组织结构、生产流程、组织文化中。同时, 还应当促使企业规范其活动, 通过重视并优先采用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技术。具体而言, 通过融入绿色管理理念教育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计, 应当至少使大学生具备以下能力: (1) 决定和控制企业组织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 构建环境管理体系, 并将环境政策、项目与目标囊括其中; (3) 通过对企业组织环境政策的顶层设计, 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4) 使企业组织充分知晓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 同时培训员工的环境意识。

总之, 通过课程的学习, 应当使工商管理专业高校大学生掌握项目管理与变动管理技能, 并掌握开发与实施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的能力, 使企业组织能够将环境可持续性作为其自身行为活动的底线, 从而为企业与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改善企业生产率, 提高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

4 融入绿色管理理念教育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融入绿色管理理念教育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内容, 应当将作为管理者如何在各项主要管理职能中完成绿色管理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点。同时应当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使本专业高校大学生在学习相关理论概念的同时, 学习吸收大量国内外经典视角案例, 通过课堂分析讨论, 将绿色管理理念内化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各项专业思考与技能之中, 同时结合以教学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通过大量实际操作环节, 实现所学知识技能的运用, 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对竞争优势。具体而言, 融入绿色管理理念教育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绿色管理思想与实践的发展演进。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生态企业愿景和使命声明, 展示企业社会责任为未来或现有业务, 并能够从历史上绿色运动的发展中吸取经验教训。

第二, 绿色商业管理分析与绿色商业报告。通过对当前绿色商业案例与商业实践样板展开研究, 使学生能够为未来或现有业务开发可持续商业实践规范, 同时为本地企业开发绿色商业报告准则, 并为企业减少生态资源提供建议与实施策略。

第三, 绿色供应链管理与能源审计。通过学习应用可持续资源管理理论与策略, 以及能源审计, 使学生掌握如何使企业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同时掌握如何通过创建、分析和实现个人与企业能源审计, 实现运营成本的下降和绿色形象的提升。

第四, 绿色商业机会分析。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基于环境扫描与本地和全球市场的趋势来分析发现商业机会, 并能构建绿色经营理念以运用商业机会。

第五, 绿色商业模式构建。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从现有商业模式中挖掘绿色商业机会, 撰写涵盖详尽的营销计划、运营计划与财务计划的正式商业计划书, 并能够创建本地企业的营销计划书, 将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作为营销亮点与差异化优势。

第六, 绿色商业模式的论证与评估。通过相关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运用符合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原则论证商业决策、商业计划与商业概念;并通过对跨国企业绿色商业实践行为的评估, 构建可持续商业实践行为的国际化策略建议。此外, 还应当是学生掌握与环境可持续性相关的关键数据管理技能。

5 结语

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消费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日渐提升。同时, 在企业利润降低与竞争高度激烈的全球市场经济时代, 企业迫切需要寻找到新的绿色生产技术来替代旧的污染性技术。因此, 绿色管理作为提高组织竞争力和绩效的管理模式得以迅速发展, 绿色管理理念在当今商业世界中也正在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高校教育在转变企业发展理念与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 作为国家未来企业管理者的培养对象, 更加应当在其专业课程学习中全面融入绿色管理理念。因此, 有必要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高校大学生的课程设计, 将绿色管理理念全面融入其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 一方面, 有利于工商管理专业高校大学生顺应企业发展潮流, 满足未来企业需求, 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另一方面, 有利于企业尽快转变自身活动行为模式与发展轨迹, 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

参考文献

[1]Hopfenbeck, W.The Green Management Revolution:Lessons in environmental excellence[M].London:Prentice Hall, 1992.

[2]Dwyer, R.J.“Keen to be green”organizations:a focused rules approach to accountability[J].Management Decision, 2009 (7) .

[3]Qi, G.Y., Shen, L.Y., Zeng, S.X., Ochoa, J.J..The drivers for contractors'green innovation:an industr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0 (18) .

[4]Chen, Y.S..The driver of green innovation and green image-green core compet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8 (3) .

[5]李长吾.高等教育之绿色管理理念初步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 2010 (01) .

[6]谷秀梅, 周春影, 刘之光.绿色管理理念指导下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 2011 (05) .

