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加工业

2024-07-15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精选12篇)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 篇1

农业发展, 科技是关键。如何把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现代农业发展中, 是第十八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 (以下简称“农洽会”) 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5年9月6日至8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 以“开放合作绿色科技创新发展”为主题, 以投资、贸易和资金、技术合作为重点, 突出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信息化, 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农业部支持的“第18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召开。国家有关部委,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企业、农业装备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加工出口示范基地、全国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休闲农业企业;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国内外大型采购商、设备商、生产商、境外经销商和贸易代表;国内外涉农金融投资机构及知名商会、行业协会、学会;港澳台知名人士、农业社团组织;有关国家驻华使节、农业官员和涉农国际组织机构代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各级新闻媒体;以及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休闲农业企业、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鼓励成长发展快、产品市场前景好、基础条件突出、社会诚信度高的中小微企业等多个单位参加了会议。

“粮仓”变“厨房”办“永不落幕的展会”

9月6日上午, 中国“农洽会”在驻马店开幕。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和国内外170多个代表团的2万多名嘉宾客商齐聚天中, 共襄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盛事。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宣布大会开幕。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保存, 副省长王铁, 省政协副主席高体健等出席开幕式。

陈晓华在开幕式上讲话。他说, 自1998年以来,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成功举办了十七届, 已累计签约重点投资建设项目3800多项, 签约金额达3000多亿元。洽谈会已成为国内外业界知名的展会, 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河南充分发挥农业大省的优势, 通过展会搭建平台, 平台凝聚资源, 资源服务产业, 进一步延伸了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 将河南由“国人粮仓”变成“国人厨房”, 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新的贡献。

王铁在致辞中说, 中国有句古话叫:“女大十八变, 越变越好看。”18年来, 洽谈会给驻马店乃至河南带来很多可喜的变化。18年办会, 洽谈会逐渐成为促进我国中东西区域合作, 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 地区间实现了优势互补, 加快了腾笼换鸟的步伐, 呈现出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突出态势。18年办会, 洽谈会规模一年比一年大, 人数一年比一年多, 效益一年比一年更好, 成为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题的4A级展会, 成为驻马店和河南省对外开放的一张金字招牌。18年办会, 驻马店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引进了一批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 做大做强了产业链条, 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驻马店的第一支柱产业。18年办会, 带来了巨大的红利, 老百姓不仅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驻马店的人均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等指标均实现高速增长, 引入了一大批新知识、新产品、新模式, 唱响“互联网+”的理念, 办成了“永不落幕的展会”。

开幕当天10个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签约

随后, 第十八届“中国农加工洽谈会”国际农产品加工业合作交流推介会举行。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 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星出席并讲话。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主任童玉娥主持会议。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秀忠, 省农业厅党组成员、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马国明,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戚存杰出席。亚洲国际贸易投资商会主席、东盟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吴志毅, 智利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卡洛斯·帕拉,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安娜·夏洛蒂·萨默维尔, 西班牙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赛廖尔·耶稣·华雷斯·卡赛多等出席会议。

宗锦耀在讲话中说, 此次国际农产品加工业合作交流推介会在“中国农加工洽谈会”期间召开, 对于推进中国与各国农产品加工业合作交流, 促进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希望参会代表以这次对接活动为契机, 加强相互交流, 学习和借鉴先进理念和经验, 为提升农产品加工发展水平做出新贡献。就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他指出, 近年来, 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发展成为极具成长潜力的朝阳产业, 迅速成长壮大起一大批规模企业,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 农产品加工业在与国际接轨中出现了一些带有方向性的趋势。当前,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 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线, 以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 推动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 更加注重体制创新、质量安全、资源环境和集约发展, 大力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主食加工、新业态新模式、技术装备、龙头企业、品牌战略、加工园区和主产区加工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 积极构建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公共服务、组织管理等支持体系, 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

陈星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大会组委会向到会的各位中外来宾、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代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说, 驻马店有庞大的市场规模优势、自然资源优势、人力和土地资源优势、便利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 具有富有特色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 驻马店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能源和煤化工、医药、建材、装备制造、轻纺为支柱的地方工业体系, 培育壮大了天方药业、昊华骏化、中集华骏、蓝天集团、十三香等一批骨干企业, 迈出了由农业大市向新型的工业城市转变的坚实步伐。推介会上, 吴志毅、安娜·夏洛蒂·萨默维尔、赛廖尔·耶稣·华雷斯·卡赛多进行了演讲。精彩的演讲, 博得与会领导和代表的阵阵掌声。

开幕当天, 主办方除举办了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展示推介、项目发布, 10个有代表性的合作项目正式签约。据悉, 会前, 第十八届中国农加工洽谈会组委会, 通过向国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广泛开展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征集活动, 共征集到163家企业的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179项, 向国内4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征集到了农产品加工业科研成果转化项目685项。并通过中国农加工洽谈会官网进行了发布, 有效地促进了信息互通共享。各省市区农产品加工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会前积极沟通, 进行科企对接。目前, 已促成6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与40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达成79个科研成果转化合作意向, 并正式签约10个有代表性的合作项目。

互联网+农业上山下乡进万家

9月7日上午, 第十八届中国农加工洽谈会电子商务高峰论坛在黄淮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以《互联网+农业上山下乡进万家》为主题, 吸引了诸多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的关注和参与。

上午8时30分, 论坛正式开始。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市长陈星首先致辞, 代表市委、市政府, 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 向嘉宾的参与表示欢迎。他说, “互联网+”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 是将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 全面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互联网+农业”创新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理念和经营模式, 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陈星指出, 驻马店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 同时也是河南省重要的人口大市和新兴工业城市, 在发展“互联网+农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驻马店是个人口大市, 总人口896万, 是河南省第四人口大市;农业资源丰富, 是国家和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地处我国南北方、东西部的结合地带, 区位优越, 物流发达;有着较好的产业优势, 通过17年办会, 引进了一大批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说, 驻马店发展“互联网+农业”潜力较大, 前景无限。

陈星表示, 近年来, 驻马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及电子商务发展, 在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制定促进“互联网+”有关政策、努力营造发展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我市“互联网+”产业规划, 以互联网促进产业升级, 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以黄淮学院为依托, 成立了全省首家跨境电子商务学院;筹建了市电子商务产业园, 积极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和示范企业;加快推进我市保税中心建设, 推动跨境电子商务的开展;积极开展互联网进农村, 推动“互联网上山下乡”;以市网商协会为依托, 积极开展各类互联网人才培训。

陈星强调, 目前, 我市的“互联网+农业”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 这次论坛围绕《互联网﹢农业上山下乡进万家》这一主题, 为农业互联网可持续发展搭建一个全方位交流平台, 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十分宝贵的学习机会, 对驻马店现代农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意义重大。真诚期望各位领导、专家以不同角度解析行业动态, 分享对行业的独到见解, 为我市“互联网+”特别是“互联网+农业”把脉问诊、建言献策。真诚欢迎电商企业到驻马店投资兴业, 共谋发展, 我们将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提供优质的政务服务, 共同开创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携手迎接互联网春天的到来。

随后, 北京农信通集团董事长李勇, 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院长李玉民,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主任雷兵, 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张建华, 楚楚街副总裁蒙克, 中国网库副总裁李战军等分别作主旨演讲, 从不同角度为大家呈现“互联网+”的魅力与精彩, 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余学友察看“农洽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区

9月7日, 市委书记余学友在出席了第十八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驻马店市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后, 专程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区实地察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情况。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戚存杰一同察看。

市委书记余学友在出席了第十八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驻马店市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后, 专程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区实地察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情况

由中共驻马店市委宣传部、驻马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 驻马店市群众艺术馆、各县区文广新局承办的“天中遗风”驻马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为今年的“中国农加工洽谈会”增添了不少亮点。本次参展的非遗项目共计95项, 展示类88项, 展演类7项, 其中本市非遗项目84项, 外地市项目11项, 基本涵盖了本地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医药、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等内容。

一进入展区, 浓郁的天中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杨集毛笔、德胜祥木板年画、泌阳烙画、剪纸、老粗布、钩编、上蔡东岸桃核雕花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吸引了参会嘉宾和众多市民驻足观赏。余学友一行自北向南, 每到一个展位, 都对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认真细致参观, 与参展代表亲切交谈, 详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项目参展情况。

余学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希望有关部门搞好服务, 广泛宣传和弘扬传承天中优秀文化, 为第十八届“中国农加工洽谈会”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产业支撑

