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基地

2024-09-12

农产品加工基地(共12篇)

农产品加工基地 篇1

一、新疆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 推动农业发展, 拓宽农村就业途径

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 (2004—2010) 。

1.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2003年, 新疆国有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共计439家, 占全区企业总数的34.77%;全行业总产值178.43亿元, 占规模以上轻工业的94.0%;全行业销售产值170.7亿元, 占规模以上轻工业的94.1%;全行业出口产品交货值24.7亿元, 占规模以上轻工业的98.8%;全行业产品营业利润173.1亿元, 利润总额1.35亿元。2009年, 新疆国有及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就达到648家, 较2003年增长了47.6%, 实现工业总产值453.3亿元, 销售产值达419.6亿元, 其中出口交货值30.45亿元;实现净利润24.2亿元, 年净利润增长率高达61.88%。可见,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拉动全区经济快速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2.直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目前, 比较普遍的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的建设模式是“基地+龙头企业+农户”, 在这种模式下, 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的形式建立生产基地, 企业为生产基地提供市场价格和品种等信息, 引导基地生产符合企业与市场需要的农产品。在“订单型”农业为企业提供稳定优质的农产品同时, 农民通过“订单”, 产品有了销路, 克服了农产品储藏、保鲜期的瓶颈限制, 价格有了基本保障, 从而农民的收入得到直接提高。此外, 正在逐步完善的农产品协会组织通过提供销售信息、销售渠道帮助或者参与基地农产品的销售, 对利润进行二次或三次利润分配, 使农民收益更加稳定。

3.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途径。

从表1可以看出, 2003—2009年新疆国有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吸纳的年平均就业人数稳定在11万的水平, 这部分人仅仅是参与到农产品出口加工整个链条中的一小部分。随着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的增加, 必然带动原料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 这就更加拉动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途径。另外, 初级农产品要通过包括保鲜、储藏、加工、包装等在内的加工处理, 配套服务需求的扩大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了就业途径。

(二) 吸引外资,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1.长期以来, 新疆使用外资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存在很大差距。

目前, 国家十分重视新疆的发展, 制定了关于鼓励和扶持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 为新疆地区做好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新疆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的建设以及其所带动的农产品出口加工贸易的发展, 将更加有助于吸引外商投资, 弥补新疆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现实问题不仅可以提高新疆对外开放水平, 促进农业的加快发展。

2.建设出口加工基地,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首先要完善水、电、交通、检验检疫、商服、通讯、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绿化、消防、防洪等配套设施, 以更好地拉动当地的投资;仓储物流业、冷藏保鲜业、金融保险业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由基地建设带来的出口加工贸易的连带效应主要有: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农产品的上游产业, 提高本地农产品产业的科技含量, 加速本地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带动当地农产品的出口, 增强本地农产品产业的配套能力。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的下游产业, 可以促进本地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分工, 提高本地企业的出口加工能力。

(三) 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1.可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行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 又是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因其产业特性, 较容易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 发挥加工企业的优势, 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 改变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初加工—销售的简单市场模式, 升级为农产品生产—初加工—深加工—销售的商业化模式, 这样可以更大程度地挖掘农产品的价值。同时农产品相对其他产业, 在加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影响小。综合起来, 通过建立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可以达到生态农业所追求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最大化。

2.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外贸效益。

从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的特点来看, 经过深加工、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大。而与新疆农产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点、品质优良、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声誉相比, 当前新疆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 附加值低, 绝大多数还处于原料和初级加工阶段, 远远达不到国际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 这样的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明显不强, 给新疆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极其有限。同时应看到农产品加工企业能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强、规模大、信息灵、产品优、销售体系健全等方面的优势, 了解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信息, 引导生产基地和农户调整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 多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可以开拓、扩大和占领国内外更大的市场。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 带动一大批企业进入农产品深加工行业, 极大地提升新疆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 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增值, 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收益, 大幅度地提升新疆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二、新疆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新疆的农产品出口额与GDP作为样本, 对农产品出口对新疆GDP的拉动进行实证分析。

(一) 样本及变量

以SPSS17.0为分析工具, 以1995—2009年的新疆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产品出口额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样本容量为15, 其中lnGDP为被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自然对数, lnCK为解释变量, 是农产品出口额的自然对数, u为误差项。

(二) 模型的确定

本文用以下模型进行拟合:lnGDP=a+blnCK+u

以自然对数作为变量的原因在于, 本文旨在研究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是否具有相关关系, 以及当解释变量发生变化时, 被解释变量会相应地如何发生变化。采用自然对数形式可以直接以弹性的形式反映出两者的关系。另外用图形进行拟合的时候, 对数形式的函数也是众多的曲线中拟合得比较好的一个函数形式。

(三) 模型估计

根据散点图显示新疆GDP总值的自然对数与新疆农产品出口额的自然对数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

根据分析结果, lnGDP和lnCK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估计模型如下:

lnGDP=4.010+0.324*lnCK

根据表1-3的分析结果, 不论是回归系数和回归方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DW的检验值为1.711, 说明残差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从模型的结果可知, lnCK的系数为0.324, 说明lnCK对lnGDP的弹性为0.324%, 也就是说新疆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增加一个百分点, 新疆GDP将增长0.324个百分点。这充分体现了农产品出口增长对新疆经济增长的积极促进作用。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会大幅度增加农产品的出口额, 因此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建设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是必然的选择。

摘要:新疆建设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在带动新疆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内相关产业水平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也验证了出口加工基地对新疆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新疆,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参考文献

[1]鲍敦全, 秦放鸣.在中亚地区开展经济合作若干问题的实证分析与前景展望[J].东亚中欧研究, 1997 (11) .

[2]刘丽萍.大力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J].今日新疆, 2005 (1) .

[3]秦放鸣, 张效丽, 师博.新疆经济开放度与新疆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 2005 (1) .

[4]余晓明, 任学军, 黄玲娣.加快发展新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研究[J].新疆财经, 2007 (2) .

[5]张鸣.出口依存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 2005 (2) .

[6]张静, 严健, 任卫新.基地建设:新疆番茄加工产业的关键[J].新疆农垦经济, 2005 (5) .

[7]新疆农业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5—2010.

农产品加工基地 篇2

市十次党代会确定了我市今后五年实现经济转型振兴新突破和实现构建和谐**的新突破的目标,这是新一届市委坚持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站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做出的科学决策。特别是提出的“建立三大基地,培育一批有时代特色的产业”及进一步引伸的“每个县区要培育1——2个能够支撑本地

财力的大项目和产业群”的具体工作,目光睿智,思路清晰,说得具体,符合我市实际,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经济转型以来,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省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特色产业不够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弱、大型加工企业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低,还没有把我市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出来。对于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农业科技园区,必须抓住十次党代会的有利契机,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努力把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充分利用资源集约开发利用的模式,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

农业科技园区,要依照自身的资源情况,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和发挥比较优势,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产业优势,重点推进“三大基地”建设中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和机械装备配套制造业基地建设,形成优势产品和特色主导产业,提高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更好地把外来资本、政府调控等外力转化为发展的内力,形成全市经济结构的科学布局。园区成立以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园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几年来的建设,形成了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牵动的,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由2002年成立之初的两户小型企业,发展到现在的11个,其中市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4户和6户。园区要充分利用“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特色优势,把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成为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基地,带动我市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加快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

通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牵动作用,发展和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切实把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与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业集群紧密地结合起来,围绕产业集群的培育,加快扶持产业化基础好、辐射带动面广、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优的一批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形成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从我市农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园区要重点引进和扶持农产品的产后加工、储藏、保鲜等环节,重点扶持发展以精深加工为核心、加工和贸易纵向一体化的企业。一是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促进中小企业向集聚式方向发展。目前,园区的农产品技工产业园区已见雏型,在现有的伊利乳业、东宁药业的示范带动下,又有12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园区签订了建设协议。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项目向集聚地区发展,这样既可以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又可以实现技术、信息、市场网络等资源共享,使小企业在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竞争中得到稳定发展。三是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支持产业集群内的龙头企业通过品牌运营扩大规模,促使企业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整合品牌、整合资源、整合优势等手段,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的整合和系列开发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加大政府服务和引导力度,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

