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工作总结与农产品加工调研报告(通用8篇)
农业气象工作总结与农产品加工调研报告 篇1
农业气象工作总结
XX年农业气象工作总结
XX年,XX县农业气象工作主要在农业气象观测、重要农事季节、重大天气服务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一、农业气象观测工作。
今年全年共完成工作基数8038.8个,错情率为0.0‰。按时巡视、及时维护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保证业务正常开展。多次进行**调查灾情、墒情、生育期,按时上报各类报表,无迟报现象,圆满完成了玉米、水稻的观测,并及时传送资料。
二、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全年发布气象服务材料56期,土壤墒情快报23期,准确、及时做了玉米、水稻产量预报,春播、汛期、秋收冬种、森林防火等重要季节的气象服务;我局做到及时发布,预报内容准确。
为加强为农服务工作,编制了《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举办了气象信息员培训班,召开气象服务工作座谈会1次、人降工作协调会1次。
三、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
通过多方协调,由县XX县政府办公室台《XX县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并按要求全面完成了30个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任务和授牌工作,实现了全县所有乡镇全覆盖。
四、按时参加市局农气月度天气会商。
农气人员挤时间,抓机会,足迹遍及城乡,活跃在田间地头,每月进行**调查,全年共采集各种图片6百多张,按要求制作会商材料,及时参加会议。
五、继续为特色农业做好特色服务。
结合玉米、水稻观测,继续做好大春作物的气象保障服务。将烟叶、肉牛等作为气象服务的重点,预报与农气人员密切合作,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在XX县烟办、XX县烟草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新购入**火箭炮专程在全县烤烟生产重点乡镇**镇、三坝乡、南天湖镇实行定点作业。专业技术人员对火箭炮手进行了人降作业知识培训,以确保安全、有效地进行人工防雹增雨作业,为烟叶生产保驾护航。
六、积极进行气象科普知识宣传。
《3·23世界气象日》,是我们气象部门扩大社会影响,开展职业宣传的好时机。这天,我局除业务值班员外,全体人员出动,到栗子乡进行气象科普宣传,共发放气象宣传手册、光盘、资料、图片等万余份,咨询人数1千余人次。三并到联系帮扶村栗子乡**村进村入户,为农户送去气象科普宣传资料、《气象历书》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七、XX年工作打算。(1)做好农业气象观测工作。
(2)积极把在局发布气象预报和下乡实地观测、考证结合起来,以便征对性地开展服务。
(3)稳定技术力量,提高知识水平。XX县气象局
二O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农产品加工调研报告
目录
原料的价格影响不大,其产品主要市场来自国家政策性储备,总量变化不大,发展平稳。
2、禽畜产品加工类:在产企业4家,原材料40%左右源自本地基地,购买原材料价格受市场供需因素影响较大,近年来企业主要投入在基地建设上,企业有发展,但速度低于全县平均增长速度。
3、膨化食品类:在产企业5家、停产企业2家,原材料、市场
基本在外,产品更新较快,市场因素影响较大,企业技改投入、产品研发投入较大,XX年及今年增速明显放缓。
4、保健食品类,在产企业2家,原材料产自本地约30 %左右,市场在外,企业技改投入较大,市场全景看好,发展速度较快。
5、白酒类:在产企业2家,原材料来自外地,市场主要在本县及周边地区,发展速度较快,财政贡献较大
6、饲料加工,在产企业1家,原材料80 %来自本地,市场本县及周边地区,生产规模受销售半径影响,发展平缓。
7、其他类:在产企业2家,主要是自来水企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县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不快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企业经营理念的原因、市场供求的原因和对企业的引导和支持的原因,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企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生产规模较小加工能力不强。企业普遍存在起点低、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市场占有量小,主要产品很大程度上还处于生产原料半成品和初级产品,产业链条短,骨干企业带动性不强,粮食基本上是稻米加工,棉、菜籽油基本是初榨油和散装油,禽畜产品基本是简单分割分装,膨化食品、白酒等产品面对的也
基本是低收入人群,水产蔬菜、水果等加工几近空白。
2、人才缺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特色农产品不突出。由于人才缺乏,企业缺乏技术支撑,核心技术靠与外商协作,缺乏自我创新能力,从而导致加工粗放、工艺落后。如我县膨化食品加工业XX 年前后在本省乃至华东地区均有一定影响和市场占有率,由于缺乏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逐年在开始萎缩。
3、企业原材料缺乏稳定的保障,消耗外地的企业原材料,与当地农民利益联系不密切,乡镇及农民对企业认知程度不高,对地产品销售没有积极性。消耗本地原材料的企业,原材料供应基本上是小商小畈销售给企业,企业与农民之间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严重缺乏专业化、标准化、优质化原材料基地。
4、支持服务企业体系不强,一是标准化建设滞后,质量检测、质量认证、食品研发中心服务有限;二是技术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技术手段和农产品加工相结合的体制、机制,技术对企业的贡献率低;三是信息化服务不强,没有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服务平台;四是融资渠道不畅,农产品加工企业,季节性融资量大的特点明显,而企业可供银行抵押的抵押物(主要是企业主土地证、房产证)单一,抵押物评估较低,授信额度较小,加之审批手续繁琐,难以满足企业季节性强资金量大的需求;五是物流滞后,农产品集聚,抛装较多,乡村道路普遍较窄,超高、超宽、超重的限制对企业影响较大。
四、建议
1、优化培育原材料基地,充分发挥我县水稻、油菜籽、水产品养殖、经果林种植等农产品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等政策支持,统一品种,优化和扩大种、养规模,探索完善“企业+协会+基地+农户”利益联动机制,使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有稳定可靠优质的原材料来源,把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农
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优
势。
2、加大培育地域特色产品和品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以技术标准、健康标准、食品安全、产品标识为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品牌效应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一是要引导企业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培养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研发增加技术储备,通过创立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二是要利用周边县市大公司大企业的幅射作用,引导企业与大公司、大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与交流,在绿化食品、有机食品、保健食品上下功夫。
3、加速农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正在由数量增长向提高内在质量和品种种类方向发展,我县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应在强基固本的基础上,着眼于现有的农产品资源优势,进行深加工,加大招引和支持现有企业力度,在粮油加工上向糠油、棉油、菜油脂化方向发展,并加大对棉短绒、油泥、饼粕等副产品的开发利用,在禽畜加工上向肉松、肉脯、罐头速冻及熟食制品方向发展,在蜂产品上着力推进功能性健康、营养、保健产品开发,在水产品、果蔬(葡萄)的深加工上,加大相关加工企业的招引力度,填补现有空白。
4、加强支持服务,解决企业困难。农副产品加工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息息相关,也是省对我县工业经济考核的唯一产业,在支持扶持上应给予重点倾斜,一是在招商引资考核上适当提高农产品加工招商项目投资系数;二是在项目用地上优先安排我县优势农产品加工项目;三是在金融服务体系考核上单列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额栏
目,增加对适度放宽农产品加工企业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等考核内容;四是在服务中心开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质量、安全认证窗口,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五是增加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技改投资、市场拓展等奖补资
金;六是开设我县农副产品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调研组长:张光耀成员:朱爱文、王承绪、高碧松XX年5月8日 经济效益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XX年实现销售收入28100万元,缴纳增值税1802万元。
2、促进了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加强了农业基础。一是促进了该县种养行业规模扩大。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现有葡萄酒加工能力8万吨、粮油加工能力90万吨、水产品加工能力2万吨,为满足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原料需求,全县已形成了5万亩酒葡萄基地,20万亩小麦基地、15万亩玉米基地、6000亩土豆基地、23万亩海产品养殖基地等一系列种养基地。二是改善了农业产业结构。该县采取
企业补贴建基地、政府扶持农户建基地、乡镇组建基地等模式,使企业与基地紧密联系,实现公司+基地+农户三位一体,把农业生产变成工业化生产的“
二、现行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及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昌黎县目前农产品加工行业纳税人有272户,分为粮食加工、葡萄酒酿造、水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四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有 85户,小规模纳税人有 119户,个体户68户。从其经营项目分为:粮食类户、水产品类户、食品制造类4户。XX年入库增值税 6068万元、消费税4711万元。调研中发现,纳税人认为现行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需要改进或完善。
1、“高征低扣”政策加重税收负担。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纳税人)购进免税初级农产品时按13%的税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销售时,初加工的农产品其增值税税率为13%,而深加工的农产品其增值税税率为17%,即所谓的“高征低扣”政策。这一政策不利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是与其它加工制造业相比,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料进项税率低4个百分点,税收负担重。以昌黎淀粉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06年收购玉米43200万元,按13%税率计算进项税款为5616万元,缴纳增值税1500万元,亏损额为600万元。如果按
17%税率计算进项税款为7334万元,则可以减少生产成本1728万元,实现盈利1100万元。二是不符合中央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的政策,即简单加工、整理的农产品适用优惠税率(13%),经过清深加工的农产品适用基本税率(17%),出现了政策背离。
2、农产品收购发票使用不便。现行政策规定,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农产品,必须凭农产品收购凭证或农业生产者开具的普通发票,才能计算抵扣进项税。实际执行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外地收购发票难领购。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都需要到外地甚至跨省收购农产品,按规定应到收购地税务机关领购收购发票。实际情况是,当企业向收购地税务机关申请收购发票时,因为不在当地缴税,受到百般刁难,很难领购到发票,当地农业生产者也不给企业开具普通发票。企
业只好向当地农产品经销企业收购,结果是一样的东西既要多花钱,还要多缴税。首先,经销企业的价格肯定比农业生产者的价格高;其次,按收购发票计算的进项税为价格p×13%,而从经销企业购买时,进项税为p÷(1+13%)×13%,进项税实际计提率约为11.5%,比开具收购发票少了1.5个百分点。昌黎淀粉公司反映,该公司06年到东北地区采购了总价4.2亿元的玉米,只有30%是正常开具收购发票或农业生产者开具普通发票,还有70%不得不从当地经销企业高价购买,有的纯粹就是到经销企业开一张发票,也得多花钱。仅此一项,该公司估计增加成本和税收至少800万元。二是鲜活易腐烂变质农产品收购查验难。现行政策,允许企业先自行开具收购发票,返回企业后由税务人员及时查验。特别是水产品、果品对存放时间有严格要求,多存放5-6个小时,有时就是1-2小时,也会造成重大损失。在如此少的时间内完成查验的申请到实施,很难办到。三是收购发票使用不方便。现行收购发票为千元版,开票金额上限为一万元,且为手工开票方式,不利于大宗农产品收购。以华夏葡萄酒公司为例,07年该公司收购酒葡萄1800万斤,发票金额2100万元,在收购期共开具收购发票140本,每本25份,共计3500份,平均每天要手工开具100多份发票。一般情况下,一个农户的销售额在10万斤左右,必须拆分开具十几张发票,没有必要。
3、委托加工葡萄酒缴纳的消费税不能抵扣。根据国税发?XX?66号《葡萄酒消费税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规定,葡萄酒加工企业外购葡萄原酒不用缴纳消费税,而委托加工葡萄原酒则要缴纳消费税。造成了外购和委
托加工之间税收政策的不平衡。这是税收政策对企业经营行为选择的强制和干预。
三、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政策的建议
1、对农产品加工业实行优惠税率。现行农产品税收政策没有体现对农业的
