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9-30

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8篇)

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1

关于我市农产品加工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福安市人大常委会: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以及《中共福安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福安市2018年重点课题调研方案的通知》(安委办〔2018〕53号文件)要求,今年6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研究制定了调研方案,通过听取汇报、走访企业、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农产品加工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相关部门关于我市农产品加工发展情况的汇报,深入我市12个乡镇、街道,查看了范坑茶叶、松罗饮料、穆阳线面、罗江烘焙食品等1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乡镇领导、企业代表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还前往永安、沙县、政和考察,了解兄弟县市好的经验做法。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和特点

一是涵盖领域较广。

产品涵盖10个大类、25个小类,涵盖领域居宁德市前列,初步形成以茶叶加工为主,烘焙食品、粮油食品、果蔬食品、水产品加工、休闲食品、肉制品、矿泉水饮料、酿酒、中药材及特色农副产品为辅的产业体系。

二是企业数量较多。

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800多家(其中茶企6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42家(其中茶叶企业30家),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40家,千万元以上企业20家。全市拥有龙头企业104家,其中省级24家,宁德市级62家,本级近18家。取得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许可证且在有效期内的企业163家(其中茶叶企业61家;饼干、糖果、糕点企业27家;酱卤肉制品企业18家;米、面企业14家;豆制品企业8家。此外,还有为数不多的黄酒、果酒、酱油、蜂蜜、饮料、植物油、畜禽水产等企业)。

三是呈现集群发展。

我市形成一批以茶叶、果蔬、休闲食品、饮料、粮油产品等为特色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如茶叶加工,主要集中在社口、城阳、甘棠等几个茶叶主产区,主要生产“坦洋工夫”红茶、绿茶为主;烘焙食品,主要集中在赛岐和罗江,主要生产饼干、面包、糕点等;果蔬等特色农副产品,主要分布在潭头、城阳、穆云等乡镇;毛竹加工企业6家全部集中在赛甘区域,集群式发展格局逐渐形成。

四是品牌成效初显。

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商标品牌2103个,约占宁德市市商标品牌数的三分之一,其中驰名商标2件,“坦洋工夫”商标和新坦洋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图形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获得省级著名商标20件,如新味茶食、格尔食品、顶丰食品等在行业内影响力较大;宁德市级知名商标32件,如福安葡萄、水蜜桃等在行业内知名度较高。

五是产业向外拓展。

我市现约有农产品加工从业者15多万人,其中约5万福安籍农产品加工从业人员在全国各地从事以烘焙食品或早餐食品为主的食品业,为南方重要的食品人才输出基地。福安籍人员在各地创办和领办的食品实体不下5000家,在多个城市形成福安食品商帮,加工规模逐年扩大,最大的福安籍食品企业——晋江友臣食品年产值近20亿元,成为晋江食品加工核心企业。

二、做法和成效

㈠政府扶持,政策推动。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民生产业。一是积极申报项目。农业会同财政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有关支农资金和项目,支持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公共设施、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和技术改造。如2017年争取上级资金1100万元,主要扶持葡萄精深加工、采后商品化处理以及物流配送等;

2018年完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补助项目建设需求申报,争取上级资金350万元,主要扶持建设蔬果处理中心2个、冷藏库25座、烘干设施14座。二是加大品牌推介。通过2017年“坦洋工夫”独家冠名央视戏曲频道《梨园闯关我挂帅》栏目,努力实施以“坦洋工夫”为重点的公共品牌战略;连续多年举办“斗茶赛”“葡萄节”“线面节”、推介福安特色小吃等活动,扩大品牌效应,促进产业提升。三是政策推动。市财政逐年增加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7年达1000万元,加强扶持我市茶产业的发展。制定出台了《福安市2018年茶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关于福安市竹业产业发展意见》《关于扶持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四条措施》等系列文件,组建市农垦集团,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为我市农产品加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㈡提升质量,推动创新。全市食品企业获得QS工业品生产许可的有400多项,基本上建立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率先在全省茶业系统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每年定期对各乡镇春、夏、秋茶叶进行例行抽检;积极组织实施现代茶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共完成初制厂房清洁化改造7.25万平方米,初制厂改造升级167家,引进各种先进茶叶生产加工设备249台(套),大幅改善我市茶叶加工企业的卫生环境和装备条件。围绕新产业、新技术、新平台、新业态、新模式等“五新”任务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重点,有效整合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重点支持我市茶叶、水产、果蔬、畜牧、林竹、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优势领域和优势企业的技术创新、专利开发和成果转化的工农业科技项目。如福安市丰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申报的《柚子茶研究与开发》、福安市农天笑发展有限公司申报的《泥鳅生态养殖示范与推广》2个项目获得宁德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获得补助231万元。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新产品,创新新品牌。如:福建原生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原生园”牌绿竹笋通过国家食品安全认证,其绿竹笋保鲜技术取得3项国家专利,解决绿竹笋保鲜销售难问题,实现了笋制品加工企业零的突破。

(三)牵手电商,开拓市场。

我市从建立健全电商运营网络、建设电商服务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助推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一是建立健全村级电商服务网络。至目前全市建立市级农村淘宝服务中心1个,村级服务站106个。通过和阿里巴巴、菜鸟物流等大型电商物流企业合作,全面铺开农村快递物流网络。同时积极对接绿生源、农度、乡村有约、闽特汇、安果汇等本地农产品电商平台近30家,结合顺丰冷链物流、福安市葡萄产销联盟等,形成福安葡萄上海站、深圳站、广东站、厦门站、福州站、泉州站、浙江站等物流经营店,较好地解决了农民销售难的问题。二是培训电商人才。目前,我市共举办各类电子商务培训班100多期,培训电商人员5000多人次。三是推动农产品产销衔接。积极对接绿生源、农度、乡村有约、闽特汇、安果汇等本地农产品电商平台近30家,参与指导农产品标准化包装分级、冷链物流、商场对接等活动,帮助建立营销线上平台,开展线上电商销售服务。今年农业局、商务局等部门联合举办了“新技术、新农业、新零售”为主体的福安市农产品(葡萄)新零售创新大会,国内的50多家电商企业、平台与福安农产品加工企业、葡萄种植大户现场展开线上线下一体新零售对接。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我市农产品电商企业销售本地农产品产值近2亿元。