自今年1月21日“阿里巴巴·驻马店产业带”正式上线以来, 连创佳绩。累计上线企业突破350家, 线上交易额达3700万元, 日均访问量突破4000人次, 带动线下交易突破2亿元。驻马店产业带在全国300多家产业带排名中位居36位, 最高名次曾突破22位, 发展势头之迅猛, 得到了多位省委主要领导的肯定和关注。

驻马店市电子商务产业园是在原恒兴数控产业园的基础上转型发展而来。通过与全国合约性物流前三强的恒兴物流的合作, 推动线上线下无缝对接, 奋力打造“2.5”产业。目前, 整个园区已累计完成投资8.2亿元, 建成面积达28万平方米, 其中展厅18万平方米, 仓储10万平方米, 可容纳1000多家电商企业入驻。目前, 园区内道路、电力、通信、供排水等工程已经进入最后验收和调试阶段。

开发区党委、管委会致力打造中部地区极具辐射带动和影响力的国家级“互联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作为全国合约性物流前三强的驻马店市恒兴仓储物流有限公司, 将互联网与现代物流充分叠加, 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斥资10亿元打造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和永不落幕的中国农加工洽谈会, 建成电子商务和物流仓储平台28万平方米, 可容纳1000多家电商企业入驻, 成为获得省政府嘉奖的第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2014年11月11日, 驻马店市电子商务产业园暨“阿里巴巴·驻马店产业带”正式揭牌, 2015年1月21日上线运营, 半年时间内签约企业突破400家, 线上交易额突破4500万元, 带动线下销售3亿多元, 在全国300多个产业带中综合排名第25位。2015年4月, 省委书记郭庚茂视察了驻马店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和“阿里巴巴·驻马店产业带”, 指出要把电子商务作为驻马店市的三大特色产业支柱之一, 抓住机遇, 努力打造一流的电子商务平台, 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借助“互联网+”战略发展机遇, 围绕将驻马店市电子商务产业园打造成为中部地区极具辐射带动和影响力的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 高起点谋划, 高层次推进,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引领城镇化, 培育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优势, 为实现开发区“二次创业”弯道超车提供产业支撑。随着中国网库“电商谷”、北京醋溜科技“楚楚街”、京东商城、巨人网络、当当网、苏宁易购和国美电器豫南分拨基地、占地200亩的爱家信息网络科技园等企业的相继入驻和开工, 产业发展新优势正在逐渐显现。

据悉, 第18届中国“农洽会”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现场签约21个项目, 投资总额182.49亿元。组委会向记者介绍, 本次中国“农洽会”期间共有173个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签约, 签约投资总额538亿元。其中1至5亿元项目98个, 5亿元以上项目20个。其中21个重点项目举行了公开签约, 签约总投资额182.49亿元。重点项目签约的企业代表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深圳、浙江、山东、江苏、新疆等省、市、区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华地区, 签约项目涉及米面制品、油制品、果蔬、乳制品、肉制品、饮料、休闲食品、种植养殖业等行业领域。其中, 驻马店市泌阳县人民政府与北京中恒兴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约的进口活牛屠宰冰鲜肉加工项目, 总投资就达5亿元。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 篇2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需求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随着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品牌企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中的翘楚!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环境;国际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经验;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区域分析;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领先企业经营情况;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投融资分析;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销售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本报告将帮助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销售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前瞻性的把握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

和趋势,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 篇3

关键词: 中国元素 工业产品设计 切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飞速发展,东西方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与融合,这些都给现代工业产品的设计带来了观念上的更新。将鲜明的中国元素,恰当地切入到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符合我国当下的审美流行趋势与技术发展潮流。然而,对于中国元素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多数情况下还停留在表面上的模仿与堆砌,而非情感和精神上的认同。鉴此,本文对中国元素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切入进行研究,通过具体的设计实例解读,深入发掘与研究中国元素与工业产品紧密结合的形式,使附有中国元素的工业产品闪耀于世界设计舞台。

一、概念的界定

1.工业产品设计

工业产品设计最早由美国艺术家约瑟夫·西奈尔在1919年提出,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产品设计理念始于德国的包豪斯运动。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曾5次公布或修订工业产品设计的定义。1959年公布的工业产品设计主要界定了工业设计师的职责和任务;1967年的定义支持者较少;1969年定义了从生产者和用户双方角度解决产品的外部特征、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1980年的定义支持者较多;2002年的定义,没有明确定义出工业产品设计的具体工作或研究范围,专业性、体系性不够强。针对我国制造业现状,本文采用1980年ICSID在第十一次年会(巴黎)上的定义,即“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经验及视觉感受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做工业产品设计”[1],[2]。

2.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的概念首次由上海梅高创意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峻在2004年的一次行业聚会中提出。目前,中国元素的盛行已是不争之实,但对于中国元素的内涵、概念的诠释,业界和学术界的理解不一。郭有献在《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中提到,凡是在中华民族融合、演化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中国人创造、传承,反映中国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国特质的文化成果,都是中国元素[3]。成阳在《中国元素论》中说明,中国元素的本质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应定位在中国文化环境外在有形和内在无形的物质载体上来理解[4]。付璐在《论中国元素的设计与创新》中给出,中国元素是指被中华文化圈及世界文化认同的,其本质是特有地域的国家民族文明,积极正面的符号与精神形象[5]。2007年,文化部在创办大型系列活动“人文中国”时提出,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视为中国元素。综上,虽然目前中国元素的定义还未统一,但从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中国元素代表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体现出中国的精神。因此,本文所理解的中国元素内涵是,被历代中国人认同,承载民族文化精神、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具象物质和意象元素。

(1)具象物质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然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在这文化脉络中,具象物质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常见的具象物质分类:民俗民艺,如剪纸、中国结、春节;吉祥图案,如祥云、太极、福字纹、卐字纹;文学艺术,如唐诗、京剧、书法、汉字、水墨画;动物植物,如熊猫、梅兰竹菊;器物器具,如青花瓷、矛、算盘;服饰饮食,如旗袍、筷子、饺子;表演体育,如二胡、琵琶、功夫;建筑景观,如天安门、牌坊、飞檐斗拱;发明创举,如司南、中药;传说故事,如梁祝、白蛇传;纹路纹饰,如夔纹、蝉纹、蟠螭纹;其他,如长江、恭喜发财。

(2)意象元素

中国的思想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灵魂,是意象元素的反映形式。思想文化影响最深刻的是儒、道、释三家的思想意识及其价值观体系。儒家提倡“尚中”思想,崇尚中庸、和谐之道,以和谐的观念进行产品设计,重视独有的节奏感与韵律感。道家追求“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人与自然和睦相处,是现代绿色设计、简约设计的根由,在设计中重视自然美。释即是佛,崇尚“心识”思想,强调美由心造、无心识就无所谓美丑,着力于对立两极之美、动静结合之美、空灵寂静之美。

二、对设计的认知过程

工业产品的竞争就是设计的竞争,人们对工业产品设计的认知,如图1,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设计不可能游离于工业产品的功能而存在。战国时期韩非曾说:“玉危无当,不如瓦器。”也就是说虽然是千金贵重的盛酒玉器,没有底,连水都不能放,其价值还不如普通的瓦器。说明在古代人们就意识到器物首先要满足使用功能。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设计的要求更加关注与产品的情感交流。优秀的工业产品设计应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人们能够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将中国元素恰当地切入工业产品中,使设计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底蕴与内涵,满足人们情感交流的需求。

图1 对工业产品设计的认知过程

三、切入实例研究

中华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彰显民族风格的中国元素数不胜数。对中国元素切入工业产品设计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因此不能不有所取舍,本文就所感兴趣的几个方面展开。

1.民俗民艺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与再创造

剪纸是中国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艺术,在简洁明了的构图和造型中表达出追求祥和安康、喜庆欢乐、美满幸福的生活愿望。例如,微软推出的珍藏版鼠标3500,如图2a,汲取传统的剪纸元素,晶莹剔透的纯白底色,传统的纹理,颇具古典神韵。如图2b,设计者将剪纸的吉祥寓意与高科技的电脑结合起来,既彰显出科技的魅力又体现出中国元素的人文气息。

在中国民间配饰中,有一种绳结源远流长,寓意深刻,被现代人称为中国结。绳结看不到开头和结尾,寓意永恒;四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寓;中间圆形路路相通,有处处顺畅之意。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如图3a,中国结优盘具有精致的中国结造型,古老而时尚,蕴含着独特的东方神韵。如图3b,中国结灯用于道路、广场、酒店等地方的装饰与照明,凝聚中华文化气息,烘托节日气氛,为城市增添光彩。