管理学专业大学生德育途径探析 篇9

关键词:管理学,德育,大学生,途径

道德教育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在高校教育中,如何让道德教育真正获得学生的认同和认可,一直成为德育教育中的难点。而在管理学学生当中,未来广泛进入商业领域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商业道德教育成为各商学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正成为教育学研究的焦点。商业道德教育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管理学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在日后的工作中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研究表明,这种自信在学生中是非常匮乏的。一方面学生反映出对商业道德准则的认同,而另一方面数据显示在实际商业社会中学生更多显示出“悲观”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学生未来在社会中会显现出对社会的整体不信任感,显现出融入社会意识欠缺、在解决社会及道德问题中显现消极的态度的状况。这种问题将会对一个国家的未来发展造成十分负面的影响。

道德教育不是孤立的说教。融入专业教育的道德教育才能更有落脚点。因此,道德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从教学角度看,对管理学学生来说,更多致力于建立起反馈和批判性思维是很有必要的。这些思维技巧对管理学中的道德实践非常重要。

在高校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管理学专业教师在大学教育与工作实践的分界中扮演着经纪人的重要角色。他不仅要使两个分区有一个平滑的转变,另外也要有意识地去影响和为学生创造转变的机会。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改良教学方法来解决学生从商业道德认识到道德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和平滑过渡的问题。

一、管理学专业大学生道德认识现状

关于商业道德认识问题国外高校研究较早,关注时间也比较长。一项针对澳洲大学三年级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一项名为“当代管理问题”的调查通过两个问题调查了管理专业学生的态度趋势。这两个问题是:1.学生相信道德标准对未来工作的意义有多大?2.管理专业学生是否相信他们应该坚持商业道德标准?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得到如下结果:绝大部分参与者认为商业道德遵守对未来工作十分重要,但很大百分比的学生认为“道德判断和行为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也就是说道德的理想与实践是反义的。这个发现与“道德逆境”相呼应。作为个人,未来的商业经理人可能会真诚的相信道德实践的重要,但作为专业人士,当面对诱惑或者股东压力时,他们时常会发现自己不断陷入迷惑,最后往往把经济状况放到道德条例前面。面对这样的结果调查者认为,这种结果归咎于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没能转换思想和转变教学方法。

二、教育变革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

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紧密相连的是“利益唯一性目标”观念。这一假设在思想上起到了决定作用,为学生进入社会后的决策设定了一个被广泛接受、并且认为理所当然的参考标准。这一假设前提的存在使得道德教育标准与商业道德倾向出现了偏差。学生在两种道德追求下会出现混沌。

在此种情况下,教育变革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变革的核心是解放被教育者。也就是说,学习者不应受任何“有意图的观点”的控制。即学生需要更多建立起个人信念系统,并且能够获得做出判断以及建立信念系统所需要的条件或支持。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应鼓励学生转换思想来看待那些看起来“理所应当”的观点,要带领学生用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方式进行商业管理。这种观念应在潜移默化的“解放”教育中实现。解放教育被学者MEZIROW定义为“有组织的投入或者促进他人变革教育的实现”。这就意味着学生应被教师鼓励变得更有意识并更有批判性对待某些观点,并能在社会大背景下修订他们的想法和行动。因此,在本质上,应鼓励学生采用新的方法,包括新的管理的技术手段,以实现改变理解世界方式的目标,进一步实现“对经历做出新的或有转变的解释,从而引导日后的看法和行动”。变革教育的影响将远远超出在教室里对各种知识、观念的消极获得。

三、反馈与批判性思维对管理学的意义

反馈是对一个人的信念系统完整而深刻的探索。反馈能力是理解社会不同观点、挑战那些抑制社会积极发展的消极态度的方法。批判性思维涉及对假设的认知,强调我们已确定的信念、行为。这就意味着,通过批判方式想问题可以使我们能维护我们正当的想法和行为,同时也能有助于判断问题的合理性。在LANGSDORF的观点中,批判性思维与发展能力相结合来评估明确或不明确的观点,会帮助我们决定应该做什么,或者帮助我们获得接受这个决定的更好理由,这比在权力、机会或风俗基础上接受某种观点更能让人感觉轻松。