㈣发挥优势,延伸链条。调研组看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多环节多层次多领域增加了农业收益,推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葡萄产业是我市特色、优势产业之一,面积5万亩。为提高葡萄质量,葡萄均需疏果,仅松罗乡,全乡葡萄疏果达7万担。新味食品有限公司使其变废为宝,将葡萄进行提炼、深加工,生产专利产品酵素系列保健品、果脯及葡萄醋等,企业创产值4000多万元,农户每亩增收600元,促进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福建省正堃富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果农修弃的葡萄枝制作灵芝生长菌桶,同时,利用兔粪便、兔内脏、腐叶草及灵芝采收后的废弃菌桶等,生产生物有机肥,用于葡萄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随着葡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市特色葡萄酒加工业也应运而生,赛岐的“一家亲”、松罗的“九家红”“绿声源”等品牌葡萄酒、葡萄醋、葡萄果汁投放市场,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和农产品加工业前延后伸。

三、问题和不足

㈠全市宏观方面: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我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少,约占总数的5%,存在大量家庭作坊式小微企业,年产值多集中在500万元以内。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多数企业生产产品为初级产品,如初制茶叶、线面、烤肉、茶油、饼干、面包、蛋糕、蜜饯等传统食品,加工品种中初级加工品和精深加工产品比例约为90:10,产品主要以初级加工品为主。三是行业发展压力较大。由于受限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及不良金融信贷等因素的影响,2017年全市食品、茶叶加工产业完成产值24.16亿元,下降21.43%;2018年1-5月,食品、茶叶加工产业完成产值7.56亿元,下降11.66%。

㈡企业微观方面: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市从事农产品加工的工人多,但高层次和技能型人才很少,自主核心技术欠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模仿多、创新少,多生产市场同质化产品,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大部分企业属于“家族经营”,存在小农经济思想,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低,多单打独斗,少联合经营。三是企业资金普遍紧张。受不良金融信贷的冲击,当前我市融资担保、在保总额增幅持续下降,银行贷款增幅低于企业对生产流动资金的需求,由此导致企业资金普遍紧张,部分企业资金断裂,出现还贷困难,经营难以为续。四是产品质量存在隐患。全市食品加工企业已达800多家,取得生产加工许可证并在有效期内的只有163家,只占17%多(茶叶企业占10%多),有的企业对食品安全认识不足,为了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生搬硬套同行的管理制度,一旦获证后就搁置一旁,不去执行;少数企业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添加剂;农产品在种植阶段经常使用农药等。

㈢配套服务方面:一是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相比,我市农产品加工关联服务业的能力薄弱,仓储、冷链物流等配套服务能力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二是政策扶持不够到位。市里没有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散落,导致食品企业环评困难,无法审批,企业电价较工业园区企业贵;政府本级财政专项资金对茶产业较重视外,尚无针对农产品加工产业的专项资金支持政策,企业除银行贷款外,其他融资方式较少,创业企业和中小企业缺乏长期股权资本的投入和支持。三是品牌运营能力不足。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的商标数量约占宁德市的三分之一,虽然产品商标众多,但有影响力的品牌不多,宣传不足,品牌推广较弱,市场认可度较低。如“坦洋工夫”公共品牌打造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大多茶企只关注自身品牌的宣传,对公共品牌的宣传不够热心。四是质量可追溯管理体系建设缓慢,如全市600家茶企,只有50多家开展质量追溯体系建设,茶叶以外的专业的食品安全检测、认证较匮乏。

四、建议和意见

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必须把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

㈠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履行好农产品加工业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等职能,进一步明确主抓食品加工的政府分管领导及对口管理部门,遇到问题能够及时研究解决。建议聘请科研院校或专家为顾问,帮助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做好“顶层设计”;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服务队,抽调精干人员,协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中存在困难,有序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㈡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一是实施企业家培训。组织企业家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参加高端管理培训,提高企业家管理和创业能力。二是组织实施技术改造与创新。加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合作,强化新产品研发,避免产品同质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强化企业内部人才激励机制,培养一批能力强、留得住的本土人才。三是大力推行电商。鼓励企业自建垂直电商平台,入驻天猫商城、淘宝商城、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通过对接政府电商专项资金项目,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电商平台建设步伐。

㈢建立产业集中园区。建议政府要规划和建设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园区,由政府投资兴建标准厂房,租赁给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使用,以加工园区为载体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空间上集聚,以解决非园区内企业无法审批环评的问题以及避免小微企业购地建厂房后生产流动资金跟不上,导致有的企业有厂房后又无法生产的弊端,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

㈣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认真对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办〔2018〕17号),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农产品加工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一是建议政府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金列入财政预算安排,统筹一定额度资金,专门用于培育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二是尝试有资本金实力和良好资信的非金融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投资基金”,政府每年提供一定的风险资金支持,试点逐渐改变政府资金无偿支持变有偿支持的投资方式,发挥基金多渠道筹资功能,广泛吸收公众闲散资金,做大风险投资资金池,并帮助组建专业投资管理团队和建立科学的投资风险评审机制,引导各类资金投向农产品加工产业,发挥财政资金对产业发展的杠杆和引领作用,切实推动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做精做优、做大做强,尽最大可能减少对政府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的依赖。三是鼓励企业做强做大。建议对产值突破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每增加1000万元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企业用电增量在1万度以上的,按该企业当用电量较上年同期用电量增加的部分,给予每度电价补贴;对纳税新增的部分,给予奖励;对当购置设备300万元以上、产值超亿元、税收超200万元的食品企业,给予企业贷款利息银行基准利率上浮部分补助。四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对认定为省、宁德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一定奖励资金,重点支持产品研发、技术提升等领域,以点带面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五是减轻企业负担。建议富信担保公司从支持本土农产品加工发展的角度,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优惠措施,提供信贷担保时调整降低保证金和担保费用,减轻企业负担;农产品加工企业用电参照工业园区电价执行。六是引进和培养产业人才。鼓励农产品加工人才返乡创办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要落到实处;部门协作统筹安排,鼓励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农产品加工相关专业,加快培养产业人才。七是推进产业招商。每年举办多场大型的招商引资活动,多渠道开展产业招商,重点吸引国内外大型食品行业龙头落户福安,或吸引福安籍食品企业回乡创业。

㈤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实施品牌强企战略,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参展补助经费,用于资助食品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大型食品展览会、设立福安食品产业专业展馆,推介宣传福安特色农产品,提高福安加工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开展品牌价值评估,确定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品牌,重点加大对“坦洋工夫”“穆阳线面”“穆阳烤肉”“绿色油库”等知名品牌的支持力度,发挥区域品牌或特色产品优势,壮大区域品牌、培育企业品牌。