安哥拉建立香蕉生产加工基地 篇3

香蕉加工线1 h可以加工香蕉800 kg,番茄加工线1 h可以生产约4 t的番茄汁和番茄酱。作为这个项目的一部分,作为实验基地使用,并由中国出资的冷藏库也正在建造中。

Sociedade dos Perímetros Irrigados de Angola(Sopir)公司作为持有70%股份的最大股份持有者,在继 Caxito灌溉基地和管理公司建成后,本戈省香蕉生产量大增,达到30万t。这一地区距离首都为50 km,在香蕉生产和销售方面都有优势。Caxito灌溉基地约为2 500 m2,该公司估计约70%的Caxito香蕉在超市出售。在这个灌溉基地,其香蕉贸易的年度营业额为2 500万美元。

(汪汇源摘译自www.macauhub.com.mo,2014-09-01)

农产品加工基地 篇4

(一) 加工业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 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持续发展, 初步形成了六大产业为主导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体系。乳、绒两大优势产业保持全国领先, 肉类产业、粮油产业成为新的亮点;瓜果蔬菜和马铃薯产业、饲草饲料和特种生物资源及沙产业等特色新兴产业也快速成长。农畜产品加工业已经形成了牛奶、羊绒、肉牛、肉羊、玉米、小麦、水稻、高油大豆、马铃薯、番茄 (红干椒) 等10个重点产业集群。

按各产业销售收入排序:乳产业销售收入903.8亿元, 粮食产业销售收入605.2亿元, 肉产业销售收入452.6亿元, 绒产业销售收入449.5亿元, 特色产业销售收入212.7亿元, 饲草饲料产业销售收入148.8亿元, 油料产业销售收入117.1亿元, 蔬菜瓜果产业销售收入76.4亿元, 马铃薯产业销售收入51.5亿元。

目前全区已经具备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粮油1400万吨、牛奶880万吨、肉类150万吨、羊绒2.2万多吨、马铃薯360万吨, 农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到52.3%。总体上看, 全区农畜产品加工水平已经处于国内前列, 牛奶、羊绒等部分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保持国内领先。

(二) 加工业存在问题

1.加工企业数量不少, 规模不大, 实力不强, 品牌建设薄弱。

除乳、绒产业已经形成了先进的加工企业集群, 其它产业缺乏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国家级龙头企业占企业总数的1.8%, 总资产、销售收入、上缴税金都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0%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企业数量占规模以上企业的24.9%, 实现的销售收入占88.3%, 超10亿元以上企业数量占1.78%, 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到44.8%。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企业的97.8%, 上缴税金占98.9%、收购农畜产品资金占96.2%, 出口创汇占95.3%。

近几年牛羊肉类加工业发展很快却没有形成强势产业, 企业多品牌杂, 没有形成领军龙头和著名品牌, 反而造成原料紧缺产能过剩;瓜果蔬菜加工能力不足, 粮油初级加工多, 精深加工少, 山珍特产类加工方兴未艾。

2.加工业链条短, 低端产品和中间产品多, 高端产品和终端产品少, 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率只有52.3%, 深加工不足20%;特别是牛羊肉产业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缺乏并存, 产能过剩的实质是落后产能过剩。

3.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尚未形成利益共享的局面;农牧户组织化程度不高, 企业压等压价和养殖户不履行订单的现象并存。

4.中小型加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并不大, 而且经过前几年积累已有相当基础, 当前特别紧缺的是收购原料的流动资金, 而且这是直接关系企业发展和农牧民收入的资金。收购一只300公斤架子牛需要7000-8000元, 日处理200头肉牛需要资金14-150万元, 全年加工1万头牛需要流动资金7000-8000万元;收购一只30公斤育肥羊需要700-800元, 日处理1000只肉羊需要资金70-80万元, 年加工20万只羊需要流动资金1.4亿元, 即使流动资金年周转5次, 一个中型企业也需要流动资金1500-2000万元, 大型企业则需要上亿元。关键问题在于加工企业及其生产基地的集体土地产权不清、地权资产不能抵押贷款, 而直接融资的渠道更不畅通。

加工企业投入大成本高利润率低, 如遇市场波动或企业管理出现问题, 就可能发生亏损。今年春季假羊肉风波就造成局部羊肉滞销压库。

5.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工业化程度比较高、资金充足、市场份额大的地区, 农畜产品加工处于前列, 如呼和浩特、包头、通辽等, 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 农畜产品加工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如阿拉善、呼伦贝尔、乌兰察布等;乳、肉、绒毛 (皮革) 、粮食四大产业支撑作用突出, 其他产业规模相对偏小, 蔬菜 (瓜果) 、马铃薯产业的占比分别只有2.9%和1.5%。

6.科技水平普遍较低:多数肉类加工业停留在屠宰、分割加工层次, 少数企业有副产品深加工。高层次技术人才缺乏, 新产品研发不力, 技术储备不足, 这才是企业发展的瓶颈。

7.部分龙头企业小而弱:缺乏研发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也有一些名不副实的龙头企业。

8.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某些国企垄断资源和市场, 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没有平等竞争的环境;政府公信力下降, 专项资金利用率太低, 社会诚信度不高等, 都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9.大部分企业销售渠道单一, 手段相对落后, 尚未形成完善的销售网络, 原因是批量小, 知名度不够, 缺乏竞争力。

10.质量安全问题, 从种植、养殖生产到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

二、企业

(一) 加工企业

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1849家, 拥有总资产1763亿元, 实现销售收入3017.5亿元, 完成增加值908.4亿元, 实现利润总额210.7亿元。收购农畜产品资金949.6亿元, 带动农牧户212.6万户。

以上企业中, 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8家, 自治区级龙头企业403家;行业涉及种植养殖生产、农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综合性企业。

行业涉及粮油产业67家;乳业23家;肉类100产业;毛绒产业28家;蔬菜瓜果产业48家;饮料产业23家;特种产业30家;马铃薯产业11家;农畜种业18家;玉米深加工15家;批发市场2家, 餐饮和食品9家;饲料26家;糖业5家;渔业1家;综合13家;其它不易划分的24家。

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加工企业461家, 占企业总数的24.93%, 其就业人数占到总数65.5%, 实际上缴税金则占到90.1%, 销售收入占83.34%。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加工企业只33家, 占企业总数1.8%, 就业人数占30.2%, 收购农畜产品占32.9%, , 上缴税金占60.6%, 其它指标都在40%以上。

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加工企业461家, 占企业总数的24.93%, 销售收入2514.8亿元, 占83.34%。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加工企业只33家, 占企业总数1.8%, 就业人数占30.2%, 收购农畜产品占32.9%, , 上缴税金占60.6%。

(二) 龙头企业

各家龙头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特点, 拳头产品、发展规划和企业文化, 但是总的趋势是规模大的企业更正规, 经济指标更好。著名的企业集团伊利、蒙牛、金河实业、奈伦、正大、汉森、科尔沁、盘古、科鑫源等多数集中于呼和浩特市, 少数分布于盟市所在地。这些龙头企业是农牧业产业化的骨干和支柱。