税收优惠。从免税农产品进项税计提率从10%提高到13%,就可以说明1994年税制改革中最初并没有把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到优惠对象之列。考虑到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对“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作用,中央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强农惠农”的重要措施。在税收政策上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就是对农产品加工业实行优惠税率,即对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适用13%的增值税率。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又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高征低扣”问题,进一步减轻税负,以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康发展。
2、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返还政策。类似于对集成电路制造业实行超3%税负返还的增值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对农产品加工业实行超税负返还或先征后退的优惠政策。确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标准税负,规定农产品加工企业凡超过规定的税负标准的,增值税部分给予相应返还,以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3、改进农产品收购发票管理。现行农产品收购发票管理办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通过限制开票地域、票面金额来防止虚开等发票违法行为。近年来的几起收购票税收大案证明,这没有什么作用,只是给遵纪守法增加了麻烦,并不能真正制止违法犯罪者的脚步。限制农产品收购发票的开具行为与确保发票内容的真实性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建议从心下三个方面改进农产品收购管理。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外地收购免税农产品,允许其使用税务登记地税务机关发售的收购发票。二是增加万元版收购发票,税务机关根据企业收购业务决定企业使用千元版或万元版,或者两者都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者的生产规模、生产能力是在不断扩展的。时到今日,再把农业生产者看作是一年种几亩地,收几千斤粮,喂十几只鸡,养两三头猪的农民,就是不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三是税务机关要充分利用纳税评估方法,确定合理的投入产出比例,加强对企业收购免税农
产品的税收监控,防止出现虚开收购发票的违法行为。
4、允许葡萄酒委托加工缴纳的消费税抵扣。原酒的委托加工是生产企业特别是大型葡萄酒企业普遍采取的生产方式,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对《办法》进行补充,明确原酒委托加工代收代缴消费税的处理办法。根据我局实际操作的经验,建议实行抵扣办法,即生产企业委托加工收回后其中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准予抵扣,公平了直接生产企业和委托加工企业的税负水平。
业已基本形成了粮食、油料、蔬菜、食品、水果、木材、饮品、饲料、纺织、白酒等十大类农产品加工行业,其中粮食、油料、纺织、白酒、饮料5个行业发展速度较快。,全市粮食加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263家,创产值7.49亿元,占加工总产值的21.4%。
(二)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坚持引进与培育、改造与创新相结合,引进新上或改制发展了“蒙牛乳业”、“亚源乳业”、“新世纪食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竞争能力强、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全市共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个,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个。
(三)(请收藏好 范 文,请便下次访问)农产品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全市拥有“蒙牛”牛奶和冰淇淋、“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长坂坡”大蒜、“慈化菜”、“仙草”大米、“楚田”大米、“关公坊”系列白酒、“六粮国宴”、“三峡人家”苕酥、“仙人掌”茶等10多个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品牌所占份额达30%以上。清平猪被纳入省级地方标准管理;凤凰山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被评为国家级“金水柑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两河镇“长坂坡”大蒜种植基地和王店镇柑桔种植基地被评为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四)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随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全民创业的意见,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激发了部分有意投资者的热情,民间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业日趋活跃。
(五)农业产业化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化的组织方式不断创新,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龙头企业强化了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带动发展了一大批与龙头企业关联的板块基地,使基地真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车间。仙草
米业采用“订单农业”方式,在全市建起28万亩优质稻基地;天阳食品在王店村建立了5000亩的红薯基地;新世纪食品公司继续采取“包种子、包技术、包收购”的方式,通过提高朝藓蓟收购价格来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基地面积。
(六)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前景看好。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攀大附强、借船出海”,转变经营策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技改步伐,改变传统的加工方式,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升产品加工档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前景看好。新世纪食品投资1000万元新上一条生产线,可新增产能3000—5000吨,使公司生产规模达到3万吨以上,计划销售收入达到1.2亿以上。翔鹤食品计划分割肉猪18万头,比上年增加4万头,2万头生猪繁育基地即将投产,计划在宜昌、当阳建5家专卖店,开发终端市场。金桥油脂投资1.2亿元,兴建占地200亩、仓储位达8万平方米的物流仓储。关公酒业万吨原酒生产项目预计8月底建成投产,并开发了“关公典藏”、“关公家宴”、“中国红”等系列瓶装酒,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澳利龙饮料和亚源乳业公司与太子奶集团合作,投资1100万元新上太子奶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亚源乳业在中部六省订货会上签订了6000万元的销售订单,是去年的20倍。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数量大,规模以上企业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企业个体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4家,占加工企业总数的12.3%;共培育省级和宜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分别占加工企业总数和规模以上企业的5.6%、45.3%,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
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同时,因缺乏
先进的发展理念,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类同,削弱了全市的整体竞争力,一出现市场不稳定,产品销路不畅,企业就面临着停产的危险。,油菜籽收购价格从最初的2.8元/(务员在线">公务员在线 ://gwy101)斤下降到1.6元/斤,因市场价格波动较大,造成油料加工企业严重亏损,大部分企业停产。
(二)从事农产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虽然我市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技改步伐,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有所改进,但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比较落后,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档次低,进入中低端市场的较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有的甚至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机械生产,劳动生产率低下。
(三)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我市虽然培育了“凤凰王”金水柑、“春之源”食用油等几个国家、省级农产品品牌,但因有些地方和企业经营者缺乏商标品牌意识,创牌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
(四)企业与基地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要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虽然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如新世纪食品采取“三包”方式发展朝鲜蓟基地、仙草米业和龙之泉采取“订单农业”方式分别发展优质稻和红薯基地等,涌现出了许多好的典型,但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缺乏稳定合理的有效机制,基地与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多数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不多,加上双方义务和权利不明确或无规范措施,单方面违约或毁约现象十分普遍。同时,我市推动土地流
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才刚刚起步,龙头企业建立的基地比较分散,并且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连接,导致企业在短时间内收购足量的原料十分困难。
攻关、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科技计划中对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了重点支持。特别是在国家12个重大专项中.安排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三个有关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方面的研究开发项目,科技专项经费的投入达到5个亿,为国家实施农产品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奠定了技术与人才基础。
“十一五”期间应成为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以安全、健康食品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稳定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畜牧、蔬菜、林果和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因地制宜,依靠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提高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特别应该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加快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数量,提高食品的食用方便性和食用安全档次,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具有市场潜力和引导消费的新产品。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深加工能力和安全生产方面。
2、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要与原料基地和销售市场辐射半径相适应,不宜盲目求大。要实行“大中小”结合,坚持大、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同发展,重点扶持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行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主体。
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放到重要位置。在保护和优化具有民族特色风味的传统工艺的同时,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和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着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把安全和健康食品加工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努力扩大加工企业的规模,培育出一批效益更高、竞争能力更强和带动能力更大的龙头企业;提高蔬菜、果品、水产品精加工、杂粮深加工能力和粮食转化的速度;合理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不断提高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产品加工增值潜力大、效益高和前景广阔的行业或领域流动。
4、政府引导,综合协调管理,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进步.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一个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求从原料的生产到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协调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保障。要树立系统发展的思路。采取有效措施,打破部门和地区的界限,成立协调组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的领导。