㈥加强质量安全监督。顺应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不断提高的新要求,强化农产品原料基地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高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加工,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全面开展SC认证及ISO9001-2000国际质量、HACCP食品安全等质量论证,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轨道。积极推广应用普通数码、一维条码、二维码、电子标签(RFID)等方式对产品赋予身份证明。参考电机电器、茶叶企业享受的产品质量检测政策措施,为我市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质量安全及产品检测服务。引导企业加快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监控和记录从“原料到舌尖”的生产、仓储、销售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终端APP等途径进行数据采集跟踪。

㈦壮大两个产业集群。我市是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之一,同时也是南方烘焙食品产业重要推广基地,茶叶加工和烘焙食品加工是两大食品支柱产业。在此基础上,建议重点壮大茶产业集群和烘焙食品产业集群,茶产业集群以依托市农垦集团、隽永天香等龙头企业,烘焙食品产业集群以依托新味食品、顶丰食品等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加快企业联合、联盟步伐,实行联合投入、联合销售、联合标准、联合品牌,促进分工协作、深度融合,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目标共进、互惠互赢。茶产业要加强生态茶园建设,加快社口坦洋工夫城建设、完善茶青交易市场,开发茶饮料、速溶茶等新产品,延伸产业链。

㈧兼顾其他加工行业。根据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在壮大茶产业集群和烘焙食品产业集群时兼顾发展粮油加工、酿酒与饮料加工、果蔬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粮油加工主要加快穆阳线面、上白石机制面、福安山茶油产业提升,引导企业改良传统工艺,丰富产品品种,开展规范化生产示范,做强“老字号”品牌。酿酒与饮料加工主要利用福安葡萄资源优势,鼓励民间发展微型酒庄,提升加工深精度,发展果汁饮料,延伸葡萄产业链条;同时组织实施果蔬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和处理项目,提高果蔬资源利用率和节能减排水平。果蔬加工重点发展原味李干、笋制品等,如积极引进实力企业到潭头建立生产加工基地,解决潭头芙蓉李销路问题,同时也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畜禽产品加工主要发展好穆阳烤肉和卤鸭制品,提高作坊卫生水平,加快发展连锁经营。

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2

1 优势企业的基本情况

思南县畜禽产品加工大多以小工厂、小作坊形式存在, 目前较优势的企业主要有思南金氏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思南县大坝场肉联厂、江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凉水井综合制品厂和鼎一公司5家, 涉及的畜禽产品主要有皮蛋、牛干巴、咸鸭蛋、酸鱼、分割肉等。

1.1 思南金氏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该公司总部、加工厂房及养殖基地总占地6.8 hm2, 现拥有固定资产1 200万元。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有金氏皮蛋、金氏牛肉干、金氏酸鱼, 主打产品为金氏皮蛋, 主要销往上海、重庆、贵阳、遵义、铜仁等地。2007年和2008年先后注册了“庆玲牌”和“黔东三宝”商标。2012年公司出售皮蛋800万枚、牛肉干70 t、酸鱼45 t, 年产值达2 000多万元。2013年出售皮蛋1 000万枚、牛肉干100 t、酸鱼50 t, 年产值达2 410多万元, 比2012年增加近410万元, 同比增长20.5%。公司现有1个存栏量为1.2万羽蛋鸭的养殖基地, 日均产鲜蛋8 000枚, 是公司25%的原料来源。目前公司拟在思林乡和三道水镇建立蛋鸭养殖基地, 拟期自给蛋源50%以上。此外, 公司还长期与江西和湖南蛋鸭客商建立长期的购销关系, 以保障皮蛋原料稳定来源。

1.2 思南县大坝场肉联厂

思南县大坝场肉联厂占地总面积1 300 m2, 厂房面积450 m2。该厂牛肉产品种类有“思交牛干巴”和“思交牛排”2种, 目前主要以“思交牛干巴”为主。2013年“思交牛肉干”年销量18~20 t, 产值500余万元, 该产品获“铜仁市消费者协会推荐商品”“贵州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

1.3 江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江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位于思南县塘头镇, 占地总面积1 200 m2, 厂区面积800 m2。公司加工的畜禽产品种类主要有张氏皮蛋和酸鱼, 此外还有冰糖大蒜、芝麻饼、农家菜和花甜粑等农产品, 其中张氏皮蛋曾获“贵州省著名商标”“无公害食品”认证。由于原材料货源不足以及资金缺乏, 生产规模不大, 公司产品主要销往黔东南、遵义、铜仁、印江、思南等省内城市。2012年产值400多万元, 其中皮蛋和酸鱼占80%。2013年产值600多万元, 皮蛋和酸鱼占85%, 产值比2012年增长50%。

1.4 凉水井综合制品厂

凉水井综合制品厂位于思南县凉水井镇, 占地面积700 m2, 厂房面积500 m2。公司产品种类有凉山鼎中药皮蛋和凉山鼎中药鸭咸蛋, 该企业已获得“一种中药皮蛋及其制法”“一种中药鸭咸蛋”和“魔芋红苕粉”3项国家技术专利, 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广州等省外城市。2013年皮蛋产量20万枚, 咸鸭蛋10万枚, 产值50多万元。

1.5 鼎一公司

鼎一公司是2000年成立的以生猪屠宰及鲜猪肉分割为一体的屠宰加工厂, 公司总占地面积3 200 m2, 厂房面积2 000 m2。该公司屠宰的生猪产地来源广泛, 除85%来源于本地外, 也有来自湖南、广西、重庆和遵义的生猪。“十一五”期间, 该公司年均屠宰生猪1.8余万头, 年均产值约72万元。2013年屠宰生猪2.3余万头, 年产值约96万元, 比“十一五”期间的年产值增加33%。

