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产品加工业

2024-08-20

林产品加工业(共12篇)

林产品加工业 篇1

近些年来, 伴随着余庆县经济的迅速发展, 林产品加工业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 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我们在看到这些可喜成绩的同时, 也应该同时看到目前制约余庆县林产品加工业更好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 如果不能够加时加以解决的话, 势必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

1 余庆县林产品加工业转型前后的基本情况对比

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地林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余庆县于2010年开始实施转型升级, 在转型之前, 余庆县林产品的加工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 规划布局不合理, 加工企业分散, 重点不突出;第二就是木材经营加工企业规模小, 没有形成规模加工能力;第三就是加工设备陈旧、落后, 技术含量低, 安全隐患大;第四是效益不高、经营粗放、木材综合利用率不高、资源利用不合理, 木材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企业少, 没有龙头产品和支柱产业项目。

在转型升级之后, 林产品加工业有了很大的改变, 最为主要的特点在于发展规模扩大、对于木材的利用率明显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高, 有着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2 余庆县大力发展林产加工业的优势

2.1 丰富的资源优势

目前, 全县林地面积9.36万hm2, 各类林木总蓄积370.97多万m3, 森林覆盖率54.874%。以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道、村村通油路为框架的绿色通道防护林带面积达1.13万hm2, 农田林网折实面积达3 333.33hm2, 村镇围村林及四旁树木折实面积达3333.33hm2, 以苹果、梨、桃、杏、枣、葡萄等树种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3 333.33hm2。

2.2 可观的经济效益

部分林产加工业具有投资小、操作简单、收益大、见效快的特点, 适合群众等中小投资者。以旋皮加工为例, 调查得知, 发展旋皮加工投资少, 有10万元左右就能生产、周转, 见效也比较快, 一年左右能收回成本。每加工一方旋皮就可获利100多元, 每台旋皮加工机就可安置5~8人就业, 每天能加工木材8~10方。去除费用外至少能获利500元, 每人就可获得80~100元的收入。

2.3 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运输业、便利的交通

2014年末, 全县总人口30.39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6.76万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8 061元。全县有3条高速公路, 开通了县城公交车, 县城公共自行车等交通系统, 县城出租车增至60辆。全县主要公路里程1 330 km。县乡、村村通油路四通八达, 为林产加工品的外运创造了便利条件。以构皮滩水电站为依托的飞龙湖浪水湾景区正式开园, 大乌江航运码头的投入运营, 吸引着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旅游综合收入将大幅度增加, 旅游业将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兴产业。

3 林产加工业的必要性

3.1 加快林产业发展, 推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只有大力发展林产加工业, 才能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山区林业的持续发展, 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有利于缓解对森林资源消耗的压力, 支持生态建设。发挥产业链条的带动力, 使农民获得较种植粮、烟高的收益, 才能调动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重视林木抚育、病虫害等生产管理, 提高林地的产出效益, 林木材质提高, 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 实现林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3.2 促进农民增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余庆县实施林产品加工项目, 可为广大群众增加就业门路。木材工业, 如胶合板、多里板、家具制造等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小型企业居多, 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制造出具有明显价格优势的出口产品。同时, 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还可以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 从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促进地方财政增长的良性循环, 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3.3 林业产业化的需要

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是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林业产业化的三个标志:林业产业化体系完善化、林业产业关联高度化、林业产业组织合理化。培植与壮大林产品加工业是林业产业化的核心, 产业的关联度高, 上连基地、下连市场, 辐射带动基地和农户的能力强, 能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适应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强。

4 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

4.1 突出重点, 明确产业建设目标

总结近年来全县林业产业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深刻分析现阶段经济形势给全县林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统一了通过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 明确了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和生态优势, 集中精力突出抓好以木材精深加工等产业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发展林业合作开发的产业建设目标。

4.2 强化措施, 确保产业建设全面推进

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方式推进项目建设, 保证建设进度。一是召开会议推进。认真研究和分析影响项目建设的各方面因素, 努力破解影响项目建设的各种难题, 积极寻求推进项目建设的有效措施, 要求各地各单位从实际出发, 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优势和资源特点,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二是督导检查林产品加工业项目的落实和建设情况, 协调解决各地林产品加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加大建设项目推进力度, 要求未开工的抓紧开工, 已开工的加快进度, 并积极做好明年项目筹备工作。三是帮解难题推进。四是学习先进经验助力产业建设。

4.3 健全机制, 保障产业建设高效推进

针对项目推进难、资金落实难这两大难题, 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 为产业项目建设提供保障。一是建立包保责任制。实行项目定期检查和通报制度, 每月对各地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一次通报;建立项目推进协调机制, 定期召开分析会 (例会) , 研究分析项目推进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及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项目进展中遇到的难题, 提出下步跟踪措施和建议。二是完善考核奖惩制度。三是强化监督检查制度。以保落实、保进度、保重点、保质量为目标, 强化监督检查。

摘要:主要以林产品加工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阐述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 阐述目前余庆县在林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与困惑, 并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林产品加工业,发展思路,探讨,分析

参考文献

[1]陈华, 卢文静.对咸丰县林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 :67-69.

林产品加工业 篇2

编者按:根据市场的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

化的必由之路。我省是农业大省,要立足资源优势,努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工业,藉以带动前头的种养业以及后边的市场销售业,达到产业互动、农民增收的目的。编发此文,意在引起读者进一步的思考。

省委领导最近强调:“要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基本思路,形成合力,加快全省经济发展”。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但县域经济二元特征突出,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低,产业互动性差,产品附加值低,生产规模小,市场半径短,缺乏竞争力,形不成优势产品和特色经济,这些都直接影响四川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关键是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与市场结合紧密和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率递增、产品收入需求弹性较大、产业关联效益显著等特点,是能够带动第一产业、壮大第二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的主导产业。

在国内,许多兄弟省区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河南省的“莲花牌”味精厂,拥有年加工14万吨的生产规模,总产量居世界第二,占有国内46%的市场,年均加工和消化原粮35万吨。河南省的“春都”、“双汇”、“郑荣”三大火腿肠企业,产品占全国市场的70%,年加工和消化生猪1600万头、肉牛400万头。河北省的“露露”、“旭日升”、“妙士”三大饮品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也很大,“妙士”乳制品带动了1万多养牛专业户和20多个村的甜玉米生产。这些龙头型农产品加工业,既拉动了种植养殖业发展,加快了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运销业的发展,产业关联效应十分显著。

相比之下,作为生猪生产第一大省,我省的猪肉加工量还远低于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我省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很不发达。实践证明,只有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农业和农村经济才能提高到新水平。农产品加工业能够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长农业的产业链,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使农民直接参与农产品在生产、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增值过程,农民除获得种植、养殖业的收入外,还可分享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部分利润。而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附加值,增加就业机会,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有力地推动城乡共融。

加入WTO后,发展高价值、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尤为重要,这是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的一条主要途径,没有深加工、精加工农产品的出口,农产品出口永远只能停留在低层次。我省要建立大的龙头企业,不仅要扶持省内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鼓励省内的资本投向农副产品加工业,更重要的是向省外、国外招商引资。据分析,近两年中全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可望超过500亿美元,五年内可能接近1000亿美元。一些大食品加工业跨国公司,也正在调整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如果把我省的猪肉、牛羊肉、蔬菜等的价格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向大型跨国公司进行宣传,加大面向国外、省外招商力度,突出抓好猪牛羊禽肉类加工项目、菜油加工项目、薯类深加工项目、大米加工项目等的引资和建设,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就能不断发展壮大。总之,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实现一二三产业

