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产品物流专业(共7篇)
林产品物流专业 篇1
摘要:文中首先分析广西培养高职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的重要性;然后,提出林产品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最后,从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与教材体系、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强广西高职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培养,对于培养服务广西地方经济的、本土化的高职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人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广西高职,林产品物流,人才培养
广西是林业大省,是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以林产品为主的商品材约占全国总量的1/7,居全国第一;在2011年,广西林业产业产值超过1600亿元,林业森林活立木蓄积量达6.2亿立方米以上,造纸与木材加工业产值超过8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和全国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示范省区之一,具有发展林产品物流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广西森林资源总量显著增加,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产品流通过程中储藏、加工环节处理不到位,林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日益凸显,林产品物流的滞后性已严重的制约广西林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这使得培养广西林产品物流人才显得尤为急需,对促进广西由传统数量林业向现代效益林业转变、建设林业经济强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广西培养高职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的重要性
加强林产品物流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符合广西林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广西林业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要由林业大省向林业强省转变,实现广西区林业厅发展林业强区“三步走”战略,必须充分发展高附加值的林业深加工的林产品加工产业。而要发展高附加值的林业下游产业必须解决其发展过程中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缺乏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高职林产品物流高技能型人才紧缺专业建设,建立现代林产品物流高技能人才教育和培训基地,大力加强林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为广西从林业大省向林业强省的转变提供人才保证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广西林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满足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大批技能型实用人才。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物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中国的物流产业每年以30%的速度突飞猛进。社会上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据统计,中国物流人才需求已经达600万人,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到2015年达到95800人。广西大力发展高职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人才教育,为广西培养大批技能型物流人才;可以更好地为广西、以及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林业产业、钢铁产业等重点产业提供服务。
然而在广西,专门针对林产品物流技术教育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尚处在探索阶段,因此,立足广西林业经济发展,结合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培养服务广西地方经济的、本土化的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2 广西高职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由于林产品具有季节性生产而要求物流的及时性,以及产销地域广阔分散的特点,使得林产品物流难度大,要求高;因此,广西高职院校只有高度关注广西区林业产业发展及物流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要与林产品物流发展相适应,才能更好地满足广西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2.1 培养目标
本着“培养理论知识够用、职业技能实用的林产品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面向广西林业,服务于广西区内林产品物流企业、林场、木材加工企业等行业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广西林业生产管理和物流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林产品物流管理基层操作和物流管理能力,能够熟练地进行物流作业层操作和物流管理规划等,可从事林产品采购管理、林产品生产供应、仓储管理、货物运输、流通加工、配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营销、物流客户服务、林产品物流包装和检验等林业行业物流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培养模式
广西高职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人才的培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取“教学+实践+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组织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建设。
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强化林产品物流的专业技能训练,努力打造学生过硬的林产品物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该专业学生非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不断提高,使其在林产品物流方面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高职林产品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注重实战的“三段式”实践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密切与我区林业行业企业的联系,特别是与高峰林场等广西区直国有林场实行校企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加强广西高职院校与“中国-东盟(南宁)林业产业物流园”、广西北部湾现代林业产业加工园区、贺州大桂山八桂木材集散中心等校外林业物流实习基地合作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以实战为目标的“一年级对林产品物流企业参观见习,二年级针对林产品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作短期实习,三年级分林木产品、林副产品等林产品物流专业方向进行顶岗实习”的“三段式”实习、实训的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3 培养广西高职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的建议与措施
广西高职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教育部门、高职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一个包括高校学历教育、物流职业教育、企业岗位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相互结合、多种层次、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
3.1 政府相关部门政策扶持高职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教育的发展
广西区政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与指导高职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教育的发展,使广西高职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的教育与培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从广西自治区财政角度,拨付专款用于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职业教育和林产品物流专业学科建设,在有实力的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建立林产品物流实训基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广西相关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的宣传,支持和安排该专业优先招生,加强对林产品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3.2 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握林产品物流人才培养方向
高职院校应聘请物流一线专家、广西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及广西林业产业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与本校专业教师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人才的培养方案、培训计划,不断完善林产品物流教育的学科体系;对林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合理定位;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并对毕业生的就业提供指导,把握林产品物流人才培养总体方向,使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培养适应广西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3 加快推进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林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物流人才的紧缺,广西区政府应鼓励对林产品物流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大资助、扶持广西大学等高校和广西林科院等相关科研机构在林业物流领域的研究力度,制定林产品流通人才培养政策;在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设置林产品物流管理专业,建立林产品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熟悉林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SCM)和掌握林产品物流各个环节运作、同时又精通现代流通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物流人才。
3.4 建设具有林产品物流行业特色的课程与教材体系
以林产品物流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典型物流任务为驱动,以林产品物流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围绕《林产品流通加工》、《林产品检验与养护》和《林产品仓储与配送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具有林业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使其适应林产品物流人才培养;同时,建立《林产品物流概论》、《木材流通加工》、《林产品流通加工》等具有林业行业物流特色的教材体系,加速广西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5 建立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林产品物流人才评价体系
以考察高职学生的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跟踪广西林业行业林产品物流的发展,了解物流人才需求规格,有利于林产品物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引入林业行业物流标准,建立由学校、社会、林业行业、林产品加工等林业企业相结合的林产品物流人才评价体系,共同对林产品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考核。
由于广西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高职物流专业教育最近几年才开设,硬件设施投资严重不足、实践型师资欠缺等多方面原因,对高职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进入“十二五”新时期,需从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工作入手,学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努力,为物流专业林产品物流特色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政府、高校、林业行业部门要共同加大力度培养林产品物流人才,满足广西林业产业发展以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对技能型物流人才需求,更好的服务广西地方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永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广西为例[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09).
[2]王永富.基于供应链的广西木材物流体系建设研究[J].物流技术,2012,(09).
[3]王永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
[4]王永富.林产品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01).
[5]王永富.新时期广西高职物流专业教材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4).
[6]王永富.广西林业产品物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08,(11).