2 企业情况剖析

思南县这5家畜禽产品加工企业均为中小型家族企业, 金氏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较为完善的畜禽产品加工中型企业, 公司生产规模在逐步扩大, 公司团队在不断壮大, 生产环境在逐步改善, 生产技术已实现了传统手工与现代化技术接轨, 销量在逐年上升。该公司虽已具备出口的相关资质, 但由于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供不应求, 并没有多余产品出口销售, 此外蛋源的缺乏也阻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大坝场肉联厂的“思交牛干巴”在本地是畅销产品, 完全按传统的作坊制作, 由于企业牛肉原材料不足、资金紧张等原因阻碍了规模的发展。江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产品种类较多, 但松花皮蛋和酸鱼的产值占总产值的80%以上, 产品销往地主要是贵阳、遵义、铜仁、重庆等大城市, 皮蛋出现零库存的现象较为常见, 蛋源常需从临县 (印江县、石阡县等) 、省外 (湖南、广西、江西等) 购进。凉水井综合制品厂为家庭式自营企业, 是较为规范的家庭作坊, 企业产品采用自家配制中药材加工而成, 具有3项国家技术专利, 由于规模的局限性, 目前年产量为20万枚的中药皮蛋和10万枚的中药鸭咸蛋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广州等外省城市。鼎一公司是我县唯一一家生猪屠宰加工厂, 年均屠宰量为2万头, 只能满足本地对鲜猪肉的需求, 生产厂区宽敞但基础设施落后。

3 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3.1 产品单一

5家畜禽产品加工企业除思南金氏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和江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种类较为丰富外, 其他企业只生产1种或者2种产品, 特别是凉水井综合制品厂已获得的“魔芋红苕粉”专利并未进行利用, 没有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畜禽产品种类开发的帮扶力度, 可实行校企联合的形式进行产品的开发, 同时实行招商引资整合资金的形式利用好传统优势技术。

3.2 原料缺乏

阻碍5家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同一瓶颈皆为原料的缺乏, 无论是皮蛋的原材料还是牛肉干的原材料都是企业一大难题, 在生产旺季企业只能从外地购进原材料, 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思南金氏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自有的养鸭基地只能达到目前原材料供应的25%, 要想进行产品出口销售, 产品的数量还远远不够。各级政府部门应帮扶企业建立养殖基地, 并进行技术上的指导, 同时要引导企业与现有养殖规模户进行对接, 实行产加一条龙。

3.3资金缺乏

有些企业由于资金缺乏, 一直未能扩大、完善生产规模。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我县畜禽产品加工企业的重视力度, 在资金借贷上和农业项目专款上进行帮扶, 打造好思南地方土特产这个品牌。

3.4 企业意识落后

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3

一、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末,全区年销售额百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917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4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5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0户,有5户达10亿元以上。有12户企业进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46户成为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区农畜产品加工量已占到原料生产总量的42%,农畜产品加工产值和原料产值比由2001年的049∶1提高到06∶1。全区农牧民人均收入的三成来自于向加工企业出售农畜产品。在乳业加工、肉牛肉羊育肥加工、羊绒加工、马铃薯加工、粮油加工、草业加工和特色野生资源加工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一批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跨区域、有特色、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农牧业产业化集群正在迅速崛起,培育出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名优产品,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草原兴发、河套恒丰等9个品牌成为全国驰名商标。

总体看,农畜产品加工业正成长为各地重要支柱产业,涉及的加工领域不断扩大,加工深度不断提高,除了粮油畜禽等传统大陆产品的加工规模和加工深度继续在扩展,特色农产品、中药材、瓜果、蔬菜及沙区、林区、山区的许多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野生的人工培植的特色动植物资源加工也正在蓬勃兴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如阿拉善盟的苁蓉、盐藻、卤虫、沙葱、沙盖加工业、乌海市的蔬菜、葡萄加工业、巴盟的粮油加工业、鄂尔多斯市的羊绒、沙柳、沙棘加工业、包头市的甜菜、油料加工业、呼和浩特市的牛奶加工业、乌盟的马铃薯加工业,锡盟的羊肉加工业、赤峰市、通辽市的鸡、鸭、肉牛肉羊加工业、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的中草药、黑木耳、梅花鹿、野生果酒果汁加工等天然绿色野生资源加工业等,均初步形成特色区域优势。产品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加工企业的有力带动下,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迅速发展,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区域。

二、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数量少,总体发展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现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上看,除少数几个大型龙头企业成长为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系较为紧密,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对农牧业和相关产业的辐射拉动力较强,并形成跨区域经营竞争优势。绝大多数企业受资金、人才短缺制约,发展缓慢,规模较小、与农牧户没有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基本上以单纯的买卖关系为主,生产原料依靠多头采购,来源和质量都不稳定,生产技术落后,产业链条短,加工层次浅,基本处于初、粗加工水平,产品市场竟争力弱。另外,布局分散、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无序竞争现象严重。龙头企业群体小,产业集中度低,严重影响区域农牧业优势主导产业和优势品牌产品培育。

2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不适应加工业发展需求。目前,各地农牧业生产与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均衡化生产对原料专业化、标准化和安全性的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原因,一是农牧户分散经营,专业化生产较难统一。二是农村牧区现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多为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弱、妇、幼,吸收运用新科技的能力差,使得基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和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发展缓慢。三是许多地方的种养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密,利益机制不健全,造成企业原料供给和质量保证率不稳定。

3行业标准体系和产品安全及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影响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内外市场开拓。现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中,仅乳业、食用油、饲料等部分产品领域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现有行业标准中,也普遍存在着标准陈旧,指标不足等问题,远远不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畜产品营养、安全、卫生的要求,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差距更大。另外,在产品检测体系、检测标准、市场监管体系及相应的法规制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完善问题。特别是产品安全检测机构数量少,设施装备简陋不足,工作条件差,经费和技术人员缺乏。面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点多面广和市场全面放开的状况,难以有效的承担起对生产和产品的全程项目检测以及对质量纠纷的界定和日常监督的抽检与市场流通产品的检查等任务,使得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在一定程度影响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制定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我区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农畜产品加工业必然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对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宏观指导,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真正把具有优势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对提高我区农畜产品市场竟争力,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至关重要。为此,自治区政府应尽快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协调各盟市旗县在总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地方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要加快制定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改变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和流通的分割局面,以培育区域经济优势和竞争力为目标,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重点扶持和加快培育一批带动力强和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与优势农牧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相结合,按照扶优、扶强、汰劣和资源、资产、资金相对集中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隶属关系,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合作和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及对本地企业扶优扶强等措施,加快培育一批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大、与农牧民增收关联度高、外贸出口拉动力强的、具有市场开拓力和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在财政投入、信贷、融资、税收、科技和用地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促进重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积极为区内企业进入国家农业部扶持的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行列创造条件。

