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产品加工贸易

2024-07-02

东北农产品加工贸易(共10篇)

东北农产品加工贸易 篇1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小麦、大豆和玉米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食用植物油生产和出口基地。东北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农业生产的土壤要素的条件优越;土地资源丰富,适合进行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生产品种集中度高,生产成本较低。东北农业因其鲜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产品生产,形成了较强的区域生产比较优势,并在整个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是转化农产品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需要,是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已有的成功经验表明,农产品加工业完全可能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它可以带动东北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一、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资金短缺目前是一个最普遍的问题。东北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资金短缺有自身的原因,也有融资环境不佳的原因,更有体制上的深层原因。这是由综合性的因素造成的。

1. 企业自身资产负债率较高,抑制了融资能力。

金融领域开放是比较晚并比较慎重。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组织的直接融资一般来自国有金融机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的大背景下,防范金融风险和消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被放在了金融改革的第一位。实行严格的信贷评级就是这种思路的反映。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数是农村经济改革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在创办初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上,在金融机构贷了大量的钱,资产负债率较高。对东北十余家玉米和大豆深加工企业的调查显示,平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都在65%以上,按央行对各商业银行的要求,这些企业都不符合再从国有商业银行融资的条件。这就直接封死了企业从正式金融融资的渠道,造成企业流动资金来源紧张和短缺,影响了农产品的收购和生产。

2. 金融市场发育滞后,外部融资环境较差;

信贷大环境也对农产品深加工和企业资金需求的缓解不利。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是当前严重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给予解决。

(二)缺少中试基地建设滞后,企业规模化生产受到制约

东北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基本上度过了初创阶段的技术困难期,而又面临着相同的难题,就是企业在从小规模生产向大规模生产迈进时,缺少中试阶段的实验生产过程。按工业生产的一般规律,小规模生产向大规模生产转换前,若不经过中试阶段的生产过程,突然提高生产规模就会冒很大的扩大再生产的投资风险。在经过一定规模扩大生产的过程,方可发现扩大生产规模过程中出现了的一些问题,在大规模生产前就必须找到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在中试基地的建设上,曾出现过无人投入的现象,其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国家财政不愿投入,企业也不投入,实质上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还未建全起一个能够推动中试基地建设的投资机制。从当前的发展状况看,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都涉及到了农产品的深加工,如农业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科技部等,而在中试基地投入和建设上真正负责任的部门没有。所以,这个问题若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深加工的进程特别是产业化进程会受到阻碍。

(三)农产品加工企业企业规模较小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过度竞争

将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是每个地区都必须采用的经济发展战略。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以及由重复建设引发的较低层次上企业过度竞争问题,便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以油脂工业为例。目前油脂加工主要以大豆为原料的油脂加工能力,已大大超过了大豆的产量,由于加工能力过剩,导致了国内大豆价格的上涨和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也加剧了国际市场大豆价格的上扬。农产品价格和农产品加工制品价格的上升,存在导致新的通货膨胀的可能,这必然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和持续发展。

(四)农产品加工企业风险负担过重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不但要承担工业加工的全部经营成本,还承担着部分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和粮食流通企业的部分成本,这与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状况形成较大的反差。为获得充足数量和质量的粮食,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和乡镇和村的行政组织打交道,有些时候要给农民生产补贴,委托粮食收购部门收购和运输等,这些本来由市场或其他组织承担的成本,现在都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承担,这是一种很不合理的现象。除此之外,它承担着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市场风险。

(五)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力量薄弱,产品开发受到限制

受科技力量薄弱的限制,东北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品种不多,传统产品虽然相对较多,而创新产品较少。这些都是科技力量薄弱和投入不足所导致的。

二、东北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途径

(一)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良好,玉米和大豆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较长,产品的附加值也很高,发展以玉米和大豆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对调整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家已把东北列为最重要的大豆和玉米生产基地,这对加快玉米和大豆产业等农产品加工发展非常重要。一是要按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东北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对东北的粮食生产政策,支持东北地区大力发展用于加工的专用玉米和大豆。二是国家要把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纳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在投资融资、技术改造、财政和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的各种政策。三是国家应积极鼓励外商到东北投资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支持。

(二)建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融资平台,全力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建立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融资平台,平台的建设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基础,同时要与政府扶持相结合。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来自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来自金融机构的信贷,来自政府政策扶持的资金,来自社会资金,来自同类企业或跨行业企业的资金。

1. 进入资本市场主要是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国家有关部门要给相关加工企业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融资的机会。

2.围绕中央政府扶持资金,实行地方政府、企业资金配套为主的融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投资不足的影响。为推动东北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从国家农产品发展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农产品深加工的重要意义,国家和地方政府要设立专门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基金,用来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

3.金融机构要对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市场前景看好、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密切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放宽信贷标准,尤其是资产负债率标准,应适当向下调整,以给这些企业一个信贷融资的机会,帮助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

4.以同行业企业和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为主,组建能够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信托投资基金。以扩大同行业内企业相互之间的融资,以及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相互融资,有效利用企业和社会的闲散资金。

同时,也可通过以下途径,为东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筹集资金:充分发挥中央财政作用,对高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的研发和产业化给予特殊支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通过政策性贷款业务支持农产品研发和加工项目;安排改造国债资金中,要对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优先和照顾,并有针对性安排贴息预算,加大中央贴息费用。

(三)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用市场的手段解决企业风险问题

一是建立农产品生产风险承担机制,以政府为主,加强对生产者的直接补贴和建立农产品生产保险制度,让农产品加工业从风险保障模式中退出,做到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企业双赢。二是以国家财政专项基金和国家调控手段为主,调节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建立农产品市场风险承担机制,改变加工企业承担过重的市场风险的现状。

(四)进行资产整合,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通过继续追加投资和通过外延式方法把企业做大、做强。从迅速扩大生产规模的角度出发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整合己有资产,建立产业化集团,形成生产规模、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东北三省在要以优势企业为核心,打破所有制界限,打破地区界限,加大企业兼并和重组的力度,建立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能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集团。

(五)整合部门资源,明确管理体制,尽快建立中试基地,推进规模化生产

为了尽快建立中试基地,要从体制上解决当前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行业谁都管又都不管的现象。要制定农产品未来发展与振兴计划,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推动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要把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资金集中投入到农产品深加工的中试基地建设上;或从国债中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资金中划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中试基地的建设投入。

中试基地的建设,除了政府支持外,以股份制的形式进行,也可以委托投资和向社会筹资的方式进行。在管理模式上,要构建多种模式。

(六)通过利益机制的引导,形成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东北具有丰富的耕地资源,人均占有耕地数量较多,适合实行规模化生产。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而言具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能够降低农业生产者的生产费用,降低工业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二是能够提高商品率,确保加工企业有充足的原料来源;三是能够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同时,对农业生产者而言,实行规模化生产的优点也不少。所以,东北各个地方政府,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和采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利用经济利益的诱导途径,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东北农产品加工贸易 篇2

我国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制约比较严重,特别是木材加工企业,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原材料的获得和设备的购入都靠国家调拨,靠国家的资金.生产出的产品也交国家统一销售,企业的管理更是全封闭的经济模式.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洗礼,但这种几十年来形成的经济和管理形式,其根深蒂固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仍是难以消除的.