图2 剪纸艺术与工业产品

图3 中国结艺术与工业产品

2.吉祥图案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与再创造

我国民间吉祥图案寄寓着人们追求幸福、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在艺术形态上呈现十分丰富的特征,中国吉祥图案着重寓意着吉祥的内涵,重视结构形式,不追求对自然形象的真实摹写,而是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抽象符号表现。如图4a,联想笔记本的“祥云”图案与“漆红色”色彩交相辉映,蕴含着吉祥的中国文化内涵。如图4b,LG冰箱面板上印有唐纹吉祥图案,为家居环境增添华丽与典雅,彰显出悠悠的古韵。

太极图亦称“阴阳鱼太极图”,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图形。太极图中的阴阳两面象征着事物矛盾体的两个对立面,它们彼此和谐相处、相互依存、浑圆一体,寓意宇宙万物遵循对立统一、生生不息的基本规律。依照太极图的构成形式,幻响神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i-mu太极音箱,如图5a,音箱由一黑一白两个音箱组成,突破了我们常规印象中的音箱外形设计思路,给人一种非常惊奇的感受。将太极图形立体化,并巧妙地融入沙发的设计中,如图5b,这款设计获得了有“工业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的德国红点奖,设计师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妙地运用到时尚之中。

图4 吉祥图案与工业产品

图5 太极图形与工业产品

3.文学艺术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运用与再创造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传承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载体。汉字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形式美感,都蕴藏在一笔一画之中。例如,陈幼坚先生将中国书法与太极拳融合在一起,设计出太极马克杯,如图6a,选择跟缺失笔画部分造型接近的太极拳经典姿势动作图案,配合到三个书法字体当中,使之组合成为字体的一部分。华晨汽车集团中华轿车的车标是由“中”字构成,如图6b,字体是小篆演变过来的一个中字,很好地反映了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设计渊源。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形式,由墨色的焦、浓、重、淡、清产生丰富的变化表现物象,具有独到的艺术效果。例如,华日BCD-268(图7a)、香雪海BCD-290HN(图7b)多开门冰箱的钢化玻璃面板,施以中国水墨画花纹装点,极具中国风,时尚大气,受到消费者的热捧。

图6 汉字与工业产品

图7 水墨画与工业产品

四、中国元素在工业产品设计中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工业产品的设计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同时,世界各国家、民族的文化也在相互交融、相互抵消。随着人们民族意识的强化,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发扬和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并将其赋予到工业产品设计中[6]。中国元素植根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存在无限的拓展空间,但同时面临严峻挑战与考验。如果仅将中国元素视为标签,只为迎合人们的心理诉求,成为潮流发展的附庸,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必然就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如果我们把它视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点,一种参与主导世界的意识形态力量,借助中国元素在工业产品设计中所表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使工业产品设计理念得到发展和创新,那么,中国元素与中国工业产品必将作为品牌走向世界,影响世界。

参考文献:

[1]张磊,葛为民,李玲玲,钟蜀津.工业设计定义、范畴、方法及发展趋势综述[J].机械设计,2013(8):97-101.

[2]明月.中国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道[D].重庆大学,2011.

[3]郭有献,郝东恒.中国元素与广告创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成阳.“中国元素”论[J].文艺争鸣,2010(12):63-66.

[5]付璐,于彦博.论中国元素的设计与创新[J].求索,2012(6):169-170.

[6]李晶.中国元素与中国当代设计艺术[J].艺术探索,2010(4):140-141.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 篇4

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着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亟需优化升级的压力,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步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要通过供给侧改革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不断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企业是市场供给的主体,供给侧改革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发挥好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主导作用,只有切实提高企业产品创新效率,解决好产能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等因素造成的“供需错位”问题,才能真正启动内需,为新常态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研究评述

在现有文献中,测算与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工业企业研发效率是当前的热点与重要内容。国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比较早,Perelman(1995)对经合组织(OECD)11个成员国的八大工业部门,同时使用SFA和DEA方法测算了1970~1987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了对比分析[1]。Granderson(1997)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选取1977~1989年的数据为样本,对美国天然气管道运输业的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测算分解[2]。Kim和Han(2001)运用SFA方法,对韩国制造业1980~1994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3]。Hashimoto和Haneda(2008)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日本医药业1983~1992年间研发全要素生产率[4]。J.W.B.Bos等人(2010)对欧盟制造业进行了研究,运用建模策略解释了不同行业的技术效率差异[5]。Fernando JiménezSáez等人(2011)运用DEA方法,对西班牙食品技术部门研发效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提高研发效率的若干措施[6]。Pammolli等人(2011)通过对比欧洲和美国制药业的研发效率发现,区域因素不是造成研发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7]。

国内学者尽管对工业企业研发效率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冯根福(2006)选取35个行业1996~2004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SFA法对中国工业企业的研发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8]。张海洋(2008)运用DEA-Tobit法对我国1995~2004年各省市大中型工业的研发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9]。黄佐钅开(2009)基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解,对长三角地区的高技术新产品开发效率进行了测度[10]。傅晓霞(2011)运用中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1996~2005年的面板数据,利用SRA、SFA和DEA等方法对工业企业的研发效率进行了系统评价[11]。李晓燕、冯俊文(2011)运用DEA方法的基本思想,构建了新产品开发的项目规划和决策支持理论模型[12]。许敏,谢玲玲(2012)运用DEA方法通过对2003~2010年间我国各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值的比较,探讨省际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差距[13]。张江雪、朱磊(2012)基于绿色增长视角,运用四阶段DEA模型对我国2009年各省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14]。冯志军、陈伟(2013)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2001~2010年各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变动原因及地区差异[15]。王新红、郝海蕾(2013)运用DEA方法从行业角度对2007~2011年间我国工业企业研发效率进行测度,大多数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16]。屈玉阁(2015)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了2005~2011年我国30个省市工业企业的研发效率[17]。

文献分析表明,国内外对工业企业研发效率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有文献侧重于对工业企业研发效率的研究,企业研发活动一般包括产品研发和技术研发,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技术创新往往强调创新的内在过程特征,而产品创新侧重于商业和设计行为,具有外在的成果特征;产品创新除了技术创新因素外,还可能包含商业创新和设计创新因素。针对企业产品创新效率研究的文献很少,工业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从产品创新角度研究其效率问题更有市场价值。为此,本文围绕企业新产品开发问题,运用DEA-SBM模型探究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低下的原因,为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解决思路。

2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2.1 研究方法

DEA是应用数学规划模型评价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部门”或“单位”间相对有效性的非参数估计方法。比较常见的有CCR模型和BCC模型,分别用来处理生产技术的规模收益不变(CRS)和规模收益可变(VRS)假设下的决策单元(DMU)有效性问题。由于这两种模型均为径向DEA模型,对技术无效率程度的测量只包含了所有投入(产出)等比例缩减(增加)的部分。对无效DMU而言,其当前状态与强有效目标值之间的差距,除了等比例改进的部分外,还包括松弛改进的部分,在效率值的测量中并未得到体现。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采用Tone Kaoru(2001)提出的SBM模型进行分析,以便解决径向模型对无效率测量没有包含松弛变量的缺陷。

SBM模型采用ρ*表示被评价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它同时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对无效率状况进行测量,因此称为非导向模型。在径向模型中,规模效率值=CRS效率值/VRS效率值(SE=TE/PTE)。在非导向SBM模型中,通常把CRS效率值与VRS效率值的比值称之为“规模效应”,以示区别。

假设要测量n个DMU的技术效率,记为DMUk(k=1,2,…,n),每个DMU有m种投入要素xik(i=1,2,…,m),q种产出yrk(r=1,2,…,q),则第k个DMU的相对效率衡量指标ρ*可表示为:

其中,λ表示DMU的线性组合系数,s-、s+分别表示投入和产出的松弛变量。显然,SBM模型(1)是非线性规划模型,为便于理解,可以通过变换将其转化为线性规划模型(2)。

ρ∈[0,1],ρ=1表示被评估决策单元DEA有效,ρ<1表示被评估决策单元DEA无效。SBM模型计算出的ρ值为技术效率值(TE),可以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与规模效应(SE)的乘积,即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规模效应(SE)。SE=1表示被评估DMU处于规模经济状态,SE<1表示被评估DMU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

2.2 变量选取

运用SBM模型对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进行测度,投入产出指标的合理使用很重要。

(1)投入指标的选取。由于对产品创新效率问题研究的文献很少,本文借鉴工业企业研发效率的相关文献中一般采用R&D人力投入和R&D资金投入的做法,选取新产品开发人员数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作为投入测度指标。(2)产出指标的选取。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产出测度指标。一般认为,DEA分析要求DMU数是指标数的3倍以上,选取上述3个投入产出指标对中国30个省市工业企业(西藏除外)进行分析符合要求。