内蒙古三主粮公司生产全胚芽燕麦米, 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健康食品。“三主粮”牌系列燕麦产品, 已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和AA级绿色食品认证。公司实施的一亩地计划, 一面连接千百户农村合作社社员, 一面连接千百户城市消费者, 让消费者实地观察和参与耕耘、播种、管理、收获等生产加工过程。包头华鹿农业公司近年内将打造万亩级现代农业基地。基地主要有蔬菜育苗中心、绿色蔬菜种植区、新品种试验示范区、观赏养殖区及绿化苗木种植区等五个功能区。育苗中心区年培育蔬菜种苗5000万株, 可满足当地及周边1.5万亩蔬菜种植需求。

内蒙古大力神食品公司加工产品5大类126个品种。“蒙歌尔”系列产品原料来自鄂尔多斯草原, 绿色无污染。产品有牛肉干系列、休闲系列、厨房系列、奶制品、礼品装等, 还有方便系列、速冻品、冷冻品等。

富川科技公司从饲料的研究、开发起步, 经六年打拼, 公司产品已行销北方三省区和蒙古国市场。现在与四所大学、两个饲料集团一个研究所合作, 相继推出了羊、猪、奶牛、肉鸡等5大类38个品种的饲料。富川养殖科技公司正在实施的现代肉羊项目, 创造健康养殖模式。金田正茂是我区仅有的几家民营育种企业之一。公司主要研发密植型高产玉米新品种, 生产和经营玉米、食葵、油葵、小麦良种;金田正茂牌农药;世狼牌地膜。公司研发的高淀粉、高蛋白质玉米新品种金田2133和金田2103, 产量高耐瘠薄、穗位一致适合机械作业。内蒙古力农集团公司已建成运营年出栏10万只肉羊基地3个, 公司已经和小肥羊、华润、香港五丰等著名企业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公司以奶牛养殖为核心, 向上游扩展牧草种植业, 开辟乌兰布和沙地的绿色处女地种植优质牧草, 向下游延伸利用先进的设备生产高端的有机牛奶及其制品。公司将以胚胎工程、育种工程等先进技术实现奶牛种群的改良换代, 通过规模化经营, 利用资源优势生产有机的牛奶产品。美洋洋公司创建仅3年, 目前加工能力60万只, 年产羊肉制品1.5万吨。主要原料“小尾寒羊”和“巴美肉羊”, 全部来自乌拉特草原。2012年加工量32万只, 产品畅销京、沪、粤、港、澳等地。

呼伦贝尔合适佳公司年处理30万吨油菜籽, 年产芥花油 (双低油菜籽油) 11万吨、高蛋白双低油菜籽粕18万吨, 2011年跻身于中国食用植物油加工50强;主产品芥花油采用物理压榨工艺精制, 生产过程无污染、无添加剂, 在国内享有“东方橄榄油”之美誉。内蒙古蒙业公司拥有家庭农场12个, 耕地面积达到12万亩, 主要产品大麦、小麦、油菜。有3万平方米现代化粮食仓储库, 667延长米铁路专用线, 各基地8个粮食储备库可储原粮5万吨。

扎兰屯杰源饮品公司, 建有6条现代化饮料生产线, 年生产果汁6万吨。公司沙果基地可带动2万户果农, 亩增收4000元。公司研制开发沙果汁、蓝莓果汁、果酒等饮料。扎兰屯市蒙东牲畜交易市场肉牛养殖规模1000头, 年出售育肥牛2000头, 交易牲畜1万头。呼伦贝尔傲林山珍食品公司有木耳、蘑菇、枸杞、桂圆等几十种产品, 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 产品遍及北方各省区。

通辽谷润肉业有限公司年销售活牛3万头, 屠宰加工肉牛3万头, 产品包括分割肉、冷剔骨等多种, 已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谷道粮原公司集种植、精深加工、内外贸易、项目研发、检验检测、技术咨询于一体, 是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 2012年营业收入13708万元。通辽牧谷养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啤酒酿造玉米颗粒、精制玉米粉、玉米粥粉、胚芽大米、有机杂粮等, 其中啤酒酿造玉米颗粒销往燕京啤酒公司、百威英博啤酒公司;精制玉米粉销售到“中粮集团沈阳公司”、百事食品 (中国) 公司、好利来公司等, 月供货能力为3000吨, 公司玉米加工量可达5万吨。

内蒙古草原万旗畜牧饲料公司生产饲料添加剂、预混料、浓缩料、精料补充料四大系列几十个品种。拥有5个, 年加工各种系列饲料12万吨。2012年公司吸纳农村劳动力112人, 安排下岗职工59人, 带动115个草业种植户增收200万元, 转化粮食5万吨。内蒙古食乐康公司年生产规模1万吨, 产品共四大类八十多个品种:香肠火腿系列、草原特色食品系列、休闲食品系列、速冻食品系列。典型的草原民族特色食品, 产品主要畅销内蒙古、华北、东北、华中等地区。

内蒙古小肥羊肉业有限公司已发展羊业协会8个, 羔羊专业育肥合作社1个, 发展会员、社员1100户, 带动牧户1万户, 已建成年育肥2万只羊的标准化养殖场;三个厂日加工能力都在3000只以上, 初步配备了质量可追溯体系。2012年销售收入5.3亿元。“小肥羊”系列羊肉, 为“中国驰名商标”, “中国著名品牌”。锡林郭勒肉业公司日加工肉羊5000只、牛200头, 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00万羊单位, 冷藏能力3000吨, 育肥羔羊20万只, 牛羊肉系列产品及副产品共200多种, 远销内蒙古、华北、东北、华东20多省市区。

内蒙古民丰薯业公司被确定为国家马铃薯种植标准示范区。公司已建成马铃薯脱毒苗组培中心, 马铃薯深加工研发中心、马铃薯干刷整理保鲜包装生产线、智能化储藏库等。现已具备年产脱毒苗8000万株、微型薯2.5亿粒、原种5万吨、合格种薯10万吨生产能力, 2012年生产马铃薯脱毒苗3400万株, 种薯1.8万吨。当年使用公司种薯的农户亩增收600元。赛诺牧业科技公司, 成功建立了“生态型高效草原畜牧业经营模式”, 在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保护草原生态。公司现有合作养殖户501户, 年可生产出栏“杜蒙”羊15万只。公司培育了一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队伍, 开创了四子王旗草原家喻户晓的肉羊发展模式。这个模式被专家和同行称为“赛诺模式”。赛诺模式可以概括为:现代畜牧科技与传统养殖方式紧密结合的新模式;现代科技企业与传统牧羊户紧密联系的新模式;养殖业经济效益与生态安全保护紧密融合的新模式;基层羊协会成长为科技先导性龙头企业的新模式。四子王旗民族贸易公司日屠宰活羊3000只或牛300头;日冻结能力45吨;冷藏容量1500吨。原料来自纯天然无污染的杜尔伯特草原, 带动养殖户近15000户。产品有“草原蒙王”羊肉系列, 牛肉系列以及组合的“羔羊贡品”礼品盒。

蒙羊牧业建成了目前亚洲最大的羊肉屠宰加工基地, 日加工能力达到5000只, 年屠宰加工能力150万只, 精分割羊肉制品2.5万吨。与加工能力相配套, 建成羔羊速冻库、排酸库、冷冻库、配备了全自动电脑温控仪。稳定的养殖基地、强大的加工能力和万吨的冷冻库能够保证肉羊实现淡季不停稳定生产, 全年均衡供应,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内蒙古昭君羊绒股份公司是国内生产规模较大的驼绒、精纺羊绒生产企业, 设六个销售分公司、200多个销售点, 形成了从原料粗加工到精深加工, 生产科研开发一体化的现代企业。主导产品有驼绒被、驼绒呢、驼绒毯、精纺羊绒衫裤、围巾、披肩等六大系列三十多个品种。内蒙古大牧场牧业开发联合体, 把草原畜产资源转化为方便即食的营养产品, 开创了农牧业产业化的新途径。大牧场拥有3万亩的生产基地, 生产绿色无污染的安全食品原料;以现代化加工设备, 研发生产即食蒙餐、风干牛肉、休闲肉品、牛肉棒、牛肉酱以及奶制品等产品.