作 者:陈松峰 陈岩 作者单位:陈松峰(中国林业机电设备安装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陈岩(黑龙江省轻工业技工学校,黑龙江,哈尔滨,150046)

东北市场:市场很大产品说话 篇3

东祥金店副总经理王健忠到深圳驻点采购已有8年了,在长期的采购工作中,他对东北市场的特点以及东北市场与深圳集散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较为全面的认识。

时尚款式越来越流行

“这两年来,款式时尚的精工产品在东北销售量明显增长。”对于近年东北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王健忠这样介绍。一直以来,东北市场传统题材的素金产品销售较好,但是,随着珠宝流行趋势的演变以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时尚款式表现出了很高的接受度,在一些经济较好的城市,对于时尚珠宝的追求,更是趋于国内前沿,甚至紧跟着国际步伐。

或许是由于这个时尚群体的年龄段和审美文化情趣的作用,在选择的时尚款式上,东北市场还隐隐有一种特点,那就是:相比时尚典雅、简洁的产品,那种款型较大、整体艺术感觉比较夸张的更为走俏。

对工艺的要求明显提高

在款式的追求之外,最明显也最普遍的,就是消费者开始关注产品的工艺,而且在消费行为中也逐渐改变传统观念,不再简单地以价格低为选择依据。

在以前,由于行业发展还不够成熟,消费者在面对货品时也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而且在消费观念中更多地受“贵金属贮藏”的意识影响,所以对珠宝首饰的工艺要求并不明显。

但是现在不同,随着众多珠宝企业的竞争,珠宝市场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许多企业都努力研发富有自身特点的产品,在工艺上也推陈出新、精益求精。这样,在对比之中,消费者也更为成熟,对于工艺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在东北市场上,大部分消费者已经把工艺作为了一项重要的评估标准。

二级分化比较明显

在东北市场上,珠宝首饰消费近年还呈现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两极分化。吉林宇泰采购经理唐礼男介绍,由于当地消费群体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观念有些差距,所以在珠宝首饰消费行为中也常大相径庭。

一方面,经济实力好的消费群体,迫切需求市场不断推出新款,而且更偏好时尚、夸张的高档货品;而另一方面,经济实力较差的消费群体,却仍以婚庆珠宝首饰的消费为主,对于产品的需求也较多地表现在性价比上。

因而,这对零售市场的货品配备提出了要求:地处大前沿的珠宝首饰开发生产企业,如何在合理引导市场良性发育的同时,更好地迎合区域市场特点,让生产、销售和消费完美融合。

东北农产品加工贸易 篇4

一、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与我国东北地区粮食外贸现状

(一)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农业作为一国基础产业,历来受政府干预和控制最多。由于各国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市场环境以及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农产品贸易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奉行保护主义,实施各种补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掌握话语权,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国际谈判的方式来实现农产品贸易秩序正常化,然而谈判并不顺利。农产品贸易游离在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范围之外,1994年乌拉圭回合通过了《农业协议》,并未取得关键性的成果,仍然允许成员方政府在一定领域对农业进行补贴,针对《农业协议》的缺乏约束力,WTO新一轮农业谈判在1999年前后启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成员在谈判中被边缘化,谈判在即将进入攻坚阶段时陷入了破裂,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如市场准入、农业补贴停滞不前。近年来,谈判一直未有实质性进展。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我国农产品贸易只有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得到发展。

(二)我国东北地区粮食外贸现状

(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省(区)历年统计年鉴整理计算而得。

东北地区的粮食产品除了大量供应国内市场外也销往韩国、日本、俄罗斯等东北亚国家,出口的主要品种是玉米和大豆。其中,吉林的玉米和黑龙江的大豆出口均居全国第一。此外,东北的大米也是较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东北粮食出口占全国粮食出口份额较大,东北是我国粮食出口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未来随着东北亚地区国家农产品自给率的不断下降,对于粮食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东北粮食出口前景看好。但是在自由贸易环境下,东北原粮生产并不具备比较优势,我国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主要粮食产品的平均成本要高于国际市场水平20%—70%,而且粮食品质尚有一定的差距,粮食生产明显不具比较优势,国外粮食一旦大举进入我国,将大幅度抑制东北地区粮食出口。

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我国粮食贸易面临的制约因素

东北粮食产品出口竞争力主要源于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但是近年来,东北地区出现一系列环境和资源问题,种粮成本越来越高,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本等比较优势逐渐消失,长此以往,必将面临农民种粮意愿降低、粮食减产等一系列问题。

(一)国内制约因素

1. 资源约束

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耕地面积和土壤品质,这是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也是限制粮食生产的最重要因素。近年来,东北地区存在着黑土耕地不断减少和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粮食产量不断缩减的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与植被破坏问题出现,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从而造成土地无人耕种的现象。另外,东北地区水利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农业减灾、防灾能力低,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粮食质量问题很多,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粮食贸易的发展,使东北地区在国际粮食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

2. 现代物流不发达

我国与粮食贸易相配套的物流设施相对落后,铁路方面,由于运力不足使得粮食出口成本增加;水运方面,由于水运通道不便利,所以很少采用。此外,东北地区虽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粮食物流的建设上,但由于管理不当、作业效率低等原因导致粮食物流无法规模化。东北地区粮食物流成本较发达国家要高出很多,导致出口粮食价格高,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3. 粮食生产成本高、质量低

长期以来,我国东北地区在粮食生产中一直强调高产而忽略了粮食的质量,致使很多粮食产品质量无法满足国际粮食市场需求。另外,农业科技含量低,粮食生产专业化、标准化程度较低,缺乏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企业,致使我国东北地区粮食作物品质提升缓慢。近年来,我国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普遍上涨,加上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东北地区粮食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被不断被削弱。当国际市场价格较低时,对我国东北地区粮食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

(二)国际因素

1. 关税壁垒降低

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和关税壁垒的降低削弱了我国对粮食贸易的限制,国外大宗粮食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我国廉价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比不上发达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的规模经济优势,使得我国粮食产品缺乏比较优势,粮食贸易竞争力处于劣势。再加上跨国粮食企业纷纷进入我国粮食市场,使得国内粮食市场竞争激烈,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受冲击最大,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粮食出口。

2. 非关税壁垒提高

我国加入WTO后,以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为核心的非关税壁垒的门槛日益提高,成为我国东北地区粮食进入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由于东北地区粮食产品质量标准和粮食技术生产标准等普遍落后于国际标准,导致东北地区的粮食产品因质量、检疫等安全问题出口频频受阻;为了削减我国粮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发达国家恶意提高技术标准,一些粮食出口企业为达到国际技术标准只有加大投入,无形中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企业由于无法承担过高的费用以至于退出国际市场。

三、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东北地区发展粮食贸易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粮食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粮食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商家的利益和声誉,而且关系到食品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政府应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粮食安全认证体系,从而实现对国内粮食产业的保护。一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标准都低于国际标准,这使得国外企业趁此机会将一些质量较差的粮食产品出口到我国,极大地危害了我国国民的健康。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粮食进口的审查力度,严格把关,杜绝不合格粮食产品流入我国市场,加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与相应的技术标准和绿色标准。

2. 以绿色产品质量标准引导绿色粮食生产及出口

在国际农产品消费市场上,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使得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越来越重视,因而发展绿色农业及出口是东北地区粮食贸易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政府应科学引导绿色粮食生产,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鼓励农民学习现代绿色粮食种植技术,熟悉当代绿色粮食生产标准,科学种植粮食作物。另一方面,政府应出台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对于高污染的工业老城区进行全面改造,对于进驻我国东北地区的外资企业审批时要考虑生态环境效应,避免引入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促进绿色粮食生产及出口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消费需求,也是我国东北地区适应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的必然选择。

3. 调整种粮补贴政策

随着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开放程度日益加深,面对国外高补贴造成的国内外价差扩大的趋势,东北地区粮食竞争力更显不足,粮农收入增长缓慢。因此,政府应针对绿色粮食生产出台支农惠农政策,在减免农业税费的同时,实施绿色粮食生产财政补贴政策,合理利用关税保护和进口调控政策,把握好粮食进口的规模和节奏,防范对国内农业发展带来的冲击。

(二)企业层面

1. 立足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近年来,我国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尤其是大豆的自给率还不到50%,这就要求我国粮企不仅要立足于国内市场,也要与国际市场衔接,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提高我国东北地区粮食综合利用效率。在国际粮食价格下行时适当增加粮食进口是增强我国东北地区粮食安全的有效选择。合理进口短缺的粮食作物,不仅可以缓解我国东北地区资源短缺压力,而且可以降低粮食安全的资源供给成本。通过国际粮食市场,用出口优势弥补劣势,多进口国内成本较高的粮食产品,实现优势互补,以获得更丰厚的利润。

2. 发展粮食“四散”运输和集装箱运输

为促进东北地区粮食贸易的发展,企业应积极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港口建设对接,优化东北地区粮食产品出口的装运条件和装运方式,同时加强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粮食出口的运输成本。粮食“四散”即实现散装、散卸、散运和散储。粮食集装箱运输主要应用于品种多、批量小以及多种质量等级的粮食运输。东北地区发展粮食“四散”和集装箱运输,不仅可以提高粮食流通效率,降低粮食流通成本,而且还可以保证粮食品质和减少粮食损失,增加运输途中的安全系数,同时可以根据粮食主要生产区域和港口的分布,建立以各地区为主体的散装粮食运输系统,并配有便捷的运输网络。在这种模式下,不仅可以促进东北地区粮食的出口,而且可以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 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

粮食产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一国粮食贸易的发展程度,因此东北地区应积极选取优良品种,优化生产结构,走优质高效的生产道路。同时,在保证粮食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实施出口品牌战略,以确保在国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梁雪,张广胜.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农产品贸易成本初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1):21-24.