林产品物流专业 篇2
一、农户分散经营对农产品物流的组织障碍
1. 农户进行农产品初始物流的低效率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 蔬菜、水果、水产等农产品 (肉类一般是肉贩直接到农户收购, 初始物流由肉贩承担) 生产后到下一个交易主体的初始物流往往由农户承担。农户从事初始物流面临的对象一般是农产品批发商、农产品加工商;或者是由农户直接面对消费者, 即农户把农产品直接运送到集贸市场或城市进行销售。
由图1可以看出, 众多农户独自面对批发商、加工商等主体, 形成了一种多对多的关系。这种关系下的农产品物流方向、物流线路重复率高, 物流效率低。擅长农产品生产的农户不但承担了部分的农产品物流职能而且当农产品销售受阻的时候还要承担农产品的贮藏职能。由于农户经济实力有限加之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季节性, 单独的农户为农产品的运输和贮藏投资专用设备的可能性较低, 由于缺少专用设备, 农户只能将农产品存放在地窖、阁楼等处, 甚至露天存放。这种简陋的贮藏方式造成了生鲜农产品的大量损耗, 产品质量严重下降甚至引发食品安全事故。农户为了能把农产品销售出去, 常常把农产品独自运到城市内进行销售。因此, 这是一种低效率、低质量、低效益、低水平、高成本、高损耗的物流方式。
2. 农户与其他交易主体协同程度低
有研究表明, 供应链主体之间的依赖性越强, 主体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越牢固。但是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协同程度将随着依赖性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因为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 如果一方过度依赖另一方, 则容易出现具有优势的一方将凭借自身的优势侵占弱势一方的局面, 从而造成另一方的不满, 造成双方的协同程度降低。
在农产品供应链中,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户的生活还不富裕, 在与其他的交易主体合作的过程中, 他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 缺乏长远的考虑。如在“公司+农户”模式中, 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也存在难以协调一致的利益矛盾, 一方面, 农户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可能不完全执行公司的标准, 从而造成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当农产品市场行情好时, 农户会将农产品出售给他人, 而行情差时则要求公司收购。另一方面, 龙头企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只有当有利可图时, 才会把相关的农民纳入自身的生产与物流体系, 当企业利益难以实现时, 农民的利益将难以保证。
3. 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组织地位的不对称
由于大部分农户缺乏市场信息的获取渠道, 而零售商对市场信息充分了解。这种信息的不对称加剧了农户与其他交易主体的组织不对称, 农户对农产品价格的决定权较低。由于农户在农产品的种植方面缺乏市场信息的指导, 一般都是根据上年农产品的价格来决定当年的种植品种, 农户之间盲目跟风, 到农产品集中上市时, 容易出现滞销, 农产品批发商会极力压低价格, 从而造成“菜贱伤农”的局面。在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过程中, 龙头企业能够获得比农户更多的信息, 从而通过“信息隐瞒”在与农户的合作中获取超额利润, 而农户作为信息劣势的一方, 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4. 农产品物流过程中的交易成本高
农户的分散经营不但导致在生产上很难实现规模经营效益, 而且在产品销售上也会遇到诸多困难, 由于组织地位的不对称, 在交易中缺乏市场谈判的能力, 在市场博弈中仍然处于弱势, 在交易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由于农户没有固定的交易对象, 为了销售产品必须不断地搜寻交易对象, 并与农产品收购商、批发商、加工商等不同的主体进行交易, 增加了交易成本。
5. 对专用资产的投资能力弱
由于农户的经营规模小, 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如果农户单独购置用于某种农产品生产和物流的专用设备则是不经济的。多数农产品集中成熟、集中上市, 呈现强季节性, 如果农户单独投资用于物流的专用设备, 则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将是闲置的。由于缺乏专用设备, 在农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上很难有提高, 目前市场上的农产品多是无品牌、无包装、无分级、附加值较低的产品。
二、消除农户分散经营组织障碍的途径
提高农户的组织程度是解决农产品物流初始阶段的组织障碍的重要途径。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在农产品供应链组织程度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展农业合作社;二是成立农业公司, 发展公司化农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动性经济组织。[1]近些年来在我国农村地区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并成为农户提高组织程度的一种主要途径。
本文所提出的“公司农业”不同与以往“公司+农户”模式中的“公司”, 在“公司+农户”模式中, 公司大多不是农产品的生产单位, 而是与农产品生产经营直接相关的加工企业或销售企业。公司与农户作为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 在对接的过程中存在难以解决的利益纠纷, 加上农户在与公司交往中的弱势地位, 农民的利益难以得到保证。这里的农业公司是指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经营公司。
对于农户来说, 市场交易方式不是一种有效的选择。因为农产品的季节性、易腐性等特点以及农产品生产的地理位置、生产投入等都会使农户面临较高的资产专用性。当资产专用性较高时, 由于市场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不确定性使得农户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农产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 不确定性因素高, 如产品集中上市引起的价格暴跌, 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可以造成极高的交易成本, 有时甚至没有交易发生。在市场交易条件下, 农户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调查和满足市场需求条件, 但是市场需求是不稳定的, 因为供给和需求总在变化。随着不确定性对交易影响的加深, 市场这一交易方式将会因为不确定导致高成本的合同重签和可能增加的投机行为。
再来考察企业这一组织形式, 当农户没有足够生产规模和文化素质来执行销售和物流功能, 零售商或加工商也不具备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时, 企业这一治理结构也不是一种有效结构。当农户将产品交给农业经纪人销售, 零售商或加工商雇佣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时, 大量的委托代理问题就会产生。事实上, 农户在寻求一种治理结构, 这种治理结构可以让他们专注于生产, 将市场营销的职能外包并获益于营销的规模经济, 从而避免与独立营销企业缔结合约时的代理问题。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这样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有效的治理结构。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物流的促进作用
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提高农户的组织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民的自愿联合、互利合作为基础把农民联合起来, 引导农民有组织地生产, 改变原来农户自营物流时规模小、分散的局面, 把成员生产的农产品集中起来, 实现集中贮藏、分级包装等初步处理, 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物流的组织程度, 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 实现了全体的规模效益。
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户进入农产品供应链的中介
如果农户一直是分散经营的状态, 农产品供应链将无法形成, 因为在某一特定区域, 对于某种农产品来说其生产者基本上是同质的。生产同一种农产品的农户是完全竞争的关系, 由于单个农户力量单薄, 在与供应链其他主体的谈判中明显处于弱势, 因而很难获得平等的合作地位, 所以也没有机会以个体的力量成为某条农产品供应链必不可少的节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却能通过提高农户的组织程度而成为一个能与供应链中其他节点平等对话的主体, 提高农户在农产品流通中的谈判地位。同时, 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运作, 可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 提高农产品质量, 打造农产品品牌, 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成为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节点。
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产品供应链主体间的协同运作
ShoshanahCohen和JosephRoussel提出了供应链中不同类型合作关系的匹配矩阵。其中, 横轴以合作伙伴数量表示合作关系的相对广度, 纵轴表示合作的相对深度。整个合作关系匹配矩阵中定义了4类不同的合作关系:交易型合作、协作型合作、协调型合作和协同型合作。[2]笔者在这一基础上把合作关系匹配矩阵应用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上:
当农户分散经营时, 由于和农产品贩销商、农产品批发商和农产品加工商的关系是不固定的, 各交易主体之间几乎没有合作, 因此他们之间的合作是交易型合作。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后, 首先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可以与其他交易对象进行大规模的合作;其次,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他交易主体会形成较为固定的交易关系 (关系狭窄) 。根据合作关系匹配矩阵, 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向协同型合作发展。
4.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创新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我国农产品生产和物流领域对组织制度和经营制度的创新需求。李晓锦认为, 合作社将农产品流通的部分活动引入组织内部, 以组织内部“管理的交易”替代农户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直接市场交易, 从而降低交易费用。虽然合作社本身的运营会产生管理费用, 但只要单个农户分摊的管理费用少于交易费用, 农户就会选择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进入市场。[3]这就将原来“多对多”的“渔网”交易关系优化成了“一对多”的交易关系, 从而明确了农产品的物流方向, 优化了物流线路, 提高了农产品物流的效率。
5.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解决农产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帮助农户搜集农产品市场信息, 指导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一方面, 合作社可以安排专人通过网络等信息化渠道搜集信息;另一方面, 合作社提高了农户组织程度, 可降低与其他交易主体进行谈判时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6.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提高农产品物流的装备技术水平
农产品易腐烂、易损伤的生物特性要求物流组织快速及时、保质保鲜地将农产品从产地转移到消费者的餐桌上。同时, 农产品“季节性生产、全年性消费”的消费特点又使得需要采取贮藏、保险等措施延长农产品的物流时间。无论是缩短还是延长农产品的物流时间都需要物流专用设备 (如冷库、冷藏车、包装设备等) 作为保障。对于单一的农户来说, 物流专用设备的投资大, 他们没有固定的交易对象, 交易的频率较低, 因此他们不会购置专用设备。对于合作社来说, 合作社有专门的运作资金、交易对象较为固定、交易的频率高, 因此可购置专用资产, 并且专用资产的投资会从合作社的组织化运作中获得规模效应。同时, 合作社具有落实政府惠农政策的职能, 可以向政府申请相关补贴, 建设必要的仓储设施和购买必要的设备。
7.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流通加工附加值
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会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执行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范, 实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管理, 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 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统一监控, 并根据农产品的质量进行“分级分拣”、“分类包装”、“分级销售”,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此外,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承担农产品的流通加工职能, 通过流通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了把自己的产品打出市场, 还会大力宣传, 创立农产品品牌, 从而推动农产品的销售。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定位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的观点, 把治理结构视为市场、科层制和混合体的集合时, 不难发现, 基于农户之间合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基于企业之间合作的供应链都可以被视为在新的制度意义上的混合治理结构, 因此, 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天然的相容性。当供应链管理成为农业产业发展中主要的产业组织形态时, 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必须走向供应链、参与供应链、主动融入农产品供应链来寻求自身的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定位为:通过提高农户的组织程度实现农产品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 投资农产品物流专用设备、提高农产品生产质量、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起始节点, 成为农户生产资料的提供者、农产品的销售者、农产品初始物流的组织者。
1. 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起始节点
农民专业合作社消除了农户和农产品供应链其他节点的不对等性, 通过提高组织程度成为了实力较强的农产品供应商, 从而使得农户融入农产品供应链成为可能。作为供应链的节点, 在与其他节点协同运作过程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该不能只注重数量上的联合还要注重质量上的提升, 即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不能单一地立足于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合作社竞争, 而要更多地寻求与下游节点的合作与协调;不是一味地追求在农产品市场上的支配力, 而要更多地与供应链合作者公平地分担风险和报酬。
2. 农户生产资料的提供者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或满足供应链合作节点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合作社可负责农用生产物资 (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 的采购和供应。农户根据自身的需要先向合作社预定, 合作社统一购买后按时向农民提供, 从而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3. 农产品的销售者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或在与其他供应链节点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 与供应链其他节点签订销售合同, 然后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并先付一定的货款, 农户按照合同生产后将产品交给合作社, 等产品卖出去后再付清余款。当合作社成为农产品营销主体时, 农户就可以从合作社营销中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强大的议价能力中受益。
4. 农产品初始物流的组织者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一般发挥集货、贮藏、包装和流通加工的职能。农产品成熟后, 由各农户收获的农产品必须集中起来才有利于进行统一包装、统一运输和统一销售。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利用资源集中的优势, 针对产品的特点采取田间预冷措施、建设冷库等专业的仓储设备, 采用现代化的贮藏技术来保持农产品的品质。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产品的特点、运输工具的要求和下游客户的要求对农产品进行适当的包装, 从而降低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同时, 通过包装也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促进了产品销售。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烂的特点, 在进入市场之前经常需要做保鲜处理, 如打蜡、干燥脱水等。这些处理工序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 单个农户无法进行, 而合作社投入一定的设备, 采用专业设备来完成, 效果更好, 费用也更低。同时,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集中后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拣选分级, 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 可以获得更高的销售收入。[4]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创新
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处在生产合作社的阶段, 借鉴美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的经验, 可对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运营模式上进行一些创新。
1. 合作社拍卖
农户将收获的农产品带到合作社进行拍卖, 出售给批发商和零售商, 零售商再把产品卖给最终的消费者。在合作社拍卖中, 合作社的主要职能是为农户提供一个有组织的市场, 以便农户在那里出售他们的产品。合作社提供的服务主要有:滚动播报拍卖时刻决定的价格, 管理卖方的销售行为, 物流服务 (主要是短期仓储) , 以及质量分级和检查。
合作社拍卖的市场透明度高, 信息公开透明, 机会均等, 买方凭实力和技巧公开竞争。农产品买家集中在拍卖场, 拍卖时刻决定价格。通过合作社拍卖, 签约费用是不存在的, 因为买卖双方不需要合同谈判。通过合作社拍卖, 监管成本很低, 由于农户和买方之间的交易接近完全市场交易, 这种交易中也不存在委托代理问题。
在合作社拍卖中, 农户必须是合作社的成员, 买家必须登记, 因而双方遵守拍卖规则是有保障的。由于信息公示和竞价拍卖, 消除了岐视性交易和贸易欺诈, 能较好保证交易的公平和公正。此外, 合作社为农户提供集体保险以防备买方违约。
合作社拍卖为农户和买方提供农产品的贮藏、分类、分级、质量和包装等标准化管理等物流服务, 以及订单处理、网络结算、预约配送、企业广告等增值服务, 产品标准化通过质量分级制度和统一包装要求来实现。[5]由于交易中的保鲜冷藏设施是为生鲜农产品而投资的, 所以合作社拍卖会付出极大努力改善物流途中的效率。