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关键。

相关链接:

阜新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之路 篇3

阜新的正确选择

农产品加工业是全球性朝阳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位置,发展潜力无限;同时,阜新是辽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业基地,特别是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和畜牧业强市建设,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越来越坚实的基础。

从2001年起,阜新经济转型的方向首选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接续替代产业强力推进。这个决策既切合阜新的实际,又符合中央的要求和国际大势。对于阜新而言,土地等农业资源丰富,人均占有耕地较多,而且光照、地理等自然条件适合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有百万农民从事着农业生产。经改革发展,阜新已成为国家和辽宁省重要的粮油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为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2008 年,阜新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3年5月,作出建设辽宁畜牧业强市的决定;2013 年末,发出建设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的动员令。几年来,全市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改善投资环境为突破口,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立足资源优势,遵循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走农工科贸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培育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强产业竞争力,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14年,在遭遇63年以来最严重旱灾的阜新,现代农业示范区极大地保障了农民收入,全市粮食产量比上一年减少三成以上,但农民人均收入反而增长10%,示范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0%以上。正是以第一次产业为根基,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稳步推进,跃升为全市支柱产业。

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6年实现25%左右的增速,规模以上企业户数年均增长10户以上,工业现价产值年均增长近16亿元。截至2014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05户,比转型之初增加88户,增长5.2倍;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突破40户,涉及粮食加工、果蔬加工、油料加工、食品加工、蛋禽加工等多个产业,涵盖范围广泛,逐渐形成了16个产业链条。实现工业总产值179.3 亿元,比2002 年增长13 倍;实现销售收入167.4亿元,比2002年增长12.4倍。在全市十大产业集群中,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液压产业;实现利税8.6亿元,比2002年增长5.5倍;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1.1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2.1倍。目前,阜新市农产品出口额排在全省第五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排在第二位。

基本的发展路径

一份给阜新市政府《关于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报告》称,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步入了快车道。一是平均发展速度逐步增加。“十一五”时期,发展速度维持在12%左右;“十二五”时期,发展速度提高到25%左右,年均增速提高2.1倍。二是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逐步加大。转型之初,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占比12.7%,“十一五”时期约占16%,到“十二五”时期,占比达到20%以上,可谓举足轻重。

2011年,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支持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战略,阜新抢抓这一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11 年到目前,全市重大农产品加工项目进入省重大项目库的有10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131亿元,在全省位列第二。其中,新益达羊毛加工项目全部建成投产,通过了省政府验收。每年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超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平均达到30项,竣工投产项目20项左右。新项目的投产,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活力。阜新引进的“伊利”、“鲁花”、“思念”等一大批知名品牌项目,成为引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龙头项目。

随着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队伍不断壮大,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一是促进地方财政增收。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税收累计达到11.3亿元。二是带动基地发展。龙头企业通过自建生产基地示范引领或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户以订单农业的方式,建设规模化、特色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带动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三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据测算,年均带动农户7.5 万户,户均增收2.5万元,安置农民就业10万人,带动农民增加的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8%。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积达到55 万亩;保护地总面积超过20 万亩;阜新花生种植面积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三,阜蒙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生生产县;畜牧业基地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生猪屠宰加工能力位居全省第一;牛奶人均占有量全省第一,成为辽宁省仅次于沈阳的第二大奶业基地;肉鸡基地规模不断壮大,5万只以上规模饲养场达到35 个。阜蒙县、彰武县、高新区已被列为省级产业化示范区;阜蒙县籽仁生产基地被列为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

各级各部门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几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6%以上,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已获得“三品”认证产品总数累计达到123个,获认证企业31家,基地面积达到454.5 万亩。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有20余户,国家级名牌产品称号的有11户。在全省优质水果评选中,亿新市水果荣获金奖1个、银奖4个、铜奖7个。

待拓的发展空间

经十多年的转型试点工作,阜新的经济转型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这当中,构建起了多元主导产业框架,尤其是阜新的现代农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发展中的阜新农产品加工业还存在着规模、深度、广度、质量等问题,有着广阔的提升空间。

阜新农业专家们表示,与发达地区相比,阜新的农产品加工业存在下列问题:一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精深加工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匮乏,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包装差、更新换代慢;二是产业集聚效应不够强。现有的企业规模偏小、数量少,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区域性产业链不够健全。从农产品基地建设、原料配套到农产品深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条尚未真正形成,产品结构较单一;四是技术装备水平还很落后。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阜新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亟待加以解决。

就这一问题,阜新市科协主席张敬伟指出,转型以来,阜新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拥有众多产业链条、相对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当前,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基础良好、前景广阔,应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深入解决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矛盾与问题,加快推进产业提质升级。

其中,认真抓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以科技创新与推广为核心,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提升科技和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推进政产学研用紧密合作,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和人才支撑力,促进产业发展壮大及提质升级,正是解决阜新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问题的关键。专家们建议,应重点开展特色优势食品的研究开发,围绕特色果蔬加工、肉类加工、白酒生产、油脂生产等行业重点,开展科技攻关,推进精深加工,拉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向同行业的高端水平挺进。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和有关科研院所的合作,使之成为阜新的农产品研究开发中心、技术转让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成为全市农产品企业的重要技术支撑。

林产品加工利用分制对策研究 篇4

1 国有森工企业进入市场

1.1 国有森工企业进入市场的特殊性

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国有森工企业既要使自己适合市场经济的需求,还要以市场为导向,国有森工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在企业资源中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主要作用。由于国有森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殊性,使国有森工企业在一进入市场后就有别于一般的工业企业特征:

在两个不同性质的市场中存在森工企业;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两类是森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两类产品,所以森工企业就面临着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如像木材和各种林产品等一般的有形商品来说,它们可以像一般商品那样在有形市场中进行交换,依据不同的市场需求来实施生产活动,一般说来我们将木材市场称之为有形的市场。然而,由于营林产品也就是森林资源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定位性的特点,在进行交换的时候它不可能像一般的商品那样在固定的市场进行交换,由于无形市场有着特殊的性质,所以它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交换,这样的交换不可能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相应的交换关系的属性,它的实现主要是依靠国家的强制措施和国民收入。

进入市场的不完全性: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尽管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又生产出多种多样的产品,然而,它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不能够进入到市场中,也就是说它不可能遵循市场规律进行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森工企业所创造的无形产品也就是它所创造的生态环境效益,难于计算它的价值,由于难于计算它的价值所以就不可能依据一定的价格进入市场实行交易。即使能够准确地衡量其价值,这样的公共产品难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其生产经营活动也很难通过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和生产,这里主要体现在依据分类经营的理念所建立的公益林的生产经营和建设生态体系等等。对于有形产品来说,因为各种产品的生产周期的不同,不同的特征不能一概而论。

森林产品的市场供应量的刚性约束:一个森林工业,特别是木制品,各种各样的林产品在市场供应上受到各种限制,难于根据市场的需求量来确定其生产的总量。由于森林产品的生产根基是森林资源,因为森林资源的生长量和生长周期和林业用地等都制约着森林资源的生产量,与此同时,由于自然力会对林木生长过程,林木的生产量不同于一般商品那样,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得到大量的增加。多元性的森工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不仅仅要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要为社会提供生态环境效益,而这两者在一定区域内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当两者存在冲突时,必须以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森工企业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以需定产”。