[2]王溶花,陈玮玲.中国粮食进出口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14(3):115-117.

东北农产品加工贸易 篇5

2005年9月,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北亚国家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经国务院批准,由商务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第一届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2005-2007年的3届东北亚博览会,紧紧围绕东北亚区域合作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题办展,在促进东北亚国家和世界各国之间的商贸合作和投资洽谈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同时,在博览会期间举办的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东北亚经贸合作高层论坛等已成为推动东北亚区域各国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第四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由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国际会议和文体交流四大主板块组成,主要活动50余项。

一、第四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特点突出

(一)参会的企业及客商层次大大提升。本届博览会总体规模虽然维持第三届水平,但结构变化,层次提升。在参会的政要中,有4位副国级政要,有9位副部级商务高官,有53位世界500强中国区副总裁以上高管;31户中央大企业的负责人,其中有7位中央重要骨干企业的一把手参会。同时,还有诸多的国外著名商协会、跨国公司、金融投资机构、大型国内采购商及跨国采购商、驻外中资机构参会,使展会的层次提高,影响力增强。

(二)展览水平有较大提高。国际展位708个,占总展位的35.4%,比上届提高了2个百分点;尤其是特装比例大幅度提高,特装展位1220个,占展位总数的61%,比上届提高了13个百分点。开幕式气势宏大,展区设计新颖独特,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中外客商在普遍感受到精心布局的同时,也愉悦地体验了展会的大气与温馨氛围。

(三)国际会议的内涵及权威性扩大。本届博览会国际会议、商务周(日)等活动,坚持高点站位,注重高端权威。各项活动紧紧围绕“东北亚区域合作”这一主题展开。第四届东北亚经贸合作高层论坛有50多位高官参加,8位国内外政要发表演讲。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就深化东北亚区域合作提出了“深化能源合作、推进物流体系建设、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完善合作协调机制”的4点意见,得到了各方的积极认同。

(四)文體交流板块的影响力日益深化。第四届东北亚博览会,将文体交流辅助板块提升为主板块。东北亚博览会与央视《同一首歌》栏目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将3场文艺演出统一由《同一首歌》栏目进行资源整合,推出了“同唱一首歌,相约东北亚”系列文艺演出活动。同时,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高尔夫球联谊赛等活动的成功举办,也为加强高端交流、增进多边友谊,提供了一个更加成功的范例。

二、第四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成果丰硕

第四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围绕“稳定规模、提升层次、打造品牌、追求实效”的预定目标,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扎实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一)商品贸易成交情况:据统计,第四届东北亚博览会对外贸易成交额达4.75亿美元,比上届增长15.85%,其中出口成交额4.19亿美元。国内贸易成交额13.1亿元人民币,比上届增长3.15%,其中销售10.9亿元、采购2.2亿元,食品(农副产品)、制造业、医药保健品等产品成交量居前3位。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外国代表团,广东、内蒙、甘肃等国内代表团,以及本省的长春、通化、吉林等市(州)代表团在商品贸易方面均有上佳的表现,展会的全口径贸易成交额实现了新突破。

(二)投资合作情况:展会期间,博览会执委会和各市(州)共举办21次投资合作交流会议,共组织参会企业4295户,洽谈项目1610个,接待洽谈客商6440人次,与外方洽谈次数1500余次。本届博览会吉林省和国内外投资商签订投资合同项目171个,项目合同总投资额1060亿元人民币,比上届增长36.9%,其中引进域外投资1008亿元(含国外投资25.7亿美元)。

(三)展会规模和层次:本届博览会参会的国家众多,东北亚5国及美、德、法、英、西班牙、加拿大等69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参会,国内有北京、上海、广东等26个省(区、市)和深圳、大连等12个重点城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团参会。参会总人数达5万人,其中专业客商2万人,国外客商1万人。有62户世界500强企业、95户国外著名商协会、82户金融投资机构、31户国内中直大企业、76户大型国内采购商及跨国采购商、61户驻外中资机构,国内外近百名副部(省)级以上政要参会。本届博览会参展企业805家,其中有国外企业318家,外省企业82家,省内企业405家。共有七大类商品参展,展位达2000个。全国人大原副主任蒋正华、韩国前总理李海瓒、亚美尼亚共和国副总理格沃尔基扬、联合国及东北亚各国商务高官等莅临展会。

(四)国际会议和各国商务周(日)活动:第四届东北亚博览会期间,重点举办了第四届东北亚经贸合作高层论坛、第四届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世界华商高峰会东北亚经济合作论坛等8个论坛;集中举办了2008中国·吉林国际人参大会,吉林省海外交流协会理事会座谈会,2008中日人才交流研讨会等11个专业国际会议。商务周(日)板块重点推出了俄罗斯商务周,蒙、韩、日等东北亚各国商务日及泰国、斯里兰卡、亚美尼亚、匈牙利等非东北亚国家商务日活动共8项。各国政要、贵宾及客商围绕论坛、专业国际会议及商务周(日)等活动主题,展开了高层次的国际对话,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交流。

东北农产品加工贸易 篇6

(一) 自然条件

我国东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的东部, 除了南部的辽东半岛外的气候基本上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 冬季干燥严寒, 夏季湿润炎热, 日照时间和降水量都非常适合大豆的生长。这种自然条件的优势使得东北大豆的质量远远优于国内其他地区。耕种期虽然短, 只能达到一年一熟, 却仍然高产, 质量也高。因为春天虽然来得晚且短, 但是冬季的低温足以对病虫害起到强大的抑制作用;夏季的降水量比较充足, 并且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 雨热同季使得大豆在最重要的生长期可以获得充足的水分和热量, 十分有利于大豆的营养积累和生长;秋季的降水量大幅度减少, 气温也开始下降, 有利于大豆豆粒的干燥和收获的便利。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东北地区成为大豆产地的绝佳选择。

(二) 社会条件

东北地区是清代发源的“龙兴之地”, 在整个满清一代, 相比较国内其他地区, 受到的保护更多, 受到的破坏最少。直到同治年间, 仍然是地广人稀, 土地基本保持着原始的生态条件, 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环境。受中原地区天灾人祸的影响, “闯关东”成为许多人为生存而进行求生之路;在被沙俄割去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后, 清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充实东北地区, 抵抗沙俄侵略的重要性, 全面开禁成为必然。全国开禁后, 一直到民国初年, 东北地区的社会相对比较稳定, 大量有着耕种经验的山东、河南移民充实了东北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使得东北地区的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包括大豆生产在内的农业生产规模和产量不断增长, 大豆种植达到了高潮。另一方面, 大豆出口贸易的繁荣, 也间接地为东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二、大豆贸易兴盛的生产基础与商业化的形成

前文我们讨论了大豆生产的自然和社会条件, 在此基础上大豆的产量开始不断地增加, 剩余农产品也随之增加。大豆的过剩直接促成了大豆交易的商品化进程, 并由此最终开始了出口贸易的大规模发展。

可以这么说, 由于东北很多地方都是新开垦的土地, 因此随着垦荒面积的不断扩大, 农产品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 大豆以及其他农产品的商品率都很高。大豆输出的成功也在反过来刺激着大豆耕种面积的扩大, 根据相关文献的数据显示, 仅1929年, 尚属大规模大豆耕种起步较晚的黑龙江地区的大豆种植总面积就超过了全省所有农产品耕种面积的三分之一。贸易的需要也间接地促进了东北铁路网的修建, 发达的铁路网的建成又反过来促进了大豆等农产品的生产和输出。这样的趋势使得大豆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大豆出口的数量已经占到了大豆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翻阅, 我们发现, 大豆输出的流向有二:一是原豆直接出口;二是加工成豆饼或豆油后上市或出口。而剩余的大豆基本上被用作来年的种子, 可见, 大豆的输出率基本上就等于是商品率。