三、农产品加工设备的技术需求
今后北京农产品加工设备产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应是针对中国农产品加工基础理论研究薄弱问题,积极开展谷物化学、油脂化学、蛋白质化学、淀粉化学、分子生物学、酶学、营养学、乳品科学、肉品科学、果蔬保鲜学、工程数学和材料学等重大基础理论研究。
针对农产品加工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问题,研究适应工业化生产的产业化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与酶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反渗透技术、分子蒸馏技术、色谱柱分离技术、淀粉改性和蛋白质修饰技术、质构重组技术、高效浓缩发酵技术、高效制汁与低温多效浓缩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速冻技术、喷雾干燥技术、瞬间高温杀菌技术、非热杀菌技术、无菌灌装与无菌大容器包装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胶囊技术、膨化与挤压技术、微波技术、现代包装技术、果蔬储运保鲜技术、计算机视
觉技术和专用原料选育技术等。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新力低:北京部分地区农产品加工整体上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和耗能高的初级阶段,技术及装备水平低是最主要的原因。中国科技工作的重点在生产中,80%以上的科技经费和研究力量投入在生产中,对产后领域的科研工作比较忽视,造成了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科技储备、特别是基础性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普遍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储备,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较缺乏,是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
认识偏见:在生产方面,长期以追求数量为 企业分布也不合理,过分集中或过分分散,会造成产品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难以有效利用。
五、本人的感想与建议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设备首先应清楚自身的优势所在,要注重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地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农产品加工设备创新。既要着眼于国内市场需求,又要瞄准国际市场需求,不断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数量和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方便化、安全化、营养化等需求。
因地制宜地发挥本地在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区域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发展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区域性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低层次恶性竞争和产业结构重叠,比如山东可根据区域性优势重点发展蔬菜出口加工。
定。许多农产品只是经粗加工甚至不加工, 所以增值不大。
1.2 供求关系不合理
农产品加工机械单机多, 成套设备少;通用机型多, 对特殊要求、特殊物料进行加工和包装的专用机型少;结构简单、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 高技术附值、高生产率的产品少。
1.3 行业没有形成规模
机械制造业重生产加工、轻研究开发, 自主创新不够, 缺乏超前意识, 不能紧跟市场需求及时提供适用产品。经营规模集中度相对较低, 生产率低, 虽然生产企业遍布全国各地, 但总产值却很低, 严重地制约了农产品加工机械的发展, 同时, 也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
1.4 基础工业有差距
产品技术含量低, 稳定性和可靠性差, 造型落后,外观粗糙, 无故障时间短。绝大多数产品还没有制定出可靠性标准, 无故障时间比发达国家低得多。性能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生产能力低、能耗高。
1.5 科研开发市场化程度低
新技术应用少、自动控制技术不完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低。发达国家的产品有6000多个品种,而且成套数量多,新机型不断涌现,更新换代很快。从严格
意义上讲,我们还没有真正从事农产品加工机械研究的专业试验室。加工机械的研制主要还停留在仿制、测绘的阶段。科研开发投入少,开发手段落后,开发周期长,市场营销不够规范。
2.农产品机械行业分类情况调查和市场分析 2.1 啤酒加工机械
我国的啤酒生产近年来发展很快, 促使了加工机械行业的迅速发展, 啤酒加工机械技术水平更新和提高也很快。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 除在加工工艺上有较大差距外, 国产啤酒设备还存在自动化程度不高、单机性能不稳定、可靠性低、大型设备少等差距。我国最大规模设备的生产能力也只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2。过滤设备硅藻土过滤机只达到国外上个世纪70 年代水平, 过滤能力小、自动化程度低、过滤精度差。由于生产装备的落后, 我国啤酒生产在水耗、电耗、能耗 指标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平均能耗高3-5倍,水耗高1-8倍。
2.2 饮料及灌装机械
我国饮料产品目前主要有碳酸饮料、果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天然矿泉水、纯净水、茶饮料、乳饮料等, 其中以碳酸饮料为主, 其产量占饮料总产量的1/2 左右。
从总体上看, 我国饮料加工机械基本能满足饮料生产企业的一般要求, 但还不能完全满足饮料工业发展的需要, 主要是产品规格不全, 成套性差, 尤其是大型成套设备少, 产品自动化水平不高, 控制水平较低, 先进技术应用不多, 仍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3大米加工机械
目前我国日产50吨以上大米生产规模的国有、集体和民营加工厂已达到10000 多个, 总生产能力达5000万吨左右,但能适应加工优质稻米的企业很少, 而且规模都较小, 年产10万吨大米以上的工厂屈指可数;80%以上的生产企业的设备陈旧, 性能低下, 极不适应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质米加。为适应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和加入wto 后的国际稻米市场竞争, 我国稻米加工厂的改造任务很重, 资金的投入量很大, 目前如选用国外公司的精碾大米设备, 改造一个100 吨的米厂需引进这些设备的价格至少200 万元左右。所以, 对我国大米加工机械
制造厂来讲存在着机遇与挑战, 如能在短期内研制、开发、生产出性能和质量与国外公司相当而价格仅是他们1/3-1/4的同类设备, 这不仅为我国繁重的大米加工厂改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且为我国粮机厂的振兴带来生机。
2.4 速冻技术与设备
我国速冻设备制造业是沿着引进、消化、吸收、研究、开发的路子走过来的。自20 世纪80 年代末, 我国 不足, 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 影响了社会资本投入农产品加工业的热情。
3.4 加工工艺落后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给农产品加工机械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特别是在 土特产加工方面, 矛盾较为突出。进口设备买不起、用不上, 而经济适用、多功能的国产设备又缺乏, 与日益发展和连年增产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很不相称。4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行业的对策
4.1 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进一步调整投资结构, 增加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市场体系建设的投资, 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引导, 做好服务工作, 把分散经营逐步向基地化过渡, 为加工业提供可靠的可供加工的原料产品。因地制宜, 有计划地做好相配套的加工企业的组建指引, 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优先照顾发展加工企业, 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拉动农产品加工机械行业的稳步发展。
4.2 加大技术投入鼓励技术创新
各级科技部门应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经费, 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对于农产品加工的新成果给予奖励, 营造一个重视技术投入、鼓励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让各项新技术融入农产品加工业中, 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附加值。
4.3 重奖龙头企业
各级政府应建立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机制,设立奖励制度, 对那些办得出色, 对解决“三农”问题贡献大的龙头企业进行重奖, 激励所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先进学习, 切实搞好农产品加工。各地应抓好一批示范项目, 认真总结经验, 树立典型, 加以推广, 以带动整个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
4.4 开发适合国情的加工机械设备
稳定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紧跟农产品开发市场需求, 开发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加工机械设备。同时要有超前的意识, 借鉴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经验, 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4.5 加强国际交流促进行业发展
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政策引导, 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和优良的信贷服务, 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 充分发挥国外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 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 从而进一
步扩大对农产品加工机械的需求, 促进农产品加工机械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4.6 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和机会
加大对土特产品和小杂粮产品加工机械的开发力度,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从而带动土特产品的生产和小杂粮的生产, 为搞活三区农村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 也为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营造市场, 促其发展。
ywq推荐访问其他范文:
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深度调研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农产品市场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总结报告 我市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气象工作总结与农产品加工调研报告 篇2
《通知》指出, 要充分认识农产品加工监测分析工作的重要意义。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是各级政府指导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制定政策措施、推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是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必须履行的一项重要职责。加强和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统计监测和运行分析, 对于准确反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质量、经营效益、行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等情况, 科学制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规划, 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管理水平,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知》强调, 要建立健全制度, 突出监测分析重点。各级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参照《农产品加工业行业划分方式 (试行)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监测表填报细则 (试行) 》, 设计完善地方农产品加工业统计制度和调查方法, 做到指标全覆盖、制度可衔接。要重点做好农产品加工业运行情况季度分析、农产品加工业年度数据汇总和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监测试点等三方面工作。
《通知》要求, 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提供有力保障。各级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把监测分析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要培育队伍。要明确监测分析工作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人和业务人员, 建立一支结构完善、力量精干、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二要加强培训。要高度重视监测分析人员的能力培养, 创造条件组织开展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三要提供保障。各级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争取设立专项资金, 配备办公设备, 确保监测分析工作顺利开展。