1.2 林业市场分析

经过对国有森工企业进入市场的特殊性的分析,不妨做这样的假设:1)如果国有森工企业只是经营有形产品,不对无形产品既生态环境效益追求补偿,换句话说,假定森工企业只生产一般商品不产出公共品,则完全进入市场,其生产经营活动完全可以依靠市场调节和必要的政府经济调控来进行;2)假定国有森工企业放开有形产品市场而“唯生态建设”,显然在国家大的生态工程全面实施的情况下,按照公共商品原理动作,对林业发挥社会、生态效益的作用巨大,同时无形产品市场将会逐步形成并日臻完善。

由于分析国有森工企业不管选择那一种瑕设,其进入市场后,市场机制作用会最充分发挥,国家调控的效应会更加显著。显然以上两个假设不能同时成立。但通过对国有森工企业营业-林产加工利用分制后形成满足第一、第二假设的经济主体,使这两个主体分别进入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便能达到最初所预期的国有林业企业进入市场的影响。据此得出的结论,依据现有的国有森工企业进入市场的需求,就要对国有森工企业实施营林林产的分制。在实行分制之后,商品林不是在国家林业投资资产的范围,不使用事业制的管理方式,如同现在的林产品加工通过国有资产一样,保证政府出资人的地位,商品林资产是投资人的股份但它不包括国家林业局。例如,在原有的国有森工企业分离出来营林经营公司,属于企业资产的有营林生产设备,商品林林木资源,属于国建所有的是林地,企业只是有林地的使用权。但是,如果营林经营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那么,营林生产设备资产,商品林林资源资产则都属于国有资产,其次财产的占有,使用都由营林经营公司依法处分。

2 对商品林经营实行“永续利用”年检制度

为了维护森林资源的总量平衡,商品林的永续使用可以通过对商品林经营实行行业管理来实现。建议“可持续利用”的年检制度,永续利用营林经营主体,保持林业的面积以及确保林木蓄积。如果没有达到永续利用的年检标准,可以使用相关的行业管理方式对其进行惩罚,比如说限额采伐等方式。首先,各级国家林业局建立相关的林业质量监督机构,它相当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或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制定统一的商品林营林标准,对商品林实施永续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每年的年底开展年度检查,管理查看永续利用的情况。其次,建立营林质量行业协会,林业科研院所的森林经理专家,环境保护人士,营林经营者共同组成营林质量行业协会。这个协会与医疗鉴定委员会相类似,它的主要职责是接受企业的申请,鉴定国家林业局年检的结果,企业如果不服年检的结果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这样可以确保公平,公正的营林永续利用的管理制度,以便确保商品林的经营,在确保森林资源的价值保有增长的状况下,实行自主经营。

参考文献

[1]吴志腾.林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企业,2000(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篇5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客观公正的看待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不可忽略的历史作用:在带动一个乡,一个村的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致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科学和智慧,正确分析我区的区情,适度控制生产规模,在追求“规模效益”上下功夫。

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认为目前要做好“米”“鱼”加工这二篇文章。银莲湖物资贸易公司应立足解决银莲湖、汉南的稻米资源,名舰、阿卜应立足全区的淡水鱼资源,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努力做优做好,从而形成拳头,形成品牌,形成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鱼”“米”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辐射周边地区,不断做大做强.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力发展

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工业立区,开放强区”的发展战略,推动全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必须围绕这个战略来实施。随着“全面加快武汉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努力走在中西部前列”战略的提出,“放权、放活、促进区级经济快速发展”措施的实施,我区的发展战略要适时跟进全市的这种战略调整,要主动迎接武汉城市圈的外延,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借力发展。

全区要集中土地、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力量,结合全区现有的农业资源,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养殖传统、加工品质等各因素上综合考虑,进行科学论证,进而形成科学决策,确定一至二个能够拉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动我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重点项目,实行项目招商。主动出击到相关地区寻找“同类项”或“互补项”,以优惠的引资条件和有效的招商方式,吸引外商、客商到汉南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盛市乃至国家投资项目在汉南布点,竭诚欢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研发机构在我区建立科研基地和试验、实习基地,使我区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农产品加工业更具扩张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项目引进,一手抓引导管理,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重引进、轻引导,重扶持、轻管理的现状。曾几何时,我区某一农业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其较大的发展规模,以其较好的发展条件跻身于我市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的行列。盛市领导多次莅临指导,我区也把该企业作为全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窗口大力宣传,资金、贷款、补贴投入了许多,但是忽视了对其生产的引导,对其经营的管理。如今,这家曾经积极带动了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被广大农民接受和欢迎的企业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每一个热爱汉南,每一个期盼汉南加快发展的人无不痛心,无不焦急。从中我们要吸取深刻的教训:对于引进的企业,服务和管理要并举,引入和引导要并重,环境和机制要共创。

(二)、把握机遇,狠抓落实,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是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这种方针的指引下,随着“三农”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作为传统农业区的汉南,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在艰难中摸索,在复苏中探求,在曲折中前进,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水产品加工业已确定了一定的优势。这为农产品加工业赢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奠定了良好的基矗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周边城区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奋起直追的干劲。区域间这种竞相发展的竞争态势,也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先发制人,抢战先机,发展好这种优势。如果不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不真抓实干,将这些企业做优做好,那么我们将重蹈历史覆辙,再丧历史机遇。

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切实在服务管理中坚持“多予、少娶放活”的原则,坚持企业优先、项目优先、纳税人优先,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首先要落实各项政策,要全面落实上级有关减免的税费和专项扶持经费,规范服务等政策措施,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武政办[2004]123号)下发后,我区相应制定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汉政办[2004]5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全区特色水产业发展。一是从支农资金、科技专项经费中划拨部分资金用于特色水产业的发展;二是对有一定规模、能带动农户的加工企业,实行贷款贴息;三是对争取到市政府项目资金的企业、项目、基地实行配套政策(按市10区1的比例配套)。”这些明文规定的政策要切实到位,让基层和企业切实感受到区委、区政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心和支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价值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区委、区政府要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发展。要带头树立诚信形象,做到承诺的事项就要坚决按时兑现。

在调查中,我们认为代表我区特色的“米”加工企业——银莲湖物资贸易公司,“鱼”加工企业——阿卜沃德食品公司,由于有些部门旧的思

想观念的束缚,产权不明晰,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建议:一是要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的方针,将这些企业和引进的企业同等对待,对他们同样实施优惠的政策,低价提供厂房、土地,并加以多项优惠扶持措施。二是区委、区政府对此类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杜绝这种“内外有别”的现象的发生。

同时,要强化优质服务。农产品加工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和管理单位要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落实“三农”政策的重要意义,是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要切实从思想上加强认识,切实从行动上做好服务,克服有的职能部门行政执法中的一些陋习和痼疾,杜绝在收费、办证等方面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

(三)、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有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围绕农业产业布局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工作中仍然存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屏蔽,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口号多、行动少、施行难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运营要通过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来推进发展。

一是要切实搭建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双向互动的畅通平台,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双方能通过信息,加强产销合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加工三环节之间的增值,通过市场信息媒介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的目标。

二是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紧密联系,构建农户、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和利益分配机制。重点是要扶持和培育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能把市场信息、适用新技术、管理经验和生产技能传递给农户,有效地解决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户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连接,促进产销衔接和农业结构调整,政府要从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其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使之成为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和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拓宽增收渠道的组织依托。

通过搭建畅通的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强化订单生产,合同经营,农户自然而然就会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取得了的效益中转变种养方式和种养习惯。如此互动的过程,如此双赢的效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农产品加工业的推进也自然落到了实处。

(四)、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我区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落后,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和技术含量较低,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通过了国家质量标准认证。在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今天,工艺水平不高、质量标准不严、食品安全不强的企业是永远长不大的。我们要直面这种现实,采取切实措施改变这种现状。