反馈和批判思维在帮助学生进行转变准备的过程中担任着关键角色。因为其鼓励在复杂问题上有更深的认识,也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扮演更多角色。这种深层理解能帮助学生在未来专业工作中更好实现与社会接轨。深刻学习下产生的反馈和批判思维能促进在商业范围中表现出道德、公正的信念。因此培养反馈和批判思维在管理学教育中十分重要。

四、管理学大学生德育的有效途径

(一)鼓励反馈

变革教育可以从经验的获得过程中得以有效实施。实际经验与教育过程与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经验教育是用以培养反馈思维的理想教育方法。因为这是根据学生真实生活中的“道德窘境”来帮助学生确定如何理解、应对他们可能遇到的在工作范围内的“道德雷区”。通常以下几种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

第一种方法:假定练习。假定是一种有效的经历练习,其目的是通过发展学生的分析和辨别能力来决定如何进行避免道德困境的行动。在练习中,学生被作为经理或雇员的身份会在不同类型的公司中,被给出复杂的“道德窘境”。因为没有黑白分明的解决办法,所以需要学生寻找应对窘境、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以下管理学例子常被用于假设练习:假如你是一个采购经理。你需要购买一批材料。市场上有卖家可以提供价值15000 的货物,并且愿意出5000 元的佣金,但需要你把销货价格写为30000 元。你同意这样做吗?说出你的理由。

第二种方法:角色扮演。角色扮演也是有效培养道德教育反馈的工具,因为他们鼓励学生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态度,促进通过转变思维来解释给定情形。例如,每个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关系人,在商业道德教学中,通过不同身份决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转换思维思考问题。

第三种方法:案例学习。这也是有效经验学习活动的一种,是根据经验归纳认识世界。案例可以不需要是正式的、学术的、真实的事件,可以是从商业案例中剪切下的关于道德问题的部分,甚至只是法院过程描述的总结(例如哈佛案例学习法)。教师将在案例分析中将扮演中枢的角色。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技巧,例如结构性提问,反馈,角色扮演,团队活动和写案例分析等,帮助学生从案例学习过程中获得道德分析与决策的经验。

第四种方法:商业电影。商业电影是另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可以在商业道德的复杂问题上被用来鼓励学生做出批判反应。

由上,经过若干“道德窘境”的模拟与训练,学生可以慢慢学会如何应对显示管理世界中的道德决策标准与道德决策倾向的偏差,逐步建立起一个与商业决策有关的积极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以更强的自信心应用于道德判断中,不再让学生感觉“悲观无助”。

(二)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对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训练他们能够区别不同观点和证据。能站在不同的观点上发现与使用不同的证据。例如,在电视上看到有建设意义的新闻后,可以练习用另一种说法来描述报道中的观点。一种有效的课堂练习通常需要进行如下的步骤:第一,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观点,然后再来确认和理解观点。其次,学生被要求想象自己是新闻报道者,通过不同视角反映不同观点。最后,学生被要求写出不同观点的新闻报道,明确他们的不同叙述的视角的观点。通过这种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对“理所应当”的道德评判标准或决策思路提出不同观点,在对各种观点的分析理解中,从不同角度实现对问题的全面理解与把握,从而在商业社会中表现出更加道德、公正的信念。

反馈和批判性思维在转变消极态度和赋予学生自信方面,面对管理学专业作为未来的专业的学生,将能更好地促使其在商业道德领域做出更为积极的决策。通过课堂活动和对反馈和批判思维的传达,教师要在大学与工作之间饰演一个经纪人的角色,训练学生所需具备的在工作中可以转变的技能。换而言之,通过这种转变技能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商业道德标准与决策倾向中的偏差,能以更强大的自信心和牢固的信念面对商业道德决策中的窘境。同时使学生能更好应对道德环境及工作中的各种不明确的情况,从而实现学生从商业道德认识到道德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与平滑过渡,并且能帮助学生在未来更好地实现转型以积极应对社会。这些对未来的工作是非常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徐箔.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5,(5).