农业气象工作总结与农产品加工调研报告 篇3
《通知》指出,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正从快速增长阶段向质量提升和平稳发展阶段转变,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新常态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必然选择,对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保障食物安全和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要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国际前沿和行业重大共性关键问题,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推进,统筹各环节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协同互动创新,在精深加工、副產物综合利用及节能减排等基础理论和重大共性技术装备上实现重大突破。
《通知》强调,要加快提升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农产品烘干贮藏保鲜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和推广,不断提升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产后减损水平。积极引导传统食品和主食加工技术传承创新,深入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强传统食品开发,积极引导传统食品和主食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培育一批创新驱动型品牌企业。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坚持成熟技术筛选、技术配套集成与推广一体化设计、产业化推进,开展成熟技术筛选推广;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与科技成果转化结合,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努力推进标准化进程和品牌培育,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同步推进科技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标准创制应用中的重要地位;积极实施农产品加工品牌战略,加快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类型多样、核心竞争力强、影响范围广的农产品加工品牌。
农业气象工作总结与农产品加工调研报告 篇4
为了学习宁夏农业学校、银川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宁夏大学农学院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及其相关专业建设的先进理念、宝贵经验,观摩各学校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建设成果,拓宽视野、理清思路、学会做法、少走弯路,提高我校国家级示范校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项目建设水平,学校组织相关人员于三月六日——三月八号到以上学校进行考察学习。
我有幸跟随,受益匪浅。
感受一:我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主要负责整理校企共建黄酒厂材料这项任务,因此我在考察学习时重点关注了宁夏农校的校办葡萄酒厂,在此也重点汇报一下我参观黄酒厂的感受:宁夏农校把“葡萄产业技能人才与文化孵化园”项目作为其特色项目,并具体分为三个子项目:标准葡萄园建设、葡萄酒和文化展示项目、社会培训和服务。其目的是以此在该地区起到一个示范辐射作用。通过实际考察葡萄酒展区和学习示范校建设网站上的相关材料,我感觉到到这一项目确实起到了一个示范和辐射作用。
感受二:宁夏示范校建设网站在对其葡萄酒进行介绍时,单一句“七分材质,三分技术”的话,则顿时让人感觉到一种不同寻常的霸气:我材质在那放着,你谁能相比?这就是我的特色。这对我一个将要通过材料来介绍榆林黄酒的人说是一个巨大的启发:我如何通过我的语言来说明我们榆林的黄酒的特色。
措施:文化上正本清源。
榆林人常喝黄酒,却对和黄酒相关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有些黄酒厂在宣传自己黄酒的时候,宣称的也是黄酒酿造在榆林有百年历史,可见这些生产厂家觉得榆林黄酒百年历史就已经历史悠久了。其实黄酒在榆林地区可谓是源远流长,甚至现在黄酒之所以叫黄酒,也是榆林地区的人最先把其称为黄酒,后来全国人才把其称为黄酒,也就是说黄酒名称的由来就出自榆林地区。黄酒的生产据考证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且古时各个地区都有酿造,有人认为最早出现于商周时代。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各个地区叫法不一,如浊酒、米酒、麦酒等等。文人墨客一般把其称为浊酒,到北宋南宋时期文人墨客还是这样称谓的。比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这里的浊酒就是现在所说的黄酒。历史上有关“黄酒”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夏文字典《文海》中,黄酒的名称在此前似乎从未出现过。那个被称为“装在酒瓶中的西夏王朝”当时的疆域就包括现在的榆林地区。很明显《文海》中所说的黄酒的肯定不是来自“葡萄美酒夜光杯”所描述的西凉地区(唐朝的西凉可能就是现在的甘肃宁夏一带),而是来自榆林地区。现在宁夏的葡萄酒比较出名,而榆林地区家家户户会造黄酒也是个例证。西夏的美酒举世闻名,在向当时的宋辽统治者朝贡美酒时,黄酒这一名称也被传至各个地区。后来各地的黄酒之所叫黄酒,可能是各个地方的人觉得自己酿造的酒,无论从风味和口感上都只能望其项背,所以也就把自己类似的酒称为了黄酒。由此也可见当时榆林地区生产的黄酒无论在品质和风味上都更好一些。现在人们提及黄酒,立
即想到了绍兴、福建、江苏等地的黄酒,可能是由于西夏最早大量使用蒸馏技术酿造酒(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和其助手对其进行了考证),因此从那时起烧酒逐渐变成了榆林地区人们的日常用酒。但无论如何全国各地的人都把自己的酒按照榆林地区的叫法叫,足见榆林地区生长的谷物最适宜造黄酒,风味也最独特。现在榆林地区,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做黄酒,也说明了这点。
以上说辞,如果作为严格的历史考证,还有待研究;但作为黄酒文化宣传,也不怕辩驳。
收获:开始写有关榆林黄酒的材料时,总觉得找不到特色,特别是在介绍榆林黄酒市场和榆林黄酒文化时觉得无话可说。这次去宁夏考察学习,偶然发现古西夏王朝的疆域包括现在的榆林大部分地区,又知西夏乃党项人建立,且党项人酷爱饮酒,不由联想这是否和黄酒有甚联系。网上查资料发现有关黄酒的记载最早就出现在西夏文字典《文海》中,以前鲜有历史文字记载。突发奇想:黄酒这个名是不是就是从古时候榆林这个地方叫起来的。现在黄酒江浙一带比较出名,江浙一带曾经是和西夏同时代的北宋南宋的疆域。而当时北宋南宋地方的人并不把“黄酒”称为黄酒而是“浊酒”。因此说黄酒的名称来自榆林,确实可以探讨。
以上收获对我写黄酒方面的材料会大有帮助,不至于无话可说,这就是我这次考察的最大收获。
农业气象工作总结与农产品加工调研报告 篇5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 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作者:唐专生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7期
摘要: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通过4个月的调查走访和大量资料的查阅,就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深入调查,把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的加工企业作了比较,找出了影响东安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推动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依靠 农业科技进步 推动 农产品加工企业 发展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自2004年以来的6个中央1号文件,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十五”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以年均15%的速度递增,每年有5000万农民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就业。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与“三农”关联度最高,对“三农”带动最大的行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所以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就东安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深入调查,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相比较,寻找差距,找出原因,更好地为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东安县农产品加工的现状与发达国家加工现状的比较
1.发达国家重视农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的开发,把农产品产后的贮藏、运输、保鲜、加工放在农业的首位。世界许多经济发达国家陆续实现了农产品保鲜产业化。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农产品保鲜规模达到了60%以上,而我县农产品保鲜规模不到20%。在工业发达国家,80%以上的粮食和50%以上的果蔬实现了工业化转化。美国对农产品的采后保鲜与加工的投入,已占农业全部投入的70%,以农产品加工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已成为美国各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行业。而我县农产品的采后保鲜与加工的投入不到农业全部投入的20%,农产品的工业化转化率低,把农业种植放在首位,农产品产后的贮藏、运输、保鲜、加工放在次位。
2.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实行标准化管理的程度。国外许多发达国家要求食品加工业在管理上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使食品生产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这将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东安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标准化管理的企业为数不多,只有省级龙头企业和市级企业基本上实行标准化管理,而大部分企业没有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着食品质量安全隐患。
3.农产品加工原料专用的加工品种和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的情况。发达国家为保证产品质量,在基地的选择上,不仅考虑加工品种的专业化、规模化,还认真选择基地的气候生态条件和化肥种类等因素。而我县农产品加工原料的来源比较广,也没有固定的原料基地。以大米厂为例,加工厂收购原料时,只分早、中和晚稻谷子,没有分品种,分了品种的很少。农民在收割稻谷时,没有把品种分开,所收割回来的稻谷全部倒在一起,卖谷子时,一起卖。大米加工厂也没有固定的生产基地收购原料时,品种杂乱繁多,这样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建立了固定的原料基地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并且原料基地比较分散,集中度不高。
4.能否重视农业生产各环节和产前、产中、产后结合程度。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注重了育种、种植、供销等部门互相配合。如荷兰的马铃薯育种、栽培、贮藏、加工和销售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根据加工利用的要求和用途来选择种植的品种。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只注重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只注重原料的生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而忽略了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育种、种植、供销等部门没有有机结合,单线联系,只顾自己的工作重点和经济利益,没有考虑大局的效益。
二、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近些年虽然稳步发展,但农业效益偏低,结构不优,品质不佳等矛盾依然大量存在。目前全县主要农产品中,水稻的优质率仅为三分之一左右,制约着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的来源。
2.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结构不优,产品结构层次较低,经济效益欠佳。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有255家,但规模小,分布散,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少;省级企业1家(舜皇米业),市级企业5家(吉祥食品、金叶米业、天健银杏、东安鸡吴氏禽业和金源米业)产品品种虽多,但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比重大,深加工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少。
3.加工企业流动资金偏紧,信贷支持力度不够。流动资金的紧缺造成:一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供应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紧。融资十分困难而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二是难于扩大原料基地规模和原料的收购;三是制约了设备的更新;四是阻碍了技术的引进和高科技的开发。
4.农产品加工原料的来源和没有固定的原料基地,制约着加工企业的发展。原料的质量没有考虑到气候生态重要条件和化肥、农药种类等因素,影响了产品的质量。没有固定的原料基地,不能保证产品的原料正常供给。原料多时,企业压低收购价,挫伤了农民种原料的积极性,影响了次年的种植面积;原料少时,农民抬高价格,这样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5.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模式粗放,以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6.没有重视农业生产各环节,没有通过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7.流通环节差,流通效率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制约着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8.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设备落后,技术人员贫乏,极缺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业主和从业人员素质相对偏低。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眼光,内部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基本上延续着家族式管理,“小作坊式管理”的模式。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并缺少工作所需的技能训练,技术人员十分缺乏。又不重视引进先进的设备和采用先进的技术,从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竟争力差,产品档次较低,市场份额逐年减少。