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区委、区政府及主要职能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着力实施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要推进科技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加速高新技术研究和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良传统农产品品种和品质;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品牌化营销,大力推广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发展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业;要解决农业产后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支持农产品及加工业各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禽蛋产品精深加工 篇6

在一个年产20万~30万吨鲜禽蛋的地级市建一个年产5万吨的禽蛋综合加工场,需投资6000万元,年产值约1亿元,利税2000万元,3年可收回投资。可安排就业120人。

单位: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邮编:450011

发展中的昌图畜产品加工业 篇7

截至2012年上半年, 昌图县畜产品加工企业共14家, 其中肉牛屠宰加工企业1家、年屠宰能力5万头, 生猪屠宰加工企业5家、年屠宰能力500万头, 肉禽屠宰加工企业4家、年屠宰能力7 500万只, 熟食加工企业4家、年加工能力14万吨, 生猪、肉牛、肉鸡产业化率分别达到50%、40%、70%。

走进曙光、国美、九星、盛德、辉发、汉夏等企业集团, 映入记者眼帘的几乎都是企业标志生辉、办公大厦耸立、厂房车间整齐、园区环境优美, 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现代化企业气息。记者了解到曙光集团是国家级龙头企业, 旗下有生猪屠宰企业1家、肉禽屠宰企业2家、熟食加工企业1家;国美集团是省级龙头企业, 旗下有生猪屠宰企业1家、熟食加工企业1家, “昌绿”名牌系列产品深受用户欢迎;九星集团是省级龙头企业, 旗下有生猪屠宰企业1家、熟食加工企业1家, 远销20多个大中城市, 仅销往沈阳的生猪就占沈阳市场份额1/4;汉夏肉牛屠宰企业、盛德肉禽屠宰企业、辉发肉禽屠宰企业、金锋生猪屠宰企业、春翔生猪屠宰企业、声旺熟食加工企业, 在县内外都是名声显赫。

通过深入调研, 记者也发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一是部分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大, 产品雷同, 辐射范围不宽, 带动能力不强, 无法实现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二是从事畜产品粗加工的多, 精深加工的少。基本上是原料直接外销 (如鸡蛋) , 或者仅仅进行简单加工包装后外销, 畜产品加工附加值不高。三是精品名牌少, 知名度不高。只有几家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了产品商标, 如国美集团“昌绿”名牌系列产品等, 但这些品牌大部分只在本地有一定名气, 在县外或省外的知名度不高。四是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 产品质量水平不高, 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畜产品加工企业还处于简单的机械生产, 生产能力受到限制, 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 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 产品质量较低, 创新能力不强。五是企业与养殖户的联系不紧密, 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单纯的商业服务关系, 违约或毁约现象十分普遍, 以2011年为例, 全县猪、牛、禽出栏量分别达到306万头、43.8万头、3 200万只, 不但企业吃不饱, 而且养殖户销售渠道也不畅通。六是缺乏优秀人才, 制约了企业的创新, 发展后劲不足。部分企业是家族式企业, 实行的是家庭管理模式, 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都非常低, 制约了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科技创新和营销手段的创新, 难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谈到昌图县畜产品加工业今后的发展目标, 王连印局长说:昌图县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立足在畜牧业资源和企业现状的实际, 坚持“发展与提高并重”的原则, 壮大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 提升畜产品加工企业档次。一方面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给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包括从资金、生产、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提供支持, 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和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是规范行业管理, 按照现代企业的模式运作, 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 走现代企业的发展之路。

昌图县将重点实施六项保障措施:

一是是制定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规划。

以突出特色、做大做强为原则, 明确短期、中期、长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充分利用全县生猪、肉牛、肉禽等主导产业资源条件,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 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畜产品,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将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结合昌图县的“三化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并举”, 将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 进行合理布局, 形成产业集群, 提高加工企业整体竞争力。“十二五”期末, 全县畜产品加工企业达20家, 其中肉牛屠宰加工企业2家、年屠宰能力30万头, 生猪屠宰加工企业8家、年屠宰能力1 000万头, 肉禽屠宰加工企业5家、年屠宰能力20 000万只, 熟食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30万吨, 生猪、肉牛、肉鸡产业化率分别达到70%、60%、90%。

二是是切实加强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建设。

引导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建设成2个国家级、8个省级、10个市级龙头加工企业。通过机制创新, 上市融资, 建立基地, 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进一步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支持辉山乳业集团新建高标准乳制品加工项目, 支持曙光集团新建10万吨“调理品”项目, 支持九星集团新建2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 支持六和集团新建5 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项目, 支持前泊林子蛋鸡合作社新建5万吨鲜蛋加工项目, 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 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 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快肉类企业在屠宰加工、肉制品品质检验、冷链设施、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科技升级步伐, 以实现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为可持续发展目标, 逐步走向信息化、自动化, 增加企业透明度, 让消费者看得明白、买得放心、吃得安全。在提高畜产品品质的同时, 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畜产品地理标志等品牌注册和名优品牌创建工作, 培育出口畜产品品牌, 积极对外推荐和宣传, 提高品牌知名度, 实现品牌开发和产品开发互利双赢。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投资指南, 做好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破解困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的“猪周期”等畜禽价格波动难题, 防止“畜贵伤民、畜贱伤农”, 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管理, 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卫生质量检测监督, 努力提高畜产品的国际市场信誉, 扩大出口。加强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开展无公害畜产品、绿色畜产品、有机畜产品认证, 确保畜产品质量和安全。企业自身要依法经营, 诚实守信, 稳定农民就业, 加强节能减排, 保护资源环境, 自觉维护市场秩序, 参与公益事业建设,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三是是营造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环境。

按照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2]10号) 文件, 建立畜牧产业化专项资金, 加大对畜产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畜产品收购的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全面清理取消涉及畜产品加工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项目, 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优化发展环境。牢固树立扶持畜牧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 把发展畜牧产业化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中一件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 帮助畜产品加工企业切实解决用地、用电、用水、税收、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是是抓好新建畜产品加工企业项目管理。

建立有效的项目申报和管理制度,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充分发挥畜产品资源优势, 采取有效措施, 招商引资, 促进辉山乳业、六合、雨润、希望、温氏、雏鹰、中粮肉食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强、产业规模大、国内著名的旗舰型畜产品加工企业尽早入驻昌图, 带动全县畜牧业全面发展。

五是是切实转变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模式。

采取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 推进经营模式由“公司+养殖户”向“龙头企业+合作社 (协会) +养殖基地+养殖户”转变, 完善龙头加工企业与养殖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加工企业与养殖户签订订单, 实行最低保护价, 向养殖户提供无偿或低偿种畜禽、技术等系列化服务, 为养殖户贷款提供担保, 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积极发展和壮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 鼓励科技人员、农村经济能人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畜牧各部门牵头建立行业协会、畜产品加工协会等中介组织, 争取让每一个产业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 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价格协调、利益纠纷调解等方面发挥作用, 切实维护养殖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六是是重视人才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延边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 篇8