合作社拍卖与其他环节的协调通过透明化和标准化来实现。由于农户和买家不需要花精力研究供应和需求状况, 信息费用减少了。拍卖完成后, 每个人都知道拍卖时刻立即决定的价格。
2. 合作社营销
由于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以经营所在地盛产的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产品为主, 这样就会造成产品成熟时集中销售而生产期无产品可以销售的状况。营销合作社可以采取这样的一种运营方式, 合作社以出售自己成员的农产品为主, 在当地农产品生产期收购一些跨区域、跨季节的农产品或进行其他农产品贮藏、加工和销售。
这种运行机制的优点一是可以避免合作社的冷库、加工包装设备等专用资产的闲置, 提高资产的利用率, 为资产的投资者———农户带来收益;二是通过这种运作形式保持合作社运营团队的正常运营;三是有利于维持和零售商、加工商等供应链其他节点的交易频率, 固定交易关系, 成为稳定的农产品供应商, 有利于自身品牌和声誉的树立。
六、结论
农户小规模经营的分散性导致其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嵌入性较差, 成为了农产品物流在初始阶段的组织障碍,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混合治理结构, 与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天然的融合性。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 可以提高农产品物流初始阶段的组织程度, 提高农产品供应链主体间的协同度, 降低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不对称, 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技术装备水平, 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位为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起始节点, 成为农户生产资料的提供者、农产品的销售者、农产品初始物流的组织者。为了提高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水平,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进行合作社拍卖或合作社营销等运营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张跃, 毋俊芝.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J].中国国情国力, 2010, (06) .
[2]肖尚纳·柯恩, 约瑟夫·罗塞尔.战略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最佳绩效管理原则[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3]李晓锦.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4]许可.浅析新型农业合作社的物流功能[J].内江科技, 2009, (07) .
我国林产品现代物流分析 篇3
关键词:林产品,现代物流,系统分析
前言
我国是一个林业生产和消费大国,林产品的有效流通会影响到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涉及林业现代化,涉及相关林业企业和林区群众的根本利益。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对林产品需求的急剧增加,统计还显示在林产品的销售价格中物流费用占总成本30-49%,这也说明林产品物流在整个林产品生产、流通中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在经历了两次工业化革命以后,在短期内生产和制造技术上的增长空间有限,所以必须在流通领域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现代物流技术改进林产品企业的物流运作,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就成为了林产品企业必然的选择。
1. 林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长期以来,人们把林产品物流视为流通中的运输、储存、和装卸等,这种认识具有很大的片面性。根据物流概念的发展,结合林业经济理论,林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各相关用户需求,实现林产品使用价值而进行的林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经济活动。具体的说,它包括林产品的采伐、仓储、装卸、运输、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林产品的价值增殖和组织目标。
林产品现代物流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手段,以提高林产品物流技术、提高物流组织与管理水平以及资源整合和创新为手段,对林产品加工、储运、分销等从供应源至需求源的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组织、控制与管理。其作用表现在①使林产品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②使林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殖;③降低林产品生产与流通成本,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增加消费者满意水平,提升林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整个林产品现代物流系统是在政府的统筹和推动下,在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下,由林产品的供给方、中间商、加工生产企业、分销商、消费者形成的一个产销一体化,林工商相结合的增值供应链,而且随着系统的壮大和完善,参与系统的组织逐步完善和壮大,系统内的物流量也会随之增加,其系统的吸引力和系统整体利益不断增加,系统的所有成员就会主动参与系统的完善,做出更多的适应性行为。系统的作用目标是各参与主体力量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从而使参与各方的规模与实力逐渐增强,提高供应链对系统内外企业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我国林产品物流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最终使供应链参与者和消费者实现共赢。
2. 林产品现代物流系统分析
2.1 林产品的特征
2.1.1 林产品的多样性及差异性
从我国目前的统计口径来看林产品是包括以森林资源为基础而生产的木材和以木材为原料的各种产品,主要包括原木、锯材、木质人造板、各种木质成品和半成品、木浆、以木材为原料的各种纸及纸制品、林化产品等林业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生产的上述各类产品,同时还包括种苗、花卉、种子、林区土特产品、林果类产品等等。可见林产品是千差万别的,这种差异性往往使得林产品的运输、配送、储存工作量增大,成本增加。
2.1.2 供给地的地域性和集中性
我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森林资源分布却极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东北林区及西南林区,且大多数比较边远。这样也就形成了林产品的生产重点集中在上述偏远地区,造成了林产品供给的地域性和集中性。这种林产品供给的地域性和集中性与需求的大量分散性显然是矛盾的,使林产品的运输成本大幅度提高。
2.1.3 需求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分析,林产品的需求来自于社会的多个部门、多个行业。而且这些需求是多样的、广泛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需求的多样性和广泛性还会继续扩大,而生产者与消费者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加大了供需之间的矛盾。这就注定了林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物资配送活动必须具有更大的弹性,必须面向全社会,在经营管理上进行革新,高度重视物流管理。
2.2 我国林产品的物流特点
2.2.1 物流结点多
物流结点是物流网络中连接物流线路的结节之处。全部物流活动都是在线路和结点间进行的。其中,在线路上进行的活动主要是运输,包括集货运输、干线运输、配送运输等。物流功能要素中的其他所有功能要素,如造材、装卸、保管、配货、流通加工等都是在结点上完成的。林产品生产所需的木料一般要经过林地堆放地、森工厂商仓库、车站仓库、目的地车站仓库、批发商仓库等多个结点才能完成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还要有多次停顿,物资储备量较大。
2.2.2 物流线路长
林地多是按照树种划分的,由分布于一定范围的不同林龄所组成,而且普遍远离城镇和交通干线。要实现物料的移动,往往要经过多种运输方式、多种运输工具进行长距离运输。
2.2.3 作业场所变动频繁
森工企业常受到采伐作业场所林龄、树种、径阶及采伐方式等条件的制约,采伐地点经常变化。采伐工作场所及集运地点随着采伐的推进、进展经常性变化。随着采伐、集运材、造材、贮运、销售、生产等物流过程,物资流通环节多,难度大。
2.2.4 林产品物流更应该是绿色物流
由于所有的林产品都是源于森林的,这一特殊性使得林产企业必须严格遵守政府的法规与相关政策。林产企业应该在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一方面要生存,谋利润,另一方面要保护环境,尽可能少的影响森林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林产企业要重点发展绿色物流,使企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2.3 我国林产品物流中存在的问题
2.3.1 物流设施落后或资源分配不合理
我国林产企业内许多物流资源、设施比较落后,己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需要。旧的体制也造成许多物流设备、设施、资源等方面分配不合理,实际生产规模与设计规模相差甚远,人员、设备闲置严重,企业发展缺乏科学指导。