大豆商品化的形成, 市场的价值规律就逐渐地开始起到重要的作用, 整个大豆贸易链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大豆种植者对大豆市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经过我们分析,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大豆的种植收益极高, 农民依靠大豆种植能够得到大量的现款收益, 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 并促使农民自发地改进生产技术和方式, 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官商两界的投资, 促进了大豆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二是大豆的专业化生产, 与大豆的商业化相互促进并不断发展, 将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和自然条件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 分工的加强也客观上促进了生产技术和效率地改进;三是与其他农作物相比, 大豆先天地具有抵抗旱涝灾害能力强、抗病虫能力强的特点, 又具有固氮作用, 能够有效维持和提高土地的肥力, 因此大豆耕种能够实现作物轮耕, 能够保证大量的种植比例。以上的几个特点使得一些土地资源不是很丰富的贫农、中农也乐于耕种大豆。

三、东北地区大豆贸易初级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东北地区的初级市场 (产地市场) 一般就是在集市, 东北话叫“集”、“赶集”。“集”是一种定期在固定产地进行交易活动。随着大豆贸易的繁荣, 大豆商品化的逐渐形成, 大豆的生产和贸易也促进了集市的发展。传统上以调剂农产品余缺为主要功能的集市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地增加, “赶集”的间隔在缩短, 参与的人数和商品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 范围遍及整个东北。可以说, 在当时的东北, “集”既是大豆等农产品进入世界市场的起点, 也是工业品销售的终端, 东北农民的生产生活与世界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这都是大豆的功劳!

由于大豆贸易的重要性, 也让东北农民对大豆贸易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生产和出售大豆是绝大多数东北农民当时的主要收入来源, 大豆收获的季节, 也往往是东北集中贸易最火爆的时节。渐渐地, 连因宗教节日或信仰而举办的庙会也开始成为大豆交易的市场。

大豆产地市场交易的活跃, 保证了大豆进入流通渠道的顺畅, 对大豆贸易的繁荣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也由传统自给自足的形式过渡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阶段, 因此, 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 东北地区的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甚至带动了整个东北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春英, 衣保中.近代东北农业的历史变迁[M].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年.

[2]胡赤军.近代中国东北经济开发的国际背景 (1896-1931) [M].商务印书馆, 2011年.

[3]杨光震.清末到1931年东北大豆生产的基本趋势[J].中国农史, 1982年第2期.

[4]王国臣.近代东北大豆三品贸易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长白学刊, 2007年第3期.

东北农产品加工贸易 篇7

①《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发布,标志我国农产品物流进入崭新的产业化发展阶段。《规划》为东北农产品冷藏物流中心的建设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并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加快和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形成设施先进、管理规范、网络健全、全程可控的一体化冷链物流服务体系,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和流通成本,是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产品品质和消费安全的有效途径。

②东盟和中国自由贸易区签订,促进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增加。随着东盟和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签订,将有大量果蔬产品、水产品及肉类产品从东南亚和东盟地区引入到国内。以大连口岸为着陆点,以沈阳为分拨中心的功能模式,将会大大吸引东南亚地区的农产品进口,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链。同时,通过加强南北果蔬的流通,带动国内农产品出口。

③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的最佳时机。目前沈阳市冷链设施落后的现状,使得一直处于全程冷链物流体系下的国外农产品止步沈阳及东北地区。抓住这一时机进行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改善冷链断链现象,吸引一部分潜在的国外客户将其农产品出口市场延伸到沈阳及东北地区,另一方面也促进企业自身全程冷链服务体系的快速形成。

2东北农产品冷藏物流发展研究的必要性

2.1 满足冷链市场外部环境发展趋势的需要

①加强国内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是吸引更多国外农产品进口的重要前提条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高档的生鲜及冷冻农产品大量引入国内市场。国外冷链物流市场已经趋于成熟、稳定,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物流设施陈旧、落后。国外农产品生产商十分看好需求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对冷链物流在我国国内延伸的需求十分强烈。

②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农产品物流热潮。目前广州最大的江南果菜批发市场积极拓展农产品业务,陆续(将)在沈阳、上海、郑州建设大型果品批发市场,同时与营口港积极洽谈在营口建设南北水果及进出口水果的集散地。普菲斯亿达分别在上海临港物流园区和外高桥物流园区有两座冷库在建,北京首农也在与其他物流商一起进行建设6万吨冷库的前期调研。

2.2 区位优势,服务辐射东三省

选择在沈阳建设东北农产品冷藏物流中心,可以实现大连港口岸、大连保税冷库与沈阳冷库的物流对接及优势互补。借力连接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延伸物流链,充分发挥沈阳对整个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辐射作用,是完善国内冷链物流网络的重要一步,也是提升冷链物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2.3 抓住市场机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①食品安全: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和完善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是确保农产品品质和消费安全的有效途径。

②产能落后:

冷库设施陈旧老化、冷链物流设施能力严重不足、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造成大量的农产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浪费。

③竞争对手不成体系:

目前沈阳的冷链物流企业只是拥有一个冷链节点,不能提供专业、全程配套的冷链物流服务。

2.4 开展港口与腹地之间全程高端冷链物流业务拓展的有益尝试

充分发挥大连港的口岸优势和沈阳对东北地区的辐射优势,为国外客户在沈阳及东北地区开展农产品贸易提供了一个平台,吸引国外客户将本项目作为其货物在中国国内的物流中心,辐射其在中国的整个市场分拨配送网络。项目建设使得大连口岸保税功能得以延伸,有保税存储需求、并意在东北地区进行分拨的冷冻农产品,抵达大连口岸后,可以保税监管运输至沈阳冷库,在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拨配送。

2.5 通过全程冷链物流业务吸引进口业务扩大货源量的需要

发展冷链物流不是做某一个物流节点的控制,而是将各个物流节点高效链接,形成一个不可替代的物流链条,才能越多货量、越广范围的吸引货源,进而形成不可复制的优势。项目以进口大连口岸为冷链物流的起点,开展以冷藏冷冻农产品存储为主的一站式冷链物流服务,包括货物运输、存储、加工配送、分拨等,同时提供相应的信息系统支持,为高端客户提供库存货物信息管理和物流解决方案,以全程冷链服务将吸引更多货源。

3农产品冷藏物流市场需求及市场前景分析

3.1 沈阳地区冷库现状

冷库是冷链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沈阳现有冷库30.86万吨,其中公用冷库约20万吨。冷库软硬件设施并不具备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

①早期建设公共冷库设施设备普遍陈旧、老化,不能对货物的质量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

②新建的一些冷库主要为生产商自建型冷库,规模较小,而且分散,耗能不经济。

③现有冷库主要用于冷冻仓储和中转流通,在冷库服务中提供的附加值少。只是拥有一个冷链节点,并没有专业的冷链物流服务队伍,也不能提供整套、专业的冷链物流服务。

3.2 货源分析

目前沈阳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年交易量约400万吨,沈阳的公共冷库存储容量仅为20万吨。冷库资源的短缺造成大量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存储、流通过程中的浪费。项目建设将为更多的农产品提供冷藏存储的空间,最大限度的防止生鲜农产品腐烂变质,保证质量安全,实现不分四季、不分空间的供应时鲜果蔬和反季节农产品。初步分析项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货源支持:

3.2.1 冷藏库储存业务

①进出口(含保税)农产品及肉类存储。

a、目标客户:国内外农产品贸易商。

b、现状:目前由于沈阳冷库短缺的现状,国内外贸易商只能根据销售情况分批次的买进、卖出,对于没有确定目标市场的货物,更是难于找到合适的冷库存储。

c、项目建设填补了沈阳地区没有高标准(保税)冷库的空白,农产品贸易商可以根据生产情况和市场价格的变化,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增加利润空间。

d、货量预估:此部分货物需求为5万吨。

②农产品果蔬即时采摘保鲜存储。

a、目标客户:省内及东北三省的果蔬生产商。

b、现状:辽宁是水果生产大国,每年在贮藏、运输当中变质的水果占总产量的30%(而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产品产后投入,水果损失不到5%)。一方面是由于采摘地冷库设施不达标,另一方面是储存技术落后。

c、项目建成后将对即将上市的水果进行精选、清洗、打蜡、防腐保鲜、精细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并采用气调贮藏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d、货量预估:此部分货物需求为3万吨。