三、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建议
1、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大我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农业科技,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竟争力。一是在产品结构的调整上,不仅要注重产品种类结构的调整,使产品更具特色,更要注重产品档次的提高。使产品结构由目前的低档为主转向高中档产品为主。二是在技术结构上,以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为依托,提升企业核心竟争力,选择先进适用的技术替代落后的技术,使技术结构由低档技术为主转向以中高档技术为主。努力发展高、精、深产品,争创优良品牌。
2、加大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广开融资渠道。对省级企业和市级企业,加大企业额度外,还对中小企业供应担保贷款。一是要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二是在国有银行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制定和完善适当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力法,做到分类管理,重点加强;三是充分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作用;四是积极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合作基金,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
3、大力培育规模种植大户和发展壮大阳光培训工程。以政策驱动,科技促动,协会牵动、产业化拉动发展规模经营,发展优质绿色食品种植基地,充分保证企业原料的稳定供应,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启动阳光培圳工程,鼓励和吸纳大中院校学生落户企业,为企业输送懂技术、有文化的专业人才。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农业气象工作总结与农产品加工调研报告 篇6
第6期
2006年03月27日
农业部命名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示范基地 ——我市三家企业和一个基地获此称号
2005年,农业部在国家乡镇企业局设立了农产品加工局,负责规划、指导全国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加快现代化农业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对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鼓励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优先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2005年底,为争取国家的产业指导、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经企业申报,市、省主管局推荐农业部审定,绵阳市长林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四川光友薯业有限公司(红薯加工)、绵阳都乐魔芋制品有限责任公司(魔芋制品)3个企业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绵阳市无公害肉猪加工示范基地(农科
1区)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强市战略
2006年3月10日省统计局公布全省2005年市(州)、县(市、区)民营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价结果的通报,在全省21个市州中,我市综合得分78.14,位列第5名(2004年的综合得分73.90,位列第12名)。
从第12名到第5名,说明了我市民营经济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有了跨越式的发展,我市的民营经济已从低谷走了出来,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我们将在继续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抓住“两个拳头”,构建六大产业集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业发展新思路,实现工业强市的战略上,锐意进取、奋勇拼搏,做出更多的贡献。
——————————————————————————— 送:市委常委、人大主任、政协主席、政府副市长,市委办,市府办,宣传部,政研室,督查室,人大农工委,政协 农委,经委、农委,各区市县、园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本局领导,调研员,助理调研员,各科室,存档。———————————————————————————
农业气象工作总结与农产品加工调研报告 篇7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近年来, 农业发展进人新的历史阶段, 在大宗农产品丰年有余、相对过剩的情况下, 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人、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除了积极调整农业内部三大产业间的比例, 优化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业的内部结构, 实施农产品区域化布局生产之外, 一个重大的战略举措就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对促进农业资源的多级利用、进行精深产品的系列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条、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从起步、创业到成长和盈利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 已经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据农民日报报道, 目前, 湖北省有稻花香、国宝桥米、福娃大米等15个农业类中国名牌产品, 被认定为湖北名牌产品的农产品有120个, 省级品牌产品 (著名商标) 近600个。截至2011年9月, 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指标增长了50%以上, 201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6000亿元, 已出现1家过百亿元、数家过50亿元企业和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百亿元工业园区。2009年, 湖北省委及湖北省政府下发建设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文件, 力求“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 在全省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四个一批”工程的实施, 一方面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发展, 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带动了湖北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对湖北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012年工业增量中40%来自农产品加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达到了9000亿元, 大大促进了湖北省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
1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1.1 农产品加工业是加速工业化的推动力
首先,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方面有利于调整工业结构, 增强加工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而非走单一的重工业之路;另一方面完全符合新型工业化所蕴含的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村万亩良田, 一头连着城市万象生活, 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 既能够大幅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改变农业低效益、高风险的弱质产业属性, 同时又能开拓工业的新领域, 为工业提供可持续性的原材料, 增加工业部门的收益, 进一步增强工业实力。再次, 农产品加工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 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在发展壮大自身的同时, 又可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1.2 农产品加工业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牵引力
第一, 一个城镇能否得以建设和发展, 关键是看其有无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巨大的潜力, 属于朝阳产业, 可以发展成为小城镇的支柱产业, 为其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带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第二,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以通过产业集群效应, 吸引更多企业在一个地方聚集, 不仅可以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而且可以为了满足产业聚集区居民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 带动第三产业及其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最终使产业聚集区成了新的小城镇。如湖北谷城的石花镇, 就是这样的典型。第三, 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口的城镇化, 纵观中国的农村城镇化进程, 主要的问题是土地城镇化过速, 人口城镇化滞后, 产业集聚不够, 公共服务不泛, 特别是产业聚集不够, 使进城务工的农民成了两栖居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会带来人口的聚集效应, 甚至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中心的典型小城镇。例如, 湖北省监利县的新沟镇在2008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全镇现已形成了以福娃集团为首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福娃集团的发展壮大为新沟镇城镇建设积累资金、发展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集聚人口和产业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成为该镇发展的主要动力。
1.3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产品加工业一方面充分利用了机械等现代工业文明和技术而从事生产, 另一方面本身就是农业产业链条的拓展和延伸, 所以, 农产品加工业本身就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之所以比我们高, 并不是体现在他的种植、养殖环节上, 在种植环节上, 我们的农业单产水平、土地生产率都超过美国, 我们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 农产品加工深度不够, 缺乏精加工, 产业链不长、不够完善, 农业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 加之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低, 资本有机构成不高, 使之才显落后, 所以,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赶超发达国家农业的重要方面。
2 农产品加工发展的优势和重要作用
农产品加工业是以农产品为原料, 以现代加工机械和工艺为手段, 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而兴起的新兴行业, 其在湖北发展具有以下优势和作用。
2.1 原料充足、发展前景广阔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 农产品不仅生产量大, 而且种类繁多, 可以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各种粮食、水果、动物的产品都可以用来进行食品加工、纺织纤维加工和皮革服装加工, 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各种日用消费品, 因此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据不完全统计, 全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共涉及12个行业, 包括食品制造、农副食品、饮料、烟草、纺织、纺织制造、造纸、印刷、酿造以及家具制造等, 特别是水产品在全国具有其它省份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
2.2 需求旺盛, 拉动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湖北省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逐步从温饱阶段进入小康社会, 2012年湖北农民平均达到7851.7元, 比2003年增加了5285元, 翻了一番多, 实现了9年翻一番。特别是2007年以后的5年间, 平均增长660元, 增速达到15%以上。人们的消费需求结构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调整和变动, 吃饭讲营养, 穿衣讲时尚成为一种追求, 对于功能性食品、快餐便捷性食品和健康食品的消费更是大幅度增加, 这就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形成了一种巨大的需求拉力。