2.3.2 林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林产品的标准比较难以确定。林产品品种繁多、种类多样、个体产品形状大小不一,并且很多林产品的生产区域也不一样,这就使得林产品在质量、规格等方而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就比较难以适应物资流通和市场交易的需要,大大降低了商品流通的效率。而且这个问题将造成林产品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间的缺口,严重影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载荷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林产品的物流及商业标准化程度不高,行业标准还不健全,给林产品的物流和交易带来了较多困难,而且增加了物流成木,使得物流活动的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无法得到更好的体现。
2.3.3 林产企业信息化程度低
林产工业物流发展落后的另一个问题是企业管理相对落后,现代先进的技术设备使用的范围较小,特别是采用计算机管理产品生产、销售方面不普及,造成林产品市场信息处理的滞后性,致使林产品物流销售渠道不畅通。许多森工企业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如果信息化程度不高,很难掌握现今多变的市场的需求。
2.3.4“天保工程’,使运输成本相对增加
我国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木材产品生产规模急剧下降,木材产品的资源供应量己非常有限,林木产品运输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突现,由于可采资源的减少,运距增加,山场作业条件相对过去变化增大,这使生产成本加大,物料搬运过程中的管理成本增加。虽然木材产品的生产量变小,但是生产运输过程构成的各种复杂性并没有减轻而是有所增加,这种情况的出现,为林木产品物流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3. 林产品现代物流支撑体系
3.1 信息化建设
在林产品现代物流系统中,信息流是带动整个系统运作的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在各结点的准确及时传递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各林产品加工企业为了制定生产计划需要获得市场需求预测、当前库存信息。这些信息需要从信息中心获得,而信息中心数据库的更新和完善是建立在下游分销商,零售商准确及时上传数据的基础上的。传递信息的快速和精确是赢得市场的保证。它的顺利实施需要各结点企业配备相应的硬件或软件设施,从而保证信息流的顺畅流通。
3.2 基础设施的完善
物流是整个系统运作的主体,初级林产品从加工到销售给最终用户的全过程,依赖于高效的物流系统。为了满足下游企业的需求,上游企业必须准确快速的提供下游企业所需的产品,需求愿望的满足不仅依赖于上游企业具有较好的生产、仓储能力,更重要的是物流渠道的通畅,它需要发达的运输网络的支持,交通运输作为商品的空间位移的大动脉,必须与市场需要相匹配,否则就会成为制约林产品物流的瓶颈。
3.3 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林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相制约。所以,如何保质保量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可能需要运用现代生产技术才能达到要求。这就需要相关企业采取各种方式(如聘请专家或专业机构,应用新设备新技术)在遵守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保证初级林产品的质量。
4. 结论与建议
物流系统各结点之间应建立一种长期互相信赖的关系,并采用一种先进的企业之间相容的、能对接的通讯设备、标准、技术和运输手段、行业标准等,以提高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融合程度。供需双方应该从合作的角度出发,建立生产与流通中心供需协调管理机制,明确各自的目标和责任,提高需求信息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增加双方获得信息的及时性和透明性,从而使得参与供应链的各相关企业长期协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利清,龙勤.基于供应链的云南林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思考.林业建设,2005.
[2]王家善等著.设施规划与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
[3]郭丽华.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模式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4]丁立言,张铎等著.物流系统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王家善.物流系统规划技术的新发展.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四次IE学术会议论文集.
[6]刘东英.农产品现代物流研究框架的试构建[J].中国农村经济,2005(7);64—70.
林产品物流专业 篇4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中心,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供应链
目前, 我国的农产品流通方式还处在较为传统的阶段, 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损耗常达到30%左右, 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 可以整合农产品供应链,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也能推动我国农产品整体质量和国际形象的大幅度提升。
一、农副产品的自然特性
本文所述的农副产品主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调味品、水产品, 还包括上述原料的初级加工产品。具有如下自然特性:
1. 保质期短, 易腐易损。
农副产品多属于生鲜产品, 在自然条件下保质期短, 冷藏冷冻设施尚未大量应用于流通领域。在运输过程中, 蔬菜水果几乎全部裸装, 不可避免地出现压伤;禽畜类一般采用活体运输, 难免造成死伤或疾病传染。
2. 农业产出的不稳定性。
近年来, 气候变化异常使农产品产量波动加剧, 加上人为的操控, 某些农产品价格波动异常, 这些失真的信息会给农业生产企业造成误导, 对后续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发挥批发市场作为流通主渠道的作用, 指导农业生产, 显得尤为紧迫。
二、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
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是南京市按照农产品物流的特点而建立的综合性物流园区。园区分设展示和交易、冷藏物流配送、综合商务配套三大功能区, 功能涵盖了农产品物流的整个流程。对中心的核心功能分析如下:
1. 食品质量溯源管理。
该中心的质量溯源体系有两部分构成: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质量溯源中心。前者负责进入物流中心的所有产品的食品抽检工作, 后者负责对市场内交易信息进行搜集和记录。依靠这一系统, 可以查询到作为原材料的农副产品的流通节点和路径, 为食品安全打造一条无缝的监控链。
2. 电子结算。
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采用电子IC卡交易结算方式, 批发商交纳数量不等的经营保证金, 并开立专用账户和IC卡, 采购方办理IC卡, 开设账户并存入采购基金。每次交易时, 由卖方开具销售发票, 买方持该发票到交易结算中心刷卡交款, 货款再转入卖方账户, 结算中心根据交易额收取卖方一定比例的管理费。
3. 交易数据分析与应用。
南京农产品的信息中心采集的数据与农业部、商务部联通, 该中心对搜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这些数据发布到各交易市场, 买卖双方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指导经营行为。
三、物流配套服务
巨大的市场汇集了众多的供应商, 货物的储存急需大量库房, 其中很大比例的是低温库。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配备了8万平米的仓库, 其中低温库的库容量可达10万吨。
在批发市场上,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端消费者, 比如大型酒店、各类学校、超级市场, 它们对农产品在卫生、外观、分级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为提升产品的品质, 适应终端的需求, 物流中心对产品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 此项作业也是物流中心的利润点之一。通过对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核心功能的分析, 按照该中心的发展定位, 提出几点对策。
1. 加速供应链构建。
为整合产供销资源、提升农产品物流的品质, 农产品物流中心应该加速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建议构建路径如下: (1) 扩大供应商选择范围。走出南京, 同各地的主要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广泛联系, 扩大产品采购的范围, 从价格、品质、供货稳定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优选供应商。 (2) 建立信息平台。以信息中心和公司网站为载体, 建立信息平台, 供应商 (农产品基地) 、批发商、消费终端这三个环节可以共享某些数据。
2. 加强服务水平提升。
虽然农产品物流中心的规划和建设是一个政府行为, 大宗农副产品的交易必须在政府指定的市场中进行, 这种方式保证了交易规模, 也有利于国家对农产品交易的监管。但是, 从长远看, 要构建和谐市场, 必须依靠市场管理方提供的优质服务。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市场推广服务。南京农产品物流中心是南京唯一的大宗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目前辐射范围以达江苏全省。但是, 周边的中心城市如杭州、上海都有自己的大型批发市场, 为提升竞争力, 应该进一步扩大市场影响力, 做到“立足南京, 辐射长三角”。同时多研究竞争对手, 采用差别化经营策略, 争取更多的终端客户。 (2) 农产品展销。组织产地货源, 利用园区的展览中心, 举办名特产品展销会。密切产销关系的同时, 还可以提升物流中心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也可以为外地供应商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3) 批发商培训。为加强批发商防范风险的能力, 中心的管理方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对批发商进行培训。重点应涉及:交易新模式新趋势, 网络平台使用, 网络资源收集和应用, 诚信经营等诸方面。