③高端肉类、鱼类等消费品储藏及配送。

a、目标客户:各大高档酒店及餐饮企业

b、现状:目前沈阳及东北三省的高级酒店的所供应的鲜活农产品及冷冻产品都是由其供应商送货,虽然产品在存储、采购、配送过程中货物质量变化不十分明显,但到餐桌上的营养和口感已经大打折扣。

c、项目建设将为高端冷冻农产品的存储提供最优的温控条件,最大程度的保留产品的原有的质量、营养和口感,帮助沈阳餐饮企业从餐饮质量层面提高档次。

d、货量预估:沈阳拥有万豪、喜来登、凯宾斯基、万鑫、香格里拉、瑞宝和君悦等一大批五星级酒店,此部分货物需求为3万吨。

3.2.2 冷链市场对配送中心的需求情况

①目标客户:沈阳及东北地区各大超市及其连锁店。

②业务现状:沈阳市没有专业的冷链配送中心,大多是以冷库为依托形成的交易市场,目前超市各门店提前一天将供货信息下订单给不同的供应商,由供应商到不同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完成采购,再通过配货站送到各门店。交易市场环境脏乱,交通瘫痪,现场采购不能保证货物质量,当天供货也可能造成供货不及时。

③配送中心的建设将在供应商和超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供应商只须把商品送到配送中心,无须直接供给门店,各门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下订单到配送中心,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a、配送中心的信息系统与其上下游客户的信息兼容,使得连锁超市的采购、分拣、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等作业系统有机的联系起来。

b、超市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降低交易和物流成本。同时也节约了超市从缺货到补货的时间成本,减少因供货不及时给超市带来的损失。

④货量预估:截止2008年,沈阳市5000平以上综合超市达27家,其中家乐福、乐购、沃尔玛、麦德龙、大润发等万平以上的超市达16家,加上东北地区的部分连锁分店,此部分货量需求为5万吨。

3.2.3 农产品和冻品的交易中心情况

①目标客户:

农产品供应商和采购商。

②现状:

沈阳没有统一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主要是以冷库为中心形成的交易市场。生鲜水产品、冷冻水产品、肉类产品、果蔬产品的批发市场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交易市场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收入主要来源于摊位租金、装卸服务费和停车费,使得交易中心不能充分享受市场繁荣带来的收益,即使交易量出现大幅增长,但却由于交易面积不变,租金收入难以随之大幅增长。

③项目建设将整合市场资源,实施“经营+管理+服务”的经营管理理念。

通过农产品交易中心,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含电子结算系统),收取交易佣金、摊位租金、配套服务费(管理费、物流管理费)。通过增加交易市场和提高管理水平达到成交量、乃至成交金额的增长。此外,交易中心还提供网络虚拟交易和拍卖交易功能。

④货量预估:

无论是原交易市场分流的货量,还是新增货量,都需要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公司的市场开发共同完成。

4结论与展望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因为物流条件差,导致农产品的损耗非常严重。据统计每年流通腐损达到上千亿元。果蔬在物流过程中的腐损率竟高达20%~30%,发达国家一般则控制在5%以内,而美国也只有2%。我国人均占有耕地较少,优先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既能保证城乡居民消费质量,又能够提高农产品品质,最终会提高农民收入和种植农产品的积极性。随着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运输、储藏及销售,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已经形成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大量农产品的产销通过冷链物流实现既提高产品的品质,减少损耗,又从而间接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本文从国家政策、区位优势、社会需求及冷链物流现状等方面,阐述了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可行性,对于在东北地区建立冷链物流分拨中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士华,鲍尔索克斯.供应链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丁俊发.中国物流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3]马升平.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与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4.

[4]张晓川.物流配送系统规划[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5]余思勤.航运市场行情分析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

[6]周德苏.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增值服务的分析[J].商场现代,2007,8:143-144.

[7]贺登才.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8]刘佳霓.冷链物流系统管理研究[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9]骆温平.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东北农产品加工贸易 篇8

一、开发工业旅游

(一) 工业旅游的定义和起源

工业旅游就是依托现有的工业生产设施、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生活场景和企业文化等一系列相关工业因素为吸引物的特色旅游体验活动。这种新兴旅游项目发祥于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的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 后来被其他国家企业效仿。例如, 德国煤铁工业基地鲁尔区的埃森列发展为旅游重镇;英国威尔士首府加德夫郡的旧时矿区被改造为“大矿坑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国家造币厂和休斯敦宇航中心成为新的旅游胜地。总之, 工业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被奉为“朝阳中的朝阳”产业。

(二) 日本夕张市工业旅游发展经验借鉴

20世纪90年代末, 日本政府关掉了夕张的最后一个煤矿, 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夕张不得不进行产业转型, 从此“煤炭之都”成为夕张市的历史。日本的夕张本身并不具有天然的旅游资源, 但是基于“煤炭之都”的历史背景, 围绕“煤”策划并成为旅游景点。夕张修建了集教育、娱乐功能等于一体的煤炭历史村, 通过用录像、录音、幻灯片、照片等方式, 对煤矿的形成、分布、利用、开采、技术改良等12个主题进行了展示。还有反映当年夕张生活情景的“煤矿生活馆”、可现场操作采煤机械的“煤矿机械馆”、“煤矿动作馆”和“煤矿历史馆”, 逼真地再现了采煤现场。近年来, 夕张还增设了机器人科学馆、动物博物馆、冒险家游乐场等设施, 并利用四面山坡的和冬季多雪的自然地理条件, 修建了滑雪场。据当地政府统计, 目前前往夕张观光的旅客每年达160万—230万人。

(三)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

1. 政策优势。

作为新中国工业摇篮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享有“共和国长子”的美誉, 有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3月份正式发布《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 东北旅游产业的发展首次被提升到国家层面。规划中明确指出, 要发展以工业旅游为主的专项旅游, “依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骨干企业和矿山遗址、工业遗产, 开发建设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 鼓励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建设工业博物馆、专辟参观通道和游览场所, 配套生产旅游商品”。在国家旅游局首批公布的103个工业旅游示范点中, 东北三省共有21个, 占全国的1/5。

2. 工业资源优势。

东北地区的工业基础雄厚, 曾是新中国第一桶石油、第一台机床、第一辆汽车的出产地, 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具有辉煌的历史。东北地区形成了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为轴线, 辐射齐齐哈尔、大庆、鞍山、本溪的工业城市群。例如, 鞍山以钢铁生产过程为主线, 以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成材等工艺流程为内容, 向海内外游客展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机床博物馆陈列着不同年代的各式新旧机床, 人们可以以此见证新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沈阳造币厂将各个年代的各种钱币陈放在一个展览大厅, 游人在观赏中, 能学到许多关于钱币知识。

另外, 工业旅游的价值所在是具有很大的教育功能。游客通过展览馆、陈列馆等方式可以获知许多从未涉及的工业知识和信息。周边的北京、天津、山东、内蒙、河北等省市对这样的工业旅游需求比较大。

二、开拓环境服务贸易

(一) 环境服务业概念和分类

环境服务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服务业是指那些被用来或可能被用来测量、预防、限制或纠正水、大气、土壤以及废物、噪声及生态系统相关的环境破坏 (包括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 等相关服务。加拿大统计局将环境服务部门分为10个分部门, 具体包括:水供给、管理和处理服务, 大气污染控制服务 (室内和室外) , 废物管理服务, 研发服务, 可再生能源服务, 工程服务, 分析服务, 管理咨询和法律服务, 环境教育、培训和信息服务, 其他环境服务。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的环境服务产业也是各国极力促进发展的“朝阳产业”。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环境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中, 走的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 并因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自2003年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 东北三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 逐渐改善资源城市环境问题, 摸索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东北三省在改善工业环境污染的初期, 进口日本等发达工业国家环境服务, 引进国外的污水、废物处理等方面的先进设备和技术, 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积累, 在发展环境服务贸易上具有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例如, 辽宁省的环境保护及相关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其筹建的环境科学园致力于建立环保产业孵化器;在铁岭及“五点一线”地区建设了环保产业园区, 形成重要环境产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基地;在盘锦、锦州、葫芦岛等地区形成以含油废水、污泥处理为核心的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 东北各省在环保产业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环保产业集群。