3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及农牧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根据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自治区政府要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国际农牧业标准动向的研究,参照国际标准和国家农业部制定的《农产品加工业标准(修)订指南》,抓紧制定和完善我区农牧业生产标准体系和农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检查体系和相关规程制度,完善有关管理法规和管理机制,积极引导农牧民和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畜产品生产无规定疫病区的建设和申报及包括农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认证工作,提高我区农畜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同时大力加强农牧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宽、时效性强的农牧业信息网络体系,并尽快实现与国内外的全面联网,加强信息资源的分析和处理工作,特别要建立对农畜产品加工品的国际标准、尤其是主要贸易国加工品标准的动态跟踪制度,为农牧民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4进一步完善农牧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要按照主体独立、自愿合作、利益联动、风险共担的原则,加快建立农牧民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产销联结机制、行为约束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要通过完备的合同契约,确立企业与基地、农牧户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各方的责权利关系,把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衔接起来,特别要着重加强产业化的法规制度建设,制定具有法律效应的产品交、收制度、价格保护制度、货款结算制度、违约惩罚制度等,以健全的机制,确保合同(协议)的信誉兑现,保证市场交易的规范运行。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利用土地使用权、资金、产品、技术等要素,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加工企业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扶持农牧民组建合作社、专业协会、经纪人协会等产业化组织,通过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同时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农牧民合作组织建立专业协会,在政府、企业、农牧民、市场之间以及生产、贸易、加工之间充当沟通、协调的桥梁和纽带,引导协会根据农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技术推广、培训、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服务,切实维护各方的权力与利益,从而使农牧民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5大力加强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要把基地建设与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企业发展对原料提出的规模和质量需求,按照市场化、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均衡化、标准化的要求,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扩大优势农畜产品种养规模,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带、产业区。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牧户,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推进基地生产向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引导扶持培育发展种养专业大户、专业小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从源头保证加工产品安全,为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

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4

浚县是农业大县,是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重要基地,耕地面积91万亩,基本农田83万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苹果、蔬菜、畜禽等。全县粮食产量67万吨。

1、我县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产品,农户自己存放30%左右,产后处理一般是采取在自己院内或室内存放。设施简陋,鸟啄鼠盗,蚊蝇滋生,受自然环境影响,农产品腐烂变质,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农产品产后大部分销售给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是初级加工,生产小麦面粉、挂面,玉米淀粉等初级产品,转化率低,附加值低,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2、农产品产后由于农户储粮装备简陋,保管技术水平低,虫害和霉变等因素影响,农户产后及储粮损失率在8%—10%左右,按此计算全县损失粮食达4000万斤,相当于2万亩的产量。

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查报告 篇5

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兴起于上个世纪末。经过十余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具有8个加工系列和5个成熟经营模式的新兴产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达到了422个。其中,有4个、43个和81个企业分别成为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整个行业固定资产总额达135亿元,从业人数达到了3.3万人,加工的产品达10大类100余个品种,年加工能力超过了400万吨,产品在国内29个省市和国际20多个国家、地区的市场上销售,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销售额达到了448亿元,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销售额仍达到200亿元。我市已进入到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大市的行列。

一、农产品加工业在稳定全市经济增长上拉力凸现

从我市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大数据上显示,农产品加工业稳增长促发展上凸显出了4大拉动作用。一是改变了全市的工业结构,成为工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仅在3年内就增加了100余个,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占到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25%。农产品加工业近三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了80亿元,占到了全市整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9%。农产品加工业创出的产值由三年前的200多亿元增加到 500多亿元,占到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增幅超过了工业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中,农产品加工业的贡献率占到了30%以上。二是创造了税收,成为地方财政增收的一大来源。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属于低利润率行业,但它也给地方财政创出了可观的收入。据对XX县的宝龙饲料、福汇食品有限公司,XX市的金实集团、闾伊顺清真食品有限公司,XX市的达莲水产、锦州百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仁禾集团锦州富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XX县的富民牧业、辽锦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等9个企业调查,每个企业每年缴税额平均都在200万元以上。其中,像达莲、通亚、金实等企业年缴税额都在400万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每年给地方财政带来的收入达5.3亿元,占到了地方财政收入的10%,对地方财政增收的贡献率占到了30%以上。XX市每年地方财政收入大体在10亿元左右。其中10%来源于农产品加工业,在财政收入增长中,农产品加工业的贡献率占到了30%以上。三是带动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成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龙头。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促成了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的方向上转变。在全市400余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粮、油、果、菜、畜、禽、奶、水产和林业等10大产业链,将全市80%左右的土地和农户吸引到了这些产业链上。在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下,培育出了 多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田大户,实现了农户与企业二次生产的对接,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了百亿元以上。四是给农民创造出了就业岗位,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渠道。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除给农民带来百亿元的产品增收以外,给农民找到了一条就业的出路,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端起了新“饭碗”。据我们对全市百户企业调查,用工量少则200人,多则800多人,平均每户企业的就业岗位达300个。就业岗位的创造,给农民带来了增收。每位就业农民每年从企业中获得的收入大都在3-4万元左右,每户企业每年给当地农民提供的工资性收入少则在1200万元以上,多则超过了2000万元。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给农民提供的就业岗位达3.25万个,占到了农民就业岗位的`10%,给农民带来的工资性收入超过了10亿元。