3. 不断优化批发商结构。
优秀的批发商队伍带给市场的是良好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市场资源效益最大化。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经营户, 以合同的形式设置差异化的入场和退出机制。一方面激励入场的经营户扩大销售, 另一方面, 也可以不断地优胜劣汰, 保持市场经营水平的逐步提高。
农产品物流中心这一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在我国已大量实施, 但是, 其深刻内涵和强大功能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蒋武发展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的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2005, 9.
[2]孟凡胜我国农产品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的制约因素[J].商业研究2005, 10.
林产品物流专业 篇5
农产品物流金融的运作模式
农产品物流银行。农产品金融机构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小、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产品质押为授信条件, 运用较强实力的绿色信息管理系统, 将农产品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和绿色物流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 向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客户提供绿色“融资、结算、分散风险”等服务业务, 其主要业务模式为农产品物流的质押模式和担保模式, 这两种基本模式引用了以农产品物流动产质押, 通过“绿色物流银行”融资在农产品绿色仓贮时就能变现, 盘活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动产, 解决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绿色融资“瓶颈”。因此, 我国现代农村“土地银行”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产品物流金融运作模式, 不仅扩大了现代农产品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 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困扰我国现代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融资问题, 这无疑有利于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
农产品融通仓。拓展现代农产品“绿色融通仓”, 把现代农产品物流、绿色信息流和绿色资金流进行综合的现代农产品物流的绿色管理, 从而提升了为客户 (消费者) 进行绿色服务的质量, 提高农产品绿色物流经营效率, 减少农产品物流运营资本, 拓宽现代农产品物流服务内容, 优化现代农产品物流绿色资源使用, 并协调多方绿色经营行为。因此, 现代农产品融通仓的拓展, 能提升现代农产品物流供应链金融的整体绩效, 增强了整个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竞争力。
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在现代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活动中, 绿色金融机构灵活地运用现代农村“土地银行”绿色物流供应链金融产品及服务, 将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 使现代农产品物流产生价值增值。现代农产品物流供应链金融涉及的主体:地方政府、客户 (消费者) 、物流企业 (公司) 和金融机构 (银行) 。其中地方政府作为追求社会发展 (效益最大化) 的土地所有者, 其正确引导和宏观政策的支持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客户 (消费者) 包括农产品物流核心企业及与其构成供应链联盟的上下游企业和最终用户 (消费者) , 都在“绿色物流供应链金融”模式下, 农产品物流企业 (公司) 发挥在农产品运输、仓储、质物监管等方面的专长, 现代农村“土地银行”绿色金融机构基于农产品物流企业控制货权, 进行农产品物流与绿色资金流封闭运作, 给予农产品物流中小企业绿色授信融资支持, 形成互利互补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平台, 使地方政府、客户、农产品物流企业及绿色金融机构在多方合作博弈中“共赢”, 使数百家农产品物流企业分享到了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平台的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 以满足帕累托最优。
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绩效分析
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绩效是指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创造的价值, 即一定量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 (投入) 与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 (产出) 的对比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 绿色物流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实现对环境的净化。因此, 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须从环境的角度, 对农产品物流金融体系进行改进, 形成了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管理系统, 即建立在维护人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改变原来的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的单向作用关系, 在抑制农产品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系统。
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作为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既包括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企业的绿色物流金融活动, 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金融活动的规范和管制。从绿色活动的范围来看, 它既包括单项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作业, 如运输金融、仓储金融、包装金融、流通加工金融等, 还包括为实现农产品物流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的农产品物流金融, 即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的逆向农产品物流金融。因此, 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的目标不同于一般农产品物流金融活动。一般农产品物流金融活动主要为了实现农产品物流金融企业盈利最大化, 仅追求经济利益目标;而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目标, 则在循环经济利益目标之外, 追求资源节约、环境保护, 这从宏观角度和长远利益看,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经济利益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 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绩效目标既具经济属性, 又具社会属性和生态环境属性。
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共生型绩效。传统的农产品物流金融往往没有考虑到对环境与生态的负面影响, 片面追求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的经济效率化。如我国的农产品运输, 汽车运输比重越来越大, 尤其是汽车长途运输, 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以及汽车噪音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批发、贸易市场卫生条件差, 农产品污染严重, 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然而, 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则注重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求得环境与经济发展共存;它尽可能通过农产品物流金融革新与技术进步, 尽量减少或消除农产品物流金融经营活动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当然, 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在运营活动中并不是消极地抑制其规模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而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农产品物流金融经营活动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 抑制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运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形成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系统。