(三)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环境服务贸易的重点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对内外发展环境服务贸易的重点是:针对工业城市发展中的工业污水处理服务, 工业废物垃圾的收集和处置服务、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服务和工业空气污染物的排放监测和控制服务;针对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保护服务和废弃矿区的环境处置服务;针对城市发展的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咨询、评估及其他环境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针对俄罗斯远东、蒙古和非洲等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和国家积极拓展环境服务贸易。如东北地区的污水处理公司或者危险废物焚烧厂为其他国家地区企业提供污水处理或者废物焚烧服务。

三、实施生产性服务外包

(一) 生产性服务外包的界定

生产性服务外包是属于服务外包中的一种, 指企业将其部分或者全部的非核心业务委托给企业外另一个生产部门或者服务部门, 由其完成某个特定环节的生产与服务的过程。即企业将产品开发、生产管理、信息服务、商务流程和物流配送等业务外包给企业外部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生产性服务外包分为信息技术外包 (ITO) 和业务流程外包 (BPO) 两大类。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定位

东北老工业基地高端装备制造、能源汽车和材料等产业基础雄厚, 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深度挖掘装备制造业和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中的业务流程外包。所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 把生产性服务外包打造成为装备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的接续产业。以中东、南美、俄罗斯、非洲等为目标市场开展石油等矿产资源开采的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务;以蒙古、巴西和非洲等为目标市场开展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务。

(三)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的重点领域

1. 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务。

东北地区长期以来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材料等制造业, 在原材料采购控制、产品开发、生产设计、库存分析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所以可以重点发展制造业采购分析、订单分析、库存分析、产能分析等服务外包业务。另外可以开拓产品经营服务方面的服务外包业务, 包托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人才培训、会计审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商业情报等。

2. 为矿产资源产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务。

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众多, 在煤炭、石油、铁矿石等资源开采加工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资源型城市可以发挥在生产、管理和技术等方面优势, 承接国内外资源勘探开发、流程管理和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务, 实现优势再造。例如煤碳产业区可以发展勘探、设计、开发、造井、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外包业务;石油资源型城市可以根据发展石油石化数据处理、地质制图、数据分析、地震解释、勘测开发、实时数据库分析等石油石化技术服务外包业务。

四、发展租赁贸易

(一) 租赁贸易基本概念

租赁是服务贸易中的一种, 租赁贸易是商品信贷和金融信贷相结合, 由出租人、承租人、供货人及金融界共同参与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其实质是出租人向承租人提供信贷的一种交易方式, 出租人通过出租设备等向承租人提供信贷便利, 而承租人则以定期支付租金的形式取得设备的使用权, 供货人则向出租人提供货物买卖。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租赁贸易的优势

租赁贸易租赁的对象主要是资本货物, 包括机电设备、运输设备、建筑设备、采矿设备、飞机船舶, 炼油钻井设备、轮船、码头港口设备以及飞机、机场等各种大型成套设备和设施等。东北老工业基地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 在此聚集了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大连船舶重工、北方重工、一重、哈电、哈飞、哈量、齐重数控、齐二机床、长客、一汽、沈鼓集团、沈飞等一大批装备制造企业。所以东北拥有大量技术装备, 在发展租赁贸易上具有巨大的潜力。

(三)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租赁的重点方向

一是鼓励东北地区众多的装备制造企业独立出租赁部门兼营租赁业务或者成立专业的租赁公司, 面向国内国外发展机电设备、建筑设备、数控设备等设备租赁。二是资源城市在资源勘测开发、钻井、开采和冶炼加工过程中, 有些设备具有很高的技术利用锁定性, 不能转为他用和完全回收利用, 可以发展租赁贸易, 其主要针对俄罗斯远东、蒙古国等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和国家。

总之,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保持传统服务贸易优势的基础上, 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探讨自己的特色服务贸易。依托老工业基地工业制造业优势, 发展独具区域特色的服务贸易, 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即使在激励竞争的经济环境中也会占有一定地位。

摘要:在全球产业分工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今天, 东北老工业基地要依托自己原有的工业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环境服务贸易、租赁贸易和生产性服务外包等东北特色的服务贸易, 更好地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从东北老工业基地自身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出发提出了东北地区发展的特色服务贸易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环境服务贸易,生产性服务外包,租赁贸易

参考文献

[1]李燕.东北新兴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外包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对外贸易, 2011, (12) .

[2]黎克双.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开发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8) .

[3]刘炜华.环境服务贸易发展与自由化[C]/“/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 2007.

[4]沙泉.设备租赁也是营销[J].中国公路, 2004, (3) .

东北农产品加工贸易 篇9

在中国经济整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从2003年开始推行振兴东北计划开始,东北地区利用老工业基地的资源经济优势快步增长。在这样背景下,东北地区正在加快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参与分工的形式也随之发生转变。加工贸易作为东北地区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对东北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国内外有关对加工贸易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探讨FDI对接受国企业和行业带来“正”的还是“负”的知识溢出效应。大量的一般性文献对FDI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评价都是积极的,如认为其有效的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扩大了中国的就业水平。对FDI评价不高的文献如Aitken和Harrison,他们的研究表明,FDI对当地企业或行业进行技术转移的“溢出效应”非常有限,甚至为负。对中国的经验研究表明,FDI对中国民营企业家有一定的培训效果,但是这种效果并不十分显著。这些文献一般依据的是一个国家的数据,对某个地区的研究,以及根据当地特殊情况解释其参与国际分工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往往关注不够。

为更深刻认识在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东北地区在加工贸易中的分工及利益变化,本文引入价值链分析方法进行深入分析,以此作为东北地区制定外资引进政策和调整对外经贸合作方式的依据。

二、贸易投资一体化与U形价值链模型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投资一体化进程发展迅速,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日益呈现出相互融合的态势。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国际分工中利益分配的前提和背景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关于贸易投资一体化下东北地区利益分配的研究建立在贸易与投资互补的前提之下。

1. 东北地区贸易与投资之间的互补性分析

首先,从1999年~2008年间东北地区投资、贸易数据来看,1999年到2008年两者之间变化的态势是一样的。自1999年以来,FDI稳步增长,从1999年的3.1亿美元上涨到2007年的12.1亿美元。就贸易额而言,从1999年的10.2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51.3亿美元,增长了5倍。因此,数据证明东北地区贸易与投资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其次,从贸易方式来看,新的贸易方式,产业内贸易比重大大增加,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平分秋色,1999年~2007年间,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形式经历了由一般贸易为主到加工贸易为主再到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并重的过程,加工贸易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基本上维持在46%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贸易的利益分配很大程度上受到外资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最后,国际规则的演变也反映了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趋势。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深化,一部分的贸易通过投资的形式来完成,这就要求贸易、投资政策不能相互约束对方的发展,必须协调两者的关系,使二者发展趋势相一致。1995年1月1日,《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同时生效,从而把世界贸易体制的范围和管辖权从传统贸易拓展到了服务贸易和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这一拓展反映了贸易与投资的密切关系。

2. U形价值链模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相继提出价值链理论。1990年,迈克尔·波特(Porter)首先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他认为,价值链可以大致分为基本活动如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Gereffi和一些学者提出了全球商品链,将将价值链与全球产业组织直接联系起来。在经济全球背景下,商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不同环节。1992年,中国台湾宏基公司董事长施振荣提出价值链的“微笑曲线”。英国Sussex大学的发展研究所目前对全球价值链问题进行着较广泛与深入的研究,它将全球价值链定义为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分销及对最终拥护的支持与服务等。由于商品从研发到营销的各个工序的附加值变化形似U形曲线,处于曲线最低端的加工工序在各个工序中附加值最小,与处于U形曲线两端的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部分相比,加工贸易在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