2.3 弥补农产品的先天自然缺陷, 提高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的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再生产, 其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特别大, 当区域性的气候地理环境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的条件时, 其农产品的质量及市场竞争力就会受到影响。如湖北省由于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交汇地带, 大米、蔬菜、瓜果等农产品的品质和上市时间都无法与北方和南方地区竞争, 以致一方面省内产品出现卖难, 另一方面省外产品充斥市场, 形成生产价值和消费价值的双向流失。如果能够通过产品加工, 弥补其先天性的自然生产缺陷, 延长鲜活产品的寿命期, 避开南北方产品收获集中上市的高峰, 则可以大大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2.4 形成供求缓冲机制, 慰平市场波动
农业生产由于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其农产品集中收获, 集中上市成为一种常态。但是, 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具有终年性, 消费需求量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相对稳定。这就产生了一种矛盾, 当收获季节农产品集中上市时, 市场供大于求, 价格下跌;当农产品收获完毕, 市场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 即受市场法则的作用, 农产品市场价格经常出现波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可以使农产品的质量特性改变, 储存保鲜期延长、运送距离增加, 销售半径扩大, 从而可在生产和消费需求之间形成一种缓冲机制, 解决了农产品季节性集中上市与终年均衡消费之间的矛盾, 熨平了市场波动、降低了生产经营风险。
2.5 带动农村工业化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一方面可以拉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要求农业为其提供充足的原料, 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层次提高, 增加农村二、三产业比重, 并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带动农村劳动力向农外转移。农产品加工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不仅能把大量的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 还能提供大量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就业岗位。据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 全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每亿元销售收入提供的就业岗位是576个, 其中, 纺织业每亿元销售收入能提供就业岗位947个, 而全省全部工业每亿元销售收入仅能提供就业岗位366个。
2.6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随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农业产业链条的延长, 农产品的附加值会大幅度增加, 农业生产的效益会大幅度提高。据有关资料, 目前世界上生产1元的农产品, 美国经加工转化后可以增值3.8元, 日本可以增值2.8元, 我国台湾省可以增值1.5元, 而我国大陆仅为0.5元。秭归脐橙果园门口价每斤0.6元 (盈利0.3元) , 包装批发价1.2元 (成本0.75元, 盈利0.45元) , 市场零售价2元 (盈利0.8元) , 加工成橙汁后盈利更多。所以, 世界经济发达的美国, 食品工业是最大的产业, 并依靠发展食品工业抢占了俄罗斯、东欧和我国市场。
湖北省监利县的福娃集团近20年来, 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 由最初的小作坊壮大成目前年产值68亿、利润过亿、员工2600人、累计上缴税收近3亿元、总资产达12亿元的现代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 福娃集团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现代化粮食生产加工园, 网罗了30万农户、120万亩种植基地, 建起6个现代化工厂。福娃稻谷收购价比市场均价每公斤高0.1至0.2元, 仅此一项就带动农民年增收4亿元以上, 并吸纳全镇5万农民中的1.3万人在企业上班。福娃集团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促进了当地城镇化的发展。
2.7 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支撑, 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带动效应
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而农副产品加工是完善农业现代化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联系现代农业与现代工业的纽带。随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的延长和完善, 其需求会拉动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人才培养、产品深度加工、冷链运输及物流等产业的发展, 从而将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发展,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湖北水禽产品加工著名企业精武鸭脖和周黑鸭就是此方面的典型。周黑鸭品牌在市场上走俏和多家连锁的开业, 不仅使荆江麻鸭这一地方品种的养殖业得到了发展, 而且使屠宰、冷藏、熟制加工、冷链运输得以发展。2012年该企业产值达到11亿元, 创造利税1.4亿元, 使水禽养殖业步入了现代化之列。
3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基础分析
3.1 企业数量
2011年, 湖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为4050家, 占全国总数的4.04%, 较2001年的2168家上升了1882家, 10年来上升了86.8%;2011年, 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占全省工业企业总数的比重为25.15%, 也就是说, 在企业数量领域, 农产品加工业四分天下有其一。
3.2 从业人员
2011年,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总数为91.76万人, 较2010年的89.17万人和2009年的80.45万人分别上升了3%和14%;但企业平均人数由1996年的157人上升到2011年的227人;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3左右, 1996年的比率为31.83%, 2005年为30.44%, 2011年为32.82%, 基本维持在30%左右, 这一方面说明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 另一方面说明农产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和解决湖北省社会就业问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行业经济效益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由2001年的888.68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7383.95亿元, 10年间翻了7-8倍;自2001年以来,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重先降后升, 呈U型增长趋势。农产品加工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2001年为27.43%, 最低时为18.92%, 2011年恢复到26.3%, 这一方面说明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不大, 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与企业数量比重为33.56%的规模不相称, 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产值规模要小于其他工业企业。虽然企业平均产值由2001年的4033.95万元上升至2011年的18231.98万元, 总体呈上升趋势, 但上升速度不快。从销售收入看, 10年来增加较多, 2011年整个行业产品销售收入为7185.09亿元, 较2001年增加6399.04亿元, 为2011年的8倍;企业平均销售收入为17740.96万元, 较2001年增长14115.27万元, 是2011年的3.5倍, 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资料来源:湖北省统计年鉴 (2001年、2011年)
3.4 行业资产结构
2011年,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整个行业资产合计为3679.99亿元, 其中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为1252.54亿元, 流动资产平均余额为2005.38亿元。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净值余额为3092.7万元, 较2008年净增1676.97万元;企业平均流动资产余额为4951.56万元, 较2008年净增2895.96万元, 企业资产总量呈现上升态势, 其中流动资产增长速度要快于固定资产的增长速度。说明企业的资产结构改善, 流动性增加, 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
3.5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农业GDP的比重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甚至曾出现下降的趋势, 2005年才开始稳步上升, 直至2011年达到1.736∶1。与湖北省相反的是, 全国这一比值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2001年的0.903∶1, 上升为2011年的2.082∶1, 增加了130.6%。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一般在2.0~3.7∶1左右, 其中美国为2.7∶1, 日本为2.4∶1, 法国为4∶1, 英国为3.7∶1。可以看出,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水平不但远低于发达国家3∶1的水平, 而且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还有很大的增值潜力与空间。
参考资料:湖北统计年鉴2001-2011, 国家统计局2001-2011
4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潜力和优势
从总体上看, 湖北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四大优势。
4.1 资源优势
一是农产品资源优势。湖北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常年淡水产品产量居全国第1位, 油菜籽产量和”双低”化率居第1位, 棉花居第3位, 稻谷居第4位, 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居第9位。二是劳动力资源优势。2011年, 我省人均拥有的耕地仅1.49亩, 低于国家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标准, 说明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转移出来从事包括农产品加工业在内的非农产业。三是水资源优势。湖北省除有长江纵贯全省之外, 还有汉江以及星罗棋布的众多湖泊,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全国前列。丰富的水资源不仅有利于发展淡水农产品, 还能为发电和发展耗水工业提供条件。以上资源优势不仅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少见, 即使是在某些中、西部省份也不多见, 构成了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独特优势。
4.2 市场优势
2011年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97.92元, 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8373.87元, 与2000年的5524.5元相比增长了23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年1789.35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8275.2亿元, 年均增长16%。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990年的600元上升到2008年的8693元, 2011年达到14404元, 增长速度很快。从总体上来看, 湖北农村消费处于成长期, 城市消费处于快速扩张期。随着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安全、营养和方便将成为新的消费倾向;加入WTO进一步拓宽了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舞台。这些都将为我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2000-2011。
4.3 科技优势
湖北省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6万人, 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90人, 高于全国361人的平均水平。截止2011年底, 湖北省拥有“两院”院士61名;普通高等学校89所, 在校大学生人数134.03万人;各类研发机构2100多个 (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部委所属的76个) , 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95个。2012年, 新建科技创新平台209个;获国家科技奖35项, 居全国第4位, 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97家, 增长47%;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960亿元, 增长18.6%。农业科学院研究院1所;农业类大专院校2所, 在校学生人数约2万人;农业类中等技术学校10所, 在校学生人数6000余人。可见, 湖北省具有较好的农科教基础和较强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 只要解决好科教与经济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问题, 将对加快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4.4 基础设施优势