(三) 加工企业的共性问题

1.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

融资成本高是企业发展的普遍问题, 但不是问题的全部。社会政策环境、资金投入、创新能力、管理水平都是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既有企业等压价打白条赊欠农牧民产品甚至坑害农民的现象, 也有农户违约不按订单出售产品的现象。特别在某些产品价格波动起伏的时期。企业和农户普遍有违约行为。诚信缺乏是当今社会的通病, 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最大障碍。

2.产业化经营的四大问题

分散的小生产提供的原料和现代加工业所要求的标准化不相适应;现代加工流水线要求不间断原料供应和农牧业生产的季节性不相适应 (大部分肉类加工线利用率不超过三分之一) ;家族式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不相适应;科技人员缺乏和产品创新、产业创新要求不相适应;金融体制和现代农牧业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三、产品

(一) 驰名产品·名牌产品

截至2012年末, 注册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已达45个;2011年, 自治区认定的农畜产品名牌产品25个, 占全部64个产品的39.1%;2012年认定的名牌产品31个, 占全部产品73个的42, 5%。

中国驰名品牌有蒙牛、伊利、仕奇、鹿王、草原 (糖) 、草原兴发、塞飞亚、鄂尔多斯、河套 (酒) 、河套 (面粉) 、小肥羊、维信、科尔沁、蒙古王、酸酸乳、骆驼、龙驹 (奶酒) 乌珠穆沁、小尾羊、大民、雪鹿、兆君、金川、归流河、科尔沁王、宇航人、清谷新禾、蒙王 (药) 、宁城、金鹿 (油脂) 、金河、优酸、富川、鸿茅、奥淳、汉森、绿色心情、蒙都、响沙、谷道粮原。

(二) 安全产品·名优特产品

全区共有无公害农产品1764个, 其中种植业产品1411个, 畜牧业产品168个, 渔业产品185个。全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41家, 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43家, 认证产品规模209.22万吨;农业部认定的地理标志农产品36种。

本年度在扎兰屯召开的绿色农畜产品交易会, 经过专家评委测评筛选出84个名优特产品, 包括粮食油脂类、肉食品、绒毛类、饮料类、特产类、蔬菜瓜果类、马铃薯类、饲料饲草类等。

小榄镇食品加工基地开展 篇5

为促进镇食品加工基地商户加强行业自律、诚信经营,8月23日,镇食安办组织工商分局、食品药品监督、竹源社区、个体私营协会餐饮娱乐分会等单位,在镇食品加工基地召开“行业自律、诚信经营”动员会,60家商户近7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观看了8月14日市委书记薛晓峰书记率队参观食品基地的视频,薛书记在视察中详细了解食品生产基地内商户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对食品生产基地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显示小榄镇在食品安全工作中不断创新,敢于担当。接着由食品基地负责人就前段时间检查商户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和时限,介绍了实时监控系统和门禁管理制度,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个体私营协会餐饮娱乐分会提出了倡议,要求加强行业自律、诚信经营,做好各项工作,一1一

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竹源社区负责人亦表示,按镇政府的要求高度重视基地的食品安全工作,坚定信念,同心协力,努力让基地在管理、品牌上更上一层楼。

会上,镇食品加工基地商户代表作了表态发言,各商户与镇个体私营协会餐饮娱乐分会签订了《小榄镇食品加工基地“行业自律、诚信经营”承诺书》,承诺在加工环境卫生、进货查验制度、出场产品质量以及价格计量准确等方面,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接受监督,通过行业自律,创建优质诚信经营单位,巩固镇食品加工基地的品牌。镇个私协会将会为商户搭建平台,向全镇餐饮行业推广基地商品。

下一阶段,镇食安办将联合相关部门、单位通过一系列措施,努力把基地的品牌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上去。一是进一步完善基地的管理制度,将实时监控系统和门禁管理纳入日常量化考核;二是要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内部管理,建立商户进出机制,将问题存在较多、发现问题屡不整改的商户坚决清出基地;三是进一步完善检查制度,将快检与抽检有机相结合,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四是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将通过分类、分期培训,落实到位;五是进一步完善出场证制度;六是加大宣传,向餐饮业大力推广基地产品,让商户受益;七是进一步落实厂场挂钩销售制度。

小榄镇食品加工基地是小榄镇针对小作坊加工食品容易出现质量安全的问题而在2008年建立的全市首个食品生产基地,将河粉、米面、土榨花生油、豆芽等小作坊集中到基一2一

地内生产,从商户的食品材料采购、生产过程、出场运送和市场销售四个环节接受监管,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小榄镇发展和改革局供稿)

农产品加工基地 篇6

自治区政协主席任亚平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特邀界别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和計划报告及预算报告时建议,将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煤炭深加工基地,同时进一步加快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优化国家能源结构,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任亚平认为,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部署要求,对我们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努力在新的起点上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任亚平指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但专项性资金比例过高,分部门下达地方后基层还需再次整合使用,增加了运营成本,建议中央财政在进一步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方便地方统筹使用。内蒙古是煤炭储藏、开采和外运大区,在发展能源产业方面潜力巨大,在煤化工方面已经做了成功尝试。去年生产煤炭近10亿吨,外运量占60%,运输成本较高,建议中央把内蒙古确定为国家煤炭深加工基地,把更多的资源就地加工转化,一方面优化全国的能源结构,另一方面降低运输成本。同时,全国部分地区缺电,内蒙古电力外送通道不畅,部分装机出力不足,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快内蒙古等能源丰富地区特高压外输电通道建设,变远距离运煤为远距离送电,把更多电力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文/魏 娜

农产品加工基地 篇7

参加本次博览会的有北京、天津、广东、山东、河南等22个省、市、区的代表团以及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代表团。本次博览会共设12个展区, 参展企业共计612家。其中, 国家级龙头企业36家, 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22家, 盟市级龙头企业162家, 其他192家。参展产品共有10大类、582个品牌、1215个品种、上万种产品。

内蒙古农牧业资源比较丰富, 现有草原13.2亿亩, 耕地1.07亿亩, 可利用草原面积居全国第一位, 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二位, 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位居全国之首。

独特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内蒙古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绿色农牧业。内蒙古拥有闻名全国的“黄金奶源带”、“玉米生产黄金带”、“马铃薯种植核心区”和“肉羊产业带”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农牧业产业化迅猛发展, 农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内蒙古继煤炭、冶金之后的第三大地区支柱产业。截止目前, 内蒙古已稳定达到年产2250万吨粮食、100万吨油料、230万吨肉类、900万吨牛奶、50万吨禽蛋、12万吨绒毛和10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农畜产品加工率达到54.8%。牛奶、羊肉、细羊毛、山羊绒、向日葵和马铃薯等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有机、绿色、无公害农畜水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农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迅速推进。内蒙古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北方重要生态屏障。

近年来, 内蒙古大力实施绿色、特色和生态农牧业发展战略, 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环境条件, 初步形成了以粮油、乳制品加工为龙头, 羊绒、肉产业为支柱, 优势产业、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乳产业

多年来, 内蒙古依托资源禀赋、传统文化和产业基础, 乳产业的规模、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 奶牛饲养量和乳制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首位。2012年, 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乳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3.8亿元, 实现增加值252.4亿元。全区形成了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赤峰市等重点加工聚集区, 培育、形成了伊利、蒙牛、天辅乳业、草原牛妈妈等龙头骨干企业。2012年伊利营业业务收入达到419.9亿元, 蒙牛营业收入达到361亿元, 行业优势十分明显。加工乳制品有液态奶、奶粉、酸奶、雪糕、冰激凌、乳饮料、奶食品和乳酸菌粉等, 呈现出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端产品比重持续提升的良好势头。