3. 东北地区加工贸易利益分配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东北地区地区外贸增长迅速,这和加工贸易在东北地区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东北地区加工贸易主要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资企业出口对GDP的拉动效应大,1999年~2007年间外资企业出口每增长1%就会带来三省GDP增长74.4%;加工进出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较高,基本维持在46%左右。加工贸易直接带动资源投入制造业,1993年~2007年间,东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超过700亿美元,截至2007年底,利用外资金额中63.3%投资于工业。按照这一比例估算,实际投资于工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约为700多亿美元,加工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能力,639749万美元。但由于加工工序位于U形价值链的低端,因此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东北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下的利益分配会产生重要影响。

(1) 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以初级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为主的东北地区加工贸易厂商所处市场竞争环境激烈,加工贸易利润空间降低

在加工贸易的U形价值链中,对于代理方而言,加工阶段所对应的市场化程度越高竞争就越激烈,U形价值链曲线就越陡峭,加工阶段的利润空间就越低。从东北地区出口主要商品来看,服装及衣着附件、机电产品、鞋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是三省出口额增加的主要动因。2001年~2005年间,东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结构相对稳定。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服装和钢材,2005年出口值分别为89.8亿美元、44.3亿美元和19.8亿美元;从各省情况看,辽宁省出口商品主要是机电产品、服装、钢材和成品油。吉林省出口以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黑龙江省出口商品主要是服装、鞋类、机电产品和纺织品。2008年辽宁省出口机电产品160.1亿美元,占同期辽宁省出口总值的38.1%,以加工贸易为主,占同期机电产品出口总值的59.9%。东北地区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所面对的行业竞争较为激烈,进而对加工贸易的利益空间产生一定的挤压。

(2) 从工业结构升级的角度看,加工贸易的利益分配

在加工贸易的U形价值链理论中,对于代理方而言,FDI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这种变化使代理方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价值链形状上的变动而且是价值链的垂直移动(见图)。从图中可见,没有核心技术竞争优势的代理国家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进,在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点会纵向移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会使代理商所处的行业和数量发生变化,随着行业技术含量的增高,行业的市场化程度逐渐降低,代理人面临的U型曲线更加陡峭。代理方的利益会有所增加,但这部分增加是由产业结构的升级所得而非向价值链两端移动带来的,即如图中从A→B→C。这个过程是否会带来利益的增加还要看委托方的数量,U型价值链的弯曲程度,处于加工工序节点的厂商,即使分工方式由垂直分工转变为水平分工,在利润分配中状况也不会发生太大的转变甚至于可能会使利润空间进一步缩水。

制造业结构的演进与外商投资之间有着很强的相关性,本文用OECD的划分方法和口径,即以制造业的R&D密集度来划分制造业,将制造业分为高技术、中高技术、中低技术、低技术制造业四个等级,进而来考察工业结构按技术高低水平的升级状况及其与加工贸易利益分配的关系。

统计数据显示,辽宁省2004年行业工业总产值中中低技术制造业占56.84%;中高技术制造业,22.79%;两大行业产值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黑龙江省2004年中高、中低制造业所占产值比重为23.81%和42.34%;2006年中低、中高制造业所占产值比重上升为50.34%和32.48%,同时高技术产业比重较小上升幅度;吉林省从2004年~2006年,中高、中低制造业比重分别从2004年的51.46%和27.97%到2006年的43.54%和30.58%。根据以上数据,东北地区除吉林省制造业内部实现跳跃性的发展之后向制造业内部结构演进轨迹回归之外,整体上的升级方向主要是由中低技术制造业为核心向中高技术制造业为中心发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2001年~2006年各省主要工业品出口价格指数上升到2004年之后逐年下降。这一方面说明随着工业结构的升级加工贸易在U形曲线间移动,虽然会提高技术水平,但加工企业面临的U型曲线更加陡峭;另一方面说明价格竞争仍然是东北三省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竞争手段,随着工业结构的升级,产业链价值点的增加,处于低价值点的加工制造面临的竞争就会更加激烈。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外国直接投资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东北地区出口的竞争手段。

三、引进外资的政策建议

FDI作为产业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不会改变,要实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外资、国际产业链发展的必然要求。东北地区应该在坚持引进外资的同时,制定积极有效的外资政策和竞争政策,正确引导外资,克服消极效应,最大程度发挥其积极效应,促使外资增加更利于东北地区参与到国际分工和利润分配中。

1. 制定竞争政策,改进区域内竞争环境

对于消除和避免FDI引进带来的加工贸易的影响可以从增加委托人引入竞争方面入手, 促进区域内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主体产生, 进而促使各行业所面临的U形曲线趋于平缓, 利益分配状况有所改善。

首先, 在开放的行业引进两家以上跨国公司, 避免该行业受跨国公司在市场上垄断地位的影响。由于市场更开放, 各委托人间的竞争就会迫使其提供较好的产品和技术, 间接地实现技术导入。其次, 鼓励省内企业参与竞争。黄亚生认为, 中国蓬勃的对外开放是以对内限制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代价的。通过鼓励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参与到竞争当中可以提高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竞争力。鼓励省内企业与愿意转移先进技术和高附加值制造加工环节、在华有长期发展战略、有运作全球化大企业丰富经验的大型跨国公司合资合作, 实现省内加工制造业延U形价值链的垂直移动, 带动省内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 推进省内企业提高参与国际分工利益分配的能力。

2. 抓住双方利益共同点,有选择地选择外资,以培养和提高国内的技术开发能力为目标

在政策的引导下,增强东北地区在U形价值链上向两端移动的能力。从以提供优惠为主转向以加大开放度为主来吸引外资。过去为了吸引外资,东北地区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一方面使原本实力较弱的内资企业在与外资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也收到抑制。在省内有一定的消化吸收能力的基础上引进外资, 对有可能实现技术突破,从而起到引进技术为实现自主开发积蓄力量、奠定基础的作用。

3.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大力鼓励和发展本土企业的国际代工, 通过边干边学效应逐步发展委托设计制造业和创建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鼓励和推动本土大型制造企业在某些核心价值模块上加大研发力度,争取在若干核心技术和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延伸。东北地区以中高技术制造业为核心,已经集中了不少具有核心价值模块的品牌制造商及合同制造商,但主要以外资企业为主,即使是合资,也多以外方控股或掌控核心技术为主。因此,东北地区要获取若干核心模块的关键技术,在价值链中获得主动性,可以通过设立政府性的研发基金以及政策的导向与扶植,集中开发关键的价值模块,实质性的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4. 熟知产业技术标准,摒弃制造业企业小而全、大而全的一体化产品开发模式

通过产业重组和流程重组,形成专注于能为委托厂商提供专业服务的制造商,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提高环节生产效率, 使加工制造厂商能够快速对市场及技术变化做出反映。

摘要:制造业为主体的全球化过程给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东北三省在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并吸收外资以从事转口加工贸易的情况下, 并没有从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多的利益。本文试图从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角度, 通过U形价值链模型的分析, 对东北地区在分工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研究, 进而对东北地区引进外资政策加以探讨。

关键词:东北地区,U形价值链,利益分配

参考文献

[1]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8:37~70

[2]刘志彪张晔:中国沿海地区外资加工贸易模式与本土产业升级:苏州地区的案例研究[J].经济管理与经济研究, 2005 (8)

[3]隆国强:加工贸易:全球化背景下工业化新道路[J].经济前沿, 2003 (2)

东北农产品加工贸易 篇10

(一) 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

1. 解决服务贸易争端的需求

随着滨海新区与东北亚各国服务贸易规模的增大及贸易领域的拓展, 贸易的大幅度逆差使东北亚各国与滨海新区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扩大, 并呈上升趋势, 对贸易争端的处理不可避免。而统一的区域服务贸易法律协调机制的缺乏, 使得贸易争端不能有效解决, 服务贸易发展举步维艰。

2. 缓解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矛盾的需要

没有统一法律规制的区域服务贸易的盲目自由化, 会使外国高水平服务企业大批进入天津滨海新区, 一方面, 给滨海新区民族服务业造成竞争压力;另一方面, 会使大批劳动力下岗, 恶化新区的就业形势。