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资源节约型绩效。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不仅注重农产品物流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而且强调其资源的节约。据《哈佛商业评论》报导, 全部物流中大约只有1%的物料真正地用在最终产品上, 并在出售后6个月仍在使用。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对蔬菜缺乏必要的加工过程, 100吨毛菜可以产生20吨垃圾, 大量的毛菜直接进城销售, 再加上相关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方面的费用, 存在着一个数量惊人的无效物流成本;还有过量的储存也造成物品陈旧、老化、变质, 运输过程的农产品破损, 流通加工过程边角余料的浪费等, 其资源浪费现象不仅存在于生产、消费领域, 也存在于流通领域。因此, 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金融, 不仅能减少农产品物流环境负面效应, 而且还节约了农产品物流资源。
林产品物流专业 篇6
一、林产品物流及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
林产品是与林业生产经营有关的产品,主要包括林木产品、林副产品、林区农产品等,种类较为繁多,与制造企业和消费市场的联系较为紧密,为其提供丰富的林业资源。林产品需要经过从林业产地到加工及消费市场的众多环节,因而,林产品物流的需求量大,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运输配送、仓储、包装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林产品物流企业主要是从事与林产品运输配送、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信息等业务功能的物流企业,其具备了一般物流企业的功能要素,同时也针对林产品物流的特殊性,是具有林产品资源特点的物流企业(见图1)。
提高竞争力是林产品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竞争力的提升是林产品物流企业生存及发展的根本,亦是其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环境下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石。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在于不断满足林产品物流的需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更多的林产品物流订单,进而实现其快速发展。
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与林产品物流企业的发展关联十分密切,对林产品物流效率和效益的提升作用重大。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能够促进林产品现代物流的发展,有益于林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而,针对有关林产品物流企业及其竞争力的研究,研究切入点新颖,研究价值突出。
二、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综述
我国林业正处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林产品工业蓬勃发展,林产品资源丰富,与林产品有关的行业竞争相当激烈。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分别从林产品市场、林产品贸易、林产品物流、物流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林产品市场及贸易相关研究
1、林产品市场研究。
对于林产品市场的早期研究,在方法上以时间序列数据为主。近年来,随着经济理论在林业经济管理中的不断应用和深入,方法得以改进和完善(孙顶强,2006)。[1]林产品市场的重要体现是林产品消费,其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等各系统,需要深入规划(Buongiorno,1996)。[2]必须根据消费者市场的需求,才能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林产品消费品(马岩,2008)。[3]兰天和宋维明(2010)[4]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主要林产品市场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和深入的研究。
2、林产品贸易研究。
林产品贸易在林产品经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中国林产品贸易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增长阶段,林产品在贸易中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但仍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张寒,2008),[5]竞争力亟待进一步提高。王东亮等(2010)[6]探究了林产品运用网上交易的方式以及在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典型模式,提出了电子商务环境条件下林产品贸易发展对策。对于森林资源及其产品的贸易而言,需要更加注重强化林产品资源贸易(Manurung,E.G.T.,1997)。[7]
(二)林产品物流相关研究。
王晓松和吴燕(2005)[8]分析了中国林产品的特点,认为需要强化林产品的物流水平。部分学者对区域林产品物流问题进行了研究,如胡丽辉等(2010)[9]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湖南省林产品物流发展建议。刘娜翠等(2006)[10]提出了木材物流的发展趋势及林产品物流的管理及技术问题。林敏等(2010)[11]通过各部分影响因素的分析,分别构建相应的林产品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考核评价林产品物流的经营。木材产品市场营销过程中同样需要加强物流管理(朱永林,2003)。[12]
(三)物流企业竞争力相关研究
1、企业能力理论与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
企业能力理论分析了企业竞争力长期维持的基础,主要有企业内在成长理论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两类。Penrose(1959)[13]重点提出了企业学习与适应的过程,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2、价值链与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
价值链与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密切的关联。Porter(1985)[14]提出了价值链问题,企业的竞争优势及竞争力的获得在于企业自身价值链与顾客价值链的联接。因而,企业需要不断优化内部价值链,从而构建其成本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Hills,1997)。[15]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属于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竞争,质量和能力决定了物流企业的竞争力,需要以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基础和前提,进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马普,2009)。[16]
3、物流企业竞争力优化及评价研究。
价值链模式与物流企业竞争力提高具有较大的关联。张令荣和杨梅(2005)[17]提出企业通过价值链的方法可以从物流一体化层面实现企业的改革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周德苏等(2007)[18]在分析第三方物流企业利润来源的基础上,提出其运用价值量模式提供增值服务的必要性。物流企业提高竞争力,也要重视与客户的联系,强化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张育华,2007)。[19]
三、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关键问题分析
第一,探讨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遴选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梳理其影响因素中的关键因素,阐述各个因素在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中的作用。梳理和寻求相关的影响因素是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只有明晰和把握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才能够深入分析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准备把脉其竞争力提升的方式方法,促进林产品现代物流的发展。
第二,探索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的运行机理。基于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详细阐述硬件资源要素、软件资源要素在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运行中的机理,论证影响因素在物流企业竞争力中的作用,阐明竞争力提升的相关缘由,有助于把握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点及着力点,寻求良策。
第三,提出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路径。提升路径是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通过新视角、新思维,创新性提出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具体路径,寻求其竞争力提升的解决途径,是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所要解决的又一关键问题。