3 结果分析

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西藏自治区由于部分数据缺失,从研究样本中予以剔除。运用2012~2014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口径,收集整理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2015)》、《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3~2015)》、《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2015)》。

3.1 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分析

近年来,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表现为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结合经济实际,本文选取非导向SBM模型进行效率分析,采用Max DEA6.9软件依次计算2012~2014年各省市工业企业的DEA效率值,结果如表1所示。

注:MTE-技术效率均值,MPTE-纯技术效率均值,MSE-规模效应均值。

续表

由表1所列示的各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值的测算结果,不难发现如下特点:

(1)2012~2014年各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值的3年均值只有0.584,平均水平偏低,由于本文采用非导向SBM模型测算各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效率值,这一结果表明无论从投入还是产出角度分析,各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效率水平普遍较低,离效率前沿面偏离较远。在全国30个省市的工业企业中,只有上海连续3年位于前沿面;福建、河北、河南等15个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效率值低于平均水平,占省市比例的50%。其中,青海省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效率3年均值仅为0.057,产品创新效率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市。

(2)从产品创新效率的分解情况看,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应的3年均值分别为0.704、0.874,前者低于后者,表中数据显示,21个省市工业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值低于规模效应值。其中,海南、江苏、上海和天津的工业企业纯技术效率位于DEA前沿面上;全国各省市工业企业的规模效应值均小于1,说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规模无效性问题。

(3)从连续3年的情况看,全国各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效率均值依次为0.517、0.596、0.641,产品创新效率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但产品创新效率水平仍然偏低。纯技术效率均值和规模效应均值分别为0.666、0.703、0.743,0.823、0.882、0.885。这一方面表明与产品创新效率发展趋势完全相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纯技术效率的年均值都小于规模效应的年均值。

综上所述,中国各省市工业企业的产品创新效率普遍较低,且历年的纯技术效率均值都低于规模效应均值。由此可见,造成我国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低下的主要因素是纯技术效率,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管理效率。与纯技术效率相比,各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规模效应均在0.8以上,已接近生产前沿面,提升空间不大,企业盲目地扩大规模无益于产品创新效率的提高。

按照东部(11个省市)、中部(9个省市)和西部(10个省市,西藏除外)的划分方法,将全国30个省市工业企业连续3年的规模收益情况通过表2予以列示。

注:Irs表示规模收益递增,Drs表示规模收益递减,Con表示规模收益不变。

表2最末一行频次分布的具体情况为,2012~2014年东部11省市工业企业规模收益递增、递减、不变3种情况的频次分布为9∶17∶7,中部9省市为12∶5∶10,西部10省市为26∶1∶3。统计数据表明,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市工业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呈现出规模收益递减趋势,从投入角度看,东部省市工业企业的产品创新存在投入过量问题;从产出角度看,企业产品质量不高,没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存在供需错位问题;西部地区则完全相反,绝大多数省市工业企业规模收益递增趋势明显,其中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7个省市连续3年呈现规模收益递增趋势,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企业应该加大产品创新投入力度的同时,切实提高纯技术效率,通过创新不断提高产品创新的投入效率。中部9个省市工业企业的产品创新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要通过消化过剩产能,提高产品有效供给的质量,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

3.2 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的差异性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地区在宏观经济政策、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工业企业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出东强西弱的特征。那么各地区工业企业的产品创新效率是否也存在差异呢?接下来我们将按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划分方法,结合表1中给出的各省市3年均值,采用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方法,分别对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应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见表3。

注:*表示概率p值小于α=0.05的显著性水平(双尾检验)。

如表3所示,技术效率和规模效应的显著性概率p的值分别为0.229、0.221,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存在地区差异;纯技术效率的显著性概率p=0.032,说明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采用两独立样本曼———惠特尼U(MannWhitney U)检验法,对三大地区间的纯技术效率差异进行两两检验,发现纯技术效率差异源于东部和中部(显著性概率p=0.016)、东部和西部(显著性概率p=0.046),西部和中部的纯技术效率差异不明显(显著性概率p=0.441)。由此可以推断,各地区工业企业的产品创新效率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并不显著,但东中西三大地区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纯技术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的纯技术效率(0.884)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上述检验结果的政策启示在于:(1)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不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各地区工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不强,企业产品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推进企业产品创新工作,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将企业产品创新真正融入到当地经济发展当中去,逐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规模效应的区域差异也不显著,说明各地区工业企业的产品创新规模已接近生产前沿面,一味地追求规模扩张无助于产品创新效率的提高。(3)纯技术效率的区域差异显著,其政策寓意在于区域工业企业应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提高创新管理效率;国家和中西部地方政府应着力推进有利于当地科技人才引进、科技资源分配的政策体系,构筑鼓励企业产品创新的制度环境,切实促进工业企业产品创新,不断缩短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4 结论

通过运用DEA-SBM方法对我国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结论如下。

(1)我国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整体水平比较低。各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连续3年的均值仅为0.584,离生产前沿面尚有41.6%的改进空间。产品创新效率进一步分解的结果表明,纯技术效率偏低是造成产品创新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这意味着加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力度,不断提高管理效率是提升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的关键。

(2)从各地区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规模收益变动情况看,东部地区总体上呈现规模收益递减(Drs出现频次为17)趋势,说明东部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投入相对过剩,应适当调节创新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工业企业的发展模式逐步从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西部地区总体上呈现规模收益递增(Irs出现频次为26)趋势,说明西部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投入相对不足,应加大产品创新投入力度,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注意提高有效产出的质量。