二、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在对百户企业调查中,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们发出一个共识,就是在我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空间较大。一是在上规模上空间较大。首先是农产品的资源量大,能给扩大加工业规模提供基础性保证。目前我市每年提供的农产品总量大约在1000万吨左右,加上周边地区的输入,每年可供加工的农产品总量可达到1500万吨以上。如此多的资源,可为上规模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是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加工能力有限。目前,尚无一家企业成为国家和省级规模的企业。在422家企业中,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20户。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多而小的状态亟需通过上规模去改变。再次是投资的潜力和投资的积极性较大。目前有些行业在调结构中开始转向农产品加工业,一些民间资本也开始流向农产品加工业,他们都对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抱有信心。正在投资扩建中的XX市闾阳镇闾伊顺这个肉羊屠宰加工企业,原是一个年屠宰、加工、销售1万头牛和10万只羊,年销售额为6800万元的中型加工企业。今年,这个企业新增投资4800万元,计划将肉羊的加工量由10万只扩大到70万只,企业扩大规模后,每年实现销售收入可达到12亿元。凌海富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个以生姜种植、收购、储藏、销售为主的企业。在一期工程完成10.68亿元投资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16.01亿元,建起了80万平方米的恒温储藏库。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8亿元,企业利润可达5亿元,税可超过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二是在上档次上空间较大。目前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大都为初加工产品,产品档次相对较低,实现的附加值较少。市场的需求开始由低端产品转向中高端,产品对中高端产品的需求量明显加大。特别是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提升产品档次的能力和条件。XX市的金实集团新上一个名为“道隐谷”的五谷粮健康食品加工项目,产品分为各种成份,各种口味,各种包装,适应各种人群消费等,产品销售价格比普通加工产品提高了3-5倍,并得到市场认可。XX县的五味福食品加工将不同豆制品和普通鲜蛋加工成风味特色的中高端产品,产品在全国大型超市上架销售,销售额实现了翻番。三是在市场开发上空间较大。我市的地方特色产品,特别是地理标志性产品,诸如花生、葡萄、杂粮、水产品等,在全国闻名,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强。我市有一批品牌产品,诸如五峰米业、百通食品、达莲水产、常兴葡萄等闯出了市场,产品销量逐年递增,消费需求明显增加。据20家具有品牌产品的企业反映,品牌产品的市场销量每年的增幅都在10-20%左右,每年都有一批新市场接受这些产品。除产品上具有开拓市场的能力外,我市的物流条件得天独厚,依托国家区域性节点物流城市这一区位优势,可将加工的产品输往全国各地。

对于上述这三大空间的利用,我们进行了模拟测算,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可扩大一倍,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可实现翻番。

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6

------------------

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和引导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加快发展,近日,我们对全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情况作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关措施建议。

一、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消费量、加工量居全国首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800亿斤以上。近年来,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迅速,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逐步加强,粮油加工转化能力不断提高。

(一)我省粮食仓储及物流发展现状

1、仓储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部分地区实现了“规模存放、集中管理”。全省粮食仓储企业951户、库区1783个,其中国有企业525户、库区1222个。全省有效仓容1879万吨,其中平房仓1617万吨,占总有效仓容的86%;1998年以后新建有效仓容1221万吨,占总有效仓容量的65%。近年来,我省在完成国家承储任务的基础上,按照省政府“地方储备粮规模存放、集中管理”的要求,在济南、青岛、枣庄等市新建了一批标准高、规模大、设施全的地方储备库,东营、威海等7市实现了地方储备粮集中管理。

2、仓储节能减排能力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居全国前列。各级财政部门围绕储备粮规范化管理,加大对科学储粮、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支持企业推广物理防虫技术,应用环流熏蒸、粮情测控、机械通风等三项储粮新技术,开发了承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管理软件,建立“数字粮食”信息管理平台。目前,全省90%的地方储备粮仓房实现了科学储粮、绿色储粮、规范化管理。2009年,我省19个粮食储备库被评为全国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库,数量居全国第一。

3、“四散化”储运能力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初具规模。围绕国家《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我省在加强7个国家级粮食物流内陆节点城市和1个沿海节点城市粮食物流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对全省粮食收发设施进行了更新改造。全省50%以上的仓储企业具备了散储、散运、散装、散卸能力,“四散化”储运成为我省粮食流通的重要方式。全省28户国有粮食仓储企业拥有铁路专用线,2户拥有粮食专用码头。

(二)我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共有1058家粮油加工企业,其中,国有企业54家,占5.1%;外商投资企业62家,占5.9%;民营企业942家,占89%,民营企业成为粮油加工业的主力。2009年,1058家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58亿元,利税总额80亿元,粮油加工转化能力连续3年位居全国前列。

1、加工转化实力增强,产品市场影响力扩大。2009年全省1058家粮油加工企业,米面油加工能力达到3880万吨,专用粉、营养强化粉产量不断增加,食用植物油中一、二级油所占比重达68.6%。我省粮油加工企业拥有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32个,山东名牌和著名商标91个。

2、研发创新能力增强,粮油精深加工发展加快。在玉米加工、大豆加工和副产物利用方面,加强粮食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幅提高了粮油产品的附加值和粮油资源利用率。2009年,我省粮食加工企业研究开发投入达8亿元,获得专利159件。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增强,粮油产业集群效应显现。2009年,全省新上粮油加工项目54个,总投资32.3亿元,投产后预计产品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达3家,过50亿的5家,过10亿的33家。2009年,省粮食局重点指导和培育的十强粮油加工业龙头企业资产总值195.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实现利税24.6亿元。各地实行退城进郊战略,在粮食主产区或重要粮食物流节点,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了一批集加工、配送、质检、信息处理等为一体的现代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全省十大粮油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9万亩,投资规模75亿元,2009年实现经营收入398亿元,利税20.5亿元。

4、供给保障能力增强,新型粮油供销网络初步建立。为保证食品安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截至2009年,全省城镇便民粮油供应店6029个,从业人员

1.9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其中,全省“十佳”粮油快餐连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5亿元,利税6864万元,连锁店1493家;农村粮油服务网点1.4万个,从业人员近3万人,粮油食品经营量80亿斤,城乡粮油供给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二、目前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省粮食流通及加工产业取得较快发展,但与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仓储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一是地方储备粮库集中存放有效仓容不足。目前有10个市的25万吨市级储备、38个县(市、区)的50万吨地方储备分散储存在200多个基层收纳库里,而且这些基层收纳库设施条件较差,给储备粮管理带来隐患。二是库点建设布局不够优化。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按行政区划布局的仓库建设已不适应当前调控、应急保障和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粮食主产区和中心城区仓容偏紧,政府调控所需的现代化骨干粮库较少。三是仓储设施更新改造能力需要提高。我省符合现代化粮库要求的高大平房仓仅占总仓容的16%,仓库建筑普遍老化,粮食购销企业在仓储设施自我更新改造和功能提升等方面投入不足。

(二)粮食现代物流发展存在瓶颈制约。一是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比较少。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流通大省,省内流通量和跨省流通量每年均达到3000万吨以上,但符合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大型粮食物流中心(园区)发展尚未起步,省内为数较少的小型物流项目,仅能满足地方区域性粮食收发需要。二是散粮接卸能力不够强。粮食仓储设施、装卸运输设备和检验设施不能满足散粮流通的需要,粮食流通费用偏高、效率偏低,制约了粮食储运全面实现“四散化”。我省现有的仓型主要为平房仓,不适应规模化散粮接收发送的需要,而适合粮食散装散卸的立筒仓、浅圆仓仅占10%。比如,作为我省吨粮大市的德州市,其适