2011年底, 湖北公路总里程21.27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4007公里。铁路运营里程3340公里, 从武汉可直达24个省市及70多个大中城市。内河航运总里程8988公里, 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约5000公里。民航2008年客运量为914.52万人, 从天河机场可直达60多个大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86.9部/百人 (固定电话12.3部/百人、移动电话68.7部/百人) , 居全国第12位。互联网能通往大多数乡村。湖北省的基础设施条件虽然比不上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 但与西部甚至中部地区的某些省份相比, 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这为湖北省承接来自省外或国外的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也为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农产品加工率较低, 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
一是加工比例偏低。2007年, 湖北农产品加工率45%, 全国是50%。湖北农产品加工值相当于江苏的64%、广东的51%、山东的41%。差距明显。55%的产品是以原材料的形式进入终端市场, 没有经过工业化加工这个环节。因为整体水平偏低, 加工增值效益就大量流失。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约为1∶0.8, 远低于发达国家1∶3左右的水平。湖北素称“千湖之省”、“鱼米之乡”, 农产品资源丰富, 质量优良, 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粮食、油菜、淡水水产以及生猪等在全国居有重要地位, 其中油菜连续多年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 淡水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一, 莲藕全国第一, 苎麻全国第二, 生猪全国第九, 稻谷全国第五, 蔬菜、柑橘、棉花也分别居全国第五, 此外蜂蜜、魔芋、食用菌以及鸭、鹅家禽等特色产品在全国也都有重要影响, 这些都是湖北的优势特色资源, 联系着近80%农户的收益。但正是这些主导产品, 加工率却非常低, 如稻谷近80%仍是用作口粮, 蔬菜、水果、淡水鱼等主要用于鲜食。
二是精深加工发展不够。全省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比例只有20%左右, 而发达国家却高达70%以上。同一种原料, 在湖北省往往只能加工出几种产品;在发达国家却能生产出几百甚至上千种产品。如玉米能被精加工成3000多种产品, 其中的氨基酸类产品可比玉米原料增值百倍以上。
三是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不够。2011年, 在全省农产品工业总产值中, 产值利税率较高的烟草 (64.68%) 、饮料 (15.89%) 和食品制造 (11.68%) 等三个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只有6.28%、11.22%和7.3%;而产值利税率较低的食品加工业 (9.76%) 产值比重高达31.82%。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抑制了产业的利润增长空间。
四是符合未来市场需要的产品不多。安全、营养、方便正日益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 但湖北省真正在国际国内市场叫得响的安全食品和绿色食品还很少, 省外、国外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占领湖北消费市场的状况至今没有较大改变。
5.2 企业竞争力较差, 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的竞争力较差。一是企业规模不大。2010年, 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7.9%, 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4.1%, 居全国第15位;投入产出率为66.9%,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 居全国第23位;农产品加工企业科研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0.08%,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居全国第18位。三是知名品牌严重缺乏。全省虽然注册了一大批地方品牌, 但还没有享誉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品牌。像河南双汇、内蒙伊利、成都希望、长春大成、山东鲁花这样的全国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 湖北省几乎没有。由于企业实力不强、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更新缓慢, 加上名牌产品缺乏, 全省农业加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低, 根本无法占领省外市场, 反而出现了湖北市场被外省品牌占领的现象。
5.3 原料基地不配套, 加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在农产品加工发达的国家, 几乎每种加工产品都有专用原料和固定原料基地。湖北省农产品资源看似非常丰富, 但真正能满足加工要求的不多。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供应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一是农产品品质不能满足加工需要, 缺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的专用、优质原料。二是原料生产分散, 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 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采购成本较高。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缺乏稳定可靠的原料保障。四是企业布局不合理, 没有形成区域性的农产品加工优势。
5.4 产品在市场上受阻, 竞争力较弱
首先农产品生产质量欠佳。热带作物内在品质不如南方, 温带作物内在品质不如北方, 加之农产品加工业相对滞后, 农作物的自然缺陷得不到加工改善, 因而在市场上难以走俏。其次, 虽然湖北省淡水资源丰富, 淡水养殖、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由于缺乏对生产环境的保护, 加之湖北的湖泊属于内陆湖泊, 江湖连通的湖泊很少, 使得湖泊淡水资源污染严重, 淡水产品有害指标多数超标, 优势随之消失。此外, 千家万户分散经营, 生产过程、生产环境、产品质量难以监控。
5.5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发展环境欠佳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离不开优质的发展环境。目前湖北省在上述两个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一是标准化建设滞后。受技术、管理和观念等多方面的制约, 全省的质量检测、食品安全、质量认证等标准化体系还不能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导致资源利用率低、新产品开发滞后和出口受阻。二是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湖北省虽然是教育和科研大省, 但由于缺乏将科教资源和农产品加工业相结合的有效体制和机制, 以致技术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产品的贡献率很低。三是信息化建设尚待加强。以信息化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未来的方向, 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及时的资讯和完善的管理平台, 还存在许多现实的困难。如产品的质量认证问题, 入市标准门槛和许可证设计问题, 配套的产品聚集、物流运输和分销配送等网上交易问题。四是财政金融的支持力度不强。许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还存在配套基础设施薄弱、原料收购资金不足等问题, 这些还有赖于财政和金融支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五是市场和生产秩序还需整顿。目前, 形形色色的地方保护, 以假冒真、以次充好等不正当竞争现象还较为普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在某些地方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欠佳, 还没有形成促进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5.6 科技创新不足、科技人才缺乏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弱, 特别是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品牌意识不强,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科研投入相对于其他产业明显偏少, 产学研机制落实不够得力, 导致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显著不足。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依然存在, 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初加工专用设备、农产品保鲜储运技术和装备、农产品深加工关键工艺技术、副产品资源化环保化利用技术和循环利用、加工增值技术、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技术等都相对缺乏。以致湖北省农产品加工的技术装备85%还处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 14%左右处于20世纪90年代水平, 只有1%左右达到国外先进水平。
5.7 农产品品牌不响不亮, 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 覆盖面不广
湖北省的茶叶从生态环境和气候资源、立地条件看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由于品牌太多而缺乏大品牌和名牌, 以致向北走战胜不了信阳毛尖, 向南走战胜不了铁观音、龙井、大红袍。精武鸭脖本来很有名, 但由于做不大, 在市场上已逐渐被湖南绝味、江西皇上皇所挤压, 品牌不大、不响、不强直接影响湖北农产品加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面, 进而也影响了农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6 促进湖北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6.1 针对市场需求, 选择绿色、安全、营养产品加工
在加工目标产品的选择上, 要尽量开发出科技含量高、市场效益好、产业关联度高以及环境相容性好的加工农产品, 特别要注重绿色产品及作为工业原料产品的开发, 适应市场多样化、方便化和绿色化的需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功能食品, 已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生活所推崇。未来十年, 一定要不断开发系列营养 (强化) 食品、功能食品、风味休闲食品、调味品、饮料等多样化产品, 满足多层次丰富生活需要而是要发展绿色有机食品, 力争从产地到餐桌实行全产业链的特色。
6.2 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湖北省内各地资源优势情况, 开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 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 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 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 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 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大力提倡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 按照讲究营养、保证卫生、注重特色、符合保健、崇尚美味、回归自然的要求, 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安全、优质的加工原料。鼓励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 降低农民的违约率, 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特别是水产品和畜禽产品加工原料养殖基地, 一定要注意环境控制和优化, 要能经得起检查检验, 以便加工制成品放心进入市场。
6.3 利用湖北省科教资源, 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
湖北作为农业科教资源大省, 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加快科技进步, 提高科技含量, 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要积极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认真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 大力开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林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 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开展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等研究, 真正建立起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基地, 以此提高湖北省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扩大出口规模, 占领外部市场。此外要帮助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一方面, 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 联合攻关重大技术, 一旦技术成熟, 可就地借用企业平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 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和造就一支熟练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专业队伍, 为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创品牌、上水平、增效益、上规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要素支撑。