(3)从区域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的差异性看,技术效率、规模效应的区域差异并不明显,而纯技术效率差异显著。国家应在科技资源分配政策方面向落后地区倾斜,地方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建立有利于工业企业产品创新的政策体系。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篇5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大力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与建议 区政协经济委员会   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根本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本会经济委员会根据《汉南区政协二00四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八至九月份,就“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问题,深入部分农场、街、镇及部分企业和部门分“振兴传统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曾经兴盛的粮、棉、油的加工业等)、“培育新兴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正在兴起的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等)、“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三个专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和意见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区与农业产业化相关联企业共有37家,其中畜牧类3家,水产类6家,生鲜蔬菜类6家,粮食制品类4家,油脂类2家,发酵及生物技术类3家,饲料类1家,林木果品9家,其它类3家。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三农”政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个中心,优化农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了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促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导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带动基地,不断加大带动作用,实现了企业、农户的“双赢”。二是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巩固原有市场份额的同时,与全国各大新型业态公司合作,形成了各自的市场网络。三是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基本实现了带基地,订单生产。四是企业的品牌效应日渐增强。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共注册商标20个,企业品牌的科技含量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渐增强。 二、影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由于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还存在基础薄弱、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缺乏强大的动力等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管理体制和产业主体的制约 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属农业局、经贸委、农场街镇等多个部门管理。在现实的管理中,存在严重的部门分散,多重管理,只能在低层次运行,而且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环节脱节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造成种养业、加工业,流通环节之间信息不协调,不对称。 同时,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的产权制度不健全,相当部分还是“作坊”式运营,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资金严重短缺的现象。这大大制约了农产品加工的综合开发、规模经营和有序竞争,造成规模效益和积聚效益低,产品附加值小,产品的生产成本高,质量不优。 (二)原料供给的制约 我区现有的农业是一家一户的自主种植生产,生产户数多,规模小,经营分散,这种生产和供给方式难以适应生产加工业集中,稳定的原料需求,加之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交易方式传统,种养方式落后,信息屏蔽,使这种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农产品品质的制约 我区的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结构主要是与过去的那种初级产品的直接消费方式相应。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开发研究处于空白,使得农产品品质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并且没有固定的基地。 (四)技术水平的制约 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缺乏,企业缺乏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也偏低。 (五)发展环境的制约 由于历史上欠账过多,政府的政策扶持难以到位,税收政策也是内外有别,企业缺乏强力支撑,加之融资瓶颈难以突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有的部门服务意识淡薄,依然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严重挫伤了企业的感情。 三、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与对策 工业立区,开放强区是汉南经济发展的主题。如何通过城乡工业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既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更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区域经济”,十分清楚的表明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全区上下一定要正视差距,统一认识,振奋精神,面对困境,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把农产品加工业放到重要的位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建议: (一)、立足区情,明晰思路,科学规划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遵循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区情,是加快发展,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要实现推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战略,必须正确认识汉南,了解区位条件,把握区情。众所周知,我区是武汉的一个远城区,基础差,底子薄,资源总量匮乏,加上资源供给的不充足、不均衡,农产品的供给量远远达不到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的需要,更不用说农产品品质对农产品加工的制约,这是我们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因此,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正确的认识和面对我区的这种客观条件,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明晰科学的发展思路, 规划好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1.合理控制生产规模,适度发展 针对我区的区情和目前的现状,“规模效益”应是我们追求的首要目标。如果一味讲究扩大生产规模,盲目加大生产投入,势必造成生产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80年代初,我区农场乡镇都办有一个粮油加工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料供给不足的矛盾逐步突出显现,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现都相继停产,衰败不堪。假如当时我们正确认识到了我区客观存在的这种资源条件,不是一窝蜂的盲目上马,而是整合生产企业,改变布局分散、零星作业、零敲碎打的生产状况,收拢五指,选择食品行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形成拳头,那么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绝不会丧失那么好的历史机遇,造成目前这种举步艰难的现实。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历史的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需要我们仔细思考,认真吸取。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客观公正的看待这些农产品加工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不可忽略的历史作用:在带动一个乡,一个村的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致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科学和智慧,正确分析我区的区情,适度控制生产规模,在追求“规模效益”上下功夫。 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认为目前要做好“米”“鱼”加工这二篇文章。银莲湖物资贸易公司应立足解决银莲湖、汉南的稻米资源,名舰、阿卜应立足全区的淡水鱼资源,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提高生产效益,努力做优做好,从而形成拳头,形成品牌,形成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鱼”“米”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辐射周边地区,不断做大做强.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力发展 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工业立区,开放强区”的发展战略,推动全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必须围绕这个战略来实施。随着“全面加快武汉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努力走在中西部前列”战略的提出,“放权、放活、促进区级经济快速发展”措施的实施,我区的发展战略要适时跟进全市的这种战略调整,要主动迎接武汉城市圈的外延,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借力发展。 全区要集中土地、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力量,结合全区现有的农业资源,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养殖传统、加工品质等各因素上综合考虑,进行科学论证,进而形成科学决策,确定一至二个能够拉动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动我区农业产业化调整的重点项目,实行项目招商。主动出击到相关地区寻找“同类项”或“互补项”,以优惠的引资条件和有效的招商方式,吸引外商、客商到汉南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省、市乃至国家投资项目在汉南布点,竭诚欢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研发机构在我区建立科研基地和试验、实习基地,使我区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农产品加工业更具扩张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项目引进,一手抓引导管理,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重引进、轻引导,重扶持、轻管理的现状。曾几何时,我区某一农业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其较大的发展规模,以其较好的发展条件跻身于我市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的行列。省、市领导多次莅临指导,我区也把该企业作为全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窗口大力宣传,资金、贷款、补贴投入了许多,但是忽视了对其生产的引导,对其经营的管理。如今,这家曾经积极带动了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被广大农民接受和欢迎的企业已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每一个热爱汉南,每一个期盼汉南加快发展的人无不痛心,无不焦急。从中我们要吸取深刻的教训:对于引进的企业,服务和管理要并举,引入和引导要并重,环境和机制要共创。 (二)、把握机遇,狠抓落实,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指导方针、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特别是要重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这种方针的指引下,随着“三农”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作为传统农业区的汉南,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在艰难中摸索,在复苏中探求,在曲折中前进,发展已有了一定的进步,特别是水产品加工业已确定了一定的优势。这为农产品加工业赢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周边城区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奋起直追的干劲。区域间这种竞相发展的竞争态势,也让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先发制人,抢战先机,发展好这种优势。如果不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不真抓实干,将这些企业做优做好,那么我们将重蹈历史覆辙,再丧历史机遇。 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切实在服务管理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坚持企业优先、项目优先、纳税人优先,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首先要落实各项政策,要全面落实上级有关减免的税费和专项扶持经费,规范服务等政策措施,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的实惠。《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武政办[]123号)下发后,我区相应制定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特色水产业发展的意见》(汉政办[2004]5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全区特色水产业发展。一是从支农资金、科技专项经费中划拨部分资金用于特色水产业的发展;二是对有一定规模、能带动农户的加工企业,实行贷款贴息;三是对争取到市政府项目资金的企业、项目、基地实行配套政策(按市10区1的.比例配套)。”这些明文规定的政策要切实到位,让基层和企业切实感受到区委、区政府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心和支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价值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区委、区政府要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发展。要带头树立诚信形象,做到承诺的事项就要坚决按时兑现。 在调查中,我们认为代表我区特色的“米”加工企业――银莲湖物资贸易公司,“鱼”加工企业――阿卜沃德食品公司,由于有些部门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产权不明晰,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建议:一是要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的方针,将这些企业和引进的企业同等对待,对他们同样实施优惠的政策,低价提供厂房、土地,并加以多项优惠扶持措施。二是区委、区政府对此类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杜绝这种“内外有别”的现象的发生。 同时,要强化优质服务。农产品加工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和管理单位要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落实“三农”政策的重要意义,是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要切实从思想上加强认识,切实从行动上做好服务,克服有的职能部门行政执法中的一些陋习和痼疾,杜绝在收费、办证等方面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 (三)、突出重点,加大力度,有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围绕农业产业布局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工作中仍然存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屏蔽,农业产业化经营仍然口号多、行动少、施行难等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运营要通过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来推进发展。 一是要切实搭建企业和农户之间信息双向互动的畅通平台,使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间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双方能通过信息,加强产销合作。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加工三环节之间的增值,通过市场信息媒介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的目标。 二是要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紧密联系,构建农户、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发展和利益分配机制。重点是要扶持和培育发展前景良好的优质企业。这些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能把市场信息、适用新技术、管理经验和生产技能传递给农户,有效地解决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户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连接,促进产销衔接和农业结构调整,政府要从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其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使之成为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和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市场竞争,拓宽增收渠道的组织依托。 通过搭建畅通的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强化订单生产,合同经营,农户自然而然就会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取得了的效益中转变种养方式和种养习惯。如此互动的过程,如此双赢的效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农产品加工业的推进也自然落到了实处。 (四)、加快科技进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我区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较落后,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和技术含量较低,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企业通过了国家质量标准认证。在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的今天,工艺水平不高、质量标准不严、食品安全不强的企业是永远长不大的。我们要直面这种现实,采取切实措施改变这种现状。 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区委、区政府及主要职能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着力实施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要推进科技和生产的有机结合,加速高新技术研究和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良传统农产品品种和品质;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品牌化营销,大力推广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发展有机农业和无公害农业;要解决农业产后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支持农产品及加工业各项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科学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和保证,也是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借鉴先进的经验,尽快形成和完善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形成既符合实际又与先进水平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做到用标准组织生产,规范市场,保障销售,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益,使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前景广阔 等 篇6

文梁宝忠

近日,记者从农业部在河南驻马店举行的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获悉,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的快速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的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高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可以保持年均13%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将超过2:1。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在论坛上说,目前由于农民在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方法落后、设施简陋,损失浪费十分严重,据专家测算和实证分析,我国农户储粮平均损失为7%-10%,每年农户储粮造成的粮食损失300-450亿斤;产后损耗蔬菜为15%-20%,水果为10%-15%,马铃薯为15%-25%,产后每年损失蔬菜约1亿吨,水果约1400万吨,马铃薯约1600万吨。如果粮食、果蔬每吨按2000元计算,马铃薯按每吨1000元计算,折合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按目前单产水平计算,相当于全国年浪费1.4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另外我国每年还有7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玉米芯、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麦麸和700万吨的蔗渣等植物纤维资源和果皮、果渣、动物骨、血等加工副产物亟待深度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势在必行,前景广阔。

《百名专家谈转基因》出版发行

为了科学全面地了解转基因技术,由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组织编印的《百名专家谈转基因》一书即日出版发行。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新品种,能够有效降低农药、化肥投入,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选择,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已成为抢占科技至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百名专家谈转基因》是由国内相关领域一百多位专家撰写,分为转基因技术发展、转基因产业应用、转基因安全管理三个篇章,文章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和安全管理知识,澄清了事实,将为全面了解转基因知识提供有益的帮助。

工业化养殖是鱼类养殖发展方向

9月18-20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共同承办的中国工程院第124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鱼类工业化养殖与可持续发展”在北京成功召开。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出席论坛并讲话,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到会致辞。论坛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雷霁霖在论坛上提出要大力发展鱼类工业化养殖,即集工程化、工厂化、设施化、标准化、信息化于一体的现代化鱼类养殖产业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渔业局局长赵兴武、科技教育司产业技术处处长张国良出席论坛并做主题报告,来自全国水产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鱼类工业化养殖装备与生产管理”、“鱼类规模化繁育与养殖技术”、“育种与生物工程”、“鱼类营养与饲料”、“鱼病防治与渔药”、“加工与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与产业经济”等7个专题展开了充分的研讨和交流。