(二) 排除法律协调障碍的需要

1. 法律制度的差异增加了制度变迁的成本

东北亚服务贸易的法律协调, 作为一种制度变迁, 其法律制度的差异, 加大了其制度变迁的成本, 主要表现在:首先, 服务贸易市场准入限制不少, 较为普遍的是对提供方式和股权比例的限制。其次, 在一些需要专业资格认证的部门, 服务提供者难以自由流动。

2. 现有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缺陷阻碍法律制度的协调

迄今为止, 中国并不存在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专门的服务贸易法, 现行的有关服务贸易的规范间法律冲突严重, 且与透明度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1) 这些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的缺陷阻碍了法律制度的协调。

3. 法律调整的不统一导致区域合作的“溢出效应”

其他WTO成员的服务提供者, 利用东北亚各国服务贸易法律规定不统一所造成的法律空隙, 通过“搭便车”或在东北亚国家设立代表处等手段, 享受东北亚区域服务贸易项下的特殊优惠措施。 (2) 这种区域合作的“溢出效应”, 给东北亚服务贸易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构建东北亚区域服务贸易规则的法律依据

东北亚在性质上属于WTO项下的区域经贸一体化安排, 且东北亚各国几乎均是WTO成员国, 因此, 东北亚区域服务贸易规则的构建应当在WTO体制中获得理论支持、找到法律依据。

GATS第5条将区域性服务贸易视为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 不禁止成员方加入或签署以服务贸易自由化为目的的区域经贸安排, 但对这种参与同时也规定了一些约束条件。总的来说, 可以归纳为三个实体要件, 即:

(一) 涵盖众多服务部门

1. 部门数量

GATS第5条使用的是“众多”, 而非GATT中规定的“所有贸易”, 这就表明“众多”应该是不必包括全部服务部门, 是可以允许有排除的。

2. 受影响的贸易量

受有关区域服务贸易规则影响的贸易量, 除了应该考虑该服务贸易规则所涵盖的服务贸易量之外, 也应该考虑排除在该服务贸易规则之外的服务贸易量。

3. 服务提供方式

GATS规定了四种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 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

(二) 取消实质上所有歧视

GATS第17条是关于国民待遇的规定, 要求其成员对于具体列入承诺减让表的服务门类, 给予任何其他成员方的待遇, 不得低于给予本国相同服务和服务提供者的待遇。

可见, GATS第5条对取消实质上所有歧视的规定, 要求取消的歧视是有违国民待遇任何实质上的歧视。所以, 东北亚区域服务贸易规则必须将国民待遇作为其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 不得提高对于第三方的服务贸易壁垒的总体水平

GATS第5条第4款“不得提高对于第三方的服务贸易壁垒的总体水平”, 是从外部贸易关系方面对区域服务贸易规则所施加的重要约束。

由于服务贸易壁垒往往通过国内法规的形式表现出来, 难以掌控, 因此, 必须通过区域服务贸易规则对东北亚各国可以采取的合理保障措施作出统一规定, 以维持东北亚各国对于第三方善意的服务贸易壁垒的总体水平。

三、东北亚区域服务贸易实体规则的构建

如前所述, 以GATS第5条所规定的三个实体要件为章目, 构建天津滨海新区与东北亚间的区域服务贸易规则, 可有效促进东北亚区域服务贸易的发展。

(一) 东北亚区域服务贸易规则涵盖部门的构设

1. 总体原则

既然GATS第5条规定区域服务贸易规则要涵盖“众多”服务部门, 而不是全部服务部门, 那么一方面东北亚区域服务贸易规则可以排除一部分服务部门, 另一方面, 单纯只包涵某一服务部门的贸易规则是不适格的;既然GATS第5条规定要涵盖众多服务“部门”而不是分部门, 那么, 原则上对部门的计算应该以部门为标准;既然GATS第5条规定要涵盖众多服务“部门”, 那么东北亚各国开放的部门数量应当大于、最起码不少于其在GATS中开放的部门数量。 (3) 当然, 遵循GATS的宗旨, 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 应当给予一定的灵活性和优惠。

2. 具体开放的部门

东北亚服务部门的合作与开放, 可以借鉴东盟服务贸易协定的经验, 将东北亚服务业分早期收获部门、敏感部门和一般部门采取不同的开放策略。

早期收获部门, 主要指那些各国服务贸易额度较大、实施早期收获不会构成重大影响的领域。对于滨海新区和东北亚各国而言, 具有地缘优势的港口运输业、具有劳动密集型优势的物流业和建筑业、互补性空间较大的部分商业性服务, 以及具有丰富资源和互补性的旅游业, 可优先确定开放。 (4)

敏感部门, 是指控制一国经济命脉, 实施过度开放可能会危及国家经济安全、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保护的领域。对于敏感部门, 可由东北亚各国提出部门及分部门的清单, 在东北亚区域层面控制各国敏感部门的总量, 先通过在这些领域技术层面的合作, 或者通过其他行业开放进行带动, 在过渡期之后达到敏感部门服务贸易的逐步自由化。 (5)

除此以外的其他部门, 则为一般部门。对于一般部门, 东北亚各国可在市场准人上稳步推进, 但总体时间框架必须快于各国在GATS下所作的承诺。 (6)

(二) 东北亚区域服务贸易规则的国民待遇的构设

1. 总体原则

东北亚区域的服务贸易规则应实行无歧视的国民待遇, 它是一项承诺义务, 即各国只对自己承诺开放的服务部门给予其他WTO成员方的服务和服务提供者国民待遇, 不需强调在形式上完全相同, 而应注重在实质上给予国内外服务提供者相同的竞争条件和竞争机会。

2. 实行国民待遇的具体措施

从不同的服务行业来看, 东北亚各国应对本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服务业实行国民待遇, 对需要保护的幼稚服务业可实行有限的国民待遇, 对涉及国家安全和机密的服务业则暂不实行国民待遇。 (7) 从不同的服务贸易提供方式看, 东北亚各国对于跨境交付应持谨慎的国民待遇策略;对于境外消费应采用宽松的国民待遇办法;对于商业存在应结合各部门具体特点全面考量;对于自然人移动, 中国等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低技术含量工作就业压力较大的国家, 应采取积极的国民待遇措施。 (8)

(三) 东北亚区域服务贸易规则合理的服务贸易壁垒的构设

GATS前言中规定“为符合国内政策的目标, 有权在其境内对服务的提供制定和采用新的规定”, GATS第5条1款b项也规定“取消实质上所有歧视”的例外, 具体列举了GATS允许的服务贸易壁垒。以此为依据, 可对东北亚区域服务贸易规则中的保障措施作出统一规定。

1. 服务贸易保障措施实施的条件。

(1) 外国服务提供者向东北亚成员国提供外国服务的生产和消费绝对或相对增加; (2) 导致对提供相同服务或直接与其竞争服务的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的威胁; (3) 外国服务的绝对或相对增加与内国服务产业的损害或损害威胁有实质性的因果关系; (4) 采取服务贸易保障措施必须符合公共利益。

2. 服务贸易保障措施的形式。

东北亚服务贸易规则可以采取列举式与概括式相结合的立法方式, 将服务贸易保障措施描述为:有关国际支付与转移或为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秩序需要所采取的合理的限制和禁止国际服务贸易的措施。

3. 服务贸易保障措施的程序性规则。

东北亚区域服务贸易规则的程序性规则, 可以借鉴中国-东盟《服务贸易协定》保障措施的规定, 将实施保障措施的程序要件确定为: (1) 磋商。服务部门受到负面影响的服务贸易规则一方, 可要求与对其造成影响的另一方磋商, 以讨论与受影响的服务部门相关的任何措施。 (2) 不得单边采取措施。服务贸易规则要求采取的任何保障措施都应当获得相关东北亚各方的相互同意。 (9)

4. 服务贸易保障措施的时限。

服务贸易保障措施是临时的, 应有时间的限制, 一般不应超过4年, 一旦情况恢复正常, 就要尽快取消该措施。

摘要:天津滨海新区与东北亚各国服务贸易合作日益密切, 为减少争端、缓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保障国家安全之间的矛盾、克服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各种法律障碍, 以GATS第5条所规定的实体要件为蓝本, 构设东北亚区域服务贸易规则, 可以更好地促进天津滨海新区与东北亚各国服务贸易的健康良性发展。

上一篇:物联网数字化温室系统下一篇:建植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