延边州近年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 2012年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 231 834万元, 比2011年增长了12.29%, 延边州201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9 281 445万元, 其中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为4 425 627万元, 占工业总产值的47.68%,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2011年增加了25.05%, 比2010年增加了64.84%。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个数为239个, 比2011年增加10个。农产品加工业销售产值为4 358 129万元, 销售产值为4 358 129万元, 销售产值率达到98.47%, 2012年销售产值比2011年增加了30.43%, 比2010年增加了66.57%。由此可以看出延边州农产品加工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较好, 多数行业销售产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只有烟草等少数行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相差不大。销售能力较强, 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 其中烟草和木材加工业专业化指数分别为11.82和15.56, 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具有比较优势。尽管近几年延边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但是距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专业化、一体化、个性化、多样化方向还很远, 延边州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竞争力有强有弱、发展不均衡。虽然在企业个数较少的情况下产值仍然增长较快从侧面反映出延边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化逐步加强, 但是企业的规模效应仍然没有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延边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分析

(一) 分析方法的选择

主成分析法是利用降维的思想, 将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在数学变换中保持变量的总方差不变, 使第一变量具有最大的方差, 称为第一主成分, 第二变量的方差次大, 并且和第一变量不相关, 称为第二主成分。依次类推, j个变量就有j个主成分。本着全面、客观、科学、可比和可操作性原则根据模型需要选取了3个一级指标, [1]分别为发展能力及投入指标、营销能力指标、经济效益指标。10个二级指标。分别为销售率指数、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指数、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利税指数、产值利税率指数、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数、总资产增长率指数、产业平均规模指数、产业相对专业化系数、产业外向度系数、人均固定资产投入指数。[2]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综合得分计算公式:

其中BJ为各主成分贡献率, ZJ为各主成分得分值, F为综合得分。

(二) 分析过程

根据《延边州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得到原始数据, 在spss19中输入原始数据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公因子方差、解释的总方差、成分矩阵、成分得分系数矩阵五个输出结果。输出结果提取了4个公共因子, 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1.753%, 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延边州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情况。四个主成分的方差分别为:3.226、0.2668、0.2010、0.1286。根据4个主成分的方差和得分计算可以得出计算延边州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综合得分F=0.3946*主成分1得分+0.2668*主成分2得分2+0.2010*主成分3得分+0.1286*主成分4得分。

(三) 分析结果

从表1可知延边州造纸及纸制品业和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木材加工业竞争力较强, 综合得分居于前三位, 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食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业、家具制造业、纺织业综合得分均为负数, 竞争力较弱。在各个因子得分中每一个因子得分都有负值, 这代表着延边州在资金、技术、规模、专业化、市场化、外向化等方面都有待提高。造纸及纸制品制造业各项因子得分均为正值, 这说明造纸及纸制品制造业在各方面都有些优势, 木材加工业只有因子1为负值其余均为正值, 这说明木材加工业也比较具有优势。橡胶业、纺织业各项因子得分均为负值, 这代表橡胶和纺织业在各方面都不具备优势, 资金、技术、规模、专业化、市场外向度等方面问题在这些行业中尤为突出, 是农产品加工业中急需提升竞争力的行业。从整体上看, 延边州农产品加工业大部分行业竞争力较弱, 这对延边州整个农产品加工业以及整个延边州经济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延边州政府及各个行业还应继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

三、结论

造纸业和木材加工业竞争力较强和延边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延边州敦化市已经建立了加工贸易园区, 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化, 充分发挥了加工贸易园区的集群效应, 再加上敦化市森林覆盖率较高, 这必然成为延边州木材加工业竞争力较高的主力军, 也同时为造纸业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原材料。橡胶业和纺织业应该加大对这些行业的资金投入力度, 扩大产业规模、引进先进技术, 积极进行自主创新,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快速向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饮料制造业的竞争力低比较, 这是因为延边州的一些特色产品在本地区比较畅销, 但是在外界得不到认可, 如延边泡菜, 主要是是手工作坊、夫妻店, 没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近年来延边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扶持起可利亚、金刚山等几十个较出名的品牌, 但是紧靠这少数几个企业无法给足农副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动力。产业化、规模化、最主要的是外向化对这两个行业来说基本上没有优势。因此, 对延边农产品加工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抓龙头、促源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联系, 带动农户进入市场, 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对促进农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

第二, 加快技术创新, 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力度, 组建农产品研发中心。培育技术创新系统, 综合运用自主技术创新、引进技术创新、合作技术创新、并购技术创新等多种技术创新模式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跨越式发展。[3]

第三, 培育知名品牌, 通过多元化渠道增强影响力, 提高知名度。集聚区企业还要加强与政府、行业和其他经济组织联合, 共同致力于降低成本费用、提高质量、产品创新等竞争优势。

摘要: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连接农业小规模生产和农业现代化的纽带, 延边州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延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社会发展与工业食品市场需求之间是两两相互促进的关系, 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产业。在此,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延边州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进行总结。

关键词: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延边州

参考文献

[1]李瑾, 李树德.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2 (5) .

[2]蔡娟.海南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研究[D].海南:海南大学, 2013.

对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的认识与思考 篇9

1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基本状况

在政策扶持和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下,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生产规模、技术装备、品牌建设、出口创汇等方面不断发展和提高, 形成了一批区域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集群。但与国外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相比, 我国农产品加工在产业带动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农产品加工增值率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

1.1 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 加工增值率不高

虽然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 但产品普遍以辣椒干、辣椒粉、面粉、淀粉、食用油、分割肉、冷冻保鲜品等初级产品为主, 加工工艺基本停留在选、洗、烘、割、渍的水平上, 缺少精细加工和精深加工, 多层次开发和终端产品少。据相关统计, 我国深加工用粮不到粮食总量的8%, 大宗果品的商品化加工率不到10%, 精深加工的空间很大。

1.2 产品结构单一, 品牌影响力小

从总体上看,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类同, 缺乏特色, 企业在同一层次上抢原料、争市场, 基本上是原材料和规模的低端竞争, 缺乏技术和品牌上的竞争力。一些加工企业停留在筛选、分割、冷冻的水平, 不能对同一原料产品进行多极开发, 终端产品普遍存在专用程度不高的状况, 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和拳头产品, 品牌建设面临多、乱、杂、小的问题。与国内粗放的农产品加工业相比较, 英国专用面粉有70多种, 日本专用油脂达到400多种, 美国的稻米加工产品已经超过350种, 玉米加工产品更是高达2 000多种。国内农产品品牌建设任重道远。

1.3 产业集聚程度低, 产业链短

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来看, 农产品加工已经开始向区域化、集群化发展, 但产业集聚程度还不高, 企业规模相对偏小而散, 没有形成集团化发展趋势;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业链不够紧密, 上下游产品关联度不高, 生产环节的副产品不能用来制造多样化的终端产品, 产业链条得不到有效拉伸;原料基地流通配送等相关支撑体系不发达, 在很大程度了束缚了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发展。

1.4 技术创新能力差, 缺乏潜在市场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实现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的核心要素。目前, 国内农产品龙头企业大都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创新中心, 但绝大多数企业在产品开发上仍然沿用简单的模仿与跟踪, 缺乏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和工艺水平落后, 最终导致产品在加工贸易中处于产业链低端, 产品层次低, 品牌价值低, 市场竞争力差。

2 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的几点思考

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不断积累和发展, 国内农产品加工已经奠定了一定基础, 形成了一定规模, 拥有了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正处于由初级加工向精细加工和精深加工过渡、由传统加工工艺向先进适用技术转变、由规模生产向产业集聚的临界点。在现有发展基础上, 合理的产业规划、持续的政策扶持、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有效的产业集聚, 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跳跃式发展,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

2.1 科学规划, 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一是各地区应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 科学制定农产品生产基地布局规划, 抓好粮食、蔬菜、花生、果品、渔业、畜牧业等农产品基地建设。