肉产业

2012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肉类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52.6亿元, 实现增加值139.4亿元。初步形成肉羊、肉牛、生猪和禽类加工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全区形成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市、乌兰察布市、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等重点加工聚集区, 拥有草原鑫河、草原宏宝、小肥羊肉业、元盛、蒙都羊业、科尔沁牛业、中荣食品、东方万旗、通辽金锣、华北双汇、福润、塞飞亚、草原兴发和维尔农业等重点骨干企业, 拥有8家中国驰名商标, 15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肉类加工产品形成冷冻肉、冷鲜肉、精细分割肉、部位分割肉、火腿、熟肉制品、休闲方便食品和调理食品等几大类200多个品种。

绒毛、皮革产业

绒毛、皮革产业是我区传统优势产业, 特别是羊绒产业是我区农畜产品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2012年, 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绒毛、皮革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49.5亿元, 实现增加值140.7亿元。形成了以羊绒产业为主, 羊毛、皮革、驼绒和羽绒等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全区形成以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为核心, 覆盖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的羊绒加工重点产业带, 培育、形成了鄂尔多斯、东达、大兴、双河、春雪和浩森等重点骨干企业。羊绒制品有羊绒衫、无毛绒、羊绒围巾、披肩、羊绒纱和羊剪绒等。

粮油产业

近年来, 粮油产业地位日益提升, 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和发展亮点。2012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粮油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22.3亿元, 实现增加值231.8亿元。形成了以玉米、小麦、稻谷、大豆、杂粮杂豆和向日葵加工6大行业为支撑的粮油加工体系, 初步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为中心的2个玉米加工区, 以河套地区和呼伦贝尔市为中心的2个小麦加工区, 以兴安盟和通辽市为中心的稻米加工区, 以呼伦贝尔市为中心的大豆加工和以巴彦淖尔市为中心的2个油料加工区, 以赤峰市、通辽市和呼市为中心的2个杂粮杂豆加工区。形成了梅花生物、阜丰生物、玉王生物、恒丰、大公食品、蒙佳粮油、鲁花和正隆谷物等重点骨干企业。拥有呱呱叫、蒙佳、恒丰等8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河套面粉、河套 (酒) 、金川啤酒、雪鹿啤酒、大民种子等16个中国驰名商标。玉米加工产品有味精、酒精、淀粉、氨基酸系列、玉米啤酒粉、玉米胚芽油、阿维菌素、青霉素、木糖醇、氨基酸等, 小麦加工产品有面粉、糕点面包、挂面、方便面和馍片锅巴等, 大豆加工产品有大豆油、大豆粉、酱油、醋、豆瓣酱和豆豉等调味品, 以杂粮杂豆为原料开发的有机食品、营养食品、保健食品和工业产品达20多种, 油料加工产品有葵花油、菜籽油和玉米胚芽油等。

马铃薯、蔬菜瓜果产业

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面积、产量和加工规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12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1.5亿元, 实现增加值15.7亿元。马铃薯产业形成了乌兰察布市、呼伦贝尔市、呼和浩特市和赤峰市等重点加工聚集区, 拥有嵩天薯业、奈伦、富广、麦福劳、和氏马铃薯和海德食品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工产品有马铃薯淀粉、全粉、薯条薯片、粉条粉丝等。富广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马铃薯全粉生产企业, 年产马铃薯全粉1.2万吨;奈伦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马铃薯淀粉综合加工企业, 具备了年生产精淀粉3万吨、变性淀粉2万吨的生产能力。

果蔬产业拥有中基番茄、呜兴食品、屯河河套、康绿源和润农业等重点骨干企业, 形成了番茄、脱水菜、红干椒等细分产业。2012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蔬菜瓜果76.4亿元, 实现增加值23.5亿元。番茄加工主要集中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和杭锦后旗。巴彦淖尔形成生产番茄制品60万吨的加工能力, 实际番茄制品产量达到30万吨以上, 占全国番茄加工能力的40%, 成为全国番茄种植加工“第一大市”, 番茄制品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近一半, 产品大部分直销国际市场, 占世界番茄制品交易量的35%。经过几年发展, 番茄产业开始由番茄酱向精番茄红素、番茄籽油等精深加工方向发展。脱水蔬菜加工主要集中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杭锦后旗,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托克托县, 赤峰市宁城县、翁牛特旗等地, 龙头企业有鸣兴、天地园、清水河脱水蔬菜厂等。加工的主要品种有青椒、红椒、豆角、芹菜、洋葱、红萝卜、圆菜、番茄和香菜等。红干椒加工集中在通辽市开鲁县。

饲料饲草产业

内蒙古拥有草原总面积13.2亿亩, 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4.4%。广袤的草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饲草资源。同时拥有耕地面积1.07亿亩, 发展饲草饲料产业潜力巨大。近年来, 依托资源优势, 自治区饲草饲料产业快速发展, 形成了以种植业为基础, 加工业为支撑, 科研推广为动力的饲料产业体系。2012年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饲草饲料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8.8亿元, 实现增加值41.2亿元。培育、形成了金河生物、通辽岳泰、正大、草原万旗、富川饲料和黄羊洼草业等重点企业, 加工产品有金霉素、添加剂预混合饲料、配合饲料和浓缩饲料、青干草等。

林下产品和特色产业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物种丰富, 发展特种生物资源及沙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 依托资源优势, 全区特色产业取得了稳步较快发展, 初步形成林沙产业、中蒙药材和生物制药产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培育、形成了内蒙古宇航人集团公司、王致和鄂尔多斯市天骄食品公司、内蒙古健元鹿业集团、赤峰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伊泰生物高科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等领军骨干企业。2012年, 全区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特色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2.7亿元, 实现增加值63.8亿元。

农产品加工基地 篇8

(一) 土地资源优势

内蒙古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其土地肥沃、草原广袤。草原面积居全国五大牧场之首, 草原总面积达8800公顷, 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6818万公顷, 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1.76%。土地资源优势成为我区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良好基础。

(二) 突出的原材料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羊绒、羊肉、牛奶和牛肉一直是我区四大特色突出的优势绿色畜产品, 从产量上看, 内蒙古自治区羊绒产量居世界第一, 羊毛、牛奶、牛羊肉的产量经常在全国名列前茅。2010年内蒙古肉类总产量达到249万吨, 比上年增长6.4%, 在全国排第13位;牛奶905万吨, 增长0.2%, 在全国居首位;2013年全区绒毛产量达到11.4万吨, 同比增长6.6%;牲畜总头数更是连续9年突破1亿大关。

(三) 品牌市场优势

从历史发展看, 自1989年国家农业部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 绿色产品产业经济在我区得到了迅速发展, 并已经成长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内蒙古是全国首批推出绿色食品工程的省区之一, 1990年国家农业部推出实施绿色食品工程以来, 内蒙古就率先开展了绿色食品开发与建设工作。2010年, 全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达到141家 (三年有效) , 占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2.21%, 在全国排第16位, 绿色食品的产品数量达到424个, 占全国的2.53%, 在全国排16位。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例如伊利、蒙牛、鄂尔多斯、草原兴发、小肥羊、小尾羊、东达蒙古王等一大批蓬勃发展、独具草原特色的国家级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生产出一批像“伊利”、“蒙牛”牌系列奶食产品, “草原兴发”牌肉鸡系列产品, “鄂尔多斯”、“东达蒙古王”牌羊绒衫、“蒙古红”牌脱水蔬菜等一批深受到国内外市场青睐的优质名牌产品。

二、加快建设我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必要性

据统计, 2012年, 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 成为全区继煤炭、冶金之后第三大支柱产业。因此。方兴未艾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朝阳型产业, 且内蒙古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已具备坚实的基础和得天独厚的优势, 积极发展成为必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时代的需要