超级稻培育破九百大关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 篇7

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的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国家,各个国家凭借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产品生产价值链中的特定环节,并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形式。

目前我国传统劳动力比较优势正在被削弱,我国加工贸易应该由纯粹加工装配环节逐步向产品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转移。以产品内分工理论指导加工贸易升级,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产品价值链中的位置,不仅能够提高产品附加值,获取较高的利润,而且能够使相关产业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中获取有利地位,是比较符合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变化趋势的。

二、产品内分工与加工贸易

产品内分工的内涵将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根据各国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散化。加工贸易符合产品内分工与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产品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发达国家可以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集中从事资本密集型环节,节省本国生产成本。发展中国家则利用本国的劳动力优势,从事劳动密集型环节,在“干中学”中积累经验和资本,利用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降低学习成本和缩短学习时间。因此,产品内分工不仅为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合适的条件,也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加工贸易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从产品内分工的角度研究我国加工贸易的问题,将有助于提升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实现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三、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2013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来料加工装配贸易2012年的出口额达到9881881万美元,与2011年相比稍微有所下降,但依旧保持着较高数额。2012年进料加工贸易额从2011年的72763304万美元增长到了76385772万美元,保持着较高的增长劲头。加工贸易进口设备金额也体现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金额保持较高数值。但出料加工贸易与进料加工贸易相比出口金额较小,2011年只有19858万美元,2012年下降大约399万美元。我国加工贸易主要在中间产品环节进口国外的半成品或原料,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完成加工装配环节,再将制成品运送至国外厂商进行贴牌营销。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其次为高技术产品,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小。如图1所示,2010至2014四年间,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持续增长了约8千多亿美元,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也有明显提高,初级产品出口额基本持平。

四、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中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我国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不高,处于全球价值链最底端

如图2所示,“微笑曲线”的两端,价值链上下游分别为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底端是加工组装环节。产品价值链和“微笑曲线”都表明,在产品内分工中,在上游环节加大研发和设计的投入,产品增值程度和收益率上升;在下游环节建立品牌及营销渠道,产品增值程度和收益率也会随之上升。而位于中游则是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少的加工组装环节,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取代。中国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不高,只能利用劳动力等低成本要素比较优势从事中间环节的产品加工组装,处于全球价值链最底端的位置。

2. 我国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低,“飞地效应”明显

我国加工贸易方式主要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容易形成“飞地效应”,即从国外进口具有高技术水平的零部件,在国内完成加工组装后,再出口到发达国家。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率低,导致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度差,这就阻碍了我国加工贸易中间产品供应能力的增长以及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导致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产品内分工链上无法延伸。

3. 劳动力成本优势渐趋衰弱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且廉价,但大多数劳动力并不符合加工贸易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这就产生了结构性需求矛盾,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发展障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日益增强,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

4. 民族品牌缺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以简单装配,贴牌生产方式为主,在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十分薄弱,大多数加工贸易企业尚未具备核心竞争力。再者,由于民族品牌缺失,加工贸易企业在国际中辨识度低,可替代性高,严重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五、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分析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路径及策略

1. 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品价值链

一是沿着产品分工链向上游延伸,不断提升研发设计能力,提高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企业必须形成自主研发设计,高技术水平零部件生产的能力,才能真正改变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的底端位置。

二是向下游拓展。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要努力打造自有品牌,扩展自身的销售渠道,完善物流体系,在商品流通中也能得汲取到更大的利润,提升在品牌运作和营销服务环节的竞争力。

2. 提高中间产品的国内采购率,完善配套产业

应鼓励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在中间产品的投入中多采用国内原料,并自主生产高技术水平的零部件。在政策上对为生产加工配套中间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充分发挥政府、科研单位的作用,为有能力进行配套生产的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研发等各项服务,推动国内加工贸易企业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3. 充分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

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土地、水电等低成本生产要素上,而中间产品的原料主要以进口为主。这就需要在原有静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进口中间产品的技术外溢来提高我国的整体技术水平,加速资本积累,并通过教育和科技政策转变比较优势,提高技术水平及劳动力素质,实现我国动态比较优势的提升。

4. 创建世界知名品牌,充分发挥跨国公司促进作用

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我国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发挥着重要作用。跨国公司不仅为产业发展投入资金和技术,同时还会产生竞争效应、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因而,必须加大力度扶持本土跨国公司的发展,支持其创建更多的世界知名品牌,更大程度地提升跨国公司在国际产品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作用。

六、结论

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把世界各国的贸易和经济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旦游离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体系之外,就必然会丧失发展良机。面对国内传统比较优势弱化,周边国家优势日渐突现等多种挑战,中国必须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重视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及民族品牌,提高加工贸易技术水平,积极延长国内价值链,推动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全面升级。

参考文献

[1]韩红伟.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加工贸易升级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10.

[2]盛斌,陈帅.全球价值链如何改变了贸易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和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5(01).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 篇8

1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产品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时期中华文明的演化与汇集, 既有物质形态也有思想文化, 涵盖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文化常常反映的是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 它不断的作用于政治和经济环境, 并迫使其发生改变。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与武力相对应的社会治理方式。传统文化主要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通常是指宗教、信仰、学术思想以及风俗习惯等等。有着广阔的涵盖范围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产品设计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借鉴资源【1】。

产品表达信息的媒介是产品的形态。产品的形态是设计师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思想理念的重要方式, 也是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产品的形态设计是判断产品是否成功, 衡量产品设计是否成功的标杆, 在产品设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产品形态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会显著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程度, 这也是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主要方式。

2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工业产品中的应用

在当下的产品设计中, 文化已经是产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更是引人注目。中国传统文化通常蕴含着和谐美满, 这种美好的寓意会树立产品的良好形象, 直接影响着产品的销售量。

2.1 产品设计借鉴的文化资源类型

2.1.1 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经历时间的沉淀的诸子百家思想, 尤其是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影响最为深远。这些思想对现代产品设计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例如, 道家推崇的天人合一思想教育人们和谐相处在产品设计的应用非常广泛。这种讲求绿色设计, 简约为美的理念是很多设计师所喜爱的。除了主要的文化思想, 民间具有鲜明特色的风俗也是很多设计师喜欢应用的, 比如中秋月饼、舞龙舞狮、年画、鞭炮等等【2】。

2.1.2 器物服饰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独特的器物服饰。器物中的乐器类更是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者, 传统的笛子、二胡、琵琶都是现代产品设计中经常出现的元素, 它们的外形和内涵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优秀设计。其他比如中国结、瓷器、兵器也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值得人们不断借鉴。服饰类的产品往往追求的是新颖独特, 在现代的产品设计中, 旗袍、绣花鞋、唐装等传统文化相关的服饰一直深受消费者喜爱。

2.1.3 建筑工艺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建筑, 长城自然是必须要提到的, 除它之外, 兵马俑、寺院、钟楼、民宅都是很好的设计借鉴物。而这些建筑的灵感都是来自于自然, 我们的先辈对自然的理解非常到位, 他们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都做了很好的解释, 对于他们的应用也是恰到好处, 通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也是设计师应该重点注意的。

2.2 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

第一个要提到的是月饼的包装设计。中秋节是中国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注重的是亲人团聚。我们不难发现, 月饼的包装设计是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的是喜庆, 蓝色代表的是夜色, 黄色代表的是月亮, 这三种颜色几乎统治了月饼的包装, 很难看到别的颜色应用, 这就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 很多商家也会在包装上设计一些传统的中秋诗词, 以此引起人们内心的情愫, 激起购买欲望。

第二个应用案例是就是2008年奥用火炬的设计。传统文化不是完美无缺的, 在现代的社会中, 传统文化在面对造型形态的空间处理时, 制作工艺和材料运用都有很大的不足, 传统人工的制造形式限制了传统文化的应用。2008年的火炬设计就是整合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最佳典范, 它完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无缝对接, 设计出了震惊世界奥运火炬【3】。

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也同样带来了很多负面结果, 很多设计者都是表面堆砌传统文化造成传统文化的滥用, 降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设计者在运用传统文化时要在形态和思想文化两方面来考虑, 力求在产品中完全展现自己的思想理念。

3 结语

全球各国在传统文化上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更加鲜明的特质, 将中国传统文化设计进产品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形式。在未来的产品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是必不可少的, 设计者要合理利用上文中提到的可借鉴文化资源, 设计出优秀的产品, 这对产品本身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大有裨益的。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化积累,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工业产品设计中体现着中国特色, 既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也是丰富工业产品内涵的必然需求。本文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工业产品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工业,产品设计

参考文献

[1]陈艳.中国传统文化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 2011, 01:60-61.