合散粮装卸的立筒仓仅有1.28万吨,占总仓容的1.60%。三是信息化程度不够高。信息资源缺乏整合,覆盖全省的粮食现代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尚未全面建立,物流信息传递不畅,粮食市场各自为战,粮食资源优势和整体实力未得到全面体现。

(三)粮油加工产业发展层次偏低。一是规模化生产能力相对较弱。我省粮油加工企业数量多,但布局分散,多为中小型作坊式企业,与国内先进企业相比,在加工能力、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带动辐射力、综合经济效益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没有真正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不能适应国际、国内面粉加工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二是精深加工科技研发应用能力相对较弱。为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抢占市场资源,国内外许多跨国粮商正在进军小麦、稻谷、芝麻、大豆浓缩蛋白等粮油精深加工项目。而我省作为粮油生产大省,粮油加工业仍处于初级加工为主的状态,粮食产业链短,对粮油资源和粮油加工副产品未进行深度开发,增值潜力没有完全挖掘。尤其是企业为了追求短期效益,很少主动进行粮食精深加工的研发投入,致使一些科技成果停留在试验阶段,一些先进成熟的技术、装备不能及时推广普及,制约了粮油加工产业向高、精、尖层面拓展,给我省粮油加工产销网络的未来布局带来了深层次隐忧。三是食用油加工对外依存度较高。2009年外资开始在我国粮食流通领域广泛布局,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市场的“ABCD”四大跨国粮商均在国内开展粮油加工业务,外资企业控制力不断增强,其中我省外资企业加工能力占全省油脂加工能力的40.8%,造成食用植物油价格波动大,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四是产品质量检测环节相对薄弱。粮油监测业务没有普及,粮油加工质量管理和技术规范方面缺少有效制约,原粮监测与粮油食品监测体系缺少应有的链接,使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现象非常突出,粮油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三、加快我省粮食流通和加工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粮食产业加快发展,必须突出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已有的产业优势,在确保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力争把我省建设成为粮油流通大省、加工大省和食品大省。

(一)统筹规划,高点定位,改善粮食仓储布局。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的原则,采取“财政扶持、地方配套、企业自筹”方式,突出“四散化”储运和科学储粮方向,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完善功能,大力提升粮食仓储流通效能。一是支持储备粮集中管理建设。根据我省粮食仓储设施布局现状和发展需求,对中央、省、市、县四级规划进行有效衔接。重点对收购集中、储存量大和交通便利的区域进行修建改造,尽快实现集中储存管理。二是支持建立仓储设施更新改造机制。鼓励地方储备粮库提升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推广应用科学储粮新技术,扶持有重要科研意义和推广价值的科学储粮项目研究。三是支持合作建库。引导市县探索吸纳社会资金,走合作建库的路子,充分发挥仓库资产的效益,切实解决有效仓容不足的问题。

(二)实施“送粮仓下乡”工程,鼓励科学储粮。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按照全省农户15%的比例,支持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部分农户配备新型储粮装具示范仓,送粮仓下乡,建立农户产后减损体系。据测算,使用新型储粮装具示范仓,可使储粮损失率降低5%,每口示范仓减少储粮损失50公斤。按照每仓价值420元计算,省级投入3亿元,可拉动10亿元其他资金的投入,每年可为农户减少储粮损失12.5万吨,增加经济效益2.2亿元。

(三)搭建平台,积极支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划,支持建设具备交易、仓储、加工、中转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物流中心以及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粮油物流公共信息化平台,作为担负一定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设施,促进全面实现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能力,健全政府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的协同工作机制。

(四)支持科技创新,提高粮油加工产业竞争力。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大粮油精深加工科技研发投入,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提高粮油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一是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应用投入,支持企业在食品营养、粮油加工工艺及装备、成套工程技术等领域进行新产品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二是支持粮油食品企业加快技术和设备更新改造步伐,走技术挖潜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提高企业技术水平,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鼓励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进行粮油精深加工科技研发,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加快科技创新和粮油产业化发展步伐。

(五)加强引导,促进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各地选择一定区域内(一般以县为单位)具有相当规模、辐射面广、产业链条长、经济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产业园区作为支持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就近整合各类企业资源,引导培育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品牌,集粮食现代物流、加工与资本运营于一体的旗舰级粮食企业巨头,促进建立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粮油产业集群。尤其注重扶持国有粮油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和渗透力,增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

(六)创建品牌,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支持“放心粮油”品牌认证、“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工程”、“居民厨房工程”、“放心早餐工程”等粮油品牌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我省“放心粮油”生产配送销售网络,逐步建立安全的粮油供应渠道。一方面,鼓励粮食企业利用城区网点资源优势,投资改造现有粮店、粮食仓库和其它经营设施,完善市区粮油食品网点布局;另一方面,引导骨干粮食加工、经营企业积极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开设粮油兑换点、便利店,完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确保农民方便消费、安全消费。

(七)加强监管,确保粮油食品安全。发挥第三方粮油质量监测机构在质量保证链中的作用,确保粮油食品安全。一方面,支持建立连接食品原料加工制造、储运和流通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鼓励粮油加工企业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内检管理,建立从原料采购、加工到出厂面市各环节的监管制度,做到不合格产品不加工、不出售。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以及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测与评估检测的作用,形成粮油食品检测监管合力,实施从原粮流通到食品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的质量监测;支持粮油质检机构和有关中介机构在大型粮食交易市场设立服务窗口,促进建立粮油食品生产许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支持相关监测机构配备高科技快速监测仪器,实现粮食品质快速检测;支持建立覆盖全省的粮油质量监测和追溯信息平台,促进建立粮油产品质量安全召回制度。

农产品产后减损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7

关键词:农产品,产后减损,调研

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构建新农村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载体, 并承担着独特的历史性社会责任。为此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对山西省古交市主要农产品产后初加工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 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山西省古交市总人口21万, 农业人口约8万, 现有耕地24.1万亩, 山地占总面积的95%以上。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方式和较差的地形和土质条件、较低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导致该区农作物产量较低。加之山区没有普及农村公交车, 交通不便, 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慢、程度不高, 农产品产后损失较严重。