随着时代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健康环保新观念日益成为社会共识, 安全绿色农畜产品成为消费者的必然选择, 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 农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各个环节的安全保障一直是重中之重。紧把源头关, 积极把内蒙古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作为重要内容, 既是自治区“8337”宏观经济发展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自治区推动科学发展的需要, 是实现富民强区目标的需要。

(二) 国家和我区生态建设需要

按照党中央的要求, 着眼长远发展, 找准发展定位, 统筹考虑内蒙古的资源禀赋、其中包括加强“两个屏障”的巩固和发展。“两个屏障”即:—是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二是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要全面实施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大力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加强重点区域、流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构筑以草原和森林为主体、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三)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内蒙古生态的恢复建设;有利于内蒙古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我区虽然资源丰富, 开发优势明显, 但由于长期实行传统的线型经济发展模式, 在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的同时对自然资源也造成了严重消耗和浪费。只有改变以能源的巨大消耗和消费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 大力发展以能源低消耗和回收利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 内蒙古地区宝贵的丰富资源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我区西北部乃至整个内蒙古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进而增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持续发展的活力, 实现以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随着农业环保问题日益严峻, 低碳农牧业随之兴起。农牧业既是基础产业, 又是高碳排放量主要源头之一, 低碳经济一定要从基础产业开始抓好, 只有今天有成效的低碳农牧业, 才有明天的低碳优质生活。内蒙古是我国的能源、资源大省, 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个重要成员, 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理当要为全国发展低碳农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 应当积极面对农牧业生产的威胁与挑战, 从农牧业特点出发, 发展低碳农牧业, 推进自治区现代农牧业蓬勃发展。概括来看, 全区的森林碳汇量高, 碳排放量比较大, 节能减排潜力也相应较大, 可再生能源相当丰富, 零排放的空间比较广阔, 而且增加碳汇的有利条件较多。因此, 内蒙古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可以肯定地说, 内蒙古有着特别丰富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潜力和优势, 因此, 低碳农牧业前景广阔, 有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可以肯定的是, 运行顺利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农牧业是内蒙古农牧大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有效保障。

三、我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发展思路与对策

思路一, 内蒙古要坚持走产业化、规模化之路。主要由两部分构成:1.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 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标准化生产, 不断拉长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2.要坚持走规模化经营路子, 通过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和布局, 发挥绿色和特色优势, 建设一批优势农畜产品基地和产业, 带动提高规模效益, 培育更多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提高产品知名度, 整体上增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的竞争力。

思路二, 我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就是依托良好的农牧业资源,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更好地保障国家农畜产品供应, 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思路三, 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就必须要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 培育农畜产品知名品牌, 加强原产地保护和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 保障农畜产品安全, 推动优质农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主要对策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 农畜产品基地建设标准化、无污染化

推进我区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发挥内蒙古农畜产品生产环境污染轻的比较优势, 重点依托区内原材料资源禀赋, 以生产加工绿色、有机食品为主攻方向, 推行标准化生产, 加快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统一、权威的农牧业标准体系, 逐步扭转内蒙古多数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局面, 从源头上保证农畜产品质量, 构建全程监管、从田头到餐桌可追溯机制。要推广先进的种养模式和标准化的种植、养殖技术, 建设一批农畜产品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和绿色有机生产基地, 为龙头企业提供更多优质、安全、无污染的原料。尽快对各项农畜产品标准化体系进行梳理规范, 特别是绿色、有机产品的标准要与国际标准接轨。

(二) 抓好我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目前, 畜牧业正处于传统散养向规模化养殖转型的关键时期, 畜禽规模化养殖在蓬勃发展, 散养量正在迅速下降, 我们要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 突出比较优势, 加强规划引导, 优化区域布局, 推行以适度规模饲养为重点, 以农户标准化养殖为基础的养殖模式, 组织和引导养殖户实行规范化饲养和标准化生产, 提高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 要抓好畜禽养殖重点村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内蒙古应把畜禽养殖重点村建设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 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 根据水环境容量和耕地消纳畜禽粪污的能力, 严格实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服务, 继续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畜禽养殖专业村、专业乡 (镇) , 不断提高畜禽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同时, 重点抓好畜禽养殖重点村建设。要以工业的理念抓现代畜牧业发展, 按照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 全面完成现代畜牧示范园区建设任务。

(四) 要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近年来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动物疫病发生频次高、强度大、范围广, 严重威胁畜牧业发展和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区要增强保护意识, 树立保护与发展并重、防重于控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畜牧业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各级政府作为防控工作的责任主体, 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 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 健全防控组织和指挥机制, 密切关注周边疫情动态, 保障经费投入。超前谋划、周密部署、统筹协调。坚决防止重大动物疫情发生。要抓好动物防疫工作, 特别是抓好以猪链球菌病和猪蓝耳病的防疫工作, 确保内蒙古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五) 努力提高我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水平

农产品加工基地 篇9

7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座谈会。会议深入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现状,研究讨论推进工作的对策和措施,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部署。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王玉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是我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各地各部门在金区绿色农警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座成会 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强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二是要突出绿色发展,提升产业质量;三是要推进联合重组,增强发展实力;四是要积极招商引资,壮大产业规模;五是要创新联结机制,强化辐射带动;六是要搞好市场开拓,扩大产业影响。 自治区及各盟市涉农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新闻宣传中心 宋佩儒报道

农产品加工基地 篇10

(一) 内蒙古农牧业资源基本状况

内蒙古人均耕地4.3亩, 人均草场40.8亩, 均高于全国水准。东部和中部有黑土104公顷, 黑钙土467公顷, 两类土壤土层深厚, 富含有机质, 是国内少有的优质土壤, 有机物质平均含量在3%-10%之间, 特别利于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和牧草生长。这里有大面积的农地和辽阔的天然草场, 具有发展种植业和林、牧业的基础和优势。全区大部区域6-8月降雨可达全年85%, 雨热同步提高了降水的有效性, 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生长。特别是通辽大部、赤峰大部、兴安盟南部处于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间, 既是我区玉米主产区, 也适宜大豆、小麦、杂粮生产。从东部的草甸草原、到中部的典型草原, 再到西部的荒漠草原, 区内可利用草场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以上, 生长着1000多种饲用植物, 其中饲用价值高的就有100多种。我区为国内气温极差与日较差最大的地区, 非常有利于草原植物糖分的储存。牛奶、肉牛、肉羊等农畜产品品质优良且具有规模优势, 已列入国家优势农畜产品区域布局。

但是就整体而言, 内蒙古农牧业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土壤、空气和水源的污染程度也较轻, 不仅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而且具备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条件。北部、西部、东部地域广阔, 人口和建筑物稀少, 家畜占有充足的空间, 加之气候寒冷干燥, 疾病较少, 受农药残留的毒害也轻, 许多野生动植物都达到了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的标准。而且, 大部分地区的农业投入品较少, 化肥投入每亩仅比国内平均量半数略多。

大兴安岭岭东、岭北, 锡林郭勒草原大部, 科尔沁草原北部、乌兰察布草原北部, 阿拉善大部农牧区, 都远离城市污染, 远离工业污染源, 空气、水源、土壤大部分可以建立无公害、绿色的有机的产品基地, 这是国内其他省市不可比的。

呼伦贝尔市大部分处于富饶的黑土黑钙土地带, 已形成马铃薯优势产业带, 肉牛、肉羊优势产业带、大豆、小麦优势产业带、黑木耳优势产业带。农垦集团辖24个农牧场, 是区内最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兴安盟也是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净土”, 盛产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山野菜、甜菜、杂豆、胡萝卜。2012年兴安盟检测44个农畜产品 (“三品一标”) , 合格率100%;蔬菜水果速测345个样品, 合格率97.9%;畜禽产品速测2502个样品, “瘦肉精”检测合格率100%, 饲料110个样品, 合格率95.3%, 生鲜乳409个样品, 合格率99.8%, 水产品35个样品, 合格率100%。