[2]范大伟, 王新燕.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 2010, 06:284-285.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 篇9

近日, 厦门市政府隆重召开2011年全市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叶重耕副市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对2010年创造高产值并且为厦门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表彰, 林德 (中国) 叉车有限公司被授予“2010年度十佳工业企业”荣誉称号。

林德336系列全交流电动平衡重式叉车在众多参选产品中, 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创新荣获“厦门市优秀新产品”以及“厦门市科技进步奖”荣誉称号。同时, 林德叉车以其完美的技术和一流的质量也获得“福建名牌产品”和“厦门优质品牌”荣誉称号。

林德 (中国) 市场策略部总监郑盛泉在领奖时说:“我们很荣幸获得这么多的奖项, 林德 (中国) 将再接再厉, 加强产品的研发, 更努力地迎接挑战, 继续保持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与厦门市及中国叉车行业一起共创新的辉煌!”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 篇10

27日会议开始后, 张洁秘书长向各位参会代表详细说明了中国工业车辆优秀供应商及创新奖评选的情况、背景、宗旨、原则、评选范围以及评选标准, 她表示, 近年来行业内零部件企业在给国内外主机配套中得到了快速进步, 涌现出一批优秀品牌。在我们过去两届的评选中, 切实贯彻了常务理事会的精神, 坚持评选的性质是:非盈利性的评选活动;宗旨是:以“诚信、规范、协同、共赢”为关键词, 促进中国工业车辆行业配套件企业上水平、上规模、上档次、上台阶, 共同推动中国工业车辆行业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 在国家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 结合行业自身发展需要, 常务理事会认为:创新发展是我们行业摆脱同质化、增强竞争力、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关键, 经讨论, 决定开展创新成果奖、创新产品奖的评选。创新成果奖将授予在技术创新, 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新领域开发等方面有重大突破, 并取得市场广泛认可的工业车辆主机企业和配套件企业;创新产品奖将授予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 可带来很好的市场效益, 具备实验条件但还未取得市场广泛认可的配套件产品研发企业或个人。同样, 创新奖也是非盈利性质的活动, 由专家评委根据评选办法, 对参评项目进行打分, 会后进行公示, 最终获选名单由分会常务理事会表决确定。对获创新奖的项目和产品, 我们将利用分会的平台和行业媒体进行宣传, 今年年会期间安排发言进行介绍, 并在业内进行推荐。

张秘书长表示:在大家的积极参与和不断完善中, 我们的供应商评选和创新成果、创新产品奖评选会越办越好, 也希望大家监督、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切我们都是为行业进步、健康发展而努力。随后, 张秘书长介绍了今年上半年国内外工业车辆市场概况。

接下来由本届新参评优秀供应商申请企业代表介绍情况, 从依法诚信经营情况、体系认证及过程控制能力、研发创新能力、市场营销服务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汇报, 详细地介绍了自己企业的经营情况, 共7个企业代表进行了发言, 这7家企业是:安徽安鑫货叉优秀公司、上海杰士鼎虎动力有限公司、上海奔放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镇江金快乐蓄电池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和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合肥集源穗意液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烟台金潮宇科蓄电池有限公司。

下午, 第一、二届入选的20家优秀供应商企业参加复审, 向到会专家评委介绍了两年来企业的变化情况和产品更新情况, 这20家优秀供应商企业是:浙江新柴股份有限公司、卡斯卡特 (厦门) 叉车属具有限公司、卡斯卡特 (河北) 货叉有限公司、江苏万达特种轴承有限公司、淄博火炬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镇江液压件厂有限责任公司、蚌埠液力机械有限公司、合肥长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金泰德胜电机有限公司、天津岛津液压有限公司、江苏华骋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靠普-东方 (厦门) 叉车属具有限公司、江苏龙蟠石化有限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安庆车桥厂、郑州嘉晨电器有限公司、科蒂斯仪器 (中国) 有限公司、采埃孚传动技术 (杭州) 有限公司、上海施能电器设备有限公司、浙江恒久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之后, 由申请参加第一届中国工业车辆创新成果奖和创新产品奖的19家企业对34个参评项目进行介绍, 他们分别是:合肥宝发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安徽安鑫货叉有限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安庆车桥厂、北京凡己科控技术有限公司、合肥长源液压件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铸锻厂、江苏万达特种轴承有限公司、卡斯卡特 (厦门) 叉车属具有限公司、合肥和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镇江液压股份有限公司、蚌埠液力机械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金泰德胜电机有限公司、上海施能电器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友信宏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上海优能电动车辆有限公司。各企业代表介绍完所申报的创新项目后, 专家对每个申报项目中关键点进行了提问, 并一一得到参会代表的解答, 现场气氛活跃。

此次申报创新产品及成果奖除了配套件厂之外, 也有主机厂申请创新成果奖。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国企文化中精益推进的实践”、“卓越绩效模式的导入、推进及融合”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的“柳工叉车营销管理”、“叉车LDP流程管理”和“持续改进管理创新”共5个项目, 对于企业自身在管理方面的创新成果做了详尽的介绍。

评审会最后, 由来自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副部长张丽女士代表专家评委会针对第一届创新奖参与项目作了点评, 她表示:“本次创新奖参评项目共34项, 其中创新成果27项, 创新产品7项。从申报的项目内容看, 体现了行业在管理、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工作有较大的突破, 是我们工业车辆行业创新工作的一次总结, 代表了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水平。管理创新方面在企业运营、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 取得的进步对行业各企业具有示范作用, 工艺创新体现在生产制造中采用多项先进制造技术显著提升了生产制造的智能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而产品以及技术创新, 体现在智能化、互联网+、节能环保、NVH研究轻量化设计等方面的技术都有较大的突破, 这些基础件和关键零部件的创新为主机水平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同时, 专家委员会注意到, 这次参评的配套件项目不够平衡, 有些关键零部件缺项, 比如变速箱等, 所以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提炼总结各自的项目, 积极参加创新奖的评审, 共同分享行业的创新成果。”

此外, 张部长在会上宣读了专家委员会对参评创新奖复审的各家企业提出的四点建议:

1.希望各企业加强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对核心技术特别是发明专利, 及时申请专利保护;

2.对产品或技术先进性的说明, 需提供有资质机构的查新报告, 便于评委对成果进行准确定位;

3.对成果质量与成熟度的说明, 需提供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认证的证明材料, 以及用户意见等;

4.参评企业的答辩材料编制与程序要按照评分的要点进行说明, 便于评委准确评分。

至此, 第三届中国工业车辆优秀供应商评审会及第一届中国工业车辆创新奖评审会在大家积极、热烈的参与下圆满结束, 代表对本次会议给与了高度评价, 认为分会举办非营利性质的评审为行业进步、企业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通过会议从其他企业的项目中也学习到很多有意的经验。

让农产品加工业大放异彩 篇11

夯实基础促发展

河东区位于山东省临沂市东南部,沂河的东岸,与临沂市区相接,是临沂市三个主城区之一。辖内8个镇、街,189个行政村,334个自然村,设有一个省级临沂汤泉旅游度假区、一个省级河东工业园区(临沂临空经济区)、一个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面积617平方公里,人口54.5万。在农业方面,先后被授予全国首批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中国脱水蔬菜加工城、山东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区、山东省农产品出口重点县区。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河东区采取了有效地措施,保证农产品加工业向着健康、稳妥的方向发展。

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着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10年以来,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食品加工企业170多家、草柳编加工企业120多家、养殖企业11家、养殖小区64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鼓励扶持各类主体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全区已发展农民合作社537个;推进基地品牌建设,夯实农产品加工业基础。制定实施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规划,推进农业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品牌化。认证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69个,拥有7个山东省著名商标、6个沂蒙优质农产品知名品牌、2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发挥优势保增长

河东区针对自己区域上的农业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属于河东人自己的农产品加工模式,展现了河东人的智慧。

完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建设完善的路网及灌溉排水设施,促进基地标准化生产,依据太平、八湖稻米、蔬菜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打造“太平、八湖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把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形成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群;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加工水平。鼓励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拓宽加工层次深度,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制定 、修订一批农产品质量、品种、生产技术、生态环境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培植名牌产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引导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开展产品推介和促销活动,扩大营销网络,拓展销售渠道。规范产业竞争机制,增强议价能力,实现“龙头骨干示范带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良好格局。

政策扶持促升级

为了更好地扶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拉长产业链条,河东区加大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实现产业做大做强。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 篇12