[2]刘兴青.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9).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 篇10

就业水平是医学院校非医学类专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所以高度关注并切实提高卫生管理专业的就业水平势在必行。由于供、需、管是影响卫生管理专业就业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提高就业水平要从扩大社会需求、提高培养质量、增强就业促进效果三个方面三管齐下,实现全方位推进。另一方面,提高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水平仅靠就业促进是不够的,需要进行从入口环节的生源质量控制到教学环节的综合素质提高再到出口环节的人才营销的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推进与全过程管理才是根治卫生管理专业就业难病症的良方。本文从全程化管理角度探讨提高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水平之道。

依据企业管理理论,商品滞销主要源于入口环节的材料不好,生产环节的工艺不佳,以及销售环节的营销不力。劣质材料经过手拙师傅的劣质工艺与劣质生产流程只能生产出“劣质品”,在营销不力的情况下,“劣质品”变成“滞销品”。企业管理的商品滞销理论可以用于分析当前影响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病根并提出解决就业难的良方。

1 严把入口的生源质量是提高就业水平的前提性环节

学生素质层次不高与专业兴趣不浓是专业生源的两大病症。我院2007届卫生管理专业问卷调查显示,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20%是以第一志愿录取的,80%是通过专业调剂或以第二、第三专业录取,这说明专业选择非志愿而为。其次,专业选择以前,75%学生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一无所知,25%听说过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无一人对卫生管理专业深入了解。再次,从职业兴趣上看,50%学生对临床医学专业感兴趣,不少学生表示学习卫生管理专业是“逼上梁山”。最后,从录取分数上看,卫生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录取分数普遍低于临床、影像、检验等专业。由此反映出卫生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层次不高与专业兴趣不浓的两大问题。专业素质层次不高是“力”的问题,而专业兴趣不浓是“心”的问题,心力缺乏一方面意味着人才培养的艰难,另一方面意味着生源质量问题下培养流程再造与就业促进力度加大的重要性。生源质量问题已经引起了专业建设者的高度关注,笔者所在院校尝试从二个方面解决此问题,一是通过知名度与美誉度宣传扩大生源数量,二通是过严把招生条件提高生源质量。

2 提高教学环节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提高就业水平的关键性环节

人才培养类似商品的生产过程,生产者技术水平不高与生产工艺流程不合理自然就产不出好产品,不好的产品自然就会卖不出或低价出售。实践表明,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在于社会需求方面用人单位素质层次要求过高、素质结构要求过全,另一方面在于人才培养方面大学生素质层次过低、素质结构残缺的问题。因此在生源质量难以提高的情况下,必须改良人才培养工艺与与优化人才培养流程,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教学环节是提高卫生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关键性环节。

2.1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先在确定人才培养理念

我院卫生事业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是“诚于为人、能于治事、精于管理、善于研学[2]”,即培养懂医学、能干事、精管理、会为人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其中诚于为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良心、爱心(简称“礼”),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与技巧(简称“仪”);能于治事就是要培养学生能说、会写、善想的能力;精于管理就是要培养学生在组织、协调、控制的能力(简称“管理能力”);善于研学就是在帮助学生掌握科研流程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独立科研的能力,为将来的业务发展与职称评定奠定坚实的基础(简称“科研能力”)。为人、治事、管理、科研四大能力中,为人能力称“德”,治事、管理、科研称“才”。其中人品塑造为四大能力之首,这一脉相传于右江民族医学院“精于医术、诚于人品”的办学理念。在卫生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德才兼备” 的并重式发展战略,严格纠正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才轻德”行为与“德育形式化与才育理论化”的教育弊端。

2.2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在优化人才培养体制

人才培养关键是构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包括理论学习、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培养三个方面的能力,理论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才华”,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知识的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后将能力与才华通过科研的方式转化为“智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始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指路,学生走路,最终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确保学生学好,并保证教师教好,必须从思想教育与制度安排两个方面保证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3 严把出口的就业促进是提升就业水平的保障性环节

大学生就业促进如同商品的买卖,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形势下,死抱“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观念最终会导致优质产品滞销的问题。在精英教育的时代,就业管理以国家统一分配为主,学生自主择业为辅,学校在大学生就业中过度介入,出现越位问题;在大众化教育的时代,就业管理以学生自主就业为主,学校就业指导为辅,学校在大学生就业管理中可能出现缺位、不到位的问题。