摘要:中国林产品资源丰富,物流需求量大。林产品物流的发展离不开林产品物流企业的支撑。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能够较好地促进林产品现代物流的成长,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以林产品的物流企业竞争力为研究视角,在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综述基础上,通过林产品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关键问题分析,有助于把握其竞争力提升的着力点,更好地促进林产品物流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 篇7
1 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简介
1.1 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运作模式存在多种类型, 通过对黑龙江综合交易市场及超市、菜市场等零售组织和大学食堂、各类饭店等农产品消费组织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后, 归纳出3种主要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 (图1) 。
1.2 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现状
1.2.1 从生产者角度讲
我国农产品的经营主体不集中, 以个体经营为主, 农民对生产资料的购买及农产品的销售以“自顾自”形式为主, 不仅生产工具落后, 缺乏一定的竞价能力, 且很难实现规模经济带来的价值增值效应, 致使农民常处于不利地位。
1.2.2 从流通者角度讲
我国物流起步相对较晚, 在农产品物流方面的研究更显不足, 专门从事农产品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无法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现阶段, 我国农产品物流在运输 (尤其是冷链运输) 、储存、装卸搬运 (人性化操作) 、包装、流通加工、配送 (即时配送) 、物流信息等各环节均无法满足鲜活农产品自然属性的时空要求, 农产品物流信息的闭塞更使我国频频出现农产品市场产销失衡的窘境。
1.2.3 从消费者角度讲
我国人口众多, 对应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人们日子越来越好了, 当然对农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高。
1.2.4 从政府角度讲
(1) 农业生产经营缺乏行政部门的有效指导, 造成农业生产的规划与销售脱节, 阻碍了产销一体化[2]。 (2) 目前我国仍未出现一部完整的法规使农产品的产销环节得以规范, 以致频频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3) 我国政府缺乏对农民耕作技术的指导及农业现代化思想的传播, 农业现代化生产工具的引入力度也不够。
2 国外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
2.1 农产品物流硬件设施完备
2.1.1 物流公共设施与物流技术很发达
“要致富, 先修路”。发达国家经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具备了密集而先进的综合运输网络及先进的物流技术水平, 为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如美国的公路运输四通八达, 仅高速公路就占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一半。荷兰的冷冻业相当发达, 具备现代化的冷冻与制冷技术, 为农产品的保鲜储运提供了有利条件。
2.1.2 信息化程度很高
西方各国已建立起高速发达的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 大大缩短了农产品的交易环节, 提高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如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以及各种农产品的信息咨询公司, 大大拓宽了农民了解市场信息的途径, 高达85%的农民实现网上业务, 农业电子商务占全国总电子商务业务的8%[3]。
2.2 农产品物流“软件”齐全
2.2.1 完备的法律法规与市场条例指导
日本与我国相似, 都具备了“人多地少、生产分散化、小规模化”的特征, 日本之所以能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主渠道的有序运作模式, 与其对相关法规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
2.2.2 社会化程度很高的物流服务水平
国外先进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 各个农产品相关部门和机构几乎满足了农产品物流的所有服务要求。据统计, 全美近1/3的农场主通过合作社出售谷物。各种行业协会为农民提供有力支持, 代表农民与政府交涉, 在农产品产销中发挥着积极作用[4]。
3 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发展新方向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以黑龙江农产品物流运作为实例, 提出如下运作方案。首先提出黑龙江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 (见图2) , 再给出相应的5步实施步骤。
3.1 黑龙江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实施方案
3.1.1 成立调研小分队
由黑龙江农管部门成立“信息调研小分队”, 采集黑龙江各地区土地分布情况、地质情况、主要农作物分布生长产量等信息、民意倾向、省内外 (国内外) 农产品市场需求状况等各方面信息, 并进行相关信息处理。
3.1.2 成立农业协会组织
根据调研相关数据, “因地施种”, 进行农产品产地产量布局规划, 并在相应的划分区域成立“农业协会组织”。由该组织负责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发布、相应农产品的加工处理、与农产品超市的对接工作及农产品生产的指导工作等。
3.1.3 成立农产品超市
农产品超市, 有别于传统的农贸市场, 是采用标准包装、明码标价、开柜选购、电子结算方式的农产品零售商店, 它处于现代农产品物流业链条的终端环[5]。为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统一化、高效化、专业化管理, 要综合分析多方因素, 选出最合理的农产品超市布局方案, 保证人们天天能吃到新鲜蔬果。
3.1.4 竞标农产品物流企业
由黑龙江农管部门成立“农产品物流项目”, 并通过竞标选出最适合负责此项目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负责农产品的高效配送工作, 实现农产品由“农业协会组织”向“农产品超市”的高效过渡。
3.1.5 颁布相关法令法规
由调研小分队代表、各农业协会组织代表、农产品超市负责人、第三方物流企业代表、农民代表及相关部门相关专家探讨研究后, 从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背景出发, 颁布规范黑龙江农产品市场及扶持物流业发展等的相关法规。
3.2 黑龙江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a.为减少自然气候等客观因素影响, 调研小分队要经常性地组织人员去采集相关信息, 并及时与农业协会组织进行信息交流发布, 以促进农业协会组织的指导教育工作。另外考虑到黑龙江省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及产成品出口的要求, 调研小分队还要统计出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的最佳产量、质量、渠道等信息, 以便农业协会组织的统一调配。
b.为减少气候等因素带来的产量与农民收入不平衡的问题, 同时又能解决分散经营的问题, 农产品生产区域的划分要遵循“一对多”原则, 即同一地区可以主要负责2~8种农产品生产, 同一种农产品要由2~8个地区负责。另外农业协会组织成员最好有一定的农民比例, 以更好地促进农协指导工作的进展。农业协会组织是一个产地信息发布中心, 农产品超市是一个消地信息发布中心, 为避免产销脱节的困境, 双方一定要保证高效的信息共享。同时农业协会组织要致力于农产品的加工与保鲜技术的研究, 及时与其它地区农协沟通交流, 做好农产品的加工工作。
c.农产品超市作为农产品物流业链条的新型终端环节, 若想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第一要严把质量关, 以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赢得人们的认可, 第二要做好销量信息的统计与发布工作, 第三要有先进的冷藏设备与超市管理水平。
d.农产品物流企业任重道远, 务必要致力于农产品物流的研究, 尤其是农产品冷链物流技术的研发。要将农产品的运输作为其特色运输, 为其开辟绿色通道, 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产品产后的价值增值效应。另外, 竞标选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任何有能力提供这项服务的专业企业都可以通过竞标脱颖而出。
e.同时, 黑龙江政府要发挥积极的作用, 成立专业高效的“信息调研小分队”, 辅助农业协会组织建立高度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 经常性地组织农民学习提高, 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产品设施设备并进行推广, 放宽对农产品市场的限制, 以吸引更多的企业投入到农产品物流行业中。
3.3 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拓展
以上介绍的黑龙江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的实施方案及保障措施, 其实就是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的一个缩影, 以小见大, 如果我国能够一步步实现5步骤及其保障措施, 我国农产品物流将从本质上得到改观。
参考文献
[1]刘欢欢, 李彤, 赵慧峰, 等.基于AHP的蔬菜物流运作模式选择[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1) :45-50.
[2]康贤刚.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的重构与运作模式创新研究[A].湖北社会科学, 2012[J]:89-92.
[3]胡振虎, 夏厚俊, 万敏.国外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J].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6 (2) :244-247.
[4]魏国辰, 刘沈艳.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 2013 (5) :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