低辐射(Low-E)玻璃——膜系设计制造实现规模应用

中国建材总院在玻璃深加工技术研究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热弯、钢化、夹层等多项玻璃深加工技术的发源地。半个多世纪以来,总院科技人员矢志不渝,一直走在推动玻璃行业技术进步的道路上。

低辐射(Low-E)玻璃作为建筑节能玻璃的代名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引入我国。现今,从国外引进的离线Low-E玻璃生产线在神州大地上遍地开花,然而,膜系设计及制造技术发展滞后,与国内生产规模极不相称。同时,产品性能和设计平均水平均落后于国外同用途产品,而且设备的稳定性、控制精度等与国际先进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

2011年,中国建材总院承担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离线Low-E玻璃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该项目由“千人计划”汪洪博士及其团队负责相关研发工作。历时3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新方法、新工艺、新装备,提高了银基Low-E膜系的热稳定性,改进了磁控溅射镀膜工艺,自主开发了镀膜关键部件、阴极系统关键设备,提高了阴极靶材利用率,建成了年产能250万平方米的生产示范线。

新产品开发方面,中国建材总院建立了国内首个针对Low-E镀膜玻璃工艺调试及性能分析的实验室平台,为薄膜新材料及膜系开发提供了便利;引入单层薄膜重合及可见光谱重合的调色方法,避免对操作人员的过度依赖;编制国内首款具有膜系设计、热工分析、结构反应等优化功能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可显著缩短研发周期,节约成本;开发适合于不同地区的Low-E膜系产品,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典型产品指标。

中国建材总院在新工艺研究中实现了新突破,即Low-E玻璃的功能层-Ag薄膜的团聚机理及抑制方法,适当掺杂Ti,在钢化工艺条件下对银膜的团聚有抑制作用;利用类金刚石(DLC)薄膜提高Low-E膜系加工性能,结果表明对于钢化Low-E产品,镀制DLC薄膜可以在不改变原有设计的情况下有效提高Low-E玻璃耐洗刷性和耐腐蚀性。

科技人员在新装备研制方面,自主设计开发出镀膜关键部件阴极系统,实现磁场均匀性达到±1%,平面阴极靶材利用率可达40%,旋转阴极靶材利用率达到80%以上。

目前,中国建材总院利用创新成果,形成的产品开发技术已与信义玻璃、武汉长利、新福兴等国内知名厂商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合作关系,合同总额已达200万元以上。课题设计制造的生产线得到了重庆渝虎玻璃公司的认可,已在该公司实现稳定生产,并且目前正在与兰州玻璃、中联玻璃等公司建立生产线投资意向。

真空玻璃——大力开发工业化生产装备

在国家提倡节能环保、节能减排,实现科技创新的大力号召下,真空玻璃由于能够阻断玻璃中的传导和对流传热,有效降低了玻璃门窗的传热系数,是当前高效节能玻璃的发展方向。然而,真空玻璃技术自1998年进入我国以来,发展缓慢,主要是由于真空玻璃生产技术及装备落后,未实现规模和自动化生产,安全真空玻璃制造关键技术遭遇瓶颈,导致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安全性能差。

2011~2013年,中国建材总院与北京新立基真空玻璃技术有限公司、青岛亨达玻璃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完成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课题——真空玻璃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该项目成功开发了一系列真空玻璃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钢化真空玻璃与夹胶真空玻璃两项技术成果,大大提高了真空玻璃的强度和安全性,为真空玻璃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此外,围绕真空玻璃现有问题及未来发展需求,在Low-E镀膜玻璃钢化技术、全钢化真空玻璃制备及无铅低温封接玻璃等领域也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Low-E镀膜玻璃钢化产品弯曲度在0.13‰~0.33‰之间,钢化应力可达160MPa;新研制的具有红外光谱吸收特性的低温无铅封接玻璃粉,有效解决了真空玻璃制造无铅化和钢化玻璃封接应力衰退的技术难题。利用普通封接玻璃粉和常规封接工艺,会导致钢化玻璃严重退火,无法获取真正的钢化真空玻璃,这也一直是影响钢化真空玻璃生产和应用的一个瓶颈问题。而总院开发的铋锌硼系无铅封接玻璃粉,配合独特的光谱辐射加热技术,可有效减少钢化应力的衰退(实验证明应力衰减可控制在5%以内),并且采用该技术在实验室已制备出尺寸为300×300m m的钢化真空玻璃样品,表面应力达126MPa,目前正积极推进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装备的开发。

夹层式结构反射镜——力促新能源推广普及

我国作为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已明确了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的战略地位,提出“重点发展太阳能热利用”的要求。

太阳能光热发电(C S P)技术是利用反射镜将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热能,并通过热力循环过程而发电,是一种完全清洁的发电方式。反射镜作为太阳能光热发电的核心部件,反射镜的质量及聚光效果将直接影响光热发电系统的工作效率。目前,国外CSP反射镜的主流产品是2.5~5m m厚的普通浮法玻璃或低铁玻璃进行钢化制镜,结构以单层为主。国内光热发电用反射镜专用生产线以引进国外设备和技术为主,引进费用高,产品类型单一。由于国内光热发电市场刚刚起步,示范工程的类型、规模多样,因此国外引进生产线不能满足不同类型电站对反射镜的需求,而且难以连续化运转,造成产能的巨大浪费。

中国建材总院自2005年开始,跟踪国外太阳能光热发电研究进展,积极开展基础研究。2010年,总院结合自身技术优势,设计开发了夹层式结构反射镜。夹层式反射镜由1.1mm玻璃银镜与4mm玻璃背板或金属背板层合粘结而成,反射率大于94%。夹层结构反射镜抗风压能力强,有利于降低抖动对聚光效果的影响,中间胶合层有利于反射镜中应力的释放,使反射镜不被破坏;边部密封技术隔绝了银层与外界的接触,保护银层不受侵蚀破坏,提高了反射镜的耐候性。该结构最大的优势在于,即使反射镜破碎,但在中间层材料的粘接作用下,镜面不会脱落,几乎不影响反射镜的聚光效果,同时减少了更换率,有利于降低电站的成本。

夹层式结构反射镜适合于各种规格的槽式、碟式、塔式、菲涅尔式、聚光光伏等光热发电系统的使用,设计灵活,产品系列完善,适应市场能力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截至目前,总院的反射镜产品已经在西安航空动力有限公司碟式斯特林发电系统、兰州大成科技有限公司“能源树”聚光光伏发电系统、北京电影机械研究所槽式发电八达岭示范工程、益科博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三亚“模块定日阵”光热发电示范线上得到了应用。

夹层复合防火玻璃——优化性能保障居住安全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层建筑火灾事故频发,使得公众对消防安全意识有了大幅提高。随着建筑消防法规的逐渐完善,建筑物、交通设施等防火安全部位强制要求安装防火玻璃,以最大程度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

夹层复合防火玻璃由玻璃和中间防火胶层复合而成。当火灾发生时,防火胶层会迅速发泡膨胀形成绝热耐火隔热泡沫层,充分吸收热量。即使遇火破裂,在中间防火胶层的粘接作用下,依然能够保持防火玻璃的完整性。复合防火玻璃可根据防火等级的不同,设计玻璃分层和胶层厚度。

中国建材总院于2009年开始研制夹层复合防火玻璃,并进行了大量的工艺技术试验及性能检测工作。2010年,其制备的规格1100×600×21mm(长×宽×厚)由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构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耐火性能的测试。经检测,防火等级为A类Ⅱ级,耐火隔热性达到65分钟,完整性达到75分钟,符合GB/T 12513-2006《镶玻璃构件耐火试验方法》所规定的要求,其透光度、雾度、耐热、耐寒、气候循环、耐光实验等相关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外同等级别产品的性能。

夹层复合防火玻璃属于A类防火玻璃,具有耐火完整性和隔热性,火灾发生时,能防止火焰蔓延,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为救援争取时间,最大程度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由于夹层复合防火玻璃性能优于单片防火玻璃和灌浆防火玻璃,因此其成为防火玻璃市场的主打产品是必然趋势。夹层复合防火玻璃适合用于办公楼、宾馆酒店、购物中心、学校、机场、船舶等需要兼具耐火完整性和隔热性的场所,是守护在公民身边忠实的消防卫士。

目前,复合防火玻璃市场基本为国外厂商(Pilkington、Schott、AGC、S G G、C G I)所垄断,引进费用昂贵。其中防火时间为60m i n的复合防火玻璃价格为4000~5000元/m2,防火时间为120min的复合防火玻璃价格超过万元。复合防火玻璃国产化有利于打破国外垄断,若使其大面积推广应用对保护国民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我国工程图学下一篇:急性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