通辽市土质肥沃, 处于黄金玉米带之中, 盛产玉米、小麦、水稻、大豆及小杂粮等, 草原总面积5129万亩, 可利用面积4682万亩, 牲畜有西门塔尔牛、科尔沁牛、中国美利奴细毛羊、科尔沁细毛羊、科尔沁马等畜种, 被誉为“黄牛之乡”。赤峰市主要种植小麦、马铃薯、胡麻, 还盛产杂豆、油葵、甜菜、烟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还有蘑菇、发菜、蕨菜、黄花等多种食用植物。

锡林郭勒草原, 为世界驰名的四大草原之一, 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畜产品基地, 在家畜资源中, 尤以内蒙古细毛羊、苏尼特羊、锡林郭勒马、乌珠穆沁羊、乌珠穆沁白绒山羊、乌珠穆沁牛、草原红牛和苏尼特驼最为知名。乌兰察布市牲畜以羊、牛、马为主。其中马铃薯400万亩, 在全国地级市中居首位, 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马铃薯之都”称号。

呼和浩特市依靠奶源优势和市场潜力, 形成了乳业产业链条。奶牛头数、牛奶产量、人均占有量、人均消费量等均居全国之冠。生物制药及发酵工业发展迅速, 目前容量已接近5万立方米, 建成了全国最大生物发酵基地之一。种植面积约700万亩, 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莜麦、杂粮等。包头市北部种植作物有莜麦、荞麦、马铃薯、胡麻、菜籽等, 北部草原盛产绵羊、山羊、牛、马、骆驼等牲畜。南部平原区土质肥沃, 有引黄灌溉系统和地下水浇灌设施, 盛产小麦、糜黍、甜菜、向日葵、玉米、高粱及蔬菜、瓜果。莜麦是包头的著名特产, 营养丰富, 且有较高药用价值。

鄂尔多斯市驰名中外的绒肉兼用型山羊──阿尔巴斯白山羊, 被牧民们称为草原上的珍珠, 被列为全国20个优良品种之一, 净绒率高、梳绒量大、手感柔软, 被誉为“纤维钻石”。巴彦淖尔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110-3300小时, 是中国光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河套平原是亚洲最大的首制自流引水灌区。阿拉善盟双峰驼和白绒山羊素有“骆驼之乡”的美称;境内有野生植物600多种, 其中肉苁蓉、麻黄、甘草、琐阳、苦豆子、山沉香等属野生名贵中药材。

(二) 资源开发程度和主要产业发展现状

30多年来, 农牧业长足发展, 主要农畜产品有大幅度增长。1981年小麦产量99.8万吨、玉米产量142.6万吨、马铃薯产量41.6万吨 (1982) 、猪肉产量14.36万吨、牛肉产量3.12万吨、羊肉产量6.39万吨、羊毛产量4.74万吨、羊绒产量1459吨;2011年小麦产量170.94万吨、玉米产量1632.13万吨、马铃薯产量204.0万吨、猪肉产量71.34万吨、牛肉产量49.73万吨、羊肉产量87.24万吨、羊毛产量10.66万吨、羊绒产量7644吨;30年来, 小麦、玉米、马铃薯分别增加71.3%、1044.5%、390%;猪肉、牛肉、羊肉分别增加397%、1496.3%、1265.9%;羊毛和羊绒分别增加124.9%、423.9%。

二、内蒙古农畜产品资源开发潜力

(一) 农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带动了原料生产

我区农牧业资源富集而开发度低, 在市场化、工业化的推动下, 我区主要农畜产品已经初步形成产业布局, 日益表现出其优势,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十年前, 受限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市场发育不完善, 我区的许多农畜产品存在“卖难”和“价低”的窘境。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 使内蒙古农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虽然某些农产品卖难还可能在局部、短期内发生, 但从总体看, 主要产品如羊肉、牛肉、牛奶、羊绒、糖料、蔬菜、玉米、小麦以及山珍特色产品的销售量和销售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绝大部分农牧民增加了收入, 一大批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应运而生、生机勃勃。近年来, 一些主导产业如肉类、奶类、绒毛类加工能力已经过剩, 粮油类、马铃薯、特产类加工能力也在迅速扩大, 反而使农畜产品原料供应趋紧。抬价抢购、异地套购、假冒伪劣等现象不断发生, 反映出生产基地建设的滞后。传统的、分散的第一产业经营方式与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的第二产业对原材料的供应出现日益扩大的差距, 不同品种供应总量和地区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并存, 在数量、品种、质量安全等方面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大型屠宰加工生产线日处理肉羊上千只、肉牛数百头, 而养成一只肉羊至少也要180天。锡林郭勒、鄂尔多斯、赤峰、通辽等主要产区都存在牛、羊、毛绒原料缺少产能闲置的问题;鄂绒集团到东部盟市、东北、青海、西藏收购原料;呼和浩特、包头、乌海等城市都依靠外地输入蔬菜;细羊毛正在退化, 数量不足质量不好。现代化的面粉加工设备, 糖料、油脂加工设备年生产能力几十万吨, 现代仓储物流设施, 把区内著名的特色的优质的产品远销到国内外。精明而有远见的企业家开始把资金投向生产基地建设, 把产业化的链条延伸向原料生产。

因此, 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增加农畜产品供应是消费市场的需要, 也是加工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我区三分之二以上旗县以农牧业经济为主, 建设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增加农畜产品生产也是调整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二) 内蒙古农畜产品主要产业分布

1. 牛奶生产带:

分布于土默川、河套平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农牧交错区;科尔沁草原、西辽河平原区、大兴安岭岭西区等66个旗县。十几年来, 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 奶源充足, 牛奶加工已经现代化, 首府成为中国乳都, 伊利、蒙牛领军中国奶业。牛奶产业对于提高养殖户收入, 扩大社会就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发展县域经济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2. 肉羊产业带:

分布于呼伦贝尔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兴安盟、通辽市、乌兰察布市等8个盟市的24个旗县区;以锡林郭勒盟最为集中, 成为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羊肉价格持续上涨, 羊肉加工能力提升很快并迅速过剩, 羊源不足成为问题。

3. 牛肉产业带:

分布于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兴安盟、乌兰察布等7个盟市的18个旗县区;以通辽、锡林郭勒盟最集中, 成为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随着牛肉价格持续上涨, 加工品种增多, 加工能力过剩, 牛源不足成为问题。

4. 猪肉产业带:

分布于通辽的科尔沁区、开鲁县、奈曼旗、科左中旗、科左后旗、扎鲁特旗、兴安盟的扎赉特旗、赤峰的敖汉旗、宁城县、翁牛特旗、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等中部地区十几个旗县、巴彦淖尔临河市、五原县等粮食产区, 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的粮食产区。

5. 禽肉产业带:分布于通辽、赤峰和岭南地区、兴安盟部分旗县、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等地。

6. 羊绒产业带:

分布于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乌兰察布市、乌珠穆沁、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等区。细羊毛产业覆盖8个盟市的35个旗县。羊绒加工业水平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7. 玉米产业带:

分布于科尔沁区、科左中旗等27个旗县区 (农场) 、土左旗、土右旗等13个旗县区、杭锦后旗、临河区、达拉特旗13个旗县市, 玉米产量增长很快, 主要用作加工饲料。近年呼和浩特、通辽都在发展深加工, 但是深加工企业建在城市近郊, 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8. 小麦产业带:

中西部阴山沿麓和东部大兴安岭沿麓共22个旗县。所产小麦粉恒丰、大公、雪峰等产品不仅是城乡居民的主粮而且远销大江南北。

9. 马铃薯产业带:

中部武川县、和林县、太仆寺旗等18个旗县;西部达茂旗、固阳县, 伊金霍洛旗等6个旗县、东部阿荣旗、扎兰屯市、喀喇沁旗等18个旗县。马铃薯脱毒种薯、专用肥等先进技术日益普及, 喷灌滴灌、储藏窖、耕作、植保、收获机械增加很多, 提高了产量, 降低了成本。加工业发展也很快。全粉、淀粉、薯条等产品增加了附加值。

1 0. 蔬菜瓜果产业:

保护地生产发展很快, 但是设施不配套, 技术水平不高, 生产成本较高。大城市蔬菜供应依然依赖外地长途贩运, 菜价居高不下。

(三) 主导产业的开发潜力

1.呼伦贝尔市充分利用大草原、大森林资源, 推进绿色农牧业产业化, 把牧区畜产品和林区林产品打造成有机食品;把海大两农垦集团的农畜产品都打造成绿色食品。目前, 黑木耳菌袋产量5000万袋, 交易市场年交易1000万斤黑木耳及山野菜。沙果种植和集团、中牧金河生物制药、升华拜克生物、欧美投资集团 (内蒙古) 生物发酵工业有限公司等相继入驻, 蒙医蒙药产品开发进程加快, 石药集团万吨青霉素项目和阿莫西林项目、华蒙金河年产两万吨饲料金霉素项目、中牧公司黄霉素预混剂项目、金达威公司维生素B12项目、升华拜克阿维菌素项目、齐鲁制药等项目的相继实施, 使生物制药及发酵工业成为呼和浩特市一个支柱产业。全市乳品加工企业超过13家, 直接从业人员1.7万人, 相关间接从业人员达60万人;获绿色食品标志的乳产品达30多个。

2.兴安盟引进总投资4亿元的江苏雨润集团扎赉特旗福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200万口猪、1000万只鹅屠宰加工项目已在扎赉特旗开工, 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近60亿元, 实现增加值近20亿元, 新增1500个就业岗位。

3.通辽常年粮食产量150亿斤以上, 肉类产量53万吨以上。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1.61亿斤, 位居全区第一。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773万头只口, 其中牛228万头。肉、奶、毛产量分别为54.8万吨、51.7万吨、1万吨。培育了以科尔沁牛业为龙头的牛产业、以蒙牛为龙头的乳产业、以天红椒为龙头的红干椒产业、以清谷新禾为龙头的有机食品产业、以维尔为龙头的禽类加工产业、以金罗为龙头的生猪产业等主导产业。科左中旗的蓖麻、开鲁县的红干椒、库伦旗的荞麦和菌类、奈曼旗的无籽西瓜、科尔沁的沙地葡萄等特色农产品也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品牌化发展。

4.赤峰市也是肉类、玉米、水稻、马铃薯的重要生产基地。2012年出栏肉牛85万头, 肉羊505万只, 生猪170万只, 家禽6198万只;肉类产量为45.8万吨, 占自治区肉类产量的18.6%;蛋总产量为32.7万吨, 奶产量37.5万吨。

5.锡盟苏尼特羊和乌珠穆沁羊以其肉质鲜嫩享誉京城和中东, 年出口数十万只, 年肉类总产量20.8万吨, 皮张产量791.4万张, 绒毛产量1.65万吨, 奶类产量14.3万吨。锡盟天然放牧羊明显减少, 造成原料紧张。

6.乌兰察布市201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31万亩, 粮食总产17.7亿斤, 单产只有100多公斤, 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全年生猪出栏103万口, 肉鸡出栏1042万只。肉类、鲜奶产量分别达到28万吨、90万吨, 仍有很大潜力。近年已建成标准化奶牛园区93处、肉羊育肥场127处、生猪养殖场294处、肉鸡养殖场135处, 可望大幅度增加产量。

7.呼和浩特市生物制药及发酵工业起步较早, 近年发展迅速, 目前容量已接近5万立方米, 建成了全国最大生物发酵基地之一。元和制药、大唐药业、华蒙金河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石药、阜丰生物科技、金达威药业、金河集团、中牧金河生物制药、升华拜克生物、欧美投资集团 (内蒙古) 生物发酵工业有限公司等相继入驻, 蒙医蒙药产品开发进程加快, 石药集团万吨青霉素项目和阿莫西林项目、华蒙金河年产两万吨饲料金霉素项目、中牧公司黄霉素预混剂项目、金达威公司维生素B12项目、升华拜克阿维菌素项目、齐鲁制药等项目的相继实施, 使生物制药及发酵工业成为呼和浩特市一个支柱产业。全市乳品加工企业超过13家, 直接从业人员1.7万人, 相关间接从业人员达60万人;获绿色食品标志的乳产品达30多个。

8.鄂尔多斯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29.1亿斤, 牧业年度牲畜头数达到1208万头只,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16元, 位居全区第2位。已建成现代农牧业基地31万亩, 其中土地规模经营基地18.6万亩, 草原畜牧业示范户355户、配套饲草料地10.3万亩, 设施农业0.7万亩, 现代渔业园区1.3万亩;新建肉牛、肉羊、生猪养殖园区、大户368处。

9.巴彦淖尔市原本是粮食主产区, 小麦、玉米产量分别为10亿公斤、15亿公斤, 但是近年肉羊产业发展很快。2012年出栏900多万只, 位列全区第一。现有肉羊专业户12万户、专业村101个, 已成为“饲养规模最大、常年育肥出栏、四季均衡上市”的肉羊养殖加工输出基地。到2015年的规划目标是农区养殖户达到93%, 年出栏1800万只、加工1500万只, 产业定位为业内一流、国内领先。发展较快的肉羊企业有富川养殖科技、力能集团、巴美肉羊、美羊羊食品等。著名品牌有“河套”牌雪花粉及其系列产品、金川保健啤酒、河套王、河套老窖白酒等。

农产品加工基地 篇11

沉香是“百香之首,国之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国沉香产业发展迅速,逐步成为地方支柱性特色产业,其中,高州市荷花镇种植面积超过6 666.66 hm2,成为当地“一镇一品”项目典范。但多年来,中国沉香加工科研投入不足,符合市场方向的、满足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非常缺乏,产业价值潜力挖掘不足。“十二五”以来,为推动我国沉香产业发展,在海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下,加工所不断突破沉香精深加工科技难题,先后研发沉香露生产与保存技术、沉香高品质特色面膜生产技术、沉香香气缓释与高品质车载香薰生产技术、沉香叶功能速溶茶生产技术。

目前,在合作双方共同努力下,沉香纯露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沉香面膜正在企业规模化生产,高品质车载香薰和沉香叶速溶茶生产技术正在积极筹备产业化生产。下一步,双方将围绕沉香深加工和沉香品质检测与鉴定两大方向,加大科研和经费投入力度,共同打造国际一流的沉香加工科技中心。

农产品加工基地 篇12

日前, 由科技部、住建部、教育部、工信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单位与福建省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 “福建无抗生猪产品精深加工中试生产基地”和“生猪无抗养殖技术合作研究”项目正式签约, 这是我国首家专业高端猪肉生产加工中试基地。

传统的养殖中会使用大量抗生素来预防和控制猪群疫病, 这样很容易造成猪肉抗生素超标。而福建省的无抗养殖技术, 则是在养殖过程或某一阶段中不使用任何化学药物、抗生素以及人工合成激素, 采用物理、生物措施作为动物保健与防病的手段。

无抗生猪产品精深加工生产基地将以复合微生物技术改造现有猪栏, 今后, 微生物技术将在养殖中取代抗生素及药物, 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上一篇:财政预算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动物卫生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