3.1 以分类管理提升就业促进效果

在卫生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管理上不仅要改变形式主义特征的就业指导为切实可行的就业促进,从“全为”包办与“无为”不办中跳出来,回归“有为”。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要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必须采取分类管理模式,一是依据就业去向进行分类管理,二是依据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分类管理。从就业去向上看,要依据就业去向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就业去向决定就业路径,就业去向的不同决定了就业路径的不同与就业促进的分类管理。具体说就是预进卫生行政单位要进行公务员考试的培训,要进事业单位编制岗位要进行事业单位考试培训,要进事业单位聘用岗位与医药企业、民营医院需要进行招聘面试严格培训。近年来,许多学校也在进行就业促进分类管理的尝试,但是效果有限,根源就在于时机选择上“临渴掘井”与培养方式上“学生被动”。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将考试能力、面试能力培养纳入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主动性、积极性的自我培养。而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对学生行为的纠偏与提升。另外,从学生就业能力上看,对就业能力较强的学生主要是自主就业,管理上主要提供服务功能;对就业能力一般的学生主要是扶持就业,即学生自主就业与扶持就业双管齐下;对就业能力较差的学生主要是帮助就业,帮助就业要两个过程,先是进行单独的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然后照顾性提供就业岗位信息或推荐就业。分类管理实际上是依据学生就业能力的从高到低将就业促进工作作为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并以服务、扶持、帮助的方式进行提供。

3.2 以开拓就业渠道提高就业促进水平

开拓学生就业渠道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一是建设信息平台,宣传专业建设,推销专业人才;二是构建沟通平台,了解用人需求,改革课程体系;三是搭建招聘平台,促进用人单位与专业人才的互动。促进就业的基础是人才培养,关键是对外推销,保障是请人招聘。在就业促进上专业教师与就业管理人员一定要分工合作:专业教师负责依据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及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就业管理人员主要负责“走出去”宣传专业、推销人才,然后“请进来” 招聘人才。过去,通过实习促进就业的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至今为止无一人在实习单位签约就业。除了以上三个途径外,充分发挥往届毕业生的资源优势,挖掘更多单位的用人信息,宣传推荐毕业生,“滚雪球式”地扩大毕业生就业,也是一个可行办法[3]。

3.3 以优化就业管理体制增强就业促进质量

医学院校的就业促进主要由院系两级承担,但是由于院系两级在就业促进中的责权、分工不明导致了“两头不管”的体制性空白。我们建议就业促进管理体制改革要在院系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实行权、责、利下放:学院主要承担开始环节的政策推动与结束环节的考核奖惩,中间环节的就业促进由专业主管系部全权负责。系部就业促进效率的提高要从“体”与“制”两个方面着手,“体”方面要建设专门的就业促进机构,并配备专门的就业管理人员与就业促进经费;“制”方面要赋予就业促进机构全面平衡的责、权、利,保证就业管理人员在就业促进中必干、能干、愿干。需要补充的是就业促进效果的提高要做好就业促进机构与教学机构的合作与分工,从合作角度上看,因为就业成功关键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主要要由教学机构负责,所以就业促进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合理的关系应该是就业促进机构通过社会调查与毕业生跟踪调查将社会需要的素质反馈给教学机构,由教学机构负责培养;分工角度上看,就业促进机构主要负责就业信息的收集以及“走出去”宣传与“请进来”招聘,而就业能力的培训由就业促进机构组织,教学机构实施。

参考文献

[1]关天航.大学生就业难与就业指导现状浅谈[J].劳动保障世界,2008,6:47-48.

[2]右江民族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医疗保险方向)人才培养方案[S].学院文件汇编.2008:57-62.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 篇11

关键词:离职原因 轮岗实习 激励机制

一、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酒店管理专业是全球十大热门行业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旅游业占GDP的比例将超过5%,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将成为世界上酒店业发展最快的第一大国,今后的5至7年内,我国的酒店客房数量将会增长到500万间。目前我国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每年需新增50万到60万人,2012年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总数为32.51万人,酒店行业新增岗位将近30万,现在每年30万毕业生,即便旅游专业毕业生全部到酒店就业,也满足不了庞大的需求,酒店业人才缺口仍然巨大。

根据对我院酒店管理专业2011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合校企合作情况,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以及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分析了2011届毕业生实习工作的整体情况,尤其是学生离职的原因进行,提出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管理的对策,对提高教学质量和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问卷在2011届毕业生返校时集中填写,发放51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