6.4 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 完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上抓好农产品深加工, 提高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 通过上下游企业联合经营完善产业链,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成本的合理控制, 是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和保证。以宜昌秭归县柑橘商品化处理为例, 秭归县屈姑食品与华中农业大学食科院合作, 成功完成了脐橙零废弃加工项目, 实现了从鲜果优选、商品化处理、橙汁加工、橙汁酿酒、酿醋、橙皮生活性物质提取到脐橙茶、果酱等产业链生产, 开发出脐橙酒、脐橙醋、脐橙茶、脐橙酱橙糖等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绿色环保的终端产品, 做到了“从花到果、从皮到渣”的“零废弃”综合利用, 填补了国内脐橙综合利用深加工项目的空白。深加工产品与销售鲜果相比至少可增值10倍以上。
湖北省稻花香集团着力打造以白酒主业为龙头的酿造科技产业链, 也取得了明显的成就, 围绕延伸酿造产业链, 建设了绿色食品项目、三峡物流项目、包装工业园项目、酿造基地、原料基地、打造了稻花香科技研发中心等等。目前, 稻花香集团在全省建成白酒酿造基地10个, 原料种植基地约3.3万亩, 拥有1个省级技术中心, 各类酿造专业技术人才300多名, 3家融资公司, 40余家关联企业, 员工13500余人, 带动30万农民增收致富。
6.5 壮大龙头企业, 创造品牌优势
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业涉及的品种多, 范围广, 但在全国范围内有品牌影响力的很少。因此, 需要突出重点, 加速发展。要突出水稻、棉花、油料、水产、畜牧五个重点, 加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加工行业。要把加快发展以水稻、棉花、油料、水产、畜牧为原料的大众消费型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当前全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中之重。争取在这五类行业中率先突破, 培育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拥有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同时, 全省农产品加工业要积极吸收烟草行业品牌整合的成功经验, 以鱼、茶、菜、果为原料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在企业融合、品牌整合上下功夫, 争取在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做响做大知名品牌上取得新进展, 以便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
此外, 还要通过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和产业资源整合, 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提高全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结合原料基地建设,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 在原料集中产区建立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加工小区, 发挥群体优势和规模效应。
6.6 建立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发挥集聚效应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 对工人的需求增加, 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更有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湖北省监利、仙桃、鄂州、以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已有很好的先例。目前,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也有很好的基础并且已有所壮大, 如仙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 大冶成为全国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 鹤峰成为全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等, 但现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规模小、企业分散联系不紧密、集群优势不强。因此, 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的建设, 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 激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潜力。
6.7 扶持现代物流企业发展, 着力开拓销售市场
一是加强市场建设。在农产品加工区建设一批现代化的产地批发市场, 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 增强服务功能, 扩大农产品市场销售半径和范围。
二是推广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建立现代流通设施, 充分运用拍卖、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 不断扩大流通区域, 提高流通效率。建立功能齐全、反映敏捷的进出口预警系统, 及时提供原料供应及产品贸易信息, 促进和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三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优质产品的交易、评比等活动, 广泛宣传名优产品, 树立”金字”品牌。对在开发名牌中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 同时要注重保护名牌产品的声誉,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 以品牌、名牌战略, 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6.8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立有效的产业发展激励机制
政策宏观调控支持与市场调节结合是推动一切产业发展最有力的保障。农产品加工业也不例外。湖北省必须认真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扶持。要积极调整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调动县 (市)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积极性;争取把农产品加工规模大的县 (市) 纳入增值税改革试点范畴, 鼓励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农产品加工业;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建立省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促进基金, 加强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绩效;通过划转国有股产权、注入财政资金、引入社会资本等方法, 组建农业投资公司, 推动行业重组和结构升级;减免农产品加工企业整合过程中的行政性收费;加强行业发展的统筹协调, 以便建立有效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激励机制,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诗波, 李崇光.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能力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7, (11) :44-50.
[2]张霞, 鲁德银, 蔡根女.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与“三农”问题的缓解[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 4:28-32.
[3]湖北统计年鉴[M].2001-2011.
[4]中国统计年鉴[M].2001-2011.
农业气象工作总结与农产品加工调研报告 篇8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2 a来,中央财政共安排10亿元资金,带动地方和农民投资23亿元。补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建设5万座初加工设施,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86万t、果蔬贮藏能力67万t、果蔬烘干能力43万t。各实施省区普遍反映,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是一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一是减损增供、促进增收。农民建设贮藏、烘干设施后,马铃薯、水果、蔬菜产后损失率分别从15%~20%,15%~20%和20%~25%降低到6%,4%和6%以下,相当于每年多增加27.5万t产量,错季销售还提高售价30%~50%,农民由此多增收18亿元。设施使用寿命按20 a计算,可为农民带来360亿元的收益。二是提高质量、促进加工。实施科学贮藏后,马铃薯存放3~4月不长芽、不皱缩,苹果、胡萝卜等果蔬存放5~6月不腐烂、不萎蔫,保持了入库(窖)时的品质和外观。同时,延长了原料供应期,拉长了加工企业生产周期,减少了加工企业建设数量,节约了社会资源,提高了加工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三是均衡上市、促进销售。西北、华北、东北等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销售期从不到半个月延长到了7个月,实现错季择机销售,调节了市场供求。果蔬经预冷后运输,市场销售范围从邻近地区扩大到全国各地或周边国家。四是增强预期、引导生产。农民有了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种植鲜活农产品不再担心卖难、价格不好等问题。项目实施区农民反映:国家支持兴建科学实用的初加工设施,农产品几乎没有损失了,还提高了品质,加上市场稳、价格好,现在不愁卖了,敢放心种了。2014年,国家加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力度,中央安排补助资金6亿元,新增1亿元,增幅达20%。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指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实施好这项政策是各级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种政治责任。他强调,各级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站在政治和全局高度,把实施好补助政策作为当前农产品加工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一要精心组织实施。各级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将组织实施工作纳入部门的中心工作,并逐步上升为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确保补助政策顺利实施,努力实现补助设施当年建设、当年使用、当年见效。二要加强规划引导。要树立长期发展理念,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摸清实际需求,加快编制中长期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规划,作为测算资金和指导实施的依据。要通过规划引领,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突出支持重点,提高补助政策的精准性和指向性。项目实施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园相结合,围绕主导产业和主产区域逐步推进、集中建设,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三要积极改革创新。按照“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原则,不断加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的改革创新力度。要创新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需要,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要加强技术创新,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技术方案,健全技术依托队伍,促进技术和设施本地化、科学化。四要严格落实责任。各省要尽快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明确工作要求,落实管理责任。同时要建立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点,采取防范措施,确保规范阳光操作。县级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抓紧组织项目审批、技术指导、项目验收、资金拨付等工作,加强项目申请、审核、结算等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操作过程的透明度。五要加强监督管理。各省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认真制定监管督查方案,加强对补助政策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严查套取补贴资金、乱收费等违规行为。补助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各地应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以保证政策宣传、本地化设计、技术指导与培训、检查验收等工作的顺利开展。严禁将中央补助资金用于工作经费。农业部也将会同财政部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对发生问题的县,要严格查明情况,并通报全国农业、财政系统,同时抄送所在地纪检监察部门,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要紧绷廉洁从政这根弦,坚守道德底线、法律红线、制度高压线,清清白白做人、实实在在做事。要坚决杜绝在补助政策实施中出现寻租腐败,毁干部、坏政策、损形象的事情发生。
【农业气象工作总结与农产品加工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农业气象个人工作总结08-22
农业气象关键岗位工作职责09-09
农业气象业务07-22
农业气象预测08-14
农业自动气象站06-20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05-20
描写农业气象的谚语分类10-09
气象预报产品论文08-28
农业加工企业09-05
气象农业科技服务发展问题及对策论文05-09