二是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促进基地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 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大企业、大集团跨区域参与基地开发建设, 提高企业与生产基地的利益联结程度, 形成“龙头带基地, 基地促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是大力推行标准种养植模式, 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一方面要以农产品加工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监管为主要措施, 全程抓好农产品卫生安全质量的监管与控制, 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 另一方面要扶持企业积极争取ISO系列认证, 提高食品安全系数和市场准入程度, 以质量标准提升市场竞争力。

2.2 创新科技, 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

引导、支持龙头企业突出主业,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新产品开发力度, 使中间产品向终端产品发展, 初加工向深加工发展, 普通加工向精、深、特产品加工发展, 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努力形成核心竞争力, 创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首先, 政府扶持成立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专项基金, 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自建研发机构, 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其次, 继续通过多种形式鼓励龙头企业加强与农科院校的交流合作, 整合农业科研资源, 拓宽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研究, 提高农业科研与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紧密度, 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拉长产业链条, 逐步实现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多次转化增值;再次, 加快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步伐, 推进龙头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实行集团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 增强企业活力, 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技术革新。

2.3 龙头带动, 发挥集聚效应

第一, 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 一头连着农户, 肩负着带领农民进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任,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要把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乃至整个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切实落实好国家、省、市关于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第二, 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基础上, 把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的重要措施。要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 采取多种方式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要围绕农产品支柱产业, 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租赁等形式, 培植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向组建企业集团的方向发展, 提高企业生产的协同效应、经济效率和创新效率。

2.4 融资创新, 解决企业资金瓶颈

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困难, 是当前制约企业规模扩大和技术革新的重要瓶颈。这个问题,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尤为突出。

克服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瓶颈, 首先, 要鼓励龙头企业加快自有资本的积累, 不断提高信用等级, 以良好的信用和经营业绩寻求金融机构支持;其次, 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改造、合作合资经营、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等多种形式, 形成多元化投资的机制;第三, 要积极为企业与金融部门牵线搭桥, 建立银企联席会、座谈会等制度, 创造银企直接对话与合作的平台。

摘要: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当前,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在生产规模、技术装备、品牌建设、出口创汇等方面不断发展和提高, 但与国外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相比, 在产业带动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农产品加工增值率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本文就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的基本状况, 从品牌建设、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企业融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

参考文献

林产品加工业 篇10

1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显示,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是农业产值的2 ~ 4倍,且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在90% 以上。如美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 7倍,而中国仅为2. 1倍。此外,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占制造业比重较大,如荷兰13% ,美国9%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增值程度较高,由于美国、法国、日本等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国家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同、工业发展水平不等、农业支持政策不同等原因,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亦各有特色。

1. 1 美国

美国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生产非常发达。玉米是美国第一大农作物,种植面积为0. 38亿hm2,玉米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40% 左右,是世界上玉米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年来,美国玉米的消耗渠道主要是饲料和玉米深加工,主要产品由过去单纯的淀粉发展到变性淀粉、淀粉糖、酒精、食品及其他用品等4 000多种,其资源利用率达到了99% ,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的玉米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美国先进的深加工技术、完善的产业组织体系、有利的政策导向和发达的玉米深加工企业[1]。

美国亦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占世界大豆产量的40% 左右,从豆粉、大豆分离蛋白到大豆黄酮、大豆磷脂等,都进行了系统的研发。据统计,美国的大豆加工制品近12 000种,在全球市场占有率30% 以上,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美国大豆加工业通过建立系统的加工体系,规范的生产操作规程,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完善的大豆质量体系和质量检验体系,并依托大豆协会、大豆加工者协会等产业组织共同推动美国大豆加工业的发展,也成为美国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 2 法国

法国是欧盟第一农业生产国,其农业耕地面积0. 3亿hm2,且农产品加工部门基本分布在原料产地,自2000年以后,法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快、势头强劲,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逐年上升,农业经营效率逐渐提高,且食品加工业和畜牧业较为发达,其优势地位已高于美国和欧盟其他国家。

法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联结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的关键环节。法国畜产品的80% 及种植业产品的30% 都由食品工业部门加工,其中肉类和奶类加工行业产值约占食品工业的50% 左右,在欧盟25国中,法国生产的牛肉产量占27% ,牛奶产量 占18% ,猪肉产量占10% ,家禽产量占23% ,并通过建立完善的以牛为主的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基本实现从育种、养殖、屠宰、加工、流通到消费者餐桌全过程质量追踪,实现畜产品全面质量管理。法国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的政策支持,健全的科技推广体系推动着法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1. 3 日本

日本耕地面积仅为5. 3万hm2,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仅为1. 3% ,日本的农产品原材料国内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日本农产品加工业主要依靠进口原料进行加工,且在稻谷、畜产品、水产品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日本是世界上主要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长久以来一直注重稻谷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因此日本稻米的精深加工设备精良、技术先进,且副产品综合利用程度较高,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日本开发的大米加工品种已达300多种,并根据市场需求加工成方便食品、营养品、调味品甚至化妆品等。随着稻米深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日本又加强了稻米作物优良品种的开发和大米基因方面的研究,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成为日本稻米加工技术创新的一种新趋势。

日本的农产品加工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依托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畅通的物流渠道、强大的设备设计和制造能力、严格的产品标准体系、政府的强大支持并通过完善的农协组织促进了农产品企业的集团化发展,进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农产品加工产业。

还有一些国家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做得比较突出,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如荷兰国土面积很小,但单位农田面积产量世界最高,其马铃薯加工业和乳制品加工业较为发达; 新西兰依靠其广袤的草原发展畜牧业,乳制品加工业非常发达,约占世界乳制品总量的1 /3; 此外,法国的葡萄酒加工业世界闻名,巴西的甘蔗加工量占全球的80% 。

2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特点

2. 1 加工技术先进化

农产品的加工深度决定了农产品原料的利用程度和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其增值程度越大。因此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如高温杀菌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微胶囊技术、微波技术、无菌贮存与包装技术等。这些先进的深加工技术使一般粮食作物加工转化率在80% 以上,果蔬50% 以上,农产品的产后加工能力平均已达到70% 以上[2]。如欧美、日本等国家90% 以上的蔬菜都是经过商品化加工处理后进入流通领域的,德国的苹果加工量占总产量的75% ,美国、巴西的柑桔加工量占柑桔总产量70% 以上,英国的梨加工量占总产量的93%[3],这些精深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 2 产业体系完整化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使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建立起较为健全的产业化体系,而且从育种开始就进行监测,并从种植、采摘、分拣、清洗、加工、包装、运输、贮藏、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产业链条,兼有一套科学完整的规范和标准来保证农产品加工原料的质量。此外,政府通过制定各种行业政策积极扶持并引导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协会与中介机构发展,从而间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 3 加工企业规模化

发达国家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产生了如美国嘉吉、瑞士雀巢、荷兰联合利华、日本味之素等著名的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如美国嘉吉是一家国际性的从事食品、农业、金融、工业和服务的综合性企业,在玉米、大豆、小麦和可可加工方面的成就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并通过合作和创新为顾客提供服务。嘉吉公司旗下有包括生产食品、饲料、饮料在内的共约270家制造工厂,2013年营业总额达到1 367亿美元[4]。这些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历史悠久、资金雄厚、技术创新能力强,销售网络遍布全球,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 4 质量体系标准化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均制定了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采用GMP( 良好生产操作规程) 进行厂房、车间、加工流程设计等,对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HACCP(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岗前培训,在生产过程中实施HACCP和ISO9000规范,严格遵守ISO14000系列的环境管理标准,使农产品加工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TQC( 全面质量管理) ,且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均对此达成共识。此外,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为食品营养、卫生等制定的严格标准也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硬约束条件。