1.1 农作物情况

2013年全市粮食、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30 000亩, 产量10 750t, 主要种植有马铃薯、玉米、谷子、豆类 (大豆、小豆) 、小杂粮 (莜麦、糜黍、高粱、荞麦) 、油料等。其中, 马铃薯种植面积是35 500亩, 产量3 10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50%, 产后损失率18%;玉米种植面积是22 350亩, 产量2 00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55%, 产后损失率5%;谷子种植面积是11 730亩, 产量1 00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62%, 产后损失率5%;豆类种植面积是30 200亩, 产量2 60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40%, 产后损失率4%。小杂粮种植面积是20 720亩, 产量1 30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61%, 产后损失率6%;油料种植面积是10 000亩, 产量75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20%, 产后损失率5%。

1.2 水果种植

2013年全市水果因受灾绝产, 2012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1.81万亩, 产量7 260t。农户自存数量占比24%, 产后损失率12%~20%。其中, 苹果种植面积0.39万亩, 总产量2 80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40%, 产后损失率15%;梨种植面积0.16万亩, 总产量96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15%, 产后损失率17%;葡萄种植面积0.04万亩, 总产量330万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5%, 产后损失率15%;杏种植面积0.97万亩, 总产量2 69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40%, 产后损失率20%;其他水果 (桃、李、核桃、甜瓜、草莓等) 种植面积0.2万亩, 总产量1 569t。农民自存数量占比20%, 产后损失率12%。

1.3 蔬菜种植

2013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2 000亩, 产量50 000t, 主栽种类有:甘蓝、萝卜、胡萝卜、大葱、洋葱、西红柿、茄子、白菜、黄瓜、西葫芦等。甘蓝种植面积800亩, 总产量2 90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25%;产后损失率18%;萝卜、胡萝卜种植面积1 400亩, 总产量4 00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35%, 产后损失率22%;大葱、洋葱种植面积1 300亩, 总产量9 00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15%, 产后损失率15%;西红柿种植面积600亩, 总产量3 50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25%;产后损失率20%;茄子种植面积500亩, 总产量1 70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10%, 产后损失率12%;白菜种植面积500亩, 总产量2 00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25%;产后损失率16%;西葫芦种植面积500亩, 总产量1 80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5%, 产后损失率16%;黄瓜种植面积600亩, 总产量3 00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2%, 产后损失率10%;其它菜种植面积5 800亩, 总产量13 200t, 农民自存数量占比5%;产后损失率16%。

2 农产品产后处理的主要方式和存在问题

全市的农产品在产后处理方面绝大多数仍沿用原始的比较落后的储藏和保鲜方式, 农产品产后损失率很大。主要处理形式是保有实物形态, 简单分散储存。这种产后处理形态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农产品, 水果、蔬菜及其他粮食作物除少部分进行销售、简单加工成初级产品以外, 绝大部分被农户贮存在自己家中, 由于农户储藏方式原始, 储藏技术落后、设施简陋, 虫咬、霉变、鼠害、陈化等现象层出不穷, 导致农户的直接经济效益损失率高达10%以上。

2.1 作物种植损失

全市玉米、小杂粮等农作物主要是人力收割, 由于收割时间较长, 后期有掉粒、倒伏现象发生, 给农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 由于成熟后就收割, 水份相对超高, 这样又存在水份大, 不易储藏, 如遇连雨天, 就会发霉、发芽。近几年, 全市虽然引进了10多台马铃薯收获机, 但大部分马铃薯还是人工刨挖, 耕作粗放, 刨挖损失约6%, 储存霉烂损失约12%。豆类做干豆储存, 但处理不好会有虫蛀, 也给农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全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经营面窄, 管理水平低, 深加工能力极其有限, 粮食加工率仅为7.8%。

2.2 水果贮藏损失

大部分水果是鲜食销售, 多数果农没有储藏冷链设备, 也没有水果深加工企业, 有些水果没能及时卖出, 造成霉烂变质。此外旱灾、缺水、病虫害增多等自然灾害, 给果农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2.3 蔬菜损失

全市本地蔬菜大部分是鲜食外销, 由于多数菜农没有储藏冷链设备和及时的销售信息, 导致有些蔬菜没能及时卖出, 造成霉烂变质。干旱、病虫害增多等自然灾害, 也给菜农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3 意见建议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前景广阔 等 篇8

文梁宝忠

近日,记者从农业部在河南驻马店举行的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获悉,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的快速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的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高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可以保持年均13%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将超过2:1。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在论坛上说,目前由于农民在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方法落后、设施简陋,损失浪费十分严重,据专家测算和实证分析,我国农户储粮平均损失为7%-10%,每年农户储粮造成的粮食损失300-450亿斤;产后损耗蔬菜为15%-20%,水果为10%-15%,马铃薯为15%-25%,产后每年损失蔬菜约1亿吨,水果约1400万吨,马铃薯约1600万吨。如果粮食、果蔬每吨按2000元计算,马铃薯按每吨1000元计算,折合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按目前单产水平计算,相当于全国年浪费1.4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另外我国每年还有7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玉米芯、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麦麸和700万吨的蔗渣等植物纤维资源和果皮、果渣、动物骨、血等加工副产物亟待深度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势在必行,前景广阔。

《百名专家谈转基因》出版发行

为了科学全面地了解转基因技术,由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组织编印的《百名专家谈转基因》一书即日出版发行。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新品种,能够有效降低农药、化肥投入,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选择,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已成为抢占科技至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百名专家谈转基因》是由国内相关领域一百多位专家撰写,分为转基因技术发展、转基因产业应用、转基因安全管理三个篇章,文章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和安全管理知识,澄清了事实,将为全面了解转基因知识提供有益的帮助。

工业化养殖是鱼类养殖发展方向

9月18-20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共同承办的中国工程院第124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鱼类工业化养殖与可持续发展”在北京成功召开。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出席论坛并讲话,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到会致辞。论坛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雷霁霖在论坛上提出要大力发展鱼类工业化养殖,即集工程化、工厂化、设施化、标准化、信息化于一体的现代化鱼类养殖产业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渔业局局长赵兴武、科技教育司产业技术处处长张国良出席论坛并做主题报告,来自全国水产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鱼类工业化养殖装备与生产管理”、“鱼类规模化繁育与养殖技术”、“育种与生物工程”、“鱼类营养与饲料”、“鱼病防治与渔药”、“加工与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与产业经济”等7个专题展开了充分的研讨和交流。

超级稻培育破九百大关

上一篇:退件申请书下一篇:地税局长党组书记述职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