二、毕业生问卷调查分析

总体情况:81%的学生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实习任务,41%的学生实习期间从未请过假,54%的学生请过一到两次假,82%的学生感觉自控力强,75%的学生感觉比同类院校的实习生强,63%的学生完成了在一个酒店实习一年的任务,17%的学生在两个地方实习,85%的学生有强或者较强的安全意识,12%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离职。实习结束后,67%的学生受到实习单位的单独挽留,28%的学生回到或计划回到原来实习单位工作,52%的学生选择了不后悔选择酒店管理专业,63%的学生目前有职业发展规划,57%的学生选择会选择从事酒店或与酒店相关的职业。

在离职原因中, 51%的学生认为酒店人际关系复杂,43%的学生认为实习待遇不尽人意,37%的学生认为酒店住宿与工作的地方太远,增加了生活成本,49%的学生认为工作劳动强度太大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范围,轮岗机会少,酒店的学习机会少,66%的学生认为提升的机会少,44%的学生遇到问题时不能主动有效沟通。

三、行业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一方面酒店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这些岗位却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近几年我国大部分酒店都面临人才缺乏的困境。通过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分析酒店员工流失率高的原因主要有:

1.行业的原因:旅游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人才引入门槛较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行业内跳槽思想变得正常和随意化;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安全问题,如烫伤、扭伤、摔伤,有的甚至受到心灵的伤害,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没有给社会带来正面的影响;行业的工资偏低,星级酒店实习生的待遇前6个月一般是600-800之间,后6个月一般是900-1200之间,稍有地域的不同;劳动强度太大,经常需要“三班倒”和在节假日工作;行业发展本身具有季节性,也导致了整个旅游行业员工的弹性需求。

2.酒店企业的原因:多数酒店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人才规划缺乏长远观念,把员工看作是一种成本而不是资源或无形资产,在人才培养上,重使用,轻培养,重短期,轻长远,重工作成绩,轻个人感受。对实习生岗位培训和潜力开发不足,对实习生的关心不够,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工作问题和生活问题。学生感受不到个人存在的價值,缺乏成就感和归宿感,容易选择离走。企业经常把实习学生固定在某个岗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酒店人才的储备。酒店中的薪酬结构和薪酬分配的合理程度也是影响员工离职的主要因素。

3.社会的原因: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很多人认为酒店工作没有地位,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服务工作低人一等,对职业缺乏认同感,一旦有机会,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到其他行业中工作。学生想离职,解除实习协议时,家长亲自找学校说情的情况比较普遍。同时,传统的职业观点要求工作要具有稳定性,而酒店客源的具季节性,造成了很多人不愿涉足酒店业。

四、实习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积极协调与实习基地的关系,保障学生合法权益

通过考察企业的信誉、业务范围、业务量、需求动机等信息,尽量挑选工作与住宿相距甚近的地段,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心理负担及工作的劳动强度,确立重点合作企业,商讨合作方式、责任权利、薪酬待遇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等内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与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鉴定协议书。企业应妥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场合、方式,避免学生在生产、服务中受到身心伤害,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1]。如学生到岗后必须首先接受安全教育,办理实习意外伤害商业保险,接受准员工管理等,尤其明确以下几点:

1.建立轮岗实习制度

在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在酒店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酒店业人才基本可以做到全流动。譬如,在一个酒店集团内,有很多不同的品牌系列,星级亦有所不同,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是可以在酒店间互相流动的。因为他们的管理理念是一样的,他们的差异可以通过实践很快地掌握并被运用。反观我国现在的情况,在酒店业内人才并没有做到全流动,部分酒店出于节省人力成本的原因,对实习生的安置原则是将实习学生安排到最缺人的岗位工作,而不是根据实习学生的能力与特长安排实习岗位,不能做到定期轮岗实习,无法落实管理性岗位的实习。将顶岗实习中岗位轮换列入实习协议中的必要条件,建立员工长效发展的机制,会有利于企业的自身发展,有利于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2.实行弹性顶岗实习方式

目前多数学校与酒店签订的实习时间是一年,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中,学生认为实习半年时间即可掌握基本的技能。在管理中,可采取实习型顶岗实习和直接就业型顶岗实习两种方式[2],前者强调实习及其生活补贴,后者强调就业及其就业岗位相应的待遇,后者稳定性、持久性、工作的薪酬优于前者。