3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趋势

目前,全球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总趋势是朝着先进化、集中化、规模化、品牌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

3. 1 高新技术、设备渗透于农产品加工各个环节

农产品加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环节均要求技术和设备的高新化,如果蔬激光分级、清洗、包装成套设备,多功能饮料罐装生产设备等,因此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高新技术和设备的研发空间和深度非常大。

3. 2 对农产品原料的综合利用程度不断加深

随着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的不断创新,对农产品原料及废弃物的利用程度也逐步加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产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如美国利用废弃的柑橘果粒榨取食用油,利用葡萄皮、渣提取色素,从桔子皮、苹果渣中提取、纯化柠檬酸和果胶质等,并已形成规模化生产,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

3. 3 农产品加工向安全、绿色、休闲食品方向发展

近年来,国外休闲食品的年销量剧增,成为创造利润的重要途径。安全、绿色、休闲农产品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据统计,美国休闲产品消费量每年每人平均达8. 6 kg,荷兰为6. 5 kg,英国为5. 7 kg。发达国家从追求农产品加工品种多样性转向追求安全性和健康性。

4 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当今世界各国的农业竞争,已不仅表现为初级农产品和单个生产环节的竞争,更表现为所有生产环节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近年来,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是结构升级、体制创新、质量提升和总量扩张的重要转折期。但是与农产品加工业发达地区相比,在整体水平、规模总量、竞争能力、资源利用水平、结构层次、技术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分析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特点,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对于促进吉林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4. 1农产品加工原料质量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基础

农业发展水平及其农产品质量是推动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要因素之一,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产品的品质,在育种、种植、加工和销售的过程中均采用各种措施鼓励和支持优质农产品生产,严格按照各种行业标准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了农产品原料的标准化、高质化。

4. 2 完善的政府管理职能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全方位的服务,通过制定产业、金融、税费等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并通过控制性、引导性、支持性等政策加强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此外,积极扶持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确保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柱地位。

4. 3 规范的产业组织体系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

由于农产品加工的特殊性导致农产品加工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经营模式。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农产品加工协会和组织充分发挥引导、协调的功能,在保护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 4 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导向

发达国家和企业非常重视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创新,科研投入大、设备先进、技术推广体系发达,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如美国的玉米深加工技术、法国的葡萄酒酿造技术等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而这些均得益于完整的研发队伍[5]。

4. 5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农产品加工 业发展的主体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庞大、资金雄厚、生产设备和工艺手段先进、社会化服务效率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管理制度严格,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得益于这些龙头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锐,郝庆升.美国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经验[J].世界农业,2012(10):28-31.

[2]张润清.江汉平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

[3]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李锐.玉米深加工企业成长动力的作用机理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3.

林产品加工业 篇11

1.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2.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吉林粮食集团有限公司

4.中粮生化能源(榆树)有限公司

5.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吉林省新天龙酒业有限公司

7.四平金士百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8.梅河口市阜康酒精有限责任公司

9.吉林省集安益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0.吉林省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

11.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12.通化万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3.嘉吉生化有限公司

14.吉林市长白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5.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6.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

17.吉林华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8.吉林粮食集团米业有限公司

19.天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

20.抚松金隆木业集团有限公司

21.敦化市中信木业有限责任公司

22.吉林省通化振国药业有限公司

23.洮南市北方金塔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24.吉林华正农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25.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6.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

27.吉林省宏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8.吉林福源馆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9.通化华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30.长春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

31.吉林省乳业集团广泽有限公司

32.珲春森林山木业有限公司

33.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

34.安图旺民长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35.长春市佳龙农牧食品发展有限公司

36.臨江市宝健木业有限责任公司

37.康美新开河(吉林)药业有限公司

38.长春市圣泉春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39.辽宁唐人神曙光农牧集团农安牧业有限公司

40.吉林正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

41.吉林卓越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42.吉林龙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43.延吉秀爱食品有限公司

44.吉林省德春米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5.长白山酒业集团有限公司

46.长春雪国高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47.吉林省榆树钱酒业有限公司

48.吉林永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9.吉林福敦木业有限公司

50.吉林松宝生物技术产业有限责任公司

51.梅河口市海山纸业有限责任公司

52.长春市吉星实业有限公司

53.吉林省阿满食品有限公司

54.公主岭禾丰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55.吉林省东北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56.吉林省老昌食品有限公司

57.吉林粮食集团长白山天池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58.吉林市东福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59.榆树市吉酒王酒厂

60.吉林省榆树市四海食品有限公司

61.伊通满族自治县吉云鹿业发展有限公司

62.四平市种鹿场有限公司

63.吉林天强制药有限公司

64.吉林省正通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65.延边三汉物产有限公司

66.吉林省中华参加工有限公司

67.柳河县康华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68.珲春华瑞参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69.四平市昌源禽业有限公司

70.镇赉县绿禾有机食品有限公司

71.镇赉县嫩江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72.吉林宏原实木制品有限公司

73.梅河口市广源粮谷有限公司

74.吉林新方圆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75.双辽市晶美鹅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76.吉林市大森林食品有限公司

77.吉林宝信清真食品有限公司

78.吉林春光牧工商集团

79.梅河口市兴达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80.吉林康大食品有限公司

81.长春谷实饲料有限公司

82.吉林省奈奇生态食品有限公司

83.吉林市双士药业有限公司

84.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

85.吉林丰正大豆食品有限公司

86.延边汪清干菜加工有限公司

87.吉林盘古梅花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88.长春老韩头清真食品有限公司

89.吉林省陆路雪食品有限公司

90.吉林省田野泉酿造有限公司

91.大明辐照灭菌(集团)有限公司

92.吉林鸿大牧业有限公司

93.东丰县金城谷物有限责任公司

94.吉林兄弟木业集团有限公司

95.白城市谷丰米业有限责任公司

96.吉林省百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97.吉林德翔牧业有限公司

98.大安市亿龙葵花有限公司

99.吉林省北药药材加工有限公司

泸西县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和对策 篇12

1 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 泸西县着力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涌现, 形成了有一定影响的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全县注册了“东泽”、“磐江”火腿、“圆宝乐”鸡蛋、“葫宝”红骨羊、“答恩”牛干巴等一批商标企业, 其中“东泽”和“磐江”牌东山火腿被省工商局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 泸西畜禽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和消费者的好评。肉品加工方面, 泸西县“东泽”火腿, 年加工火腿360t, 年产值2230万元;“磐江”火腿, 年加工火腿300t, 年产值984万元;宏达牧业公司年定点屠宰生猪5.5万头, 产值4682万元;牛羊没有定点屠宰场, 主要是个体饭馆或汤锅店自宰, 另外直接卖活牛、羊, 年产牛肉5500t, 产值6492万元, 年产羊肉2005t, 产值5762万元。在畜禽附产物方面, 泸西县阿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年加工骨头参10t左右、五香香肠2t及其它畜产品, 年产值40多万元;中枢镇的王文志等6户业主, 年收购初加工猪皮10多万张, 产值300多万元。在蛋品加工方面, 基本上是纸箱包装卖鲜鸡蛋, 没有进行精加工, 年产鸡蛋7567t, 产值4540万元。奶制品方面, 主要是奶山羊养殖户手工作坊加工, 主要集中在白水镇、午街铺镇, 年加工数量在20t左右, 产值80多万元。牛奶制品还是空白。

2 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预测

(1) 从畜牧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 畜牧产业的发展, 今后主要依赖两个方面, 一是在生产上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并逐步由目前仍以一家一户小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 向以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方向转变;二是在加工上得以快速发展, 以加工来带动生产的稳步推进, 减少生产费用, 减缓生产风险, 获取高额加工增值, 从而提高产业总体效益, 并逐步推行产业化运行机制, 合理调节产加销三者的利益分配关系。 (2) 从畜牧业的竞争环境来看, 畜牧业的发展差距主要体现在畜产品的加工上, 国外发达国家畜产品的加工产值占食品加工产值的50%左右, 而泸西县目前尚不足20%。本县是农业大县, 畜牧业总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49.6%, 无论是从迎接国际挑战, 还是从寻求本县畜产品的市场空间来看, 加工业都是必须突破的瓶颈。 (3) 从今后消费阶层的分化来看, 未来十年我省的经济将有较大的发展, 尤其是随着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加快, 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减少, 消费阶层的人员结构和产品需求分化, 将进一步明显, 畜产品消费将逐步向两极转移, 一是鲜活型的, 如鸡蛋、优质地方禽。二是加工型的, 如肉类制品、鸭蛋、牛奶, 加工类产品所占份额会越来越高。

3 畜牧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 畜产品加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畜产品的销售仍以鲜活产品为主, 以分割、分级、保鲜为特征的畜产品初加工拓展不够, 深加工龙头企业生产量少, 辐射带动力不强, 畜牧产业链在加工环节尚显薄弱, 增加了生产风险, 影响了产业的总体效益。

3.1 畜产品加工份额低, 附加值不高

泸西县的畜牧业生产仍处于传统的粗放式经营, 畜产品品质差, 加工业发展滞后, 规模不大, 没有影响力的品牌, 以肉类加工为例, 发达国家经过深加工的肉类占总肉类的30%以上, 而本县只有1%左右, 基本上处在手工作坊的初级加工的方式上;发达国家市场上的肉类几乎均经过初加工, 如分割肉、冷却肉等, 而本县大部分肉未经任何加工直接上市, 与国外相比, 本县肉品原料成本价格大体与国外持平, 但产品的价格只有国外产品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

3.2 原料品质面临极大挑战

加入WTO以后, 我国肉类品质面临极大挑战, 由于关税降低, 国外肉类将会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而本县肉类产品却很难出口, 因为肉制品达不到国际卫生标准, 同时成本也没有优势, 牛肉肉品的品质不高。国外的优质牛肉在我国平均卖到120~200元/Kg, 而国产的优质牛肉极少数的可以卖到80元/kg, 平均价格只有20~40元/kg。畜产品原料质量缺乏科学的分类和分级标准, 畜产品的大众化和无档次是畜产品加工业目前滞后于市场的主要问题之一。

3.3 加工工艺有待完善和探索

泸西县有几十种传统的肉制品和奶制品, 如东山火腿、白水的牛干巴、中枢的骨头参和香肠等, 不少在县内外享有盛誉。但由于传统制品在配方和工艺方面缺乏系统化的科学研究, 过分依赖于主观感受使整体生产水平与西式肉制品存在较大的差距。

4 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思路

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建设现代畜牧产业为目的, 以市场为导向, 以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 以疫病防治为保障, 以畜产品加工流通为突破口, 充分发挥畜牧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巩固提升生猪生产, 加快发展以草食畜为主的商品型、外向型、“常绿”草地畜牧业, 走以加工、流通带养殖、连市场的路子。开展“1个中心、6类龙头、4大市场、10大基地”计划。全面实施“1641”工程, 即建设1个畜产品交易、展销、信息中心;培育以火腿为主的熏腊制品、牛羊肉制品、奶蛋制品、畜禽屠宰分割、骨头参为主的腌制风味食品和畜禽副产品加工6类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中枢镇的仔猪、白水镇的肉牛、金马镇的肥猪、午街铺镇的肉羊4个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建立10个畜牧业生产基地, 为龙头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提供优质畜产品原料, 积极推进畜牧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加快我县畜牧产业的发展, 力争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 畜产品加工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0%, 畜产品加工产值占食品加工产值的50%。

5 对策措施

5.1 提高对畜产品加工业的认识, 强化政策引导

畜产品加工是实施产品升级、效益增值的重要途径, 可有效地发挥调节生产的“蓄水池”功能, 也符合现代食品卫生和快节奏生活的需要。一个好的加工项目和企业可以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和促进当地支柱产业的形成。从产业的高度认识加工对生产的带动作用。县委、县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结合工业企业的结构调整、乡镇企业的转制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积极鼓励和支持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创办畜产品的加工企业。

5.2 建立和完善畜禽生产体系

根据省、州畜牧业发展规划, 结合实际, “十二五”期间我县要紧紧围绕商品肉牛、商品肉羊、优质仔猪等重点项目, 切实抓好以下四大体系建设: (1) 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在“十二五”期间, 新建泸西县畜牧业经济信息服务中心, 配备必要的信息服务设施, 使之上联农业部下联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畜禽养殖大户、经纪人等, 增强县乡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实力;新建县草原监理监测站, 加强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服务功能, 增强服务能力, 提高服务质量。 (2) 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加强县、乡、村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 完善提升县畜禽疫病诊断监测化验室, 县、乡镇动物疫情测报告点, 县畜产品安全控制中心和兽药饲料监察所, 稳定机构、人员, 完善设备, 改善工作条件,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确保畜产品流通渠道安全畅通。 (3)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种畜禽管理, 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秩序;二是完善猪人工授精网点建设;三是完善肉牛冻改点建设;四是坚持杂交改良和本品种选育相结合。 (4) 交易流通体系建设:鉴于目前本县没有大型现代化的加工龙头企业, 多数养殖户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 繁改率比较低, 良种比较少的实际, 要尽快把畜牧产业做大做强, 必须走好“五靠、两围、两增”的产业之路。即靠千家万户养, 靠示范村带, 靠专业大户 (场) 育, 靠经纪人倒, 靠企业和服务体系帮;养殖户围着经纪人转, 经纪人围着市场转;家家户户都增收, 各个环节都增值。通过畜禽良繁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向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大户提供优质的种畜禽, 为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稳定优质的加工原料, 使企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和食品工业的品质要求的畜禽产品。

5.3加快产品开发、标准制订和名牌认证工作

依托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 加大畜产品加工的基础研究和科研攻关力度, 加大与现有加工企业的连结, 共同研究和储备一批畜产品加工的科技项目, 致力提高现有产品的系列化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加快畜产品生产原料的标准制订, 分割产品的分级评定标准, 优质畜产品加工品牌的认证标准等标准制定工作, 指导生产基地的建设, 引导加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创名牌。

5.4 加快畜禽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结合与畜牧业重大项目的实施, 力求在畜产品加工的基础研究上有所突破, 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标准应与国际接轨, 加快畜产品加工科技型企业的培育, 提高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整体素质。

5.5 加大投入、合理布局, 重点扶持龙头企业

政府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有影响的名、特、优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通过政策引导, 合理布局、重点扶持等措施,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大投入力度, 使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培育成为振兴地方经济, 加速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5.6 鼓励民间资本开发畜牧产业, 努力扩大畜牧业的信贷投放

深化改革, 建立完善畜牧投融机制, 改善投资环境, 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 全方位、多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 扩大对畜牧业的投入。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降低生产成本, 调动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鼓励工商企业和专业经营大户参与畜牧产业开发, 通过参股、合资、独资等多种方式,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大户、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 促进畜牧业规模经营。

5.7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上一篇:多数据源下一篇:英语作文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