3.确保同工同酬,增强行业吸引力

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企业难以留住人才,其中员工的待遇偏低是不争的事实。酒店行业的工作待遇是学校无法决定的,实习生与正式工同工不同酬是普遍现象,出现酒店求贤如渴,员工跳槽频繁的矛盾现象。学校与酒店签订相关协议时,可以充分发挥酒店职教集团的优势,与行业密切合作,明确规定实习生的工作待遇不低于当地的最低水平,避免高强度、长时间劳动与劳动价值脱节现象,增加行业的吸引力,确保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待遇符合劳动法的标准与规定,吸引学生实习完成后继续从事酒店管理工作,保证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供应的持续性。

4.以人为本,实行刚柔并济管理

双方安排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订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共同遵守国家有关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生产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学校方组织教师全程护送学生至实习岗位,建立暑期巡回探望制度,专任教师指导制度等,适时中期访问,企业确立指导老师,当面解决学生的专业问题、思想问题,及时疏导不良情绪,使学生主动调节心态,积极有效处理各种问题,建立学校与企业管理的双轨制。

(二)建立激励机制

引入激励机制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发实习学生的工作动机和兴趣, 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自身需要也得到实现,增加满意度,减少不满意感,对工作更有积极性、主动性[3]。人力资源部门选派优秀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专业培训与实习,给实习学生以明确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实习学生对酒店的信心, 安心在酒店实习,树立学生榜样,促进群体中每位成员的积极性。在实习动员大会上,树立历届顶岗实习中受到表彰的实习生为榜样和标杆,以其优秀事迹引导学生的方向并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心。

实习期间,将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的评定工作及党员发展紧密结合。在毕业生典礼会上,将在酒店获得优秀员工、微笑之星等荣誉的同学直接评为优秀实习生、优秀毕业生等。

(三)加强职业发展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充分认识自己优势、劣势的基础上,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作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就业和未来人生成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制定整体职业职业发展规划,分阶段实现目标。以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等国际著名旅游院校为榜样,不仅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因素,即职业能力,更要重视其发展因素,特别是服务意识和职业素养,把工作态度、人际交往等职业精神、职业理念和职业意识纳入课程教学中,塑造学生的职业灵魂——职业人,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做好高层酒店管理者,必须有基层管理员、服务员的经验。轻易跳槽,很难在酒店有长足发展。毕业生刚入职时,如果能够坚守酒店的工作岗位,基本职位上都有所提升。而且,在同一个地方提升的机会要比另选他地的机会多些,企业更愿意培养认同自己企业文化,对企业忠诚的员工。

(四)营造职业氛围,塑造学生“职业灵魂”

旅游酒店的企业文化是这个酒店特有的传统和风尚,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促使员工共同遵循一样的价值观、信念态度、经营哲学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协同力。从新生入校就坚持每周统一着装制度,形成专业标识;微笑待人,培养服务意识;彬彬有礼,养成礼貌习慣;以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为主渠道,社会实践、学生专业社团等课外活动第二课堂为补充,增长其社会见识,锻炼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其开拓创新的能力。

在教室、实验室营造职业氛围,将世界知名酒店的logo,创始人、发展简史上墙,激励学生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让理想指引自己前进的方向,从而克服在实习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21% 的学生实习后没有受到单位的挽留,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某些学生并不适合做这个行业,如果性格不适合与人沟通,就比较难在这一行立足。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加强心理健康指导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在主题班会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意识;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营造相互沟通交流的环境,在实践中锻炼与别人友好相处的品格与技巧;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去酒店、餐饮企业实习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如何和上级、同事相处,与客人打交道,学会为客人服务,向客人提供标准化、个性化服务的优质服务,将学校所学习的人际沟通理论应用于工作实际的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高超本领。

参考文献:

[1]陈卓.激励视觉下高职酒店顶岗实习生管理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

[2]张志静.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3]刘军号.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跟踪教育与管理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1. 06.

[4]张丽芳.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调研及教育对策研究[J].素质教育,2013.9.

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 篇12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提高了对未来职业社会的认识, 为真正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工作经验。港口物流业是宁波地区的支柱产业。这为宁波市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了诸多机会。近年来,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对顶岗实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先后与浙江九龙百富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宁波天航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浙江德欣物流有限公司展开合作,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摸清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 课题组对该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进行了访谈和调查, 从中总结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2.1 校企双方对顶岗实习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学校希望通过顶岗实习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他们的技能, 以便提高其将来在职场的竞争力。但很多企业把顶岗实习称“提前就业”或“试用”, 将顶岗实习列为他们用人计划的一部分, 而不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二者对待顶岗实习的看法不一样导致其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并不一致。

2.2 学生并没有真正在顶岗学习

虽然企业给顶岗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 但这些工作岗位往往是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岗位, 就是接电话、复印文件等工作, 这些工作与其在校学习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并不相符, 这样的工作安排并不会使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2.3 顶岗实习中学习预期目标难量化

之所以在高职学生中开展顶岗实习工作, 目的是希望通过以顶岗实习的形式, 在上岗实习过程中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 达到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掌握, 因而需要有较为明确的顶岗实习课程标准为参照, 但现实情况是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并不完善。

2.4 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监管不到位

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是一项涉及学校、企业、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及家长, 关系到交通、安全及学业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工作。加之顶岗实习的时间较长, 在这个过程中, 若实习导师指导不到位, 监督管理不具体、就会使部分学生的顶岗实习处于半放任的状态, 影响到顶岗实习的效果。

3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3.1 学生、家长和企业对顶岗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

大多数学生对顶岗实习的目的、任务和作用根本就不了解, 认为顶岗实习是就业, 就是到企业去工作, 就会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和劳动报酬等方面比较关注, 对自己实习本身并没有很好的规划, 不珍惜现有的实习机会。学生家长和企业认为顶岗实习就是就业, 对顶岗实习也缺乏基本的了解。

3.2 顶岗实习缺令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

顶岗实习之所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习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的教学工作缺少可供依据的技能、知识、素质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方案。学生虽然被安排到具体工作岗位上, 却没有具体的岗位要求。就货代物流企业而言, 大致可分为销售岗位、操作岗位、报关报检岗位、客户服务岗位、跑单岗位等, 每个岗位的要求不同, 而顶岗学生是不可能按照有关学习要求进行全面轮岗的。

3.3 企业缺乏参与管理实习学生的激励机制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 自然会重视学生实习环节的教育功能, 但企业更看重实习学生顶岗所节约的用工成本及其有关的经济效益。希望从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身上得到相应的好处, 这往往会使其忽视学生的培养、教育与管理, 这无疑会影响到企业接待学生顶岗实习相关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3.4 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健全、合作模式单一

现阶段, 我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尚不健全, 合作模式还比较单一, 还处于浅层次合作阶段。政府主管部门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和激励力度不大, 相关的支持政策也不明确, 相关支持经费未能及时落实,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4 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宣传, 培养合格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针对学生、家长和企业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认识偏差, 有必要加强宣传和动员工作, 使得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使家长和企业深刻认识到顶岗实习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意义并为之做出相应的牺牲。为保障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 需要建设一支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组成, 能胜任顶岗实习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指导教师队伍。

4.2 调整和完善现有的顶岗实习考核标准和课程标准

为满足顶岗实习教学的需求, 有必要根据实习岗位提出明确的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和素质要求, 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考核方法及课程标准, 优化顶岗实习内容, 制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 使顶岗实习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4.3强化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 特别是过程的监督管理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地点由学校移到了企业, 相应的教学管理任务由企业指导老师承担,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学管理任务减轻了, 相反相应的教学管理任务可能变得更加复杂和繁重了, 这更需要强化顶岗实习过程动态性的教学管理规范。

4.4 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 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直接关系到学生顶岗实习质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满足顶岗实习要求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 校外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容易满足顶岗实习教学要求, 但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校企实习基地的共同建设, 建成一批满足顶岗实习教学要求、且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季永青, 杨媛坤, 陈智刚, 等.高职高专会展专业顶岗实习问题与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 2013 (21) :246-247.

[2]孙春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3) :245-245.

[3]郭岚.南昌市中职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1.

上一篇:语文课堂的网络利用下一篇:肝炎e抗原乙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